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2.49 KB
- 2022-08-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政治必修2全套教教案\n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一、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识记:(1)国家的含义(2)我国的国家性质(3)我国人民民主的特点(4)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5)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要遵循的基本原则(6)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7)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注意的问题理解:(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2)我国民主与专政的关系(3)全面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4)权利与义务的关系(5)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6)正确看待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分析:(1)联系现实,结合事例说明我国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2)联系现实生活,分析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查处高官贪污受贿案(4)运用事例,说明公民应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5)结合自身实际,分析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6)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中学生对待政治生活的态度【能力目标】(1)透过现象认识国家的本质(2)培养辩证分析的能力(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4)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认识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激发爱国热情,坚定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立场;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能够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加强民主观念、法制观念和义务观念;明确自身肩负的重任。以积极的热情参与政治生活,关心国家大事,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二、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1、人民民主的特征。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3、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4、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统一性原则。2、公民怎样参与政治生活。三、学习过程第一课时第一框、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一、面对新旧社会两次特大洪灾的思考课堂探究:(1)比较两次洪灾发生的不同时代,从社会制度方面思考:中国发生了哪些根本性变化?(2)比较两次抗洪救灾的过程,从国家政权方面思考:中国发生了哪些根本性变化?二、广泛、真实的民主126\nl:国家。(1)国家的产生:(2)国家的本质:(3)国家性质(国体)及其决定因素。①国家性质的含义:国家性质,即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具体地说,就是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②国家性质的决定因素:统治阶级的阶级性质决定着国家性质,从根本上决定国家性质的是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4)国家的类型。根据国家性质,国家有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四种类型。前三种类型属于剥削阶级国家,是少数剥削者对广大劳动者的统治。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而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广大劳动人民对少数敌人的统治,是新型的国家。2:我国的国家性质。(1)法律依据:(2)工人阶级的领导是我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3)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3: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知识点很重要,同学们要很好地理解和把握。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那么,怎样来体现人民当家作主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人民的民主来体现。人民民主与每一位公民都有密切联系,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人民民主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理解好人民民主的特点,要从广泛性和真实性两方面来掌握。要注意人民民主的特点与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是不一样的。(l)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①民主权利的广泛性。②民主主体的广泛性。(126\n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也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今天中国所焕发出的蓬勃活力,就是中国人民真实地拥有广泛自由、民主、人权的主动写照。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并享有广泛的自由、民主权利,怎样来保证人民真实地享有这些权利?我国采取哪些措施来保障人民权利的实现呢?主要是有"三个保障",即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具体结合事实来讲: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和公民享有广泛民主权利的制度保障。1979年初到现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了400多件法律、法律解释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制定了900多件行政法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8000多件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了48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现已初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已基本做到有法可依。我国至今已制定了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法律、法规1000多件,使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有了具体的法律依据。我国公民的民主权利有切实的物质保障。例如,公民选举所需经费均由政府开支;在选举期间,国家掌握的报刊、电视、广播等都为选举活动服务。课堂探究:对比新旧中国的变化,结合近年来我国人权事业取得显著进步的事实,你能说明"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抽象的、绝对的"这一观点吗?(探究提示:同学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大量搜集相关材料,来论证这一观点。如近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健康的发展,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16694亿元,比上年增长9.1%。按现行汇率计算,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小康;农村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改革开放之初的2.5亿人下降到2003年的2900万人;中国平均期望寿命已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71.4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世纪的年代初期的1500/100000下降到2002年的43.2/100000;婴儿死亡率由新中国成立前的200‰下降到28.4‰。;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保障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等许多与人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内容;200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l0部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其中《居民身份证法》《道路交通安全法》《行政许可法》和《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等,处处体现了为民、便民、利民,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基本精神……中国政府将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放在首位,提出了"执政为民"和"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思想,形成了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使人权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通过事实,我们可以看出,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具体的、相对的,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人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方面,其中,最根本的就是生存权和发展权,要保障和发展人权,必须从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人手,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人权事业还会取得更长足的进步,人权状况会不断改善,人权会更有保障。4:人民民主专政的专政职能。(1)对象:(2)意义:5:民主与专政。(1)含义:民主是指(民主的概念比较抽象,大家理解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把握:第一,民主是指一种与专制制度相对立的国家制度,是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才开始普遍采用的国家制度。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是对专制的否定。第二,"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是指民主总是为一定阶级所享有,总是属于统治阶级,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即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世界上从来没有抽象的、超阶级的民主。这是国体意义上的民主。第三,"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是指民主的形式、程序、原则,这些原则只在统治阶级内部适用,这是政体意义上的民主。政体意义上的民主归根结底是为国体意义上的民主服务的。第四,统治阶级的民主就是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因此,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总是离不开专政的。)126\n专政,即(2)我国的民主与专政是辩证统一的。课堂探究:请你根据上面的论述对以下两种观点加以辨析,并说明理由。观点一认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同其他类型的国家是一样的;观点二认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同其他类型的国家是不一样的。(探究提示: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同其他类型的国家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同其他类型的国家都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都具有阶级性。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势力。另一方面,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这是它们的相同点。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同其他类型的国家不同的是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其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大多数人的统治",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业为什么要坚持?本部分内容主要强调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三个方面来把握:(1)(2)(3)课堂探究:选择其中一个方面,阐明"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是正义的事情"这一道理。(探究提示: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结合事实,分析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如,从警惕国内极少数敌对分子和国际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的需要看:从国内角度分析,在经济领域,还存在严重经济犯罪分子;在政治领域,还存在敌视社会主义制度的人;在思想文化领域,还有人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严重破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生活领域,刑事犯罪分子的抢劫、杀人、放火、强奸等犯罪活动以及恐怖势力策划的恐怖活动……从国际环境分析,我国还处于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社会主义制度还会遭受国际敌对势力的颠覆和破坏,有的国家还妄图对我国进行"分化"西化"。这些活动和行为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的正常秩序,危害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到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影响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国家的专政职能,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打击一切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才能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课堂小结:略作业:①见《学习评价手册》②预习第二框126\n第二课时第二框、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课前预习1、阅读课文,完成《政治学习评价手册》P003【知识梳理】部分的填空。2、阅读课文,对本框中的探究活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写出答案。知识建构一、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1、为什么这么说?2、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1)含义:(2)主要内容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法律依据:含义:意义:②政治自由法律依据:内容:意义:保障:③监督权法律依据:含义及内容:意义:126\n3、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1)含义(2)主要内容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原因:要求:②遵守宪法和法律原因: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原因:具体要求:从国家安全看:A、含义:B、做到:从国家荣誉看A、含义:B、做到:从国家利益看A、含义:B、做到: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原因:二、参与政治生活把握基本原则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1)含义(2)具体表现126\n2、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1)在我国权利和义务的关系(2)如何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1)为什么?(2)怎么做?要点突破1、正确理解"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l)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我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国家赋予了我们权利与义务。公民的权利是法定的、神圣的、不可非法剥夺的;公民的义务也是法定的、庄严的、不容推辞的。我们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为基准的。(2)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含义: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3)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主要内容①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里的选举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也就是选举各级人大代表的权利;这里的被选举权是指"公民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也就是被选举为各级人大代表的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②政治自由。政治自由的法律依据: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政治自由是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表现。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创造各种条件,保障公民真正享有和行使政治自由。③监督权。公民的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它包括了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等。公民享有监督权是由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的。提示: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包括这样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公民有权按照自己的意愿选举人民代表;第二,公民有被选举为人民代表的权利;第三,公民可依照法定程序罢免那些不称职的人民代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是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基础和标志,是公民极为庄严的政治权利,是人民当家作主的表现。2、正确区分"公民与人民"、"权力与权利"(1)公民与人民①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国籍的,按照该国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然人。凡取得某国国籍就成为该国的公民,各国公民通常是由各国国籍法确认的。我国新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国国籍是区分中国人与外国人的一个根本标志。我国公民没有年龄、性别、民族、种族、职业、宗教、信仰、财产状况、居住期限、文化程度等的限制,无论其社会政治地位、历史情况有何不同,无论是否犯罪、是否属于敌我矛盾,都是我国公民。②人民是政治概念,它是以阶级内容来划分的,人民与敌人是相对的称谓,人民的对立面是敌人。人民通常是整体,在不同的国家或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的概念是不同的。在我国现阶段,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的范围。③公民与人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区别在于:性质不同,公民是与外国人(包括无国籍人)126\n相对应的法律概念,人民则是与敌人相对应的政治概念。范围不同,公民的范围比人民的范围更加广泛,公民中除包括人民外,还包括人民的敌人。后果不同,公民中的人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一切公民权利,并履行全部义务;公民中的敌人,则不能享有全部公民权利,也不能履行公民的某些义务。公民所表达的一般是个体概念,人民所表达的往往是群体概念。(2)权力与权利①权力是一个政治概念,一般是指有权支配他人的强制之力,它总是和服从联结在一起。任何社会都是一定的权力和一定的服从的统一。权力有两层含义:一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二是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它同一定的职务相联系,即有了一定职务就有了相应的某种权力。②权利是一个法律概念,一般指赋予人们的权力和利益,即自身拥有的维护利益之权。它表现为享有权利的公民有权作出一定的行为和要求他人作出相应的行为。权利和义务相对应而存在。③权利和权力的主要区别:其一,享有者范围的大小不同。作为政治意义上的权力,是同一定的职务相联系的,其享有者的范围是特定的;作为法律意义上的权利是每个公民都享有的法律权力和利益,其享有者的范围是广泛的。国家、社会的管理者行使的是权力,而公民个人、被管理者拥有的是权利。其二,两者行使的选择性与非选择性不同。权力不仅是享有者在职责范围内有从事一定行为的资格,而且意味着享有者必须从事该行为,它既不能转让,也不能放弃,否则就是读取或失职。而权利虽是法律规定或保护其享有者从事一定行为的资格,但并不意味着法律要求其享有者必须从事该行为,其权利有的可以放弃或转让。3、关于对我国公民的"政治性义务"的正确理解(1)我国宪法在规定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的同时,也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即公民对国家、社会应承担的责任。(2)公尺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的主要内容: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原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要求:第一,捍卫国家主权不被侵犯,与一切危害国家主权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第二,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坚决反对一切侵略、占领和割让、出卖国家领土的行为;第三,捍卫国家政权及其统一,与颠覆国家政权和分裂国家政权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第四,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坚决反对一切民族歧视、民族分裂行为。②遵守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③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这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其中,"国家安全"包括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受侵犯,国家的机密不被窃取、泄漏和出卖,社会秩序不被破坏等;"国家荣誉"包括国家的尊严不受侵犯,国家的荣誉不受玷污,国家的名誉不受侮辱。"国家利益"主要包括安全、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利益。④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4、正确理解"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把握的基本原则"(1)遵守基本原则的必要性:是公民耍参与政治生活,依法行使政治权利,依法履行政治性义务的需要。(2)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①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应特别注意,这里的"平等"是指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是"司法"平等而不是"立法"平等。因为我国的法律只能反映和体现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不能反映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的意志和利益,所以,在立法过程中不能对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平等。否则,法律就不能成为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安定、保证改革开放约有力武器。但在法律的执行过程中,对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另外,"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也不是指绝对的平均主义。②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的具体要求:一方面,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另一方面,也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探究活动③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在我国,国家、集体与公民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我们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在行使l公民权利与履行公民义务时,必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我们要积极履行公民义务,以维护国家利益。在我国,公民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具体问题上也会产生一些矛盾。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公民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1、课本P8:课堂探究:(1)细阅上述图片和文字说明,说说它们反映我国公民依法行使哪些政治权利、履行哪些政治性义务。126\n(2)归纳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并简要说明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与政治生活的关系。探究提示:(1)上排图片自左向右分别反映了我国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政治权利,行使游行、示威的政治自由,行使监督权。下排图片自左向右分别反映了我国公民依法履行服兵役的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以及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2)我国公民依法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政治自由,监督权;同时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政治性义务。只有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认真及行政治性义务,才能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以"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为基准的。依法行使政治权利,依法履行政治性义务,是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2、课本P9:课堂探究:关于如何理解政治自由,有以下两种观点。你认为它们有道理吗?说说你的看法。探究提示:观点一是错误的,观点二是正确的。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受任何约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由是相对的,政治自由也不例外。世界上没有脱离法律的绝对自由,法律是自由的体现和保障,自由与法律是对立统一的。因此,公民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政治自由,只要不超出法律所约束的范围,就不受任何非法干预。3、课本P10:课堂探究:(1)请你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等方面,对上述做法进行归类。(2)选择其中的两个方面,列举实例加以简要说明。(3)根据前面讲述的内容,以"公民依法享有哪些政治权利、必须履行哪些政治性义务"为题,自制一张示意图。探究提示:(1)①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应做到:捍卫国家主权,与一切危害国家主权的行为做坚决的斗争;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坚决反对一切侵略、占领国家领土和割让、出卖国家领土的行为;捍卫国家政权,与颠覆国家政权和分裂国家政权的行为作坚决斗争;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坚决反对一切民族歧视、民族分裂行为;反对任何企图西化、分化我国的行经。②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应做到:严守国家秘密;配合国家安全机关工作,为国家安全机关执行工作任务提供协助和便利条件;发现危害国家安全行为应及时向国家安全机关或公安机关报告;努力维护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作斗争;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2)如: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我们要坚决反对“台独”势力的“台独”论调,揭穿其分裂国家的本质,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坚决捍卫国家主权不被侵犯,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在维护国家荣誉方面,“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奥运健儿在雅典奥运会上取得的优异成绩、我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们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3)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权利政治自由义务遵守宪法和法律监督权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请大家自己动手自己试一试,你可能做得会更好。学了后面的内容以后,可以把相关的内容再加上,形成知识网络,便于知识的掌握。4、课本P11:课堂探究:观点一认为"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观点二认为"权利与义务是完全对等的"。你认为这两种观点是否相同?说说你的理由。探究提示:不相同。观点一在一定程度上正确揭示了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观点二是错误的。权利与义务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有区别:第一,含义不同。所谓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权益,它表现为享有权利的公民有权作出一定的行为和要求他人作出相应的行为;所谓义务,是指公民依法应当履行的某种责任,它表现为负有义务的公民必须作出一定的行为或禁止作出一定的行为。第二,特点不同。权利是法定的,不可非法剥夺的,是可以放弃的;义务也是法定的,但不能放弃。二者又是统一的,两者不可分离。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第三课时第三框、政治生活:崇尚民主与法制126\n课前预习1、阅读课文,完成《政治学习评价手册》P005-006【知识梳理】部分的填空。2、阅读课文,对本框中的探究活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写出答案。知识建构一、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1、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的共同信念2、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1)依法行使权力,履行政治性义务——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3)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三、我们总要参与我们总会参与怎样参与政治生活?1、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及其做法)126\n2、需要学习政治知识(学习的意义或好处——几个“有助于”)3、贵在实践(参与政治生活的方式、实践的理由)要点突破1、正确理解“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1)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的共同信念:崇尚民主与法制。(2)当代中国人的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0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我国宪法赋予我国公民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同时也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的政治性义务。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依法"行使政治权利,依法履行政治性义务"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0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人民群众依法参加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活动,极大地促进政府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这些活动,都是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0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约有机统一。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渗透在这些活动中,也是我们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Q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在综合国力等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耍居安思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认识世界,进而更好地认识中国,发展中国。我们应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也是我们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示:以上四个方面的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可以按照由主观到客观,由微观到宏观,由关心国内到关心国际的逻辑去掌握,进而培养全面看问题的能力。2、正确理解"中学生如何参与政治生活"首先,要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相辅相成,政治生活更多地涉及社会公共管埋和公共利益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得好与不好,直接影响到人民民主的实现程度,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如果人人都对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政治生活漠不关心,受害的必然是全体人民,从而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也会受影响。因此,我们应培养关心社会事务和国家大事的观念,增强公民的责任感、权利意识与义务意识,激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自觉地投身于政治生活之中。其次,要学习政治知识。"理论是行动的先导",要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必须认真学习政治知识。这样,有助于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助于我们放眼世界,紧扣时代脉搏,开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眼界;有助于我们树立"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国家观念,关心国家大事,自觉地服从和维护国家利益;有助于我们增强民主和法制观念,培养公民意识;有助于我们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增强主人翁应有的政治责任感和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能力。再次,要努力参加实践。实践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可以参加选举活动,参与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民主决策的活动,对于中学生来说,方式更是多种多样,例如可以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时事评论学习活动,可以参加阅读书报、收听广播、收看电视新闻等活动,可以参加共青团的活动。无论什么形式,关键是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激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素养,增强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可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点的理解,提高辨别政治是非的能力;使我们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关注我国的国情,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从而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提示:对待政治生活的态度是公民情感和价值观的体现,中学生必须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政治生活。126\n1、课本P12:探究活动课堂探究(1)这些中学生的行为有什么共同之处?(2)你是如何看待政治生活的?(3)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认为应该怎样参与政治生活?探究提示:(1)这些中学生都以热情的态度、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2)结合自己的理解,坦诚地谈谈自己的看法。(3)结合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认识;学了课本内容后,谈谈有什么新的感受。总起来说,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要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培养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事务的观念,激发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认真学习政治知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提高自身政治素质;以不同的方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点的理解,增强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2、课本P13:课堂探究:(1)看了这张图表,你有什么感受?(2)谈谈你对参与政治生活的看法。探究提示:(1)谈谈自己的感受。从调查结果看,大多数同学关心政治生活,愿意以热情的态度参与政治生活;但仍有部分同学不能正确对待政治生活,以冷漠甚至厌弃的态度拒绝政治生活。我们还需努力,通过学习和做工作,使这部分同学能明白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改变错误的认识,能自觉投身于政治生活之中。(2)通过学习下面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真实看法,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和探讨。误区警示1、"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发展不够完善"矛盾吗?不矛盾。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是从民主性质即民主的阶级属性角度讲的。民主性质指的是民主的阶级属性。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它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社会形式,有鲜明的阶级性。在当代就存在着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两种不同阶级性质的民主。就资本主义民主而言,其阶级性是资产阶级民主,是极少人享有的民主,是对大多数人的专政。就社会主义民主而言,其阶级性就是无产阶级的民主,它是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大多数人的统治"。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从这一角度说,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发展不够完善是从民主的实现程度,即民主原则和精神转化为实践的程度、状况和水平角度讲的。民主的发展程度受众多因素的制约,如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社会的阶级性质、社会的政治文化、公民的素质、民族的历史传统等等。由于社会主义民主发展较晚,并受到以上因素的影响,因而发展不够完善,民主制度不够健全;相比之下,资本主义民主经历数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相当完备的民主政治体制,发展比较完善。但我们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民主存在不完善之处而否认它是新型的民主,否认它的优越性。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民主会逐渐完善、成熟。2、对我国"选举权"认识的几个误区。(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作为我国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其主体是全体公民。在我国,拥有选举权的主体空前广泛,但并不是所有公民都有选举权,属于下列三种情况的公民没有选举权:①未满18周岁的公民;②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③精神病患者。所以,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主体并不是全体公民。(2)选举权就是选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权利。选举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即选举人大代表的权利,并不是选举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选举国家领导人的权利。3、对"权利"认识的几个误区。(1)享受权利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我国宪法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我国公民既享有权利又履行义务。人民的主人翁地位是通过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来体现和保证的。人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都是当家作主的体现,不能只认为享受权利才是当家作主的体现。(2)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公民享有公民的权利就越多。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因此,公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不影响公民享有权利的多少。当然,公民受教育的程度会影响其实现享有权利的范围和程度,尽管如此,也不能说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公民,享有公民的权利就越多。(3)公民享有的权利都是一样的。"公民享有的权利都是一样的。"实际上是说每一公民与其他公民享有的权利都是一样的,是平均的。其实,公民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但公民实际享有权利的范围或程度则又是有区别的,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有些特定权利,并非人人都享有。如,宪法规定,全国人大代表享有的人身特别保护权和言论特别保障权,只有全国人大代表享有,并非人人都享有。第二,我国宪法规定:未满18周岁的公民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可见,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也非人人都享有,未满18周岁的公民就没有相应的行为能力。第三,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不具有如下四项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从这一点来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与守法的公民相比,其享有的权利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公民享有的权利都是一样的"说法是错误的。126\n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第一课时第一框: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一、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时根据课程标准内容目标第一单元的第2条编写,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分析如下:1.2评述具体事例,比较不同选举方式的特点;表达公民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权利的正确态度。本标准要求学生明确民主选举的方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差额选举、等额选举等选举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点,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认识民主选举的意义;懂得民主程度的发展受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选举方式的选择要符合国情,必须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明确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的正确态度,选举权是公民最重要的民主权利,要珍惜选举权利,投出理性的一票。2、学习目标:课题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识记理解分析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1)选举的具体方式(2)确定选举方式的具体条件(1)各种民主选举方式的优点和局限性(2)我国选举方式的选择体现国家的性质,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联系现实生活民主中选举的实例,从选举方式的内容、作用、选举方面分析我国民主选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从选举方式的特点入手,认识民主选举方式的选择,通过不同的事例,体会公民通过哪些形式如何参与选举。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民主选举的重要性,并树立珍惜自己选举权利的意识二、教学重难点1、差额选举、等额选举、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的比较2、珍惜自己的民主权利、怎样行使好选举权三、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阅读课文,完成《政治学习评价手册》P008【知识梳理】部分的填空。2、阅读课文,对本框中的探究活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写出答案。知识建构一、民主选举面面观——探究与共享课堂探究:P15(1)镜头一和镜头二的选举方式有哪些异同?(2)你还知道哪些选举方式?(3)你能对这种选举方式的意义和效果作出自己的评估吗?(4)镜头三给了你哪些启示?探究提示:(1)镜头一是直接选举,镜头二是间接选举,镜头一和二的选举都是差额选举,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的相同点:都进行投票选举,都表达了选民的意愿,都是民主选举的方式。不同点:直接选举是每个选民都直接投票选举,一般适用于基层民主选举,在选民较少、分布较集中的情况下进行;间接选举是先由选民选出代表,再由这些代表来代表选民进行投票选举,一般适用于较高一级的民主选举,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往往使用该种选举。(2)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如果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我们称之为等额选举;如果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我们称之为差额选举。126\n(3)直接选举能使每个选民都有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能选择自己j$日中最值得信赖的当家人,但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下。不适应于直接选举。间接选举适用于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由选民选出的代表来投票选举,这种方式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但不能表达每一个公民的意愿。等额选举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但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选民可能误以为将要当选者已事先"内定",因而其积极性受到影响。差额选举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在被选举人之间也形成了相应的竞争,这也易导致候选人的虚假宣传、金钱交易等情况的发生。(4)①选举是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利、实现自身利益的重要保证;民主选举是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前提,民主选举失败,谈不上其他“三个民主”。②公民能否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权利,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也是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我们每个公民都应当十分珍惜、认真对待、充分行使选举权。③我们要克服那种“选举与我无关”“谁当选都无关紧要”“选谁都是一个样”“选举就是走过场”等错误观点。二、选举方式的选择1、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以及竞选的优点及局限性方式含义优点局限性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1、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依据——制约选举方式的选择的因素课堂探究:P17(1)比较两张照片反映的国情,说说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2)想一想:选择选举方式的重要制约因素是什么?探究提示:(1)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人民群众的民主素养也不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增强了,政治参与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文化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2)经济发展水平、选民的文化水平、群众的民主素养等都会制约选举方式的选择,同时选举方式的选择又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2、我国采用的选举方式适合国情——表现在哪里?126\n一、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1、公民参与民主选举的意义2、公民参与民主选举的态度3、公民应当如何行使选举权课堂探究:P18(1)在上述各种想法中,你比较认同哪一种或哪几种想法?说说你的理由。(2)你认为影响投票结果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3)在经过补充之后,请你按重要性加以排序,并与同学交流共享。探究提示:(1)比较认同第1条、第4条和第5条。选村民委员会主任,就是让他为大家服务的、给大家解决实际问题的、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这就需要村民委员会主任热心服务、为人正直、公正无私、办事能力强。(2)是否代表人民的利益。(3)同学们可自己排序,加以补充,然后分小组讨论交流,说明理由。要点突破l·正确理解"选举方式的选择"(1)选举方式主要有: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2)不同选举方式之间的比较:①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直接选举间接选举含义由选民直接投票选出选举人的方式先由选民选出自己的代表,再由他们代表选民选举产生上级代表机关的代表或政府领导成员的方式优点一是它能更直接地反映民意,实现选民的意志。二是可以更好地调动公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积极性,三是有助于加强选民与当选者的联系选举成本较低,便于组织等局限性在选民人数众多的情况下,直接选举的组织工作和技术工作都有相当大的难度,且成本也比较高由于间接选举是由选民选举产生的代表进行投票,致使选民与当选者之间的联系受到一定的阻隔,影响了选民意愿的表达适用范围选民较少,分布相对集中,目前适用于县及县以下的人大代表的选举、城市的居民委员会、农村的村民委员会选举等选民比较多,分布较广,目前适用于县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乡以上各级政府的组成人员的选举②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126\n等额选举差额选举含义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的方式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的方式优点可以比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有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在被选举人之间也形成了相应的竞争缺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选民可能误认为将要当选者已事先"内定",因而积极性受到影响如果不加以有效规范,易导致虚假宣传、金饯交易等情况的发生适用范围在极少数的情况下采用人大代表的选举等(3)制约选举方式选择的因素①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选举方式。②选举方式的选择必须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4)我国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等额选举与差额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①从我国国情来看,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第一次将国家政权机关的构建置于民主选举的基础上。人民选出的人大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各级国家机关。②从我国国情来看:由于建国初期,国家经济文化十分落后,交通也不便利,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还不强,实行较大范围的直接选举还不现实。从这样的国情出发,在民主选举人民代表大会时仍承袭了民主革命时期创立的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方式。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公民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因而我们逐步扩大了直接选举的范围,实行普遍的差额选举。但是,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平衡等状况没有根本改善。从这个国情出发,我们仍然要选择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等额选举与差额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提示:我国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是1953年颁布的,1979年经过修订颁布了第二部选举法,1982年又对第二部选举法进行了修订,1986年、1995年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又对选举法进行了修订和充实。2004年10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十二次会议对选举法进行了修正。主要有:防止"暗箱操作",在直接选举中规定预选;候选人应与选民见面,回答选民问题;严惩贿选行为,国家公职人员破坏选举给予行政处分等。2、正确理解"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1)公民行使好自己选举权利的重要性①公民只有行使好这一权利,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即是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②是否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权利,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我们要批判那种"选举与我无关""选谁都可以"的想法,这是公民意识不强、主人翁意识不强的表现。③公民行使好这一权利,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也是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人政治素养的高低,政治参与能力的大小,其中就是看其怎样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2)如何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①公民要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只有提高民主选举的素养,才能真正选出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人。②公民应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权利,不断增强公民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增强公民的参与感和责任感。③公民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参与能力,培养政治素养,在周全考虑、理性判断的基础上,郑重地投出自己的一票。特别提醒:公民的政治素养是指公民政治参与的态度和能力,其中最重要的表现是公民民主选举的素养。而公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即参加选举的态度和能力,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第二课时126\n第二框:民主决策——作出最佳的选择一、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时根据课程标准内容目标第一单元的第4条编写,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分析如下:1.4列举当前公民参与决策的民主形式;……理解公民行使民主决策的途径和方式。本标准要求学生懂得公民参与决策的民主形式,公民可以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等参与民主决策;知道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是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在实践中公民也会提高自身参与决策的能力等。2、学习目标课题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识记理解分析民主决策:作出最佳的选择(1)民主决策的具体方式(2)公民直接参与决策的重大意义(1)不同民主决策方式的差别(2)民主决策的意义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从决策的形式入手分析决策者与公民同历决策过程、共享决策成果的意义通过不同的决策事例,对照比较,使学生懂得决策不是少数精英的事情,公民应提高素质,积极参与决策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民主决策大重要性,并积极参与民主决策,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增强政治责任感二、教学重难点:1、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和重大意义2、社会听证制度的作用三、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阅读课文,完成《政治学习评价手册》P010—011【知识梳理】部分的填空。2、阅读课文,对本框中的探究活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写出答案。知识建构一、两种不同的决策方式——探究与共享课堂探究:P19(1)你赞成哪种决策观点?说说你的理由。(2)假如你是决策者,你会采取哪种决策方式?(3)你知道公民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参与民主决策吗?探究提示:(1)赞成"观点二"。因为公民参与决策过程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环节。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有助于决策者充分发扬民主,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在参与民主决策的实践中提高能力,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2)采用民主决策的方式,让公民广泛参与决策过程,充分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群众的智慧,代表群众的利益。(3)公民可以通过电话、信函、传真、电子邮件、新闻媒体等渠道参与民主决策。二、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1、决策的重要性2、民主决策的方式(1)间接方式——公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代表人民意志的人进人决策机关,参与、审议、监督、制定决策,这是使各项决策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这种公民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要求决策者代表民意、反映民情,体现人民的利益。126\n(2)直接方式——是公民直接参与决策过程,对决策的形成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课本重点谈的是这点。①情民意反映制度含义:意义:②专家咨询制度含义:意义:③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含义:意义:④社会听证制度含义:意义:课堂探究:P21(1)参加听证会的人主要来自哪几个方面?来自各方面意见的差异要是什么?(2)假如你是决策者,你能否对这种差异作出自己的评估和说明?(3)你赞成哪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探究提示:(1)主要来自国家计划发展委员会、铁道部、消费者、专家学者、人大代表几个方面。来自各方面意见的差异主要是在春运、暑运及主要节日期间列车的票价是否应上调?及怎样调节?(2)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春运、暑运及主要节日期间客运量较大,客车供应紧张,为缓解客运压力,列车票价可适当上调,这可以缓解铁道部门的压力,正确地引导居民的消费。但票价上调也不可"一刀切",对于老少边穷地区和打工的农民可以给一定的优惠票。同时,铁道部门不能因为旅客增多而降低服务,票价上调后,更应提高服务质量,给乘客提供优质的服务。(3)赞成第三种观点。价格听证会制度,就是让公民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便于决策利民,使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所以政府会考虑消费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而政府不单是看消费者的要求,还要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如,铁道部自身的压力,社会各阶层的反映,等等。三、同历决策过程共享决策成果——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1、对决策者的意义2、对公民的意义126\n课堂探究:P21想一想:为什么要提出这些注意事项?(2)了解这些情况之后,我们就可以按照下列步骤,举办一次模拟听证会。探究提示:(1)关于学校收费的听证会是一个敏感的问题,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特别是家长和教育部门。只有各方代表比例合理,才能充分了解各方的反映,使决策更科学、合理。尤其是家长的比例不能太低,因为他们最了解学校的收费问题,与他们的利益关也最密切。