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9.61 KB
  • 2022-08-17 发布

【精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汇编

  • 1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汇编目录l《第1课窦娥冤》教案1l《第2课雷雨》教案6l《第3课哈姆雷特》教案11l《第4课望海潮》教案15l《第4课雨霖铃》教案18l《第5课定风波》教案23l《第5课念奴娇》教案27l《第6课永遇乐》教案36l《第7课醉花阴》教案43l《第8课拿来主义》教案48l《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54l《第10课短文三篇热爱生命》教案58l《第11课廉颇蔺相如传》教案62l《第12课苏武传》教案682\nl《第13课张衡传》教案762\n《第1课窦娥冤》教案教学目的:知识目标: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1.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2.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 。情感目标: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1.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2.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3.介绍元杂剧的体制。教学方法 :诵读、解析、鉴赏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点拨 1.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 2.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词二、导入新课1.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109第109页共111页\n2.介绍元杂剧: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①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②角色: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③剧本的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三、指导阅读1.阅读“自读提示”中与本折有关的情节。2.阅读课文。3.提问式阐述:文学史上公认课文所选部分是全剧的高潮。但在前两折里,已经把窦娥受害的故事情节交待得清楚明白。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在公堂上的斗争,都已在前两折里表现出来,那么高潮为什么出现在第三折里?  通过阅读课文,我们发现;第三折里仅有窦娥指天发誓,刑场受戮,故事情节简单,而构成窦娥矛盾冲突的对立面,如社会恶势力的代表张驴儿、元代残酷统治的典型官府都隐藏在幕后,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更没有高潮,可见,全剧高潮出在第三折里是与戏剧本身的特点分不开的。4.提问: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  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5.提问: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按“思考和练习”一的要求)  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6.分析第1层。齐读第1层两支曲子。7.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109第109页共111页\n  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的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的指斥对象。由于内心的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的怨恨与控诉。四、布置作业1.默写[滚绣球]曲牌,整理“思考和练习”五。2.结合“思考和练习”三,研究阅读第2、3两个层次。3.熟悉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阅读分析第2层内容,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2.体会第3层中作者采用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及在当时的作用。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学生背诵[滚绣球]。2.复述剧本的三个组成部分。二、研究阅读:1.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明确: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的一面。2.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请看她与婆婆的一段对白,并试作分析。  (原文略)  3.提问:通过人物对白,试分析关汉卿的语言艺术和戏剧效果。109第109页共111页\n  明确:关汉卿驾驭语言的能力是惊人的,他可以根据生活本身所提供的语言来反映现实,充分为剧情和人物性格服务。窦娥对婆婆的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的口里是那样的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  在戏剧冲突的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的性格更加完美。可见窦娥对婆婆的孝顺,但像这样一个完美的善良的妇女,竟然惨遭如此的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的统治是何等的腐败,社会是何等的黑暗。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的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的作用。4.阅读[快活三][鲍老儿]。5.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使人们对窦娥的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的心灵。这样的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的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的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  已阅读第3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的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的是什么。  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6.她的三桩誓愿与第1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归纳主题  三、布置作业完成课下练习题。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探究活动:109第109页共111页\n把《窦娥冤》(第三折)改写成话剧 课堂讨论:怎样把《窦娥冤》改写成话剧?  ①讨论:舞台布景  参考:a.时间:三伏的某一天,即立秋后的某一天(三伏,在《窦娥冤》中指末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的午时。b.地点:楚州山阳市曹(元代没有楚州,关汉卿是借用元代以前的地名,楚州在唐宋时期为今江苏淮安。市曹:市中通衙,(元史.刑法二):“……而后斩于市曹。”),十字街中树一杆八尺长的旗枪,以显示威严;街的两旁挤满看众,四周排列着刀斧手。  ②讨论:剧情改写  参考:a.对《窦娥冤》的剧情进行较大的整事。第三折的剧情宜集中于刑场上,对窦娥赴刑场路上的情节只能改成在刑场上通过人物对白或独白表现出来。b.要把窦娥的唱词改成对白或独白。c.要把元代白话改成现代白话。  ③引导学生将两种剧种进行比较  参考:话剧比杂剧情节要集中些,结构要坚凑些,而元杂剧由于有大量的唱词,抒情意味比话剧强烈些。二、关于本文三个问题的探讨1.讨论: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参考: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①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   矛盾冲突的第①点,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第②点,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第③点,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2.讨论:窦娥如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参考: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件大冤案。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是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的,因为制造冤案的是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官吏的贪赃枉法,腐朽昏聩。   3.讨论:怎样认识窦娥发的三桩誓愿呢?   109第109页共111页\n参考:这是窦娥对现实彻底绝望而表现出来的更坚定的反抗她相信自己的冤枉得到昭雪,恶势力得到惩办;同时也表现出了作者以及百姓的一种美好愿望。而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两桩誓愿即时应验,是为了突出窦娥的冤,突出窦娥品格的高洁,从而增强作品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力。小结:这一部分写窦娥的三桩誓愿,是完成窦娥反抗性格的最精彩的笔墨。 三、总结课文 (一)、主题:见提示。 (二)写作特色 1、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 2、以唱词展开人物内心的冲突(怨愤)以科白为辅助手段表现人物心情。 3、矛盾冲突波澜起伏感情:怨天地,激越奔放──诀别,哀婉缠绵──誓愿,激越奔放。 四、作文练习高中第四册戏剧单元作文题 1、戏曲.小品.戏曲小品之比较 2、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读《林冲开店》 3、浅谈继承与创新 ──读《林冲开店》 (任选一题) 参考资料:1、戏剧知识;2、《窦娥冤》;3、《林教头风雪 山神庙》;4、《水浒传》有关情节。 板书设计:窦娥冤关汉卿一、绑赴刑场──指天斥地 绕过后街怕见婆婆 二、婆媳告别婆媳见面补叙原委 婆媳离别悲声动地 三、血浅白练 109第109页共111页\n指天发誓——六月飞雪 刑场受戮——亢旱三年 誓愿应验 教学反思:109第109页共111页\n《第2课雷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戏剧常识2.解曹禺及〈〈雷雨〉〉能力目标:1.过品味语言来分析周朴圆、鲁侍萍的个性特点。2.演《雷雨》展示表演才艺。德育目标:资产阶级伪善、冷酷、自私、狡诈的阶级本性及其腐朽的家族生活,从而认识旧社会制度的黑暗和罪恶。教学重点:1.剧情,欣赏戏剧冲突。2.析人物形象周朴圆、鲁侍萍教学难点:1.周朴圆的性格分析2.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教学方法:论辩法、讨论分析点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表演道具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09第109页共111页\n文学史上,有许多作品在当时社会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雷雨》就曾引起轰动,因为它是上个世纪30年代时作家曹禺为我们勾勒出的一幅图卷,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空气里一场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动的雷雨。二、作者及作品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原籍为湖北潜江,现代著名剧作家。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自幼曾广泛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喜爱唐传奇、元代戏曲和明清小说,并有机会接触与欣赏中国民族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河北梆子、唐山落子等。1922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国内的优秀作品和外国文学、戏剧作品,并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的“南开新剧团”,演出过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1928年秋入南开大学,二年级时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在这期间认真研读了希腊悲剧家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等人的剧作,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多幕话剧《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第一次显示了他的艺术才华,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三、复习戏剧常识:   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的种类:从表现形式看,戏剧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哑剧等;从作品的容量看,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从时代来看,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从情节主题来看,戏剧又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从演出场合看,又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视剧等。      3.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戏剧文学的特色有三:一是适合舞台表演、二是要有戏剧冲突;三是要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对话。4.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戏剧语言有五个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性表现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四、赏析第一场第一层:1.分角色演读剧本:两个角色,一个扮演鲁侍萍,一个扮演周朴园。2.第一场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明确:2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半晌”,写鲁侍萍和周朴园追忆往事。第二层写鲁侍萍和周朴园现在的矛盾冲突。109第109页共111页\n3.“大概是的”中“大概”一词能不能换掉或删除?为什么?明确:不能。这个词表示揣测语气,说明鲁侍萍并不知道,因为她不是周朴园的下人。4.周朴园为什么要旧雨衣,不要新雨衣?明确:出于处境艰难,反映了当时民族资本面临很大困难的时代背景。5.周朴园为什么觉得鲁侍萍奇怪?明确:因为鲁侍萍的一举一动是那样的自然,完全不像陌生人,另一方面周朴园又有些熟悉。6.周朴园说梅家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而鲁侍萍说“她不是小姐,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这样写表达上有何效果?明确:夸奖的话从周朴园嘴里说出,更可反衬出其内心的虚伪、灵魂的卑劣;而鲁侍萍的自贬恰恰表现了三十年前发生的事对她的打击之大,以及其内心的怨愤之重。7.鲁侍萍为什么不直接告知自己的身份,而当周朴园说要为之修墓时,她何以又说出来了?明确:先前是因为不愿提及那些于她并不光彩的事,后来说出来是为了揭露周朴园虚伪的本质。8.周朴园保留家具、熟记生日、关窗习惯说明什么?周朴园有良心的发现,深切地怀念鲁侍萍?明确:说明周朴园没忘旧情,多少年来一直在“纪念”着她。周朴园的感情很复杂,他确实曾对温柔美丽的鲁侍萍动过情,但他对欺辱鲁侍萍的行径必须掩饰,因为在他看来,同“下人”有一些什么是有损门第的。到了晚年,身边的妻子繁漪很不驯服,儿子也对他敬而远之,他时时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感到寂寞孤独,因此怀念鲁侍萍,借以弥补他灵魂的空虚,使精神得到解脱。其实,他的怀念是廉价的,是十分自私的。因此,当他知道鲁侍萍就是眼前的鲁妈,就立即声色俱变,以至于最后凶相毕露,辞退四凤和鲁贵,开除鲁大海,并声称“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鲁家来。”他对鲁侍萍的欺辱、摧残,他对鲁侍萍的忽冷忽热、软硬兼施,充分显露了他的残忍、自私、冷酷、虚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五、分析第一场第二层:1.周朴园口口声声思念梅侍萍,而一旦她出现在眼前时,他又为何“忽然严厉”起来?明确:因为这已不是从前那个让他日思夜悔的梅侍萍。而且那先前的思念只是一种虚伪的惺惺作态。2.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三十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鲁侍萍的时候,为什么会惊恐万状?明确:因为鲁侍萍的出现,将威胁到他的名誉、地位、家庭,他以前的种种罪恶将昭然于天下。他以为搬了家,离开了无锡,从前的罪恶无人知道,可鲁侍萍的突然出现,却打他个措手不及,惊恐万状正是他内心虚伪的表现。109第109页共111页\n3.鲁侍萍说“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句话表现了她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她虽然认识到自己的遭遇很不公平,但却缺乏觉悟,所以把一切都归结到命运上去。4.“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可否不用反复?为什么?明确:不可以。反复能充分表现她的怨愤之情。5.周朴园大三十晚逼走梅侍萍为的是什么?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一个什么论断?明确:为的是娶有钱的门当户对的小姐;这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6.周朴园说他当时是“于心不忍”,真是这样吗?明确:不是。这只是他为自己的丑恶灵魂所找的一个自慰的借口,只是为自己的可耻行径做开脱。7.鲁侍萍听周朴园的辩解之后,思想情绪有何变化?她还怨恨周朴园吗?明确:她善良的本性使她丧失了抗争的斗志,内心也宽恕了周朴园的卑劣行径。8.周朴园说“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这是怎样的心理?明确:担心鲁贵来寻他报仇。9.鲁侍萍说鲁大海跟周朴园“完完全全是两样的人”,那么鲁大海是怎样的人?周朴园又是怎样的人?明确:鲁大海是工人代表,有责任心,有正义感;而周朴园是资本家,无责任心,靠欺压工人谋利。10.周朴园知道鲁大海是他的儿子后,为什么要冷笑?明确:周朴园以为一旦鲁大海知道自己就是她的父亲时,便会放弃与自己斗争的激情。11.周朴园为什么要给鲁侍萍钱?后来为什么又要给路费?明确:先是为了收买鲁侍萍,后来是为了早点把鲁家的人撵走。12.周朴园在确定鲁侍萍将要离开此地时,又给她一张支票,其目的是什么?明确:为了用金钱补偿自己的罪孽,以求得灵魂的安宁;也力图用金钱来堵住鲁侍萍的嘴,怕暴露自己的丑恶之事。13.周朴园说鲁侍萍不受支票“将来会后悔的”,你认为她会后悔吗?109第109页共111页\n明确:此时的鲁侍萍已是彻底看清了周朴园的真面目,她绝不会再让周朴园得到灵魂的安宁,也不会宽恕他的罪过,因此,绝不会后悔。14.从第一场来看,你认为鲁侍萍、周朴园是怎样的人物?明确:鲁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其性格特征是善良、正直、刚毅顽强。她终于由一个无知幼稚的侍女成为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女人。