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2 MB
- 2022-08-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全集1-1地球在宇宙中教学设计课程标准活动建议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选择一种形式(如写一篇小短文,绘制一幅图,或者制作一段计算机动画等),向家人或同学讲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用肉眼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及体会。阅读课文或观看电影《宇宙与人》,完成下列活动(建议以4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活动1.选择一种形式(如一篇小短文,绘制一幅图,或者制作一段计算机动画等),向家人和同学讲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①设计一幅天体系统的层次简图(表),简明扼要地向同学讲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②下面是一张外星人从某河外星系发往我们学校的电报,请你在上面写出我们学校的“地址”活动2.头脑风暴(快速、多角度、全方位发散思考)从《太阳系示意图》和从课本P7《九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比较》表中,你和你的小组能获得哪些信息?我(小组)能够获得以下信息:\n①⑥②⑦③⑧④⑨⑤⑩活动3.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课本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所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你的理由或证据普通性特殊性活动4.探索地球上有生命生存的条件。地球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良好条件形成这些条件的原因①②③④⑤活动5.现代的天文观测和实验,越来越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宇宙间的天体,只要条件合适,就可能产生原始生命,并逐渐进化为高等生物。假如你承担了寻找外星人的任务,你将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的方向?\n需要思考的问题我的思考(1)生命的出现需要哪些条件?(2)寻找一颗什么样的恒星?(3)在这颗恒星周围的什么地方找一颗行星?(4)这颗行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5)……(1)(2)(3)(4)(5)……活动6.知识拓展和运用假如你是航天飞机的机长,将要到达月球站。机上有乘务员14人。由于发动机故障,你们被迫降落在月球发亮的一面,距目的地还有上百公里。航天飞机难以修复,一些乘务员严重受伤。你决定步行去月球站。你现在只能在下列物品中选择5种,并按其重要性标注1-5序号,以备在长途行程中,遇到特殊情况被迫扔掉一些做选择之用。假如你的飞船坠落在地球上一片距人群300公里的荒漠地带。没有人知道你的飞机遇难,而你只有到达人群居住的地方才能获救,你在坠毁的飞机上找到下列15件没有损坏的物品。在这300公里的旅途中,你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些带在身边。哪些是最重要的呢?请其重要性标注1-5的序号,以备在长途行程中,遇到特殊情况被迫扔掉一些做选择之用。选择理由序号物 品序号选择理由A.压缩食品B.降落伞C.左轮手枪D.奶粉E.氧气瓶F.尼龙绳G.星空图H.火柴I.磁性指南针J.瓶装水K.信号弹L.急救药品M.收发报机N.加热器O.手电筒两种情形下的排列顺序有哪些相同之处?它给你什么启示?选择序号月球上地球上给你什么启示?12\n345活动7.案例研究: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阅读课本P9-10材料,思考:(1)你认为哪些条件可以作为火星上曾经有生命存在的证据?(2)与地球相比,火星上的哪些因素不适合人类生存?(3)搜集“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探测进展的资料,制作一张资料卡片。活动8.野外生存技能——在晴朗的夜晚找到北极星温馨提示.以5-6个同学为一组,制定课本P3“课题1”周密的观察计划。计划至少要包括小组成员、确定的观察目标、设计观察记录表和明确责任分工。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学设计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鲍方遒课程标准活动建议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举例说明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探索:太阳黑子活动与年降水量变化的关系下图表示北半球三个不同纬度带的降水量变化和太阳黑子相对数的相关性。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信息?得出什么结论?\n2.太阳的能量是怎样产生的?3.什么是太阳辐射?4.读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图,你能获取哪些信息?5.读课本P12“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示意图”:(1)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2)推测一下,除了纬度因素外,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太阳辐射的分布?\n(3)举例说明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对自然景观纬度变化的影响。6.请举出5个以上的实例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②③④⑤7.读“太阳大气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1)太阳的大气层名称是A,B,C。(2)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①是,其变化的周期为年,它的多少和大小可以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主要标志;②是,它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3)请用3个以上实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② ;③。(4)如何将太阳活动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8.案例研究:太阳活动与旱涝的关系(材料见课本P14-15)(1)试着总结太阳活动与旱涝的关系。\n(2)研究太阳活动与旱涝的关系有什么意义?9.活动:请围绕两位同学的话题,收集有关资料,并与同学们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下面是两位同学的对话。甲: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都是有利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都是不利的。乙:你的观点比较片面,太阳辐射也有不利的影响,太阳活动也会产生有利的影响。提示:①确定你的观点。系统表达你对上述议题的看法。②提供你的论据。将收集到的资料分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两大类进行整理,以支持你的观点。③反思你的不足。仔细聆听同学们的发言,看哪些说法更有道理。第一章 地球在宇宙中第四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2.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会运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偏向”规律。教学重点1.自转的运动规律。2.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难点1.经度时差。2.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偏向。教学方法谈话法。\n教学媒体投影片、投影仪、吹塑圆片一个(圆片上系一红绳)、地球仪、彩色墨水、滴管、椭球仪、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纸模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情况是否可能发生?学生回答略。【讲述】 地球运动的种类【板书】 第四节 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方向【提问】 教室的东西南北方向。学生回答略。【演示】 教师转动地球仪。【提问】 描述自转的方向。学生回答略。【演示】 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的地球仪。【提问】 描述从北极看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学生回答略。【板书】 【提问】 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学生回答略。\n【演示】 地球仪自转。【提问】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学生回答略。【引出太阳日和恒星日】 【演示和讲解】 用吹塑片演示(课本第27页)“恒星日与太阳日图”中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关系。(1)在黑板上框按一图钉代表太阳S,将一个吹塑片上的红绳固定,让该吹塑片如课本插图中的E1状态,在吹塑片和绳的交点上作记号P,在黑板上描出红绳和地球的位置;(2)让该吹塑片以P为参考点自转并绕日公转到E2位置,作图。在黑板上用虚线连接太阳和E2,P点未在此线上,说明以太阳为参考点时,地球还未自转一周。在黑板上做E2到P的延长线,此线的上方为遥远的宇宙中的一颗恒星H,该线与SPE1线平行,以该恒星为参考点,则说明地球自转了一周。(3)要保证以太阳为参考点的自转一周,地球必须继续向前公转到E3点,使S、P、E3三点一线。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多转出一个角度SE3H。(4)由于地球每天公转东进59分,即图中的角E1SE3的度数。课本中的示意图实际是夸大了该角度。若按照严格的度数画图,就会发现,E1PS线和E2P线距离很近,该恒星距地球十分遥远,这种误差可以忽略,所以图中的三颗恒星是一颗恒星。角E1SE3和角SE3H是内错角,因此一个太阳日,地球实际自转了360度59分,多出的59分,在时间上要用3分56秒。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板书】 请学生看书中第28页图。【展示模型】 展示与之对应的立体纸制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含义。【讨论】 不同纬度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大小的特点。学生回答略。\n【小结板书】 3.速度【转入自转的地理意义】 【提问】 举例说出哪些自然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学生回答略。【小结板书】 4.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板图】 晨昏线的画法(图2)A【学生练习】 在上图中的B图和C图上绘出晨昏线。【提问】 (1)地球自转一周是360度,计算每小时转过多少度?(2)甲在乙的东部,甲乙两地经度相差45度,时间差几小时?学生转动地球仪,思考回答。【板书】 (2)地方时【演示】 椭球仪。学生观察、回答,由于自转会使圆形变成椭圆形【板书】 (3)使地球形成旋转椭球体【演示】 利用地球仪、红墨水和滴管演示自转对地表水平运动的方向的影响。学生观察、回答【讲解】 该现象对河流两岸冲刷的影响。【板书】 (4)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 第二课时\n 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2.使学生理解黄赤交角的概念及由其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移动,并能正确画图表示。教学重点1.公转的运动规律。2.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教学难点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教学媒体投影仪、投影片、小地球仪(描出回归线)每组学生四个,教师两个,黄道面及支架每组一个,灯泡和试管架各一个、黄赤交角模型。教学过程【复习】 (1)学生演示自转,同时说出自转周期。(2)自转的地理意义。【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地球运动的形式——自转,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一种运动形式——公转。【演示】 教师利用一个小地球仪演示公转,学生观察地球运动的方向、地轴的方向是否变化。学生观察、讨论。【板书】 二、地球的公转学生看书中第31页图,讨论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n【讲述】 地球位于近日点和远日点的时间和运动速度的规律。【板书】 【演示讲解】 利用黄赤交角模型讲解黄赤交角的概念。指导学生计算黄赤交角的度数。【板书】 【讲解】 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热的变化也与接收到的太阳光热密切联系。地球比太阳小得多,因此我们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成是一组平行光。【投影片】 平行光照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 【提问】 地球表面有几个直射点,在示意图上如何表示?学生观察回答。【小结】 球面上只有一个直射点。在图上表示的这条直射光线恰好可以把圆心和直射点相连。【演示】 演示步骤:(1)一个小地球仪在灯泡照射下,高光(最亮)点就是直射点;(2)在小地球仪相对位置摆放另一个地球仪,利用指图杆连接两个小地球仪的直射点,指图杆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位置,三点一条直线;(3)旋转指图杆一周,说明所有直射光线都在一个平面上。\n【展示圆盘】 说明圆盘含义。圆盘表示黄道面,圆盘与地球仪的每一个接触点都是某一天太阳的直射点位置。盘面上的四个红箭头代表二分二至日的太阳直射光线。学生四人一组演示实验。学生操作步骤:(1)用一个地球仪从A位置开始演示公转,注意观察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怎样变化的,变化范围是什么?(2)分别用四个地球仪摆在A、B、C、D四个位置;(3)学生将观察结果用“*”号填入表1直射点移动一栏中。【教师指导】 【板图】 教师用箭头表示直射点移动过程。表1 地球公转与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关系 12月22日 3月21日 6月22日 9月23日 次年12月22日(冬至) (春分) (夏至) (秋分) A B C D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北回归线以北地区\n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 【教师指导】 【讲解】 回归线的意义。【提问】 哪些地区一年可以有两次直射的机会?什么地区一年只有一次直射机会?什么地区终年没有直射机会?学生讨论、回答。【练习】 在下图中画出A、B、C、D四个位置地球的晨昏线、用斜线表示夜半球,注明日期和节气,标出自转和公转方向。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并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教学重点和难点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n2.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教学媒体大地球仪1个、投影仪、投影片、带小孔的纸板。教学过程【复习】 地球公转的特点、方向、周期。请每个学生利用地球仪进行演示。【旋转投影片】 直射点移动和极昼极夜现象的关系图。【提问】 直射点位置和相应时间、节气名称。【导入新课】 学生通过观察投影片的旋转,说出直射点位置和极昼极夜的关系。【提问】 由于直射点的移动,会引起某地昼夜长短的变化。举例说明北京地区一年中是否也有类似的变化?除此以外还有哪些随季节变化的现象?同学讨论、回答。【讲述】 树叶凋零,人们衣着的变化都是随着气候的冷热变化而变化的。四季最主要的区别也体现在冷热的差异上,如春暖、夏热、冬寒。大家还知道一天之内也有冷热的变化,早晚凉,中午热。大家都知道这种变化与太阳的日出、日落密切相关。可是,一年中同样是中午,夏季和冬季的温度明显不一样。这又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解决的内容。【板书】 3.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旋转投影片】 12月22日的日照图。【讲解】 观察某个纬度的昼夜长短变化的方法。【演示旋转投影片】 分别演示从12月到次年6月之间和6月到12月的昼夜长短变化。【提问】 北半球上半年昼和夜的长短是如何变化的?北半球下半年昼和夜的长短是如何变化的?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夏半年。夏半年,昼和夜哪个长?什么时候白天最长?\n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冬半年。冬半年,昼和夜哪个长?什么时候白天最短?学生回答并在上节课的表1中昼夜长短变化一栏用箭头表示。【板书】 时间变化【旋转投影片】 表示12月22日的日照图。【提问】 从赤道到高纬度白天长短如何变化?【旋转投影片】 表示6月22日的日照图。【提问】 从赤道到高纬度白天长短如何变化?【旋转投影片】 表示3月21日的日照图。