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 MB
- 2022-08-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课程标准要求】1、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数量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2、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理解二战以后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3、掌握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分析讨论,让学生归纳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征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2、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等的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归纳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及差异,引导学生对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地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教学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和转变的原因。【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教学课时】2节课教学过程:-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第一课时(新课导入)通过世界60亿人口日和中国13亿人口日图片导入第一个标题——人口的自然增长。[板书]一、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展示材料一,让学生明确自然增长数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材料一人口出生率=出生人口/总人口人口死亡率=死亡人口/总人口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人口自然增长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口数之比,通常以年为单位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教师讲解:当人口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人口死亡率大于出生率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因此,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过渡:下面我们从时间角度分析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是怎样的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板书]1、人口自然增长的时间变化引导学生读课本图1.2和图1.3,让学生分析教师首先让学生说出阅读地理曲线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然后总结归纳:1、读图名。2、读各个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变量(两图横坐标均表示时间,纵坐标均为相应时期的人口数)。3、判读图形变化特征(两图中曲线曲率的变化反映了对应时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大小)。4、思考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两图均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的不同特点)。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2,提问: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什么?让学生结合课本P2读图思考题,分析回答。-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让学生阅读课本图1.3,在图1.2中找出图1.3所在的时段,指导学生自学P3第一段,让学生分析近100年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填写下表。历史时期农业革命之前农业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时期20世纪以来人口数量情况数量少数量较多持续增加数量多人口增长情况增长缓慢增长加速明显加快空前增长人口变化原因人们获取食物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害水平差,人口死亡率高生产力水平提高,食物供应稳定可靠,死亡率下降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人们获得充足的食物,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很低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灾害和疾病防御能力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与适应性不断增强引入P3活动题,让学生列式计算:200000×2%=4000(人)200000×(1+2%)10=24.38万(人)24.38万×1.7%=4144(人)教师提问:从以上计算结果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和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师生总结: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由于人口基数增大,虽然自然增长率下降,但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不一定下降。过渡:就整个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长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那么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否相同呢?[板书]2、人口自然增长的空间变化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图1.4,让学生读图,思考下列问题:(1)2000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亚、非、欧、拉、北美、大洋洲)(2)2000年与1950年相比,人口增长数量由多到少的排序是?(亚、非、拉、欧、北美、大洋洲)(3)计算50年来各大洲人口的年平均自然增长率。(非、拉、亚、大洋洲、北美、欧)(4)由此可见,世界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来自哪些大洲?(亚非拉)(5)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它们属于哪一类国家?(发展中国家)-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6)欧、北美、大洋洲的发达国家目前人口数量的增长又表现出怎样的特点呢?(增长较缓慢)展示《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表。世界及各大洲的人口及其自然变化(2000年)地区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人口(亿)非洲3.81.42.47.84拉丁美洲2.40.61.85.19亚洲2.20.81.436.83发展中国家2.50.91.648.07大洋洲1.80.71.10.33北美1.40.90.53.10欧洲1.01.1-0.17.29发达国家1.11.00.111.98全世界2.20.91.360.5让学生阅读课本P4—5课文,讨论。教师从人们的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完成下表。自然增长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增长很快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等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过渡:发达国家人口很少,增长缓慢,会存在人口问题吗?(会),是什么问题呢?(学生回答),那么这些国家采取什么样的人口政策呢?让学生阅读课本P4《日本政府在全国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教师补充材料二、三材料二现金津贴意大利新措施鼓励生育意大利的出生率连年下降,国内人口出现负增长,为了鼓励人民多生育,意大利政府用心良苦地宣布一项新措施,就是给予生育一胎以上的家庭经济津贴。从生育二胎开始可以一次性领取由政府支出的1000欧元的津贴。材料三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德国人口出生率很低,是世界上出生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对夫妇只有1.8个孩子。战后德国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靠外来移民。在德国每年有14.5万多名婴儿的父母是外籍人或父母的一方是外籍人,占全德婴儿出生率的20%。提问:人口增长慢的国家采取的人口政策是什么?(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提问:人口多且增长很快的国家又会采取什么人口政策呢?让学生阅读课本P4印度控制人口宣传画和我国计划生育宣传画,说出其采取的人口政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完成下表的后面人口政策的内容。自然增长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人口政策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鼓励生育,引进外来移民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增长很快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等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等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让学生树立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要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人口发展观。让学生阅读课本P5阅读,明确人口大国人口的增长左右着当今以及未来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世界“60亿人口日”到来推迟了4年。成绩巨大,但依然任重道远。小结本节课内容,完成课堂练习。第二课时复习上节课的内容,由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入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板书]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教师指出: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的。依据不同历史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板书]1、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特点让学生阅读课本P6图1.6。-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教师引导学生分析:(1)图中横、纵坐标分别代表什么?(2)横坐标仅仅表示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吗?(3)自然增长率如何读取呢?让学生结合课本P7的表1.2,思考,填写下表。特点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低提问:三种人口增长模式分别出现在人类社会的什么阶段?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板书]2、人口增长模式时间上的变化师生共同讨论,完成下表。特点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所处历史阶段原因原始型高高低原始社会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生存条件极差,人们抵御自然灾害和疾病的能力很差传统型高低高农业社会、产业革命时期生产力水平提高,生存条件明显改善,抵御灾害能力提高,但传统经济对劳动力数量依赖大现代型低低低现代社会时期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生产力水平高,医疗卫生条件好,社会福利、养老保障制度改善提问:原始型和现代型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一样吗?为什么?教师讲解: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和转变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生产力发展水平)转变是从死亡率还是出生率先下降开始的?(死亡率)设问:目前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地区)生产力水平是否相同?(不同)[板书]3、人口增长模式地区分布让学生阅读课文P6有关段落,分析世界两类不同国家(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分别是哪一种?整个世界又是哪一种?完成下表。-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地区代表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备注发达国家欧洲和北美现代型20世纪5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不断降低,到70年代中期,以欧洲和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平均不足1%,人口增长模式已经引入现代型发展中国家亚非拉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阶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死亡率已经降至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但人口的出生率仍较高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阶段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绝大多数提问: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模式是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阶段吗?为什么?(学生回答)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上会变化的,在空间上也有差异的。最后分析案例1“芬兰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总结:知识结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空间上差异自然增长模式时间上变化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2011·揭阳模拟)读“甲、乙、丙、丁四个国家2008年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三个年龄段的人口比例示意图”,回答1~2题。1.未来人口压力最大的国家是( )A.甲B.乙C.丙D.丁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丙国0~14岁比重最大,说明未来人口压力最大。-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答案:C2.关于甲、乙、丙、丁四个国家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可能是甲B.最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家是丙C.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负担较重的是乙D.社会经济和生态压力最小的是丁解析:甲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最大,出现老龄化问题,并且0~14岁人口比重最小,最可能是发达国家。最适宜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家是乙,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负担较重的是甲,同时社会经济和生态压力也最小。答案:A读右图,回答3~4题。3.四个地区中最先进入人口老龄化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解析:④点城市化水平最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1%且最低,应是最先进入老龄化的地区。答案:D根据下列我国某省人口数据统计表中提供的信息,回答5~6题。年份总人口(万人)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家庭人口规模(人)19533767.294.4914.784.1919644452.213.3714.834.0919826052.115.5515.823.9119906705.686.7921.243.6620007438.078.7641.493.2320107966.249.9445.863.184.1990~2010年期间,该省的突出问题是( )A.家庭户数呈减少势头B.社会负担明显加重C.城市化速度逐渐加快D.人口自然增长率在上升解析:1990~2010年期间,该省老年人口比重显著上升,造成社会负担加重;而家庭人口规模减小,人口总数又增加,家庭户数增多;城市化水平由城市人口比重后期增加较慢来看,速度变慢,人口总数增加也趋缓,表明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答案:B-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5.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家庭观念变化,离婚率呈上升趋势B.医疗卫生事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C.人均GDP增长快,乡镇企业比较发达D.老龄人口比重大,医疗保险费用增加解析: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明显,人口老龄化严重,医疗保险等社会负担明显加重。答案:D(2011·青岛检测)生育率是指一定年龄内每千名育龄妇女所生孩子数。下图是我国各省不同年代生育率分布的盒形图,盒内的分隔线为中位数,线段向上至最大值,向下至最小值。读图,回答7~8题。6.该图说明我国( )A.人口增长率有加快的趋势B.人口总量有减少的趋势C.人口出生率有下降的趋势D.人口生育率的省际差异有增大的趋势解析:中位数代表总体的中等情况,由图可知从1965~2005年生育率在不断下降,人口增长率有减慢趋势,人口总量在增加。答案:C7.影响我国生育率变化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化的推进B.城乡人口迁移C.人口老龄化D.国家人口政策解析:由图可知从1965~2005年生育率在不断下降,而且特别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急速下降,这主要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有关。答案:D读某地区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图中a、b、c分别表示1930年、1970年、2010年的人口年龄结构状况。回答9~10题。-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8.图中反映出人口变化趋势的一个突出特征是( )A.年轻劳动力过剩B.自然增长率上升C.人口老龄化显著D.人口出生率较高解析:从1930年到2010年青少年比重在下降,老年人口比重在上升,所以人口老龄化显著。答案:C9.下列国家中,与该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类似,且人口超过1亿的是( )A.德国B.菲律宾C.尼日利亚D.日本解析:菲律宾和尼日利亚是发展中国家,目前青少年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德国和日本是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现象突出,日本人口超过1亿。答案:D下图为我国香港人口抚养率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1~12题。注:社会抚养率=×100%少年儿童抚养率=×100%老年抚养率=×100%10.香港社会抚养率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提高B.死亡率持续下降C.自然增长率不断上升D.出生率大幅下降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香港社会抚养率大幅下降是由少年儿童抚养率大幅下降造成的,而引起少年儿童抚养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的下降。-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答案:D11.到2016年香港的老年抚养率最小可能为( )A.14%B.16%C.20%D.35%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香港老年抚养率在不断地上升,2000年老年抚养率已经超过16%,但小于20%。则2016年香港的老年抚养率的最小值,在四个数据中C项的可能性最大。答案:C二、综合题(共40分)12.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1:《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提到,从2005开始到2030年的25年,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准备期。准备期这个概念,是相对2030年到2050年人口老龄化最严峻时期而言的。到那个时候,人口老龄化程度将超过30%,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将更大。材料2:2009年12月21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社会蓝皮书》中指出,中国人口金字塔的底部正在迅速收缩,并且0~4周岁幼儿的男女性别比为123.26。(1)以上材料反映出我国人口发展存在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4分)(2)我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速度较任何国家都快,这是我国实行________政策的必然结果。试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8分)(3)目前我国性别比严重失调,为平衡性别比,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8分)解析:第(1)题,从材料1中可知我国老龄化速度快;从材料2中可知我国性别比失调。第(2)题,我国老龄化现象的产生与计划生育关系较大。第(3)题,性别比失调会影响婚姻问题,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等,解决措施可针对其影响针对性分析。答案:(1)老龄化(速度快) 性别比例失调(2)计划生育 提高老年人退休年龄;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关心照顾老人,弘扬尊老爱老的优良传统。(3)①健全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尤其是在农村地区;②消除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③加强文化教育,提高人口素质,改变生育观念;④医院加强医德建设,禁止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鉴别。-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教学反思:人口的变化联系相应的历史事件,学生反映积极,课堂活跃,效果比较好,应多向这方面努力.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新课程标准】1、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能力目标: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情感目标: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口观。【重点】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难点】正确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课前练习-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1.改革开放后,中国大批学生到欧美留学和大量民工涌向我国东南沿海大城市,这会对人口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提示: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密度上的空间变化/对经济的影响。2.“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揭示出人口的哪些变化?