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00 KB
- 2022-08-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课题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1)司马迁总课时数第节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2.学习蔺、廉二人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协作方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2.学习蔺、廉二人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教学难点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协作方法。教学参考教学参考书;网络相关内容授课方法思考、讨论、引导、点拨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无专用教室无教学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设计一、激趣导入: 我们读书作文时,经常遇到“完壁归赵”“负荆请罪”等成语。这些成语的出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这些成语典故,学到一些文言知识,而且还能受到古人那种勇敢机智的品质以及识大体、顾大局的爱国情操的激励,从而增强我们的爱国情感。二、简介作者和《史记》。
1.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①家学渊源。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博。父亲死了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③艰难发愤。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司马迁发愤著《史记》,也发泄了他对汉朝的仇恨。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人物的事迹,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列传中的一篇代表作。
3.《史记》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作品有很高的写作技巧,人物形象鲜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简介时代背景:初步了解课文相关内容,激发学习兴趣。结合“学案”了解作者与作品常识。教学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设计公元前四世纪,战国“七雄”征战不已。秦国最强,它对六国都有野心。秦国多次击赵,但赵国重用廉颇、蔺相如,将相团结合作,外交上、军事上都取得了成功,保障了国家的安全。这篇课文就是记叙廉颇、蔺相如团结合作,抗击强秦的历史事实。四、阅读课文,思考回答:1、提问: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几件事?明确:按时间顺序写了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廉蔺交欢。2、提问:这三件事充满了矛盾冲突,能说说每件事各围绕什么矛盾展开的吗?明确:“完璧归赵”写的是诈璧与存璧的斗争;“渑池相会”写的是辱赵与尊赵的斗争;“廉蔺交欢”写的是私怨与国事的矛盾。作者在矛盾中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而所有这些矛盾又都挂在对秦斗争这条主线上。学习这篇课文要始终抓住这个重点。3、提问:文章是在矛盾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全文贯串了怎样的矛盾?明确:全文贯串了两种矛盾:一种是赵国与秦国的矛盾,一种是廉颇与蔺相如的矛盾。一始,秦恃强讹诈,赵国处境危急,矛盾十分尖锐。廉蔺二人一切为了自己的国家,彼此间并无私人恩怨。而后,随着赵秦间的矛盾几经缓和、紧张、缓和,蔺相如地位的不断上升,廉颇同他的矛盾便日益紧张。蔺的退让忍辱感动了廉颇,二人终于成了刎颈之交,矛盾消除,共同为国效劳,赵、秦间的矛盾也趋隐伏。五、分析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2)廉、蔺其人。第二部分(3--7)完璧归赵。第三部分(8--10)渑池相会。第四部分(11--12)将相交欢。六、试着疏通全文七、布置作业:熟读课文结合“学案”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抓住设计的三个问题,初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依据主要情节,把握课文的结构层次。结合注释和学案试着疏通全文。\n课外作业熟读课文教学小结课题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2)司马迁总课时数第节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2.学习蔺、廉二人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协作方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2.学习蔺、廉二人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教学难点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协作方法。教学参考教学参考书;网络相关内容授课方法思考、讨论、引导、点拨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无专用教室无教学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设计一、检查熟读情况1、讲析1—2段:提问:传记的一般写法,是在文章的一开头就介绍人物的出身之类。本文开头对二人的介绍与一般传记相同,但读完全文,却又感到其用意不仅如此。还有什么作用呢?