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2.18 KB
- 2022-08-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1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的有关知识,懂得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是真正的大多数人的统治,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国家的本质、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2、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民主与专政的关系。3、运用生活实际说明我国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分析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二)能力目标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三教学重点难点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民主与专政的关系。四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五教学建议本框题是政治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概念、原理有较大的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具体材料、数据等辅助学习、理解。六、课前准备1、热点材料搜集与整理2、导学案的印制54\n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知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样性质的国家中,我们公民处于什么地位,有哪些政治权利、政治义务,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本课将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权利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去揭开国家政治生活的神秘面纱。(二)进行新课一人民民主的生动写照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教师点评:1新中国基层民主政治完善与发展的历史见证。2从侧面体现了民主的真实性与广泛性3农民工畅所欲言,反映民生史我国民主管理的新发展。二、广泛、真实的民主1、国家的基本理论(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从历史上看,国家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它的产生、存在有什么作用?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教师点评:国家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制,从而产生阶级、阶级对抗,统治阶级为镇压被统治阶级反抗而建立的暴力机关。由此可见国家之本质。(2)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页“专家点评”,了解国家性质的有关常识。学生活动:阅读课本。(3)国体及其决定因素。国家的性质又称国体,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的。(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什么问题?)54\n根据国家性质不同,可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2、我国的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国宪法对国家性质的明确规定。[教师活动: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社会各阶级、阶层在我国社会中的不同地位和相互关系。请大家思考讨论这个问题,并总结我国政权的特点。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教师总结: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最大特点在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掌握政权,享有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因此。政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主要体现在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上。3、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5-6页,看看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表现在哪里?分别是什么意思?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教师活动:总结讲评。(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二是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我国现阶段享有民主权利的主体包括,工、农、知、干、军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二是表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实现。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链接”,思考、体会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3)、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民民主真实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人权材料”,举例说明建国后我国人权保护取得显著成就,人权只能是具体的、相对的。学生活动:阅读思考讨论教师活动:总结讲评。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观点有(略)。54\n事实说明,建国后我国人权保护取得显著成就,人权不是空洞的一句话,而是具体的、相对的,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但最根本的是生存权和发展权,保护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得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4、人民民主专政的专政职能教师活动: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中,除了对人民实行民主的职能外,还具有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职能。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要保留专政职能?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教师点评:保护人民民主权利不受侵犯,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5、民主与专政(1)民主及其阶级性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民主的含义,思考:应该怎样理解民主的含义及其阶级性?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教师点评:首先,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是同专制独裁制度相对立的。其次,民主具有阶级性,他的平等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共同管理国家,都是在一定阶级范围内的,是在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只能是适用于统治阶级,而不能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主要是依靠暴力进行专政。(2)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教师活动:同学们可以看课本P7页,思考我国的民主与专政,在什么地方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在什么地方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并运用这一道理评析观点一、二。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教师点评: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统治阶级实行民主,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是国家政权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这一点上,一切民主国家是一样的,但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只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真正实现了大多数人的统治,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观点一只看到它们的相同点,观点二只看到它们的不同点,都是片面的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7页,思考下列问题: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现阶段如何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54\n(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坚持人民民主,才能调动人民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坚持对敌对势力的专政,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安定。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的要求:P7五条(三)课后作业用民主与专政的关系,分析我国政权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异同。九板书设计(一)人民民主的生动写照(二)、广泛、真实的民主1、国家的基本理论(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2)从本质上讲,国家是(3)国体及其决定因素。2、我国的国体3、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4、人民民主专政的专政职能5、民主与专政(1)民主及其阶级性(2)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1)四项基本原则之一,的立国之本。(2)政治保证。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的要求:P7五条十教学反思54\n本节学习国家的有关知识,要紧紧抓住国家的本质和鲜明的阶级性质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否则,一是冲淡主体知识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深,越不能理解,二是影响教学进度。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政治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第一课1.2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2、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3、运用实例说明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二)能力目标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辩证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教学重点理解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教学难点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本框题涉及的概念、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2课时时间学习。★教学过程54\n(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上一节学习内容,提出问题: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哪些政治权利和义务?如何行使公民的政治权利?(二)进行新课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8-9页,同时提出问题:什么是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哪些内容?(1)、含义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就是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选举权就是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被选举权就是公民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3)政治自由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政治自由是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的两个观点,并思考如何理解政治自由才是正确的?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自由是相对的,以法律为基础的。行使政治自由不能超出法律允许的范围。因此,观点一错误,观点二正确。(4)监督权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等。2、公民的政治义务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9-10页,看看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应该履行哪些政治性义务?54\n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教师活动:总结讲评。(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公民实现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应该自觉把个人命运和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2)、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也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这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教师活动:大家可以看课本P10页,思考公民履行政治义务应该做什么?3、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教学过渡:知道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呢?下面我们就学习有关的基本原则。(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就是公民平等的享有权利、履行义务、适用法律。表现:任何公民都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平等的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平等的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教师点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从执法上的平等,不是指立法。不是绝对的平均。(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权利和义务相对应而存在,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对公民的要求:一方面,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既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另一方面,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只有履行义务,才能获得相应权利。(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三者利益关系:在我国,公民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和保障,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必须把三种利益结合起来。如何结合: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维护国家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三)课堂总结54\n本节内容讲述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以及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有关常识,通过学习,要自觉树立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遵循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四)实例探究[例1]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这说明()A.我国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B.我国民主主体的广泛性C.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不能放弃的D.我国全民民主的国家答案:B[例2]下列对政治自由的理解正确地是()A.法律约束下的自由不是真正的民主B.自由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C.自由以法律为前提,超越法律无自由D.自由是绝对的,不受限制的答案:C[例3]在我国,公民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这表明()A.权利和义务是相对应而存在的B.权利和义务都是不能放弃的C.公民在法律上具有同样的权利义务D.要先履行义务再享有权利答案:A[例4]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集体的、社会的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这表明:(1)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2)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3)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4)既要享有权利,又要履行义务()(1)(2)B.(1)(2)(3)C.(1)(2)(4)D.(1)(2)(3)(4)答案C★教学体会本节学习的有关知识,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的政治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1.3 政治生活:有序参与导入设计复习导入老师:(1)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是什么?(2)公民参与政治生活,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和履行政治性义务,要遵守哪些基本原则?学生:(1)公民的政治权利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公民的政治义务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254\n)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有: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老师: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构成了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而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坚定一个信念:崇尚民主与法制。情景导入课件展示:“一次不公正的司法判决比多次不公正的其他举动为祸尤烈。因为这些不公正的举动不过弄脏水流,而不公正的司法判决则把水源弄坏了。”师:这说明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中国人,要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崇尚民主与法制。我们在参与政治生活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也就是要形成一个崇尚民主与法制的氛围,建设一个崇尚民主与法制的社会政治局面。崇尚民主与法制的意义——既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应有之义,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主题。老师:那么,我们的政治生活有哪些具体的内容呢?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参与政治生活呢?这就是本课时所要讲述的内容。推进新课合作学习问题情景1:结合教材四个镜头,思考:1.这些中学生的行为有什么共同之处?2.你是如何看待政治生活的?3.根据自己已有的认识,你认为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怎样参与政治生活?(有哪些方式和途径)师生互动老师:将学生分为3组,按个人兴趣、爱好,选择一组自主探究学习。学生:按各自兴趣选择题目,各自分工合作。自主学习围绕各自选题,学生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合作学习每组一位代表,代表本组同学展示学习成果。教师作简短点评。这些中学生都以热情的态度、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就要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事务,学习政治知识提高政治素质,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公民可以通过电话,信函、传真、电子邮件、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市政府提建议,与市长对话,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这些都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表现。(注:也可举P14方框中的一些方式)教师:那么,我们的政治生活有哪些主要内容呢?一、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2~13的内容,说明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有哪些主要内容?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基本内容从个人生活的内容来看,我们具备参与政治生活的条件。宪法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同时规定了必须履行的政治义务,国家以法律形式保护公民的民主权利。因此,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该成为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合作学习问题情境2:用课件放映:110已成为公安机关密切联系群众的窗口。但是,由于一些群众事事都找110,以至于经常把一些买菜购物、吃喝拉撒睡等家庭琐事,以及部分需要向政府其他部门反映的事儿也向110报警,更有个别人打110电话进行无端骚扰、消遣、寻开心,导致部分地方的110不堪重负,以致真正需要的人不能够得到及时帮助。学生活动:谈谈自己对这些少数群众的看法,并互相交流。教师点评:这些人不懂得怎样参与政治生活,只有权利意识而无义务意识,需要增强公民的责任意识。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重要内容54\n从社会公共管理来看,我国有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等基层自治组织及管理制度,有政府对社会的管理服务。政府工作的改进,决策的完善,政风的廉洁,效率的提高,都有赖于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监督。因此,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是我们重要的政治生活内容。从社会公共管理来看,有自治管理和政府管理。(1)自治行为:农村的村民自治(例如:村委会的自治选举);城市的居民自治(例如:居委会自主选举、小区物业管理中的业主委员会)(2)参与监督政府工作:(例如:对政府工作提出批评、建议)合作学习问题情境3:用课件放映:南京市的万人评议政府(时任南京市委书记李源潮是“万人评议”的发起者,沿着建设“责任政府”和“官员问责制”的轨迹,他于2001年推出这项活动),人民群众为什么能评议政府?人民群众评议政府有什么意义?老师: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进行讨论,形成结论。学生:经过热烈讨论后,选出代表交流发言。(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群众有监督和评议政府的权利。(2)政府管理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监督,积极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老师:同学们回答得很正确,人民群众的参与、监督,积极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是我们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问题情景4:2004年6月,四川省人大代表西南交通大学张世昌教授在一份关于沱江污染事故的汇报材料上再次提出了四川省长应向全省群众道歉的要求。沱江污染事件使至少100万人受损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亿元。老师:张世昌教授干吗要省长道歉?学生:因为《环境保护法》讲得很清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辖区的环境质量问题负责,而地方各级政府实行的是首长负责制。老师:张世昌教授要省长道歉,说明公民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监督政府的行为。3.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机构成部分合作学习问题情景5:政治文明的含义是什么?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是什么?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是什么?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学生:阅读课本,讨论问题。学生代表发言。学生1:政治文明是指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是人类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思想、政治活动、政治制度等方面的有效成果。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核心和精髓就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保证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理想目标得以实现。