【教学过程设计】图片引入:伊拉克战争带来的难民潮,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等(一)区分概念:1、人口移动和人口迁移 人口移动泛指人口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如旅游、出差、购物等。 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指的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 “人口迁移”这个概念中包括了三大要素: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移动距离的长短并不能作为人口迁移的标准!人口迁移的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人口迁移的规模大小(或人口流动的流量大小)(2)人口迁移的方向(或迁出区和迁入区的分布)(3)人口迁移方式(例如自发的,政府组织的,外力强迫等)(4)人口迁移特点形成的原因(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等)(5)人口迁移的意义(或作用),包括对迁出区和迁入区的作用。2、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这是人口迁移按是否跨越国界而划分的两种形式。(1)国际人口迁移: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年)的迁移活动。跳转到第(二)部分的世界人口迁移在二战前后的不同变化。(2)国内人口迁移:指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地区向另一地区移居的现象。跳转到第(三、四)部分的美国的人口迁移和中国的人口迁移。(二)-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国际人口迁移读图:国际人口迁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向(该图可主要分二战前和二战后两个时期)问题:分析世界人口迁移的规律,可能影响的因素,带来的影响。(由学生讨论分析)归纳: 二战前二战后迁移特点旧大陆->新大陆已开发国->未开发国集团性、大批量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工人增多。迁移原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主义的扩张。世界各国生产发展的不平衡迁移路线欧洲->美洲非洲->美洲(殖民者掠夺)中、日、印等->东南亚、美洲(帝国主义招工)发展中国家->北美、西欧外籍工人->西亚南欧->西欧影响促进新大陆的开发,种族、民族的融合、文化的交流;美洲人口剧增,非洲人口大量减少,大批印第安人被杀害。缓和了迁出国的人口压力,但也造成了人才外流;对移入国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促进了经济发展。(三)国内人口迁移1、美国的人口迁移 读书上P10案例2“美国的人口迁移”,分析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自1850年以来人口迁移的规律、原因,带来的影响。时期迁移的原因迁移流向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人口大规模西移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由乡村流入城市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农业危机、自然灾害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工业的阳光地带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20世纪70年代以后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2、中国的人口迁移 读书上P11案例3“我国古代的几次人口迁移”和P9图“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分析中国各个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方向和原因,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相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大规模人口流动的原因和影响。阶段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新中国成立后至80年代中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特点人口频繁地迁移迁移规模比较小,频率比较低流动人口大量增加迁移方向秦汉开始:黄河中下游平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安史之乱”:人口分布中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靖康之难”:人口继续南迁。净迁出地区有辽、鲁、沪、川等省市,西藏为迁入和迁出持平地区,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原因戍边、流放、逃难、避税和经商,移民支边、战争、自然灾害等受国家政策和户籍管理制度影响较大各地之间巨大收入差异;农业中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大规模人口流动的原因和影响: 主要原因:-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1)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剩余状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村大批潜在的剩余劳动力成为显性的剩余劳动力,他们迫切要求进入小城市寻找就业机会;(2)1984年推出的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为我国流动人口的大量涌现提供了契机;(3)城乡及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最根本原因。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人口迁移与以前人口迁移主要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不同,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迁移和外出的目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而迁移的人数也逐步增加。 总的来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吸引人口迁移的最重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务工和经商)。(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总上所述可以看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1、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因素; 2、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因素; 3、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以及个人动机和需求因素。(五)人口迁移的意义 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六)探究性问题: 关于广东省的外来人口问题,请你搜集相关资料,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总结:知识结构: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人口的迁移类型影响因素概念意义-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探究性问题: 关于广东省的外来人口问题,请你搜集相关资料,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课后练习: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2011·连云港模拟)读下图,回答1~2题。1.图中所示2000年中国人口流动特征是( )①上海和江苏迁入人口之和与四川迁出人口大致相等②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比重约为22%③图中人口迁出的6个省份均位于地势第二级阶梯④图中人口迁入的6个省份均位于东部经济地带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上海和江苏迁入的人口比例和四川迁出的人口比例相等,从图中看农村向其他第三产业转移的人口就达到22%,图中迁出的6个省份江西、安徽、河南、湖南都在第三级阶梯,图中迁入的6个省份都位于东部经济地带。答案:C2.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对迁入区的影响是( )①提高城市化水平②改善环境质量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④增加交通压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解析:农村大量劳动力迁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化水平提高,可以促进迁入地区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城市交通的压力,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答案:D读我国某省区的轮廓图,回答3~4题。3.图中信息主要反映区域间的( )A.开放性B.差异性C.整体性D.联系性解析:通过轮廓可以判定该省区为江苏省,图中信息主要体现的是社会经济方面的差异。答案:B4.图中地区人口主要流向是( )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①→③D.③→①→②解析:人口迁移的方向主要是由经济落后地区迁往经济发达地区,从图中信息得出,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因此人口由苏北迁往苏南。答案:A读二战后的国际劳动人口流向示意图,回答5~6题。5.根据图中各移民流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拉丁美洲到北美的移民是三大移民流之一B.由贫穷区域流入富裕区域是移民的主要方向C.欧洲到北美的移民主要来自西欧D.人口移动主要是由经济原因所致解析:二战后人口主要从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迁移,故C错。-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答案:C6.下列大洲中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 )A.欧洲B.非洲C.北美洲D.亚洲解析:从图中箭头粗细上可知人口迁出数量最大的是亚洲。答案:D根据国家农调总队的抽样调查,中国每3个产业工人中就有2个来自农村地区。2007年到乡镇企业就业和外出务工的农民有2.26亿。读图,完成7~8题。7.我国人口净迁入最多的省区是( )A.新疆、山东、北京B.湖南、福建、海南C.上海、新疆、云南D.广东、浙江、上海8.我国目前的这种人口流动将( )A.严重阻碍沿海地区经济发展B.加重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C.加快北方地区的农业发展D.加速中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解析:-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依据图示,我国当前的人口主要由内地省、自治区迁往沿海经济发达省区。这种人口流动可促进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也加大了沿海地区的环境压力。大量人口流出不利于中部地区的城市化推进。该人口流动主要在南方省区进行,对北方农业发展影响不明显。答案:7.D 8.B(2011·泰州检验)读“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市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9~10题。9.有关该市人口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从总体上看,该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以机械增长为主B.该市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C.影响该市人口迁移的因素是政治因素D.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上升趋势10.近年来该市人口机械增长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正确的是( )A.该市因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而出现“民工荒”B.该市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迁入量减少C.是由于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D.农村生存环境已好于城市解析:由图分析可知,近年来该市的人口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但自然增长率基本呈下降趋势,其人口数量的增长以机械增长为主,导致人口大量迁入的因素以经济因素为主。近年来该市的人口机械增长率有所下降,和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区民工待遇相对较差,农民工对物质文化要求提高有关。答案:9.A 10.C读“某区域图”,图中箭头为目前正在进行的人口移动方向。据此完成11~12题。11.造成图中人口移动的主要原因是( )A.民工流动B.道路建设-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C.水利工程建设D.输气管道建设12.对图中人口移动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以青壮年居多B.从人口受教育程度看以高学历人口居多C.从人口移动距离看以长距离迁移居多D.从人口移动形式看以线形分散为主解析:由图可知,人口迁出地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线地区,为工程移民,以近距离整体迁移为主、形式上以线形分散为主。答案:11.C 12.D二、综合题(共40分)13.(2011·汕头模拟)读下表,完成下列问题。(20分)1985年7月至1990年6月我国人口迁移的原因结构原因分类占迁移人口的比重(%)性别比原因分类占迁移人口的比重(%)性别比经济性原因56.2217.3家庭性原因34.539.0工作调动分配录用务工经商学习培训退休离职11.55.924.312.91.6268.4243.5223.8149.7603.9投亲靠友随迁家属婚姻迁入9.910.414.275.967.49.7其他原因9.3215.0合计100123.1注:性别比是指平均每100个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如大于100,表明男性人数多于女性;若小于100,则说明男性人数少于女性。(1)表中所列影响人口迁移的各种因素中,经济因素迁移人口的比重是________。其中又以________人员比例最高,且该时期的人口流动与以前主要受国家政策影响不同,主要是以自然地迁移为主。(4分)(2)表中人口迁移的其他原因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等。(6分)(3)在所有经济性人口迁移中,就性别而言,________性人口数超过________性人口数;在家庭人口迁移中,________性人口数超过________性人口数。这是由男性与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________不同造成的。(10分)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表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作答。答案:(1)56.2% 务工经商-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2)生态移民 行政工作需要的高级管理人员统一调动(3)男 女 女 男 社会分工14.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材料1:不同时期户籍迁移记忆漫画。材料2:据2009年1月23日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已发出通知,要求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招收非本地户籍的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各地城市应取消落户限制(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1)材料1、2反映出的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3分)(2)当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2分)( )A.由城市到乡村B.由城市到城市C.由乡村到城市D.由乡村到乡村(3)目前我国的国内人口流动和迁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形式,这对我国乡村有何影响?(8分)(4)进入21世纪,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外来民工无“工”可做而本地企业无“工”可用的现象,原因是什么?(7分)解析:第(1)题,“孩子上学”属社会文化因素,“我们村挺富的,想转回去当农民”属经济因素。材料2反映了政治因素。第(2)题,我国当前人口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内地迁往沿海、由农村迁往城市。第(3)题,考查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第(4)题,技术水平限制是主要原因。答案:(1)社会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 (2)C(3)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缓解人地矛盾,保护生态环境;③更好地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④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4)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对技术人员需求大量增加,而外来民工大部分知识水平较低,难以满足企业技术生产要求,因而出现东南沿海地区外来民工无“工”可做;而大量本地企业招不到高素质劳动力而无“工”可用。-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教学反思:讲练结合,学生讨论,师生互动,本节内容充实,因有充分的例子,学生理解比较到位,但课堂管理上要求学生有好的基础才容易展开.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新课程标准】1、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环境承载量、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2.了解和理解全球人口容量估算与前景3.了解和理解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估算和前景4.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教学重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2.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教学难点】1.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2.理解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各国须采取相应措施【教具准备】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制约因素示意图、有关我国人口与环境的文字资料-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教学方法】讨论法、个案分析法【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1.3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一)环境承载力(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1、概念: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衡量指标:人口数量。(二)环境人口容量(为了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而提出)1.概念: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科学技术资源数量获取和利用资源变化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环境人口容量2.环境人口容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注意环境人口容量定义中所包含的几层意思:①谈环境人口容量应指出具体时间,因为环境人口容量是时间的函数,具有不确定性。②人类的生存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因而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③人类的生活除了满足吃、喝等物质方面的需求以外,还有精神生活的需求。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确定具有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④如果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要以该国或地区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为依据,而所能的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不见得完全就是本地的,也可以是定义中所说的“其他”(如国外或地区以外的)资源和技术,这一点对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结果有较大的影响。(过渡)何如进行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呢?3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本部分建议采取由学生自学——学生讨论——学生阐述——学生补充——教师总结——-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归纳出一个倾向性的意见的程序进行乐观者认为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结合人类发展史来考察,每一个时期应该有各自的环境人口容量,这意味着当时科学技术水平条件下的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但人类的人口数量从未还到过最高的人口容量。可以乐观地相信,地球的人口增长不会达到自然环境的最高人口容量,因为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新科技能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未来,世界人口增长已得到有效的控制。但必须强调的是,乐观的态度并不表示忽视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意义。在特定时期和一定科技发展水平下,过快的人口增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是相当大的,对人类的发展也是有害的。假定条件不同,估计的方法不同,结论也会不同悲观者认为目前世界上的人口太多,已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介于悲观者与乐观者之间,许多人认为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过渡)据科学家计算,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约为16亿,而我国目前的人口已有近13亿的情况下,已经表现出了人口负担过重的现象,资源表现出紧缺状态,到底中国有多少人才最合适呢?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引言)在保证现代人生活幸福,同时又不降低未来人生存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到底适合养活多少人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科学家在环境人口容量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一)人口的合理容量1、概念: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2、特点: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3、概念提出的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二)正确处理人类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与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的关系本部分建议采取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阅读教材——学生进一步探讨——学生代表发言——学生补充——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1)请同学们结合日常生活实例和教材分析说明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任务的艰巨性?