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8 MB
  • 2022-08-17 发布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全套教案

  • 6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科任任教班级《文化生活》第一课教案集体备课部分个人补充部分课题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一、体味文化中心发言人周家云备课时间第一周上课时间第一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重点文化的涵义难点文化的涵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导入新课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教学过程一、文化“万花筒”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内容――艺术。文化的内容和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大家阅读教材5―6页内容。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二、文化是什么1、文化的涵义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准确把握文化的涵义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是与人的活动密切相连的,不是纯自然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n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1)人的文化素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2)人的文化素养表现在日常言行中。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公交车漫画”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表现出来。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4、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总结:“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三、文化的力量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9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对社会有重大影响。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n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课堂总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民族、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涵义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课堂练习1.在校内校外,我们要参加各种课余文化活动;回到家,我们可以看到自己所在社区的文化活动;打开电脑,一个神奇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这说明A.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B.我们的生活就是文化生活C.文化生活高于一切D.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2.在都市,有繁华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有特有的乡土气息。以上材料说明A.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C.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D.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3.中国人的饮食有“东酸、西辣、南甜、北咸”之别。这种差别反映出A.文化现象无时不有B.不同的区域有着不同的文化C.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文化D.我们的饮食生活就是文化4.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越来越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吃饭讲求“饮食文化”,穿衣讲求“服饰文化”,住房讲求“建筑文化”,出行讲求“旅游文化”。这说明①人们的生活已离不开文化②文化现象丰富多彩③文化现象无处不在④没有文化人们已无法生存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5.文化作为人类特有的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以下属于文化的是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②峨眉山自然风景、旭日东升③自然科学、技术、语言、文字④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万里长城、泰山石敢当、泰山碑刻⑤选举人大代表⑥经济体制改革A.①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6.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B.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C.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D.《庐山图》的创作属于文化活动7.2009年央视春晚被誉为难得的“文化大餐”。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文化由人所创造并为人类所特有,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B.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对政治经济起反作用C.文化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文化是人天生就具有的D.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文化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8.2008年4月23日是第13个“世界读书日”,我国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积极参与。人们之所以积极参与读书等文化活动,是因为A.参与文化活动是接受知识文化教育的唯一途径B.文化由人所创造C.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D.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都不是天生的\n9.为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山东省兴起的农民“种文化”活动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农民通过开展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把文化的“种子”种入乡村大地,让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一活动不断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养。可见文化素养的形成途径有①天生具有、与生俱来②体验社会生活③参加文化实践活动④接受知识文化教育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0.(2008,广东高考)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名曲,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表明A.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C.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知识分子11.(2007·广东高考)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广东人民创作了《赛龙夺锦》、《旱天雷》、《步步高》、《雨打芭蕉》等一大批富有岭南特色的经典音乐,享誉中外。这说明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③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④人民群众需要健康有益的文化A.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2.2009年春节期间,由于许多公共文化场馆推行免费措施,吸引了许多民众,新年有了更多的文化味。这说明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B.书籍决定了文化的程度C.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分开的,二者互不影响D.文化素养离不开免费阅读课堂板书教学反思\n科任任教班级《文化生活》第一课教案集体备课部分个人补充部分课题第一课文化与社会二、文化与经济政治中心发言人周家云备课时间第一周上课时间第一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2、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重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难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初步了解了文化的涵义及其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不同于经济、政治,但是,它与经济、政治又密不可分。文化与经济、政治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表现了人类的文化、经济、政治生活内容,从中可以体会到,人们的经济、政治活动中渗透着文化的作用。一、在经济基础上相互影响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经济、政治重大影响。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段话说明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文化虽然由经济、政治决定的,但又有相对独立性,它并不于经济、政治绝对同步。2、不同文化的作用、影响是不同的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页“相关连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江泽民这段话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产生、发展、作用等方面,阐明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影响关系。二、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互相交融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1页“相关连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文化本身就根源于经济,离不开经济。经济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文化的发展,与文化的发展密切交织在一起。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列举这方面的具体实例学生活动:积极发言\n教师点评:科技的作用,人才的需求,劳动者文化素质、技术素质的作用,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等等。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列举具体实例,说明政治生活离不开文化的发展。学生活动:积极发言教师点评:各种形式的政治参与都对人们的文化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借助文化渗透,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等等。三、文化与综合国力的竞争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1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说明文化在当今国际竞争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识,是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当今国际竞争中,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到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2、发展先进文化,增强综合国力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地方向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课堂总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知道了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国际竞争中有重大作用,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理解积极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课堂练习1.《人民日报》载文指出,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引起人们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多样化,使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各种思想大量涌现、多样并存,各种社会思潮相互交错、相互激荡的复杂局面。这说明A.人们文化素养的差异越来越大B.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C.精神产品总要通过一定物质形式体现出来D.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决定的2.民歌作为口头传唱的艺术,是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20世纪初,中国开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各根据地产生了许多革命民歌,人民群众勇于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在民歌中得到真实的反映;50年代以来,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阶段,乐观向上、艰苦创业、英勇豪迈的特点在民歌中有了生动的体现。这表明A.一定文化是对一定经济政治的反映B.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C.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D.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3.思想文化同政治、经济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虽然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所制约,但又对政治、经济起反作用。一个国家和民族,没有思想文化的独立,就不会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独立。这主要说明A.一定的经济决定一定的政治B.文化的独立决定政治的独立C.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D.文化会对经济和政治产生重大的影响4共建“信用长三角”为主题的第二届“长三角一体化论坛”在浙江省湖州市举行,会议发布了被称为中国第一份区域性政府间“信用宣言”的《共建信用长三角宣言》。长三角16个城市政府之所以要联合建设“信用长三角”,是因为①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够保证经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②国家要积极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③社会主文化建设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④国家需要对国民经济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5.人类社会的构成是多层次的、复杂的,有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思想文化领域等。整个社会有机体,是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为基础的。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一定社会文化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的辩证统一表现在\nA.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文化是相互决定的B.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文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C.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一定社会文化的形成,而文化又对社会生产方式产生重大影响D.一定社会的文化决定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形成,而社会生产方式又对文化产生重大影响6.《人民日报》报道,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开馆3年来,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每年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2005年仅门票收入就达4000万元以上,既扩大了就业,又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这一事实充分说明A.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文化产业B.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C.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D.文化反作用于经济7.市场经济自身的弊端,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多种因素影响下,思想道德领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我们必须坚决抵制,这是因为A.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B.文化是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C.文化有古今和地域之别D.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社会发展8.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加,我国文化产品的市场需求迅速增长,文化产业在国家产业发展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这表明A.每种社会形态都有自己特定的生产方式B.文化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决定因素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D.不同的文化对经济和政治的影响不同9.2008年,中央电视台大力发展动画产业,取得一定成效。央视动画有限公司推出6000分钟原创动画,总收入达到1.3亿元。其中《小鲤鱼历险记》发行至51个国家和地区,销售总收入达1186万元。这说明A.在当今时代,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B.在当今时代,文化已与经济完全融合C.发展文化就必须实现文化产业化D.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质已完全消失10.下列选项中属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是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④文化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11.下列对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①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②一定的文化与一定的经济、政治相互决定③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④一定的文化对一定的经济、政治具有促进作用A.③④B.①②C.①③D.②④12下列选项中能够体现“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这一时代特点的是①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②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③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④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13.