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1.68 KB
  • 2022-08-17 发布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教案资料汇总

  • 5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教案资料汇总 \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物理实验的目的与要求1、实验目的(1)教会学生用实验研究物理现象与规律,包括:  A.正确选择实验方法与实验器材。  B.学会控制实验条件。  C.知道如何实验、判断结果的可靠程度。(2)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关课程内容和重要的物理概念,以形成物理思想,培养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培养掌握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以培养实验技能。(4)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科学的实验方法及良好的实验习惯。2、做好实验的基本要求(1)实验前必须做好如下准备:  ①明确实验目的,弄懂实验原理  ②了解仪器性能,熟悉操作步骤  ③设计记录表格,掌握注意事项(2)实验中必须手脑并用,做到心到、眼到、手到。  ①仔细调整实验装置,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②保证满足实验条件,注意规范实验操作  ③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客观记录实验数据(3)实验后必须对数据进行处理:  ①尊重实验客观事实,正确分析记录数据  ②合理做出实验结论,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常用基本仪器的使用与读数物理《考试说明》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的基本仪器有13种,除打点计时器和滑动变阻器不需要读数外,其余11种都涉及到读数问题。(一)测量仪器使用常规对于测量仪器的使用,首先要了解测量仪器的量程、精度、使用注意事项和读数方法。1.关于量程问题:\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这是保护测量仪器的一项重要参数,特别是天平、弹簧秤、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和多用电表等,超量程使用会损坏仪器,所以实验时要根据实验的具体情况选择量程适当的仪器。在使用电流表、电压表时,选用量程过大的仪器,采集的实验数据过小,会造成相对误差较大,应选择使测量值位于电表量程的1/3以上的电表;使用多用电表测电阻时,应选择适当的档位,使欧姆表的示数在电表的中值附近。2.关于精度问题:所选用仪器的精度直接影响着测量读数的有效数字的位数,因此应在使用前了解仪器的精度,即看清仪器的最小分度值。其中螺旋测微器和秒表的最小分度是一定的。但游标卡尺上游标尺的最小分度、天平游码标尺的最小分度、弹簧秤和温度计刻线的最小分度,都因具体的仪器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电流表、电压表和多用电表则会因所选择的档位不同而造成最小分度值有所不同,因此在进行这些仪器的读数时,一定要看清所选的档位。3.使用注意事项:一般不同的仪器在使用中都有其特殊的要求,以下几点要特别注意:⑴天平在进行测量前应先调平衡。⑵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要求为4~6V的交流电源。⑶多用电表的欧姆档每次换档后要重新调零,被测电阻要与电路断开,使用完毕要将选择开关转至交流电压最高档或“OFF”档。⑷滑动变阻器、电阻箱和定值电阻使用过程中要考虑其允许的最大电流。滑动变阻器采用限流接法时,滑动触片开始应位于变阻器阻值最大的位置;滑动变阻器采用分压接法时,滑动触片开始应位于分压为零的位置。⑸电阻箱开始应处于阻值最大状态,调整电阻箱的阻值时,不能由大到小发生突变,以免因为阻值过小而烧坏电阻箱。(二)测量仪器的读数方法1.需要估读的仪器:在常用的测量仪器中,刻度尺、螺旋测微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弹簧秤等读数时都需要估读。因为最终的读数要以有效数字的形式给出,而有效数字的最后一位数字为估计数字,应和误差所在位置一致,在实际操作中,究竟估读到哪一位数字,应由测量仪器的精度(即最小分度值)和实验误差要求两个因素共同决定。  根据仪器的最小分度可以分别采用1/2、1/5、1/10的估读方法,一般:最小分度是2的,(包括0.2、0.02等),采用1/2估读,如安培表0~0.6A档;最小分度是5的,(包括0.5、0.05等),采用1/5估读,如安培表0~15V档;最小分度是1的,(包括0.1、0.01等),采用1/10估读,如刻度尺、螺旋测微器、安培表0~3A档、电压表0~3V档等,当测量精度要求不高或仪器精度不够高时,也可采用1/2估读。2.不需要估读的测量仪器:游标卡尺、秒表、电阻箱在读数时不需要估读;欧姆表刻度不均匀,可以不估读或按半刻度估读。⑴游标卡尺的读数:游标卡尺的读数部分由主尺(最小分度为1mm),和游标尺两部分组成。按照游标的精度不同可分为三种:(a)10分游标,其精度为0.1mm;(b)20分游标,其精度为0.05mm;(c)\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50分游标,精度为0.02mm。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是:以游标零刻度线为准在主尺上读出整毫米数L1,再看游标尺上哪条刻度线与主尺上某刻度线对齐,由游标上读出毫米以下的小数L2,则总的读数为:L1+L2。⑵机械秒表的读数:机械秒表的长针是秒针,转一周是30s。因为机械表采用的齿轮传动,指针不可能停留在两小格之间;所以不能估读出比0.1s更短的时间。位于秒表上部中间的小圆圈里面的短针是分针,表针走一周是15min,每小格为0.5min。秒表的读数方法是:短针读数(t1)+长针读数(t2)。⑶电阻箱:能表示出接入电阻值大小的变阻器;读数方法是:各旋扭对应的指示点的示数乘以面板上标记的倍数,它们之和就是电阻箱接入电路的阻值。使用电阻箱时要特别注意通过电阻的电流不能超过允许的最大数值。高中物理实验常用基础知识(一)常用实验原理的设计方法1.控制变量法:如: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加速度、力和质量的关系控制。在“研究单摆的周期”中,摆长、偏角和摆球质量的关系控制等等。2.理想化方法:用伏安法测电阻时,选择了合适的内外接方法,一般就忽略电表的非理想性。3.等效替代法:某些量不易测量,可以用较易测量的量替代,从而简化实验。在“验证碰撞中的动量守恒”的实验中,两球碰撞后的速度不易直接测量,在将整个平抛时间定为时间单位后,速度的测量就转化为对水平位移的测量了。4.模拟法:当实验情景不易创设或根本无法创设时,可以用物理模型或数学模型等效的情景代替,尽管两个情景的本质可能根本不同。“描绘电场中的等势线”的实验就是用电流场模拟静电场。5.微小量放大法:微小量不易测量,勉强测量误差也较大,实验时常采用各种方法加以放大。卡文迪许测定万有引力恒量,采用光路放大了金属丝的微小扭转;在观察玻璃瓶受力后的微小形变时,使液体沿细玻璃管上升来放大瓶内液面的上升。(二)常见实验数据的收集方法1.利用测量工具直接测量基本物理量模块基本物理量测量仪器力学长度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时间秒表(停表)、打点计时器质量(力)天平(弹簧秤)电学电阻(粗测)欧姆表、电阻箱电流(电压)电流表(电压表)热学温度温度计2.常见间接测量的物理量及其测量方法\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有些物理量不能由测量仪器直接测量,这时,可利用待测量和可直接测量的基本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将待测物理量的测量转化为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模块待测物理量基本测量方法力学速度①利用纸带,;②利用平抛,加速度①利用纸带,逐差法;②利用单摆功根据转化为测量m、v电学电阻(精确测量)①根据转化为测量U、I(伏安法);②电阻箱(半偏、替代)电功率根据P=UI转化为测量U、I电源电动势根据E=U+Ir转化为测量U、I然后联立方程求解或运用图像处理(三)常用实验误差的控制方法为了减小由于实验数据而引起的偶然误差,常需要采用以下方法控制实验误差。1.多次测量求平均值,这是所有实验必须采取的办法,也是做实验应具有的基本思想。2.积累法。一些小量直接测量误差较大,可以累积起来测量,以减小误差。“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为了减小周期的测量误差,不是测量完成一次全振动的时间,而是测量完成30-50次全振动的时间。(四)常用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1.列表法:在记录和处理数据时,常将数据列成表格。数据列表可以简单而又明确的表示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找出物理量之间的规律性的联系。列表的要求是①写明表的标题或加上必要的说明;②必须交待清楚表中各符号所表示的物理量的意义,并写明单位;③表中的数据要正确反映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2.作图法:用作图法处理实验数据是物理实验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用作图法处理数据的优点是直观、简便,有取平均的效果,由图线的斜率、截距、所包围面积和图线的交点等可以研究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及其关系,找出规律。作图的规则是:①作图一定要用坐标纸.坐标纸的大小要根据测量数据有效数字的多少和结果的需要来定;②要标明坐标轴名、单位,在轴上每隔一定相等的间距按有效数字位数标明数值;③图上连线要是光滑曲线(或直线),连线时不一定要通过所有的数据点,而是要使数据点在线的两侧合理的分布;④\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在图上求直线的斜率时,要选取线上相距较远的两点,不一定要取原来的数据点;⑤作图时常设法使图线线性化,即“化曲为直”。3.平均值法:将测定的若干组数相加求和,然后除以测量次数.必须注意,求取平均值时应该按原来测量仪器的准确度决定保留的位数。4.逐差法:这就是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计算加速度时用到的方法,这种方法充分利用了测量数据,具有较好的取平均的效果。