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4.67 KB
  • 2022-08-17 发布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2精品教案全集

  • 8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一政治必修二教案第三课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3.1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教学目标】1、内容标准: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评议政府履行职责的表现;说明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作用。2、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政府职能,明确政府履行职责的表现。3、能力目标:从具体材料入手,提高学生归纳与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能够学会用唯物辨证的思维来观察问题、认识问题。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并以此激发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教学重点】政府的主要职能及其表现【教学难点】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教研课题】新课程下如何使政治教学回归社会生活【教学方法】典型事例法、搜集资料法、情境体验法【教具】教学课件及无线话筒等多媒体教具【教学过程】1、主持节目,导入新课教学。\n《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这一课的内容相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比较理论化和抽象化。所以首先,我考虑要用一种新颖的形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关注,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准备公开课、收集资料时,受到电视访谈节目的启发,我决定把这一节课以主持节目的形式进行讲授,设置“我看政府”栏目;在形式基本确定之后,选择怎样的话题导入新课、贯穿全课就显得相当重要了。通过与教研组其他老师的反复讨论,我最终选定了今年元宵期间“福州市南后街灯展”这一话题。1、讨论“灯会”,学习政府职能。以福州市南后街灯展的事例导入新课、引出话题,通过分析花灯展的组织者是谁,以及从四个方面(经济、政治、文化、公共服务)分析组织者(即:福州市政府)为灯展所做的工作,从中看出政府的职能及发挥的作用,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在一个案例中,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政府的职能,以此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辨证思考的能力。2、学生活动,展示研究成果。以开展“寻找身边的职能政府”这一活动来检验学生对政府主要职能的了解情况。具体做法: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身边发生的、看到听到的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实例,并将材料带进课堂进行展示和分析,这材料可以是一张照片、一段录像、一则新闻、一张报纸…学生通过自我动手,搜集资料以及课堂讲解,能够巩固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此环节目的在于贯彻新课改精神,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培养学生学会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深对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的体会。3、阶段小结,明确职能范围。通过对灯展和学生调查活动的分析之后,我让学生总结归纳出政府职能主要是体现在哪两个方面(管理与服务)。最后设置问题——“入党应该找谁”“小区公共设施由谁提供”“法律由何部门制定并通过”,从不同事例、不同角度使学生明确“政府虽承担着重要的职能,却并不意味着政府是包办一切的。有些事情政府办不了,也不该办。”;从而也使学生明白公民能否正确寻求政府帮助,是公民意识、政治素养的体现。设置这一环节,是对本课内容教授的补充说明的需要,是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公共管理的需要。5.评议政府,回归社会生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考虑到课堂时间的分配,我设置了课后评议环节,以福州“禁摩听证会”为例,要求学生与家人朋友一起,对政府履行职能的表现进行评议。“禁摩听证会”也是近期以来福州市民关心的热门问题,设置该评议话题,旨在体现“德育回归生活”的新课程理念。让政治教学回归社会生活\n——《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一课时)课堂实录背景《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是高中必修二人教版教材第二单元第三课,以学生参与社会公共管理为主题,以感受政府和评议政府的作为为途径,引导学生了解政府的职能和性质、明确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体现了“德育回归生活”的课程理念。【导入新课教学】(教师在课前打出字幕:今天我们模拟一期知识类节目.-----“我看政府”)师:欢迎大家今天和我一起探讨“我看政府”。我有这么一个感觉,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大家的生活真是越来越丰富了。象不久前在古朴的南后街举办的花灯展就吸引了大批市民参观,当时的场面真可谓热闹非凡。我想在座有不少同学肯定都观赏过这次的灯展。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当时灯展的情景。(师演绎课件,用多媒体播放:”南后街灯展”视频实录,生认真观看。)师:从录象中可以看出,这次的灯会办的十分成功.在欣赏之余,大家有沒想过,灯会是由谁组织的呢?我想问问在场的观众朋友们,你们知道不知道?(师拿话筒采访走动)生齐答:福州市政府……师:对,这次的灯会是由福州市政府负责组织的。为了营造安全舒心的环境,使得市民能更好的赏灯,市政府这次非常用心地做了许多工作以确保灯会顺利举办,那么你们知道在灯展期间政府都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呢?(边问边走下讲台问生)(生开始讨论。)生1:当时好像汽车什么的是不能进入场地的,必须绕行。生2:现场有停车场,而且还停着消防车!生3:还有移动的信号车。\n师:大家说的很好,其实除了这些,政府还开设了医疗站点;还有,这次的灯展是免费入场的,赏灯不用钱;还派来了武警卫队执勤维护秩序等等。刚才大家所谈的这些实际上都体现了政府在履行它的职能。什么叫职能呢?简单的来说,就是职责和功能。政府的职能也就是政府所能发挥的作用。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就是这个话题——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师打出字幕,导入新课)【讨论“灯会”,学习政府职能】师:下面我想问问在座的观众:政府组织这次灯会是出于什么目的?生(抢答):为了丰富广大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加节日气氛,满足市民的娱乐需要……师:事先有让大家熟悉教材,现在问问你们:这是政府在履行什么职能?生:政府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师:看来大家一致认同这是政府在履行文化职能。是的,这就是政府文化建设职能的体现。(师演绎课件)大家都知道冰心老人吗?我们福建籍著名的文学家。她就曾回忆说:“我们老家福州南后街,那条街从来都是灯市。灯市之前,就已是‘花市灯如昼’了,灯月交辉,街上的人流彻夜不绝。”(师打出字幕)从中可以了解到,闹花灯是我们福州自古以来就有的习俗。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政府举办这样的传统文化活动有什么文化意义呢?它展示出了三坊七巷的文化底蕴、福州的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有助于增强公众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有利于振兴民族的传统文化。师:刚才说了举办灯会的文化意义,现在我们换一个侧面来看。刚才我们说道,这次的灯展是免费的,看上去政府好像没有赚钱,但是我们知道,元宵节時买花灯馈赠亲友是我们福州的传统习俗,可见,举办灯会有利于促进本地花灯业的自主发展。另外,灯会的举办,也有利于推动其他产业比如福州传统小吃业、传统饮食业以及福州传统手工业的发展。大家知不知道,三坊七巷之一的塔巷有什么著名的小吃?\n生(兴奋地抢答):鱼丸……师:有报道称,灯会期间,塔巷口鱼丸店的生意好得不得了!最高记录是一天卖出了1万碗鱼丸!(生惊讶)再比如,大家赏灯时兴致都很高,往往会顺手买几样传统手工艺品带回去做个纪念。看来,政府搞的这个灯会,使得南后街和三坊七巷都热闹起来了,本地传统的民俗产业和相关产业也红火起来了。这也更加坚定了市政府改造三坊七巷、发展民俗旅游业的信心。相信这势必也将带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因此,从以上我们的分析来看,这是政府在履行什么职能?生:经济建设职能。师:是的。(师演绎课件)师:刚才我们分析了灯展的文化和经济意义,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为什么灯展那天实行交通管制?(走到一生面前)这位同学我想问问你,你知道吗?能不能说说看?生(思考后答):是为了确保交通顺畅。师:为什麽要封锁人行天桥?游客为什么要分批进入展区呢?(走到另一生前)这位同学你来说说看?生:因为当时人很多,要维持公共秩序,就规定了游客必须分批进入。师:其实刚才我们也说了,灯展现场还设有专门的停车场和医疗卫生站,还有配备齐全的消防设施,这些都是为了保障公众的公共利益、公共安全,为了维持灯会现场的公共秩序,为了给广大市民提供一个良好有序的赏灯环境,以防一些意外事件的发生,比如拥堵踩踏、一哄而入、游客突然晕倒等等,这都是说明政府在发挥什么作用?生(齐答):公共服务……师(高兴):是的,这也就是政府在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能。(师演绎课件,打出字幕)那么大家有没注意到,灯展期间还派来了公安民警值勤?(师用多媒体展示灯会现场民警执勤的图片)为什么要派来这些护花使者呢?生(齐答):为了维护治安、保障群众安全……\n师:哦,派来这些护花使者,就是防止趁乱打劫、趁乱盗窃等的犯罪现象和恐怖事件的发生,禁止携带危险物品进入,这就保障了公民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不受侵犯,所以,这就是政府在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生恍然大悟)师: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发现,政府的职能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的。我们要善于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学生活动,展示研究成果】师(过渡):刚才我们通过对灯展的分析,看到了政府为灯展所做的努力,看到了政府所担负的四项主要职能。但是我们光是靠嘴上说、靠翻翻书不行,要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自己体会才最深刻。前些天我们以“寻找身边的政府”为题搞了个调查活动,征集大家找寻的资料。今天请大家把寻找的资料拿来参与我们的讨论。要发言的各位注意,请遵照这么一个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也就是说先讲述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案例,然后谈谈为什么政府要这么做,这是政府什么职能的表现,最后可以对政府这么做的效果做些简短的评议。【阶段小结,明确职能范围】师(过渡):通过DV的展示和在座观众的踊跃配合,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政府的主要职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时刻感受到政府在切实履行着自己的职能,也就是政府在发挥自己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具体地可以表现为两方面。像:刚才灯展中政府对交通进行管制、生活中政府有关部门对市场进行监管、查处有毒食品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什么?(师环顾课堂)生:政府对公共生活的管理。师:是的,这就是政府履行职能的表现的第一方面(师打出字幕)再比如:举办灯展让市民享受节日,兴办学校让大家学习知识,兴建广场、公园让市民节假日有好去处。这些都体现了什么呢?生: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师:这就是政府履行职能的表现的第二个方面。这就切合了我们今天谈的主题: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说到这,大家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我们的政府吗?\n生(抢答):我们的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师(过渡):很好,政府做的这么多工作确实都体现了为民服务的宗旨。政府确实能够为我们办很多的事情。那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找政府?比方说我现在想入党,是不是也要找政府帮我实现?(走下台,询问生)生1:当然不能,这又不是政府该管的。生2:我想这应该找所在单位的党组织吧?师:哦,对了。原来入党问题是不能找政府解决的呀,想入党,就必须找我们的党组织。(走到另一生面前)对了,这位同学,我到你家家访过,你家住在融桥景江。那里的绿化不错,小区里有游泳池、健身馆什么的。我想问你:这些是不是政府出资兴建的?生2:那也不是政府管的吧。那是我们那的物业搞的。师:实际上,小区内设施的建设是由业主出资兴建、开发商承办的。我想再问下大家,前不久通过了一部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大家知道是什么吗?生(齐答):《物权法》……师问大家:法律是不是由政府制定并通过的?生1:应该不是的。生2:我记得老师说过是由立法机关制定通过的。师:是的,生2说对了,《物权法》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通过的。这些问题我们在后面的学习中会给大家做详细的介绍。看来政府并不是事事都管。政府不是包办一切的。有些事情政府办不了,也不该办。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政府只有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做到“不失位”(也就是管该管的)、“不越位”(不去管不该管的)、“不错位”(不能什么都管),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更好的为民服务。从公民的角度来说,遇到事情会不会找政府,知不知道找哪个政府部门,则是政治素养的体现。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个小游戏,在38页有一张图表,我们来一起填一填。比如,路灯坏了应该找哪个部门?生:市政部门。师:买到假货应该找哪儿?\n生:工商部门。师:对了。【评议政府,回归社会生活】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探讨了政府的主要职能,也懂得了政府不是包办一切的。我们从中了解和明确了很多道理。看大家的样子,讨论了这么久,似乎还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这样吧,我这儿还有一个话题,大家一起带回家和家人一起探讨如何?生:好。师:很简单,就是对我们市政府的相关部门履行职能的表现进行一下评议。可以具体的谈谈这些职能部门是不是依法办事?是不是符合有关规定?履行职能的最后效果如何?这问题我们下一次来讨论。好,这期节目到此结束。谢谢大家。教学反思课题研究方向是:新课程下如何使政治教学回归社会生活。课后本人进行了反思,认为本节课在如何解决预设的问题方面还是有一定的亮点和创新点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这节课教学设计的亮点、创新点在于:a)设计了较新颖的形式。在教学设计中,本人考虑用一种较为新颖的形式——主持访谈节目的形式导入新课,设置“我看政府”栏目,以引起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兴趣;并且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录象、视频等资料。b)设计了生活化的话题。在一整节课的教授过程中,选择怎样的话题导入新课、如何使话题贯穿全课是相当重要的。本人最终选定今年元宵期间“福州市南后街灯展”这一话题,因为此次灯展影响力较大,学生参与人数较多,时间也不远,贴近生活。c)设计了交流互动环节。设计了“寻找身边的职能政府”的学生活动来检验学生对政府主要职能的了解情况: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所知道的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实例,并将材料带进课堂与师生进行互动、展示和分析。二、通过本节课教学,较成功地解决了一些问题、较成功地实现了预设的一些亮点及创新点:\n在形式实施方面,学生较为接受这么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开始上课时,当我宣布今天来模拟一次电视访谈节目时,学生都感觉比较新鲜;当我拿着话筒走近他们时,很多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发言欲望;在话题讨论方面,学生对灯展这一贴近生活的、刚刚发生的事情比较感兴趣。许多学生都比较兴奋地回忆起当时场面,该情景创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随着话题的深入,学生基本都能推出将要学习的结论,较好地实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在交流互动方面,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展示。学生用DV拍摄了校园、用幻灯片展示了最近资讯、用语言描述了最新报道,以此来说明政府的职能,加深了对新学知识的理解。避免了“一言堂”现象,真正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形成了师生交往、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过程。三、由于经验不足和准备不够充分,本节课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对时间的把握不够充分。对于教师导入和教师讲解的部分,语速稍显偏快,用时较短,原来预设为15分钟的环节只用了10分钟,导致在所有原定环节进行完之后还留有5分钟的空余时间,这5分钟虽被处理为课堂讨论,但显得整节课有些不连贯。2、没有给学生充分的留白和等待的时间。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要注意细节,抛出问题之后要善于等待,要善于给学生留白。在这节课中,由于太急于进行自己预设的环节,所以对学生的反应关注不够、灵活性不够。3、板书问题。因为此次授课是采取主持节目的形式,所以没有设计板书。但是教学毕竟是教学,在课改阶段的尝试中也要注意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综上所述,本人从这次的公开课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和有益的经验,对以后常态课的教学和公开课的设计都有很大的帮助。\n3.2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政府的宗旨和工作原则,理解公民与政府的关系。2、能力目标: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参与的探究活动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3、情感目标:评价生活中的政府表现,分析人民与政府的关系;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使同学们进一步升华对我国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的认同。教学重难点重点: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难点:政府的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方法。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履行各项职能必须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切实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情景设置:多媒体演示: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记者招待会上的一些讲话内容:“政府工作走过了四个年头,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这就是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政府工作人员除了当好人民的公仆以外,没有任何权力。”