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50 KB
  • 2022-08-17 发布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教案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沁园春·长沙备课:威远县龙会中学龙建教学目标1.明确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感受毛泽东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2.了解词的相关常识。3.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鉴赏这首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2.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3.领会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教学难点1.从意象的角度了解词中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2.深刻领会“谁主沉浮”及“浪遏飞舟”的含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知道有首歌叫《东方红》吗?有谁能唱出开头几句吗?(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毛泽东这个名字,也许你们不陌生,但你们了解毛泽东吗?你们崇拜毛泽东吗?你们会像老师这代人或者你的父辈祖辈一样,一提到这个名字就肃然起敬,翘首敬仰吗?也许你们只能从历史教科书上了解到:毛泽东是个伟人,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新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但究竟他的伟大之处何在,他对中国社会产生过怎样的影响,同学们并不知道。毛泽东的伟大,首先在于他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革命家。他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的缔造者和领导人;他在领导中国人民创建新中国和建设新中国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毛泽东的伟大,还在于他是伟大的书法家、诗人。毛泽东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龙蛇飞舞,俏俊飘逸,大气磅礴,豪放酣畅。我国有很多著名高校的校名,重要的报刊名都使用的毛泽东的书法字体。毛泽东又是现代伟大的诗人,他以特有的伟人气质,以充沛的革命激情,以宽阔的革命家胸怀,以超凡的想象力,写下了无数大气磅礴的诗篇。今天,让我们带着对伟人的崇敬,随着他的《沁园春长沙》,走近诗人,去感受诗人宽阔的胸怀和崇高的心灵。二、课文初读1、播放《沁园春·雪》的朗读录音,正音,学习朗读,把握情感和节奏。百舸(gě) 怅(chàng)寥廓(liáo kuò)  峥嵘(zhēng róng)方遒(qiú)浪遏(è)独立/寒秋,携来/百侣/曾游,湘江/北/去,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橘子/洲头。恰/同学/少年,看/万山/红/遍,风华/正茂;层林/尽染;书生/意气,\n漫江/碧透,挥斥/方遒。百舸/争流。指点/江山,鹰/击/长空,激扬/文字,鱼/翔/浅底,粪土/当年/万户/侯。万类/霜天/竞/自由。曾/记否,怅/寥廓,问/苍茫/大地,到/中流/击水,谁/主/沉浮?浪遏/飞舟?2、文化常识及背景介绍(1)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它原是配乐的诗。词的句式特征是长短句,从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词的别名有: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等。如《敦煌曲子词》、《稼轩长短句》、《草堂诗余》等等。词有词牌,常见的词牌名:沁园春、水调歌头、蝶恋花、菩萨蛮、念奴娇、采桑子、西江月、卜算子、虞美人、满江红、浪淘沙、浣溪沙、望江南、如梦令、钗头凤、点绛唇、木兰花、渔家傲、摸鱼儿……不同词牌的格律要求是不一样的,古人是根据词牌规定的格律来填写,所以称填词。(2)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长沙是毛泽东早年读书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早年的读书生活暂且不提,毛泽东于1925年2月,与杨开慧携毛岸英、毛岸青从上海回故乡韶山,成立了党在农村中的第一个基层组织──韶山党支部。毛泽东同志积极从事农民运动,几个月内组织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对地主进行了增加雇农工资和减租的斗争。1925年8月底,毛泽东离开韶山,由长沙动身赴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这个学校培养了大批干部,成为后来农民运动的领导骨干。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诗人站在橘子洲头,眺望湘江两岸,憧憬着大好的革命形式,激情澎湃,写下了《沁园春•长沙》3、反复朗诵课文,结合课文注解,初步感知课文内容。(1)注解:寒秋——即深秋,深秋已有寒意。   湘江——源出广西兴安县南的海洋山,长817公里,流经长沙,向北流入洞庭湖。   橘子洲——又名水陆洲。在长沙西南面湘江中,现在是一旅游风景点。   万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和附近许多山峰。万,表示多数。   层林尽染——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变红,像染过一样。   漫江——满江。   碧透——江水碧绿,清澈见底。   百舸(gě)——百,表多数;舸,大船。   