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5 MB
- 2022-08-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生物必修3教案全集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能力方面:1.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内环境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2.教学难点(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四、教学用具:幻灯片五、课前准备: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章引入让学生阅读章引言并体会内环境的重要性阅读思考引入新课〖板书〗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问题探讨〔生答师提示〕1.图1中是人体血液中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等;图2中是单细胞动物草履虫。2.血细胞生活在血浆中。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环境中。两者生活环境的相似之处是:都是液体环境;不同之处是:血细胞生活在体内的血浆中,并不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草履虫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与外界环境相比,血浆的理化性质更为稳定,如温度基本恒定等。思考回答创造问题情境,引入新课\n〖填空式提问〗所有的生命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也是如此。〖问〗单细胞生物是怎样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呢?多细胞生物呢?阅读思考回答〔板书〕一、体细胞生在细胞外液〖问〗什么是体液?〖引导提示〗体液——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1.体液的成分和组成呢?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1.体液血浆细胞外液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阅读思考回答〔思考与讨论1〕〖师提示〗1.细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细胞外的体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血细胞直接生活在血浆中,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大量淋巴细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见,细胞外液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2.血浆组织液淋巴同它们都属于细胞外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基本化学组成相同。学生讨论后回答\n〔板书〕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异存在的部位血管内组织细胞之间淋巴管中生活于其中的细胞种类各种血细胞体内各组织细胞淋巴细胞等所含的化学成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蛋白质很少3.当血浆流经毛细血管时,水和一切能够透过毛细血管壁的物质可以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进入组织细胞间隙而成为组织液,绝大多数的组织液在毛细血管静脉端又可以重新渗入血浆中。少量的组织液还可以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经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由此可见,全身的细胞外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细胞外液的成分〔资料分析〕老师提示。1.提示:表中的化学物质可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无机物包括水和无机盐离子(如Na+、K+、Ca2+、Mg2+、Fe2+、Cl-、HPO42-、SO42-、HCO3-)等,有机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蛋白质(如血清白蛋白、血清球蛋白、纤维蛋白原等)、脂质(如各种脂肪酸、脂肪、卵磷脂、胆固醇)、氨基酸氮、尿素氮、其他非蛋白氮和乳酸等。2.还含有气体分子(主要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其他有机物(如维生素)等。3.Na+、Cl-含量较多。它们的作用主要是维持血浆渗透压。4.维持血浆的酸碱平衡。分析回答\n5.提示:如血浆中的葡萄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食物中的淀粉经消化系统消化后,分解为葡萄糖,经小肠绒毛吸收后进入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进入组织细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最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并排入内环境中。二氧化碳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肺,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而多余的水主要在肾脏通过形成尿液排出体外。(其他合理答案也可)。〔板书〕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旁栏思考题〕〖提示〗:哺乳动物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思考回答〔板书〕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思考与讨论〕〖师提示〗1.Na+和Cl-等直接来自于食物,不需要经过消化可以直接被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主要来自于食物中的糖类和蛋白质。糖类和蛋白质是两类大分子物质,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分解为葡萄糖和氨基酸才能被吸收。上述物质在小肠内经主动运输进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的毛细血管中,再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进入组织液和淋巴。2.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与H2O结合,在碳酸酐酶作用下,发生下列反应:CO2+H2OH2CO3H++HCO3-。HCO3-通过与细胞外的阴离子交换到达细胞外液,即组织液、血浆或淋巴中。主要与呼吸系统有关。3.人体具有体温调节机制以保持细胞外液温度的恒定。详细内容可参考教材第2章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内容。参与体温调节的器官和系统有皮肤、肝脏、骨骼肌、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等。思考讨论回答\n4.提示: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主要通过皮肤分泌汗液,泌尿系统形成、排出尿液和呼吸系统的呼气这三条途径来排出,其中以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排泄途径为主。例如,血浆中的尿素主要通过肾脏形成的尿液排出体外。血浆中的CO2通过肺动脉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由于血液中的CO2分压大于肺泡中CO2的分压,CO2就从血液中向肺泡扩散,再通过呼气运动将其排出体外。〔小结〕略。八、板书设计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体液——人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体液血浆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淋巴等二、内环境1、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2、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脑脊液、精液等。n呼吸道、肺泡壁、尿道、消化道、生殖道属于外环境。n汗液、尿液、泪液、消化液等不属于体液。n细胞中的各种成分不属于内环境,如血红蛋白。3、人体细胞的内环境(1)血细胞:血浆(2)组织细胞:组织液(3)淋巴细胞:淋巴液(4)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5)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4、成分(1)相同:水、无机盐、蛋白质、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2)不同:血浆中含较多蛋白质,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5、三者的联系:\n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n特点: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高。n关键因素:1、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2、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自于钠离子与氯离子。3、37℃时,血浆渗透压约为770千帕,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2、酸碱度(1)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2)维持稳定:与缓冲物质有关,如H2CO3/NaHCO3、NaH2PO4/NaHPO4等。3、温度:维持在37℃左右。四、内环境的生理意义:是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五、构建模型九、布置作业基础题1.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是()A.Fe2+B.K+C.Na+D.Ca2+2.下列哪项不是由人体内环境成分明显变化引起的病症()A.浮肿B.手足抽搐C.贫血D.尿毒症3.正常情况下,动物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的数量主要取决于()A.组织中氧气的浓度B.细胞膜上氧气载体的数量\nC.细胞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D.细胞中ATP的数量4.下列物质中,可在血浆中找到的有()A.甲状腺激素、氧、尿素、小分子蛋白质B.氨基酸、麦芽糖、二氧化碳、钠离子C.蛋白酶、钙离子、脂肪、葡萄糖D.呼吸酶、脂肪酸、尿酸、胆固醇5.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6.在下列物质中,不参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A.血红蛋白 B.葡萄糖 C.二氧化碳和氧 D.氨基酸7.血浆中水的来源是( )A.组织液 B.消化道、组织液、淋巴C.淋巴和组织液D.消化道和组织液8.血细胞、肌细胞,和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依次是:( )A.血浆、体液和体液 B.血液、体液和淋巴C.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D.血液、细胞外液和体液拓展题9.右图是人的体温变化简图,请据图回答:34353637383940414243440C死亡体温过高中暑体温过低死亡低温疗法发热肌肉运动静息范围低温麻醉(1)当人受到寒冷刺激时,可通过神经和激素的调节来维持正常的体温,此时体内分泌量明显上升的激素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2)当肌肉运动时,体温迅速升高,最高可达______℃,此时,机体可通过___________和_________,使散热量大增,从而维持体温的恒定。(3)由于体温过高,引起死亡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人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产生了大量的乳酸。请回答下列的问题:(1)从电离的角度看,此代谢的反应物、生成物各属于什么物质?(2)乳酸进入血液后,会与血液中的H2CO3/NaHCO3这对缓冲物质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这一反应会使乳酸原有的电离平衡发生什么变化?(3)这些变化具有什么生理意义?你做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是什么?1.C 2.C 3.A 4.A 5.D 6.A 7.B 8.C\n9.1)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2)40;皮肤血管舒张汗液的分泌增多3)体温过高,酶活性丧失,新陈代谢停止,造成机体死亡10.(1)葡萄糖作为反应物属于非电解质,生成物乳酸为电解质(2)使乳酸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3)上述变化使得血液中pH改变较小,从而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由于生成大量的乳酸钠和碳酸使氢离子浓度减小;由于乳酸是一种弱酸,可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中的酸碱度影响不大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2、简述稳态的调节机制。能力方面: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四、教学用具:幻灯片五、课前准备: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老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问题探讨”〔生答师提示〕1.血浆生化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健康机体的生化指标一般都处于正常范围内。当机体某项生理功能出现障碍时,势必影响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因此血浆的生化指标可以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并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例如,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的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的活性最高,在血浆中的活性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时,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引起血浆中转氨酶活性升高。2.这说明(1)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内环境的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稳定;(2)不同个体存在一定差异。3.(1)肌酐含量超标,肌酐是有毒的代谢废物,积累过多会影响健康。这表明肾脏的排泄功能有障碍。思考回答\n(2)葡萄糖含量超标,血糖含量过高可并发酮症酸中毒、糖尿病的心血管合并症等。(3)甘油三脂超标,可引起高脂血症,易并发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问〗随着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内环境会因此而剧烈变动吗?〔板书〕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思考〗在非典时期,我们每天都要测好几次体温,早上、中午、晚上的体温是否相同?你周围的同学的体温是否相同?大致相差多少?何为稳态?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这种动态平衡是通过__________来实现的。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通过_调节作用_,使各个器官、系统_协调活动_,共同维持内环境的_相对稳定状态_叫做稳态(Homeostasis)。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思考与讨论〗〖思考〗机体内各个器官、系统为什么能保持协调一致?内环境的稳态会不会出现失调的情形?目前普遍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__________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师引导提示〗1.绝大多数人都有过发高烧的经历,可以让同学先谈谈自己发高烧时的感受。学生思考与讨论\n〔社会联系〕正常的体温是体内细胞进行各种生化反应最适宜的温度。在发高烧的状态下,由于内环境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体内的各种反应出现紊乱,于是机体功能发生异常。发热时的主要症状大部分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病人感觉不适、头疼、头晕、嗜睡等,同时常有食欲不振、厌食、恶心的表现。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解代谢过旺的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伤。孕妇发热可能导致胎儿发育障碍,是一个重要的致畸因子。对于6个月至4岁的幼儿来说,持续高热容易发生惊厥,相当数量的患儿由此造成脑损伤,如智力落后,甚至癫痫,因此应注意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2.内环境渗透压会变小。当内环境渗透压变小时,内环境中的水将较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水肿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严重时会出现疲倦、周身不适、表情淡漠、恶心、食欲减退、皮下组织肿胀等症状。3.因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易造成体内缺氧。这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势必影响内环境的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不甚剧烈,并且机体代偿机制良好,内环境的波动较小,仍能维持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剧烈,机体代偿机制不好,内环境稳态将受到破坏,就会影响身体健康。〖师提示、讲解〗夏天时,空调房间与室外的温差较大,如果经常进出空调房间,就会出现咳嗽、头痛、流鼻涕等感冒症状。如果在温度较低的空调房间呆的时间过长,就会引起关节酸痛或颈僵背硬、腰沉臀重、肢痛足麻、头晕脑胀等。如果呆得太久,由于空气不好,容易使人头晕目眩。这些症状就是空调综合征,俗称空调病。空调病的主要表现为:感冒、过敏、风湿痛、黏膜干燥、紧张、烦躁、注意力难以集中、头痛,等等。据分析,空调对人的影响主要在于:空调风使人体表面水分蒸发量加大,毛孔收缩,不能正常排汗,也会引起内分泌的紊乱;空调房间里,气流方向经常变换,气流速度增加,空气热量不断变动等因素干扰了人体的嗅觉,削弱了人体对空气中病菌、过敏原和异味的反应;房间内湿度太低,会对眼、鼻等处的黏膜产生不利作用,导致黏膜病;室内空气与外界几乎隔绝,干燥而又温度适宜,空气中有害细菌含量快速上升。生思考回答〔板书〕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思考:在什么情况下葡萄糖才能够正常分解提供能量?在何种情况下酶才能正常发挥催化作用?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思考回答\n〔实验并讨论〕〖师提示〗1.生物材料加入HCl或NaOH后pH的变化更像缓冲液。2.提示:缓冲液加入少量酸碱后,pH变化不明显。原因是磷酸缓冲液中含有NaH2PO4/Na2HPO4,其中NaH2PO4溶液呈酸性,当加入少量NaOH时,可以中和OH-;Na2HPO4溶液呈碱性,当加入少量HCl时,可以中和H+。水溶液则不同,因而加入酸碱后,pH变化明显。3.提示: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等,它们能够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此外,机体还可以通过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来维持pH稳定。例如,当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中会产生大量的乳酸和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可与血液中的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可以分解成C02和水。血液中的C02增多会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C02排出体外,所以对血液的pH影响不大。当乳酸钠进入血液后,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以及机体的调节作用,可以使血液的酸碱度维持相对稳定。看或做实验,思考〔小结〕略(黑体字部分)。学生小结八、板书设计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Homeostasis: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活的必要条件。九、布置作业典型例题例1、从事养殖业的人员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大多数海产鱼类不能在淡水中生存,因为在淡水中()\nA.氧浓度较低B.不能维持体内水分平衡C.缺少食用的动、植物D.二氧化碳浓度较高解析:海水的浓度高,海产鱼类长期适应环境,细胞内无机盐浓度与海水浓度是相当的,如在淡水中生活,细胞就会吸水,不能维持体内水分平衡。答案:B例2、(2003年上海)某人患急性肠胃炎引起腹泻,医生给予生理盐水,其首要目的是( )A.提供能量 B.供给营养C.维持水分代谢的平衡 D.维持无机盐代谢的平衡解析:水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人体内的各项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患肠胃炎的病人,典型的症状是腹泻,此时消化道吸收水分的能力降低,导致人体内缺水,因此要给病人输液补充水分,输液时要给病人输生理盐水,以维持体内渗透压的平衡。●基础题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影响稳态的因素是()A.温度 B.酶 C.pHD.渗透压2.下列哪项叙述适于描述稳态的生理意义()A.使体温维持相对稳定B.使体液的PH值维持相对稳定C.使内环境的渗透压维持相对平衡D.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3.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4.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D.当血液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5、“人类不能生活在纯氧的环境中”,这一叙述是( )A、不对的,因为身体细胞需要氧,以氧化有机物获得能量B、不对的,因为人体所吸收的纯氧经呼吸道进入血液时,已有许多CO2产生,不影响呼吸的调节。C、对的,因为血液中应有适量的CO2作为调节呼吸作用的物质D、对的,因为纯氧会使身体细胞的氧化作用太剧烈,而无法维持恒定性\n6、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各项不引起组织水肿的是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7、关于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肾小管在吸收水的同时吸收盐B、渴的时候体内水绝对少C、肾小管对盐的重吸收要消耗能量D、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有拮抗作用8、下列关于生命活动的调节叙述正确的是()A、生长素可以加快新陈代谢,因而生长素是种高效的酶B、生长素总是从高处向低处运输C、CO2可以有效刺激呼吸中枢,从而使呼吸加深加快,因而CO2也可以调节生命活动,属于体液调节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共同调节血糖,让血糖浓度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因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拓展题9、帕金森氏症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运动时不自主地震颤,患者十分痛苦。瑞典科学家卡尔松的研究表明,神经末梢中的“多巴胺”缺乏是帕金森氏症的病因,并找到了“多巴”作为缓解该病的有效药物,卡尔松因此获得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现在已知“多巴”可以在人体内转化成“多巴胺”;而一种名为“利血平”的药物可耗竭神经末梢中的多巴胺。为了验证“多巴胺缺乏是引起运动震颤的原因”,请你依据所给的材料和用品来补充和完善实验设计的方法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一)主要实验材料和用品:小鼠、生理盐水、用生理盐水配制的一定浓度的利血平溶液、用生理盐水配制的一定浓度的多巴溶液等。(二)实验步骤: (1)把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分为数量相等的A、B两组。 (2)A组注射一定浓度的利血平溶液,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随后在相同的条件下饲养,观察并记录小鼠的运动状况。 (3)继续实验:A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继续饲养,观察并记录小鼠的运动状况。(三)预测实验结果: A组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组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叶柄叶片CB10、某同学设计了一个验证“幼嫩叶片可以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阻止叶柄脱落”的结论实验。\n材料:如图所示健康植物若干,不含(或含)生长素的羊毛脂,剪刀等步骤:第一步:取两盆长势相同的植物,去除顶芽,分别标号甲、乙。第二步:用剪刀剪去甲盆植物叶片C在叶柄断口敷上不含生长素的羊毛脂;乙不作处理。第三步:甲乙两植物置于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叶柄C的情况。问题:⑴实验中去掉顶芽有无道理?为什么?该同学用叶片C作研究对象有无不当?为什么?⑵如对不当之处作了修改,该同学可能得到的实验现象是⑶如果让你参与实验,你准备如何完善设计?参考答案:1.B 2.D 3.C 4.D 5、C6、D7、C8、C2.9.(3)注射一定浓度的多巴溶液 注射等量的生量盐水(三)注射利血平后出现运动震颤(1分),注射多巴后运动恢复正常(1分)实验过程中始终运动正常10、⑴有,避免顶芽产生生长素的影响有不当,应选用A作研究对象,如选C还有AB叶片产生的生长素的影响⑵叶柄脱落不能⑶另设第三组丙去掉A叶片在叶柄断口敷上含生长素的羊毛脂叶柄A不脱落。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2)人脑的高级功能。2.教学难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四、教学用具:幻灯片五、课前准备:六、教学课时:2\n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问题探讨组织学生讨论思考讨论引发兴趣〔板书〕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思考与讨论〕(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1.反射 非条件反射(先天的);条件反射(后天的)。2.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缺一不可)。〔提示及板书(黑体)〕1.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2.反射弧一般都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3.不能;至少需要两个,如膝跳反射等单突触反射的传入神经纤维经背根进入中枢(即脊髓)后,直达腹根与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而绝大多数的反射活动都是多突触反射,也就是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神经元参与;而且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4.