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92 KB
- 2022-08-1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1年高中语文的优秀教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是所有基础学科中情感性最强烈的学科之一,而且高中语文课堂注重学生情感、心灵的撞击。今天我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2021年高中语文的优秀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2021年高中语文的优秀教案1一、导入新课:1、提起战争,同学们想到了哪些词语?想到了痛苦、灾难、血腥……还有血肉横飞、枪林弹雨、烈火硝烟、……“战争”给我们的印象是总苦痛的。2、今天,我们学习小说《荷花淀》,(板书荷花淀)也与战争有关。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那同学们也用一个词来概括自己读后的感受,好吗?你感受到的是清新,有的同学说是恬静,还有的同学说是自然,还有和谐本文与战争有关,但同学们却感受却是美好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荷花淀》真的被人们称为“战争小说的一曲纯美的绝唱”。(板书美)我们在这节课就来重点赏析文章在哪些方面带给了我们“纯美”的感受。\n3、我们来看一下本文的学习目标,你来给大家读一下吧。二、研读文本,品味纯美下面同学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文本,把文本中能给你“美”的感受的地方找出来细品。五分钟。1、披文入情赏美景好,哪一个同学先来说?这位同学。奥,前三个自然段环境描写感觉特别美,能具体说一下吗?你看到了一幅图画,什么画面,月下女人编席图。概括的非常好。这位同学,你也想说?你感受到了纯美的意境把纯美换一个词?清新明丽,一般而言,意境的营造离不开意象,那你能说一下选取了那些意象吗?对,有月亮、苇眉子、云彩、薄雾,意象也是那么唯美。你喜欢这一部分,那你就给大家读读吧,其他同学可以试着想象画面?他读的怎么样?节奏感好,声音很美。的确,我也感觉声音与画面很相配。同学们,我把第一自然段在形式上做了一个小小改动,同学们看一看,读一读。\n有什么不一样?感觉像读散文诗。评论家也这样说,因为孙犁小说散文诗般的语言、朦胧诗般的意境,还称孙犁的小说是“诗体小说”。2、沿波讨源见真情荷花淀不仅景美,人也美,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水生嫂。谁来结合文本分析一下水生嫂的形象?好,最后排的这位同学,你来说。勤劳美丽,从哪里看出来的,从编席的描写中看到的,还有吗?从大门没有关,端饭看出体贴丈夫、温柔多情。用词十分准确。谁来补充?你从他们坐船找丈夫看到水生嫂惦念丈夫,遇见敌人看出她的勇敢,把船划进荷花淀中去,还表现出他们的智慧,很好,这不仅有水生嫂,还有其他女人,只是他们共同的品质。刚才我们抓住动作细节赏析人物形象之美,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还有一个突出的手法,不知你们发现了没有?对,就是对话,也就是语言描写。我们来看这三句。“你总是很积极的。”(投影)从这句话,同学们读出了什么?\n你读出了嘲讽,嘲讽的话应该是这样的吧“就你积极”,再读一遍,换一个词,有点埋怨,对,水生嫂埋怨什么呢?(太危险了,不和家里商量)除掉埋怨,我们还读出了什么,是肯定和夸赞,由此看出水生嫂的深明大义。第二句,“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当时出版时句号被改为逗号,孙犁先生不同意,你们看有什么不同吗?对,句号强调的是我不拦你,更能突出水生嫂的深明大义,如果是逗号的话可能更强调家里的困难了。你对标点理解的都这么深刻,可见很会赏析文章。第三句呢,妻子对丈夫的忠贞。中国有句老话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可站着死,对,不可跪着生!这就是我们中华儿女的本色。同学们将分析整合一下,学总括水生嫂形象温柔体贴、勤劳淳朴、勇敢坚贞、深明大义、爱家爱国。这不仅是水生嫂的品格,也是当时千千万万战地农村妇女的品性,他们像荷花淀里的荷花,有着纯真的的性情,闪耀着纯美的人性的光辉。3、水到渠成识结构环境、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我们来看情节,课前让同学们拟小标题,找一个同学说一下。好,中间这位同学,你来说。\n能够抓住主要场景,概括的很好,“送夫抗敌”“探夫遇敌”“助夫杀敌”,情节简单,没有惊心动魄,也没有曲折离奇,水到渠成,自然成文。这也应是本文被称为纯美绝唱的一个方面。4、疑义相析探主题同学们注意到没有,故事的.部分也就是枪战环节,三言两语便被带过,对此提出批判,还有人说,“抗日战争这么严酷,有这么恬静优美的环境吗?人们会这么恬静自得吗?作家这么写是诗化战争,是违反现实的呢?”你们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小组内讨论一下。一组先来说把。你们认为我们的祖国本就美好,人民本就纯真,所以与现实相符。是支持孙犁先生这样进行创作的。三组来说。这样更能激发人民保家卫国的决心。江山如此多娇,岂容外敌践踏。这就是的写作目的。在《孙犁文集》中有这么一段话,齐读一下,“看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看到邪恶的极致,我不愿意写。这些东西,我体验很深,可以说是镂心刻骨的,可是我不愿意去写这些东西。我也不愿意回忆它。\n孙犁就是这样用他独特的笔法,构建了一幅情景交融的美妙画卷,表达了他对美丽的中华河山、中华儿女、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礼赞。《荷花淀》是当之无愧的“战争小说的一首纯美绝唱”。孙犁的创作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虽然荷花淀带给了我们美的感受,但战争无疑是残酷的。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定当珍惜这美好的生活。三、布置作业还有一篇小说与《荷花淀》并称现代诗化小说的双璧,那就是茹志鹃的《百合花》。课后请阅读,并完成思考题。2021年高中语文的优秀教案2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体味对“绿”的情感变化,学习反复、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法学习主题,圈点批注法品味语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学习绿色所象征的高贵品质。教学过程:一、导语:\n绿,是生命的舞蹈者,是大自然的天使,是濒临绝境的希望。