明确:更重要的是突显两人地位的悬殊,影响的大小,为以后矛盾的展开埋下伏笔。二、讲析“秦王求璧”和“缪贤荐贤”一节。提问:这段在情节的发展上有何作用?明确:这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也揭示了秦、赵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为引出蔺相如张本。秦国愿“以城求璧”;赵君臣紧急商议,一,“计未定”,二,“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气氛极为紧张。在赵犹豫不定、进退维谷的情势下,引出缪贤的荐蔺相如。从缪贤的引荐,见相如之机智。这是相如出场之前的侧面描写。缪贤的“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一句话,也可作为下文的纲。三、讲析第三段。提问:这一段中哪几句是讲出使秦国的决策?明确:(议后可集体朗读)“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负秦曲”;“城入赵……归赵”。归纳:相如决策,解决了赵君臣不能解决的问题,见其智;愿当重任,奉璧入秦,见其勇。四、分析第四段结合语段内容体会作者写作意图。体会作者在情节上的巧妙设计。训练抓关键句的能力。教学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设计1.有表情地朗读,读出秦王傲慢、贪婪、得意的神态,读出相如机智果断,正气凛然,不惜碎玉,以死报国的气势。2.讲析:相如怒斥秦王有理有节,作者用语言描写表现蔺相如的智勇。“复取璧”见其智,怒斥见其勇。五、讲析第五段提问:运用哪两种描写表现蔺相如的智与勇的?明确:运用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在秦王朝廷上,面对如狼似虎的秦君臣,蔺相如不卑不亢,以诈对诈,迫秦斋戒,以争取时间。三见其智勇。六、讲析第六段秦王第二次接见蔺相如,场面隆重,烘托出相如的镇定自如,也表现出相如的胜利。1、提问:“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一句的含义是什么?明确:暗示对方,璧已归赵,如杀掉相如,有害无利。2、提问:在相如的一番“廷斥”下,秦王和群臣反应如何?明确:“相如而嘻”,发出惊呼,段无可奈何。秦王也只好自找台阶,说“赵王岂……欺秦邪?”最终“廷见相如……归之”。小结:相如既知秦国历史,又洞察秦王内心——智;针锋相对,请就汤镬——勇。归纳:以上六个情节,步步展开,层层深入,置人物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刻画其主要性格特征——智勇,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3、提问:第七段写完璧归赵以赵胜秦败而告终,原因是什么?明确:秦诈璧靠的是势,相如存璧靠的是理。秦王理屈——气馁,相如理直——气壮。七、布置作业:完成“学案”上的习题。紧扣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表现内容和形式之间的结合。体会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思考、探究赵胜秦败的深层原因。\n课外作业完成“学案”上的习题。教学小结课题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3)司马迁总课时数第节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2.学习蔺、廉二人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协作方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2.学习蔺、廉二人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教学难点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协作方法。教学参考教学参考书;网络相关内容授课方法思考、讨论、引导、点拨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无专用教室无教学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设计一、讲析第8--10段1.疏理主要情节:赵王赴会渑池相会会上斗争2.“其后……杀二万人”,这是“完璧归赵”的余波,“渑池相会”的先声,赵国失地,折兵,形势险恶。3.齐读第9段:秦强赵弱,但廉、蔺二并不畏惧,他们抗秦态度坚决,并做了周密部署,这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明确:1.廉颇留守2.相如相从3.三十日不还,立太子为王(国不可一日无主)总结:这一段交代背景,制定对策,寥寥数笔,具见廉、蔺胆识。二、讲析“会上斗争“1.讲析斗争的具体情况:秦王:“酣”“令”——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秦御史:“前书”(不召而书)——见其预谋相如:“前(曰)”,“前(进缶)”,“跪”—机智秦王:不许——不肯——不怿——为一—击缶(被迫无奈)2.讲析:斗争的结果:“终不能加胜于赵。”总结:渑池会上,相如面对群臣,以寡胜众,以宾夺主,由被动变为主动,处处见胆,句句见智,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理情节并训练高度概括能力。体会双方对比叙写的艺术效果。教学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设计三、讲析“廉蔺交欢”1.疏理主要情节:矛盾发生廉蔺交恶矛盾激化矛盾解决2.讲析“矛盾解决”提问:矛盾之所以解决,是因为双方有共同的思想基础,这个基础,课文中用了哪句话?明确:“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四、提问:作品是用哪些表达手段,从哪些不同侧面来表现相如的思想性格的?明确:(1)缪贤荐贤,从侧面显示相如的机智;(2)秦王求璧,先写赵国君臣拿不出主意,是反衬下文相如一言以决的胆识;(3)廷斥秦王,秦王设九宾礼仪的隆重召见,侧面烘托相如临危不惧,从容应对的机智和勇敢;(4)渑池会上,相如置工人安危于不顾,为的是维护国家的尊严;(5)廉蔺交欢中,相如处处忍让,显示相如识大体,顾大局,忍让为国的高贵品质。五、提问:课文又是如何表现廉颇思想性格的?明确:(1)开头就说他“以勇气闻于诸侯”。