蛙的搔扒反射有脊髓的参与,人的膝跳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等也都有脊髓参与。思考回答〔板书〕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问题〕反射活动中,在反射弧上传导的是兴奋。什么是兴奋呢?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认识,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提问:兴奋的本质是什么呢?如何产生?又是如何传导的呢?〖板书〗1.神经纤维上传导(双向性)(1)未受刺激时: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2)某部位受刺激生兴奋时,该部位膜外由“正”→“负”膜内由“负”→“正”(3)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回路思考回答\n(4)兴奋以电流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思考与讨论2〕〔提示及板书〕很明显,由于突触间隙的存在,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不能以神经冲动的形式进行传递,而是通过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形式将兴奋传递下去的。〖讲述及板书〗(1)突触的定义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2)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①突触前膜——突触小体的膜;②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③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3)突触小泡内递质的释放作用(4)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为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内,只能由前膜释放,作用于后膜,使后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而不能按相反的方向传递。突触小体内近前膜处含大量突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递质。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其中的突触小泡就释放递质进入间隙,作用于后膜,使另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思考回答〔板书〕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资料分析〕〔提示〕1.成人和婴儿控制排尿的初级中枢都在脊髓,但它受大脑控制。婴儿因大脑的发育尚未完善,对排尿的控制能力较弱,所以排尿次数多,而且容易发生夜间遗尿现象。2.是控制排尿的高级中枢,也就是大脑出现了问题。3.这些例子说明低级中枢受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阅读分析回答阅读、提取信息能力和迁移能力〔板书〕五、人脑的高级功能1.中央前回第一运动区中央前回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复杂精细程度有关。2.言语区(1)运动性失语症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2)听觉性失语症听不懂——听觉性失语症思考讨论回答\n〔思考与讨论3〕〔旁栏思考题〕3.大脑皮层与内脏活动的联系4.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协调统一神经系统是人和高等动物的主要的功能调节系统,各项生命活动一般都是在大脑皮层、下丘脑、植物性神经等共同调节作用下才得以协调进行。(四)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在动物体内是同时存在的,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二者这两种调节作用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一方面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如性激素的分泌就是受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的;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激素就是大脑的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在上述这两种调节作用中动物的各项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调节。〔提示〕可能是H区出现了问题。提示:记忆必须加以巩固才能持久,巩固的方法是复习。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进入人脑的信息量非常大,据估计仅有1%的信息能被较长期地记忆,大部分都将被遗忘。能被长期贮存的信息是反复被运用的。通过反复运用,信息在短期记忆中循环,从而延长信息在其中的停留时间,这样就使这些信息更容易转入长期记忆。〔小结〕总结总结能力八、板书设计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1.反射:非条件反射(先天的);条件反射(后天的)。2.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缺一不可)。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神经纤维上传导(双向性)(1)未受刺激时: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2)某部位受刺激生兴奋时,该部位膜外由“正”→“负”膜内由“负”→“正”(3)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局部电流回路\n(4)兴奋以电流的方式沿着神经纤维迅速向前传导三、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的定义: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2)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①突触前膜——突触小体的膜;②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或树突膜;③突触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3)突触小泡内递质的释放作用(4)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四、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五、人脑的高级功能1.中央前回第一运动区中央前回皮层代表区的位置与躯体各部分的关系是倒置的。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复杂精细程度有关。2.言语区(1)运动性失语症: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2)听觉性失语症:听不懂——听觉性失语症3.大脑皮层与内脏活动的联系4.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协调统一神经系统是人和高等动物的主要的功能调节系统,各项生命活动一般都是在大脑皮层、下丘脑、植物性神经等共同调节作用下才得以协调进行。六、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九、布置作业典型例题例1.电在生物学研究中用途广泛。右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现在E处施加电剌激,使其兴奋。受到剌激后,E处膜内外电位变化及其所产生的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A.内负外正,向下B.内负外正,向上C.内正外负,向下D.内正外负,向上解析:神经细胞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受到剌激后发生电位逆转,成为内正外负。而在突触部位的兴奋传导,具有单向性,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答案:C例2.下图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为了研究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方向和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方向,进行了相关实验。联系图解回答下列问题:\n(1)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___________,能代表反射弧的结构为(用图中序号表示)______________;(2)刺激图中b点,则b点发生的膜电位变化是________,图中______点可发生兴奋;(3)若刺激d点,图中_________点可发生兴奋;(4)由图中可看出一个神经元的突触小体与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相接触而形成突触,图中共有突触_____________个。(5)由此说明: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上的传导是_____________。兴奋在两个神经元间的传递是_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具有双向性,而在突触部位的兴奋传导,具有单向性,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向突触后膜。答案:(1)神经中枢①②③④⑤(2)由外正内负变成内正外负acde(3)ce(4)胞体或树突3(5)双向的单向的神经递质只能有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基础题1.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准确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兴奋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抑制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抑制2.下列有关突触结构和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转变成电信号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3.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是①传入神经②传出神经③感受器④神经中枢⑤效应器A.②④B.①④C.①②D.②⑤4.在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可能由A.轴突→树突→细胞体B.轴突→细胞体→树突C.树突→细胞体→轴突D.细胞体→树突→轴突5.下图所示为反射弧示意简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因为()A.在②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nB.在③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C.在④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D.以上说法都对6.下图为脊髓反射模式图,请回答:(1)对反射弧结构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代表传出神经B.③代表神经中枢的突触C.M代表效应器D.S代表感受器(2)在反射弧中,决定神经冲动单向传导的原因是A.冲动在S中单向传导B.冲动在②中单向传导C.冲动在③中单向传导D.冲动在①中单向传导(3)在③中与兴奋传导有关的化学递质是______________。(4)假设M是一块肌肉,现切断a处,分别用阈值以上的电流刺激Ⅱ、Ⅲ两处,则发生的情况是:刺激Ⅱ处,肌肉_____;刺激Ⅲ处,肌肉______。(5)在离肌肉5毫米的工处给予电刺激,肌肉在3.5毫秒后开始收缩,在离肌肉50毫米的Ⅱ处给予电刺激,肌肉在5.0毫秒后开始收缩。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为:_____毫米/毫秒。答案1.B2.D3.A4.D5.B6.(1)A(2)C(3)乙酰胆碱或单胺类物质(4)收缩无反应(5)30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能力方面:1、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2、尝试运用反馈调节的原理,解释一些生命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1.讨论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2.探讨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n(1)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2)血糖平衡的调节。2.教学难点: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四、教学用具:幻灯片五、课前准备: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或板书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活动教学意图“问题探讨”〖提示〗计算:如果仅靠血液中的葡萄糖,马拉松运动员只能跑1min左右(0.8~1.2min)。讨论:可能会导致血糖含量短暂的轻度下降,但仍能基本保持稳定,不会影响运动。因为在运动过程中,血糖会因补充肌肉消耗的糖类物质而含量下降,同时,血糖会随时从储能物质的分解、转化等得到补充。思考回答一、激素调节的发现激素调节:有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的进行调节。引导学生“资料分析”—促胰液素的发现【提示】1.不迷信权威、创造性思维、严谨的实验设计等。2.他们的科学发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发现促胰液素;其二是发现了不同于神经调节的另一种调节方式──激素调节。阅读思考讨论回答二、激素调节的实例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思考与讨论〗师提示。1.在运动员的比赛过程中,血糖可以通过三条途径得到补充:食物中的糖类经过消化和吸收、糖原分解为葡萄糖及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2.这是因为这些被吸收到体内的葡萄糖部分合成糖原储存起来了,部分转化为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质,还有一些被氧化分解了,所以血糖含量很快恢复正常。组织【模型建构】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提示〗1.乙代表胰岛。2.当血糖水平升高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增加,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减少;反应的结果将使体内血糖水平下降到正常水平。当血糖水平降低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减少,同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从而使体内血糖水平上升到正常水平。应用模型进行分析提示:当身体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时,体内血糖水平将会上升,多余的血糖将会从尿中排出,出现糖尿病。〖旁栏思考题〗生思考师提示。思考回答模型建构分析讨论交流分析回答\n〖提示〗反馈调节有正负反馈之分,其中负反馈在日常生活及人体的生理活动中都很常见。我们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电冰箱、空调等的调温系统都是根据负反馈原理来设计的,机体内的许多生理活动,如绝大多数激素的分泌、体温调节等都是负反馈调节的最好例子。正反馈在人的正常生理活动中也是存在的,如排尿反射、血液的凝固过程、分娩过程、月经周期中黄体生成素的释放等。日常生活中也不乏正反馈的实例,如某位学习刻苦的同学得到表扬后,学习更加刻苦。〖与社会的联系〗生思考师提示。提示: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与人们的饮食状况和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饮食过多而不节制,营养过剩,体力活动过少,从而造成肥胖(脂肪堆积)等是糖尿病的诱因之一。现代社会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伴随着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等多种应激状态,体内升高血糖的激素(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会大量分泌,从而使血糖升高。糖尿病的治疗必须以饮食控制、运动治疗为前提。糖尿病病人应控制进食糖类食物,减少高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量,适量增加高纤维及淀粉类食物。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尽可能做全身运动,包括散步和慢跑等。在此基础上,适当使用胰岛素增敏剂等药物。三、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小结〗略八、板书设计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一、激素调节的发现激素调节:有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的进行调节。二、激素调节的实例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三、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九、布置作业典型例题〖例1〗正常情况下,人体进食后血液内()A.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B.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增加C.胰岛素含量减少,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D.胰岛素含量增加,胰高血糖素含量减少答案:D\n〖例2〗切除某动物的垂体后,血液中()A.生长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也减少B.生长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增加C.生长激素增加,甲状腺激素也增加D.生长激素增加,甲状腺激素减少解析:该动物的垂体被切除后,失去了生长激素的产生场所,所以血液中该激素的浓度会下降,这样就排除了C、D。同时也失去了产生各种促激素的场所,也就没有了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答案:A基础题1.下列激素中,由同一种腺体分泌的是()A、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雄性激素、雌激素、孕激素D、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激素释放激素所作用的器官分别是()A、性腺、甲状腺、肾上腺B、垂体、甲状腺、肾上腺C、垂体、垂体、垂体D、垂体、垂体、肾上腺3.当人体长时间大量运动后,血液中的水、无机盐、葡萄糖等营养物质会大量消耗,此时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会发生怎样的变化()A、胰岛A细胞活动加强,胰岛B细胞活动减弱B、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活动都加强C、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活动都减弱 D、胰岛A细胞活动减弱,胰岛B细胞活动加强4.下列两种激素属于拮抗作用的是()A、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B、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C、雌激素和孕激素D、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5.在下列关于酶和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激素的作用与神经的调节作用密切联系B、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酶C、激素产生后一般作用于其它细胞D、能产生酶的细胞不一定能产生激素6.给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进入休克状态,要使其及时苏醒可注射适量()A、甲状腺激素B、生理盐水 C、性激素D、葡萄糖7.下列有关动物激素功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有些激素促进动物的发育B.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以激素调节为主C.有些激素促进动物的生长D.有些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8.下列包括促进血糖升高的激素最全的一组是:①胰岛素②胰高血糖素③糖皮质激素④肾上腺素⑤性激素()A.①②③B.②③⑤C.②③④D.①④⑤9.皮肤、肠粘膜组织发生炎症时,产生和释放的组织胺使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大,血浆则渗入组织间隙而形成水肿。组织胺对血管的这种调节方式为()\nA、激素调节B、体液调节C、高级神经中枢调节D、植物性神经调节10.下列每组疾病中,由同一种激素分泌异常所引起的疾病是()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垂体↓↓(E)甲状腺(B)↓甲状腺激素寒冷.过度紧张等A.糖尿病和坏血病B.侏儒症和肢端肥大症C.呆小症和侏儒症D.巨人症和大脖子病(C)答案:BCAABDBCBB拓展题11.右图为甲状腺活动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D)(1)请用“+”(促进)或“-”(抑制)表示图中A.B.C.D四处的作用性质。A.B.C.D.(2)当受到寒冷刺激时,甲状腺受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的E()的调节,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3)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又受血液中含量多少的调节和控制。答案:(1)+.+.-.-(2)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3)甲状腺激素知识点参考动物及人体内主要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及其主要生理作用化学性质激素的中文名主要来源主要作用异常时的主要表现分泌不足分泌过剩含氮氨基酸衍生物甲状腺激素素 甲状腺促进糖和脂肪氧化分解,促进生长发育,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若幼年易患呆小症甲状腺功能亢进\n激素 去甲肾上腺素神经系统、肾上腺髓质可以使多种激素,如促性腺素、ACTH、TSH的分泌受到影响肾上腺素肾上腺髓质提高多种组织的兴奋性,加速代谢肽类及蛋白质激素胰岛素胰岛B细胞调节代谢,降低血糖糖尿病 胰高血糖素胰岛A细胞调节代谢,使血糖升高促胰液素消化管促进胆汁和胰液中HCO3-的分泌抗利尿激素下丘脑、神经垂体增加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水分从尿中排出生长抑素下丘脑抑制生长激素、胰岛素等多种激素的分泌生长素垂体促进生长,影响代谢侏儒症 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催产素下丘脑、神经垂体具有刺激乳腺和子宫的双重作用;促进乳腺排乳 催乳素腺垂体、胎盘发动和维持泌乳 促性腺激素垂体维持性腺的正常生长发育,促进性腺合成和分泌性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垂体、脑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功能,从而调节糖皮质激素的分泌与释放 促甲状腺激素腺垂体促进甲状腺激素的释放 类固醇(甾体)激素肾上腺皮激素肾上腺皮质控制糖类和无机盐等的代谢,增强机体防御能力 醛固酮肾上腺皮质调节机体的水—盐代谢: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对钾的排泄,是盐皮质激素的代表雄性激素(睾酮)睾丸间质细胞维持和促进男性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的发育性器官萎缩、第二性征减退雌性激主要是卵巢维持和促进女性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的发育孕激素(孕酮黄体、胎盘促使子宫内膜发生分泌期的变化,为受精卵着床和妊娠的维持所必需受精卵种植障碍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简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2、说出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间的协调关系。能力方面1、描述体温调节、水盐调节。2、举例说明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毒品的危害,远离毒品。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2.教学难点:人体的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的分析。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对话法、演示法四、教学用具:\n五、课前准备: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内容板书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讲述】同学们好!在本章的前两节中,我们分别学习了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下面让我们先来看图片【引导阅读问题探讨】玩过山车的图片【讲述】过山车大家玩过吗。在游乐园乘坐过山车,头朝下疾驰时,不少人感到心怦怦直跳,有些人还会狂呼乱叫。如果此时检测血液,发现能使心跳和呼吸加快的肾上腺素含量也明显升高。这一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过山车现象”。问题探讨:既然知道做过山车是安全的,为什么心跳还会加速呢?这个例子中,人体所做出的反应,那些与神经调节有关?那些与激素调节有关?你能说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吗?〖留待学完新课后回答〗1.在重力加速度的影响下,全身的血液要进行重新分配,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虽然知道坐过山车是安全的,但不免还是有点担心,在这种状态下,内分泌系统分泌出肾上腺素等多种激素,使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压上升。2.人由于紧张,会紧握双拳、发出叫喊等,这些反应与神经调节有关;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压上升等与激素调节有关。在这种紧张的状态下,肾上腺、垂体等一接到神经系统的信号,就分泌多种激素进行应急。新课导入按现在同学们所掌握的知识,对“过山车现象”其中的奥妙还很难理解得很透彻。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相关的知识,学完了我们再重新来审视这些问题。转折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什么是体液调节呢?看到体液调节大家马上能联想到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联想呢?这两者有什么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说激素调节就属于体液调节。但是,体液调节就完全等同于激素调节吗?提示:兔子在CO2浓度过高的环境中呼吸会加快加强,这说明CO2有什么功能呢?激素调节。因为我们之前学过,激素调节的第2个特点就是:通过体液运输。这说明CO2也能调节生命活动,它的作用是促进呼吸运动。\n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处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CO2在生物体内是通过什么运输的呢?所以,CO2的调节应该属于哪种调节方式?