【提问】 从赤道到高纬度白天长短如何变化?【板书】 【转入正午太阳高度】 如果细心的同学还可以发现一年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也不同。【板书】 (2)正午太阳高度【讲解】 (1)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2)如何画正午太阳高度。【复合片投影片】 北京地区直射点位置和正午太阳高度关系图。学生观察回答。(1)一年中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是如何变化的?(2)为什么正午太阳高度会变化?与什么有关?(3)赤道到北回归线之间是否满足这一规律?学生在上节课的表1中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一栏用箭头表示规律。【板书】 \n【旋转投影片】 分别展示春秋分、冬至、夏至的日照图。学生观察回答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总结】 读上节课的表1会发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年变化与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是一致的。【转入四季的形成】 昼夜长短的年变化使得一年中同一地区获得的日照时间不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会产生什么直接的影响?【实验】 太阳高度与日照强度关系实验(暗室)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入射角度产生的光斑的面积和亮度的不同理解太阳高度与日照强度的关系。器材准备:投影仪、带小孔的纸板、地球仪。学生观察回答。【小结】 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会直接影响太阳的辐射强度。由此可见,昼夜长短年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都会影响一年内地球接收太阳热量的多少,由此产生了四季的变化。【投影片】 四季成因的结构关系图。【板书】 4.四季更替(1)成因(2)四季的划分:略 板书设计第四节 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方向\n2.周期3.速度4.地理意义二、地球的公转3.公转的地理意义(殷培红) 人类认识的宇宙①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宇宙的概念和宇宙的特点,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了解天体系统的结构,以及地球所在的天体系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其形成原因。\n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教材使学生初步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知识重点、找出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等自学能力,通过读图、画图、思考问题等活动,使学生具有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3.德育目标: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通过了解科学家探索宇宙的事例。激发学生对科学热爱及探求的精神。教学方法导学式:启学→自学→检学→评学→补学(五环节),问题法、谈话法、讨论法、讲述法等。教学过程【导入提问】 宇宙一词并不陌生,同学们能用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什么是宇宙吗?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至少要请三位学生发言、互相补充)【教师提示】 请同学们读教材第1页古人对宇宙的概括,再进一步总结。【教师总结】 宇,即上下四方,指空间;宙,即古往今来,指时间。所以宇宙的第一层含义是时空。然而宇宙是真空的吗?不是。宇宙的第二层含义是物质。宇宙中的物质是静止的吗?不是。所以,宇宙的第三层含义是运动。宇宙中的物质形态有各种形态,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普通的星球,是宇宙物质形态的一种类型。【教师提问】 地球和宇宙是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据教材第1页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内容举例说明。学生回答略。【教师补充】 宇宙是地球生存之本,财富之源。例如在初中地理课上你们已了解到:地球离不开太阳的光、热做能源,有了太阳光热的照射,才有地球上的风、雨、雷、电,以及河水流动、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才有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从这节课起,我们要比较详细、系统地了解地球宇宙环境的知识,以及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教师提问】 刚才我们已经得知,地球是宇宙中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那么,宇宙中还有哪些物质存在的形式呢?这些不同物质形态的名称叫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 除球状外,还有云雾状、不规则固态、气态等。他们的名称是: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云、气和尘,共有七大类型。这些宇宙物质的存在形式统称为天体。\n【教师提问】 宇宙中各种天体是杂乱无章、四处乱跑的吗?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请同学们读教材第2页最后一个自然段,找出答案。学生答:天体不能乱跑,是因为它们之间相互吸引。天体不是杂乱无章,而是相互绕转。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组成了天体系统。【教师总结】 因天体都是天体系统中的成员,所以它们的行动都很“规范”。【布置学生活动】 请同学们读教材第3页蓝点后的内容及插图,完成下列要求:(1)天体系统划分为几种类型,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如何?(2)各类天体系统的中心天体是什么?(3)用带箭头的直线把各类天体系统连接起来,组成它们之间的关系简式。【教师巡视】 让学生到黑板上画出天体系统的关系简式,并让其他学生评价。【教师补充】 地月系是目前确定的级别最小的星系。它有两个成员:地球是中心天体,还有围绕地球绕转的月球,其直径大约38.4万千米。太阳系共有九大行星、20多颗卫星和几千颗小行星等天体组成,其直径约120亿千米。大约有2000多个类似太阳系的恒星系组成了银河系,银河系主体部分的直径约7万光年。如图1.2,恒星在太空中的分布不是均匀的,有的地方密,有的地方疏,所以呈现出旋涡状。类似银河系的星系还有无数,现在观测到的大约有10亿颗,它们共同组成总星系。目前,离我们最远的星系约200亿光年。【布置学生活动】 请同学们在图1.2中的太阳系图上标注出地球的位置及名称;在银河系图中标注出太阳的所在位置及名称;在总星系图中标注出银河系的位置及名称。学生活动:略(教师巡视)。【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看图1.3和表1.1,回答太阳系成员的排序及分类的依据是什么?学生答:九大行星按照距太阳由近及远的排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三类行星划分的依据是质量、体积、密度等。\n【教师讲述】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地球围绕太阳转,这个客观现实不难被现代人所接受。但是2000多年前,欧洲一些很有威望的哲学家、思想家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及其他星辰是围绕地球运动的。而且这种论点被当时的教会作为统治人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意大利著名的科学家伽利略就是因反对这种论点而被活活烧死在意大利首都罗马广场的。直到15世纪,波兰伟大的科学家哥白尼在他的研究成果《天体运行论》中将太阳中心论有理有据地大白于天下。太阳中心论用科学的力量,战胜了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和统治,促进了天文科学的发展,引起了宇宙观的一场革命。目前,宇宙科学还有许多尚未破解的奥秘,等待有志者去探究。【教师提问】 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地球还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为什么?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物的星球。【布置学生活动】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4~5页内容,总结地球上存在生物的主要内部原因和外部条件。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并整理知识结构:【布置学生活动】 读教材第5页“探索地外文明”,请同学们讨论:地球以外的天体是否还会有生命物质存在,为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 作为参与讨论的成员,我仅发表自己的看法。据天文学家估计,宇宙中大约有100多万颗与地球条件类似的星球。它们有的是行星,有的是卫星。所以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很大。我几乎完全确信地外生命的存在,否则地球及其生命也不会存在,宇宙不可能只形成唯一像地球这样的星球。目前仅是由于地球人类的科学技术尚未发展到能去遥远的星系寻找而已,而地外生命也苦于相距太远而无法联系。1924年8月的一个夜晚,美国海军曾收到一种来历不明的电波,类似的情况在此后几十年中不断发生。科学家几乎确定这些电波是来自宇宙空间的。所以,我们要努力发展科学技术,以使地球人类与天外生命早日通话和会面。板书设计\n(王丽)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①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人类认识的宇宙范围在不断扩大,理解宇宙探索的意义,了解宇宙探索的现状。2.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认识保护宇宙环境对开发、利用宇宙的重要意义。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书能力、分析综合思维能力等学习能力。教学方法导学式。教学重点宇宙探测的意义。教学媒体利用投影仪、录像片。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播放录像:航天飞机发射。\n【教师说明】 这是1998年6月3日清晨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升空时的情景。【教师提问】 搭载它一起升空的有一个什么仪器?学生回答:阿尔法磁谱仪。【教师提问】 阿尔法磁谱仪的任务是什么?学生回答:探索宇宙本源,寻找暗物质和反物质。【教师讲述】 阿尔法磁谱仪进入太空,探索宇宙本源是人类对宇宙的又一次新探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教师提问】 人类利用哪些手段了解宇宙呢?学生回答:双眼、望远镜、人造卫星、航天飞机、宇宙飞船等。【教师提问】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始于哪种探测手段?学生回答: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因为它是首次在地球以外观测地球。【播放录像】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教师提问】 谈一谈你所知道的人类从此以后又有哪些新探索手段?进行了哪些探测活动?获得了哪些成果?【出示投影】 (补充资料)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1)1959年,前苏联发射成功“月球3号”,它所携带的自动行星际站绕到月球背面上空,第一次主动拍摄了人类从未见过的月背照片。(2)1961年4月21日,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座“东方号”宇宙飞船用108分钟绕地飞行一周,成为第一个飞出地球的人。(3)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乘座“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4)1971年,前苏联第一个“礼炮号”空间站发射上天。(5)1976年,美国发射的“海盗号”飞船第一次登陆火星。(6)1988年11月15日,前苏联发射第一架航天飞机“暴风雪号”。\n(7)1995年,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和俄罗斯“和平号”轨道空间站首次对接成功。(8)1997年7月4日,美国“探路者号”飞船顺利在火星上着路。【教师提问】 人类这些探索活动与望远镜观测有何不同?学生回答:排除大气干扰,可直接取样。【播放录像】 《宇航员与月球车》【教师总结】 人类从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又有了太空实验室,宇宙飞船、航天飞机。航天器从无人航天器发展到载人航天器,通过这些手段,人类知道了磁层、宇宙射线和一些大行星表面物理特性和化学特性。【播放录像】 《火星》、《木星》【教师讲述】 在世界航天事业突飞猛进的同时,我国航天事业也在迅速发展,处于世界前列。学生阅读:“我国航天事业发展”阅读材料【播放录像】 《东方红1号卫星》【教师总结】 随着人类对宇宙的不断探索,原先关闭得紧紧的“天窗”由小到大,由浅入深,一扇一扇打开,我们所掌握的信息增长了千万倍。但航天事业同时又是一项耗资巨大的事业,美国的火星计划耗资2675亿美元。有人曾计算,用航天飞机每运输100克货物约需1500美元。【教师提问】 人类为什么不惜代价,不懈地从事宇宙探索?学生回答:认识了解宇宙、开发利用宇宙、带动科技发展。【教师补充】 人类认识了解宇宙的目的是为了开发、利用宇宙,目前人类已从探索阶段逐步进入到了空间开发利用阶段。【教师提问】 宇宙中有哪些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如何利用?学生讨论。学生读书:“开发宇宙”【教师补充】 \n宇宙资源主要有空间资源、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人们利用宇宙空间这个特殊环境,通过人造卫星可从远距离观测地球,迅速、大量收集地球的各种信息。例如气象卫星拍摄的卫星云图能为我们更好地做出天气预报;又如,根据卫星照片发现哈萨克已干涸的库兰达里河河床下是一个大湖泊,在沙漠下发现几处淡水;再如卫星提供的国外小麦产量的准确预报,仅美国一年就获得两亿美元的好处;卫星还可以在人类还未发现时预报小麦锈病虫害,可及早防治。同时人类还在卫星上进行大量科学实验。1996年12月,俄美首次成功地在“和平号”轨道站培育并收获第一批太空小麦,从播种到成熟仅用97天,证明生物在太空是可以发育的。这对于人类在未来星际飞行中解决食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在北京超市中还出售有太空育种的西红柿、辣椒,其个大且抗灾能力强。宇宙具有的失重、高真空、超净和极端温度等条件是生产某些特殊物品所必需的。1992年10月我国利用一颗返回式卫星做搭载培育生物实验,培育出防癌生物——石刁柏。再如,火箭所需耐磨的铅铝合金,在地球上制造时,铅总要沉到底部,冷却后得到的不是一种均匀的合金块,而像一块分层蛋糕,如果在宇宙中生产这种合金就方便多了。根据统计约有400种地面上无法制造的合金能在失重环境中制造。【教师提问】 人类为什么要把眼光投向宇宙,研究宇宙资源的开发?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人类生存的地球,由于人口的迅速膨胀,已出现了资源短缺的问题,未来也将面临生存空间紧张的问题。为了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补充陆地资源,人类在研究开发陆地环境的同时,已在向海洋和大气环境进军。人类还把目光投向宇宙,不断探索宇宙,研究宇宙资源的开发,以解人类未来所面临的种种生存问题。开发宇宙资源是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而且它的规模、技术、经济投入都不是一个国家所能完成的,需进行国际合作。【教师提问】 阿尔法磁谱仪的永磁铁是哪个国家制造的?这个工作计划由多少个国家参与?学生回答:中国,十多个(美、中、俄、法、日等)。【教师讲述】 人类在探索宇宙获得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而且它已经对人类的开发活动造成危害。【教师提问】 这个问题是什么?怎样产生的?有什么危害?学生回答:太空垃圾。废弃的航天器、航天器爆炸后的碎片、从航天器扔出的垃圾。它们与航天器之间相对速度很大,对航天器造成巨大威胁。【教师补充】 自1975年以来,约有4600颗废弃卫星及同样多的失事火箭及其它航天器的碎片在近地轨道上游荡,它们中虽然每天有2~3颗脱离轨道进入大气层被烧毁,但仍以每年200~300件的速度增加。它们的运行速度是炮弹飞行速度的几十倍,所以对航天器造成巨大威胁。1996年1月,在太空飞行的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为避免与一个失效卫星发生碰撞,机上宇航员不得不对航线进行调整。1995\n年,日本宇宙事业开发团发射的太空实验观测自由飞行器,在太空运行8个月后被“奋进”号航天飞机收回,经检查,其外壳被太空垃圾撞击布满麻坑。1983年一小块剥落的油漆曾撞坏“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前窗。目前人类发射的航天器在地面监控中心与宇航员密切配合下可及时躲避太空垃圾,而人造卫星则难以躲避。人类现在正研制限制太空垃圾、减少危害的方法,这同样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一起来保护宇宙环境。【教师提问】 我们通过这节课了解了宇宙的现状及宇宙资源的利用情况,大家可否设想一下,今后宇宙探索手段及宇宙资源利用的方向。