“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主要强调了A.经济复兴是民族复兴的基础B.政治文明是民族复兴的保证C.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灵魂D.民族复兴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三位一体\n14.2008年4月14日《文汇报》载文指出,一个强盛的国家,不仅要有繁荣的经济,也要有繁荣的文化;不仅要有强盛的经济国力,也要有强盛的文化国力。这一论断的依据在于A.文化有多种形式B.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C.文化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D.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课堂板书教学反思\n科任任教班级《文化生活》第二课教案集体备课部分个人补充部分课题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一、感受文化影响中心发言人吕梅英备课时间第一周上课时间第二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对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的影响。2、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地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生活。2、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重点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难点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文化的涵义,知道了文化是人创造的,是人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一旦产生就必然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下面我们就文化对人的影响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教学过程一、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3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交往方式,不同的文化素养,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对统一事物的认识各不相同。这说明文化对人有重大影响。教师设问: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哪些具体表现呢?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总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形式。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4页专家点评,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不同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不同,人们在交往中采取的方式也不同。例如,在封建社会,受封建伦理的影响,君臣之间、主仆之间、长幼之间、男女之间,必须遵循封建等级规范,不可能采取平等的方式交往。3、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在一定知识、观念、情感和习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相关连接,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n教师点评:人的观念有不同的层次,有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零散的观念,也有理论化的思想、观点。其中,各种系统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论正确的或错误的,都会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设问: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哪些具体特点呢?二、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们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包括家庭的、学校的、社区的、企业的等。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人们从事文化活动,如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表演、外出旅游观光、参加体育活动等,或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许多是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三、文化对人的影响还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例如,"乡音难改",就是表明经年累月形脆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7页相关连接,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课堂总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及其特点,知道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的交往方式、认识和实践活动、思维方式等有重大影响。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作用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课堂练习1、不同的民族,往往待人的礼节各不相同。这表明A、特定的文化环境是由特定的经济环境决定的B.文化环境不同,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肯定不同C.不同的文化环境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D.各民族的礼节不同,反映的内涵也完全不同2、2008年8月4日,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赴祖籍闽西谒祖,参观列入世界遗产的客家土楼。这次行程掀起了“客家祖地”寻根谒祖游土楼的新高潮,带动客家文化升温。据此回答2—3题2、上述材料表明()A、政治与经济相互交融B、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C、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D、文化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3、吴伯雄在家乡用客家话向乡亲们问好,乡音不改。这表明文化对人的影响()A、深远持久B、博大精深C、永不变化D、潜移默化4、抗战初期,毛泽东所著的《论持久战》,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信心,为中国人民最终夺取抗战胜利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这说明()A、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决定社会的发展B、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深刻影响C、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D、文化作为精神力量是物质力量的反映5、近几年,世界各地出现的“汉语热”折射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潜力。这个观点肯定了()A、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C、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D、文化教育对经济具有重大影响6、之所以要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诚实信用教育,是因为()①文化和经济、政治相互影响②先进文化能够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③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方式④文化塑造人生⑤文化影响是消极的A、①②⑤B、②④⑤C、③④⑤D、①②③④7、《黄河大合唱》自诞生以来,始终鼓舞着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战胜一切困难。这表明A、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B、文化作品是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C、文化作品对人的影响是积极的\nD、优秀的文化作品总以其特有的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8、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取向。这是因为()A、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同B、文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C、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的价值取向应当多元化D、价值取向正确与否决定着社会的发展进程9、要加强公益性文化场馆和青少年专门活动场所的建设,开展生动的青少年红色旅游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在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情景教育中健康成长。上述材料主要表明()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B、不同的地区、民族有不同的文化C、文化对人的影响有相对的稳定性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10、之所以要加强公益性文化场馆建设和开展红色旅游实践活动,是因为()A、文化现象无处不在B、某些纯粹“自然”的东西也是文化C、文化场馆建得越多,人的文化素养就会越高D、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在社会实践和生活中传承发展11、每当中华民族处于重大困难的当头,中华文化的力量就会突显出来。在外寇入侵时中华民族就会团结一致,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在遭受巨大洪涝灾害或“非典”时,中华民族就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并最终夺取胜利。这表明()A、文化是人所创造的B、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C、文化力量决定综合国力D、文化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12、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在谈到他最崇拜的人物是谁时说:“我最崇拜李冰父子,他们修都江堰的故事,我从小就听,就崇拜。在上中学的时候我曾找了大量的有关他们修建都江堰的资料。我回国之初,站在都江堰边,听到澎湃的江潮,想到这是2000多年前的伟业,受到很大的激励。”林毅夫的话告诉我们:A.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是个被动的过程B.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总是不自觉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是个无目的的过程D.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的过程13、爱迪生说:“我这一生行将结束。我的人生哲学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奥妙,并以此为人类造福。我在世的这短暂的一生中,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了。”这段话表明A.社会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B.人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C.人的发展是全面发展D.人的发展就是要会发明创造14、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先进文化,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优秀儿女,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威武雄壮的人生乐章。下列选项中体现此意的有()①“为了新中国,前进!”②“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③“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④“我的愿望就是在美国定居,因为那里是人间的乐园”⑤“我最大的遗憾就是兰考人民还很穷。”⑥“我的理想就是让海尔成为世界最好的品牌”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C①②③⑤⑥D①③④⑤⑥15、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决赛共分美声、民族、流行、原生态、合唱五个演唱类别。这反映出()A.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B.文化现象无处不在C.文化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D.文化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16、王任生先生13岁只身一人离开山东,在台湾生活了40多年,如今一张嘴仍是满口地道的山东话,如果不是外界非要给他加上“台商”的标志,恐怕没有人能看出他阔别家乡几十年的痕迹。这说明()A.语言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D.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17、“徜徉于山林来石之间,而尘心渐息;夷犹于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这说明()A.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C.文化活动使人高雅D.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n课堂板书教学反思\n科任任教班级《文化生活》第二课教案集体备课部分个人补充部分课题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二、文化塑造人生中心发言人吕梅英备课时间第一周上课时间第二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理解优秀文化如何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二)能力目标教育学生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生活。重点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难点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化对人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这样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文化是如何塑造人的精神的。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7-18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表现了文化对人的深远影响。一、丰富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例如,文化赏析,包括文学欣赏、音乐欣赏、绘画欣赏、文物欣赏等等,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8页材料,并思考:当代中国应该倡导什么样的文化?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2、我国当前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大大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二、增强精神力量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9-20页内容,并思考文化是如何塑造人的精神的?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文化对人的塑造,还表现在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充满爱国激情的法国的国歌《马赛曲》,鼓舞着法国人民奔赴抗击国外封建联军的革命前线;《国际歌》鼓舞着世界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运动;《义勇军进行曲》则激励着中国人民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中,无论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年代,还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期,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种先进文化,总是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威武雄壮的人生乐章。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关系\n(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2)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3)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2、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不同,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的要求也不同。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健康有了基本保障。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对文化活动表现出日渐浓厚的兴趣,文化消费在生活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课堂总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对人生的塑造,知道了文化不仅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而且可以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人的发展应该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应该是物质发展与文化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课堂练习1、坚毅不拨的青松,挺拔多姿的翠竹,傲雪报春的冬梅,被誉为“岁寒三友”,文人雅士常借此来表达自己对健全人格的追求。这表明()A.文化能增强人的知识和技能B.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C.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D.文化是历史进步的源泉2、中国人待客时“聊备薄酒”自谦,可能被外国人误解为“怠慢客人”;西方人聚餐时各付各的账,往往被东方人视为吝啬小气;东西方用语习惯的不同,常常产生误解,闹出笑话。这说明()A.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B.文化的差异体现民族文化的优劣C.文化的差异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D.文化的差异是交往不可逾越的障碍3.人的文化素养是多方面的,其中具有方向性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是()A.社会科学素养B.自然科学素养C.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D.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4.中国是2008奥运会的主办国,奥林匹克精神激荡着中国的千家万户,但并不是人人都受到相同的影响,这是因为()A.文化影响人是深远持久的B.文化影响人是潜移默化的C.文化影响人是主动感悟的D.文化影响人是形式各异的5.“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力,这种‘力’不同于物理学上的‘力’,物理的‘力’是人类用来\n‘化’自然界的,文化的‘力’是用来‘化’自身的。”这一说法表明()A.文化构造了人的本质B.文化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功能C.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D.文化是历史进步的重要源泉二、双项选择题6.2008年4月起,南京博物院免费对公众开放。博物馆作为人类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机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播和展示其文明成就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材料表明()A.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B文化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C.