(2)采取何种措施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的出现?教师总结:(1)现实中的人口问题(如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等)引发了严重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①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耗资源量很大,索取资源和转嫁有害生产的地域超出了本国的范围。②发展中国家不仅人口数量多,人均消费水平低,而且一些国家的人口仍在快速增长。若在现有的经济基础上,把发展中国家人均生活质量提高到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所引发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将会相当严重,解决的难度也很大。(2)I就整个世界来说:①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尤其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②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II就各国、各地区来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应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课堂小结:略板书设计:1.3人口的合理容量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一)环境承载力1、概念:2、衡量指标(二)环境人口容量概念2.环境人口容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3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一)人口的合理容量1、概念:2、特点3、概念提出的意义(二)正确处理人类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与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的关系-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环境人口容量说法正确的是( )A.环境人口容量具有较大的确定性B.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科技发展水平C.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是8亿~9亿D.环境人口容量与地区开放程度呈正相关解析:地区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答案:D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1:中国新闻网2009年9月17日电 2033年前后,中国总人口数量将保持在15亿左右;在较长一段时期,保持人口生育率在1.8%左右。如果生育率保持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水平,现有总人口将超过17亿。那么中国人均土地、水资源、森林、能源等都要比现在的人均拥有量降低20%以上。材料2:我国能源保障分布区示意图。(1)“如果生育率保持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水平,现有总人口将超过17亿。”而目前我国的总人口是13亿多,形成该增长差距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由材料2分析我国能源保障水平的分布特征。造成该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分)(3)分析材料,谈谈为什么说人口压力是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2分)解析:本题结合人口增长的预测数据和能源保障分布区图,考查人口增长与环境的因果关系,同时也考查了综合分析的能力。第(1)题,自20世纪70年代,我国实行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有效地控制了人口的增长。第(2)题,从能源保障分布区图可以看出,整体而言,西部、北部高,东部、南部低,这与能源的地区供给能力和地区消费水平有直接关系。第(3)题,人口压力主要是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的。①-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人口数量增加,对资源的需求量必然增大,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②人口数量增多、人口分布集中以及人均消费水平上升,使得生活排污量剧增。若不妥善处理,就会造成环境污染。③伴随着人口数量增长,人类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扩大带来更多的废弃物,处理不当也会造成环境污染。答案:(1)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2)分布特征:西部高,东部低;北部高,南部低。主要因素:地区能源生产总量、地区能源消费总量。(3)人口增长,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当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时,就会造成生态破坏;人口增长,消耗物质增加,排污量不断增加,当超过其自净能力时,就会造成环境污染。教学反思:本节内容难度大,不宜太深入,在讲解过程中有些班级因没有做概念的比较而学生理解不够,应多些课后的辅导.教学资料1、荷兰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它的人口密度超过400人/平方公里。2、新加坡平均每平方千米可达4400多人,是亚洲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3、日本由四个大岛及约4000多个小岛组成,面积377873平方公里。人口12750万以上,为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4、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据估计1998年人口已经达到10.24亿人。它的年自然增长率是1.3%,即每天44100人。中国现有人口超出150年前世界人口之和。5、人口最少的国家人口最少的主权国家是梵蒂冈,1999年7月为止它的人口估计为870人。6、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总面积19.3平方公里,1997年人口达到421000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1813人。7、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区域面积2500平方公里以上的国家中,人口密度最高的国家是孟加拉国,该国总面积达147570平方公里,1997年人口达1250.3万人。-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8、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岛屿是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该岛1997年有11870万人口居住在132186公里的土地上,人门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98人。9、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是蒙古。蒙古面积是1566500平方公里,1997年人口有237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5人。10、人均寿命最高的国家根据1998年的世界银行人口普查,日本是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高的国家。该国女性寿命83.9岁,男性77.3岁。最低的人均寿命11、塞拉利昂是世界上人均寿命最低国家。该国女性人均寿命39.8岁,男性人均寿命35.9匀。12、最大的男女两性寿命差距1995年,俄罗斯联邦共和国的男性寿命是58.27岁,女性寿命是71.7岁,两性相差13.43岁。13、最缺少女性的国家最缺少女性的国家是卡塔尔。该国人口67.2%是男性,而世界范围内估计,每有1000名女性就有1015名男性。14、最缺少男性的国家乌克兰是世界上最缺少男性的国家,该国人口中53.7%是女性。15、最高的出生率据联合国估计,尼日尔在1996年的出生率达到54.59‰。16、最低的出生率如果将梵蒂冈城忽略不记,波黑是世界上出生率最低的国家。1995年到1996年该国的出生率是6.5‰。17、最高的死亡率1995年至1996年,塞拉利昂的死亡率为25.1‰。1975年至1980年,东帝汶的死亡率是45‰。这个数字在1990年至1995年间稍有下降,为17.4‰。18、最低的死亡率科威特是死亡率最低的国家。1995年至1996年,该国的死亡率为2.2‰。最高的自然增长率1992年至1997年,阿富汗的自然增长率是每年7.4%。19、最高的结婚率美国维尔京群岛的结婚率是35.1‰。结婚率最高的主权国家是马尔代夫,为19.7‰。20、最高的离婚率1997年,在美国有115万人离婚,离婚率为4.3‰。1998年美国有1940万成年人离婚,离婚率为9.8‰。最高的自杀率21、自杀率最高的是1991年的斯里兰卡,47‰。22、最低的自杀率1970年,约旦的自杀率是每100000人0.04人,当年只有一个人自杀。23、拥有医生最多的国家-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拥有医生最多的国家是中国,1995年该国医生达到191.8万人,其中包括牙医和中医。24、人均拥有医生最多的国家是摩纳哥,该国每169人就拥有1名医生。拥有医生最少的国家25、马拉维是人均拥有医生最少的国家,每49118人才拥有一名医生。护士最多的国家26、美国是护士数量最多的国家,1995年的护士人数是204.4万。最高的失业率1996年,波黑劳动力中的75%失业。27、最低的失业率列支敦士登1997年的失业率仅为2.7%。28、人口最多的城市日本东京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根据联合国统计2000年3月东京人口达到2640万。、2最高的人均电话拥有量摩纳哥是人均拥有电话最多的国家,每1000人就拥有1994部电话。30、拥有药剂师最多的国家拥有药剂师最多的国家是中国,1995年药剂师数量是418000人两千多年以来,中国主要依靠药剂师秤量中药。第二章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城市外部形态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地域结构之间的关系。3.掌握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主要因素。认识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一般规律。(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和研究,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城市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教学重点:1.城市的地域形态;2.城市地域结构特点;3.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教学难点::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列表对比法 -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目前,世界上有近50%的人口居住、生活在城市里。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外部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不同部位都有不同的作用,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1.概念: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我们看到的每个城市特定的外部轮廓形状。2.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平原地区;分散发展的城市形态——山区或丘陵地区(因为城市用地比较破碎)。3.类型划分:观察:成都、兰州、重庆的行政图,地形图(1)三座城市的城市形态有什么区别?(2)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3)这三种城市形态各有什么利弊?(学生讨论)类型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分布地区平原地区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沿此延伸地形的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区举例我国的成都(左图)、合肥,美国的华盛顿兰州、洛阳、西宁、宜昌等。重庆 成都城市形态图兰州城市形态图重庆城市形态图 过渡:城市不仅有一定的形态,其内部还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2.功能分区(1)形成:-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有着各自的特点,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而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在城市里的集中,就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区形成功能区。(图2.1)(2)功能分区的特点①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如,住宅区里常常也有商店、工厂等,只是商店和工厂用地面积所占的比率较低而已。读图思考图2.1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中所示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请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点拨3.几种常见的功能区(1)商业区A、商业区的形成:商业活动要求接近消费者,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商业活动大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商业活动在某地发展起来后会带来众多的消费者,这又会吸引饮食、交通、邮电、银行等其他的服务,这些方便的服务设施又会吸引更多的人和服务,这就是集聚效应。通过集聚效应,商业区逐渐形成。B、商业区的分布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分布。C、中心商务区(CBD)分布: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市中心功能:商业活动的中心和服务中心读图思考(P20图2.3纽约的CBD——曼哈顿)纽约市曼哈顿的建筑高大密集,这是城市CBD的共同特点。这样的建筑对于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什么作用呢?点拨增加了垂直方向上的利用率(2)住宅区城市的住宅区,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和居住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一项职能。在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住宅功能用地,约占城市用地的40%到60%。分化:中高级住宅区和低级住宅区结合P19图2.2香港的中高级住宅区(a)和低级住宅区(b)分析说明 中高级住宅区低级住宅区布局区位城市的外缘内城和工业区附近房屋面积较大(有的是独立庭院)狭小(拥挤密集)-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环境优美较差配套公共设施齐全(如学校、医院、商店和绿地等)不齐全(3)工业区A、形成: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聚集而形成。这些工业企业专业化程度较高,而且它们之间往往有很强的协作性。B、布局: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由于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运输需求)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是城市地域的基本组成,是各类城市所共有的,最基本的功能区。有些大城市因功能复杂,还会形成其他的功能区,例如行政区、文化区等。而这些功能区在中小城市里就不那么明显,但并不是说中小城市没有或不提供这种功能,只是这种职能的用地较分散或占地面积较小而已。课堂小结:回顾本节所学内容,指明重点,让学生了解城市形态和不同功能区的基本特点及发展趋势,联系实际,分析事例,灵活运用。板书设计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一、城市形态1.概念2.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它所处的地理环境的关系:3.类型划分: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等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2.功能分区(1)形成:(2)功能分区的特点3.几种常见的功能区A商业区B住宅区C工业区第二课时一、城市地域结构1.概念: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称为城市地域结构-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2.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了解)(本部分可以采取学生课上阅读的形式进行)模式形成形状示意图同心圆模式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同心圆图2.6a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扇形或楔形图2.6b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大,原有市中心区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离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形成 图2.6c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1.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即城市内部各功能区的空间组合不同。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对城市来讲——城市土地有限,不同地段租金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付出租金最高的经济活动才可能得到相应的地段。而不同的经济活动类型其付租能力(或愿意付出的租金)又不同。直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A、交通便捷程度。一般来说,交通便捷程度越好,土地价格或租金就越高。(图2.7)地理位置通达度土地价格或租金市中心有多条公路穿过最好最贵市中心延伸出的主要公路两旁和公路交汇处次之比较贵远离主要公路的地区差比较低 B、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如下面表格及相应的坐标图示)(本部分建议采取学生分析教材图2.7,完成相应问题,教师进行总结归纳的方式进行) 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用地要求占地少,要求最大程度的接近消费群体占地多,要求方便上下班,又要方便购物工业生产占地较大,地租占成本的比例很高-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受距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因而位于距市中心最近的A区,在A区商业支付的租金最高较小。因而位于距市中心较近的B区,介于商业区和住宅区之间较小。在距市中心最远C区只有工业出的租金最高过渡:在实际生活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并非完全按照这一经济规律呈现,而是更具复杂性。这说明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在起作用,请大家结合你的认识、图2.9和案例1:纽约市的少数民族区谈谈你的看法。(2)其他因素A.收入——形成不同级别住宅区的常见原因。有能力支付昂贵租金和选择最佳居住环境的人,其居住地往往形成高级住宅区。B.知名度——城市内某些地区在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具有很高的声誉,这往往会吸引更多新的住宅或商场建在该处,以提高其知名度。C.种族聚居区的形成——在有些城市的某一区域内,如果某个种族或宗教团体占优势,就可能形成种族聚居区。如纽约市的唐人街、哈林区、小意大利区等。D.历史因素——城市的建筑物和街道设计可以维持久远,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着深远的影响。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城市发展的初期城市发展的中后期城市的地域范围狭小扩大各类功能用地的关系混杂布置,无明确功能分异分异明显工业发展方向在市中心形成工业的自然团聚市区的工厂企业纷纷外迁原因分析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引起为降低成本、保护环境三、城市的合理规划关键:处理好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的关系。居住区和其他工作地点之间应有:1.便捷的交通联系(为了方便职工的上下班)-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2.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应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带的远郊区3.卫生防护带 板书设计一、城市地域结构1.概念:2.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1.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地域结构特点2.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因素(1)经济因素——主要因素。A、交通便捷程度B、距离市中心的远近(2)其他因素A、收入B、知名度C、种族聚居区的形成D、历史因素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三、城市的合理规划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知道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是不同的。2.了解不同的城市等级其城市地域结构不同,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是不同的。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3.了解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了解不同等级城市空间分布特点。教学重点:1.了解我国城市等级划分的标准2.了解不同的城市等级其城市地域结构不同,提供的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是不同的。教学难点::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教学挂图、自制图表等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列表对比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我们生活在不同的城市,如广州、惠州、惠东等,我们知道,这些城市有大小之分,也就是说城市等级是是不同的,那么城市的等级是如何划分的呢?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如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第二节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等级1.主要依据:城市的人口规模。但是不同国家对城市人口规模、等级划分是不同的。通常是以城市人口规模人口规模2.分类(从小到大):一般划分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等。阅读此部分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为课下阅读处理通过学生阅读让学生认识到(1)我国城市的等级划分依据:市区和郊区非农业人口的规模大小(2)分类(四类):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万~100万人口;中等城市——20万~50万人口;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此外还有城镇型居民点二、城市的服务范围说明:作为区域的中心,集中了大量不同的企业和机构,为区域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吸引着区域内的居民到城市来购物、就医、上学或寻求其他服务。如果把到该市来购买商品或寻求服务的顾客来源点画在图上,就可以大致画出这个城市的服务范围。1.范围: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城市本身,还包括这个城市附近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2.特点:①不固定②无明确的界线活动:让学生以宿舍为小组,预先调查自己或家里人下列几组不同服务的地点选择状况(课前完成):1.购买纸、笔、米、面等日常消费品,看头痛、感冒等常见病,上小学等。2.购买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看一些大病或者上重点高中等。3.