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5.18 KB
- 2022-08-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3课时)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哲学的含义(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4)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理解:(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2)哲学的本义和任务(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分析:(1)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2)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义(3)用史实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4)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黑格尔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2、能力目标:(1)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3)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4)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2)通过对哲学概念、世界观概念的分析,激发自觉树立科学世界观、自觉增强哲学修养的热情(3)通过对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增强我们以哲学为指导,学好具体知识的自觉性二、【重点、难点】1、哲学与爱智之学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将从生活中的哲学思想入手,体验哲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了解哲学概念,为开始全书的学习做好思想准备。四、【方法点津】(1)运用比较法,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2)运用辩证的方法,全面地理解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关系。(3)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整理哲理故事。(4)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世界观自觉地指导学生的学习。五、【课文导语】人和动物不同。动物只是本能地“活着”\n,而人的生活应该是经过思考、有明确目标和意义的生活。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应该对自己生活其中的世界和生活本身进行审视和思考。为此,我们不仅需要具体科学知识,还需要哲学知识。哲学和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关系?什么是哲学?哲学研究什么?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什么关系?了解这些问题,可以使我们走进哲学,自觉地追求智慧,创造更美的人生。第一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1课时)一、生活处处有哲学(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课堂探究:(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往往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2)为什么我们应看到排名的“二重性”?(3)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谈谈生活与哲学的关系。◇探究提示:(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不同,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方法不同。(2)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来看待。片面地看待排名问题,不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3)全面的思维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智慧,看待别人、分析自己等都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这说明生活与哲学密切相关。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智慧。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人们对问题的高明认识、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都和一定的哲学智慧联系在一起。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句话,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4名言)恩格斯说:“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这句话主要说明()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B.认识世界需要智慧C.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D改变自然界,需要发展人的智力答案:A解析:引文的本义是说人们改变自然界的程度决定人们的智力程度,即说明哲学来源于实践,即是实践决定认识。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课堂探究:(1)你在童年时代是否也思考过类似的问题?(2)杞人忧天的故事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3)你现在经常思考哪些问题?为什么?◇探究提示:(1)一般人在童年时代都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体会。(2)杞人忧天的故事固然不可取,但它反映出一种追问和思考,而这种追问和思考非常宝贵,它使我们的思想进发出哲学的火花。(3)此题非常开放,要根据每个同学具体的情况来探讨。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3、结论:哲学就在我们身边\n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5名言)“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说明()A、辩证法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B、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C、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D、哲学就是辩证法答案:B解析:A、D两项说法有误,C项不能反映题意。(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1、哲学的本义:◇课堂探究:(1)这两个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2)想一想,思维方法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探究提示:(1)第一个同学运用一般的思维方法,第二个同学运用了创造性思维。方法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世界观不同、指导思想不同。(2)思维方法在人们的生活中有重要作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对人们的生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所以,这样的学问当然会使人生活得更美好。◇课堂练习:哲学的本义是指()A.智慧B、聪明的人C真理D.爱智慧或追求智慧答案:D解析:此题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2、哲学的任务:◇课堂探究:(1)为什么不知道宇宙的性质、没有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就不能享受快乐?(2)伊壁鸠鲁为什么把学习哲学和灵魂的健康、人生的幸福联系在一起?◇探究提示:(1)懂得具体科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哲学观念,可以使人变得更加智慧,可以充分地享受快乐。(2)因为哲学可以使人们找到光明,在人生道路上点起希望的明灯,从而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哲学的功能上看,哲学作为世界观得功能就是教人如何看待世界,即如何对待宇宙和人生,如何对待知识和规律,如何对待个人和社会、自己与他人。在这意义上,我们既可以说哲学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又可以说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第二框题关于世界观的学说(2课时)一、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课堂探究: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这是为什么呢?◇探究提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世界观是自发的、朴素的.人人都有。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要靠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才能掌握。1、哲学的含义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所以要了解哲学的含义.就必须首先理解世界观的含义。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课堂练习:哲学()\nA、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B、就是世界观C、都是正确的D、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答案:D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1)、二者的区别。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P7第二自然段)(2)二者的联系。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哲学与世界现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结合专家点评P7)◇课堂练习:下列有关世界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B.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c.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科学观点D、有的人有世界观,有的人没有世界观答案:B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课堂探究:(1)、上述具有不同思想观点的人,在做人做事上有什么不同?你赞同哪些人的做法?(2)人的思想观念与其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之间有什么关系?◇探究提示:(1)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世界观同时为人们提供方法论指导,具有不同思想观念的人,在做人做事上往往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方式。上面列举的四种人的做法,第二、三种是可取的。(2)人的思想观念决定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反映着人的思想观念。(1)什么是方法论?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3)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我们可以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如图所示:人们对整个世界世界观总的看法根本观点用来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统一哲学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根本原则方法论根本观点\n◇课堂练习: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A、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B、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世界观体现方法论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D、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答案:C(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课堂探究:从对具体“美德”的概括中抽象出美德的共性,体现出哲学思维的什么特点?◇探究提示:哲学是研究世界上万事万物共同的本质和规律的,哲学思维通过理性思考,从个性中归纳、综合出事物共同的本质。1、具体知识的内容图示为:自然知识物理、化学、生物等具体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文艺、伦理、政治等思维知识心理学、逻辑学等◇课堂练习:具体知识不包括()A、自然科学知识C、思维科学知识B、社会科学知识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答案:D解析:注意此题的关键字“不”,此题为反向选择题。2、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1)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课堂探究:(1)恩格斯的上述论断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2)如何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探究提示:(1)哲学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离开具体科学,哲学就会干涸、枯萎。(2)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3)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课堂探究:(1)牛顿的世界观对他的科学研究有什么影响?如果牛顿不相信上帝,还会得出“第一推动力”的结论吗?(2)牛顿研究工作的得与失能给我们什么启示?◇探究提示:(1)唯物主义世界观推动了他的科学研究,唯心主义世界观阻碍了他的研究工作。如果牛顿不相信上帝,是不会得出“第一推动力”的结论的。(2)牛顿工作的得失告诉我们,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否则,科学研究会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思维拓展:对哲学概念的总结。(1)从字义上看,哲学是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古人说“知人则哲”,就是其义。(2)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3)从与具体知识的关系看,哲学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n(4)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当人们以一定的世界观观察问题、处理问题时,世界观就具有了方法论的意义。◇课堂练习:1、下列关于哲学、世界观、具体知识之间联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哲学是世界观和具体知识的统一B、哲学就是科学的世界观和具体知识C、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D、哲学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具体知识答案:C解析:A、B、D项是错误的,可用排除法,得到正确选项。2、下列对哲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B、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C、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D、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答案:C解析:此题为反向选择题。C项错在“科学化”上,因为哲学不一定都正确,不一定都是科学的。本课小结:本课板书设计:哲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处处有哲学哲学的本义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美好生活的向导哲学的任务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3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n(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理解:(1)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2)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3)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分析:(1)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2)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3)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能力目标(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2)比较、分析的能力(3)抽象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二、【重点、难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三、【整体感知】同学们学习本课,将通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通过对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言论中,感受哲学思辨的独特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四、【方法点津】(1)列举古代思想家的著名言论,进行分析、判断。(2)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具体做法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3)结合事例说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五、【课文导语】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它们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行。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各种哲学派别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吸收前人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第一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课堂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探究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书本P10-11)对以上问题可以采用图示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在于\n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能不能正确反映存在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否认正确反映存在承认能正确反映存在存在决定思维思维决定存在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可知论唯物主义◇课堂练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C.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D.唯物与唯心的关系问题答案:C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故选C。其余选项错误。(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课堂探究:(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2)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吗?为什么?◇探究提示:(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学习计划、教学计划、收获计划、做工方法、企业经营策略这些属于思维的问题,而学习实际、教学实际、收获实际、做工实际和企业面对的实际则属于存在的问题。(2)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因为学习计划的制定必须从你自身的学习实际出发,如果学习计划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不制定学习计划则又会使我们的学习带有盲目性,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是能够如实地反映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的,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习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课堂练习: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A、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B、是否承认思维反映存在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正确认识的D、是否承认人能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答案:A解析:凡承认存在决定思维的,属于唯物主义;凡承认思维决定存在的,属于唯心主义,故选A。B、C、D三项都从属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选。第二框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唯物主义◇课堂探究:你同意这位学者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理解吗?谈谈你的看法。◇探究提示:\n不同意。唯物主义承认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承认思维决定存在,不能以追求物质满足看成是唯物主义,也不能以追求精神满足看成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者也追求精神的满足,唯心主义者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只能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意义上使用,如果给它们加上别的意义,就会造成混乱。1.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课堂探究:(1)上述材料所反映出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2)简要辨析上述观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探究提示:(1)上述材料所反映出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2)上述观点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些观点只是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课本P12)(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课堂练习:恩格斯指出:“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据此回答1~2题。1.恩格斯的上述论述表明()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否认意识反映物质B、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的问题C、凡是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就是辩证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答案:D解析:恩格斯的论断说明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D项正确,应;选。其余选项均是错误的。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根本观点上是正确的,但也有不足之处,它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A、缺少辩证法思想,不能把世界看成不断发展中的物质世界B、它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在社会历史观上却是唯心的C、否认意识反映物质D、往往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当作世界的本原答案:D(二)、唯心主义◇课堂探究:(1)人的灵明和天地万物是什么关系?没有人的灵咀就没有世界吗?(2)王守仁看到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但从中引出了错误的结论,为什么?◇课堂提示:(1)先有天地万物,后有人的灵明,因为物质决定意识。人的灵明是后天形成的,意识源于物质,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没有人的灵明就没有世界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是不科学的。(2)虽然王守仁看到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但是他看世界是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认为人的意识决定客观物质,因而导致了错误的结论。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1)主观唯心主义。\n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课堂探究:(1)把理看作世界的主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2)你认为理和天地万物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探究提示:(1)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把上帝、理念等看作世界的本原。