(五)有关误差分析的问题要求认识误差问题在实验中的重要性,了解误差的概念,知道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知道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小偶然误差;能在某些实验中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不要求计算误差。要熟练掌握常见实验的误差情况及分析方法。\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课题:实验一: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课型:实验一、教学目标1.了解两种打点计时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会安装并使用打点计时器。3.理解根据纸带测量速度的原理并测量瞬时速度。4.明确速度—时间图象的意义,描点法画图象的方法,并画出该实验中的速度—时间图象。二、教学重点1.打点计时器的使用。2.由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瞬时速度。3.画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三、教学难点1.对纸带数据的处理2.画图象的方法。四、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亲自动手实验,并讨论、交流学习成果。五、教学过程1、打点计时器的原理构造(如图)实验原理:(1)电磁打点计时器:它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打点计时的一种仪器,当通过4—6V低压交流电时,在线圈和永久磁铁的作用下,振片便上下振动起来,位于振片一端的振针就跟着上下振动而打点,这时,如果纸带运动,振针就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点,当交流电源频率为50Hz时,它每隔0.02s打一点,即打出的纸带上每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为0.02s。\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2)电火花计时器:它是利用火花放电在纸带上打出小孔而显示点迹的计时仪器。当接通220V交流电源,按下脉冲输出开关时,计时器发出的脉冲电流经接正极的放电针、墨粉纸盘到接负极的纸盘轴,产生火花放电,于是在运动纸带上就打出一系列点迹。当电源频率为50Hz时,它也是每隔0.02s打一次点,即打出的纸带上每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也是0.02s。电火花计时器工作时,纸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小,比电磁打点计时器实验误差小。打在纸带上的点,记录了纸带运动的时间,如果把纸带跟物体连在一起,纸带上的点就相应地表示出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2、实验器材电磁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及纸带、刻度尺、电源、导线等。3、纸带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并能计算平均速度。(1)在纸带上相邻两点间的时间间隔均为0.02s(电源频率为50Hz),所以点迹密集的地方表示纸带运动的速度很小。(2)根据v=△x/△t,求出在任意两点间的平均速度,这里△x可以用直尺测量出两点间的距离,△t为两点间的时间间隔数与0.02s的乘积。这里必须明确所求的是哪两点之间的平均速度。4、粗略计算瞬时速度。某点E的瞬时速度可以粗略地由包含E点在内的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来表示。vE≈vDG,或vE=vDF。说明:在粗略计算E点的瞬时速度时,可利用公式v=△x/△t来求解,但须注意的是,如果取离E点越接近的两点来求平均速度,这个平均速度越接近E点的瞬时速度,但是距离太小会使测量误差增大,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取这两个点。5、v-t图象与其画法为了更直观地反映物体的运动情况,我们可以用v-t图象来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以速度v为纵轴,时间t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计算出的不同时刻对应的瞬时速度值,在坐标系中描点,最后用平滑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了一条能够描述速度v与时间t关系的图象。3、实验步骤:1.把电火花计时器固定在桌子上,检查墨粉纸盘是否已经正确地套在纸盘轴上,检查两条白纸带是否已经正确地穿好,墨粉纸盘是否在两条纸带之间。2.把计时器上的电源插头在220V交流电源插座上。3.按下脉冲输出开头,用手水平地拉动两条纸带,纸带动上就打上一列车员小点。4.取下纸带,从能看得清规戒律的某个点数起,数一数纸带上共有多少个点。如果共有n个点,点子的间隔数则为(n-1)个,用t=0.02(n-1)计算出纸带的运动时间t。5.用刻度尺测量一下,打下这些点,纸带通过的距离s 有多长\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6.利用公式计算纸带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把测量和计算的结果填入表一中。7.选取一条点迹清晰便于分析的纸带进行数据分析。8.从能够看清的某个点开始,每隔0.1s取一个点,在纸带上用数字0,1,2….5标出这些“测量点”,测量包括每个点的一段位移△x,记录在表二中,同时记录相对应的时间,以测量该点的瞬时速度。9.计算出各点附近的平均速度,把它当作计时器打下这些点时的瞬时速度,填入表三中,点0作为计时的开始,即t=0。10.以速度v为纵轴,以时间t为横轴在坐标纸上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表二的数据在坐标轴上描点,将这些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11.通过曲线的走向大致看出手的速度变化规律,将你的实验结果与其他同学交流一下,说出你的体会。12.重复以上步骤再做一次。如果用电磁打点计时器,则实验步骤的前3步相应地应当是:1.1、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桌子上,让纸带穿过两个限位孔,压在复写纸的下面。2.2、把电磁打点计时器的两个接线柱用导线分别与6V的低压交流电源的接线柱相连接。3.3、打开电源开关,用手水平地拉动纸带,纸带上就打出一列小点。4、注意事项(1)电源电压要符合要求,电磁打点计时器应使用10V以下的交流电源;电火花计时器要使用220V交流电源。(2)实验前要检查打点的稳定性和清晰程度,必要时要进行调节或更换器材。(3)使用打点计时器应先接通电源,待打点计时器稳定后再用手拉纸带。(4)手拉纸带时,速度应快一些,以防点迹太密集。六、实例探究☆打点计时器及应用[例1]一同学在使用打点计时器时,纸带上点不是圆点而是一些短线,这可能的原因是()A.接在直流电源上B.电源电压不稳C.电源频率不稳D.打点针压得过紧解析:A.接在直流电源上不会打点。A错。B.打点与电压是否稳定无关,点痕重轻与电压有关。B错。C.频率不同打的点仍为圆点。故C错。D.打点针压得过紧。针和纸接触时间长,打出一些短线。D正确。答案:D☆打点计时器直接测量的量\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例2]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根据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我们可以从纸带上直接得到的物理量是()A.时间间隔B.位移C.加速度D.平均速度解析:从打下的纸带上数一下点的个数就知道时间,因为两个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故A选项正确。用刻度尺量一下任意两个点间的距离,就知道了物体的位移。故B选项正确。从纸带上不能直接得到加速度、平均速度,只可以间接计算。故C、D选项错误。答案:AB[例3]用接在50Hz交流电源上的打点计时器,测定小车速度,某次实验中得到一条纸带,如下图所示,从比较清晰的点起,每五个打印点取一个记数点,分别标明0、l、2、3、4……,量得0与1两点间距离x1=30mm,3与4两点间的距离x2=48mm,则小车在0与1两点间平均速度为m/s。解析:0~1两点间的平均速度m/s七、作业1.完成实验报告。2.思考P22“说一说”栏目中提出的问题,3.完成P24“问题与练习”中的问题。4.阅读教材P23“科学漫步”《气垫导轨和数字计数器》短文,思考并回答文后提出的问题。八、教学反思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课题:实验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课型:实验一、教学目标1.会运用已学知识处理纸带,求各点瞬时速度。2.会用表格法处理数据,并合理猜想。3.巧用v-t图象处理数据,观察规律。二、教学重点1.图象法研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对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探究。三、教学难点1.各点瞬时速度的计算。2.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规律的探究。四、教学用具学生电源、导线、打点计时器、小车、钩码、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带小钩的细线、纸带、刻度尺、坐标纸、电脑五、教学过程我们已经学习了用打点计时器测定物体运动的速度。我们这节课再利用打点计时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何探究一个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何知道物体在不同时刻的速度?用什么仪器测?①让学生自己设计好实验,并口头阐述相关实验器材及步骤。问题一:打点计时器结构如何?    问题二:用打点计时器测小车的速度所需哪些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步骤:1.把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一高一低可否?)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远离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跨过滑轮,下边挂上合适的钩码,先接通电源,然后放开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完一条后立即关闭电源。