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72 KB
- 2022-08-1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1新课标高中数学教案数学是一门基础应用类学科。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虽然让学生去掌握这些初中数学基本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些这些数学学习思想和技能更为重要。今天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2021新课标高中数学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2021新课标高中数学教案1【学习导航】(一)两角和与差公式(二)倍角公式2cos2α=1+cos2α2sin2α=1-cos2α注意:倍角公式揭示了具有倍数关系的两个角的三角函数的运算规律,可实现函数式的降幂的变化。注:(1)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能够解答的三类基本题型:求值题,化简题,证明题。(2)对公式会“正用”,“逆用”,“变形使用”;(3)掌握“角的演变”规律,(4)将公式和其它知识衔接起来使用。重点难点重点:几组三角恒等式的应用\n2021新课标高中数学教案数学是一门基础应用类学科。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虽然让学生去掌握这些初中数学基本知识固然重要,但是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些这些数学学习思想和技能更为重要。今天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2021新课标高中数学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2021新课标高中数学教案1【学习导航】(一)两角和与差公式(二)倍角公式2cos2α=1+cos2α2sin2α=1-cos2α注意:倍角公式揭示了具有倍数关系的两个角的三角函数的运算规律,可实现函数式的降幂的变化。注:(1)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能够解答的三类基本题型:求值题,化简题,证明题。(2)对公式会“正用”,“逆用”,“变形使用”;(3)掌握“角的演变”规律,(4)将公式和其它知识衔接起来使用。重点难点重点:几组三角恒等式的应用\n难点:灵活应用和、差、倍角等公式进行三角式化简、求值、证明恒等式【精典范例】例1已知求证:例2已知求的取值范围分析难以直接用的式子来表达,因此设,并找出应满足的等式,从而求出的取值范围.例3求函数的值域.例4已知且、、均为钝角,求角的值.分析仅由,不能确定角的值,还必须找出角的范围,才能判断的值.由单位圆中的余弦线可以看出,若使的角为或若则或【选修延伸】例5已知求的值.例6已知,求的值.例7已知求的值.例8求值:(1)(2)【追踪训练】1.等于()\nA.B.C.D.2.已知,且,则的值等于()A.B.C.D.3.求值:=.4.求证:(1)2021新课标高中数学教案2一、学习目标与自我评估1掌握利用单位圆的几何方法作函数的图象2结合的图象及函数周期性的定义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及最小正周期3会用代数方法求等函数的周期4理解周期性的几何意义二、学习重点与难点“周期函数的概念”,周期的求解。三、学法指导1、是周期函数是指对定义域中所有都有,即应是恒等式。2、周期函数一定会有周期,但不一定存在最小正周期。四、学习活动与意义建构五、重点与难点探究例1、若钟摆的高度与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1)求该函数的周期;\n(2)求时钟摆的高度。例2、求下列函数的周期。(1)(2)总结:(1)函数(其中均为常数,且的周期T=。(2)函数(其中均为常数,且的周期T=。例3、求证:的周期为。例4、(1)研究和函数的图象,分析其周期性。(2)求证:的周期为(其中均为常数,且总结:函数(其中均为常数,且__的周期T=。例5、(1)求的周期。(2)已知满足,求证:是周期函数课后思考:能否利用单位圆作函数的图象。六、作业:七、自主体验与运用1、函数的周期为()A、B、C、D、2、函数的最小正周期是()A、B、C、D、3、函数的最小正周期是()A、B、C、D、4、函数的周期是()A、B、C、D、\n5、设是定义域为R,最小正周期为的函数,若,则的值等于( )A、1B、C、0D、6、函数的最小正周期是,则7、已知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不大于2,则正整数的最小值是8、求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T,且,则正整数的值是9、已知函数是周期为6的奇函数,且则10、若函数,则11、用周期的定义分析的周期。12、已知函数,如果使的周期在内,求正整数的值13、一机械振动中,某质子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与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1)求该函数的周期;(2)求时,该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14、已知是定义在R上的函数,且对任意有成立,(1)证明:是周期函数;(2)若求的值。2021新课标高中数学教案3教学目标:①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②应用对数函数的性质可以解决:对数的大小比较,求复合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及单调性。\n③注重函数思想、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思想的渗透,提高解题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对数函数的性质的应用。教学过程设计:⒈复习提问:对数函数的概念及性质。