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D.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7.2008年3月14日<<人民日报>>报道,当前“灰色文化”对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令人堪忧。“灰色文化”呈现出形式多样、现象复杂、危害深远的态势,对其进—步加强管理势在必行。这是因为()A.人们接受文化的影响往往是有形的B.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强制性特点C.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D.消极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8.文化注入了商品,大大提升了商品价值。普洱茶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茶品,成为“文化普洱”,使其身价腾升。云南大益普洱茶5000万元中标央视2008年黄金资源广告,就是对普洱茶文化软实力挖潜的一个“大手笔”。这说明()A.茶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C.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D.茶文化提升了文化品味,决定了当地经济的发展9.2008年10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主题展览”。这个展览是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举办的。展览自9月20日开幕以来,已接待参观群众约30万人次。参观者们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而感动,并受到了教育和激励。这说明()A.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B.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C.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D.只要参加文化活动,人的精神就会健康向上10.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B.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实践活动C.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D.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11.在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之际,江西省举办了“庆祝十七大、放歌井冈山”大型红歌会活动,掀起了全国“唱响红歌,感动今天的你我”“红歌依旧,感动常在”的红歌会。这一事实说明()A.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nB.文化总是催人进步C.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D.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课堂板书教学反思\n科任任教班级《文化生活》第三课教案集体备课部分个人补充部分课题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心发言人曹传军备课时间第二周上课时间第三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涵义,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2、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文化多样性的独特魅力、正确对待多元文化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关注世界文化的特殊性和独立性,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豪感。重点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原因、意义难点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原因、意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导入新课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各具特色。不同的国家、民族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这使世界文化呈现出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如何正确认识、对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这是本节课探究的问题。教学过程一、世界文化异彩纷呈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8-29页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说明,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各具特色。不同的国家、民族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这使世界文化呈现出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人们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能够深切感受到。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29页材料,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从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可以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1、民族节日各具特色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2、文化遗产呈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世界上许多以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类著称的文化遗产,如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为了使不同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0页“相关连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是对各民族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你知道我国还有哪些世界性遗产?\n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发言探究二、透视文化的多样性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1页“相关连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1、文化的多样性及其表现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世界各种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也都要通过民族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文化多样性,可见诸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但是,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如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对人类社会来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三、尊重文化多样性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2-33页内容,并思考如何对待文化的多样性?学生活动:积极阅读并思考所提问题教师点评:1、对待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对待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如古代两河流域人民在法律与天文学上的成就,古代埃及人民在建筑与医学上的成就,古代中国人民的四大发明,古希腊人的哲学与艺术成就等,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3、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n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课堂总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同的国家、民族具有各自特色的文化,这使世界文化呈现出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对待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我们要从中体会尊重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和意义。课堂练习课堂限时训练一、选择题1.(单选)“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日自古以来就体现着中国人“爱国爱家”的文化情结。这说明A.民族文化就是过传统节日B.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当前文化生活状况的体现C.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D.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2.(单选)(2008淄博市高三第二次摸底考试)我国著名文学家费孝通在谈及文化的多样性时有一句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基本含义是A.承认本民族文化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前提B.只有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才能称誉世界C.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D.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世界各国人民才能相互尊重、共同发展3.(单选)(2008广东第三次六校联考)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姿多彩的画卷。这是胡锦涛主席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说过的一句话。从文化社会角度看,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A.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B.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C.要维护世界文化的统一性D.要消除民族文化的差异性4.(单选)(2008连云港、淮安、宿迁高三调研考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将清明、端午和中秋等民族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之所以重视民族节日,主要是因为①有利于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热情②可以进一步推动“黄金周”旅游业的发展③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④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③5.(单选)在广州国际旅游文化节闭幕式晚会上,粤剧、客家山歌、潮州大锣鼓、南狮等节目向观众展现了岭南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时装秀、现代劲歌狂舞、中外模特旗操表演等则体现了文化节的国际特色。这表明世界文化具有__________特征。A.民族性B.平等性C.多样性D.包容性答案C。材料的内容是两层,一层是中华文化中的岭南文化的地方性,另一层是本次文化节的国际性,这说明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6.(多选)2007年6月28日在新西兰举行的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开平碉楼与村落”作为2007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项目被表决通过,中国南方的这片村落一时间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对文化遗产的认识正确的是\nA.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B.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C.文化遗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D.各国的文化遗产都能成为世界遗产7.(多选)文化不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这是因为A.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B.各民族间的历史和地理因素有一致性C.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共性,有普遍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D.民族文化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财富解析AC。本题考查文化的共性与个性,A、C项符合题意,B、D项说法有误。二、非选择题近年来,在国际化大潮的影响和部分商家的炒作下,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复活节、狂欢节等“洋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元宵、端午、清明、七夕、重阳、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则失去了原有的光彩。为此,一些有识之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人们“抵制洋节,驱除西方文化的不利影响”,维护和振兴我国的传统文化。据此,有人认为“要维护和振兴我国的传统文化,就要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坚决抵制洋节”,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课堂板书教学反思\n科任任教班级《文化生活》第三课教案集体备课部分个人补充部分课题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中心发言人曹传军备课时间第二周上课时间第三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传播的途径,大众传媒的作用2、理解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二)能力目标:教育学生说明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做文化传播的使者(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明确在保持自己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共同构筑新世纪的多元文化。重点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难点文化交流、传播的必要性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应该尊重各民族的文化特点,互相交流、共同发展。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文化是如何交流、传播的问题。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表现了文化在人的交流中,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一、丰富精神世界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1、文化传播的涵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4-35页内容,并思考: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哪些?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2、文化传播的途径(1)商业活动。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从世界文化交流史看,印度文化传播到东南亚,在很大程度上靠印度商人,古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古希腊商人功不可没。(2)人口迁徙。自有人类以来,人类的迁徙活动就没有停止过。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3)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传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二、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6-37页内容,并思考文化传播手段是如何变化发展的?\n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寄梅花,鸿雁传书。从这些古语中我们看到,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播媒介简称为传媒。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如今,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三、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从汉代张差事出使西域到晋朝法显的南亚之行,从唐朝玄类西行到明代郑和下西洋,历代志士仁人、学者高僧、工役商贾不远万里、不避艰险的文化之旅,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外域文化也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8页“相关连接”内容,并思考这些文化传播活动的启示?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全球范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便捷。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课堂总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和手段,知道了文化在各种交往活动中传承、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文化的传承有重大作用,要推进全球文化合作与交流,推动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课堂练习课堂限时训练一、选择题1.(2007年广州市高三统一调研测试)近年来,随着先进的通信工具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人们之间的信息传递、情感交流越来越依赖于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这说明大众传媒已经成为_______的重要手段。A.文化产业发展B.传统文化建设C.大众文化创新D.现代文化传播答案D。本题考查的是课本的基础知识。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在最大程度上突破时空界限,大范围地传播各种信息,已经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2.近年来,我国在世界许多国家成功举办了“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月”“中国文化年”等活动,受到普遍欢迎。这说明①中国文化要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②文化交流能够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③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文化交流就是为了文化创新A.②③④B.②③C.①④D.①②③④答案B。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并不意味着中国文化要成为世界文化的主流。文化交流有利于文化创新,但不能认为文化交流就是为了文化创新,①④错误,本题应选B。3.\n丝绸之路在把古代中国的商品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的同时,也把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传到了那里,为世界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体现了文化传播的方式是A.人口迁徙B.旅游C.商人的贸易活动D.教育解析丝绸之路是古代的一条贸易之路,商人的贸易活动不仅通过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故应选C项。答案C。4.第11届奥运会首次通过电视实况转播,共有16.2万观众看了转播;第14届奥运会,英国广播公司以3000美元获得电视转播权,伦敦周围80千米内约有50万人观看了转播;第18届奥运会首次通过卫星向全球进行实况直播,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比赛进程,如同身临其境;第26届奥运会电视实况转播覆盖了214个国家和地区,累计观众达196亿人次。