它是多么使人迷醉,让人向往!中国现代散文家陆蠡,他对“绿”情有独钟,痴心的想把“绿”囚禁起来,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优美散文《囚绿记》,感受的囚绿情结。二、介绍:学习新课内容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下情况陆蠡(1908~1942),浙江天台人,他1933年开始散文创作,前后共出版了三部散文集,即《海星》《竹刀》和《囚绿记》。1942年4月被捕。在监狱里,面对刑审,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不久即惨遭杀害,年仅34岁。陆蠡的人生和创作生涯均极短暂,作品也不丰盛,但他卓异的人格和独特的文格都将魅力长存。三、检查预习情况: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给《囚绿记》的生字注音嵌(qiàn)瞥见(piē)了(liǎo)截爽直涸辙(hézhé)移徙(xǐ)揠苗助长(yà)婆娑(suō)猗(yī)郁蕈菌(xùnjùn)四、研读课文从字词的掌握情况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还是不错的。下面我们来研读课文。当老师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脑海里马上产生一个疑问。我们在第一模块学过“优美的汉字”,知道“囚”是会意字,本意是把一人关起来,它使用的对象一般是人,但在这却给文章起名为《囚绿记》是不是有些欠妥,动宾搭配不当?还有疑问就是:他为什么囚绿?当同学们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有什么想法?(找同学们回答)\n这节课,我们就用反复诵读法来学习这篇文章,解答同学们心中的各种疑惑。一读:快速浏览课文,通过解决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感情基调1、文章题目是“囚绿”,那文章哪几自然段是写囚绿呢?2、在囚绿之前、之后又各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类似“囚绿”这样动宾结构的二字词语概括文章其他部分内容,理清全篇思路。3、通过浏览课文,同学们体会到文章表达了对绿怀有怎样的情感?(感情基调)(1——4段):“遇绿”;(5——7段):“赏绿”;(8——12段):“囚绿”;对绿的喜爱之情。(13自然段):“放绿”;(14自然段):“念绿”。二读,找出“绿”的特点,体味对绿的感情变化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大声朗读课文,通过回答下面问题体味文章感情变化。1、绿有什么特点使对它如此喜欢?生命、希望美、青春绿色、爱、幸福\n渴望光明自由倔强固执、坚贞不屈永不屈服2、这种喜爱之情,文章通篇如湖水般平静还是有层次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文章每一部分是如何体现这种情感变化的?喜爱之情逐层加深,不断变化的。第一部分,因绿而毫无犹豫地选择了一个矮小潮湿的房间。第二部分,从“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天天望着窗口常绿藤的生长……·(细节描写)像对自己孩子一样时刻关注常春藤每一个细微变化看出对绿的喜爱。第三部分,对绿已经爱的着魔,于是产生自私的念头,想把它独自占有,于是因爱而囚绿。第四部分,放绿并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体现喜爱之情。第五部分,一年后仍对其念念.体现喜爱之情。教师小结:同学们找的非常好,文章感情把握很到位,我们把同学们的发言梳理下做个小结:\n文章表现的对常绿藤的喜爱之情,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遇绿、赏绿、囚绿、放绿、念绿,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对绿的爱。文章最后,一年后还在怀念并“期盼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我与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经历。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步步地把喜爱绿色生命的浪潮向前推进。还有一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那就是对这绿常春藤的称呼的变化:绿影——绿色——绿友。这称呼的变化也充分体现出对绿的感情在不断加深。到“绿友”,已经把这常春藤枝条赋予灵性,把它人格化,当做自己的挚友,可见对它的爱之深。这也回答了我们刚上课时的疑问——为什么题目叫《囚绿记》。看来课文题目不但没有问题,而且很有新意——起的很别致,吸引读者阅读下文。这种写法值得大家写作文时借鉴。主题探究一下面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那株常春藤,你接受“囚绿”这种表达爱的方式吗?你对爱有什么新认识?请同学们用小练习“爱不是……而是……;不是……而是……”或“爱不是……不是……;而是……而是……”来挖掘文章主题,表达自己对爱的理解。如:爱不是占用,而是付出;不是伤害,而是疼爱。我们用当代诗人汪国真的一句话做总结“爱,不要成为囚”(大屏幕内容)主题探究二\n不惜笔墨描绘绿枝条的生命状态仅为了表达对绿的喜爱,有没有更深层的涵义?文章还有哪部分值得我们品读、挖掘,我们却没注意呢?请找到这些地方,深层挖掘文章主旨。(提示:我们再结合绿的生命特征以及创作背景来挖掘文章主旨。)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点明写作的特殊背景,表现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使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从历史课上我们知道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更是中国人民全面抗日的开始。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当时,北京沦陷,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中国,争取民族的自由解放,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共同的心声。