周朴园是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他的品格特征是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虚伪险诈。是一个完全的地地道道的伪君子。15.分角色朗读第二层。六、布置作业:课后练习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处理课后作业 一二三:(略)二.完成下列练习,赏析第二场:1.从鲁大海说的话来看,他知道鲁侍萍来这里了吗?他若不知道,这句话应该怎样表达?(知道,因为他说了一个“还”字,他若不知道,就应说:妈,您也在这儿?)2.“我知道你是罢工闹得最凶的工人”,这反映了鲁大海什么样的思想性格?(说明鲁大海坚持正义,见义勇为,责任心强。)3.“拜望拜望你”体现了鲁大海对周朴园什么样的态度?(体现了鲁大海对周朴园的鄙夷蔑视的态度。)4.“忽而软,忽而硬”反映了周朴园什么样的品性?(说明周朴园对待工人一贯软硬皆施,这是他狡诈的性格的体现。)5.“意气”能否换成“义气”一词,为什么?(“意气”指意志、情绪,课文中是周朴园指责鲁大海缺乏理智,意气用事;而“义气”指人有气概,有感情。不能换。)109第109页共111页\n6.鲁大海想到了周朴园想花钱收买少数不要脸的败类,相信工人是团结的、可靠的,但结果其他三个代表还是被周朴园收买了,这说明了什么?(一方面说明周朴园老奸巨滑,另一方面也表现了鲁大海等工人领袖缺乏斗争经验,对革命斗争的复杂性准备不足。)7.周朴园明知鲁大海是自己的儿子,为什么样开除他?(鲁大海长期受到的教育使他成为一个“闹得最凶的工人”,开除他可以杀鸡给猴看,亲情轻于金钱;另外,开除他也可以让鲁家的人快走,以免后患。8.周朴园的所作所为简直是伤天害理,总起来说,他有几件伤天害理的事?(主要有三件:①是大年三十夜为娶有钱有势的姑娘撵走梅侍萍母女,害得她家破人亡,骨肉分离;②是叫警察镇压工人,结果死了三十多条人命;③是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个小工扣取三百块钱。)9.“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这句话在戏剧冲突中有何作用?(这本是鲁大海愤怒地诅咒,结果却变为事实,在冲突中起了伏笔的作用。)10.“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这句话表现了鲁侍萍怎样的感情?(周萍本是自己的儿子,却亲手打了亲弟弟。鲁侍萍眼见着却又不能道破事实,言语中充分体现了她眼见骨肉不但不能相认,反而自相仇恨的痛苦;再者也没有想到周萍成了这么一个鬼东西。)11.学生归纳鲁大海的人物形象。(提示:他是工人阶级的代表,在他身上体现了工人阶级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表现了中国无产阶级斗争到底的决心,但他也有斗争经验不足,幼稚卤莽的弱点。)12.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明确:周朴园是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本家,鲁家母子是善良的下层劳动人民。他们之间阶级地位和思想意识的对立,使他们必然产生矛盾冲突。从整个戏剧来看,在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中,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阶级冲突是最本质的冲突,这些矛盾的存在、发展,决定了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三、主题思想   这本剧本通过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家庭内错综复杂的矛盾,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和二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反映了正在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20年代中国社会现实。109第109页共111页\n四、作业训练。让学生自读《曹禺谈〈雷雨〉》,体会戏剧的冲突和人物形象。板书设计:周朴园:虚伪、卑劣、伪善、自私、残忍/冷酷、奸诈和心狠手辣 周朴园的心理变化↑ 相遇:奇怪(平静)→ 猜疑→ 紧张→ 不知所措周朴园的手段︱ 相认:责问→ 安抚→ 哄骗→ 打发鲁侍萍:正直、刚强、善良、自尊、倔强教学反思:109第109页共111页\n《第3课哈姆雷特》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能力目标:1、掌握品读人物的方法,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品评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戏剧人物、戏剧语言的分析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思想性格)教学方法:1.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课前指导学生阅读作品并写出短评,课堂上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后归结品读人物的方法。 2.让学生通过表演深入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活着,还是去死,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哈姆雷特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恩格斯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由于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千古名句。哈姆雷特(板书)二、作家作品109第109页共111页\n作者: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1564年4月26日他出生了,默默无闻。1616年4月26日他去世了,举世闻名。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作品: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温莎的风流娘儿们》《皆大欢喜》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白》《麦克白》传奇剧:《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著名悲剧之一。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是将人生无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鲁迅)三、剧情梗概和人物简介1、剧情梗概《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这出悲剧的情节是这样的:   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读书期间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变故:父亲暴亡,叔叔克劳狄斯篡位,母亲改嫁给了叔叔。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来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莱特认为他现在的为父复仇不只是为了他自己,而是整个社会、国家的问题。他自己要肩负起这个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坏人的圈套,他心烦意乱,忧郁寡欢,只好装疯卖傻以迷惑仇敌,等待时机复仇。克劳狄斯觉察到了危险,想方设法除掉他。而哈姆莱特为了进一步证实事实真相,也授意戏班进宫演了一出恶人杀兄、篡位、娶嫂的戏剧。克劳狄斯果然惊恐万分,仓皇退席。哈姆莱特的母亲企图劝说他忍让,却受到了他的指责,激愤中哈姆莱特误杀了情人奥菲利娅的父亲。狡猾的克劳狄斯这时派哈姆莱特出使英国,背后命人暗地将他处死。哈姆莱特察觉内情后中途逃回丹麦。109第109页共111页\n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利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哈姆莱特悲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计。奸王利用奥菲利娅之兄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莱特临死嘱托好友传播他的心愿。这段王子复仇的故事情节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通过一个古老的宫廷仇杀的故事,对以克劳狄斯为首的封建专制王朝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王子哈姆莱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所进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争,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深厚的同情。哈姆莱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进步的人文主义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学名著中著名的艺术典型之一。2、节选剧情结构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霍拉旭 不要作声!谁来了?”)        回述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第二部分(从“奥斯里克上”到“他们的水泡就破灭了”)        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嘲讽。第三部分(从“一贵族上”到结束)        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3、剧中人物关系哈姆莱特(丹麦王子)                   克劳狄斯(丹麦国王)王后(哈姆莱特之母)                   波洛涅斯(御前大臣)奥菲利亚(波洛涅斯之女)               霍拉旭(哈姆雷特之友)多森格兰兹(朝臣)吉尔登斯吞(朝臣)   奥斯克里(宫廷大臣)四、布置作业课下阅读《哈姆雷特》全文。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欣赏109第109页共111页\n1、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问题:节选部分安排了哪些悬念呢?①哈姆莱特从前往英国的途中逃回丹麦,等待他的将是怎样的命运?②哈姆莱特是否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③哈姆莱特是否已经觉察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毒?④雷欧提斯是否会按照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问题:这样悬念迭生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明确:每一个悬念围绕着和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得逞和哈姆雷特能否避免厄运来展开,这样处理能紧紧扣住读者(观众)的心,使读者(观众)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2、尖锐的矛盾冲突问题:“比剑决斗”一共有多少矛盾冲突?   哈姆雷特——克劳狄斯(杀父霸母之仇)哈姆雷特——雷欧提斯(杀父“害”妹之仇)总之,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尖锐的碰撞,并紧紧围绕“比剑”(明)和“毒计”(暗)展开,悲剧由此产生!3、动作化的语言哈姆雷特  (二人比剑)又是一剑;你怎么说?(哈姆雷特:得意,纳闷    雷欧提斯:激怒,激起斗志)雷欧提斯  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雷欧提斯还不能下定决心杀死哈姆雷特,希望从国王那里获得勇气。)奥斯里克  两边都没有中。(体现奥斯里克胆小谨慎的个性。)国王  我怕你击不中他。(克劳狄斯使用激将法,迫使雷欧提斯下定决心杀死哈姆雷特。)哈姆雷特  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哈姆雷特的话激怒了雷欧提斯,使他刺出致命的一剑。)109第109页共111页\n4、个性化的语言哈姆雷特的语言: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很多话有一针见血的效果。克劳狄斯的语言:亲热,和善,阴毒,足见其是一个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家伙。(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二、品评人物形象1、品评人物的方法听其言,观其行,外貌心理和神情。人物关系要理清,勿忘体察作者情。2、在你的眼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讨论)明确:哈姆雷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基本特征:身穿墨黑的外套,脸色悲苦沮丧,酷爱思索而又一再延误行动的忧郁的王子。父亲给他的责任是复仇,现实要求他的行动。哈姆雷特意识到,他的责任不是单纯地复仇,杀死一个克劳狄斯,而是要重整乾坤,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所以有人称他为上个延宕的王子。 哈姆雷特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来的悲剧《哈姆雷特》中的男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      现在一般用“哈姆雷特”来比喻那些遇事犹豫不决、顾虑重重的人。3、名家观点三、作业   俗话说:“一千个观众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试用语言描绘你心目中的哈姆莱特。(200字左右)板书设计:第一部分(从开头到“霍拉旭 不要作声!谁来了?”)        回述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第二部分(从“奥斯里克上”到“他们的水泡就破灭了”)        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嘲讽。第三部分(从“一贵族上”到结束)        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109第109页共111页\n教学反思:109第109页共111页\n《第4课望海潮》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学习诗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学习炼字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诗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09第109页共111页\n1、同学们去过杭州吗?(我也没有去过.)我这里准备了两幅杭州风景的图片,大家欣赏一下。(展示课件)一千年前的杭州是什么样的?我这里没有图片了,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幅“文字图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望海潮》,作者是北宋的柳永。(展示课件,板书课题、作者) 2、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展示课件) 3、介绍作者、背景,复习关于词的知识,(展示课件)。 二、诵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意境。 1、初读课本,扫除字音障碍,词义、词的活用,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2、再读课文,体会词的音韵美。(本词押“a”韵)。(指导学生齐读) 3、欣赏“文字图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能说出大体意思就要热情鼓励) (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      形胜、繁华(板书) (2)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或场面表现这些特征?      (同学找出具体景物和场面,并作简要分析)景物    场面 (3)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一个词(字)概括(美)      景------美(板书)(有类似的词语就可以) (4)生活场面呢? 民------乐      官------愉   (板书) (5)一个词概括“人间天堂”(板书) (6)探讨最后一句,帮助加深理解全词感情,照应投赠之作,“好景”值得夸耀----祝愿早日回到京城。  惊叹、赞美、羡慕的感情。(板书) (7)带着感情再次诵读课文 小结文字图画:这些景物和场面,就是诗词当中的意象,本词借助意象所给人的美的情趣,所体现出来的欢乐愉快的情调,就是本词的意境。 让我们再来吟诵一遍这首词,虽不一定“摇头晃脑”,内心一定要倾情投入,把词所体现的情调读出来,感受词的意境美。(先自由读,再找一个同学范读)。 4、同学们读的已经相当不错了,换一种考查方式,前后四位同学一组,在词中找出一句你们最欣赏的句子,借助想象和联想,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一人执笔,合作完成。 109第109页共111页\n(1)、找同学读 (2)、小组之间交流 (3)、贴到后黑板“合作探究展示台”上。 5、学习探究艺术特色。 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同学分析探讨,在课文中找到依据并分析。 (1) 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2) 先概括后具体,一句一景,从不同角度来写,写景有层次感。 (3) 运用了比喻、夸张、铺排、点燃、动静结合等手法。 (4) 用词特别准确。 作用:突出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6、情感态度价值观:宋代已如此富有(投赠之词,多少有点夸大),应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7、小结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找出二个用词准确的例句并分析。 2、课后练习第一题。 板书设计:                         望  海  潮                           柳永                        景美       人             惊叹 杭     形 胜                     间                       民乐                      赞美 州     繁华                      天                       官愉       堂             羡慕 109第109页共111页\n教学反思:109第109页共111页\n《第4课雨霖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3、 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3、点拨法。教具准备109第109页共111页\n多媒体投影;《雨霖铃》MTV;朗读flash。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在讲宋词简介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生:两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 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 (板书) 二、关于柳永 :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三、整体感知:1 、范读《雨霖铃》。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 109第109页共111页\n生:能。哀婉、悲伤、凄清。 (板书) 2 、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 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带领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3、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即便是。 四、布置作业1、背诵诗歌。2、搜集柳永的诗歌进一步赏析。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鉴赏: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 明确:别前、别时、别后。