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00 KB
- 2022-08-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语文六国论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弊、率、完、患、暴、判、速、再、数、当、礼、宜、故事、颠覆14个词语的含义。2.归纳:得、非、或、相、势5个多义词的义项。3.掌握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并举例论证论点的方法。2.背诵课文,领悟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德育目标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热情。●教学重点1.揣摩语言,体味本文所具有的雄辩力量和充沛气势。2.理解14个词语及归纳5个多义词,掌握文中特殊句式及使动用法。●教学难点1.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在严密的逻辑中渗入鲜明的形象感。2.背诵全文。●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2.提问法。对文中简单问题,通过提问法,引起同学的注意。3.讨论法。通过学生广泛讨论,提高同学们对疑难问题的分析和理解能力。4.比较法。通过同类型文章的比较,加强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扩展阅读视野。●教具准备录音机、投影仪。●课时安排3课时\n●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作者及其作品2.整体感知课文3.研习课文一、二自然段[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宋代有一位著名的散文家,其自比于贾谊,欧阳修称赞他的文章“精辩雄伟”,以为“贾谊、刘向不能过”。他的文风雄健,与其两个儿子合称为“三苏”。同学们知道他的姓名吗?苏洵(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他的散文名篇,散文园地独放的一枝奇葩——《六国论》。二、解题1.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北宋著名散文家,字明允,因家有老人泉,故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据传苏洵少年时不爱学习,深受其困,二十七岁时才发愤为学,应进士和茂才异等考试皆未中,于是愤而自焚平日所著文章,再度闭门潜心读书,终于博通六艺及诸子百家著作。撰写文章下笔顷时数千言。嘉祐间,得当时名盛一时的翰林学士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后与姚辟同修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后不久去世。他主张抵抗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有所不满。为文擅长策论,语言明畅,笔力雄健,奔腾驰骋,纵横捭阖,老辣犀利,很有战国纵横家笔意。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行世。2.背景简介:本文选自《嘉祐集·权书》之八,原题为《六国》,是一篇论史的文章。但其意并不在悲六国(战国时代的魏、韩、赵、楚、燕、齐)的灭亡。而在借此论宋朝赂辽(契丹)、西夏的不当。其时北\n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复杂。农民为了逃税逃役不断进行反抗,进而发展为暴动;东北的辽和西北的西夏,不时对宋进行攻掠;腐败无能的宋王朝,对内进行残酷镇压,对外却采取退让妥协以求苟安的政策,纳绢输银,贿赂求和。虽非割地,亦与割地无异。苏洵凭借他的缜密的观察、精深的见解,见北宋王朝的这种方针政策和战国时代六国对待秦国的方针政策如出一辙,于是运用借古讽今的方法,作此文以针砭时政。三、整体感知课文,研习一、二自然段(一)整体感知课文1.播放课文朗诵录音带,并出示“战国地理位置图”和“北宋与契丹、西夏的地理位置图”投影,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学生跟录音带诵读全文。(二)研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学生自读、齐读第一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2.学生自读,参照注解自译第一段,随时质疑,教师解疑,然后大家推荐一名代表翻译第一自然段。出示投影: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①非兵不利:兵器,名词。②六国互丧:交替,一个接一个地。③率赂秦耶:一概,全都,副词。④盖失强援:原来,表示对原因的解释,副词。3.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①提问: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论点的?这种方式有何好处?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弊在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排除“兵”“战”原因,归结到“赂”字上。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总贯全篇。②提问:明确中心论点后,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明确:一是从赂秦的国家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是从不赂秦的国家说——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③师生共同明确思路,试背第一段。作者先明确中心论点,然后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述,最后明确观点。\n④学生齐背第一自然段。(三)研习第二自然段1.学生齐读第2段,注意读准字音。出示投影: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暴霜露pù暴秦之欲无厌bào胜负之数shù数吕师孟叔侄shū从六国破亡之故事cóng从散约败zòng2.学生参照注解自译第二段。随时质疑,教师解疑。出示投影:注意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①其实百倍:它的实际数量。是两个单音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其实”。②固不在战矣:本来。当然,副词。③思厥先祖父:泛指祖辈、父辈。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祖父”,是两个单音词。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分,引申为分辨、清清楚楚等意思。⑤理固宜然:助动词,应该。3.理清思路,引导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1)提问:这一段中作者从哪个方面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分几层意思?怎样论述的?分组讨论。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明确:作者紧承第一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去论述六国破灭的原因,分三层意思,运用对比的方法论证。板书具体论证过程:(2)学生顺思路试背第二自然段。(3)学生齐背第二自然段。\n四、课堂练习出示投影:背诵第二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1.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先将_______和_________相比,又用_________和________相比,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2.接着又用两个对比,即先祖父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与子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比;诸侯为“一夕安寝”而“________,________”与秦国的态度“________”形成对比,从而证明中心“________,________”。\n[参考答案]1.秦以攻取之外所得战胜所得诸侯赂秦所亡之地战败而亡之地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2.暴霜露斩荆棘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又至矣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五、课堂小结《六国论》这篇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了中心论点。又列出两个分论点从两个方面辅助中心论点。第二段则从秦的土地来源,点明“赂秦”的危害。只能换“一夕安寝”“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通过反复对比,有力地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布置作业1.熟背一、二自然段。2.预习三、四、五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