学生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学生3:我国政治文明程度还不高,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在某些方面还未得到充分实现,有待进一步完善。只有推进政治文明建设,才能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政治动力和政治保障。学生4:最根本的就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老师:我们参加政治生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参与各种政治文明建设的论坛、立法听证会等。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也是我们的追求。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师:我们为什么要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学生:讨论,回答。54\n当今的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每个国家都要面对,因此,每个国家都要开放自己,不可能离开世界而单独存在和发展,国际竞争与合作对每个国家都是机会平等的,对每个国家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所以,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我们每个人都要认识自我、认识中国、认识世界,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生存得更好!老师:请同学们举一两个事例,谈谈你是如何关注国际时事政治的。学生:比如朝核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大热点,也是中国周边重要的安全因素之一。为了和平解决这一问题,中国进行了积极的外交斡旋,成功主办了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并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这表明中国的国际地位在提高。美国对待其所谓的邪恶轴心国态度有所不同,对伊拉克采取军事打击,对朝鲜核问题采取谈判,与中国这个迅速崛起的大国的存在不无关系。老师:虽然每个人对我们这个国家有自己的看法,但是都要在中国这个国家内生存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关注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也就成为了我们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合作探究有人认为政治是国家领导人的事,与青少年无关。分析点拨:(1)国家领导人与政治有着紧密的关系,他们往往出现在一些重大的政治场合,代表国家处理国内外的事务。(2)但是,政治并不是与青少年无关。政治涉及权力和利益的问题,涉及人民普遍关心的最大利益和根本利益问题。所以,任何公民都应关心政治生活,积极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3)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认识参与政治的意义,提高参与政治的能力,增强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将有助于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我们总要参与 我们总会参与1.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是相辅相成的。政治生活直接影响人民民主的实现程度,影响人民的利益,也会影响我们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比如随着公路、民航、水运等运输价格的先后放开,铁路价格放开已成为必然。2002年1月12日,我国第一次铁路旅客列车价格听证会在北京召开。来自消费者、铁路部门和国家计划委员会等各方面的代表出席听证会。这次铁路春运价格的确定表明公民积极介入政治对于自身利益分配的影响。2.参与政治生活,需要学习政治知识意义:学习政治知识有助于提高辨别是非能力,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有助于紧扣时代脉搏,开阔眼界;有助于树立国家观念,维护国家利益;有助于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有助于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学习政治知识包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宪法和法律。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合作学习老师活动:同学们参加过什么政治活动?你还知道哪些可以参与的政治活动?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老师提示: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多种多样,无论什么方式,重要的是参与,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课件展示:迄今为止,中国共有4位自荐候选人成功当选县区级人大代表。以自荐形式参加竞选正在成为中国基层人大选举的新亮点。这些毛遂自荐的参选人,有的成立“选举事务办公室”,有的在选区游行宣传,有的通过网络、张贴海报发布竞选宣言,竞选方式的专业化倾向甚至令前来采访的西方记者也大为惊叹。老师: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材料并举例分析如何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积极实践,参与政治生活。(对大多数中学生来说,应当在生活环境中寻找民主参与机会。比如参加社区选举的志愿活动、为本地区的发展献计献策、阅读报刊、杂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参加共青团活动、甚至争取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课堂小结54\n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和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途径,这对我们今后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增强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等,证明了奋斗方向。板书设计2.1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一、教材分析学生通过第一课的学习,理解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明确了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第二课承接第一课“是什么”讲解“怎么做”的问题。人民当家作主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其中选举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在知识上,学生已经对民主权利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生活上学生会经常从媒体和网络上看到各种各样的选举活动,但由于还没有直接参与过选举活动,对一些选举现象的认识并不全面,还需要进一步学习。本课主要采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用案例与理论相结合,理性面对选举活动,提高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含义及优缺点(2)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的含义及优缺点(3)民主选举方式的制约因素2、能力目标:(1)能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评价、权衡四种选举方式的利弊。(2)学会把理论和实际材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通过讨论,明白民主选举权对于民主和公民的意义,逐步增强和提高政治参与的责任感和实际本领。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初步理解民主建设是要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拥护我国的民主选举。(2)关注社会的公共生活和公共管理,培养公民意识。珍惜得来不易的选举权,认真投出自己的一票选出人民满意的当家人,努力提高自己参与民主政治的意识,增强自己的政治素养。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之间的区别和利弊。(难点)2、我国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重难点)四、学情分析学生平时对这一框题的内容有所接触,但知之不深,因此会感兴趣,会产生一种深入求知的欲望,通过对前几课知识的学习,又为本框题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从能力方面看,高一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断增强,开始留意的关心身边的社会生活.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这种分析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逐渐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4\n五、教学方法讲授、合作探究、讨论。六、课前准备1、民主选举材料搜集与整理2、导学案的印制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我们总要参与政治生活、总会参与政治生活。那么,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有哪些?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之一的途径:民主选举。关于选举,我们了解多少呢?1、选举有何方式?2、我国的选举方式是怎么样的?为什么?3、怎样珍惜这个公民的最基本政治权利?这些问题就是本框题所要学习的内容。(二)讲授新课师:今天的新课围绕农民工张本山的烦心事展开。情景探究一:<幻灯片展示>农民工张本山的烦心事(一)农民工张本山家住牡丹区吕陵镇,为了贴补家用常年在外打工,有急事回家处理,正赶上村委班子换届选举。张本山前脚刚到家,村办人员就把选票送到了家,让张本山第二天去参加三位候选人的演讲答辩。张本山心想:我一定要选一个能带领大家致富的人当村委主任,这样我就不用出去打工了。晚上本家张二贵掂着两瓶酒来了,进门就说:“本山,咱是一家人,你可要投俺一票。”这下,张本山犯难了,这个张二贵要说办实事可不如另外两个人。张本山刚上初中的儿子说:“爸,爷爷说他年轻时当村主任的时候就他一个候选人,大家要投都投他一个人的票,计票也好计,您能给我介绍一下这两种选举方式吗?”张本山一下傻眼了,自己初中都没毕业,这哪知道哇!同学们,你们能帮张本山的忙吗?给他的儿子解释一下故事中涉及到哪两种选举方式?各有什么优缺点?<让同学们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进行展示交流>师总结,幻灯片展示答案:差额选举:①含义: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就是差额选举。②优点:在候选人之间形成了相应的竞争,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候选人按照既定的规则,采取演讲、答辩等方式向选民介绍自己,有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③缺点:如果不加以有效规范,容易发生虚假宣传、贿赂选民等情况。等额选举:①含义: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就是等额选举。②优点: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③缺点: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选民的选择。师:同学们帮本山大叔解决了一个烦心事,接下来他又发生了什么事呢?情景探究二:<幻灯片展示>农民工张本山的烦心事(二)天气晴朗的一天,张本山为了弥补平时不在儿子身边的遗憾,决定带儿子去镇里赶集买礼物。远远地就看见镇政府门口聚集了好多人,张本山一打听才知道,大家都在那看公示的新当选的镇长名单呢。儿子在旁不解地问:“爸爸,我们村都让你直接投票,为什么选镇长没让你投票呢?”张本山略一思索:“可能我们镇管的村太多,人也太多了吧。”54\n同学们,你们能给张本山的儿子详细地介绍一下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相关知识吗?〈直接选举:①含义: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的方式,称为直接选举。②优点:每个选民都有机会选择自己心目中最值得信赖的当家人,更能直接地反映民意。③局限性: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不适用,选举的成本较高间接选举:①含义:先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他们代表选民选举,叫作间接选举。②优点:适用于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便于集中,形成决策;③局限性:影响了选民意愿的表达等〉情景探究三:〈幻灯片展示〉张本山的“秀”儿子问了自己这么多关于选举的问题,自己都没答上来,张本山觉得很没面子,找人帮忙上网查了关于我国选举发展历程的资料,决定在儿子面前“秀”一下,资料如下:1953年12月,我国进行首次普选,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其中,乡镇人大代表实行直接选举,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实行等额选举。1979年,我国扩大了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规定实行差额选举。1986年,我国各级人大代表一律实行差额选举。1995年,我国简化了直接选举的程序。2004年,我国在直接选举中规定了预选。2007年,人大代表进行换届选举,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其中,县、乡人大代表实行直接选举。各级人大代表的选举实行差额选举。同学们,⑴你能根据老张的资料说一说我国的选举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吗?⑵我国现在实行什么样的选举方式?它的影响因素及原因是什么?〈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只在乡镇一级实行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也有很大进步。顺应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将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级,实行普遍的差额选举。⑵我国选举制度的发展历程表明,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状况相适应。采取什么样的选举方式,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采用符合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我国选举方式。根据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面对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我国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师总结:张本山“秀”得还不够完美,他对最新的时事关注不够,就在昨天刚刚闭幕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修正案》,其中修改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这个修改,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能够更好地体现人人平等、地区平等,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情景探究四:<幻灯片展示>农民工张本山的烦心事(三)由于厂里订单增加,老板打电话催张本山回厂。一家人都在忙着帮本山整理行装,村办来人通知说张二贵在当选为村主任的过程中存在贿选行为被人举报,上级责令重新选举。张本山说:“我急着出去挣钱,我就不选了,多我一票少我一票无所谓。”儿子也在旁说:“就是就是,让我爸赶紧出去给我挣钱要紧。我爸的选票我随便填一个就行了。”同学们,张本山父子俩对待选举的态度正确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选举权利,怎样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呢?学生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①54\n选民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公民只有不断提高民主选举的素养,行使好民主选举的权利,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②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那种“选举与我无关”、“选谁都可以”的想法,是公民意识不强,主人翁意识不强的表现。③公民行使选举权应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要了解候选人的品德和能力表现,在理性思考、判断的基础上,审慎投票。在这里,我代表本山大叔感谢大家帮他解决了三个烦心事,在帮助他人的同时,我们也成就了自己,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呢?根据现行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我们临清市下半年将进行新一轮的村委换届选举,相信大家能够学以致用,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和政治素养,帮助本村选出合格的村委会班子。九、教学反思本框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与探究,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但对多媒体的设计上比较简单,教学方法还不够灵活。《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教案设计课标解读:课标要求学生懂得公民参与决策的民主形式,民主决策主要是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等;知道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是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在实践中公民也应提高自身参与决策的能力等。一、新课标要求(一)知识与能力:使学生理解民主决策的方式和意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比较概括能力,提高学生参与民主决策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查找材料辅助教学,通过设置情境和问题,启发思考探究,体验参与民主决策的自主自豪,增强学生参与民主决策的意识,提高学生参与民主决策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参与民主决策的意识和政治责任感。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和意义难点: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三、教学方法54\n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贯穿以讲授法、思考探究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临近“十一五规划”尾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工作也已基本完成,这是一个指导未来12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涉及到各阶层的教育问题,这亦是本届政府要着力做好的一件大事。因此,政府在制定这个纲要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我们的政府为什么在决策的时候非常注重群众的参与呢?政府又是如何实现人民群众参与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探讨的问题: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新课教学】:(一)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下面给同学们1分钟的时间带着材料,比较在参与方式上,材料一与材料后几则材料有什么不同点。材料1:2008年8月,教育部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在制定的过程中,各地的全国、省、市三级人大代表在网上开设了集体博客,向市民征集议案,人大代表们就将从这些议案中筛选出百姓普遍关心的问题,提交各级人大进行审议、决策。师:在参与方式上,材料一与材料后几则材料有什么不同点?生:材料一是间接参与师:我们一起来看看材料一,人民群众的意见是自己直接反应给决策机关的吗?(通过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利益的人民主选举决策机关决策(板书)公民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是通过人民代表间接的参与决策,这是政府民主决策的重要保证。它要求选出的决策者必须代表民意、反映民情、体现人民利益。(跟学生一起完成如下表格)间接方式选举代表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决策能反应广大人民利益的重要保证54\n1、间接参与民主决策而后几则材料反映的都是公民直接参与政府决策。那这几则材料分别反映公民直接参与决策的什么方式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些方式。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材料2。2、直接参与决策材料2:2008年8月,教育部启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2009年1月至2月首轮公开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各界人士通过各种渠道发表意见建议210多万条,发来信函14000多封。政府真诚倾听民意的姿态更加激发了民众参与的热情。第一轮征求意见中,从10来岁的小学生到91岁的白发老人,从专家学者到普通百姓,都积极参与到这场开放式的讨论中。通过材料2,我们知道在纲要的制定过程中,政府十分注重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这种真诚倾听民意的姿态激发了民众参与的热情,收到了很多宝贵的建议。教师提问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什么征求群众的意见?这样做有什么积极意义呢?作为公民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反应自己意见呢?社会民意反映制度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电话、信函、传真、新闻媒体等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重要的信息资源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教师归纳:毛泽东说过“我们的领导机关,就制定政策、方针、政策和方法这一方面来说,就是一个加工场,工厂没有原料不可能进行加工,没有数量上充分和质量上适当的原料就不可能制造出好的成品来”,那么这里的“原料”代指的什么呢?生:人民的意见建议,社情民意师:是的,毛主席的话启示我们,信息民意对科学的决策尤为重要,江泽民同志也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因此,政府的决策必须广泛的征求人民的意见建议。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征求意见,公民可以直接参与决策形成的过程,激发了公民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只要不涉及国家秘密的事项都应该向广大人民群众征求意见和建议。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材料三54\n材料3:《规划纲要》工作小组组织了11个战略专题组,动员全国各地500位专家学者,参与调研,全国各地有3000多人次以不同的形式参与了座谈和研讨。同时还聘请了100位高层的专家组成咨询专家队伍。教师提问:从参与者看,材料二跟材料三有什么不同?从这则材料中可以看出《纲要》形成中听取了哪些人的意见?生:材料二的参与者是普通民众,材料三的参与者主要是专家学者师:为什么请他们来座谈?这种决策方式以什么具体方式进行的呢?这种方式有什么积极作用?专家咨询制度专家学者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论证会、座谈会专家学者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教师归纳:专家学者在政府决策的过程中担当者“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作用。他们多年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对这一领域有深刻的研究,比一般人看得更远,理解得更深。因此涉及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以及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组织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专家学者分析论证,听取他们的意见,是提高决策科学性的重要途径。下面我们在一起来看材料4材料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公告,公告内容如下:自2008年8月启动以来,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经反复研究修改,形成了公开征求意见稿,现予以公布,欢迎社会各界提出意见建议。公开征求意见时间:2010年2月28日至3月28日教师提问:《纲要》将其10年规划的内容发布公告,让每个人了解,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积极意义呢?这种民主决策的方式是怎么进行的呢?社会公示制度公民在了解拟定决策有关内容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公示板、公示宣传单、反馈公民有知情权,这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有利于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54\n教师归纳::对于重大事件人民群众享有知情权,因此将《纲要》10年规划的内容进行公告是保障公民知情权的表现。公民在了解有关内容后可以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这也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重要方式之一。公民在知情的基础上才能积极建言献策,发挥自己国家主人翁的作用,使得决策透明公开,让公民更好的参与。体现国家保障公民的权利。因此公民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对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实行公示,有利于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民参与度。下面我们继续看材料5材料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已经于2010年3月28日结束,待方案完善后,择期邀请各界人士,举行听证会,就拟定方案在进行讨论,使其不断完善。教师提问:《纲要》在经过征求民意、专家咨询、公示后,为什么还要继续听证?社会听证是怎样一种决策方式呢?