问题三:本实验特别要注意哪些事项?1.固定打点计时器时应让限位孔处在长木板的中央位置。2.滑轮不能过高。3.应考虑复写纸与纸带的位置关系。4.钩码数量不能过多,长木板两端高低相差不能太大。\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5.小车应由紧靠打点计时器处开始释放,在撞击长木板末端前应让小车停止运动,防止小车从板上掉下来。6.先接通电源,后让纸带运动。7.打点结束后立即关闭电源。②引导学生熟练地摆好器材,合理、准确地操作,得到一条点迹清晰的纸带。注意:引导学生“三思而后行”,注意实验逻辑性、合理性及其相关注意事项,而确保准确,并巡视全场,对出现的问题予以及时纠正。③选择纸带,并选好计数点,计算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填入表格。问题四:怎样分析和选取纸带上的点?开头过于密集的点舍掉,纸带的一段;若纸带上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较小,可取多个间隔(可5)为一个计数间隔时间(间隔不再是0.02s)(但要看具体情况灵活选定);原则上能取六、七个计数点为宜;给选取的点加标记。问题五:如何计算出所取点的速度?用求平均速度的方法来代替(用计算较准确的平均速度来代替),如何代替?(选择包括该点在内的一段位移(该点最好处在中间时刻位置)Δx,找出对应的时间Δt,用Δx/Δt作为该点的瞬时速度);对于选取的两个端点的速度暂时不计算(误差较大);测量各个计数点之间的距离应考虑估位、单位。④数据处理,总结分析问题六:如何处理计算出来的数据?1.列表法。(注意列表要求)数据表格猜想出小车运动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速度与时间成正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一一列举学生的各种想法,了解学生猜想的原因,进行总结与点评,纠正盲目的瞎想。学生在猜想中回答猜想原因,阐述猜想思路。2.图象法:①根据所得数据,选择合适的标度建立坐标系(让图象尽量分布在坐标系平面的大部分面积)。②描点:观察和思考点的分布规律。③拟合:从点的分布可以有很大把握地说这些点应该在一条直线上,用直线拟合,让尽可能多的点处在直线上,不在直线上的点应对称地分布在直线两侧。引导描点法一般原则,强调作图的精确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步骤方法:先确定标度,再准确描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进行连接。总结介绍:\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描点法是作图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最重点的两点:一是准确性(标度要合适)。二是要用平滑曲线连接(要让尽可能多的点分布在线上,不在线上的点分布在两侧,离线较远的点删去)。最后还要注意美观性(使图象分布在坐标纸中央)。问题七:如何根据速度—时间图象(v—t图象)求小车的加速度和初速度?①取任意两组数据求出Δv和Δt,然后代入Δv/Δt求解。②在v—t图象上取一段时间Δt(尽量取大一些),找出两个时刻对应的坐标值求出Δv,代入Δv/Δt求解。问题八:纸带上零时刻的速度和末速度如何求?六、课堂小结这节课重点是对重物牵引下小车的运动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涉及到了实验的设计、操作以及作图象的方法、原则,很好地提高了大家各方面的能力,同时又为后面学习这种匀变速运动打下了基础。七、作业1.完成实验报告。2.书后习题1、2、3、43.思考如何进行数据处理?八、教学反思1.本节课运用知识的迁移,探究新的知识,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画图象、讨论并得出结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  2.利用图片,让学生回顾了所学的知识;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注意了在探究性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养成学生分析实验误差的习惯,以避免以后实验中出现错误,少走弯路。  3.利用了现有的教学条件,使用多媒体课件、用Excel软件作图,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体验学科结合的魅力。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了学生的思考与认知水平,以互动课程为学习平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及创新方面的能力。  4.不尽如人意的是:实验中的探究基本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这使得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的解放受到了一定的限制。\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课题:实验三:探究求合力的方法即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课型:实验实验目的1.会用弹簧测力计和细线测出力的大小和方向。2.探究求合力的方法。3.寻找合力与两个分力之间的关系。实验器材方木板、图钉、白纸、橡皮条、细绳套、两个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实验原理等效替代。等效替代法就是从事物间的等同效果出发,来研究物理现象和过程的一种方法。误差分析主要误差来源: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弹簧测力计本身的误差;根据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注意事项1、弹簧秤的使用①使用前要先调零。②检查弹簧秤示数是否准确。(两根弹簧对拉,或者用弹簧秤测标准钩码受到的重力。③使用时弹簧的伸长方向和所测拉力方向要一致。(不一定要沿着竖直方向)④弹簧、指针、拉杆都不要与刻度板和刻度板末端的限位孔发生摩擦擦。⑤用两个弹簧秤拉橡皮条时,橡皮条、细绳和测力计要在同一平面内且与木板平行。⑥读数时,视线与刻度线平行。()⑦弹簧秤的估读2.橡皮条的选取和使用①不要用老化的橡皮条,检查方法是用一个弹簧测力计拉橡皮条,要反复做几次使橡皮条拉伸到相同的长度看弹簧测力计读数有无变化。②可用两根橡皮筋并联使用以增大其劲度系数。③同一次实验中,橡皮筋的结点O的位置一定要相同。(不能只是橡皮条形变相同)3.注意纸张的选取和作图①白纸不要选的过小。②画力的图示应选择适当的标度。严格按力的图示要求和几何方法求出力的合力。③画分力F1、F2的合力时要准确。④图要尽可能画得大些,以使测量值的最后一位估读数字在图上能准确表示出来。\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⑤力的大小合适。作力的图示时,选取标度时不增加误差。⑥两个分力的夹角要适中,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60°—120°,两个分力F1、F2之间的夹角θ越大,用平行四边形作图得出的合力F的误差也越大,以不大于120°为最佳。但θ角也不能太小,太小就不利于做平行四边形。)弹簧秤的读数在常用的测量仪器中,刻度尺、螺旋测微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弹簧秤等读数时都需要估读。根据仪器的最小分度估读最小分度是2的,(包括0.2、0.02等),采用1/2估读,如安培表0~0.6A档;最小分度是5的,(包括0.5、0.05等),采用1/5估读,如安培表0~15V档;最小分度是1的,(包括0.1、0.01等),采用1/10估读,如刻度尺、螺旋测微器、安培表0~3A档、电压表0~3V档等,当测量精度要求不高或仪器精度不够高时,也可采用1/2估读。减小误差的方法1.弹簧秤使用前调零2.木板应水平放置。3.弹簧伸长方向和所测拉力方向应一致,并与木板平行。4.拉动过程中尽量减少摩擦。5.在满足合力不超过弹簧秤量程及橡皮条形变不超过弹性限度的条件下,两个分力和合力都应尽可能大些,读数时注意弹簧秤的量程以及最小刻度。6.拉橡皮条的细线要长些,标记两分力的方向尽可能远些。7.两个分力间的夹角不宜过大或过小,一般取60°—120°为宜。8.在画力的合成图时,要选内定适当标度。例题1。(2010·宁波检测)“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如图实-3-3甲所示,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图实-3-3乙所示是在白纸上根据实验结果画出的图。(1)图乙中的____F___是力F1和F2的合力的理论值;___F’___是力F1和F2的合力的实际测量值.(2)在实验中,如果将细绳也换成橡皮筋,那么实验结果是否会发生变化?答:____否____。(3)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B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C.控制变量法D.建立物理模型法作业:完成实验报告。\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课题:实验4: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课型:实验一、教学目标1、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快慢即加速度大小与力有关,与质量也有关;2、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分2课时探究。)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二、教学重点1.控制变量法的使用;2.如何提出实验方案,并使实验方案合理可行;3.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三、教学难点1.在老师引导下提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2.实验的操作过程;3.充分准备教学器材,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小车(28辆,每辆车上贴上质量为200g,贴上“参照车”与“实验车”字样),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28个),一次性小塑料口杯及棉线套(28个,质量可忽略),50g规格钩码28盒(每盒10个),托盘天平砝码28盒,刻度尺(米尺),线绳若干,铁文件夹28个,计算机和大屏幕投影系统一套,计算器。