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50 KB
  • 2022-08-18 发布

高中语文必修(听听那冷雨)标准教案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课日教案月日第周星期课题一花一世界(A组)·听听那冷雨课型鉴赏涵泳授课时数1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4、通过反复朗读,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教学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教学过程教师指导精讲设计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时间分配一、导入(配乐朗诵·睡莲)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眠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歌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虞美人·听雨(蒋捷)面对一种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当代的“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的常州女婿——余光中抒发了他凝结于心中几十年的不老乡思。请欣赏《听听那冷雨》(陈铎的配乐朗诵)二、整体感知\n由春雨绵绵到秋雨潇潇,由少年听到中年,由大陆听到美国,听到台北,淡淡的记忆,梦中雨声、雨韵,在七十年代的台湾却难以再寻。干涸的土地要滋润,干涸的心田同样要滋润,但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没有人去在乎那些能够温暖安慰你心灵的东西,要寻找也只有去《诗经》里寻找。作者的乡愁是何等的苦楚,在那张黑白片的冷雨中有一位对传统文化深深依恋,对中国大陆深深热爱的游子在孑然独行。请同学们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这一篇诗质散文的意境——凄凉凄清凄楚凄迷。理清结构——课文紧紧扣住“冷雨”,通过巷里听雨来抒发作者的乡愁情思。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写春雨勾起作者对故土大陆的孺慕思念之情。第二部分(3-10):具体抒写冷雨情思。又分为三层:第一层(3):写“雨”字视觉上的美感;第二层(4-10):写嗅雨、观雨、听雨的感受;第三层(11):写70年代的台北“没有音韵的雨季”。第三部分(12):写古屋不再、岁月无情的慨叹。作者通过巷里听雨,抚今追昔,思绪万端,写了自己在台北春雨中凄凉、凄清、凄楚、凄迷,而又柔婉与亲切的复杂感受,抒发了一个远离大陆多年的游子对久别故土的深切思念和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热切眷恋之情。三、雨的“文化情结”《听听那冷雨》,立体交构起朦朦愁云,蒙蒙雨幕,从淋淋漓漓的台北春雨,到大陆江南的杏花春雨;从美国的丹佛山到基隆港;从米芾父子的山水画、王禹的“听雨竹屋”;从四川的蛙塘,到台北的厦门街、金门街的长巷短巷,全由一条雨网编织,全凭千伞万伞装点。无论是“看看”、“听听”、“嗅嗅”,还是“闻闻”、“舔舔”;也“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凄迷”\n。时远时近,或今或昔;时而叙述,时而抒怀,铺写出满心的伤感,满纸的离愁。雨是古今作家反复歌咏的对象,而余光中在文中所创造的“冷雨”的意象是经过独有的审美感受创造出来的。余光中笔下的雨,如“鬼雨”、“冷雨”都具有鲜明的独创性。这是作家独具慧眼的发现。《听听那冷雨》借“冷雨”这个意象,把人带进了一个冷寂、凄迷的氛围之中,抒发了身在海岛、异城的游子对故国、故土的无尽的乡愁。诗词中的雨=======李后主晚年的词里总是充满了雨声,绵绵的春雨,沥沥的秋雨,仿佛诉说着家破国亡的悔与痛。“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浪淘沙》“昨天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乌夜啼》“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长相思》这样的句子在国亡后后主客居卞京时俯拾皆是,但在早年的词作里,却几乎找不到关于雨的任何意象。从某种程度上说,雨天与黑夜具有同样的品质,它遮蔽了世界的喧嚣,让世界在雨声中回归单纯,同时让心在雨中回归本质。也难怪,雨在很多文人眼中会成为一种感伤的情感符号,承担着演绎世事沧桑,抒发人生感慨的功能。关于这一点,最恰切的例子,大概要数南宋词人蒋捷的《虞美人*听雨》了。“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眠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歌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n在这首词中,作者只剪取了听雨的三个片断,却表现了少年、中年以及晚年听雨的不同人生际遇和情怀,特别是亡国后的悲苦心境,读来让人感同身受,无限惆怅。不过同样是听雨,所得却会迥然不同。“山中一夜雨,树梢百丛泉”,“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是盛唐诗人的句子,洋溢着生命的欢快和喜悦。“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到了晚唐,那雨声中更多的是离愁别绪和人生的凄苦感受,和那个时代的气氛一样。在雨声中的感悟,也与生命个体的气质相关,象苏东坡这样乐天知命的人,你很难在他的话语里寻觅到雨中的哀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月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雨来也无晴。”这首《定风波》是许多人都熟悉的,即便时光已逝去千年,我们仿佛还能看到东坡竹杖芒鞋在雨中吟啸徐行的样子,这真是一个天真烂漫充满生命激情的人。作者在词前小注中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作此。\n要知道,这一年(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东坡正谪居黄州,处于他人生中的第一个低谷期,但作者的笔下没有凄风苦雨,而是一派乐观开朗的心境。东坡一生还写过不少与雨有关的诗文,如《喜雨亭记》,“细雨斜风昨小寒”,“白雨如珠乱入船”,但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东坡笔下的雨都是元气淋漓的雨,如同他的一生。