(2)理依赖于天地万物,天地万物是理的源泉,决定理,理是天地万物的反映,有些是虚幻、歪曲的反映。(2)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课堂练习:下列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是()①物是观念的集合②上帝支配着地球上的万事万物③气者,理之依也④心外无物⑤存在即被感知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④⑤D、②③④⑤答案:C解析:②属于客观唯心主义,③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应舍去。2.哲学史上还存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纵观哲学发展的历史,我们除了看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外,还可以看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但是,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这主要因为各种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课堂练习:自有人类以来,思想领域内的斗争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而哲学上的斗争是最高形式的斗争。这里说的哲学上的斗争,最根本的是()A、物质和意识的斗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斗争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D、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答案:C本课小结:本课板书: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百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舸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流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思主观唯心主义想客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3课时)一、【教学目标】:\n1、知识目标◇识记:(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理解:(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2)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分析:(1)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述哲学思想与社会变革的关系(2)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2、能力目标(1)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透过社会现象把握本质规律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哲学与时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发展及基本特征等内容的学习,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自觉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二、【重点、难点】1、哲学与时代的关系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从总体上把握哲学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基本特征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从而为后边具体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四、【方法点津】:(1)结合典型事件,说明哲学思想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2)运用对比方法,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区别,理解其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的基本特征。(3)联系历史事实,理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与发展的基本线索,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条件,把握其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五、【课文导语】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产生的?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它在中国的发展形成了哪些重大理论成果?了解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自觉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第一框题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一、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一)、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课堂探究:(1)百家争鸣的思想繁荣局面为什么会出现在战国时期?(2)思想文化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政治变革之间是什么关系?◇探究提示:\n(1)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动的时期,社会经历着深刻的变革。经济上,井田制瓦解;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文化上,经济政治的变动造成文化下移。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和激烈的社会变革,不同的阶级和阶层出于各自的利益需要,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同时,思想文化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对经济发展、政治变革起巨大的反作用。1.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课堂练习:恩格斯指出:“任何哲学只不过是在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时代内容。”这说明()A.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B.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D、任何哲学都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内容的正确反映答案:B2.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课堂练习:马克思认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这是因为它()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④正确地概括了时代的认识成果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课堂练习:恩格斯指出:“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这说明()A、哲学推动时代步伐,决定历史进程B、任何哲学都对社会变革起积极作用C、反映本时代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对社会变革起巨大作用D、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答案:C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结论: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二)、社会变革的先导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止一次地指出,历史上每一次大的变革,往往以思想文化的变化为先导;恩格斯曾经强调思想文化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并且说,经济落后的国家哲学上可以演奏第一提琴。◇课堂探究:(1)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起了什么作用?(2)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谈谈18世纪法国战斗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对法国大革命产生的影响。◇探究提示:1.哲学对社会变革作用的首要体现。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例: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文艺复兴之后近代人类的第二次思想解放。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勇于为真理和正义而斗争。他们甘冒身陷囹圄、逃亡异国的危险,不惜遭受种种苦难,给宗教力量和世上的王权以沉重打击。他们的著述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n的蓝图,启发并培养了一代革命者。启蒙运动为摧毁腐朽的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启蒙思想家所宣传的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对北美独立战争、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以及19世纪欧洲爆发的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课堂练习:被推翻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曾经哀叹:是伏尔泰和卢梭毁灭了法国。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A、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指导社会变革B、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C、启蒙运动使欧洲文化发展达到了顶峰,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D、哲学为社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答案:A2.哲学对社会变革作用的重要体现。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例:德国古典哲学。以恩格斯“名言”和“相关链接”德国古典哲学的典型案例论证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课堂练习:恩格斯指出:“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这说明()A、哲学推动时代步伐,决定历史进程B、任何哲学都对社会变革起积极作用C、反映本时代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对社会变革起巨大作用D、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开启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答案:C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结论: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历史任务和客观要求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第二框题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二、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课堂探究:(1)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会产生于19世纪中叶?(2)为什么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至今仍然没有过时?◇探究提示:(1)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科学发展和哲学发展合乎规律的必然产物。19世纪4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主叉哲学的产生准备了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而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2)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随着时代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是不断接受实践检验的开放性的科学理论,它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教材首先从总体上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进而分别具体阐释其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1.阶级基础。(课本P18)教材引用马克思名言说明了哲学与无产阶级的双向互动关系。“相关链接”依循历史脉络回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过程。◇课堂练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阶级基础是()①19世纪中叶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自然科学的发展取得重要成就④哲学社会科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A2.科学前提。(课本P19)\n教材运用“相关链接”对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作了补充介绍。◇课堂练习:恩格斯说:“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A、机械力学B、地质学和胚胎学C、天文学和数学D、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答案:D3.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则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课堂练习:“相关链接”具体阐释了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古希腊罗马哲学B17世纪美国哲学C.18世纪法国哲学D.德国古典哲学答案:D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即D项。思维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还有其不可缺少的主观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学识渊博、思想敏锐的学者,这使他们能够站在时代智慧的高峰,批判地继承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切优秀成果,概括和总结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独立产生的,它是人类历史根本转折时代的产物,是人类全部优秀文化遗产的结晶。历史发展到19世纪中叶,不仅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创立新的世界观的任务,而且也从各个方面为创立新世界观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历史功绩,就在于顺应了时代的紧迫需要,将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为无产阶级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伟大的认识工具。(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课堂探究:(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无论唯物主义还是辩证法思想,都具有局限性?(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相比,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1.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有机统一。(1)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在古代科学中曾有过自发的结合,在近代二者却处在分离状态,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而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的世界,克服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分离,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它的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它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2)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一切旧哲学在历史观上都是唯心主义的,旧唯物主义企图用唯物主义解释社会历史,但它不理解劳动、实践的历史作用,因而最终陷入唯心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还从实践出发认识人和社会,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而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使马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严密完整的科学体系。◇课堂练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两个结合和统一是指()①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结合和统一②辩证唯物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的历史观的结合和统一③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结合和统一④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结合和统一\n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A解析:③④非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内容上的变革。◇课堂探究:(1)你认为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为什么?(2)科学性和阶级性能否统一?在什么情况下二者不能统一,在什么情况下二者能够统一?◇探究提示:(1)后一种说法正确,因为科学性与革命性在实践基础上是能够统一的。(2)科学性与革命性能够统一。统一与否的关键在于是否以实践为基础。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不仅在于它在自己的研究对象上正确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而且也在于它在内容上实现了“两个统一”,同时还在于其全部理论产生于实践的基础之上,又在发挥其方法论威力的同时经受着实践的检验、修正,并在实践中发展,使其保证了旺盛的生命力。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即它的批判性和否定性的品质与精神,它对现存的一切理论、事物和社会制度等都持以批判和否定的理解,同时,又作为一种“实践的唯物主义”“行动的哲学”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去创造和迎接新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前提,革命性是科学性的保证。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离开了实践都是空话。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科学性与革命性是有机统一的。教材运用马克思的名言说明了实践第一;引用恩格斯的论断说明了科学性与革命性能够统一。◇课堂练习:在马克思的墓碑上刻着标志马克思哲学基本特征的两行字:“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这主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A.阶级性B.革命性c实践性D.科学性答案:C解析:抓住“改造”这一材料核心,它所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即C。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晶。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劳动群众便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哲学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课本P22)(2)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教材运用“相关链接”解释了毛泽东哲学思想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介绍反映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主要著作。◇课堂练习: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A、实事求是B、群众路线C、独立自主D、党的建设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毛泽东思想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A项符合“精髓和根本出发点”的规定。2.邓小平理论。(1)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2)邓小平理论的主题。\n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课堂练习:教材运用“相关链接”简单介绍了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①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思想②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基本命题③它的提出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④它的提出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建构完成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A解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而非建构完成,④错误。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教材运用“相关链接”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指明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课堂练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A、与时俱进B实事求是C.立党为公、执政为民D.理论创新答案:C解析:明确题目“本质”的条件限定。4.科学发展观(课本P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本课小结:本课板书设计: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精神上的精华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时代精神的精华阶级基础社会变革的先导自然科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理论来源毛泽东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n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目标:1、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及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2、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3、通过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批判有神论的荒谬性。★教学重点、难点:1、物质概念。2、世界的本质是物质。★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二、【重点、难点】: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四、【方法点津】:(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五、【课文导语】: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和回答,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懂得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六【课堂探究】探究一:教材P28“探究问题”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上帝是不是万能的呢?\n探究二:(1)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呢?(2)古代的哲学家把什么看作世界的本原?你同意吗?探究三:教材P30“探究问题”(1)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2)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探究四:有人认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没有意识,因而是客观的;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因而是主观的。”这一观点对吗?为什么?探究五:朱评漫变卖的家产,带了一千两黄金去拜支离益为师,学习龙的技术。转瞬三年,学成归来,有人问他究竟学了什么?他一面回答,一面就把杀龙的技术——怎样按住龙的头,怎样按住头的尾,怎样从龙颈上开刀等,一一表演给大家看。有人问他,什么地方有龙可杀呢?他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龙这样的东西,他的本领是白学了。