击——搏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   长空——广阔的天空。   鱼翔——翔本指鸟盘旋地飞,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浅底——水清澈见底,给人以浅的错觉。   万类——万物。   竞——争着。   怅(chàng)——原意是失意,这里是用来表达由深思而激昂慷慨的心绪。   寥廓(liáokuò)——指宇宙的广阔。\n   苍茫——旷远迷茫。   沉浮——同“升沉(上升和没落)”意思相近。这里指胜衰。   携(xié)来——携,同。来,助词。   百侣(lǚ)——很多的伴侣。这里指战友。   风华正茂——风采才华正盛。   书生意气——同学们意气奔放。   挥斥方遒——挥斥,奔放。遒,强劲有力。   指点——这里是评论的意思。   江山——借代国家。   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   粪土——古汉语的使动用法,意思是“视……如粪土”。   万户侯——汉代封建统治者设置的一种高级爵位。万户,指诸侯封地内的交租税纳赋的户口数。这里指大军阀、大官僚。   中流——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   击水——指游泳。   遏(è)——阻止。(2)整体感悟:这首词上下阕各侧重写了什么?明确:板书:上阕写景──即湘江秋景,下阕叙事──追忆往事第二课时一、导入“自古逢秋悲寂寥”,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写了很多关于秋天的诗句,同学们最熟悉的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秋,在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的眼中,总是悲凉的、伤感的,毛泽东当时是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才离开韶山,来到长沙,又是在寒冷的深秋季节,独立在橘子洲头,按理说,在这种情形下,一般人会感到伤感悲凉。但伟人就是伟人,面临滚滚北去的湘江流水,面对大好的革命形势,毛泽东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那么毛泽东笔下的湘江秋景图又将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我们一起来赏析。二、课文研读(一)引导学生赏析上阕1.学生思考讨论:“看”字领起了哪几句?诗人写了哪些景物?(即哪些意象)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用词中的语言回答,把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找出来,互相讨论一下,说说好在哪里?(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可做总结)明确:“看”字领起了七句。描写的景物有山、林、江、舸、鹰、鱼。它们的特点分别是:山──红,林──染,江──碧,舸──争,鹰──击,鱼──翔。用得好的词语有:“遍”点出“红”的范围之广,“透”极写江水澄碧清澈见底,“争”字把湘江上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写了出来,“击”写出了鹰在天空展翅高飞迅猛有力的情景,如果用“飞”就只写出了动作而不能突出其奋发有为的特征,“翔”本义是指鸟盘旋地飞,这里用来形容鱼在水中自由自在轻松自如的神态,也写出了水的清澈,如果用“游”就没有这种效果。2.作者写景的视野很开阔,同学们看一下作者分别从哪些角度写景的?作者用了怎样的诗句来概括了景物的特点?用自己的话概括景物特点。\n明确: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万类霜天竞自由”一句概括了景物的特点。它们总的特点是:绚丽多彩,生机勃勃。3.面对这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秋天景色,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思考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呢?明确:面对如画的秋色,一个“怅”字,这里的“怅”,不是失意的惆怅,而是深思而激昂的心绪,表面上是面对这广阔无垠的宇宙和旷远迷茫的大地,谁才是你的主宰呢?深沉的含义表现了诗人思考中国命运由谁来主宰的重大的社会问题,也表现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的胸怀和凌云壮志。(二)引导学生分析下阕学生诵读下阕,思考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那么下阕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呢?(主要是引导学生整体感悟。)明确:(1)“忆”字总领起了八句,这几句总写了同学们青春年少,才华横溢,奋发有为,议论国家大事,蔑视军阀,他们有雄心、有壮志、有才干,敢于实践,代表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2)作者在全词的结尾,写了一个“中流击水”的场面,“击”字体现出一种搏击的力量,“遏”字表现了一种乘风破浪、激流勇进的气势。作者在这里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勾勒出一个激动人心的画面,创造出一种激流勇进、力挽狂澜的壮美的意境,集中表现了这群革命青年不畏风浪、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毛泽东曾经写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艺术的回答了“主沉浮”的问题,即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毛泽东早年在《民众大联合》一文中说:“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三、通过研读,归纳出本文的主旨《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四、课文总结我国古典诗词跟讲究情和景的交融,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与抒情完美的结合起来的?