社会公示制度决策机关将涉及公共利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公民在了解有关内容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公示、反馈公民有知情权,这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有利于增强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教师归纳:这样做直接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方案,根本的目的是决策利民。通过听证,帮助决策机关发现拟定方案中存在的不足,加以修正,使决策更有利于人民的利益。公民通过听证的方式参与决策,可以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意愿,使决策真正体现人民的意志。走进生活,创新应用1、通过广泛征求民众意见,教育部在2009年2月6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个教改征求意见的关键问题,其中,高中是否有必要取消文理分科及其可行性被列为其中。作为高中生的我们,对此话题格外关注。若现在请你为教育部设计一场“取消文理分科,是大势所趋,还是操之过急?”的听证会,应该邀请哪些人参加?注意些什么问题呢?2、如果你是应邀代表,说说你对上述问题的看法?学生活动:阅读课本上的21—22页的两个听证会,思考讨论。教师结合实际情况作适当点评并升华。过渡:政府的决策往往涉及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千家万户的生活起居,决策54\n必须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也感受到公民参与民主决策不管是对决策者还是自身都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二)同历决策过程共享决策成果(板书)1、从决策者角度:(1)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2)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与科学性的区别与联系:民主性要求决策有广泛的人民群众参与,科学性包括指导思想、决策体制、决策组织、决策程序的科学;决策科学性是目标,民主性是科学性的重要保证。2、从公民角度:(1)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2)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课堂总结、点评:本节内容讲述了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和重要意义,通过学习,要自觉树立决策参与意识,不断提高参与决策的能力。课堂巩固:1.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入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这是()A.广大人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途径B.全体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途径C.广大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过程D.广大公民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过程2、在某市开展的“我为创建文明城市献一计”活动中,广大市民纷纷建言献策。不到半年时间,市政府就收到四千多条建议。这可以看出,公民是通过______参与民主决策的。A.社情民意反映制度B.专家咨询制度C.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D.社会听证制度3.如果你想向当地政府反映有关农民土地流转的情况,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和方式。学习这部分知识后,你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哪些方式和途径()①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②专家咨询制度 ③社会听证制度 ④电话、信函、电子邮件A.①③④ B.①②④54\nC.①④D.②③4、《物权法》起草工作始于1993年,从2002年12月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进行了8次审议,期间向社会全文公布草案征求意见,并召开了100次座谈会听取法学家经济学家等各方意见。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于2007年3月16日高票通过。(1)《物权法》起草工作是如何体现民主决策的?(2)公民参与《物权法》的起草有什么意义?第二课2.3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村委会、居委会及其作用2、正确理解基层民主管理中公民民主参与的形式3、联系实际分析公民在基层管理组织中的作用(二)能力目标提高公民参与民主管理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体验参与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二、教学重点难点1、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的性质2、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意义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都是民主管理的要求,保证人民群众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自己管理自己的事情,是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本节将进一步学习民主管理方面的内容。(二)进行新课一、最广泛的民主实践54\n教师活动:图片展示,中国自治第一村视频的播放,思考我国村民民主管理的内容是什么?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些材料展示了我国基层民主自治的发展进程。村民委员会和居民委员会作为我国基层民主的自治机构,是人民群众参与民主管理,自主管理自己的事务重要实践形式,得到了国家法律和制度上的保证,对于保障、扩大基层民主有重要意义。1、农村的村民委员会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3-24页内容,说明农村的基层民主形式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1)含义: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在村民委员会的带领下,广大农民实行村民自治,在实践中学习、掌握管理村务的本领,切实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2)村民自治的内容:村民直接投票选举自己满意的人担任村委会干部。这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村民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发表意见,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凡是涉及全村村民利益的事,都由村民会议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讨论决定。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这是村民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运用民主的办法管理村里日常事务的有效途径。运用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监督村干部和村委会的工作,使村民自治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4页图表,思考所提的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积极思考。教师点评:主要方式有,理财小组检查监督,村务公开,民主质询会等。(3)注意几个问题村委会是村民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其设立目的是让村民自我管理本村日常事务,其最高代表是村委会主任;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民在民主管理上的伟大创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它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2、城市的居民委员会教师活动:图片展示,说明城市的基层民主形式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和作用?54\n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回答问题。(1)含义: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主管理机构,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2)作用: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办理本居住地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居民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3)城市居民自治的内容:居委会干部由居民民主选举产生;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要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居委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回报工作,接受居民的监督和质询。这一制度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提高了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5页图表,思考所提的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积极思考。教师点评: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维护居民的合法利益,居民通过居委会反映自己的意见、要求和建议。二、共建祥和的文明社区1、实行基层民主自治的意义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有助于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6页图表,思考所提的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积极思考。教师点评:公民应在本地事务中增强主人翁责任感,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在参与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增强和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2、青年学生应积极参与民主管理青年学生应着眼于未来发展,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在基层民主自治这种最广泛的民主实践中,获得更多民主管理机会,以不同方式尝试参与参与民主管理活动。在参与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增强和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五、板书设计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一)最广泛的民主实践54\n(1)村民自治①性质②内容(2)居民自治①性质②作用③内容④意义(二)共建祥和文明的社区[(1)实行基层民主自治的意义(2)青年学生应积极参与民主管理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2.4、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利、作用2、理解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和方式;理解公民管理行使监督权的意义和价值。3、学会分析如何行使监督权,通过合法方式,正确行使监督权。(二)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会将理论和实际材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分析和批判能力,逐步提高民主监督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主人翁责任感。提高参与民主政治的意识。二、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公民的民主监督方式、作用、重要性。教学难点;民主监督的重要性;如何行使监督权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四、教学过程(一)、谁监督监督谁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27页“探究材料”,并思考、回答有关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积极发言。教师点评:对于派出所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刘某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依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究竟什么是公民的监督权?有哪些途径来行使?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7-28页内容,了解这方面的有关常识。54\n学生活动:阅读课本。(二)、选择民主监督的方式1、公民的民主监督权(1)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批评、建议权当我们认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没有切实履行他们的职责,没有做好应该做的工作时,有权对其提出批评,对改进工作提出建议。(2)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或诉讼的权利当我们和家人对国家机关给予的行政处分、诉讼判决不服,或受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压制、歧视等不公正待遇时,有权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或诉讼,请求免除、减轻处理或予以平反,给予公正待遇。(2)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指控、告发或揭发、举报的权利当我们发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违法、失职行为时,有权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指控、告发或揭发、举报,要求依法处理。2、民主监督的方式(1)信访举报制度信访举报制度是通过给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向有关人员当面指出的方式,反映自己的意见,提出批评、建议。这是我们依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行民主监督的有效方法。我国各级各类国家机关都设立了接待人民来信来访的工作机构,依法规范各自的行为,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了有力保证。(2)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就是将我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形成人大代表的议案,上传到国家权力机关。人大代表是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是连接人民群众与国家权力机关的纽带。这一制度能够使公民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得以真正落实。(3)舆论监督制度舆论监督制度就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图书等新闻媒体上公开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民主监督。舆论监督以其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的特点,在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中发挥独特的作用。(4)此外,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都是近年来出现的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级政府还在不断创造新的形式和途径,为公民直接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渠道。教师活动:可见,公民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渠道,行使监督权,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行使好监督权对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行使监督权才是正确的?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呢?请同学们结合教材第29-30页内容,思考这一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三)、依法行使监督权1、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有利于消除腐败、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2、如何依法行使监督权(1)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2)要依法行使自己的监督权。54\n要遵守法律,依照规则和程序办事,不采用张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非法方式。在依法行使申诉、控告、检举权利时,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如实反映情况,不捏造、歪曲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不以举报为名制造事端,干扰检察机关的正常工作,不围堵、攻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否则要受到法律制裁。五、课堂总结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民主监督的有关知识,懂得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人民具有广泛而真实的监督权,公民只有积极的依法行使监督权,才能有效地守望我们共同的幸福家园。六、课后反思本节学习的有关知识,涉及的实际生活内容较多,教学内容以学生自读、思考、讨论为主,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明白有关道理。3.1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课题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课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评议政府履行职责的表现;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识记我国政府职能的主要内容;政府履行其职能的作用。②理解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我国政府职能的主要内容及履行的原因;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管理和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③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评议政府履行职责的表现;结合日常生活的事例,感受政府的作用。培养学生归纳与分析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根据学生水平,主要是通过教师讲授及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完成课程学习。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我国的政府职能的学习,使同学们进一步升华对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的认同。重点难点重点:政府职能的问题难点: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环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54\n导入【导入新课】我们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国家的含义、我国国家的性质,并以此为基点,了解了我们如何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今天我们开始新一单元的学习,这一单元的内容和我们的国家性质依然有关系——我们的政府。同学们在看新闻的时候会听到过形如奥巴马政府、小布什政府,美国政府、中国政府,国家后面连着政府,那你们知道国家和政府是什么关系吗?政府可能会更替、倒台,但这不意味着国家的灭亡。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讲授新课】提问:我们首先来回忆一下,什么是国家?归纳: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国家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一个国家,立于世,就需要处理各种对内、对外事务,处理这些事务的机关就是政府。换句话说,政府就是国家表现意志、发布命令、处理事务、执行国家权力的机构。这就是政府的性质,它的准确表述是:1、政府的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我们发现,政府是隶属于国家的,那么,政府的性质是由国家的性质决定的。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因此,政府就肩负着为我们服务的重任。那么,政府都要做些什么工作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的问题。2、政府的主要职能:提问:快速阅读教材,政府应履行哪些职能?回答: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讲授:我们可以概括为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小故事来了解政府各个职能的具体表现。中国青年,小王,2008年要去法国学习。他在1月份的时候,准备由湖南前往北京,正赶上了历史罕见的冰冻灾害,把他家的房子压塌了一部分。提问:如果你是政府部门的话,你会怎么做?回答:转移群众,提供生活必需品,抢修电路。教师设问思考讨论教师总结回顾知识阅读教材37页提问学生归纳概括总结展示图片展示图片54\n交通恢复后,小王顺利的去了北京。然后办理各种手续,去了巴黎。到了国外,小王仍关心国家大事,因为他有主人翁意识,愿意积极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去。三月份的时候,召开两会,小王就一直关注着两会的消息,他注意到,温家宝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继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扩大人民民主,协调人民内部矛盾。提问:以上这段故事中,结合书上内容,体现政府的什么职能呢?回答:保障公民的生命安全、保障人民民主。这时,在西藏,发生了一件事情,引起小王的关注,3月14日,西藏拉萨的打、砸、抢、烧事件。提问:这件事情对西藏地区的群众生活、社会秩序有什么样的影响?回答:危害人民生民财产安全,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秩序混乱,分裂国家的行为。讲授:4月份,小王在巴黎,正赶上北京奥运会圣火传递,在圣火传递过程中,有藏独分子破坏火炬传递活动。藏独分子分裂国家的行动一直威胁着我们国家的安全。同期,政府对拉萨的打、砸、抢、烧事件做了严肃的妥善的处理。而且在国内圣火传递过程中,加强保护手段,杜绝藏独分子的再次破坏。提问:这是中国政府扬眉剑出鞘的行动,打击了犯罪分子,同时向世界表明,凡是危害国家独立的行为,我国政府都对此进行严肃的打击。这体现了政府的什么职能?回答:保卫国家独立与主权,打击犯罪分子。。。提问:为什么政府要这么做?回答:因为我们的国家性质决定的,要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讲授:8月份,奥运会胜利召开,小王在观看了开幕式。虽然这是一项体育赛事,但是其中体现出科技元素、文化元素和人文精神都让小王为中国的文化倍感自豪。小王决定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到鸟巢和水立方里面看看,鸟巢是世界上迄今最大的环保体育场,体现了北京绿色奥运的口号。提问:奥运会的举行呢,体现了中国政府的又一职能,什么职能?回答:政府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提问:为什么中国政府花费巨资和人力物力来兴办奥运会呢?回答: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也带动经济发展。讲授:奥运会时兴办的场馆,体现出的是社会公共服务中的基础设施建设职能。作为环保型体育场,体现了政府保护环境的意识。2011年,也就是今年,小王学成归来,准备找工作。提问:如果你是小王,你要怎么做呢?回答:上网、去人才市场。小王去了政府下属的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局举行的人才招聘会,提供就业信息。(社会公共服务和经济职能中的公共服务)。小王通过招聘会,找到了一份化验员的工作,上班第一天,他就收到了工商局送来的一份猪头肉的样品,这份样品是从一个黑加工点查封来的。(市场监管)展示影像资料展示图片展示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此部分内容54\n有一天下班,小王听同事说,超市里呢,食盐价格在一天内暴涨,有的地方,食盐被抢购一空。这是有传言,由于日本海啸,引发核辐射,可能会导致以后食盐供应困难。小王就告诉他的同事,说,各地政府都表示,盐能够保证供应,并出台措施稳定物价,通过行政手段来控制食盐价格,对于哄抬物价的人,进行严肃处理。(经济调节)果不其然,两天后食盐价格恢复正常。在日本核泄漏的过程中,政府沿海地区实行监控,时时提供辐射数据。(社会管理)讲授:小王在上班过程中经历的故事是政府承担起经济职能的表现。因为当前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还是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文化水平间的矛盾,因此,我们政府在履行经济职能过程中不遗余力。提问:小王在未来的生活中,还会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其它服务?回答:(比如,生病就医,想买房子)讲授:我们通过小王的故事,了解了一部分我们政府的职能,还有部分内容我们没有涵盖进来,还有方方面面的很多内容。控制房价,提高存贷款利率,在电视宣传抗震救灾的英雄人物,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医疗保健水平的,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保护环境,防止污染。提问:政府担负着政治、经济、文化、公共服务的职能,离开了政府,我们富足安定的生活就得不到保障,那是不是说我们遇到什么事都要找政府,政府都能帮我们解决?比如说你们大学毕业后面临找工作的问题,能光靠政府为你们提供就业岗位吗?回答:不是。3、政府职能的有限性讲授:我们可以明确,政府有该管的事情,也有不该管的事情。因此,我们的政府职能是有限的。我们的政府通过为我们提供服务来完成他的使命。提问:抛开小王的故事,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能感受到政府和我们密切相关呢?你觉得政府都为你做了些什么呢?4、公民与政府的关系:①政府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会感受到政府的作用。一方面我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我们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我们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我们了解了政府的职能后,在生活中就要积极配合政府的工作。