以上事实说明①大众传媒已日益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②大众传媒已取代旧的传媒③大众传媒显示了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特大功能④大众传媒克服了旧的传播的局限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新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多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故②舍去,应选C。答案C。5.下列活动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转播的是①汉代张骞出使西域②唐朝玄奘西行③明代郑和下西洋④丝绸之路的开通⑤胡锦涛主席访问南美⑥中国在法国举办“中国文化年”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C.①②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解析中国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古代中华文化曾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从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到晋朝法显的南亚之行,从唐朝玄奘西行到明朝郑和下西洋,历代志士仁人、学者高僧、工役商贾不远万里、不避艰险的文化之旅,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故①②③④应选,而今天的胡主席出访和中国文化年的举办同样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故⑤⑥入选。答案D。6.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具有传播渠道多、方法灵活、意义丰富、反馈及时的特点的文化传播方式是A.人际传播B.电视C.互联网D.手机短信解析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现代社会生活中文化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及相应的特点的识记,此题难度不大,熟记课本即可。非选择题(2008广东潮州)自从1992年麦当劳在北京腹地王府井开了第一家分店之后,麦当劳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之一被中国的广大年轻人接受;以此同时,世界各国开设的“孔子学院”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远播到世界的许多角落。辨题: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就是为了传播本国的民族文化。解析本题以两则材料为背景,考查对于文化交流的理解,以辨析题的形式出现。分析材料,一是通过在中国开设的麦当劳,美国的文化传入中国,二是通过开设“孔子学院”,中华文化传到国外。这两则材料都是在讲文化交流,也都是为了传播本国的民族文化。但文化交流绝不仅限于此,它应该是双向的。这样就抓住了辨析题的辨点,即材料只是解释了文化交流的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因而是片面的。\n答案:①文化交流,是指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互相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等活动。文化的交流从来就是双向的。②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与传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频繁密集,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③开展文化交流,既是为了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促进本国民族文化发展和繁荣,也是为了主动推动本国文化走向世界。传播民族文化,增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人民之间的理解和信任,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民族形象,提高在国际竞争中的综合实力。因而,上述观点对文化交流的理解是片面的。课堂板书教学反思科任任教班级\n《文化生活》第四课教案集体备课部分个人补充部分课题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一、传统文化的继承中心发言人陈丙东备课时间第三周上课时间第四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传统文化的特点、涵义。2、理解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意义及正确态度。(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等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豪感。重点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意义及正确态度难点传统文化要与时俱进的意义及正确态度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导入新课我们今天享有的文化,是人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长期积累形成的,认识文化的发展过程,理解传统文化继承的意义,对我们有重要作用。教学过程一、传统文化面面观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9页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如针灸、京剧、书法等,是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长期积累形成的,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色彩,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仍有其独特的风采。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2、传统文化的继承表现(1)传统习俗的继承。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9-40页材料,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1)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2)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0页材料,并体会、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3)传统文艺的继承。\n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1页“相关连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4)传统思想的继承。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二、传统文化在今天1、传统文化的特点(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例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贵和”思想,今天仍显现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中,同时获得了社会主义的却内涵。(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2页“相关连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人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因为传统节日激起了无限的亲情。台湾海峡会引起两岸同胞最大的“乡愁”,是因为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血脉中,始终涌动着对祖国统一的强烈认同感。2、传统文化的内容要与时俱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罐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3页内容,结合两个观点,思考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学生活动:积极阅读并思考所提问题教师点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柏”,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粗。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课堂总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传统文化的涵义、继承方式,以及传统文化在今天的重要性和采取的正确态度。我们要从中体会重视传统文化、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课堂练习课堂限时训练\n选择题1、(2008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调研测试)2007年6月28日,被专家誉为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的“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广东省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它是对我国_______的继承。A.传统习俗B.传统建筑C.传统文艺D.传统思想答案B。从题意上看,“广东开平碉楼与村落”属于我国的传统建筑,故只能选B。2.春节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④传统文化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A.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C。传统文化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④说法片面。其余三项均正确。3.在传统文化中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的是A.传统习俗B.传统建筑C.传统文艺D.传统思想解析C。本题考查对各类传统文化的对比理解,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的就是传统文艺。4.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A.相对稳定性B.鲜明民族性C.较强融合性D.明显渗透性解析A。此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特点的理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根据材料理解,应选A项,不选B项。5.(2008广东模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做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但封建社会又片面强调“愚孝”,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枷锁。对此我们应A.推陈出新、革故鼎新B.取其精华,去其糟粕C.面向世界、博采众长D.全盘否定、全部抛弃解析B。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符合题意的只有B项;A项指向文化创新,C项指向外来文化,D项观点本身错误。6.在中国这个有着长期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的国家里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特别需要以科学的分析精神来鉴别、判定各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③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④抛弃传统,全盘西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A。中华文化是一个良莠并存、具有内在矛盾的统一体,因此必须辨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糟粕和精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因此①②正确。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对待传统文化,必须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③正确,④是错误的。非选择题7、(2007广东广州模拟)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的“和而不同”“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人和一”等和谐理念,对于我们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正确处理“人与人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身关系”,都是宝贵的思想资源。\n辨题: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建设和谐文化,即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解析本题以辨析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解。本题是一道正误混杂型的辨析题,对此类题型要明确其合理之处,又要明确其不合理之处,最后还要明确正确的观点。答案①文化对一定的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和谐文化是现实社会的精神动力,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重要条件。②建设和谐文化既要通过继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又要通过批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来推动社会走向和谐。③构建和谐社会除了需要和谐文化建设的推动外,最重要的是加强民族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故题中的说法是不科学的。课堂板书教学反思科任任教班级\n《文化生活》第四课教案集体备课部分个人补充部分课题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中心发言人陈炳东备课时间第三周上课时间第四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2、理解教育在文化发展中作用(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理解文化继承与发展等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增强中华文化的自豪感。重点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难点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重大影响。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影响文化传承的因素,以及如何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4页内容,并思考:文化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这一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二、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1、社会制度的更替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4页“相关连接”内容,并思考这些文化活动的启示?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社会制度的更替,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文化也会经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的过程。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2、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5页“相关连接”内容,并思考这些文化活动的启示?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n教师点评: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5-46页内容,并思考其意义?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例如,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世纪之初的“新文化运动”;在西欧中世纪末的“文艺复兴”,18世纪的“启蒙运动”,都是预示社会大变革的著名思想运动。不同思想文化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文化的发展。三、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6页内容,并思考在文化传承中,教育有什么作用?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重演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走过的认识世界的过程,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3、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课堂总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知道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的进步、思想运动等,对文化发展有重大的影响,教育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课堂练习1.“实事求是”一词源自《汉书》,本意是指一种治学态度,毛泽东把它加以马克思主义的改造,使之成为一个意义重大的哲学命题,赋予了它新的境界。这说明A.文化继承就是全部承袭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C.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D.应该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解析C。材料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C符合题意;A、D观点错误;B不符合题意。2.2007年9月27日,《中国商人》刊登了一篇题为“财富中弥漫的茶香”的文章,一群中国商人为了打造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借助情感与智慧的力量把西湖龙井打造成特色茶宴。由此可见A.文化创作的灵感来自社会实践B.我们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C.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D.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解析B。打造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大力继承茶的传统文化,创新茶的现代意义,显然是强调我们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A、C、D观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3.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有①自然环境②社会制度③科学技术④思想运动\n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B。此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教材可知②③④都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不难选出B。3.(2007广东汕头模拟)动漫,即动画式漫画,目前已成为新的艺术形式。电脑影像合成技术和电视,使动漫产业产生并迅速发展。我国动漫产业起步较晚,方兴未艾。动漫产业的兴起说明A.电脑技术是文化发展的先导B.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文化的发展C.思想运动是艺术发展的先导D.传统文化随着实践的发展与时俱进解析B。“电脑影像合成技术”是一种科学技术,它促使动漫产业产生并迅速发展,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故应选B。5.(2008江苏省部分重点高中毕业班模拟考试)在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诸家的思想观点既相互对立、展开激烈的辩论,又相互影响、相互汲取营养,从而促进了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这表明A.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B.思想运动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C.思想运动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D.思想运动促进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解析C。