除了CO2以外,还有很多其他非激素类调节因子也在生命活动的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请同学总结什么是体液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体液调节。激素和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要更好解释“过山车现象”,我们先要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二者各自不同的特点来做个比较。先简单复习一下前两节的相关内容。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其结构基础是什么?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和神经元之间是以什么方式传递的?它们的速度怎样?激素的分泌有着什么样的调节机制?激素从产生到起作用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由此,同学们通过讨论,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不同点。填下表【板书】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1:神经调节是以反射为基本活动方式,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的,在神经元之间是以神经递质的方式传递的。前者的传递速度非常快,后者要稍慢一些。3:激素调节存在着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的分级调节机制和反馈调节。激素在内分泌腺细胞中合成以后,通过外排作用分泌到体液中,通过体液的传送,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思考讨论填表〖精讲〗神经调节是以反射为基本活动方式,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当然它的作用途径就是反射弧了。体液调节中的激素或其他调节因子都必须靠体液来运输,它的作用途径自然是体液的运输。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神经冲动,产生原因是形成了局部电流,所以这种运输速度非常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虽然有突触延搁的现象存在,但相对来说延搁的时间还是非常短的。而体液体调节需要经过物质的分泌、体液的运输、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等过程,时间经过得就长了。神经调节中,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所以某一刺激引起的反射作用范围就是这条反射弧的效应器,比较准确而局限。体液调节中的激素和其他调节因子广泛弥散在体液中,很多调节因子(如甲状腺激素、CO2)的靶细胞是几乎包括全身所有细胞。即使它有特定的靶器官,它的功能也常常会影响到全身。如胰岛素分泌的不正常会使流遍全身的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过高,产生糖尿病。\n神经调节中因为神经冲动的产生是由于局部电流回路,神经纤维上的膜电位在兴奋后马上回到静息状态,而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存在的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很快会受突触间隙中的其他物质的影响而失去功能。所以每次反射产生的时间很快,完成后又马上回到原来状态。而体液调节中激素或是其他调节因子被分泌到体液中后,它能存在较长的时间。我们通过分析知道,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作用方式和结构基础都是不同的,但两者又是相互协调地发挥作用的。那么两者间有什么关系呢?这两种调节是怎样进行协调的呢?转折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这里我们用两个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这一问题。实例一:体温恒定的调节1.不论是在炎热的环境中,还是在寒冷的环境中,人的体温总是保持恒定的,这种恒定有什么意义?2.一个物体温度的高低取决于什么?人的体温高低又取决于什么?3.人体通过什么途径产生热量?通过什么途径散失热量?【讲述】体温的恒定对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人体安静时以肝脏放能为主,运动时以骨骼肌为主。热量的三处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还有呼吸、排尿和排便等。出示图:体液调节图解4.寒冷的环境中,要维持体温的恒定,产热的结构发生什么变化?散热的结构发生什么变化?如果是在炎热的环境中呢?5.在上一节课上我们曾经接触过一种激素,它能在寒冷刺激下调节机体产热增加,是什么激素?1.人体内的代谢反应是酶促反应,而酶必须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才能发挥最大的催化能力。人的体温总是保持恒定,人体内的酶促反应就能稳定的进行,大大提高的人适应变化中的环境的能力。2.物体的温度高低取决于该物体所处的环境的温度。而人的体温高低和环境温度高低没有必然的关系,它取决于人体代谢产生的热量和人体向环境中散失的热量之间的比例。3.人体主要通过呼吸作用产生热量,主要通过体表热辐射散失热量。4.寒冷环境中作为产热结构的肌肉和肝脏代谢旺盛,产热多;作为散热结构的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散热减少。炎热环境中,肌肉和肝脏代谢减弱,产热少,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散热增多。5.甲状腺激素。\n6.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受什么调节和控制的呢?如何进行调节和控制的?7.在这个实例中,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是怎样的?8.人体的体温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恒定吗?哪些情况下可能导致体温失恒?如果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应采取哪些措施才能维持体温的恒定?9.请根据人体体温调节机制简图解释,极地和高温车间工作人员是怎样调节体温的?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还应分别采取哪些措施?10.人体每天都要从饮食中获得水和各种无机盐,同时又要通过多种途径排出一定的水和无机盐,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水盐排出的主要途径是排尿。关于尿液的形成,我们在初中时已经学过,这里大家来重温这个知识。尿液形成过程中直接影响尿量多少和回到内环境中水盐的量的是在哪里进行的什么过程?11.关于抗利尿激素的功能,我们在第2节练习的题目中接触过了,还记得它的作用吗?【转折】很好。水盐调节的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种激素和神经的协调作用。下面仅以抗利尿激素及相关神经调节为例,来探讨水盐平衡的维持。6.人体的产热和散热是受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体温变化的刺激被下丘脑感受到后,神经系统通过反射弧产生相应反射,同时体液中如甲状腺激素等能调节体温的激素含量也会发生变化,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产热结构和散热结构发生相应变化。7.在这个实例中,首先起作用的是下丘脑的体温感受器,它属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部分,分泌相关激素的内分泌腺就相当于效应器。所以,这个实例中体液体调节受神经调节的控制,它们共同作用完成对产热和散热的控制。8.人体的体温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恒定的。当环境温度持续长时间过高或过低,超出了机体所能调节的限度,就可能导致体温失恒。如果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应采取增减衣物、转移到温度适宜的环境中、物理降温或取暖等措施才能维持体温的恒定。9.极地工作人员通过神经和体液共同作用,肌肉、肝脏细胞代谢非常旺盛,汗腺分泌很少,毛细血管收缩。而在高温车间工作的人则正好相反。因为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极地工作的人员要穿很多保暖衣物,喝温水,作室内加热等措施。高温环境工作的人多喝盐开水补充汗液中流失的水分和盐分,室内要通风,准备风扇、室内降温等措施。10.是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完成的水分和盐分的重吸收过程。11.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脏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实例二: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示图:水盐平衡调节图解\n1、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说明及问题】1.大家根据水盐平衡调节图解,展开分析讨论,然后分别请两位同学来说明当饮水不足和饮水过多的情况下,人体是怎样保持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的。2.在这个实例中,下丘脑及参与了神经调节,又作为内分泌腺参与了体液调节。请同学比较分析实例一和实例二,进一步阐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提示】经过分析我们知道,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3.反过来,体液调节对神经系统就没有作用了吗?请举例说明。【讲述】是的。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就会影响脑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1.生1:当人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就会升高,这一情况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得下丘脑一方面把信息传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使人产生渴觉而主动饮水,结果就能使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这部分属于神经调节。另一方面,下丘脑还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到血液中。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增加,就加强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了,回到内环境中的水分增加,就会使细胞渗透压下降趋于正常。这属于体液调节。1.生2:当人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就会降低,这一情况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得下丘脑一方面把信息传到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使人不产生渴觉。另一方面,下丘脑还减少分泌抗利尿激素,垂体释放到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就减弱了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回到内环境中的水分减少了,尿量增加了,就会使细胞渗透压升高趋向正常。2.课本P33第一段。3.有的。比如说甲状腺激素的几个功能中有一个就涉及到它能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与神经系统的发育有关。【小结】总之,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正是由于这两种调节方式的协调,各器官、系统的活动才能协调一致,内环境的稳态才能得以维持,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机体才能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解决“问题探讨”见开头提示\n最后请同学们阅读课后的文章——拒绝毒品、慎用心理药物。阅读思考谈谈对此的想法。拒绝毒品八、板书设计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处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实例一:体温恒定的调节实例二:人体水盐平衡的调节1、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2、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九、布置作业基础题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通过膜内外电位的变化产生()A.电荷B.局部电场C.局部电流D.电势2.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是通过()完成的A.突触B.突触小体C.突触前膜D.突触后膜3.决定反射时间的长短的主要因素是()A.刺激强度的大小B.感受器的兴奋性 \nC.中枢突触的数目D.效应器的兴奋性4.在1条离体神经纤维的中段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如下图表示刺激时的膜内外电位变化和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导方向(横向箭头表示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5.在哺乳动物调节体温方面,皮肤作为()A.感受器B.效应器C.感受器和效应器D.协调中枢6.关于兴奋的传导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纤维兴奋时电位变为“外正内负”B.神经纤维兴奋时产生的电流是从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C.突触前膜释放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D.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至另一神经元的轴突7.某人能读书看报,也可以写文章,但就是听不懂别人说的话,大脑受损伤的区域是( )A.大脑皮层运动区B.大脑皮层言语C.大脑内侧面某一特定区域D.下丘脑8.人体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通过突触实现。下列对这种传递叙述错误的是()A.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有间隙B.兴奋由电信号转变成化学信号,再变成电信号C.突触处兴奋是能单向传递的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兴奋是同步的,没有延搁9.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是()A.灰质B.白质C.神经元D.轴突10.关于反射和反射弧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反射活动并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完成B.反射活动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答案:CACCCCBDCB拓展题11.下图为抗利尿激素作用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1)当食物过咸时,会引起A升高,使B受到刺激。(2)渴觉的产生是由于下丘脑中的B把兴奋传至而产生的。(3)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的并由C释放的D促进了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减少尿的排出。(4)当人丢失Na盐太多时,E下降,就会减少对D的释放。12.下图是人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四种腺体,请分析回答:(1)人过度紧张时,在大脑皮层相关部位的影响下,下丘脑中的一些细胞能合成并分泌\n,最终促使乙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可以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作用称为调节。(2)当人体的血糖含量降低时,丙分泌的和丁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增加,使血糖浓度升高。(3)甲分泌的激素与甲状腺激素在调节机体正常生长发育方向表现为作用。(4)某患者体温调节能力下降甚至丧失,图中最可能受损的部位是。(5)综上所述,人的各项生命活动受和的共同调节。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4节免疫调节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情感态度价值观1.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2.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2.教学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对话法四、教学用具:幻灯片五、课前准备: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内容板书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以“问题探讨”引入,引起学生思考回答思考回答引入\n〖提示〗1.神经系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之后,在病菌或病毒刚进入人体的时候,靠反射并不能对其作出反应。2.不能。3.会。一、免疫系统的组成1、免疫是。可分为。免疫细胞2、免疫(发挥免疫作系统用的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学生阅读课本P35,完成填空知道免疫系统的组成。二、免疫系统的防伪功能1.第一道防线由________和_______构成_________免疫第二道防线由________和_______构成。第三道防线) ______免疫:________产生抗体2.免疫系统的组成: 3.抗原:特点:①②③4.抗体:①分布:②化学本质:③分泌抗体的细胞:______。5.体液免疫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胞免疫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过敏反应(1)概念:(2)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实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资料分析1及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1.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T细胞的多少与HIV浓度之间成反比例关系。2.HIV浓度上升,会破坏更多的T细胞,使T细胞数目下降,从而导致人体免疫能力丧失,不能抵抗疾病的侵袭,进而使人死亡。由此可以看出,T细胞在人体内能够攻击侵入的病原体。3.约9年。思考填空〖讲述〗1.类风湿性关节炎;2.过敏反应的机理和过敏体质。三、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以爱滋病为例,进行分析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是指思考填空四、免疫学的应用1.免疫学的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器官移植成败:___________是否一致或相近减轻排斥反应的方法:长期使用_____________在习惯上,人们把由细菌制成的称为菌苗,把由病毒制成的称为疫苗,也可将它们通称为疫苗。〖讲述〗疫苗的种类及研究进展思考填空〖资料分析2及讨论〗〖提示〗1.移植的器官对于被移植者来说是异物,免疫系统具有排异反应,但是,当时没有针对这一问题采取任何措施。2.必须控制适当的剂量,恰到好处才有望使移植的器官能够较长时间发挥作用。思考讨论回答\n3.不能。例如,解决供体器官短缺的问题,需要有更多的人自愿捐献器官。〖旁栏思考题〗不能预防所有的传染病,因为疫苗只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有些传染病的病原体会发生变异,有些传染病的机理目前还没有完全研究清楚,或者是还没有研制出针对这些疾病的疫苗。〖讲述〗骨髓移植需要骨髓提供者提供什么?为什么?骨髓移植需要骨髓提供者提供造血干细胞。骨髓移植,是指在大剂量化疗和全身照射大量破坏患者的白血病细胞后,把健康人或自身已缓解的骨髓移植给患者,使其中造血干细胞持久地在患者骨髓腔分化增殖,从而恢复其正常造血和免疫功能的过程。骨髓移植是目前根治白血病的最先进的方法。骨髓移植可分为自体(身)移植和同种异体移植两大类,后者又分为同基因(同卵双胞胎)和同种异基因(同胞兄弟、姐妹或父母或子女等)两种。骨髓移植的具体适用条件是:年龄为自体<55岁,异体<45岁;白血病完全缓解后;无感染灶,无其他严重的疾病。在做异体骨髓移植前,需做组织配型等有关实验,以选择供者。思考讨论回答〖科学、技术、社会及讨论〗2.以下行为有可能传染艾滋病,因为这些行为中都可能接触到含有HIV的体液:(2)静脉吸毒者共用一个针管;(5)与艾滋病患者共用纹身、纹眉器械;(7)输入含有HIV的血液;(10)与艾滋病病人共用剃须刀。以下行为不会传染艾滋病,因为这些行为中都不接触含有HIV的体液:(1)与艾滋病病人共同进餐;(3)在运动中撞到艾滋病患者;(4)与艾滋病患者拥抱;(6)触摸艾滋病患者摸过的门把手;(8)叮咬过艾滋病患者的蚊蝇叮咬正常人;(9)与艾滋病患者共用冲水马桶阅读思考讨论回答(热门话题学生必懂)典型例题例1、用大剂量的X射线去照射去胸腺的小鼠,小鼠可失去全部免疫功能。此时如果输给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将得到部分恢复,但与正常小鼠不同,不能产生游离抗体。如果用X射线照射后,只输给来自骨髓的淋巴细胞,去胸腺的小鼠产生抗体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分析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解析:该题解答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人体特异性免疫的种类有几种?认真比较淋巴细胞的种类和功能。二是采用比较的方法分析该题中每个实验的条件和结果,找出其联系和不同点。答案:胸腺产生的是T细胞,T细胞接受刺激形成效应T细胞,进行细胞免疫,骨髓产生的是B细胞,B细胞接受刺激形成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进行体液免疫例2、流感是一种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病。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现有多种流感疫苗,有人注射了一种流感疫苗后,在流感流行期间未患流感,但流感再次流行时,却患了流感。不可能的原因是()A.流感病毒发生了突变 B.流行的流感病毒与注射的流感疫苗不是同种类型C.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短 D.流感病毒使人的免疫系统受损\n解析:流感病毒是一种RNA病毒,由于RNA的单链结构易发生变异,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发生变异后,已有的抗体不能消灭它。也可能是抗体在人体内存留的时间短。流感病毒不会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答案:D【目标检测】一、基础题1.关于吞噬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B.吞噬细胞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C.吞噬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 D.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重要作用2.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需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参与这一免疫反应的细胞有()A.吞噬细胞、效应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B.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C.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B细胞D.吞噬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3.艾滋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下列有关艾滋病的说法正确的是()A、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T细胞,使人丧失一切免疫功能B、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就是指艾滋病C、HIV主要由DNA、RNA和蛋白质构成,但没有核糖体E、HIV在离开人体后还能存活很长时间,危害极大4.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机制是()A.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 B.与抗原结合使其失去活性 C.直接吞噬靶细胞将其分解 D.将抗原呈递给B淋巴细胞5.下列过程中不属于体液免疫过程的是()A.抗原处理、呈递和识别的阶段 B.形成效应B细胞C.形成效应T细胞 D.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6.给健康婴儿接种卡介苗,目的是使婴幼儿体内产生()A.效应B细胞B.效应T细胞 C.记忆细胞 D.抗体7.大面积烧伤时,若护理不当,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原因是()A.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减弱 B.非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减弱C.体液大量损失 D.营养物质不能及时补充,影响皮肤再生8.下列各项中,只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是()A.抑制病菌的繁殖 B.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直接接触,导致靶细胞死亡C.使细菌外毒素失去毒性 D.使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9.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n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效应B细胞B.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病菌D.记忆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形成大量的记忆B细胞10.在人体过敏反应中,释放的组织胺能使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加,促进血浆从毛细血管滤出,结果出现荨麻疹,组织胺的作用属于()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 C.激素调节D.自动调节●拓展题11.下图表示动物细胞。请据图回答:(1)如果②是抗体,则该细胞是______细胞。它是由________分化而来。分化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抗体从开始合成到分泌出细胞,经过的细胞结构的顺序是_________。(3)如果该细胞是肾小管上皮细胞,与调节血钾和血钠含量变化有密切关系的细胞器是()______,调节这一过程的激素是由_______分泌的_______。(4)若我们接种了原来流行的流感病毒研制的疫苗,是否可以预防现今的流行感冒?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用未感染过病原体的健康小鼠A和B做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回答:B健康B生活BS疫苗S病原体A健康AA死亡(1)注射毒性强的S病原体后,由于__________________,所以B鼠能正常生活,A鼠则患S引起传染病死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2)假如在给B注射S疫苗后,第二天就给其注射S病原体,则由于____________,B会______________。(3)病原体进入小鼠体内后,识别它的是________,可以清除它的是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0DCAACCBBAB11、(1)效应BB细胞或记忆细胞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抗原经T细胞呈递给B细胞;记忆细胞受到抗原的刺激(2)球蛋白④⑤③①(3)③高尔基体肾上腺皮质醛固酮4)不行抗原只能与它相对应的抗体发生特殊结合,与其表面的抗原决定簇有关12、(1)注入S疫苗产生了抗体 体内无抗体 (2)体内无相应抗体 死亡(3)吞噬细胞,抗体,效应T细胞等;抗体,吞噬细胞,效应T细胞\n〖本章小结〗1.