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9 MB
- 2022-08-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必修1全套教案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宇宙中的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绘图说明天体系统的级别大小,确定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2.认识太阳系的成员,确定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运用资料说出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3.利用资料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阅读知识窗“多样的天体”等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实践、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科普材料,增强对宇宙环境的感性认识。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示意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归纳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点;利用资料证明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水、大气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逆推地球上能形成生命的原因。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依据。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破除迷信,反对邪教。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教学难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 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构建新知。【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设置问题,引入课堂情景:凭着你的认识,你怎样向别人描述宇宙或地球?(学生交流,尽情畅谈,插入读图1-1-1“人类信息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分类汇总引入到: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的内容安排、知识结构:宇宙——太阳——地球)[图1-1-1解析]1972~73年美国“先驱者”10号、11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铝板镌刻的图案,图中表达的含义:◆太阳系及其九大行星◆地球在九大行星中的位置◆航天器发射路径64用心爱心专心\n◆根据地球上人类特征绘制的一对男女裸体人像◆人像背后是按比例绘制的航天器外形,表明人体大小◆地球相对于14颗脉冲星的位置关系◆氢分子结构图[讨论]如果请你画一幅图画与“外星人”对话,你最想告诉他们有关人类与地球的哪些信息?[拓展资料]美国“旅行者”1号、2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铜板刻录的唱片“地球之声”,长120分钟◆115幅照片、图表(含中国长城、家宴)◆60种语言的问候语(含中国普通话、粤、厦门和江浙方言)◆地球上自然界的各种声音◆人类的音乐(包括贝多芬等西方经典名曲、各国民族乐曲、中国古乐“高山流水”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标准选择一种形式(如写一篇小短文,绘制一幅图,或者制作一段计算机动画等),向家人或同学讲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及体会。活动建议课标要求说明新课标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媒体展示:二.新知学习1、宇宙客观、准确的说宇宙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一直想知道,也一直在探索。阅读P4“知识窗——‘当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探索无止境”,我们来看看目前最简洁最经典的结论: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体,是运动、发展和变化着的物质世界。知识点说明:这句话表明:j宇宙是时空的总和。k宇宙有三大特点:物质性、运动性、发展性。“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j宇宙是时空的总和————物质性————知识窗“认识多种多样的天体”运动性————认识天体系统及其层次发展性————认识“宇宙大爆炸学说”k三大特点教法说明:64用心爱心专心\n在物质性特点学习部分即天体知识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自己查阅有关内容然后相互交流,也可以是教师向学生提供大量静态、动态图片,文字资料,,帮助学生认识星云、恒星、行星、彗星、流行体、卫星、星际物质,认识物质性特点,还可以通过理论、学说介绍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说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在运动性特点学习部分即天体系统知识学习中,可以引入物理学知识,从万有引力引入到天体系统概念。而天体系统层次性学习则一定要读图1-1-6“天体系统示意图”,并设计一个教学活动:将天体系统示意图转换、设计成框图。然后进行成果交流。媒体展示:(两幅)(可见宇宙)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统地月系其他行星系统地球月球半径约为1.4´1010光年,约有1.25´1011个星系。半径直径约为8´104光年,约有2´1011颗恒星。太阳与冥王星平均距离约为6´109千米,目前已发现有9大行星。月地平均距离约为3.8´105千米,一颗卫星。探讨转折:恒星有2000多亿颗,为什么介绍太阳,而不是牛郎星、织女星、比邻星、北斗星……呢?64用心爱心专心\n(学生讨论交流,会说出很多太阳对于地球的特殊、重要之处,教师加以梳理)二、太阳媒体展示:地球位于太阳系,而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太阳向地球提供巨大能量(光、热)。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都与太阳密切相关。(大气运动、海水大规模运动、万物生长)地位特殊作用巨大太阳既然这样,我们应该对太阳有一个基本认识。你想了解太阳的哪些知识呢?(让你编书的话,你首先会介绍太阳的什么知识?)在学生回答、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引导,梳理。媒体展示:k太阳的结构怎样?j太阳为什么会发光发热?巨大的能量哪儿来的?中心高温、高压条件下核聚变反应l太阳活动?太阳活动对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醒学生了解现象,不必深究其物理机制)。以太阳活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为例来说明:指导学生读图1-1-15得出结论:1、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年变化存在相关性;2、两者变化的周期大约为11年。3、不同地区两者的相关性并不完全一致:第一幅图上二者为正相关,第二幅图上二者为负相关;第三幅图若干时段内是正相关,若干时段内是负相关。小结:64用心爱心专心\n太阳活动类型概念意义周期对地球的影响黑子光球层上出现的暗黑斑点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11年1.引起电离层扰动2.产生磁暴现象3.产生极光现象影响大气状况耀斑色球层上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转折 :虽说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但我们了解它的真正目的还是为了地球,为了地球上的生命,如果没有生命,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三、地球仔细读图1-1-11“太阳系模式图”设计教学活动:将“太阳系模式图”转换成简单的示意图,交流学生设计成果。水星金星地球火星土星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媒体展示:仔细读表1-1-1“九大行星主要物理性质比较”转折:这一个假设“如果地球上没有生命”显示了地球的普通性,去掉假设,就显示了地球的特殊性。那么,为什么太阳系其他行星上没有生命,而地球上有呢?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梳理,媒体展示:质量、体积适中——有大气层(且适合生命呼吸)地球普通————运动特征、结构特征特殊————有生命外因内因安全——行星际空间(九大行星饶日公转特性决定)稳定——恒星际空间(太阳特点决定)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其他——有液态水、温差小学生总结感受收获:1.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2.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师板书或用媒体呈现知识结构布置作业:1、《地理填充地图册》64用心爱心专心\n2、知识窗——“月球对地球的影响”的观察活动:布置月相观察任务,并设计简洁的表格,便于让学生记录,便于老师检查。再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月相知识学习。地理活动——月相观察记录表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序号日期地点时刻月相示意序号日期地点时刻月相示意公历阴历公历阴历19月4日8月初一169月19日8月十六29月5日8月初二179月20日8月十七39月6日8月初三189月21日8月十八49月7日8月初四(白露)199月22日8月十九59月8日8月初五209月23日8月二十(秋分)69月9日8月初六219月24日8月二一79月10日8月初七229月25日8月二二89月11日8月初八239月26日8月二三99月12日8月初九249月27日8月二四109月13日8月初十259月28日8月二五119月14日8月十一269月29日8月二六129月15日8月十二279月30日8月二七139月16日8月十三2810月1日8月二八149月17日8月十四2910月2日8月二九64用心爱心专心\n159月18日8月十五注:j观察时间从农历8月1日开始,以一个月为周期。k建议观测具体时间、具体地点一定,这样更具有可比性。l画月相示意图时遵循左东右西原则,如东侧亮则为:推荐网站:科技之光www.losn.com.cn/twahz/mannulhtm;紫金山天文台www.pmo.ac.cn 星空天文网www.cosmoscape.com/iadex.asp 牧夫天文网www.bootes.org天文地理大百科www.cycnet.com/encyclopedia/astrol 洪恩在线www.hongen.com/art/twdg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学目标】1.认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分析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的成因,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2.能运用地球仪或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自转现象和解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结合生活实际事例掌握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3.通过合作学习、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并通过认识地球运动,树立科学的宇宙观。【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手电筒。【教学重点难点】地球自转的规律;时区的划分及区时、地方时的概念与计算。【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课题64用心爱心专心\n你知道吗?为什么太阳总是东升西落?从今天的“锄禾日当午”到明天“日当午”要多长时间?为什么2004年暑假雅典奥运会期间我们得知刘翔等运动员的比赛成绩都是在深夜或是凌晨?几年前世界杯足球赛在欧洲巴塞罗那举行,我们要看比赛为什么都在下半夜?为什么途经我国东部海域的台风中心,其气流旋转总是呈逆时针方向?通过本节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板书课题](自评:用实际问题和自然现象创设情景导入,激发求知的兴趣)一、地球的自转合作学习,动手动脑[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每组两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以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每组推选一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补充。(自评: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与人合作能力及团队精神)①地球围绕着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注意观察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旋转的方向。这里有一个大地球仪,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来给大家正确地演示地球的自转。(自评: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能力)(自转轴称为地轴,过地心,是人们假想的轴;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方向应自西向东,且地轴北端指向始终不变)[多媒体课件展示正确的转动]②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是太阳在绕着地球转吗?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地球的自转;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③阅读教材,回答自转一周的时间和角速度及线速度的意义、大小及分布规律。(地球自转角速度为单位时间里转过的角度,除极点外均为15°/小时,而线速度为单位时间里转过的弧长,它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因纬线圈的长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极点无论角速度、线速度均为0)④地球在一刻不停的转动,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它的转动?(自转速度均匀,地球大,地心强大的吸引力及无明显对比的参照物等)(自评: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讨论和归纳问题的答案)[展示课件]:小结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速度。[做反馈练习1-5题,8(1)]二、产生昼夜交替[继续活动]在小组内用地球仪演示,集体讨论学习,鼓励学生发表意见。(自评:课堂教学方式尝试让学生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或自学的机会)⑤假如地球不自转,有没有昼夜现象?有没有昼夜的更替?假如地球不自转但围绕太阳公转,有没有昼夜的更替?如果有,昼夜更替的周期又如何?(昼夜现象是不透明的地球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靠反射太阳光线而发亮产生的,地球的半个球面向着太阳,是白天,另半个球面背向太阳,是黑夜;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造成地球上每一个地方都有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就无昼夜交替现象;如果地球不自转但围绕太阳公转,仍有昼夜的更替,但一年只更替一次)⑥用手电筒照地球仪,手电筒光线表示太阳光线来的方向,用地球仪演示昼半球和夜半球,在地球仪上找出正午、子夜、由黑夜转为白天和由白天转为黑夜的地方。64用心爱心专心\n(太阳直射的经线为正午12点,子夜的经线与之正相对,相差1800)⑦什么是晨昏线?晨线和昏线是一根线吗?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看晨昏线位置的变化和移动方向。(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就是晨昏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晨昏线平面过地心并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0。晨昏线应当是静止的,根据物理学的相对运动原理,晨昏线的移动方向应逆着地球的自转方向,即不断地向西移动)[做反馈练习9(1)]⑧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少小时?它是地球自转的周期吗?(地球表面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叫做1个太阳日,它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三、产生时差自主感悟,讨论探究[学生分组活动,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对以下问题自主感悟后小组讨论,然后回答,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讲述和总结](1)先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和纽约。烟花三月旅游节期间,扬州玩具厂的工作人员下午2点上班后要给美国纽约的客商打电话,以落实玩具出口合同,这个时间与客商联系合适吗?你认为什么时候与客商通电话比较合理?(2)什么叫地方时?为什么在同一时刻、地球上不同的地方,时间可能不一样?(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的经线有不同的时刻,这就产生了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经度相差15o,地方时相差1小时;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东早西晚,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是早于西边地点)(3)时区和区时有何不同?不同时区间的区时如何换算?