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00 KB
  • 2022-08-17 发布

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教案

  • 4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氓》教学目标: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教学重点: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教学课时:2课时一、导语孔子曾经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什么叫“思无邪”呢,就是思想纯正的意思,并由此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同学们想不想做文质彬彬的君子啊?那么什么是“文质彬彬”呢?(可让学生回答,也可由教师明确)“文质彬彬”原义是文华和质朴配合得恰到好处,今义是形容人文雅而有礼貌。同学们,让我们就来学习,接近“文质彬彬”吧。二、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原本只称《诗》,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儒家奉有“四书”“五经”,“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乐》《春秋》)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大都是民间的歌谣,它和屈原的《离骚》后人经常把它们并称为“风骚”,本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后人多用来指文人如“迁客骚人”。但是再后来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风骚”其意却大相径庭,如“\n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身量苗条,体格风骚”“卖弄风骚”等。  “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即由此物引起他物。如《信天游》中的“羊群要有领头的羊,共产党是我们的领路人。”兴也是《诗经》首创的修辞形式。三、诵读诗歌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注意一些重点字词的注音和解释。四.请几位同学分别概述述本首诗的内容,对诗歌有个整体感知。五、诗歌译读赏析(一)赏析一二节1、准确翻译重点词,意译诗节2、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3、恋爱阶段,男女双方各有何举动?反映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明确:男:抱布贸丝  来、谋、怒女:乘、望、泣涕、笑、言男:急躁、任性;女:温柔体贴、纯真热情。“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n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4.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5.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女主人公:痴情(二)赏析三四五节1、准确翻译重点词,意译诗节(先翻译鉴赏四五两节,后第三节)2.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3.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咥其笑矣4.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男:不体谅人暴躁三心二意女:勤劳肯吃苦任劳任怨专情柔弱5、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将女主人公比作“鸠”为了说明什么?这是什么手法?。明确: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孔子“过犹不及”)比兴手法。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6.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观点?无与士耽(三)赏析第六节1、准确翻译重点词,意译诗节2.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决绝分离的态度。比兴,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n男:易变女:决绝,刚强(四)梳理诗歌叙事抒情脉络:请学生概括每一节的内容,并分析:随着情节的发展,女主人公内心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恋爱:送子过淇,至于顿丘。沉醉爱河,热情,幸福婚变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心如帷湿怨恨,沉痛决绝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回头是岸清醒,刚强(五)《氓》是女主人公在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在回忆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几组对比来。析:(1)女主人公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我”生活幸福,温柔、纯真、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辛苦而又蒙受耻辱,更突出思想上起了深刻的变化:“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我”受尽屈辱,但性格刚烈,认识清醒。(2)氓婚前婚后也形成了对比。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婚后:“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二三其德”,甚至凶暴起来用情不专、暴虐,没有责任心六、深入探讨:1、《氓》中的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你认为“氓”是个什么样的人?讨论明确:答案可能是多样的。“士”之变心说:情节为“不见复关”的暗示性;“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的显示性。这一切告诉我们“士”的变心是关键原因。社会制度说:情节为“抱布贸丝”至“以我贿迁”,“三岁食贫”“渐车帷裳”,“士”骗取了钱财,生活由贫到富,可以看出婚姻制度建筑在经济上,正如恩格斯所说家庭、婚姻反映出金钱关系。\n年老色衰说:情节为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三岁为妇”,年老色衰,引起“士”变心。其中第二、三种较为深刻准确。(解说:此题是根据典型情节设计的。诗歌中的情节就是诗中所选择的景、事、物,这些景、事、物在诗中起到烘托气氛和情调、突出诗的意境、深化诗的主旨的作用。一首诗可选多个情节内容,对诗的理解只有把握和诗人意象一致的典型情节,才能了解诗人所抒之情,所达之意。)参考意见:女主人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特点决定的。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的感情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的恩爱,无情地遗弃了妻子,是一个对家庭不负责任的、始乱终弃的家伙。七、总结诗歌女主人公的形象特征,探究诗歌的主题。女主人公:对爱情与幸福有诚挚的追求、勤劳。无辜被弃、无奈,不能抗争命运。温柔、坚强。主题: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八、拓展练习:(08高考北京卷)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芣苢①•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摘取、拾取。⑤捋:成把地握取。⑥袺:手持衣角盛物。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①《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n本诗使用的手法是。②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③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参考答案①(1分)赋  ②(2分)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  ③(4分)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劳动、唱歌、欢快是答案的三个要点,只要答出这三个要点的意思即给满分。)九、再次朗读诗歌,布置作业:展开想象,把第五节改写为一段描写性语段。