类风湿性关节炎简介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是以慢性对称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以骨膜炎为主要特征,常见的症状是关节疼痛,晚期可引起关节强直、畸形和功能障碍,甚至残废。我国约有400万患者,患病率为0.32%~0.34%。约80%患者的发病年龄在20~45岁,男女之比为1.2∶4。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它是一个与环境、细菌、病毒、遗传、性激素及精神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寒冷、潮湿、疲劳、营养不良、创伤、精神因素等,常为本病的诱发因素,但多数患者常无明显诱因可查。初发病时很缓慢,患者先有几周到几个月的疲倦乏力、体重减轻、低热和手足麻木刺痛等前期症状,随后发生某一关节疼痛、僵硬,以后关节逐渐肿大、疼痛。开始时可能一两个关节受累,以后发展为对称性多关节炎。目前类风湿性关节炎尚无特效疗法,仍停留于对炎症及后遗症的治疗。现行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关节及其他组织的炎症,缓解症状;保持关节功能和防止畸形;修复受损关节以减轻疼痛和恢复功能。治疗措施一般包括:(1)休息,风湿活动期应卧床休息,注意保暖,防止潮湿;病情稳定后适当活动和进行关节练习,以减少或防止关节强直和肌肉萎缩;(2)药物治疗,药物可选非甾体类抗炎药、金制剂、青霉胺、免疫抑制剂等;(3)理疗,如热敷、热浴、蜡疗等,同时配合按摩和锻炼;(4)手术,纠正关节畸形或进行关节成形术。2.过敏反应的机理和过敏体质\n有些人接触到过敏原时,在过敏原的刺激下,由效应B细胞产生一类抗体(IgE类抗体),这些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等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强、毛细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上述反应如果发生在皮肤,则出现红肿、荨麻疹等;如果发生在呼吸道,则出现流鼻涕、喷嚏、哮喘、呼吸困难等;如果发生在消化道,则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个别病情严重的,可因支气管痉挛、窒息或过敏性休克而死亡(如下图)。预防过敏反应发生的主要措施是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另外,抗组织胺类药物能抑制过敏症状的表现。一般将容易发生过敏反应的人的体质称为“过敏体质”,过敏体质就是容易产生IgE类抗体的体质,因此目前是以体内IgE抗体的量,作为判断一个人是否为过敏体质的重要依据。考虑到出生婴儿几乎没有IgE类抗体,可认为过敏反应是随着年龄增加而出现的文明病。过敏体质、碰到能引发过敏的过敏原、足够量的过敏原是引发过敏反应的三要素。引起过敏反应的首要因素,是遗传因素──过敏体质。通常父母一方具有过敏体质,孩子约有15%的几率遗传过敏体质,若双亲都是过敏体质,几率更会提高到66%。如果你不曾发生过敏,并不代表没有过敏体质,可能是还未遇到过敏原。3、疫苗的种类及研究进展疫苗是提高人体免疫力来达到预防疾病目的的一种生物制品,它基本上是由微生物及其所含成分制成。目前应用的疫苗主要有三种类型,各有优缺点。(1)减毒活疫苗。接种后能感染人体而产生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效果。如小儿麻痹糖丸就是一种减毒活疫苗,口服后可预防小儿脊髓灰质炎。由于这类疫苗中的病毒仍有一定的活性,因此有些人接种后会发生副作用,不是很令人满意。(2)灭活的死疫苗。这类疫苗已将病毒杀死,安全性很好,但产生的免疫效果比减毒活疫苗要差,而且要多次强化免疫,如钩端螺旋体疫苗即属此类。(3)新型疫苗。包括基因工程疫苗,它是以现代基因工程的手段,由病毒DNA的一段无毒序列制成,如现在我国应用的新型乙肝疫苗。这种疫苗安全性很好,预防效果与灭活疫苗相似,但要多次强化才行。因而,可以说传统使用的疫苗尚不足以满足人们提出的安全、有效、简单、经济的高要求。为此,国内外许多科学家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研制和开发出了新型疫苗,即基因疫苗。基因疫苗不仅安全性高,而且从阻止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和清除已被病毒感染细胞的两个方面产生防治效果。基因疫苗不仅可用于防治病毒感染,还可用于防治肿瘤,其主要优点为可以诱导很有效的专一性T杀伤性细胞,后者可以杀死肿瘤细胞。基因疫苗的安全性极高,不存在对人体的毒性,机体耐受性好。因此,基因疫苗是未来疫苗研发的重点。将疫苗基因转移到植物,如香蕉、马铃薯等,已经成功地生产出狂犬病疫苗等可食用的疫苗。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概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能力方面: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逻辑思维的严密性。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验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和方法。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生长素的发现过程。\n2.教学难点(1)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2)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性分析。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四、教学用具:幻灯片五、课前准备: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步骤内容板书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提示】1.弯向窗外生长。2.是较长时间的单侧光刺激引起植株弯向窗外光源生长。这样,可以使植株获得更多阳光,从而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的需要。3.植株的弯曲生长发生在幼嫩部位。【问1】“生长素是什么?科学家是怎样发现生长素的?”【引导阅读】达尔文向光性实验示意图。【讲述】1880年,达尔文研究了光照对金丝雀虉草胚芽鞘生长的影响。实验一: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时,弯向光源生长。实验二:切去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实验三:用锡箔小帽罩住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实验四:用锡箔套住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单侧光只照射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仍然弯向光源生长。〖旁栏思考题1〗生思考回答师提示【提示】1.分别遮盖胚芽鞘顶端和它下面一段,是采用排除法,观察某一部分不受单侧光刺激时,胚芽鞘的反应,从而确定是胚芽鞘哪一部分在起作用。胚芽鞘弯曲生长的是顶端下面的一段,感受光刺激的是顶端。这说明,是胚芽鞘顶端接受单侧光照射后,产生某种刺激传递到下面,引起下面一段弯曲生长。思考讨论回答引入\n(让学生分别回答。最后总结:达尔文推想,胚芽鞘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鼓励学生从科学家的用词教育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问2】“胚芽鞘尖端真的会产生某种物质吗?这种物质怎么会影响下面部分的生长呢?【讲述】1928年,荷兰科学家温特,把切下的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几小时后,移去胚芽鞘尖端,并将这块琼脂切成小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放琼脂的对侧弯曲生长。【问3】“现在能说明达尔文的推想是正确的吗?”学生分析,并说明理由。【总结】不能。因为没有排除琼脂本身对去尖胚芽鞘的影响。(介绍实验的设计原则:)1、单一的变量2、要有对照组〖旁栏思考题2、3〗生思考回答师提示【提示】2.因为该刺激(生长素)在向光一侧和背光一侧的分布(浓度)存在差异,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3.没有。他是在对实验结果进行严密分析的基础上作出这个推断的。要得出这样的结论,既需要以事实为依据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还需要一定的想像力。〖问4〗由此说明,胚芽鞘尖端确实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能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这种物质是什么呢?【讲述】吲哚乙酸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功能,因此给它取名为生长素。后来科学家又陆续发现了其他植物激素包括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师生共同回顾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设计实验提出假说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指出:这是真理发现的模式之一)3.有的学生说是正确的;有的说是不能说明,因为不能排除琼脂块的影响。学生阅读教材。4.1934年,荷兰科学家郭葛等人从一些植物中分离出了这种物质,经鉴定这种物质是吲哚乙酸。\n二、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三、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1.产生部位:叶原基、嫩叶和发育中的种子2.运输方向:从植物形态的上端向下运输,不能反向。3.分布情况:生长旺盛部位。〖技能训练〗生阅读思考回答师提示【提示】1.不严密,没有考虑将胚芽鞘倒过来放置时的情况。2.结论2不严谨。没有实验证明生长素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3.应该增加一组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朝下的实验,以研究生长素能不能从形态学下端运输到形态学上端。〖小结〗略〖作业〗练习八:板书设计: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达尔文实验:实验一: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时,弯向光源生长。实验二:切去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实验三:用锡箔小帽罩住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长。实验四:用锡箔套住胚芽鞘尖端下面一段,单侧光只照射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仍然弯向光源生长。结论:达尔文推想,胚芽鞘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2、温特实验:胚芽鞘尖端确实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运输到下部,并能促使胚芽鞘下面某些部分的生长。二、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作植物激素。三、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1.产生部位:叶原基、嫩叶和发育中的种子\n2.运输方向:从植物形态的上端向下运输,不能反向。3.分布情况:生长旺盛部位。典型例题 例1下列现象中,最能说明植物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两重性的现象是( ) A.茎的向光性和背地性 B.顶端优势 C.根的向地性和向水性 D.含羞草的小叶受刺激立即下垂 解析:出现“茎的向光性和背地性”现象都是生长素的适宜浓度促进茎生长。出现“顶端优势”是由于低浓度促进顶芽生长,高浓度抑制侧芽生长。出现“根的向地性”是高浓度抑制根生长,低浓度促进根生长,但向水性与生长素无关。“含羞草的小叶受刺激立即下垂”属于感性运动,不属于向性运动。 答案:B。目标检测:1.下图表示一项生长素的研究实烟,以下哪一项关于实验结果的叙述是正确的()A.M长得比N长B.N长得比M长C.M弯向一侧而N不弯曲D.N弯向一侧而M不弯曲2.下列是关于生长素的有关实验,全部给予右侧光照结果不向光弯曲生长的是()A.(2)(3)(5)B.(2)(3)(5)(7)C.(2)(3)(5)(6)(7)D.(2)(3)(5)(6)答案:1.A2.C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概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n能力方面:尝试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生长素的生理作用。2.教学难点:探究活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三、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四、教学用具:五、课前准备: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活动教学意图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以“问题探讨”引入,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提示〗1.不同。如图所示,对于根来说,最适浓度大约是10-10mol/L;对于芽来说,最适浓度大约是10-8mol/L;而对于茎来说,最适浓度大约是10-4mol/L。2.不同的生长素浓度,对于同一器官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超过这一范围则抑制生长。思考回答情景引入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注意。【讲述】生长素可以促进雌花的形成、单性结实、子房壁的生长;维管束的分化、形成层活性;叶片的扩大;不定根、侧根的形成;种子的生长、果实的生长、座果;伤口的愈合;顶端优势。同时可以抑制花、果实、幼叶的脱落;侧枝的生长;块根的形成等。从细胞水平上看,生长素可以影响细胞的伸长、分裂和分化。从器官水平上看,生长素可以影响器官的生长、成熟和衰老。生长素发挥的生理作用,会因浓度、植物的种类、器官、细胞的年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浓度较高时则抑制生长,浓度过高甚至会杀死细胞。对于同一植物不同器官来说,一般营养器官比生殖器官敏感;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幼嫩细胞敏感,衰老细胞迟钝。双子叶植物一般比单子叶植物敏感。关于植物为什么会有顶端优势现象,目前主要存在两种假说。教材中介绍的是“生长素学说”,即认为是顶芽合成的生长素极性运输到侧芽处,从而抑制侧芽的生长。这个学说是由K.V.Thimann和F.Skoog于1924年提出的,许多实验支持该学说。另一种解释是1900年K.Goebel提出的“营养学说”。该假说认为顶芽构成营养库,垄断了大部分营养物质,侧芽由于缺乏营养物质而生长受抑制。这个学说也有不少支持的证据。〖介绍〗α-萘乙酸(NAA)、2,4-D、生根粉阅读思考引起学生的思考注意。\nNAA是具有生长素类活性的萘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广泛用于组织培养体系,可以诱发不定根形成,提高树木扦插成活率,提高座果率,防止采前落果。它具有与IAA不同的环状结构,但其侧链与IAA相同,比IAA稳定,因此常代替IAA使用。2,4-D的化学名称是2,4-二氯苯氧乙酸,它是一种除草剂,现在广泛应用于无菌培养体系,用于诱导细胞增殖。2,4-D除了作为除草剂之外,它最显著的用途是引起脱分化和未组织化的细胞生长,另外,它还具有使幼苗矮化粗壮的功能。但2,4-D能够引起染色体变异,使用时必须格外小心。生根粉是一类可以用来促进插条生根的复合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溶解于酒精或水,一般以生长素类物质为其主要有效成分,如ABT生根粉(商品名称艾比蒂生根粉)就含有萘乙酸和吲哚乙酸等。它的主要作用是:能提供插条生根所需的生长促进物质,能促进插条内源激素的合成,能促进一个根原基分化形成多个根尖,以诱导插条不定根的形态建成。二、尝试运用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探究实验〗(有条件的按下面指导做)在上节课结束时,应布置学生预习探究活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指导,并准备好实验用具,如杨树枝条、矿泉水瓶等。教师如果能提前做本探究活动的预实验,可避免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也可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一)材料用具的准备1.实验材料可以用杨、加拿大杨、月季等的枝条。2.实验用具:天平、量筒、容量瓶、烧杯、滴管、试剂瓶、玻璃棒、木箱或塑料筐(下方带流水孔)、盛水托盘、矿泉水瓶。3.插条选择插条质量和规格对探究实验效果影响很大。大树上的1~2年生枝条,可以作为扦插的材料,但以1年生苗木为最好(1年或2年生枝条形成层细胞分裂能力强、发育快、易成活)。实验表明,插条部位以种条中部剪取的插穗为最好,基部较差,梢部插穗仍可利用。实验室用插穗长5~7cm,直径1~1.5cm为宜。由于一个年级几百名学生同时用枝条,要适当考虑对树木的保护。扦插枝条的处理:(1)枝条的形态学上端为平面,下端要削成斜面,这样在扦插后可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促进成活。(2)每一枝条留3~4个芽,所选枝条的芽数尽量一样多。(二)实验设计1.选择生长素类似物:2,4-D或α-萘乙酸(NAA)等。2.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母液:5mg/mL(用蒸馏水配制,加少许无水乙醇以促进溶解)。3.设置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梯度:用容量瓶将母液分别配成0.2、0.4、0.6、0.8、1、2、3、4、5mg/mL的溶液,分别放入小磨口瓶,及时贴上相应标签。NAA有毒,配制时最好戴手套和口罩。剩余的母液应放在4℃保存,如果瓶底部长有绿色毛状物,则不能继续使用。4.枝条处理方法:浸泡法和沾蘸法建议各小组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实验。浸泡法也可设置不同的浸泡时间。应该鼓励学生设计多种方案,以便交流,资源共享。\n(三)探究活动1.提出问题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如2,4-D或NAA,促进杨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呢?2.作出假设适宜浓度的2,4-D或NAA可以使杨或月季插条基部的薄壁细胞恢复分裂能力,产生愈伤组织,长出大量不定根。3.预测实验结果经过一段时间后(约3~5d),用适宜浓度的2,4-D或NAA处理过的插条基部和树皮皮孔处(插条下1/3处)出现白色根原体,此后逐渐长出大量不定根;而用较低浓度、较高浓度或清水处理的枝条长出极少量的不定根或不生根。4.实验步骤(1)制作插条。(2)分组处理:将插条分别用不同的方法处理(药物浓度、浸泡时间等可多组。如可分别在NAA中浸泡1、2、4、8、12、24h等)。(3)进行实验:将处理过的插条下端浸在清水中,注意保持温度(25~30℃)。(4)小组分工,观察记录:前三天每天都要观察记录各小组实验材料的生根情况。教师可以设计记录表格,更应让学生自行设计记录表格,提供学生创造性活动的空间和机会。记录过程是意志与耐心的锻炼,既有分工也有协作。记录用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枝条生根情况,如生根条数,最长与最短根的长度等。(浓度适宜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在绿色树皮的皮孔处长有白色幼根;时间长一些会在枝条下端斜面树皮与木质部之间长有白色根原体)。每隔2~3d记录也可。(5)研究实验中出现的问题。①分析不同插条的生根情况。不能生出不定根:有可能是枝条上没有芽、枝条倒插等。都能生出不定根:促进扦插枝条生根是指刺激枝条的下端生出不定根,而不是刺激根生长。不同的枝条可能生出的不定根的数目多少不一样,如枝条上芽多,则产生的生长素就多,就容易促使不定根的萌发。②分析与本实验相关的其他因素。A.温度要一致;B.设置重复组。即每组不能少于3个枝条;C.设置对照组。清水空白对照;设置浓度不同的几个实验组之间进行对比,目的是探究2,4-D或α-萘乙酸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5.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本探究活动关键是时间安排。建议课前提交药品选择和药液浓度控制的设计方案,培训关于选取枝条、怎样做插条的方法,说明注意事项,并确定各小组的分工。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按照小组分工认真进行观察,实事求是地对实验前、实验中(包括课内、课外)和实验后插条生根的情况进行记录,并及时整理数据,绘制成表格或图形。最后分析实验结果与实验预测是否一致,得出探究实验的结论。不要求实验结果都一致,但要求有分析研究。6.表达与交流实验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写出自己个性化的实验报告,向小组和全班汇报探究过程和结果、经验、教训或体会,包括在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方面的收获。7.进一步探究“进一步探究”\n旨在鼓励学生进行扩展性的探究和实践,大多数需要在课外完成。教师应当提供机会,让学生互相进行交流和讨论。鼓励有兴趣的学生进一步探究不同季节和枝条老幼部位对生长素类似物的反应,让学生自行设计和实施。〖小结〗略〖作业〗练习思考讨论完成八、板书设计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特点:两重性: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浓度较高时则抑制生长,浓度过高甚至会杀死细胞。2、体现:(1)向光性:①外界刺激:单侧光②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背光侧较多③背光侧细胞纵向伸长较快→弯向光源生长(2)顶端优势①概念:植物的顶端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②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使侧芽的生长受到抑制。③应用:(3)同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一样①最适浓度②灵敏度:例: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③应用:A、解释横放的幼苗的根向地性、茎的背地性B、探究植物根的生长具有向重力性的特点(实验设计)C、探究促进插条生根的生长素最适浓度。二、生长素及其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应用:培育无子蕃茄、黄瓜、辣椒等。3、防止落花落果。萘乙酸的应用:教材。2.4—D的应用: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和扦插枝条生根。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杀死双子叶植物(可用作除草剂)三、探究实验:设计合理的浓度梯度。\n无籽果实小结:授以二倍体花粉1、无籽西瓜: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四倍体植株♂×二倍体植株♀→四倍体植株结出三倍体种子→三倍体植株————————→无籽西瓜2、无籽蕃茄: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未受粉的蕃茄花蕾3、无籽葡萄:用赤霉素处理植株,可诱导单性结实。4、香蕉:减数分裂时不能形成正常的精子和卵细胞。天然同源三倍体。考题6、(2002年广东、河南、广西高考题)植物在单侧光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这个现象被解释为“光线能够使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为什么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多?是因为向光侧的生长素在光的影响下被分解了,还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了。为此,有人做了下述实验:(一)实验步骤:将生长状况相同的胚芽鞘尖端切下来,放在琼脂切块上,分别放在黑暗中和单侧光下(见上图)。(二)实验结果:如上图所示。[图中c、d、e和f用一生长素不能透过的薄玻璃片将胚芽鞘分割;琼脂下方的数字表示琼脂块收集到的生长素(IAA)的量]请回答:(1)图a和b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图c和d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图e和f说明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通过上述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单侧光照射下植物弯向光源生长是由于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较多导致的。实验设计原则有等量原则,单因子变量原则,对照原则,本题着重突出了对对照原则的考察。答案:(1)光并未影响生长素的分解和生长素的向下运输\n(2)胚芽鞘被玻璃片分隔成两半,不影响生长素向下运输和琼脂块中收集的生长素数量(3)单侧光照射促使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4)单侧光照射下,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而不是向光侧的生长素分解典型例题〖例1〗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2.4—D)可以杀死小麦田里的双子叶杂草,而不会抑制小麦的生长。对此正确的解释是()A、此浓度只对小麦起作用B、此浓度只对杂草起作用C、小麦和杂草对此浓度敏感程度不同D、此浓度对小麦和杂草都起抑制作用解析:所考查知识点是: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二重性。2.4—D在低浓度时,能够促进植物生长,在高浓度时,它不但能够抑制生长,甚至还能杀死双子叶植物,因为双子叶植物的叶宽大平展,叶片的表面积较大,蜡质较少,幼芽裸露,所以吸收的药剂较多,幼芽易于受害。单子叶植物(如小麦)通常叶面较少,叶片直立,表面角质和蜡质也较多,幼芽为老叶所包裹,所以相对地吸收药剂量也较小,幼芽也不易受害。所以,同样剂量的2.4—D(浓度较高)能够抑制可杀死双子叶杂草,而对小麦却没有抑制生长的作用。这说明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对同一浓度的2.4—D敏感程度不同。答案C目标检测:1、一只正在发育的桃子被虫蛀了,结果桃子停止了生长,这说明虫蛀的部位是()种子B、外果皮C、中果皮D、内果皮2、下列生产措施中与植物激素无关的一组是()①培育无籽番茄②培育无籽西瓜③果树整枝修剪④带芽的枝条扦插⑤移栽植物时剪去部分叶片⑥棉花摘心A、①③B、②④C、⑤⑥D、②⑤3、棉花长到一定的高度后,摘去顶芽,侧芽就发育成枝条。这说明()A、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向侧芽B、原顶芽不再向侧芽运送过量生长素C、顶芽摘除后,侧芽开始分泌生长素D、顶芽摘除后,侧芽大量分泌生长素4、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作用,一般地说()A、高浓度和低浓度都促进生长B、高浓度和低浓度都抑制生长C、高浓度抑制生长,低浓度促进生长D、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5、要得到番茄无籽果实,需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涂抹在该花的柱头上。处理该花的时期和条件是()A、花蕾期,不去雄蕊B、花蕾期,去掉雄蕊C、开花后,不去雄蕊D、开花后,去掉雄蕊6、顶端优势现象的原因是()A、顶端阳光充足有利于生长B、顶端蒸腾作用强,水肥多C、顶端产生生长素多促进生长D、顶端产生生长素向侧芽运输,抑制侧芽生长7、对生长素生理作用概括不准确的是()A、生长素能促进果实成熟B、生长素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C、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D、生长素能促进植物生长8、植物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的原因是()A、促进细胞分裂B、促进细胞纵向伸长生长C、促进细胞的分裂生长D、促进细胞的弯曲9、可以证明生长素低浓度促进生长,而高浓度抑制生长的例子是()A、植物的向光性B、顶端优势C、生长素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D、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10、让不易生根的植物枝条生根,可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浸泡插枝的()A、上端B、中部C、下端D、两端11.下列是关于生长素的有关实验,全部给予右侧光照结果不向光弯曲生长的是()\nA.