学生讨论【播放录像】 《设想中的太空城》【教师说明】 这是一个设想中的太空城。它是圆环形的,像个巨大的车轮。“轮胎”是空心的,是太空城的生活区,可供1万居民居住。太空城每分钟绕自己的中心轴慢慢旋转一周,使环的外缘产生与地面重力相等的人造重力;内缘是太空城的“天”,天空有一排排拱形玻璃可提供适宜的太阳光,给太空城带来温暖和光明。自动化农业自动向农作物提供二氧化碳、水和肥料,农作物为人和动物提供食物、氧气和净化空气。【教师总结】 为了人类更美好的明天,望大家大胆设想,勇于探索,为宇宙环境的开发利用开创更广阔的前景。板书设计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4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标导读]新课程标准中对“地球的圈层结构”部分提出的要求是“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并且在活动建议中提出:“绘制示意图,或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n。由此看来,对地球的圈层结构,从分布到划分依据,从各层特点到学生理解、分析、判断和运用,都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始终把握住该节内容的标准要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师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务。[教学目标]本节教学要重点突出“地球圈层”和“结构特点”两个核心概念,围绕这两个概念,逐步将地球圈层结构及其划分依据——圈层特点等知识点顺序展开。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利用丰富的图例和图片展示,让学生分析和理解各圈层的结构特点。1、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分布。2、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举例说明主要的地球圈层结构特点。利用图解,由学生分析判断划分的依据。[教学设计]课时安排本节内容是第一章的最后一节,建议用2个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着重从教学内容的讲授和分析入手,完成地球内部圈层结构教学内容的学习。同时,通过师生互动,将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划分依据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第二课时:通过内部和外部圈层的划分,让学生对地球的圈层结构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在讲授地球外部圈层知识过程中,对大气圈、水圈进行简洁而又清晰的介绍。在新课程中,没有像老教材将各圈层分成小节单独分析,而是重在基本了解和理解的程度。所以,教师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时,最好是突出重点和大的结构而尽量高度概括。教学安排(第一课时)1、通过读图,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层次关系。2、在有了基本的结构认知后,着重讲授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但教师不要过于拘泥于概念的讲授和分析,尤其是地震波、纵波、横波等概念,他们并非是该节内容的核心知识,只要学生了解了内部的几个圈层及层次关系即可。3、在教学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掌握的主要内部圈层的结构后,可以将岩石圈的概念有意识地强调。因为岩石圈是内外部圈层的结合部,与外部圈层的联系也最紧密。学生了解了岩石圈的概念后,对后面的学习就有了知识铺垫。(第二课时)1、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划分,明确外部圈层的结构和层次关系,尤其是外部圈层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关系更是要交代清楚。2、本课时对大气圈、水圈两个圈层的介绍是重点,而生物圈和岩石圈并没有深入下去。因此教师应该适当的用描述性的语言简洁地概括他们的关系。3、结合实际案例“美国生物圈2号实验的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让学生课后对生物圈进行自主学习,是教材设计的一个创意。教师完全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个案例,开展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探究,学生对生物圈的了解会更加直接。1、案例研究是教学中的关键。本节教学内容较多,但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案例分析将“区域”和“区域差异”这两个概念始终把握住。\n2、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国情知识渗透进每节课堂,尤其是我国东西部自然、人文上的巨大差异,其产生的历史原因和因应策略,都是当前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3、利用图表知识进行绘图分析的练习,体现了能力训练的课堂化。设计适当的课堂练习,应该是新课程教学过程从教人员备课中要用心准备的一项工作。往往很多知识点,学生看、老师讲,好象并不难,但到了学生进行实际分析时,效果却不理想,其实就是没有很好地进行配合训练的缘故。一堂课下来,教师课前准备的充分不充分,对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课程理念如何体现出新字,仍然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努力地探索。深圳市福田中学地理教师郭纯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2、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及其相互特征。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4、了解地球的垂直分层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5、培养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观和正确的环境观。教学重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及地壳、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教学难点:地幔,对流层和平流层温度随高度变化的原因。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教学准备:课前布置作业:查找地壳、地幔、地核的相关资料,准备课堂上进行交流。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你们说一个煮熟的鸡蛋从里到外可以分成几部分?生:蛋黄、蛋清、蛋壳。师:那么你们是如何知道答案的呢?生(笑):吃过。师: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大家吃过的鸡蛋有一些相似之处。板图:地球圈层结构圈层示意图。师:地球从外到内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六个圈层,其中前三个者为地球的外部圈层,这些圈层是我们目前可以比较直观地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后三者为地球的内部圈层,显然,我们不能象剥鸡蛋一样地对它们进行观察和研究。我们对地球内部圈层的研究需借助于地震波。师:地震波是地震时产生的机械波,分为纵波和横波。质点的震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为纵波,质点的传播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为横波。在不同的介质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特性不同。一般而言,纵波可通过各种介质,但横波只能在固态介质中传播。在相同的介质中,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科学家就是利用地震波的这种传播特性来研究地球内部物质组成和特性的。投影: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图1-4-1)\n师:大家注意观察,从地面往下随着深度的变化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注意)此处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必要时教师需进行讲解。生:(归纳整理)师: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的界面称为不连续面,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在2900km深度处,横波和纵波波速出现了什么明显变化?生:横波波速突然变为零,纵波波速从约13.5km/s突变为约8km/s.师:所以2900km深度处存在一个“一级不连续面”,我们将其称为古登堡面,以上为地幔,以下为地核。另一个一级不连续面叫莫霍洛维奇面,它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请大家继续观察还在哪里波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生:1000km我们把根据不连深度处。师:对了,这里也有一个不连续面,但这个不连续面我们称为次级不连续面,其以上为上地幔,以下是下地幔。同样的道理,地核也可以分成两部分,请大家观察应该从多少千米深度处分开。生:大约是5000km。师:对,这里地震波的波速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活动:同学们根据课前作业说明地壳、地幔和地核的主要物质构成和特征。生(归纳):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地壳中主要的化学元素有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它们占整个地壳的98%以上。地壳的厚度在各处是不均一的,一般来说,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只有7km,主要由玄武岩之类密度较大的岩石组成,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为35km,表层主要由花岗岩之类密度较小的岩石组成。与地壳相比,地幔的化学组成变化不大,但其温度、压力随深度增加变化较为显著。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处于熔融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地核的化学组成主要是铁和镍,外核物质呈熔融状态,内核为固体金属球。总体来看,各层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到地核温度已达到2000~5000℃之间。师: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上地幔顶部也是由岩石组成的,二者合称为岩石圈,因此,岩石圈和地壳所指的范围是不一样的,请大家注意区别。师:地球的外部圈层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请同学们阅读26~27页课文,完成下列问题:1、随着高度的变化,大气密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2、低层大气主要由哪三部分组成?水汽和固体杂质有什么特殊作用?3、分别说明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臭氧对生命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影响。4、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可以将大气分为哪三层?投影:大气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图。师:请大家观察,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的变化如何变化?为什么?生:降低,原因是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地面。师:一般高度每增加100米,气温降低多少℃?生:0.6℃。师:由于对流层大气上冷下热,所以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师: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整个大气中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又因为水汽和固体杂质是成云致雨的重要条件,因此,对流层天气状况复杂多变。讨论:从低纬度到高纬度对流层厚度一样吗?为什么?\n结论:由于从低纬度到高纬度地表热量分布是不均匀的,所以对流层的厚度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是逐渐变薄的。师:我们从温度变化、大气运动状况和天气现象三个方面了解了对流层的特点,下面请大家就从这些方面了解平流层的特点。生(归纳):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主要原因是其热量主要来自臭氧对太阳紫外辐射的强烈吸收。大气稳定,以水平方向运动为主。天气晴朗,有利于航空飞行。师:高层大气又可以分为中间层、热层、外逸层等,其密度非常小,与星际空间的密度相当接近。在该层大气中存在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为人类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师:阅读“水圈”部分课文,了解地球上水体的组成。讨论:我们日常生活中应如何合理用水。师:水分和能量的不同组合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自然带和自然景观类型,水溶解岩石和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为满足生物需要创造了前提。水分循环可以调节气候,净化大气。水几乎伴随一切自然地理过程,促进地理环境的发展和演化。师: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是由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水圈的全部、大气圈的下层和地壳的表层。虽然生物圈的质量仅相当于大气圈的1/300,水圈的1/7000,但它是自然地理环境系统中最活跃的圈层。活动:阅读案例研究《美国“生物圈2号”实验》。讨论:“生物圈2号”实验的意义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场实验的失败?师: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无法模拟出一个类似地球这样一个可供人类生存的环境,我们必须珍惜和保护地球——我们惟一的家园。2-1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教学设计深圳市石岩公学唐友能第2-4课时一、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n热力环流地面受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大气水平运动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作用下风向形成规律三圈环流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形成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将对三圈环流的气压带和风带进行改造1、掌握热力环流的成因;2、能进行气温、气压、风向的对应判断。1、理解三力的方向、作用;2、能正确判断南北半球高空及近地面风向;3、正确绘制风向。1、理解三圈环流的成因;2、理解三圈环流与全球气候分布的关系。1、理解海陆热力差异对气压带的改造;2、理解季风环流的成因;3、熟练掌握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分布和对气候的影响。二、课件:《大气运动》.ppt三、学习活动过程:接受老师的信息做一做,看会不会?请记录你的问题和创意!(第一课时)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根本原因——受热不均;1、绘制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请标出近地面的气温、气压差异和近地面风向;郊区郊区城区2、请将下图中四点的气温和气压从高到低排序:气温:;气压:;ABCD等高面等压面3、在图中添加热力环流的箭头。1、教师巡视完成情况;2、抽两份作业集体批改;热力环流:(观看动画)受热不均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水平运动完成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1、水平气压差、水平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4、图中三点风力最强的是:;\n1、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运动的直接动力;2、在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处,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强;100610081010ABC5、下列三图所示三地风力最强的是:;甲乙丙1:10001:100001:1000009901000101010101010100010009909904、风向形成:(动画演示高空风向和近地面风向的形成)①空气只受气压梯度力的作用,将垂直于等压线流向低压区;②高空风向:空气受气压梯度力流向低压的同时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稳定时与等压线平行;③近地面风向:空气受气压梯度力流向低压的同时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风向稳定时与等压斜交;5、阶段总结: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受热不均;受热不均引起热力环流;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它是推动大气运动的直接原因;高空风向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风向还受摩擦力作用,与等压线斜交。