\n离骚(节选)教学目的 1、诵读课文,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2、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3、通过了解屈原的生平及鉴赏《离骚》优美的诗句,感受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教学重点1、感受屈原的高尚品德;2、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教学方法屈原以他思想的博大、构思的奇特,利用和借鉴当时南方楚国民歌,多用“兮”字的句式及方言,大量运用比喻,难字较多,意思也较艰深,极大地增加了理解诗歌的难度。因此要学生在疏通诗句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体悟情感。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而今,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与《诗经》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离骚》之中。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  二、相关文学常识介绍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注释及相关资料,弄清:1、标题是什么意思?它与作者的经历有什么关系?明确:1、离,通"罹",遭遇;骚,忧患。屈原,约前339一约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他出身于贵族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明于治乱,娴于辞令,青壮年时期被楚怀王器重,位为左徒、三闾大夫,“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n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期间,写出了许多悲愤沉痛、忧国忧民的诗歌。秦国攻占楚国首都郢之后,他悲愤绝望,相传于公元前278年旧历五月初五抱石跳进汩罗江中。这一天就成为后世纪念他的端午节。(补充:端午节的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午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相传,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人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从此,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此诗的写作时间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被迫远离故土,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他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其中《离骚》是他的代表作品。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还开创了新诗体——楚辞。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2.这种诗体被后世称为什么?它有哪些特征?明确:“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亦称“楚辞体”。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用“骚”指代楚辞的,故称“骚体诗”。楚辞发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助语势,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创新和解放。《楚辞》:西汉刘向编辑的收录屈原等人诗歌的一本诗歌总集。3.解题《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全诗372句,分93节,共2464字。与《诗经》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相比,《离骚》则是一篇具有积极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被视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n而所谓浪漫主义的含义则是“它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摘自《辞海·文学分册》)。我们应在鉴赏《离骚》的过程中,好好体会一下这种创作风格的特点。三、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  1.学生注意给生字注音。  2.体会朗读的技巧,如读出分句的节拍,上分句末字“兮”读音要稍长,压韵的字要重读等。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夸(女夸)/以礴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四、学生自读全诗,重在掌握文字的读音并搞懂其含义。五、本诗在体裁上有什么特点?明确:A、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  B、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兮”字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表情色彩、构成诗歌节奏的能力,同时,“兮”字句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愤激情绪。“兮”在句中起了其他虚词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味。闻一多认为“感叹字确乎是歌的核心与原动力”,假如将“兮”字省去,将是一大损失,因为“损失了的正是歌的意味儿”。如《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不能省去兮字。六、疏通课文。1、学生自学课文,小组互助解决难点,教师重点讲解,翻译全文。附:【课文译文】我为人民的生活这么艰难而哀伤,我长叹息也只好擦干泪水。我只是喜欢培养自己的爱好,结果早上进谏,晚上便遭贬斥。既因为用香蕙作佩带而贬斥我啊,又因为采集芳芷而给我加上罪名。但这是我自己的情愿心甘,纵使是死上多次我也不后悔。我怨恨王君啊真糊涂没主见,你始终是不能体察我的心肠。你周围的侍女嫉妒我的美貌,造出谣言来说我好淫荡之事。固然是世俗之人善于取巧,   不守规矩而且改变法度。抛却了准绳随意歪曲,竞相苟合取悦奉为常理。我忧郁,我不安,我感受着孤独。我孤独地遭受着今世的困穷。我就是突然死去而魂离魄散,也决不肯做屈节卑躬的丑事。\n鹰和隼不能够和凡鸟同群,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方枘和圆凿怎么能够相合?哪有道不同而能走到一起的?我压抑着情怀,强忍着蒙受的屈辱,我忍受着谴责,排遣着羞耻,保持清白正直地死去,本是前代圣人之所称赞。 我后悔当初选择道路不仔细, 我久久站立又打算返回, 把我的车马掉过来走向归路, 要趁着这迷途末远赶快停步。 把马辔解了,让它在兰皋边漫步, 让它在椒丘上奔驱,暂时休息, 我不想再做官以遭祸殃, 我要退回整理我的衣服。 我要把碧绿的荷叶裁成上衫, 我要把洁白的荷花缀成下裳。 没人了解我也就罢了吧, 只要我的内心确实芬芳。 要把头上的冠戴做得高高的, 要把项下的环佩增得长长的, 芳香和污垢纵使被人混淆啊, 只要我这清白的精神丝毫无损。 我忽然又回过头来放眼远望, 打算往东西南北去四处看看。 佩带着缤纷多彩的服饰啊, 馥郁的芳香会向四方远扬。 世上的人们任凭他各有所好, 而我的习惯是惟独爱好修洁。 就是把我肢解我也不肯改变, 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挫\n\n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分析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特点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由此导入新课),了解学生对诗歌文字掌握的熟练程度。二、教师对诗歌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一)提问: 1.第一层那些诗句表明作者受屈遭贬的原因以及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 2.第二层那些诗句表现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无悔的高尚情操和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精神?结合上述思考题,组织学生讨论,教师简单串讲、归纳、小结。教师归纳、小结诗句参考:  ①受屈遭贬的原因:“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②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以及整个第六节内容。  ③追求“美政”、九死无悔的高尚情操:“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④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难”;(注:此乃第一层中的文字)“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二)总结:屈原的形象提问讨论:《离骚》为我们塑造了屈原这一抒情主人公怎样的形象?明确: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峨冠博带,缀满鲜花,披挂香草,浑身饰物闪烁夺目,散发着兰花和川芎的逼人香气。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写上“屈原”二字,人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就是因为都依据了诗中这种具有特征性的描写。\n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规矩”,“绳墨”)。他主张廉政,重视民生(“哀民生之多艰”,“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嫉恶如仇,决不同流合污(“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他洁身自好,刚正不阿(“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三、《离骚》积极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明确:诗中大胆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手法,给草木、虫鱼、鸟兽以及风雨雷电等都赋予了生命,让它们具有人的意志和活动能力,借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中多用比喻和对偶语句,如“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茞”、“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用“蕙纕”、“蕙茞”“芰荷”、“芙蓉”以及“蛾眉”、“鸷鸟”、“兰皋”、“椒丘”等香花、美草、美媚、美禽、美地、美服创设意境,比喻自己的喜好和追求,比喻群贤聚集,气象不凡。同时,这又是移情的表现手法。 所谓移情,是指不直接说出自已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事物上。借助“移情”,可言难言之言,可抒难抒之情。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这一个个美好的事物。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体会作者对理想的追求和不屈的斗志。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赞叹说;“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这些手法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四、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1.比喻   、   “绳墨”、“规矩”:比喻准绳,准则;   “鸷鸟之不群”、“何方圜之能周”:比喻君子不能跟小人同流合污}   “蛾眉”等:比喻诗人高洁的品行。2.对偶\n   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3.夸张   如“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表现了诗人为了自己的追求,“无悔”的向善之心。   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不仅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而且凸显了诗人的美德。五、总结全文: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伟大,一是他矢志不移的爱国精神,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不与奸佞小人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二是他用毕生心血写成的20多首诗歌,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后人用对联的方式表达对他的怀念和尊敬:1、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2、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3、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璧,湘流应识九歌心。4、志洁行廉,忠君爱国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5、哀怨托离骚,生面独开诗赋主;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6、大节仰忠贞,气吐虹霓,天问九章歌浩荡;修能明治乱,志存社稷,泽遗万世颂离骚。六、布置作业:1、背诵全诗、2、完成练习册\n孔雀东南飞(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异义字的特点,掌握“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C、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4.注意把握本诗人物语言个性化这一突出的艺术成就。教学重点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教学难点1.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2.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教学设想1.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2.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在教学本文时,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自《诗经》、楚辞文学之后,继之而起的是两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屠洪刚的一曲《孔雀东南飞》唱得荡气回肠,唱得催人泪下,而《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二、关于诗题及“乐府”\n《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稍后出现的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它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标题为何不直言“古诗为刘兰芝作”呢?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时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后世把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其中属于汉代的就叫“汉乐府”。三、整体感知1.快速默读全诗,扫除语言障碍,并归纳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等现象。明确:1.①生字(幻灯显示)②通假字(幻灯显示)终老不复取  通“娶”。         槌床便大怒  通“捶”,敲打。箱帘六七十  “帘”通“奁”,盛物之器。  蒲苇纫如丝  通“韧”,柔软而结。府吏见丁宁  也写做“叮咛”,嘱咐。    虽与府吏要  通“邀”。摧藏马悲哀  同“脏”,脏腑。③古今异义(幻灯显示)便可白公姥  告诉;常指一种颜色       共事二三年  一起生活;一起工作可怜体无比  可爱;值得怜悯         汝岂得自由  自作主张;不受拘束槌床便大怒  坐具;睡觉的地方        再拜还入户  第二次;下一次以此下心意  耐心受委屈;下定主意      供养卒大恩  侍奉公婆;伺奉长辈本自无教训  教养;训斥或从错误得到认识\n却与小姑别  退出来;副词,表转折      自可断来信  使者,指媒人;书信处分适兄意  处理、处置;对有错之人作出处罚决定渠会永无缘  他;常指人工开凿的河道便可作婚姻结为亲家;结为夫妻卿可去成婚  订好婚约;结婚        郁郁登郡门繁盛的样子:不高兴蹑履相逢迎  迎接;常指奉承、拍马汝是大家子  大户人家;我们        奄奄黄昏后  暗沉沉的;形容气息微弱叶叶相交通  交错相通;为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④偏义复词:(幻灯显示)便可白公姥 公公婆婆,这里专指婆婆。昼夜勤作息 原意是工作和休息,这里专指劳作。我有亲父兄 即同胞兄,亲哥哥。   我有亲父母     这里指母。逼迫兼弟兄 这里指兄。       