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00 KB
- 2022-08-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2短文三篇名师导航内容感知《热爱生命》一文,是典型的随笔。它是一段哲人语录,朴素而又深刻。它告诉读者,生活是相对于生命而言的,热爱生命的最好方式就是珍惜时光,热爱生活。同样,“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是热烈丰盈的生命形式的终极状态,人们如果能够充分地享用生命所赋予的所有快乐,就不会留意死亡的降临。针对现在中学生中浪费生命、漠视生命、戕害生命的现象,学习这篇《热爱生命》,应该是有现实意义的。《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只是几个片段,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但这几个片段大致有序,并且它的含义深刻而丰富。它告诉人们,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因为能思想,人区别于顽石或者牲畜,比能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能囊括吞没人的宇宙。道德的原则要求人“努力好好地思想”。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可以认识到,要维护人的尊严,就要“努力好好地思想”。《信条》看似浅显或绝对,实际上并非如此。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说过,他之所以能获奖,主要原因就是他牢记并实践了在幼儿园就学过的那些信条。这篇课文的高明之处,在于作者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且讲得机智、幽默,充满温情,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并高高兴兴地去实践。希望在同学们身上,也能达到这个效果。知识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度(dù)日厚赐(cì)躁(zào)动惋(wǎn)惜畜(chù)生清晰(xī)一摊(tān)子2.多音字\n二、字形三、词义1.重点词赋予:交给(重大的任务、使命等)。风和日丽:微风温和,阳光明丽。赏玩:欣赏玩味。垂暮之年:老年。囊括:包括所有的内容。推衍:推移发展。2.近义词赋予·给予赋予: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如:“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的含义。”给予:〈书〉给。如:“给予同情和帮助。”囊括·包括囊括:把全部包罗在内。如:“由于空间,宇宙便囊括了我并吞没了我,有如一个质点。”包括:包含(或列举各部分,或着重指出某一部分)。如:“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说、读、写四项。”尤其·特别尤其:副词,表示更进一步。如:“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不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特别:①与众不同;②格外;③特地;④同“尤其”。如:“他喜欢郊游,特别是骑自行车郊游。”3.相关成语稍纵即逝:稍微放纵一下就会消失。四、文学常识\n1.蒙田(1533~1592),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思想家、散文家。著有《随笔集》。2.帕斯卡尔(1623~1662),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思想家。著有《思想录》。五、名篇名句1.至于我,我却认为生命不是这个样的,我觉得它值得称颂,富有乐趣,即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2.糊涂人的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3.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句段剖析一、疑难妙句1.坏日子,要飞快地“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剖析:“度”加了引号,赋予了“打发、消磨”等特殊意义。注意,作者这里说的是“坏日子”,说“坏日子,要飞快地‘度’”,是为了突出“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表达作者享受生活,享受快乐的主张。作者认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要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剩下的生命越是短暂,越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只有不懂生活的人,才会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掉,仿佛这是一件苦事、贱事似的。2.“度日”“消磨时光”的常用语令人想起那些“哲人”的习气。剖析:作者在这里批驳了虚无主义的生命观、人生观。虚无主义的“哲人”们的观念是:“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将它们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在他们看来,“生之本质在于死”,既然最后都是死,那么生又有什么意义呢?于是他们对生命的态度是“无视它的存在”,人生“仿佛”“一件苦事、一件贱事”。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用“度日”“消磨时光”来概括人生的全部内容。对于这样的观念,“我”是不以为然的。3.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剖析:思想是一种非物质性的,是生存环境以及人生经验的反映。而肉体是本能,二者之间谁主导谁,统一了,平衡了,人的行为就出现了。高尚的思想主宰了肉体本能,就形成了人的伟大。反之,则形成了人的渺小乃至卑鄙。奥卡儿《方法论》第一部:“\n理性或良知……是唯一使我们成为人,并且使我们有别于禽兽的东西。”那省略号的内含很丰富,感情、理智、认识等等都在其中。所以,这句话里的“思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而是符合理智或良知的思想。4.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剖析: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但没有一根苇草是相同的;人都具有思想,但也没有一个人是完全相同的。作为单个的人,也许只能是根苇草,甚至是根羸弱的苇草,但作为人类这个整体而言,却是苇草的海洋。当然也是思想的海洋。正是人类一代一代思想的潮水不断前仆后继地洗刷自己,认识自己,认识周围,从而不断地丰富着自己的思想,扩展着自己生存的空间,尽管始终处在一个中项的地位,但人类总是在这个位置上让自己的思想不停顿地向无穷大和无穷小的两端延伸,只要人类还在宇宙中存在,这种延伸就不会停顿下来。这就是“努力好好思想”的意义。5.拿上边的任何一条,推衍到老练、通达的成年期中,实践于你的家庭生活,或者你的工作,或者你的社区,或者你的生活圈子,都行。剖析:“拿上边的任何一条”指的是上文引用的作者在幼儿园里学过的“信条”:与人分享一切;做事公平;不打人;物归原处;做事整洁;不拿别人的东西;弄伤别人,赔礼道歉;饭前洗手;便后冲洗等等。