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00 KB
  • 2022-08-17 发布

高中语文第9课赤壁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教案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9课赤壁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2.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 2.培养对精品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评论(0)2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难点: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1教学活动评论(0)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n苏轼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巨擘。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则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就连书法,也列“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之首。《念奴娇 赤壁怀古》作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同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度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即课文)和《后赤壁赋》。评论(0)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1.教师范读课文2.学生读注释,理解赋的第一、二段。3.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课文第一、二段。   (1)读准生字与多音字举酒属(zhǔ)客   歌窈窕(yǎotiǎo)之章    少(shǎo)焉 斗(dǒu)牛   冯(píng)虚御风      扣舷(xián)而歌   桂棹(zhào)兮兰桨   溯(sù)流光   倚歌而和(hè) 袅袅(niǎoniǎo)  不绝如缕(lǚ)  幽壑(hè)  嫠(lí)妇   (2)两节的韵字   第一段:望 章           间 天 然 仙   第二段:桨 光 方           慕 诉 缕 妇\n4.品读课文第一、二段   (1)第一段中,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   (写景色的共三组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清风明月,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作者不禁心旷神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第一段中所说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指《诗经》中的《月出》。第二段中,又写出了扣舷而歌的歌词,试比较这两首诗歌,想想它们在内容、情感上有何不同?   (《月出》是一首情诗,写一个男子在月下怀念美人。思慕的焦点只在爱人身上,“月出皎兮”只是比兴。末句直抒胸臆,写出男子的焦灼心情。《赤壁赋》中之歌虽从《月出》化出,但胸怀、境界却更加渺远空阔。歌的前两句叙事、写景,与赋中月夜泛舟的情境相合。“渺渺兮予怀”与“劳心悄兮”一样是直接抒情,但歌中的“美人”未必是哪位美女,倒令人想起屈原诗中喻指的圣主贤君与美好理想。因而歌中表现的是一种政治的感慨,在知音难觅、天各一方的叹息中,已然包含了淡淡的哀愁。)   (3)舷歌之后,赋中又写了客吹洞箫之声。课文是怎样描写箫声的?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从开篇处到第二段末,赋的情感发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写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借助于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箫声起,悲意生。从开篇至此处,情绪变化正是由欢乐转为悲哀。评论(0)活动3【讲授】总结、扩展\n“文似看山不喜平”,其实,文如此,诗亦如此。《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阙亦由写景起笔,由如画之江山,引出千古风流人物。本文也大致是这样一个思路。先写秋夜荡舟、饮酒放歌之乐,再写箫声之悲,都是为下文作铺垫,意在引出作为全体的主客问答。后一部分的课文,我们下一课时再作品读。评论(0)活动4【作业】布置作业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全文。背诵第一、二段,熟读3—5段。   2.在诵读中边读边悟:第三、四段的主客问答,对人生态度问题作了怎样的思辩?你赞成他们的哪些看法,不同意哪些看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