(2)(3)(5)B.(2)(3)(5)(7)C.(2)(3)(5)(6)(7)D.(2)(3)(5)(6)12.把一花盆如图所示固定在直径为2m的圆盘的边缘处,盆底与地面成45°角。然后旋转圆盘使花盆水平方向所受的力与垂直方向相同。然后,保持圆盘旋转的速率长期不变,观察植物的根部生长的方向。植物根部生长的方向应当是下列的哪一项?()13.用燕麦胚芽鞘及幼苗⑦⑧进行如下实验,一段时间后,会引起弯曲现象的是(→表示单侧光)()A.②⑤⑦B.①②③⑤⑧C.①③④⑥⑦D.②⑤⑧14.如右图所示,在快速速旋转的轮子边缘放置四粒萌发种子,请判断其根、茎的生长方向将是()A.根向外,茎向圆心B.根向圆心,茎向外C.根、茎均向外D.根、茎均向圆心15.根据下图所示实验过程回答:\n(1)甲图中,供应块是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接受块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实验结果,胚芽鞘C发生的现象___________。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乙图中胚芽鞘D不能发生C的现象,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上述实验说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答案:ADBCBDABBCCADA15.(1)生长和向左弯曲生长素能由胚芽鞘的上部运输到下部,促进生长(2)生长素不能由胚芽鞘的下部运输到上部(3)从形态学上端到下端主动运输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一、教学目标1.列举其他植物激素。2.评述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3.尝试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并分析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资料。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2.教学难点: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三、教学方法:教授法、对话法四、教学用具:五、课前准备: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活动教学意图以“问题探讨”引入,引起学生的思考并回答,师提示。【提示】说明乙烯至少能起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思考回答引入一、其它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讲述〗现在将这几类植物激素简要介绍如下。赤霉素赤霉素是在研究水稻恶苗病的过程中发现的。水稻恶苗病是由赤霉菌寄生而引起的,最常见的症状是稻苗徒长,病苗比健苗可以高出1/3。经过研究得知,促进稻苗徒长的物质是赤霉菌分泌的赤霉素。赤霉素突出的生理作用是促进茎的伸长,引起植株快速生长。水稻恶苗病病株的茎秆徒长,就是赤霉素对茎秆伸长起了促进作用的结果。赤霉素对于促进矮生性植物茎秆的伸长有特别明显的效果。例如,一些矮生性植物(矮生玉米、矮生豌豆等),它们的株高比一般的株高要矮得多,如果用赤霉素处理这些植物,它们的株高可以与一般的株高相同。用赤霉素处理芹菜,可以使食用的叶柄增加长度。听讲思考其异同\n赤霉素还有解除休眠和促进萌发的作用。例如,刚收获的马铃薯块茎,种到土里不能萌发,原因是刚收获的马铃薯块茎要有一定的休眠期,在度过休眠期以后,才能够萌发。如果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则能解除它的休眠,提早用来播种。赤霉素对于种子,也有解除休眠、促进萌发的作用。细胞分裂素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它在植物的形态建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常叶片在衰老的过程中,常常发生叶绿素、蛋白质、RNA等的含量降低,叶片变黄,趋于衰老。如果用细胞分裂素进行处理,就能使上述三种物质含量降低的速度变慢。可见,细胞分裂素还有延缓衰老的作用。在蔬菜储藏中,常用它来保持蔬菜鲜绿,延长储藏时间。乙烯乙烯是植物体内产生的一种气体激素。它广泛地存在于植物的多种组织中,特别在成熟的果实中更多。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一箱水果中,只要有一个成熟的水果,就能加速全箱水果的成熟。这是因为一个成熟水果放出的乙烯,能够促使全箱水果都迅速成熟。用乙烯处理瓜类植物(如黄瓜)的幼苗,能增加雌花的形成率,有利于瓜类的增产。此外,乙烯还有刺激叶子脱落、抑制茎的伸长等作用。脱落酸脱落酸存在于植物的许多器官中,如叶、芽、果实、种子和块茎中都含有一定数量的脱落酸。脱落酸是一种生长抑制剂。它能抑制植物的细胞分裂,也能抑制种子的萌发,特别是对于大麦、小麦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此外,据报刊报道,植物之所以有向光性,不但因为它的背光一侧生长素含量增加,而且还因为它的向光一侧所含的抑制激素——脱落酸含量增加。脱落酸还能促进叶片等的衰老和脱落。在温带地区的秋末冬初,落叶树纷纷落叶,棉铃在未成熟以前常常大量脱落,这些都与脱落酸的作用密切相关。〖板书〗几种植物激素的合成、分布和生理作用植物激素主要合成部位分布生理作用\n赤霉素生长中的种子和果实、幼叶、根和茎尖较多存在于植株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茎端、嫩叶、根尖、果实和种子调节细胞的伸长、促进蛋白质和RNA的合成,从而促进茎的伸长、抽薹、叶片扩大、种子发芽、果实生长,抑制成熟和衰老等细胞分裂素根、生长中的种子和果实主要分布于进行细胞分裂的部位,如茎尖、根尖、未成熟的种子、萌发的种子、生长着的果实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促进侧芽生长,抑制不定根和侧根形成,延缓叶片的衰老等乙烯成熟中的果实、衰老中的组织、茎节各器官都存在促进细胞扩大,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脱落等脱落酸根冠、老叶、茎各器官、组织中都有,将要脱落或休眠的器官和组织中较多,逆境条件下会增多抑制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表现为促进叶、花、果的脱落,促进果实成熟,抑制种子发芽、抑制植株生长等〖旁栏思考题〗生思考师提示〖提示〗是的,植物激素自身的合成也是受基因组控制的〖讲述〗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表现为按部就班地进行着种子的休眠、萌发,根、茎、叶的生长与伸展,生殖器官的发生与发育,种子和果实的形成与成熟等过程。这些生长发育过程,是植物的遗传程序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启动、按顺序进行的。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可以通过激素加以调控。然而,植物的形态建成等过程,并不是某个激素独立进行调节的,而是多种营养代谢生理变化的综合产物。激素自身也是特定条件下的代谢产物,也在陆续地合成、分解。事实上,植物的生长发育既受内部因子的调节,也受外部因子的影响。内部因子主要是化学信使──激素,外部因子包括光、温度、日照长度、重力、化学物质等。这些化学和物理因子通过信号转导,诱导相关基因表达,调控生长发育。除植物激素以外,高等植物体内的信使还有水信使、电信使。近些年的研究表明,电信使在植物界并不仅仅局限于含羞草等植物。植物体内电信使时常以电化学波的形式传递,以快速、通用、效用短暂为特点。在植物体内,它可以和化学信使协作发挥效应。植物体内水势的变化也可作为一种信息,并迅速传递,以调节相关生命活动,适应环境变化。二、植物激素调节剂的应用〖资料分析及讨论〗学生阅读,思考回答,师提示。【提示】1.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例子较多,以下是部分例子。阅读思考\n植物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调节剂。用GA(赤霉素类)打破莴苣、马铃薯、人参种子的休眠;促进苋、芹菜等的营养生长,增加产量。用NAA促进甘薯、黄杨、葡萄的生根;对苹果、鸭梨进行疏花疏果,促进脱落;对棉花进行保花保果,防止脱落。用乙烯利促进黄瓜、南瓜的雌花分化;促进香蕉、柿、番茄的果实成熟。施用矮壮素(生长延缓剂)防止棉花徒长、促进结实。2.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灵活回答。番茄、香蕉、苹果、葡萄、柑橘等在生产实际中可以应用乙烯利催熟。3.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得当,不会影响产品品质,甚至可以改善品质。例如,适当施用GA可以提高葡萄品质。如果使用不当,或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则有可能影响产品品质。例如,用2,4-D处理番茄增加座果后,如果不配合整枝施肥,会出现果实多而小的情况;为提早上市而采摘远未成熟的柿子再催熟,其果实品质就不一定好。〖小结〗略八、板书设计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一、其它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植物激素主要合成部位分布生理作用赤霉素生长中的种子和果实、幼叶、根和茎尖较多存在于植株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茎端、嫩叶、根尖、果实和种子调节细胞的伸长、促进蛋白质和RNA的合成,从而促进茎的伸长、抽薹、叶片扩大、种子发芽、果实生长,抑制成熟和衰老等细胞分裂素根、生长中的种子和果实主要分布于进行细胞分裂的部位,如茎尖、根尖、未成熟的种子、萌发的种子、生长着的果实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促进侧芽生长,抑制不定根和侧根形成,延缓叶片的衰老等乙烯成熟中的果实、衰老中的组织、茎节各器官都存在促进细胞扩大,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脱落等脱落酸根冠、老叶、茎各器官、组织中都有,将要脱落或休眠的器官和组织中较多,逆境条件下会增多抑制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表现为促进叶、花、果的脱落,促进果实成熟,抑制种子发芽、抑制植株生长等二、植物激素调节剂的应用植物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调节剂。\n自我诊断●基础题1、下列对植物激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它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少B、它对植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C、它是植物体一定部位产生的D、它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2、把成熟的苹果与未成熟的香蕉密封在一起,可促使香蕉成熟,是由于苹果放出了()A、乙烯B、赤霉素C、脱落酸D、细胞分裂素3、植物激素是指()A、活细胞合成的微量高效调节物质B、一定部位合成的微量高效调节物质C、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D、细胞合成的具有调控代谢功能的物质4、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B、细胞分裂素存在于植物体任何部位C、乙烯是一种气体激素D、脱落酸能抑制细胞分裂和种子萌发5、细胞分裂素不存在于()A、茎尖B、根尖C、成熟的果实D、萌发的种子6、能够延缓叶片衰老的植物激素是()A、生长素B、赤霉素C、细胞分裂素D、脱落酸7、下列除哪种激素外,都能促进植物生长()A、生长素类B、赤霉素C、细胞分裂素D、乙烯8、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激素是()A、生长素B、赤霉素C、多种激素D、乙烯9、植物激素的种类很多,其中发现和研究最早的是。最早用实验证实该物质确实存在的科学家是。此外,目前公认的其他4种植物激素是、、、。●拓展题植物开花受开花激素的影响。如下图所示光周期(日照长短)诱导植物开花激素的产生以及影响开花的实验,图中植物去掉了顶端的全部叶子,A、D植株分别接受长日照、短日照;B、C植株方框内为受短日照处理的部分。(1)对照实验,A、D可说明该植物属于(长日照、短日)照植物。(1)根据B、C实验,填写实验报告中的有关内容:测试项目、结果分析、感受光周期的部位(叶、顶端)、接受诱导产生开花激素的部分、(叶、顶端)开花激素作用的部分(叶、顶端)测试项目结果分析感受光周期的部位(叶、顶端)\n接受诱导产生开花激素的部分(叶、顶端)开花激素作用的部位(叶、顶端)(3)依据以上所有实验得出的结论是。(4)借鉴“生长素的发现”的科学实验方法。设计一简单的模拟实验,证明B株产生的开花激素可使A株条件下的同种植物开花。第一步:切取一小段B株带叶枝条放置在琼脂块上一段时间。第二步:。预期结果:。对照试验:。预期结果:。●基础题1、D2、A3、B4、B5、C6、C7、D8、C9、生长素荷兰的温特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拓展题(1)短日(2)叶叶顶端(3)短日照可诱导菊花的叶产生开花激素,进而影响开花(4)将长日照植物条件下的菊花枝条切口,再将含开花激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口上开花将长日照条件下的另一株菊花枝条切口,再将不含激素的琼脂块放在切口上不开花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列举种群的特征。能力目标: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2.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五、教学用具:六、教学过程〖章引入〗学生阅读P59,特别强调种群的概念〖板书〗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n提示: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量。〖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问题学本节。〖板书〗第一节种群的特征一、调查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的方法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探究〗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师提示。〖讲述1〗样方法(quadratmethod)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种类、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样方的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也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种,但是各种方法的原理却是相同的。首先,在要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确定一个或数个范围相对较大区域作为样地;再在样地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然后计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量;最后,计算全部样方个体数量的平均数,通过数理统计,对种群总体数量进行估计。例如,假设随机抽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为X1,X2,X3,…Xn,则样方的平均数X=∑Xn/n。〖探讨的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1.提示:“问题探讨”中调查对象是完全随机分布的,且调查区域是规则的,调查对象与其他物体的区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采用样方法得到的估算值与真实情况比较容易接近(误差小)。而在实地调查中,调查对象的分布往往不是随机的,调查区域也往往不是规则的,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干扰和影响调查的准确性,因此,采用同样的方法其结果误差会比较大一些。但是,只要掌握了科学的调查统计方法,其误差会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2.提示: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3.提示: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4.提示: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应当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同小组对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调查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例如5%以内。如果超出了此范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造成不一样的原因应当首先归结为采取不同的样方法所致。所以,要针对实际情况,讨论取样方法是否存在问题。〖讲述2〗标志重捕法(mark-recapturemethod)标志重捕法:是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量生物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重新充分混和分布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样本中标记者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和腹足类等动物种群数量的绝对估计。\n假定在调查区域中,捕获M个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原来的自然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个体数为m,根据总数N中标记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原则,即N∶M=n∶m,可得调查区域种群数量N=M×n/m。〖板书〗二、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三、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immigrationrateoremigrationrate.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几种年龄型种群的特点类型种群构成特点发展趋势图示增长型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衰退型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思考与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提示〗1.提示:图中A种群属于增长型,C种群属于衰退型,B种群属于稳定型。这是由于种群中年轻个体越多,一般来说出生率会越高,死亡率会越低。2.提示: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也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般来说会越来越小,但是也不排除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迁入率提高等原因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板书〗sexratio是指种群众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板书〗五、种群的空间特征〖小结〗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年龄组成种群数量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变化方向直接影响影响数量变动决定大小和密度\n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总体特征,这些指标多为统计指标,大体分为三类:(1)种群密度,它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3)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结构和种群增长率等。种群的数量是不断变化的,造成其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个体数量上的变动来看,则表现为由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四个基本参数所决定。这样,种群在某个特定时间内数量变化可以用下式表示:Nt+1=Nt+(B-D)+(I-E)(Nt是时间t时的种群数量,B、D、I、E分别是出生、死亡、迁入、迁出的个体数,Nt+1是一个时期后、时间t+1时的种群数量,则有出生率=B/Nt;死亡率=D/Nt;迁入率=I/Nt;迁出率=E/Nt。)〖作业〗练习一二七、板书设计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第一节种群的特征一、调查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的方法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1、样方法2、标志重捕法:是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量生物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重新充分混和分布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样本中标记者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和腹足类等动物种群数量的绝对估计。二、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三、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1、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几种年龄型种群的特点\n类型种群构成特点发展趋势图示增长型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衰退型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2、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众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五、种群的空间特征六、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年龄组成种群数量种群密度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变化方向直接影响影响数量变动决定大小和密度[课堂反馈]例1.下列可以称为—个种群的是()①黄山上所有的松树②长江中下游所有的白鳍豚③某个村庄现有的人口以及过去10年内去世的人口④南京某个池塘和徐州某个池塘中所有的满江红⑤一个蜂巢里的蜂A.①②③⑤B.②③④C.②④⑤D.②⑤例2.某一养鱼池中,发现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各种鱼类、还有多种微生物,其中鲢鱼特别多,有鲢鱼苗、小鲢鱼和大鲢鱼,那么你认为右称为种群的是A.浮游植物B.浮游动物C.鱼类D.鲢鱼群例3.有人对草原2公顷范围内进行某种鼠的种群密度的调查,第一次捕获并标志为78只,第二次标志68只,其中有标志的为30只,那么这种鼠的种群密度是A.176只B.88只C.88只/公顷D.176只/公顷例4.下列生物属于一个种群的是A.一块稻中的全部水稻、水草及其它生物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类C.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D.一块棉花田中的幼蚜虫、有翅和无翅的成熟蚜虫例5.加拿大一枝黄花属双子叶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北美,作为观赏植物引人我国,现已在一些地区蔓延成灾,有“植物杀手”之称.严重威胁这些地区的生物多样性。\n为了研究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某地区的分布与危害性,有人做如下调查:将调查的地块划分成10等份,每份内取1个样方,分别统计各样方内的植物种类和数量,计算各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近五年植物种群变化的调查结果汇总如下:(单位/株·m-2)年份种名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加拿大一枝黄花1.95.19.415.116.5狗牙根8.06.25.63.91.6巢菜3.02.11.10.20车前草3.02.00.400婆婆纳3.22.81.71.30泽漆2.11.81.51.00小蘖2.21.91.51.21.0狗尾草3.22.51.51.10.6繁缕8.03.21.10.50卷耳5.41.41.000(1)从上表可以看出,加拿大一枝黄花与其他植物间存在着明显的竞争关系,加拿大一枝黄花在被调查的区域内具有趋势,不少植物在该区域内灭绝了,因此它严重破坏了该区域的生物。老年数成年数幼年数(2)本调查采用的方法是;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是。左图表示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结构,根据图示分析这两个种群数量发展的趋势是A.甲、乙都显著增长B.甲、乙都相对增长C.甲显著增长,乙稳定发展D.甲稳定增长,乙显著发展例6.我国实行人口计划生育,提倡少生优生,从生态学种群的角度看,目的主要是A.控制死亡率,降低人口种群密度B.控制男女性别比例,降低人口密度C.控制人口出生率,降低人口密度D.控制人口雄性不育,降低人口密度例7.下列关于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影响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因素彼此有很大区别B.人口出生率也属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大范畴之内C.影响一般生物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因素和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彼此没有区别D.我国人口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例8.人口学家统计预测,世界上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美国、瑞典等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相对稳定,西欧发达国家人口为负增长,这种预测增减动态的主要因素是\nA.种群数量和密度B.种群的年龄结构C.种群的性别比例D.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实例中,属于种群范围的是A.一个水池中的所有生物B.某温室中栽培的所有花卉C.一个水池中的所有蝌蚪D.某城市中的所有人口2.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A.西双版纳森林中的全部生物B.太湖中的全部鲤鱼C.大兴安岭中的全部林木D.东海海洋中的全部水藻3.下列生物同时生活在一座大山中,属于一个种群的是A.大大小小的山羊B.各种毒蛇C.所有杂草D.整个昆虫动物4.下列动物调查研究中,不可用样方法获得种群密度的是A.某种昆虫卵的密度B.作物植株上的蚜虫密度C.某地区蚯蚓的密度D.某地田鼠的密度5.下列叙述中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A.某地区每年新增人口的个体数B.一亩水稻的年产量C.某地区每平方米草地中某种杂草的数量D.某河流中每平方米鱼类的数量6.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某一地区一定时期内A.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B.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C.所有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D.所有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7.在下列生物种群中,不能用样方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是A.蒲公英B.马尾松C.蚯蚓D.野兔8.在下列生物种群中,不需用重捕标志法进行种群密度调查的是A.田鼠B.野兔C.狼D.蚜虫9.种群最基本的特征是A.种群密度B.年龄组成C.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10.一位生物学家正在研究某一鸟类的季节性迁徙行为,他研究的对象是A.一个生态系统B.一个群落C.一个个体D.一个种群11.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的动态信息主要来自A.有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C.现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D.