• 105.50 KB
  • 2022-08-17 发布

高中语文 前方示范教案 苏教版必修1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乡关何处前方从容说课《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表达的手段也在发展变化。过去,传媒是非常单调的,现在,人们不仅有文字印刷,还有围绕图像、声音创造出的广播、摄影、电影、电视、电脑、互联网,而且,这些传媒手段又不断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综合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样式,如广播剧、电视散文、电视电影等等。摄影散文也是其中的一种。这种新的文体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体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散文可以不受影像的限制,展开联想。所以,成功的摄影散文不应该被摄影作品所束缚,不应该成为呆板的毫无生气的文字解说,而应该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生发,这样才能使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教学重点1.立意上的反弹琵琶。2.虚实结合的写法。教学难点了解本文反弹琵琶的写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讲义。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2.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体现,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2.探究与活动,进一步了解和探索人类的“精神家园”。3.思维与训练,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人类的“精神家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体验人类“精神家园”的内涵。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有记者问曹文轩:“有不少评论家包括北大的一些学者都认为,你的作品是‘唯美’的,你认同这种说法吗?”曹文轩这样回答:“说唯美我还可以接受,说我唯美主义则就不能接受了。对美,我确实很在意。我的看法已多次重复了: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再深刻的思想都会成为常识,甚至会衰老与死亡,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最具震撼力与杀伤力的并不是思想,而是美。”曹文轩的作品到底美在哪里?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摄影散文《前方》,窥一斑而知全豹,让我们体会一下吧。推进新课一、有关作者、作品师海淀区学院路一家临街书店,将一纸粗笔浓墨写就的“告示”贴于门板上,“告示”上的五个大字似要向凛凛寒冬里的人们传达一种江南的暖意:《草房子》到了。同学们,你们知道《草房子》的作者是谁吗?生曹文轩!师好,请同学们阅读相关资料,整理后简介一下作者及作品。\n生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追随永恒》《三角地》等。长篇小说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根鸟》等。主要学术性著作有《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200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9卷)。《红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说分别翻译为英、法、日、韩等文字。获省部级学术奖、文学奖30余种。其中有宋庆龄文学奖金奖、冰心文学大奖、国家图书奖、金鸡奖最佳编剧奖、中国电影华表奖、德黑兰国际电影节“金蝴蝶”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等奖项。师(补充)继2001年《红瓦》入选韩国《中央日报》网站“10本好书”之后,《红瓦》的第九章又被韩国“语文教师协会”编入“全国高中通用教材”。曹文轩频繁地参加中国作协的各种会议,出任多个征文大赛的评委,并将他的作家同行张洁、贾平凹等人请到北大,与学生“面对面”。他在课堂上用典雅、诗性的语言讲授小说理论,他主持的“文学半月谈”,深入研究各种文学现象与流派,来自日本、韩国、香港的留学生,连同进修、访问学者,他指导的“硕博队伍”达二十人之多。二、诵读并感知课文1.听录音,自行朗读,并正音。迁徙(xǐ)袭击(xí)按捺不住(nà)憔悴(qiáocuì)颠簸(bǒ)惶惑(huánɡ)温馨(xīn)2.总体感知课文。师请同学们在朗读的基础上,初步理清本文的脉络。可以分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生文章从摄影画面起笔,但并没有对画面进行具体的描摹,而是马上展开了联想——“他们正在路上”,他们正在离家或曾经离家,由此点出本文的中心“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可以说是本文的文眼。然后,作者对人为什么离家进行讨论。首先,如同动物一样,人类的祖先一直是在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人有着离家与远行的习性;其次,外面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在诱惑着人们,人在外面的世界中会获得生命的满足;再次,由于种种原因,由于外在压迫,人不得不离家;最后,人的理想决定着人要不断向前走。至此,作者点出了“前方”,前方在这儿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理想,是理想的召唤。师很好,这位同学总结得很清晰、很全面。现在,我们就来进一步研讨课文。