(板书) 师: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板书)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和说?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上片:109第109页共111页\n“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师: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 生:写景。 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师: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秋季) 提到秋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 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 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 “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师:这写什么?(写情) 极写饯别时的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 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问: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 关于这样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古人有很多。 林逋《相思令》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欲平。”这仅是暗示船将启碇,情人难舍。刘克庄《长相思》云:“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虽较明显,但仍属含蓄之作。可是柳永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迂,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 于是后面便迸出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师: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 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把语言形象化进而图象化,以体会诗的意境。(提示: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既然这么不舍得,那词人为什么要离开呢?也许是统治者不欣赏,也许是迫与109第109页共111页\n生计。总之是不得不离开。古往今来恋人离别都是一样的。所以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 后来传奇戏曲中常有这样一句唱词:“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语出于此,然却不如柳词凝炼有力。词人“竟无语凝噎。”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 师:这句写什么? 生:写景。 这里的“念”字用得特别好。“念”字是上声还是去声?(是去声。)“名词转折跌荡处,多用去声,何也?非去则激不起。”此词以去声“念”字作为领格,承上启下,表明是设想别后的道路遥远。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路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可谓浓矣;既日“千里”,又曰“阔”,空间可谓广矣。 (提示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作者站在河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一望无际的海面,远处山色朦胧,海面上层层灰蒙蒙的雾气升腾,整副画面是灰色调。好象一副山水画。)这样的画面给人怎样的感觉?(生: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的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全句写景,又全句写情。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师:下片换头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名这首词的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 师:“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 生:起首一句“寒蝉凄切” 师: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09第109页共111页\n“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的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提示学生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联系特定情境。画面出现在“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诗人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的留在心上,而前路是“千里烟波”,继续前行离爱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的心情。 感受画面色调。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的主题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叙述全篇本意,是词的主文,“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诗人的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 师:整个画面的基调如何? 生: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 师: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比之上片结尾二句,虽同样是写景,写离愁,但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这里却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词人采用了画家所常用的点染笔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上两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渲染这种离别时的凄清。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浯,此处则改用情语。他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 师:“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益见钟情之殷,离愁之深。 其以问句做结,更留有无穷意味。 如此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109第109页共111页\n师: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的特点。 再就是虚实相济。哪些写虚?别后想象。写实?别时情景。 再想想词中的三副画,给人的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的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的特点。 二、小结:今天我们学了婉约词的代表作《雨霖铃》,重点让大家把握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另外还让大家品位词中意象,体会作者感情。在此基础上了解婉约词的风格。 学生齐背《雨霖铃》。 三、作业1、诵读 2、选一句诗,做幅画,再现诗中意境,体味作者感情。板书设计:雨霖铃上片,离别中悲痛:饯别景----饯别宴 ---饯别情  ----饯别景寒蝉、长亭、骤雨---帐饮---泪眼、凝噎-- 烟波、暮霭下片,离别后悲愁:                                        虚写离情-----实写离景------虚写离思                       伤、那堪---杨柳、晓风、残月--- 虚设、与何人说         109第109页共111页\n教学反思:109第109页共111页\n《第5课定风波》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诵读把握诗的精髓能力目标:通过解析和探讨掌握欣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情感目标:通过诵读赏析感受苏轼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旷达的人生境界,学习其面对风雨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理解诗眼“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诗中关键词“归”教学方法:讨论合作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一、新课导入。  上课前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笑话:在六七十年代,在农村下大雨了,生产队的人都纷纷拿起劳动工具跑着找避雨的地方,其中有一个知青他抗着锄头不紧不慢的在雨里踱着。旁边的人喊他快跑,他说:“急什么?前面没有雨吗?”别人都跑他为什么不跑?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定风波》,看看我们的大文学家苏轼在风雨中是如何面对的?板书:定风波二、朗读指导与整体感知 1、三分诗词,七分读”,诵读三个基本要求:(1)、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3)、读出情感。结合此处分析诗歌的意象,情趣和理趣,及感情,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用笔把不懂的字音或词语打上标记。指名一名学生诵读。(3分钟)109第109页共111页\n2、教师指导:“何妨……平生”,还应该读得怎么点?从容点,潇洒点,豁达点。豁达怎么读?不温不火,不急不躁,这是节拍。调子呢?不扬不抑。  ——不对,有同学说“竹杖芒鞋轻胜马”有点喜悦和豪迈在里面,可以调子略高点。能不能读成“大江东去”那种?语言风格还不一样,这首词更随意、更朴拙点,豪放在骨子里,在不经意间。  ——有人说“料峭……微冷,相迎”还有对人生阴晴不定、捉摸不定的复杂情绪。3、听这首词想象风雨中的行者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齐读一遍,然后从词中找一下答案。  (漫画式的一个老者,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有几分禅意了)……  三、重点探究、拓展  1、太复杂了,不好读。那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看看这首短短的词,如果抓重点,你会抓哪两句来看?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上片重点:“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下片关键:“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小结:这让我想到五祖的两个弟子的话:“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还有一位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109第109页共111页\n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无一物、无风雨,颇相似,有点空蒙之感,禅意很浓了。  2、如果让你找出最能体会作者心愿的词,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板书:归  因(风雨)——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一心渴望退隐。归去。  那么词人因何而归?“风雨”仅仅是自然界的风雨吗?那么词人在写作此词这段时间经历了怎样的“风雨”?(联系写作背景谈。)(背景穿插:苏轼只因反对新法,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被人以其诗有“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之意弹劾,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后,谪任黄州团练副使。(民间自卫队副队长)苏轼的坦荡仕途突遭狂风暴雨,他几欲投江自尽。但谪贬路上,壮美山川洗涤了他那蒙垢的心灵,村野生活又让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传说他被贬黄州除了党派之争还和他评判王安石的诗有关。讲的是有一天,苏轼到王安石那里拜会,恰好他不在,苏轼在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安石一首还未有完成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就想,菊花开在秋里,其性属火,敢傲秋霜,最能耐久,就是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就在后写到,‘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听。’王安石回来后看到,并没有说什么,次日上朝,暗地里告诉皇上,直接把苏轼贬到黄州,苏轼只以为王安石记恨更改他的题诗。待到菊花开的时候,一日,苏轼到花园看菊,一阵秋风吹过,菊花落了一地,苏轼方明白被贬黄州的意义。由此可见苏轼之归不仅仅是表面上所指途中自然界之风雨,还有政治上的风雨人生仕途的风雨。——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归到何处?苏 362首词赋中,归字出现 105多次。他要往哪归?与学生共同探讨拓展:多媒体展示苏轼在贬谪黄州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品两例:——《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09第109页共111页\n——〈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 hu2声)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个笑话,以为他逃跑,派人去追,回头却发现他在呼呼大睡。)    他想归哪儿?(形体,神:心)板书:归果(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而是自归于心)  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要逃离人生。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四、探讨交流:如果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雨,我们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归”?我想请同学们交流一下。风雨:学习,生活,情感等多方面的挫折坎坷,如何归?尽心,静心,真心,诚心。    (听大家这么说,我突然感觉到人生的复杂和多元了。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归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的工分,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五、学习评价  鉴赏中很重要一条就是评价请各小组用一句话说说他的人或他的词。  他人评价:——“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  ——“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苏东坡突围》)小结: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带着我们对风雨的理解、对东坡的理解我们再读一遍《定风波》。  109第109页共111页\n结束语: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板书设计:定风波苏轼因:风雨 归果:心教学反思:109第109页共111页\n《第5课念奴娇》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能力目标:1、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2、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情感目标: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教学重点: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2、诵读本词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教学方法:谈话法 讨论法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先来颀赏一首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同学们可以任自己的思想任意驰骋在古战场。让我们踏着这雄浑的男声独唱,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二、关于苏轼:1.生平:(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不能登大雅之堂。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109第109页共111页\n2.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也很浓厚。苏轼为人耿直,才意迈峻,重节操。三、写作背景:  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游赤鼻矶,作词抒怀。本首词就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岁时因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作。四、诵读词作:  1、诵读:点击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指导朗读,疏通文字。2、提问:整首诗给大家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明确:豪放、有气势、雄壮3、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独自读。五、布置作业1、背诵诗歌。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品析词作:(一)上阕:1、描绘了赤壁怎样的画面呢?呈现了什么特点?明确:绘景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109第109页共111页\n“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卷”——波涛力量之浩大2、这样的景物时在什么样的大背景下?明确:大江东去 浪淘尽   (壮阔的景色)——空间      千古风流人物       ——时间3、赤壁是不是古战场“赤壁之战”的赤壁?明确:不是,注释解释。同时还有“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不是“我以为”。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有什么作用?明确:这一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结论,也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人物又是一时俊杰。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情?于是便引出下面一大段抒情。5、试背上阕。(二)下阕:1、从哪几个角度写周瑜?学生读然后找原句。明确:羽扇纶巾(外貌)——儒雅、风流倜傥的儒将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指挥若定 泰然自若2、“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能否将“初嫁”换为“初嫁”?