6、请按要求画出下列各图中各点的风向:A:高空风向、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B:高空风向;CDE:标近地面风向;300288276300288276AB北半球某地南半球某地10361028102010121004996CDE北半球某地7、请绘制北半球气旋和反气旋的水平风向示意图(即绘制图中各点的近地面风向),并简短描述它们的水平气流特征。高低大气环流:(第二课时)1、8、请画出赤道和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并标出近地面的气压系统:\n概念讲授:大气环流是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1、高低纬度之间因热量差异而形成环流,若只考虑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则该环流就是一个简单的热力环流!(动画演示)2、实际情况比较复杂,上述的热力环流不会那么简单,地转偏向力会对高低纬度间的气流发生影响,闭合的热力环流被改为三圈环流,我们一起绘制三圈环流的示意图:(动画演示)赤道9、绘制三圈环流示意图,在右边的空格里写对应的气压带风带名称:4、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①季节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气压带和风带也季节移动,夏季偏北,冬季偏南;②成因:热力原因形成的气压带是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副热带高压是动力原因形成;10、(动画演示30º--40º大陆西岸的环流条件)30º--40º大陆西岸地区冬季受影响,温和湿润;夏季受控制,炎热干燥,是气候。11、填空:赤道地区因终年高温多雨;副热带大陆内部和西岸因1、邻近学生之间交换答案,检查;2、教师抽查个别学生的答案;\n③对气候有重要影响:盛行上升气流的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压降水较丰富,而盛行下沉气流的副热带和极地是少雨带;④作用:通过三圈环流高低纬度之间发生水分和热量交换。是热带沙漠,副热带大陆东岸因和作用降水丰富;中纬度地区因降水丰富;两极地区因降水稀少。\n海洋陆地夏季凉高压热低压冬季暖低压冷高压5、季风环流:(第三课时)①三圈环流的气压带和风带所表现的全球大气环流仍然与实际情况有距离,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将改变气压带的分布,在北半球几乎是面目全非!(动画演示海陆热力差异)(看图:《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和《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做右面的12题。)再用动画演示解释其成因;②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请看动画《季风的形成和分布》回答右面的13题:在完成了13①②题后,再仔细阅读教材45页的《亚洲季风图》整理该知识点;③季风概念:④季风成因总结:海陆热力差异是形成季风的最主要原因;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季风的原因。⑤季风气候的种类与分布:亚洲是世界最大的季风区,共有三种季风气候分布,它们是气候分布区温带季风气候中国北方地区、朝鲜半岛、日本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中国南方地区、朝鲜半岛南部、日本列岛南部;热带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12、7月,气压带风带移,北半球的被该季节形成于陆地上的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和两个气压中心。1月,气压带风带移,北半球的被该季节形成于陆地上的切断,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和两个气压中心。南半球因,海陆热力对比不强,气压带的改变不明显。13、①冬季,东亚盛行来自高压前缘的风,天气特点是;夏季,东亚盛行来自的风,天气特点是。②南亚和东南亚的中南半岛,冬季处于高压的南侧,盛行风,暖热干燥;夏季,气压带风带移,南半球的风带越过赤道,受向的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形成风,该风越过印度洋,给南亚和东南亚带来丰富的降水。③季风的主要成因是这样形成的季风在最典型;除此之外,也是季风的重要形成原因。④亚洲共种季风气候,名称是:、、。⑤下图是一高压系统,图中各点的风向不同,请对应下列情形,说明高压系统的名称和风向:高ABC东亚冬季风:是点,风向是,高压系统是高压;南亚冬季风:是点,风向是,高压系统是高压;东亚夏季风:是点,风向是,高压系统是高压;\n6、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动画演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东岸的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14、简要回答下列气候的分布规律和大气环流方面的成因:分布规律环流原因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课堂总结:热力环流极地与赤道间的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季风环流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受热不均高低纬度间受热不均同时考虑地球自转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考虑海洋与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的改变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课外作业:2-2水的运动教学设计深圳市松岗中学唐小军第一课时:《水循环》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循环的主要类型、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水循环的重要意义。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各种水循环类型的示意图,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简练的表述水循环的过程;能够利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n德育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运动的规律性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通过问题讨论,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及实际应用教学难点:水循环的过程及成因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问题讨论法;学法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学生实验、问题讨论、理论联系实际掌握知识,完成学习任务。教学过程:【激趣设悬引入】李白诗《将进酒》中有两名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其实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错误,你知道错在什么地方吗?违背了地理学中的什么原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二节水的运动的第一课时:水循环板书:水循环【实验探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做好教材上“模拟水循环”的实验。为了让实验更明显、快速,可以适当改变实验条件,把“将器皿放在阳光下直晒或用台灯直接照射”的条件改为在“器皿下用酒精灯加热”。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如下一些问题:1、器皿中的水和小瓶中装的沙分别相当于现实中的什么?2、为什么要在塑料纸盖上压放石头,且要放在装沙小瓶的正上方,其作用是什么?3、要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教师归纳: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水从器皿中蒸发,然后在塑料纸上凝结,并沿压放石头的正下方滴落到小瓶中的沙上,这就类似自然界中的水循环。【课件展示】B①②③②①⑤⑥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④为了更直观、准确地反映自然界中的水循环情况,教师有步骤地播放多媒体课件:水循环,如下图。JDIEIACFHG教师边播放课件边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1、从水循环的发生领域来看,水循环可以分哪几类?;图中的A—B—C过程,A—D—E—G、H过程,I—J—E过程分别属于何种水循环类型?学生回答: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内循环。2、各种水循环的完成,各要通过哪些主要的环节?学生回答:海陆间大循环:海水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地表、地下)——海洋海上内循环:海水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到海洋陆地内循环:陆地水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到陆地3、根据水循环的过程,你能给水循环下个定义吗?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自然界中的水,通过各个环节,在各种水体之间连续运动的过程叫水\n循环。4、讨论水循环的意义。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归纳:①水循环联系了地球的各个圈层,并在各个圈层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②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不断得到更新、再生,并能持续利用③塑造了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问题回放】学生回答,新课引入时所提出的问题:通过学习水循环的知识,李白诗句中的“奔流到海不复回”违背了水循环的原理。【知识扩展】为了充分利用自然界中的水资源,趋利避害,人类根据水循环的原理,修建了众多的水利工程。如我国举世闻名的三峡水利工程;我国21世纪实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超大型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它们都是利用水循环的原理,通过影响水循环地表径流这个环节,从而改变了水资源的时间分配和空间分配,实现了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配置,达到了为人类服务的目的。【学生活动】讨论题:既然水是可以循环并能不断更新、再生,所以说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这个观点。说一说你的理由。讨论过程略。【信息反馈】课件展示下列问题:是非题(正确的划“√”,错误的打“×”)1、修水库可以起到调节河川径流变化、防洪抗旱的作用。2、塔里木河主要参与了海陆间水循环。3、我国东南地区夏季的东南风属于水循环过程中的水汽输送环节。4、水循环能使海陆之间实现物质和能量的交换。5、水资源的不断更新和再生主要通过陆地内循环来实现。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一、水循环的定义和类型: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大循环;陆地内循环。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海陆间大循环海水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径流(地表、地下)——海洋海上内循环海水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到海洋陆地内循环陆地水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凝结降水到陆地四、水循环的主要意义2-2水的运动教学设计深圳市松岗中学唐小军第二、三课时:《海水运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海水运动的几种主要形式;理解洋流形成的原因及分类;认识世界洋流分布,识记重要洋流的名称;了解洋流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n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绘制世界洋流图,培养学生绘图能力和动手的能力;通过问题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德育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认识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以及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污染的意义。教学重点:洋流的分布规律;寒流与暖流的判别;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寒流与暖流的判别。教法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实验探究法;点拔、启发、引导;教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分析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玻璃水槽;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设计意图:用有趣味的故事引入,从而引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强烈兴趣。漂流瓶问题:澳大利亚小孩杰克在悉尼附近海滩上拾到一只漂流瓶,打开一看,瓶内有一封来自秘鲁小朋友写的祝愿信。看完信后,小杰克马上写了一封回信,放到漂流瓶中,并且将漂流瓶扔回到悉尼附近的海中。请想一想,漂流瓶是如何漂洋过海到达悉尼的?你认为秘鲁小孩有没有可能收到小杰克的回信?为什么?板书:第二节海水运动【新知讲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说一说海水运动有哪些主要的形式?(板书:一、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海浪、潮汐、洋流)设计意图;联系时事讲解教学内容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能唤起学生关心时事,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教师简要讲解海浪与潮汐内容】1、联系东南亚海啸讲解海浪知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海域,于当地时间2004年12月26日上午8时发生里氏8.9级强烈地震。地震引发的海啸造成了远比地震本身惨重得多的损失。海啸以震中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播,像一头猛兽迅速扑向周边地区,造成了死亡人数超过22万,以及重大的财产损失。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潮引起的巨浪,是海浪的一种,它的出现将给沿海地区居民造成巨大的灾难。问题讨论:俗语说:无风不起浪。你赞成这个观点吗?学生讨论:略2、课件展示(Flash动画):月相与潮汐现象。潮汐是在日、月等天体的引力作用下产生的海水周期性的涨落现象。当日、地、月成一直线时,日、月引力叠加,形成大潮;当日、月、地呈直角关系时,引潮力减少,形成小潮。【承转】在三种形式的海水运动中,洋流规模巨大,对地理环境影响广泛是海水运动中最重要的形式,也是本课要讲的重点内容。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洋流的形成,并且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板书:二、洋流的形成与分类:)【实验观察】\n在实物投影仪上,用透明的玻璃器皿做水槽,用气筒吹水槽的水,水动;加泡沫颗粒,来回吹,水不按一定方向动;用气筒在一个方向吹,水在沿一定方向流动,这类似于风海流;水槽内未吹气的地方,水也在流,这类似于补偿流。【读图过渡】读教材上“地球上风带模式图与洋流模式图”(如下图)。对比两模式图,联系刚才的实验,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据洋流模式图,给洋流下一个定义。学生回答:海洋表层的海水沿着一定的方向有规律的运动叫洋流。2、仔细观察:风带中的风向与洋流的流动方向有什么样的关系?这说明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洋流的流动方向基本上与风向一致,这说明定向风的作用是形成风的主要动力,主要原因。教师简要归纳总结:除了风力作用形成的风海流外,形成洋流的原因还有因海水的补偿作用而形成的补偿流以及因海水的密度差异而形成的密度流。