家长只有在咨询相关情况、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发表的意见才更具针对性。学校属教育部门,为了听证会的公正、合理,故教育部门自身不宜主持听证会。听证会邀请媒体参加,以保证决策有足够的透明度,也便于使公民了解和监督决策的落实。(2)略,可参照课本的有关信息设计。思维拓展决策科学化与决策民主化的关系(l)决策科学化,是指决策指导思想、决策体制、决策组织和决策程序必须科学化。决策民主化包括:首先,决策的主体是人民;其次,决策必须代表和体现人民的意愿和要求,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2)决策科学化和决策民主化是紧密相连、相互渗透的有机整体。一方面,决策民主化是决策科学化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另一方面,决策科学化是决策民主化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第三课时第三框: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一、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根据课程标准内容目标第一单元的第4条编写。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分析如下:1.4……;对照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有关制度和法规,理解公民行使民主决策管理的途径和方式。本标准要求学生明确参与民主管理的有关制度和法规,了解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是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幸福生活,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方式。2、学习目标课题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识记理解分析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1)我国村民自治的内容、作用(2)我国城市居民自治的内容、作用我国城市居民自治、村民自治是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结合近几年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情况,分析我国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村最广泛的民主实践通过学习我国基层民主自治的内容,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在民主实践中逐步增强和提高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基层民主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深刻的实践;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尝试参与民主管理的活动,体验民主管理的价值和意义。二、教学重难点:我国基层民主形式及其重要作用。三、学习过程126\n课前预习1、阅读课文,完成《政治学习评价手册》P013—014【知识梳理】部分的填空。2、阅读课文,对本框中的探究活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写出答案。知识建构一、基层民主自治进程回眸——探究与共享课堂探究:P23(l)在我国农村、城市,实行基层民主自治的机构是什么?(2)从上述"村民道德评议会"的活动看,村民是如何通过基层民主自治机构行使民主管理权利的?(3)我国发展基层民主有什么重大意义?探究提示:(1)分别是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2)村民通过村民委员会发表意见,对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参与管理,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凡是涉及全村村民利益的事,都由村民会议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讨论决定,运用民主的办法来管理村里的日常事务。(3)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可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二、最广泛的民主实践1、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是什么?2、村民委员会(1)含义:(注意:性质、设立目的、成员产生、法律制度保障各是什么)(2)村民自治的内容:课堂探究P24:(1)你或你的亲戚所在的村有没有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如果有,你能说出一两条吗?(2)填表:我心目中的《村民自治章程》。(3)在你填写的《村民自治章程》条文中,你认为哪一条是最重要的?说说你的理由。探究提示:(1)有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如,关于村民建房及宅基地的使用管理办法,关于土地承包的有关规定,关于财物管理办法等问题。(2)(可参考下列内容)0村民行为规范0村级领导干部行为规范0依法管理制度我心目中的《村民自治章程》0村务公开制度0社会管理制度0福利待遇制度(3)村务公开制度最重要。因为村民最关心的是涉及他的自身利益的有关问题,只有村务公开,才能让村民了解村里的决策内容,便于发扬民主,进行村务监督,增加决策的透明度,保护村民的合法权益。126\n课堂探究P24-25:(1)请你说说在这三个镜头中,村民是通过哪些方式参与本村事务管理的。(2)假如你的家在农村,你能说说你们那里的村民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村务的吗?(3)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了解村务公开的范围。探究提示:(1)镜头一是通过村务公开的方式,理财小组进行查账参与村里的财务管理;镜头二是通过召开民主质询会的方式,让村民参与村务管理;镜头三是通过设立村务公开栏,以监督的方式参与村务管理。(2)村里设立村务公开栏,让村民监督村务参与管理;召开村民大会,对村里的重大问题让村民发表意见;让村民讨论制定本村的村规民约。(3)①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及其实施情况。②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和落实方案。③救灾救济款物的发放情况。④水电费的收缴以及涉及本村村民利益、村民普遍关心的其他事项。3、城市居民委员会(1)含义:(注意:性质、适用地方)(2)作用:(3)城市居民自治的内容课堂探究P25:这个事例对你有什么启示?你了解所在社区的居民委员会吗?让我们一起做个调查。探究提示:(1)①居委会是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民主管理机构,是维护居民的合法利益的自治组织。②居民通过居委会反映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在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事务时,由居委会讨论决定。③居委会是反映民情、传达民意、代表居民利益的自治组织。(2)同学们自行调查所在社区的居民委员会。一、共建祥和文明社区1、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的意义课堂探究P26:这一组镜头,摄下了我们的同龄人参与民主管理的一些做法。这些做法对你有哪些启示?探究提示:我们作为国家公民,对本地的事务也应有主人翁的责任感,尽管民主管理的经验不足,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基层民主自治这种最广泛的民主实践来锻炼自己,大胆尝试采用不同的方式参与民主管理活动,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以此来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意识和能力。2、青年学生应自觉参与民主管理——中学生需要有参与民主管理的经历第四课时第四框:民主监督——守望共同家园一、教学目标126\n1、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根据课程标准内容目标第一单元的第3条编写。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分析如下:1.3列举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利的渠道和方式,感悟公民参与民主监督的责任和价值。本标准要求学生了解公民的监督权,监督的对象、范围,即谁监督、监督谁的问题;懂得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渠道,即向政府信访机构举报、向人民代表反映情况、新闻媒体曝光等;公民行使监督权的责任和意义;明确要付责任地行使公民监督的权利,合法地使用监督权。2、学习目标课题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识记理解分析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1)宪法、法律赋予公民的民主监督(2)公民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3)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1)各种民主监督渠道的内容、特点。(2)民主监督的意义(3)公民应当负责任地行使监督权利联系现实生活中民主监督的实例,分析民主监督的作用及如何负责行使监督权利通过了解民主监督的途径、方式,提高民主监督的自觉性,并规范自己民主监督的行为通过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民主监督的重要意义,通过合法的途径和方式,积极参与民主监督,感悟这样做的责任和意义。一、教学重难点1、民主监督方式的选择2、怎样负责任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三、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阅读课文,完成《政治学习评价手册》P016【知识梳理】部分的填空。2、阅读课文,对本框中的探究活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写出答案。知识建构一、谁监督监督谁——探究与共享课堂探究P27:(1)在派出所民警拒不履行职责时,刘某可以行使什么权利?(2)上述方法中,你认为哪些是合法的?哪些是不合法的?(3)你还能提出哪些解决问题的方式?(4)把你认为合法的方式,按照重要性进行排序,然后说明理由。探究提示:(1)行使监督权。有对派出所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提出批评、建议、告发、举报的权利。(2)第2、4、6条是合法的,第5条是不合法的。(3)向派出所写信、发短信等方式反映、举报,也可向该值班民警当面指出他的错误做法。(4)①"打热线电话,举报派出所的行为。"因为在我国建立了信访举报制度,这是宪法所规定的提出批评、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权利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行民主监督的有效方法。②"找当地的人大代表,请人大代表出面解决问题。"因为在我国设立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实行民主监督,公民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由人大代表形成议案上传给国家权力机关,使问题得到解决。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能够使公民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得以真正地落实,得到切实的保障。③"借助舆论的力量,将派出所值班民警的失职行为曝光。"因为我们可以通过舆论监督制度行使监督权,舆论监督以其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大、时效快的特点,在民主监督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二、选择民主监督的方式1、公民的监督权及其具体内容(1)126\n(2)(3)2、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多种合法渠道(1)信访举报制度。(含义、意义)(2)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含义、意义)(3)舆论监督制度。(含义、特点、作用)(4)此外,还有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课堂探究P28:和P29(同学自己查有关资料回答)三、负责任地行使监督权利1、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三点意义)2、公民如何行使监督权?公民行使监督权时要做到:(1)从态度上看:(2)从行为上看:126\n要点突破1·正确理解"选择民主监督的方式"(1)民主监督的对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2)公民监督权的主要内容:其一,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公民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1的缺点、错误和违法、失职行为,有权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或直接或间接地向其提出批评,并要求其改正;对于其工作中的缺陷、问题与不足,有权提出改进或改善的建议。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于人民群众的批评、建议,应认真听取,并加以研究、分析,吸取正确的批评意见,改进自己的工作。对于人民群众提出的某些不完全符合实际的批评和不适应的建议,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向提出批评建议者予以必要的解释和说明。其二,申诉的权利。申诉是在不停止执行原行政行为的情况下,申诉人为维护自身权益提出意见和要求的制度,这表明公民有权要求国家机关对已经发生效力的行政行为进行重新审理,使公民得到公正处理,确保不违法不违纪的公民不被错误处理。其三,控告的权利。一是控告的对象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二是控告的内容可以是违法犯罪行为,也可以是一般的违反法纪、党纪的行为。其四,检举的权利。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贪污腐败和渎职犯罪以及单位犯罪行为,任何公民都有权进行举报。(3)公民实行民主监督的方式①信访举报制度。信访举报制度是通过给国家机关写信、打电话或向有关人员当面指出的方式,反映自己的意见,提出批评、建议。这一制度是我们行使宪法所规定的提出批评、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权利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我们实行民主监督的有效方法,为此,我国各级各类国家机关都设立了接待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的工作机构。②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这种方式是公民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形成人大代表的议案,上传到国家权力机关。人大代表好比一条纽带,一头连着国家权力机关,一头连着广大人民群众。实施这种制度,能够使公民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得以真正地落实,得到切实的保障。人大代表是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对人民负责,他可以将公民反映的意见、建议以议案、质询的方式在人代会召开期间得以解决。③舆论监督制度。这种制度主要是我们可以依法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发表意见,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新闻媒体包括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图书等。舆论监督的最大特点是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在民主监督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④此外,还有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人,政府将为公民直接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提供更多、更有效的途径。提示:我国民主监督的方式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因此,这种监督的方式更多的是一种"民对官"的监督,在监督形式上,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不公开的;一般不具有强制性,民主监督对被监督对象不具有强制权;民主监督是人民群众的一种权利,因此,民主监督的权利实现的广度和深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和文化水平,取决于国家整个民主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发展,取决于国家对民主监督的重视和对行使民主监督主体的支持和保护程度,2、科学地理解"负责地行使监督权利"(1)实行民主监督,具有重要意义。①它有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②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③有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2)正确行使监督权。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另一方面,要负责地实行民主监督,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①公民在依法行使申诉、控告或检举权利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②公民不能以举报为名制造事端,干扰检察机关的正常工作,不能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等。126\n第一单元综合探究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一、探究目标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政治参与需要依法参与、有序参与。本单元的知识主要是介绍公民的政治生活,讲述公民怎样参与政治生活,探究"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有助于学生树立依法参与政治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二、探究步骤把探究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1)查阅资料、收集资料阶段。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对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所作的相关规定;从教材中收集有序政治参与的要求、意义;收集现实生活中有序参与和无序参与对典型事例,为讨论作资料上的准备。(2)讨论问题阶段。针对教材提供的事例一和事例二,围绕"有序与无序"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有序参与的必要性"和"无序参与"的不良后果。(3)尝试模拟阶段。①把选班长假定为一种政治参与,引导学生探究有序参与的步骤。②制定选举规则,并讨论规则的可行性、合理性。③尝试选举过程之后,对规则从目的、必要性、可行性、优点与缺点等方面进行评估。(4)就本次综合探究的感受办一期黑板报。时间安排:一课时。三、探究问题——把握相关理论1·什么是政治参与政治参与亦称“参与政治”,是指公民通过合法途径和方式,对国家的政治构成、政治动作、政治决策、政治结果的关心、利益表达和施加影响的行为及过程。简略地说,就是公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有序的政治参与即合法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在我国宪法和法律所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的范围内进行的政治活动。2·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是什么?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要求。3·有序的政治参与与无序的政治参与有什么区别?有序的与无序的政治参与,其区别就在于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遵循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职责、程序、要求,就能确保有序参与;脱离党的领导、不遵守法律规则、不遵守程序要求,必然导致无序的局面。能否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决定着我们能否真正地享受民主生活,这也是对我们政治素养的检验。4·公民有序参与政治生活有什么意义?公民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可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切实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有利于改善公共管理、创建文明祥和的新社区,有利于促进政府机关的廉政建设,有利于保证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5·公民无序参与政治生活有什么后果?公民无序参与政治生活会使宪法和法律的权威遭到藐视,公民自身的合法权益无法维护,使正常的政治活动无法进行,使国家、集体、他人的合法利益遭到损害,情节严重者自己也会受到惩罚。单元复习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126\n一、单元知识结构二、主干知识整理第一课: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1、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一方面,要发扬人民民主,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另一方面,要坚持国家专政职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们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我国宪法。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2、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公民与国家形成了新型的关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国家赋予公民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主要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监督权。同时,公民应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等义务。3、公民要正确行使政治权利,依法履行政治性义务,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4、正确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是公民享有权利与履行义务必须遵循的一项重要原则,这项原则表明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它表现为: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国家在依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方面,对任何公民一律平等;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5、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1)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离。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2)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具有统一性,二者相辅相成。一方面,国家保障公民充分享有和行使权利,使公民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更加自觉地履行公民的义务;另一方面,公民自觉履行义务,必然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公民享有和行使权利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6、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是我们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126\n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我们政治生活的更要内容;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政治生活的有机构成部分,也是我们的追求;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也就成为我们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7、我们中学生要积极参与政治生活作为中学生,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认真学习政治知识,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参加实践。第二课: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1、民主选举的方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是我国当前民主选举的方式。它们各有自己的优点,又有各自的局限性,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等额选举与差额选举都互为优缺点,在使用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我们不能说哪种选举更民主,也不能笼统地说哪种选举不好。2、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选举权是公民的政治权利之一,既然宪法赋予我们这样的权利,我们就要珍惜,这是主人翁地位的体现。首先,要提高选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这是影响选举效果的重要因素。公民只有切实行使好这一权利,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其次,要积极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权利。这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是增强公民意识、主人翁意识的表现。最后,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也是表明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3、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比较民主决策的不同方式——填写图表)内容(含义)方式依据意义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4、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重大意义一方面,有助于决策者充分发扬民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的片面性。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5、基层民主中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126\n(1)农村村民自治。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民民主管理村务的机构。广大村民直接选举村委会干部,通过村民会议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以规范村民和村干部的行为,用民主的办法管理村里的口常事务。广大村民创造了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等形式,使村民自治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2)城市居民自治。居民委员会作为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民主管理机构,是城市居民的自治组织。在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办理本居住地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居民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反映居民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等方面,居民委员会发挥着重要作用。居委会干部由居民民主选举产生;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要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居委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汇报工作,接受居民的监督和质询。6、实行基层民主自治的意义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7、青年学生要积极参与民主管理青年学生即将步入成年,特别需要参与民主管理的经历。在基层民主自治这种最广泛的民主实践中,我们能够获得很多机会,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尝试参与民主管理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民主实践中逐步增强称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8、民主监督的方式(比较民主监督的不同方式——填写图表)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区别含义不同方式不同特点不同作用不同相同点9、民主监督的意义有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10、如何行使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利公民在行使监督权时,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另一方面,要负责地实行民主监督,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这要求我们:①在依法行使申诉、控告或检举权利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126\n②不能以举报为名制造事端,干扰监察机关的正常工作,不能围堵、冲击国家机关,拦截公务车辆。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第一课时第一框: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一、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时根据课程标准内容目标第二单元的第5条编写,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分析如下:2.5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评议政府履行职责的表现;说明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作用。2、学习目标课题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识记理解分析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1)政府担负的基本职能(2)政府履行职能的表现(3)政府的作用(1)我国政府的性质决定我国政府的职能(2)政府的作用和职能之间的关系(3)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体现在哪些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政府行为,分析政府职能的履行情况;根据具体事例分析和体验政府的作用;政府如何履行其职能来达到便民利民的目的。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对现实问题的判断、比较、概括的能力通过学习,既要认识政府的职能及其表现,又要感受到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依法履行职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作用,从而支持政府的工作。二、教学重难点1、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2、我国政府的性质与职能的关系3、我国政府的作用三、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阅读课文,完成《政治学习评价手册》P025【知识梳理】部分的填空。2、阅读课文,对本框中的探究活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写出答案。知识建构一、危难之中见“公仆”本色——探究与共享课堂探究P37:(1)我国政府在“非典”肆虐期间采取的措施,体现它履行了哪些职能?(2)政府履行职能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3)假如没有这样一个政府,将会出现怎样的局面?探究提示:(1)①"非典"期间,政府大力弘扬广大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精神,提高了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体现了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②政府采取的打击一些不法商贩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措施,有利于稳定市场经济秩序,体现了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③中央政府采取的加强对医疗技术的攻关和组织对公共环境的卫生消毒的措施,提高了医疗保健水平,体现了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④政府财政部门采取提供多种优惠政策,帮助疫情地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和企业组织经济、恢复生产的措施,体现了政府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2)①在"非典"期间,通过政府积极履行其职能,缓解了群众对"非典"的恐慌心理,减少了"非典"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的消极影响,提高了人民与疫情斗争的信心和勇气。②通过政府的努力,稳定了市场秩序,避免了市场秩序混乱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秩序。③通过政府组织经济建设职能的履行,保证了"非典"时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3)假如没有这样一个政府,"'非典"给我国人民生产、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将是可想而知的。①如果政府不及时公布疫情、澄清事实,那么群众的恐慌心理加剧,将无法正常生产和生活。②市场上会出现混乱。囤积居奇、投机倒把、哄抬物价、掺杂使假成风,进而导致整个社会人心涣散,使人们的生产、生活无法正常进行。③部分行业、企业受"非典"的影响,特别是餐饮、娱乐、旅游等行业和企业的经营,将非常困难,进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进行,影响国家安全。④除去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外,如不及时对"非典"疫情进行控制,对"非典"患者及时救助,会使更多的人失去生命。126\n⑤如果疫情得不到及时控制,导致"非典"疫情在中国全面蔓延,那将影响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影响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家稳定,给西方国家封锁扼杀中国提供了很好的借口。二、政府的主要职能1、我国政府的性质。(1)是什么:(2)理解:我国的权力机关是全国人大及地方各级人大,我国的行政机关是中央人民政府即国务院,以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我国的行政机关是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对国家权力机关负责并受其监督,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二者存在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政府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政权的性质,因此国家性质决定政府的性质。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政府必然是人民的政府,它的职责便是执行人民的意旨,捍卫人民的利益。把握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政府的性质,对于理解我国政府的职能有重要意义,因为国家性质与政府的职能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国家性质决定政府职能,政俯'职能的实施反映国家性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政府职能的实施必须体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也要;求政府酚掘行其职能来执行人民的意鼠捍卫人民的利益。2、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①具体表现:政府担负着保卫国家的独立与主权,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各种合法权益,保护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保障人民民主,协调人民内部矛盾,惩治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等职能。②原因:当前,我国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在国际上,各种反华势力有所抬头,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交织,恐怖主义的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在国内,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和黑恶势力的破坏活动等,使社会治安混乱。这些都破坏了经济建设的良好环境和秩序,影响了经济建设的进程,要使我们集中精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我国政府必须强化这一职能,明确这一职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③措施:在新形势下,为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第一,严密防范和依法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严厉打击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的破坏活动。第二,继续开展同"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斗争。第三,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依法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和黑恶势力,大力整治社会治安混乱的地方和场所,使社会治安状况有明显进步。第四,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把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④意义: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政治统治和政治稳定,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①原因:我国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管理经济的职能就显得尤为重要。②具体表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经济建设中的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经济调节。就是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行总量调控,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经济调节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同时通过制定规划和政策指导、发布信息以及规范市场准入,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而不是靠行政审批管理经济,不是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更不是由政府代替企业决策招商引资上项目。市场监管。就是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沦监督、群众参与的市场监管体系,依法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实行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社会管理。就是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加强社会管理,必须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正常生活以及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126\n③意义:行使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国家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①具体表现:一方面,政府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引导人民抵制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在全体人民中进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政府组织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②意义:不仅能够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而且能够为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我们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根据以上论断,在新时期,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一政府职能也非常重要。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国家所特有的职能,社会主义建设本身就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因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①具体表现: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提高医疗保健水平;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优生优育;保护公共环境,防治污染等。②意义:有利于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3、政府职能的履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首先要明确自身的职权所在,政府并不是万能的,并不能包办国家、社会和个人等大大小小的一切事务。市场、社会能做的,政府不做;市场、社会做不了的,政府来管。保证政府不"失位"、不"越位"、不"错位",杜绝政府什么都管、什么都不管、什么也管不好的现象。政府也只有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把该管的事情真正管好,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三、便民利民的政府感受政府的作用。所谓政府的作用,也就是政府通过实施其职能所达到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会感受到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而这些,从政府角度讲,正是政府的主要职能:管理与服务。对上述作用,我们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政府的作用是政府职能的体现,政府职能行使得越充分,政府的作用越明显。通过实际生活中我们对政府作用的感受,可深刻体会到政府职能的实施状况。第二,通过对政府作用的理解和感受,要真正理解我圈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为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它通过履行其管理与服务的职能达到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这一目的。第三,通过对政府作用的感受,我们应明确政府职能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公民个人,既然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就必须接受政府的管理,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公民个人必须提高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做到以下两点:其一,要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深刻感受到我们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其二,要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课堂探究P38-39:(1)假如生活中遇到了这类问题,你能说说哪些问题不需要找政府,哪些问题必须找政府,哪些问题是在特定条件下需要找政府吗?(2)如果需要找政府,你知道应该找政府的哪个部门吗?(3)地方政府一般包括下列一些部门。你能结合本地政府的实际情况对下面的图示加以补充吗?(图示略)(4)①政府履行职能是否依法办事7②政府履行职能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③政府履行职能的效果如何?探究提示:(1)想找一份理想的工作不需要找政府。看到路灯坏了、发现有人乱砍滥伐林木等现象必须找政府。发现不法商贩短斤缺两、买到的是假种子,如果造成比较大的损失,使自己难以维护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则需要找政府寻求帮助。(2)看到路灯坏了,可找市政部门更换和修复。发现不法商贩短斤缺两,可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举报。买到的是假种子,在向经营者寻求赔偿未果的情况下,可由工商管理机关或技术监督机关寻求帮助,获取赔偿。发现有人乱砍滥伐林木,除了同违法行为作斗争外;可向林业管理部门举报。(3)如,环保局;技术监督局、工商行政管理局、公安局、教育局、行政执法局、财政局、卫生局、司法局等。126\n(4)①结合教材"危难之中见'公仆'本色"进行评论。面对2003年春夏之交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全世界的目光都注视着中国政府的表现,亿万中国人民热切期待着自己的政府有所作为。世界卫生组织考察我国疫区,对我国在防疫治疫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及其成效予以肯定和赞扬。实践证明,我国政府在"非典"时期的确依法履行了其职能,其效果更是卓有成效。在我国,一切国家机关都是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组织和建立起来的,宪法和法律是国家机关存在的依据,也是其行使权力的依据,因此依法治国是一切国家机关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严格依法办事,而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只有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政,才能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政府管理立法的加强,使政府的行政行为基本上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②2004年4月,国务院向社会公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这是指导各级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纲领性文件。《纲要》对依法行政提出了六条基本要求:一是合法行政。也就是说,行政机关的一切作为都必须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二是合理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不仅应合法,还应公平、公正,平等待人,不偏私、不歧视。三是程序正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都应当公开。四是高效便民。政府要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五是诚实守信。政府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政府的承诺要兑现。六是权责统一。也就是说行政机关不仅要依法行使权力,还要承担有关责任,要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培偿。③世界卫生组织官员考察我国"非典"疫区后,对我国在防疫治疫方面作出的努力及其成效予以肯定和赞赏。他们表示,中国政府的防范措施是严密有效的,到中国是安全的,中国防治"非典"的经验应该让全世界共享。这充分说明我国政府在"非典"期间履行的职能是卓有成效的。要点突破1、政府的含义在我国,一般把政府界定为执行国家权力、进行政治统治并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广义的政府是指国家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等公共机关的总和;狭义的政府则指一个国家的行政机关。我们是在狭义上使用政府概念。政府是一个国家的中央和地方行政机关的总和。我国宪法规定,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行政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地方各级行政机关,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构成我国的政府。2、政府的主要职能(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也就是政治职能。这凸显了我国政府的性质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即经济职能。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应该转变到加强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完善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上来。(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文化职能除了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还重点提到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际上,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全体人民中进行"四有"教育,这既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强调的是公共设施建设、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建设、保护环境等职能。社会公共服务是国家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政府掌握财力的主要用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国家的财力应更多地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这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体现。(5)在生活中,政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政府并非承担着社会生活中所有的职能,政府不是也不可能是全能的,作为政府只有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提示:我国职能的划分,具有相对的性质,其中有些职能存在交又的关系。例如,维护社会秩序是政治职能的内容,也是经济职能中公共服务职能的内容;经济职能中的公共服务职能与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也有交叉,但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更广泛。3、国家性质、政府性质和政府职能的关系这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l)区别:国家性质也称国体,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政府职能是政府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和功能。(2)联系:①国家性质决定政府性质,政府性质反映国家性质。②政府性质决定政府职能,政府职能又体现和反映政府性质。③国家性质决定政府职能,政府职能反映国家性质,我国的政府职能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同时又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4、政府职权、政府职责和政府职能区别126\n政府职权是指法律赋予政府机关的权力。我国政府的职权是人民依照法律,通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赋予的。政府职权通常称为行政权。政府职责是指政府拥有法律赋予职权所产生的责任。这体现了权责统一,有权必有责。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具体地说,就是政府作为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在国家的政治、经济以及其他社会事务的管理和服务中所应履行的职责及其所应发挥的作用。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第二课时第二框: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一、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时根据课程标准内容目标第二单元的第5条编写,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分析如下:2.5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评议政府履行职责的表现;说明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作用。2、学习目标课题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识记理解分析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1)政府的基本宗旨(2)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基本要求(3)公民寻求政府帮助的途径(1)政府是如何贯彻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的(2)公民如何寻找政府的帮助(1)联系实际中政府的具体行为,分析政府是如何贯彻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的;(2)当遇到困难时,如何寻找政府帮助;(3)分析判断政府是否坚持了对人民负责原则,其标准是什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对现实问题的判断、比较、概括的能力通过学习,既要认识政府的职能及其表现,又要感受到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依法履行职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作用,从而支持政府的工作。二、教学重难点1、对人民负责的原则2、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三、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阅读课文,完成《政治学习评价手册》P028【知识梳理】部分的填空。2、阅读课文,对本框中的探究活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写出答案。知识建构一、解读一个市长的承诺探究与共享P39:(1)归纳市长承诺的内容,想一想,市长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2)假如我们是该市市民,市长的承诺与我们有什么关系?(3)市长代表市政府作公开承诺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好处?探究提示:(1)市长最关注的问题是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市长的各项承诺意味着作为市政府应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更好的公共服务,增强政府的服务职能,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2)正是因为有了市长的承诺,才会使更多的人提高了职业技能,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使更多的人解决了饮水困难、交通不便的情况;使疫病防治有了健全的防治网络;使更多的孩子安全地接受教育;使我们每时每刻都会感到政府的作用,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过着安定祥和的生活,充分体会到政府是与我们联系最密切的国家机关。(3)市长代表市政府作公开承诺的目的是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增强服务职能。通过政府行使其职权使更多的人享受到政府的服务,真正使人们感受到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126\n这样公开承诺,一方面,有助于使广大市民更多地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从而积极支持政府的工作。另一方面,使政府的职能履行情况置于群众监督之下,自觉地接受群众监督,从而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二、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插图探究P40:毛泽东手书"为人民服务"用意是什么?(图略)探究提示: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1、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要求做到以下三点:(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一是要求政府公职人员在执行公务过程中,必须;二是要求政府公职人员不能。课堂探究P40:列举实例说明本地政府及其公职人员是如何为人民服务的。探究提示:检验政府及其公职人员是否坚持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关键是看其有没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是否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有没有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做法,损害了人民利益;有没有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像教材中举例,有一位乡长,带领乡干部办了许多实事:筹建敬老院,开办公共浴池,改善办学条件,这些都是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是为人民服务工作态度的体现。(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要不断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从以上诊断可以看出,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其要求是:课堂探究P41:请你结合上面的事例和论述,说说政府应该如何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实事?探究提示:近年来,在某些地方,政府为捞"政绩",搞了很多劳民伤财、徒有虚名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有悖于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一方面,这些"形象工程"增加了政府财政的开支,劳民伤财。另一方面,搞"形象工程"意在追求个人的"社会影响"和"出镜率",捞的是所谓的"政绩",而不是着力解决老百姓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影响了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损害了与人民群众的鱼水之情。第三,会助长某些公职人员弄虚作假的不良作风,滋长了腐败。政府要做到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实事,政府工作应建立在充分反映民意、深入了解民情,广泛集中民智的基础上,切实珍惜民力,不断实现民利,让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的成果。把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在研究、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能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而不是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好大喜功,劳民伤财。(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126\n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全部奋斗的最高目标。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同时,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我们必须最充分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的基本要求是:三、求助有门投诉有道1、公民求助的途径和方式:2、公民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的意义:课堂探究P41:你认为这些方式各有什么特点和优点?探究提示:(1)开设热线电话。即政府向社会公布市长、区长等专线电话和各行政职能部门的热线电话,并且对受理时间和受理范围,作出了详细规定。随着社会的发展,为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拓宽政府联系群众、联系基层的渠道,充分发挥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各地开设了市长热线电话,并做到了市长热线电话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一般说来,市长热线电话负责受理群众对政府及部门工作的意见、建议,以及对政府公务员工作作风、质量、效率等方面的意见、建议、批评;受理群众反映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受理群众对本地经济、社会事业改革和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建议;及时向市政府领导报告群众反映的重要社情民意,做好领导批示的转办、督办、反馈工作等。根据受理内容和性质,办理形式分为:直办,对有关咨询和查问,工作人员予以直接答复;交办,对一般问题,及时交网络成员单位或有关责任部门(单位)办理;呈办,对重大突发性事件和涉及多个部门、难度较大的问题,工作人员整理后以《市长热线电话专报》呈报市政府有关领导批示后,按批示及时交有关责任单位办理。开设市长热线电话具有快捷、迅速、直接的优点,求助于市长热线的群众,一是有急事,在这种情况下,不能采用常规的做法,如果又是打个报告上来,再经多环节的批示,急事就出事了。二是市长热线开通,与群众直接沟通,标志着市民群众与政府越来越贴近亲和,便于联系和沟通。(2)发展电子政务。电子政务是指政府在管理与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割的制约,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电子政务模型可简单地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部门内部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另一方面政府通过网站提供网上办事项目,随时接收市民通过网络传来的信息,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透明的电子化"一站式"服务。它的优点是使政府工作便捷化,透明度高,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社会服务功能。(3)设立信访部门。信访工作是人民群众通过写信和来访等形式,向各级组织反映个人或集体决议的一种经常性工作。它是联系人民群众、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4126\n)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这是国家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的法律途径。当我们与别人的纠纷无法协调时,可以向政府申请行政仲裁。当我们对政府机关的某个行政行为不服时,可以向其上级机关申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为了防止和纠正违法的或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根据宪法,制定了《行政复议法》、设立行政复议机关,遵循合法、公正、公开、及时、便民的原则,坚持有错必纠。当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某个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可向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点突破1、正确理解对人民负责的原则(l)原因:我国的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各级政府机关都是为人民办事的,一切政府机关的公职人员都是人民的公仆,都是为人民利益而工作的。因此,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各级政府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2)表现: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政府及其公职,员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思想,为人民谋利益。政府公职人员在执行公务过程中,必须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不能损害人民利益,不能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②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政府及其公职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必须真抓实干;必须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在研究、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努力使政府的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政府要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群众组织、社会团体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对待群众的来信来访,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使政府各项工作都能够从根本上反映广大群众的意愿和利益。