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赤壁之战当年小乔嫁给周瑜已有十年。明确:为了说明周瑜年轻。“小乔初嫁了”,静静的语言传出喧闹的喜悦,英雄美人,年轻有为。3、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苏轼独独怀念周瑜?明确:通过下面的比较,我们不难发现苏轼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周瑜苏轼109第109页共111页\n建功年龄二十多岁四十多岁职务东吴都督团练副使(虚职)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成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婚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苏轼对周瑜的“赞扬”的同时慨叹自己。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一句如何理解?明确:“故国神游”倒装句,应为“神游故国”;“多情应笑我”同样也是倒装句,应为“应笑我多情”。“情”,指他建功立业的愿望。“笑”,自嘲,自己年纪大了,还这么多情,还有这样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报国的情感。“早生华发”感慨光阴虚度。5、讨论: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明确: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6、试背下阕。六、拓展练习1、当代社会谁堪称英雄?谁堪称风流人物?学生讨论(教师多媒体提示),联系现在社会事件,寻找思考讨论,最后总结。与时俱进,能就人民于危难,无私奉献,坚强……,学生各抒己见。2、诵读背诵本词。  109第109页共111页\n板书设计:念奴娇·赤壁怀古     乱石穿空绘景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羽扇纶巾写人 谈笑间     墙橹灰飞烟灭↓感慨 人生如梦 (壮志难酬)教学反思:109第109页共111页\n《第6课水龙吟》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能力目标: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情感目标: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教学重点:1、熟读成诵,品味词人形象。2、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掌握本词的抒情方法。教学难点:1、深入感受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2、理解本词用典的深刻内涵及用典抒情的表达效果。教学方法:1、本课通过自读,初步感受词人独特形象;2、通过品读,结合时代背景及词人经历深入把握词人形象,品味词人复杂、丰富的情感;3、通过赏读,欣赏佳句,感受技巧;通过比读,感受苏辛词风的不同。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109第109页共111页\n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2、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听老师读 、抽读 、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2、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分析词的上片: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借景抒情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109第109页共111页\n(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3)“落日”本是自然景物,辛弃疾用“落日”而字,含有比喻南宋国势衰颓的意思,亦表达了作者的愁苦心情。“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师:是呀,愁苦万种,万种愁苦都映衬在落日余晖的夕照里,应合着离群孤雁的哀鸣,使得飘无定所的辛弃疾,此刻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凄清和冷寂。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学生讨论完成)——(1)看、拍、会、登(板书)(2)“吴钩”本是战场上杀敌的锐利武器,但现在却闲置身旁,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以物比人,这怎能不引起辛弃疾的感慨呢?  “栏杆拍遍”是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的意思,用在这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己。他太希望有人来帮助他解除心头的郁结,然而又有谁能来给与他慰藉呢?5、全体女生朗读师:女生读的如此有气势,男同学想不想和她们比比?那就请男同学激情饱满的朗读下片。五、布置作业:完成课下练习题。第二课时109第109页共111页\n教学过程:分析词的下片:1、全体男生朗读师:与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的对象变成了历史人物,那么词人写到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板书)2、词人对这些人和各持什么态度?既不愿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愿学求田问舍的许汜。而赞赏刘备的包裹才气,表明自己志在为国为民。3、请大家思考作者写这些人物以及有关的事有什么用意吗?  (1分钟后),大家不妨和你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心志的表白并不能解脱心灵的寂寞,相反,倒增加了一份的凄苦。于是他想到了古人,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1)用“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  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表明自己很难忘怀时事、弃官还乡。还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抒发了对金人、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乡思”与前面的“游子”呼应,是“落日”、“断鸿”背景里“游子”的真情流露。(2)“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刘郎在这里泛指有大志的人,这个典故用在这里是说他既不学为吃鲈鱼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怕应羞见”中的“怕应”二字是词人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你这样的小人,有何颜面去见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3)“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中流年,即年光如流;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109第109页共111页\n——用典师:就本词来看,词人用典意在对比,前两个是反例,后两个是正例,正反对比表达了词人的荣辱观、价值观。可见,辛弃疾可谓是用典高手。5、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已,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呀!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师: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情感与语言的完美结合,这首《水龙吟》也不例外,相信词中的许多句子都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试着回忆一下,哪些句子让你一见倾心?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  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情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表现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和用典。  意境:空旷辽远。语言:大气豪放。师:其实这些特点也恰恰是豪放词的特点,于高远中寄豪情,永远是一种美的享受。七、小结  109第109页共111页\n这首词立意辽远、意境开阔,它仿佛令我们拔地凌空、极目游骋。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无垠。它是辛词名作之一,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而且,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把内容完美地表达出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使人们百读不厌。八、布置作业完成课下练习册。板书设计:  6、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上片:江月 山景落日断鸿  动作:看、拍、会、登    下片:张翰——乐于归隐  许汜——谋取私利、  刘备——雄才大略  桓温——叹时光流逝 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壮志未酬的愤慨教学反思:109第109页共111页\n《第6课永遇乐》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流利朗读全词。 2、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整体感知,了解基本意思。 能力目标: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情感目标: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全词中引用的各种典故 2、作者的写作背景3、初步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 教学方法:赏析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加以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主要应归功于辛弃疾。辛弃疾的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这种豪迈风格的形成,首先决定于他的作品有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和爱国者。 与苏轼齐名,并号称“苏辛”,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109第109页共111页\n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三、串讲词的大意。 四、分析词的上片: 思考: 1、上阕写了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能够建立功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事业都是在京口起步的。) 2、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决心恢复中原的宏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五、阅读下片,分析层次。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1、第一层“元嘉草草”句。“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隆是刘裕的儿子。他不能继承父业,好大喜功,听信王玄谟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封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宋文帝听了王玄谟的大话,对臣下说:“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意思,宋文帝战败时有“北顾涕交流”的诗句。 2、凡诗文运用典故都有用意,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目的是什么?(借鉴历史,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109第109页共111页\n3、第二层。“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是第二层,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四十三年”三句,说辛弃疾在京口北固亭北望中原,记得四十三年前自己正在战火弥漫的扬州以北地区参加抗金斗争。后来渡淮南归,原想凭籍国力,恢复中原,没有想到南宋朝廷昏聩无能,使他英雄无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老年,壮志依然难酬,追思往事,不胜身世之感!“佛狸祠下”三句。从上文缅怀往事回到眼前现实。“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拔焘追击王玄谟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4、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最后三句是第三层。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明确: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 六、归纳全诗。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业绩的向往,有着抗金救国、恢复失地的抱负以及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偏安的卑劣行径的讽刺和不满,以及对韩侘胄的警告。 七、学生齐读全诗。 八、布置作业。完成课下练习。板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09第109页共111页\n        孙权:英雄难觅   上阕          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咏史抒怀         刘裕:寻常巷陌、金戈铁马 刘义隆:草草出师,仓皇北顾      警告当朝                        烽火扬州路,神鸦社鼓        愤斥偏安          借古讽今 下阕        诗人: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壮志未酬 教学反思:109第109页共111页\n《第7课声声慢》教案教学目的:知识目标:体会词人的愁情,不是闲愁,那又来自何处?(了解作者了解历史)能力目标:如何营造的这种愁情,也就是说我们是如何感知到词人的忧愁的。学会如何将自己的感情传达出去。(意象的运用,意境的表现)情感目标:品读作品,品味别人的情感,愁的丰富内涵(感受词的意境)教学重点: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教学难点: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教学方法:赏析诵读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二、李清照的生平简介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知书达理、温婉贤惠。18岁嫁与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和谐。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句清新别致;<<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通过对相思之情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109第109页共111页\n后期: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声声慢》是作者后期作品。三、分析释疑1、齐读全诗,思考,这首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一种深深的愁思2、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出这种感情的?明确:采用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3、能不能从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明确: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雁过也,正伤心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4、探讨研究这些句子(1)朗读第一句词,回答,凄凄惨惨戚戚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词人早起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东张西望,想要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的空虚,找的也许是丈夫,也许是以前美好生活的点滴,可是四周却是冷冷清清,只有她自己孤单的身影。补充: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如今沦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其凄惨之景象,令人目不忍睹,其悲伤之心情,在叠词的回环往复中传到读者心中。让我们再齐读这句来感受一下吧。(语速缓慢低沉)(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该如何理解?——表面埋怨天气冷暖不定,令人身体不适,实际上实在说生活的变故际遇令人沉沉浮浮,忧喜不定。想想夫唱妇随、共赏拓片的欢乐时光犹在眼前,顷刻之间却剩自己一个承受生活的风风雨雨。109第109页共111页\n(3)为什么大雁飞过会让词人感觉是旧时相识,又为什么会勾起词人的伤心之情?——《一剪梅》有句词: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那雁,也许就是当年为他们传信的使者。甜言蜜语犹在耳边,斯人却已逝,千山暮雪,万里层云,天人相隔,睹物思人,情何以堪?   大雁冬天南飞,春暖北归,词人自北方逃难至南方,早已国破家亡,有家不能回,新愁又添旧恨。旧时相识异乡相逢,更增添词人天涯沦落之感。大雁是古诗中常用来表现离愁别恨的意象。(板书意象雁)(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愁之重之多,让人想起李清照《武陵春》中一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5、分析意象刚才讲到,“雁”是作者用来表情达意的一个意象,在此词中,你还能找到类似的意象吗?这些意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淡酒: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词人本想借酒御寒,殊料,非但不能抵御刺骨寒风,却又想起以前把酒言欢的情景,此刻只能自斟自饮,两相对照,愁情更重了。黄花:   指菊花,黄花堆积指菊花繁盛,千朵万朵压枝低,大好景象,本该夫妇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妻子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此刻的作者却已是形容枯槁,无心赏花,也无人再会怜惜她。这种感情与刘夷希《代悲白头翁》中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所抒发的感情是多么地相似啊!梧桐:   梧桐这个意象在古诗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来看这句诗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109第109页共111页\n   它传递出的是一种离愁别绪,一种强烈的思念之情。再看这一句: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写出了杨贵妃去世之后唐玄宗心中的悲凉以及对佳人的苦苦思念。  再看词中,作者也正是借梧桐表达内心的哀怨和凄凉,更何况,外面淅淅沥沥的缠绵细雨不时敲打这她的耳膜,扰乱她的心扉,梧桐加上细雨的点染,使词人的愁情浓得怎么也化不开。