购买时装等高档商品,看疑难杂症,上大学或者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等。把结果填在下面的表格中,并说出理由。名称惠东县惠州市广州市距离0km40km128km-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人口规模(万)20左右50左右800左右前往该地的频率寻求的服务从而得出结论:3.城市等级与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的关系城市等级服务种类服务质量服务范围城市数目彼此距离特大城市多少高低大小少多远近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4.城市等级与地理位置的关系——密切相关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有:①优越的地理位置、②发达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③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案例2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明确如下问题:1.上海市是我国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2.能够分析上海市优越的地理位置:(1)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对内通过长江的航运,可以联系南京、武汉和重庆等工业城市,服务范围可以扩展到广阔富饶的长江流域甚至更大的地域;对外它是我国大陆向东最接近太平洋世界贸易要道的国际港口,通过对外贸易还可以扩大其服务范围。(2)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连接长江流域和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同时也位于中国大陆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这使得上海能够得到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和农产品供应,以满足大规模城市人口的需求,而且还为上海市提供了巨大的市场。(3)上海市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端和太湖流域的下游,长江三角洲为城市的发展与拓展提供了广阔、平坦的土地,为城市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培养学生如下能力(1)通过案例2用上海市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的变化说明优越的地理位置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城市等级提升和服务范围扩大的作用。-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2)结合上海市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城市等级的提升和服务范围的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只是提供了条件,而不是决定因素;并不是每一个城市都能逐渐提升其等级。课堂小结本课主要讲述了城市等级、服务种类、服务范围的关系。同时以上海为例分析了城市等级与地理位置的关系。板书设计: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等级1.主要依据:城市的人口规模2.分类(从小到大):一般划分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等二、城市的服务范围1.范围:2.特点:①不固定②无明确的界线3.城市等级与服务种类和服务范围的关系小城市(如我国的县城)大城市(如省会城市)特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服务种类 级别 服务范围 服务设施 4.城市等级与地理位置的关系——密切相关课后作业:请学生收集大庆市资料,阐明有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也可以提升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 第二课时导入新课:-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上节课我们探究了城市的等级划分和城市的服务范围的关系。我们知道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一、城市等级体系1.概念过渡:我们这里以德国南部为例来分析城市等级体系的有关问题2.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图2.12,完成读图思考的问题。题3的目的是让学生说出每一等级城镇之间距离远近,比较不同等级城镇的分布特点。读图思考1.图中的城镇共有几个等级?点拨三个2.不同等级城镇的数目与城镇级别有什么关系?点拨城镇的级别越高,数目越少。3.不同等级城镇的分布与城镇级别有什么关系?点拨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4.试解释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关系。点拨学生讨论,只要合理即可。过渡:从图2.13中还可以看出,在每一个高等级的城市周围总是分布有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或者说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二、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的嵌套规律(本部分为选学内容,可根据具体实际合理安排)1.前提条件:①环境几乎一样的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均匀②区域的运输条件一致,影响运输的惟一因素是距离。2.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形成过程。(理解)a.当某一货物的供应点只有少数几个时,为了避免竞争、获取最大利润,供应点的距离不会太近,它们的服务范围都是圆形的。b.在利润的吸引下,不断有新的供应点出现,原有的服务范围会因此而缩小。这时,该货物的供应处于饱和。每个供应点的服务范围仍是圆形的,并彼此相切。-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c.如果每个供应点的服务范围都是圆形相切却不重叠的话,圆与圆之间就会存在空白区。这里的消费者如果都选择最近的供应点来寻求服务的话,空白区又可以分割咸三部分,分别属于三个离其最近的供应点。讨论:请同学们思考①图2.15中城市有几个等级?②找出表示每一等级六边形服务范围的线条颜色?③叙述不同等级城市之间服务范围及其相互关系?3.理论基础:德国南部城市4.意义:运用这种理论来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5.应用——“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案例2通过这个案例,使学生明确如下问题:1.利用中心地六边形服务范围、层层嵌套的理论模式成功地指导了“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2.通过阅读文字资料,了解A、B、C三级各自的服务功能、人口规模。3.阅读图2.16,找出A、B、C三级居民点数目,各自分布特点。课堂小结本课主要通过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分析了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的嵌套规律,同时又用“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的案例说明了该理论的应用。 板书设计: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一、城市等级体系1.概念2.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二、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的嵌套规律1.前提条件:①环境几乎一样的平原地区,人口分布均匀②区域的运输条件一致,影响运输的惟一因素是距离。2.城市六边形服务范围形成过程。3.理论基础:德国南部城市4.意义:运用这种理论来指导区域规划、城市建设和商业网点的布局。5.应用——“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 课后作业:完成惠东、惠州、广州城市嵌套体系关系,说明理由。-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第三节城市化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2.正确认识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积极作用3.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6.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归纳出城市化的含义,并理解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能够利用曲线图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且能够结合案例分析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3.通过上网查阅和调查身边的农民工,了解他们进城的动力[来源:学科网]4.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常州市的人口数量、用地面积等调查,分析我国城市化特点5.要求学生周日到市区走一走、看一看、问一问,了解一下惠东县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而产生的主要问题6.小组讨论:给惠东县政府提出建设惠东县的一些合理化建议(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农民工的调查,培养学生对农民工的正确认识,建立正确的情感2.通过对城市问题的学习,让学生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现状与趋势,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来源:学科网]3.通过讨论并对一些合理化建议的提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及参与治理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二、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三、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四、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电视录像机五、教学方法:比较法、列表分析法、图示法等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课前练习】(学生阅读课本,完成课堂练习)(1).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①;城市是区域发展的②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③的发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可以用④来表示;城市化不仅带来了聚落⑤的变化,还带来了⑥方式、⑦方式、⑧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⑨,是⑩的表现。(2).整个19世纪,①洲是世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20世纪初,②-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20世纪中叶以来,③国家民族独立,经济④,逐渐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⑤阶段,一些大城市的人口和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出现⑥化,发展中国家则大部分处于⑦阶段。(3).①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城市化的国家,进入20世纪,英国开始出现②化现象,20世纪下半叶,大伦敦的城市人口出现③的趋势,城市中心出现了失业率④、空旧房增多、犯罪率⑤、市中心的⑥化等现象,英国的大城市积极调整⑦,发展⑧产业和⑨产业,开发⑩区,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使大伦敦的人口于1985年开始微弱增长。(4).合理的城市化可以①环境,如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②和促进③发展的方向转变,但是,过快的城市化就会使城市④下降,甚至出现⑤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⑥污染问题;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⑦的节能建筑和⑧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使⑨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⑩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答案:(1).①城市化、②经济、③城市、④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⑤形态、⑥生产方、⑦生活、⑧价值、⑨必然结果、⑩社会进步(2).①欧、②北美、③发展中、④迅速发展、⑤后期成熟、⑥逆城市、⑦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3).①英、②郊区城市、③减少、④增高、⑤升高、⑥空洞、⑦产业结构、⑧高科技、⑨第三、⑩市中心衰落(4).①改善、②生活水平、③社会、④环境质量、⑤大气、⑥噪声、⑦低污染、⑧绿色、⑨城市景观、⑩自然景观二、什么是城市化1.城市化的概念2.三个重要指标: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通常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城市化水平,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活动:引导学生读图2.17“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发展”,思考这些变化的结果——城市等级的变化说明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3.产生的原因:推力和拉力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在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期,推力和拉力的内容可能很不相同,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不一样。4.意义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化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的巨大变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三、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活动:引导学生读图2.19“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分组完成“读图思考”归纳: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起步慢,水平低,二战后速度快,甚至出现了不合理的发展;发达国家:起步早,英国最早,水平高,一般在70%以上,英国最高,开始出现逆城市化,英国最早。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则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分组活动:对比第33页“城市化进程示意”、34页“几个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和第37页“中国城市化进程曲线”,完成活动内容并讨论:1.对我国城市化进行阶段划分;-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2.说明我国城市化所处阶段;3.预测我国未来城市化进程趋势。四、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注重引导学生读图得出:城市数目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增加。通过学生讨论共同完成第35页活动,再得出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进程,由个案到规律。补充:我国的城市发展方针: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着重发展小城镇,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五、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表现: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废渣影响城市土地质量;出现“热岛”现象,密集建筑群影响日照、风速和风向活动:每项表现举一个实例。2.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3.不合理的城市化城市化过快,导致出现城市问题: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分组讨论:身边有哪些城市化问题,并解释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4.改善措施: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相协调。活动:参考案例5,完成第38页活动。补充:我国城市的环境污染主要表现【课堂练习】完成《学海导航》第三节内容【知识结构】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区位的选择一、教学目标分析[来源:学科网]知识与技能:(1)农业区位的含义(2)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学生分析案例及读图能力,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合理进行农业选择。(2)根据本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学习,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2)通过对乡土地理与抽象理论的结合,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二、教学重点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2.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会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3.学会利用农业区位理论分析具体案例三、教学难点[来源:学,科,网]正确运用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分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四、教学方法[来源:Z.xx.k.Com]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本节课我们将共同来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什么是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由于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展示图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澳大利亚牧场。[教师提问]:从图片上看,两地的农业生产有何不同之处?[学生看图回答]:泰国湄南河平原是一片水田,从事水稻种植;而澳大利亚东南是一个牧场,从事养羊业。[来源:学科网ZXXK][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两地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农业景观?[学生回答]:因为两地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不一样。[来源:Zxxk.Com]-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承转]: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农业在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这两地的不同选择呢?引入农业区位的概念。[教师讲解]:农业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以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它的区位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湄南河平原;二是湄南河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提问]: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相互交流得出: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教师小结]:既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如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等。以湄南河平原为例,影响其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展示中南半岛位置图,学生读图思考。[学生讨论后回答]:中南半岛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人力耕种,劳动力丰富,机械化水平低。课件展示活动内容:下列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来源:Zxxk.Com]1.结合水稻生长需要的热量和水分条件,分析为什么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气候)2.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这个地区为什么要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地形、土壤)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市场、政策)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承转]: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由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也产生很大的影响。[来源:Zxxk.Com]第二课时案例学习: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如下问题: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2.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教师讲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土地不但要考虑自然条件因素,还要考虑发展变化较快的社会经济因素,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教师讲授]: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我们称之为农业地域。在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展示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多图结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教师讲解]:混合农业是一种将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在经济发达国家其生产形式比较稳定,分布比较广泛,商品生产有一定规模,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种植小麦、玉米等谷物以及牧草和饲料作物,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牛、羊、猪等。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的小麦—牧羊带最为典型。-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读图指导:根据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图,确定小麦—牧羊带在澳大利亚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上的位置,分析说明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地区有利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加强对课本图3.3核心原理的实际应用。学生自主阅读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分析:澳大利亚东南墨累—达令盆地是农牧皆宜的地区。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原因。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2.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教师提问]:那么,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盆地的区位因素有什么不足之处?