(3)要求:在改革开放中,绝大多数政府公职人员甘为人民公仆,他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但是,以权谋私、贪赃枉法、行贿受贿的腐败分子,崇尚浮夸、弄虚作假、不关心人民群众疾苦的"官老爷"仍然存在,严重地损害了党和国家的形象,完全违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要求依法惩治政府机关中的腐化堕落分子,保持政府的纯洁性,把政府机关建设成廉政、勤政的办事机构,在群众中树立政府的崇高威望。提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的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而政府的这一性质又决定了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2、正确理解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l)求真务实的含义:求真务实,对于人民政府来说,就是要实事求是,追求真理,掌握规律;就是要严谨扎实,一丝不苟地干实事、求实效。从"真"的内容上来说,其根本是认清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和掌握政府的行政规律,顺应潮流,把握趋势,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走在历史发展的前头。从"实"的内容上来说,根本上是真抓实干,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2)树立求真务实工作作风的具体要求:①要把为人民服务落实到行动中。②要真抓实干,把各项工作一步一步地展开,一项一项地分解,一件一件地落实。③要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在研究、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努力使政府的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提示: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要不断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真,务长期艰苦奋斗之实;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之实;求共产党执政规律之真,务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之实。3、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行政仲裁、行政复议、行政诉讼都属于我国行政司法的主要内容,也是公民求助或诉讼的重要法律途径。(1)行政仲裁是指有管辖权的行政机关以第三者的身份依法对其内部发生的行政争议作出最终裁决的一种行政司法行为。通俗地说,当我们与别人的纠纷无法协调时,可以向政府申请行政裁决。(2)行政复议是法定行政复议机关应行政争议特定方当事人的申请,审查对方当事人所做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并作出相应裁决的行政司法行为。通俗地说,当我们不服政府机关的某一执法行为时,可以向该机关的上级申请裁决。(3)行政诉讼是指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行政行为不服,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对该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并作出裁决的活动。通俗地说,当我们不服政府机关的某一执法行为时,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裁决。126\n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监督第一课时第一框: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一、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时根据课程标准内容目标第二单元的第6条编写,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分析如下:2.6评价一项加强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的改革措施,说明政府的权力不能滥用,行使权力要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愿望。2、学习目标课题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识记理解分析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1)何为依法行政(2)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3)依法行政的任务和措施(1)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2)依法行政与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依法治国原则的关系(3)理解依法行政的任务和措施对推动依法行政的作用(4)理解权力和责任的的关系(1)联系实际,分析为何要依法行政(2)结合现实,分析民主决策的重要性(3)结合理论,认识实行权力问责制的意义结合现实,认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应如何行使权力通过学习,要树立法制观念,增强维权意识,以普通公民的身份积极投身政治生活,关心政府生活,监督政府活动,支持政府依法行政,明辨不法行为,并与之斗争。二、教学重难点1、政府依法行政2、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3、政府行使民主决策的原则三、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阅读课文,完成《政治学习评价手册》P031【知识梳理】部分的填空。2、阅读课文,对本框中的探究活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写出答案。知识建构一、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探究与共享P43:(1)你认为,除了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问题,还可能有哪些因素促使黄某走上犯罪道路?(2)根据某些政府公职人员变质的后果,说一说滥用权力会给国家、家庭、个人造成什么危害。(3)政府公职人员应如何行使手中的权力?探究提示:(1)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差,依法行政的观念比较淡薄,这是某些政府公职人员滋生腐败的思想根源。除此之外,还有制度和体制方面的原因:法律、制度建设还不完备;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时有发生;行政决策程序和机制不够完善;行政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需求。这些是滥用职权、滋生腐败的客观原因。(2)滥用权力违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政府形象,影响政府的权威,妨碍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给国家造成损失。同时也给家庭造成巨大的创伤,影响家庭的幸福与美满,影响个人的事业和前途,甚至有许多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3)①政府公职人员行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做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诫实守信、权责统一。②政府公职人员要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坚持科学民主决策。③政府公职人员要置身于民主和法律的监督之下行使权力,防止权力滥用,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二、政府依法行政1、依法行政的必要性126\n(1)依法行政的含义: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依法处理各种事务。(2)依法行政的必要性①是依法治国原则的具体体现,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环节。在国家机关体系中,行政机关所占比重最大,人数最多,与人民群众关系最为密切,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最大,能否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只有各级政府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严格依法行政,才能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②依法行政是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具体体现。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从根本上讲,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③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和法律是党领导人民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的,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实行依法行政,其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所以说,依法行政做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2、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具有重要的意义。(1)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在我国,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公职人员是人民的公仆。依法行政就是要按照法制化的要求正确处理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核心是要始终牢记手中的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把权力交给政府机关行使,是要政府机关用它来保护人民、为人民谋利益,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2)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坚持依法行政,一方面,可以保证执法人员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发挥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从而有效排除对依法行政的干扰与阻碍,最大限度地消除腐败,保证政府执政为民。(3)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法律是行政机关提供公共服务的准绳,也是对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的依据。只有实现依法行政,才能保证政府公职人员手中的权力不会被滥用,避免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4)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依法治国要求国家是法治国家,社会是法治社会,政府是法治政府,我国行政机关负责实施大部分法律法规,政府必须带头守法、严格执法。建设法治政府,就是为了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做到依法治"官"、依法治权,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这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是,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1)合法行政。政府在实施行政管理时,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义务的决定。(2)合理行政。政府实施行政管理时,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要平等地对待受管理的人,既不能偏私,又不能歧视。采取的管理措施要适当,避免简单、粗暴,动辄以罚款、没收为手段,甚至暴力行政,损害当事人的利益。(3)程序正当。除涉及国家秘密和依法受到保护的商业秘密外,政府应当公开行政管理的内容,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同时,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使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救济权等各项仅益得以保护。(4)高效便民。政府要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对要解决的问题要遵守法定时限,不能推诿拖延,把"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更不能相互扯皮,得过且过,不管不问,行政不作为。(5)诚实守信。政府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政府的承诺要兑现。反对隐瞒信息,"神秘行政"。当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时,应当对因此而造成的公民或其他法人组织的损失依法予以补偿,兑现承诺。(6)权责统一。政府依法履行其职责时,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法律、法规赋予了政府管理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的权力,但如果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正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126\n课堂探究P44:(1)你能就其中的某一点,列举实例加以说明吗?(2)有人说,遵循办事程序就不能提高办事效率。你能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吗?(3)结合上面的论述,分析下面的案例。一个城管执法人员,发现几名小摊贩自道贩卖日用品,不仅影响附近商店的正常营业,还造成交通阻塞。城管执法人员——做法一:同情小摊贩谋生艰难,不予理睬;做法二:给这些小摊贩讲道理,说明占道经营的危害性,劝其离开;做法三:依据《城市综合治理督理条例扒没收这些小摊贩的商品。请你对这三种做法进行评论。探究提示:(1)①合法行政:某县政府主要领导为了创"政绩",在本县经济发展非常落后的情况下,强令本县居民每户必须安装一部电话。政令实施后,许多农村居民倾其当年收入安装了电话,却又闲置无用。该县政府在实施行政管理过程中,没有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作出了影响公民的合法权益、增加公民义务的决定,是不法行政的典型表现。②合理行政:在某些地方,行政执法不仅简单、粗暴,而且演化为暴力行政。行政部门为了"推动"工作动辄动用警力,抓人捕人。有的地方私建"执法队",私设"小黑房",用来教训不听话的群众。有的地方还实行"恶人治村""恶霸执法",把"村霸"、地痞搜罗进基层政权及执法队伍中来,专门对付当地百姓。该地政府没有把公民放在平等的法律地位上,没有平等地对待受管理者,采取了不必要、不适当的手段,侵害了公民的人身权利,损害了公民的利益,是不合理行政表现。③程序正当:某市政府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召开了一次政府采购竞标大会,以合理的价格采购到了全市党政机关、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所需的一宗办公用品,既节省了财政开支,叉解决了各部门办公设备紧缺的问题。该市政府广泛发布信息,公开行政管理的内容,保障了公民、法人及其他经济组织的知情权、参与权,说明该政府在行政过程中行政管理遵循法定程序,是政府依法行政的体现。④高效便民,某市政府在"狠抓招商引资,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工作中,本着"投资者是上帝"的理念,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服务质量。政府规定:各政府职能部门务必本着"效能、质量、服务"的原则,为投资者提供高效、优质服务。政府各职能部门集中办公,并承诺在一周之内为投资方办理好包括审批、工商、税务在内的各项手续。该市政府在实施行政管理过程中遵守法定时限,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供优质服务,方便了投资者。该市政府的做法体现了高效便民的要求。⑤诚实守信:20世纪90年代末,某市政府为了解决市区交通压力大的问题,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的同时,积极鼓励市民个人投资购买面包车,发展个体出租业,以缓解压力。随着出租车业的发展,交通紧张的局面得以缓解。可近几年,个体出租车种类繁多、车型不一,且呈"泛滥"之势,造成了交通拥挤的局面。市政府既考虑到市容、交通问题,又照顾到个体出租车业主的个人利益,决定由政府折旧收购个体出租车业主的"面的",统一采购一批"桑塔纳"轿车投放出租车市场。这样原"面的"业主纷纷卖掉了"面的",更换了"桑塔纳"轿车,继续从事个体出租。该市政府在实施行政管理时全面、准确、真实地公布了行政信息,并且当因为公共利益的需要而改变原来的行政决定时,又对出租车业主的损失依法予以补偿,兑现了政府承诺。这体现了该市政府坚持了诚实守信的原则。⑥权责统一:某地乡政府,因挪用一招商引资项目对农民耕地的补偿款,致使农民围堵施工现场,阻止施工,从而延误了工期。投资者把乡政府告上法庭。法院判决:该政府赔偿投资者因工期延误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并给予乡政府主要责任人以行政处分。该乡政府的做法及后果说明:宪法和法律赋予了政府管理本地区内经济、社会、文化事务的权力,但如果行政机关违背法律行使职权,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根据权责统一的原则,该乡政府非法挪用农民耕地补偿款,侵害了农民及投资商的利益,受到法律的制裁是必然的,该乡政府应该承担法律责任。(2)遵循办事程序和提高办事效率是依法行政的两个基本要求,两者是统一的。只有遵循法定程序,严格依法办事,才能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如果违背法定程序,随意简化办事程序,其结果必然是侵害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等。因此,严格遵循办事程序是提高办事效率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在程序正当的基础上提高办事效率,才能为公民提供高效、优质服务。(3)①做法一违背了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的要求。小摊贩占道经营,违背了《城市综合治理管理条例》,是违法行为。作为城管人员,对其实行管理,这是城管人员的法定职责,因同情而不予理睬,是一种行政不作为的行为,没有坚持合法行政。合理行政要求执法人员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受管理者不偏私、不歧视。城管人员因同情小摊贩生计困难而不予理睬,属于偏私行为,违背了合理行政的要求。②做法二符合了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的要求。执法人员劝小摊贩离开,执行了《城市综合治理管理条例》,履行了管理职责,达到了管理目的,属于合法行政。行政管理人员在依法行政时,应采取必要、适当的手段。该城管人员在可以采用的多种手段中,选择了避免损害当事人权益的方式,通过说服教育劝其离开,这说明城管人员坚持了合理行政。③做法三是在执法过程中的不适当的执法手段,给当事人造成了经济损失,违背了合理行政的要求。126\n三、审慎用权民主决策1、怎样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基本要求要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除了前面的具体要求外,还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①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基础。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力,依法处理各种事务。行政先有法,在行政之前先将政府的权限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界定,政府才能根据法律确定的职权及程序行使其管理职能。因此,加强立法工作是依法行政的基础和前提。②立法工作重在质量。法律是政府行政的依据,法律质量高低决定着依法行政是否能达到预期目的。因此,加强立法工作,重在提高质量。制定的法律要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体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维护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这才是高质量的法律。③如何提高立法质量?首先,按照条件成熟、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制定合理的政府立法工作计划。解决当前急需解决的、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其次,改进政府立法工作方法,扩大政府立法工作的公众参与程度。实行立法工作者、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三结合,建立专家咨询论证制度。采取听证会、论证会、座谈会或者向社会公布草案等方式向社会听取意见,尊重多数人的意愿,充分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建立权责明确的执法体制,促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①精简机构,减少执法层次和环节,理顺政府各职能部门间的关系。防止部门之间职能交叉,政出多头,并依法明确各部门、各层次的职权,做到行政权力"授予有据"。②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规范各级政府、各职能部门权力的行使,做到"行使有规"。③完善行政执法机关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对行政机关执法过程的监督和制约,做到"监督有效"。(3)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证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①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建立一支政治合格、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行政执法队伍,是提高行政执法水平的保证。执法人员的素质和作风关乎政府形象。②怎样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要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强化执法为民的观念;加强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业务培训,增强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能力;实行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不合格的不准上岗。(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①当前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政府职能没有彻底转变,不能充分地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存在大量的政府越位、缺位、错位现象。政府机构的设置、职责的确定不科学,职能交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仍然存在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权限不清的问题。②改革的目标。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③如何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更好地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职能,防止职能越位、错位、缺位。依法规范各级部门的职能和权限,做到各司其职,运转有序,防止职能交叉。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科学规范部门职能,合理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结构,防止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加强机关制度化建设和政府管理信息化建设。转变工作作风,推进电子政务,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社会服务功能。2、民主决策。(1)民主决策的特征。民主决策要求政府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2)民主决策的重要性。126\n①政府决策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国计民生。只有进行科学的、民主的决策,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合乎实际的、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人民利益的方针政策,推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②科学的、民主的决策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科学民主决策的过程就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发挥民主权利,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政府按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限,依照法定程序实行民主决策是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③科学民主决策是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环节。宪法和法律规定了政府行使对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的管理职责,包括决策、执行等环节。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科学民主决策,是依法行政的前提和基础,是依法行政取得积极效果的基本保证。(3)怎样进行民主决策?①要依法确定各级政府的行政决策权,明确政府应该管什么,明确政府的权限,政府不能越位、越权,去管一些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②政府要严格执行决策程序。除依法应当保密的之外,决策事项、依据和结果要公开,公众有权查阅。涉及全国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事项以及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事项,应当组织专家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社会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应向社会公布,或通过举行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意见。重大行政决策要在决策过程中进行合法性论证。③建立健全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行政机关应成立专门机构和确定专门人员,定期对决策执行情况进行跟踪与反馈,并适时调整和完善有关决策。要加强对决策活动的监督,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课堂探究P45:你赞同这些原则吗?说说你的理由。探究提示: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实行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是推进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举措。三峡工程的论证、表决过程,体现了政府坚持依照法律程序原则、少教服从多数原则、尊重少数原则。第一,原国家水利电力部对涉及全国重大决策事项及专业性较强的决策事项的决策,事先组织了专家进行了必要性、可行性论证,并向社会公布。在此基础上,作出修建三峡工程的决定,并提交全国人大审议通过。这体现了政府民主决策是依法进行的,体现了依照法律程序决策的原则。第二,在论证过程扒许多专家支持修建三峡工程,认为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长江水患,可以权大地开发长江水利资源等。但也有些专家持不同意见。政府在广泛采纳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勘察、论证、规划,形成议案。这体现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在表决过程中,出席代表2633人。其中,赞成,1767票;反对,177票;弃权,664票;未按表决器,25人。赞成票占多数,议案获得通过。这体现了政府决策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第三,在参加论证的专家中,有专家提出:三峡工程会对环境带来不良影响,会损害一些人文和自然景观,一旦发生战争会成为敌方攻击的首选目标等。政府对这些意见作了慎重的考虑,在工程规划、设计中作了全面的安排,将三峡工程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了最低限度。这体现了政府决策尊重少数的原则,确保了决策的科学性。要点突破1、正确理解依法行政(1)依法行政的内涵:依法行政就是各级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严格依法行使其权力,依法处理政府各项事务。依法行政要求政府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2)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3)政府依法行政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4)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的措施:①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②建立权责明确的执法体制,促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③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④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证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5)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依法行政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必须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必须维护宪法权威,确保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把推进依法行政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开拓创新与循序渐进的统一,既要体现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分类推进;必须把坚持依法行政与提高行政效率统一起来,做到既严格依法办事,又积极履行职责。提示:(1)政府依法行政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权力是人民通过宪法和法律赋予的,依法行政才能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2)政府依法行政也是不断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3)政府依法行政也是不断提高自身行政管理水平的需要。2、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的关系(1)依法治国的基本内涵:126\n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它要求立法机关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行政机关(政府)严格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2)二者关系:①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是政府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因为,在国家机关体系中,行政机关(政府)所占比重最大,公职人员最多,与人民群众关系最为密切,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也最大,能否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只有各级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严格依法行政,才能把依法治国落到实处。②依法治国为依法行政开辟了道路,创造了前提条件,不奉行依法治国的方针,就不可能有依法行政,没有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依法行政也难于推行。提示:在我国,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努力打造法治政府。3、如何实现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当前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加快实现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第二,要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第三,要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科学规范部门职能,合理设置机构,优化人员结构,实现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要通过各方面的改革,切实解决层次过多、职能交叉、人员臃肿、权责脱节和多头执法等问题。第四,要按照政事分开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4·程序正当与高效便民会有冲突吗?(1)程序正当与高效便民是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2)在现实生活中,履行程序经常会与提高办事效率发生冲突,程序可能会影响效率,最高的效率就是不要任何程序,但这种效率可能是最不公平的,程序与效率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公平与效率之间矛盾的表现,因为履行程序是实现公平、公正的重要保障。(3)程序正当与高效便民是统一的,正当、合理、合法的程序,有助于提高效率,因为它有助于实现"便民"目标,从而提高办事效率。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监督第二课时第一框: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一、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时根据课程标准内容目标第二单元的第6条编写,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分析如下:2.6评价一项加强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的改革措施,说明政府的权力不能滥用,行使权力要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愿望。2、学习目标课题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识记理解分析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1)何为依法行政(2)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3)依法行政的任务和措施(1)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什么(2)行政监督体系的内容是什么(3)政府怎样接受监督(1)理解权力和责任的关系(2)政府接受监督的意义(3)人民民主和法制对政府监督的作用(4)多种监督形式与政府依法行政的关系能充分运用民主权力、法律厂知识监督政府的立法、执法过程;全面理解我国政治体制,明确政府在政治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多种监督形式对政府依法行政的作用树立主人翁意识,充分行使民主权力,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发挥民主监督的作用,推进政府依法行政二、教学重难点1、建立健全行政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是政府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关键。2、如何理解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三、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阅读课文,完成《政治学习评价手册》P034【知识梳理】部分的填空。2、阅读课文,对本框中的探究活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写出答案。126\n知识建构一、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探究与共享P46:(1)为什么《焦点访谈》备受众人关注?(2)在我们国家,还有哪些途径可以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3)尝试归纳《焦点访谈》的作用,进而说明民主监督对改进政府工作的重要意义。探究提示:(1)《焦点访谈》专门报道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为群众鸣冤叫屈,替百姓呐喊,代表了群众的呼声,保障了群众的利益,是群众喉舌,所以备受百姓关注。这是公民行使监督权的一种方式。(2)目前,我国已经依据法律,初步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对政府权力的监督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新闻舆论监督外,还有人大及常委会、人民政协、社会公众、群众通过法定渠道、司法机关、政府系统内部等多种监督途径。(3)《焦点访谈》是政府观察民情、倾听民意的一个窗口,是调节公众情绪的一个"减压阀",同时,也是社会公众民主监督政府的一个重要渠道。我国政府通过民主监督,可以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可以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可以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可以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二、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1、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膏的必要性。(1)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实质是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利益,建设为民、廉洁、务实的政府。(2)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可以使政府真正成为人民利益的捍卫者,使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廉洁奉公,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3)如果缺乏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就有可能使权力被少数人滥用,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就可能滋生腐败,贻害无穷。2、有效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关键。(1)有效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2)如何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①要建立健全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②充分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真正约束掌权者的行为。③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要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掌权者办事具有可遵循的统一规范,确保权力按法律行使,合理运行。3、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1)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的内容。它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杜会公众的监督,群众通过法定渠道(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府系统内部(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2)各种监督形式是怎样对政府行政进行监督的?①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在它的基础上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权,监督政府工作。监督的具体形式是:政府要定期向人大报告其工作;接受人大及常委会的质询;依法向有关人大常委会备案行政法规、规章。②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种重要形式。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人民政协可以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方式进行监督,也可以通过做好有关课题,通过调查研究,积极主动地向政府机关提出建设性意见。③126\n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监督权是公民政治自由和权利的内容之一。公民可以通过行使监督权,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行监督。具体的形式是提出批评和建议、申诉、控告、检举等。新闻舆论通过调查、采访,暴露政府行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从而监督政府的行政行为。④群众通过法定渠道(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的监督。当政府在行政过程中没有严格依法行政而侵害了群众利益时,群众可以到相关政府部门申请行政复议,对政府行为实行监督;也可到司法部门提出行政诉讼,发挥司法部门对行政的监督作用。⑤司法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是国家行使审判、监督守法的机关,通过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对国家机关、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实行监督,起到镇压一切危害国家安全、危害公共安全、侵害人民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保护公民合法权利,从而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作用。⑥政府系统内部(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监察、审计等部门是行政机关内部的行政监督部门。监察部门通过加强廉政监察、执法监察、效能监察,督促政府公职人员廉洁从政,保证政令畅通,防止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审计部门是通过加强对财政预算执行和收支、政府投资管理和重点建设项目、重点国有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及税收征管的审计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依法处理。课堂探究P47:结合实例,对这两种观点作进一步说明。探究分析:观点一:2003年省部级贪官档案:贵州省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方仁,云南省原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嘉廷,河北省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丛福奎,浙江省原副省长、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钟麓,因收受贿路,侵吞公款,生活腐化堕落,受到开除党籍、革除职务、移送司法机关的处分。上述高级政府官员身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民公仆,为何会出现如此严重的违法乱纪、滥用权力现象?其原因首先固然是其思想方面的问题。长期以来不注重思想意识改造,法治理念淡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滋生,是产生腐败的思想根源。但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行政权力缺乏必要的制约和监督,是滋生腐败的制度根源。因此,在政府行政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充分发扬民主、健全法制、健全行政监督体系,以权力制约权力,才能确保人民赋予政府的权力真正为人民谋利益,才能建设为民、廉洁、务实的政府,才能使政府公职人员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为人民谋利益。观点二,2004年4月23日,湖南省嘉禾县珠泉商贸城拆迁工程誓师动工。这个以极端理想主义思想为指导,为嘉禾县委上下干部看好的工程,严重地脱离了嘉禾县实际承担能力,极大地损害了工商业户的利益,遭到了工商业户的一致抵制,甚至演化为社会冲突。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干预下,2004年6月4日,珠泉商贸城拆迁工程下马。政府行政是否依法,决策是否科学,手段是否适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因为人民群众是政府行政的直接对象,政府行政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在政府依法行政过程中,一方面,要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府内部的监督。另一方面,更要发扬民主,切实保障公民民主权利的行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积极鼓励并支持公民通过批评、建议、申诉、控告等政治权利和自由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实施监督和制约,发挥民众的力量,推进政府依法行政。课堂探究P47:请你列举实例,就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的某一方面进行说明,并与同学交流共享。探究提示:2004年6月23日,审计署最新年度的政府审计报告,以短短万言曝光了大量问题,在社会上引发了“审计风暴”般的效应。人们难以相信,本来肩负国家重要使命的一些部委和地方政府,为了小集体利益,竟然监守自盗,致使国家财产大量流失。“审计风暴”暴露出体制上的诸多漏洞,再一次引起了人们对制度建设的关注。审计机关是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机构。它通过加强对财政预算执行和收支、政府投资管理和重点建设项目、重点国有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及税收征管的审计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依法处理。该事例体现了审计署通过行使其职责对政府行政情况的监督,说明了政府系统内部的监督(监察、审计等部门)对监督和制约政府依法行政的重大作用。4、政府接受监督的意义(重要性)。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保证。其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几点。(l126\n)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对政府的有效监督是民主政治的有机组成部分,监督政府是社会主义制度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就是为了实现政府权力运作合法化、民主化,不断修正政府的执法行为,减少和防止工作中的错误。(2)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由于权力的所有者(人民)与权力行使者(政府公职人员)相对分离,且政府权力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这就使得政府和人民的意志存在着可能不一致的情况。在缺乏有力的监督控制、掌权者又缺乏道德约束力的情况下,一些政府官员把权力变为个人或小团体牟取私利的工具,导致权力的滥用。所以,人民依据自己的利益和意志制定准则以规范政府的行为,对权力的实施、运行过程进行监督,可以有效地防止滥用权力的行为。(3)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的决策。政府行为只有表达民众的意志和利益,才能树立行政权力的威信,唤起民众的社会责任意识,并主动接受政府的公共管理。政府要实现反映民意、为人民服务和公民参与的民主行政,必须靠健全的监督机制的有效监督来实现。(4)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人民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可以保护自己免受国家的侵犯。凡是搞特权、搞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而又不改的,人民就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要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法律、纪律处分,从而保证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三、为"阳光工程"喝彩1、政府为什么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首先,国家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政府是为人民办事的,一切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都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利益而工作的。只有自觉地接受人民监督,才能更好地捍卫人民的利益,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其次,只有自觉地接受人民监督,才能依照法律赋予的权限,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2、"阳光工程"是政府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的表现。政府实施"阳光工程",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将政府的"红头文件"向群众开放,有利于群众了解政府的执政情况,便于群众对政府行政工作进行监督,是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具体表现。3、政府实施"阳光工程",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意义。(1)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2)有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3)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课堂探究P48:(1)在你看来,政府开放这些文件与你或你的家人有关系吗?(2)你对查询哪些政府文件的内容比较感兴趣?说说你的理由。(3)调查本地政府在这方面的具体做法。探究提示:(1)人民政府制定和发布文件,一方面是规范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另一方面是保障人民的权益,目的是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中涉及城市建设、文化卫生、劳动人事;扶贫帮困、工商税务、物价管理等许多方面,以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键康、就业、保险、房改等内容为重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2)作为中学生,关心政府文化教育方面的政策,可以使我们了解相关的权利和义务。如,关于减少学生课业负担、减少学生经济负担、对特困生进行帮扶政策等。当遇到违反政府法规的情况时,可以利用相关条文保护自己的利益。又如,了解关于文化市场方面的规定,我们可以自觉抵制不良文化影响,全面健康地发展自己。(3)①参观本地政府的"政务公开栏"。②登录本地政府网站,查询相关政策、文件。③访问身边的成年人,听听他们对本地政府的评价。要点突破1、正确理解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1)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这是根据宪法授权迸行的,是最具权威、最高层次的监督。权力机关是由人民选举的代表组成的,政府接受权力机关的监督,实质上是接受人民的监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126\n(2)司法机关的监督。这种监督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一是人民法院通过行政诉讼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纠正行政违法行为,监督政府依法行政;二是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通过追究惩治职务犯罪,防范和纠正政府公职人员违法犯罪行为,保证落实依法行政。(3)人民政协的监督。政府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接受党的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4)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包括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的监督、公民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等形式。(5)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这主要由上级政府、法制部门、监察部门和审计部门的监督组成。政府要加强系统内部监督,支持监察和审计部门依法独立履行监督职责。2、建立健全行政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是政府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关键(1)政府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公民必须参与对公共权力的监督。这是对政府监督的必要性。同时,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府的权力是法律和人民赋予的,政府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政府必须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确保权力用于为人民谋利益。人民有权监督是对政府监督的可能性。(2)目前我国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制约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应该说是比较全面和严密的。它在实际工作中也发挥了重要作朋,然而实践中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以及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表明了这个体系存在缺陷。这个缺陷就是没有完善的制约和监督机制。(3)我国必须建立健全政府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这是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这个机制,一靠民主,鼓励公民参与对政府权力的监督。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这才是最好、最有效的监督。二靠法制,使政府的决策、执法和执法检查都按法律行使,合理运行。3、正确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政府的监督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国家的行政机关等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因此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圾会拥有监督政府等其他国家机关的权力。这种监督主要体现在审查政府工作计划和报告,监督政府日常工作等。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政府的监督还表现在人民代表所拥有的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质询权上。人大代表或人大常委会委员有权在人大会议期间或人大常委会开会期间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政府提出质询案,受质询的政府机关有责任根据人大代表或委员的要求作出必要的口头或书面答复。提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人大代表,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因此,作为行政机关的政府必须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其监督。4、正确理解人民政协对政府的监督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人民政协的性质决定了人民政协不同于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常委会对政府的监督。人民政协通过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方式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进行监督。5、正确理解人民群众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监督人民群众通过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通过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违法和失职行为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来行使监督权。批评和建议,即人民群众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缺点提出批评,对改进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工作提出建议。申诉,指人民群众对政府给予的行政处分不服或者受到压制、歧视等不公正待遇时,有权依照法律的规定,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请求免除、减轻处理,给予公正待遇。控告,指人民群众受到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侵害时,有权对他们的违法失职行为,向有关国家机关进行指控、告发,要求依法处理。检举,指人民群众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向有关国家机关进行揭发、举报,要求依法处理。人民群众依法监督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工作,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示:公民的监督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所享有的一项政治权利,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它包括了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和控告权等。第二单元综合探究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一、探究目标l·通过学习探究明确政府的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126\n2·通过学习探究理解政府如何行政才能树立政府的权威。3·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4·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5·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二、学习探究重点1·政府权威的决定因素。2·政府权威的具体体现。三、学习探究难点:政府权威的树立。四、课时安排一课时把握相关理论一、政府权威的含义政府权威,是指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们认同的威望和影响力。二、政府权威的决定因素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能否具有这种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政府的工作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的衷心拥护和支持,具有历史上任何政府都不可比拟的权威。三、政府权威具体体现(1)依法行政的政府,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从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较高的信誉;(3)富有威望和影响力的政府,得到人民的自觉认可和拥护,有令必行,有禁则止;(4)对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素养都会有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四、有权威与无权威政府行使权力的不同结果有权威政府无权威政府得到人民的信任和认可;有令则行,有禁必止;造福于民;群众认可并服众群众对其不信任、不支持;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人民的根本利益得不到保障;群众不满五、政府权威的树立1、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道德形象(无形的影响力)。2、依法行政的态度、能力和水平。3、履行职责的效果。4、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探究活动问答探究设疑P49:根据上述观点,结合下列材料,比较有权威与无权威的政府行使权力的不问结果。探究提示:区别政府有无权威的根本标志是看政府的管理是否被人民自觉地认可和服从。政府有无权威,行使权力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教材介绍的事例中,某县阳仙区政府和某市上一届政府,脱离实际,"拍脑袋"盲目决策,损害了群众利益,引起了群众的不满和抵制,是无权威的政府。其行政结果必然是第一,不能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损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第二,不能做到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丧失在群众中的信誉。第三,不能树立威望和影响力,不会获得群众的支持,不能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则止。第四,不会推动和促进当地经济、政治、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与之相反,某市新一届政府行政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支持,是有权威的政府,其执政结果是:126\n第一,维护了宪法和法律的尊严,维护了人民利益。第二,打造了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赢得了较高的信誉。第三,富有威望和影响力,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有令必行,有禁则止。第四,对本地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探究设疑P50:你还能提供其他案例吗?探究提示:可结合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事例或你所处地方政府的行政案例加以体验。如,湖南嘉禾珠泉商场拆迁案例、某市政府更换出租"面的"案例,都可用来体验此道理。探究设疑P50:如何树立政府权威?探究提示:政府权威是通过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道德形象,依法行政的态度、能力和水平,履行职责的效果等树立起来的。因此,要树立政府权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保持良好的德行操守,以这种无形的影响力促使政府与公民关系趋向协调和谐,促进政府权威的形成。第二,坚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力,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端正依法行政的态度,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维护政府的权威。第三,切实履行有效管理社会、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职能,树立起高效、廉洁和负责任的政府形象,从而树立政府权威,获得人民广泛的认可和支持。最后,政府要树立自己的权威,最根本的是坚持以下几点:①坚持权为民所用。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行使权力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法行政,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②坚持情为民所系。政府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对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困难,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帮助解决。③坚持利为民所谋。政府要和广大群众同甘共苦,了解群众"难"在何处、"忧"为何事,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解决群众的困难,维护群众的利益,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探究设疑P51:请你结合上述观点,列举一年来当地政府施政的几件(至少三件)大事,共同分析这些大事的起因、过程、结果与政府权威的关系。探究提示:同学们可结合树立政府权威的四方面要求去寻找事例。例如,政府及其公职人员德行操守方面,举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公众形象等例子;依法行政的态度及能力和水平方面,可举政府及其公职人员学法守法情况、政府依法行政或不法行政的事例;政府履行职责的效果方面,可举取得积极效果或产生消极影响的具体工作的例子。分析时要结合这些大事的起因、过程、结果,阐明是否体现了以上四方面的要求,从而说明其与政府权威的关系。探究设疑P51:以小组为单位给当地政府负责人写一份《关于提升政府权威的建议书》。探究提示:可以在充分了解当地政府行政情况的基础上,从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道德形象,依法行政的态度、能力和水平,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以及能否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等方面提出你认为合适的改进意见。也可以就政府行政的某一事例谈出你的看法,或者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函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你的建议。单元复习探究小结:通过这一综合探究活动,使我们认识到,政府的权威来自人民的信任、道德的感召、法律的认可。