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0.58 KB
  • 2022-08-17 发布

【教案】高中数学第三章直线与方程全套教案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直线与方程3.1.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教学过程:(一)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当直线l与x轴相交时,取x轴作为基准,x轴正向与直线l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l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α=0°.问: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是什么?0°≤α<180°.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α=90.°因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每一条直线都有确定的倾斜程度,引入直线的倾斜角之后,我们就可以用倾斜角α来表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每一条直线的倾斜程度.确定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一条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一个点和一个倾斜角α...P.........(二)直线的斜率:一条直线的倾斜角α(α≠90°)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斜率常用小写字母k表示,也就是k=tanα⑴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α=0°,k=tan0°=0;⑵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α=90°,k不存在.由此可知,一条直线l的倾斜角α一定存在,但是斜率k不一定存在.例如,α=45时°,k=tan45=1;°α=135时°,k=tan135=tan(180°-°45°)=-tan45=-1.°学习了斜率之后,我们又可以用斜率来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三)直线的斜率公式:给定两点P1(x1,y1),P2(x2,y2),x1≠如何用两点的坐标来表示直线x2,P1P2的斜率?斜率公式:对于上面的斜率公式要注意下面四点:(1)当x1=x2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α=90°直线与,x轴垂直;(2)k与P1、P2的顺序无关,即y1,y2和x1,x2在公式中的前后次序可以同时交换,但分子与分母不能交换;(3)斜率k可以不通过倾斜角而直接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求得;(4)当y1=y2时,斜率k=0,直线的倾斜角α=0,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5)求直线的倾斜角可以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而得到.(四)例题: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页,共16页-----------------------\n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例1已知A(3,2),B(-4,1),C(0,-1),求直线AB,BC,CA的斜率,并判断它们的倾斜角是钝角还是锐角.分析:已知两点坐标,而且x1≠x2,由斜率公式代入即可求得k的值;而当k=tanα<0时,倾斜角α是钝角;而当k=tanα>0时,倾斜角α是锐角;而当k=tanα=0时,倾斜角α是0°.3.1.2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讨论:两条直线中有一条直线没有斜率,(1)当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也不存在时,两直线的倾斜角都为90°,它们互相平行;(2)当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为0时,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90°,另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0°,两直线互相垂直.(二)两条直线的斜率都存在时,两直线的平行与垂直结论1:两条直线都有斜率而且不重合,如果它们平行,那么它们的斜率相等;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相等,那么它们平行,即注意:上面的等价是在两条直线不重合且斜率存在的前提下才成立的,缺少这个前提,结论........并不成立.即如果k1=k2,那么一定有L1∥L2;反之则不一定.结论2:两条直线都有斜率,如果它们互相垂直,那么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那么它们互相垂直,即注意:结论成立的条件.即如果k1·k2=-1,那么一定有L1⊥L2;反之则不一定.例1已知A(2,3),B(-4,0),P(-3,1),Q(-1,2),试判断直线BA与PQ的位置关系分析:解:直线BA的斜率k1=(3-0)/(2-(-4))=0.5,直线PQ的斜率k2=(2-1)/(-1-(-3))=0.5,因为k1=k2=0.5,所以直线BA∥PQ.例2已知A(-6,0),B(3,6),P(0,3),Q(-2,6),试判断直线AB与PQ的位置关系.解:直线AB的斜率k1=(6-0)/(3-(-6))=2/3,直线PQ的斜率k2=(6-3)(-2-0)=-3/2,因为k1·k2=-1所以AB⊥PQ.3.2.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三、教学设想问题设计意图师生活动1、在直线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使学生在已有学生回顾,并回答。然后教师指线,应知道哪些条件?知识和经验的基出,直线的方程,就是直线上任意础上,探索新知。一点的坐标(x,y)满足的关系式。