(时区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为标准,从西经7.5º到东经7.5º,经度间隔为15º为零时区,由零时区分别向东和向西,每隔经度15º划一个时区,东、西各划出12个时区,东十二时区与西十二时区相重合;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区时是特殊的地方时,是各时区以其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标准时,中央经线的经度是“时区号×150”,相邻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任意两时区间时区相差几个,区时即相差几小时;计算时要东“+”西“-”:计算东面时区的时刻要用“已知时区的时刻+两时区间的区时差”,计算西面时区的时刻要用“已知时区的时刻—两时区间的区时差”)(4)为什么要规定国际日期变更线?日界线是如何规定的?它和1800线为何不重合?64用心爱心专心\n(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国际上规定将180o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日界线是地球上新一天的起点和终点,日界线西侧的东12区总比日界线东侧的西12区早24小时(1天),即东西12区钟点相同,日期相差一天。如图,国际日期变更线有三处偏离1800经线,主要是为了照顾1800经线附近居民生活方便而尽量避免通过陆地)(5)“北京时间就是北京的地方时”对吗?为什么?(北京的地方时是116ºE经线的地方时,而北京时间是首都所在的东八区区时,即120oE经线的地方时,也是我国实际统一使用的记时方法。所以各国不一定用区时记时,而是根据具体情况人为规定以便利生活)(6)当我国最东端(约135ºE)早晨6点时,最西端(约73ºE)的地方时是多少?[做完除7题以外的反馈练习](自评: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直观演示问题和知识,学生更容易融入到思考和集体讨论之中,探究性的教学启发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四、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联系实际,思维拓展阅读教材自学,回答什么是地转偏向力?说出偏转规律。通过小组讨论试理解其形成的原因和意义,并解释以下地理现象。(由于地球的自转,沿地表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将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方向发生偏转。规律: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主要是牛顿惯性定律和地球自转共同作用形成,地转偏向力深刻地影响地球上水流和气流的运动。以上内容在学生自主学习小组活动前提下,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进行),①为什么长江三角洲河口的河道向南偏移?长江大堤加固时,你认为应重点加固河流的左岸还是右岸,为什么?(长江三角洲河道右偏,北岸淤塞说明了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和影响)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舰队攻打阿根廷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战役时,舰上的炮手都打不中目标,恰巧舰长的朋友某位地理学家路过该地,给他们做了几分钟的讲话。此后他们的炮弹几乎百发百中。请你简略地说出地理学家对他们讲话的大致内容。(地理学家主要告知沿水平方向运行的物体都要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南半球向左偏。所以炮手瞄准时注意向目标右侧留一个矫正角度)③有人说在我国新疆有条河流,它上游两岸的土质相同,但左岸比右岸陡,下游右侧沙滩中有丰富的沙金。你认为他的说法可信吗?④单向行驶的火车铁轨右侧和小汽车右边的轮胎容易被磨损。(自评: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这里的设计即遵循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方法,以逐步探究实例代替传统的叙述,使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常见的地理景观,能够理解世界上一些事件发生的地理背景,能根据所学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突出应用,在探索追寻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后实验验证地转偏向力]①拿一个地球仪,在它静止的时候,从高纬度地区滴一滴红色胶水,观察胶水的轨迹。转动地球仪,在同样的地点滴一滴红胶水,观察胶水的轨迹与刚才是否相同;如果不同,有什么不同。②64用心爱心专心\n用一把撑开的雨伞代表北半球,伞的顶端表示北极,伞的支架杆表示经线,分别在雨伞静止时和雨伞按地球自转方向匀速转动时用水杯从“北极”向下倒水,观察两种情况下水珠流动的轨迹与经线的相对方向有何不同?为什么?③拔掉厨房水池中的塞子,观察水池中的水是怎样流走的,如是旋转流下,仔细看其旋转的方向是怎样的?推断如果在澳大利亚的悉尼,情况又会是怎样?[做反馈练习7题]归纳小结。反馈练习,巩固讲评,1、下列有关地球自转运动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纬度愈高,线速度愈快B.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C,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D.地球自转过程中,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2、地球自转3600所需要的时间为()A.23小时56分4秒B.24小时C.一个昼夜交替的周期D.23小时4分56秒3、我国发射的定点于1250E赤道上空的地球同步卫星()A.卫星轨道平面与地轴成66034/的夹角B.绕地球的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C.绕地球运动的角速度与地球上任何一点的自转角速度相同D.绕地球运动的线速度比地球上任何一点的线速度都大4、与毛泽东主席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最吻合的地点是度()A、900W,890SB、800E,400NC、100E,100SD、1800W,700N5、有关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表面角速度处处相等B、地球表面线速度处处不等C、北纬45度地点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一半D、北京的线速度比香港小,而角速度与香港完全相同6、当伦敦为中午12时时()A.美国处于黑夜,中、印、日三国都处于白天B.美国处于白天,中、印、日三国都处于黑夜C.中、印、日三国的日期比美国早一天D.中、印、日、美四国的日期相同7、南北半球分别有一物体自西向东运动,下列有关其偏向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向高纬偏转B.都向低纬偏转C.都向南偏转D.北半球向向南偏转8、读右图回答:(1)图中表示的是半球。(2)A、B、C地,地方时较早的是,地球自转线速度较快的是。(3)当A地为18点时,C点为点,北京时间为点。(4)地球上由高纬度向低纬度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均向(方向)偏移。64用心爱心专心\n9、读右上图回答:(1)面对我们的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还是昏线?说明判断理由。(2)如果现在是北京时间10点整,请在图中注明1200E线和00经线。10、某军舰在1200E,590S的海面上,沿1600E经线的方向向南发射炮弹,射程为90千米,落弹点将在A.东半球的中纬度地区B.东半球的高纬度地区C.西半球的中纬度地区D.西半球的高纬度地区11、假定世界各地金融市场均在当地时间上午9时开市,下午5时闭市。(1)如果某投资者上午9时在法兰克福(8.5ºE)市场买进欧元,12个小时后欧元上涨,投资者想尽快卖出欧元,选择的金融市场应位于A.东京(139.5ºE)B.香港(114ºE)C.伦敦D.纽约(74ºW)(2)在上述假定的营业时间内,下列金融中心能保证24小时营业的是A.法兰克福新加坡(104ºE)伦敦B.伦敦香港旧金山(122。5ºW)C.伦敦东京纽约D.东京洛杉矶(119ºW)纽约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规律及特点。2、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3、理解五带的形成原因,了解五带的划分及各带日照情况。4、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教学重点:1、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及特点。2、黄赤交角的形成。3、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四季和五带的划分。教学难点:1、黄赤交角的形成。2、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原因。教具准备:地球仪、多媒体设备及课件教学过程:[复习旧课]:复习地球自转的相关知识,自转方向、速度周期及地理意义。[导入新课]:请同学们读图“阳光花园”正午太阳变化示意图,思考问题:“阳光花园”一楼在六月份阳光充足,到了一月份阳光怎么就被前排楼房挡住了呢?[讲授新课]:64用心爱心专心\n一、地球的公转【提问】地球运动的另一种形式是绕日公转,哪位同学能根据初中学习的知识和教材插图所给信息,演示地球的公转?【演示】让学生以讲桌面作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演示地球公转运动。提示学生注意掌握住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公转的状态,让其他学生观察和评价演示是否正确。【提问】你能总结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公转中地轴的姿态吗?【观察】学生观察多媒体课件有关内容,分析说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和速度等特点,并试着回答。【讲述】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公转方向自西向东;地球绕日公转中出现近日和远日现象。开普勒第三定律证明:地球位于近日点及附近时,公转速度快,位于远日点及附近,公转速度慢。这对地球上冬夏季节的时间长短都有一定影响。 【演示】要求学生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转,同时手持地球仪使其公转,演示自转和公转的叠加运动。【提问】地球运动是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叠加而成的,两种运动同时存在,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具体表现是什么?【活动】让学生分组用地球仪边演示边思考和议论上述问题。【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相互关联,密不可分。表现在时间上:地球公转一周为360°,是一恒星年,相当于地球自转了365日6时9分10秒。在空间上:地轴和公转轨道平面(黄道面)之间有66°34′的倾角,且北极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由此产生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黄赤交角,为23°26′。【活动】要求学生在图上描画出南北回归线,同时画出四条太阳直射光线(用直线箭头来表示)。观察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光线与南北回归线关系及在一年中如何变化。【总结】可利用太阳直射光线与南北回归线的关系,确定二分二至日及其他日期,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空间位置。【思考】请同学们思考并完成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讲述】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即正午12点种的太阳高度。【提问】请大家看书,并结合地图,思考下列问题:1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2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分布有什么规律?【讲述】1、随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所以:(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2)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3)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提问】为什么正午太阳高度会随纬度分布而发生变化?【讲述】成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思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大小变化与一年中的气温高低变化有关吗?画图说明。你能解释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了吧。(太阳高度角小,冰雪反射率大,冰层厚海拔高。)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南北回归线之上,每年各有一次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之间,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太阳直射或近于直射;北回归线以北,每年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12月22日64用心爱心专心\n达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每年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6月22日达最小值。【讲述】随季节变化:任一地点,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近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反之,达最小值。所以:(1)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冬至时达最小值。(2)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夏至时达最小值。(3)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远时,达最小值。【计算】【公式】H=90°-|θ±δ|(θ为某地的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同半球用“—”,异半球用“+”)【举例】夏至日,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分析】夏至日:δ=23°26′N;θ为南京的纬度=31°N;此时南京和太阳直射点位于同一半球,H=90°-|32°—23°26′|=82°26′【练习】冬至日,北京(40°N)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H=90°-|40°+23°26′|=26°34′三、昼夜长短的变化【读图分析】: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哪个纬度的昼长最长?昼长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夏半年和冬半年昼夜变化关系,这种变化与纬度有什么关系?二至日呢?赤道上呢?【多媒体】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讲述】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夏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所在半球的时段)时昼长于夜;冬半年(太阳直射点不在所在半球的时段)时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越大。自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在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夏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且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太阳整日不落,出现极昼现象,南半球则反之。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在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纬度越高,夜长昼越短,其中,冬至日这一天,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小结】二至日时,全球昼夜长短变化最大,极圈内全部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二分日,全球昼夜长短变化最小;赤道上无昼夜长短变化,终年昼夜平分。【承转】综上所述,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什么?(学生答:四季);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什么?(学生答:五带)四、四季和五带的划分【讲述】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变化的规律,形成了五带【提问】请同学们看书,思考以下问题:1、季节的划分有哪几种划分?2、五带的划分是以什么为依据,又是怎样划分的?64用心爱心专心\n【比较】我国与欧美国家传统的四季划分方法:相同之处是都立足于天文辐射,同为天文四季;不同之处是我国的四季以太阳高度和昼长的数值大小本身(即: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两季就是冬夏的过度季节。)为标准;而欧美的四季更接近实际气候的变化,如夏至日和冬至日分别是太阳辐射最强和最弱的时候,但很多地方的实际最高和最低气温分别平均发生于夏至和冬至后一个月左右。【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节气?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介绍】24节气是将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平分24份,从春分点开始,角度每隔15度为一个节气,约为15天。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会产生天气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二十四节气的创立不仅是我国科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成就,而且对我国黄河流域人们生活和农业生产,具有指示和预告作用。