现有人口男女性别比12.松林防治松毛虫害的常用方法有招引灰喜鹊和施放松毛虫白僵病菌,灰喜鹊及白僵病菌与松毛虫的关系分别是()A.竞争和共生B.捕食和共生C.捕食和寄生D.寄生和捕食\n13.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越来越小,最可能的原因是A.种群处于衰退期B.种群内雄性多于雌性C.种群死亡率是10%D.群落结构太复杂14.当大量的N、P流入河流后,引起了水体的富营养化,下列曲线中能代表沿河的藻类和浮游动物种群的可能变化的是ABCD注:横坐标代表沿河距离纵坐标代表生物数目“”代表浮游动物“”代表藻类15.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性昆虫,该昆虫的种群密度在短时期内倒出现A.先减少后增多B.大量减少C.大量增多D.无显著变化16.下图为某一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生长曲线,试分析该生长曲线中哪一段表示食物生存空间最可能成为该鼠群增长的限制因素A.CD段B.DF段C.BD段D.EF段17.人口增长的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主要取决于人群的A.出生率和死亡率B.迁入率和迁出率C.年龄结构D.性别比例18.下列哪些情况不会导致种群密度愈来愈少A.种群中的年龄结构合理适中B.种群中的幼体数少,中老年个体数多C.群中死亡率超过出生率D.种群内雄性个体趋于不育二、非选择题1.如果调查一块100m2的狭长地区草地中蒲公英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以10个样方10个小组分别统计一样方的结果,如下表组别12345678910株数(株/m2)0332233943⑴那么此调查用样方法调查时,样方的大小一般以为宜⑵随机取样时,取样方法以为好.⑶如果有两组是经过询问所报有数据,不真实,那么这两个组可能是组。⑷该地区蒲公英种群密度应为.2.用样方法进行探究调查生物种群密度时,一般探究的过程是\n、、、、。3.试根据我国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图回答:(1)图形的左右两边大致对称,表明男女人数基本平衡,出现这一现象的自然生理原因是_________。(2)图中Ⅰ阶段表明当时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3)图中Ⅱ阶段表明我国人口发展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产生这一结果主要原因是_________。老年中年幼年4.下图为某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的一种类型,问⑴此图所示为型的种群⑵此图中的某种群中的个体多,个体少。⑶20世纪70年代,我国人口(种群)组成相似,所以在以后一段时期内,我国人中发展趋势为。⑷我国实行人口政策后,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子女,目前人口增长已进入6‰的低生育水平,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将在较长时期内仍保持增长。5.下图为种群的年龄结构示意图,据图分析回答♂♀♂♀♂♀成年期老年期幼年期A.B..C..⑴图中A表示种群的型,A图的年龄结构特征是此时大于,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⑵图中B表示种群的型,B图的年龄结构特征是其中和相近。⑶图中C表示种群的型,其年龄结构特征是,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⑷三图中的雌雄性别比例约为。6.下图为牛群和鸡群两个种群存活曲线,据图分析说明:⑴若曲线Ⅰ为某养牛场的牛群,表示该牛群属于\n型,因为该牛群中个体很多,而很少。则该牛群的种群密度会,表示该养牛场经营正常兴旺。⑵曲线Ⅱ是某养鸡场的鸡群,属于种群的型,该鸡场进入经营危机状态。因为太少死亡太多,经营必须采取的措施是留下鸡,处理掉鸡,保持鸡多鸡少的性别比例;或购入或孵化大量鸡,加以良好的饲养管理,使之有很高的,让鸡群转化为型。7.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X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头。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头(计算公式是N:[a]=[b]:[c])。A.30B.32C.64D.96(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2个条件是______。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上图。据图分析:____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__型;_____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4)若某种群有成鼠。头(计算时作为亲代),每头雌鼠一生产仔16头,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1,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为_____头。A.a×8n-1B.a×8n+1C.a×8nD.a×8n-2(5)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头,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饵料和水,则笼内鼠数变化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应为下图中的曲线__________。[课堂反馈]例1.B.例2.D.例3.C.例4.D.例5⑴蔓延成灾的多样性⑵样方法机取样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例6.C.例7.C.例8.C.例9.D.[巩固练习]一、选择:1.B.2.B.3.A.4.D.5.C.6.B.7.D.8.D.9.A.10.D.11.A.12.C.13.A.14.B.15.B.16.D.17.C.18.A.二、非选择:1.①1m2的正方形②等到距取样法③1及8④3株/m22.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交流表达再讨论\n3.(1)男性产生两种精子数目相等,且与卵细胞结合机率相等(新生儿男女比例接近1∶l)(2)出生率迅速增高,属增长型(3)衰减型计划生育政策取得效果4.⑴增长⑵幼体老年急剧增长计划生育持续5.⑴增长幼体个体数目多老年个体数目少出生率死亡率越来越大⑵稳定幼体个数和成体个数目相当出生率死亡率⑶衰退型老年个体数多幼年个体数相对地少越来越小⑷1∶16.⑴增长幼体和成年体老年体越灰越大⑵成年鸡幼年鸡育龄老龄母雄幼鸡存活率增长7. (1)D(2)B、C(3)乙稳定甲增长(4)C(5)C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2、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2.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五、教学用具:课件六、教学过程〖引入〗在第一节中,我们学习了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大家看“问题探讨”,思考讨论准备回答。〖提示〗1.Nn=2n,N代表细菌数量,n代表“代”。2.N=2216。3.细菌数量不会永远按这个公式增长。可以用实验计数法来验证。〖问题〗再以“本节聚焦”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力。〖板书〗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并完成P66图4-4细菌种群的增长曲线。〖旁栏思考题1〗生思考回答师提示。〖提示〗不够精确。〖问题〗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呢?〖答并板书〗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学生活动〗阅读P66第三段到第五段。\n〖板书〗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旁栏思考题2〗生思考回答师提示。〖提示〗①食物和空间田间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天敌等。〖板书〗“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λt〖问题〗“J”型增长能一直持续下去吗?〖板书〗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学生活动〗阅读P67并完成“思考与讨论”。〖提示〗1.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采取器械捕杀、药物捕杀等措施。2.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①如将食物储藏在安全处,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②室内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减少它们挖造巢穴的场所;③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等等。〖旁栏思考题3〗生思考回答师提示。〖提示〗同一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问题〗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都能在K值维持稳定吗?〖板书〗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学生活动〗阅读P67~P69并完成“探究”。〖小结〗略。〖作业〗练习一二。七、板书设计: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二、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产生原因: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产生原因:环境条件如空间、食物、天敌等制约。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三、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决定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影响因素人为因素:如人工养殖\n典型例题例1(2000年广东卷)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A.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B.所有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C.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D.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解析种群是指一定时间、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不同的生物不属于同一个种群;同一时间、空间内的同种个体是一个种群,这些个体不仅包括所有成熟个体,也包括所有幼年、青年、老年等所有个体。但种群不是同种生物简单的相加,而是具有一系列一个个体所不具备的种群特征。即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才能成为真正的种群。本题正确答案是C。O时间种群数量Kab例2(2004年吉林、浙江卷)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下列判断正确的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C.a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解析根据题意,种群a随着时间的延续,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达到K值时趋于平衡,呈现出“S”型增长曲线。之所以不能无限增长,主要是种群数量的不断增加,种内斗争加剧而致。种群b在前期不断增长,尚未达到K值就锐减,既不是“S”型、也不是“J”型增长曲线。从曲线图分析推出二者不是竞争关系,因为开始时二者的数量同步增长了一段时间,排除竞争可能性;也不是捕食关系,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呈波动的关系,且不同步,相差一个时间段。从图中看不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目标检测1.适当密植可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但种植过密反而减产。用生态学观点进行的正确解释A.过度密植导致害虫大量繁殖B.过度密植造成通风不良C.过度密植造成种内斗争激烈D.过度密植造成杂草生长旺盛2.用标志重捕法来估计某个种群的数量,例如在对某种鼠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其中有标志鼠15只,则对该种群的数量估计,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种群数量可用N表示B.种群数量大约为88只C.该种群数量大约为100只D.N=39×34÷153.下图是一个鼠群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生长曲线图。试分析在曲线中哪段表示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率的限制因素()A.EF段B.DE段C.BD段D.CB段4.(多选)在适宜的温度、水分和CO2\n浓度条件下,分别测定强光和弱光时不同植物的净光合作用量如下图所示,请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题中叙述的条件下,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光照B、同等光照条件下,玉米比小麦的净光合作用量高C、植物在强光下,光反应较强,导致植物强光下的净光合作用量高于弱光下D、大多数农作物属于喜阳植物5.生态工作者从东到西对我国北方A、B、C三种类型的草原地行调查。下表是不同调查面积的物种数量统计结果:(1)A、B、C三种类型的草原对放牧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导致这三种类型的草原物种数量不同的关键生态因素是。如果将A草原与我国东北针叶林相比,两者之间恢复力稳定性较强的是。(2)调查B草原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设计如下调查步骤:①选取40cmX40cm为最佳样方面积。②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参考答案1C2.C3.A4.ABD5.(1)A、B、C水A草原(2)①选取的样方面积不对。应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100cm×100cm。 ②取样方法不对。应在B草原中随机取样。 ③对种群密度值的估计方法不对。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种群的结构\n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C:理解)2、描述群落的结构体征。(B:识记)3、种间关系。(C:理解)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2、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3、通过学习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等有关内容,学会观察事物,把握评价事物的尺度。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群落的结构特征。2、种间关系。2.教学难点: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五、教学用具: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结合“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教师:引导学生讨论: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学生:看图,完成讨论题。1.可以从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肉食性鱼、植食性鱼等方面举例。2.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二)归纳提炼“群落”的概念教师:结合问题探讨中池塘生物种群组成的例子,强调各个种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群落的概念。根据学生的归纳情况,突出“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等判断要点。\n学生:通过实例提炼出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提问:一个池塘中的鱼类是一个种群,还是一个群落或都不是。(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教师:结合课本P71研究群落图表设问: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和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有什么不同?研究群落有什么意义?学生:阅读课本P71研究群落的图表内容,回忆上一课时的探究活动。讨论:群落研究的内容和种群研究的内容的区别,以及研究群落的意义。使学生领悟: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群落是更高层次的系统,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又会发现新的问题,获得新的认识。(四)探讨“群落的物种组成”教师:1)结合课本P72图4-8、图4-9、相关信息,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关于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的相关图片和物种资料。引导学生对比两个森林群落在物种组成上的差别,包括常见的物种、占优势的物种等。2)引导学生归纳丰富度的概念。学生:1)观看课件展示的图片及相关资料,对比、回答:新疆北部的森林,主要是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而福建武夷山森林的主要树种是阔叶乔木。2)归纳群落物种丰富度的概念,并理解物种丰富度的差异主要与气候有关。教师:通过对课前学生活动作谈论,总结。提问:1)统计出的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能否代表该取样地点物种的丰富度?有哪些原因使取样地点的物种丰富度不同?2)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小组成员在哪些方面表现得较好?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学生:仔细采集样本中的小动物,做好统计记录,并进行简单的分类。学生:讨论、回答:1.探究活动的统计结果可以区别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的差异,但不能完全代表该取样地点物种的丰富度。物种的生存环境、气候条件、物种之间的关系、人为因素等都会影响丰富度。2.小组间进行交流,对实验本身提出改进的意见,对小组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出自我批评。(五)、探讨“种间关系”教师:布置学生阅读课本P72-73的资料分析,再进行讨论:1.如何解释资料1中的实验结果?2.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4.资料1和资料2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数据的能力。为下一环节学习种间的四种关系做好铺垫。\n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73图4-10种间关系。设问:1.在资料分析中,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猞猁与雪兔的种间关系分别是什么?2.请举出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的例子。学生:读图,理解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的概念。学生:思考、回答:1.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之间是竞争关系,猞猁与雪兔之间是捕食关系。2.列举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的其他例子。教师:及时对学生列举的例子进行评析。使学生明白种间的关系非常普遍;竞争不仅是对食物的相互争夺,还包括对资源和空间的相互争夺。(六)探讨“群落的空间结构”教师:结合课本P74-75图4-11、12、13,展示课前搜集的图片,引导学生阅读图片,并对不同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进行对比。设问:1.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各有什么特点?2.这些结构有什么意义?3.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动物的垂直分层有什么关系?学生:阅读图片,讨论、归纳:1.垂直结构具有分层的特点,水平结构具有镶嵌的特点。2.可以更好的利用资源,如阳光。3.在垂直方向上,动物的分布依赖于植物的分布。教师:使学生认同不同群落在结构上的差异与气候、人为因素等有关;不仅陆地群落具有空间结构,水生群落一样具有。七、板书设计第三节、群落的结构群落:同意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体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更高层次二、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三、种间关系1、捕食2、竞争3、寄生4、互利共生四、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n2、水平结构六、作业设计课本P77练习,根据所剩时间的多少,适当补充本节练习题(内容见下面的练习题)。八、教学反思第3节《群落的结构》包括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此课时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为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下为生态系统的有关内容。鉴于课时内容地位,要让学生正确理解群落的结构及基本特征,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同时,本课时的内容也与现实紧密联系,即学生应能够将知识应用于现实中,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设计立体农业,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之中。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4节种群的演替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能力目标: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群落的演替过程。2.教学难点: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五、教学用具:六、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师提示。〖提示〗1.见P78~P79。2.火山爆发后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在火山爆发中,有些物种可能会绝灭;在恢复过程中外来新物种可能会进入。群落结构因此而发生了变化,一般不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板书〗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问题〗以“本节聚焦”的问题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板书〗一、演替的类型〖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1”,阅读P79~P80,并完成“思考与讨论”。〖提示〗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n2.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逐渐取代了地衣。3.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板书〗㈠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㈡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讲述〗我国东北科尔沁草原地区的农田,在弃耕后开始出现恢复演替,这是一种次生演替。耕作前的原始植被为贝加尔针茅草原,开垦后种了几年玉米,后因产量下降而弃耕。弃耕后的1~2年内以黄蒿、狗尾草、猪毛菜、苦荬菜等杂草占优势;2~3年后,黄蒿占优势;3~4年后,羊草、野古草、狼尾草等根茎禾草入侵,并逐渐占优势,进入根茎禾草阶段;7~8年后,土壤变坚实,丛生禾草开始定居,并逐渐代替了根茎禾草,恢复到贝加尔针茅群落。这一过程需要经历10~15年,根据耕作时期长短,土壤侵蚀程度,以及周围原始物种的远近而有所不同。〖板书〗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学生活动〗学生带着“思考与讨论2”,阅读P81,并完成“思考与讨论”。〖提示〗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起作用: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处于劣势。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板书〗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讲述〗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边际土地开垦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大量开垦直接导致农牧渔业生产能力和环境质量下降。开垦的结果是: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以及土地严重退化。这些问题已引起各方面广泛关注。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退耕还林。1999年开始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3.18×106hm2,荒山造林3.25×106hm2,中央累计投入达232亿元。规划在2010年前退耕还林1.47×107hm2,宜林荒山荒地造林1.73×107hm2。工程建成后,工程区将增加林草覆盖率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控制面积8.67×107hm2,防风固沙控制面积1.03×108hm2。这是50多年来我国涉及范围最广、任务量最大、农民参与度最高的生态建设工程。\n退田还湖。1998年以来,为治理长江水患,国家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方针。5年来的“退田还湖”,已使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面积由3950km2“长”到了5100km2,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面积增长了35%,恢复到60年前的4350km2。两大湖区为此搬迁的移民相当于三峡移民的1.4倍。两大湖泊的扩容,改善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目前,长江干流水面恢复了1400多km2,增加蓄洪容积1.3×1010m3。这是历史上自唐宋以来第一次从围湖造田转变为大规模的退田还湖。退牧还草。从2003年起,用5年时间,在蒙甘宁西部荒漠草原、内蒙古东部退化草原、新疆北部退化草原和青藏高原东部江河源草原,先期集中治理6.67×107hm2,约占西部地区严重退化草原的40%。“退牧还草”将采取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3种形式进行,实行草场围栏封育,适当建设人工草地和饲草料基地,大力推行舍饲圈养。力争5年内,使工程区内退化的草原得到基本恢复,天然草场得到休养生息,变过牧超载为以草定畜,达到草畜平衡,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建立起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草原生态系统。〖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讨论回答。〖提示〗大面积围湖造田,使湖面大大缩小,减小了蓄洪容积,降低了蓄洪能力,导致洪灾频繁发生。〖小结〗略。〖作业〗练习一二。七、板书设计:第4节群落的演替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一、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彻底消灭了的地方的演替。