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页,共16页-----------------------\n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培养学生自主学生根据斜率公式,可以得到,2、直线l经过点P0(x0,y0),且探索的能力,并体yy0会直线的方程,就当xx0时,k,即斜率为k。设点P(x,y)是直线lxx0是直线上任意一上的任意一点,请建立x,y与点的坐标(x,y)yy0k(xx0)(1)满足的关系式,从教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给予关k,x0,y0之间的关系。而掌握根据条件注、引导,使每个学生都能推导出求直线方程的方这个方程。y法。PP0Ox使学生了解方学生验证,教师引导。3、(1)过点P0(x0,y0),斜率程为直线方程必是k的直线l上的点,其坐标都满须满两个条件。足方程(1)吗?问题设计意图师生活动(2)坐标满足方程(1)的点都在使学生了解方学生验证,教师引导。然后教师程为直线方程必指出方程(1)由直线上一定点及经过P0(x0,y0),斜率为k的直线须满两个条件。其斜率确定,所以叫做直线的点斜l上吗?式方程,简称点斜式(pointslopeform).4、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能否表示坐使学生理解直线学生分组互相讨论,然后说明理标平面上的所有直线呢?的点斜式方程的由。适用范围。5、(1)x轴所在直线的方程是进一步使学生教师学生引导通过画图分析,求理解直线的点斜得问题的解决。什么?y轴所在直线的方程是什式方程的适用范y么?围,掌握特殊直线方程的表示形式。P0(2)经过点P0(x0,y0)且平行于x轴(即垂直于y轴)的直线方程Oxy是什么?(3)经过点P0(x0,y0)且平行于P0y轴(即垂直于x轴)的直线方程O是什么?x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页,共16页-----------------------\n学习必备欢迎下载6、例1的教学。学会运用点斜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要用点斜式方程解决问题,清求直线方程应已知那些条件?题目楚用点斜式公式那些条件已经直接给予,那些条件求直线方程必须还有待已去求。在坐标平面内,要具备的两个条件:画一条直线可以怎样去画。(1)一个定点;(2)有斜率。同时掌握已知直线方程画直线的方法。7、已知直线l的斜率为k,且与引入斜截式方学生独立求出直线l的方程:程,让学生懂得斜y轴的交点为,0(b),求直线l的ykxb(2)截式方程源于点方程。斜式方程,是点斜再此基础上,教师给出截距的式方程的一种特概念,引导学生分析方程(2)由哪殊情形。两个条件确定,让学生理解斜截式方程概念的内涵。深入理解和学生讨论,教师及时给予评价。8、观察方程ykxb,它的掌握斜截式方程形式具有什么特点?的特点?问题设计意图师生活动使学生理解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评价。9、直线ykxb在x轴上的“截距”与“距离”两截距是什么?个概念的区别。10、你如何从直线方程的角度认体会直线的斜学生思考、讨论,教师评价、归纳截式方程与一次概括。识一次函数ykxb?一次函函数的关系.数中k和b的几何意义是什么?你能说出一次函数y2x,1y3x,yx3图象的特点吗?11、例2的教学。掌握从直线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用斜率判断程的角度判断两两条直线平行、垂直结论。思考条直线相互平行,(1)l1//l2时,k1,k2;b1,b2有或相互垂直;进一步理解斜截式方何关系?(2)l1l2时,程中k,b的几何k1,k2;b1,b2有何关系?在此由学意义。生得出结论:l1//l2k1k2,且b1b2;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4页,共16页-----------------------\n学习必备欢迎下载l1l2k1k2112、课堂练习第100页练习第1,巩固本节课所学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反馈。2,3,4题。过的知识。13、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概括:(1)本节课我所学的知识有一们学过那些知识点;(2)直线方程个整体性的认识,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了解知识的来龙用范围是什么?(3)求一条直线去脉。的方程,要知道多少个条件?14、布置作业:第106页第1题巩固深化学生课后独立完成。的(1)、(2)、(3)和第3、5题3.2.2直线的两点式方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直线方程的两点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2)了解直线方程截距式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应用旧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获得到新的结论,并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分析、应用获得新知识的特点。3、情态与价值观(1)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直线方程两点式。2、难点:两点式推导过程的理解。三、教学设想问题设计意图师生活动1、利用点斜式解答如下问遵循由浅及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要求题:深,由特殊直线方程,应知道什么条件?能不能把问(1)已知直线l经过两点到一般的认题转化为已经解决的问题呢?在此基础知规律。使上,学生根据已知两点的坐标,先判断是P12,1(),P2)5,3(,求直线l的方学生在已有否存在斜率,然后求出直线的斜率,从而程.的知识基础可求出直线方程:(2)已知两点上获得新结3论,达到温(1)y2(x)1P(x,x),P(x,y)其中1122222故知新的目的。(x1x2,y1y2),求通过这y2y1(2)yy1(xx1)xx21两点的直线方程。教师指出:当y1y2时,方程可以写成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5页,共16页-----------------------\n学习必备欢迎下载yy1xx1(x1x2,y1y2)yyxx2121由于这个直线方程由两点确定,所以我们把它叫直线的两点式方程,简称两点式(two-pointform).