五、教学过程㈠、第1课时: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回答学案上的问题)问题1:本节课研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跟什么有关,请同学们先猜一猜加速度大小跟什么有关?教师注意:学生可能猜出质量和力以外的因素,教师引导或告之本节课只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问题2:请同学们猜一猜加速度与力、质量有什么关系,列举出实例。如果学生说不出实例,教师可以列举以下典型的例子:绿灯亮后,摩托车先冲出,然后小轿车,最后载重货车,说明质量大加速度小;方程式赛车的发动机功率大,启动快,加速度大,说明力大加速度大。播放以上例子的视频。问题3:能否从理论上验证力越大,加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是合理的?参考答案: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力大运动状态容易改变,而运动状态的改变快慢是用加速度来描述的,因此力大,加速度大;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质量大,惯性大,运动状态难改变,即加速度小。教师注意:学生回答这一问题时,容易用举实例法,教师注意引导从理论出发。\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问题4:研究一个物理量同时与两个物理量有什么关系,应当采用什么方法?(学生很容易回答出用控制变量法)。问题5:初中用过这种办法吗?举例说明。(安排此问题的目的是向学生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参考答案:在讨论电流与电压、电阻两个量是什么关系时;在讨论压强与压力、作用面积两个量是什么关系时。问题6:保持质量一定,怎样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或保持力一定,怎样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学生会回答出用打点计时器测出几个加速度及所对应的力,分析加速度与力关系或加速度与质量关系,若不提测加速度,可追问如何测出加速度。以上6个问题难度不大,建议采用单独让某个学生回答的方式即可,不必给时间进行小组内讨论。问题7:鉴于用纸带测出加速度是我们已经掌握的一种技能,因此本次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不想用此方法。请同学们另外设计出一种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法?(1)阐述实验的理论依据及对实验方法的初步设计。(2)在此理论框架内,具体的实验方案是什么?组内讨论6分钟,每组组长准备发言。在学生讨论期间,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交流,如果时间过半还有一些组提不出方案,教师可提醒该组学生参考课本44页“做一做”栏目,再讨论.参考答案:理论依据及初步设计:两物体均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由知,相同时间内的位移关系,就是他们的加速度关系。具体实验方案:课本73页参考案例。学生在阐述时可能(1)(2)两个问题混在一起说出,只要合理、清晰即可;另外理论依据与方案课本上都有,学生看了课本就很容易回答此问题。引申问题:在此理论依据下,能否再设计出一种实验方案,组内讨论10分钟后组长发言。(讨论后,刚才只提出课本上方案的组重点发言,已经提出不同于课本上方案的组也可以再提出第3种方案。)教师组织同学们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只要合理可行即可。最后教师指出:本节课用课本72页的方案。问题8:绳拉小车的力是小车受的合力吗?\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学生很容易提出还有摩擦力。问题9:我们必须要使绳拉小车的力成为小车受到的合力,否则还要计算滑动摩擦力,使问题复杂化,那么怎样去掉摩擦力呢?组内讨论5分钟后组长发言。参考答案:(1)用重力分力平衡掉摩擦力(教师可投影图片解释),为此可以倾斜木板,直到小车放上后恰能静止或被轻推后匀速。(2)减小摩擦力直到可忽略,可采用气垫导轨。㈡、第2课时:做实验并记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一、实验前教师做以下交待:1.为了节省时间,教师给学生做一下分工,1-14组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参照表一和表二要求(见学案);15-28组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参照表三和表四要求(见学案),要填写好表格。2.平衡摩擦力时不必将拴有口杯小桶的绳子解下,车后拖的绳子也不用解下,放在车上即可。3.注意铁夹子的位置。4.注意实验中同学之间互相配合,如谁扶住板,谁控制铁夹开启、闭合,谁负责更换砝码和保证绳在滑轮内并负责保护仪器,谁负责测量记录等。附:表一(两车质量均为200g+100g) 参照车实验车组别绳上挂的钩码/g(代表力F1)位移x1/cm绳上挂的钩码/g(代表力F2)位移x2/cm120 30 220 40 320 50 420 60 520 70 表二(两车质量均为200g+100g)组别11.5 22.0 \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32.5 43.0 53.5 表三(两车绳上挂的钩码均为40g) 参照车实验车组别车和车上砝码总质量/g(代表质量m1)位移x1/cm车和车上砝码总质量/g(代表质量m2)位移x2/cm1300 200 2300 400 3300 500 4300 600 5300 700 表四(两车绳上挂的钩码均为40g)组别12/3=0.67 24/3=1.33 35/3=1.67 46/3=2.00 57/3=2.33 (以上实验过程36min)二、分析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让学生分析表二和表四,并得出结论。\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参考答案:在两车质量一样的情况下,实验车受的力是参照车的多少倍,加速度就是参照车的多少倍,说明加速度与力成正比;在两车受力一样的情况下,实验车总质量是参照车的几倍,加速度就是参照车的几分之一,说明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九、课堂小结1.高中第一次接触控制变量法。2.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猜想出加速度与质量、力的关系比实验验证重要,提出实验方案比实验操作重要,通过本节课,大家要好好体会。3.体会合作的含义,现代科研是需要团队精神的。十、作业1.完成实验报告。2.设计“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关系”方案。3.思考如何进行数据处理?十一、教学反思1.关于时间分配问题首先实验设计环节最能体现学生的创造能力,应该多花一些时间,学生在课堂上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而且思维相当活跃,在思维高潮时刻嘎然而止,学生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其次实验设计也不应该仅仅是设计出方案,还应该设计出操作步骤,如总共做几次实验,每一次的车质量与力分别多大,采集数据的表格如何设计,应该怎样处理数据等。2.关于实验设计环节(1)限制了实验的理论依据和提醒更换铁夹子克服夹不住的毛病应该对学生能成功设计出实验方案起到了关键作用,这就说明科学探究中教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2)在上课之前,我内心认为学生不能设计出实验方案,即使老师作了引导,因此学生的表现令我吃惊,所以说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潜在存在的,老师一定要给学生机会,一定要引导他们表现出这种能力,久而久之学生的素质才会真正提高。\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课题:实验五:研究平抛运动课型:实验[实验目的]1.用实验方法描出平抛物体的运动轨迹。2.从实验轨迹求平抛物体的初速度。[实验原理]平抛物体的运动可以看作是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一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另一个是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令小球做平抛运动,利用描迹法描出小球的运动轨迹,即小球做平抛运动的曲线,建立坐标系,测出曲线上的某一点的坐标x和y,根据重力加速度g的数值,利用公式y=gt2求出小球的飞行时间t,再利用公式x=vt,求出小球的水平分速度,即为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实验器材]斜槽,竖直固定在铁架台上的木板,白纸,图钉,小球,有孔的卡片,刻度尺,重锤线。[实验步骤]1.安装调整斜槽:用图钉把白纸钉在竖直板上,在木板的左上角固定斜槽,可用平衡法调整斜槽,即将小球轻放在斜槽平直部分的末端处,能使小球在平直轨道上的任意位置静止,就表明水平已调好。2.调整木板:用悬挂在槽口的重锤线把木板调整到竖直方向,并使木板平面与小球下落的竖直面平行。然后把重锤线方向记录到钉在木板的白纸上,固定木板,使在重复实验的过程中,木板与斜槽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3.确定坐标原点O:把小球放在槽口处,用铅笔记下球在槽口时球心在图板上的水平投影点O,O点即为坐标原点。4.描绘运动轨迹:在木板的平面上用手按住卡片,使卡片上有孔的一面保持水平,调整卡片的位置,使从槽上滚下的小球正好穿过卡片的孔,而不擦碰孔的边缘,然后用铅笔在卡片缺口上点个黑点,这就在白纸上记下了小球穿过孔时球心所对应的位置。保证小球每次从槽上开始滚下的位置都相同,用同样的方法,可找出小球平抛轨迹上的一系列位置。取下白纸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位置连接起来即得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5.计算初速度:以O点为原点画出竖直向下的y轴和水平向右的x轴,并在曲线上选取A、B、C、D、E、F六个不同的点,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出它们的坐标x和y,用公式x=v0t和y=gt2计算出小球的初速度v0,最后计算出v0的平均值,并将有关数据记入表格内。[注意事项]1.实验中必须保持通过斜槽末端点的切线水平,方木板必须处在竖直面内且与小球运动轨迹所在的竖直平面平行,并使小球的运动靠近图板但不接触。2.小球必须每次从斜槽上同一位置滚下。