②公民怎样做我们了解我国政府的性质及主要职能。只有了解政府,才能理解政府;只有理解政府,才能相信政府;只有相信政府,才会支持政府。让我们在接受政府管理、享受政府提供的服务过程中,不断提高我们的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也希望我们的政府做得更好,更好得为人民服务,更好得造福于人民。54\n【课堂总结】以上就是我们这节课所研究关于政府职能方面的问题,以及政府在我们生活中真实的作用。请同学回顾这节课的内容。板书设计(一)政府的职能:1、政府的性质2、政府的职能:(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54\n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3)组织社会主文化建设的职能 (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二)政府的作用1、管理与服务2、我们怎么做课后习题1、为形成城乡一体化格局,各级政府切实履行职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以下体现我国政府履行这一职能的是①2010年修订的《选举法》变城乡居民的“同票不同权”为“同票同权”。②某省气象局利用自身的网络技术建立农网,为农民免费提供信息咨询③2010年,我国政府加大对圈地不建、哄抬房价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④从2009年10月1日起,我国在320个县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2、政府履行职能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表现在①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供人民日常使用②新生婴儿到派出所登记户口③政府办学实施九年义务教育④企业因经营不善而破产导致工人下岗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是高一《政治生活》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二框题的内容。第二单元与第一单元的内容有内在的联系,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这是由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阐述了政府的性质与职能,公民在生活中要学会依法寻求政府的帮助。通过对政府工作原则的学习,进一步说明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二、学情分析54\n当前社会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的评价各有各的说法,中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对政府也有了自己的看法,但由于中学生的世界观尚在形成之中,容易受到部分社会成员以偏概全的狭隘思想的影响,看到少数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就认为所有的政府官员都腐败,容易对政府产生一些负面的评价。这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削弱政府的权威,阻碍政府的施政,降低了政府的效能。所以有必要用全面的事实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们的政府,学会正确处理公民与政府的关系,让学生形成现代法治观和正确权力观。让学生以了解政府、评议政府和感受政府的作为为途径,回归学生生活,回归社会生活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1)了解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2)了解我国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的途径和方式。 (3)理解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基本要求。2、能力目标 (1)提高归纳与分析能力(2)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 (3)学会用唯物辨证的思维来观察问题、认识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我国政府的性质和宗旨,进一步升华对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的认同,从而支持政府的工作,热爱我们的党和政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2)关注我国政府的表现,积极寻求政府的帮助,参与评价政府,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3)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团结与合作的进取精神。四、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难点: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五、 学习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社会调查法和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激发学生对具体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并学以致用。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大家知道咱们邯郸市政府在提升百姓幸福指数,为民办实事中这几年的做法吗?学生:(略)师:54\n2008年初,市政府广泛展开民意调查,群众意见中最多的就是改善城市环境、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在广泛听取民意的基础上三年来我市着力搞好百姓身边的住房保障、道路交通、园林绿化等工程建设,实施了邯郸“三年大变样”“五小”工程。在“三年大变样”工作中,该市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通过小住宅、小游园、小公交、小街巷、小市场等“五小”民心工程建设,力争实现市民居者有其屋、休闲有去处、乘车更便捷、街路更平坦、生活更方便的目标。师:那我再问一个问题:2010政府工作报告的关键词是什么?学生:(略)教师归纳:最主要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房价][收入分配][民生][医改][就业][教育][社保][服务型政府][城乡统筹]等想一想:(活动安排:全班学生齐答)1.通过邯郸市政府实施的工程与中央政府《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些数据透露出我国政府对什么问题的关注?——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民生问题)2.我国政府关注的这些问题传递给我们什么信息?——我国政府体察民情、着力于解决老百姓的实际问题。也就是对人民负责。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二、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板书)1、我国政府的宗旨和工作的基本原则(板书) (1)是什么? 我国的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中南海为人民服务图片)总理曾把各地平民邀请为中南海的座上宾,对他们说:中南海的大门是面向人民群众的。一句质朴的话无疑是对原则的很好诠释。 (2)为什么?(板书) 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坚持这一原则,从理论上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的宪法规定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政府活动中的体现,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本质的要求。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政府的性质,决定了我国政府以对人民负责为己任。三、合作探究突破重点 怎么样?那么,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如何担负这一责任,如何贯彻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的呢?同学们课前预习了,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进行调查并搜集资料,现在把你们调查结果向同学们介绍?(搜集政府及工作人员做法说明政府如何坚持对人民负责的)生:小组代表发言。(内容包括解读最近几年政府政府工作报告内容、温家宝总理、任长霞、牛玉如、等人物事迹以及邯郸市政府一些便民利民的措施)54\n教师总结:同学们发言非常精彩,说明认真调查思考了,通过调查说明我们的政府是人民政府,政府工作的原则是对人民负责。这些政府及工作人员共同特点归纳起来对人民负责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板书)检验政府是否坚持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关键是看其有没有深入群众是否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有没有损害了人民的利益,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因为态度影响思想,思想影响行动,行动影响办事的效果。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板书)引导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求真务实的落脚点在两个字上“真”、“实”,真就是说要真抓实干,把各项工作真正落实;实就是说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落实在行动中,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研究、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紧迫问题上,使政府的工作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考验。(多媒体展示材料:情景探讨)情景一:前安徽省副省长、贪官王怀忠想把阜阳建成中国第一大市,修建一座与“大都市”计划相匹配的大机场。因为当时阜阳机场只能停小飞机。他认为这有损于阜阳“大都市”的形象,必须建一个大机场。机场开工时,市政府工作人员、教师、农民等每人被摊派了数百元的机场建设费,机场共耗资3.2亿。由于客源严重不足,在勉强营运一年后,被迫关闭,现在成了野鸟们的乐园。情景二:展示图片——重庆市忠县黄金镇政府修建了一座宫殿式的办公楼。清理政府部门豪华楼堂馆所,已被中纪委、监察部确定为2007年的一项重要任务。全国政协常委、监察部副部长陈昌智表示,如果国家工作人员涉及到这方面的违纪行为,将被追究责任。引导学生讨论:谈谈你对“形象工程”的看法?教师归纳:“形象工程”增加了政府的财政的开支,劳民伤财;影响了政府在人民群众的形象,损害了政府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意;助长某些政府工作人员弄虚作假的不良作风,滋长了腐败;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强调“形象工程”只是少数政府官员的行为,大部分政府官员是求真务实,为人民服务的。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板书)师:什么叫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学生:(略)师:为什么从群众中来?教师点评: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一方面,政府要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群众组织、社会团体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对待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对待群众的来信来访,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另一方面,还要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提示: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决策——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54\n师:到现在,我们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明确了我国政府必须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尽管政府给我们提供了各种服务,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还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如农民工问题。学生活动:小品《农民工这样维权》大约5分钟展示农工图片:《农民工挣钱难、要钱更难,咋办呐?》感受农民工生活艰辛,使这一被广泛关注的话题走进学生课堂,引发讨论,得出结论:一靠政府——广开求助之门,二靠自己——要有维权意识,自然而然过渡到第二个问题(二)求助有门,投诉有道(板书)教师:如果同学们遇到了这样相类似的问题该怎么解决呢?生一:到劳动部门投诉。生二:打市长热线电话。生三:……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课本也列举了四种方法,接着让学生说出各种方法的优点,并用表格形式列出:途径热线电话电子政务设立信访部门行政裁决、行政诉讼、行政复议特点快捷、迅速、直接便捷、透明度高、效率高联系群众,了解社情民意为公民提供的法律途径教师:公民遇到困难求助于政府,因为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与我们联系最密切的国家机关,这不但有利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能促进政府不断改进工作。【教学总结】师总结:(围绕板书/指明重点)最后我们以温家宝总理的一段话来结束本堂课。“我们一定要勤勉尽责,以实际行动和工作业绩,建设为民、务实、廉洁、高效的政府,让人民放心,让人民满意。”一、对教材知识的归纳总结点拨引导:通过本节归纳第三课内容,把握二条主线:一是从政府职能和责任回归一点,我们的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通过切实履行各项职能,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体现出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二是公民应该学会了解政府、相信政府、支持政府、并懂得通过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而提供的途径与方式去求助政府,监督政府,从而增强自己的政治责任感和参与能力。二、课堂练习54\n浙江省温州市交通流量高峰期的拥挤状况十分严重,群众对此反映强烈,这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但他们没有盲目修建、扩建公路,而是在调查并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实行错时上下班制度,为此节省了20亿元的投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上述材料怎样体现该市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的?(1)坚持了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市政府在调查并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实行错时上下班制度,为此节省了20亿元的投资,充分说明政府体察民情、尊重民意,真心实意为人民谋利益.(2)树立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没有盲目修建、扩建公路,意味着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研究、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紧迫问题上.(3)坚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在调查并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实行错时上下班制度,说明了政府通过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作出决策,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三、能力拓展:(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并以小组为单位上交成果)1,多媒体展示:聚焦热点热点一: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目标如何实现考验政府。热点二:部分城市房价保持“高烧”,普通百姓如何安居。热点三:找个工作不容易,就业再就业难题有待继续破解。热点四:教育资源不均衡现象突出,公平问题如何进一步解决。热点五:新医改方案正在酝酿,百姓看病难题能否找到“新方”。热点六:食品安全问题不断,百姓怎样吃得放心。请同学们根据这些热点,任选一个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试从政府角度分析对策,并选择合适的途径为政府工作提出建议。鼓励学生各抒已见。课后反思1,本节学习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双向互动,鉴于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中尽量挖掘一些能打动学生的正面事例,让学生深入实际了解情况,联系现实生活体会教材的政治学道理。2,在教学案例的选取上,坚持把国家大事和学生身边小事结合起来的原则,既让学生了解当前的时政,关注国家政治生活大事,又增强学生参与身边政治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3,最后在练习在设计上突出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适应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54\n4.1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依法行政的含义、任务及其具体要求。2、理解政府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基本要求。(二)能力目标归纳分析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辨证的观点看待政府权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符合时代精神的法制观念、正确地权力观念。★教学重点、难点政府依法行政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54\n★教学建议本框题内容涉及政府的行政活动,在教学中要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运用调查方式等,感悟、体验、探究政府政治活动的具体要求。★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政府在国家的行政管理中有非常广泛而重大的权力,涉及到国家的安危、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幸福。作为政府如何去行使手中的权力,才能符合人民意愿,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呢?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依法行政。(二)进行新课政府依法行政1、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职人员,严格依照宪法、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利,依法处理各种事务。教师活动:结合我国的国家性质、政府性质,思考我国政府为什么要坚持依法行政?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2、为什么要依法行政(1)依法行政是我国政府性质的要求。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54\n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坚持依法行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2)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做到依法行政对政府有何要求?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积极回答3、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4页,联系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政府行政行为,思考、讨论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合法行政:实施行政管理时,应该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合理行政:遵循公平公正原则。平等对待每个公民,不偏私、不歧视,管理措施恰当,避免简单、粗暴,甚至暴力行政。程序正当:公开行政管理内容,遵循法律程序。注重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保证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等各项权益。高效便民:积极履行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不推委拖延,不互相扯皮,更不能不管不问。诚实守信:政府公布的信息应全面、准确、真实,政府的承诺要兑现。权责统一:政府履行职责时,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责任的统一。教师提问:按照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政府依法履行职能,会有什么意义的?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教师点评:4、依法行政的意义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增强政府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做到依法行政,从政府本身来看,我国政府除了坚持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外,还应该怎么做?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积极回答二、审慎用权,民主决策1、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1)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严格依照宪法、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利,依法处理各种事务。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是政府依法行政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把政府的职权和责任义务依法律形式予以届定,政府才能有章可循,做到依法行政,规范政府管理行为。(2)建立责权明确的执法体制,促进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这是要求理顺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关系,依法明确各自职权,并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政府职能部门的权力行使程序,完善监督、制约机制,防止部门之间职能交叉、权责不明,导致互相推委、扯皮。(3)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行政执法人员的素质和作风关乎政府形象,要加强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进一步强化执政为民观念,加强法律培训,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是要求根据当前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政府行政效率。2、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政府工作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只有做到依法行政,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才能真正对人民负责。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5页三峡工程材料,谈谈对政府依法行政,坚持科学民主决策的感受。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54\n(三)课堂总结、点评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政府的依法行政原则,通过对依法行政的理解与把握,进一步感受我们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是对人民负责的政府。(四)实例探究[例1]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行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这一要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体现()A.对人民负责原则B.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C.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D.依法行政答案:A[例2]各级政府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从严治政,是因为()依法行政关系人民利益②只要严格依法行政,就能消除腐败③这是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④这是依法治国方略的根本原因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A[例3]某县修公路需要占用村民承包地,在没有与村民达成协议情况下,将庄稼毁掉,于是,村民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经人民法院审理,责令县政府对原告作出合理赔偿。这一事实表明()政府不能完全代表人民利益B.政府行政职权收到司法监督C.人民法院坚持依法行政D.村民的土地所有权不容侵犯答案B[例4]加强政风建设要求政府及其公职人员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和不满意的问题。这表明()①为人民服务是依法行政的宗旨②政府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④接受群众监督是消除腐败的根本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A★课余作业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一些单位的工作,体会政府是如何依法行政的。54\n第二框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教材分析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评价一项加强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的改革措施,说明政府的权力不能滥用,行使权力要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本标准要求学生认识政府的权力不能滥用,认识人民监督政府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权力观,培养积极参与民主监督的政治素养,体会我国接受人民监督的重要意义。学生分析本框题围绕政府权力为什么要监督、怎样监督?所涉及的都是理论性较强的问题,学生理解它有一定的困难。这些问题初中教材涉及较少,不过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的第四框《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从公民角度讲到民主监督的方式和意义,可以通过回顾旧知识、迁移旧知识达到对新知识的学习。