“杀龙妙技”这个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本课小结:\n本课先从自然界的物质性人手,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又是运动的,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运动又是物质的运动,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和静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尽管规律是客观的,但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并且能利用规律造福于人类。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具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本课板书设计: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的含义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静止的含义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的含义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要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物质和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物质的含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自然界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探究世界的本质〔原理与方法论归纳〕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3、〔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经验主义。【理论概括】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①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②世界统一于物质③世界的本质是物质④世界的本原是物质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n一、教学目标1.记住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2.理解并记忆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二、教学重点难点规律的客观性三、学情分析本框题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教师指导学生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来学习本课内容四、教学方法1.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五、课前预习★一展身手1、马克思说:“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存。”这句话说明()A.只有地上、水中的东西是运动的,其他东西不一定是运动的B.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C.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静止是不存在的D.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人们眼里、心中运动2、30年来,我国不断进行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国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始终没有改变。这说明()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一成不变的事物是存在的C.静止是永恒的、无条件的 D.事物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相对静止3、“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D.矛盾具有普遍性六、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那么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什么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开始今天的学习: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来源:Z.xx.k.Com]\n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明确学习目标。(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1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分组讨论问题。教师点评:哲学是行所讲的运动和我们平常理解的运动是不一样的,它指的是宇宙见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物质和运动不能分离,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多媒体展示知识要点)1、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人和具体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根本不存在。2、运动和静止的辨证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2页内容,并思考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分组讨论问题,代表发言。教师点评:运动是绝对性的,静止是相对性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探究二:运动是有规律的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3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人类之所以能发现并制造出新的元素,关键就在于元素的排列是有规律的,2013-3-25另外就是人类认识并掌握了元素排列的规律。(多媒体展示知识要点)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即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n2、规律的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3、方法论要求(1)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2)认识和掌握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来源:学科网ZXXK](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那么人类如何才能掌握和利用规律呢?那么,我们就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那么什么是主观能动性呢?通过预习下节课:《意识的本质》我们就可以了解这些内容了。七、板书设计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1、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2、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二、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客观性2、规律的普遍性3、方法论要求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一框意思的本质一、教材分析\n《意识的本质》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5章第1框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意识的本质;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2.能力目标:[来源:Z,xx,k.Com]通过对意识起源和本质的原理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辨证唯物注意的意识观,具有正确认识意识现象、分辨物质和意识的界限、把握二者之间辨证关系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思想观点,坚定辨证唯物主义的信仰。三、教学重点难点意识的本质四、学情分析本框题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是为学习第二框意识的作用作铺垫和准备的,所以,教师在讲这节课时不要在具体内容上花过多的时间。五、教学方法1.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预习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全班分为四组,教室内教学。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教师: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通过前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整个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本质上是一种客观实在。那么,意识的本质是什么呢?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意识的本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明确学习目标)(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究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n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5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分组讨论问题。教师点评:通过材料我们可以知道,物质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多媒体展示知识要点)1、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2、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生物的反应形式3、意识是劳动的产物4、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5、物质不是意识的产物,意识却是物质的最高产物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5页内容,并思考为什么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分组讨论问题,代表发言。教师点评:总之从意识产生的基础、前提还有产生过程来看,都充分的说明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探究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36页第一个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来源:Z*xx*k.Com]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教师点评:通过探究活动,我们知道了没有任何一种动物的脑在复杂程度上超过人脑;动物脑在机能上永远不可能达到人脑的水平。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产生意识活动的生理基础。(多媒体展示知识要点)1、为什么人脑能成为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n2、人脑是如何实现意识活动的通过人脑在第二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对外界刺激的反射来实现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6页“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教师点评:链接内容反映了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探究三: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1、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2、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3、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4、意识体现了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教师点评:从意识的起源看,它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它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它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来源:Z#xx#k.Com]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课堂实录)(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来源:学科网ZXXK]通过学习这一课,我们知道了意识的本质其实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既然意识能反映客观世界,那么它对客观世界有什么作用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预习下一节课:意识的作用。九、板书设计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2)、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前提生物的反应形式(3)、意识是劳动的产物(4)、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5)、物质不是意识的产物,意识却是物质的最高产物\n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1)、为什么人脑能成为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2)、人脑是如何实现意识活动的通过人脑在第二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对外界刺激的反射来实现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1)、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世界(2)、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3)、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4)、意识体现了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十、教学反思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本节课的知识是学习第二框的基础,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教学重点内容。本节课时间40分钟,其中情景导入、展示目标、检查预习5分钟,合作探究10分钟,教师归纳讲解10分钟,反思总结当堂检测5分钟左右,其余环节5分钟,能够完成教学内容。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二框意识的作用主备人:危曌审核人:黄金利\n一、教材分析《意识的作用》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5章第2框的教学内容,主要意识的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意识的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意识的作用原理,使学生对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一个正确的估计,逐步培养起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辨证关系的认识,增强自觉贯彻和执行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三、教学重点难点意识的作用。四、学情分析这一框的核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关于这一问题,应该主要从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进行讲述的。五、教学方法1.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课前预习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全班分为四组,教室内教学。[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新课,预习导读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大家已经知道,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那么,意识是不是毫无用处呢?显然不是。正如18世纪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所说:“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那么,意识有什么作用呢?怎样才能正确发挥意识的作用呢?今天我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请大家首先分析一则材料: \n2007年10月,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华民族千年的“奔月”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它的发射成功凝聚着数千名中国工程科技人员的心血和智慧,凝聚着中国航天数十年的不断积累,折射出中国科技发展的实力和潜力。 设问:千年的“奔月”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这说明了什么?生:探月工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月球探测器的研制、发射、运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这次发射能够如此圆满获得成功,充分说明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师:那么,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呢?5.2意识的作用(板书)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出示投影、组织讨论) 材料一: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材料二:1912~1913年间,德国在国际市场上大量收购石油,但只购婆罗洲地区的石油。在石油商人感到百思不得其解时,化学家提醒世人说:“德国人在准备发动战争了!”原来,婆罗洲的石油与其他各地的石油不同,它含有大量的苯和甲苯等芳香烃,而苯和硝酸反应就可以制成一种烈性炸药。果然不出化学家们所料,德国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设问:上述材料反映了人的意识活动的什么特点?(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回答) 建筑师在建造房屋之前,就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房屋设计出来了,建筑师建造房屋的过程,也是实现自己目的的过程,充分说明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认识当前的事物,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教师归纳)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不仅表现在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还表现在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板书)(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分组讨论,举例说明下面的问题。(学生分组准备,结合所学相关知识,选择生活中实例进一步说明观点。)1.人的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区别。2.现代人类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的表现。举例说明:(小组派代表发言、交流)1.动物在影响自然界时,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有某种目的和计划,但实际上,它们并不明白自己活动的意义。例如,水獭能筑堤,人们把一只幼獭关在笼子里,在它身边放一些泥土,等它长大时,它就会自动筑起堤来,尽管在笼子里筑堤是完全不必要的。很明显,水獭筑堤只不过是一种本能。人的活动就不同了。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活动与客观事物的关系,预见自己活动的结果,并使自己的活动按照既定的计划向着一定的目标进行。例如,原始人类制造石器,是为了猎取动物,切割兽肉;磨制骨针,是为了穿针引线,缝制兽皮。人们披荆斩棘、开垦荒地,是为了在这块开垦出来的土地上播种五谷。\n2.例如,目前,人类已研制出了三种载人航天器,即宇宙飞船、航天飞机和空间站。它们各有所长,功能互补。我国根据国情和国力等因素,从飞船起步,借鉴国外研制载人飞船的经验,一开始就瞄准了当代最先进的第三代飞船——三舱式载人飞船。至今,我国已成功发射了六艘神舟号飞船,一次比一次进步,神舟七号将安排宇航员出舱活动。这些充分说明,人的意识活动是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教师概括总结:凭借意识的能动性,人类可以逐步解开自然之谜和社会历史之谜。这说明,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板书)(3)世界是可以认识的(播放汶川地震及抗震救灾的有关视频)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8级强烈地震,造成惨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目前,地震预报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可以相信,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能力的提高,人们会逐步认识地震发生的规律,提高地震预报水平,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造成的损失。 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灾区人民和全国各地人民群众所表现出的众志成城抗击灾害、不屈不挠重建家园的精神充分说明,再大的困难也难不到英雄的中国人民。这充分体现了人不仅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而且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板书)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问题讨论1:设疑:自然界本来没有电脑,没有航天飞船,人能制造出这些东西。燕子能筑巢,蜜蜂能酿蜜,也能创造出世界上原本没有的东西。人与动物都能使自然界发生变化,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讨论、回答)(归纳总结)1.动物只能用自己的身体器官使自然界改变,这种对自然界的改变是极其有限的。例如,蜜蜂只能依靠自己的特殊器官采集花的甜液,酿成蜂蜜,它既不能织网,也不能筑堤。如果这个地区没有花了,它就毫无办法,只好远走高飞,或者活活饿死。2.人类能制造并使用生产工具,把自然界改造得合乎自己的需要。人没有狮虎那样的坚牙利爪,不像鹰隼那样能展翅高飞,奔跑的能力甚至不如一只兔子。但凭借种种工具,人类可以制服狮虎,飞得比鹰隼更高,跑得比兔子更快。人们可以制造锄犁拖拉机,耕种土地,生产出粮食来;还可以驯养牛羊猪鸡鸭,让它们生养繁殖。 总之,人的意识使人的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且使人能制造和使用越来越先进的生产工具,按照计划实现自己预定的目的,在自然界打上自己意志的印记,因而对自然界起着真正的改造作用。人们不但改造着自然界,也不断改造着由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社会环境。 问题讨论2:设疑:意识在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有人说,精神可以变物质,这种说法对吗?(学生讨论、回答)(归纳总结)1.意识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人们只能用语言表达它,用文字记录它,不能用它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只靠单纯的意识不会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2.意识可以指导人们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取得改造世界的物质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精神可以变物质。(板书)(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问题讨论3:(出示投影或视频)\n 一场地震,撼动了大半个中国,牵动了整个神州。教学楼坍塌后,汶川蓥华镇中学一位女孩在废墟里仍打着手电筒看书。她说:“里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小女孩的从容与坚强,为最终获救赢得了时间。设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归纳总结)人的意志是人的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的活动的动机部分,是人类活动的动力所在。精神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具有极大的影响,它能够调节和控制人的生理活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板书)(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举例说明:结合生活实际,谈谈精神的力量。1.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有高昂的精神,需要勤奋努力、持之以恒。2.生活中遇到挫折,需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悲观、消沉,就会丧失斗志。3.面对疾病,勇敢面对、积极治疗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反之,情绪低落、唉声叹气,病情就会不断加剧。总结:有人说,“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毛泽东曾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类的实践活动和人的社会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精神力量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正确发挥意识的作用呢?