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陆蠡看到祖国命运想到一年前被自己囚禁的常绿藤,不免感慨万千,写下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大屏幕)小结:文章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给人以美感,使人愉悦安宁。而我们的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通过写绿枝条抒发爱绿的情感,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它象征包括在内的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对自由光明的向往(象征)。而最后的念绿,其实也是在怀念苦难中的北平人民(暗示)。我们从中也窥见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一文也起到了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三读,品味语言\n本篇文章语言纯朴、清新,并运用多种修辞方法,非常优美。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圈划出自己喜欢的或能打动你的词、句,细细咀嚼、体会。具体语句如下:1、排比:“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这句通过排比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2、比喻:“我怀念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运用比喻,抒发了对绿的渴望和喜爱。3、反复:“我开始了解……我开始了解……”“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我要借绿色来比喻……”4、拟人如:“有一天……会和我面生吗?”“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等等这句话表面上写自己离开北平后还一直挂念曾被自己幽囚的绿色,极写了对绿色的思念。其实这句还含蓄地表达了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也表达了对胜利地无限期望。运用问句,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5、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比喻的修辞方法,由“绿色”到“绿友”到“囚人”,称呼的变化含蓄地体现了感情的变化。“珍重”一词,更是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n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加优美生动。优美生动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表达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作业: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是我们同学在作文时都比较欠缺的,我们要加以借鉴。下面我们做一个小练习。(看大屏幕: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仿写“我要借……来比喻……,我要借……来比喻……”或“我开始了解……,我开始了解……”剩下时间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你认为写的最精彩的一段或你最喜欢一段。读时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和重音,细细品味语言,体味表达的感情。2021年高中语文的优秀教案3教学过程一、导入从介绍导入新课。使学生通过了解伟人经历感悟伟人情怀,体会诗歌的感情。简介.,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卓越领导人,同时,他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下了很多震撼人心的诗篇,对鼓舞革命战士和亿万人民的战斗豪情,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的诗词,显示了博大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广阔的意境,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精神奋发。二、教学内容\n1.介绍背景通过背景介绍,让学生预先感知诗歌内容,从诗歌跳跃的画面中理清情节。背景资料(投影显示)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北大娄山上,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由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在.的领导地位,使.重获军事指挥权。遵义会议以后,.率领第一方面军离开遵义,挥师北征,四渡赤水,成就了他人生中军事指挥上最得意的一笔。这首《娄山关》词写在二渡赤水后。红军二渡过赤水河,回师黔北,集中主力进攻桐梓和娄山关以南的黔军,乘胜夺取遵义。娄山关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这次战役,先后击溃和歼灭.军队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约三千人,取得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的《忆秦娥·娄山关》就写在娄山关战斗胜利之后。2.作品欣赏(1)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初步把握诗歌感情。(2)赏读上阕自读上阕,学生思考:从词中获得哪些信息?能联想出怎样的情景?(指导学生通过意象感知内容和情感)西风雁叫、白霜晨月——点明季节、时间,渲染苍凉沉郁的画面\n马蹄、喇叭——军队特有事物碎——杂沓、细碎——行军之急、之速。(山路难行,侧面反映“雄关漫道”)咽——西风中时断时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染上词人的主观色彩(乐观者即使走在雨里也有晴天的心情)。红军自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长征以来,打的多是败仗,湘江一役,损失更是惨重。这一次回军遵义,重攻娄关山,任务是极其艰巨的,红军能否取胜,红军的命运如何?作为党的领袖,作为重新回到军事指挥岗位的.,心情是极其沉重的。