3.坐标原点(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起点)不是槽口的端点,应是小球在槽口时,球的球心在木板上的水平投影点。\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4.要在平抛轨道上选取距O点远些的点来计算球的初速度,这样可使结果的误差较小。[例题]1.下列哪些因素会使“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实验的误差增大A.小球与斜槽之间有摩擦B.安装斜槽时其末端不水平C.建立坐标系时,以斜槽末端端口位置为坐标原点D.根据曲线计算平抛运动的初速度时,在曲线上取作计算的点离原点O较远答案:BC2.如图所示,在“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的实验时,用一张印有小方格的纸记录轨迹,小方格的边长=1.25cm。若小球在平抛运动途中的几个位置如图中的a、b、c、d所示,则小球平抛的初速度的计算式为v0=________(用、g表示),其值是________(取g=9.8m/s2),小球在b点的速率是________。答案:2,0.70m/s,0.875m/s作业:完成实验报告。\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课题:实验六: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课型:实验一、教学目标(1)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2)学习利用物理图像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的物理方法――倍增法,并会利用图像法处理数据。三、教学过程阅读教材,提出方法(1)实验思想方法:倍增法。虽为变力做功,但橡皮条做的功,随着橡皮条数目的成倍增加功也成倍增加。这种方法的构思极为巧妙。历史上,库仑应用类似的方法发现了著名的库仑定律。当然,恒力做功时,倍增法同样适用。(2)数据处理方法:图像法。作出功-速度(W-v)曲线,分析这条曲线,得出功与速度变化的定量关系。学生思考,提出预案(1)学生提出多种设计预案,在课上展示设计的思路和方法:课本方案、气垫导轨加数字毫秒计方案、铁架台打点计时器自由落体方案等。(2)教师针对各种设计预案,进行分析:主要从合理性、科学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学生实验,教师指导教师适时提出问题,指导学生操作的技巧,针对问题,完善实验操作。(1)小车运动中会受到阻力,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补偿?可以采用平衡摩擦力的方法。具体操作是:使木板略微倾斜,将小车(车后拴纸带)放到木板上,轻推小车,小车运动,观察纸带的点距。调节木板的倾角,观察纸带的点距,直到点距相等,表明恰平衡摩擦力(若用气垫导轨,调节导轨的倾角,若挡光条遮光的时间通过数字毫秒计显示时间相等,即恰好平衡摩擦力)。(2)观察打点的纸带,点距是如何变化的?点距是否均匀?问题出在哪里?若恰能平衡摩擦力,试分析小车会做何种运动?应该采用哪些点距来计算小车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不均匀(不是匀加速)。没有平衡摩擦力。就要用到补偿法。先加速(但非匀加),后匀速。应采用小车做匀速运动那一段的点距来计算速度。因为匀速的速度就是橡皮条对小车作用的最终速度;由于小车在橡皮条变力作用下做非匀加速运动,最终速度不能用匀变速运动纸带的处理方法得到,但可以用匀速运动纸带的处理方法得到。\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3)使木板略微倾斜,调节木板的倾角,经检验恰好平衡摩擦力。可以做一系列地平行线,选适当的位置作为A,重新标出小车运动的初始位置A。(体现完善实验的过程)(4)确立可操作实验方案,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A.先将木板置于水平桌面,然后在钉有钢钉的长木板上,放好实验小车。B.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木板的一端,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纸带一端夹紧在小车的后端,打点计时器接电源。C.使木板略微倾斜,调节木板的倾角,测量纸带点距直到相等,表明恰好平衡摩擦力。D.过两钉中垂线上的适当位置作两钉的平行线,交中垂线于A点,作为小车每次运动的起始点。E.使用一根橡皮筋时,将小车的前(或后)端拉到A点,接通电源,打点计时器打点,释放小车,小车离开木板前适时使小车制动,断开电源,取下纸带。重复本项前面的过程,选出清晰的纸带。记下点距相等后t=0.1s的位移m,求出小车获得的速度v=10m/s。F.换用同样材料、粗细、长度的两根、三根、…六根橡皮筋,依照D项的方法,分别进行实验。记下各次实验中点距相等后t=0.1s的位移m,求出小车分别获得的速度m/s。G.以功为纵轴(用第一次橡皮筋做的功为纵轴的单位长度),以速度为横轴(可以用适当的速度值为单位长度,也可以用第一次小车的速度为横轴的单位长度),建立坐标系,用描点法作出图像,看看是否是正比例图像,若不是,功与速度的哪种相关量(的变化量)是正比的,功就与速度的这种相关量(的变化量)具有确定的函数关系。实验步骤:1、按图装好实验器材,把木板稍微倾斜,平衡阻力2、先用一条橡皮筋做实验,把橡皮筋拉长到一定的位置,理好纸带,接通电源,释放小车。3、换用纸带,改用2条、3条……同样的橡皮筋进行实验,保持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长的长度相同。4、由纸带算出小车获得的速度,把小车第一次获得的功计为W,第2次,第3次……计为2W,3W……5、对测量数据进行估算,大致判断两个量可能的关系,然后以W为纵坐标,v,v2(或其它)为横坐标作图。处理数据,得出规律1、采集橡皮条分别为一根、两根……、六根时的数据(匀速运动阶段,例如在0.1s内的位移),记在自己设计的表格中。2、记录数据的方式示例\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W(J)V(m/s)V2(m2/s2)V3(m3/s3)01234563作图分析4.注意事项:根据实验过程思考。(1)如何平衡摩擦力,平衡到什么程度,如何验证?(让木板有一个微小的倾角;使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等于阻力;轻推小车使之匀速运动。)(2)如何做到每根橡皮条的功都相等?(使橡皮条完全相同,且伸长量也一样。)(3)思考纸带上打点的分布情况,如何计算末速度?(打点之间的距离先增大后不变,通过不变的点间距求末速度。)(4)如何通过图像处理数据?(将图像做成直线,有利于判断物理量间的关系)作业:完成实验报告。\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课题:实验7: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课型:实验一、教学目标(1)要弄清实验目的,本实验为验证性实验,目的是利用重物自由下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2)要明确实验原理,掌握实验的操作方法与技巧、学会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能够进行实验误差的分析,从而使我们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认识,不止停留在理论的推导上,而且还能够通过亲自操作和实际观测,从感性上增加认识,深化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3)要明确织带选取及测量瞬时速度简单而准确的方法。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实验原理及方法的选择及掌握。2.实验误差分析的方法。三、教学用具铁架台(带铁夹)、打点计时器、重锤(带纸带夹子)、纸带、导线、刻度尺、低压电源。四、教学方法预习设计――实验观察——数据处理——归纳总结。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亲自动手实验,并讨论、交流学习成果。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从理论上学习了机械能守恒定律,我们从定律内容及守恒条件上初步理解了机械能守恒定律,今天我们通过自己亲身实验从感性上对定律再做进一步的理解。(二)进行新课1、实验目的结合教材整理预习学案提纲,对学生整理结果进行点评。(展示幻灯片)本实验属验证性实验,实验目的是利用重物自由下落的现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2、认识实验仪器:组装实验仪器、明确各个仪器的功能。(暂时不做,只是组装)电磁式打点计时器电源应选择10V以下,火花式打点计时器应选择220V。打点计时器限位孔位置应为竖直。纸带的长度应在1m左右。(学生思考,后面回答)\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3、理解实验原理通过对物体自由下落运动的研究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原理是:忽略空气阻力,自由下落的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即重物动能的增加量等于其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具体地说:(1)若以重物下落的起始点O为基准,设重物的质量为m,测出物体自起始点O下落距离h时的速度v,则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由计算得出½mV2=mgh,机械能守恒定律即被验证。(2)若以重物下落过程中的某一点A为基准,设重物的质量为m,测出物体对应于A点的速度vA ,再测出物体由A点下落△h后经过B点的速度vB,则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由计算得:,机械能守恒定律即被验证。4、掌握实验的方法与技巧实验步骤(1)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桌边的铁架台上(2)把打点计时器接到交流低压电源上(3)将纸带固定在重锤上(4)将纸带穿过计时器,并将纸带提升到一定高度(5)接通电源,然后释放纸带.断开电源,取下纸带(6)更换纸带,重新进行同一要求的实验(7)挑选点迹清晰的纸带研究,用毫米刻度尺测出距离,记录数据(8)根据记录的数据进行有关计算并得出结论(9)拆掉导线,归整器材学生实验注意事项打点计时器的使用(1)电磁打点计时器应接4~6V交流电源,当交变电流的频率为50Hz时,打点周期为0.02s。(2)为使打点的频率比较稳定,要求打点计时器振动片的固有频率也是50Hz,使之发生共振现象。振动片的长度可在一定范围内调节,通过改变振动片的长度可调节它的固有频率。