“全国二千五百多个县中,我跑遍了一千八百多个”“这使我更深地了解了国情和人民的状况,深知人民的期待。我将忠实地履行宪法赋予我的职责,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不负众望。”\n3月7日,国务院副总理吴仪针对于当前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说:“在这个问题上群众不满意,我没有做好工作,愧对百姓,应向大家道个歉!”设计意图:由此情景带出政府的责任是什么的话题,以此引起学生的共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互动】(一)解读一个市长的承诺合作探究:解读一个市长的承诺:(1)归纳市长承诺的内容,想一想,市长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2)假如我们是该市市民,市长的承诺与我们有什么关系?(3)市长代表政府作公开承诺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好处?提示:(1)市长最关注的问题是政府要搞好公共服务。市长的各项承诺意味着作为市政府应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增强政府的服务职能,多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2)正是因为有了市长的承诺,才会使更多的人提高了职业技能,实现了就业和再就业;使更多的人解决了饮水困难、交通不便的情况;使疫病防治有了健全的防治网络;使更多的孩子安全地接受教育;使我们每时每刻都会感到政府的作用,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过着安定祥和的生活。(3)市长代表政府作公开承诺的目的是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增强服务功能。通过政府行使其职权使更多的人享受到政府的服务,真正使人们感受到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这一公开承诺,一方面,有助于使广大市民更多的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从而积极支持政府的工作。另一方面,使政府的职能履行情况置于群众监督之下,自觉地接受群众监督,从而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二)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1.我国政府的工作宗旨和原则及其依据。课堂设问一:让同学们都参与进来讨论,请他们说说,在他们心目中的好官是怎么样的?教师总结学生观点并加以总结,同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0页中南海新华门影壁,思考:毛泽东手写“为人民服务”用意。\n探究提示:一个好官应该是一个能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公仆,一个好的政府,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政府的责任应该是对人民负责。多媒体演示: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提示:对一个事物的认识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我们也从这三个方面来解读一下政府的责任。课堂设问二:为什么说我国政府的责任是对人民负责呢?由什么决定?提示:因为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这就决定了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要对人民负责。(是什么,为什么),以下导入怎么做2.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要求(怎么做)。课堂设问:要做到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政府应该怎么做呢?提示:我们可以从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方法这三个方面来看。简要说明三者递进关系。(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多媒体展示::任长霞先进事迹任长霞,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局长,她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安危放在心上;为了更好地了解情况,她把每周六定为局长接待群众日०诚心倾听群众呼声,解决了十多年来的控审积案०共查结控审案件230多起,使多年的上访老户息诉停访;她带领全局民警集中破大案̖破积案,打响了一场又一场攻坚战,共破获各种刑事案件2870多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200余人,被誉为“警界女神警”;2001年5月3日,在登封市大冶镇西施村煤矿特大瓦斯爆炸事故中,16岁女孩小春玉成了一名孤儿,她便毫不犹豫地承担了小春玉生活和学习的全部费用;自入警以来,她从事的都是有一定权力的工作,总是有人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来靠近她,给她送去金钱̖物品,但都被她婉言谢绝०(1)任长霞同志的事迹体现了政府应坚持的什么原则?(2)这一原则在任长霞同志的事迹中是如何体现的?\n学生讨论回答归纳小结:(1)任长霞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安危放在心上,诚心倾听群众呼声,解决了十多年来的控审积案.坚持了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2)任长霞诚心倾听群众呼声,解决了十多年来的控审积案,使多年的上访老户息诉停访;她带领全局民警集中破大案̖,共破获各种刑事案件2870多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200余人,把为人民服务落实到行动中,真抓实干,体现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3)任长霞诚心倾听群众呼声,解决了十多年来的控审积案,承担了孤儿小春玉生活和学习的全部费用,坚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课堂设问二:如何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它有什么要求?提示:要求: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思想(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执行公务过程中,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不能损害人民利益,不能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多媒体展示:“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这本是一件好事,然而,在某些地方,节庆活动被搞成了劳民伤财̖徒有虚名的“形象工程”,有的城市层层“造节”,一年举办的节庆活动达30多个;有的贫困县只有几十万人口,为举办文化节,县城里挂出几千盏灯笼,摆出十多万盘鲜花。课堂设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形象工程”?结合图片及你所了解的“形象工程”事例,请你们谈谈对“形象工程”的看法?探究提示:“形象工程”(1)增加了政府的财政的开支,劳民伤财;(2)影响了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损害了政府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意;(3)会助长某些公职人员弄虚作假的不良作风,滋长了腐败。(4)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等等课堂设问:在你看来,“民心工程”和“形象工程”的区分标准是什么?探究提示:区分标准是:(1)政府工作是否建立在人民利益的基础上;(2)是否能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在研究、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中的紧迫问题上;(3)是否能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课堂设问三:\n根据上述问题思考:为什么要做到对人民负责还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作为政府公职人员人员又应该如何贯彻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并试着归纳一下什么是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提示:为人民服务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到行动中。要把工作的着力点真正放在研究、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努力使政府的各项工作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的检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探究提示: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要求:政府要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群众组织、社会团体广泛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认真对待群众的来信来访。还要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三)求助有门,投诉有道1.方式和途径。情景设置:多媒体演示2004年,深圳市政府决定推行联系领导的电子直通车制度,在公众信息网上公开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公务信箱,方便广大市民通过公众信息系统向深圳市政府领导同志反映意见和建议०浙江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有1万人参加的问卷调查०调查显示了群众对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办事周期的迫切要求०2007年2月,浙江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名为“机关效能建设”活动०在全省统一开通了“96178”投诉电话和电子信箱,一些办事拖拉̖工作推脱或纪律涣散的机关干部受到了处理०普通老百姓虽然对机关效能建设的意义不是太清楚,但现在机关的门确实比过去好进了,干部的脸好看了,事情也好办多了!课堂设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1)政府践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为公民求助或投诉提供途径(2)当在实际生活中遇到困难或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可以向政府寻求帮助课堂设问:公民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求助或投诉?提示:开通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发展电子政务;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制度。多媒体资料演示:连续播放四张幻灯片。\n幻灯片一:110报警电话12358价格投诉电话119火警电话12365质量监督电话95119森林火警电话12366纳税服务电话122交通事故电话12369环保举报电话148法律服务专用电话12395水上搜救电话12345政府热线电话12315消费者投诉电话12355青少年维权热线(它具有快捷、迅速、直接的优点)幻灯片二:南京信访局网站首页(通过信访部门,政府可以更多地倾听群众的声音,更好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幻灯片三:南京市政府电子政务网站首页(这种电子政务的优点是:方便、快捷、透明、工作效率高。)幻灯片四: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之比较行政仲裁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不同点当我们与别人发生纠纷无法协调时,向政府申请行政裁决。当我们不服政府机关的某一执法行为时,可以向该机关的上级申请裁决。当我们不服政府机关的某一执法行为时,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裁决。相同点都属于我国行政司法的主要内容。都是公民求助或诉讼的重要法律途径。(优点:提供法律途径)通过以上的幻灯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公民求助政府的几个途径并感悟它们各自的特点。2.公民学会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的作用和意义。课堂设问:上面的这些途径对公民有什么用?公民向政府求助有何意义?提示:有了政府提供这些求助的途径,公民就可以向政府部门进行求助,对于公民来说,有助于解决自己面临的困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于政府来说,可以让他们不断改进工作。\n【教学总结】一、对教材知识的归纳总结演示本课知识体系: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是什么: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为什么:国家的性质、政府的性质决定怎么做(基本要求)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政府为公民提供求助或投诉的主要途径及意义通过本节归纳第三课内容,把握二条主线:一是从政府职能和责任回归一点,我们的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通过切实履行各项职能,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体现出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二是公民应该学会了解政府、相信政府、支持政府、并懂得通过政府为公民求助或投诉而提供的途径与方式去求助政府,监督政府,从而增强自己的政治责任感和参与能力。作业设计:作业本练习板书设计:二、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一)解读一个市长的承诺(二)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1.我国政府的工作宗旨和原则及其依据(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三)求助有门,投诉有道1.方式和途径2.公民学会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的作用和意义教学反思\n1,本节学习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双向互动,鉴于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中尽量挖掘一些能打动学生的正面事例,让学生深入实际了解情况,联系现实生活体会教材的政治学道理。2,在教学案例的选取上,坚持把国家大事和学生身边小事结合起来的原则,既让学生了解当前的时政,关注国家政治生活大事,又增强学生参与身边政治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3,最后在练习在设计上突出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适应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n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4.1政府的权利,依法行使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依法行政的含义,理解依法行政的原因2、能力目标:通过对依法行政的分析,明确依法行政的意义以及如何才能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兴趣和能力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参与政治生活的兴趣和能力教学重点:依法行政的含义、依法行政的意义教学难点:依法行政的原因、如何才能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教学设计:作业讲评:①该市政府重视群众呼声,根据群众要求,治理排污,是体察民情、尊重民意的表现,坚持了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②该市政府迅速采取措施,控制污染严格执法,把为人民服务落实到行动中,是求真务实工作作风的具体体现。③该市政府认真对待群众的呼声,尽全力为民解决问题,坚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工作方法。导入新课佘祥林被无罪释放后,与阔别11年的老父深情相拥。11年前张在玉突然出走.不久在不远的湖里发现一具腐烂的女尸,经张在玉亲属辩认.与张在玉像似.犯罪嫌疑余祥林被捕入狱.10个昼夜的轮番审讯,余祥林招认杀妻全过程.因此被判死刑.(因证据不足未得最高法院批准.后改有期15年).2005年3月28日.被杀11年的张在玉(余祥林妻子)出现.余祥林杀妻案得以昭雪.已服刑11年的余祥林被宣布为无罪释放11年后的事实证明:佘祥林没有杀妻,为什么却被人关入监狱呢?新课教学三、政府的权利,依法行使\n请同学们结合学习目标看书10分钟请同学回答1、依法行政的含义2、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归纳小姐(略)探究活动:某县政府在地方电视台打出了这样的一个公告:“为了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决定将县城老城区人民路宅房屋拆除,重新建造整齐的商业和居民住宅楼。现住房视建筑质量每平方补偿1000元,希有关商家和居民给予支持。居民搬迁新房每平方2100元,地点在二环路南侧,现已建好。限三个月以内自行拆除,否则将强制拆除。”居民甲:拆旧房,搬新房好是好,可我们夫妇俩都是下岗职工,没钱搬房。居民乙:我的住房是个门面房,这样一来,我家的损失就大了,再说都没提交人大审议,这是不行的,我就是不搬。居民丙:政府卖地皮的钱还不止1000元一个平方,这个补偿价定的不合理。居民丁:我的住房也是按照3年前政府当时的规划兴建的,才两三年咋就不算数了呢?政府有关人员:政府是该县的管理部门,有权对影响市容市貌的房屋进行拆除,你们抵制的话,属于妨碍公务,将对你们进行行政拘留。面对这个问题,同学们你认为该县政府应该如何做才能避免这个冲突?请同学们回答:依法行政课堂设问:那些上述做法违背了依法行政的那些基本要求呢?学生思考回答归纳小结:(1)合法行政。如没有按照法定的程序(2)合理行政。如补偿价定的过低,对不同类别的房子(如门面房)采用同一的补偿价。(3)程序正当。如没提交人大审议(4)诚实守信。如政府的规划才两三年就不算数探究活动:有人说,如果该县政府遵循办事程序,将拆迁方案提交人大审议,召开决策听证会,这个过程很漫长,可能会影响到政府的办事效率,你认为呢?\n学生思考回答归纳小结:1、程序正当与高效便民是依法行政的两个基本要求2、程序正当是提高办事效率的前提与基础探究活动:有些群众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了一个惊人内情,局长涉嫌贪污,相关部门开始介入调查。发现他共接受某建筑公司经理的贿赂近40万元,还让这个经理为他解决一套住房问题,另外某房地产商向他行贿50万元,他没有经过法定审批手续,大笔一挥,使国家损失了千万元。探究一:这些领导人滥用手中权力,走向犯罪道路有哪些自身原因和外在原因?探究二:根据某些政府公职人员变质的后果,这会给国家、家庭、个人造成什么危害?探究三:请同学们从个多角度思考,如何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学生思考回答3、如何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归纳小结:1.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2.建立权责明确的执法体制,促进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3.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4、依法行政的意义请同学们看书回答①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对象)②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利的缺失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主体)③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推进政治建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社会)5、政府依法行使权力应坚持科学民主决策(1)政府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应坚持的原则\n(2)政府实施科学民主决策应注意课堂练习:1、针对我国行政审批项目过多过滥,影响市场经济发展的情况,《行政许可法》规范了政府行政行为,对行政许可的设定权限作了明确的界定。