在二十四节气中,有的节气告诉人们季节的更替,如立春表示冬天即将结束,春天即将开始;有的节气告诉人们气候的变化,如小暑表示夏至以后天气开始炎热起来;有的节气则对安排农事活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惊蛰表示雨水过后将有春雷轰鸣,大地万物复苏,此时是春耕大忙的时节;再如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等。【讲述】五带的划分(1)划分方法(2)划分依据:有无太阳直射或有无极昼极夜现象(3)五带划分的意义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热带、温带、寒带。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接受太阳辐射最多。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受热适中,四季明显。寒带:极圈与极点之间,太阳高度角低,有极昼、极夜现象。五带划分: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表面粗略的划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五个热量[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重点难点偏多,希望同学们多复习记忆。[板书设计]: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地球的公转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三、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四季和五带的划分[课后练习]:一、选择题1.关于地球公转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B.公转轨道为正圆形C.公转周期为365天或366天D.公转速度是均匀的2.关于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规律,正确的是( )A.秋分日后逐渐变大B.春分日后逐渐变大C.夏至日达到最小值D.冬至日达到最大值3.从“五一”劳动节到“十一”国庆节,太阳直射点()A.先向北移,再向南移B.先向南移,再向北移C.一直向北移D.一直向南移4.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正午物体的日影朝北的地区是( )64用心爱心专心\nA.赤道以南地区B.北回归线以北地区C.赤道以北至北极圈之间地区D.南回归线以南地区5.若黄赤交角从23026/变为300时,则地表各温度带面积( )A.温带缩小,寒带、热带面积扩大B.温带增大,寒带、热带面积缩小C.温带缩小,寒带、热带面积缩小D.温带、热带面积增大,寒带面积缩小6.当地球公转速度最慢时,下列城市中白昼最长的是( )A.广州B.上海C.北京D.哈尔滨图1-3-1为“太阳直射点移动纬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图1-3-37.太阳直射点由a→e的周期为()图六A.1个回归年B.1个恒星年C.365日5时48分46秒D.365日6时9分10秒8.当太阳直射点由b向c移动时,正确的叙述是()A.地球公转速度逐日递增B.南极洲的极夜范围逐日递减C.扬州市的昼长逐日递增D.北回归线以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日递减9.当晨昏线所在平面与赤道平面成66°34′的交角时,太阳直射在()A.北回归线B.南回归线C.赤道D.不固定10.太阳直射点有规律地南北移动的原因是()A.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一致B.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C.黄赤交角的存在D.太阳光线的直线传播二、综合题SNab图1-3-51.读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图1-3-3)(图中阴影表示夜半球),回答:(1)此图所示日期为 ,北半球的节气为 。(2)此时全球昼、夜长短如何? (3)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如何变化? (4)图中a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此刻的太阳高度为,b点的昼长为。2.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图1-3-5),回答:(1)图中四点所示日期:A B C D (2)图中点地球公转速度较快,因为。BCAD图1-3-6(3)由A到B点北半球昼夜长短如何变化?。(4)由B点到C点太阳直射点如何移动?。(5)当地球处于A点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区域为:。64用心爱心专心\n(6)当地球处于C点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变化规律是:。(7)在图中画出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一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认识岩石圈的范围、结构,掌握地壳的组成;岩石圈的组成物质及物质循环;褶皱、断层与地貌的关系,研究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课本插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位置、范围、结构,提高运用读图观察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能够熟练阅读“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同时能绘制简单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自己动手绘制褶皱、断层、向斜、背斜等地质构造简图,培养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三大岩石的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物质的运动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观念,认识世界万物是相互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通过对地质构造意义的学习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提高科学素养。【重点难点】:1、地壳内部物质循环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断3、地貌的变化及其成因【教学方法】:读图观察自主探究列表分析比较分析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板图【讲授过程】:引入新课64用心爱心专心\n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我们从宇宙对地球有了一个宏观的认识,知道了宇宙环境对于地球的形成和发展来说特别重要,但人类是生存在地球上的,影响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直接因素是地球自身的环境。因此,从本单元开始我们就进入地球本身对做一些微观的了解。提问:1、阅读单元标题,说说你的理解?2、阅读本单元序言部分的图文,设计出地球圈层构成的知识框架,并说明各圈层之间的关系?归纳引入:地球有四大圈层,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提问:1、阅P26图,指出岩石圈的范围,并说明岩石圈对人类活动的意义?(结合2-1-1图)承转:人类活动受地表形态的影响,而岩石圈是形成地表形态的基础,因而,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岩石圈的具体情况。一、岩石圈快速阅读一、二两部分内容,试设计本部分内容的知识框架:仔细阅读该部分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试用资料说明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的差异?2、阅读P30知识窗,了解岩石、矿物与元素的关系及地壳的元素组成?(根据时间采取课堂还是课后完成)3、试绘制简单的示意图说明各大岩石的形成及分类?(可分组进行;一组回答,其他组点评;老师可展示其他比较形象、实际的示意图)4、P29“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地壳中原有的岩石”可能指哪些岩石,这说明三大岩石之间有何联系?完成P31活动1。5、地壳的物质循环对人类活动有何意义?完成P31活动2。承转:读图2-1-6试说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具体影响?64用心爱心专心\n(学生对图中的地表形态进行说明并归纳总结)分类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试解释下列现象:1、两千万年以来,珠穆朗玛峰地区抬升了大约两万米,但珠穆朗玛峰海拔只有8848.13米。2、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输往下游,大部分注入渤海,但千百万年来,渤海的轮廓并没有太大的变化。3、上述现象说明什么问题?二、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不断地改变着地表形态,形成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一)内力作用的“足迹”展示《岩层分布示意图》——褶皱、断层直观图思考:沉积岩在形成时一般为水平或接近水平分布,可是为什么在山区常常看到岩层是弯曲的或是断裂错位的?阅读本部分图文完成下列问题:1、填表地质构造形成基本单元岩层形态地貌形态褶皱断层2、褶皱和断层在形成过程及地貌上有何异同?3、图2-1-10与2-1-11中的构造和地貌有何异同?并解释原因?4、研究这些地质构造对人类生产生活有何意义?具体说明。承转:内力作用为地表形态的形成提供了“粗毛坯”,外力作用就像一位雕塑师,不断地对“粗毛坯”进行塑造成。那么,外力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的呢?(二)外力作用的表现阅读课本第一自然段,认识几种主要的外力并设计前五种外力作用的关系图?各种外力都是一把刻刀不断雕塑着地表,其中最锋利的是流水作用和风力作用。阅读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部分的图文,完成下列问题:1、填表外力作用分布地区作用形式地貌类型典型地貌流水作用风力作用2、冲击扇、冲击平原、三角洲的位置有何不同?3、沙丘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坡度有何不同?64用心爱心专心\n2、黄土高原和黄土高原地区钱沟万壑现象的形成有何不同?3、如果在沉积地貌处做一个剖面,剖面上会出现什么现象,试解释其原因?除了流水作用与风力作用外,还有哪些外力对地貌产生着巨大影响?它们作用下的地貌会是怎样的呢?阅读P36知识窗,了解冰川、海浪侵蚀形成的地貌类型及分布位置。(根据时间采取课堂还是课后阅读)外力的来源很多,作用形式也多,因而,塑造的地表形态千姿百态、丰富多彩。人类生活在地球表面,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有何关系?试举例说明。(学生回答)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采用读图观察法、绘制示意图法、列表对比法、讨论法等地理学习方法我们学习了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岩石圈的结构、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循环、地质构造与地貌;地质构造的实际意义;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重点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地质构造与地貌;流水与风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课堂练习:一、选择题1、关于地壳的叙述,正确的是()A、上层叫硅铝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B、上层叫硅镁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C、下层叫硅铝层,是一个不连续的圈层D、下层叫硅镁层,是一个连续的圈层2、占地壳表面积最大的岩石()A、侵入岩B、变质岩C、沉积岩D、喷出岩3、关于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4、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作用下,原有成分发生改变,由此而形成的岩石()A、石灰岩、玄武岩B、页岩、石灰岩C、大理岩、板岩D、砂岩、花岗岩5、下列关于内、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B、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是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固结成岩等C、外力作用使地表变得和缓D、外力作用强度较小,速度缓慢,内力作用激烈而迅速6、关于地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平运动造成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的变迁B、升降运动可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C、在地壳发展过程中,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D、大西洋是地壳的水平运动造成的7、关于地质构造的叙述,错误的是()A、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产物B、褶皱和断层是地质构造中最常见的两种基本构造类型C、判断背斜和向斜的主要依据是地形形态上的差异D、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状山地或高地64用心爱心专心\n8、造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主要作用是()A、内力作用B、变质作用C、侵蚀作用D、沉积作用9、我国的黄土高原黄土深厚,地表崎岖,是由于()A、流水的搬运和侵蚀B、风力的搬运和侵蚀C、风力的沉积、流水的侵蚀和搬运D、流水的搬运、风力的侵蚀读图回答10——11题10、图中数字代表外力作用的风力、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下列组合排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③④⑤①②D、④⑤①②③11、形成太湖平原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①B、②C、④D、⑤12、读下列岩石圈物质循环模式图,回答(1)物质甲代表,乙代表,丙代表,丁代表,(2)图中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是:ABCDE与含义相同。(3)从能量来源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和地球外部的。13、读某地址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字母表示的褶皱类型:AB,A顶部缺失的原因是。(2)褶皱构造上的覆盖岩层是形成的。这个地方的地壳运动状况是。受过的外力作用有:(3)如果要寻找油气,应在中找,要寻找地下水,应在中找。(4)如果要修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在A还是B?。原因是:14、读图3-2-3回答:(1)河流两岸的峭壁是河流作用的结果,按力的来源属作用。(2)河流将从山上冲下的泥沙带到中下游平坦低洼的地区,营造出和地貌,此作用过程叫。(3)图示河段蕴藏着丰富的资源可供开发利用。64用心爱心专心\n图3-2-3(4)此河段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是,应采取的首要治理措施是。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教学目标:1、认识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形成的原因,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和分布,理解海陆分布的影响及其季风的形成,掌握锋面、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影响。2、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机器对气候的影响;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的特点3、通过合作学习、实验、集体讨论,增强学生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地理探究、学科迁移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教学用具:水、水杯、酒精灯、铁架等教学重点、难点:1、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形成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3、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课题1、王老师乘飞机到外地出差。在机场时还是细雨蒙蒙,起飞后不久后却是晴空万里,阳光普照。问题:你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2、8月29日,“卡特里娜”飓风带着暴风雨席卷墨西哥湾,以超过两百公里的时速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南部海岸登陆,包括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阿拉巴马州和佛罗里达州在内的南部4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飓风过后,新奥尔几乎变成一座废城,重建工作将难以展开。据所知,飓风目前已造成数千人死亡。那么这种飓风是怎样形成的呢?老师相信:通过本节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一、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背景设置:1、回忆初中化学学科中介绍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你能说出还有哪些对地球生命产生重要影响的大气成分?对生命有什么影响?2、宇航员进入太空所穿的宇航服有哪些功能?为什么需要这些功能?3、飞机为什么常常在1万米左右的高空飞行?64用心爱心专心\n学生广泛讨论,教师进行总结出大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其特点。教师总结。