“促进了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体现了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的作用,C项是正确的。6.关于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A.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B.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C.教育能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D.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小解析D。此题考查学生对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的理解。A、B、C项从不同角度说明了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D项说法错误,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故选D。7.“子弟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80位小学生穿着汉服,席地而坐,用福州话摇头晃脑地诵读起来了经典启蒙读物《子弟规》。台上的老师也是汉服飘飘,拈书微笑。这是时光倒流到了古代儒塾吗?其实,这是2007年7月18日福建下渡小学举行的“三山国学馆暨首届蒙学经典教育夏令营”开营仪式。对重新诵读“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化经典,有人表示赞赏,有人认为这是开历史的倒车。请从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开展学生诵读“四书五经”活动的看法。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设问的知识限定,运用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相关理论回答。对于谈看法类的题目,一般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思考。本题应辨证分析对待传统文化的这种做法,同时明确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答案:(1)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粹,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四书五经”等中华传统名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继承和发扬。(2)传统文化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有其局限性,我们要辨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作用,分清其精华和糟粕,不可全盘吸收。(3)发展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用科学的观点发掘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合理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还要博采众长,广泛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n课堂板书教学反思科任任教班级\n《文化生活》第五课教案集体备课部分个人补充部分课题第五课文化创新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中心发言人刘学润备课时间第四周上课时间第五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发展的实质、创新的源泉与作用。2、理解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列举实例说明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重点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难点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导入新课文化在交流的中传播,在继承基础上发展,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是本课要学习的内容。教学过程一、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8页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说明,只有真正投身于社会实践,深入人民群众之中,才能创作出更多的优秀文化作品。1、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实践作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性活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9页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鲁迅的作品主要揭示了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黑暗;高尔基的作品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展示了俄国工人运动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他们都是对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概括和总结。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所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n总之,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旧的文化形态的消亡、先进文化的发展,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二、巨大的作用,深刻的意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9-50页内容,并思考文化创新的意义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我们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不是被动的反映环境的变化,也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创建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失去了创新能力的文化,意味着丧失了新陈代谢的机能,也就意味着生命的衰竭,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充满活力、日益丰富。不断繁荣和发展的民族文化之路,必然是不断前行的文化创新之旅。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三、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1、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今天,我们生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这是一个呼唤文化创新的伟大时代。谁想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谁就应该自觉地技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2、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只有充分认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刻苦钻研,锐意创新,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这是当代中国文化工作者的使命和职责。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1页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思考、讨论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和意义。学生活动:积极阅读并思考所提问题课堂总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社会实践在文化创新中的作用和意义,明确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文化创新的作用,既表现为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又表现为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我们要从中体会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和意义。课堂练习1.(2008广东高考17)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名曲,这些名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表明A.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C.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知识分子答案C。文化的发展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A说法有误;B与材料无关;D说法有误,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2.(2008年广州、肇庆、珠海部分重点中学调研考试)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广东人民创作了《赛龙夺锦》、《旱天雷》、《步步高》、《雨打芭蕉》等一大批富有岭南特色的经典音乐,享誉中外。这说明\n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③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④人们群众需要健康有益的文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C。③本身有误,文化不仅包括人类的精神产品,也包括人类的精神活动。2.(2007年广东省五校联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不仅把科学技术列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而且也为文化的创新指明了方向。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A.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B.实现文化繁荣,提高人的素质C.促进社会制度的变革D.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解析D。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作用和目的都是教材的重点。考生只要熟悉教材,很容易选出D为正确答案。3.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全国文艺演出院团改革创新经验现场交流会上强调,宣传文化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之所以重视文化创新,是因为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文化创新可以取代传统文化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④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解析:B。这是一道因果关系型的选择题,考查学生对国家重视文化创新的原因的认识。文化创新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而不是取代。所以②的说法是错误的。4.下列对文化创新的看法,正确的是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内在动力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④文化创新有利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B。题中表述实际上回答了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问题。①②③侧重回答实践对文化创新的作用,④侧重回答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的反作用。故全选。6.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句话表明A.文化创新的源泉B.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C.文化创新的作用及意义D.文化创新的方法解析C。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文化创新作用及意义的识记、理解、判断能力。A、B项不符合题意。D项也与题意无关,C项正确揭示了文化创新的作用与意义。应选C。7.(多选)(2008广东第三次六校联考)赵树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代表性作家,是20世纪大众文学的领军人物。建国前他就写下了《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等代表作,建国后又写出了《三里湾》这部最早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A.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C.大众化的文化才是先进的文化D.只有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积极投身实践,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n解析ABD。赵树理所写的作品都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体现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要积极投身实践,A、D可以入选;赵树理的作品内容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体现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B可以入选。C说法错误,排除。6.(2007年青岛市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为弘扬长征精神,反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讴歌新时代、新人物,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作协近年来组织了500多名作家展开了“重访长征路,讴歌新时代”大型采风活动。作家们亲身体验了长征的艰难险阻,亲身感受到了社会主义时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征沿途各地发生的巨大变化,极大地激发起了创作灵感和热情,他们纷纷表示要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多出精品力作。结合上述材料,说明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解析答案(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作家们通过采风活动,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激发起了创作灵感和热情,推动了文化创新。(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作家们通过采风活动,多出精品力作,能够繁荣民族文化,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课堂板书教学反思\n科任任教班级《文化生活》第五课教案集体备课部分个人补充部分课题第五课文化创新二、文化创新的途径中心发言人刘学润备课时间第四周上课时间第五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具体方式2、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把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重点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难点理解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化创新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文化创新的途径和方式。教学过程一、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1-52页材料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所以,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二、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柏”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既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任何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创新,都要经历这样途径。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3页“文化名人”和虚框内材料内容,并思考这些材料给我们的启示?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柏”“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而从头开始。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经济、政治、文化各个生活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三、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n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1、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由此可见,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4页“相关连接”内容,并思考这些文化活动的启示?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2、不同民族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享世界文化创新的成果。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这就需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4页内容,并思考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中,应坚持什么原则?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3、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因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就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三、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55页“三个观点”内容,并思考这些观点给我们的启示?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文化发展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要使这条大河水道畅通,水清质美,就必须清理和维护好它的源与流。对于文化创新而言,这意味着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那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被称为“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被称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这些都是不利于文化创新的错误倾向,必须予以克服,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方法进行。纵览古今,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悠久的文明进程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更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课堂总结\n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知道了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这对我们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有重要意义。课堂练习1.(2008广东第三次六校联考)周朝是礼制;到齐国管仲提出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到孔子时候提出三种道德即智、仁、勇;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到汉代时在仁、义、礼、智后面加一个信;到宋代提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到民国时期,孙中山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提出八种道德,叫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就是中国历代延续下来的道德。