其日牛马嘶     这里指马⑤词语难点无所施:用   启阿母:禀告   致不厚:招致   萦苦辛:缠绕卒大恩:尽、终   若见录:记   逆以煎我怀:逆想,想到将来赍钱:赠送   否泰:坏运气;好运气   奄奄黄昏后:晚上7点到9点寂寂人定初:夜里9点到11点⑥指出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指代作用及时相谴归我,指刘兰芝会不相从许你,指焦仲卿还必相迎取你,指刘兰芝久久莫相忘我,指刘兰芝好自相扶将她,指婆婆嬉戏莫相忘我,指刘兰芝誓不相隔卿你,指刘兰芝誓天不相负  \n你,指刘兰芝不得便相许   你,指媒人⑦指出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思相见常日稀互相儿已薄禄相命相六合正相应互相黄泉下相见互相叶叶相交通互相仰头相向鸣互相君既若见录   我,指刘兰芝府吏见丁宁我,指刘兰芝2.看序言部分,它给我们交代了哪些内容?明确: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过程、结果以及为诗的缘起。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3.复述故事情节故事梗概: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4.理清思路,将全诗32节分成6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明确:课文内容结构托物起兴(1)  (引出故事)自请谴归(2)(开端)夫妻誓别(3-12)(发展)(3-6)仲卿求情(7-8)决心自遣(9-10)拜母别姑(11—12)夫妻誓别兰芝抗婚(13-21)(进一步发展)\n(13-18)得母同情(19-20)阿兄逼嫁(21)操办婚事双双殉情(22-31) (高潮)告诫后人(32)(尾声)5.思考全诗是以什么为顺序、按怎样的线索叙述故事的?明确: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是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的。第二课时一、导入语《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是这首诗突出的艺术成就。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分析诗歌的人物形象。二、人物形象与对话1.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⑴第2节:自请谴归齐读后探讨:①“十三能……十六诵诗书”说明刘兰芝是一个怎样的人?——多才多艺,知书达礼,富有教养;②“鸡鸣…夜夜…三日断五匹”说明什么?——勤劳能干;③“大人故嫌迟”这—“故”字可以反映出哪些内容?——既显示了焦母的异常挑剔,也显示了兰芝洞察世情的聪慧。④兰芝为何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谴归?——一则不堪凌辱,二则她明白焦母的意图,深知谴归之事已无可挽回。⑤这一节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2)第9节:齐读后探讨:①请用此段中的两个字概括段意。——严妆。②兰芝为何鸡鸣欲曙即起?——表示她不愿在焦家生活的决心。③打扮时为何“事事四五通”?——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既是对焦母无言的抗议与示威,也表现了她对爱仲卿,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心理。\n④这一段作者对刘兰芝的外貌进行描写,目的何在?——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了她从容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也为下文太守为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3)第10节:拜母别姑①姑嫂关系本不易相处,可是兰芝“却与小姑别”时却“泪落连珠子”,这说明什么?——兰芝与小姑关系融洽,正表现了她的懂礼仪、易相处。这也同焦母的不容形成对照。②辞小姑时落泪,辞焦母时不落泪,不卑不亢,足以见出兰芝怎样的性格?——倔强。(请个别同学读)虽然作者极力写刘兰芝的善良和温顺,但善良和温顺之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这种刚性广泛地散布在兰芝全部言行的细节里,自请谴归是如此,严妆打扮、拜母别姑也是如此。(4)再来看夫妻誓别时,仲卿对着她哭不成声,一筹莫展,她便说:“勿复重纷纭。”仲卿劝她回娘家,再图后会,她便说:“何言复来还!”她看清问题,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的尊严。然而她爱仲卿,也知道仲卿爱她,儿女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仍然不得不抱着一丝幻想,幻想团聚。“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她被仲卿的真挚的情义所感动于是“感君区区怀”;她对仲卿体贴谅解,认为两人“同是被逼迫”;她对爱情更是忠诚,“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5)县令差人做媒,她这样婉言拒绝:“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6)哥哥逼婚时,刚性又立刻占据了兰芝的灵魂,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那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她决定以结束生命来表示最后的抗议,所以“仰头”回答,很快便应允了。“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忠于爱情。再嫁期作定时,裁衣做裳乃至“举身赴清池”,没有一点迟疑和犹豫。她从来没有向恶劣的环境低头。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是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他忠于爱情,又守礼尽孝。他深爱兰芝却又不敢直接与其母抗争,只是消极反抗,忍辱负重。当他知道母亲要驱逐兰芝的时候,先是“婉启”,继是“跪告”:“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可见他对爱情的坚贞不渝。等到“母槌床便大怒”时,他就\n“默无声”地退了出去,一面劝兰芝暂回娘家,一面约定将来再去接她。其实,他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实际行动。兰芝被逼改嫁,他声言要独个儿自杀。兰芝死后,他以爱兰芝之深,终于以身殉情。诗中写了他在“庭树下”“徘徊”了一阵,然后上吊,活生生地刻画出了这个怯弱书生的性格和面貌。这最后的反抗令人感动。他的反抗性格还表现在回家辞母的那段话里:“今日大风寒……勿复怨鬼神!”这番话无异于晴天霹雳,而“自挂东南枝”,既违背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也是对封建礼教最有力的抗争。他的思想经历了一个由幻想到绝望,由软弱到坚强的过程。这位忠于爱情的人物,跟兰芝一样是充满叛逆精神的。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极端的蛮横无理,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强行拆散。她对仲卿是软硬肩施,一会儿(逼谴时)是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谓,何敢助妇语!”一会儿(阻死时)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阿母为汝求。”目的是要仲卿速谴兰芝,除去眼中钉,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4、刘兄:反面形象,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他对兰芝粗暴训斥,“作计何不量!”显得盛气凌人。“先嫁……足以荣汝身。”足见他趋炎附势,见利望义。“不嫁义郎体,其欲往何云?”一句弦外之音是:“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吗?”这分明是在下逐客令,可见其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面孔。三、归纳中心思想本诗通过刘、焦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焦忠贞不渝的爱情与反抗精神。四、表现手法: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1)赋①我们已经知道诗歌中的第2节,第9节同样是用了“赋”这一表现手法,但它们也有不同之处,请加以分析。明确: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n②除此之外,还后哪些地方用了“赋”?明确:第13、21节。③第13节是第2段内容的简单重复吗?明确:不是,虽然它们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已经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一是兰芝自叙,一是兰母所叙。这样,通过不同人物的叙述,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④第21节写铺陈写太守家操办喜事的豪华排场,有何作用?明确:显示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2)比①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明确: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3)兴①去掉诗的开头、结尾,并不影响情节的完整性。