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权力的机制并认识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能力目标】1.归纳监督政府权力的若干途径。分析政府接受民主监督的重要意义,分析建立健全权力监督机制的内涵。2.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权力,正确运用权力可以造福社会,滥用权力可能滋生腐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人民监督政府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权力观,培养积极参与民主监督的政治素养,体会我国接受人民监督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与难点建立健全行政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是政府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关键。既是本框的重点,又是难点。教学方式教师讲授法、课件演示法、探究法(个人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师生共同探究),以学生活动探究为主。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探究】在阅读教材的关于《焦点访谈》的情景基础上,播放《谁在强收“保护费”》的视频。《谁在强收“保护费”》是《焦点访谈》在2月20日播出的节目,主要内容是湖南省桃源县工商管理局为了完成计划目标,向该县的企业和经营人员强收保护费的事情。湖南省桃源县工商管理局收“保护费”的事经媒体曝光后,国家工商总局、湖南省工商局、常德市工商局以至中纪委都迅速派人到桃源县处理此事。引导学生探究以下问题:(1)桃源县工商局如此强收“保护费”54\n是否合法?为什么要对他们的所作所为进行监督?不进行监督会有什么后果?(2)你认为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可以监督桃源县工商局?【导入新课】播放《谁在强收“保护费”》的视频。引导探究并以此为新课导入。【教学结构】(一)群众喉舌政府的镜鉴(二)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1.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的原因(必要性和重要性)2.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3.我国行政监督体系(三)为“阳光工程”喝彩1.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表现2.“阳光工程”重要意义【师生互动】(一)群众喉舌政府的镜鉴课堂探究:(1)为什么《焦点访谈》备受关注?(2)在我们国家,还有哪些途径可以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3)说明民主监督对改进政府工作的重要意义。提示:(1)《焦点访谈》专门报道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为百姓鸣冤叫屈,替百姓呐喊,代表了群众的呼声,保障了群众的利益,是群众的喉舌。这是公民行使监督权的一一种方式。(2)(3)等到最后归纳。(二)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提示:本目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实际上回答了“为什么”、“怎么办”。(1)为什么?课堂设问一:结合《谁在强收“保护费”》案例思考: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提示: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权力运用得好,就可以指挥得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权力一旦被滥用,就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因此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引导学生举正反两个方面例子进行对比,作出归纳。提示:正面例子如焦裕禄、任长霞、牛玉儒等,反面例子如成克杰、胡长清、李真等)课堂设问二: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有什么重要意义?(引导看书P47~48并结合《谁在强收“保护费”》案例进行讨论)提示:(1)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才能增强工作的透明度,防止滥用权力,防止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建立起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2)自觉接受监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2)怎么办?课堂设问一: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什么?提示: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具体说来,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真正约束掌权者的行为;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课堂设问二:《谁在强收“保护费”》案例使通过《焦点访谈》曝光,这是民主监督的一中形式,那还有哪些其他的监督形式呢?提示: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群众通过法定渠道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府系统内部的监督等。探究:①尝试着将大家提出的这些监督方式按照以下的标准进行分类和归纳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②请你列举实例,就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的某一方面进行说明,并与同学交流。(三)为“阳光工程”喝彩54\n1.探究“阳光工程”政府自觉接受监督的举措。提示:开放“红头文件”查阅,政务向社会公开,表明我们的政府对自身的信心日益提高,更是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直接体现。类似开放政府“红头文件”查阅这样的政务公开行为,我们把它统称为“阳光工程”。开放“红头”文件的查阅是“阳光工程”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各地的做法以及效果又怎样呢?(向学生展示有关材料、图片、网页,感受阳光工程,为阳光工程喝彩!)作为中学生,我们同样要学会监督政府,那么同学们能否通过网络即时查阅我省或我市政府在政务公开、公布“红头文件”的做法吗?学生活动:能否通过网络查阅一些已经公开的“红头文件”呢?开放红头文件,打造阳光工程是政务公开、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具体体现。2.以开放“红头文件”为例,看政府接受监督有何意义?(师生一起探究教材P48的三个镜头,教师引导学生从开放“红头”文件的查阅所表明的意义入手,思考总括政府接受监督的意义。)提示: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有利于防止腐败行为;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有利于建立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有利于广大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教学总结】一、引导学生回忆巩固所学的知识本框题教学从观看《焦点访谈》开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怎样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政府自觉接受监督的举措和意义使什么?二、探究活动的设计探究一:在阅读教材的关于《焦点访谈》的情景基础上,播放《谁在强收“保护费”》的视频。引导学生探究以下问题:(1)桃源县工商局如此强收“保护费”是否合法?为什么要对他们的所作所为进行监督?不进行监督会有什么后果?(2)你认为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可以监督桃源县工商局?这个探究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兴趣。探究二:教材P46的探究与共享(可根据课堂时间妥当安排)探究三:教材P48的三个镜头,本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实践水平的提高,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第五课5.1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一、教材分析随着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人民对行使民主权利的意识不断增强,人民越来越关注自己权利的实现。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对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构成,人民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本框体给予了详细的阐述,同时也为下一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二、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2、了解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二)、能力目标54\n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政治生活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奋斗的政治责任感。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职权教学难点:人大代表的职权四、学情分析对人民代表大会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只是通过新闻媒体有简单的了解,并没有深入的认识,知道的只是皮毛的东西,不能从深处分析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在生活中能正确全面剖析政治现象。五、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六、课前准备与人民代表大会有关的材料的搜集与整理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当国歌响起的时候,我们总会想到那个特殊的日子,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请同学们思考问题:你是国家的主人吗?作为主人,温家宝总理做政府工作报告,你参与审议和表决了吗?政府换届选举,你投票了没有?(二)合作探究、精讲点拨一、人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54页,联系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人民代表大会的有关内容,思考、讨论我国人民是怎样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的?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教师总结: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宣称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二、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我国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教师提问:同学们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知道多少?他们有区别吗?请大家谈谈了解的知识。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54\n(1)性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2)地位: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3)职权: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56页,思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是指什么?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教师总结:最高立法权:制定法律的权力。最高决定权:依法决定国家重大事项的权力。最高任免权:对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进行选举、任命、罢免、撤职等权力。最高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的权力。(4)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以便更好的发挥最高权力机关的作用。2、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性质: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思考:地方人大也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吗?(2)职权:立法权(省、直辖市制定地方性法规)、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共同构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体系,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人民代表大会是由谁组成的?他们在我们国家中处于什么地位?有什么权利和义务?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积极回答三、肩负着人民的重托──人大代表1、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2、产生的方式与任期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56页:相关链接,人大代表的产生的方式与任期如何?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各级人大代表任期五年。3.人大代表的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54\nA.提案权是指人民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学生活动:假如你是人大代表,你会提出什么议案B.质询权是指人大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提出质问并要求答复。4.人大代表的义务──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巩固演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的是()A.中共中央政治局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D.国务院2.2009年6月22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听取国务院关于2008年中央决算的报告、国务院关于2008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表决通过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修订后的统计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废止部分法律的决定。上述材料表明人大常委会在行使()①监督权②决定权③任免权④立法权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3.北京市召开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北京市政府有关委、办、局,市高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等50多个单位“摆摊”,接受人大及其代表询问。这表明()①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机关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②其他国家机关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受它监督③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④其他国家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附属机关A.①②③④B.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4.我国人大代表的素质不断提高,过去有的人大代表是当“哑巴代表”——有口不能说话;当“耳环代表”——当家不敢作主;当“举手代表”——与台上保持高度一致。现在懂得做个真正的人大代表,必须为百姓鼓与呼,当好百姓的代言人。这反映了()A.人大代表的民主意识在不断增强B.我国的民主制度在不断完善C.人大代表的义务在不断增多D.人大代表的地位在不断改变5.在十一届全国人大2987名代表中,工人、农民占18.46%,知识分子占21.14%,国家公务员占32.43%,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16.08%,解放军占8.98%,港澳和华侨代表占1.68%。上述数据充分表明()①人大代表来自人民,代表人民②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③社会主义民主已达到完善的程度④人大代表都是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6.在2008年北京市“两会”上,新当选的北京市人大代表佟丽华联名10位代表,提交了“撤销杜家坎收费站”的建议。建议称:“杜家坎收费站若在2008年继续收费,显然是违法行为。”这主要体现了人大代表行使()A.审议权B.提案权C.立法权D.决定权三、板书设计5.1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一、人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54\n二、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性质(2)地位(3)职权(4)常设机关2、地方人民代表大会(1)性质(2)职权三、肩负着人民的重托——人大代表1、人大代表的地位2、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及任期3、人大代表的权利4、人大代表的义务【巩固演练】一、选择题1.B。2.D。3.B。4.A。5.A。6.B。5.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材分析】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加快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本质、核心就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而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的实现首先要有一系列的政治制度作保障。因此,本单元就是围绕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进行全面而充分的论述。主要有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帮助学生了解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公民的政治参与、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同时也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教育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①我国的政体;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内容。54\n理解: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②民主集中制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活动原则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运用:运用实例分析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的优越性2、能力方面①培养学生自学、阅读分析、综合归纳教材的能力②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觉悟方面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提高对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必要性的认识,感知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真实性,增强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树立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奋斗的政治责任感。【教学重、难点】1、重点:(1)民主集中制的表现(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学方法】1、教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讲授法;2、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年3月6日至14日全国上下乃至全世界都非常关注的问题是什么?生: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召开师:你最关系的人大话题是什么?生:(略)多媒体展示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式、政府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向全国人大作报告图。师: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向全国人大报告工作,接受审议说明了什么?生1:人民当家作主生2、全国人大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生3、全国人大的职权54\n生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及其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多媒体展示中央国家机关体系图师:我国的国家机关除中央国家机关还包括地方各级国家机关,共同构成了我国国家机关的完整体系。推进新课(一)走进我国的国家机关多媒体展示我国国家机构组织系统简表,让学生宏观了解我国国家机关体系,及其相互关系。请学生自己概括。多媒体展示图片及我国宪法和法律对法院、检察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的规定。师:探究讨论:对“一府两院”关系的上述规定有什么意义?生:保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师:这里,我们所研究的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及它们是如何行使各自权力的问题,这就是政权组织形式问题,即政体问题。(二)、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政体)师:请学生阅读教材59页——60页,填充横线上的内容。1、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含义)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民主集中制。(1)含义: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注意:民主集中制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离开民主的集中和离开集中的民主就会导致专制主义和无政府主义。(2)表现三个方面则重角度分析:1、从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的群众的关系来看。这一方说民了国家权力来自人民(民主),另一方面有可以使人民代表大会真正代表人民利益(集中)。2、从国家权力机关与其同国家机关的关系而言。这一方面便于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集中),另一方面由通过各国家机关各施其职(民主),避免国家权力过分集中。3、就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言。依此类推,不再赘述!●结合你的感受谈谈行政、审判、检察等国家机构的职能、作用3、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含义比一比: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区别和联系。联系: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区别: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一个完整的政权体系,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讨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是适合我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54\n1、伟大创造、必然选择、共同利益、共同愿望2、决定因素:国家性质(国体)——政权组织形式(政体)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容讨论为什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能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3、优越性胡锦涛在纪念全国人大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1)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2)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3)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4)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多媒体展示三组画面(十届人大代表的组成,少数民族代表,吴邦国的讲话)请学生根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结合自身所了解的事例及上述三组画面,对上述结论作出说明,并填充表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意义依据保护了人民当家作主真实性人民选举出人民代表,人民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提高了人民的积极性广泛性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其他国家机关在人大的统一领导下工作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照顾少数民族4、实践证明所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特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主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的特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课堂总结】人基本内容决定因素优越性民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代表大会制54\n度【课堂检测】1、(单项)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_______,它体现了我国________的国家性质(D)A.