(板书:1、洋流按成因分类有: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洋流还可以根据水温的相对高低来分类。阅读教材52页,根据教材内容,判别下列图中A、B、C洋流属于寒流还是暖流?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应用教材知识的能力。10°C20°AB14℃30°12℃40°10℃\n【教师归纳】暖流是指海水由水温相对高的海区流向水温相对低的海区的洋流。寒流则相反。(板书:2、洋流按水温相对高低分类:有寒流、暖流)【课件展示】展示“洋流模式动画图”与“世界洋流动画分布图”,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1、世界洋流分布的实际情况与洋流模式图的分布情况有何差异?(要点提示:对比南、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的洋流分布情况)。2、南北半球的中低纬海区(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洋流流向有何规律?(要点:海水在风力、地转偏向力及海陆分布的影响下,北半球海水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则呈逆时针方向流动。)3、为什么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冬、夏流向会相反?冬、夏洋流流向的特点是什么?(要点:北印度洋海区面积小,受季风影响形成季风洋流。夏季在西南季风的作用下,海水向东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在东北季风的作用下,海水向西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更具有重要意义。4、在学习了洋流分布规律的基础上,你还能提出一些什么问题,发现一些什么规律?(学生有可能会提出:为什么北半球的西风漂流(北大西洋暖流、北太平洋暖流)是暖流而南半球的西风漂流却是寒流?为什么北半球的高纬海区洋流为环流形式而南半球这种环流形式不存在?等等。学生有可能会发现:在副热带海区的南北半球,大洋东岸洋流的性质都为暖流而大洋的西岸则为寒流;大洋东西两侧的洋流从成因来看为补偿流南北两侧则为风海流……)(板书:三、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问题回放】再回到新课导入时的漂流瓶问题:学生学习完洋流的分布规律后,应该能解答漂流瓶问题。教师可进一步提出,漂流瓶在漂流的过程中,分别要经过哪些洋流,以巩固所学知识。【设问过渡】1、课件展示“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示意图,提问:设计意图:问题设计新颖有趣,且有思维深度,能吸引住学生。教师及时给学生以启发和引导,鼓励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世界上有这样一些地方:尽管靠近海洋,却是沙漠广布,你能说出这些地方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吗?仔细观察,这些地区海域附近的洋流有什么特点?洋流与这些地区沙漠的形成有因果关系吗?2、课件展示“世界著名渔场”分布图:提问:请说出世界上著名渔场的名称。世界上著名渔场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分布?3、我国明朝郑和曾七次下西洋,他总是选择冬季从我国出发,夏季返回,这是为什么?(板书:四、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n上述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读图、讨论、思考来一一解决。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并板书:1、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寒流:降温、减湿的作用。如,澳大利亚西海岸和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暖流:增温、增湿的作用。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2、洋流对渔场分布的影响:与寒、暖流交汇有关及上升流有关。3、洋流对航海事业的影响:顺着洋流航行比逆着洋流航行快。【视野拓展】学生阅读教材56页“神奇的厄尔尼诺现象”,教师补充“拉尼娜”现象,提高学生兴趣,拓展知识面。【板书设计】一、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海浪、潮汐、洋流二、洋流的形成与分类:1、洋流按成因分类有: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2、洋流按水温相对高低分类:有寒流、暖流三、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1、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北半球洋流做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洋流做逆时针方向流动。2、在北半球中高纬海区,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而南半球则为西风漂流。3、北印度洋海区,夏季在海水向东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海水向西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四、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寒流:降温、减湿的作用。如,澳大利亚西海岸和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暖流:增温、增湿的作用。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2、洋流对渔场分布的影响:与寒、暖流交汇有关及上升流有关。3、洋流对航海事业的影响:顺着洋流航行比逆着洋流航行快。2-3地壳的运动和变化教学设计深圳市松岗中学唐小军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地质作用的含义;了解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了解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相对应的地貌;了解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n能力目标:通过阅图,学生能够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并能利用地质构造的规律去指导生产实践;通过阅图,学生能够自已学会分析内力、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能够应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自然界的一些地理现象。德育情感目标:通过地壳运动及地壳物质的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学生科学美的观念。教学重点: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貌的影响;教学难点:读图判别地质构造的类型;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教学方法:课件演示法;比较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有条件的地方到野外实地考察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问题引入: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及在山上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提出问题: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脉中的岩层中发现了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呢?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喜马拉雅山上海洋生物化石的发现,说明在许多万年之前,喜马拉雅山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由于地壳运动,使这个地区的海底抬升成为陆地,地表形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活动:你还能举一些反映地壳运动或者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例子吗?教师提问:那么,地壳为何会运动、地表形态为什么会不断的发生变化?运动和变化的力量来自哪里呢?从而引入地质作用的教学。(板书:一、地质作用:)(板书:1、地质作用的含义:)教师讲解:我们把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及时检测:下列地理事物和现象中,不属于地质作用的是: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B、大寨梯田C、岩层的断裂、错位D、荷兰的围海造田E、月球表面的环形山(板书:2、地质作用的分类:)教师讲解: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列表如下,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表:分类能量来源主要的表现形式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学生思考回答:\n(1)二千万年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约2万米,可珠峰海拔只有8848.13米,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地壳抬升的同时,外力作用就不停地影响。(2)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可是千百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又是为什么?学生回答:这是渤海地区地壳不断下沉的结果。教师总结: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内力作用一般起主导作用。但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有差异的。(板书:二、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板书:1、岩浆活动:)教师讲解:课件展示一些有关火山活动的图片或视频片断,让学生感受岩浆活动的特点。然后提出下列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1)岩浆活动与火山喷发是一回事吗?(不是一回事)(2)岩浆活动的结果形成了哪种岩石?(岩浆岩)(3)根据初中所学的地理知识以及我们的经验,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有什么样的影响?(火山湖、火山岛、火山锥地形)课件展示下面的例子:(1)有句成语叫“稳如泰山”。其实泰山并不稳,泰山每年都在以极小的速度上升。(2)“地球上最大的伤疤”东非大裂谷是非洲大陆“一分为二”产生新大洋的序幕。这里地壳下面的地幔物质上升分流,使得地壳水平张裂而形成为裂谷。它的张裂速度似乎很慢,近二百万年以来的平均扩张速度每年2~5厘米。尽管如此,它的北段已经裂开为一道窄海(红海)。照此下去,1亿年以后新的大洋将会在这里产生。教师提问:上面两个例子说明了内力作用的哪种形式?两个例子有何不同?学生回答:地壳运动;其中,第一个例子是指地壳运动中的升降运动;第二个例子是指地壳运动中的水平运动。(板书:2、地壳运动:升降运动、水平运动)教师讲解:地壳运动常常在地壳中留下“足迹”,叫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有力证据。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动画演示褶皱的形成)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褶皱(背斜、向斜)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但有时会出现地形倒置的形象,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可以动画演示地形倒置形象)(动画演示断层的形成)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断层(地垒、地堑)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在地貌上,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如华山、庐山等;地堑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如东非大裂谷,我国的渭河、汾河谷地等。理论联系实际:\n课件展示下列图片,让学生讨论地质构造与人类生产活动的关系。ABC(1)利用物理学中的比重知识,分析讨论:为什么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2)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当中积累了许多找水的经验,例如“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3)假如你是一位地质工程师,如果在C图中要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遂道,应该选择甲地还是乙地?学生讨论略。(板书:3、变质作用:)学生自学教材,教师作简要说明:变质作用的结果是形成了变质岩,如我们家庭装修用的大理岩即为一种典型的变质岩。课件展示一些地震造成的危害图片、地震分布图,引入地震教学:(板书:4、地震:)教师提问:地震是怎样产生的?地震主要有哪些类型?学生答:略。教师提问:从地震分布图上看,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这样分布?我国的地震多吗?教师补充:世界上大部分地震与地质构造有关,在板块边缘地带,地壳不稳定,容易出现地震,从图上可以看出,地震带正是处在板块交界处,尤其是环太平洋地带是世界最主要的地震带。我国由于靠近板块交界处,所以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承转:有人说,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形成提供了“粗毛坯”,而外力作用则是一位雕塑家,不断地把“粗毛坯”精雕细刻成千姿百态的形态。为什么这样说呢?(板书: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课件展示“外力作用的杰作”系列图片:在播放每幅图片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每幅图片是由什么外力作用形成的,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1、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作用。结果是:使岩石破碎,形成风化壳。2、流水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瀑布、岩溶地貌、峡谷等地表形态。流水沉积作用:形成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冲积岛等地表形态。风力侵蚀作用:风蚀谷地、风蚀城堡(魔鬼城)、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3、风力作用:风力沉积作用:沙丘、黄土堆积等地貌。\n知识拓展、应用: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及外力作用的特点,达到知识的深化与活学活用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可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讨论:1、黄河三角洲及河口沿岸地区,平均每年向渤海推进1.5-3公里,每年新造陆23-28平方公里。“昨日沧海,今日桑田”在此得以实现。试解释这种现象。2、埃及开罗附近有号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已有5000余年的历史了。其中,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原塔高146.58米,而现在只有138米高。那么,是谁有那么大的能耐把金字塔削低了呢?3、我们知道,桂林山水有“甲天下”之说,那么你知道桂林山水这种地貌属于哪种地貌类型吗?这种地貌的形成主要在什么力的作用下形成的?联系化学知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地貌的形成过程。承转:在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岩石圈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跟所有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的特点一样,岩石圈的组成物质也处于不停的更新循环的过程中。(板书: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学生阅读教材、并分析“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一说各物质循环过程发生的条件?2、简要叙述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岩浆岩岩浆变质岩沉积岩教师总结:①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是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果;②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可以简要的总结为:岩浆变为各类岩石,各类岩石又变为新的岩浆的过程。