这部法律的实施意味着()A、政府的行政管理范围有所扩大B、政府的行政行为受到法律限制而无所作为C、对政府行为的规范有利一高效便民D、行政管理更加合法,但不合理有人认为,政府行为只要代表公共利益,就是天然合法的,就是不可质疑的,甚至可以无所约束,无所顾忌。上述逻辑是错误的,因为政府()A、是一种公共权力B、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C、必须依法行政D、可以不考虑少数不的利益课堂总结:国家因贪腐而亡,民族因贪腐而衰----胡锦涛“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恪守为民之责、深怀爱民之心、多办利民之事”作业设计:作业本练习板书设计:三、政府的权利,依法行使1、依法行政的含义2、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3、如何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4、依法行政的意义5、政府依法行使权力应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教学反思:本框内容大多是接受性知识,上课学生的参与性缺乏\n4.2《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各位领导、同仁:大家好!今天我说课主题是高一《政治生活》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题:《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现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按说课评价的标准对本框进行说明。一、说教材1、教材所处地位与作用《政治生活》教学目的: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着眼于公民参与民主政治所应有的文化素养,着眼于现实生活中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以学生能够感受到的并能参与的政治生活为起点,说明人民享有和行驶民主权利,感受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意义和价值,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因此第二单元引导学生明确: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这是由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决定。本单元与上一单元的内容有内在的联系。人民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是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管理、行驶民主权利的表现,也是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要途径。本单元与上一单元为第三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知识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有重要的地位。该框是学生学习《政府的职能》、《政府的责任》以及《政府权力:依法行政》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权力行使:需要监督》;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人民与政府的关系;体现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因此该框教学在本单元占有重要地位。2、教学目标的确立以新课程核心理念为指导,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识规律,确定本框教学目标为:①知识目标:把握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认识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了解“阳光工程”及其意义。②\n能力目标:通过社会关注《焦点访谈》,分析政府接受监督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提高学生归纳与分析的能力;分析权力的运用可能两种结果,初步培养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问题、认识问题能力;利用教材提供的情景和问题特别是学生有关的生成资源,提高学生初步探究学习的能力。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权力的两面性,形成正确的权力观念;认识人民监督政府对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积极参与民主监督的政治素养;了解相关加强和改进政府工作的信息,体会政府接受人民监督的重要意义。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依据新课程理念,结合课程标准内容第二单元第6条“评价一项加强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的改革措施,说明政府的权力不能滥用,行使权力要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引导学生认识政府权力行使需要监督的合理性和途径分析;因此:为什么要监督政府?如何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成为教学重点。由于学生成长经历和认识水平所限,对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行政机关与国家权力机关的关系、国家与公民的关系等问题不理解;特别是在实际中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以及腐败现象依然严重,增加了该框教学的难度。因此:如何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成为教学难点。总之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既要原于学生的生活经历,引发问题;又要高于学生,对于学生存在问题进行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行引导;最后回归学生生活,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参与对政府的民主监督。二、说教学方法 1、教学基本理念:依据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力求贯彻并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教师为导”的教学观。注重过程性,以问题为中心,关注问题,引发问题,围绕问题展开分析,进行探讨;注重实践性,力求采用多种教学实现方式,营造良好的互动气氛,在平等的交流中完成教学目标;注重开放性,为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和视野,从而引导学生调查、思考,使学生在不同层次的活动中,体验活动,增长学习能力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此根据学生的生心特点和认识规律,努力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课堂环境,让学生共同参与课堂,相互交流、沟通、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体验学习过程,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n2、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体现教学的科学性、民主性和依法执教,我综合运用下列几种教学方法:①情景教学法。通过情景和问题的引导,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探索知识,引导学生去感知和体验教学内容。②讲授法。针对教材的重难点,采用系统讲授的方法,以引导学生对教材的正确理解。③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收集相关的材料,特别是调查本地政府在政务公开方面的做法,来分析本地政府是否敢于接受人民监督以及怎样接受监督,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选用几种不同教法结合使用,以增强教学效果。三、说学法现代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做到教学与学法相结合。①根据本框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成长经历,指导学生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分析材料、提炼问题,加深对教学目标的理解。②运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总之具体的学法融入于教学过程中,体现在教学环节中。四、说教学思路设计与环节处理(一)、教学基本思路:依据新课程理念,以学生问题为中心和教师引导分析有机结合,在尊重教材的基本结构上,对于教材细节部分进行适当的调整,挖掘并整合学生学习资源。(二)、教学过程环节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学内容:群众喉舌 政府镜鉴)复习依法行政基本观点后,引导学生思考:若政府没依法行政怎么办?运用多媒体播放已看过的《焦点访谈》视频。探究一:为什么《焦点访谈》备受众人关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社会公众关注腐败问题。(学生举例事先准备有关腐败案件,教师点评学生具有社会参与意识。)\n环节2、情景分析 (教学内容: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探究二:阅读材料二则:原广西玉林市委书记李乘龙说:我的权力太大,监督机构对我形同虚设。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说:我当上副省长以后,天马行空来去自由。问题:①作为高级政府官员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违法乱纪、滥用权力的现象? ②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什么重大意义?学生分析①后,教师引导: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进一步设问:是不是说所有掌握权力的人都是贪污腐化分子呢?若不是,请举例说明。(运用对比方法)把上述材料和学生的回答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思考:在运用权力上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前者贪污腐化,后者造福一方,这说明了什么?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一: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特别是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政府的权力是法律和人民赋予的,政府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政府必须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人民也有权监督政府。学生先分析②(培养学生扩散性思维),进而指导学生阅读并完整回答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归纳能力。探究三:既然对政府权力监督和制约有必要性且意义重要。那么我国历史上对于权力监督有哪些机构?②联系当前状况如何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历史科代表回答问题①后,教师分析:对于权力的监督问题,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对此都有深刻的论述,引导学生看书P47页,师生讨论观点一和观点二。总结:在今天,我们的党和政府、以及人民,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与过去相比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自然过渡到对问题②,让学生先谈。教师分析:正如邓小平同志曾经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很显然,要有效地制约和监督权力,防止权力的滥用,关键就在于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教师讲解,突破难点)ⅰ、靠民主。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真正约束掌权者的行为。\n展示学生提供材料——社会民间反腐败事例ⅱ、靠法制。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确保权力按法律行使,合理运行。展示学生提供材料——与政府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两者缺一不可。(板书)(对于学生举例腐败事例的有效信息进行板书,目的在于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监督渠道或方式的探究。)教师归纳总结:要有效地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就必须建立健全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要求学生见书本图形分析,按监督主体的不同进行划分。(运用多媒体播放《审计风暴》视频)  课堂练习:(展示例子,让学生判断监督的形式,加深行政监督体系理解)探究三:(针对学生收集整理材料疑问引发的)我国的监督体系如此完善,为什么社会上的的腐败现象依然严重?教师引导与温家保总理视频相结合,回归情景导入,展现我国各级政府善于接受民主监督,解决群众难题,改进政府工作的良好形象。目的是引导学生能正确对待社会腐败问题,期望未来成长为制度建计者。环节3、情景回归、参与体验(教学内容:为“阳光工程”喝彩)探究四:什么是阳光工程,目的何在,有何意义?学生回答,教师结论:作为中学生,我们要有监督意识,学会监督政府;正如伟大领袖毛泽东曾经说过:“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课堂总结:分析本课基本观点,明确知识结构,升华学生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为监督政府而努力尝试,为将来成为制度设计者而努力读书。作业设计:调查永安市政府或乡镇政府政务公开的相关内容,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版书设计:原因(必要性、重要意义)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措施(机制与体系)“阳光工程”(目的与意义)\n(三)教学反思:1、课前集体备课程,事先预计本框教学有一定难度,且学生可能受社会负面影响较大等;所以课前组织学生有意识收集材料、整理材料,问题设计贴近学生生活与认知思维能力,关注困惑点,所以在教学中能引起学生兴趣,并充分调动整个教学,组织流畅。2、在教学中,以问题探究的形式来启发学生,体现了教学的基本理念与思路设计,引导学生程度恰当,认为符合新课程教学。3、在教学中,基本上能把握教材,利用学生所收集的材料特别是学生的生成资源,并加以整合,做到课程把握与开发相结合,感觉处理很满意,学生反映也良好。只不过课前准备也有点累,但能获得学生认可也值。\n第五课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章概述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一、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新课程学习5.1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知道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2、了解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二)能力目标1、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政治生活的能力。2、增强收集材料的能力,能够从报刊、书籍等渠道查阅收集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关资料用于学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实例为完善和巩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努力的观念。★教学重点、难点人民代表大会★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n本框题内容涉及人大的活动,知识点较多,内容较陌生,在教学中要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运用调查方式等,感悟、体验、探究人大政治活动的具体程序和要求。★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同学们知道,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那么,我国人民是怎样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的呢?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我国宪法规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二)进行新课一、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1、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54页,联系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人民代表大会的有关内容,思考、讨论我国人民是怎样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的?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教师总结: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宣称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我国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教师提问:同学们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知道多少?请大家谈谈了解的知识。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教师总结: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性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2)地位: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3)职权: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n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56页,思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是指什么?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教师总结:立法权:制定法律的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是我国的立法机关。省、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备案。决定权: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依法决定国家和本行政区内重大事项的权力。任免权: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进行选举、任命、罢免、撤职等权力。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的权力。(4)常设机构: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以便更好的发挥最高权力机关的作用。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性质:地方国家权力机关(2)作用:决定地方一切重大问题,并负责监督实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共同构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体系,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人民代表大会是由谁组成的?他们在我们国家中处于什么地位?有什么责任和义务?