知识拓展:课件展示澳大利亚大分水岭的雨影效应的形成原理及东水西调示意图。[来源:学。科。网][教师讲解]:澳大利亚东南部受大分水岭的影响,降水集中于大分水岭的东侧,在其西侧形成山地的雨影效应,降水丰富地区与农业生产地区分布不一致,灌溉成为澳大利亚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因此,澳大利亚对水利工程建设很重视,东水西调促进了墨累—达令盆地农牧业的发展。[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上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进行案例分析时,我们不但要考虑自然环境因素,还要考虑社会环境因素。农业地域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些因素是要发展变化的。对于一些不适于农业利用的自然条件,我们还可以适当加以改造利用,促进农业生产。[来源:Zxxk.Com]课后活动:以惠东为例,调查研究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变化的情况。板书设计: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1、农业区位的含义: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因素:政策、市场、科技、交通、劳动力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自然因素(稳定) 社会经济因素(不断变化)二、农业地域的形成1、农业地域的概念2、农业地域的类型3、混合农业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撰稿人:张彦审核人:刘世谊一、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和区位条件;加深对农业区位含义的理解。过程与方法:读图分析能力、阅读归纳分析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科技兴农意识;了解我国农业的辉煌成就和农业问题的紧迫性。三、重点和难点重点: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和区位条件难点:季风水田农业水利工程量大的原因;美国商品谷物农业专业化和区域化特征;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四、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复习导入:提问1: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有那些?学生:自然方面: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土壤,地形,水源社会经济方面: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机械,科技提问2:按生产对象不同,农业可以分为哪些类别?学生: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教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农业中的种植业。通过分析教科书47页四幅图来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提问:看47页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图,说明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在哪些地区?学生: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提问:对比水稻种植业分布图和亚洲气候类型图,说明水稻种植也主要分布在哪些气候类型区?学生:亚洲季风区和热带雨林气候区提问:这些气候有什么共同点?提问后讲解水稻习性。总结:水稻种植需要水热充足,雨热同期练习巩固:讨论1:英国是否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业?讨论2:地中海气候区适合种植水稻吗?提问:对比水稻种植业分布图和亚洲地形图,分析水稻种植业地形有什么特点?学生:地势低平。提问:对比水稻种植业分布图和亚洲人口分布图,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学生:人口稠密。讨论:季风水田种植区人口稠密的意义?教师主要从劳动力,粮食需求方面来说明。教师总结季风水田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教师讲解:季风水田农业特点:本区人口稠密,地少人多,所以小农经营;地少人多,精耕细作,所以单产高;地少人多,每家的总产量不高,农民将大部分收获粮食自用,所以商品率低;季风区为主,降水年际变化大,所以水利工程量大;板书设计: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一、季风水田农业1、主要农作物2、分布3、区位条件4、主要特点随堂练习1.亚洲发展水稻种植业的优势条件有( )A.大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B.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C.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D.便利的效能运输条件2.东亚水稻种植区必须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其原因是( )①该区机械化水平低②季风区水旱灾害频繁③亚洲水稻种植区气候干旱④水稻生产需要大量的灌溉水源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作物以水稻为主,水稻被称为“亚洲的粮食”。据此回答下列各题。3.水稻种植可缓解某些地区人口对土地的压力的根本原因是( )A.水稻地区适应性强B.水稻种植技术简单C.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高D.水稻种植很适合于小农经营4.“杂交水稻”的开发应用说明了我国农业发展必须坚持( )A.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B.不断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入C.贯彻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D.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5.传统稻米产区农业生产改进最关键的是改变( )A.传统经验、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不高B.现代化生产技术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不高C.人均耕地少、水热条件还未充分合理利用[来源:Zxxk.Com]D.地势低平、多水旱灾害[来源:学*科*网Z*X*X*K]第二课时二、商品谷物农业-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1、分布地区: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等。2、农作物:小麦、玉米(学生活动)读图3.13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简要分析这些因素对商品谷物农业有什么影响。3、特征:以上国家商品谷农场一般为家庭经营,这类农场我国西北、东北也有分布,一般为国营。(教师提示)商品率高是商品谷物农业的基本特点。在分析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时需要围绕商品率高的特点考虑。(总结归纳)农业生产的生产量高,自身消费少,生产效率高,交通、市场条件好,商品率就高;产量高,而自身消费量大,生产效率低,即使交通、市场条件好,商品率也不会很高。因此在分析主要区位因素对商品谷物农业影响的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关键特征,从分析哪些区位因素有利于提高产量,哪些因素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哪些因素有利于促进产品的销售着手。下面我们以商品谷物农业典型代表——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为例,分析归纳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和区位因素。(学生活动)通过这个案例3,使学生明确如下问题:(1)、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商品谷物农场主要-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分布在中部平原。(2)、农业的商品化促进了农业的专业化和区域化,有利于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潜力,取得最佳效益。(3)、美国的玉米带、小麦区能够保持常盛不衰,得益于有力的农业措施。(4)、小麦的分布分为北部小麦区和中部小麦区。4、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学生活动)参照归纳季风水田区水稻种植业特点的方法,归纳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教师提示)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是: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学生活动)总结归纳:一、美国成为世界大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优势与评价区位优势评价(一)优越的自然条件:①平原地形广阔②黑钙土和冲积土肥沃③温带草原气候,夏季温和湿润④密西西比河提供灌溉水源[来源:学,科,网]为实现机械化和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利于作物生长、稳产(二)便利的交通运输:①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航运发达②公路、铁路与水运构成发达交通网集散便利、降低运费、提高效益(三)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可大规模经营竞争力比欧洲强(四)高度发达的工业:提供现代农业所需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实现农业机械化、化学化,但增加能耗和成本(五)先进的科技:国家建立科技研究中心和推广系统,免费提供科技成果促进农业科技发展和专业化、社会化生产的实现二、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分析:-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农业科学技术先进;机械化水平高;地广人稀;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三.把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与季风水田农业作一比较,你认为最大的差异是什么?(学生探究)农作物品种生产目的经营方式气候条件水稻种植业水稻自给一商品农业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季风气候区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小麦、玉米等商品农业家庭农场、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产生这两种农业地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条件和气候因素。气候条件不同,两种农业地域所生产的农产品品种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条件直接影响到生产的经营方式和商品率高低。板书设计: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二、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地区:2、特征: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3、农作物:小麦、玉米4、区位条件随堂练习:长期以来,上海市郊种植业以粮食、棉花、油菜为主,其中粮食作物占很大比重。2001年上海市郊种植业结构调整后,全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之比达到1:1,产值之比达到1:3,农民增收4.2亿元。据此完成3~4题。1.上海市郊种植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工业发展水平B.科学技术水平[来源:Z§xx§k.Com]-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C.劳动力的文化教育水平D.商品经济发展水平2.现在,上海市郊农业已形成了种苗、园艺作物、出口蔬菜、名特优新为主的小宗经济作物四大特色,其主要原因是由于( )A.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B.精耕细作,水平不断提高C.商品市场与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D.农村劳动力不足,农业用地减少我国加入WTO后,农业面临挑战。根据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价格占世界相应指标关系图,回答3~5题。3.我国受国际市场冲击最严重的农产品是( )A.油料B.水产品C.粮棉D.水果4.我国某些农产品受冲击严重是由于( )①投入的农药化肥、机械化设备过多,造成生产成本过高,价格偏高②农业科技投入较少,产品品质较差,缺乏市场竞争力③投入的农业劳动力过多,造成生产成本过高,缺乏市场竞争力④人口多,购买力太强,造成价格升高,缺乏市场竞争力A.②③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5.近年来,北京冬季市场上出现大量反季节蔬菜和南方瓜果多来自北京郊区的塑料大栅。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过去农民冬闲,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B.冬季农作物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光照条件C.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渐弱化了农业地域性和季节性特点D.反季节蔬菜投放市场只有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教学反思】通过五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学习,学生是否真正具备了运用农业区位原理解决分析实际农业生产活动的能力,这是这一章的核心,应加大培养的力度。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撰稿人:张彦审核人:刘世谊【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种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2.通过学习大牧场放牧业,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训练读图分析能力。3.掌握大牧场放牧业在经营方式、商品化、专业化、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特点。4.了解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学会归纳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2.把西欧乳畜业和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作比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自然条件是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天人合一。2.人文条件也越来越大地影响到农业区位的选择,事物是发展的,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待问题。教学重点1.理解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两类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因素。2.利用图表资料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教学难点西欧乳畜业与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的比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和地图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新课导入]师: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世界上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在世界上有些地方,由于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的原因,人们从事的农业地域类型不是种植业,而是畜牧业。在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中,我们就将认识两种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和乳畜业。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板书)一、大牧场放牧业师:从这一农业地域类型的名称来看,请同学们说一说这是一种怎样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出示世界地形图、气候类型图)生:这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师:对。请说一说为什么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上述这些国家。-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生:因为这些国家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这些地区植被稀疏,不适宜种植业的发展,只能用于放牧牲畜。师:上述国家在放牧牲畜的种类上有什么差别?生:在美国、阿根廷的大牧场上,牧牛占重要地位。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的大牧场上,养羊占重要地位。师:大牧场放牧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具有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请同学们看案例4——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活动与探究1.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例子,归纳大牧场放牧业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师:从纬度、地形条件分析.潘帕斯草原具有怎样的气候特点?生:潘帕斯草原基本处于南纬30~40度之间,气候温和,地处安第斯山脉的东侧,降水适中,因而草类茂盛、草质优良。师:不错。请看下面一段材料:南美洲的粮仓——潘帕斯草原“潘帕斯”意思是没有树木的大草原。它位于阿根廷的中、东部。面积约76万平方千米。潘帕斯草原气候温暖湿润,平坦的沃野无边无际。阿根廷人总是夸耀这块富饶的土地,说从大西洋岸边一直耕到西边的安第斯山麓,连一块石头也找不到。潘帕斯草原的大部分土地已被开垦为农田和牧场。田里盛产小麦、玉米等粮食。牧草丰美的草原到处是白色、黄色、黑色、花色的良种牛群。草原上种植的玉米,大部分用来饲养牛羊,牛肉产量很高。阿根廷每年要宰杀l千多万头牛,除了大部分供国内食用,还大量冷藏出口,牛肉出口量居世界第一位。牛肉是阿根廷的主食,菜市上最热闹的地方是牛肉铺,宴席上大都是用牛肉做成的佳肴。潘帕斯草原是阿根延农牧业的主要产区,也是南美的粮仓。这里有着阿根廷全国67%的人口,80%以上的工业以及许多重要铁路和城市,是阿根廷的心脏。师:看了上面这段材料,你从中发现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还有什么区位条件?-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生l: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廉,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生2:市场广阔。师:对。从图3.15上,你还看出这里有什么优越的条件?生3:距海港近,交通便利,促进了牧场的商品经营。师:很明显,大牧场放牧业除了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的发展改变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主要是什么条件的出现刺激了这一农业地域类型的出现?生l:交通的发展。生2:海上冷冻船的发明。师:很好!阿根廷人为了促进这里的牧业的发展,还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生1: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生2:打机井以保证人畜饮水和牧草生长所需用水,保证了草场的质量不退化。生3:饲养良种牛、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防治研究。师:大家总结得很全面!让我们来看看活动2:2.大牧场放牧业在经营方式、商品化、专业化、经济效益、科技应用等方面有什么特点?(生讨论,填写下表中底纹部分)经营方式商品化、专业化经济效益科技应用特点集约农业、生产规模大商品化、专业化水平高经济效益高重视科技应用,例如培育良种牛、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开辟水源、种植饲料、划区轮牧等师:我们国家内蒙古、新疆也有着大面积的草场,请看活动3——3.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区能否采用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师引导生讨论)(出示图片:内蒙古草场)(生回答,师总结)我国内蒙古、新疆地区地广人稀、草场质量好,如果能够加强科技应用,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完全可以采用大牧场放牧业的生产模式。【板书设计】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一、大牧场放牧业-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1、分布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 2、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区位条件:①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③距海港近、水陆交通便利。【随堂练习】1.潘帕斯草原上发展大牧场放牧业有利的区位因素是( )①水热丰富的热带草原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③交通便利,距海港近 ④历史悠久,印第安人最早在这里经营大牧场放牧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美国商品谷物农业与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生产的共同条件是( )A.人多地少B.土地租金低C.便捷的交通D.高度发达的工业7.世界著名的大牧场放牧业的共同特点是( )A.地广人稀,地租低,经济效益低[来源:Zxxk.Com]B.干旱、半干旱区域广,不适宜发展种植业C.国内市场小,对外依赖强D.离海远,降水少,运输不发达第二课时板书:一、乳畜业讲述:乳畜业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其生产对象主要是奶牛。提问:乳畜业产品的种类有哪些?(牛奶及其制品) 乳畜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呢?[来源:学*科*网Z*X*X*K]板书:1、产品种类 2、主要分布地区-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学生活动):结合学案【知识梳理】二P53分析西欧乳畜业的形成因素,二、乳畜业的区位优势因素区位优势因素原因(总结归纳)(1) 饲料因素:为什么西欧有适于养牛业需要的多汁牧草?(2) 市场因素:为什么西欧对乳畜产品有很大的需求量?2、分析西欧乳畜业的分布和生产经营等方面的特点。(商品率、机械化程度高。大城市周边以生产牛奶为主,离城市较远的地区以生产乳制品为主。)学生活动)3、 结合学案【知识梳理】三把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区位条件,与阿根廷潘帕斯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作一比较。(总结归纳) 三、对比乳畜业与大牧场放牧业地域类型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半干旱、干旱气候草场以人工草场为主以天然草场为主分布城市人口密集地区地广人稀的地区产品牛奶及奶制品为主肉、皮、毛为主机械化程度高较高市场[来源:Zxxk.Com]以本地市场为主以外地市场为主-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板书:3、主要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4、 区位条件:气候温凉、潮湿、适宜多汁牧草生长。[来源:学科网]问题拓展:(案例分析)过去,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以“基塘”特色闻名于世,历史上一直是我国的水果种植、淡水养鱼、蚕桑、蔗糖和商品粮的生产基地。近十几年来,随着开放改革的深入发展,“基塘”的生产规模和面积大幅度减少,并逐步向经营蔬菜、花卉、瓜果等作物的商品农业发展。近年来,珠江三角洲甚至出现大片出售、出租土地等现象。(学生活动)运用农业区位原理分析上述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历史上,珠江三角洲形成“基塘”农业的区位条件是什么?