使学生懂得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观察和分析,2、若点P1(x1,x2),P2(x2,y2)两点式的适发现当x1x2时,直线与x轴垂直,所用范围和当中有x1x2,或y1y2,此已知的两点以直线方程为:xx1;当y1y2时,时这两点的直线方程是什么?不满足两点式的条件时直线与y轴垂直,直线方程为:yy1。它的方程形式。问题设计意图师生活动3、例3教学使学生学会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所给的条件有什已知直线l与x轴的交点为用两点式求么特点?可以用多少方法来求直线l的方直线方程;程?那种方法更为简捷?然后由求出直线A(a)0,,与y轴的交点为理解截距式方程:源于两点B,0(b),其中a,0b0,xy式,是两点1ab求直线l的方程。式的特殊情形。教师指出:a,b的几何意义和截距式方程的概念。4、例4教学让学生学教师给出中点坐标公式,学生根据自己已知三角形的三个顶点A会根据题目的理解,选择恰当方法求出边BC所在的(-5,0),B(3,-3),C(0,中所给的条直线方程和该边上中线所在直线方程。在2),求BC边所在直线的方程,件,选择恰此基础上,学生交流各自的作法,并进行以及该边上中线所在直线的方当的直线方比较。程。程解决问题。5、课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反馈。第102页第1、2、3题。6、小结增强学生对教师提出:(1)到目前为止,我们所学过直线方种四的直线方程的表达形式有多少种?它们之种形式(点间有什么关系?斜式、斜截(2)要求一条直线的方程,必须知道多少式、两点式、个条件?截距式)互相之间的联系的理解。7、布置作业巩固深化,学生课后完成培养学生的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6页,共16页-----------------------\n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3.2.3直线的一般式方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直线方程一般式的形式特征;(2)会把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化为斜截式,进而求斜率和截距;(3)会把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化为一般式。2、过程与方法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3、情态与价值观(1)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直线方程的一般式。2、难点:对直线方程一般式的理解与应用。三、教学设想问题设计意图师生活动1、(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每使学生理解直教师引导学生用分类讨论的方法思一条直线都可以用一个关于线和二元一次考探究问题(1),即直线存在斜率和方程的关系。直线不存在斜率时求出的直线方程是x,y的二元一次方程表示吗?否都为二元一次方程。对于问题(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要判断某一个方程(2)每一个关于x,y的二元一是否表示一条直线,只需看这个方程是否可以转化为直线方程的某种形式。为次方程AxByC0(A,此要对B分类讨论,即当B0时和B不同时为0)都表示一条直线当B=0时两种情形进行变形。然后由学吗?生去变形判断,得出结论: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它都表示一条直线。教师概括指出:由于任何一条直线都可以用一个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表示;同时,任何一个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条直线。我们把关于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AxByC0(A,B不同时为0)叫做直线的一般式方程,简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7页,共16页-----------------------\n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称一般式(generalform).2、直线方程的一般式与其他几种使学生理解直学生通过对比、讨论,发现直线方程形式的直线方程相比,它有什么线方程的一般的一般式与其他形式的直线方程的一优点?式的与其他形个不同点是:问题设计意图师生活动式的不同点。直线的一般式方程能够表示平面上的所有直线,而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方程,都不能表示与x轴垂直的直线。使学生理解二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过的与3、在方程AxByC0元一次方程的x轴平行和重合、与y轴平行和重合的中,A,B,C为何值时,方程表系数和常数项示的直线对直线的位置直线方程的形式。然后由学生自主探索的影响。得到问题的答案。(1)平行于x轴;(2)平行于y轴;(3)与x轴重合;(4)与y重合。4、例5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师检查、评价、已知直线经过点A(6,-4),把直线方程的反馈。指出:对于直线方程的一般式,点斜式转化为4一般作如下约定:一般按含x项、含y斜率为,求直线的点斜式和一般式,把握直3线方程一般式项、常数项顺序排列;x项的系数为正;一般式方程。的特点。x,y的系数和常数项一般不出现分数;无特加要时,求直线方程的结果写成一般式。5、例6的教学使学生体会直先由学生思考解答,并让一个学生上把直线l的一般式方程线方程的一般黑板板书。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由式化为斜截式,直线方程的一般式,求直线的斜率和截x2y60化成斜截式,和已知直线方距的方法:把一般式转化为斜截式可求求出直线l的斜率以及它在x轴程的一般式求出直线的斜率的和直线在y轴上的截直线的斜率和与y轴上的截距,并画出图形。截距的方法。距。求直线与x轴的截距,即求直线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为此可在方程中令y=0,解出x值,即为与直线与x轴的截距。在直角坐标系中画直线时,通常找出直线下两个坐标轴的交点。6、二元一次方程的每一个解与坐使学生进一步学生阅读教材第105页,从中获得对标平面中点的有什么关系?直线理解二元一次问题的理解。