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积极回答二、人民代表1、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全国人大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民代表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2、产生的方式与任期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56页“相关链接”\n,人大代表的产生的方式与任期如何?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各级人大代表任期五年(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宪法修正案修改)。3、人大代表的职责和权力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明确人民代表与人民的关系:人民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在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代表的权力: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提案权是指人民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的权力。质询权是指人民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提出质问并要求回答的权力。2、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57页“三镜头”,并思考、讨论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教师点评:镜头一反映人大代表行使审议权、表决权;镜头二反映人大代表行使提案权;镜头三反映人大代表行使监督权。人民代表代表人民认真行使自己的职权,有利于维护人民利益,改进国家机关的工作。(三)课堂总结、点评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有关知识,通过对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组成、职权等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进一步感受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是为人民服务的。★课余作业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当地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的活动,体会我国人民是如何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的。\n5.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政治生活的能力。增强收集材料的能力,能够从报刊、书籍等渠道查阅收集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关资料用于学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实例为完善和巩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努力的观念。★教学重点、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本框题内容涉及人大和其他国家机构的活动原则,内容较陌生,在教学中要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运用调查方式等,感悟、体验、探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在涵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有关知识,知道了我国人民是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决定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事务的。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的方式,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二)进行新课一、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8页“走进我国的国家机关”\n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一组镜头反映了我国国家机构中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我国人民是如何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组建国家机关、开展管理国家的各种政治活动的。1、我国的政体(1)政体是一个国家的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也就是通过什么方式、制度来组建国家政权机关的。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9、60页“专家点评、名词点击”材料,同时思考:国家机构一般由哪些国家机关组成?我国的国家机构的组成情况是怎样的?。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教师点评:国家机构一般由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组成。不同国家在具体设置上有所不同。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它与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并同其他国家机关共同组成我国的国家机构体系。『了解』: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一个国家的政体总是体现国家的阶级性质,为维护国家性质服务。(2)我国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政体只能是采用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有利于人民行使管理国家权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然选择,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9-60页,思考:什么是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它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活动:阅读、思考,积极回答问题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是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是: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n(1)含义: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民主是集中的基础,只有充分发扬民主,才能形成正确的集中;集中是民主的保障,只有统一人民的意志,才能维护人民的根本权益。离开民主的集中和离开集中的民主,就会导致专制独裁和无政府主义。(2)表现: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负责,受人民监督。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中,法律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人民代表充分讨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民主决定。对违反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或不称职的代表,人民有权依法予以罢免。这表明我国权力机关具有广泛的民主基础,体现了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统一。第二、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构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0页“名词点击”材料,同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表明我国权力机关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各国家机关分工实施,各司其职,国家机关之间存在着权力制约和监督。既有利于权力机关在民主基础上集中统一行使权力,又有利于其他国家机关在集中指导下依法行使民主职权。第三、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表明我国中央集中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各地方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分工实施。体现了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统一。教师活动:根据上面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涵义。学生活动:讨论、总结、发言。(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及地位\n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师活动:请大家阅读教材61页“中央国家机关组织系统简表”,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什么关系?学生活动:积极讨论并踊跃发言。教师点评: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它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得以实现。可见,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内容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2、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是建立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3)实践证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4)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三)课堂总结、点评本节联系大量政治生活实际,让我们感受到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是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课余作业\n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n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全章概述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我们将了解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相关知识,了解我国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和多党合作制度的优越性。本章可分为3个框题一、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二、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三、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新课程学习6.1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党的性质、宗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2、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关系。3、联系历史和现实分析说明中共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二)能力目标1、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2、领会创新精神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3、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展示中共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对党的认识升华,进而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教学重点、难点\n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理解党的执政方式。★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关于国家制度的基本观点,知道了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适当健全的政体,对于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着主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各国统治阶级不仅重视采用恰当的政体,而且也十分重视政党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国家一般是由政党领导的。那么,什么是政党?什么是政党制度?我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是怎样的?这就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二)进行新课一、新中国诞生前夕政治力量的较量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2页,指出:这三个镜头分别反映了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三种基本政治力量的状况。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中国民主革命的斗争实践证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不能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由于其本身的软弱性而导致革命的不彻底性,也不能担当起重任。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的斗争,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二、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20世纪上半叶相继出台了三种建国方案,经历长期实践的检验和人民的选择,最终的结果是建立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中国。\n(2)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为为人民的幸福、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而奋斗,因此,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教师活动: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说明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教师总结: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罪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1、中国共产党不仅具有了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资格,而且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是怎样执政的?执政方式有哪些?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并积极回答2、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科学执政: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3、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相互关系(1)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n(2)科学执政与民主执政互为条件和前提。要做到科学决策,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进行民主协商和民主讨论。而要实现民主执政,也必须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为前提。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65页关于我国现行宪法四次修订情况的图示,谈谈有何感受?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教师总结:宪法这四次修订记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历程,也使我们感悟到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三)课堂总结、点评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为什么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执政以及执政的方式。★课余作业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和采访,了解我国的建国过程和党的执政成果,从而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不是自封的,也更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n6.2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三个代表”的内涵及主要内容;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2、理解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意义;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二)能力目标领会创新精神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展示中共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学生对党的认识升华,进而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教学重点、难点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中国共产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党。★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党的领导地位的确立,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并知道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方式,。这节课是上节课内容的深化,就是从指导思想方面了解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二)进行新课\n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6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点评: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决定了它能得到长足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作为共产党人应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1、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教师活动: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思考中国共产党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意义是什么?