小结: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你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点滴的细雨,这样一些饱含愁情的事物,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在一起,反复地渲染,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四、用诗化的语言,再现诗歌的意境就让我们闭上双眼,随着音乐把自己化身为李清照,走进她为我们营造的凄美画境,身临其境地感受一番。然后,请你用诗化的语言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感告诉我们。学生发言,教师评价总结。要点:抓住词的语言,可作适当联想。确实,李清照在情景交融方面取得一愁未了一愁添,一愁却比一愁深的效果,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也能深切感受到“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的词人内心深处的痛。五、分析完了这首词,体会了词人的情感,让我们带着感情再读此词。 生读 范读 六、拓展练习。南乡子[唐·李王旬]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①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__________。(2分)②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③“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2分)109第109页共111页\n答案:①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或离恨)(2分)②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2分,“景”1分,“作用”1分)③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2分,含义与作用各1分)七、布置作业。完成课下练习题。板书设计:声声慢国愁家愁情愁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教学反思:109第109页共111页\n《第7课醉花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2、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能想景悟情。能力目标:1.疏通“词”义,理清思路,感受李清照婉约的词风。2.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体会用语精美、浅俗、清新的艺术特色。3.通过本词的学习,掌握鉴赏词的一般方法,并学会运用。情感目标: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教学重点:1.能总结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意境美。2、体会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生活的方式来创造意境的好处。教学难点:1、鉴赏词的意境美,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2、品味语言美、音乐美,掌握艺术手法。教学方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09第109页共111页\n“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读李清照的《醉花阴》,看她将向我们讲述世间怎样的情感故事。二、走进作者李清照 (1084-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李清照是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如《如梦令》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另一首:《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沈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她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109第109页共111页\n如《声声慢》上片表现词人“寻寻觅觅”,又无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的神态。下片触景生情、悲秋自怜:“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语言明白、节奏急促,情调凄婉。另一首有名的《永遇乐》由“元宵佳节”引起感伤,追怀往日的“中州盛日”。下片写到: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全词流露出对国家变故、昔乐今哀的深切悲痛之情,后来宋末词人刘晨翁读此词,不禁“为之泪下”。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李词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以其女性身分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三.朗读·体悟(想象一幅画面——西风瘦菊,佳人对花兴叹的画面)请同学来朗读这首词,让我们从中更好的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朗读,师生点评。小组自由朗读,说说自己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词的内容。感情基调:寂寞、忧郁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孤寂愁绪。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表达了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愁绪。四、布置作业。完成课下练习。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赏析文本(学生赏析老师订正、点拨、补充。)词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的特点。所以文章中的每个词句都可能会有很深刻的内涵或者包含着丰富的情感。下面我们就一起再读课文,并到词句中去挖一挖,试试能挖出多少字面以外的东西。上片与秋凉情景,由白天写到夜晚,愁苦孤独之情充满其中。109第109页共111页\n首二句就白昼来写:“薄雾浓云愁永昼”。这“薄雾浓云”不仅布满整个天宇,更罩满词人心头。“愁永昼”——天为什么永远都不黑呢,这是因为心情烦躁和忧愁,所以才会觉得时间特别的漫长。愁什么呢?愁亲人久别,不知一切可好。愁不知何日才是归期,自己何时才能结束这种孤苦伶仃,独守空房的日子。师:能想象一下当时诗人的形象吗?生:一个消瘦的女子凄凉地站在窗口呆呆看着香炉内青烟一点点上升,变淡,直至无形。她站得累了,头仰得酸了,但头顶上的太阳却仍在原处徘徊不前。师:此愁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瑞脑消金兽”,写出了时间的漫长无聊,同时又烘托出环境的凄寂,天气阴沉,香已燃尽渲染寂寥无聊的环境氛围,“佳节又重阳”点明时令,也暗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消金兽”的“消”——消失,消融。为什么想到消融?它写出了香炉内的香在一寸寸的消解融化,香气却一点点的弥散在房间的每个角落了。而消失却有灰飞烟灭之感,既看不出过程也看不到效果。好一个消融,冰消融后留下个春天,香消融后留下个相思。“佳节又重阳”的“又”有“再”的意思,本来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都是全家人团聚,一起登高,赏菊的好日子,但在孤独的作者看来,这个重阳无疑再次勾起了自己对远方丈夫的思念,一个又字包含了词人无尽的伤感和惆怅之情,真是举世皆乐我独愁呀。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时本应夫妻团圆、共同饮酒赏菊,而如今只有自己,所以,才会“玉枕纱厨,夜半凉初透”的。“初”是有“刚刚”的意思,如“家有小女初长成”,但在这里译成“开始”更加贴切一点。因为一天中最冷的时候不是在夜半,而是在日出前后,从夜半时起,气温才开始持续下降,还没有真的凉透。这个“初”表明气温开始下降,还没有凉透,但我觉得这个“透”不仅仅指温度上的凉,更指作者心理上的悲凉,孤枕难眠之时,连心都凉透了。这种凉,既是身体之凉,更是心里之凄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玉枕纱厨”这样一些具有特征性的事物与词人特殊的感受中写出了透人肌肤的秋寒,暗示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境。)而贯穿“永昼”与“一夜”的则是“愁”、“凉”二字。深秋的节候、物态、人情,已宛然在目。这是构成下片“人比黄花瘦”的原因。下片则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若。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有赏菊饮酒的风习。唐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宋时,此风不衰。所以重九这天,词人照样要“东篱把酒”直饮到“黄昏后”,菊花的幽香盛满了衣袖。然而她,却不禁触景生情,菊花再美再香,也无法送给远方的亲人,这两句写的是佳节依旧,赏菊依旧,但人的情状却有所不同了。109第109页共111页\n“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寂寞无聊的词人独自面对重阳佳节,眼见天近黄昏,词人才勉强移步菊花之下,以酒消愁,结果连衣袖都沾满了菊花的香气。这里有“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味道。“暗香”还有一个典故,所以它不仅仅指菊花的香气,还暗含了如此良辰美景却无人能共的哀怨之情。一桌、一椅、一花、一酒、一人、一斜阳,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莫道不消魂,帝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匆匆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于是,末句“人比黄花瘦”,更成为千古绝唱。从“卷”中,我可以想象西风一定很大很猛,所以风中的菊花才会被吹得凋零,脱落。但菊花的“瘦”不是吹出来的,那它的“瘦”又从何而来?生:外形比较瘦,看它的茎又细又长,像个瘦高个儿。它的花瓣也很单薄,瘦窄。师:人不至于比花更瘦弱吧?生:可能强调的不仅仅是外形,更多的是精神。西风中的菊花尚且能斗风傲霜,但帘内的词人却因为思念和孤独而萎靡不振。生:这是反衬吧,写出人尚不如花。生:词人“愁”瘦了,你看思念把人都折磨得比黄花还瘦,可见词人心里有多苦,思念有多深。师:词人用“瘦”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愁思本来应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词人却巧妙地用黄花这种真实可感的形象把抽象的“愁”具体直观地表现了出来,真不愧为中国第一女词人。还能说出其他把抽象感情形象化的诗句吗?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生: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末尾三句设想奇妙,比喻精彩,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这三句,共同创造出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怀人的境界。在这首词里,虽然写的是思亲,但是却没有出现思亲或相思之苦的语句,而是用了叙事的方式,表达出深深的思亲的愁苦。显的很沉重高雅。  古诗词中以花喻人瘦的作品屡见不鲜,比喻的巧妙也是这首词广泛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如“人与绿杨俱瘦”(宋无名氏《如梦令》),“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宋程垓《摊破江城子》),“天还知道,和天也瘦。”(秦观《水龙吟》)等等。但比较起来却均未及李清照本篇写得这样成功。原因是,这首词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情致,读之亲切。109第109页共111页\n词中还适当地运用了烘云托月的手法,有藏而不露的韵味。例如,下片写菊,并以菊喻人。但全篇却不见一“菊”字。“东篱’,本来是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但却隐去了“采菊”二字,实际是藏头。又如,“把酒”二字也是如此,“酒”字之前,本来有“菊花”二字,因古人于九月九日有饮菊花酒的风习,这里也省略了“菊花”二字。再如“暗香”,这里的“暗香”指的是菊花而非其他花蕊的香气。“黄花”,也就是“菊花”。由上可见,全词不见一个“菊”字,但“菊”的色、香、形态却俱现纸上。词中多此一层转折,吟味时多一层思考,诗的韵味也因之增厚一层。二、总结词的意境通过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元伊士珍《琅环记》有如下一段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明》词函致赵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忌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城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不论这一故事的可信程度如何,单从这故事的流传就足以说明李清照的生活体验不是一般文人所能体验得了的;他的艺术风格与艺术技巧,也不是一般词人所能模仿得了的。词里出现的那种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阁美人形象,也正是这样创造出来的。因为这一形象是封建社会特定历史时期与特定阶层的产物。所以,今天我们在欣赏时,主要借鉴她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法。千万不要成了“爱上层楼”者,到时还要“为赋新词强说愁”。三、情读·悟情“歌以咏志”,词本来就是用来吟唱的,所以我们当然也要好好来吟哦一番,看用怎样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吟出刚才挖出的各种感情,每组选读一句,赛一赛哪一组读得最好。小组内进行朗读比赛,同学点评(注意语速,节奏,重音,感情)。在赛读过程中,大家进一步理解了作者感情,并逐渐把词人凄苦、哀怨的相思之情演绎得淋漓尽致。四、课堂总结说说学完这首词的感受或收获?1.在描写中注入深情。2.用形象化的手法。3.词语不仅有字面意义,还有隐含意义,我们要善于提问,善于挖掘。4.要想读好诗,必须先理解好。师:培根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伟人在谈话”,其实读一首好词也就认识了一个词人,希望大家用我们学到的方法多读多问多挖,认识更多的词人,诗人,伟人。109第109页共111页\n五、布置作业自选一首李清照的词,结合对作品的赏析,谈谈你对婉约派创作风格的理解。板书设计:醉花阴李清照重阳节把酒赏菊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表达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人比黄花瘦    教学反思:109第109页共111页\n《第8课拿来主义》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能力目标:体会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情感目标:领会“拿来主义”的真正含义,学会用“拿来主义”的态度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教学重点:理清思路;学习掌握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的写作手法。教学方法: 提问式教法、课堂讨论法、诱导研读法。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介绍鲁迅的创作与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呐喊》、《徬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以及大量的杂文集,如:《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109第109页共111页\n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三、本杂文中作者提到了几个“主义”?作者对此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明确:①闭关主义  ②送去主义  ③送来主义  ④自己来拿。  1.分析“闭关主义” 问: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对待它的?  明确:“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就是“闭关主义”。作者用“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予以否定闭关主义。  2.分析“送去主义” 问:“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作者是何态度。  明确:有。“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送古董 媚外求荣       送去主义     送画   衣钵相传                                          送活人 落后反动                                              109第109页共111页\n3.第3段是难点,它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本段用了类比的方法。请将类比的内容填上:       尼采:自诩是太阳               中国:——   自诩地大物博               光热无穷                              —— 煤矿丰富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 只送去,不拿来               他发疯而死                     —— 亡国灭种答案是:自诩地大物博;崛起地下的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只送去,不拿来;子孙沦为乞丐(亡国灭种)。(一、二没有现成的句子,但自己可以概括出来)“送---”的危害性不是很可怕吗?问:这是例证法。那么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明确::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否定送去主义。4.分析“送来主义” 问:“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明确:送来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问: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明确:倾销商品和文化侵略。  ——否定送去主义。5.总结: 109第109页共111页\n    闭关主义,实行不通。送去主义,沦为乞丐。送来主义,大受其害。  所以,我们要——自己来拿。 由此看来,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明确:论证为什么要“拿来”。            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破)  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吸取现实教训             错误的做法(破)     (立)                                                 正确的做法(立) 先破后立承递     1—7段论证的是为什么要“拿来”,照此思路,那么,8—8节论证的是——怎么拿来。 四、布置作业。完成课下练习题。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分析比喻论证 体会本部分写作特色1.“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1)“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2)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       ①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门        ②昏蛋——放一把火烧光  109第109页共111页\n      ③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         ④拿来主义——占有,挑选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十足的懦夫) 浑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 (左得出奇) 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右倾投降主义者)    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 三种人  想法    行动      实质 共同点 孱头   怕给污染  徘徊不敢走进  拒绝继承(逃避主义)  不混蛋     保存清白    放火烧光        盲目排斥( 虚无主义)     加废物     羡慕        欣欣然蹩进     全盘接受 (投降主义 )    挑2、真正的怎样?