(3)实验前要检查打点的清晰情况,必要时应调整振针的高度,且不能让它松动,否则将会出现漏点、双点等现象,还会对纸带产生过大的阻力。(4)电火花计时器可直接接在220V交流电源上,注意采用双纸打点即可。分组实验(只是实验,不进行数据处理)问题讨论问题1:本实验要不要测量物体的质量?分组讨论,得出结论。点拨思路,明确结论。(展示幻灯片)\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和中,式子两边均有重物的质量m,因而也可不具体测出m的大小,而将m保留在式子中。问题2:对实验中获得的数条纸带应如何选取?分组讨论,得出结论,选取合适的纸带以备处理数据之用。5、分两种情况加以说明:(1)用验证这是以纸带上第一点(起始点)为基准点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方法。由于第一点应是重物做自由落体运动开始下落的点,所以应选取点迹清晰且第1、2两点间的距离接近2mm的纸带。(2)用验证这是回避起始点,在纸带上选择后面的某两点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方法。由于重力势能的相对性,处理纸带时选择适当的点为基准点,势能的大小不必从起始点开始计算。这样,纸带上打出起始点O后的第一个0.02s内的位移是否接近2mm,以及第一个点是否清晰也就无关紧要了。实验打出的任何一条纸带,只要后面的点迹清晰,都可以用于计算机械能是否守恒。实验开始时如果不是用手提着纸带的上端,而是用夹子夹住纸带的上端,待开始打点后再松开夹子释放纸带,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第一个点的点迹清晰,计算时从第一个计时点开始至某一点的机械能守恒,其误差也不会太大。回避第一个计时点的原因也包括实验时手提纸带的不稳定,使第一个计时点打出的点迹过大,从而使测量误差加大。问题3:重物的速度怎样测量?结合教材介绍独立推导测量瞬时速度并得出结论。结论: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纸带上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与之相邻两点间的平均速度。对教材推导方法点评。(有否更简洁、直观的推导方法?)分组讨论可否变换一种思路进行推导,以使推导更简洁、直观)tvCvv0vAvBOtAtBtC如教材图所示,由于纸带做匀加速运动,故有A、C之间的平均速度:又根据速度公式有:vB=vA+a△t,vC=vB+a△t,故有:vB-vA=vC-vB,即: ,从而: 。\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问题4:通过处理实验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自主对所选择的纸带进行测量、计算,得出结论。对学生得出的结论进行点评,提出问题5。问题5:实验误差分析,提出问题,在得到的实验数据中,大部分同学得到的结论是,重物动能的增加量稍小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即Ek<Ep。是怎么造成的呢?分组讨论,得到结论。对学生讨论进行点拨。展示幻灯片。(1)重物和纸带下落过程中要克服阻力,主要是纸带与计时器之间的摩擦力。(2)计时器平面不在竖直方向,纸带平面与计时器平面不平行是阻力增大的原因。(3)电磁打点计时器的阻力大于电火花计时器。由于阻力的存在,重物动能的增加量稍小于势能的减少量,即Ek<Ep在实验中会不会出现,重物动能的增加量稍大于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即Ek>Ep的结论呢?分组讨论,得到结论。对学生讨论进行点拨。展示幻灯片。交流电的频率f不是50Hz也会带来误差。若f>50Hz,由于速度值仍按频率为50Hz计算,频率的计算值比实际值偏小,周期值偏大,算得的速度值偏小,动能值也就偏小,使Ek<Ep的误差进一步加大。根据同样的道理,若f<50Hz,则可能出现Ek>Ep的结果。问题6:实验注意事项:(1)安装打点计时器时,必须使两纸带限位孔在同一竖直线上,以减小摩擦阻力。(2)应选用质量和密度较大的重物,可使摩擦阻力,空气阻力相对减小。(3)实验时,必须先接通电源,让打点计时器工作正常后才能松开纸带让重锤下落(4)本实验因不需要知道重物动能的具体数值,故不需要测出重物的质量m.(5)实际上重物和纸带下落过程中要克服阻力(主要是打点计时器的阻力)做功,所以动能的增加量△EK必定稍小于势能的减少量△EP(电源频率为50Hz)。作业:完成实验报告。课题:实验8:测定金属的电阻率课型:实验一、教学目标\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1、初步掌握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和方法,初步接触电路和器材的选择。2、熟练掌握螺旋测微器的读数。3、掌握测定金属电阻率的原理和方法。二、教学重点(1)测定金属电阻率的原理;(2)螺旋测微器的使用和读数;(3)对学生实验过程的指导。三、教学难点(1)螺旋测微器的读数;(2)实验中的重要注意事项。[教学方法]学生分组实验四、实验目的:学会用伏安法测量电阻的阻值,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实验原理:用刻度尺测一段金属导线的长度L,用螺旋测微器测导线的直径d,用伏安法测导线的电阻R,根据电阻定律,金属的电阻率ρ=RS/L=πd2R/4L实验器材:金属丝、千分尺、安培表、伏特表、(3伏)电源、(20Ω)滑动变阻器、电键一个、导线几根【点拨】被测金属丝要选用电阻率大的材料,如铁铬铝合金、镍铬合金等或300瓦电炉丝经细心理直后代用,直径0.4毫米左右,电阻5~10欧之间为宜,在此前提下,电源选3伏直流电源,安培表选00.6安量程,伏特表选03伏档,滑动变阻器选020欧。实验步骤VRASE图1(1)用螺旋测微器三次测量导线不同位置的直径取平均值D求出其横截面积S=πD2/4.(2)将金属丝两端固定在接线柱上悬空挂直,用毫米刻度米尺测量接入电路的金属丝长度L,测三次,求出平均值L。(3)根据所选测量仪器和选择电路的原则画好电路图1,然后依电路图按顺序给实物连线并将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调到最大。点拨:为避免接线交叉和正负极性接错,接线顺序应遵循:电源正极→电键(断开状态)→滑动变阻器→用电器→安培表正极→安培表负极→电源负极,最后将伏特表并接在待测电路的两端,即先接干路,后接支路。(4)检查线路无误后闭合电键,调节滑动变阻器读出几组I、U值,分别计算电阻R再求平均值,设计表格把多次测量的D、L、U、I记下来。\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点拨】测量时通过金属丝的电流应控制在1.00A以下,本实验由于安培表量程0~0.60A,每次通电时间应尽量短(以能读取电表数据为准),读数完毕立即断开电键S,防止温度升高使金属丝长度和电阻率发生明显变化。计算时,务必算出每次的电阻值再求平均值,不能先分别求电压U和电流I的平均值,再由欧姆定律得平均值,否则会带来较大计算误差。实验记录测量次数123平均值导线长/m导线直径/m导线的横截面积S=(公式)=(代入数据)=m2测量次数123电阻平均值电压U/V电流I/A电阻R/Ω所测金属的电阻率ρ=(公式)=(代入数据)=Ωm【注意事项】(1)测量金属导线的直径时要用螺旋测微器,直接测量的结果要估读下一位数字。(2)金属导线的电阻和电流表的内阻相差不很大,因此在用伏安法测电阻时应采用电流表的外接法,开始实验时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阻值应调至最大,实验过程中通过金属导线的电流不宜过大,以防止温度升高电阻率发生变化。【点拨】(1):为了减少电阻的计算误差,可以作U-I图象求出电阻的平均值【点拨】(2):经验表明,引起实验误差的原因可能是:①采用外接法则由于伏特表的分流影响,造成电阻测量值偏大,若误用内接法则安培表分压影响更大。②仪表量程太大且读数不准③计算未遵从有效数字运算法则实验中易混淆的是:R=U/I和R=ρL/S两个定律,这两个定律都是实验定律,但前者是研究电阻与电流、电压两者之间关系;后者是研究导体本身的性质即电阻与材料、长度、截面积三者之间关系,与所在的电路因素或是否接入电路无关,注意R=U/I中,电阻与U、I无关;R=ρL/S中,电阻率与L和S无关,使用这两式时ρ是不变的。易错的是:测量电路(内、外接法)、控制电路(限流式和分压式)、量程的选择及有效数字、电阻R平均值的计算等。易忘的是:金属丝未接入电路就测量其长度,用千分尺测直径D前未查零误差、测D时未按三个不同位置测量取平均值。实验结论由实验表中数据计算得出,待测金属丝的电阻率平均值。例题分析:\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某电压表的内阻在20~50kW之间,现要测量其内阻,实验室提供下列可选用的器材:待测电压表(量程3V);电流表(量程200mA);电流表(量程5mA);电流表(量程0.6A);滑动变阻器R(最大阻值1kW);电源e(电动势4V);电键S。⑴所提供的电流表中,应选用______(填写字母代号)。⑵为了尽量减小误差,要求测多组数据,画出符合要求的实验电路(其中电源和电键及其连线已画出)。〖解答:⑴若将电压全部加在待测电压表上,电流的最大值为Imax≈×103=200(mA),在保证表不被烧坏、且读数比较准确时,应选电流表。⑵为减小实验误差,又保证电压表不损坏(量程为3V),应采用分压式接法接入滑动变阻器(因电压表内阻至少是R的20倍)。若采用限流式接法接入滑动变阻器时,电压表有可能损坏,所以正确电路如图所示。〗巩固练习1.运用R=U/I和R=ρL/S的实验原理测定金属丝的电阻率,某同学总结如下几点,你认为正确的是[]A.选定金属丝接入电路的长度越长,金属丝上的电压降越大。B.金属丝两端的电压越高,其电阻越大。C.金属丝电阻随温度改变而改变。D.选定金属丝长度一经固定,这段长度的电阻就为定值。(答案:C)2.测定一根粗细均匀的阻值约为几欧的金属丝的电阻率可供选择的实验器材如下:A.伏特表(03伏,内阻3千欧)B.伏特表(015伏,内阻20千欧)C.安培表(00.6安,内阻1欧)D.安培表(03安,内阻0.2欧)\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E.滑动变阻器(020欧,I允=1.00安)F.滑动变阻器(0100欧,I允=0.60安)G.6伏电池组H.电键、导线若干①电路实验时应选用器材:______(填序号)②画出试验原理图。【以下题目供参考】3.实验室中现在器材如实物图1所示,有:电池E,电动势约10V,内阻约1Ω;电流表A1,量程10A,内阻r1约0.2Ω;电流表A2,量程300mA,内阻约5Ω;电流表A3,量程为250mA,内阻约5Ω;电阻箱R1,最大值999.9Ω,阻值最小改变量为0.1Ω;滑动变阻器R2,最大阻值100Ω;开关S,导线若干。要求用图2所示的电路测定图中电流表A的内阻。(1)在所给的三个电流表中,哪几个可用此电路精确测出其内阻答:()(2)在可测的电流表中任选一个作为测量对象,在实物图上连成测量电路。R2176543289017654328901765432890176543289017654328901765432890×1×100×10×10000×100000×1000ER1A3A1A2SR1R2AA1SE图1图2(3)你要读出的物理量是()用这些物理量表示待测内阻的计算公式是()作业:完成实验报告。