2、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2、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3、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n能力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2、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分为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2)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是研究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基础。(3)三大功能类群之间以及它们与非生物部分之间的联系2.教学难点: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五、教学用具:六、教学过程1、复习旧课: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初步研究了生态系统,详细地讲述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了生态系统的范围,介绍了生态系统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适应性特征,并在最后总结出了所有的生态系统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准备回答问题:1、什么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2、所有的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什么?(既有大量的植物,也有大量的动物,还存在很多微生物)[出示投影片1(括号中为答案,复片)](学生回答出第一个问题后,以下面的语言引出问题2):生态系统有各种类型,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等。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群落的结构都有差别,各种生物的适应性特征更是形形色色。但是,我们可以看出,所有的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什么特点呢?2、导入新课:\n而且,这些植物、动物、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它们究竟起什么重要作用呢?这就是我们下面所要学习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这是第七章的重点内容。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这是我们这一节课的重点内容。[板书]: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出示投影片2]那么,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究竟各扮演什么角色呢?请同学们带着下面的问题快速阅读书本P258—P262:[出示投影片3]3、引导提问,讲解新课:(投影片3中问题1)学生回答(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网)[板书:(划线内容)]再引:我们首先来研究生态系统的成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池塘生态系统”的投影片,具体指出其中非生物有哪些,生物有哪些?[出示投影片4]:池塘生态系统(略)学生回答(非生物因素有:阳光、热能、水、矿物质、空气。生物有:绿色植物、各种动物、微生物。)[板书:(学生回答的内容)]讲解:以前,我们将阳光、热能、水、矿物质等称之为无机环境或非生物因素,今天,我们又给它一个新的名称:“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虽然称呼不同,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那么,这些物质和能量如何才能进入到生物中去呢?(提问)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学生回答)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自己制造有机物,所以我们把它叫做“生产者”。它的同化类型是什么?(提问)自养型(学生回答)。自养型生物除了绿色植物以外,还有什么生物?它们以何种方式自养?(提问)还有通过化能合成作用自养的生物,如:硝化细菌。(学生回答)所以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还包括其他自养型生物。那么,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动物的同化方式是什么?为什么?(提问)因为各种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所以属于异养型生物。(学生回答)由于动物不能制造有机物,而要消耗有机物,我们把它叫做“消费者”。在消费者中,直接以植物为食的植食动物,如:池塘生态系统中的虾、浮游动物等,叫做初级消费者;以植食动物为食的小型肉食动物,如:青鱼、黄鼬等,叫做次级消费者;以小型肉食动物为食的大型肉食动物,如:虎、狮等,叫做三级消费者。依此类推。所以,说到底,消费者是由于捕食关系而存在的。我们来看这一些生物所处的消费者级别:[出示投影片5]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消费者的级别,只有初级消费者是确定的,其它的都不确定。如:老鹰,既可以是三级消费者,也可以是次级消费者。不管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在他们的生活过程中,最终都将走向死亡。那么,这些动植物的尸体哪儿去了呢?为什么会在一段时间之后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它们被微生物分解掉了。(学生回答)所以我们把这些微生物称为“分解者”。是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是分解者呢?(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n通过对池塘生态系统的分析、总结,我们将生态系统的成分分为四种: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想一想,这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划分的?(营养功能)想想我们人属于生态系统中哪一种成分?(消费者)[板书:(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及划分标准)]那么,在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的营养功能是什么呢?也就是说它们在生态系统中各起怎样的作用呢?[出示投影片6,讲清下面的三点]:(1)、生产者能够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生产者还能固定光能,是消费者和分解者获得能量的源泉。所以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分解者能够将动植物的尸体等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去,供生产者再吸收利用,它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得以循环的保证。(3)、消费者存在与否,不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因为如果没有消费者,生态系统的物质仍然能够循环。但它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说,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再引: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消费者和消费者之间是通过什么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呢?(食物)请同学们如图示,把小黑板上“农田生态系统”中这些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表示出来。[出示小黑板]象这样,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就叫做食物链。例如:农作物Ù田鼠Ù猫头鹰。我们常常说这样一些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些是不是完整的食物链呢?(不是,这些只是捕食关系。食物链要从生产者开始。)再看一看,在这些食物链中,有没有分解者?(没有)所以,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由于食物链中每一个环节都为后面的环节提供了营养,所以我们把每一个环节称为一个营养级。(指示小黑板)如:农作物Ù田鼠Ù蛇Ù猫头鹰(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第四~)那么,某一生物所处的营养级是不是不变的呢?营养级与消费者的级别是不是一样呢?[出示投影片5](第一营养级和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是固定不变的,第三营养级以上不确定。营养级与消费者的级别不一样,相差一级。)再引: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复杂,个体数量越庞大,其中的食物链也就越多,彼此之间的联系就越复杂。同一种生物可能捕食多种生物,或者同一种生物可能被多种生物捕食,从而使各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网状。象这样复杂的营养关系,就叫做食物网。请同学们带着下面的问题来研究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出示投影片6][出示挂图]: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n(引导学生分析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挂图,解决投影片6上的有关问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最重要的联系是通过营养关系,即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联系成一个整体的。所以我们把食物链和食物网又称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即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就是顺着这种渠道流动的。4、总结本课内容。5、布置作业。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2)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3)理解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能力目标:(1)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层层探究相结合,将知识化难为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等思维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讨论“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这一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2)在教学中,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育。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2.教学难点: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五、教学用具:六、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引入新课【创设情境】播放影片:非洲草原上鹰捕食兔子的过程。\n能量流动的过程生产者【提问】刚才这部短篇的主角是谁?【过渡】对了,兔、鹰、不要忘了还有小草,在非洲大草原上主要的生产者就是小草,草原上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是由小草养活的,没有小草,也就不会有兔子和鹰了。现在小草有问题要问了。【多媒体展示问题】①我们的能量来自哪里?②照射在草地上的太阳能都被我们吸收了吗?③我们吸收了太阳能后,这些能量有哪些去向?【引导】兔子能把草吃的干干净净吗?【总结】边展示多媒体课件,边讲解。消费者【过渡】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兔子又有什么问题要问呢?【多媒体展示问题】①我们把草吃进肚子里,草中的能量都被我们吸收了吗?教师:很好,我们把被吸收进体内的能量称为同化的能量。②我们吸收了能量后,这些能量有哪些去向?【总结】边展示多媒体课件边讲解。小草属于生产者,在草原上当然不仅仅只有小草一种生产者。而像兔子那样以绿色植物为食的动物也有很多。它们都属于初级消费者。(影片:非洲草原上的植食动物。)当然同样也存在着许多肉食动物。(影片:非洲草原上的肉食动物。)如果它们是以植食动物为食,就属于次级消费者。另外草原上还有许多分解者。(影片:非洲草原上的腐食动物)影片中介绍了很多种腐食动物,然而我们知道还有一类非常重要的分解者——微生物。【小结】现在我们知道,光能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输入生态系统,然后通过捕食关系从生产者传递到初级消费者再传递到次级消费者,其中有一部分能量通过生物自身的呼吸作用以及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散失了。因此能量流动就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输出的过程。其中光合作用是能量流动的起点。而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就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提问】那么能量输入生态系统后有哪些去向呢?就这样能量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一级一级的传递,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渠道。能量流【提问】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大家能不能得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呢?【小结】\n动的特点能量总是由被捕食者传入捕食者体内,不可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因此为单向流动。而这个过程中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因此是逐级递减的。下面让我们具体的分析一个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讲述】大家都知道在湖泊中是大鱼吃小鱼小雨吃虾米虾米吃泥巴,泥巴包括一些藻类。而能量就随着食物链单向流动。展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所含能量的具体数据。请计算能量传递效率(输入后一营养级的能量与输入前一营养级的能量的比).【小结】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传递效率大约为10%~20%,也就是说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前一营养级的能量只有约10%~20%能输入下一个营养级。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为了形象的说明问题可以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绘制成金字塔图形,叫做能量金字塔。【实例】如果一个小孩一年内仅以牛犊为食,则需4.5头牛犊,而喂养这些牛犊则需种植4公顷苜蓿。4公顷苜蓿接受的太阳辐射量:6.3×1010卡/年;4公顷苜蓿固定的能量:1.49×107卡/年;4.5头牛吃苜蓿获得的能量为:1.19×106卡/年;这个小孩吃牛肉获得的能量为:8.3×103卡/年。请大家把上述事例绘制成一个能量金字塔。【问题】为什么牛肉往往比青菜贵?【实例】从能量金字塔可以看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问题】为什么一条食物链一般不会超过4~5个营养级?【问题】还有80%~90%的能量到哪里去了呢?课件展示各部分能量。【小结】从这些数据上看,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的。【问题】这种能量的逐级递减是否符合能量守恒定律?怎样验证?请大家通过所给的数据证明逐级递减符合能量守恒定律。研究能量流动【过渡】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下面让我们来解决具体的问题。【问题】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教师:人所做的工作都是为了让能量尽可能的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n的意义对于人类来说,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就在于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问题】假如给你一个池塘,你会怎样经营,从而获得更大的收益?教师介绍桑基鱼塘。【小结】我们把这类实现能量多层次利用的农业生态系统称为生态农业。【问题】还有哪些生态农业类型呢?教师:如沼气池。课后延伸【问题】“设计草场放牧方案”,怎样判断一个草场上是不是过度放牧?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以及特点,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了许多实际的问题。作业布置P91.习题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能力目标: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2.教学难点: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五、教学用具:ppt六、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与目标引入课题上一节中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那么大家回忆一下,它有什么特点?这些能量的最终来源是什么?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单向不循环的,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那大家是否发现,能量流动的同时也伴随有物质的变化,比如呼吸作用,在呼吸过程中,能量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同时,在物质方面,有机物被氧化分解,形成CO2和水。可见,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与物质的变化是相伴随的。那么,物质的变化是否页像能量一样,是不可逆转,逐级递减的?听讲,回忆旧知集体回答或点名回答引入课题学生答:不是物质循环的概念引出“物质循环”\n没错,能量在流动过程不断散失,却有太阳能不断补充进来,相当于有了一张永久饭票,不愁饿死。但是物质就不同了,它只能来源于地球本身,如果像能量那样,那总有一天会消失殆尽的,这就使得物质具有循环利用的特点。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直接讲述物质循环的概念。)碳循环接下来我们以C为例来分析一下其循环的具体过程。(展示“碳循环模式图”)在看图的同时,大家思考一下以下问题:1.无机环境及生物群落中,碳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2.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主要是以什么形式进行循环的?循环的范围如何?3.碳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出生物群落的?(3min)通过提问详解上面的问题,理清碳循环的整个过程。了解清楚碳循环的整个过程后,我们知道,大气中的CO2是在动态中保持平衡的,那么,如果绿色植物大量减少,化石燃料大量燃烧,会造成什么后果?引起什么样的环境问题?(解释“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那么要是地球持续升温,将会有什么危害?既然温室效应有这么多危害,我们应该怎么做?碳循环的正常运行是生态系统稳定的保证,若是循环过程出了什么问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运转。事实上,每一种元素的循环都是生态系统正常的保证,一旦失调就会导致各种环境问题,比如:和S有关的酸雨,及和P有关的水体富营养化等等。3min时间阅读课本101页及图5-11,思考问题。1.无机环境中:单质碳与化合物生物群落中:有机物与离子2.CO2;生物圈3.进: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出: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作用答:CO2增多,引起温室效应。答:冰川溶解,海平面上升;土壤沙漠化加剧;物种减少。答:保护植被,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的开采和使用。能力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有哪些区别。(列表比较)总结所有知识点。\n练习巩固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特点不包括下列的:(C)A.带有全球性B.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在群落的各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D.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2.与自然界的碳循环关系密切的两种细胞器是:(B)A.线粒体和染色体B.叶绿体和线粒体C.叶绿体和核糖体D.线粒体和内质网3.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叙述不正确的是:(C)A.物质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B.间循环往复C.先进行物质循环,后发生能量流动D.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4.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远离施药地区的南极,动植物内也发现了DDT,该现象说明了:(B)A.DDT使挥发性物质B.DDT已加入全球性的生物地化循环C.科考队将DDT带到了南极D.南极动物也偶尔到施药地区觅食5.看图回答问题CO2O2CBA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D煤,石油①②③④⑤1)这是碳元素的循环。2)写出①~⑤所示过程的名称:①光合作用②③呼吸作用④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回答问题巩固知识\n⑤燃烧过程1)图中A、B、C、D各是什么生物?A绿色植物B植食性动物C肉食性动物D腐生细菌、真菌等2)图中缺少的生理过程是植物的呼吸作用,用箭头在图中表示出来。3)由该循环可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以下特点:①反复循环②全球性6.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2、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能力目标:描述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价值观:探索信息传递在生物界存在的作用。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说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教学难点: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探究法、讲述法、指导法五、教学用具:六、教学过程〖引入〗以生活中常用的通讯工具——手机引出信息的概念。〖板书〗信息:一般将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称作信息。〖讲述〗信息传递的一般过程(一般信息传递有三个基本环节):信源(信息产生);信道(信息传输);信宿(信息接收)。多个信息过程相连就使系统形成信息网,当信息在信息网中不断被转换和传递时,就形成了信息流。信息只有通过传递才能体现其价值,发挥其作用。〖导入新课〗以“问题探讨”说明在生态系统中也存在着信息传递,学生回答问题。〖提示〗1.通过跳圆圈舞来传递这一信息。〖板书〗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思考与讨论〗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n〖提示及讲述〗(1)物理信息:如①声信息在生态系统中,声信息的作用更大一些,尤其是对动物而言。动物更多是靠声信息来确定食物的位置或发现敌害的存在的。我们最为熟悉的以声信息进行通讯的当属鸟类,鸟类的叫声婉转多变,除了能够发出报警鸣叫外,还有许多其他叫声。植物同样可以接收声信息,例如当含羞草在强烈的声音刺激下,就会有小叶合拢、叶柄下垂等反应。声信息的特点有:多方位性,接受者不一定要面向信源,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同步性,发出声音信号时,动物的四肢躯干亦可发出信息;瞬时性,声信息可在一瞬间发出,也可在一瞬间停止;多变量,声音有许多变量,包括强度、频率、音质等,每个变量都可以提供一些信息,因此声音信息的容量很大。②电信息在自然界中存在许多生物发电现象,因此许多生物可以利用电信息在生态系统中活动。大约有300多种鱼类能产生0.2~2V的微弱电压,可以放出少量的电能,并且鱼类的皮肤有很强的导电力,在组织内部的电感器灵敏度也很高。鱼群在洄游过程中的定位,就是利用鱼群本身的生物电场与地球磁场间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由于植物中的组织与细胞间存在着放电现象,因此植物同样可以感受电信息。③磁信息地球是一个大磁场,生物生活在其中,必然要受到磁力的影响。候鸟的长途迁徙、信鸽的千里传书,这些行为都是依赖于自己身上的电磁场与地球磁场的作用,从而确定方向和方位。植物对磁信息也有一定的反应,若在磁场异常的地方播种,产量就会降低。不同生物对磁的感受力是不同的。(2)化学信息化学信息主要是生命活动的代谢产物以及性外激素等,有种内信息素(外激素)和种间信息素(异种外激素)之分。种间信息素主要是次生代谢物(如生物碱、萜类、黄酮类)以及各种苷类、芳香族化合物等。在生态系统中,化学信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植物群落中,可以通过化学信息来完成种间的竞争,也可以通过化学信息来调节种群的内部结构。有时,在同一植物种群内也会发生自毒现象。在这些植物的早期生长中,毒素可能降低幼小个体的成活率。然而,当这种毒素在土壤中积累时,它们就能使植物自身死亡,减少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拥挤程度。\n在动物群落中,可以利用化学信息进行种间、个体间的识别,还可以刺激性成熟和调节出生率。例如,猎豹和猫科动物有着高度特化的尿标志的信息,它们总是仔细观察前兽留下的痕迹,并由此传达时间信息,避免与栖居在此的对手遭遇。动物还可以利用化学信息来标记领域。群居动物能够通过化学信息来警告种内其他个体。鼬遇到危险时,由肛门排出有强烈臭味的气体,它既是报警信息素,又有防御功能。当蚜虫被捕食时,被捕食的蚜虫立即释放报警信息素,通知同类其他个体逃避。许多动物分泌的性信息素,在种内两性之间起信息交流的作用。在自然界中,凡是雌雄异体,又能运动的生物都有可能产生性信息素。显著的例子是,雄鼠的气味可使幼鼠的性成熟大大提前。(3)行为信息动植物的许多特殊行为都可以传递某种信息,这种行为通常被称为行为信息。如教材中所述,蜜蜂的舞蹈行为就是一种行为信息。草原中有一种鸟,当雄鸟发现危险时就会急速起飞,并扇动两翼,给在孵卵的雌鸟发出逃避的信息。〖板书〗1.信息传递对生物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种群的繁衍都具有重要意义。2.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板书〗三、信息传递在能业生产中的应用⑴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⑵对有害的动物进行控制。〖小结〗信息广泛存在于生态系统中,生物通过发送、接收不同的信息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种群乃至生态系统都需经过信息的传递保持恒定的水平。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2、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概念,二者区别、联系。具有抵抗力稳定性的原因。3、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保护。