政府要树立自己的权威就要做到: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真正建立起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一、单元知识结构126\n二、主干知识整理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1·我国政府的性质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2·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政府担负四个方面的职能: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3·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从而说明我们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4·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其基本要求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5·公民向政府求助或投诉的途径当前政府努力增强服务意识,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多种途径。例如,开设热线电话,发展电子政务,设立信访部门,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1·什么是依法行政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对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的管理权力。2·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要做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3·政府依法行政的前提条件——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基本要求政府要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还要做到:①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②建立权责明确的执法体制,促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③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④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4·民主决策政府只有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才能真正对人民负责。民主决策是依法行政的具体体现和要求。5·民主监督机制和民主监督体系政府依法行政必须对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有效制约和监督的关键是建立一靠民主、二靠法制的制约和监督机制。靠这个机制,充分发挥民主和法制对权力的监督作用,推进依法行政。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在政治实践中,表现为行政监督体系的作用。我国行政监督体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群众通过法定渠道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府系统内部的监督等多种监督形式。各种监督形式都以不同的身份、不同的方式,发挥着对政府的监督作用,推动着依法行政的进步。126\n6·对政府权力监督的意义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正确决策;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7·政府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政府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实施"阳光工程"是表现形式之一。实施"阳光工程",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有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三、误区警示1·中国共产党能代替国家行使政府职能吗?政府职能是政府应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其他政党、社会团体、政协、爱国组织都无权行使,也不能代替政府行使职能。尽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但政府只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者、执行者,党不能代替政府来行使其职能。2·政府承担重要的职能,意味着政府可以包办一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承担着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四项主要职能,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包办一切。政府行使其职能过程中,不能出现"越位""错位"。有些事情政府不该管,例如,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政府不能指挥企业的生产经营。有些事情政府管不了,例如,科研单位的科学研究。政府只能也只有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切实履行自己的职权,把该管的、能管的事情管好,做到依法行政,才会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政府的效能。总之,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市场经济的日臻成熟完善,对政府职能的履行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我们既不能停留在过去认为"管得越多越是好政府",也不能认为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而认为"管得越少越是好政府",而是应该在法定的范围内,既不能"越位",也不能"虚位",更不能"错位",只有依法履行职权,把该管的管好,才能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3·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是否意味着政府可直接干预经济活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经济建设中负有特别重要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直接干预经济,而是以宏观调控为主,变直接干预为间接引导,变"指挥"为"引导",主要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防止统得过严、管得过宽,束缚了各方面的积极性。4·法制与法治。法制是指法律制度,是相对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而言的。它涉及与法律相关的各种制度,如,立法制度、司法制度等。法治是和人治相对立的治国方法。它包括立法、执法、法律监督、普法教育等在内的全面的系统工程,又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5·合理行政就是合法行政。合法行政和合理行政是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合法行政是政府实施行政管理时,应按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进行。没有法律、法规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合法权利或增加公民义务的决定,不得越"雷池"半步。它体现了法律的严格性、绝对性、权威性。合理行政指政府实施行政管理时,应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对受管理者平等对待,不能偏私,不能歧视。要采取必要的、适当的手段进行,在多种手段中应选择避免损害公民利益的一种。它体现了行政过程中的灵活性和人文精神。6·政府要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必须加强立法工作。政府属于立法机关。126\n在我国,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拥有修改宪法、制定法律的权力。省、直辖市一级的地方权力机关不属于立法机关,但有权制定地方性法规。各级政府根据法律、法规有权制定行政法规、规章,但不是立法机关。7·在政府民主决策过程中,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少数人的意见不予考虑。少数服从多数是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具体体现,在我党、我国整个国家机构决策等各种活动中必须坚持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但在支持大多数的同时,有坚持尊重少数的原则,做到充分考虑少数人的利益,考虑少数人的意见,使作出的决策更全面、更正确、更合理、更科学。因此,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尊重少数原则都是我们在民主决策中应坚持的原则。四、典型题解命题预测本单元涉及的政府职能的相关知识,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都有涉及。对于政府职能的履行及其表现必须熟练掌握和理解,特别是近几年关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行政许可法》的颁布,都对政府依法履行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再加上经济全球化趋势,迫使我国政府及时转变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增强管理和服务意识。本单元涉及依法行政的相关知识,是当前政治生活中的热门话题,在现实生活中政府的作为与不作为、积极依法作为与消极的或越权的行政行为备受老百姓关注,也是高考关注的焦点。关于如何用好权力,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树立政府的权威是党和国家近几年一直在强调的问题,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贯彻行政问责制,落实权责统一也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的重点内容,应引起足够重视。近年来,与百姓相关的政治生活知识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切入点,作为本单元涉及的政府职能、依法行政、民主决策、权力监督与制约问题是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百姓利益休戚相关的重大现实问题,应在充分理解教材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决定》和《行政许可法》的相关要求及精神重点掌握。例题分析1·2003年8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于2004年7月1日实施。该法对行政许可的审定范围、种类、程序以及行政许可的检查监督、收费等问题作了明确规定。《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①意味着我国政府职能从管制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②有利于行政机关依法行政③有利于从源头上治理腐败④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又一里程碑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考查点:本题考查政府职能、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民主政治建设三个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思路分析:该法明确了政府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有利于实现政企分开、政社分开,转变政府职能。该法对政府权限范围,实施程序作了明确规定,有利于政府依法行政,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故选①②④。腐败的根源有思想根源和制度、体制根源,这是由思想观念落后和制度不健全、体制落后造成的,故不选③。2·《行政许可法》把便民作为立法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强调行政机关遵循便民原则,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这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是()A·国家机关坚持依法治国原则B·为人民服务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C·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D·要处理好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群众的关系考查点:该题考查政府行政的知识,涉及依法治国原则、对人民负责原则、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思路分析:行政机关高效便民,提供优质服务,这是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也是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体现,故选B。A项与题意无直接联系。C项说法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3·南京市政府近年来每月举办一期"市民论坛",群众与市政府领导面对面平等交流,南京市电视台将每期的"市民论坛"进行录播。据电视台统计,"市民论坛"的收视率有时不亚于某些热门的电视连续剧。让群众与领导通过"市民论坛"方式,进行面对面交流,有利于()①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生活②人民群众民主意识的增强、政治素质的提高③政府决策更加科学、完善④人民群众直接行使国家权力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26\n考查点:本题考查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政府决策·人民管理国家权力的行使等知识点。思路分析:"市民论坛"是政府民主决策的具体体现,也是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形式,反映了群众民主意识、政治素质的提高,故选C。在我国,人民群众管理国家事务是通过选出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来行使的,是间接行使,故④错误。4·材料一:2004年12月3日至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好地利用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材料二:2004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要求各级政府工作部门要继续重点打击严重暴力犯罪、黑恶势力及有组织犯罪、要把"两抢一盗"等侵财性犯罪作为打击的重中之重,增强群众的安全感。(1)两则材料分别体现了我们政府的什么职能?(2)政府为什么要行使这些职能?考查点:本题以两则重要时事为背景材料,考查政府的职能及行使职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规范解答(1)①材料一体现了我国政府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②材料二体现了惩治犯罪分子,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各种合法权益,保护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的职能。(2)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②我国政府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③政府只有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把该管的事情真正管好,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思路分析:第(1)问,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较易作出判断;第(2)问,作答时,思维要开阔,要点要全面,既要答出行使职能的必要性,又要答出行使职能的重要性。5·背景材料:近年来,少数地方出台了一些政策,用行政手段阻止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上演了围歼外地产品的"啤酒大战""化肥大战""香烟大战"。这种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辨题: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必须弱化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能。考查点:本题主要考查政府如何行使职能的知识,同时考查考生对观点进行评价、判断的能力,以现实材料为背景来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规范解答:(1)地方政府行使管理职能并不必然产生地方保护主义,因此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2)近年出现的一些"大战",其实质在于地方政府不恰当地干预市场,不正确地行使管理的职能。(3)为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必须进一步协调地方和地方、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加快改革步伐,促使地方政府正确地行使管理的职能。思路分析:本题正确作答的关键是抓住背景材料,对背景材料作全面的分析。首先,根据背景材料作出判断。一方面,背景材料中的各种"大战",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混乱现象。结合市场调节的缺陷和国家的宏观调控等理论,政府的职能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和弱化。另一方面,从背景材料可以看出,地方保护主义是由地方政府的行政手段带来的,但据此得出地方政府行使管理职能必然带来地方保护主义,因此弱化政府管理职能使不对了。其次,依据背景材料分析产生的原因。很显然,材料中政府的行政手段属于不恰当的干预、不正确的管理。再次,根据背景材料寻求解决办法。背景材料告诉我们,地方保护主义是指一些地方政府只从狭隘的地方、部门利益考虑,不能以大局利益为重,因此要放眼全局,处理好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的利益关系,逐步加以消除。研究性学习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新视点(1)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2)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于2004年7月1日施行。新思考(1)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必要性。①国家机构是实施国家职能的载体,只有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才能更好地行使国家职能。②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③是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形势的需要。(2)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性。①有利于建立"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使政府更有效地行使组织经济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②《行政许可法》的实施,有利于促进依法行政。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将行政审批纳入法制化轨道,是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③依据《行政许可法》对政府权力进行有效地制约,有利于国家机构更好地坚持对人民负责和依法治国原则,有利于预防和治理腐败问题。126\n(3)深化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必须做到:①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服务意识,这是深化改革的关键。②坚持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原则。③坚持政企分开原则。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使政府由管制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④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⑤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4)从经济生活角度,可以用以下知识去分析:加强和完善国家宏观调控职能,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有利于建设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一课时第一框: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一、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时根据课程标准内容目标第三单元的第7条编写,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分析如下:3.7引述宪法规定,明确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学习目标课题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识记理解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1)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2)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权(3)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产生方式和任期(4)人民代表的职责(1)我国人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2)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的关系(1)运用全国人大的职权,结合事例说明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2)收集人民代表大会和人大代表活动的具体材料,说明我国人民行使权力的方式运用基本原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学习,提高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从而增强爱国情感,自觉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贡献力量二、教学重难点1、正确理解“人民行使国家的机关”2、正确认识人大代表3、全国人大与地方人大关系三、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阅读课文,完成《政治学习评价手册》P045【知识梳理】部分的填空。2、阅读课文,对本框中的探究活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写出答案。知识建构一、人民怎样当家作主探究与共享P54:(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怎样产生的?(2)我国人民如何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3)人民代表大会具有哪些职权?探究提示:(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人民选举产生的,即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人大代表的选举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两种方式。(2)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的方式选出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3)人民代表大会具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二、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1、我国人民行使管理国家事务权力的方式(1)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26\n(2)我国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的方式主要有两种:①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②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性质、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其他国家机关都不能超越它。(2)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①最高立法权。包括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的权力。②最高任免权。即选举、决定和罢免最高国家机关的领导人和有关组成人员,具体包括选举国家主席和副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根据国家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根据中央军委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委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罢免由它选举或决定的上述所有人员;接受这些人员的辞职。③最高决定权。包括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预算和执行预算情况的报告;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置;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决定战争与和平的问题。④最高监督权。即监督宪法的实施,监督最高国家机关的工作。(3)常设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由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组成委员长会议,处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重要日常工作。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以便更好地发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它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起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注意: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①立法权,即制定法律的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省、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②决定权。决定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依照法定的程序决定国家和社会或本行区域内重大事项的权力;③任免权。任免权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进行选举、任命、罢免、撤职等权力。④监督权,监督权是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权力提示:(1)要区别"全国人大"和"人大"职权的不同提法;全国人大的职权是四个"最高",而人大的职权不能说"最高"二字。(2)监督权中的"一府两院"是指政府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课堂探究P56:对照示意图,联系教材第54页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活动的图片,说说图1、图2、图4分别表示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哪项职权。(图示略)探究提示:图l表示全国人大行使最高监督权和决定权,图2表示行使最高任免权,图4表示行使最高立法权。三、肩负着人民的重托1、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126\n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人大代表根植下人民之中,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他们密切联系群众,按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行事。各级人大代表都受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监督。选民或原选举单位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随时换掉自己选出的代表。2、人大代表的产生和任期。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教材"相关链接"部分介绍了人大代表的产生方式。人大代表产生的方式有两种: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全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每届任期五年。3、人大代表的权利。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宪法赋予他们特有的权利,以保障他们完成行使国家权力的使命。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在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所谓提案权,是指人民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所谓质询权,是指人大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提出质问并要求答复。(注意:人大代表在行使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法定的义务,因为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小结:人大代表就是通过行使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来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同时宪法规定人民代表的义务是为了保证人大代表真正能够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课堂探究p57:(1)细阅上述资料,评议其反映的内容。(2)自制图表表述:"假如我是人大代表"。探究提示(1)上述材料反映了人大代表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国家权力的情况。镜头一反映的是人大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审议、修改和通过,表明人大对政府工作的监督;镜头二反映人大代表享有提案权;镜头三反映人大代表享有质询权。人大代表认真行使自己的职权,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行使国家权力,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有利于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有利于有关部门改进工作,更好地维护人民利益。(2)假如我是人大代表项目提示我履行什么职责?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履行代表的职责,即按期出席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在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这个职责的来源是什么?代表的职责来源于人民履行这个职责有什么重要意义?代表履行这个职责,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有利于保证各项决策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作为人大代表,我应该怎样履行自己的职责?作为人大代表,应十分珍惜自己的权利,势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参政议政能力,认真行使自己的各项权利,履行自己的职责要点突破1、正确理解“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1)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126\n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①性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由各省、特别行政区、自治区、直辖市和人民解放军选出的代表组成。②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其他国家机关都不能超越它。③职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行使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详见下表)内容类别内容最高立法权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的权力。最高决定权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预算和执行预算情况的报告,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建置,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决定战争与和平的问题。最高任免权选举、决定和罢免最高国家机关的领导人和有关组成人员,具体包括选举国家主席和副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委员,根据国家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根据中央军委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委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罢免由它选举或决定的上述所有人员,接受这些人员的辞职。最高监督权监督宪法的实施,监督最高国家机关的工作。④常设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全国人大常委会由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组成委员长会议,处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重要日常工作。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以便更好地发挥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它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起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特别提醒:(1)“最高权力机关”与"权力机关"的区别:前者在我国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者则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2)"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区别:前者指人民代表大会,后者包括行政机关(在我国,国务院是最高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3)"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的区别:"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不能等同。我国的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既是权力机关,又是立法机关,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只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不是立法机关。2、正确认识人大代表(1)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2)人大代表的产生和任期人大代表产生的方式有两种: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出;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全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每届任期五年。(3)人大代表的权利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宪法赋予他们特有的权利,以保障他们完成行使国家权力的使命。126\n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在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所谓提案权,是指人民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所谓质询权,是指人大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提出质问并要求答复。提示: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人民代表在行使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法定的义务。例如,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密切联系群众,经常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接受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监督等。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二课时第一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时根据课程标准内容目标第三单元的第7条编写,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分析如下:3.7引述宪法规定,明确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学习目标课题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识记理解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的特点(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和基本内容(1)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区别、联系(2)人民代表和人民的关系(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原则的表现运用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西方议会制的区别,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通过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我国国情,提高分析、综合能力通过学习,提高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从而增强爱国情感,自觉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贡献力量二、教学重难点1、正确理解我国政权的组织形式2、民主集中制原则3、正确理解“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课前预习三、学习过程1、阅读课文,完成《政治学习评价手册》P047【知识梳理】部分的填空。2、阅读课文,对本框中的探究活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写出答案。知识建构一、走进我国的国家机关课堂探究P58:(1)人民代表大会与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是什么关系?(2)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质询政府的财政预算,否决人民法院的工作报告说明了什么?(3)从本框与上一框关于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图片及材料中,你能初步归纳出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内容吗?探究提示:(1)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政权机关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对其负责,受其监督。(2)说明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具有决定权、监督权,政府和法院要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其监督。(3)从本框与上一框关于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图片及材料中,可以归纳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人民选举产生,具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其他国家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等等。二、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1、政体的含义及我国的政体。126\n(1)政体的含义:一个国家的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叫做政体。政体,也叫国家的管理形式。(2)政体与国体的关系:政体由国体决定,政体反映国体。适当的、健全的政体,对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有重大作用,所以,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政权组织形式的问题,并不断完善自己国家的政体。政体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同一国体可以采用不同的政体,国体和政体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3)我国的政体:我国的政体是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注意:(1)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区别与联系区别:两者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则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联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来同一领导国家事物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形式。(2)区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民主专政”前者是我国的政体,后者是我国的国体。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的它直接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4)国家政权机关:一般包括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国家元首不是个人权力的体现,而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机关,是一个国家在实质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和对外的最高代表。立法机关是指制定、修改、废止法律的机关。行政机关是指国家的管理机关,通常称为政府,可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司法机关是指专门行使司法权的机关。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它与其他国家机关共同组成国家机构。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民主集中制。(1)民主集中制的含义: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其中,集中必须以民主为基础,才能充分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民主必须以集中为保障,才能集中统一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离开民主的集中和离开集中的民主会导致专制独裁和无政府主义。(2)民主集中制的具体表现。①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中,法律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人民代表充分讨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民主决定。对违反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或不称职的代表,人民有权依照法律程序予以罢免。这表明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具有广泛的民主基础,既充分说明了我国的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又体现了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统一。②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只有人民代表大会才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但它所决定的事情不是自己直接去办,而是由国家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去贯彻执行。国家的行政机关,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政府;国家的司法机关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这样不仅便于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又通过各个国家机关在职责上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协调一致工作,避免了权力过分集中。这也体现着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统一。③126\n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因为中央国家机构制定的法律、法规及中央国家机构制定的方针、政策和作出的各项决定,确保了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在坚持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必须照顾地方的特点,发挥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一方面,中央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地方合理的利益和要求;另一方面,地方要自觉服从和顾全大局,正确运用国家赋予的必要权力。所以,这也是坚持民主和集中统一的原因。课堂探究P60:结合前面学习的内容,联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你认为对"一府两院"的关系作出上述规定有什么意义?探究提示:(1)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的权力机关,国家的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但它不能直接包办代替,国家机关之间存在权力的制约和监督。(2)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对"一府两院"的关系作出上述规定,有利于做到公正司法、严格执法,做到忠于事实、忠于法律、忠于人民利益,保障国家、集体、个人的合法权益,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课堂探究P61:分析图表,探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探究提示:从图表可以看出,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其他国家机关在国家权力机关的领导下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二者不能等同;同时,二者又有联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得以体现。三、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直接体现。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在我国,凡属国家管理范围内的一切重要制度,都是由人民代表大会直接或间接创建和决定的。(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①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是我国最大的国情,而且,我国是有13亿人口、由56个民族构成的大国。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等。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④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课堂探究P61:你能根据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结合你所了解的事例,对上述结论作出说明吗?探究提示:(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等。我国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总数2985人,其中,工人农民551人,占代表总数的18.46%;知识分子631人,占代表总数的21.14%;干部968名,占代表总数的32.43%;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480人,占代表总数的16.08%。(2)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和有关事例,可以看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广泛的民主基础,有利于人民代表大会集中人民的意愿行使国家权力,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3)由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从而调动了全体人民的积极性,能够动员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4)因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都是在它的基础上产生,按照它的意志行使自己的职权,各司其职,同时存在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从而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126\n(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从而保证了国家的统一。(6)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适当的少数民族代表,从而维护了民族平等和团结要点突破1、正确理解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1)政体的含义及我国的政体①政体:一个国家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也叫国家的管理形式。②政体与国体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政体具有相对独立性。适当、健全的政体,对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有重大作用,所以,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政权组织形式问题,并不断完善自己国家的政体。③我国的政体: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④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2)我国的政权机关的设置国家政权机关一般包括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等。①国家元首不是个人权力的体现,而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机关,是一个国家在实质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和对外的最高代表。②立法机关是指制定、修改、废止法律的机关。③行政机关是指国家的管理机关,通常称为政府,可分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④司法机关是指专门行使司法权的机关。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它与其他国家机关共同组成我国的国家机构。(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民主集中制。①民主集中制的含义: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其中,集中必须以民主为基础,才能充分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意志;民主必须以集中为保障,才能集中统一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离开民主的集中和离开集中的民主会导致专制独裁和无政府主义。②民主集中制的具体表现:首先,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中,法律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人民代表充分讨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民主决定。对违反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或不称职的代表,人民有权依照法律程序予以罢免。这表明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具有广泛的民主基础,既充分说明了我国的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又体现了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统一。其次,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只有人民代表大会才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但它所决定的事情不是自己直接去办,而是由国家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去贯彻执行。国家的行政机关,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政府;国家的司法机关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这样不仅便于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又通过各国家机关在职责上的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协调一致工作,避免了权力过分集中。这也体现着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统一。再次,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涵义: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正确理解"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1)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包括: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②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 ③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 ④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等。因此,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3)人民代表大会制的优越性:①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②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③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④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4)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提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的联系与区别。联系:二者都是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从形式上着,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都是属于一种间接民主,即代议民主制。二者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二者的经济基础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为维护社会王义经济基础服务。议会制则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是维护资产阶级私有财产的工具。(2)126\n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人民代表大会是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利益,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主体是人民。西方议会制是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利益关系的场所。议员由竞选产生,竞选则以金钱为后盾。议员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选民无权撤换议员,议员都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3)二者的权力和活动原则不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是立法机关,同时又有权组织行政、审判、监察机关,这些机关受它监督,对它负责。人民代表大会除了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外,不受任何国家机关的制约。所以,人民代表大会处于全权性的地位,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西方议会制一般是按照三权分工的原则组织起来的。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互相制约、彼此平衡,以便协调和平衡资产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利益,维护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期中复习讲义(第一——第五课)一、复习目标:1.了解所学的各课和单元知识结构,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2.重点理解各课的主干知识并记住其内容;3.能运用主干知识分析说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二、复习重、难点1.主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2.运用主干知识解题的能力。三、课时安排:三课时四、复习过程:第一课时:第五课一、本课知识结构:126\n二、本课主干知识:1.人民代表大会(性质、构成、产生、职权)2.人民代表(产生、任期、法律地位、职权、义务(职责)、与人民的关系)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含义、基本内容、组织与活动的最重要特点——民主集中制原则〈含义、内容(具体表现)〉、适合我国国情、优越性、政体与国体)三、用比较法把握几个关系:1.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关系2.人民代表与人民关系3.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关系4.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民主专政关系5.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与国家权力机关关系6.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关系7.国家权力机关与国家政权机关关系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民主、依法治国、党的领导的关系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关系10.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关系四、误区警示1.我国人民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吗?我国的民主是一种代议制民主,即人民选举代表组成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不能说我国人民直接行使管理国家权力。2.国务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规,国务院也是立法机关吗?国务院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制定有关行政法规,但不能认为国务院是立法机关。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是全国人大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3.各级人大都具有立法权吗?只有全国人大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立法权,地方各级人大只有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地方性法规不能等同于法律。五、解题训练一、选择题据统计,我国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人大代表共2988人。其中工人农民代表551人,知识分子代表631人,干部代表968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代表480人。据此回答1——2题:l·从全国人大代表的构成可以看出()①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 ②人民民主具有法律保障③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④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④2·在我国,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下面关于人大代表的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B·人大代表有发言、表决免责权C·人大代表和选民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D·人大代表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3·一位人民代表说得好:每个人都要尊重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作为人民代表,不能只是"张张口,举举手"。这位代表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他认识到人民代表应该()A·履行政府赋予的权利和义务B·履行宪法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C·直接行使立法权和监督权D·直接行使国家的最高权力4·2004年4月13日,四川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听取了四川省政府关于陀江特大水污染事故的报告,人大代表对报告严肃问责,提出批评意见,要求明确陀江污染事故的性质、要求处罚责任人、要求省政府公开向社会道歉,并拿出切实整改方案。这表明()126\n①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对它负责②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其他国家机关具有督权③人大常委会是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④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5·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2005年3月5日在北京召开,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每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一府两院”要向大会作工作汇报,此次也不例外。这是因为()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B·一府两院实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C·一府两院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它监督,对它负责D·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6·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是我国唯一一位连续当选一至十届的全国人大代表。第一次到北京开会,她"紧张得不敢讲话"当时最大的任务是实现父老乡亲们的殷切嘱托:"一定要把主席选上!"现在,她认为,作为农民代表,要积极行使代表权力,要为中国最大的群体——农民说话,并要具体落实他们愿望。申纪兰观念的转变说明我国人大代表()A·只要连任就能增强权力意识B·随着时代的变化也要转换角色C·自身素质在提高D·注意树立个人形象7·全国人民代表的议案总是围绕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而提出。这说明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B·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行使国家权利C·人民代表根据宪法赋予的权力行使职权D·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来自人民2004年11月17日,在佛山市工作的全国、省和部分市人大代表听取市政府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情况汇报,并集中酝酿准备在省人代会上提出的议案和建议。常务副市长黄维郭向代表做工作汇报。