这说明A.文化创新的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B.文化创新的途径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C.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D.文化创新的成果要服务于社会解析A。“孙中山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提出八种道德”表明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途径之一。其他三个选项与材料无关。2.(2008南京市高三质量调研)对“前贤”的文章,杜甫主张既要兼取众长,加以继承(“转益多师是汝师”),又要区别真伪(“别裁伪体亲风雅”),反对一味因袭(“递相祖述复先谁”)。这给我们的启示是A.亲自实践是创新的根本途径B.人民群众是创新的主力军C.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D.科技是创新的重要工具解析C。对“前贤”的文章要兼取众长,区别真伪,反对一味因袭,也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因此C项符合题意。3.(2007年珠海市高三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明确的文化创新的目标和要求,要做到文化创新就必须A.对传统文化进行否定B.对民族文化进行肯定C.在实践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D.全面吸收外来文化解析C。A、B、D表述有误,要辨证地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4.文化创作的根本途径是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B.推陈出新、革故鼎新C.社会实践D.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解析C。本题考查的目的是在于区别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基本途径”。A、B、D项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C项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故选C项。5.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A.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B.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C.文化工作者的创作努力D.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解析D。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故选D项。6.博采众长表明文化创新应A.坚持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B.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合作C.创造不同民族文化展开竞争的环境D.体现时代精神解析A。题干中“博采众长表明”这一规定性说明了只有A项符合要求,其余各项均应舍去。7.(多选)(2008年茂名市第一次高考模拟考试)于丹在《百家讲坛》中对《论语》的讲解虽未必深刻,但她成功地以中国传统思想为原料,配制出指导现代人养身处世的“心灵鸡汤”,受到亿万群众的热捧。这说明A.继承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B.发展传统文化必须弘扬主旋律\nC.文化的发展必须贴近群众生活实际D.经典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与时尚相结合解析AC。于丹讲《论语》的成功之处在于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进行了符合现代人需要的改造创新,AC入选。B与题意无关,D说法错误,排除。8、(2008年广州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三年级综合练习)辨题:只要实行文化上的对外开放,就能实现文化创新,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答案(1)中华文化具有巨大的包容性,既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又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因此,必须实行文化上的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2)中华文化的创新必须立足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既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又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同时还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3)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4)因此,题目中的观点是不科学的。课堂板书教学反思科任任教班级\n《文化生活》第六课教案集体备课部分个人补充部分课题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心发言人赖艳文备课时间第六周上课时间第七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理解中华文化的古代辉煌历程(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重点源远流长的特点及原因难点源远流长的特点及原因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导入新课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纵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之特点,在整个中华文明史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我们本课来探究神奇的中华文化。教学过程一、中华文化的古代辉煌历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2-63页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些材料说明,中华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上溯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逐渐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汉代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了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宋元明延续着隋唐文化的辉煌,中华文化在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产生了影响后期封建社会发展的宋明理学。明清时期,随着西方近代文化思想的传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开始面临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二、薪火相传,一脉相承1、源远流长的基本特征探访人类文明的发祥地,那些曾经与中华文明相伴而行的古老文明,有的衰落了,有的消亡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4-65页内容,并思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是什么?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汉字与史学典籍2、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汉字与史学典籍(1)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n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4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数千年来,文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5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相传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史官,以后的历朝历代都设置史官。古代史官大都终身世袭,这使他们能够将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我国历史上编撰的史书,其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3、源远流长在于它的包容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三、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通过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今天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经过曲折的探索,实践已经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正在续写更加壮丽的篇章。课堂总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华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明确了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汉字与史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标志。我们要从中体会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续写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加壮丽的篇章。课堂练习《随堂优化训练》相应练习\n课堂板书教学反思\n科任任教班级《文化生活》第六课教案集体备课部分个人补充部分课题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心发言人赖艳文备课时间第六周上课时间第七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2、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的、历史的分析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难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传。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对中华文明的重大贡献。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6页材料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1、文学艺术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7页“相关连接”内容,并思考这些材料的启示?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2、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7页“相关连接”内容,并思考这些材料的启示?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68页“相关连接”内容,并思考这些材料的启示?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n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华东的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与那里的河网纵横等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内陆的滇黔文化,则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华东的吴越文化和内陆的滇黔文化,都是多种文化交融的产物,但是,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1、各具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例如,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代的汉族、鲜卑族、吐蕃族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又如,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包括藏文、彝文、维吾尔族文字、朝鲜族文字等,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其中,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2、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我国多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对中华文化有什么意义?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她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课堂总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基本特征,知道了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文学艺术和一切科技成果,展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不同区域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课堂练习《随堂优化训练》相应练习课堂板书教学反思\n科任任教班级《文化生活》第七课教案集体备课部分个人补充部分课题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一、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心发言人周家云备课时间第七周上课时间第八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的涵义2、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含义(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含义,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含义难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含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导入新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丰富和发展,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本课学习的内容就是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过程一、中华民族之魂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1页材料,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一材料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2、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地位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3、中华民族永不泯灭一个重要原因是:民族精神永不泯灭。伟大的民族精神,熔炼一华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1、基本内涵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总结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2、团结统一\n中华民族的先民很早就认识到,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体必须结成整体,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这种整体意识在全民族得到普遍认同和升华,成为团结统一精神。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2页“土尔扈特东归”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一事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危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迸发出强大力量,使任何征服活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2、爱好和平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3页“世纪宝鼎”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中华民族素来以热情好客、睦邻友好、崇尚交流著称于世,以“礼仪之邦”享誉于史。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中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誉。3、勤劳勇敢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3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中华民族历来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畏强暴、英勇顽强视为重要的优良晶格。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业绩。4、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出自《周易》,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创业追求、生生不息的精神活力。在历代中国中国人民的创业实践中,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列举熟悉的典故和名言,用来说明中华民族是如何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略三、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4页“文化名人”材料,并思考屈原身上体现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爱国主义仅仅是一个口号、一种情感吗?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n2、爱国主义是具体的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作为中国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的最深厚感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3、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5-76页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凝聚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课堂总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明确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我们要从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在实际行动中弘扬爱国主义。课堂练习《随堂优化训练》相应练习课堂板书教学反思\n科任任教班级《文化生活》第七课教案集体备课部分个人补充部分课题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中心发言人周家云备课时间第七周上课时间第八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2、理解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意义(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含义,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重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意义难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意义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意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6――79页内容,并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历程。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一内容说明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一、薪火相传,越燃越旺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近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例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都是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n教师点评: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而且取决于民族的综合素质。