(课件展示)表(1)大气的成分作用主要成分氮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氧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臭氧能吸收紫外线,对地球上生物起到保护作用表(2)大气分层高度(KM)气温垂直变化(高度增加)空气运动特点与人类的关系高层大气平流层-2000—3000密度小,气压低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平流层对流层-50—55递增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高空飞行;臭氧层保护地球生物对流层低纬:17-18高纬:8-9递减对流运动强烈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影响人类一系列生产活动活动:见图2-2-5,寒冷季节,室外万木凋零,而温室内却春意盎然,你能说出温室保温的原理吗?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集体讨论:根据所学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1、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2、初春的早晨,为什么农民在田埂上放烟雾驱赶昨夜的寒气?三、大气的运动1、热力环流实验展示:把半杯水放在酒精灯下加热,让学生观察水开的时候,水体是怎样流动的。学生认真观察,讨论结论。教师:假如是大气,也会产生如此运动,我们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让一位学生上黑板绘制大气热力环流图。64用心爱心专心\n冷热冷根据所学的知识,解释“活动”中海风和陆风的形成。你还能说出哪些现象与此相关吗?根据热力环流图,大气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2、大气水平运动——风(让学生回忆物理学中的力的合成知识,培养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能力)(1)、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影响:大气运动的原动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问:当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如何?(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保持一致,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2)、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影响: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问:当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风向如何?(课件展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高空大气存在)(3)摩檫力方向:与方向相反影响:影响风速,也影响风向问:当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檫力共同作用下,风向如何?(课件展示)(风向与等压线成一个夹角,在近地面大气存在)根据所学知识思考:在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他的右后方还是左前方?(右后方)[背景知识]:风向是怎样命名的?风向是指风的来向。即风从哪个方向来,就以此来命名风向。例如,我国东部地区夏季从东南方向吹来,因此说夏季吹东南风,冬季风从西北方向吹来,所以冬季吹西北风。四、全球的气压带与风带1、介绍大气环流的概念和作用2、展示全球气压带、风带形成与分布图课件展示:假如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个力作用下,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分小组让学生绘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同座位的同学之间相互指认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问题;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后就静止的分布在相应的位置吗?(否)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引起的。移动的规律: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集体讨论:1、从北京到乌鲁木齐的民航班机,飞行时间需要3。5个小时,但该机从乌鲁木齐返航到北京,只要3小时,原因是什么?1、在我国北极科考站“黄河站”升起的旗子向什么方向飘扬?64用心爱心专心\n上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没有考虑近地面海陆分布和地形起伏的影响,是理想的模式。而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4、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学生感悟:为什么人们总喜欢在夏季或冬季到海滨度假?学生讨论结论:海陆具有热力性质差异,夏季大陆增温快,形成低气压,同纬度的海洋增温慢,形成高气压;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高气压,同纬度的海洋降温慢,形成低气压。指导学生观察1、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指导学生从图上分析1、7月北半球陆上和海洋气压中心分布。问题:为何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纬向分布不明显?结论:北半球陆地面积比南半球陆地面积大,且海陆相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冬、夏海陆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它们随季节而移动,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这些大气活动中心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气候的异常。情景设置:1、同学们,我们这个地区夏季经常吹什么风?冬季经常吹什么风?2、印度这个国家,6-9月份经常暴雨成灾,其他月份又经常发生严重的干旱,为什么?指导学生读图2-2-15,完成【活动】内容,通过分析使我们看到:由于海陆热力差异的存在,冬夏季节气压中心不同,海陆之间的盛行风向不同。问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学生分析后回答。(主要是海陆的热力差异;还受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的移动的影响。)集体讨论:1、为什么东亚地区的季风最典型?2、讨论季风给我国带来哪些好处?五、常见的天气系统情景设置:在每天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一些天气图,并播放天气形势预报。同学们能看懂天气图吗?能听懂天气形势预报吗?要看懂天气图、听懂天气形势预报,我们必须了解一些常见的天气系统。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什么是锋面?锋面的特征是什么?(一)、锋面系统1、什么是锋面?(1).定义(2).特征a、锋面上侧为暖气团,下侧为冷气团。b、锋面附近有云、雨、大风等天气了解了什么是锋面,下面我们再看看锋面的分类及其与天气的关系。什么是冷锋、暖锋?学生思考后回答: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移动形成的锋面为冷锋,暖空气主动向冷空气移动形成的锋面为暖锋。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在笔记本上练习绘制冷锋、暖锋示意图和代表符号。2、主要锋面类型及其与天气关系(1)分类a冷锋b暖锋问题:冷锋和暖锋中暖气团的抬升速度哪一个快?学生通过观察课本插图和思考讨论后得出:冷锋的暖气团是被迫抬升,速度较快;暖锋的暖气团是主动爬升,速度较慢。问题:暖气团抬升速度的快慢对降水有何影响?学生通过观察课本插图和思考讨论后得出:暖气团快速提升,其中水汽容易凝结成云、雨,故而冷锋过境时常出现暴雨、大风天气;暖锋过境时暖气团徐徐爬升,不断凝结,产生云、雨,成为连续性降水。问题;观察冷锋、暖锋结构图判断降水发生的位置?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后得出:冷锋降水发生在锋后,暖锋降水发生在锋前。64用心爱心专心\n学生活动:启发学生用简图来表示降水位置。(图略)(2).锋面过境时的天气a、冷锋过境时有大风、暴雨、雨雪天气b、暖锋过境时有连续性天气问题:锋面过境后什么气团控制该地呢?天气又怎样呢?学生分析讨论得出:都由主动运动过来的气团控制该地;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取代暖气团位置,气温降低,气压增高,天气转晴;暖锋过境后,暖气团取代冷气团位置,气温增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问题: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和冬季的寒潮与哪种锋面有关?教师总结:列表总结冷锋和暖锋的异同。气流运动过境时的天气过境后的天气降水位置冷锋暖锋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什么叫高压?什么叫低压?学生读书后回答。问题;从气压分布状况来看,有低压、高压,那么从气流状况来看又可分为什么呢?读投影图,然后让学生边总结边填表:气压气流中心气流气流特点天气状况低气压气旋上升气流北半球逆时针辐合上升阴雨高气压反气旋下沉气流北半球顺时针向四周辐散晴问题:让同学们分析课本44页图2.22。锋面常常与什么天气系统结合在一起?学生观察分析出:低压系统与气旋结合在一起。问题:北半球气旋运动方向是什么?对锋面有何影响?学生分析回忆得出:由于北半球气旋运动方向是逆时针的,因而也推动锋面逆时针运动。总结前面我们学习了常见的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同学们现在已经知道了飓风是怎样产生了吧?所学知识去解释天气现象的成因,要培养自己学以致用的思想。学生完成“活动”。巩固练习: 64用心爱心专心\n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明确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了解水循环的途径、规模,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理解洋流的成因;解释、应用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观察地理图表,收集地理信息并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3、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些典型案例、现状的描述,增强学生对水资源,水环境的保护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并逐渐形成科学发展观。[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自制多媒体课件,一幅世界洋流分布图。[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2、洋流分布规律和意义[教学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教学过程]激趣导入(多媒体展示从太空拍摄到的地球照片)同学们,从太空看到的地球表面大部是什么颜色?(蓝色)为什么会是这种颜色呢?地球表面大约有71%被水所覆盖,地球又有“水球”之称。水是地球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也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物质之一。水以固、液、气三态形式存在于空气、地表、地下及生物体中,它相互转化,不断循环运动,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圈层——水圈。本节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水圈的组成及水的循环、运动。第三节水圈和水循环[板书课题]一、水圈的组成。合作讨论,动手动脑64用心爱心专心\n[活动]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①地球上的水有哪些存在形式?每组一位代表发言,比一比哪一组说出的形式多。[多媒体课作展示:地球水体的主要形式]大气水0.001%冰川水圈海洋水96.54%湖泊水地表水土壤水江、河水陆地水沼泽水生物水地下水浅层地下水深层地下水②在各种水体中,哪一种占的比重最多?哪些水体形式人类可以直接利用?③要求学生按各种水体所占的比重画一幅扇形百分比图。[展示课件:各种水体所占比重图]可供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主要有江、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等,这些淡水资源只占地球总水量的很小一部分,且分布极不均匀,因此我们必须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承转]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不断发生相态转换和周而复始地运动,这一过程称水循环。二、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多媒体展示课件]:水循环示意图。[活动]在小组内讨论完成以下问题的研究性学习。①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可分为哪几种?②水循环的主要能量来源是什么?③海陆间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哪些?④在海陆间水循环的各节中人类可以施加影响吗?试举例。(学生回答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提示,并加以总结)[活动]学生自学教材P49页4-6段内容,概括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师总结]①水循环不仅将地球上的各种水体组成连续统一的水圈,同时也将大气圈、岩石圈与生物圈联系在一起。②水循环是巨大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使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得到缓解。③由于水循环的存在,水资源才能周而复始地补充更新,成为可再生资源。④水循环不断塑造地表形态。水循环是地球表层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刻的动力过程之一。自主感悟,讨论探究64用心爱心专心\n[学生对下述问题自主感悟后小组讨论,然后回答,教师总结]既然水是可循环再生的资源,为什么还要节约用水?[继续活动]比较P50页图2-3-4、2-3-5中两条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度化有何异同,并分析其主要原因。(教师给予必要的提示:A图中的河流主要靠而水补给,河流径流量变化与降雨量变化基本一致,B图中的河流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河流径流量与气温变化基本一致。河流径流量变化过大往往不利于水资源的利用,径流量太大会造成洪涝灾害,径流量过小又会造成河流断流,造成沿岸地区工、农业生产严重缺水,甚至饮水发生困难。那么,我们能采取哪些措施,调节河流径流呢?你能举出我国对河流径流调节的一些重大工程吗?——三峡工程——主要目的是防洪;南水北调工程——主要目的是缓解北方缺水。)[承转]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作为中国人,我们为先辈的光辉业绩而自豪,但同学们是否想过,600年前,在远洋航海技术非常落后的情况下,郑和先后率领庞大元伦的船队七次下西洋,他究竟靠什么作为动力呢?同时每次船队为什么总选择冬季出发,夏季返回?(主要利用洋流和季风)三、洋流及其地理意义自主学习,拓展思维1、洋流概念及分类:学生阅读教材自学,回答:①什么叫洋流?②洋流的主要动力是什么?③根据水温状况,洋流可分为几类?根据洋流的成因,可分为哪几类?(洋流是海水常年大规模定向运动的现象。洋流的主要动力是大气运动,根据水温状况,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洋流的成因分类:①风海流:近地面风带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运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风海流,世界上大多数洋流都是风海流。②密度流:因相邻海区海水向密度大的海区流动称为密度流。③补偿流:海水流出的海区海水减少,相邻海区的海水前来补充所形成的洋流补偿流。以上内容在学生自主学习前提下,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讲解。)巩固迁移,综合分析2、洋流的分布[学生活动]读下列全球风带与大洋环流相关模式图,找出风带与大洋洋流的关系以及主要的洋流类型。64用心爱心专心\n(解析:在赤道两侧的信风作用之下,海水自东向西流动,形成南北赤道暖流,在中纬度盛行西风的作用下,海水自西向东流动从而形成中纬度西风漂流,大洋东西两侧的海水由于地转偏向力和补偿流动的共作用,形成由低纬流向高纬度的暖流或由高纬流向低纬度的寒流。)[承转]世界洋流分布虽然有一定的规律,但具体的分布受盛行风,陆地轮廓,海陆分布等影响还是很复杂的。[活动]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示意图。1)说明洋流流向与盛行风向之间的关系。2)分析南纬40º附近海区洋流的分布与北半球同纬度海区相比有何不同?原因是什么?(南纬40º附近各大洋西风漂流连在一起,形成横亘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全球性环流,其性质是寒流,这是因为①64用心爱心专心\n南极是冰雪大陆,气温极低,会影响其周围水域的水温。②南极大陆周围漂浮着许多冰山,浮水融化吸热降低了海水温度。③南极大陆干冷的极地东风加剧了海水降温。而在北半球,40ºN附近的西风漂流是日本暖流和墨西哥湾暖流的延续,这两股暖流从低纬度流来,故属暖洋流。)3)观察中低纬度大洋东、西岸洋流性质的差异,归纳洋流流向与洋流性质的关系。[讨论]假如要使一个漂流瓶由北美沿岸漂流到亚洲沿岸,或由南美沿岸漂流到澳大利亚沿岸,漂流瓶应在哪里投放?其可能的路径有哪些?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继续活动]学生自学教材内容后,填下表归纳。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影响对象影响举例气候1、、纬间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热量分布。2、洋流性质:暖流温湿、寒流温湿。1、欧洲西部气候的形成。2、澳大利亚西海岸环境的形成。海洋生物1、寒暖流交汇丰富。2、上升流将深层物质带到表层。1、加拿大渔场,日本渔场,英国渔场的形成。2、秘鲁渔场的形成。海洋航行影响航行速度、时间及经济效益。顺流速,逆流速。海洋污染1、加速污染。2、扩大污染。油轮发生泄露。[归纳小结]反馈练习,巩固评讲1、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都具有的主要环节()A.下渗B.地表径流C.降水D.蒸腾2、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水循环是()A.海陆间大循环B.陆上内循环C.海洋循环D.水汽输送3、有关陆地水的正确叙述是()A.大气降水是陆地水体的主要补给源64用心爱心专心\nB.陆地各水体呈固、液、汽三相状态C.地表水包括江、河、湖、沼及冰川水D.