人民代表大会人民当家作主B.人民民主专政民主与专政的统一C.民主集中制社会主义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民主专政2、(单项)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的表述,正确的是(D)A.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B.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C.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国体.D.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3、(不定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因为(AD)A、体现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B、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C、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的统一D、它具有无比的优越性,是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课后作业】练习判断:1、国务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规,因此国务院是立法机关。2、各级人大都能制定法律,都是立法机关。3、人民代表大会享有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4、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我国的国家制度、根本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的区别:(1)我国的国家制度:包括国体和政体。这是从广义上讲的。狭义的国家制度是指国体,即人民民主专政。(2)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它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制度的总称。(3)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六课第二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学习目标】了解: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2、“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内涵54\n【新知探究】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2、邓小平理论——————(1)围绕、这个主题,深刻揭示了(2)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3)、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进一步回答了、的问题(3)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条件下,、问题(4)本质是、4、科学发展观————(1)核心是、科学回答了、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2)科学发展观是同、、和既一脉相承又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2、党坚持、党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和【交流展示】①易错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2、易错点二: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3、易错点三: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全http://www.ks5u.com/部问题。【课堂检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党最可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据此回答1——2题1、上述材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①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集中概括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③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③④2、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这是因为()A、马克思主义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的鲜活力量B、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系统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3、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之一,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回答的问题是()A、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D、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4、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A、解放思想B、实事求是C、立党为公、执政为民D、以人为本5、四川汶川“5.12”54\n地震后,大灾面前凸显了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危难之时,党员干部挺起坚强的脊梁;关键时刻,共产党员冲锋在前。上述材料说明()①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②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③党是全体中国公民的党④党的使命是领导人民消灭阶级和剥削,实现共同富裕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D、①④6、我们党重视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因为()①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③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④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7、2009年2月2日,济南制定出台了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有关政策,阶段性降低两项社会保险费,并允许困难企业在一定期限内缓缴社会保险费等,多措并举预计可减轻企业负担1.4亿元,并让困难企业缓缴3.8亿元费用,从而稳定10万余就业岗位。济南市委、市政府十分关注就业问题,这体现了()①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政府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③党坚持科学执政④党和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A、①③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第二框BDDDCDD第三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教学目标】1、理解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优越性2、理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54\n【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优越性【自主学习】1、我国的民主党派有哪些、民主党派的性质是什么?2、我国政党制度是什么?基本内容有哪些?3、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有哪些?(为什么要坚持这一制度的原因)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有哪些?5、如何理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交流展示】5.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答案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可见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在组织上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是互相独立的,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在事业上是通力合作的。因此,不能笼统地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6.人民政协是国家机构吗?答案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它不属于国家机构体系,也不是各民主党派的政治联盟,更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团体。【精讲点拨】1.理解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和优越性(附: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我国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1)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1)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二者是执政与参政的关系。①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前提:②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质,③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具有法律法律赋予的参政权。(一参加,三参与)(2)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4)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5)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①人民政协的性质:是,也是\n,是。②人民政协的职能:人民政协围绕和两大主题,履行、和的职能。3、我国政党作制度的优越性(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4.理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是有机统一、缺一不可。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是历史上形成的,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的,而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点。人民当家作主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切实保证人民群众充分行使民主权利。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冢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知识体系】【课堂检测】一、判断正误1、中国共产党要依法行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各民主党派和中http://www.ks5u.com/国共产党有共同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3、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是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4、政协具有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政治协商的国家职能。()5、我国的多党合作就是多党联合执政。()6、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进行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二、单项选择题:7.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两会”联袂举行过程中得到了集中展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D)A.人大同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人民政协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B.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人民政协的组成部分,在各级人大中均有它们的代表C.人民政协和各级人大为多党合作提供了渠道,都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D.民主党派、人民政协和人大都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政协对党的大政方针发挥政治协商作用\n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这一准则的基本内容包含(B)①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一样,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②各政党都享有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③各政党都应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开展活动④各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完全平等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9.目前,全国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有党外人士50余万人,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党外干部有3.2万人,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基本上都有民主党派或无党派人士担任副省级职务。广大党外干部和我们党的干部亲密团结、真诚合作,依法管理国家事务。这体现了(D)①我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③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④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10.全国政协在过去60年中,通过观察和建议,推动了包括三峡工程、引大济黄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青藏铁路建设等系列工程在内的经济建设,促进了一系列问题的解决这体现了(B)①政治协商是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之一②人民政协是我国各党派政治协商的政权机关③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的职能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有利于推动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及其实施A.②④B.③④C.①③D.①②三、非选择题15.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席成思危在谈到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时,用了一个很特别的比方,他说:“海外有些朋友问我,你既然是独立的党派,为什么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跟他们解释说,西方的政党制度是‘打橄榄球’,一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共事是为了一个共同目标,为了保持社会的和谐。要大合唱,就要有指挥,这个指挥无论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胜任。唱大合唱,就要有主旋律,这个主旋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成思危这个比方体现了政治生活的什么道理?(2)新时期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合作?答案(1)①我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各民主党派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2)①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共事必须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基础。②必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不断巩固亲密友党关系。③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都要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④执政党与参政党都要加强自身建设,分别提高执政能力和参政能力,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事业。【教学反思】第六课第一框: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n【学习目标】1.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2.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3.了解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及相互关系【学习重难点】.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新知探究】【导课】名曲欣赏:《感动中国》(歌词略)云剑词、楚兴元曲⑴该曲是献给谁的?歌曲中的共产党员为什么能够成为感动中国人物? ⑵你能否成为感动中国人物呢?请说说你的想法。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是什么?(1)性质:(2)宗旨:2、中国共产党的地位:3、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意义:二、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1、三种执政方式的含义(1)科学执政:(2)民主执政:(3)依法执政:2、三种执政方式的关系:【判断正误】1、依法执政和依法治国是一回事。()2、依法执政就是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3、民主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纵览全局,协调各方面的领导核心作用。()4、支持人民依法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是党依法执政的体现。()5、科学执政、民主执政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并由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巩固练习】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胜利实现“十一五”规划,关键在党的领导。因为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③中国共产党是“十一五”规划的制定者和执行者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关系着“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现\n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重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并把它作为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因为 ( ) A.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B.中共中央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处于最高地位 C.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D.解决了党的执政能力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切问题3.“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这充分说明 ( )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④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胡锦涛指出:“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表明 ( ) A.中国共产党的惟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B.中国共产党以实现社会主义为最高理想 C.共产党员不应追求个人利益 D.每个党员都是大公无私的5.下面对依法执政理解正确的是 ( ) A.依法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等,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B.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 C.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 D.依法执政就是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二、简答题:※6、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党的基本执政方式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决定》是我党历史上全面总结党的执政经验,指导全党担当起执政兴国历史使命的纲领性文件。请运用有关知识回答:(1)怎样才能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2)三种执政的关系怎样?巩固练习:1.B2.C 3.B 4.A 5.C6、(1)怎样才能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答: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2)三种执政方式的关系怎样?答: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n7.1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的民族概况、懂得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理解我国新型民族关系,明确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巩固新型的民族关系。(二)能力目标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问题,认识问题,评价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观念,逐步自觉地承担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历史使命。【教学重点】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教学难点】如何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探究讨论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当今时代,世界上有些国家因民族问题而分裂甚至解体,而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却长期保持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这是为什么呢?这与我们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政策的正确性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首先来共同探究“处理我国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进行新课)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一)雪域高原的历史性跨越(情景导入)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2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n教师点评:新中国成立后,西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在国家和各族人民的帮助下,西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这表明,雪域高原实现的历史性跨越得益于我国坚持了正确的民族原则,正确处理了民族关系。(二)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情景分析)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3内容,思考我国的民族状况、民族关系是怎么样的?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1、我国民族概况和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任何国家都是由一定的民族组成的。我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其他55个民族,由于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我国所有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2)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过渡)虽然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依然存在,而且难以在短期内消除。如何处理呢?2、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73-75,思考:①民族平等原则的含义、原因和表现分别是什么?②民族团结原则的含义、重要性分别是什么?③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的含义、原因分别是什么?④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原则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1)民族平等①含义: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②原因: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马克思主义认为,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③表现:历届全国人大都有少数民族代表参加,而且少数民族代表所占代表总数的比例,都高于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n(问题探究)教师活动:少数民族的高考照顾政策是否违背了民族平等的原则?