课题:实验9: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课型:实验一、教学目标\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1.使学生掌握利用仪器测量电池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方法,并通过设计电路和选择仪器,开阔思路,激发兴趣。2.学会利用图线处理数据的方法。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用实验手段处理物理问题的基本程序和技能,具备敢于质疑的习惯、严谨求实的态度和不断求索的精神,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利用图线处理数据。2.难点:如何利用图线得到结论以及实验误差的分析。三、教具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开关,两节电池,电池盒,一小电阻(可充当电源内阻),导线若干。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新课提出问题:现在有一个干电池,要想测出其电动势和内电阻,你需要什么仪器,采用什么样的电路图,原理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到的大致答案为:E=U+Ir,只需测出几组相应的数值便可得到,可以采用以下的电路图:这几种方法均可测量,今天我们这节课选择用测量的这一种。(二)主要教学过程1.实验原理: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E=U+Ir2.实验器材:学生回答:测路端电压;测干路电流,即过电源的电流。需测量的是一节干电池,电动势约为1.5V,内电阻大约为零点几欧。电流表、电压表及滑动变阻器的规格要根据实验的具体需要来确定,看看我们用到的电路图里面、各需测的是什么?提出问题:选用电路图时,还可将接在外面,原则上也是可以的,那么我们在做实验时是否两个都可以,还是哪一个更好?为什么?\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学生回答:两种方式测量都会带来误差。采用图1          示数准确                      示数偏大采用图2          示数准确                       示数偏小选用哪种方式,要根据实际测量的需要确定,现在要想测出电源的内阻,如果采用图2方式,最后得到的结果相当于电源内阻与电流表内阻的总和,而两者相差又不太多,这样一来误差就会比较大,所以应采用图1的电路图。明确各仪器的规格:电流表0~0.6A量程,电压表0~3V量程。滑动变阻器0~50Ω。此外,开关一个,导线若干。3.数据处理:原则上,利用两组数据便可得到结果,但这样做误差会比较大,为此,我们可以多测几组求平均,也可以将数据描在图上,利用图线解决问题。实验步骤(1)电流表用0.6A量程,电压表用3V量程,按图连接好电路.(2)把变阻器的滑动片移到使阻值最大的一端.(3)闭合电键,调节变阻器,使电流表有明显示数,记录一组数据(I,U),用同样方法测量几组I、U值,记录在自己设计的表格中.(4)打开电键,整理好器材.(5)处理数据,用公式法和作图法两种方法求出电动势和内电阻的值.明确理解:①图线的纵坐标是路端电压,它反映的是:当电流强度I增大时,路端电压U将随之减小,U与I成线性关系,U=E-Ir。也就是说它所反映的是电源的性质,所以也叫电源的外特性曲线。②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中,U与I成正比,前提是R保持一定,而这里的U-I图线中,E、r不变,外电阻R改变,正是R的变化,才有I和U的变化。\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实验中至少得到5组数据,画在图上拟合出一条直线。要求:使多数点落在直线上,并且分布在直线两侧的数据点的个数要大致相等,这样,可使偶然误差得到部分抵消,从而提高精确度。讨论:将图线延长,与横纵轴的交点各代表什么情况?归纳:将图线两侧延长,分别交轴与A、B点。A点意味着断路情况,它的纵轴截距就是电源电动势E。说明:①A、B两点均是无法用实验实际测到的,是利用得到的图线向两侧合理外推得到的。②由于r一般很小,得到的图线斜率的绝对值就较小。为了使测量结果准确,可以将纵轴的坐标不从零开始,计算r时选取直线上相距较远的两点求得。4.误差分析:实验中的误差属于系统误差,请同学们进一步讨论,得到的数值是偏大还是偏小?(提示:利用图线及合理的推理)可以请几位同学发言,最后得到结论。因为 电压表的分流作用所以 I真=I测+IV即(I真-I测)↑,反映在图线上:当U=0时,IV→0 I→I真故r真>r测 E真>E测5.布置作业:认真看书,完成实验报告。(三)课后小结利用图线进行数据处理是物理实验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最好是利用直线来解决,如力学中“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就可以利用T2-l图线来求g。五、说明电池的内阻若太小则不易测量,所以实验中用旧电池或者在电池外串一电阻充当电源内阻。 课题:实验10:练习使用多用电表课型:实验一、教学目标:\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1、知识目标:(1)欧姆表的原理(2)认识多用电表及表盘结构名称。(3)会用多用电表测电压、电流、电阻。(4)会用多用电表测量二极管的正反向电阻。2、能力目标:(1)通过多用电表使用的教学,培养学生不仅会正确使用基本物理仪器,而且还要了解仪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通过多用电表测量电压、电流、电阻的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要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关心实际问题,有志于把所学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欧姆表的原理、会用多用电表测量电压、电流、电阻以及操作时注意事项。难点:多用电表测量电阻时的注意事项及多用电表的读法。三、教学方法:本节课的知识是实验课,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多用电表的原理和结构的前提下,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有足够的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机会,(结合课件)通过分析、讨论、讲解、练习等方法来完成本节教学任务。四、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实物投影仪、自制课件、多用电表、二极管。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前面的实验中,我们接触过电流表和电压表,用他们可以直接测出电流和电压,其实物理学中还有一种能够直接测出电阻大小的仪表——欧姆表一、欧姆表的原理欧姆表是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制成的,它的原理如下图所示,G是电流表(表头),内阻为Rg,满偏电流为Ig,电池的电动势为E,内阻为r。电阻R是可变电阻,也叫调零电阻。\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1.当红、黑表笔相接时(图甲),相当于被测电阻Rx=0,调节R的阻值,使,则表头的指针指到满刻度,所以指针指在电流的满偏处,定为电阻刻度的零点。Rg+r+R是欧姆表的内阻。2.当红、黑表笔不接触时(图乙),相当于被测电阻Rx=∞,电流表中没有电流,表指针不偏转,此时指针所指的位置定为电阻刻度的∞点。3.当红、黑表笔间接入被测电阻Rx时(图丙),通过表头的电流,改变Rx,电流I随着改变,每个Rx值都对应一个电流值,在刻度盘上直接标出与I值对应的Rx值,就可以从刻度盘上直接读出被测电阻的阻值。4.当Rx=Rg+r+R时,指针半偏,令欧姆表内阻R内=Rg+r+R,则当指针半偏时,表盘的中值电阻R中=R内=Rg+r+R。讨论交流:教材68页讨论交流特别提醒:由于I与Rx不成线性关系,所以欧姆表的刻度是不均匀的,从表盘上看,“左密右疏”,电阻零刻度是电流最大刻度,电阻“∞”刻度是电流零刻度。二多用表:1、介绍多用电表的的结构及使用说明:(分别用课件中的图形举例解释每个说明点:形象直观,易理解)(1)使用多用电表前,应检查指针是否停在刻度线左端的“0”位置,如果没有停在“0”位置,要用螺丝刀轻轻转动机械调零旋纽,使指针指零刻度。(2)将红、黑测试表笔分别插入“+”“-”插孔。即电流必须从红表笔流入,从黑表笔流出。(3)测量时要根据所需测量的电量,将功能选择开关旋转到相应的测量挡位和量程上。读数时,要读取跟功能开关挡位相应的刻度值。(4)测量结束后,要将功能选择开关旋转到“OFF”处或交流电压挡的最大量程处即交流电压最高挡,并将表笔从插孔中拔出,若长期不用时应把电池取出。\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活动一:多用电表测量直流电压:(本实验测量的是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实验步骤:1、将功能选择开关旋到直流电压挡。2、根据待测电压的估计值选择量程。如果难以估测待测电压值,应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先将选择开关旋到最大量程上试测,然后根据测量出的数值,重新确定适当的量程再进行测量,让指针指在表盘中央附近,可使读数更准确一些。3、测试时,用红、黑测试表笔使多用电表跟小灯泡H并联,注意使电流从“+”插孔流入多用电表,从“-”插孔流出多用电表检查无误后再闭合开关S,电路图见课本P694、根据挡位所指的量程以及指针所指的刻度值,读出电压表的示数。(结合课件练习测量电压时的读法)温馨提示:无论是测量电流还是测量电压,都应该使指针偏转量尽量大一些,这样测量结果较准些。(练习巩固)活动二:多用电表测量直流电流:实验步骤:1、将功能选择开关旋到直流电流挡。2、根据待测电流的估计值选择量程。如果难以估测待测电流值,应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先将选择开关旋到最大量程上试测,然后根据测量出的数值,重新确定适当的量程再进行测量,让指针指在表盘中央附近,可使读数更准确一些。3、多用电表直流电流挡与电流表原理相同,测量时应使电表与待测电路串联。4、红表笔插入“+”插孔,黑表笔插入“-”插孔。测量时,使电流从红表笔流入(即红表笔接与电源正极相接的一端),从黑表笔流出(即黑表笔接与电源负极相接的一端)电路图见课本P695、多用电表直流电流挡是毫安挡,不能测量比较大的电流。测量电流时,应选择适当的量程,使表针偏转尽量大一些,测量结果比较准确。然后根据挡位所指的量程以及指针所指的刻度值,读出电流表的示数。(练习巩固)温馨提示:在测量直流电压、电流读数时,一方面要注意功能选择开关指示的量程,另一方面从表头上选择一组便于读数的标度作为参考来读数。活动三:多用电表测量电阻:怎样用多用电表测量定值电阻?