——“占有,挑选”。先占有,后挑选。占有是为了挑选。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怎样挑选?),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完成表格喻体事物 态度本体事物态度 鱼翅     吃掉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吸收(使用) 鸦片     送药房供治病  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  趋利避还(使用) 烟--    略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 (如八股文等无用的历史垃圾)姨太太  略     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                腐朽淫糜的东西(色情文化等)      剔除(毁灭)     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109第109页共111页\n    此外,作者还用“抛在……化”,表现所谓“平民化”的虚伪;用“当……里”状写所谓彻底革命的极“左”面目;用“背着……世界”,讽刺以“国粹”炫耀于人的可笑。用“像萝卜一样的吃掉”说明吸取精华应该有利于“大众化”,用“不用……宾”比喻不能只供少数人享有。鸦片虽然有毒,但可用,然而又不可以因其有用而故弄玄虚,招摇撞骗。所有这些,都将如何挑选讲得浅显易懂。 可认设置问题3.拿来主义究竟怎么“占有,挑选”?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拿来主义二、最后一节总结全文 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 ,训练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板书:8、拿来主义鲁迅孱头                使用   鱼翅鸦片昏蛋  (破)(立) 存放   烟枪烟灯     (占有挑选)废物                毁灭   鸦片烟枪焑灯姨太太 三、布置作业。完成课下作业。                  109第109页共111页\n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简介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讽刺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二、体味文中词语的讽刺、幽默的效果。  读课文每一节,体会语言特色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风格:犀利、幽默、讽刺。  请学生找出文中有关例句,具体体味。  1、 例:捧着“几张古画”“一路的挂过去”明确:“捧”刻画恭敬的媚态,“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见得多么寒伧可怜,可鄙可笑。  2、“活人替代了古董”,“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明确:反语。媚外求荣又出新的花招,愈演愈烈,讽刺强烈。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109第109页共111页\n明确:“丰富”“大度”应加双引号,反语讽刺其不自量力。 4、学生质疑,讨论、进一步品味先生用词的犀利、讽刺的效果。     三、归纳本文中心 1、“拿来主义”的含义     它是鲁迅先生的创见,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即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与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完全一致。 2、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 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 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 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四、总结本文的论证艺术。   1.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2.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五、拓展延伸    如何看待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这一现象。 六、布置作业。完成课下练习题。教学反思:109第109页共111页\n《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2、感受不同阶段的爱。3、父爱与母爱的比较。4、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委我爱你”。能力目标: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爱。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教学重点:如何理性地看待爱。教学难点: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分析。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在进入今天的主题之前,给大家说两个真实的事例。举秦怡和史铁生母亲的例子。(略)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我们成长的风风雨雨中,父母的付出永远是无怨无悔的。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美国作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倾听他是如何理性地审视人间最真最浓的情!109第109页共111页\n二、弗罗姆及《爱的艺术》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使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集体朗读)三、知识积累,预习检查1、给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罪孽秩序刹那咄咄逼人惶恐休戚相关归根结蒂2、解释下面的词语。爱情:(狭义)男女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广义)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恋的感情(同性恋等)节外生枝:本不应该生枝的地方生枝。比喻在原有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问题。多指故意设置障碍,使问题不能顺利解决。归根结蒂 :蒂,花或瓜果连接枝茎的部分。归结到根本上。咄咄逼人:咄咄:使人惊奇的声音。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三、推进新课。诵读文本,感知文脉。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给学生5分钟时间整体把握全文,自己尝试编写全文结构提纲。“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全文按照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来叙述母爱与父爱在他构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中的作用。(一)解题,理清脉络对象:母亲、母亲、孩子内容:爱层次:母爱、父爱、孩子明确:1、体验母爱(1-3)2、感受父爱(4-7)3、完善自身(8-10)109第109页共111页\n(二)阅读一、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问题一:母爱与父爱分别有那些特点?问题二:母爱与父爱有哪些不同?问题三:母爱与父爱有哪些积极性与消极性?学生自主解决,主要是寻找关键语句。明确:特点与区别:母爱①无条件。祝福、和平,不用为此努力。②自然世界。故乡。大自然、大地和海洋。父爱①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②思想世界。法律、秩序、纪律等。优缺点:母爱①伟大,渴求。②不需努力,无需赢得。父爱①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②必须努力,否则会失去。问题四:比较分析,说说两者差别的原因。母爱——童年时期以时间区分父爱——成长时期母爱——被人爱、无条件以能力区分父爱——通过努力、有条件小结:(初步得出弗罗姆观点,集体朗读)爱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艺术。问题五:什么样的爱才是成熟的爱?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比较:前者因为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是被动的,这种爱是幼稚、不成熟的。后者是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是主动的,这种爱是成熟的。通过此段说明,引出最后一部分。(问题引入)109第109页共111页\n第二课时(三)阅读最后一部分,思考问题六:如何完成成熟的一生?①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②树立起两个形象。③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学会自立。④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理智和判断力上。对文章进行小结,以时间和逻辑的顺序,分析了爱是一种能力。(对照板书)四、合作探究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爱的标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去实践这两种爱,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此题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如何健康地成长,并能从父母之爱延伸为他爱,由小爱向大爱升华。)引导:结合个人经历说体验;联系名人大家经历谈感受。1、高一新生初次离开父母,想念父母,引出话题——这是一种幼稚的爱,因为需要父母(联系课文)——这篇文章学过之后,有什么启发,今后该怎么去做——恰逢母亲节,不少同学说了具体的做法(本人想起了自己离世五个月的年轻的母亲。这不在我的教学设计范围内,是课堂上本人有感而发的)——学会爱他人,学会珍惜。“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爱首先是给而不是得”“要想赢得别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得付出。”2、联系电视剧《亲情树》,大姐孙雨欣用无悔的青春换来了弟弟妹妹永远的尊敬和永恒的亲情。3、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人民的总理爱人民,人民的总理人民爱。通过以上的讨论和层层推进,希望让学生明白:①爱的途径——努力和奋斗②爱的内涵——爱他人,爱自己③爱的升华——珍惜情感,感恩4、尝试回答问题:109第109页共111页\n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应该是双向的,相互的。在孩子的幼儿期是接受爱,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应该学会去爱别人,给与爱!这样孩子才会趋向成熟!(畅所欲言,深入探究)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位王子爱上了一个森林女妖,女妖病了声言吃了王后的心脏病就会好。王子义无反顾跑回家,趁王后熟睡之际剖开王后的胸膛摘走了母亲的心。捧着热乎乎的心王子向森林跑去,情急之中王子被树根绊倒,把母亲的心摔了出去。这时母亲说话了:孩子你摔疼了没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啊!我们从呱呱坠地一直到长大成人都被爱所包裹着,有时我们竟然因为周身的琐事将父母的关爱忽略了。学了这篇文章,难道我们的心弦没有与作者的某些观点产生共振吗?结合你的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感受到的父爱或者母爱。我们再来听听弗洛姆的哲思箴言,看精彩语段五、课堂小结在我们成长的磕磕绊绊中,总有无数的爱包围着我们,不关有来自父母的,还有来自方方面面的。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享受这些爱的同时也试着去爱护和关心身边的人。当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你的爱而无比温馨时,我相信:这个时候的你应该是最幸福的人了。送上一曲欧阳菲菲的《感恩的心》,让我们对所有关心和帮助我们的人大声地说声:“谢谢!”(《感恩的心》音乐声响起)六、情感延伸,真情书写(课后作业)弗洛姆想教会我们爱的艺术,那么我们现在就学着去爱别人,先从我们最亲的人开始。给亲爱的父母写一封信,今晚就放在他(她)的床头,或直接读给他们听。板书设计: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母爱——童年时期以时间区分父爱——成长时期母爱——被人爱、无条件以能力区分父爱——通过努力、有条件教学反思:109第109页共111页\n《第10课短文三篇热爱生命》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文章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文化素养。   2、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要在阅读过程注重反思,提出自己的见解,与人交流,共同提高。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相互质疑,整体把握文章。 2.研讨探究法 ,深入文章,探讨课本中体现出来的哲理思想。 情感目标:1、增加生命的责任意识和价值思考,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理念。 2、了解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对于自己的意义。 3、思考应该如何去生活,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以及地位。 教学重点: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 教学难点:领悟品味哲理性语言。  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自读检测,初读课文。1、作者简介 (1)蒙田(1533—1592),法国文艺复兴后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在16世纪的作109第109页共111页\n家中,很少有人像蒙田那样受到现代人的崇敬和接受。他是启蒙运动以前法国的一位知识权威和批评家,是一位人类感情的冷峻的观察家,亦是对各民族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进行冷静研究的学者。从他的思想和感情来看,人们似乎可以把他看成是在他那个时代出现的一位现代人。     蒙田出身贵族,祖上是波尔多人,他早年学习拉丁文,在波尔多市念完中学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深居简出,闭门读书思考。后来,他在政府部门任职,成为波尔多市议员,并两度被选为波尔多市市长。1562年他皈依天主教;1572年在他父亲死后才开始撰写《随笔集》。 (2)帕斯卡尔(1623—1662),法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和散文家。主要贡献是在物理学上,发现了帕斯卡定律,并以其名字命名压强单位。主要著作《思想录》。 (3)罗伯特•富尔格姆,美国当代作家、哲学家。在他的经历中,他当过干活的牛仔、民歌手、IBM公司推销员、专业画家、教区牧师、酒吧调酒师、绘画教师和父亲。他和他的妻子住在西雅图的一座船屋里。主要著作《我一躺倒,身下就起火》,《我需要知道的一切》。 2.文体常识   随笔是散文中特殊的一种,写随笔就像与邻家谈心般轻松,没有任何的负担,没有华丽的辞藻,严密的结构。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写随笔最重要的是要表达出写作的意图,或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或者是一点小感悟,或是一个新观点。散文与随笔的区别:随笔主“理”,是说理的,重“讲谈”色彩,较为冷静;而散文主“情”,是抒情的,重“自白”色彩,较为热烈。随笔面向人生,咀嚼人生况味,重哲理感悟;而散文面向内心,剖露人性奥秘,重生命体验。随笔讲求“文化”品位,读之能增人智慧,令人玩味不尽;而散文崇尚“人性”深度,读之能开启性灵,使人净化灵魂。      随笔与杂文都重说理、讲个性、富理趣,但是也有区别:首先表现在取材上,杂文取材多为抨击时政、针砭时弊,往往“小中见大”;随笔在取材上比杂文要“软”“淡”一些(多为二、三流题材),往往是“小中见趣”。其次表现在笔调上的区别,杂文“犀利”,往往寸铁杀人,“当头一击”即制强敌于死地,诚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随笔较为“闲适”,常常从容道来,温文尔雅,总不失“绅士”风度。另外还表现在语言色彩上,杂文多用“讽刺”,比较辛辣;随笔推崇“幽默”,较为惬意。作者简介(1)蒙田(1533—1592),欧洲文艺复兴后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代表作《随笔录》开创了随笔式文学的先河,对法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帕斯特尔(1623—1662),法国思想家 、数理科学家,主要著作《外省通信》和《思想录》。 (3)罗伯特•富尔格姆,美国当代作家、哲学家。主要著作 《我需要知道的一切》、我一躺倒,身下就起火》。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补充汉字。 109第109页共111页\n培养皿(   )   忖度(   )(   )   畜牧(   )    囊括(   )    Xiāo (    )逝      xiāo(     )毁    xiāo (    )烟       xuē(     )弱   wǎn (    )惜    wǎn委(     )       wān (     )蜒    zào 枯(     )       zào 焦(     ) 二、研读课文,品味鉴赏 1、文中说“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这种做法显然不可取,你认为应该怎么做才是“聪明人”的做法? 2、作者在文章中说“我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你如何理解作者比别人多享受到生活的?你同意作者的“生活乐趣大小是由对生活关心程度决定的”这个观点吗? 明确:观点一:这句话是作者对生命的一种深刻体悟。其意是说我们只有关心生活,深入生活,才能深刻地感受生活,更好地品味生活。人生并不在于生的“时光”有多少,而在于我们对生的关注有多少。观点二:这里的“乐趣”指的不仅是“乐”之情绪,更是“趣”之回味,所以“乐趣”是对生活真谛的一种深刻感悟,个中滋味漠视生活的人是体会不到的。3、既然文章的题目是“热爱生命”,作者却说“准备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 “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这里的“生存和死亡”和“热爱生命”有什么联系?明确:“生之本质在于死”这句话富有哲理。可以这样理解:有生就有死,没有死也就没有生。死亡是生命的终点,又是最终衡量生命价值的起点,正如俗话所说的“盖棺论定”,死是一面镜子,可以映照并定格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正因为如此,对每一个想活得精彩、有意义的生命来说,死亡的等待是不断向前行进、不断超越自己的根本原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 4、作者将要如何去热爱自己的生命?明确:时光无多,增加生命的分量。抓紧时间,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有效利用时间,弥补流逝的光阴。生命短暂,过得丰盈饱满。