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在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过程中,高昂奋进的民族精神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9页“两个观点”内容,并谈谈你的看法。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而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加紧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面对这种挑战,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三、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1页“综合探究”内容,并思考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学生活动:积极阅读、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有了“主心骨”才有了民族精神之魂,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情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只有不断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四、书写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篇章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如何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结合新的实践要求,继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我们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n课堂总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知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以及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等问题。课堂练习《随堂优化训练》相应练习课堂板书教学反思\n科任任教班级《文化生活》第八课教案集体备课部分个人补充部分课题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一、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中心发言人吕梅英备课时间第八周上课时间第九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市场、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2、理解发展多样性文化的意义(二)能力目标正确看待当前文化建设的现状,评价文化市场、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作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坚定爱党、爱国信念。重点评价文化市场、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难点评价文化市场、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导入新课现代文化产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使文化生活色彩斑斓。如何看待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消费?这是本节课要探究的内容。教学过程一、当代文化生活的素描1、大众传媒使人置身于文化市场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6页材料,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一材料体现了当今文化生活的现状。当我们驻足在五颜六色的广告前,留意于书摊上大大小小的报刊杂志,当我们在各种电视节目之间选择,在网络世界倘佯……我们就已经面对着大众传媒的影响,置身于文化市场,步入社会文化生活。2、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发展的特点与原因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7页“相关连接”材料,并思考当代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呈现的特点与原因。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产设备、多样的文化载体、快捷的传播工具,使文化产品的大批量、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与流通成为可能,也给大众传媒插上了飞翔的翅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当代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呈现的特点:大众化、商品化、产业化、规模化、从众化、时尚化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看待当前的文化现状呢?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文化生活有喜也有忧二、文化生活的喜与忧1、文化生活的可喜变化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n例如:它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它可以通过灵活而有吸引力的表现方式,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它便于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它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等等。2、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例如: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有些文化产品借消遣娱乐的名义,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俗趣味,有些媒体单纯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非闻轶事”等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7页“两个观点”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应该全面认识、看待当前的文化现状,不可片面化。它启示我们: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8页“时尚”材料,并谈谈你的观点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略二、发展人民大众喜闹乐见的文化1、什么是大众文化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8页“专家点评”材料,并谈谈你的认识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包括经典的和流行的,传统的和时尚的,高雅的和通俗的,严肃的和娱乐的,等等。然而,无论什么类型、风格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活动,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都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9页“经典与流行”材料,列举熟悉的文化作品,用来说明自己的见解。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略2、怎样发展大众文化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9页内容,并思考如何来发展大众文化?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发展大众文要注意以下几点: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必须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的进步。课堂总结\n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当代文化建设的状况,以及如发展大众文化的问题。明确了现代文化产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使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应该全面认识、看待当前的文化现状,加强管理、正确引导,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课堂练习《随堂优化训练》相应练习课堂板书教学反思\n科任任教班级《文化生活》第八课教案集体备课部分个人补充部分课题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二、在文化生活中选择中心发言人吕梅英备课时间第八周上课时间第九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涵义2、理解文化多样性与倡导主旋律的关系(二)能力目标辨识各种文化现象,正确进行文化选择(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健康文化生活的积极作用,腐朽文化的消极作用。重点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表现及原因难点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表现及原因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导入新课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丰富了文化景观,扩大了文化视野,活跃了文化思想,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文化生活的热情。然而,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也寻求各种机会蔓延,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因此,需要我们在文化生活中作出正确选择。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0页内容,并体会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一内容说明形式多样的文化生活,活跃了文化思想,同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也寻求各种机会蔓延,污染文化环境。一、阳光下的阴影形式多样的文化生活,丰富了文化景观,扩大了文化视野,活跃了文化思想,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文化生活的热情。然而,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也寻求各种机会蔓延,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置身于文化市场的海洋之中,如果不能把握正确的航向,是非观念模糊,良秀不分,就会陷入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泥沼而不能自拔,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恶果。我们越追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越需要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二、提高眼力,拒绝污染1、什么是落后文化呢?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1页漫画内容,思考落后文化的种种表现。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人们常见的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等。落后文化是文化糟柏,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2、什么是腐朽文化呢?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91-92页内容,思考腐朽文化的种种表现与危害。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n这些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仍然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3、我国仍然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首先,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其次,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权钱交易、损人利己、欺诈勒索等现象。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三、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1、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时代背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各种思想文化总是相互冲击、交汇、融合,奔腾向前,永不停息。今天,我们面对的文化有传统的和现代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先进的和腐朽的、积极的和颓废的,等等。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这就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保证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国文化生活的主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随着时代不断前进,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特征更加明显,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3、我国文化建设的内容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只要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百花园中不懈耕耘,人人都能享有充满阳光的文化生活。课堂总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正确进行文化选择的有关知识,知道了什么是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以及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奏响主旋律,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等问题。课堂练习《随堂优化训练》相应练习\n课堂板书教学反思\n科任任教班级《文化生活》第九课教案集体备课部分个人补充部分课题第九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心发言人曹传军备课时间第九周上课时间第十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当代先进文化的内涵、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2、理解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必要性(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自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坚定爱党、爱国信念,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重点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难点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导入新课现代科技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一些落后、腐朽文化也寻机蔓延,危害社会,因此,弘扬主旋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成为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学过程一、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5页材料,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中华文化曾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但是,当近代西方国家冲破封建制度的罗网,取得日新月异的进步时,中国仍然处于日趋没落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经济、政治、文化都落后了。如何赶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是几代中国人的求索。近代中国历史证实了一个结论:奉行“全盘西化”论或“文化复古主义”,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只有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以人民革命实践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人民群众为创造主体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充满了旺盛活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先进文化。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7页“相关连接”材料,并结合历史知识思考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文化发展的作用。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二、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7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本质要求是什么?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n教师点评:社会主义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本质要求2、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教师活动:引导思考为什么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和我国的性质决定的。3、发展先进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1)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尽管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有很多新变化,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基本规律。迄今为止,没有哪一种理论、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这样保持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产生如此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所以,发展先进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2)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指导思想是判别文化性质和方向的主要标志。我们所要建设的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的文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立党立国之本,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3)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但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不会对文化的发展方向采取放任的态度。在世界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长期共存、多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8页“相关连接”材料,并思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会不会影响文化的多样性?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不会4、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会妨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统一的,同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化是统一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化。