据此回答8——9题:8·材料反映了()A·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是民主集中制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9·常务副市长黄维郭向代表作工作汇报,他所代表的佛山地方国家机关是()A·权力机关B·审判机关C·行政机关D·法律监督机关10·人大代表来自人民,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这说明()①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其他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②人大代表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听取民意,反映民情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④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②④11·下列对于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者内在联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集中反映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性质()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定人民民主专政,并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人民民主专政决定,并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D·社会主义民主决定我国必须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12·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和根本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A·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不能借鉴资本主义民主的某些原则C·由人民群众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D·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13·(不定项)2004年11月29日,广州市人大代表天河联组对天'区员村四横东路存在的治安隐患进行视察。当地街道负责火介绍,今年以来,该路段已发生各类刑事案件18宗,大部分发生在晚上,因为此地道路的路灯没通电,便于作案。为此大代表建议,员村四横东路要尽快让路灯通电,减少治安隐材料表明()A·人大代表通过视察工作直接处理解决问题B·人大代表行使监督权C·人大代表对人民负责D·人大代表给当地街道下达行政命令14·(不定项)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在这些决议中分别对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2005年的工作提出了要求。由此可见在我国中央国家机构体系中()A·全国人大处于核心地位B·全国人大与其他机关只是分工不同的平等关系C·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处于从属、被领导的地位D·其他国家机关都必须向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126\n二、非选择题1·中国人才网2004年10月12日报道了河南许昌市魏都区东大办事处辖区的区人大代表听取群众反映,修复胡同的故事。事后,"有事找代表,一定能办好"的口头禅在居民中流传着。请回答: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如何?2·2004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修改了《选举法》。假如你所在的县(区)正在进行县(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的准备工作。请结合所学的政治常识,回答:(1)合格选民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2)如果你现在就是一名选民,在选人大代表时,你怎样做?(3)如果你幸当选为本届县(区)人大代表,面对群众意见较大的教育乱收费问题,你准备怎么办?3·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上取得显著进展。市人大规定,凡是与市民关系密切、涉及面广的立法,都应公开征集市民参加立法听证会,对立法议案进行审议,接受市民和专家学者到会发表意见。2004年4月《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草案)》的立法听证会还首次通过媒体公开征集参加者和旁听者,引起广泛反响。立法越来越走近市民了。(1)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对上述材料加以说明。(2)假设你要参加《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草案,》的立法听证会,就其中关于优秀历史建筑的维护整修义务完全由该建筑所有者承担这一规定发表意见,你应该准备哪些方面的资料?4·读表格,回答问题:人大成为广大人民参与政治事务的重要渠道地方人大常委会广大人民参与政治事务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就北京市交通管理办法征集了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在其网站上公布了征集意见的结果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在制定《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的过程中,专门听取全市青少年对法案的意见和建议。来自全市19所中小学校的20名学生接受常委会的邀请,就该条例的内容直抒己见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公众可以通过写信,发电子邮件和传真等就3部条例的制定公开向社会征集意见和建议运用所学的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表格内容。126\n第二课时:第一单元(1——2课)复习一、单元知识结构二、本单元主干知识见本教学案P25——28三、误区警示1·公民与人民是一回事吗?公民与人民不是一回事,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区别:①含义不同。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的人。在我国,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即为中国公民。公民是一个法律概念,指的是公民与国家的一种法律关系。人民是一个政治概念,是与敌人相对应的,在我国现阶段,人民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②外延不同。公民概念的外延比人民概念的外延大,即公民包括人民,也包括不属于人民范围但具有我国国籍的人。(2)联系:凡人民一定是公民,但公民不一定是人民。2·权利与权力是一回事吗?126\n不是。权力,一般是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总是和服从联系在一起。在任何社会,都要有一定的权力,同时,也必须有一定的服从。权力可以分为政治权力、宗教权力、经济权力等。我们使用的权力,主要是指政治权力,即一般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权利是一个法律概念,一般是指法律赋予人们的权力和利益。权利的行使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即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正当的权利,与义务相对应而存在。3·人民民主与人民民主专政是一回事吗?人民民主与人民民主专政是不一样的。人民民主是指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其特点在于它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即我国的国家性质,它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其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与剥削阶级掌握的国家政权不同,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4·"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发展不够完善"矛盾吗?5·对我国"选举权"认识的几个误区。见本教学6·对"权利"认识的几个误区?案P127·等额选举当选者已事先"内定",不如差额选举更民主。等额选举是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所以给选民造成一种误会:认为选者已事先"内定",不如差额选举更民主。事实上,我们不能认为哪种选举会更民主,无论是等额选举还是差额选举,都是民主选举的方式,都各有自己的利弊。实行等额选举也不是已使当选者"内定",如果候选人的选票达不到法定的票数也是不能当选的,之所以实行等额选举,是为了使选举相对集中,使当选者的结构更具合理性。差额选举尽管能为选民提供选择的余地,能使被选举人之间形成相应的竞争,但这种竞争却容易导致被选举人的虚假宣传、金钱交易情况的发生。可见,差额选举并不是当选者已事先"内定",也不是不如差额选举更民主。8·"选举与我无关""选谁都可以"。有这种观点、想法和做法的人是错误的,这是一种民主选举素养不高、公民意识不强、主人翁意识不强的表现。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选举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公民只有切实行使好这一权利,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是否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权利,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也是表明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所以,选举与每个公民密切相关,应在周全考虑、理性判断的基础上,郑重地投出自己的一票。9·决策是少数精英的事,让公民参与决策过程,只会干扰决策的形成。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享有当家作主的权利,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公民享有对决策的知情权,所以,决策绝不是少数精英的事,它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公民参与决策,反映公民的意愿,集中公民的智慧,有助于形成科学的决策。10·有的同学认为,我们学生的任务主要是学习书本知识,基层民主管理与我们没有什么关系。(1)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2)我们每个学生是社会成员的一分子,是社会未来的主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126\n。虽然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我们仍然需要参与民主管理的经历。在基层民主自治这种最广泛的民主实践中,我们能够获得很多机会,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尝试参与民主管理的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民主实践中逐步增强和提高自己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11·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监督权,实行民主监督,是弱者对强者进行监督,不起任何作用。(1)宪法和法律赋予每个公民民主监督权。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任何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2)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一切国家机关都是为人民办事的。一切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都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利益而工作的。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这说明我们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要求公民行使民主监督权。(3)现阶段,公民行使监督权,实行民主监督,有多种合法渠道。公民可以通过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以及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活动来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有效的监督。(4)公民实行民主监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行民主监督,有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五、解题训练一、选择题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人大代表、法学专家刘青指出:民主是指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据此回答1一2题:1·对这段话不正确的理解是()A·民主作为国家制度是相对于"专政"而言的B·民主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整体意识,实现对国家的管理C·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D·在民主制的国家里不存在专政2·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还不够完善"的正确理解是()A·前者指出了民主发展的长远目标,后者反映了民主的客观现实B·前者揭示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后者指明了社会主义民主有一个发展的过程C·前者揭示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后者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的阶级性D·两种说法是自相矛盾的,但有时又是可以统一的3·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号召,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①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和法律保障②是我国各项工作的中心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任务④必须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一个重大原则写人宪法,是向世界宣布中国是一个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国家,这个保障是国家根本大法的保障,是最高形式和效力的保障。这说明A·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B·保障人权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根本任务()C·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正在发展D·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已经成熟和完善5·胡锦涛在纪念全国人大成立50周年大会上讲:"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必然与这个国家的国情和性质相适应。对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政治文明,我们要积极借鉴,但不可照搬别国的政治体制的模式。"衡量一个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关键看()①最广大人民的意愿是否得到充分反映②最广大人民是否都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③最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充分保障④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是否得到充分实现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6·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2005年8月6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通知,要求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采取有效措施,把好市场准入关,严防猪链球菌病毒通过市场传播。这种做法表明国家()A·维护公民的政治权利B·保护公民一切利益C·保护公民的求偿权D·尊重和保障人权126\n人民网提示网民注意,在发表言论时,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据此回答7一8题:7·上述提示表明,作为公民应当()A·自觉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尊严B·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C·维护国格和自己高尚的人格D·应正确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和自由8·上述材料启示我们,在我国,任何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这是因为()A·任何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都是统一的B·在我国,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二者是统一的C·在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D·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立的2005年上半年,福建省检察机关受理的群众举报案件中,署名举报率比去年同期大幅上涨。举报人之所以大胆署名举报是由于该省检察机关加大了反腐败力度,有案必查,取信于民,对举报线索统一受理,严格保密,从严查处打击报复举报人的违法行为,维护了举报人的合法权益。据此回答9——10题:9·上述材料中举报人的行为属于()A·公民行使申诉权B·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C·公民行使检举权D·公民的批评建议权10·上述材料中检察机关采取的措施表明()A·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B·人民在国家和社会中居主人翁地位C·国家工作人员既享有权利,又履行义务D·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监督权11·不久前,乌鲁木齐三青年因某酒店悬挂国旗不当提起诉讼;北京市民苏某对其文物保护单位因不履行职责而提起诉讼。这两起诉讼的原告都不是权益直接受害人。这两起公益诉讼,表明了公民()A·正确行使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B·做到了权利与义务的统一C·自觉履行了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D·坚持了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相结合2004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会议认为这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是完善村民自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内容,是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必然要求。据此回答12——13题:12·对此理解正确的有()A·村民委员会是农村村民进行民主管理的机构B·居民委员会是城市居民进行民主管理的机构C·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D·民主管理与中学生无关,因为那是大人的事情13·上题材料还能说明()A·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B·村民自治适合城市的实际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完善村民自治D·基层民主就是指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2004年底,一个题为"2004年西安发展十大教训评选"的活动由西安的网友自发在当地网站上发起组织。"西安宝马彩票案影响了政府公信力,损害了西安形象"、"市政工程施工缺乏计划性,办好事却招致怨声一片"等10件事榜上有名。据此回答14——15题:14·(不定项)网友网上评议政府的活动,有利于()A·扩大公民的政治权利B·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C·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利益D·激发公民关心公众事业的热情15·(不定项)该活动很快得到了西安市长的积极回应。他在表示赞同的同时,还鼓励网友积极参与,并要求西安政府研究室跟踪过程,结果出来后,耍总结经验教训,研究整改措施。市长对网上评议政府的活动的积极回应表明()A·网上评议政府是促进政府工作的最有效形式B·虚心接受人民监督是改进政府工作的重要途径C·政府要善于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D·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行政理念二、非选题16·2004年11月6日,中国法院网刊登文章指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与普通人一样,有属于自己的个人信息,如其出身、品行、学历、家庭背景、财政状况、健康状况等,因此当然享有隐私权。而知情权则赋予了公民知悉国家事务、政府行为以及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活动的权利,以便其进行民主参政和民主监督。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公民民主参政、民主监督,正确行使选举权和罢免权,其对国家工作人员的个人背景和行为活动的了解就成了一种必然要求。结合上述材料,根据所学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1)公民民主监督的含义是什么?公民民主监督权的对象是什么?(2)公民民主监督权包括哪些内容?(3)最大限度地保证公民正确有效地行使民主监督权的意义是什么?126\n17·2008年,中国将举办奥运盛会,同时,我国的人大代表也将进行换届选举,将继续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其中,县乡人大代表实行直接选举。(1)我国为什么实行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2)公民作为选民,为什么必须珍惜自己的民主选举权利?18·某单位职工听说本单位领导有经济问题,便夸大事实,四处散布该领导受贿数万元,闹得满城风雨,直至上级主管部门进行专案调查后,方澄清事实。事后有关部门找他谈话,指出他的错误,他振振有词地说,《宪法》保护公民的言论自由,公民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监督权,拒不认错。运用所学政治知识对该职工的行为进行评价。第三课时:第二单元(3——4课)复习一、单元知识结构二、本单元主干知识1·我国政府的性质2·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3·政府的作用4·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5·公民向政府求助或投诉的途径6·什么是依法行政7·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8·政府依法行政的前提条件——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基本要求9·民主决策10·民主监督机制和民主监督体系11·对政府权力监督的意义126\n12·政府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以上内容见本教学案P49——50)三、误区警示(详细内容见本教学案P50)1·中国共产党能代替国家行使政府职能吗?2·政府承担重要的职能,意味着政府可以包办一切。3·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是否意味着政府可直接干预经济活动?4·法制与法治。5·合理行政就是合法行政。6·政府要依法行政,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必须加强立法工作。政府属于立法机关。7·在政府民主决策过程中,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少数人的意见不予考虑。四、解题训练(一)选择题1·几近年来,为加快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国务院对该地区实行了投资政策倾斜和其他政策措施。这一事实表明国务院具有()①组织我国经济建设的职能②协调人民内部利益关系的职能③调控地区经济发展的职能④制定法律和政策的职能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2·在我国,由于二氧化硫的超标排放,酸雨污染严重,城市生活垃圾每年以10%大幅度增长。由于生存环境恶化,江河泛滥成灾,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这些都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政府应主要加强以下职能()①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④提供社会公共服务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3·近年来,我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严打"斗争,集中打击严重暴力犯罪、涉毒犯罪、带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和流氓恶势力,坚决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依法惩处走私贩私、制造伪劣产品、金融诈骗、贪污盗窃、行贿受贿等犯罪活动。这是我国政府在行使()A·市场经济监管的职能B·保护公民生命安全及各种合法权益,惩治犯罪分子的职能C·协调人民内部矛盾的职能D·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某市政府采取措施,严厉查处污染严重的企业,坚决取缔、关闭了一批严重污染环境的小企业。据此回答4一5题:4·这从一个方面说明,该市政府在有效行使()A·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B·组织经济建设的职能C·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D·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5·上述材料表明我国政府机关()A·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B·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C·以经济建设为宗旨D·以环境保护为工作中心6·2005年8月18日,全国公安机关开门"大接访"活动转人第三阶段一一公安厅长集中公开接访。在"大接访"活动中,公安机关坚持做到认识到位、感情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公安"大接访"活动()①坚持了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②树立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③坚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④彻底化解了各种社会矛盾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7·下列属于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是()①组织和发展科学、文化、卫生事业②控制人口增长飞促进优生优育③治理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④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26\n近年来,我国一些省市陆续向群众开放政府的"红头文件"的查阅。据此回答8——9题:8·政府制定和发布文件()①是规范约束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行政执法行为的需要②是保障人民权益的需要③目的是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④为政府依法行政奠定法律基础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9·政府开放"红头文件"的查阅,说明()①政府的群众意识和服务意识在增强②加强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③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④政府热衷于做表面文章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10·下列体现国家权力机关和全体人民对政府活动的制约和监督的是()①国家预算和决算须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批②国务院总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③党中央纪律检察委员会查处腐败大案④中共中央征求各民主党派对选任国家领导的意见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11·2004年2月11日国务院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防治禽流感工作,批准了《关于应对禽流感疫情扶持家禽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这可以被视为国务院()①发挥经济管理职能②行使最高行政权力③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责④行使国家最高权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2·某市市政府坚持每年开展一次"万人评政府"的考核活动。这一做法增强了干部的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改善了该市的投资软环境,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这说明()①发扬民主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②我国公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监督权③只有通过民主评议,才能提高干部的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④我国公民具有自觉履行监督国家机关的义务A·②④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13·2004年4月国务院严肃查处了江苏铁本钢铁公司违规建设钢铁项目,对八名失职违规的政府及有关银行的相关责任人分别给予违纪、政纪处分及组织处理。"铁本"事件说明,打造法治政府()①要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到位②要求政府和银行必须加强自身的政权建设,真正对人民负责③要求政府必须依法行政④必须建立对行政权的严格的制约、监督制度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4·(不定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权力的下放,地方保护、各自为政等问题也凸显出来。某地曾发生过两大部门大打出手,阻断交通的事件。部门打架各自为政的现象()A·客观上造成了行政执法者不作为、乱作为、难作为B·降低了部门工作效率C·损害了政府的形象D·违背了依法行政的准则15·(不定项)某镇政府修路时,需占用一村民的承包地。在没有与该村民达成有效补偿协议的情况下,便组织人员将其承包地上的庄稼毁掉。该村民要求镇政府对此事予以合理解决,但未得到答复。于是,该村民向县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将镇政府推上了被告席。法院经认真的庭审调查,作出判决,责令镇政府对原告作出合理赔偿。这一事实表明A·政府滥用职权会损害群众的切身利益()B·司法机关必须依法行政C·我国公民的合法权利依法受到保护D·行政机关行使职权受人民法院的监督(二)非选择题126\n16·目前,全国各地普遍开设了"148"法律服务专用电话,它作为政府部门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方便、快捷法律服务的新的手段和机制,在全国迅速得到推广,在服务群众和社会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旺盛的活力。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148"服务电话的开设表明我国政府坚持什么原则?(2)"148"服务电话为什么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旺盛的活力?17·材料一2004年12月3日至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好地利用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材料二2005年8月8日,民政部全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信息系统正式开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通过量化各项业务指标,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各级政府贯彻落实新型救助制度,保障困难群众合法权益。(1)两则材料分别体现了我国政府的什么职能?(2)政府为什么要行使这些职能?18·2003年1月,某网站推出以“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您关注什么?”为题的网上调查,受到网友的广泛关注。截止2003年2月25日,共有几十万网友投票选出今年人大最受关注的十大问题。其中居第一位的是:深入开展反腐败的斗争,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请回答: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主要依据和意义是什么?应怎样有效地制约和监督权力?(1)漫画反映的是一种什么现象?(2)政府应如何提高依法行政水平?19·看漫画,回答问题:126\n“不审就批”的“糊涂病”乱收费、乱罚款的权力“膨胀病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第一课时第一框: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根据课程标准内容目标第三单元的第8、9条编写,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如下:3.8阐释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党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3.9阐明理当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理解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深远意义。2、学习目标课题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识记理解分析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1)党的性质、宗旨(2)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2)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联系历史和现实分析说明中共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2)透过政治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3)培养初步具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历史地、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提高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认识,并使其转化为更深的热爱之情和为党的事业贡献力量的志向。二、教学重难点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2、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三、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阅读课文,完成《政治学习评价手册》P049【知识梳理】部分的填空。2、阅读课文,对本框中的探究活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写出答案。知识建构一、新中国诞生前夕政治力量的较量探究与共享P62(l)这三个镜头分别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哪三种基本政治力量的状况?(2)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26\n探究提示:(1)这三个镜头分别反映了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三种基本政治力量的状况。、(2)中国民主革命的斗争实践证明,农民阶级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不能成为革命领导阶级;中国资产阶级由于其本身的软弱性而导致革命的不彻底性,也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责任。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肩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的纪元。二、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中国人民作出的历史性选择。(1)三种建国方案的提出及其结果。(2)历史事实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封建势力和西方列强相勾结,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史;也是中国人民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求救国救民之路的历史。事实表明:农民战争不可能赢得反列强、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运动,注定要失败;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也不能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我国的执政党。领导人民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性选择。课堂探究P63:中国近代史上有哪些重大事件能够印证上述结论?探究提示: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说明农民战争不可能赢得反列强、反封建斗争的胜利;百日维新印证了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运动,注定要失败;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最终使中国陷入军阀混战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也不能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l)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2)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其自身条件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作为工人阶级政党登上历史舞台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宗旨。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命运是同全体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其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中,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始终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百折不挠地奋斗。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126\n重要性: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课堂探究P64:你能列举具体数据或实例对上述成就加以印证吗?探究提示:(1)2003年我国GDP总量已达11.67万亿元,居世界第七位。自改革开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增长9.3%的高增长水平,创造了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2)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表明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个掌握此项技术的国家;2004年末,联想集团斥资12.5亿美元收购了美国IBM公司的台式电脑及笔记本电脑业务,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3)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进出口总值仅为11.35亿美元,到1978年增至206亿美元,1998年达到3239亿美元,50年增长了285倍;到2004年进出口总值已突破了万亿美元大关,跃居仅次于美、德两国的世界第三贸易大国。(4)到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已降到40%以下,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已降到50%以下。人民生活水平正从总体小康向富裕小康迈进。(5)近年来,中国妥善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南亚核试验危机、科索沃危机、"9·11"事件、伊拉克战争、朝核问题等一系列重大国际危机,发挥了负责任大国的作用。教材插图《小康中国》四幅图片说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三、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中国共产党不仅有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所谓执政能力,是指执政党在领导、管理国家事务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从总体上说是指党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本领。具体来说,包括五个方面:①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③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⑤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1、科学执政。(1)含义: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它回答了怎样执政的问题。(2)原因:规律的客观性要求人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认识和把握规律,在对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决策,坚持科学执政。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中国共产党能不能长期执政、科学执政,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制度和整个国家的命运。尽管执政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是合格的,但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现代化建设任务,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做到科学执政。(3)要求:科学执政是建立在对客观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的,坚持科学执政就是要真正认识并掌握客观规律。当前,实行科学执政最重要的就是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决策科学化。2、民主执政。(1)含义: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2)原因:126\n第一,党和国家的性质决定了党必须坚持民主执政。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坚持民主执政,才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第二,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发展党内民主是民主执政的重要内容。坚持民主执政有利于发展党内民主,并带动人民民主,保证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增强党的生机和活力。第三,民主执政揭示了为谁执政的问题。只有坚持民主执政,才能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确保中国共产党能够长期执政。(3)要求:当前,实行民主执政,一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这一党和国家根本的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二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依法执政。(1)含义: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2)原因:是坚持依法治国方略的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治国,要求党必须坚持依法执政。党领导人民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制定宪法和法律,也必须带头守法,保证执法,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通过依法执政,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它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制度化和规范化。(3)要求:实行依法执政,最重要的就是党的各级组织和领导要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并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支持全国人大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这是党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课堂探究P65:你从这一图示中感悟到什么?探究提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和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党支持全国人大及时依照法定程序对宪法的某些规定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补充,使党的主张成为国家意志,以更好地依法执政。4、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1)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2)科学执政与民主执政互为条件和前提。要做到科学决策,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进行民主协商和民主讨论。而要实现民主执政,也必须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为前提。课时小结一、新中国诞生前夕政治力量的较量1、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执政: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二、领导地位和执2、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政地位的确立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必须以中国126\n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巩固练习三、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辨析:坚持民主执政就是要发展党内民主,加强自身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参考答案:(1)民主执政必须发展党内民主,加强自身建设,坚持民主执政,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2)民主执政还必须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等。(3)民主执政不仅仅是为了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其根本目的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课外练习见《政治学习与评价手册》P50-51:1——11题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第二课时第二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一、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根据课程标准内容目标第三单元的第8、9条编写,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如下:3.8阐释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党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3.9阐明理当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理解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深远意义。2、学习目标课题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识记理解分析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1)党的指导思想(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及主要内容(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1)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意义(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实际分析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2)透过政治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3)培养初步具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历史地、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提高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认识,并使其转化为更深的热爱之情和为党的事业贡献力量的志向。二、教学重难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阅读课文,完成《政治学习评价手册》P051-52【知识梳理】部分的填空。2、阅读课文,对本框中的探究活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写出答案。知识建构126\n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探究与共享P66:(1)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从几十个人发展成为拥有6800多万名党员,领导着13亿人口的中国的执政党?(2)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什么?(3)从郑培民的事迹看,共产党人应该怎样当好人民公仆?探究提示:(1)这是由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先进性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最热烈的拥护和支持。(2)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3)应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1、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图片表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的十六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此之前,党在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党的七大、十五大又分别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课堂探究P67:(1)有哪些事例可以证明,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2)有哪些事例可以证明,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探究提示:(1)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抗日战争时期的最广泛统一战线证明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是正确的经验总结;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是马列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2)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等证明了上述观点。2、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意义。(1)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于党在新世纪新阶段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2)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提示:"三个代表"是一个统一整体,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126\n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党对与时俱进重要性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不断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保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因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才能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要与时俱进,就要不断有所创新。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中国共产党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经济、文化、政治方面完整地概括了党的先进性。这是顺应时代潮流,反映人民意志,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认识党的先进性的新理念。坚持党的先进性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党要紧跟世界进步潮流,站在时代前列,继续成为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三、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它决不是为少数人谋利益,也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它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执政的权力来自人民,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广大人民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中国共产党80多年的历程,是紧紧与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的。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堂探究P68:(1)从你所在地区,或根据你所看到的媒体报道,你还能提供哪些事例印证上述观点?(2)作为有抱负的中国青年,谈谈你对这些事例的感受。探究提示:(1)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同志从警20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登封人民称为"女包公"任青天"。她立党为公、执法为民,不幸因公殉职,牺牲时年仅40岁。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牛玉儒同志,在担任领导职务的20多年里,心系群众,勤政为民,于2004年8月因病去世。群众自发为其送葬,沉痛悼念这位优秀人民公仆。(2)以模范英雄人物为榜样,培养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将来走上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岗位后,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以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为重,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要点突破1、如何理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126\n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其含义就是要使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1)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要性:中过共产党执政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代表人民行使权力,执政是手段,为民是目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党的性质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2)坚持执政为民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它体现在党的理论、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以及各项工作中,体现在每个党员、每个干部的具体行动之中。(3)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要求:首先,党要切实为人民谋利益,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其次,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的政治地位和有效行使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再次,不断提高人民的教育科学水平和精神生活质量;最后,要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2、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1)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内容关键根本要求核心本质(2)“三个代表”的关系发展生产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基础条件发展先进文化根本目的课时小结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1、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二、确立“三个2、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代表”重要导思想的重要意义中国共产党:思想为党的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指导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三、实现最广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126\n人民的根本利益2、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巩固练习1、问答:中共中央决定从2005年1月开始,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请思考说明开展这一重要活动的意义。参考答案:(1)保持先进性是党的性质、宗旨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的一项重大举措。(2)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程。(3)是通过建设学习型政党带动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步骤。(4)是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项重要保证。课外练习见《政治学习与评价手册》P52-54:1——11题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第三课时第三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一、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根据课程标准内容目标第三单元的第8、9条编写,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如下:3.8阐释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党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3.9阐明理当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理解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深远意义。2、学习目标课题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识记理解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1)我国的民主党派概况(2)我国的政党制度的内容(3)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基本方针、根本活动准则、重要机构(4)人民政协的性质、职能(1)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关系(2)人民政协的性质(3)多党合作制度的优越性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多党合作制度适合中国国情(1)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基本观点的能力(2)透过政治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3)培养初步具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观察、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历史地、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提高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认识,并使其转化为更深的热爱之情和为党的事业贡献力量的志向。二、教学重难点:1、多党合作制度的基本内容2、中国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三、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阅读课文,完成《政治学习评价手册》P054【知识梳理】部分的填空。2、阅读课文,对本框中的探究活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写出答案。知识建构126\n一、共商国是同舟共济教材镜头一说的是中共中央就大政方针等问题同民主党派协商已形成制度。镜头二说的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探究与共享P69:(1)你知道我国有哪些民主党派吗?(2)你能从镜头一中感悟到我国实行的是怎样的政党制度吗?(3)从镜头二的比喻中,你能理解我国的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吗?(4)请你归纳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探究提示:(1)我国有8个民主党派,它们分别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4)特点: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优势: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二、执政参政特色鲜明1:我国的民主党派。(1)我国各民主党派概况。名称(简称)成立时间组织成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1948年1月1日与国民党有历史联系的人士为主中国民主同盟(民盟)1941年11月文教和科技界的高、中级知识分子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1945年12月16日经济界人士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1945年12月30日文教出版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中国农工民主党(农工党)1947年2月医药卫生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中国致公党1925年10月10日归侨和侨眷为主九三学社1946年5月4日科技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1947年11月12日台湾省人士(2)民主党派的性质这些民主党派,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它们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二者是执政与参政的关系。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木前提,是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质,是代表/L大人民掌握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②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具有法律赋予的参政权,包括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一参加,三参与)③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注意: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执政党和参政党的关系,这具有中国特色。是对政党制度的创新,不能理解为执政党和在野党的关系。(教材插图"团结合作共商国是"表明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具有法律赋予的参政权。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3)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26\n①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政权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多党合作制度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各民主党派才能团结协作。②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③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必须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基础。