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板书)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阅读探究:1.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阅读教材。2.问题探究。材料:气象与奥运息息相关。奥运会期间正值北京多雨时节,为保证奥运会的成功举行,有关部门加强了天气预报和人工消雨的准备工作。届时,奥运天气预报将禁用“降水概率”等模糊词语,必须明确“是否降雨”,而且将具体到“几时几分”、哪个奥运场馆有降雨。为提高人工消雨的成功率,他们还加强了与重庆等具有丰富人工消雨经验城市的联系。问题:(1)有人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已经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天气。这种说法对吗? (2)你认为怎样才能准确地做出天气预报?3.学生思考并回答。(1)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天气的预报越来越准确精细,甚至可以干预、影响天气。这说明人能够通过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也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但是这并不说明人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天气。(2)人们只能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从而造福于人类。4.概括总结。从奥运天气预报的事例可以看出,做好各种事情,既不能随心所欲,也不能无所作为,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板书并讲解)(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n所谓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求我们做事情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首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办事情才能取得成功。其次,人的意识具有能动性作用,能够认识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并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3)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全课总结) 生活中有的人夸大意识的作用,认为人的意志可以决定一切,盲目蛮干,认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这种唯意志主义的做法曾经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当前,我们强调树立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努力克服唯意志主义的消极影响,真正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生活中也有的人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地强调客观规律对人的支配作用。他们以为人既不能认识客观环境,更不能改造客观环境,只能听凭客观命运的安排。这种听天由命、无所作为的观点,被称之为“宿命论”。宿命论否定了人的主观努力,是懒汉懦夫的世界观。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1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教材分析《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第六课第一框题,此框题继第五课理解意识以及意识的能动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引导学生理解认识从实践而来。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理解:实践的含义及其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运用:结合生活实例阐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切实认识到生活、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知识来源于实践,一切知识都要服务于实践。三、教学重点、难点实践的基本特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n课堂系统四.教学过程设计4.1设计思想这节课以教改的新《政治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哲学素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设计指导思想。把培养会学习的、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作为最终教学目标。以学为中心,借鉴汲取了导学单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一些元素,同时辅助以现代信息资源和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4.2设计思路本节课采用“引导—感知情境案例—展示—合作生成”的教学模式,通过以学科知识为内容以情境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的设计,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感受知识的生成过程。同时对抽象难解的问题肢解为层层递进的小问题,像“层层剥去笋衣”一样,以小问题作为思考讨论的切入点一一展开。4.3教学程序感知------->理解-------->表达4.4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模式流程教学活动设计意图课前探究:1、教师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收集有关的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并加以分析和研究。2、学生利用导学案进行课前预习(教师通过导学案批改为每学习小组打分)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及自主学习的能力。2、通过导学案预习,使教师把握学情,使学生明确个性学习目标,为精致课堂做准备。课前默写:从每组随机抽取一名学生到黑板上默写,其余学生在默写本上默写。默写内容:1、什么是意识?2、意识活动有哪些特点?3、意识有哪些能动作用?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教师为每学习小组打分)目的:1、检测、纠正、巩固前一节课基础知识。形式:2、动心、动口、动手“三动”有机统一,课前复习特别强调“动手”写。内容:3、物质、意识和实践、认识的内在关系。\n导入新课:活动一:教师展示一个全封闭的小纸盒子,纸盒子里面放一个人参果。展示小纸盒子。设问:1、盒子里有没有装东西呢,如果有那么装的是什么呢?2、盒子自己会不会“主动”告诉我们?3、单纯地靠我们的脑袋想,能不能准确的“想”出来?4、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呢?1、引导学生认识到:(1)、认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2)、客观事物自身不会主动告诉人关于其自身的认识。(3)、单纯依靠人的思维活动也不能获得对事物的认识。(4)、人类若想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必须通过活动(实践)作用于事物,活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初步概括上述“活动”的特点,引出实践的含义。活动二:学生展示和质疑。教师展示问题:1、下列哪些活动属于实践,并说明理由。(1)、农民种地(2)、蜜蜂筑蜂房(3)、小行星撞击地球(4)、村委会调解村民纠纷(5)、和尚诵经(6)、教师教学(7)、学生学习(8)、修身养性(9)、律师为药家鑫辩护学生展示和质疑:自主学习效果2、评价教材P-42杜威、费尔巴哈、黑格尔等人有关实践的观点。(根据展示效果为每学习小组打分)通过展示,共享个体学习体验;通过共鸣和相互质疑,生成目标:1、实践的含义: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的物质性活动。2、实践的特点:(1)主观能动性(2)客观物质性\n活动三:学生讨论与展示《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人公一人生活在孤岛上,最后砍倒一棵大树做了一艘独木舟回到了社会。问题:(1)鲁滨逊砍树作舟这一活动是不是实践?(2)鲁滨逊砍树作舟这一活动是不是纯粹个人活动?2、多媒体图片展示:人类不同时代的船(小舟、大船、万吨巨轮、豪华游轮、瓦良格号航空母舰)问题:郑和下西洋时,能造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但当时能不能造出“瓦良格”号航空母舰?为什么?从实践角度看,这说明了什么?(根据展示效果为每学习小组打分)通过问题讨论、展示,引导学生认识到:实践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在讨论展示中内化知识,引导学生初步树立:(1)合作意识(2)实践应与时俱进意识阶段小结:实践的含义: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的特点:(1)主观能动性(2)客观物质性(3)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形式:(1)生产实践(2)变革社会实践(3)科学试验伴随知识生成过程,及时阶段性归纳,固化学习成果。\n活动四:综合探究、展示案例一:在我国北方农村人们有这样一种认识:草木灰能够去除器皿上的污垢。那么我们如何能判断这个人是正确与否呢?问题:(1)主观认识本身能不能为我们作出判断?(2)客观事物---器皿,自己能否判断关于它的认识是否正确?(3)那该如何判断呢?案例二:(多媒体展示“超级细菌”)在认识“超级细菌”的过程中,人们对“超级细菌”从恐慌到镇定.从不知到知.从知之不多到了解它的一些变化规律,提出应对的办法,同时纠正了一些对“超级细菌”的错误认识。问题:(1)人们为什么要急于获得对“超级细菌”的认识呢?(2)人们对“超级细菌”的认识来源于哪里?(3)是什么推动着人们对“超级细菌”由“不知到知,知之不多到了解它的规律”的?(4)“防治“超级细菌”的过程中,纠正了一些对“超级细菌”的错误认识。”说明了什么?(根据探究、展示效果为每学习小组打分)案例的编辑选用力求体现时代性、生活性,将社会生活引入课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是本课的落脚点,两个情境的创设、选择意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实践是第一性的,树立实践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共有4个论点,根据学生学情和知识难易度,此处主要结合其中2个论点选择情境创设。阶段小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检验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伴随知识生成过程,及时阶段性归纳,固化学习成果。本课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物质性活动,先有实践后有认识,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实践是第一性的。通过回顾本课内容,展现本课逻辑主线,引导学生对课本有一个整体认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态度和价值观。活动五:拓展延伸问题: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实践、认识和物质、意识间有什么关系呢?激活旧知识,体会新旧知识间关系,进一步领会“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立场。\n活动六:当堂背诵1实践的含义2实践的特点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根据抽背展示效果为每学习小组打分)本框的所有任务都须在45分钟内完成。提高课堂效益,减轻学生课后负担。活动七:达标检测导学案“达标检测”部分(根据展示效果为每学习小组打分)巩固本课学习的知识,在练习中发现盲点、内化知识。附录:板书设计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主板书:实践含义:人(自然界、社会)客观世界物质性活动。实践的形式:1生产(最基本形式)2变革社会3科学试验/实践要素是客观的。实践特点:1客观物质性(原因)\实践过程和结果是客观的。/原因:主体是人,人有意识。2主观能动性\表现:创造性。3社会性历史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来源(实践决定认识)2动力3唯一检验标准4目的附板书:1、简洁直观体现启发性、建构性。2、板书过程力求体现知识过程性、生成性。选择性记录学生观点、智慧火花。激励鼓舞学生,课堂上尊重、彰显学生价值。\n5.教学反思自改观念始,到改教材再到改课堂,再到2010年开始盱眙县教育局强力推动的课堂教学改革,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我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就不得不深思,怎样的教学方式更适合时代现实、学生现实和学校现实的要求?怎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合学生对政治学科新课程的学习?怎样的教学模式既能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又能适应高中生应试的需要。这一堂课给了我一些启发:我们的观念的是转变了,但还不够,步子还可以再大一点;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要剥夺学生自我学习机会;传统教学中的精华还应继承。1.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不要当《大话西游中》的“唐僧”。2.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教师不要当“救世主”,有时等待是一种幸福。3.多给学生一些展示机会,有时教师应学会“装糊涂”。4.不要把传统教学模式中包含的所有元素“一棒子打死”。5.教师应当好引领者、引导者和服务者。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上课前预想的很多想法、创意,被上课时千变万化的情景(每个学生的感知、理解、兴趣和思想集中的程度难免不同)而没能“恰倒好处”的实施和解答,今后在课堂中尽力追求教与学之间的和谐。6.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一、教材分析人教实验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的第二框题。本框题所在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该问题也是《生活与哲学》整本书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单元中最终是由“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来实现的。本框题是所在单元的归宿,是对物质与意识、实践与认识关系的整体呈现与深华,是如何正确看到我们周围世界问题在世界观上的升华,是单元的最基本的知识目标之一。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真理的含义;理解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在实践中认识、发现、检验、发展真理;分析“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二)能力目标: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及用发展观点看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会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区分真理和谬误,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面临的挫折和困难,树立在实践中不断认识、丰富、发展真理的思想。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依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并有很强的德育功能)。难点:真理的客观性(依据:比较抽象,理论层面较高)。四、学情分析\n1、知识基础:学生已学习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实践和认识的关系等内容,基本具备学习本框题的相关知识和经验。2、能力基础:学生已基本具备自主、互动、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和经验。但即兴探究的能力较差,需要老师的适时启发、引导和点拨。3、心理基础:学生喜欢热闹,但动机不够明确,不太注重效率,在探究学习中有畏难心理;有的学生还习惯于“等、靠、要”。4、与课联系:本节课实际上是对“实践与认识关系”的再现和深华,因此,完全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在教师的点拨、诱导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个人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潜在力量,来活跃课堂,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但是,本节课的容量偏大,理论性较强,学习中难免会有学生在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上达不到应有的要求。五、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和经验出发,通过直观有趣的情境设置,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并使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问题探究法:以问题(任务)驱动学生学习,每一阶段的学习都以问题带出,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充分体现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程理念。直观教学法:充分利用漫画、文字材料、动画等多种媒体的有机结合,增强直观感。教学活动过程设计(一)情景导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多媒体展示人们拍摄的关于复活节岛上的神秘石像的照片和一副古埃及金字塔的照片,提出讨论问题。复活节岛上的神秘石像神秘的金字塔问题:你还知道人类社会有哪些未解之谜?(让学生说)你认为这些谜将来能被解开吗?(通过这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之后,教师让学生针对上述情景讨论探究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积极发言。)教师总结,引出本框题要讲的中心内容: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昨天的未解之谜,已经不再神秘,今天的未解之谜,相信早晚也会被解开。但人们要解开这些谜,就像我们刚刚听到的这首歌一样——阳光总在风雨后,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在实践中去追求和发展真理。(二)共同探讨:真理是客观的关于真理的含义教师首先展示三种关于真理的观点\n1、有用的就是真理。2、圣人之言、领袖之话就是真理。3、被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接着提出探究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1、你同意上述观点吗?请举例说明理由。2、结合以上三种观点,你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中什么样的认识才能被称为真理?(学生讨论3分钟后,由各组推荐代表发表本组意见,共同交流看法。在学生发表意见的过程中,教师认真听取学生意见,及时给予必要的归纳、引导、评价,并适当补充相关事例,引导学生归纳升级,形成理论观点。)(为了使同学们真正了解真理的客观性,教师对此给予适当的补充和讲解)真理的客观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都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容;二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除了实践,没有其他东西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客观的。(这样,既能使同学们在研究中理解真理是客观的,又能提高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做到坚持真理,反对谬误。)(三)共同探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这是本框题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可以创设以下情景)(展示材料)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度针对上述材料提出探究问题:1、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是否表明,欧几里得定理不再是真理?罗巴切夫斯基和黎曼的发现以后,欧几里得定理仍然是真理,只不过它的成立是有条件的2、是什么原因使人们认识到欧几里得定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真理?航海事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球面认识的不断深入教师:同学们能不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同学们思考后各抒己见,只要能体现出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的事例均可)\n教师在学生充分讨论举例的基础上提出探究问题:你从这些事例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归纳提升:一种真理并不是适用于任何条件,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出一小步,真理就变成了谬误。2、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我们应在实践中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3、真理和谬误既对立又统一。真理和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两者的界限是确定的,不容混淆的;但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这样,通过学生的探究和教师的适当点拨,学生既能深刻理解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又能提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同时,还能鼓起正确对待错误的勇气,并初步认识到要在实践中去发展真理。)(四)共同探讨: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本框题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真理理论的分析使学生明确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从而树立起追求真理的永恒信念。因此,对“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一问题的学习既是本框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本框题的重点。)教师引领:我们认识到了真理需要在实践中去获得、去完善、去发展。那么,真理的获得和发展是不是轻而易举的呢?追求真理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今年恰逢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我们就通过对红军长征的探讨来探究追求真理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让历史告诉未来。教师播放视频:《永远的丰碑——红色记忆》,设疑:伟大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伟大实践中不懈追求和发展中国革命真理的过程。各位同学,你能用所了解的历史知识来简要说一说,从国民大革命到红军长征胜利的这段时间,我们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历程吗?(学生充分讨论后回答)\n教师评价点评后,根据学生的回答设疑:结合教材的有关知识,思考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发展真理的这个过程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后作答)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不是一帆风顺的。设疑:认识为什么具有反复性?学生自主探究(1)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客观条件:具体的实践水平,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主观条件: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限制。(2)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教师点评: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教师:在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我们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在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地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实践证明,毛泽东思想是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真理。请大家思考:毛泽东思想在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以后有没有进一步发展?请结合历史事例说明。马克思中国化成果设疑: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的发展历程说明了什么呢?认识具有无限性。设疑:认识为什么具有无限性?(学生自主探究)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n(通过对长征的探究,学生会深深的感受到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每一时期人们的正确认识都是有限的。但人们对真理的追求从未停止过。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历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是一个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过程。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有的甚至献出生命,需要信念、勇气、科学的精神、求实和态度,需要面对失败和各种阻力,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但是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红军翻越“夹金山”教师点评:挫折和失败并没有使人类停止探索和追求发展真理的实践。