明确:词的上片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机勃勃湘江秋景图,由此生发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叙事抒情,创造出一种激流勇进、力挽狂澜的壮美的意境,集中表现了这群革命青年不畏风浪、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艺术地回答了“主沉浮”的问题,即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沁园春•长沙》真可谓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气势恢弘的佳作!五、齐读这首词,再一次感受作者描述的景物之美与豪情之美,能背诵的尽量背诵六、作业课下诵读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交流自己想到的景、情、人、事等。七、关于练习(一)、反复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注意把握情感和节奏。设题意图:积累名篇,提高朗读水平,深入理解这首词的思想内涵,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n朗读指导:朗读前可先划分节奏,标出停顿、重音和韵脚,再尽可能把自己想像成站在橘子洲头的青年诗人,面对大好秋色,然后吟诵这首词。这就可能更深入地把握这首词的感情基调,理解诗人的情怀,从而更准确地读出这首词的意蕴。(二)、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词所描写的湘江秋景,看看诗人主要通过哪些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词的下片转到“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设题意图: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这首词中的主要意象,把握词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表达。参考答案:上片通过寒江、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霜天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壮志豪情。下片写了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击水中流、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表现了“同学少年”以天下为己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三)、△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课外欣赏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并与同学交流心得。设题意图:进行扩展阅读。通过阅读毛泽东其他的诗词,欣赏他的书法作品,从文艺角度体会这位伟人的思想情操。活动指导:毛泽东创作的诗词,大多有他自己的书法手迹留世,这就便于把他的诗词和书法结合在一起来欣赏。欣赏时,要使学生感受到毛泽东诗人的豪情、书法家的狂放和政治家的浪漫是如何高度统一的。当前许多学校都开通了校园网,可以组织班上同学在网上发起专题讨论,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毛泽东的诗词艺术和书法艺术。同时,不妨动员学校语文老师参与其中的讨论,并以此为契机,让校园网进一步成为学生语文学习和交流的园地。教学后记:2诗两首备课:威远县龙会中学龙建雨巷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2、了解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家作品教学重难点: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 阴雨绵绵的天气,天是湿漉漉的,地是湿漉漉的,让我们的心情不由得也有几分湿漉漉的.雨,尤其是如烟的细雨,总是带给我们一些莫名的忧郁、无可名状的哀伤,这种微妙的情绪\n容易意会在心,却很难言传于口。但有个人,他用双鱼座人特殊的浪漫柔情,用他婉约细腻的文字,给我们出了这莫名的忧郁和哀伤。他,就是戴望舒。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雨巷》。二、介绍作者: 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3月5日出生于杭州。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雨巷》写于1927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这首诗发表后,年仅22岁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三、朗读教学1、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思考]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参考答案]低沉、孤独、惆怅、失落、无奈、伤感,弥漫着一种纤细朦胧的凄美。[分析]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哀伤。因此,我们应读得低沉一点,感伤一点。[思考]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参考答案]低沉的,感伤的2、学生再次朗读[诵读指导]感情基调把握准确,要知道忧伤并不等于无力,不能让人觉得软绵绵的,要从内心体会。语调节奏轻重处理:如第一节最后的“姑娘”,第二节“哀怨又彷徨”,第三节“彳亍”,第四节的“飘过”等等地方要重读,声音要舒缓,不要急。3、听名家的朗诵,感受一下名家是如何处理的,大家跟着默读。4、邀请一位学生模仿朗诵,其他同学注意评价。