他深感任重而道远。通过这个“咽”字,既表现出红军斗争生活的艰苦卓绝,又渲染了行军途中庄严肃穆的气氛。(3)赏读下阕朗读下阕,学生思考:下阕表现娄山关战斗的哪一阶段?表达词人怎样的感情?从头越——攻破险要,战斗胜利真如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让人联想,这里的“雄关”,虽首指娄山关,但又不只指娄山关,还应该包括漫长的革命道路上有形无形的各个关口。如铁的雄关漫道反衬红军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的自豪,反映遵义会议以来的变化。如海——多\n“残阳如血”这个比喻是否形象?请你造一个比喻句,你把残阳比作什么?(引领学生比较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感情、胸襟,体会.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投影显示我们仍望着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宗璞《废墟的召唤》(一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眼中的残阳,“浓处如酒,淡处如梦”,这是秀美。)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梦江南]唐·温庭筠(脉脉斜晖写出思妇的失望与愁怨,是缠绵悱恻的凄美。)如血——色彩浓烈,气魄雄浑,与“苍山如海”共同构成凝重与雄浑的壮美。血色残阳又让人联想到牺牲,象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象征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n两个比喻句寓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如海的苍山象征革命征途上还会遇到更多的关隘,面临更多的困难。“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预示着未来斗争的艰辛和曲折。也只有经历血雨腥风的战斗洗礼的军事指挥家,担负着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伟人,才有这样的人格与气魄,才有这样的胸襟、这样的境界,能正视未来,能预见未来,在眼中呈现“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壮美。3.小结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总结诗歌的特点,总结阅读诗歌的方法:(1)感情充沛(雄壮、顿挫、刚毅、肃穆、自豪)(2)意境优美(肃穆雄浑)(3)语言凝练(一字传神、寓意深刻)(4)内容跳跃(只选择一个片段或一个画面,给人联想、想象的空间)4.朗读、背诵在学生充分理解诗歌内容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直至成诵。让学生间互相点评,讨论朗读方法。2021年高中语文的优秀教案4教学目标:1、了解班固和《汉书》的相关知识。2、朗读断句,讲述课文故事梗概。3、积累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翻译文句。4、学习苏武的英雄气概,增强民族自豪感。学法指导:1、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2、概括整理:作品,内容要点,知识归类。\n3、合作学习,借助解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文句。4、思考探讨塑造人物的方法。教学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堂:代的“苏武牧羊”故事广为传颂,千百年来,苏武已成为一名伟大的爱国英雄定格在人们心中,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历尽艰辛,“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表现出崇高而又令人震撼的民族气节,有民歌《苏武牧羊》唱道: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下面,我们走进苏武,认识苏武,敬仰苏武。板书《苏武传》。二、快速阅读人教版配发资料《第二课堂》(第99页)和课文解释①,介绍、作品和背景。学生介绍,然后明确。\n1.简介:班固(32—92),我国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幼年即聪慧好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后来继承父志,在父未完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因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完成《汉书》写作。2.简介《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3、苏武出使背景: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三、朗读课文,熟悉内容。鉴于学生的文言文朗读能力较弱,课堂自读或教读非常必要。朗读中重点注意把握:\n1、校正字音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③以状语(yù)武;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⑥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⑦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注:课本注音“yún”有误。煴,有二音,读yūn意为“微火”,读yùn意同“熨”);⑧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⑨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⑩何以汝为(wéi)见;⑾子卿尚复谁为(wèi)乎。2、注意断句: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于)匈奴中。