三、、拓展训练 109第109页共111页\n生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史怀哲说:“无论何时以何种方式选择伤害或毁灭生命都如同恶魔般有罪,这是道德需要考虑的原则。” 1)你如何理解“这是道德需要考虑的原则”? 2)对于“生命”这个话题,你如何看待?如果是“死亡”的伤痛,你准备怎么面对? 板书设计:热爱生命蒙田坏日子 消磨                面对生好日子 赏玩 态度     “哲人”:打发 消磨   热爱生命     “我”:  称颂 乐趣                     抓紧时间增加生命的分量 面对死         方法                   利用时间使生命丰盈饱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 1、 关于《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是作者在瞬间进发出的思想火花。读完整篇文章,作者认为人的特点是什么? 2、人能够思想,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3、关于《信条》,找出文章主旨。 二、研读课文,品味鉴赏 109第109页共111页\n1、关于《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的文本研读 思考:文章中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结合整篇课文,来谈谈你对这几个观点的看法。 2、关于《信条》的文本研读 (1)这是一篇具有很强哲理性的文章,请大家谈谈初读以后的感受。 (2)文章中说,“想想这样一个世界,它将许愿给我们大家——整个的世界——每天下午三点钟都有小甜饼和牛奶……”,作者在这里说到“许愿”,也就是人们还没有过上这样一种生活,没有拥有这样的世界,请结合文中的信条,来理解我们不能过上如此简单的生活的原因是什么。 (3)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结合自身,来谈谈你的人生信条是什么? 三、拓展训练 下面是从课文中选出的关键词,请选择一至两个写一句带有警示意义的句子或一段话,来表达你对人生、对生活等的感悟。  关键词:生命  生活  死亡  思想  为人  做事  附录  板书设计:信条吃——热甜饼,冷牛奶睡——每天睡个午觉怎样生活行——手拉手学会平衡——学一些东西,干点事,想一些东西,会娱乐收拾好自己的一摊子怎样做事记住一个“看”字每天学一些东西,干点活有东西大家分享公平游戏不打人109第109页共111页\n怎样为人交还捡到的东西不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说对不起教学反思:109第109页共111页\n《第11课廉颇蔺相如传》教案教学目的:知识目标:掌握课文中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能力目标: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协作方法。情感目标:学习蔺、廉二人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 2、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教学课时:4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介绍本文的学习目的。二、导入新课。指名朗读课文“预习提示”和注释①。1、关于《史记》的补充介绍:本纪(12 篇):专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活动(如《项羽本纪》)。世家(30篇):主要记述贵族的史事。(如〈〈陈涉世家〉〉)列传(70篇):记述官吏、士大夫和知名人物的事迹。分三种:①专传,即一人一传,(如〈〈淮阴侯列传〉〉)②合传,有二人合传,也有三五人合传,(〈〈廉蔺列传〉〉)③汇传,记同一类的若干人,篇名中并不举出人物姓名,如〈〈仲尼弟子列传〉〉、〈〈酷吏列传〉〉。表(10篇):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8篇):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分别叙述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艺术等的发展和现状。 109第109页共111页\n《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是24 史的第一部。《史记》的写法和所写人物对后世影响深远。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背景简介:公元前三——四世纪,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后期。七雄并峙,战火频繁。七国之中秦最强大,它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各个击破,力图吞并六国。赵是北方还有点实力的国家,秦一时难以吞并,便用讹诈的手段掠夺它的土地和财务。赵依仗廉、蔺二人军事上严密戒备,外交上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保障了国家的安全。本文着重记叙了二人团结合作,与强秦抗争的故事。三、检查预习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几件事?明确:按时间顺序写了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廉蔺交欢。课文也就自然分成三部分。提问:这三件事充满了矛盾冲突,能说说每件事各围绕什么矛盾展开的吗?明确:“完璧归赵”写的是诈璧与存璧的斗争;“渑池相会”写的是辱赵与尊赵的斗争;“廉蔺交欢”写的是私怨与国事的矛盾。作者在矛盾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而所有这些矛盾又都挂在对秦斗争这条主线上。学习这篇课文要始终抓住这个重点。板书: 完璧归赵—————————诈璧与存璧的斗争渑池相会—————————辱赵与尊赵的矛盾廉蔺交欢—————————私怨与国事的矛盾提问:文章是在矛盾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全文贯串了怎样的矛盾?明确:全文贯串了互相交织的两种矛盾:一种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一种是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一开始,秦恃强讹诈,赵国处境危急,矛盾十分尖锐。廉蔺二人一切为了自己的国家,彼此间并无私人恩怨。而后,随着赵秦间的矛盾几经缓和、紧张、缓和,蔺相如地位的不断上升,廉颇同他的矛盾便日益紧张。蔺的退让忍辱感动了廉颇,二人终于成了刎颈之交,矛盾消除,共同为国效劳,赵、秦间的矛盾也趋隐伏。四、学习“完璧归赵”部分109第109页共111页\n提问:(检查预习)这部分可分几层?列出情节提纲。明确:可分三层:(板书)(1)1——2段:简介廉、蔺(2)3段: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3)4——11段:决策入秦 缪贤荐贤(4)智斗秦王 决策入秦(5)完璧归赵 毕礼而归 章台刺秦(6)(事情的经过) 迫秦斋戒(7、8)从者归璧(9)廷斥秦王(9、10)五、讲析“完璧归赵”之第一层(也可单独作为一部分)1、疏通文句2、讲析提问:课文的前两段是简介本文的两个主人公。传记的一般写法,是在文章的一开头就介绍人物的出身之类。本文开头对二人的介绍与一般传记相同,但读完全文,却又感到其用意不仅如此。还有什么作用呢?明确:更重要的是突显两人地位的悬殊,影响的大小,为以后矛盾的引线。六、讲析“秦王求璧”(事情的起因)和“缪贤荐贤”一节。1、指名试讲,疏通文句。2、讲析提问:这段在情节的发展上有何作用?明确:这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也揭示了秦、赵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引出蔺相如张本。秦国愿“以城求璧”;赵君臣紧急商议,一,“计未定”,二,“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气氛极为紧张。在赵犹豫不定、进退维谷的情势下,引出缪贤的荐蔺相如。从缪贤的引荐,见相如之机智。这是相如出场之前的侧面描写。缪贤的“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一句话,也可作为下文的纲。七、布置作业:通读全文,疏通文句。109第109页共111页\n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指名口译课文第四段。二、讲析“决策入秦”一段。1.串讲2.讲析3.提问:这一段中哪几句是讲出使秦国的决策?明确:(议后可集体朗读)“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负秦曲”;“城入赵……归赵”。归纳:相如决策,解决了赵君臣不能解决的问题,见其智;愿当重任,奉璧入切,见其勇。这是一见其智。板书: 相如决策————智一见其智(对话描写)愿意入秦————勇三、析“章台斥秦”一段1、表情朗读(亦可让普通话好的同学朗读),读出秦王傲慢、贪婪得意的神态,读出相如果断机智,凛然正气,不惜碎玉,以死报国的气势。2、讲析:相如怒斥秦王有理有节,作者用语言描写表现蔺相如的智勇。“复取璧”见其智,怒斥见其勇。二见其智勇。板书: 复取璧————智二见其智勇怒斥秦王———勇四、讲析“迫秦斋戒”一段1、指名试译,然后视情况串讲。2、在秦王朝廷上,面对如狼似虎的秦君臣,蔺相如不卑不亢,以诈对诈,迫秦斋戒,以争取时间。三见其智勇。109第109页共111页\n板书: 以诈对诈————智三见其智勇(行动描写,语言描写)迫秦斋戒————勇五、讲析“从者归璧”一段1、串讲2、讲析提问:秦王第二次接见,场面与第一次有何不同?明确: 第一次 第二次地点: 章台 廷(议处国政的处所)人员: 美人、侍从 九宾(礼待外宾的仪式)场面如此隆重,烘托出相如的镇定自如,也表现出相如的胜利。提问:“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一句的含义是什么?明确:暗示对方,璧已归赵,如杀掉相如,有害无利。提问:在相如的一番“廷斥”下,秦王和群臣反应如何?明确:“相如而嘻”,发出惊呼,段无可奈何。秦王也只好自找台阶,说“赵王岂……欺秦邪?”最终“廷见相如……归之”。板书: 相如既知秦国历史,又洞察秦王内心————智四见其智勇针锋相对,请就汤镬———————————勇归纳:以上六个情节,步步展开,层层深入,置人物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刻画其主要性格特征——智勇,写待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一部分的最后两段是交代结果:相如胜利归来,秦王阴谋破产。提问:完璧归赵以赵胜秦败而告终,原因是什么?明确:秦诈璧靠的是势,相如存璧靠的是理。秦王理屈——气馁,相如理直——气壮。109第109页共111页\n七、布置作业:课后练习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讲析第三部分1、串讲3、划分情节提纲赵王赴会渑池相会 会上斗争“为好”结果二、讲析“赵王赴会”一段(15)1、“其后……杀二万人”,这是“完璧归赵”的余波,“渑池相会”的先声,赵国失地,折兵,形势险恶。2、齐读:秦王虽处劣势,段由于廉蔺之计,抗秦态度坚决,并做了周密部署,这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明确:1、廉颇留守,赵国部署 2、相如相从3、三十日不还,立太子为王(国不可一日无主)这一段交代背景,制定对策,寥寥数笔,具见廉、蔺胆识。三、讲析“会上斗争“1、学生试译2、讲析: 秦王: “酣”“令”——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秦御史:“前书”(不召而书)——见其预谋相如: “前(曰)”,“前(进缶)”,“跪”——显出机智秦王: 不许——不肯——不怿——为一击缶(被迫无奈)109第109页共111页\n3、集体朗读:“秦之群臣曰……为赵王寿”提问:索十五城本来是秦“为嬉”的本意,作者为什么写待简略?明确:(1)秦王受惊,余悸未消,战局已乱;(2)“左右皆靡”,前车可鉴,群臣何敢妄为?也就不必多费笔墨。归纳:渑池会上,相如面对群秦,以寡胜众,以宾夺主,由变动变为主动,处处见胆,句句见智,作者把人写活了。4、串讲“为好结果”,分析从略。四、讲析“廉蔺交欢”1、串讲2、划分情节:矛盾发生(17、18段)廉蔺交欢 矛盾激化(19)矛盾解决(20)3、(矛盾发生、激化分析略),讲析“矛盾解决”提问:矛盾之所以解决,是因为双方有共同的思想基础,这个基础,课文中用了哪句话?明确:“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五、归纳:全文三件酸,表现了两重矛盾(秦赵、廉蔺),前一个矛盾的发展结果,导致后一个矛盾的爆发;后一个矛盾的解决,又服从前一个矛盾斗争的需要。这样写,人物形象逐步饱满,主题思想逐层深化,从而在勇士效果上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发人深思。六、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上课时作业二、讲析提问:作品是用哪些表达手段,从哪些不同侧面来表现相如的思想性格的?109第109页共111页\n明确:(1)缪贤荐贤,从侧面显示相如的机智;(2)秦王求璧,先写赵国君臣拿不出主意,是反衬下文相如一言以决的胆识;(3)廷斥秦王,秦王设九宾礼仪的隆重召见,侧面烘托相如临危不惧,从容应对的机智和勇敢;(4)渑池会上,相如置工人安危于不顾,为的是维护国家的尊严;(5)廉蔺交欢中,相如处处忍让,显示相如识大体,顾大局,忍让为国的高贵品质。提问:课文以相如为主,是怎样写廉颇的?从中表现了廉颇怎样的思想性格?明确:全文在写相如时,或明或暗地提到了廉颇,同样提出了他在赵国的地位,表现了他的性特征。第一,开头就说他“以勇气闻于诸侯”。强调突出了他的勇。文章最后写他负荆请罪,固然是受蔺相如爱国精神的感动,也是他自己对祖国的一片忠心和勇于改过的精神。第二,作者介绍廉颇是“赵之良将也”,一旦国家形势紧张,赵王立即“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突出表明了廉颇既举足轻重之势,又不同于常人。渑池相会一段,对廉颇的描写更为明显,正是他的“盛设兵以待”,秦才不敢动的。第三,作品还写了他的智谋,如第二段,是“廉颇蔺相如计”、敦促才成行的。后来又是他建议“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也正是他给了相如以强大的后援。他的性格极为爽朗,开始居功自傲,后来又负荆请罪。三、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板书:109第109页共111页\n教学反思:109第109页共111页\n《第12课苏武传》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2.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德育目标: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教学难点: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109第109页共111页\n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简介班固及《汉书》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东汉著名的史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三、疏通文言知识 通假字: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    女:通“汝”,你。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畔:通“叛”,背叛。 与旃毛并咽之              旃:通“毡”,毛织品。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去:通“()”,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无”,没有。  信义安所见乎              见:通“现”,显现。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通“祀”,祭祀。  法令亡常                 亡:通“无”,没有。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亡:通“无”,没有。 109第109页共111页\n 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无”,没有。  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衿:通“襟”,衣襟。    决:通“诀”,诀别。  始以疆壮出                疆:通“强”,强壮。 古今异义: 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偿。    今义:副词,表程度。 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提拔。    今义:业绩。 位列将                  古义:位;官位。    今义:位置、地位。 列:一般的,普通的。  今义:排列。 兄弟亲近                古义:亲近的侍臣。  今义:动词,靠近。 我丈人行也。            古义:老人,长辈。    今义:岳父。 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独有女弟二人            古义:妹妹。    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            古义:年纪。    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 武等实在               古义:确实存在。    今义:诚实、老实。 词类活用: 1.意动用法     单于壮其节    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壮。 2.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使动用法,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109第109页共111页\n    (5)何久自苦如此!   若:使动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3.名词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词做动词,下。    (2)羝乳乃得归              乳:名词做动词,生子。     (3)杖汉节牧羊              杖:名词做动词,拄着。     (4)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祠:名词做动词,祭祀。     (5)惠等哭,舆归营          舆:名词做动词,抬。     (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词做状语,向上 。特殊句式:1.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者汉匈奴使”。     (2)为降虏于蛮夷     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     (3)何以女为见     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女为”     (4)子卿尚复谁为乎     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     (5)何以复加     介宾倒置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  2.判断句     (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汉所望也     (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3.被动句 109第109页共111页\n    (1)见犯乃死,重负国     (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3)皆为陛下所成就 难句补注:  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汉制,官至二千石以上者,其子弟可任为郎(皇帝侍从)。苏武父苏建为代郡太守,故其子苏嘉、苏武、苏贤皆得循例为郎。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且鞮侯)单于自谓\'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汉书•匈奴传》)    持节:节,使者所持信物,持节,指持代表皇帝的旄节出使。旄节,“以竹为之,柄长8尺,以旄牛尾为其眊,三重”(《后汉书•光武纪》李贤注)。   见犯乃死,重负国:“言被匈奴侵犯然后乃死,是为更负汉国,故欲先自杀也。”(《汉书》颜师古注)    蹈其背以出血:颜师古《汉书》注:“煴,谓聚火无焰者也。”煴火,指初燃未旺有烟无焰之火。覆武其上,指苏武面朝下,覆其身于坑之横木上。杨树达《汉书窥管》:“背不可蹈,况在刺伤时耶!\'蹈\'当读为\'搯\'……搯背者,轻叩其背使出血,不令血淤滞体中为害也。”蹈其背,指搯其背,即轻轻敲打其背。杨说是。    何以汝为见:王念孙《读书杂志》称原句本作“何以见汝为”。王说是。   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颜师古《汉书》注:“苏林曰\'取鼠所去草实而食之。