注意: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各民民主党派在组织上依然具有独立性。(教材仿宋体字部分分析了各民主党派不约而同地拥护和接受共产党领导的原因。)课堂探究P70:你能就其中的一点加以具体说明吗?探究提示:(1)各民主党派在成立后的实践活动中,亲身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和影响,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共产党是唯一能够具有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政治力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都向全国人民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2)中国革命的实践已经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也需要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中国共产党能从总体上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规律,能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作出正确的判断,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能及时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妥善解决各种矛盾。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具备强有力的组织领导能力和巨大的凝聚力。它的主张和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国情,代表民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实现民富国强的奋斗目标方面,各民主党派和共产党的基本纲领是一致的。因此,各民主党派都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纲领。(4)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十六字方针是完整的统一体。"长期共存"是指中国共产党存在多久,民主党派就存在多久,多党合作制度要长期存在下去。"互相监督"是指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监督,尤其强调参政党监督执政党。要"长期共存"必须"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表明参政党要和执政党一道经受考验,共同承担国家和民族盛衰兴亡的责任,有了这共同的使命,才能实现有效的监督,便多党合作关系得到长期发展。(5)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一样,得到宪法的承认和保护,都享有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同时,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活动,以宪法和有关法律为准绳,进行民主协商,互相监督。宪法和法律是多党合作的法律保障,也是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根本活动准则。(6)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①人民政协的创立与成员。人民政协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我国各党派共同创立的,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政党身份参加。此外,人民政协还包括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少数民族人士、各界爱国人士、港澳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等。②人民政协的性质。其性质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政协是它们合作的组织形式,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③人民政协的职能。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政治协商: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政协内部各方面的关系等问题进行的协商。民主监督:对国家法律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建议和批评方式所进行的监督。参政议政: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拓展和延伸。参政议政除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内容和形式外,还包括选择人民群众关心、党政部门重视、政协有条件做的课题,组织调查研究,积极主动地向党政领导机关提出建设性意见;126\n通过多种方式,广开言路,广开才路,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及其所联系的各界人士的专长和作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力献策。④人民政协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迸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总之,人民政协作为中国人民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由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组成,团结面广,联系面大,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三、适合国情优势显著1、多党合作制度的优越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政党制度,它绝不是西方宣传的所谓一党制,也根本区别于西方的多党制。作为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它已经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大事的协商,进行民主监督,广泛地参政议政,能及时反映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和要求;一批民主党派人士担任各级各类国家机关的领导职务,直接参加国家政权和国家事务的管理,推进了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各民主党派是拥有多学科知识的"人才库",他们是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文重要力量。教材"相关链接"图片说明民主党派从各方面对"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结合国家、地区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入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活动,提出一系列有价值、有分量的战略对策和工作建议,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了依据。(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由于历史的渊源,民主党派与港澳台同胞有密切的社会联系,已成为连接祖国大陆与港澳台的纽带。多党合作在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中显示出特有的功效。课堂探究P73:你能否从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方面,对上述表现加以归类?探究提示:(1)属于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有:便于党与政府整合、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便于党和政府博采众长、集思广益,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在提高民主素养方面产生示范效应,推动民主生活健康发展。(2)属于有利于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有:各民主党派以其科研成果推动生产力发展,以其特有的专长推动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各民主党派汇集各方力量,以智力支边、支农,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民主党派成员通过广泛的海外联系,为国家引进境外资金和先进技术,促进经贸发展和科学文化交流。(3)属于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方面的有:民主党派成员通过与港澳台亲朋故旧的联系,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和对祖国的向心力;民主党派成员以亲身经历,现身说法,向港澳台同胞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具有说服力。2、中国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1)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基本经济制度决定我们绝不能照搬西方的多党制。(2)主张在我国实行多党制,实质上是要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其后果必将是人民政权的丧失、社会主义制度的颠覆。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绝不允许的。要点突破正确理解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126\n区别性质不同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基础不同工人阶级是其坚实的阶级基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是其深厚的群众基础现阶段,其成员以各界知识分子为主地位作用不同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胜利完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参政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亲密友党联系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在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是互相监督的关系;在组织上,是相对独立的;在法律地位上,他们是平等的关系课时小结课外练习见《政治学习与评价手册》P55-56:1——11题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第一课时第一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一、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根据课程标准内容目标第三单元的第10条编写,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如下:3.10阐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2、学习目标课题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识记理解分析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联系当前党和国家采取一系列加快民族自治地区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分析说明处理好民族关系的重要性(1)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民族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归纳的能力(3)通过学习,增强民族观念,自觉维护国家统一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提高对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认识能力,更加珍惜民族团结,弘扬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二、教学重难点:126\n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三、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阅读课文,完成《政治学习评价手册》P056-57【知识梳理】部分的填空。2、阅读课文,对本框中的探究活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写出答案。知识建构一、雪域高原的历史性跨越探究与共享P74:(1)西藏实现历史性跨越说明了什么?(2)为什么说我们伟大的祖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3)我们为什么耍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探究提示:(1)新中国成立后,西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人民当家做了主人。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从而使西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各族人民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独立和尊严;各族人民共同参加了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创立了新中国。(3)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我国各民族无高低优劣之分,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坚持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民族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申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二、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什么这么说?什么是中华民族?(见课本P75)2、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要准确理解这一知识点,必须明确两个问题: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根源是什么?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现在哪里?(1)同学们经常在报刊、电视中看到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地区民族冲突的情况,这与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存在有关。解放前,我国是个阶级剥削和压迫极其深重的社会,少数民族人民受剥削压迫的情况非常严重。例如,清朝统治者对高山族人民实行民族压迫与歧视政策,把高山族分为"生番"和"熟番",在汉族与高山族交界地设立界石,不许往来,以便分而治之。旧中国回族人民在政治上没有地位,经济上长期处于停滞落后状态。这些事实使我们看到,解放前各族人民在经济上受剥削,政治上受压迫,根本谈不上民族平等、民族繁荣。那么,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从上面列举的解放前少数民族的具体材料看,在阶级社会里,民族内部也是划分成阶级的,那些占有生产资料、处于统治地位的封建领主、军阀、宗教首领是剥削者,是统治阶级;另一部分没有生产资料,处于被剥削被统治地位的是广大少数民族劳动者,是被统治阶级。一个民族处理同其他民族的关系时,它的政策主要是由这个民族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决定的。可见,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实质是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耍消除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就必须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这也正是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根源所在。126\n(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即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也决定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必须遵循的三条原则,而只有贯彻这三条原则d能使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越巩固、越发展。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理解这一知识点要分别理解三个原则的含义,坚持三个原则的原因、重要性,三个原则之间的关系。这是本课的重点知识,必须对它有一个透彻的理解。(1)民族平等。①含义:是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注意:民族平等的含义中的“平等”不是“相同”,民族平等着重讲各民族的地位平等,即我国各民族在享有权利方面已实现了真正的平等,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民族的人口及发展还很不平衡,还不可能很快消除民族之间的差距,存在着事实上的不平等,因而影响了平等权利的充分行使。②提出的依据: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只有人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我国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③表现:历届全国人大都有少数民族代表参加,从第三届开始,已确认的少数民族都有了全国人大代表,而且少数民族代表所占代表总数的比例,都高于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例。④贯彻民族平等原则:在我国主要是指汉族和少数民族享有平等的权利,我国各民族在享有权利方面已经实现了真正平等,但由于历史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处于相对落后状况,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因而影响了平等权利的充分行使。所以,对少数民族要给予帮助和照顾,采取一定的特殊政策。但这不是有没有平等权利的问题,而是充分不充分的问题。(2)民族团结。①含义:是指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②重要性: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坚持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注意: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民族团结重要意义,不应该有大民族主义的思想,也不应该有地方民族主义思想,不讲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破坏民族团结的事,在行动上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要团结和帮助少数民族。(3)各民族共同繁荣。①原因: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这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②措施:教材P77的"相关链接"说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加快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民族的繁荣。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大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插图:"藏族群众来到江苏援藏工程工地向工人表示慰问"。点拨:说明各民族互帮互助,互相合作、共同奋斗,是民族团结原则的体现。课堂探究P77:你能否运用已有的知识,对这些意义进行阐述?探究提示:第1条强调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这是由社会主义共同富裕这一本质决定的,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第2条强调了对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贫困不利于民族团结。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社会等多种原因,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目前,西部人均GDP仅相当于东部平均水平的40%。实施西部大开发,大大促进了西部经济发展,维护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第3条说明民族自治地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内因作用),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一机遇(外因作用儿就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第4条强调只有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才有利于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东西地区优势互补,既利于东部,也利于西部,西气东输就是很好的证明。(4)三原则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126\n①互相联系、不可分割。②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国内外民族关系的事实都说明,存在民族压迫、民族不平等,当然不会有民族团结。③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④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事实证明,民族团结也不可能建立在长期存在先进与落后的差距上,经济是基础,如果不改变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的状况,民族团结就没有强有力的物质保障。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繁荣前提条件政治基础物质保证民族团结经济基础三、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我们该做什么、能做什么1、我国能够真正建立起新型的民族关系。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1)我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铲除了民族剥削和民族压迫的根源;(2)我国坚持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处理民族关系;(3)我国各民族的团结统一为真正建立起新型的民族关系提供了保证;(4)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法律保证。课堂探究P77:结合上述材料和提示,简要分析我国新型民族关系的形成。探究提示:同"知识点1、我国能够真正建立起新型的民族关系。"。课堂探究P77:这些问题是我们可能面对的,你会怎样处理?探究提示:处理好民族关系问题,既是一个国家的重大问题,又是人们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具体问题。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是每个中国公民的责任。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付诸行动。对少数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作为汉族学生应充分尊重,不要恶意嘲讽,任何民族都有保持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如果有人片面强调民族特点,忽视国家整体利益,甚至制造民族纠纷,作为少数民族学生,应指出这种言行的危害,强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坚决反对各种民族主义,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自觉履行维护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如果知道自己所在地区与某个民族自治地方有对口支援的关系,我们应在人力、物力、技术等方面提供支援,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先富帮后富,达到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2、怎样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处理好民族关系问题,既是一个国家的重大问题,又是人们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具体问题,意义重大,是一个重点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坚持和完善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坚持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2)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为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法律保障。(3)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制度保障。(4)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要点突破正确理解我国的民族状况(1)我国的民族数量:我国共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接近12亿人口,除汉族外的其他民族,因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因此我国共有55个少数民族,人口约有1亿多人。中华民族是所有民族的总称。126\n(2)我国的少数民族居住情况:我国的少数民族居住地域广,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加起来占国土总面积的64%,我国两万多公里边境线绝大部分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混居程度也很高,一个民族常常散布于许多地方,一个地方常常生活着若干民族。(3)伟大的祖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独立和尊严;共同推翻了"三座大山",创立了新中国。(4)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5)我国的民族关系虽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是历史形成和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事实上的发展不平衡依然存在,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课时小结巩固练习近年来,一个旨在动员各方面力量,加大对边境民族地区投入的"兴边富民"行动,对加快边境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发挥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行动覆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兴边富民"行动是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由国家民委发起并组织实施的,通过开展。兴边富民"行动,促进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请回答:(1)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2)实施"兴边富民"行动有什么意义?答:(1)实施"兴边富民"行动体现了:①政府实施管理经济的职能。②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③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④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2)实施"兴边富民"行动具有重要意义:①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和共同繁荣。②有利于巩固边防,维护国家统一。③有利于维护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共同发展。课外练习见《政治学习与评价手册》P57-59:1——11题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第二课时第二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一、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根据课程标准内容目标第三单元的第10条编写,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如下:3.10阐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2、学习目标课题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识记理解分析126\n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2)民族自治地方享有的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必然性、优越性联系民族自治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取得的成就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1)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民族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归纳的能力(3)通过学习,增强民族观念,自觉维护国家统一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提高对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认识能力,更加珍惜民族团结,弘扬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二、教学重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必然性、优越性三、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阅读课文,完成《政治学习评价手册》P59-60【知识梳理】部分的填空。2、阅读课文,对本框中的探究活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写出答案。知识建构一、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迸程课堂探究P79:(1)你了解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吗?(2)法律赋予了民族自治地方哪些自治权?、(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国情、具有优势体现在哪些探究提示:(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2)主要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3)优越性主要体现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2)民族自治地方的双重地位。自治地方一方面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一方面又是国家统一领导下享有自治权的自治地方。其自治机关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它既是国家的地方机关,又是民族自治机关。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其范围、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4)自治权的内容。可以归纳为如下儿个方面:①立法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上级批准后生效。②经济自治权。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指导下,自主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有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③变通执行权。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如果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的实际情况,自治机关可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停止执行。④文化管理自治权。自治机关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事业。126\n⑤其他自治权。自治机关根据需要,经国务院批准有权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有权根据法律制定管理流动人口办法等。(5)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在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国其他行政地方一样,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政府都是国务院统一领导下的国家地方行政机关。因此,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同时,在中央统一领导下,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充分发挥民族自治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的权利。注意: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的异同。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不同。首先,两者设立的目的不同。前者是为解决民族问题而设立的,后者是为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而设立的。其次,两者自治权的程度和内容不同。前者是"一定自治权",后者是"高度自治权"。最后,两者实行的社会制度不同。前者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后者则在较长时间内保留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相同点:二者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都接受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6)民族自治地方实行三级管理。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自治区是省一级的民族自治地方,是省一级的行政单位。自治州是设区的市一级的民族自治地方,是介于省级和县级之间的行政单位。自治县(包括自治旗)是县一级民族自治地方,是县一级行政单位。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是与乡、镇平级的行政单位。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要理解这一知识点,需要结合历史、地理学科有关知识来理解。就总体而言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具体表现在:(1)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为建立统一、民主的国家进行了长期斗争。这就为建立统一的、民主平等的新中国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社会基础。(2)我国民族状况有自己的特点。我国56个民族,人口数量上的差别较大,汉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绝大多数,有的民族人口则不足一万人。从分布特点来说,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这种特点,适宜以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为基础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我国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100多年来。在共同抵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革命斗争中,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民族关系,从而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这是本课的重点,明确其优越性,才能更好地理解国家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也才能更好地贯彻执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126\n"专家点评"说明有些国家民族矛盾尖锐是造成国家分裂和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使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从而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祖国统一大家庭内,使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木地区内部事务,满足了各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这使各族人民和各族干部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所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能够密切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的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民族、各地区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所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它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相关链接"说明各自治区在国家的大力帮助下,充分发挥本区优势,调动了本区各族人民积极性、创造性,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这充分表明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注意:(1)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而不是所有国家机关。(2)自治权是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并不是完全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3)并不是所有有少数民族的地方都实行自治,而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4)明确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民族政策的关系。①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制定民族政策的基础和理论依据,而民族政策则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对处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的具体落实。②为了实现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从而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行则有利于维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实现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要点突破l·全面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制度,它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构成了我国社会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三种形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领土完整、国家统一,对象是少数民族聚居区。(l)民族自治地方的地位:既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区域,又是国家统一领导下享有自治权的自治地方。(2)民族自治地方的区域划分: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相当于一般行政区划的省、市、县三级,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3)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其范围、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①立法自治权;②变通执行权;③经济自治权;④文化管理自治权;⑤其他自治权。(5)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①历史传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③政治基础: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少数民族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结合起来更加自觉地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祖国统一大家庭内,便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满足了各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126\n(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各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这使各族人民和各族千部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所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课时小结(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能够密切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的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民族、各地区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所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巩固练习2005年10月25日,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47周年纪念日。47年来,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带领宁夏各族人民认真履行《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各项权利和义务,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促进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少数民族参政议政权利得到保障。此外,自治区还依《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定了许多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保证了民族自治制度的有效实施。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什么?这一政策的内容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答:(1)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这个政策的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2)①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以国家的统一为前提的,是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材料中,宁夏回族自治区坚持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认真履行《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权利和义务,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等表明,宁夏回族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坚持了国家统一这个前提。②材料指出宁夏回族自治区依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表明在中央统一领导下,保障民族地方的自治权,充分发挥民族自治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实现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课外练习见《政治学习与评价手册》P60-62:1——11题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第三课时第三框:我国的宗教政策一、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126\n本课根据课程标准内容目标第三单元的第10条编写,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如下:3.10阐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2、学习目标课题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识记理解分析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我国的宗教政策(2)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弘扬科学精神的关系(3)区分宗教与邪教(4)区分宗教与封建迷信运用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弘扬科学精神的关系知识,联系当前实际,说明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性结合宗教与邪教、宗教与科学的比较,提高分析问题和比较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提高对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认识能力,更加珍惜民族团结,弘扬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二、教学重难点:1、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2、弘扬科学精神三、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阅读课文,完成《政治学习评价手册》P063【知识梳理】部分的填空。2、阅读课文,对本框中的探究活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写出答案。知识建构一、我国宗教具有爱国主义传统探究与共享P83:(1)怎样全面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2)你如何看待宗教现象?探究提示:(1)可以从四个方面理解: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2)应一分为二地看待。既要看到其消极作用,又要看到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既要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又要反对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的行为;既不能人为消灭宗教,又要弘扬科学精神。教材三组"镜头":镜头一说明了我国宗教的产生;镜头二说明了宗教的思想和主张;镜头三说明了我国宗教对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注意:(1)宗教的本质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视。随着社会发展,宗教的状况C如教徒的精神面貌等)、宗教存在的条件也许发生一定的变化,但宗教的本质永远不会发生变化。(2)在现实生活中,宗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宗教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宗教信仰、宗教感情及与之相适应的宗教组织、宗教设施、宗教教义、宗教教规,宗教仪式和专门的神职人员,有众多的教徒。(3)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深刻的社会改造和宗教制度改革,我国宗教状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宗教已成为教徒独立自主自办的事业、宗教组织已成为联系各自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广大信教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政治经济上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等。(4)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宗教问题属于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宗教问题上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但是,如果利用宗教进行违法活动、分裂国家的活动则已不是思想认识问题了,而是司法问题。二、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也是多宗教的国家,宗教和民族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宗教问题处理不好,往往引发民族问题,宗教无小事,正确理解和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于这一重点知识要重点把握。"相关链接"说明宗教在现阶段由于三种根源的存在将长期存在下去。1、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全面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含义,是理解和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基础。126\n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在我国,公民不论信教不信教,也不论信什么教,是公民自由选择的权利,谁也不得强加干涉。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这是一项全面、完整的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侵犯这一权利,必须承担法律责任。提示:(1)共产党员不得信教与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否矛盾?①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既保护人们信教的自由,又保护人们不信教的自由两个方面。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在他入党时已经作出了自己不信仰宗教的选择,这是完全符合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②宗教对国家来说,是个人的私事,这是就公民的信仰而言的。但是宗教对无产阶级政党来说,则不是个人的私事。列宁说,宗教对马克思主义者,对工人阶级政党来说,决不是私人的事情。无产阶级政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革命理论武装的,是彻底的无神论者。用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武装全党,宣传无神论,带领群众为推翻旧世界而斗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因此,这就决定了共产党员只能是无神论者,不得信教,共产党员的思想信仰行为必须与共产党的先进性相一致。(2)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与宣传无神论是否矛盾?不矛盾。宗教存在的长期性,决定了我们党和国家必须有相应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即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这是我们党在宗教问题上的基本政策。同时,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杜会主义国家,对全体人民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进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都不得到宗教活动场所内进行无神论的宣传;当然,任何宗教组织也不能到宗教活动场所以外宣传有神论。(3)国家保护的是正常的宗教活动。对于非法的宗教活动不但不保护,还要依法坚决取缔。正常的宗教活动,是指在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教徒表达宗教感情、举行宗教仪式、共度宗教节日的行为和活动。超出宪法、法律和政策规定的范围的活动,就是非法活动。(4)如何理解在我国宗教信仰已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①在我国,宗教存在的阶级根源已被消灭,宗教已不在是统治阶级扶持和利用的思想武器,宗教就从与国家政权有密切关系的一种思想工具转变为纯粹属于公民思想信仰的问题。②我国实行政教分离的宗教政策,宗教不得干预政权、国家事务和文化教育事业。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把宗教信仰作为公民的民主自由权利。③宗教组织是与我国国家政权无关的、仰宗教的公民的联合组织,是一种社会团体。宗教组织的合法活动是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表达方式。④在我国,宗教信仰并不影响公民享有平等权利,也不容许出现因宗教信仰不同而产生权利不平等的现象。"专家点评"栏目说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做法律所允许的及对国家有益的事情,使宗教为社会主义服务。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1)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2)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一致的,而非对立的。为了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1994年国务院先后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和《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前者明确规定:外国人在中国境内进行宗教活动,应当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不得在中国境内成立宗教组织,设立宗教办事机构,设立宗教活动场所或者开办宗教院校,不得在中国公民中发展教徒、委任宗教教职人员和进行其他传教活动。后者明确规定:设立宗教活动场所要进行登记,在宗教活动场所进行宗教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活动场所进行破坏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3)在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正常的宗教活动以及宗教团体、寺观教堂等宗教活动场所的合法权益的同时,坚决打击一切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违法犯罪活动。(4)126\n邪教不是宗教。当今世界,邪教兴风作浪,已成为一大公害。邪教是指冒用宗教旗号,神化首要分子,宣传迷信邪说,蒙骗群众,非法聚敛财物,制造事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邪恶势力。它们在很多地方制造集体自杀或暗杀、爆炸等事件,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其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取缔邪教组织、严惩邪教犯罪,已逐步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我国宗教界人士也坚决反对"法轮功"等邪教。3、我国宗教坚持的原则。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我国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外国敌对势力不断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和破坏。在我国境外东南至东北沿海呈半月形地带,大约有26个宗教电台对我国进行"空中传教"。号称世界最大的宗教广播电台——美国远东广播公司,有5座电台以不同频率,用普通话和各种方言对华广播。此外,境外敌对势力非法向内地运进大量的宗教印刷品。据统计,被我国海关扣下的这类书刊每年不下5万件。他们还利用旅游团体入境之机,零星带进,集中散发。其目的是通过这些反动宣传品,煽动信教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满情绪。这些都是我们不能掉以轻心的,我们必须坚决打击。"专家点评"说明了在新形势下,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方针的重要性,提醒我们要高度警惕,反对外国势力的干涉。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是一个重点知识,要真正理解它应主要从两方面着手:(1)客观原因: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2)要求(两个"要求"和两个"支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注意: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并非要求宗教教徒放弃有神论,坚持无神论,只要做到了上面提到的两个"要求"和两个"支持"。也就是做到了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否就克服了宗教的消极作用而只有积极作用了呢?回答是否定的。作为与科学世界观相对立的宗教,只要存在,其消极作用就不会消失。但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对宗教事务加强管理和对教徒进行爱国、拥护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同时改革不适应社会主义的某些宗教制度,利用教义、教规和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因素,就可以把宗教的消极作用限制在最小限度。"专家点评"说明了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原因。三、弘扬科学精神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我们要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则,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同时要反对封建迷信,反对邪教。1、弘扬科学精神的原因。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落脚点。要真正理解这一知识点,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1)我国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也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不懈地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2)中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振兴中华的光荣历史使命。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创造美好的人生。(3)弘扬科学精神是实施科教兴国的需要。要使我国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靠科教兴国。2、怎样弘扬科学精神126\n(1)作为青年学生要认真学习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用它来武装自己,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因此,我们只有学它、懂它,才能弘扬它。(2)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要弘扬科学,就要反对一切非科学的东西,就要反对封建迷信,反对邪教。它们与科学是根本对立的,只有反对它们,才能真正弘扬科学精神。3、宗教活动与封建迷信的关系。(1)联系: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都是有神论,都相信有超越自然的神灵存在,都是唯心主义世界观,都不符合科学。(2)区别:①从概念上看,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们现实生活虚幻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封建迷信活动是指神汉、巫婆、算命先生、风水先生等通过装神弄鬼、占卦算命看风水等手段,愚弄群众、妖言惑众、骗钱害人的活动。②从组织状况来看,宗教有整套的宗教经典、教义和教规,有他们信奉的哲理,有正式的组织、有神职人员、有教徒和活动场所。而封建迷信活动没有教义、教规和戒律,没有正式的组织,没有固定的信徒,也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③从活动方式看,宗教有一定的宗教制度、祈祷形式,有一定的节日活动。而封建迷信活动没有制度,其活动方式荒诞无稽、粗俗低级,甚至野蛮残忍。④从活动的目的看,宗教活动是为了宣扬神的威力,使信教者信仰神,按神的意志办事;教徒参加宗教活动,行善积德和修身养性,是为了死后灵魂进人"天堂"。而封建迷信活动则是迷信职业者骗取钱财的一种手段。⑤从作用看,宗教主要起消极作用,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它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封建迷信活动则是愚昧落后的产物,骗钱害人,破坏社会秩序,破坏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没有任何积极作用。⑥从国家对待二者政策来看,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而对封建迷信活动,坚决制止和取缔。4、反对邪教。(1)邪教的主要特征是:教主崇拜、精神控制、编造邪说、敛取钱财、秘密结社、危害社会。(2)邪教不是宗教。邪教是指冒充宗教的一种邪恶势力。邪教往往冒用宗教的名义或打着宗教旗号,歪曲宗教经典,掺杂大量迷信内容,拼凑所谓教义",神化首要分子,以信教方式发展成员,常常以犯罪群体的形式出现,非法建立相对固定、十分诡秘的组织体系,诈骗钱财、盘剥群众、致人伤残或死亡、破坏家庭、制造并传播谣言。邪教从本质上是违反传统宗教的教义教规,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具有巨大的社会危害性。(3)目前,许多国家都存在着邪教问题,如美国、日本、法国、乌干达等。打击邪教已成为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李洪志编造"法轮大法",蛊惑人心,愚弄群众。不仅从精神上操纵练功者,而且从组织上进行控制,争夺群众,甚至打入党政机关和要害部门,试图发展成为同党和政府相抗衡的政治势力。(4)处理和解决"法轮功"问题,一定要把正常的健身活动与打着宗教旗号搞封建迷信区别开来,把正常的宗教信仰、合法的宗教活动与"法轮功"组织的反动活动区别开来。在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正常的宗教活动和宗教团体合法权益的同时,必须坚决打击一切在宗教外衣掩盖下的违法活动。广大共产党员要带头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思想,反对封建迷信,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点突破正确理解"弘扬科学精神"(1)原因:①我国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也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坚持不懈地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②中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振兴中华的光荣历史使命。我们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创造美好的人生。③是实施科教兴国的需要。要使我国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靠科教兴国。126\n(2)措施:①作为青年学生要认真学习各门具体科学知识和以后将开设的哲学,用它来武装自己,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因此,我们只有学它、懂它,才能弘扬它。②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③要弘扬科学,就要反对一切非科学的东西,就要反对封建迷信,反对邪教。它们与科学是根本对立的,只有反对它们,才能真正弘扬科学精神。课时小结巩固练习有着百年历史的安亭中学校址曾是著名的菩提寺所在地,因此,经常有一些善男信女每逢初一或十五就会到此烧香供拜,学校历任领导都曾会同有关部门加以劝说制止,但收效甚微。(1)你对这批善男信女的做法怎么看?(2)你认为学校领导应该劝阻吗?(3)对于这件事的处理,你有什么良策?[解析]本题旨在通过发生在学校周围的具体事情来让同学们进一步理解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前两问属于评价类的问题;第(3)问属于措施类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答案:(1)善男信女的做法违背了我国宪法的有关规定。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我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但是,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材料中善男信女的做法,妨碍了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因此。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2)学校领导应该劝阻。因为尽管这些善男信女有宗教信仰自由,但是他们在享有权利和自由的同时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和自由。(3)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尊重这些善男信女的宗教信仰自由,不干涉他们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另一方面,又要不侵犯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因此,学校可搬出菩提寺,给善男信女们提供一个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同时择地另建校舍,不妨碍学生们继续学习。课外练习见《政治学习与评价手册》P64-65:1——11题第三单元综合探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点一、探究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特点、实现的途径和意义。