四、研读诗歌,探究意象通过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的学习,我们知道诗歌中有许多融入了作者感情的“意象”。而这些意象就构成了我们诗歌的意境,构成了诗歌的情感之美。[思考、讨论]本诗中有哪些意象?最主要的意象有哪些?[学生回答,点评][参考答案]本诗出现了五个意象,其中人物形象两个:“我”和丁香一样的格娘;景物意象有三个:油纸伞、雨巷和篱墙。最主要的意象有三个: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我”。-[具体赏析]1、雨巷: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思考]这时候的“雨”应该是怎样的雨?[学生讨论,回答][参考答案] 雨是细雨[分析]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产生伤感(诗歌用“哀曲”来形容“雨”这一意象)。[思考]如何理解“巷”这个意象?诗中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巷”呢?\n[分析]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巷”可以说是他很熟悉的景。作者用“悠长、寂寥”来形容“巷”:“悠长”写出了小巷的幽深;“寂寥”表明了这是一条空巷。小巷里又有“颓圮的篱墙”,“颓圮”写出了小巷的残破;还有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出示“雨巷”图片)2、我:[思考]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呢?联系全诗,找出描写“我”心情的词语。 [参考答案]独自、彷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分析]这些词语写出了“我”是一个忧伤、迷茫的独行者,但同时也有所追求(者),因为“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3、丁香一样的姑娘:[思考]湿漉漉的天气,湿漉漉的巷道,“我”的心情同样也是湿漉漉的,然后“我”却“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为什么是“丁香一样”呢?[教师引导](出示“丁香”图片)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它不仅是美的象征,也代表了高洁、愁怨。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浣溪沙》)“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所以说,丁香总是和“愁”联系在一起,而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思考] 诗中如何描绘“姑娘”和“丁香”之间“一样”的地方?[参考答案]“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思考]哪些地方体现姑娘的忧愁呢?[参考答案]“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静默地走近”、“叹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充满忧郁、哀伤。4、油纸伞:[思考]同学们见过油纸伞吗?诗人为什么要安排这唯一的道具?[教师引导]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5、 篱墙:[思考]诗人是怎么形容篱墙的?这一意象有何作用?[教师引导]这个篱墙是颓圮的,渲染哀怨、凄凉的氛围。五、结合诗人的经历、时代的背景,理解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在如此幽深空寂的“雨巷”里,“我希望逢着”这样的一个“丁香姑娘”,果然,“我”遇到了,姑娘“静默地走近”了“我”的身旁,然而仅此而已,紧接着就“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地飘过去了……此时,我们仿佛听到了诗人发自内心的对姑娘的呼喊,但姑娘“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思考]丁香般的姑娘是写实的还是有象征意义?学生可能有如下两种答案:A:诗人笔下的丁香姑娘是写实的,诗中丁香般的姑娘就是他喜欢的对象。B:丁香般的姑娘不存在,是诗人虚构出来的,用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教师引导] 戴望舒的这首诗有些人确实把它当作爱情诗来解读,诗中丁香般的姑娘就是他喜欢的对象,但更多的人是把它当作政治诗来解读。我想不管是政治诗还是爱情诗,我们都要知道诗人笔下的意象有它的特殊含意,不是凭空而来。有句话说“诗言志”,诗往往抒发的是诗人的内心情感和自我追求,诗人的生平经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感悟都在诗歌中有反映。那么,这个时候的戴望舒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n此诗写于1927年的夏天,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戴望舒也是些革命青年中的一个,他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因此,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3、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诗中所描写的一切都是飘忽朦胧的;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一切都是那样“凄婉迷茫”。在这样的一种情境中,“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这里的雨巷应该是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的象征;丁香一样的姑娘,正是诗人在黑暗的现实和孤寂的生活中一种美好而又朦胧的理想的象征,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不过是个幻象而已。