与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之间有什么方程与直线的关系?关系,体会直解坐标系把直线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8页,共16页-----------------------\n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与方程联系起来。7、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检查、评价。第105练习第2题和第3(2)和方法。问题设计意图师生活动8、小结使学生对直线(1)请学生写出直线方程常见的几方程的理解有种形式,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一个整体的认(2)比较各种直线方程的形式特点识。和适用范围。(3)求直线方程应具有多少个条件?(4)学习本节用到了哪些数学思想方法?9、布置作业巩固课堂上所学生课后独立思考完成。第106页习题3.2第10题和学的知识和方第11题。法。3.3-1两直线的交点坐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直线和直线的交点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过程和方法:1。学习两直线交点坐标的求法,以及判断两直线位置的方法。2.掌握数形结合的学习法。3.组成学习小组,分别对直线和直线的位置进行判断,归纳过定点的直线系方程。情态和价值:1。通过两直线交点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联系,从而认识事物之间的内的联系。2.能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判断两直线是否相交,求交点坐标。难点:两直线相交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式在学生认识直线方程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理解两直线交点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将两直线交点的求解问题转化为相应的直线方程构成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问题。由此体会“形”的问题由“数”的运算来解决。教具:用POWERPOINT课件的辅助式教学教学过程:一.情境设置,导入新课用大屏幕打出直角坐标系中两直线,移动直线,让学生观察这两直线的位置关系。课堂设问一:由直线方程的概念,我们知道直线上的一点与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关系,那如果两直线相交于一点,这一点与这两条直线的方程有何关系?二.讲授新课1.分析任务,分组讨论,判断两直线的位置关系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9页,共16页-----------------------\n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已知两直线L1:A1x+B1y+C1=0,L2:A2x+B2y+C2=0如何判断这两条直线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先从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入手,看表一,并填空。几何元素及关系代数表示点AA(a,b)直线LL:Ax+By+C=0点A在直线上直线L1与L2的交点A课堂设问二: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怎样求交点坐标?交点坐标与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什关系?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两直线是否相交与其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有何关系?(1)若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唯一解,L1与L2相交。(2)若二元一次方程组无解,则L1与L2平行。(3)若二元一次方程组有无数解,则L1与L2重合。课后探究:两直线是否相交与其方程组成的方程组的系数有何关系?2.例题讲解,规范表示,解决问题例题1:求下列两直线交点坐标L1:3x+4y-2=0L1:2x+y+2=03x4y20解:解方程组得x=-2,y=22x2y20所以L1与L2的交点坐标为M(-2,2),如图3。3。1。6y42-55x-2-4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解方程组,看解题是否规范,条理是否清楚,表达是否简洁,然后才进行讲解。同类练习:书本110页第1,2题。例2判断下列各对直线的位置关系。如果相交,求出交点坐标。(1)L1:x-y=0,L2:3x+3y-10=0(2)L1:3x-y=0,L2:6x-2y=0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0页,共16页-----------------------\n学习必备欢迎下载(3)L1:3x+4y-5=0,L2:6x+8y-10=0这道题可以作为练习以巩固判断两直线位置关系。三.启发拓展,灵活应用。课堂设问一。当变化时,方程3x+4y-2+(2x+y+2)=0表示何图形,图形有何特点?求出图形的交点坐标。(1)可以一用信息技术,当取不同值时,通过各种图形,经过观察,让学生从直观上得出结论,同时发现这些直线的共同特点是经过同一点。(2)找出或猜想这个点的坐标,代入方程,得出结论。(3)结论,方程表示经过这两条直线L1与L2的交点的直线的集合。例2已知a为实数,两直线l1:axy10,l2:xya0相交于一点,求证交点不可能在第一象限及x轴上.分析:先通过联立方程组将交点坐标解出,再判断交点横纵坐标的范围.2a1a1解:解方程组若>0,则a>1.当a>1时,-<0,此时交点在第二象限a1a1内.22a1又因为a为任意实数时,都有a11>0,故≠0a1因为a≠1(否则两直线平行,无交点),所以,交点不可能在x轴上王新敞,得交点(-2a1a1,)a1a1四.小结: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求两直线的交点坐标,能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来解决,并能进行应用。五.