强调突出了他的勇。文章最后写他负荆请罪,固然是受蔺相如爱国精神的感动,也是他自己对祖国的一片忠心和勇于改过的精神。(2)作者介绍廉颇是“赵之良将也”,一旦国家形势紧张,赵王立即“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突出表明了廉颇既举足轻重之势,又不同于常人。渑池相会一段,对廉颇的描写更为明显,正是他的“盛设兵以待”,秦才不敢动的。(3)作品还写了他的智谋,如第二段,是“廉颇蔺相如计”、敦促才成行的。后来又是他建议“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也正是他给了相如以强大的后援。他的性格极为爽朗,开始居功自傲,后来又负荆请罪。六、布置作业:做“学案”上的题目了解主要情节,并探究共同的思想基础。探究侧面描写的不同角度。提取表现廉颇思想性格的相关情节。\n课外作业做“学案”上的题目教学小结课题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4)司马迁总课时数第节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中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2.学习蔺、廉二人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3.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协作方法。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2.学习蔺、廉二人顾全大局、以国事为重的优良品质。教学难点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协作方法。教学参考教学参考书;网络相关内容授课方法思考、讨论、引导、点拨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无专用教室无教学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设计一、“主旨”解读:本文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中心,选取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事例,成功塑造了蔺相如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的英雄形象,赞扬了他顾全大局和“先国家之急”的高尚品质。一、品读“写作亮点”:1、运用对比表现人物性格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3、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具体内容见“学案”P40—41)三、基础知识梳理:1、一词多义:负①秦贪,负其强 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使……承担⑤谦颇闻之,肉袒负荆 背着幸①而君幸于赵王 宠幸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幸好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借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用,拿③宁许以负秦曲 从而④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因为⑤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用以,用来⑥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么仇也 因为因结合课文内容概括“主旨”。体会本文成功塑造的主要艺术手法。结合语境解释一个词语的不同含义。\n教学二次备课\n教学过程设计①相如因持璧却立 于是②不如因而厚遇之 由此、趁此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通过,经由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回头②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只不过2、词类活用:宁许以负秦曲 使……承担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使动,使……完好无缺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形容词作动词,尊重大王必欲急臣 形容词作动词,逼迫舍相如广成传舍 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乃使从者衣褐,怀其璧 名词作动词,怀里揣着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名词作状语,从小道左右欲刃相如 名词作动词,用刀杀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名词作状语在朝堂上,使动 使…归且庸人尚羞之 形容词意动,以……为羞耻而相如廷斥之 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以……为先;以……为后3、古今义:布衣之交 (古:今:)明年,复攻赵(古:今:)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今:)4、通假字:召有司案图 “案”通“按”,察看唯大王与群臣孰计义之 “孰”通“熟”,仔细5、特殊句式:求人可使报秦者 定语后置何以知之. 宾语前置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被动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被动句四、课堂作业:熟读最后一段五、布置作业:1、完成“学案”上的题目2、背诵最后一段结合语境体会重要字词的含义。结合注释和现在的词语用法解决3、4两题。先明确文言文四种句式,然后再判断。熟读最后一段。\n课外作业1、完成“学案”上的题目2、背诵最后一段教学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