《雨巷》再现了当时一部分青年心灵深处的声音,我们分明可以看到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六、小结这节课我们阅读欣赏了戴望舒的《雨巷》,把握诗中具有深层象征意义的意象,理解诗人在迷茫中不放弃追求理想的执著。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等着你。最后,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听完后谈谈你此时的感受,一首熟悉的歌,今天听来是不是别有滋味?(一把木吉他,弹着简单的旋律;一副嘶哑的喉咙,诉说着一个凄美的故事。七、作业1、课后完成诗歌背诵(为下节课品味诗歌语言特色做准备)2、比读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2.体味《再别康桥》的意境美,音乐美,建筑美 和绘画美。3.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1)通过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2)通过赏析,学会鉴赏诗歌的意象美;4.品味语言,感悟作者诗歌创作的独特风格。教学重点: 体味作者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作品中集中体现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解读作品。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导入新课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之情,是多情的之人最伤感的情感之一。千百年来,前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离别诗。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对友人的真切留恋和关怀;高适在《别董大》中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表达了对友人劝慰和鼓舞;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出诗人的乐观旷达;李商隐在《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表达出诗人内心的苦涩……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板书:再别康桥) \n二、 介绍作者及解题 1、关于作者: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出身于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曾经在美国、英国留过学,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与胡适等人成立了新月社,为新诗代表人物。对徐志摩,胡适有一个概括性的评论。说“他的人生观就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就是为着他单纯的信仰而活。一是自由。徐志摩是一个富有浪漫主义的诗人。推崇自由的生活。  一是爱。徐志摩一向将爱情奉若神明,他认为是一切动力的源泉,他自己也曾经说过“生命之所在,就是为了爱”。关于他的爱情,我们都知道什么?在他死后三个女人扑倒在了他的墓碑前:这三个人分别是他的原配妻子张幼仪;还有,哪像天上的一片云,偶然投影在他波心的,但转瞬就消失踪迹的,没有结果的才女林徽因(林徽因是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林长民女儿,后嫁给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双双成为我国著名建筑学家),这是他灵魂的伴侣;还有一个就是为了她奢靡的生活,努力兼职都还养不活的交际花陆小曼(毕业于西点军校,当时任交通部护路军副司令并晋升少将的王赓的妻子,1925与王赓离婚,1926年与徐志摩结婚)。他的逝世也为了省钱养家而导致的。我们知道在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要从南京回北平,为了省钱,经朋友介绍而搭坐上了免费的邮班。但不幸的是途中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死于泰山脚下。年仅34岁。  徐志摩的一生是为了爱情而存在的,他最终象划过天边的美丽的流星。  一个是美:如果说他对爱的追求献给了三个女人,那么他对美的追求就献给了他的诗歌。他的诗歌有三美的追求: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尤其是我们今天所学的这首《再别康桥》集中体现了他对美的追求。2、康桥,也就是剑桥。再别,是因为诗人曾三次到过那里。1920~1922年,在那里读书,结识了才女林徽因,并为她而离婚,这是诗人人生最幸福的时光。1925年7月访问伦敦,第二次来到剑桥。第三次到剑桥是1928年,据说是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逃避陆小曼带给他的痛苦,想要一个人静一静的,到那里寻梦,寻找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诗人就是在这次归国的途中,写下了这首宛如小夜曲的轻柔优美的离别诗。三、指导朗读 1、 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 2、 指名朗读 3、 欣赏配乐诗朗诵 4、 体会、找差距 5、学生默读、体会感情(2分钟) 6、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四、整体感受 问:读了许多遍课文,大家除了能感受到诗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外,对于作者所描写的康桥有什么印象? ——(美丽),可以说是风光如画。(板书:风光如画) 问:从诗歌的描写中,你能想像一下诗人曾经在康桥的生活吗?