去掉后与原诗进行阅读比较,体会艺术效果有什么不同?明确:开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以孔雀徘徊起兴,有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作用;以美禽恋偶比喻夫妻分离,用具体的形象渲染悲剧气氛。比兴手法在现代的一些流行歌曲中亦常有运用,如《花心》“花的心藏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晶莹剔透,心中一定还有梦。”尾声: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是为连理枝,象征了爱情的不朽。合葬化鸟,生不能相守,死要化作比翼双飞的鸳鸯鸟。“相向鸣”,是他们爱情与幸福的歌唱,悲愤与压抑的控告。结尾的浪漫主义手法,反衬现实,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在结构上,结尾的鸳鸯双飞和开头的孔雀失偶遥相呼应,体现了构思之精巧,用心之良苦。故事的尾声和我国一些民间文学相似。“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与织女的“\n七夕相会”。这是人物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出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诗文起了质的飞跃。(4)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离骚》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明确: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四、互文1.有人说从“左手执刀尺,右手执绫罗”这两句诗可以看出刘兰芝是个左撇子,这个看法正确吗?为什么?明确:不正确,这是互文。互文是指诗歌中上下两句文义互相呼应,彼此映衬的一种技巧。本是两个词要合在一起,由于受字数、音节的限制,便在上下句中分开来说。此句意即“左手右手执刀尺绫罗”。如《捕蛇者说》中“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一句意即“叫嚣隳突乎东西南北”,在村子四周叫喊冲撞。《劝学》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一句意即“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解惑的却不从师”。2.本诗中还有互文的句子,请你把它找出来。明确:“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早晚之间做成了绣夹裙、单罗衫。“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坟墓四周种植上松柏、梧桐树。“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树枝枝叶互相覆盖,交错相通。第三课时一、讨论1.刘兰芝聪慧美丽,勤劳能干,知书达礼,焦仲卿与她又情深似海,可是焦母为何非休她不可?明确:焦母自己所说,是因为“此妇无礼节,举动专自由”,然而纵观全文,恰恰相反。刘兰芝“有礼节”,“不专由”。当她看出“大人故嫌迟”时,自知“徒留无所施”,便顺从母意,主动请归;临走前,“鸡鸣起严妆”,“上堂拜阿母”,“却与小姑别”,一言一行,有礼有节。可见焦母的理由不能成立。原因可能为:①兰芝不会生育。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在汉代,作为封建礼教与封建家长的代表人物焦母,究竟是依据哪一条把刘兰芝赶回娘家的呢?在《大戴礼记•本命篇》中载:“\n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七去”又名“七出”,是儒家经典中规定的休弃妇女的七个条款。《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那么,刘兰芝又犯了哪一条呢?“共事二三年,践妾留空房”,原来,刘兰芝犯了“无子”的大过。焦母令儿休妻,忌讳说出的理由便是“焦家不能断了香火”。②焦母恋子情结③门不当户不对。刘兰芝“自小生野里”,虽然她是一个小康人家生长起来的优秀女子,但在门阀社会里,她的家世还不入“九品中正”之眼。而焦仲卿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己又在太守府里作吏,虽然职阶卑微,但在严格的门阀社会里已经具备了“品”的资格,所以焦母说:““汝是贵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在她看来儿子将来还要凭借靠山飞黄腾达的。2.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认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身价反而更高了?谈谈你是如何认识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明确:①封建社会禁锢妇女的一整套礼法常规和道德标准,经历了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在汉魏时期,限制再婚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但再婚行为依然普遍存在,尤其是那些人品、才貌出众者。西汉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挑之,一曲《凤求凰》,卓文君便随司马相如去了。东汉邓元仪之妻被休后,嫁给华仲,华仲做了大官,携妻过街市,令邓元仪羡慕不已。东汉末,蔡琰(文姬)初嫁卫仲道,后为乱兵所掳,嫁匈奴,曹操用金壁赎回,改嫁官吏董祀。刘备娶了刘琮的遗孀。魏文帝曹丕娶了袁术的儿媳妇甄氏。吴主孙权就曾纳丧偶妇女徐夫人为妃。诸如此类,不可胜数。两汉时正统儒者的言论尚未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言行。就是妇女缠足也是南北朝以后的事。到北宋程颐提出“去人欲,存天理”,“饿死事小,守节事大”,的北宋当时影响并不很大,其侄媳也未能守节。南宋以后,“程朱”理学进一步完备了封建礼教,礼教之风日趋严厉,寡妇再嫁是大逆不道。②东汉建安年间,正是士族制度萌芽时期,门第观念已经存在。魏晋时期推行“九品正中制”\n。根据教材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断定刘兰芝出身在无所谓门第的家庭,嫁入焦家已有高攀之嫌这既可从刘兰芝的自叙“昔作女儿时,自小生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中看出,也可从焦母教训儿子的言语“汝是贵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中找到答案。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官方的正统思想。儒家所提倡的礼法、道德标准也就愈益发挥出自己的影响力,逐渐地成为社会主流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在婚姻制度方面就有“七出”,(《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盗窃去。”)“天下无不是父母”等等清规戒律。如果县令太守想为自己的儿子物色妻子,他们选择的空间还是相当辽阔的,他们的地位、所受的文化熏陶以及社会舆论,决定了这些深受儒家学说浸染的封建官员不可能为自己的耳子选择一个被别家扫地出门的弃妇做妻子,无论她是何等美丽灵巧贤惠善良。3.既然这种可能微乎其微,为什么诗中出现了那样的情节?首先这是表现人物形象的艺术需要。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审美关照,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课文中既有对刘兰芝善良美丽、贤惠能干的正面描写,又有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情节,尤其是刘兰芝再嫁热闹隆重的场面描写。这个场面的设置,除了表现太守对此事的重视外,更是传唱者特意用这个“隆重”场面与刘兰芝被焦母驱逐回家的“冷落”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刘兰芝是无辜被遣的,她的素养和品行是有口皆碑的,反衬出焦母的专断和无知,替刘兰芝鸣不平,使读者从心底长长地出口恶气,从侧面衬托刘兰芝的美丽外貌和美好心灵。其次,这个情节的出现是广大人民意愿的反映。抛开《孔雀东南飞》不谈,在东汉时代,像刘兰芝这样被婆家驱谴回家的,被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折磨而死的弱女子肯定大有人在。刘兰芝的命运是悲惨的,这些弱女子的遭遇是令人同情的,同处于被压迫被蹂躏地位的广大群众在传唱刘兰芝的故事时自然而然会渗入自己的感情,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孟姜女哭倒长城都是很好的例子。三、迁移阅读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落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筑就“雪泪沈园”。“滴下钗头多少泪,沈家园中草犹悲。”\n南宋年间,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因在科场上秉笔直言,抒发抗金忧国只情而名落孙山。