\'张晏曰\'取鼠及草实并而食之。\'师古曰:苏说是也……去,谓藏之也。”《汉书补注》引刘攽说:“今北方野鼠之类甚多,皆可食也。武掘野鼠,即得食之。乃颇弆藏耳。”两说皆通。 四:安小标题,理清脉络     本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下面请同学们给文章的情节发展添加小标题,以此把握文章的脉络中。  1、学生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 2、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最佳的小标题。     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  小标题(仅供参考,答案不限): 1、初使匈奴,单于受礼。 2、缑王谋反,祸及汉使。 3、舍生取义,以死明志。 4、卫律劝降,威武不屈。 5、饮雪吞毡,此志不渝。 6、李陵劝降,忠贞如一。 7、武帝驾崩,恸哭数月。 8、汉匈和亲,请还苏武。 9、历尽艰难,发白归汉。 109第109页共111页\n (五)作业 试分析传记中主要的人物性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 2、分析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技巧。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分析人物,总结手法 1、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 2、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     3、学生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4、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 (1)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学生分别总结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再次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分组讨论、探究、总结)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人。    109第109页共111页\n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二、学生总结文章塑人物的艺术手法。  1、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2、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前面的总结中巳经谈及) 3、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请同学们把文章里各种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一个对比,看看他们的映衬分别凸现了苏武怎样的性格特征。 4、学生讨论、分析、总结 (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 5、教师小结: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6、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深感动着。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 三、课后思考:试评论苏武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 109第109页共111页\n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对苏武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教学重点: 对苏武的功过得失和价值意义进行讨论、评价。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全面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体会到苏武的人格魅力,但人无完人,苏武的行为也未必完全是对的,下面我们就围绕几个问题对这个人物的功过和价值进行讨论。     讨论方法:分小组讨论,小组长负责组织讨论并记录小组讨论观点,最后全班汇总,将每个小组讨论的观点进行对比、评价,以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二、教师用幻灯片展示讨论问题 问题一:     先看一段文字:“齐庄公到大臣崔抒的家里,竟跟崔杼的太太通奸,崔杼不甘戴绿帽子,当场把齐庄公杀了。晏子是齐国大臣,皇帝被杀,别人不敢去看,但他要去吊,他到了崔家,他的左右问他:你为君死么?晏子答得好,他说皇帝又不是我一个人的,为什么我要一个人为他死?左右又问他:那么,你离开齐国逃走吗?晏子答得好:皇帝的死又不是我的罪,我为什么要逃?我为什么要出国?左右又问他:那么你就回家吗?晏子答得好:皇帝死了,回到哪儿去呢?晏子真是中国第一流的大政治家,看他这三段答话,不死、不逃、也不想回家,说得又识大体、又有感情、又义正词严。当时他去吊皇帝,大家以为崔杼必定杀他109第109页共111页\n,但是他仍然去吊、去哭,并且‘枕尸股而哭’,一点也不怕刺激手里拿刀的崔杼。晏子识大体,是大智;有感情,是大仁;不怕死去哭,是大勇。晏子为什么有这种大智大仁大勇,我认为他是真正深刻洞悟‘死事’和‘死君’理论的人。他的理论是:做人君的,岂是高高在百姓之上的?而是主持社稷;做臣子的,岂是为领俸禄混饭吃的?而是维护社稷。所以人君死是为了社稷而死,做臣子的,就该和他一道死,‘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如果做人君的,死的原因不是为了社稷而是为了他自己,那么陪他死的,只合该是那些在他身边,跟他一起混一起谋私利、谋小集团利益的宠幸和亲信,才有份儿,堂堂大臣是不干的。齐庄公被杀以后,崔杼决定立齐灵公的儿子做皇帝,就是齐景公。那时景公年纪小,崔杼自立为右相,庆封为左相,他们把所有大臣都找来,在太庙里歃血发誓,说:‘诸君有不与崔庆同心者,有如日!’大家一一发誓,可是轮到晏子,晏子却要改变誓词,只发誓:‘诸君能忠于君、利于社稷,而婴不与同心者,有如上帝!’当时崔杼他们要翻脸,高国赶忙打圆场,说:‘二相今日之举,正忠君利社稷之事也!’高帽子一戴,弄得崔杼他们也只好接受晏子的大条件……”(选自《北京法源寺》作者李敖)     这段文字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的值得提倡的忠诚?晏子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诚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而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的牺牲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问题二:     前段时间,国家教育部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其中备受争议的是如下一段文字:“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 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 按照教学大纲的说法,苏武也就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三、学生分组讨论、探究。 四、各组组长向教师递交各组的总结。 五、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各组的讨论成果。 六、全班同学互相交流 七、教师提供参考观点 参考观点一: 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是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 但是苏武的忠诚里有没有愚忠的成分,我认为还是有一些的。比如:李陵劝降时曾经提到苏武的两个兄弟尽心为国却枉死,但苏武却一味坚持汉武帝对他们父子有莫大的提拔之恩,因此愿意为皇帝肝脑涂地。我认为,皇帝的知遇之恩固然应该感激报答,但兄弟的枉死也不应该回避,皇帝的恩情不109第109页共111页\n能抵消皇帝对亲人的伤害之过,该报的恩要报,该澄清的事实,该争取的权利也还是要争取。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权利与义务的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苛求苏武,因为他毕竟是古代人,他的思想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如果他能生活在今天这个时代,说不定也能像我们这样争取自己的应有的权利。  参考观点二: 反驳岳飞是民族英雄的人,一般是从民族英雄的定义出发,然后导出结论的。至于民族英雄的具体定义是什么,人民群众不关心,但似乎专家的定义和广大群众的不一样。是让专家修改定义,还是人民改变认识向专家看齐,值得探讨。但是一般来讲,在诸多英雄称号中,诸如打虎英雄、抗洪英雄,民族英雄的称号是最高的,我想凡是对于民族、国家的独立、解放和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并且具有巨大人格力量的人,都应该称作民族英雄。尤其是民族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爱国和献身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文化传承的关键内容。民族英雄的英雄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甚至敌我双方。所以康熙给袁崇焕平反,乾隆给史可法立祠,日本人给抗日英雄送葬。因此,有人所说的称岳飞为民族英雄,不利于民族团结,纯属无稽之谈、庸人自扰。事实上,好象也没有哪个少数民族对称岳飞为民族英雄提出过异议,或觉得伤害了谁的民族感情,金人的后代乾隆还拜谒过岳王庙呢。  参考观点三:   如何描述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演变,看起来容易、做好却很难。既要反映当时历史情况,又要反映中国地域和民族合并、共处、融合的演变,也要照顾到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感情,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更微妙的是,太多去谈各民族间纷争的痛苦和少数民族被兼并的详情,恰好启蒙了少数民族和族群(甚至包括中国南方和边远地区)被兼并的意识,激发了他们对属于历史上外来民族(特别是汉族或北方民族)的怨恨,导引少数民族和地方的分离倾向。从历史的处理来看,一个带积极性的做法,是承认民族之间曾经出现过压迫或掠夺与反压迫或反掠夺的历史,承认各民族有一些特有文化。指出特有文化的有些方面丰富了中华民族。但是,更加强调民族合并、融合、共处、互助、互利、共同发展的历史,更多去挖掘民族融合历史积极的方面和必要性。老去挖历史伤疤,只能让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兄弟民族间善意和兄弟情感淡漠,互相指责,相互的怨恨加深,引起民族大家庭的分裂。 如果说岳飞、文天祥是民族英雄,他们首先是汉族英雄,在当时反抗外族压迫和掠夺时,其事迹勇气令人敬佩。在当今各民族共处和形成的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敌人入侵时,可以发挥他们的精神。但是,在描述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历史时,有必要了解少数民族的感受,方法应讲究,需要微妙和成熟。中华民族需要有理性包容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观,也需要属于各民族的民族英雄。 八、课后作业:(任选一项) 一、搜集一些外交官(古今中外皆可)的资料,为他们写一篇传记,要求兼顾历史真实性和文学艺术性,可适当运用《苏武传》里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字数在800字以上。 109第109页共111页\n二、《假如我是苏武》     假如你正在面对苏武所面对的局面,作为汉使出使匈奴,匈奴有骄横的单于,你的一个糊涂的部下参与了匈奴亲王的谋反,身为汉使的你会怎么做?你要怎样处理这种复杂的外交局面?运用你的智慧,结合你平时知道的历史和外交知识,看你能否做一个比苏武更加出色的使节。板书设计:苏武传开端:汉匈矛盾,苏武出使(1)发展:因事被扣,卫律胁降(2-5)高潮:放牧北海,李陵劝降(6-8)结局:汉匈和亲,白发归乡(9-10)教学反思:109第109页共111页\n《第13课张衡传》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范晔的生平和《后汉书》的情况;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知识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使学生对张衡有深入全面的认识。 能力目标:1、了解人物传记的写法和技巧。 2、在学生对课文获得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开展思维活动,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德育目标:引导学生学习张衡刻苦钻研和注重社会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张衡在文学、科学、政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从而了解传记文学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凝炼简洁的语言。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 由张衡发明地动仪的相关情况导入。 地动仪比西方早1700多年,是测量地震的仪器。张衡开创地震学之先河。1956年10月,郭沫若:“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 二、 作者与作品简介 109第109页共111页\n(可先让学生介绍,后教师补充) 1、范晔,南朝宋代史学家、文学家。字蔚宗,顺阳人。少勤奋好学,善写文章,精通音律。做过宣城太守。 2、《后汉书》,以《东观汉记》为基础编写而成的历史名著。“前四史”之一。 三、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1、听录音朗读。 注意注音、断句等。 2、学生集体朗读。 3、提示读音。 属文 (zhu)  璇机(xuan)   算罔论(wang)   蟾蜍(chanchu) 4、疏通字句。 要求:依据下文注解,学生同伴互译,教师给予提示。 四、 整体感知课文: 1、 张衡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表现在什么地方?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谦虚谨慎) “从容淡静”“举孝谦不行”    (淡泊名利) 善机巧,作浑天仪、地动仪。 善术学,著《灵宪》《算罔论》。 善政事,为政机智果断,不畏权贵。 2、 除此之外,你对他还有哪些了解? 有《归田赋》《四愁诗》等。地动仪比西方要早1700多年。《数星星的孩子》一文可见其对天文的兴趣。 3、 全文共六段,介绍了张衡的哪些事迹? 文学成就(第一段) 科技成就(第二、三、四段) 治国才能(第五、六段) (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109第109页共111页\n4、 明确: 第一部分(1)记述张衡的学业、品德和文学的成就。 第二部分(2~3)介绍张衡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 第三部分(5~6)介绍张衡在政治上的成就。 五、 引导学生精读课文 1、张衡为什么有如此高的文学才华?(重点看第一段) 天资聪明,勤奋好学。 谦逊持重,鄙视名利。 执著专一,治学严谨。 2、引导学生自读第四段。 要求学生逐字逐句翻译。 1)集体朗读。 2)作者是如何介绍候风地动仪的? 依据事物内在联系,简明而具体的介绍候风地动仪的制造和使用:制造时间和仪器名称,材料、尺寸、形状、装饰,机件、内部构造,功能和作用,精确程度和效果,实践证明灵敏度和准确性,交代仪器的正式使用。 3)张衡为什么要造地动仪? 不计名利,为民造福。 3、引导学生学习5、6段。 1)学生自读,疏通字句。 2)这两段写了哪儿几件事情?突出人物怎样的性格? 一件是交代《思玄赋》的来历,突出张衡的心思细密,小心谨慎。一件为出任河间相时和奸党的斗争,表现了他的政治智慧。 六、 知识提升——归纳字词 1)通假字 员径八尺    通“圆” 形似酒尊    通“樽” 109第109页共111页\n2)古今异义 寻其方面     “方向”  现指相近的几个人物事情之一。 衡下车         “初到任” 现为从车上下来。 3)词类活用 大将军奇其才     (意动用法) 4)文言句式 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 连辟公府不就   (被动句) 果地震陇西      (状语后置) 讽议(于)左右   (状语后置、省略句) 视事三年          (省略主语) 七、 课堂小结 这篇传记仅以七百余字就概及张衡六十二年中善属文、善机巧,善理政等方面的成就,写出一个真实的人,伟大的人。 八、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 由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作者是如何将一位博学多才、从容淡泊的文人学者形象展示给读者的。 二、 总结要领,引导思维: 109第109页共111页\n1、从传记中可以看出张衡一生中经历了几位皇帝? 四位皇帝:东汉章帝    和帝    安帝    顺帝。 不难看出,写人物传记多按时间顺序组材,本文也是以时间为经线来写的,时间虽长,但叙事清晰。 2、对于张衡的博学多才,传记中是如何反映出来的? 突出科技成就,详写候风地动仪,文学成就较略。 3、小结人物传记的写法: 1)以时间为顺序组材,概括人物的一生。 2)突出人物重要活动,详略安排得当。 4、语言凝练平实是本文突出特点,请同学找出这样的句子或段落细细品味,然后与大家“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重点看第四段,主要由学生完成) 5、学习本文,你得到哪些启示?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 如: 1)品德和人格是在学业上成功的基础。 2)要跻身世界科技先进行列,必须要有民族自信心。 3)学习要注重社会实践。 4)一个人的潜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三、拓展延伸: 为了巩固大家对人物传记写作技巧的认识,并且帮助大家将课内的文言知识有效迁移,我们一起完成一道文言阅读题。 《曹植失宠》(参见发的资料)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结合课文的特点,总结了人物传记的写法,希望同学们仔细体会,以便今后在传记的写作中借鉴。 五、 布置作业: 109第109页共111页\n完成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张衡传 写作特点:1、 善属文1、按时间顺序介绍人物。 2、 善机巧 2、剪裁得当。3、 善政事   3、语言凝练平实而又不乏情致。                  教学反思: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袄芈蒇袇螀芇蕿蚀聿芆艿蒃肅芅蒁螈羁芄薃薁袆芃芃螆螂芃莅蕿肁节蒈螅羇莁薀薈袃莀艿螃蝿荿莂薆膈莈薄袁肄莇蚆蚄羀莇莆袀袆羃蒈蚂螂羂薁袈肀肁芀蚁羆肁莃袆袂肀薅虿袈聿蚇蒂膇肈莇螇肃肇葿薀罿肆薂螆袅肅芁薈螁膅莃螄聿膄蒆薇羅膃蚈螂羁膂莈蚅袇膁蒀袀螃膀薂蚃肂腿节衿羈腿莄蚂袄芈蒇袇螀芇蕿蚀聿芆艿蒃肅芅蒁螈羁芄薃薁袆芃芃螆螂芃莅蕿肁节蒈螅羇莁薀薈袃莀艿螃蝿荿莂薆膈莈薄袁肄莇蚆蚄羀莇莆袀袆羃蒈蚂螂羂薁袈肀肁芀蚁羆肁莃袆袂肀薅虿袈聿蚇蒂膇肈莇螇肃肇葿薀罿肆薂螆袅肅芁薈螁膅莃螄聿膄蒆薇羅膃蚈螂羁膂莈蚅袇膁蒀袀螃膀薂蚃肂腿节衿羈腿莄蚂袄芈蒇袇螀芇蕿蚀聿芆艿蒃肅芅蒁螈羁芄薃薁袆芃芃螆螂芃莅蕿肁节蒈螅羇莁薀薈袃莀艿螃蝿荿莂薆膈莈薄袁肄莇蚆蚄羀莇莆袀袆羃蒈蚂螂羂薁袈肀肁芀蚁羆肁莃袆袂肀薅虿袈聿蚇蒂膇肈莇螇肃肇葿薀罿肆薂螆袅肅芁薈螁膅莃螄聿膄蒆薇羅膃蚈螂羁膂莈蚅袇膁蒀袀螃膀薂蚃肂腿节衿羈腿莄蚂袄芈蒇袇螀芇蕿蚀聿芆艿蒃肅芅蒁螈羁芄薃薁袆芃芃螆螂芃莅蕿肁节蒈螅羇莁薀薈袃莀艿螃蝿荿莂薆膈莈薄袁肄莇蚆蚄羀莇莆袀袆羃蒈蚂螂羂薁袈肀肁芀蚁羆肁莃袆袂肀薅虿袈聿蚇蒂膇肈莇螇肃肇葿薀罿肆薂螆袅肅芁薈螁膅莃螄聿膄蒆薇羅膃蚈螂羁膂莈蚅袇膁蒀袀螃膀薂蚃肂腿节衿羈腿莄蚂袄芈蒇袇螀芇蕿蚀聿芆艿蒃肅芅蒁螈羁芄薃薁袆芃芃螆螂芃莅蕿肁节蒈螅羇莁薀薈袃莀艿螃蝿荿莂薆膈莈薄袁肄莇蚆蚄羀莇莆袀袆羃蒈蚂螂羂薁袈肀肁芀蚁羆肁莃袆袂肀薅虿袈聿蚇蒂膇肈莇螇肃肇葿薀罿肆薂螆袅肅芁薈螁膅莃螄聿膄蒆薇羅膃蚈螂羁膂莈蚅袇膁蒀袀螃膀薂蚃肂腿节衿羈腿莄蚂袄芈蒇袇螀芇蕿蚀聿芆艿蒃肅芅蒁螈羁芄薃薁袆芃芃螆螂芃莅蕿肁节蒈螅羇莁薀薈袃莀艿螃蝿荿莂薆膈莈薄袁肄莇蚆蚄羀莇莆袀袆羃蒈蚂螂羂薁袈肀肁芀蚁羆肁莃袆袂肀薅虿袈聿蚇蒂膇肈莇螇肃肇葿薀罿肆薂螆袅肅芁薈螁膅莃螄聿膄蒆薇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葿螈聿蒄葿袁羁莀蒈羃膇芆蒇蚃羀膂蒆螅膅蒁薅袇羈莇薄罿膄芃薃虿羆艿薃袁节膅薂羄肅蒃薁蚃芀荿薀螆肃芅蕿袈芈膁蚈羀肁蒀蚇蚀袄莆蚇螂肀莂蚆羅袂芈蚅蚄膈膄蚄螇羁蒂蚃衿膆莈蚂羁罿芄螁蚁膄膀螁螃羇葿螀袅膃蒅蝿肈羆莁螈螇芁芇莄袀肄膃莄羂艿蒂莃蚂肂莈蒂螄芈芄蒁袆肀膀蒀罿袃薈109第109页共111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