——清晨,或傍晚,他常常在织锦一般的草地上读书,常常和心爱的人在河边散步,有时俯身观看康河里的流水,有时仰头眺望天上的行云,有时撑一只长篙在康河里划船,有时则在夕阳西下的晚景里,骑上一辆自行车,独自去追赶天边阔大的太阳……五、分析鉴赏,体会意境第1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n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这也正是康河给诗人最美丽的印象。第2节至第6节,通过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集中描写了康河的美丽与宁静,抒发了自己对康河的依恋和柔情。第2~4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彩虹似的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河畔的金柳”,是夕阳给垂柳镀上了一层耀眼了金辉,它和夕阳中深情款款,美丽动人的新娘何其相似。新娘是最令新郎爱的,何况在夕阳的辉映下,怎么不“荡漾”在心头,令人如痴如醉,神魂颠倒呢?所以,这个比喻不仅形象生动的写出了康河两岸柳树的美丽,更准确的表达出诗人对康桥的热爱眷恋之情。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更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第5~6节“寻梦,撑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烂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接着梦的出现,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抒写梦的追寻与离别的静默。借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一只长篙”,“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三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康桥的美景挑逗起诗人想在康河里“寻梦”“放歌”的强烈冲动,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因为康河太美丽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里的清泉、彩虹揉成的梦……宁静而和谐。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第七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诗歌的结尾,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这里,节奏相同,诗句稍作变化,变“轻轻的”为“悄悄的”,变“招手”为“挥袖”,既避免了重复,又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  六、艺术特色:《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n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教学后记:3、大堰河——我的保姆备课:威远县龙会中学龙建教学目的: 1、理清本诗的抒情结构。 2、学习典型的细节描写及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刻画赞美劳动妇女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保姆大堰河形象的意义及体现劳动妇女的品质。   2、难点: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大堰河这个形象的当代意义。教学时数:2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语诗歌这种体裁,对我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类型的诗歌,而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献给他的养母的一首赞美诗。大堰河——我的保姆二、介绍作者与背景资料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皈田蒋村。他母亲生艾青时难产,48小时才把他生出来,他的父亲非常迷信,认为这是一个不详之兆,并找来了一个算卦的先生,说他生下来就是克父母的。艾青一生下来就成了这个家庭里的不受欢迎的人。因此,艾青被送到本村的一家寄养,后来又被送到大堰河家,成为了他的乳儿,在保姆的怀里,艾青生活了难忘了五年,艾青与劳苦大众血肉般的亲情,与这段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那纯朴、善良、勤劳的品性和劳动农民的情感与美德,都在艾青幼小的心田上留下深刻的烙印。艾青常说,他在地主家庭里感受的只是“岐视与冷漠”(5岁回家读书,但受到冷遇,只准称父母为叔叔婶婶,正如他所说:是在冷漠和歧视的空气里长大。),“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n由于艾青积极参加一些爱国运动,在1932年被捕入狱,1933年1月14日早晨,天空飘着雪花,诗人站立在铁窗前,思绪波动,不禁展开了广阔的联想,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曾经给予过他母爱的农民保姆大堰河。由雪寒,联想到乳母给予自己的温暖,由囚禁自己的铁窗,联想到死者长眠的墓地。诗情汹涌,不能自己。于是,诗人借助从铁窗里反射进来的雪光,头抵着墙壁,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三、听朗读录音,初步了解诗歌,积累语音词汇。大堰河yàn 檐头yán 瓦菲fēi 灶火zào  荆棘jīngjí  掐死qiā  匾biǎn  火钵bō  碾niǎn  忸怩niǔ nì  冰屑xiè 团箕jī  凌侮wǔ  叱骂chì  咒语zhòu四、学生诵读课文,然后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学生讨论后。