③地壳物质循环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由于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很漫长,有的要经过几亿年,从这个意义上说,岩石和矿产是不可再生的。我们之所以要大力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矿藏,原因也即在此。本节课板书设计:一、地质作用:1、地质作用的含义: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2、地质作用的分类: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n分类能量来源主要的表现形式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二、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岩浆活动:2、地壳运动:升降运动、水平运动褶皱: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地形倒置形象:即背斜成谷地质构造类型:向斜成山。断层: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地堑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3、变质作用:变质作用的结果是形成了变质岩4、地震:有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诱发地震等地震主要的分布地区: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作用。结果是:使岩石破碎,形成风化壳。2、流水作用:流水侵蚀作用: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瀑布、岩溶地貌、峡谷等地表形态。流水沉积作用:形成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冲积岛等地表形态。风力侵蚀作用:风蚀谷地、风蚀城堡(魔鬼城)、风蚀蘑菇等地表形态。3、风力作用:风力沉积作用:沙丘、黄土堆积等地貌。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地壳物质循环过程是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岩浆变为各类岩石,各类岩石又变为新的岩浆的过程。地壳物质循环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2-2水的运动教学设计深圳市松岗中学唐小军第二、三课时:《海水运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海水运动的几种主要形式;理解洋流形成的原因及分类;认识世界洋流分布,识记重要洋流的名称;了解洋流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绘制世界洋流图,培养学生绘图能力和动手的能力;通过问题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n德育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认识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以及让学生认识到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污染的意义。教学重点:洋流的分布规律;寒流与暖流的判别;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寒流与暖流的判别。教法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对比教学法;实验探究法;点拔、启发、引导;教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分析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玻璃水槽;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漂流瓶问题:澳大利亚小孩杰克在悉尼附近海滩上拾到一只漂流瓶,打开一看,瓶内有一封来自秘鲁小朋友写的祝愿信。看完信后,小杰克马上写了一封回信,放到漂流瓶中,并且将漂流瓶扔回到悉尼附近的海中。请想一想,漂流瓶是如何漂洋过海到达悉尼的?你认为秘鲁小孩有没有可能收到小杰克的回信?为什么?板书:第二节海水运动【新知讲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常识说一说海水运动有哪些主要的形式?(板书:一、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海浪、潮汐、洋流)【教师简要讲解海浪与潮汐内容】1、联系东南亚海啸讲解海浪知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海域,于当地时间2004年12月26日上午8时发生里氏8.9级强烈地震。地震引发的海啸造成了远比地震本身惨重得多的损失。海啸以震中为中心向四面八方传播,像一头猛兽迅速扑向周边地区,造成了死亡人数超过22万,以及重\n大的财产损失。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潮引起的巨浪,是海浪的一种,它的出现将给沿海地区居民造成巨大的灾难。问题讨论:俗语说:无风不起浪。你赞成这个观点吗?学生讨论:略2、课件展示(Flash动画):月相与潮汐现象。潮汐是在日、月等天体的引力作用下产生的海水周期性的涨落现象。当日、地、月成一直线时,日、月引力叠加,形成大潮;当日、月、地呈直角关系时,引潮力减少,形成小潮。【承转】在三种形式的海水运动中,洋流规模巨大,对地理环境影响广泛是海水运动中最重要的形式,也是本课要讲的重点内容。(板书:二、洋流的形成与分类:)【实验观察】在实物投影仪上,用透明的玻璃器皿做水槽,用气筒吹水槽的水,水动;加泡沫颗粒,来回吹,水不按一定方向动;用气筒在一个方向吹,水在沿一定方向流动,这类似于风海流;水槽内未吹气的地方,水也在流,这类似于补偿流。【读图过渡】读教材上“地球上风带模式图与洋流模式图”(如下图)。对比两模式图,联系刚才的实验,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据洋流模式图,给洋流下一个定义。学生回答:海洋表层的海水沿着一定的方向有规律的运动叫洋流。2、仔细观察:风带中的风向与洋流的流动方向有什么样的关系?这说明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因是什么?学生回答:洋流的流动方向基本上与风向一致,这说明定向风的作用是形成风的主要动力,主要原因。教师简要归纳总结:除了风力作用形成的风海流外,形成洋流的原因还有因海水的补偿作用而形成的补偿流以及因海水的密度差异而形成的密度流。\n(板书:1、洋流按成因分类有: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 洋流还可以根据水温的相对高低来分类。阅读教材52页,根据教材内容,判别下列图中A、B、C洋流属于寒流还是暖流? 【教师归纳】暖流是指海水由水温相对高的海区流向水温相对低的海区的洋流。寒流则相反。(板书:2、洋流按水温相对高低分类:有寒流、暖流)【课件展示】展示“洋流模式动画图”与“世界洋流动画分布图”,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1、世界洋流分布的实际情况与洋流模式图的分布情况有何差异?(要点提示:对比南、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的洋流分布情况)。2、南北半球的中低纬海区(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洋流流向有何规律?(要点:海水在风力、地转偏向力及海陆分布的影响下,北半球海水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则呈逆时针方向流动。)3、为什么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冬、夏流向会相反?冬、夏洋流流向的特点是什么?(要点:北印度洋海区面积小,受季风影响形成季风洋流。夏季在西南季风的作用下,海水向东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在东北季风的作用下,海水向西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4、在学习了洋流分布规律的基础上,你还能提出一些什么问题,发现一些什么规律?(学生有可能会提出:为什么北半球的西风漂流(北大西洋暖流、北太平洋暖流)是暖流而南半球的西风漂流却是寒流?为什么北半\n球的高纬海区洋流为环流形式而南半球这种环流形式不存在?等等。学生有可能会发现:在副热带海区的南北半球,大洋东岸洋流的性质都为暖流而大洋的西岸则为寒流;大洋东西两侧的洋流从成因来看为补偿流南北两侧则为风海流……)(板书:三、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问题回放】再回到新课导入时的漂流瓶问题:学生学习完洋流的分布规律后,应该能解答漂流瓶问题。教师可进一步提出,漂流瓶在漂流的过程中,分别要经过哪些洋流,以巩固所学知识。【设问过渡】1、课件展示“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示意图,提问:世界上有这样一些地方:尽管靠近海洋,却是沙漠广布,你能说出这些地方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吗?仔细观察,这些地区海域附近的洋流有什么特点?洋流与这些地区沙漠的形成有因果关系吗?2、课件展示“世界著名渔场”分布图:提问:请说出世界上著名渔场的名称。世界上著名渔场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分布?3、我国明朝郑和曾七次下西洋,他总是选择冬季从我国出发,夏季返回,这是为什么?(板书:四、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上述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读图、讨论、思考来一一解决。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并板书:1、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寒流:降温、减湿的作用。如,澳大利亚西海岸和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暖流:增温、增湿的作用。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2、洋流对渔场分布的影响:与寒、暖流交汇有关及上升流有关。3、洋流对航海事业的影响:顺着洋流航行比逆着洋流航行快。【视野拓展】\n学生阅读教材56页“神奇的厄尔尼诺现象”,教师补充“拉尼娜”现象,提高学生兴趣,拓展知识面。【板书设计】一、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海浪、潮汐、洋流二、洋流的形成与分类:1、洋流按成因分类有: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2、洋流按水温相对高低分类:有寒流、暖流三、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1、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北半球洋流做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洋流做逆时针方向流动。2、在北半球中高纬海区,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而南半球则为西风漂流。3、北印度洋海区,夏季在海水向东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海水向西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四、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寒流:降温、减湿的作用。如,澳大利亚西海岸和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暖流:增温、增湿的作用。如,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2、洋流对渔场分布的影响:与寒、暖流交汇有关及上升流有关。3、洋流对航海事业的影响:顺着洋流航行比逆着洋流航行快。3-1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学设计观澜中学黄璐璐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理解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各气候形成因子对气候的影响;理解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从地理现象入手寻求原因的探究能力。\n(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气候因素关联性的分析,特别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分析,树立地理环境各要素互相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正确的环境观。2、教学重点:气候形成因子分析。3、教学难点:气候形成因子分析,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4、教学方法:采用读图分析、案例分析及学生讨论、探究的方法5、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阅读课前探索,引导学生从土壤、植被和动物等方面来对比撒哈拉沙漠和我国长江中下游的自然景观差异)(引言)我们知道,不同的地区,地理环境存在着差异,例如:从我国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沿途所看到的自然景观都不相同。撒哈拉沙漠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自然景观为什么存在那么大的差异呢?这是因为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不同,那么地理环境受哪些要素影响?其中,最主要的要素是什么?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讲授新课】(板书)一、地理环境(教师引导)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人文地理环境是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上改造形成的、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内在联系的、具有地域分布规律的部分人工环境。(学生活动)列举存在于我们周围的形式各异的物体;在这些物体中,哪些属于自然地理环境?哪些属于人文地理环境?(出示《深圳世界之窗》和《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图片,加强学生对两种地理环境的认识)(学生探究)以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例,说说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教师点拨)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是其组成要素。(探索)撒哈拉沙漠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景观差异为什么如此之大?你认为这主要受哪一个自然地理要素影响造成的?(板书)二、气候——一种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一)气候的概念(学生思考)什么是气候?气候与天气有何区别?(板书归纳)气候是一个地区长时期内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地经常性天气的综合表现。一地的气候通常用气温和降水的平均值来表现。(学生思考)为什么各地的气候存在差异?为什么同一地区的气候也经常发生变化?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板书归纳)(二)影响气候的因素太阳辐射——决定气温大气环流——决定降水影响气候下垫面因素影响气温和降水人类活动(教师启发)\n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呈现赤道的热带雨林气候和北极的极地气候的降水和气温变化图。(学生思考)为什么赤道与两极的气候差异如此之大?主要受哪个因素的影响?(教师启发)出示《非洲大陆气候类型分布图》,启发学生思考:非洲大陆的气候为什么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教师点拨)太阳辐射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不同纬度上分布不均,使地球上的热量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减少,这是造成各地气候出现差异的基本因素。(板书)1、太阳辐射——造成气候差异的基本因素(教师启发)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呈现撒哈拉沙漠的热带荒漠气候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的降水和气温变化图。(学生思考)为什么撒哈拉沙漠地区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差异如此之大?主要受哪个因素的影响?(教师从气候类型,环流形势和气候特征等方面启发学生思考)(教师点拨)出示表格:30ºN附近大陆西部大陆东部环流形势终年受副高和信风控制季风环流气候特征终年炎热干旱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气候类型热带沙漠气候季风气候(归纳)大气环流促进了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热量和水分的交换,调整了全球热量和水分的分布。大气环流的状态直接决定着各地的天气过程,也就决定着各地气候的形成。