(2)近十几年来,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区位因素发生了什么深刻变化(总结归纳)(1)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气候高温多雨,河流众多、水网稠密。(2)随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农村生产逐步转向为城镇提供农副产品,所以向蔬菜等商品农业发展。农业土地价格也随着城镇化速度提高,农业生产成本大大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也导致劳动力价格大城镇化速度提高,农业生产成本大大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也导致劳动力价格大幅度提高,因而土地出现商品化现象。(德育渗透):提问:乳牛能不能分布在城市河流上游?(不能) 从答案中引出城市环境问题。【板书设计】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二、乳畜业1、产品种类2、主要分布地区3、主要特点:[来源:学科网ZXXK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4、 区位条件:气候温凉、潮湿、适宜多汁牧草生长。【随堂练习】1.兼有商品谷物农业、混合农业、大牧场放牧业、乳畜业的南半球国家有( )A.澳大利亚B.新西兰C.南非D.美国2.读图,其中气候特点适宜发展畜牧业,且乳畜产品商品率极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3.下列省区中,既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又是我国重要甜菜产区的是()A.青海B.新疆C.西藏D.黑龙江4.近年来,我国农耕区畜牧业实现了一定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其需要大量投入的是()A.劳动力B.土地C.资金D.技术5.读美国农业专业化类型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1)将图中的字母与所属农业地域类型用线连接。A商品谷物农业B 乳畜业C 大牧场放牧业(2)图中牛奶––蔬菜带考虑的区位因素是;其中果、蔬、花卉在东南部生产,然后供应东北地区,更体现了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的扩展,这只有在的条件下,才能得以实现。-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教学反思】通过使用地理比较的学习方法和案例教学的方法的指导教学,并且通过大量的学生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掌握区位分析的思维方法。注意引导学生发言,启发学生读图思考。《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区位因素2运用案例分析主要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过程与方法1.利用图表,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2.结合实际分析工业的区位选择,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分析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工业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思想。2.通过结合家乡的实例分析,了解当地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树立热爱家乡、为家乡服务的信念。【教学重点】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2.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教学难点】某个工厂(或某类企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合理布局。【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与归纳法有机结合,采取活动讨论课的教学模式【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在思考、讨论与活动中获得新知,完善知识的归纳能力及实际运用能力。【教学用具】地图册P30;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感知,进行分析。-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从咸蛋中认识了“苏丹红”,从鸡爪中认识了“福尔马林”,从奶粉认识了“三聚氰胺”从全民关注的食品安全认识“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并分析。了解工业生产在区位选择上比农业生产灵活的多,也复杂的多。工业区位因素1.看图4.1了解工业生产需要投入哪些要素?2.看图4.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思考并讨论:1.工厂的区位选择需要从哪些方面考虑?2.影响工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各有哪些?活动:通过实例和典型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1.能结合实例分析某类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或某区域的工业区位优势。2.能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1.多媒体演示“几种工业的区位选择”,引导学生对图片资料进行分析,了解工业区位应选择在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2.多媒体演示“主导区位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结合实例讨论并完成相关的对比表格。1.结合案例①引导学生分析钢铁工业不同的区位选择。2.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23-24,对钢铁工业的区位类型进行归纳总结。比较鞍钢和宝钢的主导区位因素及各自的区位优势。了解影响一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可能是一个或少数几个。过渡思考并讨论:为什么钢铁工业初期的区位均位于煤铁产地,后期则趋向于市场和沿海地区?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1.多媒体演示“材料1”“材料2”,引导学生分析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工业区位因素及其作用的影响。2.多媒体演示“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其他区位因素及其作用的影响”结合钢铁工业的实例,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工业区位的选择1.结合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环境因素和政策、个人等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2.多媒体演示“工业区位的选择”通过相关的讨论,了解工业区位选择还必须考虑到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及热爱家乡、为家乡服务的意识。案例分析结合家乡的实例,运用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工业部门的区位选择。通过对家乡实例的讨论,理解工业的区位选择,并进而了解到家乡的区位优势。课堂小结通过知识框架图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体系。回顾、反思与总结。记录框架图。有疑问者提问。巩固、复习布置作业课堂达标训练复习巩固-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板书设计:工业区位因素主要区位因素五类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工业的区位选择科学技术进步环境保护因素影响工业区位选择变化的主要因素政策变化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第四章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撰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运用案例理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原因。(2)了解工业集聚和分散的主要表现形式、原因和优势,以及工业地域联系的主要形式。(3)理解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2.过程与方法通过工业部门之间、地域之间的联系,对学生进行综合的看待复杂问题的教育。通过因果关系的分析,了解工业联系和工业集聚是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运用图表来理解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的关系。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由工业地域的形成,认识我国大力发展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重大意义。(2)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2.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让学生能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发展特点。3.解决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案例分析,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三、教学方法:呈现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呈现图表,分析总结。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录像带,使学生对本节 教材内容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从录像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一个地区内,工厂之间、工厂内部的各个生产过程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不同的关系彼此联系在一起。一、工业的联系在我们生活中离不开各种工业产品,这些工业产品绝大部分要经过多道工序才能生产出来。请大家以服装和汽车为例,说明它们的主要生产过程。(学生回答。答案不必太细。)既然一种工业产品需要经过比较复杂的过程才能生产出来,那么承担生产任务的工厂(或工序)之间,就必然有一定的联系。工业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建立起来的:1.生产过程的联系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生产流水线。2.产品用途的联系如汽车零配件生产厂——汽车总装厂。3.生产基础条件的联系如某经济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部门。(指导学生自己设计绘制工业联系示意图。)-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二、工业的集聚和分散1.工业的集聚现象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工厂往往会在较近的距离内集中在一起,这种现象称为工业的集聚。在传统的大批量标准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如钢铁工业等),协作工厂往往集聚在主要的专业化工厂附近,形成专业化的生产集聚地域(如德国的鲁尔区)。在新兴工业的发展中,各企业为了更接近高科技地区和产品消费市场,也会形成集聚。近几十年来,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的专业化工业集聚区域内(如美国的硅谷)。工业的集聚,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协作,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如条件允许,可引导学生简单分析工业集聚的弊端。)2.工业的分散现象(学生阅读图5.38,分析图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近些年来,一些科技含量高、产品复杂的工业(如飞机、汽车制造工业和电子工业等)开始出现分散的趋势。这些工业产品的原料和零部件种类很多,可能由分布在很多地区的工厂供应。这些工业往往合并在一起,形成跨国企业,进行国际和区际的劳动分工。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或接近原料地,或接近市场,或接近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建立各个协作工厂,以最终获得较大的综合经济效益。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各地区出现的许多“三资”企业,就是这种工业分散的表现。三、工业地域1.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一类是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前者主要是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的工厂自发集聚形成的;后者中既有与前者相同的类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础设施条件吸引下,不同工业集聚而形成的。(1)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2)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2.不同工业地域的发展特点在经济相当落后地区,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一般具有规模小、发育程度低、生产潜力小的特点。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以现代化大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一般具有规模大、发育程度高、综合性强、生产潜力大的特点,往往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我国和世界许多著名的“钢城”、“汽车城”、“石油城”等,都属于这种工业地域。(1)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规模小、发育程度低、潜力不大。(2)以现代化大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规模大、发育程度高、综合性强、潜力大。围绕某种大型工业企业而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其地理位置通常是由核心工厂的区位因素而定的。如钢铁工业,最初指向煤炭区位。20世纪初转向铁矿区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发展出了港口区位。(学生分析前一节 中的图5.31和图5.32,说明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第四章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第一课时:传统工业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会分析矿产资源与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工业形成与发展的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工业图表和工业数据的技能。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迁移能力;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工业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工业区位因素的知识和技能对工业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运用学习过程中。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关注全球的、我国的、当地的传统工业和环境现状,增强全球意识、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求变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二、教学重难点:传统工业区的形成条件、发展特点、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过[引入新课]1、由学生说出影响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提出问题:如果给一个工业区的实例,你能否分析它形成的优势条件吗?下面我们就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来学习工业区位条件和发展的特点的分析方法。2、请学生读“世界工业分布图”找出世界工业的分布地区3、学生读图回答(培养学生读图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1)亚洲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2)欧洲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哪些区域?(3)北美洲的工业主要集中哪一个国家?教师小结:第一次和第二次技术革命时期的世界工业主要分布在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欧洲的西部、东亚的日本、中国、南亚的印度等地区。它们在本国乃至世界工业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板书:(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德国的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世界传统工业的分布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美国的东北部工业区中国的辽中南工业区[新课](一)德国鲁尔区(完成课前预习问题)1、指导学生读“世界工业区分布图”和“德国鲁尔工业区图”(1)在图中找出鲁尔区的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帮助学生形成心理地图)-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2)说出鲁尔区有哪些工业部门,它们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培养学生从地图上提取信息的能力)(3)这些工业是集聚分布还是分散分布?(4)这些工业在生产规模、资源消耗、运输量上有什么特点?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对地理环境产生什么影响?2、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传统工业的主要部门:煤炭工业、钢铁工业、机械工业、化学工业、电力工业、纺织工业等。▲传统工业的特点:生产规模大、原料和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3、学生读图、读德国鲁尔工业区的案例③思考下列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1)分析鲁尔区有哪几方面的优越的区位条件?(从资源、交通、市场分析)(2)鲁尔区工业集聚带来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会对鲁尔区的经济带来什么不良的影响?(3)分析鲁尔区衰落的原因是什么?(4)鲁尔区综合整治的采取了哪些措施?4、师生探讨:①结合课文和图4.9说一说鲁尔区的主要矿产是什么?②鲁尔区没有铁矿,它邻近的其它国家有没有铁矿?③找出流经鲁尔区和其附近的河流,有没有运河?这能说明什么问题?鲁尔区的水上交通便利,陆上交通如何?④鲁尔工业区分布欧洲的哪一部分?这里的经济状况如何?对鲁尔区的工业产品销售有何影响?5、板书:丰富的煤炭资源▲鲁尔工业区的区位条件离铁矿区较近充沛的水源便利的水运广阔的市场6、学生读鲁尔区五大工业部门联系图①回答鲁尔区基础工业是什么?主导工业是什么?与这两大工业部门相关的工业是什么?这些工业都是重工业,说明鲁尔区的生产结构的特点是什么?②教师讲解五大工业部门是相互联系的,如果一个工业部门的生产衰落将引起全区生产的衰落。7、读4、11图鲁尔区煤炭产量的变化图思考:①煤炭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②煤炭工业衰退对钢铁工业有什么影响?钢铁工业衰落还有其它什么原因?③鲁尔区的工业集聚会产生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对当地的经济活动有什么影响?8、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鲁尔工业区衰落原因的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环境污染9、师生探讨: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对症下药开始了综合整治。从图4、13可以看出针对工业结构单一、工业分布过于集中、经济的单一化、环境污染等方面分别采取措施是什么?10、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调整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鲁尔工业区综合整治的措施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环境11、联系实际:与新塘一江之隔的东莞中堂镇曾是东莞最富裕的镇,是什么工业带动了其经济的发展?现在这个镇却成为东莞最贫困的镇,为什么?中堂镇政府正采取什么措施扭转这一局面?中堂镇的经验对新塘镇的经济发展有什么启示?(二)美国东北部工业区1、学生读图美国工业区分布图回答东北工业区主要的工业部门有哪些?与德国鲁尔区相同的工业部门有哪些?(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3、回答后教师适当补充4、学生读案例和有关图片同桌同学讨论问题(给学生感受直观图文材料的机会,使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提取信息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1)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传统工业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是什么?(资源和能源、交通、发展历史、农业等),与德国鲁尔区相同的区位条件是什么?不同的又有哪些?(2)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中后期东北部工业区陷入萧条状态的原因是什么?(3)你能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如何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吗?案例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美国的工业体系,重工业占绝对优势。美国工业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地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是欧洲移民首先开发的地方,也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区。这里拥有采煤、钢铁、机械制造等重工业部门,全国的钢铁、汽车、化学等工业大部分分布在这一地区,这里,被称为美国的“制造业带”。美国有庞大而完整的水系。源远流长的密西西比河纵贯大平原中部,它同北部美加国界上的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五大湖有运河相沟通,并通过圣劳伦斯河、伊利运河和哈得孙河通往大西洋沿岸的许多优良海港,形成联系全国主要地区的内陆水运网。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水系共占全国内陆水运周转量的80%。五大湖及其周围地区对美、加两国经济发展具有巨大作用-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美国拥有多种丰富的矿产资源,大部分矿产品可以自给。在阿巴拉契亚山区有丰富的煤矿,阿巴拉契亚山脉是一条古老的褶皱山脉,经过长期的侵蚀,地势低缓。这里丰富的煤藏,因地表受侵蚀,有些煤层直接出露地表,开采非常便利。五大湖(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西部有大量的铁矿。此地临近煤矿和五大湖西部铁矿,容易获得煤、铁矿石的供应,背后又紧靠大西洋沿岸的工业区,有利于钢铁业的发展。美国的五大湖附近有波士顿、大西洋沿岸最大的工商业中心和港口的纽约等大海港,还有匹兹堡、芝加哥、底特律等大工业城市,纽约人口800多万,连同周围的卫星城市,人口有1600多万,是美国人口最多的城市。联合国总部也设在位于这里首都华盛顿。这里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农业以乳畜业为主。为附近城市提供丰富的副食品。在二战后,80年代以来,美国工业发展呈现一种不平衡状态,一方面,传统工业面临国际上新兴日本、西欧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工业国家的剧烈竞争,正呈衰落状态,使钢铁、汽车、某些化工等基础工业和机械制造工业中的一些部门停滞下来。另一方面,在西部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等州,一些与军事有关的新兴部门,如飞机、导弹、电子、原子能等得到巨大的发展,以洛杉矶为中心形成一个高科技的电子工业区,号称“硅谷”以高技术工业为核心的新兴工业部门则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趋势。