冰川与其他水体间也可以转化和补给4、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主要补给形式有()A.积雪融水和大气降水B.大气降水和湖泊水C.冰川融水D.大气降水5、成因与上升流有关的世界著名大渔场是()A.北海渔场B.秘鲁渔场C.纽劳兰渔场D.北海道渔场6、可能将日本北海道附近海区受严重污染的海水带到加拿大西海岸的洋流是()A.季风洋流B.北赤道暖流C.北太平洋暖流D.千岛寒流7、读下面大洋环流示意图,回答:(1)此海区属于半球,此大洋环流以中心,呈时针方向流动。(2)如果此大洋为太平洋,则a是流,b是流。(3)如果此大洋为印度洋,则此时为(季节),在此季节里,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常受影响,出现暴雨。64用心爱心专心\n3.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掌握自然带的概念;掌握各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和形成原因。过程与方法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熟悉主要的陆地自然带,探究气候与自然带的相关性;观察主要自然带景观图,熟悉其特征;分析热量、水分和高度的变化引起的自然景观的变化,探讨自然带的分异和成因。情感态度与图价值观尝试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地理事物和现象;增强因地制宜的观念。【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地带性分布规律的表现及其成因。教学难点地带性规律的成因【学法指导】1、从常见的自然景观差异入手理解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上,各大洲以及主要经纬线所穿过的自然带,熟悉自然带的分布,理解在南北和东西方向自然带的差异及形成原因。还可以借助气候分布图,分析两者的相似性。64用心爱心专心\n2、比较图3-1-3至图3-1-5三幅景观图在景观、纬度、热量上的差异,掌握从赤道到两极分异的特点及成因。使用同样的办法掌握从沿海到内陆地域分异规律。参照珠峰垂直自然带图认识垂直抵御分异规律的更替方向、延伸方向及其与水平地域分异的关系。联系实例了解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下的非地带性分异现象。课时安排2课时【结构整体感知】环境要素差异要素组合差异物质能量分布差异自然带差异地域差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从沿海到内陆分异垂直地域分异非地带性分异从赤道到两极分异分异规律水平地域分异地带性分布【教学过程】【导入】如果你曾经从海南岛到黑龙江,或者从上海到乌鲁木齐长途旅游过,你是否注意到各地在气候、植被、土壤、地形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学生讨论交流。【景观图】图3-1-1生长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植物【提问过渡】你能说出这些植物生长分布的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吗?不同地区自然景观为什么会产生差异?这些差异又有什么规律可循?这些就是我们这节内容需要解答的问题。首先我们来探讨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投影片】学生自学回答项目内容概念表现64用心爱心专心\n成因【介绍概念】不同地域由于所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水热状况及其组合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土壤,并在地球上呈带状分布,构成自然带。自然植被是自然的一面“镜子”,所以自然带往往以植被类型命名。【过渡】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非常明显而且普遍存在,这种地域差异是有其变化的规律,下面我们就来一一探索。【投影片】图3-1-2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提问】从非洲南端沿东经20度经线向北走,一直到非洲北端,可以看到自然带有何分布规律?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规律?【景观图】图3-1-5三幅景观图、热带雨林景观和苔原景观。【提问】分析景观的差异原因。学生就近分组讨论,归纳:由于纬度位置不同→气候的水热组合不同→植被和土壤的差异→自然景观差异明显。【教师强调】这种陆地景观的差异是沿纬度变化而产生的地域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全球尺度上的分异。【投影片】亚欧大陆自然带分布图。【提问】在亚欧大陆中部,沿北纬45度纬线从沿海向内陆方向,可以看到自然带有何分布规律?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规律?【景观图】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荒漠景观。【提问】分析这两种景观差异产生的原因。学生就近分组讨论,然后归纳:由于海陆位置不同→气候的水分状况不同→植被和土壤产生差异→自然景观差异显著。【教师强调】这种陆地景观的差异是从沿海向内陆变化而产生的地域差异是以水分为基础,区域尺度上的分异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最为明显。【投影片】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示意图。【提问】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可以看到自然带有何分布规律?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分布规律?学生就近分组讨论,然后归纳:从山麓山顶,海拔增高→气候的水热组合变化→植被和土壤变化→自然景观发生垂直变化。64用心爱心专心\n【过渡】由于地形、地质构造、岩性、土壤、水分、洋流等局部环境因素的影响,陆地环境还有局部尺度的分异,物品们称之为非地带性分布。例如:山地的坡向也会导致地域差异,阳坡和阴坡的热量状况不同,因而植被类型不同;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水分状况不同。因而自然景观差异明显。【教师归纳】各地由于热量状况、水分条件、海拔以及局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现实中复杂的陆地环境,甚至于地球表面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特征完全相同的区域。【过渡】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就是上述各种地域分异的综合体现。【投影片】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读图提问】(1)图中都有哪些主要陆地自然带?(2)哪些自然带的分布符合沿纬度变化的地域差异?(3)哪些自然带的分布符合从沿海向内陆变化的地域差异?(4)找出高山垂直自然带的分布地区。(5)找出哪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受局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学生回答。通过读图进一步加深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的认识。通过这节内容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能够准确回答我们在一开始向大家提出的问题,也就是P58:图3-1-1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学生回答,老师评价指导)参考:不同地区由于热量、水分条件及其组合的差异形成不同的气候;相同气候区还有土壤、光照等条件的差异。而不同的植物都有自己适宜生长的环境,因而在不同的自然要素组合形成的地理环境中就会形成不同的自然环境。植物的生长、分布深受环境的制约,有什么样的环境就可能有相应的植物种类分布。在不同的环境下生长的植物,在个体形态、生理机能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别。因此我们可以借助植物的种类分布、个体形态和生理机能反推环境特征。植物地理环境主要特点干枯的胡杨林温带荒漠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河网稀疏,植物贫乏,土壤发育程度低、有机质少椰子树热带雨林区热带榆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河网稠密,森林茂密,植物种类多,动物多样,土壤淋溶强且呈酸性雪莲高寒荒漠高山气候,冰雪广布,植物稀疏,土壤发育程度低荷花水湿环境湖沼、池塘等内陆水域64用心爱心专心\n图3-8-7[经典例题1](2003年高考全国卷)读图3-8-7,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两题。1、图中①地所处的自然带是()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沙漠带D、热带季雨林带2、图中①②③三地自然条件相比较()A、②地降水最多B、只有③地的植被为森林C、①地年均温最低D、②③两地均受暖流影响解析:本题考查了大陆自然带分布规律这一内容。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部是热带沙漠带,故而①处的自然带为热带沙漠带。②地受来自海洋西风带的影响,降水丰富,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③地由于受高山的阻挡作用,地处西风带的背风一侧,降水稀少,为温带草原带。在中低纬度的大陆东岸受暖流影响,大陆西岸受寒流影响。答案:1、C2、A[经典例题2](1990年高考题)下列四个自然带,在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是()A、南美洲的热带草原带B、亚欧大陆的亚寒带针叶林带C、亚洲的温带草原带D、非洲的热带雨林带解析:这道高考题迷惑性较大,一般选择题只要求选出1—2个答案,但在没有要求的情况下,选出4个答案,实在出乎考生意料。在解题时只要在看清题目要求的情况下,有理有据,就可以坚持自己的判断,不要被常规定势所左右。答案:ABCD图3-8-6[经典例题3](2002年高考上海卷)读图3-8-6解释天山地区的地理现象。1、天山山地自然植被自下而上的变化是遵循陆地自然带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据图判别天山南坡积雪冰川高度比北坡(高或低)。天山南北地区利用天山冰雪融水发展农业。2、为了合理利用草场资源,天山北坡牧民在夏季应将牲畜赶往()A、高山草甸B、山地草原C、荒漠草原D、山地草甸草原3、下列牲畜中,新疆天山地区放牧的是()A、三河牛B、伊犁马C、滩羊D、阿拉善骆驼解析:64用心爱心专心\n本题考查了陆地自然带的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由于受气温的影响,南坡气温比北坡高,因此,南坡的积雪冰川高度比北坡高。由于天山南北地区地处我国内陆地区,严重缺水,而天山冰雪融水正好为该地区发展灌溉农业或绿洲农业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由于是夏季,接近冰雪的地方水分较为充足,牧草生长较为旺盛,所以,在北坡的牧民夏季应该将牲畜赶往接近冰雪的高山草甸地区。第3题考察的是初中地理内容,天山南北坡是牧场,不可能放牧沙漠地区的骆驼,三河牛是内蒙古的特有牲畜,滩养是宁夏的特有畜种。答案:1、垂直高绿洲(或灌溉)2、A3、B【评估检测】一、选择题(第1-7题为单项选择题,第8-10题为双项选择题)图3-1-1表示某树木年轮截面的一部分,标号①②③分别表示5年时间段的年轮。该树生长地区7月气温最低,但仍高于0℃。读图回答1-3题。图3-1-2图3-1-11.植物生长与气候密切相关,在气温变化较稳定的前提下,图3-1-2中表示①、②、③三个时间段逐年降水量的图依次是()A.甲乙丙B.丙乙甲C.乙甲丙D.丙甲乙2.该树生长地点可能在()A.30°S,118°EB.23.5°N,130°EC.44°S,173°ED.30°N,118°E3.该树生长地区自然带可能为()A.亚寒带针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热带雨林带D.温带草原带4.位于大陆东、西岸,纬度在40º-60º之间的自然带是()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苔原带C.亚寒带针叶林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5.沿北回归线分布的世界陆地自然带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是()A.热带草原带B.热带荒漠带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图3-1-3为甲、乙两地植被分布图。读图回答6-7题。6.影响甲、乙两地植被分布的主导因素分别是()A.光照和热量B.地形和光照C.地形和热量D.降水和光照图3-1-37.甲地的阔叶林主要是()A.热带雨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温带落叶阔叶林8.下列自然带中,植被景观季节变化明显的是()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极地冰原带64用心爱心专心\n9.关于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地域差异在陆地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B.陆地上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C.各陆地自然带之间有明确的分界线D.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主要取决于不同地域物质和能量分布的不同状况10.关于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水分条件也有重要影响C.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图3-1-4D.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形成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二、综合题11.图3-1-4表示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以基础的,产生的根本原因是。(2)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规律近似于(A:①→②→③→④B:③→⑤→⑥)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图3-1-5(3)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而同纬度的⑥为温带荒漠带,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12.读图3-1-5,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用斜线标出的区域属于___ ___(自然带)。试分析该自然带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2)图中两斜线区域面积不同,试从地形、洋流两方面对此现象作出解释。64用心爱心专心\n3.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通过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而进行着相互作用;理解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具体表现;认识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表现和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探讨厄尔尼诺现象及其成因、影响,理解厄尔尼诺现象是大气、水、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深化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联系第二单元所介绍的大气环流、水循环、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明确相伴进行的能量交换;以圈层作用和地球上的碳循环为案例,分析具体过程,明确实际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尝试运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维护自然界中的碳平衡,防御全球变暖。【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地球圈层间能量交换的具体表现;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表现和方法。教学难点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结构整体感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地理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地理圈层的物质运动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热能交换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势能交换大气圈与水圈之间化学能的传输与交换【学法指导】64用心爱心专心\n1、从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入手认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回忆前面已学过的大气环流、水循环以及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明确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而实现的,最后通过分析厄尔尼诺和青藏高原的隆起所引起的环境效应来印证这一基本结论。2、联系海洋与大气、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和传输来理解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尤其是生物循环过程中的能量交换。3、结合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过程中的物质迁移和运动理解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过程和结果,明确碳循环、氮循环等都超越了圈层界线,是圈层相互作用的纽带和体现。【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组成地理环境的几大要素,那么它们之间存在着哪些内在的联系呢?这也是我们这一节的开头就给出的问题,呈现读图3-2-1,说明先不讨论答案,而请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最后再作回答。一、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的。