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单调、凋零、枯竭,失去吸引力和感召力。但是,思想文化越是多样化,越是需要主心骨。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文化建设就会混乱、失误、受挫,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和生命力,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思想准则。三、永不退色的旗帜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99-100页内容,并思考如何做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1、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n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反映了一个政党的思想境界和精神追求。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断发展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所以,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2、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它的发展和繁荣只能立足于这个伟大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各方面文化工作,衡量和检验文化工作的成果,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推动文化创新。课堂总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问题。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最根本的就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课堂练习《随堂优化训练》相应练习课堂板书教学反思\n科任任教班级《文化生活》第九课教案集体备课部分个人补充部分课题第九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心发言人曹传军备课时间第九周上课时间第十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2、理解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二)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自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坚定爱党、爱国信念,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重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难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导入新课上一节我们知道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各方面文化工作。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如何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问题。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0页内容,并体会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一内容说明积极参加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利于提高公民素质。一、培育“四有”公民的根本目标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1页“专家点评”内容,思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以及为什么建设精神文明?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1、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n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二、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1、发展教育事业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2页“相关连接”内容,思考国家这一措施对建设精神文明有什么意义?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发展。(1)发展教育事业的原因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发展教育事业的要求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发展科学事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2页“两个观点接”内容,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发展科学事业要充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扶持党和国家重要的新闻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要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三、亿万人民的创建活动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4页两个“相关连接”内容,思考如何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发展先进文化,本质上是一个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而不断进行文化创造的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创建过程。这一有亿万人民参加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深叶茂的土壤。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例如: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活动,各级党政机关开展的创先争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以及社会各界组织的“希望工程”、“送温暖”、“手拉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扶残助残”公益活动等。各具特色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人们在自觉参与的过程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思想觉悟得到启发,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意识得到增强,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这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正在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n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课堂总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关知识,知道了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人们在自觉参与的过程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思想觉悟得到启发,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意识得到增强,青年学生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课堂练习《随堂优化训练》相应练习课堂板书教学反思\n科任任教班级《文化生活》第十课教案集体备课部分个人补充部分课题第十课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中心发言人陈丙东备课时间第十周上课时间第十一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核心、原则。2、理解思想道德建设以及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性。(二)能力目标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比较鉴别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加强自身修养的重大作用,自觉树立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点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难点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导入新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就是要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做一个有坚定思想信念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本节我们学习思想道德建设问题。教学过程一、我心目中的道德规范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5页材料,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涌现出许多道德典范,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风尚,舍己为人、公而忘私,正确处理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人们心目中的道德典范,总是带着不同时代的印记。道德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今天,我们把培育“四有”公民,作为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要联系新时期新阶段的实际,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二、紧紧抓住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1、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6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是什么?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n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这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思想道德的显著标志。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这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与以个人主义为原则的资本主义思想道德的根本对立之处。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有哪些重要内容?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1)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3)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7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三、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1、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性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2、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要求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7-108页“四个观点”材料,并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思想道德观念。与此同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也利用市场经济的弱点,侵蚀人们的思想、败坏人们的道德。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内容。其中,特别要强调以诚实守信为重点。(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加强依法治国,还需要不需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也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德治国。(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今天我们大力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人人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8页材料,并思考我国倡导什么样的传统美德?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略课堂总结\n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有关问题。明确了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课堂练习《随堂优化训练》相应练习课堂板书教学反思\n科任任教班级《文化生活》第十课教案集体备课部分个人补充部分课题第十课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二、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中心发言人陈丙东备课时间第十周上课时间第十一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记思想道德修养、知识文化修养的含义2、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的关系(二)能力目标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比较鉴别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加强自身修养的重大作用,自觉树立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点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的关系难点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的关系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建议导入新课上一节我们学习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具体要求,本节我们进一步探究如何提高我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等问题。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08-109页内容,并体会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这一内容说明生活中往往存在道德冲突,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辨别、选择能力。一、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今天,许多人都感到生活的变化真是太快了。不断加快的城镇化进程,使大批农民成为城镇居民;新型产业的崛起与传统产业的衰落,使众多劳动者不得不面对新的择业问题;网络的普及,使越来越多的人进入社会交往的新天地等等。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在告别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常常遭遇思想道德上的“两难选择”。如何正视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呢?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二、在知识文化的陶冶中升华1、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1)知识文化修养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就是知识文化修养。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是知识文化修养的重要内容。(2)思想道德修养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n2、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10页“两个观点”内容,思考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应该是怎么样的?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首先,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掌握科学知识和文史知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提高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有助于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反之,缺乏知识文化修养,就容易是非不分,善恶难辨,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其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提高思想道德认识,重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知识文化修养水平。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造福。不注重思想道德修养,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也难以避免人格上的缺失,甚至危害社会。3、知识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知识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真正有知识文化涵养的人,也应该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思想道德的人。三、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11-112内容,思考如何加强自身修养,提高道德水平?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1、永无止境的过程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2、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积极的、健康的、进步的思想道德,总是同消极的、有害的、落后的思想道德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只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划清唯物论与唯心论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界限,科学与迷信的界限,文明与愚昧的界限,才能切实增强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为此,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思想道德观念。与此同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也利用市场经济的弱点,侵蚀人们的思想、败坏人们的道德。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内容。其中,特别要强调以诚实守信为重点。(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加强依法治国,还需要不需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n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也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德治国。(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今天我们大力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人人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08页材料,并思考我国倡导什么样的传统美德?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教师点评:略课堂总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有关问题。明确了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课堂练习《随堂优化训练》相应练习课堂板书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