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我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和汉族平等的权利。但由于历史的、地理的、社会的诸多因素,造成了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相对落后的状况。基于这种情况,贯彻民族平等原则,实现各民族在事实上的平等,不仅要采取措施,给予少数民族特殊的政策,还应该给予帮助和照顾。只有这样,才能使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得到充分地实现。对少数民族考生的高考照顾政策不但没有违背民族平等的原则,反而正是该原则的生动体现。(2)民族团结①含义:是指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②重要性: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教师通过2008年拉萨3.14打砸抢烧暴力事件、2009年新疆7.5事件,引导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要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思想。)(3)各民族共同繁荣①含义: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②原因: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教师简单介绍“西部大开发战略”)(4)民族原则之间的关系三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过渡)作为青年学生在在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三)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情景回归)(问题探究)教师活动:①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作为汉族学生,你的态度是什么?②遇到有人片面强调民族特点,忽视国家整体利益,甚至制造民族纠纷时,你会怎么做?③如果自己所在地区与某个民族自治地方有对口支援的关系,你能做的是什么?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n教师点评:①应尊重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是贯彻民族平等原则的体现,它有利于消除历史遗留下的民族隔阂,增强民族团结。②应批评这种不利于民族团结,不利于社会稳定的思想行为;对制造民族纠纷的现象要抵制,并团结周围群众与之斗争。③应从实际出发,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援。教师归纳: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应该做到:1、十分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态度珍惜)2、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履行义务)3、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付诸行动)【课堂小结】本节课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的民族状况、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以及我国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三项基本原则。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把巩固和发展新型民族关系付诸行动。【板书设计】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一)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1、我国民族概况和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2、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民族平等(2)民族团结(3)各民族共同繁荣(4)民族原则之间的关系(二)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如何巩固民族关系? 1、态度珍惜 2、履行义务 3、付诸行动 【课后练习】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新疆的发展,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现在又把西部开发作为重点,加强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如青藏铁路的修建,这说明我国 ( )A坚持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B坚持了民族团结原则C坚持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D坚持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2.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民族矛盾突出,而我国各民族却能和睦相处,共同致力于现代化建设事业。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 )\nA、我国有民族统一的历史传统 B、各个民族都对中国的历史作出过贡献C、我国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已不存在D、新中国成立后,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铲除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根源3.(2008江苏卷10)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每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西藏珞巴族人口不足 3000人,也拥有1名全国人大代表。这体现出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 ( )A民族团结原则 B民族互助原则 C民族平等原则 D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4.2009年7月16日,国家民委举办了中国少数民族人权事业发展新闻发布会。国家民委负责人指出:依法打击新疆“7·5”暴力恐怖活动,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支持,有利于全国各族人民和维护国家的统一。在我国,依法打击暴力恐怖活动,维护民族团结,是因为 ( )①我国各民族绝无高低优劣之分,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②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③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基础 ④民族团结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5.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是 ( )A.让少数民族人民自己行使自治权 B.坚持国家的统一领导C.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D.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6.国家优先在民族自治地方安排资源开发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大对民族自治地方的金融扶持力度,国家重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因为 ( ) ①消除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差距 ②国家的强盛需要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共同繁荣 ③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 ④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和团结的物质保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教学反思】 \n《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二)能力目标1、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2、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教学重点、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这一民族关系的形成,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分不开的,下面就学习我国的民族制度问题。(二)进行新课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9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点评: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可以看出,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有重要意义。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n教师活动:阅读教材内容,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思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1、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我国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80页图表,看看自治机关有哪些自治权?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教师总结: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范围、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主要有: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等。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81-82页内容,思考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哪里?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感情结合起来,自觉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内部事务,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n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和各族干部之间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自治机关能够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三)课堂总结、点评本节学习了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对于维护和实现民族地区人民的权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有重要意义。(四)实例探究[例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是()A.坚持党的领导B.设立自治机关C.坚持民族平等D.保障自治权答案:D[例2]我国民族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①人民代表大会②人民政府③人民检察院④人民法院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A[例3]2004年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20周年,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在于有利于()①维护国家统一②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权利③促进现代化建设发展④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D7.3我国的宗教政策课题7.3我国的宗教政策共1课时\n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理解:(1)社会主义条件下宗教存在的长期性;(2)理解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内容;(3)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的有关规定。(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观点,分析说明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正确性和必要性。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宗教信仰自由时宪法赋予公民基本权利,是保护和尊重人权的表现,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弘扬科学,树立科学世界观。教学重点全面理解和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教学难点全面理解和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教学方法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和交流学习成果,教师启发诱导\n教学过程导入:材料一目前,许多国家、地区冲突都与民族和宗教问题有关。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我国又有多种宗教并行流行。但我国相对于这些国家、地区而言在民族和宗教问题上可以说:“风景这边独好”。材料二视频《巴以冲突》思考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民族和宗教联系密切,宗教已成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热别是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亿左右信教群众的国家,必须制定正确的宗教政策,认真处理好宗教问题,这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那么我国究竟应该实行什么样的宗教政策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一)我国宗教的掠影播放幻灯片了解世界三大宗教及我国有哪些宗教我国有这么多的宗教,而且有很多信教群众,说明,在我国宗教信仰是自由的,这也就是我们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二)、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板书)请大家先来看看这几幅画面,第一幅:是按藏传佛教仪轨和历史定制,经金瓶掣签,诞生于藏北嘉黎县的6岁灵童坚赞诺布,被任命为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的转世真身。中央人民政府特准坚赞诺布继任为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其它略)以上事实说明我国存在宗教信仰的自由。再来看看下列数字,新中国50年来,宗教的状况,说明我国对宗教实行的是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那么什么是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我们又如何理解这一政策呢?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涵。全面理解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宗教信仰自由?请同学们阅读并回答。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有“四个自由”(辅板书)从以上含义我们不难看出,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既保障公民信教的自由,又保障公民不信教的自由。不能只理解为一个方面。“两个方面”(辅板书)可见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一项全面的、完整的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这个政策,一是交代了政策的内涵,通过时也阐释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就是要是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自由选的问题。即在我国,公民不论信教不信教,也不论信什么叫,是公民自由的选择权利,谁也不得强加干涉。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体现。事件:2007年10月31日,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建院55周年,该院是我国基督教界全国性的神学院,建院以来为中国基督教培养了大量教牧人员和教会专门人才。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做出了一些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取得了显著成就,如有关宗教的文物、古迹、寺庙得到妥善保护,各种宗教活动正常进行。2.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什么是依法加强对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为什么要依法加强对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只有依法加强对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使宗教活动纳入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范围内,才能更好的全面贯彻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一方面:保护宗教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备注\n教学过程另一方面: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思考:法轮功是不是宗教?(课件展示)我国依法取缔法轮功,就是打击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违法犯罪活动,它不仅没有妨碍宗教信仰的自由,相反正是对宗教信仰自由的保障,体现了国家依法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因此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二者并不矛盾,是一致的。那么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管理的目的是什么呢?3.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在我国宗教问题上我们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呢?(课件展示)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请同学们阅读P129—130请学生回答A: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含义是什么?B:有无这种可能?(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相适应是否意味着信仰一致呢?不是的,就是要求教徒在政治上作到“一热爱,两拥护”,就是要求教徒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在这里,同学们要注意,不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而是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种提法是科学的,符合实际和可以做到的。(二)弘扬科学精神我国实行的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那么大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我国的宗教政策就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吗?解决宗教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什么?面对宗教,我们中学生应该做样做?讨论总结: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第一,宗教有他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地用行政力量去消灭或发展宗教,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遵循宗教发展规律,科学处理宗教问题。第二,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利于加强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团结,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弘扬科学精神。我国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引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就必须加强对人民群众的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逐步消除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在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创造宗教消亡的条件,这是解决宗教问题的根本途径。中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世界观,承担其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历史使命。本课小结:本框题分析了我国的宗教政策内容及其必然性,告诉我吗对待宗教问题上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并培养中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n板书设计我国的宗教政策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弘扬科学精神的意义作为中学生应如何弘扬科学精神我国宗教的掠影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的宗教政策弘扬科学精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作业练习册本框习题课后反思8.1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n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当代国际社会主要由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构成;了解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以及其权利和义务;懂得国际组织的内容和作用。【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探索有关国际社会中的主权国家、国际组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活动等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命运,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关注国际社会的发展,树立做负责任大国的心态;培养合作学习,团结友好的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难点:国家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教学方式谈话、讨论合作与讲授法相结合。教学过程【课前预习提纲】A.主权国家的地位、分类、构成要素、权利、义务。B.国际组织的含义、分类、作用。C.联合国的性质、机构、宗旨、原则、作用。D.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结构】8.1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一、国际社会的构成二、主权国家的地位和国际组织的作用1.主权国家的地位、分类和构成要素2.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3.国际组织的含义、分类和作用三、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中国1.联合国的性质、机构、宗旨、原则、作用2.中国在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导入新课】引用探究与共享情景导入,从四幅图片入手,从它们反映的内容引发学生思考。国家和地区有什么区别?台湾当局“参与”联合国的图谋不能得逞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当今,国际社会成员有哪些?导入新课。【师生互动】问题探究:国家与地区的区别在于是否拥有主权;台湾“加入”\n联合国的图谋之所以不能得逞的根本原因是,台湾不拥有独立的主权,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联合国是主权国家参与的政治性国际组织。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让学生明确主权在国家构成要素中的重要地位,它是国家的最重要构成要素,是国家的灵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国家社会的成员是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和地区。一、国际社会的基本构成:主权国家、国际组织下面我们就分两个方面来认识国际社会的基本成员。二、主权国家1.主权国家的地位、分类和构成要素。由图片一可以归纳出: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基本成员。 针对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的不同归类,由学生合作探究,主权国家按照不同划分标准可分:按照国家性质: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按照发展程度: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设问: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它必须具备哪些要素呢?提示: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中国的成立,重点分析主权的含义,指出它包含两方面的特性: 对内表现: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对外表现: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性。让学生明确主权是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否拥有主权是主权国家与地区的区别。 2.主权国家与地区的区别。 设问:作为一个主权国家,它享有什么权利?需要履行什么义务? 3.