⒉开始正课1比较数的大小例1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⑴loga5.1,loga5.9(a0,a≠1)⑵log0.50.6,logЛ0.5,lnЛ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⑴中这两个对数有何特征?生:这两个对数底相等。师:那么对于两个底相等的对数如何比大小?生:可构造一个以a为底的对数函数,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大小。师:对,请叙述一下这道题的解题过程。生: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取决于底的大小:当0调递减,所以loga5.1loga5.9;当a1时,函数y=logax单调递增,所以loga5.1板书:解:Ⅰ)当0∵5.15.9∴loga5.1loga5.9\nⅡ)当a1时,函数y=logax在(0,+∞)上是增函数,∵5.15.9∴loga5.1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⑵中这三个对数有何特征?生:这三个对数底、真数都不相等。师:那么对于这三个对数如何比大小?生:找“中间量”,log0.50.60,lnЛ0,logЛ0.50;lnЛ1,log0.50.61,所以logЛ0.5log0.50.6lnЛ。板书:略。师:比较对数值的大小常用方法:①构造对数函数,直接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大小,②借用“中间量”间接比大小,③利用对数函数图象的位置关系来比大小。2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及单调性。例2⑴求函数y=的定义域。⑵解不等式log0.2(x2+2x-3)log0.2(3x+3)师:如何来求⑴中函数的定义域?(提示:求函数的定义域,就是要使函数有意义。若函数中含有分母,分母不为零;有偶次根式,被开方式大于或等于零;若函数中有对数的形式,则真数大于零,如果函数中同时出现以上几种情况,就要全部考虑进去,求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生:分母2x-1≠0且偶次根式的被开方式log0.8x-1≥0,且真数x0。板书:解:∵ 2x-1≠0 x≠0.5log0.8x-1≥0, x≤0.8\nx0 x0∴x(0,0.5)∪(0.5,0.8〕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这个不等式。分析:要解这个不等式,首先要使这个不等式有意义,即真数大于零,再根据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求解。师:请你写一下这道题的解题过程。生:板书解: x2+2x-30 x-3或x1(3x+3)0 , x-1x2+2x-3(3x+3) -2不等式的解为:1例3求下列函数的值域和单调区间。⑴y=log0.5(x-x2)⑵y=loga(x2+2x-3)(a0,a≠1)师:求例3中函数的的值域和单调区间要用及复合函数的思想方法。下面请同学们来解⑴。生:此函数可看作是由y=log0.5u,u=x-x2复合而成。板书:解:⑴∵u=x-x20,∴0u=x-x2=-(x-0.5)2+0.25,∴0\n∴y=log0.5u≥log0.50.25=2∴y≥2x x(0,0.5] x[0.5,1)u=x-x2y=log0.5uy=log0.5(x-x2)函数y=log0.5(x-x2)的单调递减区间(0,0.5],单调递增区间[0.5,1)注:研究任何函数的性质时,都应该首先保证这个函数有意义,否则函数都不存在,性质就无从谈起。师:在⑴的基础上,我们一起来解⑵。请同学们观察一下⑴与⑵有什么区别?生:⑴的底数是常值,⑵的底数是字母。师:那么⑵如何来解?生:只要对a进行分类讨论,做法与⑴类似。板书:略。⒊小结这堂课主要讲解如何应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希望能通过这堂课使同学们对等价转化、分类讨论等思想加以应用,提高解题能力。⒋作业⑴解不等式\n①lg(x2-3x-4)≥lg(2x+10);②loga(x2-x)≥loga(x+1),(a为常数)⑵已知函数y=loga(x2-2x),(a0,a≠1)①求它的单调区间;②当0⑶已知函数y=loga(a0,b0,且a≠1)①求它的定义域;②讨论它的奇偶性; ③讨论它的单调性。⑷已知函数y=loga(ax-1)(a0,a≠1),①求它的定义域;②当x为何值时,函数值大于1;③讨论它的单调性。5.课堂教学设计说明这节课是安排为习题课,主要利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整个一堂课分两个部分:一.比较数的大小,想通过这一部分的练习,培养同学们构造函数的思想和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思想。二.函数的定义域,值\n域及单调性,想通过这一部分的练习,能使同学们重视求函数的定义域。因为学生在求函数的值域和单调区间时,往往不考虑函数的定义域,并且这种错误很顽固,不易纠正。因此,力求学生做到想法正确,步骤清晰。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突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便把例题分了层次,由易到难,力求做到每题都能由学生独立完成。但是,每一道题的解题过程,老师都应该给以板书,这样既让学生有了获取新知识的快乐,又不必为了解题格式的不熟悉而烦恼。每一题讲完后,由教师简明扼要地小结,以使好学生掌握地更完善,较差的学生也能够跟上。2021新课标高中数学教案4课题: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讲授法与探究法教学媒体选择:多媒体教学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学习者分析:1.需求分析:在研究指数函数前,学生应熟练掌握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通过本节内容将指数的取值范围扩充到实数,为学习指数函数打基础.2.学情分析:在中学阶段已经接触过正数指数幂的运算,但是这对我们研究指数函数是远远不够的,通过本节课使学生对指数幂的运算和理解更加深入.