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教师总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党在新世纪新阶段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师提问:什么是“三个代表”学生回答: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教师提问:如何理解“三个代表”的内涵?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指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指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n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体现先进生产力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社会进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它全面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教师活动:利用多媒体播放影片《走进新时代》《先锋颂》的有关片段和任长霞、牛玉儒等事迹。提出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应该怎样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生活动:积极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点评:(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它以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2)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党的先进性是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它是具体的、历史的。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党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继续成为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就必须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三、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n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它决不是为少数人谋利益,也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它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执政的权力来自人民,代表人民行使权力,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广大人民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2、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坚持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活动:请结合自己知道的实例来印证以上观点。学生发言:河南省登封市公安局局长任长霞同志从警20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被登封人民称为“女包公”“任青天”。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幸因公殉职,群众自发为其送葬,人数达10几万人。呼和浩特市市委书记牛玉儒同志,在担任领导职务的20多年里,心系群众,勤政为民,于2004年8月因病去世。群众自发为其送葬,沉痛悼念这位优秀人民公仆。教师活动:对以上实例,你有何感受?学生活动:积极讨论,踊跃发言:作为青年学生,以模范人物为榜样,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以人民的利益为重,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三)课堂总结、点评本节结合党的发展历程和模范人物的典型事迹,理解了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的政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课余作业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和采访,了解当地共产党员的工作,从而感受中国共产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三个代表”的本质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n6.3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能力目标:学会用唯物辨证的思维来观察问题,认识和分析问题,提高自学能力。3、情感目标: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增强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教学重点:我国政党制度的特色教学难点:多党合作的优越性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图片导入大家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经有所了解,知道它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那么政治协商会议都有哪些方面的人参与?主要涉及哪些问题?它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政协去了解政协。新课教学3月11日,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主持会议。设问:政协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内部的会议吗?同学回答:不是课件展示各民主党派主席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一、执政参政、特色鲜明1.我国的民主党派党派名称与简称成立时间和地点组成成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1948.1香港与国民党有历史联系的人士为主\n中国民主同盟(民盟)1941.3重庆文教和科技界的高、中级知识分子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1945.12重庆经济界人士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1945.12上海文教出版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中国农工民主党(农工党)1930.8上海医药卫生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中国致公党1925.10旧金山归侨和侨眷为主九三学社1946.5重庆科技界高、中级知识分子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1947.11台湾台湾省人士判断: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而我国的各民主党派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学生思考回答:不是2.民主党派的性质提示: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设问:我国政党制度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内容?具有哪些特点?3、我国的政党制度(1)、含义(2)、特点学生回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教师追问:中国特色这个特色特在什么地方?回答:友党关系: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两者是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根本活动准则:宪法和法律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n小结:政党制度的内容也既是他的特色,下面我们进一步认识我国的政党制度。探究活动:关于我国政党制度同学有以下的认识小王:我国的政党制度包括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他们都是我国的执政党,他们一起执掌国家政权。小李:共产党与民主党的关系就好比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一个是在朝党,一个是在野党。小方:共产党与民主党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民主党律属于共产党。小周:共产党与民主党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民主党要对共产党负责,接受共产党的监督。小万:共产党与民主党的政治地位是平等的,他们的活动可以不受法律的约束。小丁:人民政协是我国的国家机关,具有管理经济文化的职能,决定权和任免权、立法权。请同学结合教材,评述上述同学观点同学思考回答教师讲解(略)4、人民政协(1)成员(2)性质: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3)主题:团结和民主(4)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基本方针方针友党关系小结: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重要机构根本活动准则政党制度的特点:\n探究:1、在我国,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执政党与在野党的关系。提示:不可以表述成执政党与在朝党或兄弟党的关系2、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提示:互相监督、组织独立、法律地位平等3、人民政协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我国重要的国家机构。提示:人民政协不是国家机关,不能履行政府(国家)职能4.人民政协与人民代表大会性质、职能及代表的产生方式相同。提示:⑴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⑵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它拥有立法权、监督权、任免权和决定权。⑶政协代表由推荐、协商产生,即由上届委员推荐、协商决定。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由直接或间接选举生产。二、适合国情优势显著1、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设问:我国政党制度具有哪些优越性?学生看书回答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探究:下列材料分别体现我国政党制度的那些优越性?1、民主党派与港澳台的亲朋故旧联系,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意识和对祖国的向心力。2、各民主党派以其科研成果推动生产力发展,以其特长推动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n3、各民主党派献言议政,便利于党和政府博采众长、集思广益,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三、我国能否照搬西方的多党制?为什么?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小结:①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②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③中国近代史上曾有过多党制的尝试,其结果证明它在中国行不通④主张我国实行多党制,实质是要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其后果必将是人民政权的丧失、社会主义制度的颠覆。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我国的政党制度,它是由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他的特色表现在五个方面:友党关系: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两者是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根本活动准则:宪法和法律;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我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具有它自身的优越性,适合我国国情作业设计:作业本练习板书设计:一、执政参政、特色鲜明1.我国的民主党派2.民主党派的性质3、我国的政党制度(1)、含义(2)、特点①②③④⑤4、人民政协(1)成员(2)性质: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3)主题:团结和民主(4)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二、适合国情优势显著\n1、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三、我国能否照搬西方的多党制教学反思:本课学生参与较少\n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全章概述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以及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理解和把握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宗教政策,以及我国政府依法管理宗教问题的原则。本章可分为3个框题一、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三、我国的宗教政策新课程学习7.1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2、理解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二)能力目标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原则,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民族风俗习惯,与不同民族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观念。★教学重点、难点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相互关系教学方法\n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教学中通过联系有关历史地理知识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理解理解我国新型的民族关系及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经常从报刊、电视中看到一些国家和地区因民族问题引发的冲突,甚至战争,导致社会混乱、人民流离失所,不得安生。这说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更应该重视民族问题。(二)进行新课雪域高原的历史性跨越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新中国成立后,西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人民当家做了主人,在国家和各族人民的帮助下,西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这表明,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伟大祖国的灿烂文明,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和尊严,在正确的民族原则和民族政策指导下,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二、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5页内容,思考我国的民族状况、民族关系是怎么样的?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w.w.w.k.s.5.u.c.o.mwww.ks5u.com任何国家都是由一定的民族组成的。我国有56个民族,除汉族外,其他55个民族,由于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我国所有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n2、我国民族关系的根本性变化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民族陆续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我国的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由于历史形成和遗留下来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等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差距,却依然存在,且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6-77页内容,思考我国新型民族关系是怎么样形成的?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首先是因为我国实行了正确地民族原则3、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1)民族平等含义: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都依法平等的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平等的履行应尽的义务。依据: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我国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各族人民都为祖国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6页图表,思考图表内容说明什么?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都依法平等的享有政治权利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为体现这一原则的要求,历届全国人大都有少数民族代表参加,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比例,都高于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2)民族团结含义:是指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重要性:民族的团结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3)各民族共同繁荣\n含义: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重要性: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7页“相关链接”,思考材料说明什么?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说明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积极实施西部开发战略,促进了民族经济发展,也带动了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4)民族原则之间的关系三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二、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8页内容,思考分析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建立的原因以及如何巩固、发展这种民族关系?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1、我国新型民族关系建立的原因(1)国家性质决定: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各族人民都是国家的主人,这是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前提条件。(2)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处理民族关系。