2·通过分析比较,进一步理解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优越性,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和整理材料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增强热爱祖国的感情,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建设和其他有益的政治活动,树立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而努力奋斗的政治责任感和维护祖国利益的信念。126\n二、探究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文献查阅法等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课前准备1·熟悉并掌握课本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2·搜集有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的资料,进一步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特点。五、探究步骤1、把握相关理论(1)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是什么?(2)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内容见课本P87)(3)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2、活动探究探究设疑1——把握“本质特征”P87-88:请你把上述观点加以归纳,分别从根本保证、本质要求、基本方略的意义上,阐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探究提示:(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只有坚持党柄领导才能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才能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为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实现,我国建立了一整套民主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还有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同时,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从而保证人民民主权利落到实处。只有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才能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巩固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3)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国人大依法立法、政府依法行政、法院检察院依法司法、执政党依法执政,形成依法治国的有机体系,这是我国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依法治国的法是宪法和法律,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也领导人民遵守法律。只有坚持依法治国,才能维护人氏当家作主的地位。总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探究设疑2——透视“有机统一”P88-8:这次修宪的过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次光辉实践,集中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让我们共同对此作出说明。探究提示:从人民群众的参与程度看: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向人民群众征求修宪建议,并召开民主党派座谈会,征求对修宪的意见;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十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上,代表、委员提出修宪建议和提案。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修宪的整个过程,充分发扬了民主。从修宪的程序看:修宪的建议首先由中国共产党提出,然后向广大群众征求意见,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提交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办事的统一。从修改建议的提出看:修宪建议首先由中国共产党提出,体现了依法治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126\n从修改的指导原则看:在整个修宪过程中要"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严格依法办事"。这一指导原则充分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治国的统一。从修正案的确定看:修正案由党的会议确定,全国人大审议通过,表明了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依法办事的统一。从修改的内容看:这次修改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合法的私有财产,"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写入宪法,充分体现了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总之,这次修宪的过程,集中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探究小结: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最根本的就是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认识这一点对于我们认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爱国意识,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贡献才智,实现人生价值有重要意义。单元检测一、选择题2005年3月5一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据此回答1一2题:1·下列关于全国人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B·全国人大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C·全国人大闭会期间的部分职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D·全国人大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机关对它负责,受它监督2·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各位代表审议并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交的《反分裂国家法》这说明()A·全国人大代表有立法权B·全国人大代表有提案权C·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行使国家最高立法权D·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自2005年1月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教育活动。据此回答3一4题:3·保持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必须做到三个代表,即()①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②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迸方向③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代表中国公民的根本利益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关键和本质依次是()A·坚持与时俱进坚持执政为民坚持党的先进性B·坚持执政为民坚持与时俱进坚持党的先进性C·坚持党的先进性坚持与时俱进坚持执政为民D·坚持执政为民坚持党的先进性坚持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该文件定稿前,中共中央广泛听取了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据此回答5一6题:5·中国共产党在重大问题上进行民主协商,倾听民主党派的意见,说明()A·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B·社会主义民主具有广泛性C·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共同领导力量D·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6·中国共产党在重大问题上与民主党派进行协商()①有利于进一步发扬社会主义民主②使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切实的落实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共同的宗旨和指导思想④说明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国家的重要机构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2005年8月16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要继续对西藏实行优惠政策,全国支援西藏,进一步加快西藏的发展,增强西藏自我发展的实力和后劲。据此回答7一8题:7·国家支援西藏建设,加快西藏发展()126\nA·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B·反映了各民族在政治、文化上享有平等权利C·主要是为了促进各民族大融合D·说明西藏享有高度的自治权8·国家对西藏实行优惠政策,是因为()A·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中心B·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C·各民族经济乎等是政治平等的基础D·经济发展了,民族平等和团结也就实现了9·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过全体代表认真广泛的审议,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这表明()A·我国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国体C·不断完善宪法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D·全国人大是依法治国的主体2005年3月31日《人民政协报》载文指出,要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更好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保证人民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作用。据此回答10——11题,10·之所以要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因为这一制度()①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②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③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④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1·之所以要保证人民政协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作用,是因为这样做()①有利于提高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②有利于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③人民政协能更好地行使国家权力④能够保证人民政协严格依法行政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2·我国国家机关中有权修改宪法的是()A·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D·国务院13·下列选项中属于人民代表权利的是()A·经常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B·在人大各种会议上的发言和表决不受法律追究C·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D·接受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监督14·(不定项)《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年满十八周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各阶层的先进分子均可申请加人中国共产党。其他社会各阶层的先进分子均可以申请加人中国共产党。这()A·表明党的阶级基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B是改善党员队伍的构成和分布,增加党员数量的需要C·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D·有利于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15·(不定项)"三农"问题是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代表们反映最大、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是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和工作调研的重点。2004年5月至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围绕"三农"问题组成了由成思危、盛华仁、乌云其木格三位副委员长任组长的3个大组、12个小组,分赴15个省市,进行了历时一个月的执法检查和工作调研。这说明全国人大常委会()A·直接解决"三农"问题B·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C·是对人民负责的国家机关D·是全国人大闭会期间的常设机关二、非选择题16·2005年《半月谈》载:为讨回当地县政府欠的29万元吃喝招待费,安做省农民张子海于1996年开始进行8年多的诉讼、信访,8年中被法官薛熬屡屡欺诈,被检察官郭斌横加勒索,最后他找了湖南省人大代表陈建教,人大代表非常热情,详细看过材料,问过情况,连夜给安徽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高院领导写了34封信。不久,安徵省人大常委副主任黄岳忠等领导批示阜阳市人大查办,阜阳市人大很快介入调查,前不久薛熬被"双规"。阅读材料回答:张子海讨债过程说明了什么?126\n第八课走进国际社会第一课时第一框: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一、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时根据课程标准内容目标第四单元的第12条编写,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如下:4.12知道国际社会是由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构成;确认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说明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是负责任的国家。2、学习目标课题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识记理解分析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国际社会的构成(1)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和管辖权是丰权国家的基本权利(2)国际组织的主要作用结合历史和当代有关的国际事件,分析说明联合国的作用(1)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透过具体的政治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3)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国际关系的内容、形式及其决定因素(4)比较各种类型的主权国家在重大国际事件问题上的态度和主张的异同正确认识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树立维护国家利益、增强国家力量的观念,支持我国政府参与国际事务、处理国际关系和维护国家的荣誉、尊严和利益的活动二、教学重难点:1、国家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2、中国是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国家三、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阅读课文,完成《政治学习评价手册》P072【知识梳理】部分的填空。2、阅读课文,对本框中的探究活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写出答案。知识建构一、国际社会的构成探究与共享P92-93:(1)国家与地区有什么区别?(2)主权在国家构成要素中有什么重要性?(3)台湾当局"参与"联合国的图谋不能得逞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归纳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探究提示:(1)国家拥有主权,而地区则不具有国际社会承认的主权。(2)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3)台湾当局"参与"联合国的图谋不能得逞的根本原因是联合国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而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不拥有主权。(4)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一是主权国家,二是国际组织。二、主权国家的地位和国际组织的作用1、主权国家的地位及其权利。(1)主权国家的地位。主权国家是当代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在把握这一知识点时,应抓住"最基本"的成员,"主要"参加者等关键词。主权国家具有不同的性质,主要有三种类型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126\n点拨:“发展中国家”是就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地位说的,特别是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较,它是不够发达的,是处于发展之中。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是从其阶级性上划分的。各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人口数量、民族构成、语言文字、文化传统和历史发展也各不相同。这说明了世界的多样性。国际上还有一些区域因不具有国际社会承认的主权,被称为地区。注意:国家与地区的主要区别在于,国家拥有主权而地区则不具备主权。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人口,即定居于一个国家的居民,指一个国家统治权管辖下的人们。人口是国家存在的基本要素。世界上没有一个无人口的国家。领土,即一个国家的居民永久居住、从事社会生产的地域。领土包括领陆、领水、领空。领土是国家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国家行使主权的空间范围。没有领土,国家便失去其存在的依据。政权即通常所说的政府组织。国家必须有行使统治权力的政权机关,否则就不成其为国家。主权即一个国家处理其国内事务和国际事务的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对内最高性和对外独立性是它的特征。主权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因素。任何一个国家,只有具备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这四个要素,才能成为主权国家。课堂探究P93:(1)殖民地是否具有独立的主权?请你说说理由。(2)旧中国为什么被称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试运用国家主权的知识加以说明。探究提示:(1)殖民地不具有独立的主权。因为,在资本主义时期,殖民地遭受外来的资本主义强国侵略,丧失了主权和独立,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完全由资本主义强国统治和支配。(2)国家主权对内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具有至高无上性,对外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具有独立性。国家只有具有对内最高和对外独立两方面的权利,国家才真正拥有主权。旧中国之所以被称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是因为,旧中国的封建政权由于受到外来的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导致丧失了部分主权和独立,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丧失了部分统治和支配权。(2)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①独立权。是指主权国家拥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②平等权。是指主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也不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何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律平等。③自卫权。是指主权国家拥有保卫自己的生存相独立的权利。④管辖权。是指主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辖的权利。(3)主权国家的义务。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应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等义务。权利和义务是辩证统一的,任何权利的实现总要以义务的履行为条件,主权国家也不例外,必须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对主权国家的以上知识,可以用表格表示如下主权国家地位是国际社会中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要参加者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义务①不侵犯别国;②不干涉他国内政;③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2、国际组织的作用。(1)国际组织的含义。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出于各种特定目的,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了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这就是国际组织。国际组织也是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国际组织的主要机构、职权、活动程序以及成员单位的权利与义务,都以正式条约或协议为依据。(2)国际组织的分类。依据不同的标准,国际组织可分为不同类型。其中有政府间的和非政府间的,有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例如,联合国就是世界性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欧洲联盟是区域性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126\n(3)国际组织的作用。各个国际组织宗旨不同,职能各异,性质和作用也不相同,对每个国际组织的作用要作具体分析。许多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等。课堂探究P94:根据上述分析,请你试举一例说明国际组织的作用,并与同学交流共享。探究提示: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为了联合自强,建立了各种共同体和一体化组织。其中,1989年建立的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最为活跃,亚太经合组织推动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强了该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相互理解、信任与共识,维护了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这充分体现了国际组织的作用。三、活跃在联合国舞台上的中国本知识点我们分析两个方面,一是联合国,一是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这部分知识,同学们可结合历史知识进行分析,特别是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在联合国的舞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1、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作用。(1)联合国的宗旨。第一,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第二,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第三,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第四,作为协调各国活动的中心。上述四大宗旨,概括起来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2)联合国的原则。联合国的原则是联合国本身及其会员国应遵循的原则。第一,各会员国主权平等;第二,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第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第四,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第五,集体协作;第六,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第七,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点拨:联合国宗旨和原则表达了世界人民要求建立和平、安全的国际环境,发展各国平等合作关系的愿望;它是国际政治重大进步的标志。(3)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迸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联合国也有局限性。如何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联合国面临着诸多挑战,其改革任重道远。课堂探究P95:(1)你能说一说图案上的世界地图的象征意义吗?(2)图案中的橄榄枝又象征着什么呢?(3)试举一个实例说明联合国是如何实现它的宗旨的。探究提示:(1)世界地图象征着联合国是一个世界性的国际组织。(2)图案中的檄揽枝象征着和平。(3)例如联合国为了实现其宗旨,向索马里派遣维和部队,对伊拉克实行。'石油换食品"计划,谴责恐怖主义的活动,等等。2、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在世界裁减军队、环境保护、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课堂探究P96:(l)以上一组图片生动地再现了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你能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吗?(2)说明中国在国际社会是负责任的国家,体验中国公民的自豪感。探究提示:(1)图1表明了中国对联合国的筹建和成立作过重要贡献,图2表明在中国政府和世界上许多主持正义的国家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一切权利。图l、图2表明我国是联合国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图3、图4、图5、图6表明了我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在保障人权、环境保护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中国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坚持人民币不贬值,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是负责任的表现。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认真履行义务、遵守WTO的规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尤其是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极大地激发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126\n要点突破1、主权国家及其基本权利与义务(1)主权国家:①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基本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②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有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2)主权国家的权利、义务:①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的基本权利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②主权国家负有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义务。思维拓展:国家构成的基本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缺一不可。人口和领土是国家的社会基础和自然基础,是国家存在的前提;政权机关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和体现;而主权则是国家的灵魂,在诸要素中居于首要地位,即使具备了人口、领土和政权机关,如果这个政府一切受命或依附于外国,而本身却没有自主权,它仍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2、“人权高于主权”吗?(1)人权和主权是有区别的。人权是指一个国家公民的权利,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权利。生存权和发展权是最基本的人权。主权,即一个国家处理其国内事务和国际事务的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对内最高性和对外独立性是它的特征。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的最主要因素。(2)国家主权对实现人权有决定性作用,主权是人权的前提和基础,一个国家的主权是该国人民享有人权的前提;人权是主权的体现。因此"人权高于主权"是错误的。(3)"人权高于主权",是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实行军事打击时,由英国首相布莱尔提出的。一些西方国家不履行主权国家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国际义务,而是以所谓"人权高于主权"为借口,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人权高于主权"是强权政治的翻版。3、全面把握联合国(1)联合国的创立与发展:①联合国是在二战期间世界人民反对德、意、日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的产物,是当代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②联合国从50个创始国发展到现在,已有191个会员国。(2)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略)(3)联合国的机构:联合国设立了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等6个主要机构。(4)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5)中国与联合国:①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②联合国大会于1971年10月25日通过决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一切权利。③我国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枯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在世界裁减军队、环境保护、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思维拓展:联合国在其发展历程中,走过了曲折的道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批新独立的国家先后加入联合国,对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缀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协调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联合国在解块南联盟、阿富汗,伊拉克等问题上的作用,充分说明当今世界需要联合国。我们要看到,目前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正面临着巨大的考验,美国抛开联合国搞单边主义,在未经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下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但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还是主张联合国应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说明世界人民需要联合国,联合国任重道远。课时小结产生宗旨原则作用国际社会的成员中国主权国家国际组织联合国类型要素权利与义务含义类型作用关系课外练习见《政治学习与评价手册》P73-75:1——11题126\n第八课走进国际社会第二课时第二框: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一、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时根据课程标准内容目标第四单元的第12条编写,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如下:4.12知道国际社会是由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构成;确认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说明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是负责任的国家。2、学习目标课题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识记分析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国际关系的含义和内容分析说明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1)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2)透过具体的政治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3)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国际关系的内容、形式及其决定因素(4)比较各种类型的主权国家在重大国际事件问题上的态度和主张的异同正确认识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是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树立维护国家利益、增强国家力量的观念,支持我国政府参与国际事务、处理国际关系和维护国家的荣誉、尊严和利益的活动二、教学重难点:1、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2、如何理解国际关系的基本形式三、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阅读课文,完成《政治学习评价手册》P075-7【知识梳理】部分的填空。2、阅读课文,对本框中的探究活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写出答案。知识建构一、国家交往剪影探究与共享P97-98:(l)上面这些图片反映了国际关系的哪些内容?(2)你能列举国际关系的其他材料吗?(3)国家间交往的内容和形式是怎样的?(4)决定国家间合作与冲突的因素是什么?探究提示:(l)上面这些图片反映了国际关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2)例如:2004年10月17日,中国维和警察防暴队95人在首都机场乘联合国专机,前往海地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2004年10月14日至16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对我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与普京举行会谈,双方就进一步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和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广泛深入地交换了意见。2004年10月8日至9日,第五届亚欧首脑会议在越南首都河内举行。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率团出席。本届会议以"进一步振兴、充实亚欧伙伴关系"为主题,全面拓展亚欧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合作。(3)国家间交往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国际关系的内容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国际关系的形式也是多样的,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基本形式。(4)决定国家间合作与冲突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国家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既存在某些共同的利益,也存在着利益的差别和对立。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可能使国家间发生分歧或引起摩擦乃至冲突。国家力量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国家力量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实现国家目标和影响别国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重要尺度。国家力量的大小强弱决定着国家之间是平等互助,还是对抗冲突的关系。国家力量的变化,往往引起国家关系的变化。二、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126\n1、国际关系的含义、内容和表现形式。(1)国际关系的含义。国际关系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注意:教材在这里主要是从国际社会的成员即行为主体的角度,来解释国际关系的含义这一概念的。(2)国际关系的内容。国际关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其中,最基本的是经济关系,最活跃的是政治关系。(3)国际关系的形式。国际关系的形式是多样的,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基本的形式。注意:国际关系的表现形式反映了矛盾的不同性质和激化程度。从空间范围上看,包括两国之间的双边关系、多国之间的多边关系、地区内各国之间的区域性关系和世界各国之间的全球性关系。其中,国家之间的关系是最主要的、起决定做用的关系。从时间上看,包括古代国际关系、近代国际关系、现代国际关系即当代国标关系、未来国际关系。其中,现代国防关系是人们最关注的。国际关系这种复杂多变纵横交错的状况,形成了国际社会丰富多彩的画面。2、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l)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可能使国家间发生分歧或引起摩擦乃至冲突。国家利益是一国制定和确立对外政策及其目标的基本依据,是决定国际关系的基本因素。我们知道,国际社会的最主要的行为主体是主权国家。一个主权国家的对内、对外的基本动因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但在国家的对外交往与现实国际事务中,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是人们无法回避的。国家利益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从层次上划分,它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层次:一是主权利益,即涉及国家的独立、生存和安全的利益,这是国家最基本的利益;二是发展利益,即发展国内经济和加强对外的政治、经济等联系,增强对外竞争力,维护本国的利益等;三是参与的利益,即塑造本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良好形象,增强本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于更好地参与国际事务。可以说,国家利益的核心内容是独立与生存、稳定与发展及国际参与。从领域上划分,它可以分为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外交、文化、安全等诸领域。国家利益的内容是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阶级性质的国家中和不同的国内外环境中,国家利益的内容和目标有所不同。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国家总是根据自身的利益而行动的。每个国家的对外政策,首先是为了维护本国的独立和安全,其次是谋求和保护本国的经济利益。各国政府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都要制定相应的、具体的外交政策,如独立自主政策、对外合作政策、结盟政策、军备政策、战争政策等等。每个国家外交政策的执行过程,就是国家利益的实现过程,也就是说,国家利益在对外政策的实施中也就得到不同程度的实现。因此,国家利益是国际社会中各主权国家相互交往、合作与冲突的基本前提与缘由。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构成了国际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差别和对立则成为冲突的根源。在当代,各国的对外政策都要受该国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经济、政治利益的制约。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关系,就其实质来说,是各国统治阶级为维护、巩固或扩大自己的利益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相互交往和斗争的关系。不同主权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是影响国家关系变化与走向的主要决定因素。但我们不能由此得出"不同阶级性质的国家,其国家利益是永恒的对立,因而其国家关系必然是对抗的关系"126\n的结论。在当代,由于科学技术和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样关系日趋加深,这导致国家利益关系出现了较为复杂的情况。但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各主权国家的利益在相互交往过程中,在某些领域和方面出现了交叉性和共存性,相互间利益共同之处在不断地增加,因而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同时,就整个国际社会而言,也存在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因此,一个主权国家追求其国家利益并不完全是以损害别国的国家利益为前提的。相反,一个国家在谋求自身的国家利益的同时,也可以惠及他国,做到互惠互利。惟其如此,在当代,尽管国家之间存在不同的阶级性质和不同的意识形态,但它们为着自身的利益和为了维护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也可以超越意识形态的界限,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乃至军事等领域进行交流和合作。因此,我们在考查和分析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的问题时切忌简单化和片面性。总之,由于各国的国家性质与追求的国家利益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国家间矛盾和利益交织,便国际关系纷繁复杂。因此,国际社会需要协调国家间的利益,处理好国家间的矛盾,以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内政。这样的行为,是非正义的、错误的,应当受到谴责和反对。从根本的、长远的观点看,这样的行为也会损害本国和本国人民的利益。课堂探究P99:(1)中美之间的合作与冲突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选择你最熟悉的一个事例,对决定国际关系最重要的因素作出自己的解释。探究提示:(1)中美之间合作与冲突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利益。两国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如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2001年]2月,美国正式宣布给子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而利益的对立则使两国发生分歧或引起摩擦乃至冲突,如中美贸易摩擦及倾销与反倾销的斗争,就证明了这一点。(2)2004年8月27日,为和平解决朝核问题,中、朝、美、韩、俄、日六个与朝鲜半岛安全利益仗关的国家在北京举行会谈。朝核问题能够引起各方关注并坐下来进行谈判,说明了各国间有共同的利益;美朝之间关系的冲突,也说明了各自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由于各国的国家性质与追求的国家利益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国家间矛盾和利益交织,使国际关系纷繁复杂。(2)国家力量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国家力量又称国家实力、综合国力。它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实现国家目标和影响别国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重要尺度。国家力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的具体表现:第一,国家力量的大小强弱决定着国家之间是平等互助,还是对抗冲突的关系。从国际法的角度上说,国际社会中的每个主权国家是一律平等的。然而,在现实的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中,每个主权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却不是等同的。每个国家地位的高低,发言权的强弱,影响力的大小,历来是由国家实力决定的。因此,国际社会存在以大欺小、恃强凌弱、以富压贫的现象。换言之,国家力量的大小强弱,决定着国家之间是平等互助、相互依赖,还是冲突对抗、妥协退让的关系。一个国家的经济不发达,科学技术落后,人民生活贫穷,政局动荡不安。它参与国际事务必然乏力,在国际交往中往往会受到一些强国的欺凌、歧视和打击。反之,有的国家以其强盛国力作为威胁别国的资本。目前,山于世界局势的剧变,东西方力量对比暂时有利于西方,南方国家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达程度远不如北方国家。正因为如此,西方某些发达国家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发达的科学技术为后盾,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第二,国家力量的变化,往往也引起国家关系的变化。例如,在东西方"冷战"时期,苏联的经济虽不及美国,但它是军事大国,具备与美国相抗衡的军事实力,因而在相当长时间里,形成了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局面。随着原苏联的解体,美苏争霸对峙的局面已不复存在。进一步地考察,国家力量占据主导地位的因素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国际关系发生变化。例如,"二战"后的"冷战"局面,当时,军事实力构成国家力量的主导因素,因此,军备竞赛成为东西方国家对抗的重要内容。美苏两国的核武器的竞争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冷战"局面结束之后,经济和科学技术成为国家力量的主导因素,国家间的军事和政治斗争的地位相应有所下降,代之而起的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问题成为国际关系的重点,并成为大国较量的主要形式。经济上的对手取代了军事上的敌对者。经济实力已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贸易战成为经济和国家安全的基本组成部分,贸易谈判已被赋予与以往的军备控制谈判同样重大的意义。各国的经济竞赛与经济竞争从更深层次决定着国际关系的发展变化。可以预料,当代世界各国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中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必将导致世界现存政治经济秩序的改变和各国在世界上的实力地位的重新排列,从而必然影响国际关系的变化。此外,政治意识也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注意: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是密切联系的,在国际舞台上国家利益的实现依赖于国家力量的大小,国象力量制约着国家利益的实现程度。三、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利益126\n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利益,如国家的统一、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政治利益,如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的巩固;经济利益,如我国资源利用的效益、经济活动的利益和国家物质基础的增强等。注意:在理解这一部分知识是,可结合前面所学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的知识进行分析。中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可以从主权国家的权利来理解。我国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体现了我国的国际义务。课堂探究P100:(1)从邓小平的论述中,你对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这一问题得到什么启示?(2)我们为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探究提示:(1)从邓小平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我国的国家利益主要包括安全利益、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我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在维护国家利益这一问题上要坚持原则,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2)作为中学生为维护国家利益,首先,要树立国家观念、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其次,努力学习,学好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第三,努力维护国家安定、社会稳定的政治局面。第四,必须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作斗争。课时小结含义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内容形式国家利益(决定因素)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因素国家力量(影响因素)重要因素巩固练习2004年10月8日至13日,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对我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并出席了10月9日在北京举办的以"浪漫、创新而又以人为本"为主题的"法国文化年"的开幕活动,希拉克成功访华,标志着中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更为成熟。请回答:(1)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形式有哪些?材料反映了国际关系的什么内容和形式?(2)决定中法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因素是什么?参考答案:(1)国家间交往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国际关系的内容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国际关系的形式也是多样的,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基本形式。材料反映了中法两国之间的政治关系、文化关系和合作形式。(2)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了国家之间的关系。近年来,中法合作领域在不断扩大,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有许多共同的利益,这就让近几年中法关系不断升温。中法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中法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消除民族之间的隔阂和偏见,促进世界和平事业的发展。这也是我国一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结果。课外练习见《政治学习与评价手册》P73-75:1——11题126\n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第一课时第一框: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一、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时根据课程标准内容目标第四单元的第4条编写,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如下:4.14引述有关资料,表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展示世界多局化趋势和国际竞争的特点;阐述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2、学习目标课题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识记理解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1)和平问题的含义(2)发展问题的含义(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运用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分析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问题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自觉地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二、教学重难点:1、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2、建立国际新秩序三、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阅读课文,完成《政治学习评价手册》P079【知识梳理】部分的填空。2、阅读课文,对本框中的探究活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写出答案。知识建构一、历史的沉思时代的启示探究与共享P101:(1)20世纪上半叶和下半叶世界战争与和平的形势有何不同?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根据上述材料,应如何概括当代和平与发展的形势?(3)当今世界是否已经解决了和平与发展的问题?(4)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是什么?探究提示:(1)20世纪上半叶人类两度惨遭世界大战劫难;20世纪下半叶,虽然仍有局部的战乱,但总体上维持了和平局势,没有爆发世界性战争。之所以产生这种变化,最基本、最主要的原因是战后一切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力量不断增长,而且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2)战后世界和平是主流;但世界的和平局面又是不稳定的,威胁世界和平的隐患依然存在。战后世界发展是主线,但与此同时,整个世界的经济形势依然严峻。(3)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各国人民的共同任务。(4)在当代,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二、呼唤和平、渴望发展的历史潮流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126\n教材开宗明义,指出本目主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并阐述其之所以成为当今时代两大主题的原因,即它们集中反映了当代世界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影响和决定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根本问题。这一问题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是当代国际关系中诸多矛盾的两个聚焦点,处于当今时代主题的地位。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外部条件,关于和平与发展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握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才能正确认识当代国际关系、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的作用和我国的对外政策等问题。2、和平问题。(1)和平问题的含义: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世界和平的维护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战争与和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谓战争,是指不同的集团或国家为了某种经济和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有组织的武装斗争。所谓和平,是指没有战争的一种社会状态,就是在世界范围内或者地区范围内或者国内,作为政治行为主体的国家或者阶级或者社会集团的政治关系处于正常化状态,即非战争状态。战争与和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般地说,当战争力量超过和平力量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时,战争就不可避免,和平就遭到践踏;当和平力量超过战争力量跃居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和平就能维护,战争就受到钳制。(2)和平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的含义:和平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指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要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课堂探究P102:(1)你认为在上述因素中,哪种因素最为重要?(2)请你引用事例或相关资料对其中的一种因素加以说明。探究提示:(1)世界各国人民维护和平、反对战争的努力。(2)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创造历史的主动性必然会给战争与和平的进程以深刻的影响。当今世界的和平运动,就是各国人民反对世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强烈愿望的重要表达方式,反映了世界范围内的人心向背,是对战争势力的"强大示威",已经发挥着和正在发挥着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威慑作用"。战后的和平运动大致有三次大高潮:第一次高潮是在加世纪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中期。第二次高潮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第三次高潮是20世纪80年代。注意:和平问题与和平成为时代主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能混淆。(3)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这主要表现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有的大国常常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此起彼伏。西方一些国家插手和利用这些纠纷,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国际各种形式的恐怖活动危害着人们的安宁生活,贫困、毒品等问题更加为了更充分地说明这一问题,教材以"相关链接。形式给出了战后50多年来世界研发生的军事冲突及其造成的死亡人数等统计资料来佐证。由此,我们说,各国人民还面临着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艰巨任务。正确认识战后世界的和平局面,必须明确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3、发展问题。(1)发展问题的含义: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谋求社会的发展与繁荣是人类永恒的课题。(2)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的含义: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指发展具有现实的可能性。战后50多年来,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出现了空前的大发展,其规模和速度在人类历史上均为罕见。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世界经济发展趋于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追求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126\n注意:发展问题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能混淆。(3)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任务更显迫切和艰巨。这主要表现在:当今世界贫富悬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展中国家比较普遍地存在贫穷和饥饿现象。落后、贫困、危机、债务这些挥之不去的阴影仍然与人类相伴随。教材此处仍以"相关链接"的形式提供了过去30年间最不发达国家数量、绝对贫困人口数量、贫富国家人均收入差距倍数等统计资料,用于说明世界经济形势的严峻性。可见,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小结: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我们党在全面分析国际形势后作出的科学论断,也是我们制定内外方针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进入新世纪,尽管世界面临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南北问题更加突出、国际和地区安全形势出现新的紧张因素、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增多的错综复杂的形势,但是综合判断国际形势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还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基本结论:国际形势走向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呈现出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基本态势。总的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世界和平仍可以保持,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因为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社,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经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发展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和平,到处都是战争、动乱和冲突。那么各国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而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各国能否共同发展,不仅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且关系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提示: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1)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持正常的经济交往,顺利实现本国的发展计划。"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就得益于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战乱和冲突别则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战乱不仅使参战国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导致交通运输瘫痪,国际贸易中断,给世界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2)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第一,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国际分工,加强了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抑制了世界战争的爆发;第二;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消除世界不稳定的因素,减少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第三,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三、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含义:霸权主义是指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和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的霸主地位的行径。