陆游父母遂安排他与表妹唐琬成婚。两人结婚后,生活非常幸福。但是陆游母亲对此不悦,她认为唐琬整天弹琴吟诗,不但有失妇道,而且有误儿子的功名前程。在母亲压力下,陆游被迫休妻。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名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这对夫妻,唐琬另与赵士程结婚。一日,唐琬与赵士程来到沈园,与陆游相遇,陆游百感交集,提笔在粉墙上写下了传世经典的《钗头凤》。唐琬再游沈园,和之,抑郁而死。【钗头凤•陆游】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钗头凤•唐婉】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汉乐府•铙歌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与文人诗词所喜欢描写少女初恋时的羞涩情态相反。“上邪”是女子呼天以为誓。“山无陵”以下用五件不可能的事情来表明自己生死不渝的爱,深情奇想,确是“短章中奇品”。结束语:顽强的生命可以摆脱精神枷锁,只要矢志不渝,执着追求,美好的理想就会实现。\n涉江采芙蓉教学目标:一、感知层次:1、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二、感受层次:1、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三、感悟层次:1、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2、古诗中“思乡怀人”情感的审美价值。教学重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教学设想:1、教具:多媒体。2、教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3、教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投示:“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古诗十九首》选自南朝萧统《文选》,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二、诵读感知1、多媒体范读。2、学生自由朗读、试背诵。3、提问:诗歌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是谁?(诗歌中出现可能是“思妇”也可能是“游子”形象。以下我们是从“思妇”的角度来鉴赏。)三、鉴赏品味1、朗读“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n一句,思考: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在什么环境下登场了?她要做什么?结合多媒体图片明确:抒情主人公在芳草萋萋的江边出现了,她要去采摘芙蓉花。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作用?讨论、交流: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3、朗读“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回答:提问:抒情主人公采芙蓉花做什么?讨论、交流:送给“所思”之人。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邶风•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明代郭登《送岳委方还京》:“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陆凯《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又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甚至是红豆,都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既可以传达对亲朋的关怀和思念,又可以寄托对亲朋的美好祝愿。提问:这两句的语气如何?在诗歌结构上具有什么作用?讨论、交流:自问自答,语气缓和。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4、朗读“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两句,这两句里有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讨论、交流:“旧乡”“长路”。“旧乡”在“漫漫”长路的那头,看不到也望不着,“旧乡”的爱人此时也正凝眸相望吗?相爱却不得相见,浓浓的相思之情溢于言表。这两句将“远道”意思说尽。提问:全诗其他六句都可以理解成“思妇”的语言,惟独这一句像“游子”的口吻。你能试着理解这一句吗?讨论、交流:这两句的“视点”仍在江南,表现的依然是那位采莲女子的痛苦思情。不过在写法上,采用了“从对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乡而叹长途”(张玉谷《古诗赏析》)的“悬想”方式,从而造出了“诗从对面飞来”的绝妙虚境。\n5、朗读“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两句,思考: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讨论、交流: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齐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6、读完这首诗,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讨论、交流:思妇对远在外地的游子的思念。(或:游子思念爱人、家乡的思想感情。)诗歌前四句描绘一位思妇采摘芙蓉花送给在外的游子,却又无法送到的情景,以乐景写哀情,间接表现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之情。五、六两句采用“悬想”的手法,设想游子在外的情态,表现思妇的痛苦思情。最后两句先叙述了“同心离居”的生活现状,后直接抒发无尽忧伤之情。四、问题探究1、古代诗歌从情感上大致可以分为这几类:思乡怀人之绪、怀古伤今之悲、羁旅闺怨之愁、怀才报国之愤、边塞征战之壮、即事抒怀之慨、隐逸出世之恋、吟山咏水之美、描花绘鸟之趣等。《涉江采芙蓉》属于哪一类?(明确:思乡怀人之绪)2、说说同学们知道的“思乡怀人”的诗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3、讨论“思乡怀人”诗情感的审美价值。提问:朗读上面的诗句,你是不是觉得它们很美呢?为什么?讨论交流:(1)借助优美的形象来表现美好的情感。(2)唤起人们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普遍的、美好的情感。五、拓展阅读我们一起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谈谈这首诗和课文在抒情上有何异同?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n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异:两首诗歌所寄托的外物有所不同,《涉江采芙蓉》借“芙蓉”“兰泽”“芳草”的幽香等美好欢乐的情景来以乐景衬哀情;而《庭中有奇树》则是以树为寄托物。另外《涉江采芙蓉》的结句哀伤不止,而《庭中有奇树》则自我宽慰。同:两首诗都采用了先扬后抑的写法。前面六句,诗人对于花、树(意象)的珍奇美丽极力赞扬,最后两句点明了全诗主题。两首诗歌都意境高洁、清幽;含蓄不尽,余味悠长。六、板书设计涉江采芙蓉思妇无尽忧伤游子芙蓉真挚笃厚望乡以乐写哀悬想\n短歌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难点:  1.通过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内容)。  2.运用典故及引用诗句表达感情的技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点拨法: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中国,是诗的国度。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历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到了魏晋时期,中国诗歌史上又出现了一个重要时期:建安文学时期。此期许多作品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养料,创作五言抒情诗,五言诗由此走向成熟,同时出现七言诗,更从促进了唐代“近体诗”的成熟发展,在中国诗歌诗起到它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与组织者,也正是这位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二.曹操简介(展示幻灯片)文学作品中的曹操:奸诈,狡猾,任性,多疑。人生哲学: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历史中的曹操:东汉末年接触的政治家,军事家“唯其明略最优”——《三国志》陈寿曹操的文学成就:1.回忆初中课文《龟虽寿》2.风格:慷慨悲壮、刚劲有力\n“苍茫浑雄,自有开创之象。”