(3)我国宪法和法律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4)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代代传乘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2、如何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1)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2)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制度保障。(3)弘扬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同各种危害民族关系思想和行为作斗争。(三)课堂总结、点评\n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的民族状况、社会主义新型的民族关系,以及我国政府处理民族问题基本原则。要从中体会处理好民族问题的重要性和意义。★课余作业分组讨论我国各民族在共同创建社会主义祖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事业等方面的作用,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形成原因及意义。\n7.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新课标要求w.w.w.k.s.5.u.c.o.mwww.ks5u.com(一)知识目标1、识记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3、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二)能力目标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政策,坚持了从实际出发,适合我国国情。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地理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理解并拥护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历史责任。★教学重点、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我国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这一民族关系的形成,与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分不开的,下面就学习我国的民族制度问题。(二)进行新课\n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9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点评: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可以看出,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有重要意义。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师活动:阅读教材内容,联系有关历史知识和现实实例,思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1、含义: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2、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与自治机关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指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我国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3、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80页图表,看看自治机关有哪些自治权?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教师总结: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范围、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主要有: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等。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互相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n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81-82页内容,思考讨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哪里?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是国家集中统一领导与民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使各族人民特别是少数民族人民把热爱民族与热爱祖国的感情结合起来,自觉担负起捍卫祖国统一、保卫边疆的光荣职责。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自治权利。自主管理本地内部事务,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民族自治地方以一个或几个少数民族为主体,同时包括当地居住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和各族干部之间联系更加密切,逐步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隔阂。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自治机关能够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特点,把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与国家的整体利益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调动各族人民参加国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三)课堂总结、点评本节学习了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我国国情,对于维护和实现民族地区人民的权益,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有重要意义。★课余作业分析讨论我国为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n7.3我国的宗教政策★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二)能力目标领会我国的宗教政策遵循了宗教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让学生尝试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问题,提高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史知识,深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宗教信仰自由时宪法赋予公民基本权利,是保护和尊重人权的表现,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弘扬科学,树立科学世界观。★教学重点、难点我国的宗教政策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的正确性。★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也是一个多宗教国家。我国信仰宗教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虽然不大,但绝对数字不小。因此,正确处理宗教问题也是十分重要的。(二)进行新课我国宗教具有爱国主义传统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3页内容,思考两个探究性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n教师点评:教材用三个镜头展示了我国的宗教现状。我国各种宗教千百年以来和睦相处,宗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们虽然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爱国的传统,都倡导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也为增进国际宗教交流,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二、全面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3页“相关链接”内容,思考宗教的产生、与消亡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它的存在有其深刻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有它自身的发生、发展、消亡过程。我国现阶段,宗教存在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还没有消失,宗教还将长期存在。这种现状决定了我们还不能用行政手段取消宗教,只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含义: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2)实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是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这说明,公民不论信教不信教,也不论信什么教,是公民自由选择的权利,谁也不得强加干涉。(3)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是一项全面、完整的政策。(4)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4页“专家点评”内容,思考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n教师点评:说明在宗教问题上要坚持权利义务的统一,宗教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利用宗教损害国家、社会的利益,否则将承担法律责任。2、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1)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是指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2)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简单讲就是: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打击犯罪、抵制渗透。可见,国家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与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对立的,而是为了更好的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4页“专家点评”内容,思考宗教与邪教的区别。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3)邪教不是宗教。邪教是指冒用宗教旗号,神话首要分子,宣传迷信邪说,蒙骗群众,非法聚敛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邪恶势力。其本质是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3、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我国宪法规定:“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长期以来,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我国政府既要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又要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呢?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点评:不是。是尊重公民的信仰权力,维护民族团结。因此,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n(1)含义: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的整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做贡献。(2)原因:是社会主义社会对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我国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都是国家的主人,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宗教团体是联系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宗教界成为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教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二、以科学态度对待宗教1、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1)宗教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简单的用行政力量去消灭或发展宗教,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遵循宗教发展规律,科学处理宗教问题。(2)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民主权利,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利于加强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团结,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2、弘扬科学精神我国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也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对人民群众的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逐步消除宗教存在的社会根源何认识根源,在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同时,创造宗教消亡的条件,这是解决在教问题的根本途径。3、中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主义以及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世界观,承担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历史使命。(三)课堂总结、点评\n本节主要了解了我国的宗教状况,认识了我国政府在宗教问题上的基本政策和立场观点。通过学习,要明确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而是遵循宗教发展规律,科学处理宗教问题。我们应该加强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逐步创造宗教消亡的条件。★课余作业分组讨论、综合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w.w.w.k.s.5.u.c.o.mwww.ks5u.com\n第八课走近国际社会全章概述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进步,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依赖程度越来越强。由于各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不同,执行的外交政策不同,国际社会存在着种种矛盾。要科学的认识复杂的国际关系及其发展趋势,坚持从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正确处理面临的各种国际问题。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一、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二、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新课程学习8.1国际社会的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当代国际社会主要有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组成,了解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及其在国际社会的权利和义务2、理解国际组织的内容及其作用。(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教学重点、难点国家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中国是国际社会负责任的国家。★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n教学中通过联系有关历史地理知识和实例,让学生感悟当代国际社会的复杂现状,理解理解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特点和作用。★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2005年4月21日,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沈国放接受华文媒体采访时阐明了中国在联合国改革、尤其是安理会改革问题上的立场。沈国放说,中国对联合国改革的立场主要有三点:一是解决发展问题应是联合国改革的重点;二是安理会改革应通过磋商以达成广泛一致;三是应解决发展中国家在安理会代表性不足的问题。大家熟悉的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国际组织,除此之外,世界上还有许多世界性或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国际社会就是由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构成的,这也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二)进行新课国际社会的构成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2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国际社会是由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构成的,国家不同于地区,国家拥有主权,而地区没有,如台湾就是我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不是一个国家,也不拥有主权。二、主权国家的地位和国际组织的作用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3页内容,思考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及特点是怎么样的?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1、主权国家(1)主权国家是当代国际社会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2)主权国家按照不同的性质分为三种类型社会主义国家:如中国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中,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还有英国、法国、国、加拿大、日本等;发展中国家: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n各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地理位置、国土面积、人口数量、民族构成、语言文字、化传统和历史发展也各不相同。此外,国际上还有一些区域因不具有国际社会承认的主权,被称为地区。(3)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是构成主权国家的基本要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主权作为国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3页“国家主权的特性”,并思考什么是主权?