三、探究文本师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明作者立意的一句话。生“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这句话表明了文章的立意,它也是本文的文眼。师作者又是如何围绕它展开叙述的?请在总结的时候落实到每一小节。生文眼出现在文章的第二小节,下面的几小节层次清晰地围绕它层层展开,具体如下:第三节:人类祖先在没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就在无休止地迁徙。第四节:写人类有了家后远行的欲望没有寂灭。第五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一:外面世界的诱惑。第六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二: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第七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三:理想的诱惑,点出了“前方”,前方在这儿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理想的召唤。第八节:回到摄影作品上来。由“前方”到“路”到“汽车”,完成了从联想到摄影作品的思维过程。师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文章从哪几节开始,作者转入了对人生的思考?\n生9—11节。第九节由“路”着手,着眼于“路”与“家”和“前方”的关系,日常的生活场景转入对人生的思考。第十节:论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第十一节:论述人处于走向前方与惦念家乡的矛盾中。师(讲解)因为人要不断离家,向前,于是,便有了“路”。如果说此前,作者基本上还是在讨论人的具体生活状况的话,那么,从这一部分开始,作者更多地是在关注人的精神状况,思辨的色彩也越来越浓。“家”“路”“流浪”“旅途”等等,都是一些双关的语词,有时就纯粹是在哲学层面上使用它们的。作者试图揭示并描述人的种种悲剧命运,不管你的生活境遇怎么,不管你是坐在如摄影作品或《围城》里所描绘的破烂不堪的汽车上,还是坐在舒适的交通工具上,人生都是一场苦旅,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苦旅者”。家园之思的人文内涵在作者这儿得到了新的发掘:人对家园的眷恋与追寻实际上是对某种精神的追求,是一种近似宗教上的皈依感。所以,《前方》表面上虽然在写离家,实际上仍着眼于归家。因此,作者才能揭示出人类精神状况中的这三重悲剧:一、人在“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二、“人无法还家”;三、“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显然,这里的家、家园,并不是指“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而是指人精神的归宿、精神的栖身之所。师文章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的关系如何?生第一节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目的,说明“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结尾再次猜测摄影作品“前方”中人们的命运,扣住文章的写作缘由。首尾呼应,从浅层次的生活经历入手,上升到深层次的人生哲理的发掘。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本文的写作方法。生联想。作者从摄影作品引出联想,由离家想到人类的精神境遇,充满了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行文的过程中,作者的目光又几次落到摄影画面上,具体的画面与展开的想象与思考相结合,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师(补充)本文是一篇摄影散文,这种新的文体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再现能力和散文体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散文可以不受影像的限制,充分展开联想。所以,成功的摄影散文不应该被摄影作品所束缚,不应该成为呆板的毫无生气的文字解说,而应该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生发,这样才能使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还有其他写法没有?生反弹琵琶。因为本单元是“月是故乡明”,这说的是归家,是思乡。而本文讲的是离家,所以本文用的是“反弹琵琶”的写法。师讲得很好。以《前方》从另一个角度去深化它。《前方》这一篇看上去是作的反面文章,是反弹琵琶,因为它说的是离家。但是,要注意,作者从反面落笔,但归结的仍然是对家的追寻:“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只不过这里的家已不是普通的生养之地,而是精神的栖身之所。《前方》涉及到的是人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它本身也是本专题人文内涵的构成部分。师随着作者从摄影作品、日常生活场景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的反复转换,文中的关键词语时常具有特殊含义。请同学们找一找文中的关键词语。生这些词语有“路”“家”“旅途”“前方”等。\n师《前方》中由摄影作品引出“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等,都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所在。