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学习任务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的内容蕴含了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推广思想,逼近思想,教材充分关注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体现了本节内容的重要性和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2.教学重点:根式的概念及n次方根的性质;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及运算性质;分数指数幂与根式的互化.\n3.教学难点:n次方根的性质;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及分数指数幂的运算.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教学目标阐明:1.知识与技能:理解根式的概念及性质,掌握分数指数幂的运算,能够熟练的进行分数指数幂与根式的互化.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和思考,培养学生推广和逼近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主动参与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来加深对n次方根和分数指数幂的理解,而具有探索能力是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方面.教学流程图: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教学过程设计:一.新课引入:(一)本章知识结构介绍(二)问题引入1.问题:当生物体死亡后,它机体内原有的碳14会按确定的规律衰减,大约每经过5730年衰减为原来的一半,这个时间称为“半衰期”.根据此规律,人们获得了生物体内含量P与死亡年数t之间的关系:(1)当生物死亡了5730年后,它体内的碳14含量P的值为(2)当生物死亡了5730×2年后,它体内的碳14含量P的值为\n(3)当生物死亡了6000年后,它体内的碳14含量P的值为(4)当生物死亡了10000年后,它体内的碳14含量P的值为2.回顾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3.思考:这些运算性质对分数指数幂是否适用呢?【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板书】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二.根式的概念:【师】下面我们来看几个简单的例子.口述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引导学生总结n次方根的概念..【板书】平方根,立方根,n次方根的符号,并举一些简单的方根运算,以便学生观察总结.【师】现在我们请同学来总结n次方根的概念..1.根式的概念【板书】概念即如果一个数的n次方等于a(n1,且n∈N_),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n次方根.【师】通过刚才所举的例子不难看出n的奇偶以及a的正负都会影响a的n次方根,下面我们来共同完成这样一个表\n格.【板书】表格【师】通过这个表格,我们知道负数没有偶次方根.那么0的n次方根是什么?【学生】0的n次方根是0.【师】现在我们来对这个符号作一说明.例1.求下列各式的值【注】本题较为简单,由学生口答即可,此处过程省略.三.n次方根的性质【注】对于1提问学生a的取值范围,让学生思考便能得出结论.【注】对于2,少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观察,并起来说他们的结论.1.n次方根的性质四.分数指数幂【师】这两个根式可以写成分数指数幂的形式,是因为根指数能整除被开方数的指数,那么请大家思考下面的问题.思考:根指数不能整除被开方数的指数时还能写成分数指数幂的形式吗【师】如果成立那么它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有这样的规定.(一)分数指数幂的意义:1.我们规定正数的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n2.我们规定正数的负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3.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二)指数幂运算性质的推广:五.例题例2.求值【注】此处例2让学生上黑板做,例3待学生完成后老师在黑板板演,例4让学生黑板上做,然后纠正错误.六.课堂小结1.根式的定义;2.n次方根的性质;3.分数指数幂.七.课后作业P59习题2.1A组1.2.4.八.课后反思1.在第一节课的时候没有把重要的内容写在黑板上,而且运算性质中a,r,s的条件没有给出,另外课件中有一处错误.第二节课时改正了第一节课的错误.2.有许多问题应让学生回答,不能自问自答.根式性质的思考没有讲清楚,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来回答和思考问题,与之互动太少.3.讲课过程中还有很多细节处理不好,并且讲课声音较小,没有起伏.\n4.课前的章节知识结构很好,引入简单到位,亮点是概念后的表格.2021新课标高中数学教案5教学目标1。理解的定义,初步掌握的图象,性质及其简单应用。2。通过的图象和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3。通过对的研究,使学生能把握函数研究的基本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理解的定义,把握图象和性质。难点是认识底数对函数值影响的认识。教学用具投影仪教学方法启发讨论研究式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前面学习了指数运算,在此基础上,今天我们要来研究一类新的常见函数———————。1。6。(板书)\n这类函数之所以重点介绍的原因就是它是实际生活中的一种需要。比如我们看下面的问题:问题1:某种细胞_时,由1个_成2个,2个_成4个,……一个这样的细胞_次后,得到的细胞_的个数与之间,构成一个函数关系,能写出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由学生回答:与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问题2:有一根1米长的绳子,第一次剪去绳长一半,第二次再剪去剩余绳子的一半,……剪了次后绳子剩余的长度为米,试写出与之间的函数关系。