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读图:P64图3-2-2“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可让学生展开讨论,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分析、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例如,气候与水文之间,我们常说,“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地表水资源则贫乏。而地面潮湿、空气中水汽含量最大,又会增加降水量。又如,水文与地貌之间,地表水流发育,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往往形成沟谷、冲击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区,往往是风沙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等。而不同的地貌对水文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宽,有利于航运,但泥沙较多;处在高原、峡谷地带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较快,河水较清,由于落差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再如,土壤与生物(植被)之间,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丰富,贫瘠的土壤中植被稀少;而丰富的植被类型又可以给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机质,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转承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不仅如此,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近年来,各类媒体越来越关注这样一个气候学名词:厄尔尼诺。众多气候现象与灾难都被归结到厄尔尼诺的肆虐上,例如印尼的森林大火、巴西的暴雨、北美的洪水及暴雪、非洲的干旱等等。它几乎成了灾难的代名词!可是厄尔尼诺究竟是什么呢?用一句话来说:厄尔尼诺是热带大气和海洋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原是指圣诞节前后发生在南美洲秘鲁太平洋沿岸海水异常增温的现象,现在其定义为在全球范围内,海气相互作用下造成的气候异常。读图:图3-2-3“厄尔尼诺成因”示意图。在正常年份下,太平洋东部秘鲁沿岸海区,由于强劲的东南信风向西北横扫,将海水也由东南向西推动,结果是位于澳大利亚附近的洋面要比南美地区的洋面高出约50厘米64用心爱心专心\n。与此同时,南美沿岸大洋下部的冷水不停上翻,给这里的鱼类和水鸟等海洋生物输送大量养料。令人不解的是,每隔数年,这种正常的良性环流便被打破。一向强劲的东南信风渐渐变弱甚至可能倒转为西风。而东太平洋沿岸的冷水上翻也会势头减弱或完全消失。于是太平洋上层的海水温度便迅速上升,并且向东回流。这股上升的厄尔尼诺洋流导致东太平洋海面比正常海平面升高二三十厘米,温度则升高2-5摄氏度。这种异常升温转而又给大气加热,引起难以预测的气候反常。令人忧虑的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越来越频繁。原来认为5年、7年乃至10年来临一次,后来又以3至7年为周期出现。但进入90年代以来似乎每两三年就降临一次。在厄尔尼诺发生的年份,世界许多地区都会出现气候异常,甚至发生自然灾害。读图3-2-5“厄尔尼诺与全球天气异常(1982年)”这张图从整体上反映了厄尔尼诺现象对于全球气候的恶劣影响与所能带来的灾难性气候。厄尔尼诺现象对于我国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在该图上我国处于高温区,那么就会出现干旱性的灾难性气候。下面请同学们先相互讨论以下的三个问题,稍后我请同学回答。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为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的协调一致。试以秘鲁渔场的形成为例,说明这个问题。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是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请你说说当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异常增高时,将产生哪些连锁反应?3、厄尔尼诺不仅给秘鲁带来灾难,而且还殃及世界其他地区,这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还表现为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你能否列举身边事例来说明这个道理。(教师总结)参考答案:1、秘鲁西岸海域,由于盛行东南信风,海水由东向西运动,从而形成了水平方向的补偿流——秘鲁寒流和垂直方向的上升流,这样就将深层营养物质(磷酸盐类)带到了海水表层,致使浮游生物迅速繁殖,大量鱼类来此觅食,形成秘鲁渔场。2、当太平洋东部海区水温异常升高时,海水中营养物质减少,海洋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数以万计的海鸟因饥饿而死亡。3、黄河中游的水土流失导致下游地区泥沙淤积,河床抬高;海湾战争时,大量油田被炸,石油燃烧产生的烟雾,使遥远的喜玛拉雅山降黑雪。这些事例充分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理区域的联系性。尽管厄尔尼诺的成因尚未查清,但人类并未在它面前听天由命、无所作为。1986年国外科学家成功地提前一年预报了厄尔尼诺现象的来临,并积极探索温室效应与厄尔尼诺现象之间的联系。可以预言,人类终将能解开这一肆虐人类的大自然之谜,并找出办法,避免它的危害。通过厄尔尼诺大家可以发现地理要素之间不是相互独立,而是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一系列地表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交换,彼此之间发生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自然综合体。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或系统。借鉴我们对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分析,请同学们将[知识窗]—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看一看,然后回答青藏高原的隆升给亚洲环境带来了怎么样的连锁反映?(学生讨论,教师总结)青藏高原的隆升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主要包括引发和加强亚洲季风、改善东亚和南亚的生态条件、形成中亚和南亚的荒漠环境、协助黄土高原形成等等。引发加强亚洲季风雨热同期、物种最丰富、产量最高、生态环境优越改变海陆分布和亚欧大陆轮廓东亚南亚形成最强盛的季风区阻挡印度洋、太平洋暖湿气流深入中亚、西亚形成“干旱核心”沙漠戈壁连绵,草原黄土横亘,森林湿地限于沿海阻挡西伯利亚南下气流中亚、西亚粉尘东输,沉积形成高原黄土松散易冲蚀,黄河泥沙易淤积青藏高原隆升64用心爱心专心\n承接从“厄尔尼诺”的活动中我们发现地理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我们已经知道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球各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圈层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各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来实现。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二、地球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圈层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来实现的。其中,能量是维持地表系统正常运行的动力,也是联系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桥梁和纽带。读图:图3-2-7“地表系统各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示意图。分析、讲解:在地球四大圈层之间,存在着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传输与交换。例如:海洋是太阳能的巨大储藏库,由于海洋水体与大气之间的温度差异,大气圈与水圈之间的热量交换在一刻不停地进行着。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主要是通过输送大量的热能来改变大气运动;而大气对海洋的作用,则主要是通过风的驱动作用将动能传输给海洋,并通过大气与水面的摩擦作用驱动水体流动。例如:赤道两侧,常年在信风驱动下,形成稳定的风海流。当然,水体运动也会影响或改变大气的运动。结合我们刚才讨论过的“厄尔尼诺”现象,大气圈和水圈之间的如何相互作用的。除此之外大气圈与水圈之间还存在势能的传输与交换。当气压升高时,海面就会降低;当气压降低时,海面就会相应升高。例如:当台风经过海面时,台风中心区域的气压很低,往往导致海面高出周围几十厘米甚至几米。讨论请同学们想一想,还能举出一些什么例子能够说明四大圈层间存在着能量交换?(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承接)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是紧密相连的,那么物质运动又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三、地球圈层的物质运动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一样,是地理环境发展演化的原因,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充分体现了地球圈层间的物质运动。读图:图3-2-8“光合作用”示意图。分析、讲解: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质,同时释放氧气。呼吸作用过程中,植物从大气中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表明,生物圈与大气圈之间存在明显的物质运动。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之间的物质运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从岩石圈表层的土壤中吸收某些矿质元素,从水圈中吸收水分。矿质元素从岩石圈迁移到生物圈,水从水圈迁移到生物圈。当植物残体腐烂分解后,其生成物又重新回到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64用心爱心专心\n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如水循环、碳循环、氧循环等,往往跨越圈层界限,它们既是圈层相互联系的纽带,也是圈层相互作用的体现。提问(补充)书本上给我们扩充了一个知识点,把书本翻到P69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知识窗]—地球上的碳循环。这部分内容简要的概括的地球上碳循环的基本流程,作为知识的扩充,同学们自己将这个知识点理解一下,并在看的同时将碳循环同水循环、氧循环等联系起来想一想,它们有着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特点?讨论这些循环对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又有着怎样的作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小结通过这堂课内容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能够准确回答我们在一开始向大家提出的问题,也就是P64:图3-2-1所要我们思考是问题。(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白云,其水汽的主要来源是大海,它存在于蓝天,随着水汽上升,云层增厚,形成降水,水,水降到山地,滋润岩石圈表层的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降到地表的雨水,或通过江河或通过地下又汇入海洋。可见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时刻进行着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从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形成了我们人类最美丽的家园。[经典例题](2002年高考3+大综合江苏卷)图3-8-4图3-8-4表示某树木年轮截面的一部分,标号①②③分别表示5年时间段的年轮。该树生长地区7月气温最低,但仍高于0℃。回答下列三题。1、植物生长与气候密切相关,在气温变化较稳定的前提下,图3-8-5中表示①②③三个时间段逐年降水量的图依次是:()A、甲乙丙B、丙乙甲图3-8-5C、乙甲丙D、丙甲乙2、该树生长地点可能在:()A、30°S,118°EB、23.5°N,130°EC、44°S,173°ED、30°N,118°E3、该树生长地区自然带可能为:()A、亚寒带针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C、热带雨林带D、温带草原带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植物生长与气候之间的关系。当气温高,降水多时,树木生长速度快,年轮较宽;当降水量少时,树木生长速度慢,树木年轮较窄。仔细观察图中的年轮,找出与降水状况相对应的组合,回答第一小题:①组年轮最密,说明树木生长速度最慢,与乙图相对应;同理,甲图中的第五个年份降水最多,与②组年轮吻合、丙图中的第三个年份降水最多,正好③64用心爱心专心\n组中第三条年轮最宽。故第1题选C。回答第2题首先要弄清给出的四个地点分别是什么地方。再进行判断。根据题干的意思,该树生长地点7月气温最低,可判断其位于南半球,根据其最冷月气温高于0℃,判断它应位于亚热带,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看被选项,根据地理坐标A地点位于澳大利亚西南属于地中海气候区,B地点在台湾东南的太平洋上,C地点在新西兰东部的太平洋上,D地点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因此选A。第3小题只要知道与地中海气候相对应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就行了。答案:1、C2、A3、B【评估检测】一、选择题(第1-12题为单项选择题,第13-18题为双项选择题)2002年,全球海域又处在一次中等强度的“厄尔尼诺”现象的多发期。据此回答1-3题。1.下列关于“厄尔尼诺”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厄尔尼诺”现象是由于气候变冷使得秘鲁寒流发生变化而引起的B.“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圣诞节前后的秘鲁太平洋沿岸海水异常增温现象C.“厄尔尼诺”现象还将继续光临亚太地区,使该地区产生大范围的洪涝灾害D.“厄尔尼诺”现象使印度洋西海岸的非洲东部发生水灾2.“厄尔尼诺”现象主要导致秘鲁()①洪水泛滥②干旱③使秘鲁渔业受损④使森林火灾多发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厄尔尼诺”发生时水圈、大气圈及生物圈的变化是()A.大气环流变得更加稳定B.秘鲁寒流的势力加强C.秘鲁沿岸海水温度升高,使浮游生物的数量大增D.大气、海洋相互作用导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4.近年来,生物礁的缔造者——珊瑚,在大量死亡。据研究这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此现象说明了地理环境具有()A.整体性B.地域差异性C.独特性D.复杂性5.下列叙述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特征的是()A.大量使用煤、石油最终导致海平面上升B.森林砍伐后,木材蓄积量减少C.围海造田,使海洋面积缩小D.工厂排放污水,使水体中重金属含量增加6.关于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地理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A.青藏高原的隆升改变了海陆分布与亚欧大陆轮廓,引发并加强了亚洲季风B.青藏高原的隆升使中亚和西亚地区成为“干旱核心”C.青藏高原的隆升阻挡了西伯利亚的南下气流,促进了黄土高原的形成D.青藏高原的隆升使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生物种类大量减少,生态环境更加恶劣7.图3-2-3表示“一山之隔两重天”,关于该图原理的正确叙述是()图3-2-3A.“一山之隔两重天”的形成是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的结果B.“一山之隔两重天”的形成与构造运动无关C.在山地背风坡形成冷而干的天气64用心爱心专心\nD.暖湿气流在山地迎风坡形成丰富的对流雨8.关于黄河流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黄土高原黄土土质松散,利于耕作,应该大面积开垦B.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后含沙量增加,在下游淤积,易造成水患C.黄土高原地表形态的形成与风力侵蚀有关D.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得到治理后渤海的面积会逐渐缩小9.关于大气圈与水圈之间能量传输与交换的叙述,正确的是()A.常年在信风的驱动下形成稳定的风海流是海洋对大气作用的表现B.由于海洋水体与大气之间的温度差异,大气圈与水圈在不停地进行热量交换C.气压升高时,海面就会相应升高D.台风经过海面时,常常使海面变得更低10.关于地球圈层间物质运动的叙述,错误的是()A.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表明生物圈和大气圈之间存在明显的物质运动B.通过植物的吸收作用使矿质元素从岩石圈迁移到生物圈C.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表明水从岩石圈迁移到生物圈图3-2-4D.生物残体腐烂分解后,其生成物又重新回到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图3-2-4表示圈层间的主要水分循环,读图回答11-12题。11.有关水分循环各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蒸发使水变成水蒸气,是水从水圈、岩石圈、生物圈进入大气圈的唯一途径B.高纬度地区或高山、高原地区的降雪形成冰川或冰盖,成为岩石圈的组成部分C.降水形成地表和地下径流,参与岩石圈的侵蚀和改造D.如降水被生物吸收和利用,则不参与下一个水循环12.有关水分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水循环只是在水圈中进行的物质循环B.水循环跨越了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C.水循环对地球表层系统的能量起着再分配的作用D.水循环是地球表层系统其他物质运动与循环的传送带13.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体现在()A.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B.各要素常常单独存在和发展C.