由于东北部工业区工业结构单一、环境污染比较严重、交通拥塞、税收增多、地价昂贵、生活费用高涨等原因,使被称为“阳光地带”的南部和西部工业发展较快,其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被称之为“夕阳工业”东北部地区。尤其是二十世纪中后期,美国东北部地区工厂大量倒闭,失业率不断上升,遗弃的工厂设备锈迹斑斑。人们形象地把该地区称为“锈带”。5、师生总结:▲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发展传统工业的优势区位条件:(1)丰富的煤炭、铁矿及水资源(2)便利且廉价的水运条件(3)城市众多,市场广阔(4)乳畜业产品产地,副食品供应方便(5)欧洲移民最先到达的地区,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地区▲20世纪中后期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传统工业衰落的原因:(1)工业结构单一;(2)国际市场的冲击使其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减少(3)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严重(4)南部、西部阳光地带的开发(5)新科技和高新产业的冲击▲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综合整治的措施(1)调整工业结构和产业结构(2)调整工业布局和交通布局(3)环境整治[师生小结]传统工业共同的区位条件-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v1、丰富的煤矿、铁矿、水源等资源v2、便利交通运输条件v3、广阔的市场衰落的共同原因:1、生产结构单一2、环境污染3、国际市场的冲击,市场变小4、经济的转移到新兴工业区5、新技术的冲击综合整治的措施1、调整工业布局2、发展第三产业3、优化环境4、调整工业结构[知识拓展]出示材料:(1)山西省是我国最大的产煤基地,作为能源大省,它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山西省尚未成为我国的经济大省。(2)中国水资源分布图、主要煤矿和铁矿分布示意图、南水北调路线图2、学生完下列要求(1)与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和德国鲁尔区相比,山西省最匮乏的自然资源是什么?为解决山西省这一资源短缺问题,建设了什么工程?,山西省比鲁尔区欠缺的区位优势还有哪些?(2)为了尽快使得山西省由能源大省转变为经济强省,山西省政府提出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战略。借鉴美国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你认为应当怎样调整经济结构,变能源大省为经济强省?3、问题(2)的提示:(1)适当压缩原煤的生产规模和数量,推动煤炭生产的深加工和能源转化,提高经济效益;(2)引进新兴产业,协调三大产业的发展;(3)加强道路网的建设,改善交通条件;(4)增加科技投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经济发展真正转到提高科技和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课后作业与探究活动】运用适当的方法调查(1)新塘镇或仙村镇或东莞中堂镇的水泥厂发展的区位条件;(2)了解水泥厂生产的原料是什么?生产过程中能耗量的大小?(3)水泥厂排放的污染物有哪些?(5)水泥厂对当地经济和环境有哪些正面和负面的影响?(4)水泥厂所在地政府对水泥厂采取了哪些改进措施?并把调查结果写成书面报告。-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第二课时新工业区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2.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学会分析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结合工业区的分布图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通过案例认识工业生产活动本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新工业区的区位条件教学难点:如何分析新工业区形成的区位条件三、教学过程[引入新课]50年代以后,尤其7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的传统工业开始衰落,许多企业的经济活动纷纷转移,发达国家的经济向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环境比较好的乡村或新开发的地域转移,如德国的南移、美国南移、西移、印度南移、俄罗斯向东新西伯利亚东移、意大利向东北和中部移。相对传统工业区而言,这些工业地域称为新工业区。[新课]1、出示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分布范围图指图说明意大利新工业区的位置(养成好的读图习惯,并在形成心理地图)1.请学生读案例④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1)填写下表(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通过填写此表了解新工业区与传统工业区的差异)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传统工业区生产规模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以大型企业为主主要工业部门轻工业重工业生产过程分散集中资金集中程度低高工业分布分散集中(2)回答下列问题:2.①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的形成条件是什么?说出新塘牛仔制衣业与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区位条件的差异②意大利新工业区的独特发展模式是什么?③在萨斯索罗地区集聚的相关企业和服务性机构有哪些?④萨斯索罗瓷砖工业小区的生产—销售—服务网络中支撑企业、辅助性企业、服务性企业、服务性机构有哪些?3.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小结:意大利的新工业区,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的发展模式。工业小区的优势是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4.完成课本70页活动-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1)比较温州乡镇企业与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发展有什么异同(2)温州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哪些些问题?你能为其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吗?2.请学生读课本的案例⑤美国“硅谷”(1)填写表格,比较美国“硅谷”与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差异对比项目美国“硅谷”意大利新工业区生产结构高技术产品轻工业产品为主生产特点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期短;研究开发费用高生产过程分散或家庭承包分布特点高等院校周围、环境优美分散在小城镇甚至农村劳动力技术条件从业人员具有同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廉价的劳动力政府因素军事定货政府的大力支持(2)说出美国”硅谷”发展有利的区位条件是什么?[知识拓展]1、结合北京中关村昌平科技园区的发展环境案例、图片和材料(1)分析其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是什么?(2)比较其与美国“硅谷”发展的相似的区位条件是什么?板书设计:第五章交通运输及其影响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教学目标:-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1.比较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特点,结合实例学会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2.了解现代交通方式的发展方向3.结合实例,分析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探寻主导因素教学重点:1.比较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特点,结合实例学会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2.现代交通运输线的布局受制约的因素教学难点:分析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探寻主导因素。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讲述法教学过程设计:【引入新课】第四章我们学习了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然而工业的发展总是和交通运输有着极其重要的联系,那么,交通运输对工业的影响如何呢?从今天起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交通运输及其影响。【讲授新课】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1、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特点方式优点缺点适用对象铁路运量大、速度快、运费低、连续性好造价高、占地广、短距离运输成本高远距离、数量大、时间紧、费用低公路机动灵活方便、周转快、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短距离、数量小、时间紧-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水运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远距离、数量大、时间不紧、费用低航空速度快、效率高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技术要求高。远距离、数量小、时间紧、不计运费管道动量大损耗小、安全、连续性强设备投资大、连续性差远、量大、易挥发、外流货物2、世界交通运输方式在发展上有哪些趋势?发展趋势: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例如:高速铁路,提高速度、缩短距离、增加能力。巨型油轮(集装箱),增大载量、节省费用、便于装卸、安全运输。3、交通运输网由哪些要素构成?运输网有哪两种形式?分哪三个层次?交通运输网的基本要素包括:交通线(铁路、公路、航道、管道)和交通点(港口、车站、航空港)运输网有单一和综合运输网二种形式。分国家级、省级和大区级三个层次。二、交通运输网的点线布局交通运输网的点线布局受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南昆铁路的建成可以开发沿线资源发挥资源优势、完善华南交通网;带动、繁荣沿线贫困地区的发展;它的也我国有雄厚的科技力量的支持。1).交通运输发生的基本要素——交通运输网中的线和点2).影响和制约因素: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典型案例——南昆铁路1).东起广西南宁,西至云南昆明,北接贵州红果2).意义:可以把西南内陆的资源优势同沿海地区区位优势结合起来;带动、繁荣沿线地区的经济,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3).南昆铁路建设的决定因素:国民经济的发展、人口和城市的分布、科学技术的进步4).我国国内科技含量最高的铁路之一。【总结新课】-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交通运输网的基本要素包括:交通线(铁路、公路、航道、管道)和交通点(港口、车站、航空港);运输网有单一和综合运输网二种形式。分国家级、省级和大区级三个层次。交通运输网的点线布局受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课后作业】:P81活动:选择一条你熟悉的铁路、公路、或一个车站,分析影响它们布局的因素有哪些?哪个因素起主导作用?第五章交通运输及其影响第二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的影响教材分析:自然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不同地域之间产生了人和物交流的需要。交通运输是实现人和物位移的主要手段,而交通运输线路的布局,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会产生哪些影响呢?课文主要从两部分讲述:(1)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2)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教材的着眼点是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强调一个“变”字,体现两个“影响”。教材文字虽少,但内容与我们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本节配置了许多的“活动”和“案例”,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通过围绕相关的“活动”设计活动内容,重视的是依据教学案例如何开展好学生的课外活动,做好报告调查或平面图绘制。既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活动过程,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了解交通运输对聚落形态的影响。(2)了解商业网点的含义。(3)了解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密度、位置、兴衰的影响。-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2.过程和方法(1)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交通运输对聚落形态的影响。[来源:学科网](2)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3)通过调查活动的形式,了解聚落的形态、商业网点的布局及形成的条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培养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问题探究的能力。教学重点:科网]运用案例教学,分析交通运输布局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将教材P86的活动提前,活动中两个题目分别适用于城市和农村的学生。把学生分成两组(甲组是居住在城市的学生、乙组是居住在乡村的学生),课前一周内进行活动调查。1.甲组:调查柯桥轻纺城商贸中心的布局,画好地图,课上展示。2.乙组:调查本镇的集贸市场的分布,并列出乡镇赶集日的时间表格。〔复习引入〕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活动的需求,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联合,各种交通运输线、点交织,形成了不同形式和层次的交通运输网。[来源:学科网ZXXK]交通运输线和点的布局要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且随着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发展,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那么,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带来哪些影响呢?(进入新课)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1)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展示“株洲城市略图”“日本筑波略图”(通过两幅图,帮助学生理解“聚落空间形态沿交通线扩展”的含义)〔看图说明〕株洲市是沿着铁路线发展起来的,是个典型的“火车拉来的城市”;日本筑波科技城,城市是沿着一条长达9千米的中轴路而发展的。[来源:学,科,网]-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总结〕聚落空间形态往往沿交通干线扩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可以看出,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很大。〔阅读材料〕案例2《嘉兴聚落形态的变化》,分析说明嘉兴在不同时期,其聚落空间形态沿交通线而扩展。(2)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展示案例〕《大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衰》随着大运河的开凿、通航和我国南北方贸易活动的日渐频繁,扬州、济宁等运河城市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扬州还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成为我国商业贸易最繁荣的城市。后来,由于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扬州、济宁等城市发展缓慢,而京沪铁路沿线和沿海城市迅速发展。〔材料分析〕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发生变化,会引起该地区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调查活动1〕结合课文内容,安排课外活动(网上查询柯桥地区的地图,就地图中主要的交通线内容走访当地交通、政府部门或访问长辈)调查柯桥交通运输布局发生过哪些变化,对本县的聚落形态有什么影响?并用图或文字表达出来。〔承转〕交通运输影响着聚落空间的形态,对商业网点的分布同样也有影响。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首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商业网点?〔说一说〕在你居住地周围,商业网点给你或你的家庭的生活提供了哪些便利?(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提高商品流通的经济效益)。[来源:学科网]〔承转〕一个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交通运输的影响至关重要。(1)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来源:Zxxk.Com]〔读图思考〕根据图5.8“山区商业网点示意”、图5.9“平原商业网点示意”,对比山区和平原的交通运输方式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 交通、地形状况居民点、商店分布特点商店密度大小平 原 地势平坦,运输的线路较多,运输方式复杂沿交通便捷的公路分布[来源:学+科+网Z+X+X+K]大 -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山 区 地势起伏,交通运输线路稀少,方式单一,沿地势低平的公路分布小[来源:Zxxk.Com] [来源:学科网]〔承转〕交通运输不仅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密度,还会影响商业网点分布的位置。(2)对商业网点位置的影响看图5.10“沈大高速公路边的服装市场”,可以看出:西柳服装批发市场位于高速公路边上,交通便利,吸引了各地服装商来这里经营,其布局看重的就是便捷的交通。城市商业中心沿干道线布局,也是追寻一种交通最优的原则。〔总结〕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承转〕城市商业中心的发展与交通的发展和变化也有着密切的关系。〔阅读案例3〕《不同时期北京商业中心与交通的发展变化》把资料和图结合起来,分析说明不同时期北京商业中心的发展与交通的发展变化的关系?(分析:北京的商业中心分布和变化大致分三个阶段:钟鼓楼市场、三足鼎立格局形成、环路沿线商业中心出现。相对应的交通变化,钟鼓楼市场衰退与大运河运输地位衰落、运输方式的变化密切相关,后两个阶段与城市交通干线形态变化紧密联系)。〔承转〕商业中心的发展是随着交通的发展而变化的,集镇也是在交通要道上发展起来的。(3)对集镇发展的影响[来源:Z|xx|k.Com]〔举例说明〕陕西省勉县的长林镇,过去地处汉中经褒河去甘肃、四川的必经之路,来往客商众多,商业十分繁荣。后来由于改线,集镇逐渐衰落,至今连定期的集市贸易都没有了,完全退化为单纯的居民点。以及运河沿线城镇如山东临清等的兴衰,亦可说明交通线的改变对聚落的影响。[来源:学_科_网Z_X_X_K]〔总结〕交通线路的改变常会引起集镇的繁荣或衰落。〔活动汇报〕活动中两个题目分别适用于城市和农村的学生。把课前的活动调查,分成两组(甲组居住在城市的学生、乙组居住在乡村的学生):城市与乡村对比,每组选出代表,进行汇报分析。-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1.甲组:展示柯桥轻纺城商贸中心的布局图,分析轻纺城商贸中心形成的区位条件?2.乙组:展示本镇的集贸市场的分布及赶集日的时间表格。分析为什么会形成这样一种时间和空间格局?预测一下,若当地的交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会对赶集日集市产生什么影响?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交通运输布局对聚落和商业网点的影响。认识到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状况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交通线路的选址,要充分地考虑到当地经济的发展,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板书设计:第二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的影响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1)交通条件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2)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二、对商业网点分布的影响(1)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来源:Zxxk.Com](2)对商业网点位置的影响(3)对集镇发展的影响[来课后练习:完成课本86页活动:谈谈你所生活的地区,商业网点的布局。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教学目的: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3.了解环境问题的分布,分析其产生原因。4.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丰富内涵和原则。教学重点:1.人类社会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2.环境问题的分布具有地域性和全球性特点。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其原则。教学课型:新授课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具:多媒体教学方法:启发教学讲述法教学过程设计:【引入新课】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从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来看,生产力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使人类影响和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能力大大提高。但是,地理环境在提供资源、容纳污染、承受破坏等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并不总是能够满足人类的主观要求。因此,要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解决人类同环境对立的矛盾,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人地关系思想。【讲授新课】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1、人地关系思想是如何演变的?-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时期生产方式环境问题人地关系崇拜自然采猎文明时期群体采集和狩猎部分物种灭绝,环境问题没有对人类构成危险人对环境是依赖和恐惧改造自然农业文明时期农业耕作和灌溉技术得到发展森林、草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日益简单脆弱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恶化征服自然工业文明时期工业科技突飞猛进出现污染公害,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人地关系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谋求协调20世纪60年代以来背景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思想: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二、直面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有着怎样的关系?人类是环境的组成部分,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人类社会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2目前人类面临的是哪两大环境问题?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有何差异?-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第一、由于人类向环境索取过度,目前人类面临的是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能源)和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物种减少)。