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幸蒙/其赏赐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自抱持/武使(汝)/决人死生(卫)律知/武终不可胁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掘野鼠/去(jǔ)草实/而食之\n武与李陵/俱为侍中大臣亡(wú)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四、通过朗读课文,看看谁能够概括地讲述课文的故事来。五、理清课文的基本思路。1.学生标出课文结构层次,指出划分层次的依据。2.同桌间讨论,概括层次意。[板书]↗㈠(1-2)苏武身世,出使背景苏︳1、(3-4)扣留_——义不受辱武︳㈡备受艰辛2、(5)恐吓——威武不屈利诱——富贵不.传︳坚守气节3、(6)逼迫——贫贱不移︳4、(7-8)劝降——私情不动↘㈢(9-10)匈汉和亲,苏武得返采用写人物传记经常运用的纵式结构来组织文章,以顺叙为主,还运用插叙,依时间的先后进行叙述,脉络清晰,故事完整。六、课后同桌间可以分角色朗读课文,以便把握人物形象。第二课时教学过程:\n一、同桌二人,借助字词典、课文_释、《第二课堂(导读)》,解决文言字词句。两人边读边解释边翻译,互相纠正,弄不清的地方问老师。重点提示:1、通假字①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②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③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④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⑤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⑥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⑦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⑧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⑨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⑩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2、古今异义①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②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今义:业绩)③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今义:岳父)④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今义:相当于所以)⑤独有女弟二人(古义:妹妹。今义:姐姐、妹妹和弟弟)\n⑥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今义: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⑦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今义:诚实、老实)⑧稍迁至栘中厩监(古义:渐渐。今义:稍微)⑨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古义:送给。今义:丢失、落下)⑩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古义:正当、适逢。今义:聚会、集合)3、一词多义重点掌握:当、发、状、辞、及、所、语、因、亡、谢、除(注意总结回顾以前学过的内容)4、词类活用A、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壮: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屈节辱命(屈、辱,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屈,使……辱)诚甘乐之(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B、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降:使动用法,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动用法,使……肥沃)(3)反欲斗两主(斗:使动用法,使……争斗)C、名词活用等(1)天雨雪(雨:名词做动词,下)\n(2)羝乳乃得归(乳:名词做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杖:名词做动词,拄着)(4)武能网纺缴,檠_(网、檠:名词做动词,结网、用檠矫正_)(5)惠等哭,舆归营(舆:名词做动词,抬)(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词做状语,向上)5.特殊句式:A、倒置句(1)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者匈奴使”)(2)为降虏于蛮夷(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于蛮夷为降虏”)(3)何以汝为见(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为”)(4)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子卿尚复为谁乎”)(5)何以复加(介宾倒装句,正常语序“以何复加”)(6)信义安所见乎(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义见安所乎”)(7)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亡罪夷灭者大臣数十家”)B、判断句\n(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汉所望也。(3)汉天子,我丈人行也。C、被动句(1)见犯乃死,重负国(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二、教师走近学生身边,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第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探究: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和利诱誓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有力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主体部分,探究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二、问题探究1.