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D.各要素对整个环境的影响都是一样的14.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下列地理现象中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相符的是()A.地表河流少,多为内流河B.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微弱C.冰川侵蚀作用显著,风力侵蚀作用微弱D.植物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64用心爱心专心\n15.关于秘鲁渔场成因的正确叙述是()A.秘鲁寒流和沿岸上升流作用强烈B.冷海水将下层磷酸盐带到表层导致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吸引了鱼群C.秘鲁寒流和沿岸暖流交会,导致海水扰动D.秘鲁沿岸河流汇入,带来大量营养盐类图3-2-5表示光合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16—18题。16.图中字母代表的物质,正确的是()A.a——矿质元素b——水分c——水汽d——氧气B.a——水分b——二氧化碳c——氧气d——水汽C.a——矿质元素b——二氧化碳c——氧气d——水汽D.a——水分b——氧气c——二氧化碳d——水汽图3-2-517.有关绿色植物在地理环境中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促进了圈层间的物质运动B.绿色植物通过呼吸作用放出O2,改造了大气圈C.植物对地面起保护作用,延缓了岩石圈的风化过程D.绿色植物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自然环境18.关于地球上碳循环的正确叙述是()A.地球上的碳绝大部分储存在大气圈中B.生物的呼吸作用是地球上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图3-2-1C.火山活动喷发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不参与碳循环D.碳循环在维持地表系统的生命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二、综合题19.图3-2-1表示的是地表系统各圈层之间的能量交换,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地理环境的性是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圈层相互作用主要通过圈层间的能量交换和来实现。(2)若a表示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主要通过输送大量的来改变;若b表示大气对海洋的作用,则通过大气与水面的作用驱动水体流动。(3)我国黄土地貌的发育受制于以下几个条件:原始地形、黄土的堆积以及水的作用。所以黄土地貌是、和(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4)图中a、b、c、d、e、f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是__________,表示旗形树冠形成的是_________。图3-2-220.图3-2-2是“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气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补绘图上赤道附近洋面上空的大气环流箭头,以表示正确的环流方向。64用心爱心专心\n图3-2-6(2)在大洋东部,如果赤道附近海水异常增温,温暖海水沿大洋东岸向南流,并迫使原寒流位置向西偏移。那么,图示大气环流强弱及赤道附近大洋两岸的降水量将如何变化?为什么?21.图3-2-6是“碳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地球上的碳绝大部分储存在圈中,它们或以形式构成矿物的组成成分,或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于图中B处和等化石燃料中。(2)大气中的CO2通过(填字母)作用转化为有机化合物,然后通过传递。(3)图中(填字母)表示大地的呼吸作用,它和生物呼吸作用等是地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4)写出地球碳循环的重要意义:①;②。图3-2-722.当圣诞节前后,太平洋赤道附近水温分布如图3-2-7左图所示时,秘鲁渔场一片萧条,海面上布满着烂鱼死鸟,成为一片毫无生气的“死亡之海”。分析上述现象,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AB间的风向及成因。(2)画出图3-2-7右图中A、B的水流运动方向(用箭头表示)。(3)为什么秘鲁渔场成为一片“死海”?(4)当出现上述现象时,我国冬半年天气将会怎样,为什么?64用心爱心专心\n第三节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剖析桂林“山水”成因一、课程标准: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二、教学目标:1、以桂林“山水”的成因为案例,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并联系其他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地理问题。3、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三、教学过程:(一)认识喀斯特地貌1、喀斯特地貌名称的由来(阅读归纳)喀斯特是欧洲原南斯拉夫的一个石灰岩高原的名称,那里发育着各种奇特的地貌。19世纪末,欧洲学者借用该地名称呼石灰岩地区的地貌,水文现象和景观。后来“喀斯特”一词成为世界各国通用的专门术语。2、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与研究(阅读知识窗)64用心爱心专心\n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又被称为岩溶地貌、徐霞客,早在欧洲人之前就对广西、云南、贵州一带的喀斯特地貌进行实地勘察,记录与成因分析,《徐霞客游记》中有世界上研究喀斯特现象的最早纪录。3、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重点分析)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与淀积作用。其溶蚀与淀积的作用分别体现了化学过程:CaCO3+CO2+H2O====Ca(HCO3)2Ca(HCO3)2====CaCO3↓+CO2↑+H2O影响其形成的因素可以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1)岩石圈:首先岩石不可溶性是最基本的条件,形成喀斯特地貌最主要的可溶性岩石是碳酸盐类岩石如:碳岩、云岩等,其次是透水性,岩石空隙与裂隙越多,透水性愈好,喀斯特地貌发育越典型。(2)水圈:喀斯特地貌的形成离不开水,气候愈湿润,降水愈丰富,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流动性愈好,从而提高了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程度。(3)大气圈:首先大气中的与水体中CO2的含量是影响喀斯特地貌形成的重要物质,其次气温愈高,有利于加快上进化学反应,可促进喀斯特地貌的发育,由此,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一般分布在较低纬度地带。(4)生物圈:水的溶蚀作用不仅取决于水中CO2的含量,而与水中有机酸与无机酸的数量有关,而水中酸性含量与生物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4、喀斯特地貌形态(阅读教材图3-3-2)峰林峰丛孤峰溶蚀洼地落水洞地面喀斯特地貌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针乳石笋石柱(二)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结合前面影响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因素与中国地理知识,要求学生从岩石图、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四大图层去探究桂林山水的形成原因。具体过程为:首先,学生个人根据课本、地图册及资料,探究原因、其次分组讨论,寻求小组一致意见并委派一名代表发言,全班交流,最后教师归纳课后请每位同学写一篇小论文。评估检测一、选择题(第1-12题为单项选择题,第13-18题为双项选择题)图3-3-1表示四种地貌景观。读图回答1—4题。图3-3-11.图中表示喀斯特地貌的是()64用心爱心专心\nA.aB.bC.cD.d2.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是()A.褶皱隆起B.流水搬运与沉积作用C.水的化学溶蚀作用D.可溶性岩石构成地表3.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A.流水对岩石圈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B.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C.风力对岩石圈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D.冰川对山体的侵蚀作用4.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A.岩石有风化裂隙B.岩石中含有化石C.岩石具有层理构造D.岩石具有可溶性5.水对碳酸盐类岩石的溶蚀力大小主要取决于()A.二氧化碳、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多少B.二氧化碳和碱性物质的数量多少C.碱性物质的数量多少D.二氧化氮、有机酸和无机酸的数量多少6.对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流动性影响最小的是()A.大气降水B.地面坡度C.太阳辐射D.岩石裂隙的类型和连通性7.与桂林山水形成和发育关系不密切的是()A.岩石条件B.土壤条件C.气候条件D.生物条件8.桂林地区的石灰岩属于()A.火山喷发作用形成的岩浆岩B.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变质岩C.岩浆活动形成的沉积岩D.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9.有关桂林地区自然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形与气候有利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形成和富积B.漓江谷地自东向西横贯全境C.流水的搬运与沉积作用强烈D.地势南高北低10.喀斯特地貌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是()A.地表崎岖、地基稳定性强,有利于交通线的建设B.地表崎岖、地基不稳定,不利于交通线的建设C.平地虽小、但土壤肥沃,有利于种植业发展D.穷山恶水、资源贫乏,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图3-3-4表示我国某地地形发育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图3-3-411.图中甲地反映的地形主要分布在我国的()A.黄土高原B.云贵高原C.内蒙古高原D.青藏高原12.下列选项中,描述该地区景观的是()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B.会当岭绝顶,一览众山小C.山在两岸走,人在画中游D.一片孤城万仞山13.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最主要岩石有()A.石灰岩B.花岗岩C.白云岩D.石英砂岩64用心爱心专心\n14.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A.岩石的硬度B.岩石的结构与区域构造C.岩石的酸碱度D.岩石的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15.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A.峰林B.石笋C.石柱D.落水洞16下列自然景观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是()A.壶口瀑布B.桂林山水C.路南石林D.黄山群峰17.有利于桂林“山水”形成的自然条件是()A.桂林地处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全年降水丰富B.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岩性纯C.桂林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D.桂林地区地形相对较平坦18.桂林山水是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桂林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生长,为喀斯特地貌形成创造了条件B.桂林地区山地多平地少,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C.桂林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十分丰富,,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D.桂林地区的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不利于水的下渗二、综合题图3-3-219.读图3-3-2,回答下列各题。(1)图中的溶洞是由于石灰岩受到含有的流水的作用而形成的,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图中a是,b是,c是。它们是由于作用而形成的。其形成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为。(3)图中地貌形态主要在我国、(省或自治区)分布非常普遍。(4)写出你所知道的如图景观的著名旅游景点名称两个:、。图3-3-320.图3-3-3是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图示地形分布在我国(地形区),该地形区属于气候,气候特点是。(2)图中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形成该地貌的最主要岩石是类岩石。(3)图中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是、、、相互作用的结果。21.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徐霞客在考察了广西、贵州、云南后,对这一带发育的峰林地貌作了总结:“峭峰离立,分行竞颖”,“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他还指出这“磅礴数千里”的岩溶地貌,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各省有各省的特点:广西之山的特点是“有纯石者,有间石者,各自分行独挺,不相混杂”;云南之山,“皆土峰缭绕,间有缨石,亦十不一、二,故环洼为多”64用心爱心专心\n;贵州之山,“则界于二者之间,独以逼耸见奇”。又说:云南之山,“惟多土,故多雍流成海,而流多浑浊”;广西“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至贵州则“界于二者之间”。——选自《徐霞客游记导读》(1)徐霞客为代人,著名的学家。(2)比《徐霞客游记》更早记载溶洞的著作包括成书于战国年间的《》和北魏郦道元的《》等。(3)西南地区岩溶地貌发育的主要自然条件是什么?(4)文中“雍流成海”的“海”是指;“流多浑浊”的原因是;文中“穿穴之流”是指。图3-3-522.读图3-3-5回答下列各题。(1)黄果树瀑布位于A的位置,此地区的地形特点是,气候特点是。(2)从成因看,黄果树瀑布主要由(内力或外力)作用形成,具体表现为受作用的结果。我国还有哪些著名的瀑布景观,请举2个例子。(3)“桂林山水”位于图中处(填字母),属于(省区)。它是地貌的典型景观。唐韩愈有“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概括其特色。应如何欣赏“桂林山水”才能达到最佳效果?(4)你能用所学过的化学知识解释“桂林山水”的石灰岩的“岩溶”原因吗?(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64用心爱心专心\n第四单元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第一部分 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特征2.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通过认识自然资源数量的奶限性和利用的发展性,使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懂得利用自然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教学重点 ①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 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学难点 ①自然资源的特征 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材分析一、认识自然资源该节内容分三个层次,由概念-分类-共性特征,重点突出共性特征。教材中资源特征的第一、二两点分别阐述了自然资源的地域性和整体性。关于地域差异性,教材从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两个方面说明,水热条件的区域分异,导致某些可再生资源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不可再生资源尽管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其分布也具有一定规律性。不同地区资源的分布各不相同,而在一定地域的各种资源间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当一种资源发生变化时,必然会影响到其他资源发生变化。教材以热带雨林和荒漠地区的自然资源为例进行说明。通过对这两个资源特点的了解,使学生明确对资源的利用要有因地制宜、整体的综合的观点。资源特点的第三、四点讲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在一定地区,一定时间内,资源的数量是在限的,但随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和利用途径进一步扩展。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珍惜和爱护自然资源的观念。二、土地资源与人类64用心爱心专心\n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教材从多个方面对比三个历史时期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以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导致某些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恶化。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逐渐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程。