能力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理解各种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和破坏,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点。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区别及相互联系。2.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区别及相互联系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观察法、讲述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讨论法等相结合五、教学用具:六、教学过程\n导入:同学们在小学的时候就学习过一首古诗:《草》提问:其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诗展示的是小草的个体又“死而复生”了吗?如果不是“生”的又是什么呢?(是整个草原的生态系统复苏了)这首诗蕴含了生物学知识:草原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使经历了大火,这个生态系统仍然复苏了。那么为了证明生态系统确实具有这样的稳定性科学家们做了很多实验来证明他。其中很著名的一个是美国的科学家们做的实验。课件展示“生物圈II号”实验资料(对教材有关的内容加以补充,如:建造的时间、占地面积、空间大小、投入研究的资金、实验的时间和方法、出现的问题、实验结果及其分析),指导学生阅读,安排学生顺序思考。讨论下列问题:1、科学家们为什么要建造“生物圈II号”并进行实验呢?(提示:深入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试验人类离开地球能否生存。)2、在“生物圈II号”中模拟生物圈建立了哪些生态系统?里面有哪些成分?(提示:有微型的森林、沙漠、农田、海洋、溪流;有土壤、水源、空气、太阳光,多种多样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等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应有尽有。)3、八位科学家原打算在“生物圈II号”中自给自足生活两年,为什么中途撤出了?这个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提示:1.由于土壤中的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部分二氧化碳又与建“生物圈II号”的混凝土中的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导致氧气含量由21%下降到14%,二氧化碳含量猛增。2.昆虫中除了白蚁、蟑螂和蝈蝈外基本死亡,食物链等营养结构联系中断。3.靠花粉传播繁殖的植物都灭绝了,粮食严重减产。……)4、生物圈1号出现这些问题了吗?“生物圈II号”实验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生物圈1号没有出现这样的问题,整个生物圈保持相对稳定。该实验的失败表明,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人类还无法建造一个脱离地球自然环境而又能让人类休养生息的生态系统。)教师讲述:原因是这样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难以像真正的生物圈那样,长期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确实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通过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适当的砍伐、草原生态系统的适当放牧、海洋生态系统的适当捕捉动物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学生概括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2、教师剖析概念的三层含义:①它是生态系统发到一定阶段的所具有的一种综合能力②结构和功能即是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的相对稳定③它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部分。\n3、联系种群的数量变化,请学生回忆“适当”的具体含义,即对于一个数量已经处于稳定时期的种群,应该捕猎(或者砍伐)多少才能保证种群的可持续发展。<二>、抵抗力稳定性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功能维持原状的能力。来源:1、生物的种类、数量多,一定外来干扰造成的变化占总量的比例小。2、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途径多,一条途径中断后还有其他途径来代替。3、生物代谢旺盛,能通过代谢消除各种干扰造成的不利影响。抵抗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1、各营养级的生物数量多,占有的能量多。(分别出示不同生态系统的图片讲解)2、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多,食物网结构复杂。(分别出示不同生态系统的图片讲解)出示图片给学生分析:1、思考比较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不同2、人造林抵抗力稳定性教师剖析: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的生物种类越繁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所以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有一定限度。出示外秦淮河图片,说明如果超出自动调节能力的限度,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会被破坏,引出恢复力稳定性。〈三〉、恢复力稳定性概念: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功能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来源:1、生物繁殖的速度快,产生后代多,能迅速恢复原有的数量。2、物种变异能力强,能迅速出现适应新环境的新类型。3、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生物受到的制约小。恢复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分别出示不同生态系统的图片加以说明)1、各营养级的生物个体小,数量多,繁殖快。2、生物种类较少,物种扩张受到的制约小。3、各营养级生物能以休眠方式渡过不利时期或产生适应新环境的新类型。(四)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对一个生态系统来说,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存在相反关系。(利用曲线图说明)\n(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思考:为什么要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出示圆明园湖底清淤工程的图片,讲解清淤前后圆明园湖中植被的变化,引出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意义。(五)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意义和措施1、意义: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人类的发展离不开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走持续发展的道路需要一个适宜稳定的环境。教师剖析:①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②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稳态;③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又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2、学生思考讨论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例如:保持与提高生物的数量,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保护草本、苔藓、地衣等耐性强,繁殖快的小植物和各种小型动物,提高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保护和建设多种不同类型的局部生态系统,形成互补生态。提高生态系统的综合稳定性。小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在人们的生存面临了许多的危机,要求学生将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尝试解决两个问题:1.北京市作为中国的首都有很好的城市建设,但是他却面临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沙尘暴。用什么方法可以从根本解决这个问题?2.食品安全已经成为现在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其中蔬菜的农药残留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那用什么方法可以保护蔬菜,同时尽可能少的使用农药呢?〖作业〗练习一二七、板书设计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二、抵抗力稳定性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功能维持原状的能力。来源:\n特征:三、恢复力稳定性概念: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使自身结构功能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来源:特征:四、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五、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意义和措施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2)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力目标:运用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了解人口增长过快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教学难点: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五、教学用具:六、教学过程\n教学过程〖章引入〗学生阅读P117。〖节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师提示。〖提示〗1.假如置身于图中,就会感到自己和他人不仅行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且正常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从而感受到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生存空间。2.从表面上看,是由于人口在某一地区过于集中;从根本上看,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以及人口流动过于集中。3.实际情况是,地球上有些地区已经达到或接近达到“人满为患”的程度,而不能说整个地球因人口膨胀而超载了。这是因为从整体上看,全球总人口(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60亿)尚未达到全球能够承载的总人口(对于地球的人口承载能力,目前世界各国的研究部门尚无一致的估算,已有的估算数字为75亿至500亿)。〖问题〗“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节中种群数量增长的有两种方式,人口增长是接近哪一种增长方式呢?为什么?〖提示〗如果一种生物没有了天敌,而食物供应又比较充足,它就会过度繁殖,数量呈“J”型几何级数增长。数百年来,人口的增长就是这样的情景。〖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板书〗一、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境〖资料分析〗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提示。教学过程〖提示〗1.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较高和逐渐下降的死亡率,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使人口增长加快;人口基数过大也是原因之一。2.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但是,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特别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以及能动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等。所以,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板书〗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学生活动〗学生阅读P119~122,回家完成“资料收集与分析”。〖想像空间〗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老师提示。〖提示〗将会因学生过多和教师、教室以及教学设备等过少而明显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因学生过多而使教室内空气流通不好、光线不足和过于拥挤等,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典型例题例1(2003年江苏卷)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某些国家有时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A.消灭森林病虫害B.刺激树木种子萌发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解析这是因为寒带地区分解者较少,分解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有机物的数量非常有限,同时,残枝落叶等有机物所积累给害虫提供了藏身之处,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不仅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而且可以减少虫害的发生,对森林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答案C目标检测1.据统计表明,进入本世纪后,几乎每年至少有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B.动物病毒C.天敌过多D.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2.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沙漠化,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的原因是()\nA.人类向环境中排放的废物增加B.人类向生物圈索取的物质增加c.人类生活的改善D.人为破坏的结果3.阅读下列三个事例事例一:我国某海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在1965年为25.7%,1964年为18.7%,1981年仅为8.53%,并且因遮蔽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有的珍贵药用植物已经绝迹。事例二:我国西北某县野生甘草的面积在1967年为4万多公顷,30年后已有一半被挖尽,我国的野马已经绝迹,野骆驼等野生动物也濒临灭绝。事例三:一种原产日本的林业害虫,在20世纪80年代侵入华西沿海地区,并且由于缺少天敌而迅速漫延开来,据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十三万多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依据上述事例,回答下列问题:(1)事例一说明造成这些野生生物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2)事例二说明造成这些野生生物资源明显减少或绝迹的原因是生态环境的和开发利用。(3)事例三说明:由于入侵或引种到的地区,使得这些地区原有物种受到威胁。参考答案1.D2、B3、(1)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2)滥捕乱猎和滥采乱伐掠夺式(3)外来物种缺少天敌作业教学后记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能力目标:进行资料搜集,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情感态度价值观: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2、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2.教学难点: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方法:讲述与学生练习、讨论相结合\n五、教学用具: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提示〗1.气象学家的预言是有科学根据的。例如,英国《自然》杂志和《观察家报》于2004年披露了美国国防部专家组的一份报告。该报告预测:气候变化可能演变成全球公害;未来20年气候变化将成为全球性灾难,如英国将会像西伯利亚那样寒冷,美国等主要粮食生产国将因遭遇严重干旱而出现粮食大幅减产。又如,我国科学家2004年预言:未来大气的增温值将是20世纪的2至10倍;我国华北等地仍将保持继续变干旱的趋势;气候变暖严重影响全球的自然生态系统,农业可能是对气候变化最为敏感和脆弱的部门之一。〖板书〗一、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1.全球气候变化2.水资源短缺3.臭氧层破坏4.酸雨5.土地荒漠化6.海洋污染7.生物多样性等二、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他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讲述〗生物多样性包含了遗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我们说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指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的保护。教学过程主题每层次相关的内容基因基因携带着遗传信息,基因控制性状,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等是遗传多样性之源物种种群是进化的单位,突变、基因重组和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库在代代相传过程中保持和发展,物种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的多样性,由物种的多样性组成。保护生态系统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思考与讨论〗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老师提示。〖提示〗1.红树林的消失,使得潮间带多种鱼类、甲壳类、贝类以及多种水鸟因生态环境改变而无法存活和繁衍,并且影响附近多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最终使大量的物种无法生存和发展。红树林能维持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防风、抗海潮侵蚀海岸的作用。因此,红树林的消失还将直接影响附近的农田、养殖场、森林和城市等多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对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2.可以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检测并获取水稻、小麦等栽培作物野生种细胞中人类所需要的某些优良基因(如抗旱基因、抗病基因等),然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这些优良基因导入到相应的栽培种的细胞中并使之表达。袁隆平曾利用在海南岛发现的一株花粉败育的普通野生水稻(含有使花粉不育的基因),利用杂交技术成功地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从而掀起了水稻生产的“第二次绿色革命”\n。后来,经过分子检测技术得知,野生水稻细胞中至少含有两个增产基因:其中的一个增产基因就能增产18%,两个增产基因则能增产36%。3.这两例能够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潜在价值(红树、野生水稻等生物很可能还有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重要功能)、间接价值(红树林对海岸的防护作用)和直接价值(潮间带的鱼类、贝类、甲壳类等可供食用、药用和用做工业原料等)。生物的种类繁多,人类对它们已经做过比较充分研究的只是极少数,大量野生生物的价值──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森林生态系统同农田生态系统相比,具有更加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对自身的调节功能更强大,因而具有更好的稳定性,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芦苇是一种重要的造纸原料,从金鸡纳树中可以提取治疗疟疾的药物──奎宁,这些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板书〗(一)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潜在价值:目前尚不知道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其调节功能3.直接价值(潮间带的鱼类、贝类、甲壳类等可供食用、药用和用做工业原料等)。(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以建立国家或地方自然保护区的方式,对有价值的生态环境(如江河源头、滨海、滩涂、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特殊自然景观(如森林、灌丛、草原、稀树草原、草甸等)、野生生物物种等,在具体地段划定范围保护起来,禁伐、禁牧、禁猎。根据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保护程度需要,有全封闭式保护,不准人入内;有半封闭式保护,有的地方外人可进入,有的地方外人不准进入。(2)迁地保护迁地保护就是通过人工的办法,将要保护的野生物种的部分种群迁移到适当的地方,以人工管理和繁殖,使其种群不仅可以繁衍延续,而且不断扩大。(其主要方法是建立动物园、植物园与树木园或基因库。目前,饲养在世界各地动物园和其他圈养设施中的脊椎动物已超过3000种,个体数量达5.4×105头。全世界1500余个植物园和树木园均承担着保护植物种质资源的任务。)(3)离体保护离体保护是指利用现代技术,尤其是低温技术,将生物体的一部分进行长期储存,以保存物种的种质资源。〖板书〗三、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可持续发展:“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典型例题例1(2003年江苏卷)火灾常给森林带来较大危害,但是某些国家有时对寒带地区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以对森林进行资源管理,这种人工火烧的主要目的是A.消灭森林病虫害B.刺激树木种子萌发C.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D.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解析这是因为寒带地区分解者较少,分解森林中的残枝落叶等有机物的数量非常有限,同时,残枝落叶等有机物所积累给害虫提供了藏身之处,进行有限度的人工火烧不仅加速生态系统的分解过程而且可以减少虫害的发生,对森林有很好的保护作用。\n答案C例2(2001年上海卷)下列关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禁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B.野生生物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还要保护所有的野生植物C.自然保护要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并举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好方法解析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布局不合理;自然资源的利用不合理。因此,保护环境,一方面要防止环境污染,一方面要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进行保护。对自然资源要合理利用;对于珍贵稀有的动植物资源,对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建立许多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进行自然保护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在生产活动及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注意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强调环境保护,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反对无计划地开发和利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的唯一选择。答案A、B。目标检测1.据统计表明,进入本世纪后,几乎每年至少有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B.动物病毒C.天敌过多D.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2.下列除哪项外,均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容()A.遗传多样性B.变异多样性C.物种的多样性D.生态系统多样性3.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利用野生雄性不育稻和栽培稻杂交,培育出杂交水稻“野败”,引起了全球的关注。这说明野生生物具有()A.间接使用价值B.潜在使用价值C.科学研究价值D.药用价值4.在我国境内已经绝迹的野生植物有()A.银杉B.珙桐C.崖柏D.坡垒5.人们为培育新品种提供原始材料,应该()A.保护草原生态系统B.保护海洋生态系统c.建立自然保护区D.保护森林生态系统6.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沙漠化,森林植被遭到破坏的原因是()A.人类向环境中排放的废物增加B.人类向生物圈索取的物质增加c.人类生活的改善D.人为破坏的结果7.下列关于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禁止对自然资源的开发是对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B.野生生物的保护不仅要保护所有的野生动物,还要保护所有的野生植物C.自然保护要立法执法和宣传教育并举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自然保护的好方法8.阅读下列三个事例事例一:我国某海岛的天然林覆盖率在1965年为25.7%,1964年为18.7%,1981年仅为8.53%,并且因遮蔽地面程度大大降低,从而导致了坡垒等珍稀树种濒临灭绝,有的珍贵药用植物已经绝迹。事例二:我国西北某县野生甘草的面积在1967年为4万多公顷,30年后已有一半被挖尽,我国的野马已经绝迹,野骆驼等野生动物也濒临灭绝。事例三:一种原产日本的林业害虫,在20世纪80年代侵入华西沿海地区,并且由于缺少天敌而迅速漫延开来,据1990年统计,这种害虫使该地区十三万多公顷的马尾松林受到危害。依据上述事例,回答下列问题:\n(1)事例一说明造成这些野生生物濒危或灭绝的主要原因是。(2)事例二说明造成这些野生生物资源明显减少或绝迹的原因是生态环境的和开发利用。(3)事例三说明:由于入侵或引种到的地区,使得这些地区原有物种受到威胁。参考答案1.D2、B3、C4、C5.C6.B7、AB8、(1)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2)滥捕乱猎和滥采乱伐掠夺式(3)外来物种缺少天敌作业教学后记w.w.w.k.s.5.u.c.o.mwww.ks5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