强权政治是指超级大国以强凌弱,肆意干涉别国内政,任意宰割别国人民,侵害他国利益的政策和活动。(2)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根本原因及其表现形式。"强权就是真理",这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核心思想,最大限度地追逐利益是某些大国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根本原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二战"后,霸权主义者以军事实力为后盾,明火执仗地进行赤裸裸的侵略;在当代,由于世界人民强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些大国、强国、富国在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政策时,手段越来越隐蔽。其主要形式有:企图把自己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经济模式强加于人;借口"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在国家关系中,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在国际经济合作中附加种种政治条件,如提出要合作国家实行"政治多元化"私有化"126\n等作为合作的先决条件;在军备控制和军火出售问题上,不允许别国根据国际惯例进行正常的军品贸易,自已却随心所欲地出售武器;在外交关系中,动辆"制裁"主权国家,公然违背《联合国宪章》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等等。(3)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当今世界正是由于少数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干涉别国内政,破坏别国主权,才使世界和平受到威胁,便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受到阻碍。因此,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就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这又是本框重点。因为国际新秩序包括政治、经济新秩序,我国已把建立国际新秩序作为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1)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必要性。建立国际新秩序是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建立国际新秩序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维系其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外部条件。教材以"相关链接"形式给出以"国际新秩序"为主题的第46届联合国大会史实,用来说明国际社会对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广泛认同。(2)国际新秩序的主要内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就是要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课堂探究P104:(1)中国政府的这些主张说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什么作用?(2)你认为实现这些要求,将会有哪些困难?探究提示:(1)上述事实充分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2)实现上述要求的主要障碍在于西方少数大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3)中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我国政府认为,国际新秩序应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其内容包括:第一,政治上各国应相互尊重,共同协商,而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第二,经济上各国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而不应造成贫富悬殊。第三,文化上各国应相互借鉴,共同繁荣,而不应排斥其他民族文化。第四,安全上应相互信任,共同维护,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的新安全观,通过对话和合作解决争端,而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4)光明的前途,曲折的道路。中国提出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反映了爱好和平、向往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要求,赢得了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赞赏和支持。但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关于建立怎样的国际新秩序的斗争,实质上是反对还是继续维护国际旧秩序的斗争,是反对还是继续维护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斗争。这种斗争不是短时期内就能解决的,必然要经历长期的努力。当然,在这个激烈的斗争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小结:和平问题、发展间题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关系。(l)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人类社会的存茬和发展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虽然说战后世界维持了总体和平的局面,但世界和平的局面又是不稳定的。因而,必须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解决和平问题。(2)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战后虽然世界经济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佃整个世界的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南北差距仍在拉大,因此必须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以解决发展问题。(3)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因此,要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来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课时小结和平126\n建立国际新秩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主要障碍时代主题含义原因现状发展课外练习见《政治学习与评价手册》P80-82:1——11题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第二课时第二框:世界多局化:在曲折中发展一、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时根据课程标准内容目标第四单元的第4条编写,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如下:4.14引述有关资料,表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展示世界多局化趋势和国际竞争的特点;阐述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2、学习目标课题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识记理解世界多局化:在曲折中发展(1)世界多局化的形成(2)综合国力世界多局化的发展趋势运用辨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正确认识多局化趋势和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增强国际竞争意识,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而努力二、教学重难点: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三、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阅读课文,完成《政治学习评价手册》P082【知识梳理】部分的填空。2、阅读课文,对本框中的探究活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写出答案。知识建构一、透视世界若干力量中心探究与共享P104-105:(l)世界正在形成的政治经济力量中心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对峙的格局有何不同?(2)上述材料反映不当今国际形势的什么特点?(3)国际形势的新特点对世界的发展有什么影响?(4)中国在当今世界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探究提示:(1)"二战"后形成的是以美苏对峙为标志的世界两极格局;世界正在形成的政治经济力量中心反映出国际格局向多极化转化的发展趋势。(2)上述材料反映出,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这一当今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3)由于多极化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此有助于扼制美国搞单极世界由它来"领导"国际社会的图谋,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4)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126\n1、两极格局被彻底打破,世界向多极化转化。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国际社会处于新旧格局交替之际。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成的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彻底打破。同时,由于国际矛盾复杂多变,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中重新组合,发展中国家的倔起和大国实力的均衡化使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当前,世界正在形成若千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综合国力,是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军事、经济和科技等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但对国际事务的垄断已力不从心,渐失昔日的霸主地位;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在保持经济大国地位的基础上正在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由25国组成的欧洲联盟,实力不断增强;俄罗斯实力虽然有所削弱,但仍有巨大的经济、科技潜力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其大国地位不容置疑;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作为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社会主义大国,拥有日益发展的经济力量,综合国力位居世界前列,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在维护和平、促迸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堂探究P105-106:(1)欧盟成员国的增加为它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2)结合上述材料,说一说欧盟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3)俄罗斯、日本在当今世界舞台上扮演什么角色?探究提示:(1)历史证明,欧盟的扩大有利于其发展。共同市场的形成对各成员国都有好处。扩大为欧盟增加了7500万人口的大市场,带来了中东欧国家低成本、高素质的劳动力。欧盟扩大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会增强欧盟民众的收入水平和购买力。(2)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由25国组成的欧洲联盟,其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美国。其经济影响力在国际上大大增强,欧元的启动大大激发了欧盟的经济活力,同时,也是对国际储备中美元独占整头地位的冲击。总之,扩大了的欧盟其国际地位大大增强了。(3)俄罗斯实力虽然有所削弱,但仍有巨大的经济、科技潜力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其大国地位不容置疑;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在保持经济大国地位的基础上正在谋求政治大国地位。2、世界向多极化发展过程中,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世界花向多极化发展过程中,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许多国家都在调整目标。力图为自己确立有利态势。美国极力维护自己的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地位;日本和德国正努力挤身世界政治大国行列;中国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世界各国作出永不称霸的庄严承诺,但在世界上要有所作为。世界格局的变化,各国国家目标的调整,形成了国家之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当前,西方国家挟知识经济领先的优势,向发展中国家展开拙啪逼人的攻势,造成强大压力。而发展中国家正抓住新的发展机遇,迎接挑战。因此,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世界多极化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21世纪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3、多极化发展的意义。由于多局化是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此有助于扼制美国搞单极世界由它来"领导"国际社会的图谋,同时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三、抓住机遇迎接桃战1、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126\n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正确认识综合国力的竞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坚持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和科教兴国战略,增强国际竞争意识,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而努力。世界在向多极化发展过程中,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际竞争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商业竞争、金融竞争和体育竞争等。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它包括政治力(政治决策、动员和组织能力、反应能力)、经济力(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经济构成和经济发展前景)、科技力(科技研究、应用和发展水平、科技人员的状况)、国防力(军队的数量和质量、武器装备、战术技术)、文教力(教育水平和受教育者的素质)、外交力(在国际上的地位、作用、影响、外交上的能力)、资源力(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地理位置、气候、资源)等七个方面,其中,经济力和科技力已经成为决定性因素。在当今和未来的世界,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关心的问题,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教材"相关链接"栏目列举当代世界各国调整发展战略,以求增强综合国力的事实,进一步论证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意义。2、进一步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性。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无数历史和现实都表明,经济落后就会被动挨打,就会受制于人。大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全面建设惠及十儿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增强综合国力,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当前,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力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课堂探究P107:通过对中国提高综合国力的分析,你得到哪些启示?探究提示:(1)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一个国家能否在科技发展上取得优势,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最终将决定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2)综合国力说到底就是国家力量,即捍卫本国经济利益的能力。面对当前国际竞争的特点,我们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才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迎接和面对未来世界的挑战,提高本国的国际地位,在国际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3)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现代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多重挑战之下,国家强盛是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大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增强国家实力,这是我们的基本立足点。当前我们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力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要点突破1·正确理解世界多局化趋势的发展(1)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彻底打破。(2)世界各种力量不断重新组合,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的增强和大国实力的均衡化便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目前,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地位上升。各种区域性、全球性的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空前活跃,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东盟、非盟、拉丁美洲经济组织、北约、上海合作组织等。许多国家都承认世界多极化是一个趋势。(3)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由于超级大国一意推行单边主义,力图建立由它"领导"的单极世界,多极与单极的矛盾、称霸和反称霸斗争将长期存在,但世界走向多极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多极化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曲折、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126\n(4)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对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社会繁荣进步有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由于世界多极化是建立在各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它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2、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1)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这些物质力量是基础。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在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中,最重要、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经济力和科技力。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发展经济和科技进步是世界大多数国家最关心的问题,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在当代,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3)我国近现代历史和当今世界各国的现实都表明,经济落后就会受制于人。因此,我国应该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增强国家实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尤其要着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力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课时小结世界多局化的发展趋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国际竞争激烈导致国际竞争激烈措施实质:综合国力的较量发展意义趋势形成课外练习见《政治学习与评价手册》P83-84:1——11题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第三课时第三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一、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本课时根据课程标准内容目标第四单元的第4条编写,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如下:4.14引述有关资料,表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展示世界多局化趋势和国际竞争的特点;阐述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2、学习目标课题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识记理解分析126\n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1)我国外交政策的原则立场(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根据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结合我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说明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社会主义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1)结合我国外交活动,分析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综合认识、分析和评价重大国际事件和我国对外重大活动正确认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和我国的对外活动,增强民族白尊心相信心和自豪感,树立社会主义国家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二、教学重难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点三、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阅读课文,完成《政治学习评价手册》P085【知识梳理】部分的填空。2、阅读课文,对本框中的探究活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写出答案。知识建构一、中国外交硕果累累探究与共享P108-109:(1)你能够列举其他材料说明我国对外关系的丰硕成果吗?(2)我国对外关系的成就与我国的外交政策有何关系?(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什么?(4)我国在对外关系中是如何处理维护国家利益与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关系的?探究提示:(1)2004年5月,温家宝总理访问德国等欧盟四国,这对推动中国与欧盟及有关成员国关系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04年1月,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中俄签署了《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标志着中俄之间长达4300多千米边界线的走向全部确定,中俄关系取得里程碑式进展;2004年11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拉美四国,中国与拉美贸易与投资合作登上新台阶;2004年11月,温家宝总理访问老挝并出席东盟会议,东盟10国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2)我国的外交政策确立了我国对外活动的基本目标、基本立场和基本准则,我国对外关系的辉煌成就正是我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结果和体现。(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4)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在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也积极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外交政策。外交政策的一般原理是理解和掌握我国外交政策具体知识的前提和基础。(1)外交政策的含义:外交政策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它是国家对外职能的具体体现,是国家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外交活动的形式。外交活动的主要形式包括访问、谈判、交涉、缔结条约、发出外交文件、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2、我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我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依据是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既消除了我国屈从于外国侵略、奴役的社会根源,也消除了我国侵犯别国的社会根源。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唾须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因而,我国会坚定不移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也绝不侵犯别国的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126\n这一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一方面,外交是内政的继续和延伸,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其外交政策,外交政策是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在国家对外关系中的反映,而且是实现国家对外职能的手段,因此,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国家对外职能有密切的关系。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另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结束了屈辱外交的历史,开始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新历程,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外活动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不仅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而且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这又是一个现实问题并且与日常的国际政治息息相关,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50多年来,我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政策既是独立自主的,又是以和平为宗旨的。我国的外交政策包括以下基本点。(l)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二是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一国能否自立于世界的重要条件,也是国家安全有无保障的基本标志。在外交活动中,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通过外交活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可见,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共同构成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2)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的含义: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我国在对外活动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和根本原则,主要表现在:坚持我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坚持我国处理一切对内对外事务的独立自主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绝不允许别国以任何借口侵犯我国主权、干涉我国内政;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联合一个国家去反对另一个国家;处理一切国际问题,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尊重别国人民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生活方式。课堂探究P110:引用事例,印证我国在对外活动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探究提示:2001年4月1日,美国军用侦察机在中国近海撞毁中国军用飞机,肇事后未经许可进入中国领空,降落中国境内。我国政府向美国政府提出严正交涉和抗议,鉴于美国政府已向中国人民致歉,出于人道主义考虑,我国政府决定允许美方机组人员在履行必要手续后离境。美侦察机在中国近海撞毁我国军机,肇事后未经许可降落中国境内,是对我国主权的侵犯。我国政府处理撞机事件的严正立场,表明维护国家的主权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时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重要职能;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涉及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的问题上,绝不屈服于其他国家的压力。(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成为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其中,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和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目标。我国政府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而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由于我国在处理对外关系中,坚持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而确立了我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发挥了自已的作用。课堂探究P110:请你查阅有关资料,列举实例,填写下表。探究提示:我国政府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126\n同周边国家的关系2004年10月,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中俄签署《关于中俄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中俄关系取得里程碑式的进展。2004年11月,温家宝总理访问老挝并出席东盟会议,东盟10国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2005年4月20日至28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对文莱、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2005年亚非峰会和万隆会议50周年纪念活动。胡锦涛主席签署了本次峰会通过的《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宣言》。2005年4月25日,国家王席胡锦涛在雅加达与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举行会谈。双方共同签署《联合宣言》,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出席中非合作论坛第二届部长会议,努力推动中非合作与发展。2004年11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出访巴西等拉美四国,中国与拉美贸易与投资合作登上新台阶。2005年4月5日至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应邀对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印度四国进行正式访问,并应邀出席4月6日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举行的亚洲合作对话第四次外长会议开幕式,发表主旨讲话。同发达国家的关系2003年12月,温家宝总理访美,就充实和拓展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达成许多重要共识,2004年1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王席理查德·迈尔斯访华,表明中美军事关系开始恢复。2004年可谓中国外交"欧洲年",双方高层互访频繁,在世界多极化、反恐、安全和环保等方面找到更加广泛的共同点。提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联合国的原则的关系。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处理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同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而联合国的原则是《联合国宪章》中的重要内容,是联合国本身及其会员国处理问题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因而两个原则所服务的对象是有区别的。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联合国的原则的内容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联合国宪章》中确定的国家主权、各国平等与维护国际和平、安全及正义等重大原则,反映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愿望。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三、谱写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本目主要介绍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外交政策制定和完善的史实,说明我国所取得的辉煌外交成就,引导我们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社会主义国家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1、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完善。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对新中国外交政策作出明确规定的最早文件。《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是:保障本国独立、自主和领土完整,维护国际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这些原则,规定了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指导着新中国的对外活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政府根据《共同纲领》规定的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对外活动,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外交上孤立新中国的图谋。在这一时期,我国先后与26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对外关系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一是联苏反美阶段。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的"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二是反苏反美阶段。这一时期我国外交的主要特点是"两个拳头打人",既反美又反苏,同时反对各国反动派,支援民族解放斗争。三是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关系大发展时期。1971年10月,我国在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关系改善并互设联络处。1972年9月9日中日邦交正常化。这一时期,我国外交调整为联合世界上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共同反对霸权主义。有人总结说,我国这一时期奉行的是"一条线"一大片"政策。即为反对苏联霸权主义,联结成一条线:从中国经日本,到中东、西欧,南到澳大利亚、新西兰,最后到美国,团结这一条线内的一大片国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外交政策作了重大调整,从而更加成熟和完善。调整的内容量主要的有两条:第一,提出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第二,确定了全面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从此,我国对外活动迸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2、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试。126\n中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充分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随着在国际舞台上肩负的责任日益重要,中国的外交正谱写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课堂探究P111:选择其中的一二点,对中国的外交成就及其原因发表自己的见解。探究提示:朝核问题是当今最重要的国际热点之一,也是中国周边重要的安全因素之一,因此,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既反对朝鲜半岛拥有核武器,又主张照顾朝鲜的安全,认为应通过和平对话的方式解决朝核问题,目标是"无核换安全"。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斡旋,促成了多次六方会谈。中国积极进行外交斡旋并参与六方会谈从根本上说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需要。朝核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武器问题,它暗含朝美两国外交战略的较量;朝美双方矛盾一旦激化,朝鲜半岛周边大国都可能卷入其中。因此,朝核问题也涉及周边大国的战略利益。"冷战"结束以来,国际安全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近些年来,恐怖主义谋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危险上升,传统安全因素和非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交织。在此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防止核扩散有利于国际和地区的和平与安全,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因此,防止核扩散也有利于维护自身的安全。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又是发展中的大国,有责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要点突破1、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l)外交政策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2)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外交是内政的继续和延伸,国家性质决定其外交政策的性质,外交政策是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在对外关系中的反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既消除了我国屈从于外国侵略、奴役的社会根源,也消除了对外侵略的社会根源,这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内容:第一,维护辫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迸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第二,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思维拓展:(1)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是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2)国家力量不决定外交政策,但它是一国推行其外交政策的必要条件。综合国力弱小就不能保证其外交政策的贯彻和实施。国家性质不决定国际关系,但由于不同性质的国家,国家利益会有着根本的对立,因而决定着这些国家的外交政策不同,会使国际关系发生变化。2、全面理解一国外交政策与国家利益的关系(1)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和对外活动的目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国的利益。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外交政策。因而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活动应该也必须反映和维护本国利益。(2)一个国家除了自己的特殊利益外,还有与其他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因而国家的外交政策除了维护本国利益外,还应承担必要的国际义务,主持国际正义。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以及其他关系全人类的重大问题的解决,而不能只顾本国利益,更不能为了本国利益而损害其他国家以至全人类的利益。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联合国原则的关系(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其内容就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理论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千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目标。五项原则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成为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2)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的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3)前者是我国倡导的发展与其他国家关系的法则或标准j而后者是联合国宪章中的重要内容,是联合国本身及其会员国处理问题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和联合国的原则的内容,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体现了联合国宪章中确定的国家主权,各国平等以及维护国际和平、安全、正义等重大原则,反映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愿望。(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思维拓展:理解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要突出三个方面:第一,和平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第二,这一原则的重要性:126\n它成为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成为发展国家关系和解决国际争端公认的基本准则,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保证国家关系的正常化,建立国际新秩序。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发展。第三,我国政府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外交政策的含义课时小结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制定依据:国家利益、国家性质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基本内容基本目标基本立场基本准则我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作的贡献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我国的主要外交成就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课外练习见《政治学习与评价手册》P85-87:1——11题第四单元综合探究中国的和平发展一、探究目标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中国在当今国际社会的作用及其发展前景。体验做中国人的自豪感,确立做负责任大国的公民心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发展其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培养世界眼光,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二、探究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文献查阅法等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探究活动过程探究设疑1:在上述各项条件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探究提示:最重要的是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必然是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只会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决定了我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所以我国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探究设疑2:你还能提出其他一些条件吗?探究提示: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并公开申明自己永远不做超级大国,永远不称霸的原则立场;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积极开展与各国的友好交往等都说明了我国是走和平发展之路的。探究设疑3:请你查找有关事例说明上述论断。探究提示:(1)2004年10月8日中国参加了第五届亚欧首脑会议,温家宝总理就进一步加强亚欧合作提出四点主张:①坚持对话协商,增进政治互信。②加强经济交流,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共同繁荣。③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促进各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④积极开展文明对话与文化交流,尊重和维护文化多样性。(2)中国积极推进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提出六方会谈,有力地推动了问题解决的进程;中国倡导建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为稳定该地的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积极参加阿富汗、伊拉克战后重建工作,这些都说明了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126\n探究小结: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在独立后走上了和平发展之路,这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建国以来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为和平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积极发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对国际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单元知识结构第四单元复习国际社会的成员走进国际社会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当代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世界多极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综合探究:中国的和平发展主干知识第八课走进国际社会1、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是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2、主权国家拥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和管辖权等基本权利。3、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4、联合国的原则是: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5、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在世界裁减军队、环境保护、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6、国际关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形式也是多样的。7、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姓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可能使国家间发生分歧或引起摩擦乃至冲突。8、国家力量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它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实现国家目标和影响别国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重要尺度。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2、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世界和平的维护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世界经济发展趋于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3、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4、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126\n5、世界格局的变化、各国目标的调整,形成了国家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6、外交政策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7、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误区警示1·国际社会、国际关系、国际组织有什么关系?从区别上看,三个概念各自的含义不同,所以不能相互混淆。从联系上看,三个概念存在着一定联系:它们都离不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其中,国家与国家之间由于相互联系的需要,以国家为单位形成了国际社会。国际社会由两大类型成员构成,即最基本成员是各主权国家,还有国际组织。国际关系离不开国际社会,它主要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国际组织是指此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出于各种特定目的,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了有定规章制度的团体。它是国际关系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2·近年来,台湾一直图谋"重返联合国"。那么,台湾当局能否按东西德和朝鲜南北双方的模式解决在联合国的席位问题,"重返联合国"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要明确以下儿点:第,台湾当局要求"重返联合国",是分裂祖国搞"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行径。台湾没有资格参加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台湾不拥有独立的主权。无论是现在,还是在实行"一国两制"后,在国际上代表中国行使国家主权的都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德国问题和朝鲜l问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国际协议产生的结果。东西德、朝鲜与韩国在申请加入联合国时都已是得到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主权国家,并与世界上多数国家同时建立外交关系。而台湾问题则是中国内战遗留的问题和外国势力介人的结果。国际社会公认:中国只有一个,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而不是什么主权国家。因此,台湾不论以何种方式都不能"重返联合国"。3·人权和主权有什么关系?(l)所谓主权是一个国家处理其国内事务和国际事务的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以对内最高性和对外独立性作为其特征。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是国家存在的最重要因素。所谓人权是指公民享有的人身自由和各种民主权利。人权享有的范围和程度是和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及社会制度分不开的,人权要有物质的、法律的和制度的保障。人权问题有国际性的一面,但本质上属于一国内政管辖范围的问题。(2)尊重主权和人权平等是《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它一方面强调充分实现和享受人权是全人类追求的共同理想。促进和保护人权是各国政府的神圣职责。任何国家都有义务遵照国际人权文书,并结合本国国情和有关法律,促进和保护本国人民的人权和自由。另一方面,它又强调各国主权平等和互相尊重主权、互不干涉内政原则仍然是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和强弱,一律平等。维护本国的主权和安全,是每个国家、政府和人民的神圣职责。各国人民有权自主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创造自己的生活。(3)主权和人权是相辅相成的。国家主权是一国人民充分享有人权的前提和保障,没有主权就谈不上人权,T权高于人权。有些大国标榜"人权高于主权",实际上是借人权干涉别国的内政,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行径。4·在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只有权利吗?并不是这样的。在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拥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和管辖权等贸权利,同时也应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义务。5·国家利益就是指统治阶级的利益吗?126\n国家利益具有红鳖和民族性两重特征。首先,国家利益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统治阶级的利益是国家的最王要组成部分,统治阶级支配着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对外行为。其次,国家利益不仅包含统治阶级的利益,它所反映的还有全社会、全民族的共同利益,是阶级型益和民族利益的结合体。国家利益的核心是国家独立与生存、稳定与发展及国际参与三方面内容。国家利益的这些基本内涵,并不因统治阶级更替而改变。6·国家利益是通过对外政策来维护的吗?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基本依据。每个国家总是根据自身的利益制定相应的、具体的外交政策。每个国家外交政策的执行过程,是国家利益的实现过程,但是一个国家推行对外政策必须以一定的国家实力为基础。国家力量是一个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国家利益的基本能力。此外,维护国利益,还要制定和推行正确的对内政策,有效地实施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7·一国的经济越发达,对维护世界和平的贡献就越大吗?(1)和平与发展是彼此联系而又相互影响的。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由于经济决定政治,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表现在,0世界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抑制了世界战争的爆发@0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消除世界的不稳定因素;0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从这意义上讲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经济越发达,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2)一国是否对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直接取决于国家的对外政策,而对外政策则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的。国家性质不同、国家利益不同必然采取不同的外交政策。采取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国家,经济越发达,不但不会对维护世界和平作出贡献,反而会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只有爱好和平的国家经济力量越发达,对世界和平的贡献才越大。笼统地认为一国的经济越发达,对维护世界和平的贡献就越大的观点是不科学的。8·世界的多极化趋势就意味着当今世界已经实现了多极化吗?国际社会中所谓"极",是指综合国力强、对国际事务影响大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当今世界工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以美苏对抗为标志的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当今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并不等于"已经实现了多极化",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可见,把"多极化趋势"理解为"实现了多极化"是不正确的。9·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和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是一回事吗?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是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虽然国家力量不决定外交政策,但它是一国推行其外交政策的必要条件,综合国力弱小就不能保证其外交政策的贯彻和实施。国家性质不决定国际关系,但由于不同性质的国家,国家利益会有着根本的对立,因而决定着这些国家的外交政策不同,会使国际关系发生变化。10·"弱国无外交",经济实力的强弱决定一国的外交政策,是这样吗?(1)"弱国",即综合国力弱的国家。虽然一国的综合国力的强弱不直接决定一国的外交政策,但由于综合国力是捍卫本国利益的能力,也是推行一国外交政策、执行对外职能的能力,因而综合国力的强弱对一国的外交活动有着重要影响,其综合国力越强越有利于推行本国的外交政策,反之,在国际舞台上的行为能力就越弱,越不利于推行本国的外交政策。从这一点上看,"弱国无外交"有一定的合理性。特别是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盛行的国际社会中,这一观点更有了现实意义。(2)一国的对外政策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决定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的强弱会对对外政策产生重要影响,但非直接决定因素,特别是随着我国、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的发展,国际新秩序的建立,在其利益的基础上,弱国也可以发展对外交往,推行本国的外交政策,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11·伙伴关系和结盟关系是一回事吗?我国外交政策是不与任何大国结盟,但近年来与俄罗斯、法国、日本等结成伙伴关系,二者的区别在于:(1)产生、发展的原因不同。伙伴关系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产物,大国之间的伙伴关系产生、发展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相互制约、相互尊重的趋势加强,大国之间联系加强,结成伙伴关系。结盟关系是"二战"后"冷战"时期的产物,美苏对峙时,以美国为首成立了北约、以苏联为核心成立了华约组织等,同时也形成东西两大阵营。126\n(2)二者的本质特征不同。伙伴关系的特征是:伙伴国之间平等、不结盟、不针对及不损伤第三国的利益,它们建立的基础是利益的关系,以对话方式解决分歧和争端,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改善大国之间的关系而确立。结盟关系的特征是:缔结的军事同盟,统一部署军事力量,统一行动,借超级大国争霸,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如北约对南联盟动武)(3)二者对世界的影响不同。伙伴关系实质上是指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确立,它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国之间的伙伴关系不仅对大国有利,而且能促进世界的形势稳定、经济发展和走向多极化格局的进程。结盟关系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导致了规模空前的军备竞赛,全球范围内的"冷战"气氛使世界的军备竞赛升级,导致世界处于战争威胁中。(4)二者发展的趋势不同。伙伴关系是"冷战"后出现的新型国家关系,与"冷战"时期的结盟关系不同,它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有利于多极化国际格局的发展。8·我国政府一贯信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吗?(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我国政府一贯信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在这一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3)我国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是有原则的,是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基础的,在涉及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的问题上,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绝不拿原则做交易。因此,并非在任何情况下,我们要同世界每一个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当我国领土完整受到侵犯、国家主权受到干涉时,我们一定会采取必要措施予以还击。9·是否只有维护本国利益,才能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1)这种观点不全面。应当把维护本国的利益,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统一起来,既要维护本国的利益,又要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2)当今世界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国际上少数国家竭力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面对这种形势,发展中国家既要强调维护本国利益,又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建立一个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各发展中国家耍团结起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3)只顾本国利益,而不顾他国利益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不能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甚至会阻碍或破坏世界的和平与发展。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