师:这首诗根据诗人思绪的发展,可以分为几部分《大堰河——我的保姆》全诗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2节),交代了“我”与大堰河各自的阶级地位和二人之间的特殊关系。第二部分(第3—11节),集中刻画了大堰河的形象,抒发了诗人对贫苦的农民母亲的无限热爱和怀念之情。第三部分(第12、13节)诗人从回忆过渡到现实,诗人的感情也达到了高潮。一连串的排比句,表达了诗人对大堰河的无限怀念与深情礼赞。五、诗歌赏析研读第一部分。1、朗读。2、思考:(1)第1节以“大堰河,是我的保姆”开头和结尾,意图是什么?(2)诗人为什么看到雪便想起了大堰河?(3)第一部分为什么由第三人称改为第二人称? 讨论明确: (1)强调大堰河和诗人的关系,表达诗人对大堰河的深厚感情,为下文叙事和抒情作铺垫。(2)诗人年幼时生活在冷漠的环境中,只有在大堰河家里才感到温暖,得到母爱。人在寒冷孤独时,本能地希望得到抚慰、温存,回到亲人的身边。因此看到飞雪,自然地想起了大堰河。(3)用第二人称,便于诗人和大堰河对话,强烈地抒发诗人的悲痛和对大堰河的怀念之情。第二课时一、研读第二部分第二部分回忆大堰河辛劳而又悲苦的一生,集中刻画了大堰河勤劳、善良的品格。可分为两层:第一层(3—8):写大堰河对诗人的爱。第二层(9—11):写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和一家人的悲惨遭遇。研读第一层1、朗读。2、思考:(1)如何理解大堰河的“哭”与“笑”?(2)诗人主要用什么手法表现大堰河对自己的爱?讨论明确:(1)“哭”,是因为大堰河与诗人有着深厚的感情,当诗人被父母领回家时,大堰河对诗人依依不舍。“笑”是因为大堰河到诗人家打工,能够与诗人在一起。“哭”与“笑”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表达了大堰河对诗人特殊的感情。(2)①铺排。第4节用8个排比句,第7节用6个排比句,第8节用二组排比句,写大堰河关心、爱护诗人的往事。②\n反复。第3、4、6、7节的开头和结尾相同,增强表达力量,突出主旨。③反衬。用诗人回到家中的陌生、忸怩,反衬大堰河对诗人的爱。研读第二层1、朗读。2、思考:(1)第10节用了不少定语做修饰,如“四十几年”,“数不尽”“四块钱”“几束”“几尺长方”“一手把”,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2)第11节写诗人与大堰河的后代感情上的联系,请找出有关语句体会。讨论明确:(1)“四十几年”“数不尽”表明大堰河一生劳苦之重,“四块钱”“几尺长方”“一手把”表明大堰河葬殓之薄。一重一薄形成鲜明的对比,蕴含着诗人对不公正的社会的愤慨,以及对大堰河深深的悼念与歉疚,深化了文章的主题。(2)“我是在写着给予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表明诗人对大堰河后代悲惨命运的同情;“兄弟们碰见时,是比六七年前更要亲密”,表明诗人与被压迫的阶级兄弟心连心。二、研读第三部分。1、朗读。2、思考:(1)诗人为何说“灵魂”是“紫色”的?(2)第13节后三句,每句2-4字,这样安排,有何作用?讨论明确:(1)紫色应是高贵的象征。在古代,称帝王为“紫薇星”,“紫气”用指帝王之气,宫墙的颜色用紫红色,皇城称为“紫禁城”,皇宫称为“紫阁”“紫台”。古代服饰的颜色也以紫色为贵。《现代汉语词典》对“青紫”一词这样注释:“指古代高官印绶、服饰的颜色,比喻高官显爵。”古诗里说“朱紫尽公侯”,这里的“朱紫”指的是王公贵人衣服的颜色。诗人说“灵魂”是“紫色”的,在于突出大堰河高尚的精神和美丽的内心世界。(2)字少句短,读起来短促有力,结句的感叹号更是掷地有声。这样安排,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大堰河深情的怀念和由衷的赞美之情。三、总结归纳:(一)、大堰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诗人对这一形象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大堰河是勤劳的:她用她厚大的手掌洗衣、做饭、养鸡、喂猪、终日操劳,她又是善良的,她永远是“含着笑”去做每一件农活。大堰河又是慈爱的:,纵使在终日劳作的疲惫之后,她仍然不忘记同样用她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她还是博大的:她能像亲生母亲一样,深爱着她的乳儿。她又是悲苦的,贫苦的,劳累的:多年的贫苦生活过早地夺取了她健康,年仅40多岁就含泪地去了。她是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是普通母亲的代表,也是对全中国劳动人民的赞美。(二)诗中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的运用有什么表达效果?这是一首抒情诗,但它是通过叙事来抒情的,全篇不断使用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方法,使这种感情更加凝重、隽永。诗中多次运用排比,使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还大量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如第1节的“大堰河”,表现对大堰河特有的深情。第3节的“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进一步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n第4、6、7、8、10、11节中,也都采用了开头和结尾的诗句反复的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艾青的回忆到这里就结束了。在他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出身低微,地位低下,却有着金子般美好心灵的大堰河。她勤劳,善良,宽厚,她如同一座雕象,一直矗立在诗人的心中。诗人从回忆的大门走了出来,外面依然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依然是阴冷潮湿的牢房,但诗人却有着按捺不住的澎湃的激情,呈给大堰河由心灵而写成的赞歌。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