教材重点在如何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该节学习,使学生具有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和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贡献力量。教学过程(导入)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环境,离不开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为工农业生产了基础、原料、动力,上经济建设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但是,人类活动又在同时影响着自然资源,特别是由于人口的迅猛增长和科技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和保护自然资源,已经是摆在人类面前的重大课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0-81页,明确自然资源的概念以及种类(板书)一、自然资源1.概念2.分类(提问思考)①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表现在几个方面?②举例说明资源间的联系③怎样理解资源的数量的有限性④举例说明资源利用的发展性(分组讨论) 由自然资源的特征,谈谈资源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板书)3.共性特征数量的有限性利用的发展性资源间的联系性分布的不平衡性(承转)自然资源与人类关系密切,以土地资源为例,它是“财富之母,民生之本”,是人类进行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和场所。不同社会时期,不同生产力状况下,土地资源对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3-84,并完成表格历史时期生产力状况土地资源经济主体人地关系采猎文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板书)二、土地资源与人类64用心爱心专心\n(承转)地球是有限的,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生命-人类系统的平衡和物质的生产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人类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供给的有限性的矛盾正日益突出和尖锐,面对人口膨胀和人类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需求日益啬的压力,人们已开始警悟。人类必须在地球资源和环境容量允许的范围去谋求人类高度的文明目标,必须构成人类社会与自然协调共存的新关系。指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板书)三.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存在问题2.途径(小结)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会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板书设计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一、自然资源1.概念2.分类3.共性特征二.土地资源与人类三.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二部分 学案学习目标1.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及共性特征2.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3.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导学一、认识自然资源1.阅读图4-1-1,哪些图片反映的内容属于自然资源?2.阅读表4-1-1,熟悉自然资源分类3.思考:①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表现在几个方面?②举例说明资源间的联系③怎样理解资源的数量的有限性④举例说明资源利用的发展性4.讨论: 由自然资源的特征,谈谈资源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5.小结:完成下表自然资源概念: 分类: 、 共性特征 64用心爱心专心\n一、土地资源与完成下表历史时期生产力状况土地资源经济主体人地关系采猎文明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工业文明时期二、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存在问题: 途径课堂练习(略)第二节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课程标准: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提出防治的措施。知识与技能:认识洪水的概念,区别洪水和洪灾;结合我国发生洪水和洪灾的实际事例,了解洪灾形成的自然原因及人为原因;理解洪灾防治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能以洪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提出防治的措施。过程与方法:调查访问课堂讨论总结归纳教学重难点:洪灾形成的原因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如果说在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物质与能量我们把它称为自然资源,那么什么又是自然灾害呢?同学们能不能列举一些啊?64用心爱心专心\n学生举例:(出现问题:有的同学在这时就混销了自然现象与自然灾害.待在后面解决!) 接着请大家看看下面一组图文:课件展示各种自然灾害的图片,后同时展示一幅发生在无人区的火山图片和一幅在有人类居住的地区的火山图片,这两幅图片都是自然灾害吗?一.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分类(板书)1.含义(概念)基本属性自然属性:自然界发生的社会属性:对人类构成危害2.自然灾害按成因的分类:(1)气象灾害:暴雨、洪水、干旱、冷冻害、浓雾、沙尘暴等(2)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海浪、赤潮、海冰等(3)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塌陷等(4)生物灾害:病害、虫害、鼠害、草害等(5)宇宙灾害:宇宙有害射线、磁暴等(6)人为自然灾害:人为影响所产生的但却表现为自然属性的灾害,如过量采伐森林引起的水土流失,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陷等过渡:洪灾是影响我国乃至世界最严重的自然灾害,请大家看图4-2-1二.教材案例————洪灾(板书)1.什么是洪灾?洪水——洪灾2.洪灾会造成哪些危害?直接危害、间接危害人身危害、财产(经济)危害3.洪灾形成的原因天气、气象自然原因地质作用堵塞河道(1)洪水形成的原因:堤坝决口人为原因汇水速度>排水速度=洪水(2)影响洪水的其它因素:地面坡度河谷的顺直、通畅土壤植被程度、纵向坡度洪水大小(3)洪水危害大小的因素:64用心爱心专心\n灾区人口、经济状况过渡:有史以来,人类就在自然灾害的威胁下生活。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惨重的损失,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灾害防御,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减灾就意味着发展,在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以减灾求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4.洪灾的防治措施(板书)(启发学生思考我国古代有哪些著名的治水英雄和工程,以及我国现在修建了哪些治水工程?大家知不知道我们江都也有一个著名的水利工程呢?<引江水利枢纽工程>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和热爱家乡的情感。)(1)工程措施:措施==>效益(2)非工程措施:拓展提问:1.我国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和1954年相比,水量要小、水位要低,却多次决口、隐患叠出?2.1998年长江流域洪水多次决口、隐患叠出,为什么没有象1954年那样死亡3.3万人之多?3.简述我国洪灾多发的主要原因?学生讨论总结回答教师总结:我国洪灾多发的主要原因:1.降水集中程度高,集中于夏秋季节,全国大部分地区5-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比重高达80%左右。2.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使得降水年际变化大。3.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围湖造田水土流失加剧,上中游涵养水源能力和中下游排水能力减弱。4.大量河道、湖泊被淤积、被填填,缺乏蓄洪、泄洪场所。5.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泄洪能力差。作业:大家可以回家去问一些老人,我们镇江有没有发生过洪灾,多发生在什么时候?灾情怎么样?近些年来为什么没有发生过洪灾?64用心爱心专心\n第三节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运用有关资料,分析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根据有关资料,说明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情感和态度——树立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保护地球环境的观点教学重点: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难点: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教学方式:引导探究课时:2课时图表解读:64用心爱心专心\n图4-3-1《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地理位置》从图中可看出图瓦卢位于茫茫太平洋中,地处赤道附近,它是个群岛国家,而且这些岛屿是面积较小的、地势低平的珊瑚环礁和珊瑚岛,平均海拔在1—2米之间。图4-3-2《15万年来地球的气候变化》横坐标是时间,单位是万年;纵坐标是全球平均气温,总的看来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为15℃上下。这幅图反映的15万年来的气候变化可以说明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特点。从图中看出15万年来全球的平均气温呈现出起伏不定的变化。在距今12万年左右的约1万年的时间里气温在15℃多以上,这段时间,地球上冰川后退,称为间冰期;在距今7万年到距今1万年之间气温低于15℃,接近10℃,这时地球上冰川从高纬度向低纬度、从高山向平原推进,称为冰期;现在地球正处于气温偏高的现代间冰期,且以后的几千年还处于间冰期气温的上升阶段。冰期的延续时间较长,间冰期的持续时间较短。图4-3-3《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与全球气温变化》20世纪50年代以来,二氧化碳的含量呈上升状态,且70年代以来,上升的速度加快。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平均气温都高于平均值,且高的幅度越来越大,这说明全球在变暖。图4-3-4《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海平面的上升对世界沿海地带地理环境和人类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会淹没地势低的滩涂、湿地;海水入侵内河,使内河水质变咸,甚至不能饮用;使河流的排水不畅,一方面使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影响了河水的净化速度,一方面还会延长内涝时间,从而使洪涝灾害加剧;风暴潮作用加剧;海岸侵蚀加强;海平面上升引起海水倒灌,地下水的盐度变大,容易发生盐碱化;此外,还会使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学生活动:1、根据图4-3-1说明图瓦卢的海陆位置及其地形特点,你认为岛国被淹没的原因可能有哪些?2、运用有关资料和理论分析近百年来全球变暖的人为原因。3、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出发、从地理思维角度去推测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圈、水圈、岩石圈、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4、探究缓解全球变暖的途径。教学过程:[课前准备]——复习“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气温与蒸发量、降水量的关系,形成气候的主要因素。——上网查询将来可能被海水淹没的其它地区。——预习全球变暖的影响。注意哪些影响你能理解?哪些影响你难以理解?[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图4-3-1《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地理位置》及珊瑚岛屿风景图)1、学生读课本资料,2、此外,学生们通过其他手段还了解到哪些国家和地区将与图瓦卢有类似的遭遇,你认为这些国家和地区被海水淹没自身的基础条件是什么?(完成学生活动1)[引发问题]: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将导致这些岛屿和地区完全被海水淹没吗?[学习新课]:一、过去的全球气候变化[学生粗略看书形成提纲,教师略讲]自然因素:-------------、----------------、-------------------1、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64用心爱心专心\n人为因素:------------------------------气候变化(从距今22万年到1万年)冰期和间冰期的更替2、气候变化按时期划分--------------气候变化(最近几千年来)500年来我国气候有比较寒冷的时期,也有比较温暖的时期---------------气候变化(最近百余年来)气候也有增暖和变冷的时期[复习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了形成气候的因素有哪些?[阐述]一个地区气候,是由太阳辐射、地面状况和大气环流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也会对气候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相对于瞬息万变的天气来说,全球的气候在较长时期内是较稳定的。然而,从长时期看,经有关资料证明过去全球的气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以后也不会。当太阳辐射变化、海陆分布发生巨大的变化、地形发生巨大的变化时以及人类活动都有可能影响全球气候。[学生学习过去全球气候变化的资料,教师进行图表解读]一、(见新教材P92);二、(旧教材第二单元《北半球气温5年平均值的变化》)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与未来变化幅度1、全球气候变暖根据全球观测资料分析,近百年来全球气温有变暖的趋势。[学生活动]你用哪一资料证明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学习资料]课本图4-3-3;旧教材第二单元《北半球气温5年平均值的变化》;表2-2主要温室气体及其特征气体大气中浓度(ppm)年增长(%)生存期(年)温室效应(CO2=1)现有贡献率(%)主要来源CO23550.450-200155煤、石油、天然气、森林砍伐CFC0.000852.250-1023400-1500024发泡剂、气溶胶、制冷剂、清冼剂甲烷1.7140.812-171115湿地、稻田、化石、燃料、牲畜NOX0.310.251202706化石燃料、化肥、森林砍伐引自全球环境基金(GEF):ValuingtheGlobalEnvironment,1998;[教师解图4-3-3]从上面我们已得知,尽管近百余年来,全球气温也有变化,然而进入20世纪全球已处于比较温暖的时期,特别是从80年代直到现在,全球平均气温都在平均值以上,且变化的幅度在逐年升高,这说明全球在变暖。64用心爱心专心\n1、全球变暖主要的人为原因[讲述]科学家研究认为,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温室效应加剧有关。[学生活动](1)、用有关资料证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增多,(2)、说明温室气体的增多与工业革命有何关系?(大量燃烧矿物质燃料、大量砍伐森林)(3)、说明温室效应的原理和全球变暖的原因。3、未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幅度[阐述]对于未来全球气候变暖的幅度,科学家也进行了预测。预计到210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升高1.4~5.8℃,约是20世纪升温幅度的2~10倍。三、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复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如何表现的?[阐述]地理环境是由地貌、土壤、水、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之一是,当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全球气候变暖对当今世界和我国的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影响,因而成为目前人类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教学方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要求从理论的角度去理解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每个小组挑一个最能理解的“影响”在全班交流。教师讲解学生提出的困惑。[思考]全球变暖为什么会引起海平面的上升?(全球的变暖,气温的升高会引起两极地区的冰川融化,海水的膨胀,从而引起海平面的上升)你最能理解的“影响”“影响”的理论基础及“影响”表现你最难理解的“影响”[小结]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导致海平面的上升;可能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事件的增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增加。[学生进行本节小结]通过本节学习,你的收获还存在的困惑64用心爱心专心\n[课后活动]如何缓解全球气候变暖,人们的认识不尽相同(见书第25页“活动”)缓解全球变暖你同意的观点 原因你还能提出的措施64用心爱心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