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我们永不言败。实践是不断往前推进的,人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向前发展,人对事物真理性认识也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我们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今天,我们之所以弘扬长征精神,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所强调的那样:最主要的就是要学习它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的伟大精神。伟大的长征精神将永远鼓舞着我们在探索世界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追求、丰富和发展真理!“抚今追昔,共和国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千;继往开来,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呼唤着我们奋然前行”。最后,就让我们在令人热血沸腾的大合唱《长征》中结束今天的探究之旅吧!谢谢大家!本课板书设计:\n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一个概念:即联系的含义,理解两个观点,即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把握一对关系,即事物的联系与人的活动关系。●能力目标通过联系概念的学习,体会哲学概念的形成和抽象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结合联系普遍性的学习,培养从事物内部联系和事物外部联系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事物联系中认识事物的辨证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增强环保意识。2、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教学难点: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人的活动的关系(3、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探讨法、联系实际法。4、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过去的一年里,老百姓体验最深刻、谈论最多的问题是什么呢?2012年,物价、汽油、工资、利息、房价“涨”声未落,“物价上涨”无疑还是国人最深刻的体验\n。在今年3月份召开的两会上,物价上涨仍然成为最受关注的的热点问题之一。大家来看看有关的数据统计:(展示图片)图1为《一年来CPI走势》,图2为2月份CPI同比上涨指数,创12年新高。提问:请你们运用经济学的有关知识,谈谈物价为什么会上涨。学生自由发言。提示: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受自然灾害影响,粮食减产,农产品价格上升;价值决定价格,成本上升,国际市场价格的带动,石油、大豆、玉米等价格持续上涨;人民币缓步升值;国内投资规模过大等。大家都讲到与供应、成本等因素有关,也就是有联系。那什么是联系,联系有什么特征,以及学习了联系的有关原理,对你有什么启示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进入新课】【板书】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师:刚才同学们讲到物价与供求关系有联系,它们两者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学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板书】(一).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教师:在我们生活中你发现哪些事物是存在着联系的?学生举例:(略)。过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联系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板书】(二)、联系的特点【探究一】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还是孤立存在的?教师:我们还是回到刚才讲到的物价上涨这个热点问题,大家还有没有印象最开始是什么商品先涨价的?接着呢?到目前为止已波及到了哪些商品?物价上涨给人们带来什么影响呢?学生发言。展示图片:《蝴蝶效应》学生讲述: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导致其身边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引起四周其他系统的相应变化,可能两周后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教师:从这些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联系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学生:联系是普遍的。教师:联系的普遍性具体怎么理解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板书】1.联系的普遍性(1)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内部)(2)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事物之间)(3)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整个世界)【学生讨论】\n: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联系,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那么能不能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联系呢”?引导思考:美国大西洋彼岸的一块石头和××同学有没有联系?师生小结:联系是普遍的,并不是指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而是说任何事物都和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所以说联系是有条件的。教师: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对于我们做事情有什么启示呢?【板书】方法论: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过渡:联系具有普遍性,这是联系的第一个特点。那么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还是人主观臆造的呢?【探究二】观看视频:《地球在变暖》全球变暖为什么会发生?我们愿意让它发生吗?我们能否改变它?【引领探究】:原因:砍伐树木、破坏草皮、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氧化氮等,引起了全球变暖。专家预测,从现在开始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的“最可能升高幅度”是1.8摄氏度至4摄氏度,海平面升高幅度是18厘米至59厘米,而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至少有90%要归咎于人类活动。我们不愿全球气候变暖,不愿自然灾害增多,可它发生了,这说明联系具有什么特点呢?【板书】2.联系的客观性(1)联系客观性的含义: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情景设置】现象一:有人把“8”视为吉利的数字,而把“4”视为不祥的数字。现象二:“喜鹊叫喜,乌鸦叫丧”。【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提示: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是客观的。上面所提到的这些联系是人主观臆测想出来的,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设问】:事物按照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分为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自在事物先于人类而存在,它们中的种种联系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它们当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为事物的联系呢,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呢?展示图片:国家体育馆鸟巢美轮美奂的“鸟巢”,为什么东西两头高,南北两头低,远远看过去就像一个大元宝?提示:是因为运动赛场具有方向性的缘故。大凡比较正规的足球场,一般都是南北走向。 只有足球场是南北走向的时候,太阳光才是从运动员的侧面照射过来的,运动员才能避免受到太阳直射,不至于影响到运动员的比赛。同样的道理,田径运动场也应该是南北走向,这样南北向的跑道就长些,东西向的跑道就短些,尽量避免运动员在东西方向上受太阳光的影响。教师:人为事物的联系也是客观的。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够完成。人的实践活动虽有意识,但毕竟要建立在承认联系、尊重客观联系的基础之上。人为事物的联系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2)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3)联系客观性的方法论: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n【提出问题】既然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面对事物的联系,比如全球变暖,人们是不是无能为力了呢?如果不是,我们在面对全球变暖这个问题,可以做些什么?学生活动自由发言。(4)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可通过举例,我国目前兴建的四大工程——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长江大桥等都是人们建立的新的联系的表现。过渡: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大家看看下面材料:据有关材料显示,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1平方米的土壤失去耕种价值;一粒纽扣电池可以使600吨水受到污染,而这600吨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若将废旧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或者随手丢弃,渗出的汞等重金属物质就会渗进土壤,污染地下水,进而影响到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动物和植物,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并最终危及人类的健康。思考:材料中有什么联系?除此之外世界上还有其他形式的联系吗?学生回答:……【板书】4、联系的多样性(1)事物联系的多样性学生判断所给的成语属于哪种形式的联系。【提出问题】:联系具有多样性,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有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这些联系对事物发展作用一样吗?【提出问题】学生回答:不一样的。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和次要的联系只能促进和延缓事物的发展,而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主要的联系决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向。【提出问题】: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认识事物有什么启示?学生回答: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不可把事物的联系简单化,归功于其中的一种,同时又要对多种多样复杂联系进行具体分析,抓住其内部本质的联系。教师总结:(1)方法论要求:A.要求人们想问题、办事情时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B.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学生活动:动手完成下表格填充原理内容(世界观)要求(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A、一切事物和周围事物联系着B、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相互联系C、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联系的客观性\n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为转移。教师补充,讲授。课堂小结: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7.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目标]:识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系统的含义与特征。理解:能理解系统优化的方法;综合性思维方式。运用:举出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运用相关原理,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才能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剖析生活实例,说明如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培养和锻炼综合性思维,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2)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3)掌握系统优化的思维方法。[教学过程]:(一) 故事导入:多媒体展示:《太子丹赠手》战国时期,燕国的太子丹有一次宴请荆轲,为了讨好荆轲,他还特地请来一个能歌善舞的美女为荆轲弹琴奏乐。席间,荆轲听着悦耳的琴声,看着美人那双灵巧纤细的手,连连称赞:“好手、好手”。善于察言观色的太子丹问:“壮士爱什么?”荆轲不假思索地回答:“但爱其手。”太子丹立刻吩咐,将美人的双手赠给荆轲。不一会,侍者端出一个盘子,里面放着美女那双被砍下来的血淋淋的双手。学生思考:你觉得荆轲还会喜欢这双手吗?荆轲和太子丹用什么观点看问题?\n教师点评:荆轲和太子丹割裂了手和身体的有机联系,只见部分,不见整体,而部分一旦离开整体也就失去了作为部分的性质和意义。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要求我们应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二)讲授新课说到整体与部分,大家并不陌生,生活中的整体与部分指出谁是整体,谁是部分,他们的关系如何?一:整体和部分的统一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1)含义不同整体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2)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整体的地位和作用高于部分(地位其实由功能决定的,发挥多大的功能就有多高的地位,整体和部分的功能不同)水是由氢和氧化合而成,氢和氧都没有水的功能,我们口渴喝水但不会喝氢和氧解渴。钟表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而成,但任何一个零部件都不具有钟表的计时功能。也就是说整体具有部分根本不具有的功能。(过渡)一辆“奔驰牌”汽车如果仅有车身而没有发动机,能否奔驰?有了发动机而没有轮子能否开走?构成事物的整个部分、要素不是散乱成一团的。而是相互依赖,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只有这样,事物才能成为有机整体。2:整体与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教师提问:“O”这是什么?请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零,O,氧原子,休止符,嘴巴……)学生回答:…\n教师总结:大家很有想象力,但好象我们并没有达成共识。如果把它放到一个具体的整体中,就没有问题了。放到自然数中他就是零;放到英语单词里他就是O;放到化学元素中,他就是氧;放到音乐里,他就是休止符;放到人体中,他就是人的嘴……但一旦把它从整体中抽出来,问题就出现了,他好象什么都是,又什么都不是。为什么会这样?知识点总结:所以说:离开对应的整体,部分就不确定,就不知道是哪个整体的部分了。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教师提问:部分离不开整体,那么整体能离开部分吗?为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就像数字里不能没有零,音乐里不能没有休止符,大自然不能没有氧一样。)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也离不开部分,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整体影响着部分,部分制约着整体,整体和部分相互影响。3: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给学生讲述《三个老鼠》的故事。思考:老鼠们为什么会葬身油缸?教师点评:(本来老鼠们很聪明,想到了结成一个整体,这样它们就办到了一只老鼠办不到的事。但是结成整体后,它们没有从整体利益出发,只顾自己喝没喝到油。老鼠们不从大局着眼,最后损害了全局利益也损害了自身局部利益。所以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我们一直在强调重视整体,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可以忽略部分呢?大家都看过接力赛,接力赛中常出现令人遗憾的情况就是掉棒!不管你跑得多快,在这一环节上出了错,第一就不是你的。交接棒是接力赛的一个环节,或者说是一个局部,掉棒就是没有处理好这个局部,他的后果是使整体成绩受影响。为了避免犯类似的错误,我们应该怎样做?(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过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系统和要素的含义及基本特征(1)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倾向(2)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基本特征:个别性、局部性、多样性、差别性、不确定性。\n阅读材料:《田忌赛马》1、他运用的是什么思维方法?2、说说是怎样运用这一方法的?学生回答:….教师点评:田忌不在意一匹马的比赛结果,而是统筹全局,注重整体目标。着眼整体性。根据对方的部署,调整马匹的出场次序。遵循有序性。通过合理安排次序,使系统结构出现优化调整注重结构优化趋向。结果: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故事:《三个和尚》为什么人多了反而没水喝了?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数虽然多了,但没有形成合理的结构,不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而是相互制肘、相互消磨,结果各要素的力量或作用被内耗了,出现了1+1<2的效应。(3)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①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②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课堂小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化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生活与哲学》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一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1.知识目标识记:发展的实质\n理解:发展的普遍性运用:说明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又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2.能力目标:我们应初步具有运用科学发展观观察、分析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会把握发展的普遍性,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抵制各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念。【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事物发展的普遍性教学难点:发展的实质【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教学过程】导入:复习联系观,导入本节课内容。处理预习学案。教师,对于学生收交的预习学案、完成预习学案的情况在课堂上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展示这一框题的预习检测答案。小组内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成果,互相解疑答惑,完善问题答案,并标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准备展示,时间为20分钟。课堂探究一:从原始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它说明了什么?你认为人类的体质还会发展吗?学生展示成果教师点拨、总结:这说明从生命产生到人的出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说明自然界是发展的,整个世界也是永恒发展的,今天的人类也是不断发展的。活动二:结合材料二,说明社会形态的变更说明了什么?试从你身边的吃.穿.住.用.行等各方面举例说明?教师点拨:引导学生从居民通讯方式、交通工具、信息传播手段、娱乐方式等各方面畅所欲言,这些都说明:我们的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着。过渡:通过活动一、二我们知道,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断发展的,那我们的主观世界如何呢,请同学们完成活动三。活动三:结合材料三,说明这些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分析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有什么特点。教师点拨、总结:人的认识是发展的,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过渡:一切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吗?请同学们完成活动四,加深对发展这一概念的理解。活动四:请同学们先观看下面几幅图片,判断它代表的事物是不是属于发展。提供背景资料(九幅图片:春夏秋冬四季更替;超级杂交水稻亩产突破900公斤;候鸟迁徙;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电报的发明;出现了目前难以控制的“超级病菌”;新型工业化道路;天宫一号成功发射等。)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判断上述哪些事物属于“发展”\n教师点拨、总结: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超级杂交水稻亩产突破900公斤、辛亥革命、电报的发明、新型工业化道路、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属于发展。总结: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完成课后练习。【知识体系构建】1、自然界是发展的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一、发展的普遍性1、事物的前进和上升2、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方法论: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二、发展的实质:三、发展的意义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主备人:薛欢婷审核人:林英超【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基本含义;量变和质变的基本含义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运用:运用相关原理,理解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说明新事物必须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分析量变和质变的辨证统一关系对我们生活和实践的意义。\n◇能力目标运用基本观点、基本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能形成综合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演绎、归纳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具备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2)让学生明确做任何事情、学习任何知识时,既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促进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与发展。【教学重难点】重点: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难点:准确的理解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教学活动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和方法论,得出发展的实质,引出引出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二)教学过程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根据材料:随着汽车的剧增,带来了环境问题,新能源汽车应运而生,对传统汽车产生了冲击,曾经被誉为越野车王的悍马汽车面临困境,新能源汽车成为大势所趋。问题探究:(1)悍马汽车为什么会面临这样的困境?为什么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是大势所趋?(2)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过程会遇到哪些问题?这说明了什么?①自主探究,合作释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讨论以上问题)②交流展示,成果共享学生代表展示本小组对第一个问题合作探究的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分析新能源汽车的优点和传统汽车的缺点,引导学生分析出新能源汽车是新事物,传统高污染高消耗的汽车是旧事物,从而明确新旧事物的含义和判断标准;从新能源汽车和传统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得出结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学生代表展示本小组对第二个问题合作探究的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分析当前新能源汽车存在的问题和传统汽车存在的优势,引导学生明确,新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从而得出结论,新能源汽车代替传统能源汽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问题探究(3):用你所学过的历史史实说明在社会历史领域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必然会代替旧事物,并引导分析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情况。