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处理国内事务和国际事务的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对内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限性,对外表现为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性。两个特征紧密相连,只有对内最高和对外独立二者紧密结合,国家才真正拥有主权。殖民地不具有主权,如日本侵华期间扶持的满洲国,因没有主权不被国际社会承认。(4)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权利和义务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3-94页内容,并思考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权利和义有哪些?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基本权利:独立权:主权国家拥有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利。独立权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如一国可以自由修改宪法、变史政体、确定经济体制、缔结条约、进行自卫战争等。平等权:主权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也不论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有何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平等权表现在每一个国家在国际会议上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任何国家都不得以任何方式强迫他国接受自己的意志,在外交文件上有使用本国文字的权利等。\n自卫权:主权国家拥有保卫自己的生存和独立的权利。自卫权的主要内容有:防御,即国家使用自己的一切力量进行国防建设,如建立军队、建筑要塞等,以防外来的侵犯;自卫,即当国家受到外国攻击时,有权进行自卫等。管辖权:主权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具有管辖的权利。管辖权对公民的管理和保护包括了居住国外的侨民,对物的管理包括了驻外的使馆等。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享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等基本权利的主权国家,也都应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义务。2、国际组织(1)含义: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出于各种特定目的,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了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这就是国际组织。组织也是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国际组织的主要机构、职权、活动程序以及成员单位的权利与义务,都以正式条约或协议为依据。(2)分类:国际组织名目繁多,规模不一,依据不同的标准,国际组织可分为不同类型。其中有政府间的和非政府间的,有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3)作用:各个国际组织宗旨不同,职能各异,性质和作用也不相同,对每个国际组织的作用要做具体分析。有的国际组织受某些大国控制。许多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等。三、活跃在联合国舞台上的中国1、联合国是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5页“相关链接”,了解联合国的产生和主要机构。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1)1945.10.24日,《联合国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等。\n(2)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作为协调各国活动的中心。简单地说,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3)联合国的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4)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联合国在其发展历程中,走过了曲折的道路。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批新独立的国家先后加入联合国,这对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联合国也有局限性。如何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联合国面临着诸多挑战,其改革任重道远。(5)中国与联合国: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6页“中国在联合国的声音和身影”,思考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在世界裁减军队、环境保护、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在联合国中的活动表明,中国是负责任的国家。(三)课堂总结、点评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当今国际社会的构成,认识了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有关知识,这对于我们正确了解国际社会有基础性作用。★课余作业查找材料,说明联合国和各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在当今国际社会中的作用及意义。\n8.2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利益★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理解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国家力量是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教学重点、难点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国家利益、国家力量在国际关系中作用。★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国际社会是由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构成的,它们之间必然发生广泛而复杂的交往。在交往过程中,以什么为原则来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呢?下面就学习这方面的问题。(二)进行新课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7页材料,并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说明当今国际社会,国家之间的交往频繁而广泛,有政治、经济方面的,也有文化、军事方面的,决定它们之间关系状况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n1、国际关系(1)含义:国际关系是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2)内容:国际关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有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3)形式:国际关系的形式也是多样的,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基本形式。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8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讨论体现的国际关系的内容和形式。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2、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1)国家利益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国家之间之所以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这里面有很多因素,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历史的、地理的等各个方面。在各种因素中,国家利益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由于国家具有阶级性,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首先体现了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利益。各国间既存在某些共同的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别和对立。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可能使国家间发生分歧或引起摩擦乃至冲突。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9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讨论中美关系的状况是怎么样的?为什么会这样?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总结:中美关系既有合作又有冲突,这是由各自的国家利益决定的。由于各国的国家性质与追求的国家利益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国家间矛盾和利益交织,使国际关系纷繁复杂。因此,国际社会需要协调国家间的利益,处理好国家间的矛盾,以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的行为,是非正义的、错误的,应当受到谴责和反对。从根本的、长远的观点看,这样的行为也会损害本国和本国人民的利益。\n(2)国家力量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国家力量又称国家实力、综合国力。它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实现国家目标和影响别国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重要尺度。从国际法角度看,国际社会的每一个主权国家应该是一律平等的,但是,在现实的国际关系中,每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历来都是由国家力量决定的。国家力量发生变化,也会引起国际关系的变化。经济、科技落后,军力不强,国内政局不安,它的国际影响力、参与力就不强。正因为如此,某些发达国家往往以其强大的国家力量为后盾,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二、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0页内容,思考讨论为什么要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我国的国家利益包括哪些内容?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1、原因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2、内容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全利益,如国家的统一、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政治利益,如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的巩固;经济利益,如我国资源利用的效益、经济活动的利益和国家物质基础的增强等。3、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0页材料,并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说明,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三)课堂总结、点评\n本节学习了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通过学习深刻领会国家利益、国家力量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这对于我们认识国家之间的关系,立志壮大我国的综合国力,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等,有重要意义。★课余作业收集有关材料,分析讨论国家利益、国家力量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n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全章概述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我国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发愤图强,坚持正确地对外政策,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本章可分为3个框题一、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二、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三、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新课程学习9.1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识记和平与发展是当代的主题,危及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是霸权主义、强权政治。2、理解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2、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和勇于挑战意识。★教学重点、难点和平与发展问题★教学方法\n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教学中通过联系有关历史地理知识和实例,让学生感悟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代主题,以及世界人民如何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经常从报刊、电视中看到一些国家和地区不断发生冲突,甚至战争,导致社会混乱、人民流离失所,不得安生。也看到各国人民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协调下,解决了一些国际冲突、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问题。这说明当前的国际社会仍然是十分复杂的,如何看待当今世界的总体形势?我国如何面对这一现实,开展对外交往,以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这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二)进行新课历史的沉思,时代的启示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1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20世纪下半叶,世界和平形势有了很大变化,避免了世界性战争的发生,这是世界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世界并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问题仍然突出,战争的隐患依然存在。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每个历史时代,都有自己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这个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就是那个时代的主题。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可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1、和平问题(1)含义: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2)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世界和平的维护将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2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n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上述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世界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过世界各国人民的努力,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的国际环境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因此,要和平成为时代的主流。(3)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2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战后虽没有发生大的世界战争,但局部冲突不断,世界仍很不安宁。但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有的大国常常打着“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此起彼伏。西方一些国家插手和利用这些纠纷,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国际各种形式的恐怖活动危害着人们的安宁生活,贫困、毒品等问题更加突出。总体和平、局部战乱,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仍是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世界人民还面临着争取和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艰巨任务。2、发展问题(1)含义: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2)追求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超越了以往的历史。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世界经济发展趋于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关注。追求发展也成为时代的主流。(3)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n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3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当今世界仍是贫富悬殊的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展中国家比较普遍地存在贫穷和饥饿现象。落后、贫困、危机、债务这些挥之不去的阴影仍然与人类相伴随。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4)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和平就谈不上发展;发展是和平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三、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3页内容,思考分析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是什么?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霸权主义,指大国不尊重弱小国家的主权和独立,蛮横地对别国进行干涉、控制、统治,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谋求一个地区或世界的霸主地位的行径。强权政治,指超级大国以强凌弱,肆意干涉别国内政,任意宰割别国人民,侵害他国利益的政策和活动。