实验步骤:①机械调0(左侧0):用螺丝刀进行机械调0(左侧0)。②选挡:测电阻时选择合适的倍率。以使指针指在中央刻度范围,可用比估计值低1个数量级的倍率,如估计值为200Ω就应该选×10的倍率。\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③电阻调0(右侧0):用(电阻)调0旋钮进行调0(表笔直接接触,指针指右侧0刻度)。④测量:将红黑表笔接被测电阻两端进行测量。⑤读数:将指针示数乘以倍率得测量值。⑥将选择开关调至off档或交流电压最高档位置。测量二极管正反向电阻首先说明:1、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加正向电压时电阻很小,加反向电压时电阻很大。正反向电阻相差的越大说明二极管的质量就好。如果正反向电阻都小说明二极管可能短路;如果正反向电阻都大说明二极管可能断路。2、将多用电表打到欧姆挡,红、黑表笔接到二极管的两极上,当黑表笔“正”极,红表笔接“负”极时,电阻示数较小,由此可推断二极管极性。)(课件演示)步骤:1、选挡:把选择开关旋到欧姆挡上,并根据估测电阻值的大小,选择好选择开关的量程。2、调零:把两根表笔接触,调整欧姆挡的调零旋纽,使指针指在电阻刻度的零位上。(注意:电阻挡的零位在刻度的右端)3、测量和读数:把两只表笔分别与待测电阻的两端相接,进行测量,表针示数乘以量程倍率数,即为待测电阻的阻值。量程挡位有×1,×10,×100等。即:被测电阻R=表盘刻度数×挡位倍率。(练习巩固)温馨提示:测量时,应注意人身安全,不可用手接触表笔金属部分,防止触电,以及引入误差。作业:完成实验报告。\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课题:实验11:传感器的简单应用课型:实验一、实验目的认识光敏电阻、热敏电阻等传感器的特性;了解传感器在技术上的简单应用。二、实验原理传感器能够将感受到的物理量(力、热、光、声等)转换成便于测量的量(一般是电学量),其工作过程是通过对某一物理量敏感的元件将感受到的信号按一定规律转换成便于利用的电信号,转换后的电信号经过相应的仪器进行处理,就可以达到自动控制的目的。三、实验器材热敏电阻、光敏电阻多用电表、铁架台、烧杯、冷水、热水、小灯泡、学生电源、继电器、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等。四、实验步骤(1)热敏电阻特性①按照图13-1将热敏电阻连入电路中,多用电表的两只表笔分别与热敏电阻的两端相连,烧杯中倒入少量冷水。②将多用电表的选择开关置于欧姆挡,选择合适的倍率,并进行欧姆调零。③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把测得的温度、电阻值填入表13-1中。④分几次向烧杯中倒入少量热水,测得几组温度、电阻值填入表13-1中。⑤在坐标纸上中,描绘出热敏电阻的阻值R随温度t变化的R-t图线。⑥结论:该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化是否均匀?\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表13-1测量次数t/℃R/Ω123456(2)光敏电阻特性①按照图13-3将光敏电阻连入电路中,多用电表的两只表笔分别与光敏电阻的两端相连。②将多用电表的选择开关置于欧姆挡,选择合适的倍率,并进行欧姆调零。③在正常的光照下,把测得的电阻值填入表13-2中。④\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将手张开,放在光敏电阻的上方,上下移动手掌,观察阻值的变化,记录不同情况下的阻值,将测量结果填入表13-2中。表13-2光照强度强中弱R/Ω⑤结论。五、实验探究1.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由热敏电阻作为传感器的简单自动报警器,当温度过高时灯亮或者响铃,向人报警。可供选择的器材有:小灯泡(或门铃)、学生电源、继电器、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等。在右侧方框中划出电路图。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将这样的装置用在哪些方面?2.图13-4是利用光敏电阻自动计数的示意图,其中A是,B是,B中的主要元件是。六、巩固练习1.欧姆表中间刻度线标有“40”字样,用它测量一个阻值约为5kΩ的电阻,应选R×倍率挡。2.欧姆表换档后,测量之前应首先。3.为解决楼道照明,在楼道内安装一个传感器与电灯控制电路相接。当楼道内有人走动而发出声响时,电灯即被接通电源而发光,这种传感器为\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传感器,它输入的是信号,经传感器转换后,输出的是信号。4.一般光敏电阻的阻值随入射光强度的增加而。由于它对光照较敏感,所以可以做传感器。参考答案:1.1002.调整欧姆零点3.声电,声音,电4.减小,光电作业:完成实验报告。\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课题:实验12:测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课型:实验一、.实验目的: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二、.实验原理:用电流表测出流过小灯泡的电流,用电压表测出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测出多组(U、I)值,在U一I坐标系中描出各对应点,用一条平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结起来,就得到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三、.实验器材:小灯泡、4V一6V学生电源、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电流表、开关、导线若干四、.实验步骤:1.连接电路:将灯泡、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源、开关用导线连接成如图所示电路.2.测出小灯泡在不同电压下的电流移动滑动变阻器触头位置,测出12组左右不同的电压值U和电流值I,并将测量数据填入表格.3.画出伏安特性曲线(1)在坐标纸上以U为横轴,以I为纵轴,建立坐标系.(2)在坐标纸上描出各组数据所对应的点.(坐标系纵轴和横轴的标度要适中,以使所描图线充分占据整个坐标纸为宜)(3)将描出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结起来,就得到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4.拆除电路、整理仪器.五、.注意事项:1.小灯泡(3.SV,0.3A)的电阻很小,当它与O一0.6A的电流表串联时,电流表的分压影响很大,故为准确测出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即U、I的值,电流表应采用外接法;为使小灯泡上的电压能从O开始连续变化,滑动变阻器应采用分压式连接.2.闭合电键S前,滑动变阻器触头应移到一端,以使开关闭合时灯泡电压能从0开始变化,同时,这样做也防止开关刚闭合时电灯两端电压过大而烧坏灯丝3.U一I图线在以U=1.OV左右将发生明显弯曲,故在U=1.0v左右测绘点要密,否则将出现很大误差.4.电流表选择0.6A量程,电压表量程选择视小灯泡的额定电压而定,即使用的若是“3.8V,0.3A”的小灯泡,选用电压表的5V量程,若选用“2.5V,0.6A”的小灯泡,则选用电压表的3v量程\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5.电压接近额定电压值时,一定要缓慢移动触头的位置,当电压指在额定电压处时,测出I后,要马上断开开关.6.画U一I曲线时不要画成折线,而应画成平滑的曲线,误差较大的点应当舍去.六、.误差分析:1.由于电压表、电流表不是理想电表,表内阻对电路的影响会带来误差.2.测量时读数带来误差.3.在坐标纸上描点、作图带来误差.作业:完成实验报告。\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课题:实验13: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课型:实验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观察电磁感应现象,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2、进一步认识磁通量的概念,能结合实例对磁通量的变化进行定性的判断;3、会使用线圈以及常见的磁铁完成简单的实验。(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法拉第等科学家对电磁感应现象的研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2.通过探究产生电磁感应的条件,体验由实验发现规律的乐趣,养成探究物理规律的良好习惯,提高自身素养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实验探究过程,分析论证得出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四、教学工具(实验器材)蹄形磁铁、线圈、电流计、大螺线管、小螺线管、滑动变阻器、电键、电源、导线、多媒体教学设备五、实验过程探究实验1:向线圈中插拔磁铁,如图3所示①学生操作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磁铁的动作表针摆动方向磁铁的动作表针摆动方向N极插入线圈 S极插入线圈 N极停在线圈中 S极停在线圈中 N极从线圈中抽出 S极从线圈中抽出  ②小组讨论,归纳③教师总结:当向线圈中插、拔磁铁时线圈中会有感应电流产生。\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探究实验2:模仿法拉第的实验,如图所示。①学生操作实验,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操作表针偏转开关闭合瞬间 开关断开瞬间 开关闭合时,滑动变阻器不动 开关闭合时,迅速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②小组讨论,归纳 ③教师总结:当螺线管A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线圈B中会有感应电流产生。 3、归纳总结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产生作业:完成实验报告。\n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案任课教师 课题:实验一: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第课时总序第个教案课型:实验编写时时间:年月日执行时间:年月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