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对局部的理解又离不开作品的整体,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比如《前方》中的“家”“路”“眼前与心中”,这些词语,有时是实指,有时又是比喻,有时又是在实指中寄托了另外一些含义,如果不从全篇的立意出发,不从文章特定的语境出发,是很难搞清楚的。同学们,你们能具体体会一下这些词语的语境义吗?请讨论、总结。生第九节中“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这些句子中的“路”“家”“前方”等有的是本义,有的是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简言之,凡与“命运”“内心”有关的词都具有语境义。“无家可归”的“家”指心灵家园,“漫无尽头的路上”与“通往前方的路”中的“路”指人生之路,“前方”指未经历的人生。第十节中的“旅途”也是如此。知识拓展师同学们,我们来欣赏一张摄影作品以及一篇相关的摄影散文。【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也可以发放讲义。】悠悠岁月看青岩(图文)梁铭①虽是冬季,古镇青岩却依旧一片青山绿水。远远望去,城郭包绕的这座小镇,犹如端坐在一个大的山水盆景中。穿过油绿的菜田,走过斑驳石路,置身于古城堡下,似乎来到了一个浓缩的故园,既亲切又陌生。②这座有着620多年高龄的青岩古镇,位于贵阳市花溪区约30余公里处。镇小名气大,是其历史久远、内涵丰富之故。我曾领略过山西古城平遥的大气,感受了湘西凤凰小城的灵性,再目睹这贵州高原的青岩,自当别有韵味。③雨中的小城,虽游客锐减,少了些热闹,却添了些幽静,多了些岁月的沧桑。那落雨的古道,泛着青光的片瓦石砖,折射着古镇独有的光彩。跟随着挑菜的农人,融入在这满目异地风情的古镇中,去寻找悠悠岁月的遗迹。④小镇建筑依山而筑,极富明清特色的民居和砖、木、石雕饰品,饱含文化韵味和经典传说。这里曾有众多的寺庙和宫阁,有全国罕见的下山狮护柱的石制牌坊。城墙依然在,成了小镇子民几百年来忠实的护卫者。有趣的是,古镇虽小,却可见肃穆的基督教、天主教堂与寺庙宫阁三教并存,成为古镇独有的人文景观。古驿道上驻满青苔的路面,沉淀着历史的残石断碑,飘逸着茶香的木屋里流淌着述说不尽的过去。那气势非凡的定广门城楼宛如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站立在那里。频频而至的寻古探幽者尤其钟情于称作“背街”的古巷,曲径通幽处满目的片石垒就的石墙和雨后泛青的石板路,将来者带入了遥远的过去。弯曲石巷的尽头,不时地冒出一群戏耍孩童、挑担农妇或时髦女郎。行人匆匆,仿佛在这个时空的隧道里演绎着小镇的上下几百年。⑤\n那一顶顶小摊点上的红色遮阳伞把整个老街都染红了,风味独特的地方小吃随处可见:黄家玫瑰糖、黄老伯麻糖、猪脚、小豆腐、黑糯米酒及糕粑稀饭、婆婆盐菜,令人一饱口福,更让人馋口的是农家地道的松枝熏制的腊肠、熏肉。接二连三的“农家小院”,为游人提供了一个了解当地风俗民情的好去处。⑥穿越在这悠悠岁月的古镇里,听长者讲述那万寿寺曾有的辉煌,浏览着“状元府”的显赫,解读当年“教会案”的典故。尤其不能忘却的是在1938年,抗战进入艰难阶段,党中央在贵阳设立八路军驻贵阳交运站。为安全起见,周恩来同志的父亲、邓颖超同志的母亲等一批共产党领导人的亲属17人在青岩小镇居住了很长一段时光,留下了他们与小镇百姓鱼水情深的美谈。有趣的是,当我们避雨于一家“农家小院”时,店主为我们炫耀起了这里的名气。原来,许多为大家所熟悉的影视剧目如《长征》《乌龙山剿匪记》《寻枪》等便是在这独得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之地拍摄的。⑦透过雄伟的定广门城楼,一条弯曲的古驿道穿越牌坊,渐渐消失在延绵不断的山野中……我站在历尽磨难的城头,低咏着岁月之歌,不禁对这座平实、古朴、宁静而祥和的小城生出了浓浓的敬意。(从贵阳市出发30余公里至花溪区到青岩镇,交通、食宿便利。风味小吃众多,以农家自制火腿、香肠、麻糖、盐菜和豆制品为主。)师请同学们先欣赏图片和文章,然后逐段对文章作一简洁的评点。学生评点示例:生①②段点明青岩的地理方位,作者对它的情感是既亲切又陌生。生第③段写了雨中的青岩,通过古道、挑菜的农人这两处细节描写,把我们带入了悠悠的岁月之中。生第④段写了小城有特色的景点,特别突出了“寻古探幽者尤其钟情于称作‘背街’的古巷”,“将来者带入了遥远的过去”。生第⑤段介绍了当地的民俗风情。特别是当地的风味小吃,让读者也心向往之。生第⑥段讲述了小镇的历史故事,为文章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写了拍摄基地,又让读者对这儿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心生许多联想。生最后联想古今,“对这座平实、古朴、宁静而祥和的小城生出了浓浓的敬意”。师这篇摄影散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生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应该是“联想”手法的运用。作者并没有对摄影作品作一简单的解说,而是展开联想,写了小城的历史,写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既有自然景观,又有人文景观。生再有就是细节描写,文中并没有单一的笼统介绍,而是加入了鲜活的细节描写,如古道、农人、古巷、周恩来同志的父亲、邓颖超同志的母亲等。这些描写把读者带入了悠悠的岁月之中,心生许多联想。师同学们讲得都很好,你们可以把这些见解写下来在班上交流。课堂小结《前方》虽然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但依然落在归家上,只是这里的家不仅仅是现实中的生养之地,更是精神的寄托。因此,作者才能揭示出人类精神状况中的这三重悲剧:一、人在“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二、“人无法还家”;三、“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文章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精神和理想无所皈依的现实状况,一种灵魂的空虚感和焦虑感。布置作业请同学们选择一幅自己最中意的照片,运用联想的写作手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摄影散文。板书设计\n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