当今世界正是由于少数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才使世界和平受到威胁,使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受到阻碍。因此,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必须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建立国际新秩序(1)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n为了和平与发展,必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这是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每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外部条件。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3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世界发展的主体是世界各国人民。世界的管理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参与。这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呼声。(2)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就是要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3)中国政府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3页内容,思考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总结:中国提出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反映了爱好和平、向往发展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要求,赢得了许多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赞赏和支持。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充满复杂斗争的过程。中国政府多次声明,愿意同各国政府一道,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三)课堂总结、点评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含义及其现状,知道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是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我们要从中体会中国政府提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要性和意义。★课余作业结合教材内容,分组收集材料,讨论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现状,并展望其发展前景。\n9.2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及国际竞争的实质,认识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2、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和勇于挑战意识。★教学重点、难点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以及国际竞争的实质,体会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国际格局相应的发生重大变化。各国之间将呈现怎样的关系呢?下面就学习这方面的问题。(二)进行新课六透视世界若干力量中心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4页,思考几个探究性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n教师点评:当今世界正在形成的政治经济力量中心反映出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这与二战后形成的美苏对峙两极格局有明显不同。这种局面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中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在当今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二、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1、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苏对峙为标志的世界两极格局。(2)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各种力量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中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国际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教师活动:阅读教材105-106页内容,思考所提出的探究问题。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教师点评:欧盟成员国的增加,有力的推动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使欧盟成为多极化力量中头等实力单位,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俄罗斯当今的实力虽有所削弱,但仍具有巨大的经济科技潜力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其大国地位不容置疑;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目前正在保持经济大国基础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3)目前世界正在形成的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4)世界多极化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充满复杂斗争的演变过程。2、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国际竞争(1)伴随着世界多极化进程,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许多国家都在调整目标,力图为自己确立有利态势。美国极力维护其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地位;日本和德国正努力跻身政治大国行列;中国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n(2)竞争的意义:世界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由于世界多极化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总之,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长期存在,这是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个基本因素。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21世纪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1、国际竞争及其实质世界格局的变化,各国目标的调整,形成了国家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局面。要对话与合作,不要对抗与冲突,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各国人民要求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国家间在加强合作的同时,竞争也在加剧。国际竞争表现在各个领域,有经济竞争、文化竞争、军备竞争、人才竞争、科技竞争等。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6页“专家点评”内容,了解什么是综合国力?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教师点评:综合国力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物质力和精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这些物质力量是基础。其中,经济力和科技力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因素。文化、经济、政治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6页“相关链接”内容,了解各国是如何展开竞争的?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教师点评:当今世界,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是世界大多数国家关心的问题,各国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转向经济和科技领域。世界多数国家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制定发展战略,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2、加快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教师活动:阅读教材第107页图表,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活动:认真思考并踊跃发言\n教师点评: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国家实力,这是我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当前,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跨越式发展,尤其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三)课堂总结、点评本节学习了世界多极化趋势,以及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通过学习深刻领会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国际机遇和挑战,对于维护和实现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等,有重要意义。★课余作业分析讨论,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我国应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n9.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新课标要求(一)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的对外政策的宗旨、基本目标,我国以和平方式实现发展,为和平而发展。2、理解我国为和平与发展作出的贡献。(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判断国际社会政治现象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关心祖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命运的民族责任感,以及热爱和平,维护本国利益和维护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统一的理念。2、认识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增强忧患意识和勇于挑战意识。★教学重点、难点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点。★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联系有关实例,让学生感悟、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的正确性。★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国家间在加强合作的同时,也在加强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面对这一形势,我国应采取什么样的对外政策,迎接挑战?下面就学习这方面的问题。(二)进行新课一、中国外交的累累硕果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8页内容,思考其中的探究性问题。\n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点评: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累累硕果,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1、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1)外交政策含义:外交政策是指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外交政策是国家对外职能的体现,是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在对外关系中的反映,是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外交活动的形式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国家的外交活动有哪些表现形式?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点评:访问、谈判、交涉、缔结条约、发出外交文件、参加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等。(3)我国外交政策的依据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消除了我国百年来屈从于外国侵略、奴役的社会根源。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亟须和平的国际环境。我们绝不允许别国侵犯我国的国家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我国也绝不侵犯别国的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2、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1)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二是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国家自立于世界、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条件。在对外关系中,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就是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n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2)基本立场:独立自主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10页内容,思考我国在对外活动中是怎样坚持独立自主的。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点评: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在涉及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问题上,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独立自主的处理对内对外事务,决不允许别国以任何借口侵犯我国主权,干涉我国内政;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同任何大国或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联合一国反对另一国家;根据国际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尊重别国人民的选择等等。这些都是坚持独立自主的表现。(3)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三、我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的贡献1、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10-111页内容,思考、讨论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完善过程是怎样的?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点评: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1)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外交。新中国建立之际,《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原则,毛泽东主席形象地提出三条外交原则:“另起炉灶”,就是与旧中国“屈辱外交”彻底决裂,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一边倒”\n,就是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国家一边。1953~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对外交往中系统地阐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以此作为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由此翻开中国外交的崭新篇章。(2)反苏反美阶段,主要特点是“两个拳头打人”,既反苏又反美。(3)20世纪70年代,外交关系大发展阶段。特点是“一条线、一大片”,为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结成一条线,团结这条线内的一大片国家。1964年中法建交,打开了中国与西方大国建交的大门;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访华,签署联合公报;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等等。这些都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4)成熟、完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面临的两大问题的科学论断,对我国外交战略进行重大调整,一是提出不结盟战略,二是确定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使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更加成熟和完善。我国对外活动进入了更为活跃的时期。2、中国外交政策的作用和贡献中国外交政策的实践充分说明: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随着在国际舞台上肩负的责任日益重要,中国外交正谱写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3、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11页内容,思考讨论我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点评:中国外交成就的取得有许多条件,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发展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关系,与他们互相支持、共同发展;坚持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积极寻求共同利益,坚持大局求同存异;全面实行对外开放,促进交流与合作等等。(三)课堂总结、点评\n本节主要学习了我国的外交政策,认识了我国政府在对外关系上的基本政策和立场观点。通过学习,要明确我国外交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以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基本目标,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贡献。★课余作业分组讨论、综合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