(板书)2、大气环流——造成气候差异的直接因素(教师启发)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以莫斯科和伦敦为例呈现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的降水和气温变化图。(学生思考)伦敦与莫斯科的气候有何差异?主要受哪个因素的影响?(教师从地理位置、气候类型、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和全年降水情况等方面启发学生思考)(教师点拨)出示表格:气候类型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全年降水情况大陆性气候大大较少海洋性气候小小教多(归纳)对流层大气中的热量和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大气的水热状况乃至运动特征。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陆水热特征不同,因此形成大陆性和海洋性两种气候类型。(板书)3、下垫面因素(1)海陆差异的影响(教师启发)出示《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让学生观察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伦敦和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分别是什么气候类型,思考这些气候类型与所经洋流有何关系。\n(教师点拨)洋流对所经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有着显著影响。暖流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一般地,暖流经过的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寒流经过的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如:澳大利亚西海岸和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与沿岸的寒流影响密不可分;伦敦温暖湿润的气候主要受沿岸的西风和暖流的影响而形成。降温减湿气候寒冷干燥寒流(板书)(2)洋流的影响洋流增温增湿气候温暖湿润暖流(教师启发)出示《泰山和济南各月气温比较表》,启发学生思考:泰山与济南的气温相差较大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联系对流层气温变化知识启发学生思考)(归纳)我们知道,陆地上分布着山地、高原、平原和盆地等地形,由于对流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因此海拔高的地区气温低于海拔地的地区气温,造成山地不同高度的气候不同,这就是俗话所说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道理。(板书)(3)地形的海拔高度影响(承转过渡)地形不仅有高度之分,而且有坡向之分,在山的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气候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播放地形雨的形成动画,引导学生观看动画思考:迎风坡与北风坡的气候有何差异?)(归纳)坡向对气候的影响表现为:迎风坡上升的湿润气流带来降水,而背风坡下沉气流带来干燥的空气。(板书)(4)地形的坡向影响(教师点拨)地形的其他因素,如:地表的物质组成不同,对太阳的反射率不同,从而直接影响到对太阳辐射能的吸收情况,导致地区间热量状况出现差异。(引导学生思考:世界极端最低气温为什么出现在南极大陆?)(承转过渡)除了以上自然因素对一地的气候产生影响外,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活动也对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板书)4、人类活动(学生自主探究)学生阅读课本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1)人类主要通过哪些途径向大气释放废热?(2)人类是怎样改变大气成分的?这样会导致气候如何变化?(3)人类通过哪些途径改变下垫面性质?这样导致气候如何变化?(案例研究)学生阅读《上海的“热岛“效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哪些因素导致城市“热岛”效应?2、城市热岛效应会产生哪些影响?3、利用热力环流的知识画出城市与郊区的环流图。4、请用热力环流的知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对环境的影响,并说说上海市今后的造林重点区应在哪里?\n【课堂小结】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气候、土壤、水文、生物等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气候是地理环境中的重要组成要素,从25亿年至今,地球的气候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也正是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得以不断改造,并且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可见,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深刻理解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因素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保护地球的大气环境,从而创造一个适宜生物生存的地理环境。【课后活动】课后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在人类历史中,气候经过了哪些变化?气候的每一次变化对地球上的动植物和人类有何影响?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学设计观澜中学黄璐璐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理解地域分异规律及形成原因;明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地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2)过程与方法:运用不同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能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区域综合的地理思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通过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性、规律性及整体性,树立科学环境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2、教学重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3、教学难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4、教学方法:采用读图分析、案例分析及学生讨论、探究的方法5、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指导学生进行课前探索:(出示阅读材料)某一地区自然环境中的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之后,地表的蓄水能力下降,地面径流增加,对土壤冲刷加剧,造成水土流失,大气湿度减小,气候日渐干旱,整个自然地理景观发生了变化。(学生思考)(1)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2)这一事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什么关系?【讲授新课】(板书)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师归纳)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气候、水文、生物、地貌、土壤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使地理环境成为一个复杂的整体,称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生活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出示案例加强学生的理解)案例1:大片沙漠、砾漠动植物稀少撒哈拉沙漠(受副热带高压带及信风带控制)地表水贫乏风成作用盛行气候干燥、降水稀少\n案例2:形成潮湿的泥质滩地气候温暖湿润深圳红树林(位于亚热带海岸)是红树植物和候鸟珍禽以及海洋生物的栖息地案例3:生态环境失调水土流失热带雨林遭到破坏人类乱砍滥伐植被稀少全球气候变化(教师小结)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2)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它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学生活动)尝试动手画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影响链图(情景活动)假如你是旅游爱好者,从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沿途所看到的自然景观有何不同?(教师点拨)从总体上看,全球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这个整体的不同地区却经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地域差异,可以说地球上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板书)二、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概念:地域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思考)1、你能举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吗?2、什么是自然带?(使学生对地域分异现象和自然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引导学生阅读《“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探究)1、全球陆地分为多少个自然带?2、这些自然带的更替有什么规律?(承转过渡)世界气候有冷热、干湿等地区差异,陆地上反映各地气候特点的自然景观也有明显的地区差异,这种地区差异多呈带状分布,构成了自然带。自然带的名称看似复杂,只要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相结合,并联系代表性的植被和土壤,是有规律可循的。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体现。那么,地域分异具有哪些规律呢?(教师启发)出示:《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分别以北半球的非洲大陆和亚欧大陆为例,从赤道向北,依次呈现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以及温带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的景观图和录像视频,使学生在感观上形成明显的对比。(学生探究)从赤道到两极自然景观是如何更替的?这种地域分异规律受什么因素影响?这种地域分异在哪些纬度表现更明显?\n(教师点拨)由于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地表景观和自然带也从赤道向两极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规律叫纬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的产生是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的,水分条件的差异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以陆地为主;在低纬度地区,陆地面积较小,海洋面积辽阔。使得高纬度和低纬度地区同一纬度地区的水分差别较小,受热量影响较大,因此,纬度地带性在低纬度和高纬度更明显。(学生活动)出示:《热带雨林景观》和《苔原景观》图片,让学生从土壤、动植物等方面对比,思考:热带雨林景观和苔原景观有什么不同?其决定因素是什么?(板书归纳)(2)分异规律:规律: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更替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基础: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表现:在高纬度和低纬度表现更明显(教师启发)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使学生明确,随着离海岸距离的增加,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我国降水逐渐减少的事实。出示:《东北大兴安岭原始森林》和《西北塔克拉马干沙漠》的景观图,让学生思考:两种自然景观有什么不同?其决定因素是什么?(教师启发)出示:《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从沿海到内陆分别分别呈现,温带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的自然景观图,是学生在感观上形成对比。(学生探究)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是如何更替的?这种地域分异规律受什么因素影响?这种地域分异在哪些纬度表现更明显?(教师点拨)由于受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景观和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更替,这种景观变化是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而更替的,所以称为经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的产生是以水分的变化为基础的,同时也受一定温度条件的影响。在中纬度地区,既有面积广大的陆地,又有辽阔的海域,从沿海到内陆的水分差别很大,因而自然带表现出很强的经度地带性现象。(板书归纳)规律:各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从沿海向内陆基础:以水分的变化为基础的地域分异表现:中纬度大陆表现更明显(教师启发)出示:《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图,引导学生思考:珠穆朗玛峰的南坡自然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如何变化?这种变化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这种地域分异在哪些高山上表现明显?\n(教师点拨)在高山地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差异很大,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的规律,这种地域分异称为垂直地带性。并不是任何一个山体都具有垂直地带性,只有它达到一定的高度,并在一定的纬度范围内,才有可能出现。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的山脉,山地的垂直地带性越明显。如: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教师出示我国长白山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景观图片,加深学生对垂直地带性的理解)(板书归纳)规律:各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随着高度的增加作有规律更替山地的垂直基础:以水热状况的变化为基础地域分异表现:海拔越高,纬度越低的山地,自然带的垂直分异越复杂(师生共同探究)出示:《安第斯山脉南段的非地带性分布》和《马达加斯加岛上的非地带性分布》图,探究以下问题:1、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的东西两侧的自然景观有何差异?2、马达加斯加岛东半部和西半部景观有何差异?3、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些差异?这种分异现象是地带性分异吗?(教师点拨)地球表面不是所有的地理事物都有地带性的分布规律。某些地区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与地带性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叫做非地带性分异。非地带性因素与地带性因素互相作用,使地带性规律不很完整或不恨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课堂小结兼板书设计】概念: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地理环境成为一个复杂的整体。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表现概念:地域分异规律指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以热量为基础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以水分为基础垂直地带性:以水热状况为基础非地带性:自然带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的分异现象中图版地理必修1【课题】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授课教师】郭星杰【授课班级】昌平二中高一(14)班\n【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各种景观图和分布图,学生能够分析说明地形、气候、水、矿产对聚落分布的影响。