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义务:不侵犯他国,不干涉别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师生互动:从海湾战争到伊拉克战争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新中国的成立,师生共同分析主权国家享有的四项权利和三项义务的内涵。过渡: 在了解了主权国家的一些问题后,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了解国际社会的另一个成员:三、国际组织 设问:国际组织指的是什么呢?有什么作用?全球有那么多国际组织,能怎样区分?1.国际组织的含义。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出于各种特定目的,通过签定条约或者协议的方式,建立了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这就是国际组织。提示:通过由同学们列举你所认识的国际组织,例如欧盟、东盟、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组织、国际奥委会、国际学生联合会、欧佩克、世界贸易组织等,帮助去划分,可以总结出:依照不同划分标准,可以有不同的类型。 其中有: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 政府间的和非政府间的。2.国际组织的分类和作用。设问:从欧盟、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分析国际组织的作用。提示:从联合国成立到今年第六十届联合国大会,联合国改革问题,联系最近时事热点,有关日本等国家谋求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问题,伊拉克战争等问题,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分析联合国的宗旨、原则以及作用。四、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中国1.联合国的宗旨、原则、作用。提示:⑴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⑵原则:联系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分析。⑶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实行人道主义援助方面发挥积极作用。\n2.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设问:从汕头最近的廖海鸥、莫乐参加联合国驻海地维和行动和中国针对联合国改革等问题谈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教学总结】一、对教材知识的归纳总结本框从不同角度导入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与国际组织,阐述了主权国家的含义,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主权国家的多样性,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国际组织的分类和作用等。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是负责任的国家。二、合作探究(1)评析德、日、印、巴四国集团谋求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的行为。(2)联系当今时代实际,谈谈你对中国与联合国关系的认识。(3)列举三个以上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活动的典型事例,说明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巩固练习一位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家说:“我们不当任何人的小兄弟,不作任何大国的势力范围,我们要独立和主权。”他的话代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据此回答1-2题。1.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是()①人口②领土③资源④国防⑤政权⑥主权 A.①②⑤⑥ B.②③④⑥ C.①②④⑤ D.①③⑤⑥答案:A2.发展中国家把自己的主权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这是因为() A.只有主权国家才能成为国际社会成员B.只有主权国家才享有国际法确定的权利C.主权是一个国家处理国内和国际事务的最高权力D.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因素答案:D3.2006年4月9日,欧盟对中国彩电拟征收高达44.6%的反倾销关税。欧洲联盟是() A.世界最大的国际政治组织B.世界最大的非政府间区域经济组织C.欧洲地区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D.欧洲地区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答案:D4.2006年8月11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关于黎以冲突的决议,呼吁冲突各方“全面停止敌对行动。”这说明联合国()A.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B.发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作用C.在发挥人道主义援助的作用D.对会员国具有道义上的影响答案:B5.下列对中国与联合国关系表述正确的是()①中国一贯支持联合国的工作②中国一贯支持联合国根据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工作③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也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④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D\n第八课第二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识记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和形式;我国国家利益的内容;理解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坚定地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重要意义。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命运,增强民族自信心。热爱和平,树立维护本国利益与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培养世界的眼光。【教材和学生分析】本框主要从静态方面分析国际社会,分别介绍了国际关系的内容、形式和决定性因素等最基本、最重要的知识。本框主要有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与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高考考点。本框知识内容不难,但主要是要学生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合理的答案与道理。学生的分析能力不强,缺乏归纳总结能力,现实世界中出现的现象不能用辩证的观点看。同时学生时间少,任务重,没有时间了解国际社会的重大事件,这也给分析本框内容带来了困难。【教学重点】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教学难点】国家关系的决定因素【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读法,讨论法、事实说明法、多媒体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课本P93页以及近一段时间中日关系的变化)探究与共享两个问题:1、这些图片反映了国际关系的哪些内容?2、决定国家间合作与冲突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二、讲授新课: 1、国家关系的含义、内容和表现形式(板书)(1)含义(板书)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n①国际关系是指超越国家界限的各种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一国范围内的任何关系都不属国际关系。②在这些国际关系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即各国政府间的关系)是最主要的,因为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成员,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其它一切国家关系的基础。 (2)内容(板书) 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关系等等。 (3)表现形式(板书) 共处与竞争、合作与冲突、屈服与对抗、和平与战争等。其中,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基本形式。2、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板书) 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通常首先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 (1)国家利益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板书) ①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实施对外政策的基本依据,是其对外活动的主要目的。国际社会的最主要行为主体是主权国家。一个主权国家对内、对外的基本动因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国家总是根据自身的利益而行动的。每个国家的对外政策,首先是维护本国的独立和安全;其次是谋求和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 各国政府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都要制定相应的、具体的外交政策,如独立自主政策、对外合作政策、结盟政策、军备政策、战争政策等等。 每个国家对外政策的执行过程,就是国家利益的实现过程,也就是说,国家利益在对外政策实施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实现。 ②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的对立是国家间分歧、摩擦乃至冲突的根源。由于各国都以本国利益为最高原则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因而形成了国家之间复杂的利益关系。即国家之间既存在共同的利益,又存在对立的利益。 在共同利益的前提下,一个国家对本国国家利益的追求不仅不会损害另一个国家对其国家利益的追求,反而有利于另一个国家对其国家利益的追求,因而,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如打击国际犯罪、全球污染、反对恐怖主义、反大规模性杀伤性武器与核扩散、国际贸易等等。\n在利益对立的前提下,一个国家对本国利益的追求必然损害另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因而,利益对立是国家间分歧、摩擦用到冲突的根源。如领土纠纷、资源分配、贸易争端、霸权主义。 因此,国际社会需要协调国家的利益,处理国家间的矛盾,以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但是,任何国家都不能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内政。这样做是非正义、错误的应当受到谴责和反对。从根本、长远的观点看,也是损害本国和本国人民的利益的。如伊拉克战争。(对于这部分内容可以重点结合中美、中日外交关系的展开分析)自主学习:“人权高于主权”的说法是否合理。弱国无外交。(2)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利益(板书)中国要坚定的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我国的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 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的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3、国家力量也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板书) 国家力量又称国家实力、综合国力。它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实现国家目标和影响别国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重要尺度。 具体表现在:①国家力量的大小强弱,影响着国家之间是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还是妥协、退让、冲突、对抗的关系。 ②国家力量的变化,往往引起原来国家之间关系的变化。在当代,各国的经济竞赛和经济竞争从更深层次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变化发展。当代世界各国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必将导致世界现存经济秩序的改变和各国在世界上的实力地位的重新排列,从而影响国际关系的变化。如中国、印度的崛起。三、小结:国际关系是复杂多变的,它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的变化而变化。中国作为国际社会中有较大影响的国家,在国际交往中应更坚定地维护国家利益,展示国家实力,为促进国家发展和世界发展作出最大的贡献。\n【板书设计】国家交往剪影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形式国家利益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国家力量练习:1.当代国际关系中最主要的是 A.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B.国际组织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C.主权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D.各主权国家与国际社会之间的关系 2.伊朗与委内瑞拉同为国际石油市场的重要生产国,伊朗、委内瑞拉又共同与美国抗衡,由此概括出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是 A.竞争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形式 B.矛盾和冲突 C.竞争、合作和冲突 D.一方联合另一方,反对第三方 3.日韩两国合作举办了世界杯足球赛;后来又因为“日本海”改名之争,使两国关系趋于紧张。这体现了 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②国家性质对国家的对外政策影响不大 ③国家利益的不同可能引起国家冲突 ④国际关系是不断变化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辨析:国家合作取决于各国的国家利益。 问题探究:1.“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丘吉尔\n2.材料:随着伊拉克战争基本结束和战后重建即将开始,美国总统布什呼吁联合国取消对伊拉克的经济制裁,而俄罗斯和法国等国立即表示,对伊制裁不能“自动”取消,是否取消以及以何种方式取消应由联合国安理会决定。因此,在安理会内部取消对伊制裁问题的斗争已拉开帷幕。而在伊拉克战争爆发以前,美国力促联合国武器核查长期化达到对伊制裁长期化,而包括俄、法在内的不少国家却曾多次呼吁尽早取消制裁。问题:我们应如何看待美国、法俄在萨达姆政权垮台前后对伊拉克制裁问题上的态度及其变化?导思:制约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际政治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理解当代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的关键,是人们正确观察和判断国际政治现象的一个重要依据。关于美国、法国、俄罗斯在萨达姆政权垮台前后对伊拉克制裁问题上的态度及其变化,我们也只能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这种戏剧性的变化。探究:国家之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国家利益是决定性的因素。由于各国追求的国家利益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也就不同。伊拉克战争结束前后,各国在伊利益发生了变化,对外政策也必然调整,所以出现对伊问题在态度上的前后变化。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可能使国家间发生分歧或引起摩擦乃至冲突。在对伊拉克问题上,法俄有着共同利益,所以采取相同的态度对抗美国。法俄与美国为了争夺、维护各自的利益,所以在对伊拉克的制裁问题上站在对立的立场上。第九课第一框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课题第九课第一框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视频图片等材料了解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知道危及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明确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能力目标1.通过自主求知、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2.通过时事聚焦等载体,引导学生分析和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n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视频等材料让学生感悟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并自觉地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2.通过中国提出的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五点主张,体会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教学重点1.和平问题与发展问题2.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教学难点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备注教学导入很多同学对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有着浓厚的兴趣,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热情,现在我们先挑选一件,(视频播放:《北约空袭利比亚》,当前的国际社会仍然是十分复杂的,如何看待当今世界的总体形势?这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学生展开思考引入课题,初步感知当今时代的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历史的沉思时代的启示结合教材P97探究活动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思考:20世纪上半叶和下半叶世界战争与和平的形势有何不同?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初步了解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过渡那么什么是和平问题?维护和平有什么重要性?导入下一环节。\n二、呼唤和平、渴望发展的历史潮流1.和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知识教师总结:1.和平问题(1)和平问题的含义: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2)和平的重要性:A、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B、是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学生自主学习,发表见解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和平问题的含义及意义设问活动探究:你认为第三次世界大战会打起来吗?学生同桌讨论,思考发表见解导入下一环节。教师总结:(3)为什么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①饱尝战乱之苦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②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核大国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安全而不敢贸然发动战争③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上各种力量相互制约,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帮助学生分析归纳教师简单点拨过渡展示图片:(略),播放视频:《本·拉登之死可能引发报复活动》综合探究:和平是时代的主流,但世界仍不安宁,存在局部冲突,那么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发表观点帮助学生了解当今世界的基本形势课件展示: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教师总结:(4)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民族宗教矛盾、边界领土争端、恐怖活动、贫困、毒品等问题。\n过渡教师活动:世界和平面临着诸多难题和挑战,世界人民争取和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任务十分艰巨。解决这些危害世界和平的因素,离不开发展,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学习发展问题学生思考,积极发言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教材P99页自主学习,发展问题的含义,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的原因?导入下一环节2.发展问题教师总结:2.发展问题(1)含义: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家经济的发展问题。(2)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的原因(略)学生自主学习两分钟提高学生分析概括知识的能力过渡但是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多媒体展示:图片“苦难的非洲”、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数字鸿沟”。学生思考问题归纳发表见解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教师归纳:(3)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表现:(略)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学生认真观看,谈谈自己的体会三.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1、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设问: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学生归纳: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学生思考,发表观点引导学生了解世界经济形势\n知识拓展教师点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含义:指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和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霸主地位的行径。强权政治含义:指超级大国以强凌弱,肆意干涉别国内政,任意宰割别国人民,侵害他国利益的政策和活动。核心思想:“强权就是真理。”根本原因:最大限度地追逐利益。学生了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2、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思考: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什么?学生阅读教材概括: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帮助学生理解3、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那么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包括?总结:(1)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2)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3)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4)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概括4、中国致力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设问:中国一直致力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那么中国主张是怎样的,给我们什么启示?总结:(五个方面)政治上互相尊重、平等协商……经济上互相合作、优势互补……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学生合作探究,概括总结启示:中国的主张,反映了爱好和平、向往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要求,我们要积极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知识提升\n课堂总结课堂练习1.作为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情况最复杂、交战最为激烈的地区冲突,中东问题是联合国关注的焦点。中东问题的存在表明(C )A.地区冲突是解决和平问题的主要障碍B.当前国际形势的总趋势是总体紧张C.世界仍不安宁,威胁世界和平的隐患依然存在D.战后世界维持了总体和平局面2.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就必须(B)A.无条件支持和参与联合国的各项活动B.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C.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消灭资本主义国家D.限制美国起作用的程度和范围3.2011年5月13日,巴基斯坦遭受塔利班武装自杀式炸弹袭击,本·拉登死后,“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武装曾宣称,要开展报复性恐怖袭击,国际社会对此纷纷谴责。这表明(C)A.恐怖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B.恐怖主义行径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C.反对恐怖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D.打击恐怖主义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结束语播放萨克斯名曲《回家》:在明确了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之后,让我们在充满和平安宁的音乐声中结束我们今天的话题。回家,多么令人神往的字眼,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世界上还有成千上万的人因为战争而无家可归,更有成千上万的人因为贫困而无家可言。让我们一起努力,珍惜来之不易的环境,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贡献。\n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