第二、环境污染加重: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过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目前人类面临的是哪两大环境问题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有何差异?从城乡看:城市,由于交通、工业活动、人类聚居密集,导致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农村,由于利用资源方式不当、强度过大,农村的生态破坏严重。从全球看:全球环境问题,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发达国家环境污染为主;发展中国家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均严重,且处在经济发展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快,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将严重污染工业的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的?经济目标环境观念经济行为措施传统经济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认识不到或不承认环境价值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先污染后治理发展经济经济、环境、教育、健康、安全等领域人类是环境的一部分、环境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基础注重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发展中产生,发展中治理-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环境问题是伴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产生。本质是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1、分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和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发展的基础;经济持续发展,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发展目的。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公平性原则——代内、代际、人与物、国家与地区之间;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总结新课】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发展的基础;经济持续发展,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发展目的。板书设计: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二直面环境问题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课后作业:完成九十七页活动:请你谈谈自己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两大问题:(1)中国为什么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中国怎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理解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差别。懂得清洁生产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也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过程与方法1.列表比较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印证循环经济的可持续性。2.在分析案例2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对清洁生产的过程分析、质疑,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可启发学生搜集清洁生产的案例讨论、分析,或为某个企业设计清洁生产模式,画出流程图。3.在分析案例3时,引导学生从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个方面考虑留民营村生态农业的效益。教师指导学生整理生产流程,对每一生产流程进行评价、质疑,提出建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2.针对目前社会上的奢侈之风,引导学生思考选择健康有益的消费模式教学重点:我国目前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的必然。教学难点:我国只能选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必然性和唯一性。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况,了解了它的发展过程,从上节课内容的分析中,也理解了作为人类的发展,可持续是唯一的选择,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那么,具体到我们国家、我们周围的生产、生活情况又该如何呢?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板书)。[新课教学]我们知道: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为了求得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世界各国的必然选择,当然也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时也不应相同,要注意各国的国情和地域环境的特殊性,走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来源:学科网]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板书)1.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板书)[来源:学科网ZXXK]-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封山育林、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鳖,使自然资源休养生息,以保永续利用的主张和法令。如:(以下资料可制作成投影片或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其放给学生,并解释、翻译,让学生了解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经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和一些实践行动)(1)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管子·轻重甲》)译文:做一国之君却不能严格管理山川、沼泽和土地,不能立他做天下的帝王。(2)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篇》)译文:砍伐栽种不失季节,所以山林就不会没有草木,百姓也会有多余的木材。(3)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吕氏春秋·首时》)译文:抽干湖水而捕鱼,哪有得不到鱼的,然而第二年也就没有鱼了;焚烧草木而打猎,哪有无收获的,而第二年也就没有野兽了。(4)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译文:只用一个钩而不用多钩的鱼竿钓鱼,只射飞鸟而不射巢中的鸟。(5)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膢,以成鱼鳖之长。(《逸周书·文传解》)(6)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性反道,劳而无获。(《齐民要术·种谷篇》)……由此可见,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保护正在怀孕和产卵的鸟兽鱼鳖以“永续利用”的思想和封山育林定期开禁的法令。春秋时的管仲(管子),就从发展经济、富国强兵的目标出发,十分注意保护山林川泽及其生物资源,反对过度采伐。战国时的荀子也把自然资源的保护视作治国安邦之策,特别注重遵从生态学的季节规律,重视自然资源的持续保存和永续利用,北魏时的贾思勰(《齐民要术》语),也明确地提出了因地制宜的思想。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中发掘出1100多枚竹简,其中的《田律》清晰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这是中国和世界最早的环境法律之一。“与天地相参”“天人合一”-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生态意识的目标和理想,这对于当今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有极大的启发意义。2.目前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板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占世界约7%的耕地养活着约占世界21%的人口,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现在也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问题严重。对于这些问题或生存压力,我们要组织学生及时收集相关新闻影视资料,通过多媒体制作,以直观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并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承转:针对以上影响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问题,我们要组织学生及时讨论,了解我国目前面临的巨大压力,下面我们从几方面重点学习。(1)庞大的人口压力(板书)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是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根源。据统计,1997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只占全世界的3.4%,这意味着我国必须用1份世界平均财富去养活相应6倍的人口。尽管我国自1978年以来加强了计划生育工作,但由于人口总量的基数过高,每年新增人口的绝对数仍然较高,约为1300万,这样,我国每年有高达1/4的新增产值被每年新增人口所消耗。我国目前控制人口增长的任务十分艰巨。有资料表明,从1994年到2000年,每年处于生育旺盛期的妇女人数仍然保持在1亿多人,边远地区育龄妇女人数还在增多,部分推迟生育的妇女今后还将生育,再加上流动人口增加,使计划生育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在我国,面临人口数量过多的压力的同时,还有待于提高人口素质。我国目前没有稳定解决温饱问题的人口估计有7000万,他们势必乱垦荒地、湿地,乱采滥伐林木,对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另外,我国15岁及15岁以上半文盲、文盲人数约占总人口的15%左右,其中80%分布在农村、贫困地区,这又构成了当地经济发展的严峻挑战。此外,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总之,人口这一沉重的负担已成为我国发展的一大障碍。(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板书)-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我国的自然资源虽然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压力和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加上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的落后、人口数量过多,使得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很低,资源利用率低,长期存在着资源的相对短缺。例如,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全国耕地和草场共有400多万平方千米的面积缺水,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一半。全国缺水城市达300多个,而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20%~30%,单位产值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5~10倍!再看黄河,则是另一番让人心碎的景象:断流。进入20世纪90年代,黄河每年平均断流达102天,1997年断流时间竟达226天,一年中的2/3时间,黄河下游是无水的、干涸的,成了一条季节河。由于缺水,我国每年影响工业产值2300多亿元,全国干旱受灾面积3亿亩,农业减产粮食250多亿公斤,耕地资源短缺矛盾也十分突出。由于片面追求经济的发展,非农业用地迅速增加,耕地逐年减少。现在,我国人均耕地不到0.1公顷,约为世界人均数的1/3。森林资源更不容乐观。我国人均森林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我国在林业方面的工作重采伐、轻抚育,使林木生长率低,另一方面滥伐林木、毁林开荒的现象仍未杜绝,森林火灾和病虫害也不时发生,使我国的森林资源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此外,我国能源供需结构矛盾加大,油气短缺问题严重,大宗矿产储量的耗损速度远大于年增长速度,现有矿山生产能力将有较大消失;浪费资源严重,矿业开发秩序混乱的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治理。(3)深刻的环境危机(板书)-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自然环境面临着极大的危机。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一方面,以城市为中心,以大气、水体、固体废弃物、噪声等为重点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随着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并迅速向农村蔓延;另一方面,以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为特征的生态破坏的范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剧。例如: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酸雨危害加重。如今我国2/3的地区已遭受酸雨的威胁,并且还在扩大。大城市中汽车尾气污染日趋明显,个别城市出现了光化学烟雾现象。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远不能适应城市扩大、发展的需要,污水排放量大幅度增加,各大江大河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并呈发展趋势,工业发达城市附近的水域污染尤为突出。全国各主要城市地下水普遍超采,近海城市海水入侵现象严重。此外,由于生态破坏,风沙侵袭事件频发。2001年春季,甘肃中东部、内蒙古西部、宁夏、陕西及山西西部的黄土高原,受来自蒙古的冷空气影响,刮起了六级以上大风,上述地区正是中国三北风沙线所在地域,生态环境恶劣,土地沙化严重,沙随风起一直刮到几千米的高空,形成沙暴,向东南方向移动,经过一夜漂浮,在北京、天津地区及长江中下游附近地区沉降,形成大面积浮尘天气。北京、济南的浮尘与降雨相遇相合形成“泥雨”。总之,通过以上的事例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总结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教训,我国要想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我们唯一的选择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自然资源总量在世界排名人均占有量占世界人均值的比例土地资源31/3矿产资源33/5耕地面积41/3江河径流量61/4森林面积61/5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板书)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这是全球第一部国家级的《21世纪议程》。:通过我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三方面的压力来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因此,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1)人口增长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是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矛盾产生的根源。这是因为庞大的人口压力大大超过了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特别是在目前我国经济技术水平低、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人口增加所带来的庞大物质需求和废弃物排放超出了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弃物的能力,进而形成资源和环境问题。因此,庞大的人口压力,实际上也是我国资源短缺和环境危机产生的根源。(2)我国资源的相对短缺主要表现在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和资源利用率低两个方面。资源利用率低也说明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合理,资源的浪费和破坏严重。而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会直接导致生态破坏,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还能进一步造成环境污染,这都会加剧我国的环境危机。-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1)近年来,我国对环境的治理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环境问题还比较严重,局部地区呈现恶化趋势。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实践模式,也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它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1)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通过清洁生产可以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清洁生产已成为世界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所普遍采用的一项基本策略。(2)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我国大力推行生态农业,以实现循环经济。它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调整原有的生产结构,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相结合,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四业相结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P101教材图表点拨清洁生产与末端治理的比较比较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的相关项目可以看出,清洁生产方式可以带来很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从经济效益来看,清洁生产资源利用率增加,资源耗用减少,产品产量增加,产品成本降低,治理污染费用减少,经济效益增加。因此,清洁生产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在生产过程中控制大部分污染,减少工业污染的来源。从环境效益来看,清洁生产使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产污量明显减少,排污量减少,无污染转移。因此,清洁生产可以在技术改造和工业结构调整方面大有作为。经过以上推理对比,清洁生产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P102案例河南某酒精总厂的清洁生产(1)实施清洁生产的原因酒精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有大量的废渣、废气和废水排出,严重污染了环境。(2)清洁生产工艺图6。14读图分析该酒精厂在生产过程中推行清洁生产工艺,所有生产环节中出现的“废弃物”都进入到了新的生产环节,成为新的资源。污染物充分利用,减量到最小,最终排放的消化液作为农肥回归大地,得到永续利用。该酒精总厂的清洁生产工艺,实现了生物能开放与利用的良性循环,向环境的排废降到了最低程度,同时废物综合利用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了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兼顾的可持续发展。本案例旨在加深我们对清洁生产的认识,充分理解清洁生产是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因此,清洁生产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基本措施。北京留民营的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概述生态农业-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是一种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密切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它既不同于那种系统目标单一、生产技术落后、投入少产出低的自然经济型传统农业;也不同于那种通过大量投入化肥、农药和动力,不顾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而一味追求高产出、高经济效益的商品化现代常规农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我国目前改善生态环境,保证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生态农业在我国已经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目前涌现出大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生态农业典型,如北京市大兴区留民营村的生态农业、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三基鱼塘生态系统、安徽阜阳地区的多种生态农业群等。P104活动参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依靠公众的支持和参与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参与不仅包括公众积极参加有关的行动和项目,更重要的是人们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习惯。实现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变革。图6。16中所列举的个人行为对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有意义的。例如,拾粪回田既可以减少污染,又增加了有机肥;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可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污染;骑车工作和购物也可以减少汽车尾气污染;自备篮子或布袋购物可节约资源,减少“白色污染”;采用节水措施可以节约水资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行动:⑴积极参加植树活动;⑵使用可再生材料制成的工作、生活用品;⑶节约能源;⑷节省使用自然资源;⑸改变不利于环境保护的饮食习惯;⑹尽量利用公共交通,短途旅行尽可能骑自行车或以步当车;⑺在居室、庭院中种植多叶植物;⑻爱护每一块绿地;⑽动员周围的人为环保尽心尽力;⑾亲近大自然,和我们的动植物朋友和谐相处;⑿关心并积极参与科技事业,使之成为改善状况的动力;⒀从事每项活动前,充分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并采取预防措施。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情况,了解了我国现存的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明确了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必然性;同时也通过留民营村的生态建设,提醒我们应加强环保措施,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前景是光辉的。板书设计:一、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1)庞大的人口压力(2)严重的资源短缺(3)深刻的环境危机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1)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2)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生态农业。课后练习:完成P105活动:绿色食品知多少-95-\n惠东高级中学地理备课组-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