探讨:课文是怎样从环境和细节描写入手来挖掘人物性格特征的?【精炼提示】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性格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细节描写,充分表现出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2.探讨:文章记事有详有略,对卫律和李陵劝降部分详细描写,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n【精炼提示】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唯有坚守信念才会宁死不屈。3.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部分。①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②分析卫律、李陵的性格特征,从而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精炼提示】卫律:_求荣、傲慢无礼、阴险狡诈。李陵:与卫律不同,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坚定,因一己之私而背叛祖国投靠匈奴。4.里各种人物对苏武起了对比的作用,请把文中多个人物的性格和苏武作对比,看看对塑造苏武形象有什么作用。(1)张胜:头脑简单,糊涂谋反,事情败露,立即叛变。苏武:认识清醒,_远瞩,欲以死息祸;面对劝降,始终保持气节。(2)卫律:阴险狡诈,_求荣,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光明磊落(3)李陵:意志不坚,因私叛国,痛苦羞愧苏武:忠贞不渝,心系祖国,无怨无悔三、总结认识:1、请用几个概括力的词语总结苏武的性格特征,并谈谈你读了此文有什么思想上的新认识。(略)2、学习了此文,请谈谈你对人物传记写作有什么认识。(略)\n四、巩固训练:课堂完成《高中新教材第二课堂必修4》(人教版配发)p101-102页练习题。2021年高中语文的优秀教案5教学目标1、在景物描写中用两相对应的方法表现景物特点。2、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教学重点景物描写中两相对应的方法和比喻的手法。教学难点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座山间小屋,去欣赏李乐薇笔下“陋室”的意境二、简介李乐薇,江苏人,现代作家。早年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后一直在.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风格柔和温婉而富于感情。三、解题\n文章题目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从全文看,这小屋应是虚构的。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行车”,暗含远离“人境”,“不闻车马暄”之意;文章的最后,又特意强调“这空中楼阁占了地利之便,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他装饰”,不必养鸟,无需挂画总之,不要人为的“文明”,只要“自然”,表明了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四、理清结构第一部分:(1--8自然段)立足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1、(1--3自然段)写小屋和山的关系。小屋“点破了山的寂寞”,给山川美景增添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这是立足于山外,是远观,看全景。2、(4--7自然段)写小屋和树的关系。树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使小屋更显得“含蓄而有风度”。这是立足山上,是近看,看局部。3、(8自然段)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立足点又移到远远的山下,仰望远观,“小屋在树与树之间若隐若现”,仿佛“凌空而起”,更加“姿态翩然”了。\n第二部分:(9--18自然段)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1、(9--10自然段)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花园极小,“领土”有限,可是小屋的“领空”却是无限的;花园里繁花绚烂,天上的云霞也如花一样绚烂。2、(11--12自然段)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因为在山上,空气特别清新,而光线则富于变化,富于“浪漫的文学性”。3、(13--14自然段)写小屋和外界的交通。小屋在高高的山坡上,只有一条山路和外界交通,环境是“独立的、安静的”。4、(15--18自然段)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缥缈若“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点明了题意。五、写作特点: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拨、明确:\n虚实结合,由实到虚。文章前一部分重在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写,尽管有着丰富的联想、想象,但写的是确确实实的山、树、房屋的形势、情姿。后一部分则重在人对自然景物的感受。明明是极小的“袖珍型”花园,有限的围墙,而“我”却因有无限的“领空”可供“游目骋怀”而陶醉;明明是小屋在“山的怀抱中”,晨暮昏晓光线变化,“我”则以为“如在花蕊中一般”,那“花蕊”会“绽开”,也会“收拢”;明明是“高高的山坡”,崎岖的“山路”,“我”却叫它“幸福的阶梯”,“空中走廊”;夜幕深垂,小屋仍是小屋,“我”却觉得它仿佛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文章就这样由实入虚,将现实的自然景观,融进迷离朦胧的诗一般的意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六、小结一篇优秀的散文,是一个美的综合体。我们鉴赏了课文的语言美、画面美、情趣美,即感受到了形式外在的美,又领略到了内在的意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