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1.89 KB
- 2022-08-1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及依据的说明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我深入细致地分析了教材,并让学生把预习时不明白或想知道的问题,汇总给科代表,了解学生就本课知识的已有印象和思维知识、认知水平。依据课标、教材以及学生的兴趣、问题,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为:把导学案和多媒体结合起来用,导学案侧重于基础知识,多媒体侧重于趣味性和思考性,从而把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紧密结合起来。2.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他们在初中时已接触这些制度,但仍处于认识的感性阶段,因此,授课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将认识从感性阶段上升为理性阶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们感兴趣的往往是有趣的历史故事,这就要求历史课堂要有趣味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有思维性,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材料提取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教材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包括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定位分析;教学内容与结构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本单元的主线索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形成发展,本课其主要内容涉及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完善过程,因此是本单元的重点课,具有核心地位。本课是依照《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所列的“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这个学习要点编写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很多,在一课时的篇幅里不可能面面俱到,教材择取最具特色的中央行政体制、选官制度、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作为典型,通过其发展的基本史实,来反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教学重点:着重于分析三省六部制度的内容及影响;选官制度、监察制度。教学难点:如何认识评价三省六部制度和科举制。4.教学目标分析1.基本知识:掌握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元中书一省制的基本史实,历代选官制度的演变,秦汉及宋明的监察制史实。2.能力与方法:(1)通过让学生阅读材料和图片,引导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运用材料的能力。(2)通过创设情景,理解三省六部制的确立演变与加强皇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引导学生依据史实比较分析历代选官制度的不同,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与地方史相结合,让学生感受身边的历史,引起情感的共鸣,加深学生对家乡和历史的热爱。(2)通过对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选官制度和监察谏议制度的讲解分析,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与当今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培养学生以史为鉴的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1页,共4页-----------------------\n5.教学策略设计把导学案和多媒体结合起来用,导学案侧重于基础知识,多媒体侧重于趣味性和思考性。采用结构表格、情景设置以及启发式谈话法、讨论法,由浅入深,步步推进,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6.教学过程设计步骤1:导课图片(唐太宗)设计意图:以生动熟悉的影视图片唐太宗来导课,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对这节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再从唐太宗导入新课:唐朝有哪些制度是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呢?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板书)步骤2:(一).三省六部制在宋元是如何演变?请阅读课文,并加以归纳,完成下面图表:隋唐宋元板书: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一省制设计意图:通过结构表格对比,掌握三省六部制在隋唐.宋.元的演变,既帮助学生理清基础知识点,又使学生产生直观的认识。步骤3:(二).历史重现: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大臣甲提交书面处理方案:A.举行祭天求雨仪式B.削减灾区赋税C.修筑引水灌溉渠道。大臣乙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赞许,吩咐大臣丙负责执行。大臣丙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三个部门。请问:1.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2.任务分配到哪三个部门?3.请你预测下三省六部制执行起来效果如何?设计意图:通过设置的情境,帮助学生把握三省六部制的职责,运作程序和作用。步骤4:有人说:三省六部制是“皇权下的民主”,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一观点呢?设计意图:由步骤2的基础,到步骤3的运用,再到步骤4的理解分析,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步骤5:图片(分别为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设计意图:通过熟悉的影视帝王图片,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问学生作为伟大的帝王,他们在选才上,有没有过人之处?从而自然过渡到第二目选官制度二.选官制度(板书)步骤6:(一).阅读课文相关的内容,完成下面表格: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时段选官制度标准(依据)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2页,共4页-----------------------\n西周以来战国时期汉武帝时期东汉末年隋唐时期设计意图:以表格的方式,理清基础知识,重整课本内容,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步骤7:(二).这种演变反应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什么趋势?设计意图: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步骤8:(三).阅读课文,思考科举制产生的时代背景,归纳科举制的发展历程.(1)背景:(2)形成和演变:隋文帝:;隋炀帝:;唐代:;明清:;1905年,科举制度被废止。设计意图:让学生把握好有关科举制的基础知识。步骤9:文献名邦---家乡的科举佳话。公元1138年,莆田人黄公度殿试进士第一名为状元;陈俊卿第二名为榜眼;林邓第三名为探花(73岁);龚茂良为传胪(二甲进士第一名)(18岁)。时称“四异”同科。设计意图:与地方史相结合,既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身边的历史,又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科举制的理解,为接下来分析科举制的影响奠定基础。步骤10:材料一;材料二科举制在海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历史上其他一些周边的国家除了有学子赴中国参加科举考试外,也在本国设立科举制度。如越南.韩国.日本等。近代英国文官考试制度吸取科举考试平等竞争原则和择优录用方法,舍弃了科举考试空疏无用的古代经典内容,后来被其他欧美国家和日本等国仿效。问题:有人说科举制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也有人说科举制是中国落后的“千古罪人”,你认为呢?为什么?设计意图:以问题探究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材料提取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步骤11:三、监察与谏议(板书)监察、谏议的含义:监察的对象是百官,谏议的对象是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请大家阅读教材P12归纳秦、汉、隋唐、宋、明清等历代监察制度的演变情况朝代监察官员或机构职能秦朝汉朝明清中央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3页,共4页-----------------------\n地方谏议机构朝代机构职能隋唐宋朝设计意图:以表格的方式,理清基础知识,重整课本内容,形成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步骤12:小结:古代政治制度成熟的体现三省六部制,选官制:科举制监察制度设计意图:简单回顾这一节的学习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为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提供导向。步骤13:作业: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与演变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课后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7.教学设计特色教学立意从文明史的视角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能使学生了解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社会的发展变化。教学构思把本课内容分为三省六部制;选官制;监察制度三部分来教学。教学手段采用导学案和多媒体相结合,导学案侧重于基础知识,多媒体侧重于趣味性和思考性。教学方法采用结构表格、情景设置以及启发式问题法、讨论法等,由浅入深,步步推进,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8.教学反思本节课的生成之处和存在问题本节课的亮点之一是趣味性和思维性相结合,使学生一节课下来,一点都不累,感觉时间过的很快;亮点之二是课堂的节奏有松有紧,教师可以较好的把握学生的注意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本节课存在的问题,主要在步骤9:“有人说科举制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也有人说科举制是中国落后的“千古罪人”,你认为呢?为什么?”这个环节。很多学生觉得无从入手,或不知如何组织答案。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学生:材料的阅读和提取能力较差。老师:给学生的提供的材料不够全面;在引导学生如何分析材料上,还有待加强。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而可行的措施及办法在课堂上,有针对的提供一些图片或简短的材料,让学生从中提取历史信息。鼓励学生课堂大胆发言,只要说的出来,都是一种胜利。精品学习资料可选择pdf第4页,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