由学生回答:。在以上两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两个函数与我们前面研究的函数有所区别,从形式上幂的形式,且自变量均在指数的位置上,那么就把形如这样的函数称为。一。的概念(板书)1。定义:形如的函数称为。(板书)教师在给出定义之后再对定义作几点说明。2。几点说明(板书)(1)关于对的规定:教师首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规定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呢?(若学生感到有困难,可将问题分解为若会有什么问题?如,此时,等在实数范围内相应的函数值不存在。若对于都无意义,若则无论取何值,它总是1,对它没有研究的必要。为了避免上述各种情况的发生,所以规定\n且。(2)关于的定义域(板书)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指数范围,发现指数可以取有理数。此时教师可指出,其实当指数为无理数时,也是一个确定的实数,对于无理指数幂,学过的有理指数幂的性质和运算法则它都适用,所以将指数范围扩充为实数范围,所以的定义域为。扩充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使她它更具代表更有应用价值。(3)关于是否是的判断(板书)刚才分别认识了中底数,指数的要求,下面我们从整体的角度来认识一下,根据定义我们知道什么样的函数是,请看下面函数是否是。(1),(2),(3)(4),(5)。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情况作点评,指出只有(1)和(3)是,其中(3)可以写成,也是指数图象。最后提醒学生的定义是形式定义,就必须在形式上一摸一样才行,然后把问题引向深入,有了定义域和初步研究的函数的性质,此时研究的关键在于画出它的图象,再细致归纳性质。3。归纳性质\n作图的用什么方法。用列表描点发现,教师准备明确性质,再由学生回答。函数1。定义域:2。值域:3。奇偶性:既不是奇函数也不是偶函数4。截距:在轴上没有,在轴上为1。对于性质1和2可以两条合在一起说,并追问起什么作用。(确定图象存在的大致位置)对第3条还应会证明。对于单调性,我建议找一些特殊点。,先看一看,再下定论。对最后一条也是指导函数图象画图的依据。(图象位于轴上方,且与轴不相交。)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指导学生列表,描点了。取点时还要提醒学生由于不具备对称性,故的值应有正有负,且由于单调性不清,所取点的个数不能太少。此处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列表描点,给出十组数据,而学生自己列表描点,至少六组数据。连点成线时,一定提醒学生图象的变化趋势(当越小,图象越靠近轴,越大,图象上升的越快),并连出光滑曲线。二。图象与性质(板书)1。图象的画法:性质指导下的列表描点法。2。草图:\n当画完第一个图象之后,可问学生是否需要再画第二个?它是否具有代表性?(教师可提示底数的条件是且,取值可分为两段)让学生明白需再画第二个,不妨取为例。此时画它的图象的方法应让学生来选择,应让学生意识到列表描点不是的方法,而图象变换的方法更为简单。即=与图象之间关于轴对称,而此时的图象已经有了,具备了变换的条件。让学生自己做对称,教师借助计算机画图,在同一坐标系下得到的图象。最后问学生是否需要再画。(可能有两种可能性,若学生认为无需再画,则追问其原因并要求其说出性质,若认为还需画,则教师可利用计算机再画出如的图象一起比较,再找共性)由于图象是形的特征,所以先从几何角度看它们有什么特征。教师可列一个表,如下:以上内容学生说不齐的,教师可适当提出观察角度让学生去描述,然后再让学生将几何的特征,翻译为函数的性质,即从代数角度的描述,将表中另一部分填满。填好后,让学生仿照此例再列一个的表,将相应的内容填好。为进一步整理性质,教师可提出从另一个角度来分类,整理函数的性质。3。性质。(1)无论为何值,都有定义域为,值域为,都过点。(2)时,在定义域内为增函数,时,为减函数。\n(3)时,,时,。总结之后,特别提醒学生记住函数的图象,有了图,从图中就可以能读出性质。三。简单应用(板书)1。利用单调性比大小。(板书)一类函数研究完它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后,最重要的是利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下面的问题。例1。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1)与;(2)与;(3)与1。(板书)首先让学生观察两个数的特点,有什么相同?由学生指出它们底数相同,指数不同。再追问根据这个特点,用什么方法来比较它们的大小呢?让学生联想,提出构造函数的方法,即把这两个数看作某个函数的函数值,利用它的单调性比较大小。然后以第(1)题为例,给出解答过程。解:在上是增函数,且。(板书)教师最后再强调过程必须写清三句话:(1)构造函数并指明函数的单调区间及相应的单调性。(2)自变量的大小比较。(3)函数值的大小比较。后两个题的过程略。要求学生仿照第(1)题叙述过程。例2。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n(1)与;(2)与;(3)与。(板书)先让学生观察例2中各组数与例1中的区别,再思考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对(1)来说可以写成,这样就可以转化成同底的问题,再用例1的方法解决,对(2)来说可以写成,也可转化成同底的,而(3)前面的方法就不适用了,考虑新的转化方法,由学生思考解决。(教师可提示学生的函数值与1有关,可以用1来起桥梁作用)最后由学生说出1,1,。解决后由教师小结比较大小的方法(1)构造函数的方法:数的特征是同底不同指(包括可转化为同底的)(2)搭桥比较法:用特殊的数1或0。三。巩固练习练习: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板书)(1)与(2)与;(3)与;(4)与。解答过程略四。小结1。的概念2。的图象和性质3。简单应用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