练习及作业:1光线从M(-2,3)射到x轴上的一点P(1,0)后被x轴反射,求反射光线所在的直线方程。2求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方程。经过两直线2x-3y+10=0与3x+4y-2=0的交点,且和直线3x-2y+4=0垂直。板书设计:略3.3.2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两点间距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直角坐标系两点间距离,用坐标法证明简单的几何问题。过程和方法:通过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能更充分体会数形结合的优越性。情态和价值:体会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能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难点,应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证明几何问题。教学方式:启发引导式。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1页,共16页-----------------------\n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教学用具: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情境设置,导入新课课堂设问一:回忆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同学们能否用以前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以下问题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PP12x2x2y2y17,分别向x轴和y轴作垂线,垂足分别为N10,y1,M2x2,0直线PN11与P2N2相交于点Q。在直角ABC中,222PP12PQ1QP2,为了计算其长度,过点P1向x轴作垂线,垂足为M1x1,0过点向y轴作垂线,垂足为N20,y2,于是有222222PQ1M2M12x,1xQP21N2N2y1y22222所以,PP12PQ1QP2=x2x1y2y1。22由此得到两点间的距离公式PP12x2x2y2y1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教师提示,根据勾股定理,不难得到。二,例题解答,细心演算,规范表达。例1:以知点A(-1,2),B(2,7),在x轴上求一点,使PAPB,并求PA的值。2222解:设所求点P(x,0),于是有x102x20722由PAPB得x2x5x4x11解得x=1。22所以,所求点P(1,0)且PA110222通过例题,使学生对两点间距离公式理解。应用。12+7解法二:由已知得,线段AB的中点为M,,直线AB的斜率为227-22+731227-2k==x-PA=1+2+0-2=22322-7232+731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的方程是y-=x-在上述式子中,令y=0,22-72解得x=1。22所以所求点P的坐标为(1,0)。因此PA=1+2+0-2=22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2页,共16页-----------------------\n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同步练习:书本112页第1,2题三.巩固反思,灵活应用。(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来证明几何问题。)例2证明平行四边行四条边的平方和等于两条对角线的平方和。分析:首先要建立直角坐标系,用坐标表示有关量,然后用代数进行运算,最后把代数运算“翻译”成几何关系。这一道题可以让学生讨论解决,让学生深刻体会数形之间的关系和转化,并从中归纳出应用代数问题解决几何问题的基本步骤。证明:如图所示,以顶点A为坐标原点,AB边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有A(0,0)。设B(a,0),D(b,c),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点C的坐标为(a+b,c),因为22222222ABaCD,a,ADbcBC222,222ACab+cBD=b-a+c2222222所以,AB+CD+AD+BC=2a+b+c22222AC+BD=2a+b+c所以,222222AB+CD+AD+BC=AC+BD因此,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平方和等于两条对角线的平方和。上述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可以让学生归纳如下:第一步:建立直角坐标系,用坐标表示有关的量。第二步:进行有关代数运算。第三步;把代数结果“翻译”成几何关系。思考:同学们是否还有其它的解决办法?还可用综合几何的方法证明这道题。课堂小结:主要讲述了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以及应用,要懂得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建立直角坐标系的重要性。课后练习1.:证明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点到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2.在直线x-3y-2=0上求两点,使它与(-2,2)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3.点(0,5)到直线y=2x的距离是——。板书设计:略。3.3.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熟练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能力和方法:会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求解两平行线距离王新敞情感和价值:1。认识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王新敞教学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王新敞教学难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理解与应用.