2.通过分析各种景观图和分布图,学生能够分析说明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教学难点】分析概括地形如何影响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教学方法】启发式讲授法、案例式教学法【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启发活动递进联系实际过渡案例教学过渡案例教学展示北京市地形图、北京市域城镇体系分布图,让学生分析北京市地形特点及城镇分布规律,设问:地形与城镇的分布有何联系?展示乡村和城市的图片,引导学生归纳聚落的概念及聚落的分类。让学生扮演城市规划师的角色,在一个地区选址建造城市,引导学生考虑地形因素。展示山地聚落和平原聚落的照片,让学生从人口、规模等方面对比两个聚落的差异展示我国特大城市的分布图、我国三大阶梯上城市分布情况的统计表,引导学生总结出平原是城市建设理想的地形。回答开头北京地形与城镇分布的关系。世界上的地貌景观多种多样,是不是只有平原才可以发展大城市呢?展示兰州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山区城市受地形制约,多建在河谷两岸较平坦的区域。平原是建设城市理想的地形,是不是世界上所有地区都是如此呢?读图分析回答建立地理环境概念思考、回答读图分析、回答读图、总结分析、总结。思考,回答从生活的地区引入,创设学习情境帮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建立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n过度简单介绍小结过渡活动联系实际活动案例教学活动落实展示热带地区的亚马孙平原景观照片,让学生分析该地区是不是适合人类居住,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热带城市多建在高原上。除热带雨林外,展示沙漠、冰原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地区也不适合人类居住,设问:什么样的气候适合人居住呢?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世界上主要城市多建在中低纬地带,特别是沿海地区。水、矿产也会影响到城市的分布自然条件对聚落的几方面影响地形还会影响人类活动的哪些方面呢?展示四种地形景观图,假设让学生投资修路,会选择什么地方?展示我国三大阶梯分布图及铁路线分布图,让学生分析地形特点及交通线路分布特点,展示图表,分析各种地形线网密度关系,引导学生总结自然条件影响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地形交通线路的走向有何不同。介绍京张铁路“人”字形线路,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自然条件影响交通线路走向的影响。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区域交通运输方式的差异,从而得出结论:自然条件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分析塔里木盆地,城镇、交通分布有何特点做练习题分析、总结读图、读表思考、回答总结读图、分析思考,分析、回答引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F板书设计\n4-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设计深圳市外语学校乔国胜【教学目标】1.了解根据不同时间尺度划分的三个气候阶段2.了解探究气候变化的方法,拓展视野3.学会结合历史知识,分析自然环境(气候)变化与古代文明兴衰之间的关系,学习历史分析和探究的方法4.认识到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深刻影响5.了解近代气候变化的证据,尤其是当今全球增温变暖的趋势,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和环境的变化,培养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培养人文精神6.了解全球增温变暖对人类经济活动和生存环境带来的潜在的深刻影响【教学难点】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阅读指导、自主学习)【课前准备】搜集有关全球气候变暖的相关资料,课前展示。【讲解】通常我们对气候这一概念是这样理解的:在某一定的地区,气温和降水多年的稳定平均状况,是稳定少变的。但是从大家所展示的资料说明,气候也是在变化的;而且目前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全球气候变暖”我们如何来看待气候的变化呢?一、全球气候变化\n阅读:全球气候变化一段课文概括气候变化的时间尺度。可以看出气候变化是一个比较长时间尺度的变化规律,也是缓慢变化的地理现象,所以我们要对这种长的时间尺度有个认识。地质时期——距今22亿年到1万年历史时期——近1万年近代——近一二百年有观测记录的变化阅读了解“科学家是如何推测古代气候状况的?”主要的手段是:花粉分析、树木年轮分析、氧同位素分析和海洋沉积物分析。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古代人类活动的影响图4-2-3展示了近一万年来气候的波动变化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相关概念:雪线——多年积雪区和季节积雪区之间的界限古代文明和经济的兴衰与气候的波动有关,阅读课文提供资料。这些资料都说明气候的波动对人类文明和经济活动以及生态环境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但是我们也应该客观的分析,人类文明兴衰有其本身的客观历史规律,影响因素也是非常复杂和多方面的,应该综合的看问题,决不能把气候的波动看成是人类文明兴衰的直接原因,而应当在掌握更多的资料的同时加以分析和讨论,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能视而不见,这就是辨证分析问题的方法。三、全球气候变化对近代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如果说在古代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比较大是因为人类在古代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而现代在技术高度发达和生产力水平比较高的情况下,气候的变化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所造成的影响仍然不能忽略,甚至成为现代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现代气候呈现出气温波动上升的趋势既“全球气候变暖”,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本部分内容,课后利用网络等手段,按照每个小组所选择的探讨问题进行搜集整理,就未来气候变暖的趋势对现代人类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向大家汇报。【小结】本节课文主要介绍了气候在长的时间跨度上所表现出的波动现象,首先分析了有人类历史可考的时代,这种波动变化对人类历史发展和文明的演进所产生的影响;然后在了解了近代气候在逐渐变暖的趋势下,将对未来的人类社会产生何种影响。指导学生分析进行合理的预测和推理,分别就工业、农业生产活动、城市的健康发展以及人类自身的健康等方面影响做了探讨。4-3寒潮教学设计深圳大学师院附中张爱平[教学理念]1、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以寒潮的成因和危害为重点:课外查找有关广东省常见的自然灾害——台风的资料,并分析其成因和危害。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重视合作学习。3、用直观化的语言——动画、图片(形)来化解难点知识。4、理论联系实际。\n[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交流讨论推断寒潮的标准,并解释寒潮标准因地而异的原因。2.学会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地图,分析寒潮的路径、源地和形成原因,学会科学推理方法,培养分析判断能力。3、分析寒潮产生的危害,讨论防治措施。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影响我国的寒潮为案例分析寒潮产生的原因、危害;通过一系列图片、影视材料、事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寒潮的“功”和“过”的交流讨论,养成辩证地评价地理事物的思维习惯;学会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看法和成果,培养与人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培养主动探究的兴趣、能力和精神。[重点]寒潮发生的原因,寒潮的危害和预防。[难点]通过寒潮的学习,学会分析其他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能够针对不同的灾害,提出适当的预防措施。[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方法]启发、探究、合作学习[教学思路与过程]首先,据课标要求:以某种自然灾害不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有必要先了解“自然灾害及其种类”。为增强学生对自然灾害的感性认识及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先给出六幅图片,让学生得出它们反映的共同自然事件——自然灾害,然后介绍其种类及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为引入本节主题——寒潮,先展示一幅集动画、声音(点击画面即可)于一体的景观图,继而打出一则“气象警报”,让学生观察后得出这是自然灾害寒潮。为了激发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寒潮的热情,先链接两段材料:1812年拿破仑和1941年希特勒兵败莫斯科城(其重要原因之一是遇上寒潮)。接着引入寒潮的概念,并从概念中的“入侵”入手,链接到以我国侵入的寒潮路径为例,追溯其形成的原因。其中的几条路径均以动态箭头演示,增强感性认识,旁边设计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为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及合作学习的习惯。然后链接到以图示法分析高纬地区为何能成为寒潮形成的源地,最后又链接返回到主页,以文字框的形式依次叙述寒潮的成因。为了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寒潮天气的成因并复习以前的知识,特补充了“快行冷锋”,并链接flash动画增强直观性,引导同学们分析快行冷锋的天气。大风、降温是主要表现,雨季、冰冻(链接的几幅图片也是增强感性认识)实际上是由剧烈降温产生的。为激发同学们进一步了解寒潮带来的危害,先链接一段寒潮的影视材料(但并未播出产生的后果),留下一个悬念让同学们去探究,并结合课文前面的“探索”(有关1999年新疆寒潮)讨论寒潮对生产、生活有何影响,然后由各小组代表发言,老师帮助归纳总结,并以图片形式展示以增强直观性和说服力。面对如此严重的灾害,迫使人们要去思考如何预防寒潮,可由同学们先想想办法。“发布准确的寒潮信息和警报”是预防的重要措施。人们自然会想到发布的标准是什么?所以,我把课文中有关中国气象局及广西的寒潮发布标准“移”\n到此处向同学们介绍,并链接到深圳市的三种寒冷信号(黄、红、黑)让学生思考其含义,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自身所处的环境)。同时,让学生分析为何我国南方的寒潮标准较低(补充:南北方作物的生活习性或耐寒能力也不同),培养学生合作、分析能力。为让同学们感受、思考寒潮来临前应采取什么具体措施,特链接一则寒潮警报并请一位同学播报,然后设身置地想想假如你是农民、牧民、海上作业人员或学生,分别该怎办?“小结”部分是对本节的概括,便于同学们对知识结构及主要内容的把握。“反思与探究”是对本节内容的检测与深化,其中第4题是课文后面的“案例研究”,也为培养同学们用辩证思维去分析问题。“课外活动”是培养同学们用学过的方法联系当地实际,分析当地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危害,并找出预防对策。也培养学生关心周围的环境,善于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自我探究)。[教学后记](略)4-4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教学设计深圳大学师院附中张爱平[教学理念]紧扣新课标要求,重点分析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及培养学生能力为主,改变传统的老师课堂灌输的教学方式。多渠道地开发课程资源,尤其重视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表现的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列举自然资源组成的要素,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2.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学会分析和概括总结水资源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对人类生活、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等方面的意义和影响。3.熟悉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学会搜集资料,分析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交流,培养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课前研究与调查、课堂探究、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自我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与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水资源是人类活动的外部条件,但不是决定性条件;然而在特定的场合,水资源又可以成为人类活动的决定性条件。通过这种辩证的分析,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通过对人类活动引发水污染,水污染又反过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又要为污水处理而努力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教学重点]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能够、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教学难点]通过水资源的学习,学会分析其他自然资源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教学方法]课前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探究相结合[教学手段]多媒体[课前准备]全班分成四组。第一组负责查找文献资料了解水资源在古代有何利用方式、主要开发利用哪些水资源;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有何影响。第二组联系实际归纳水资源在近现代有何利用价值、又主要开发利用哪些水资源。第三、四组分别在课前开展“我国各地水资源的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我国某一地区或流域水资源存在的质量问题对当地生产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各组写成研学报告。\n[课时]2节[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看图复习出示五张图片,让学生辨别哪些是表示自然资源并说明原因学生竞答引入、概括概念引导学生概括自然资源的特征进而得出概念、类型,并帮助归纳概括自然资源的特征联系实际(应用)出示五张图片,让学生思考每幅图反映的分别是什么资源或资源的利用、各属于什么类型的资源、有何用途。待学生回答后展示两张图表帮助概括。小组讨论后竞答转入本节主题(以水资源为例)让学生思考:地球上的水储存于哪里?目前人类利用较多的是什么水?当地又是以什么水为主?从而概括出水资源的组成(广义和狭义),并播放一段“陆地水”的影视材料,增强感性认识。学生思考回答分析图表出示“六大洲的年降水量、年蒸发量和年径流量比较图”,让学生思考河流径流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比较各洲的河流径流量并解释原因?学生思考回答比较、概括让学生讨论:比较水资源与其它资源相比有何特性。老师提示、帮助归纳。小组讨论并竞答其他组可补充小组报告先组织学生(四组代表)汇报课前研学成果。然后帮助总结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的影响。并展示四大文明古国与河流的关系图、海水淡化和开采地下水、我国南水北调组图(结合课本P108的年案例研究)、水污染图,以增强直观认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全球水危机”材料。各组代表发言,其余组员补充探索出示两个问题:1、设计下一年世界水日的主题(阅读课本P102材料后回答材料后面的思考题)。2、你认为有哪些措施可以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分组讨论\n阅读与思考显示案例材料和图片(“沙漠中的奇迹——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让学生了解以色列是如何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阅读后回答材料后面的问题总结[教学后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