——许世博《榆溪诗话》三、解题《短歌行》是汉乐府的旧题,属于《相和歌•平调曲》。曹操《短歌行》有二首,这是其中的一首。四、写作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击败吕布、袁术等豪强集团,又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一举消灭了强大的袁绍势力,统一了北方。这年冬天,曹操亲率八十三万大军,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联盟”,统一天下。在赤壁大战前夕,曹操宴请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有感此景而横槊(shuò)赋诗,吟唱了千古名作——《短歌行》。五、朗诵把握情感:慷慨、激昂六、解读诗歌1.“对酒当歌”诗的一开始,诗人就提出了“酒”这个意象,请同学们回忆我们曾经学过哪些与酒有关的诗句,分别表达何种情感?闲适轻松时: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孤独寂寞时: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失意落寞时: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离别伤感时: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在《短歌行》中,曹操借酒抒发的是什么感情?诗中有没有哪一个字直接点明了作者的情感?明确:“忧”\n忧到了何种程度?(翻译相关句子)板书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忧2.诗人在忧什么?明确:人生短暂(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3.对于人生短暂,许多文人都曾发出概叹,有人选择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有人选择消极避世,那么,作为一代枭雄的曹操,他为什么也发出这种感叹呢?明确:功业未就4.想要实现这种建功立业的包袱,需要什么条件?天时地利人和。要有贤才帮助。5.诗中有没有描绘贤才相聚的热闹场面?明确:“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是一首描写贵族盛宴热情款待尊贵客人的诗歌。“越陌度阡……心念旧恩”想象贤才归己时的热闹场面。6.群贤毕至是如此美好,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更加急切,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比喻贤才?明月、乌鹊(翻译这两句)7.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之后立即感叹道“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此刻,诗人忧虑的内容还是“人生短暂”吗?不是。此刻,作者忧虑的是“求贤不得”8.除了运用比喻来表达作者对贤才的渴望,还有哪些地方是借用典故来表达作者对贤才的渴望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事实上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找那些“贤才”\n,所以他便用这种含蓄的方法来提醒他们:“就算我没有去找你们,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苦心。作者此时,既是在感慨自己人生短暂,也是在概叹贤才人生短暂,同样功业未就,期望贤才们都一起来投奔自己。“山不厌高……天下归心”“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里使用了《韩诗外传》里的典故,相传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这里曹操既是以周公自比,也是以周公自励。同样用典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殷勤地接待贤才。表达作者胸怀大志,一统天下的愿望。七.小结虽然这一首《短歌行》中,充满了忧伤的情调,但这种忧,是站在一个英雄的角度,国家的角度的忧,从这种忧愁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曹操:他有渴望同意的包袱,有招揽人才的坦荡胸襟,他的忧,是他手中的杜康酒不可解的。八、作业回忆与酒有关的文学作品,以“文人与酒”为题,写一则小论文。背诵全诗\n《归园田居》教学目标:1、诵读品读诗歌,感受宁谧优美的田园风光,体悟陶渊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3、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自主探究法、拓展延伸法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师: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同学们,我刚才说的是谁呢?(陶渊明。)我们以前还学过陶渊明的什么作品呢?(《五柳先生》《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其三))二、回顾旧知师:我们先一起来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关于陶渊明的诗歌吧。学生背诵。(幻灯2-3)《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归园田居》其 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n师: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仿佛去郊野乡村旅行了一番,每次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便有荡涤心灵的享受。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另一首《归园田居》,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一起把这首诗歌朗读一遍。(教师一起朗读)。师:我们常常说鉴赏诗歌首先要知人论世,大家预习了课文,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陶渊明呢?三、作者简介1、学生自己介绍,教师相机补充。相关资料: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最杰出的诗人。出身仕宦家庭,曾祖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陶少年代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父亲早逝,家世没落,家境贫寒。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29岁时出任江洲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到39岁时他曾亲自参加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束带接见,他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他便解职而归,这时他41岁。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了归田的道路。陶渊明死后,颜延之给他写诔文时,经与众友商议,因谥法中“宽乐令终”为“靖”,“好廉克已”为“节”,故私谥为“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陶渊明把自己参加劳动后的感受和对农事丰歉的喜忧,都反映在他的诗中。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恬静幽美的村居图,揭开了中国诗歌史上新的一页,因而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他的诗歌对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和唐代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幻灯)又名:潜字:元亮籍贯:浔阳柴桑人东晋最杰出的诗人“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n后世称誉:“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幻灯)教师补充五斗米的故事:义熙元年(405)8月的一天,担任彭泽县令的陶渊明听说郡里派了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官员)来县巡视。县吏劝他穿戴整齐的官服去迎见督邮。陶渊明生平最恨那些狐假虎威,以督邮为名敲诈勒索的官员,气愤地说:“我决不能为五斗米(指俸禄)折腰,去迎奉伺候这种乡里小人。”当天,他就推说在武昌的妹妹病故,要去奔丧;就这样,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冠解绶,辞官归田了。后终老田园,不再出仕。师:那么陶渊明为什么弃官归田,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没有关系呢?2、教师补充东晋时代背景。