问题探究(4):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对我们生活的启示是什么?学生回答:\n教师总结: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因此,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感悟升华:诗歌欣赏《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二、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播放视频:《怒放的生命》,王濛的夺金之路问题探究:(1)“多少次跌倒在路上,多少次折断翅膀……”王濛的成功取决于什么因素?这说明了什么哲理?(2)已经是三连冠的王濛会不会就此停止自己前进的脚步?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3)王濛怒放的生命给我们什么启示?①学生自主探究,合作释疑。②学生展示合作成果,教师引领提炼。在第一问中,学生通过对王濛成功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通过第二问王濛下一步目标的分析,引导学生明确量变到质变并不意味着事物发展的终结,而要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由此推动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第三问由王濛的成功,谈谈对自己的启发,培养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的精神,又要不失时机地捉住机遇,促进质变,推进事物发展。教师总结: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三、构建知识体系,课堂小结(学生自构,教师引导)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课标要求: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1)矛盾的含义(2)矛盾同一性及其两方面的含义(3)矛盾斗争性及其属性(4)矛盾普遍性的含义(5)矛盾特殊性及其三层含义2、理解:(1)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3、运用:(1)列举社会和生活实例,分析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理解世界是矛盾的世界,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n(2)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及方法论意义。列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事例,说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论证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能力目标1、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2、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初步了解和掌握“具体——抽象——具体”的科学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反对形而上学对矛盾的抹煞和否定。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通过分析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就不会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2)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三、教学内容分析这一框共有两目。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矛盾的定义——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这一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目的逻辑顺序是: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主义的前途——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层涵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最后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学习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就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一步运用所学的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四、教学重点、难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五、教学方法:1、讨论法、启发式教学2、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六、教具安排:投影机、投影片、录像机、录像带。七、课前准备:[学生分析]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因此,教学中应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学生任务]\n布置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几个包含矛盾的事例,如名言、成语、寓言或某一事件等。八、教学过程设计:导入设计: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着的有机整体。而这种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这些内容怎么来理解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创设情境1、先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说明自己找的关于矛盾的事例,学生所讲内容对错与否,教师暂不评价,针对出现的问题,在随后的教学中点评纠正。学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教与学、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自由与纪律……2、教师播放一段中国与阿曼足球队世界杯小组赛的比赛录像,激发学生兴趣,并启发设疑:“谁来帮我分析一下,足球赛中包含哪些矛盾现象?”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如攻与守,强与弱,胜与负,快与慢……等”引出课题,导入新课。二、讲授新课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的举例,概括出矛盾的含义。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教师扣住“对立”、“统一”进行概念分析,并结合前面学生的举例及足球赛加以点评。(有的同学可能把生活中的矛盾和哲学上的矛盾的概念混淆,日常生活中说的矛盾:往往说成冲突或不同意见。)看课本67页课堂探究,引导学生区分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问题探究: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略老师提示: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的观点,“自然界喜欢矛盾”里的“矛盾”就是哲学上讲的矛盾的含义,不是逻辑矛盾。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辩证矛盾是指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自相矛盾》的故事。《韩非子》中有一寓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矛盾之说也。”请问:寓言中所说的“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一回事吗?为什么?《韩非子》寓言中“矛盾之说也”,指的就是逻辑矛盾,但作为兵器的矛和盾,也确实有对立统一的关系。2、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漫画“他敢剪吗?”\n请问:1、他为什么不敢剪?2、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回答略。老师总结:在图中,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结论是“不敢剪”。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再如:没有作用力就无所谓反作用力,没有化合就无所谓分解,没有遗传就无所谓变异,没有胖就无所谓瘦,没有进攻就无所谓防守,没有战争就无所谓和平,没有苦就无所谓乐,没有穷就无所谓富……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矛盾的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A、乐极生悲、否极泰来B、福是祸之所倚,祸是福之所伏C、失败乃成功之母D、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E、“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请问: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上面的话。老师提示: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时,要注意:第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依存。第二、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也需要一定的条件。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虚幻的,因而需要一定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就不能实现转化。设计情境:猫和老鼠是一对“老冤家”,它们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可以随光线的阴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老鼠的听觉极为灵敏,稍有动静就藏得无影无踪,猫则在脚下生成了肉垫,走起路来无声无息。请问:(1)猫和老鼠是怎样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的?(2)你还能举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吗?提示:猫和老鼠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双方在相互斗争中共同发展,猫和老鼠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3、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如大家所举的新陈代谢过程中的同化与异化;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都是对立的具体表现。设问:那么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否等同于哲学上所讲的“斗争”?如果不能,那么这两者是何关系?请同学们再举一些例子\n提示: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分析学生所举的事例,引导学生总结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什么关系。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同学们都学过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章中描写了一个与外界隔绝、风景秀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和谐的没有任何矛盾的理想世界。从哲学角度看,这个世外桃源就真的一点矛盾也没有吗?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从而得出矛盾的普遍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那么,我们怎样来对待这些矛盾呢?提示: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说的是家家都有矛盾,但每一家的矛盾各不相同,同一个家庭在不同的时期也会面对不同的矛盾。就某一家庭来说,有父母之间的矛盾,有子女之间的矛盾,有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矛盾等。在家庭的诸多矛盾中,每一种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在同一个矛盾中矛盾双方的地位和作用也会有很大的差别。这就需要我们在面对和处理家庭矛盾时,注意区分各种不同的矛盾和同一个矛盾中的不同方面。[情境]多媒体展示:设问:(1)上述事实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都体现了针对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办法,你还知道那些类似的成语?通过这个事例来讲解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都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教师继续对情境六进行分析,并从中引导学生得出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2、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情境]多媒体展示:公孙龙“白马非马”的故事;漫画“吃水果”。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白马黑马黄马……(特殊性)(特殊性)(特殊性)马(普遍性)(图1)白马马动物生物(特殊性)(普遍性)(特殊性)(普遍性)(特殊性)(普遍性)(图2)\n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结合图1归纳得出: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结合图2归纳得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场合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3、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正确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有重要意义。200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在安徽全省和由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择少数县(市)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探索建立规范的农村税费制度和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的办法,从而拉开了农村税费改革的序幕。2000年4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安徽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2000年11月,国务院总理朱鎔基在山东考察工作时强调指出:农村税费改革这项工作今年已经在安徽全省和其他各省部分地区进行试点,深受农民欢迎,实践证明是行得通的,要在认真总结各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加快在全国推广的步伐。多媒体播放:“我国农村改革又出重措”,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一原理的理解。还可请学生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的道理。进一步得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不同矛盾有不同特点同一矛盾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同一矛盾两个方面各有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含义2、矛盾同一性的含义3、矛盾斗争性的含义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n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3、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正确认识事物,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有重要意义 【巩固练习】 1、下列体现了矛盾观点的有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②失败是成功之母③塞翁失马④刻舟求剑⑤夜郎自大,目中无人⑥相反相成,相辅相成A、①②③⑥B、①②④⑥C、②③④⑥D、③④⑤⑥2、下列关于矛盾双方“转化”的理解,正确的是A、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B、转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C、转化是具体的,任意的D、转化即意味着事物向前发展3、“我们嘲笑别人的缺陷,却不知道这些缺陷在我们内心嘲笑着我们。”这其中蕴含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的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C、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D、矛盾双方各具有不同的特点4、“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变。”决定各门学科的作用不同的是A、事物内部都存在矛盾B、事物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C、事物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D、矛盾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5、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通过分析中日各方的情况,把中日战争分为防御阶段、相持阶段和反攻阶段,提出了“持久战”的战略思想,这说明了A、不同事物的矛盾有不同的特点B、同一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有各自的特点C、不同矛盾有不同发展阶段D、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矛盾6、下列表述中,能够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是①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②欲擒故纵、声东击西③因地制宜、因时制宜④物极必反、相反相成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7、在现实工作和学习中,不敢正视矛盾和揭露矛盾,而是回避矛盾和掩盖矛盾,这些表现实际上是A.否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B.否认意识是物质的反映C.否认意识具有能动性D.否认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8、邓小平多次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哲学依据是A、矛盾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B、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D、个性寓于共性之中,共性包含着个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含义2、矛盾的同一性\n3、矛盾的斗争性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一、课标要求:理解矛盾分析法的普遍意义,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解决问题抓住主要矛盾。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2、理解:(1)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2)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3、分析:(1)运用实例说明,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2)结合现实生活,分析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二)能力目标(1)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提高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的能力(3)提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自觉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分析现实问题,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问题的关键。(2)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认识事物,正确认识形势、明确我国目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道理。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难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四、教学方法:1、讨论法、启发式教学2、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五、教学内容分析:这一框题包含两个目。第一目,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这一目的逻辑结构是: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有许多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n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认识世界就是认识问题,改造世界就是解决问题。懂得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掌握矛盾分析法,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第二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目的逻辑结果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本目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认识到这是正确认识事物,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六、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 解放战争的第三年,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巨大改变,中共中央从全国整个战局出发,认为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把战略决战首先放在东北战场,并制定了主力南下北宁线(今京沈铁路)攻克锦州,把国民党军封闭在东北,各个歼灭的作战方针。整个战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 夺取锦州,封闭东北国民党军。第二阶段 会战辽西,歼灭廖耀湘兵团。第三阶段 攻占沈阳,解放全东北。 设计问题:(1)回顾历史知识,谈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为何把三大战役的第一战放在东北? (2)在辽沈战役中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首先攻打最难攻克的锦州? (3)在攻克锦州前后辽西的地位是如何变化的? 问题提示:(1)东北战场从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上我军占绝对优势,并且东北是我党最大最稳定的根据地,同时东北背靠苏联,所以从全局上讲我们要集中优势兵力先打最有把握之仗,这体现了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是不平衡的,是有主次之分的。 (2)在辽沈战役中,毛泽东提出先攻打锦州,这是夺取辽沈战役胜利的关键,使敌人无法逃往关内,形成了关门打狗之势,顺利地消灭敌人。其哲学依据也是复杂事物中,主次矛盾关系原理。 (3)在攻克锦州前辽西处在次要位置,但当攻克锦州后辽西就成为了第二阶段的关键和重点,从哲学上讲就是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板书)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板书) 含义: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次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二者的关系:(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主要矛盾解决得好,可以带动次要矛盾的解决;但次要矛盾解决的好坏又会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活动:巴西龟、幸福草(又名加拿大一枝黄花)、清道夫……这些目前正在羊城各大花卉、水产市场热卖的宠儿,竟然都是有害的外来入侵物种。他们一旦从花园和水族箱里逃逸出来,遇到适合生存的环境,就会大量繁殖,毫不客气地吞噬本地物种的生存环境,从而对广州本地生物的多样性造成严重的威胁。据广东省省农业部门专家透露,目前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每年给广东省造成数十亿元的经济损失。专家呼吁:市民购入外来物种时,要先了解该生物是否会对本地物种造成危害。 不是所有外来物种都是有害物种,还有一些外来物种是对生态系统是有益的,例如玉米、小麦、马铃薯、西红柿等在我国是非常重要的农作物。有些国家还通过引入新物种来解决本土的生态问题.如澳大利亚因引入羊后而造成粪土无法及时清理,于是就引入屎壳郎这种昆虫。 辩论外来物种对我们有利还是有弊?\n 提示:我们不能笼统地说外来物种对我们是利还是弊,我们应该承认大量外来物种中既有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也有危害我国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的,要看到有益的外来物种还是占多数的,即使是有些外来物种对我国经济有害的,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使它们变害为益,对部分暂时无法控制的外来有害物种一定要严格加以控制。从哲学上讲外来物种主要对我国经济发展是起促进作用的,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有害物种对我国的冲击,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双方共处于外来物种这个统一体中。