教学方法:学导式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王新敞教学过程一、情境设置,导入新课:前面几节课,我们一起研究学习了两直线的平行或垂直的充要条件,两直线的夹角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3页,共16页-----------------------\n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公式,两直线的交点问题,两点间的距离公式。逐步熟悉了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思想方法.这一节,我们将研究怎样由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方程直接求点P到直线l的距离。用POWERPOINT打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直线,进行移动,使学生回顾两直线的位置关系,且在直线上取两点,让学生指出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复习前面所学。要求学生思考一直线上的计算?能否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进行推导?两条直线方程如下:A1xB1yC10.A2xB2yC20二、讲解新课:1.点到直线距离公式:Ax0By0C点P(x0,y0)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为:d王新敞22AB(1)提出问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已知某点P的坐标为(x0,y0),直线=0或B=0时,以上公式l:AxByC0,怎样用点的坐标和直线的方程直接求点P到直线l的距离呢?学生可自由讨论。(2)数行结合,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学生已有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即由点P到直线l的距离d是点P到直线l的垂线段的长.这里体现了“画归”思想方法,把一个新问题转化为一个曾今解决过的问题,一个自己熟悉的问题。画出图形,分析任务,理清思路,解决问题。方案一:设点P到直线l的垂线段为PQ,垂足为Q,由PQ⊥l可知,直线yBPQ的斜率为(A≠0),根据点斜式写出直线PQ的方程,并由l与PQRP(x0,y0)Ad的方程求出点Q的坐标;由此根据两点距离公式求出|PQ|,得到点PQ到直线l的距离为d王新敞oxS此方法虽思路自然,但运算较繁.下面我们探讨别一种方法王新敞l方案二:设A≠0,B≠0,这时l与x轴、y轴都相交,过点P作x轴的平行线,交l于点R(x1,y0);作y轴的平行线,交l于点S(x0,y2),A1x1By0C0By0CAx0C由得x1,y2.Ax0By2C0ABAx0By0C所以,|PR|=|x0x1|=A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4页,共16页-----------------------\n学习必备欢迎下载Ax0By0C|PS|=|y0y2|=B2222AB|RS|=PRPS×|Ax0By0C|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可知:ABAx0By0Cd·|RS|=|PR|·|PS|王新敞所以d可证明,当A=0时仍适用王新敞22AB这个过程比较繁琐,但同时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意志品质等方面得到了提高。3.例题应用,解决问题。例1求点P=(-1,2)到直线3x=2的距离。3125解:d=32023例2已知点A(1,3),B(3,1),C(-1,0),求三角形ABC的面积。1解:设AB边上的高为h,则SABC=ABh222AB311322,y3X1AB边上的高h就是点C到AB的距离。AB边所在直线方程为13311045即x+y-4=0。点C到X+Y-4=0的距离为hh=2,因此,11215SABC=22522通过这两道简单的例题,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对点到直线的距离理解应用,能逐步体会用代数运算解决几何问题的优越性。同步练习:114页第1,2题。4.拓展延伸,评价反思。(1)应用推导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已知两条平行线直线l1和l2的一般式方程为l1:AxByC10,C1C2l2:AxByC20,则l1与l2的距离为d王新敞22AB证明:设P0(x0,y0)是直线AxByC20上任一点,则点P0到直线Ax0By0C1AxByC10的距离为d王新敞又Ax0By0C20即22ABC1C2Ax0By0C2,∴d=王新敞22AB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5页,共16页-----------------------\n学习必备欢迎下载2x3y100的距离.解法一:在直线l1上取一点P(4,0),因为l1∥l2王新敞例3求两平行线l1:2x3y80,l2:,所以点P到l2的距离等于l1与l2的距离.24301022于是d1322131323解法二:l1∥l2又C1,8C210.由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得8(10)23d王新敞221323四、课堂练习:已知一直线被两平行线3x+4y-7=0与3x+4y+8=0所截线段长为3。且该直线过点(2,3),求该直线方程。五、小结: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过程,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能把求两平行线的距离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王新敞六、课后作业:13.求点P(2,-1)到直线2x+3y-3=0的距离.14.已知点A(a,6)到直线3x-4y=2的距离d=4,求a的值:15.已知两条平行线直线l1和l2的一般式方程为l1:AxByC10,C1C2l2:AxByC20,则l1与l2的距离为d王新敞22AB七.板书设计:略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6页,共16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