(幻灯)东晋朝廷:政治腐败、争权夺利、门阀森严、结党营私官场现实: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钻营取巧、阿谀逢迎陶渊明:早年:“大济苍生”中年:“误入歧途”晚年:“归隐田园”参考资料:门阀政治  门阀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它萌生于后汉,形成于魏晋。曹丕为代汉作准备而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后来逐渐成为世家官僚垄断选举的工具。为了取得世家官僚的支持,司马氏对他们采取笼络和放纵的政策。司马炎建国后,继续实行这一政策。因而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门阀士族拥有特权并与庶族保持着严格界限。政治上,他们累世做职闲望重的高官;经济上,按官品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人口,并且不向国家纳租服役;社会地位高人一等,不与无特权的庶族(又称寒门)联婚和同乘共坐。为了保护自己的特权,他们特别注意门第。他们垄断政治,排斥庶族寒门。庶族即使做官以后,依然受到士族的歧视。至于那些不愿巴结士族的庶族地主,便一生沉滞,永无晋升的希望。师:了解了陶渊明的的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感受那静谧优美的田园风光,\n领略诗人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吧。先请大家听一遍配乐朗诵,听的时候注意字音和节奏。四、整体感知1、学生朗诵,注意字音和节奏。(幻灯)2、一生朗读。(师生评点,注意字音,提醒学生五言诗的节奏)五、解题,把握思路。师:我们常常说文章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的信息。那么大家认为\"归园田居\"这个标题最重要的是哪一个字呢?学生明确:\\\"归\\\"字师:也就是说“归”字是文章的题眼。那么我们就围绕“归”字来解读这首诗歌。2、提问:请问诗人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请大家仔细看课文,回答我的问题,同桌可以互相讨论:讨论后明确:1、从何而归?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和厌恶。追问:还有哪一句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明确:“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中的“误”字,既写出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又写出自己久居官场的悔恨之情。2、为何归来?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追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说明陶渊明的本性怎样?明确:热爱田园生活,对于世俗官场的周旋逢迎、尔虞我诈难以适应。追问:“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一句用到了什么修辞?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明确:比喻和拟人,实际上诗人是以“羁鸟”和“池鱼”\n来自比,自己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一样向往自由自在的田园,像养在池塘里的鱼一样渴望闲适恬淡的生活。特别是“恋和思,旧和故”都用得非常好,表现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眷恋和向往。3、归向何处?明确: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4、归去如何?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追问: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归隐田园的心情的是哪一句?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追问: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明确:脱离官场后的愉悦和欣喜。六、品味田园风光。1、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田园风光?(用原文的诗句回答)(幻灯)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2、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原因。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发言。参考点评:前四句是近景,虽普普通通、平平常常,但对于挣脱“尘网”的人来说,却是另一个天地: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写出田园生活的淳朴。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语句间流露出作者心满意足的欣慰情绪。也写出了景色的幽美。后四句是远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n,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则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得乡间的宁静、和平。总之,这八句话,捕捉住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画出了优美画画,有近有远,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有生机,有朴拙自然的趣味。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用歌颂田园,无言地批判了官场的倾轧、争斗、混乱、险恶,表明了诗人追求恬淡生活和平静、和谐的心境。3、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田园风光?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一下。清新自然祥和安谧闲适恬淡宁静幽美七、理解情感,整体感悟。师: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附]板书:对误入官场的痛心悔恨,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厌恶,对田园生活的由衷喜爱,摆脱官场羁绊的欣喜愉悦。八、自主探究:1、我们常常说文如其人,那么你从诗中你感受到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洁身自好、甘于清贫向往田园、淡泊名利师:有人说陶渊明弃官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选择,也有人说他的选择是勇敢高洁的,那么你怎么看?2、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陶渊明的这种弃官归隐的人生选择的?你认为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n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教师提供专家的看法:“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陶渊明的一生表面上过得那么平淡,但却是一个深刻的、豪壮的悲剧。陶渊明的悲剧是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是伟大的诗人和渺小的社会的矛盾,是美与丑的矛盾。——张铨锡《陶渊明的悲剧及其诗的思想和风格》教师小结:这些专家的看法仅仅是提供大家参考,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看法。我的看法是:陶渊明的归田是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后所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他选择归隐田园,远离污浊官场,独善其身,始终保持自身纯洁,是他人生中最勇敢最高尚最痛苦也是最无悔的选择。因为当时的陶渊明面对的是腐败透顶的官场,物欲横流的世俗,我相信如果在政治清明的时代,陶渊明一定会坚持他少年时“大济苍生”的理想,造福一方吧。九、课堂小结。陶渊明视权位官俸如敝屣,怀着“抱朴守静”,“洁己清操”的想法躬耕田园,以琴书为乐,以菊花为友,为我们树起了一块人格的丰碑,让后人永世传诵。让我们把敬意送给这样的一个人:一个披星戴月的诗人,一个荷锄自娱的士人,一个安贫乐道的文人,一个崇尚自然的农夫……因为他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索和诗意的人生。十、布置作业:(幻灯18)1、背诵《归园田居》,默写在语文作业纸上。2、请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关于陶渊明的评价文章。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做在语文作业纸上,明天课堂上交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