我们可以利用或创造一定的条件趋利避害,甚至变害为利,也就是使矛盾的次要方面向矛盾的主要方面转化。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板书) 含义: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二者的关系:首先,二者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但又不能离开矛盾的次要方面而孤立存在。看不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就不能辨别事物的性质。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 其次,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主次方面转化了,事物的性质也就改变了。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原理,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哲学依据。 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所谓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密切联系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论,离开两点看重点,或离开重点看两点都是错误的,都是形而上学的“一点论”或均衡论。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只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才能做到既全面、又善于抓重点和主流。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区别 关系主、次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次要方面区别外延就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诸多矛盾”相比较而言的。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个,次要矛盾则可有多个。就同一矛盾的双方比较而言,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个,次要方面也只有一个。内涵主次矛盾是矛盾体,可以称“一个”或者“一种”。其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的双方,都有各自的矛盾的主次方面。主次方面讲的是“矛盾侧面”,所以,只能叫“一方”或“方面”。作用决定事物的发展的过程,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决定事物的性质\n方法论意义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要求作工作要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但又不忽视一般。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看问题要把握本质和主流,但又不忽视支流。实践方面判断主要矛盾可注意以下字眼,如“重点”“中心”“关键”“突破口”等判断矛盾的主要方面可注意以下字眼,如“主流”“方向”“大局”“性质”“主体”“实质”“九个指头”“优势”等。联系1、都是讲矛盾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都是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2、都是重点论所要把握的重点3、主要矛盾当中也存在矛盾的主要方面,两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请同学讲“量体裁衣”的故事。明朝嘉靖年间,北京城中有位裁缝名气很响,他裁制的衣服,长短肥瘦,无不合体。一次,御史大夫请他去裁制一件朝服。裁缝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又问:"请教老爷,您当官当了多少年了?"御史大夫很奇怪:"你量体裁衣就够了,还要问这些干什么?"裁缝回答说:"年青相公初任高职,意高气盛,走路时挺胸凸肚,裁衣要后短前长;做官有了一定年资,意气微平,衣服应前后一般长短;当官年久而将迁退,则内心悒郁不振,走路时低头弯腰,做的衣服就应前短后长。所以,我如果不问明做官的时间,怎么能裁出称心合体的衣服来呢?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成语“量体裁衣”的由来,故事中的裁缝为什么给御史大夫制作衣服时要请教当官多少年了?生:当官时间的长短,人会有不同的走路习惯师:从哲学的角度讲,这是一种怎样的科学方法呢?大家想一想,刚才我们在解决问题时,用了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下面,我们找个同学给我们讲一讲华佗治病的故事。大家思考下面的问题:①华佗看病的药方不同原因是----矛盾的特点不同②华佗看病的药方就是----解决矛盾,解决问题③华佗看病的药方不同是----解决矛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师:根据以上的分析,请总结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在学生总结之后,教师要对这个含义进行讲解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其原理依据是什么?学生: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世界观)(方法论)②对于含义中关于: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同学们是如何理解的?学生:承认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的前提下,分析事物各自所包含的特殊的矛盾。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共性)(个性)多媒体播放: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我们必须时刻记得列宁的话: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毛泽东设问:这句名言说明了什么?提示:强调了认识事物的基础性的东西,就是矛盾的特殊性。\n只有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的事物区别开来。如果离开了对矛盾特殊性的具体分析,就无法区分事物,也就谈不上正确地认识事物。教师总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设问: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你能说出几个蕴含这一哲学道理的成语、俗语吗?学生:“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看菜吃饭”“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解铃还需系铃人”“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等等。设问:在对待矛盾问题上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相反的成语和俗语有哪些呢?学生:“千篇一律”“人云亦云”“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纸上谈兵”“画蛇添足”“草木皆兵”“生吞活剥”“生搬硬套”“粗枝大叶”“不问青红皂白”等。教师总结: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去分析具体矛盾的不同特点,不管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满足于形式主义的“一刀切”“一风吹”,结果不但不会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更加复杂化。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和活的灵魂,也是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方法。结尾设计:问题式结尾多媒体播放录像国家政法部门依法惩处“法轮功”骨干分子李昌、王治文等,对“法轮功”一般练习者进行说服教育的录像资料。我国政法部门对“法轮功”骨干分子和一般练习者所采取的不同处理方法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试分析说明。{可作为课下思考题}板书设计:二、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一)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主次矛盾的含义及辩证关系原理2、矛盾主次方面含义及辩证关系原理3、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含义、地位2、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义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辩证否定的含义(2)形而上学否定观(3)肯定一切(4)否定一切(5)“扬弃”的含义(6)创新意识◇理解(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2)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3)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4)肯定中有否定,否定中有肯定\n(5)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分析(1)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说明怎样对待民族传统文化(2)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说明怎样对待外来文化(3)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说明社会主义改革(4)运用辩证否定原理,分析说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火系(5)结合现实例子说明创新的重要性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理解两种不同的否定观,提高分析比较能力(2)通过学习,培养辩证思维能力(3)通过分析事例,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初步树立辩证的思维观念、反对形而上学的思维观念(2)初步树立公民要为创新作努力的观念,为民族进步而创新(3)懂得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不断促进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二、【重点、难点】:1、辩证否定观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三、【整体感知】:作为世界观,辩证法昭示我们,世界是一个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世界;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辩证法要求我们以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待周围的世界。把握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涵,有助于我们自觉树立创新意识,有助于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四、【方法点津】:(1)学习辩证的否定观,要把它与形而上学否定观加以对比,通过比较加深理解。(2)要结合一些具体事例,从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等方面说明创新的重大意义和作用。(3)注意搜集、整理教材内、教材外与本部分内容有关的成语、俗语、名言,加以提炼其中蕴涵的哲学道理。五、【课文导语】:作为世界观,辩证法昭示我们,世界是一个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世界;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辩证法要求我们以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待周围的世界。把握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涵,有助于我们自觉树立创新意识,有助于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第一框题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一、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一)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课堂探究: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是一种什么否定观?◇探究提示: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这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教材中列宁的名言体现的是辩证的否定观,它是与形而上学否定观根本对立的一种否定观。\n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这是因为:(1)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保持其性质和现状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和向它事物转化的方面。(2)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当肯定方面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时,事物维持其原有性质和自身的存在。当否定方面上升为主要方面,并战胜了肯定方面时,事物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实现事物自身的否定,旧事物变成了新事物。◇思维拓展:(1)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肯定方面是维持事物的存在、保持事物的性质和现状的方面,即肯定一事物是该事物而不是它事物的方面。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它极力保持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现状,所以它是属于肯定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和向它事物转化的方面。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它要求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竭力促使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所以它是属于否定的方面。(2)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事物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当事物的肯定方面处于主导地位,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时,事物就保持其原有的性质和自身的存在;但是,经过双方的相互斗争,当否定方面战胜了肯定方面,使其由原来处于次要的地位转化为处于主导地位时,事物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变化,于是,旧事物被否定了,代替它的是新事物。◇课堂练习:种子发育为植物是()A、事物的量变过程B、事物自身否定的结果C、外力作用的否定D、新事物与旧事物一刀两断答案:B解析:种子发育为植物,是事物自身否定的结果,故B项正确。不是外力作用的否定,所以C项错误。这一过程是一个质变的过程,不是量变的过程,故A项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因为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扬弃”的过程,是否定之中有肯定,不是一刀两断。2、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这是辩证的否定的第一个特点。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有条件的,对于它赖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来说,它的存在是合理的、必然的,有积极意义的。但任何事物的存在又不是永恒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其存在的合理性就会逐渐丧失,由原来合理的变为不合理的,由积极的变为消极的,这时,事物内部的否定因素就逐渐发展为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于是否定方面战胜了肯定方面,事物便由旧质向新质转化。可见,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通过否定实现的,不经过否定,旧事物不会灭亡,新事物也不能产生,所以,没有否定就没有事物的前进和发展。◇课堂练习:没有新物种对旧物种的否定,生物就不会进化。人类就不会出现;没有新的社会形态对旧的社会形态的否定,社会就不能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发展,都是新旧事物的相继更替。否定意味着新旧事物的决裂,旧事物向新事的转折。这段话主要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A、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的环节B、量变的过程\nC、克服和保留的统一D、事物联系的环节答案:A解析:材料主要强调否定的作用,通过否定促进新事物的成长,故A项符合题意,应选。B、C、D项虽然观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故舍去。3、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辩证的否定的第二个特点。否定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根本性的质变,因此新旧事物之问有着本质的不同。但是,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它们之间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辩证的否定并不是把旧事物简单地抛弃,而是既否定,又肯定,既抛弃,又保留,既批判,又继承。就是说,被否定的只是旧事物中过了时的、消极的东西.对于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和合理成分,则肯定和保留,并加以改造、提高、吸收,使之成为新事物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例如,植物否定种子,就是吸收了,种子中的有用成分而成长为幼苗,并不断发展起来的。新的社会制度否定旧的社会制度,也保留了旧社会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的一切积极成果。经过改造,作为新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可见,否定既是新事物代替了旧事物,同时又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既是使旧的过程中断,又是使新过程与旧过程相衔接,它是新事物和旧事物相互联系的环节。◇课堂练习:《庄子·刻意》中说:“吹啕呼吸,吐故纳新。”成语“吐故纳新”由此形成。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原理的()A、新事物曲折中前进的原理B、辩证否定的原理C、对立统一原理D、量变质变的关系原理答案:B解析:“吐故纳新”的本意是指人体呼吸,吐出碳酸气,吸进新鲜空气,正好符:合哲学上辩证否定原理。A、C、D项均不符合题意。与此成语意义相一致的还有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破旧立新等成语。4.、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作为事物发展和联系环节的否定也叫做“扬弃”。恩格斯说,“扬弃”就是“既被克服又被保留”,就是说,在“扬弃”中,新事物不是简单地抛弃旧事物,不是化为绝对的无,而是战胜、克服旧事物,并把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吸取过来,加以同化,作为自身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新事物如果抛弃了旧事物内部的一切东西,割断和旧事物的一切联系,就会使发展成为不可能。◇课堂练习:1、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就是与资本主义一刀两断。答案:(1)这个观点是错误的。(2)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没有否定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也就没有任何事物的前进和发展。辩证的否定同时又是联系的环节,这就是说,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绝不是简单的抛弃,对旧事物的一笔勾销,而是对旧事物消极因素的克服和积极因素的保留和发扬一是“扬弃”。\n(3)人类社会的发展,每一个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通过辩证的否定实现的:一方面,新的社会形态否定了旧的社会形态中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和』二层;建筑;而同时对旧的社会形态中人类创造的一切积极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给以继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t义也正是这样:它否定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剥削制度,以及资产阶级的腐朽意识形态.保留了它的生产力和科学文化技术。可见,它对;资本主义既是否定,又是肯定,是“扬弃”,而绝不是一刀两断。解析:解答此题关键是搞明白辩证的否定与“一刀两断”是根本不同的,二者有严格区别,因为“一刀两断’’否认了联系,是一种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观点。2、列宁号召青年要成为共产主义者.要成为和过去的旧东西实行彻底决裂的一代新人,然而他又说:如果你们试图从这里得出结论说,不掌握人类积累起来的;知识就能成为共产主义者,那你们就犯了极大的错误。答案:(1)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帝,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2)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没有否定就没有质变.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因此。我们青年要真正成为共产主义的新的一代人,就必须和过去的东西实行彻底决裂。(3)否定又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和旧事物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无产阶:级的文化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拒绝学习和吸取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在理论中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因此,我们青年只有在实践中不倦地学习古今中外一切有用的知识,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真正成为;共产主义者。解析:解答该题关键是能正确地审明材料。材料有两层意思,一是“决裂”,二是“掌握”,从哲学上讲就是既否定又肯定,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辩证否定观。◇课堂探究:(1)把否定理解为抛弃一切是一种什么否定观?(2)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否定?◇探究提示:(1)把否定理解为抛弃一切,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否定观。(2)辩证否定,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去理解和把握:①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体现了旧事物向事物的质变,没有否定,就没有质变,也就没有事物的前进和发展。③辨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不是新事物对旧事物全盘抛弃,而是要吸收并继承旧事物中的合理的、有价值的因素,这就体现了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④辩证的否定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既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又保留旧事物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并以此作为新事物发展的条件。否定不是简单地抛弃旧事物,而是“扬弃”。◇课堂练习: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作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把这一观点用于向外国学习的问题上,应该坚持()A、肯定中有否定B、肯定一切C、否定一切D、赞成和反对的统一答案:A解析:根据辩证的否定观,对于外来的东西就要坚持肯定中有否定,故应选A。B、c两项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D项说法不准确,不能入选。小结: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不是简单地抛弃旧事物,而是“扬弃”,既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又保留旧事物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并以此作为新事物发展的条件。因此,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分析克服什么,保留什么。批判什么,继承什么,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n5、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必须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形而上学认为事物内部不包含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矛盾,把事物看成是没有矛盾的绝对统一体,一事物是它自己,就永远不会转化为它事物。它不把否定看作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而是看成外力作用的结果。它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对立起来,把否定看作是对事物的简单抛弃,一笔勾销,没有任何的保留,否定一切;它把肯定看作绝对的肯定,肯定一切。这种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是根本错误的。因此,我们必须弄清它在理论上的错误和在实践中的表现,以提高我们分辨是非的能力。(1)肯定一切是错误的,因为它抹杀了新旧事物之间的界限。从根本上否定了事物的发展。肯定一切是形而上学的一种表现。它否认事物内部有否定的方面,认为某物就是某物,不可能变成他物,这就否认了事物的质变,抹杀了新旧事物之间的界限,从根本上否认了事物的发展。