作者这样说,意在强调两层意思:这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简单,那么容易学习,但却是人生的崇高的生活准则;这都是生活至理,如果我们都能够实践于生活,那么世界一定会变得更美好,然而这些简单易学的信条做起来并不容易。二、重点语段1.“不过,我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至“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热爱生命》)剖析:虚无主义认为生的本质在于死,所以不必好好地“生”。作者也同意“生的本质在于死”,但是理解不同,所以对生活的态度也不同。因为有“死的苦恼”,所以才要“乐于生”,以好好的生来对待死。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好好地活一回。虚无主义者活着是为了等死,而作者却以为死只是活的一个终点。有生就有死,既然生了就要享受生活,好好地生活。只是为了死而等死,就浪费了自然缔造的生命,抛弃了生活的机会,丧失了人生的意义。——那么怎样不浪费人生呢?“我”觉得“\n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并不在于生的“时光”有多少,“有效”地享受生活,就能使时光延长,而“消磨”“打发”生活,光阴会“匆匆流逝”。作者最后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既批评了上面所说的“消磨时光”的人生态度,又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前后呼应。2.“想想这样一个世界,它将许愿给我们大家——整个的世界——每天下午三点钟都有小甜饼和牛奶,然后盖上我们的毯子睡一觉;或者,要是所有的政府都奉行这么个基本政策,交还它们捡到的东西和收拾好它们自己的一摊子”。(《信条》)剖析:美国作家富尔格姆在这里描绘了他的“理想世界”——这样的世界多么有秩序,多么和谐,多么美满祥和。联系全文来看,作者是要表达这样一个观点:美满祥和的世界建立在每个人恪守从幼儿园里学来的简单信条的基础上。这段文字的难点在两个“它们”,明显,这两个“它们”指的是“所有的政府”,他要求所有的政府“交还它们捡到的东西”“收拾好它们自己的一摊子”,意思是:要建立和谐社会,当然必须人人恪守信条,更重要的是政府必须交还它们从人民那儿取得的东西,并且恪尽职守——收拾好自己的一摊子。结构图解《热爱生命》结构图如下:《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结构图如下:\n《信条》结构图如下:主旨探讨有关本文的主旨,有如下表述:1.《热爱生命》一文从对“度日”一词的独特理解入手阐释自己对生命的体验,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刻认识。2.《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一文,阐述了思想对于人的重要,表达了作者“思想形成人的伟大”的观点。3.《信条》一文,作者以自己的信条为例,阐述了人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的哲理。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美鉴赏蒙田的美学生命与孔子的“曾点气象”蒙田在《热爱生命》中说:人们总是喜欢把生命的时间用“度日”来概括,其实,坏日子,要飞快地去“度”\n,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只有不懂生活的人,才会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在于将它打发、消磨掉,仿佛这是一件苦事、贱事似的。而我却觉得它值得称颂,富于乐趣。如果我们觉得生命不堪重压或是白白虚度此生,那只能怪我们自己。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的苦恼。感受生活,体验生活,我才能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我想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剩下的生命越是短暂,越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其实,生命的时间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而每一个人如何对这有限的时间加以精确利用,使自己的生命过得充实,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从中国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人尽管是在人生的痛苦和悲悯中,仍然能够发掘诗意的本质和快乐的天性。孔子一生辗转于各诸侯国之间,理想不得实现,曾经因为长得像阳货而被围困于陈蔡,断粮七日。但当他与几名弟子共坐,听他们述说各自的志向时,并没有赞同想为官为相的子路、冉有等人。唯有曾点说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向往使孔子不由喟然叹道:“吾与点也!”(我赞同曾点的看法)。孔子的“仁”的学说中,博施济众的社会关怀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这一著名的带有审美境界的对话中,孔子却给予注重个人精神生活的曾点以很高的评价。可见,在孔子整个理想人格或理想境界中,精神生活的自在、自得、适意、畅达的境界是他所孜孜以求的。因此,咏而归的想象,成了人的内在气象和胸襟气度的表现。这种审美意义上的“曾点气象”,事实上已经超越了社会关怀、文化忧患和道德本位等方面,达到了胸次悠然,而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进入一种极高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这种具有自己独立心性见解和自由人生态度的生存方式,远远超出了常人的境界,也被人称为“高人境界”。问题探究问题: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被一些思想家、文学家的名篇名言所激励。这些名言给我们精神的指引,增强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提供我们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这样一个现实,许多中学生并没有掌握多少名言名篇,或者他们所认为的名言只是优美的语句,并不承载思想内涵。请就此问题展开社会调查,并探究其中的原因。导思:这是一个调查研究性质的活动,活动的目的是了解中学生在读书和生活中对名言的了解情况。了解名言的多少,从根本上说是反映书读的多少。对包含思想性的名言警句的掌握情况,从某个侧面能反映当前中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实际。探究:\n(1)设计调查问卷。可以根据调查的目的,设计一份调查问卷。比如:你最喜欢的名言是什么?哪句名言警句曾激励鞭策过你?请写出中外名言10条等。(2)实施问卷调查。选取适当的调查对象,发放问卷,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并回收清点试卷。(3)统计答卷情况。要对答案卷的各题目回答情况进行分门别类的统计,并作认真分析。从分析中发现共性的问题,再对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做必要的探究。(4)写出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