“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寻寻觅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芭蕉》“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鹧鸪天》)陈与义的《春寒》“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濛濛细雨中”晏几道的雨中落花:“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相寻梦里路,飞雨落花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n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伶仃洋》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忽闻骤雨打新荷,有梦都惊破。斑竹一支千点泪,湘江烟雨不知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小楼刻竹听春雨,白昼垂帘听落花。秋风秋雨愁煞人。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寒梅枝上寻。万荷倒影月痕绿,一雨洗秋山谷青。本文中出现的诗词终南山(王维)太乙近天都,连山(一作天)到海隅。\n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一作浦)问樵夫。虞美人·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眠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歌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点绛唇(姜夔)丁未冬,过吴松作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四、[学习借鉴]《听听那冷雨》的修辞技巧这篇散文运用通感、比喻、叠字等多种修辞手法,构建出一个空濛而迷幻的出神入化之境。如“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一句,综合运用了通感、叠字、排比等手法,渗融着诗的意境,有雨声的节奏感,诉之于感官,给读者的感觉是多方位的。(一)生动的比喻比喻是一种「借彼喻此」的修辞法,有二件或二件以上事物中有相类似之处,以「那」件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说明「这」件事物的,就叫「比喻」。通常用"像"、"如"等喻词来联接两件事物。\n例如:△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地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二)匀称的对偶语文中在形式上,上下两句的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结构相同,平仄相对的,就叫「对偶」。就内容上而言,意义相近者为「正对」,意义相反者为「反对」。例如:△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三)鲜明的转化描述一件事物时,转变其原来的性质,化为另一种本质截然不同的事物,来加以形容叙述,叫作「转化」,又称为「比拟」。可以分为拟物为人、拟人为物和拟虚为实三种.例如:△索性把湿湿的灰雨冻成干干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结晶体在无风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来,等须眉和肩头白尽时,伸手一拂就落了。△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四)整齐的排比用结构相似的句法,接二连三地表出同范围、同性质的意象,叫做「排比」。例如:△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n△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在,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五)秩序的层递凡要说的有两个以上的事物,这些事物又有大小轻重的比例,而且比例又有一定的秩序,所以在说话行文时,依序层层递进的,叫做「层递」。例如:△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六)和谐的类叠同一个字词或语句,接二连三反复地使用,称为「类叠」。例如:△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七)鲜活的倒装语文中故意颠倒文法上的顺序的句子,称为「倒装」。例如:△\n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五、配乐朗诵《当我死时》余光中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了望,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请同学们找出自己钟爱的段落,用朗诵展示一下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听听那冷雨”,其实是听听那凄凄切切的诉说。从述说中带着“乡愁难搁的苦楚”,也带着“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的欣然。那一张黑白片的冷雨贯穿始终,大有一种灰蒙蒙、淅沥沥、潮湿湿的内涵叠加,于是“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即跃然而出。六、作者的伤感\n海德格尔说:人,诗意的栖居。这是一种至高的人文理想,但不可否认的是诗意正被后现代的社会事实所驱逐。雨也正在从我们的文本中消失,逐渐蜕变成一种纯自然现象。你很难设想一个居住在都市森林中的人还有听雨的闲情逸致,即便有,他又能听到什么呢?大概只有雨滴打在坚硬的街道和水泥屋顶上所发出来的那种单调乏味的声音吧,而那差不多是一种让人厌烦的噪音。谁还能体会到“雨打芭蕉读红楼”诗意,谁还能听到雨在大自然中所演奏出的天籁般的音乐?也许有一天,雨只是天气预报中的一名词,而我们所需要做的仅仅是——出门带好雨伞。七、内容小结,重申主题多么诗质的散文,多么悠长的游子深情。余光中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望大陆于右任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恸哭。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家乡,家乡不可见兮,不能相望。山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之殇。我百年后,愿葬玉山或阿里山树多的高处,可以时望我大陆、我的故乡,山要高者,树要大者。下面就请大家听一听我的一首最新创作的词作和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作这一堂课的结束语吧。江城子*思乡顾勤元梧桐滴雨夜茫茫,鬓微霜,断柔肠。物是人非,默片是故乡。匆匆一别又整载,人憔悴,心神伤。\n谁解偊愁何舟装?倚疏窗,问柳殇。黛山犹在,只是幻重装。忍得重温旧时光,梦一场,醉无觞。播放罗大佑演唱的《乡愁四韵》。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