在实践上,它对待旧事物的态度是不加批判的全部保留,只要继承,不要批判。例如,在对待文化遗产上,肯定一切的复古主义者,对于封建性的糟粕百般颂扬,对于先进的科学文化极力抵制,他们总向后看,以为什么都是古人的好;在对待向外国学习上,盲目地肯定外国的一切,无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反对学习要结合本国的特点一切照抄照搬。(2)否定一切也是错误的,因为它割断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实际上也是否认了事物的发展。否定一切是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另一种表现。它对待旧事物的态度是全盘否定,统统抛弃,认为新事物是绝对的新,它既不能在旧事物的基础上成长起来,也不会有旧事物的一点痕迹。这样,就割断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使事物的发展失去了基础和条件。实际上也否认了事物的发展,在实践上,这种否定一切的错误表现就是只要克服,不要保留,只要批判,不要继承。认为否定就是对事物的绝对消灭。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我们必须给予批判,坚持用辩证的否定观武装头脑。◇课堂练习: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我们也必须采取有分析、有选择地吸收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是全盘照搬,也不是一概排斥;既反对崇洋,也反对排外。我们采取这样的态度,其哲学理论依据是()A、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 B、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的观点C、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D、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点答案:D解析:我们对待外来文化,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是辩证否定观的一个具体表现,故D项正确。A、B、c项虽然观点表述正确,但都不能恰当地体现题干的要求,与题意不符,不能入选。6、辩证否定观的意义——革命精神和科学分析态度的统一,批判与继承的统一。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书本是传播知识的载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任何书本知识都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谁也不可能“一眼望穿天下事,一书写尽天下理”。权威往往比普通人更能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任何权威都不可能永远正确,永远不犯错误。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既然辩证的否定是“扬弃”\n,是既克服又保留,因此,我们对待过去的历史文化遗产既不能一概肯定,全盘继承,也不能一概否定,统统抛弃。而应当在批判的基础上剔除糟粕、吸取精华,把批判和继承统一起来。任何文化都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都有其本身发展的历史。马、恩、列、斯和毛泽东同志都十分珍视历史文化遗产,给以批判地总结,从而丰富自己的思想和学说。马克思主义是吸收和改造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对人类先进思想继承和发展的结果。对待文化遗产。毛泽东也十分强调批判地继承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这些。我们还只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认这一份珍贵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课堂练习: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看,新制度必然代替旧制度。新的社会形态必然代替旧的社会形态。从哲学上说,新社会对旧社会的否定是()①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一个质变的过程②彻底砸烂旧社会的一切③“扬弃”④社会发展的中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D解析:新制度代替旧制度,是一种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是质变过程,是肯定和否定、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是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中断性与连续性的统一,故①③④正确,应选D。②是一种错误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应舍去。◇课堂探究:为什么我国某烧伤治疗小组能够突破传统疗法,提高烧伤治愈率?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探究提示:(1)因为我国某烧伤治疗小组不迷信权威意见,坚持独立思考,刻苦攻关,在重新研究和分析传统疗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采用了与传统的包扎疗法相反的暴露疗法,从而大大提高了烧伤治愈率。(2)这一事例体现的哲理是: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就是“扬弃”,是肯定和否定、克服和保留的统一,是事物发展和联系的环节,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这种对待事物采取“扬弃”的态度,就是辩证的否定观。(3)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如下启示:①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既要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叉要在否定中看到肯定,防止和克服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错误倾向。对于前人和他人的经验,不能迷信,不唯书,既不能无批判地全盘继承。兼收并蓄;也不能不加分析地一概否定;既要反对复古主义,也要反对虚无主义。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发展。②要树立创新意识,要有革命批判精神。(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课堂探究:没问题一个秃头的男人坐在理发店里。发型师问:“有什么可以帮你的吗?”那个人解释说:“\n我本来去做头皮移植,但实在太痛了,如果你能够让我的头发看起来像你的一样,而且没有任何痛苦,我将付你5000美元。”“没问题。”发型师说。然后他很快将自己和对方剃了个光头。请回答:发型师的行为给你什么启示?在思维过程中,需要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人的认识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发挥,认识成果往往出其不意。而创造性思维的一个表现是,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这个小幽默中的发型师面对秃头的顾客提出的苛刻要求,他不是按照常规在顾客身上做文章,而是从自己身上做文章,赢了顾客。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1)树立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理论依据(P77第一自然段)(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内涵(P77第二自然段)①对于现存的事物,辩证法在肯定的同时存在着否定;②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是从它暂时性方面去理解的;③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P77第二自然段)①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②要创新就必须要有批判和发展(4)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方法论要求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观念;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本课小结:一、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1、辨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1)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2)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要求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1)树立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理论依据(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内涵(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4)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方法论要求课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家别林斯基说过:“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A人类历史有可能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B只要敢于否定一切,人类历史就会向前发展C要敢于否定,树立创新意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D要敢于蔑视权威,抛弃书本,就能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答案(C)2、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看,新制度必然代替旧制度,新的社会形态必然代替旧的社会形态,从哲学上说,新社会对旧社会的否定是①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一个质变的过程②彻底砸烂旧社会的一切③“扬弃”④社会发展的中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D)3、种子发育为植物是\nA、事物的量变过程B、事物自身否定的结果C、外力作用的否定D、新事物与旧事物一刀两断(B)4、成语“吐故纳新”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新事物曲折中前进的原理B、辨证否定的原理C、对立统一的原理D、量变质变的关系原理(B)5、人类在发明创造活动中,对某一事物的“习惯性”思维往往制约着人们的发明眼界。而对这种“思维定式”的有意识破除,则可使人们产生出许多新的发明和创造。这就要求我们①解放思想,破除一切传统观念②在思维过程中,要进行合理想象,大胆创新③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④要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D)第二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学目标】深刻领会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学重难点】创新的作用。【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教学设计】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依靠科技创新)老式水龙头太难看!容易漏水!有时忘记关水龙头,造成水资源的巨大浪费。那么现在人们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人们发明了红外感应水龙头。红外感应水龙头不需要手转动,红外感应水龙头在使用之后自动关闭。在公共场合,“无触摸”水龙头可减少细菌的传播。人们通过创新更新了生产技术。没有创新,就没有科技的进步,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纳米是一个物理学上的度量单位,1纳米是1米的十亿分之一,相当于45个原子排列起来的长度。纳米材料是把普通物质变成纳米级的颗粒后形成的材料。当物质到纳米尺度以后,物质的性能就会发生突变,出现特殊性能。如五颜六色的金属,包括黄金和白金,如果被切割成纳米微粒后,就成了“黑金”,可以吸收可见光,是制造隐形飞机的最好材料。玻璃透明度好但份量重,用纳米改进它,使它变轻,使这种材料不仅有力学性能,而且还能反射各种紫外线、红外线。纳米材料的出现对于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带来了什么深远的影响?(创新使人们发现了纳米材料,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P78探究——想一想,技术创新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什么关系?(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动力。)二、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依靠理论创新、制度创新)\n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一度是困绕我们的理论和实践的难题。那么传统观念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有何认识?(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的专利,社会主义不能搞这一套。)我们党是如何突破这一理论束缚的?(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都是调节经济运行的手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们可以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来自于哪里?(来自于对传统理论的突破,来自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变革先导。)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这个圈是什么?(深圳经济特区。)假如没有市场经济理论,深圳经济特区能发展起来吗?(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率先在沿海地区开辟了实行特殊经济政策的经济特区。理论创新推动了制度创新等其他创新。理论创新是指导,制度创新是保障,科技创新是动力,文化创新是智力支持。)(三)、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课堂探究:想一想,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是什么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为什么?◇\n探究提示:(1)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具体讲它有三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即与建立在感性直观基础上的古代科技相对应的是模糊直观的思维方式,与近代经验自然科学相对应的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而与现代理论自然科学相对应的则是辩证的思维方式。(2)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思维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人的实践方式决定的。不同的实践活动决定着思维活动的不同性质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内容。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类认识的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1.创新思维的重大意义。创新思维,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为我们在新世纪应对各种挑战,进一步认识、加强、提高自己,更好地肩负起领导重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1)创新思维是民族兴旺的关键因素。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该民族的创造力水平。欧美各发达国家之所以能称雄世界,根本原因之一是这些国家有较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国民的创造力水平比较高。(2)创新思维是知识经济的迫切需要。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知识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是知识、无形资产、知识型劳动者(人力资本)。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作为蕴涵在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重要成分,向来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知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正在日益扩大,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基础发展越来越建筑在知识和信息的基础之上,知识已经被认为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引擎。知识从何而来?唯一的途径是创新,没有求异独创,推陈出新,就没有知识。创新程度越高,知识的价值也越高,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发展动力,是知识经济的源头。(3)创新思维为新世纪的思想解放提供了方法论保证。充满机遇和挑战的21世纪,我们面临的挑战和考验是前所未有的。而如何回答这些挑战和考验,也是书本上没有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视野一定要开阔,思想一定要解放。江泽民的创新思维就是要求我们具有开阔的眼界、宽广的胸襟以及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它代表了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路,体现了一种新的认识方法和新的理念导向。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中国共产党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及对世界形势的判断和驾驭能力,直接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2.理解创新的重要作用。理论创新,就是要使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为中国革命的历史所证明的一条真理。为此,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非常重视理论的学习和运用,与此同时,非常重视理论的创新工作。◇课堂练习:江泽民指出:"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如果没有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就不会有焕然一新的面貌。如果没有毛泽东思想,中国人民可能会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如果没有邓小平理论,今天的中国也不可能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这段话说明了理论创新()A.能够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B.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决定着实践的发展C.是领袖人物的事情,一般人望尘莫及D.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答案:D解析:这段话着重强调了创新,尤其是理论创新对社会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故D项符合题意,应选。A项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B、c两项观点错误,舍去。3.文化创新的重要性。(1)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社会主义文化也不例外。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继承中国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从而形成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文化创新,就是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他强调,在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文化的同时,“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其着力点在于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是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保证,又是满足最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滋养源泉。◇课堂探究:你还能举出哪些推动人类文化进步的创新事例?◇探究提示:纵观中外历史不难发现,人类文化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劳动创新的结果。(1)京剧的诞生。京剧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它的前身是清初流行于江南地区,以唱腔、高拨子、二黄为主的徽班。徽班与其他剧种交流渗透,并吸收了其它杂曲的特点而形成的。(2)《离骚》《九歌》直接取材于远古时代人民群众创作的神话和传说,《水浒传》《三国演义》是在民间口头文学基础上加工整理创作而成的。4.创新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创新。◇\n补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理论创新是指导,制度创新是保障,科技创新是动力,文化创新是智力支持。它们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小结:创新带来的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大发展,还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本课结论: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没有创新,我们就失去了追寻真知的可能;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没有创新,我们就不能在变化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课外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在()①创新更新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创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③创新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④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动力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2、追求创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学》里记载着这样的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传》说:“日新之谓盛德”。上述材料体现的观点是()①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②只有创新,我们才能促进民族进步③创新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④要坚持制度创新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这表明()A、要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的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多方面的创新B、先有理论创新,后有实践创新C、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决定因素D、理论创新无止境4、2005年10月19日《市场报》载文指出,一个国家不管现在处于何种地位,如果不重视创新,都有可能面临被淘汰出局的挑战和危机。创新对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表现在()A、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C、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发展D、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5、2005年11月9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创新发展模式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可见()A、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C、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D、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6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党和国家之所以高度重视创新,是因为()①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②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③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④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n二:十六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考:创新的哲学依据有哪些?(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角度思考)参考答案:唯物论:创新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辩证法:创新体现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所以,我们要反对因循守旧,思想僵化,要用于支持新事物,要在量的基础上实现突破,促进是物质变。认识论:认识有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的过程,创新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在扩展、加深的哲学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