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50 KB
  • 2022-08-18 发布

高中语文近体诗六首教案(1)人教版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语文近体诗六首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体例(如节拍、对仗、押韵等)。2.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3.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4.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能力目标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德育目标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2.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作者的思想感情。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教学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n2.对比阅读法。把不同时代的诗人所创作的诗进行对比阅读、欣赏。如将陆游的《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对比欣赏;将李白的《越中览古》和刘禹锡的《石头城》比较欣赏。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4.点拨法。对于自读的诗歌,老师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教具准备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2.学习《山居秋暝》,理解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风格。[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几首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二、解题1.近体诗近体诗(又叫今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近体诗出现在唐代,因此唐人把新出现的诗体,称为近体,把唐以前的各种诗体称为古体,用以区别两种诗体的不同。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是:古体诗没有固定句数的限制,没有固定的句式,没有固定的平仄和韵律。近体诗则与之相反,有十分严格的格律。\n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从字数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2.王维与《山居秋暝》王维,字摩诘,太原人。王维的思想,可以四十岁左右为限,分为前后两期。早年的王维曾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二十一岁举进士,作大乐丞,后由于张九龄罢相等原因,意志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万事不关心”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王维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他和诗人孟浩然,继承了东晋诗人陶渊明和南朝诗人谢灵运的诗风,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不仅能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更甚者,他能将诗画结合的妙绝天成。《东坡志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三、具体研习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背诗歌。2.学生朗读诗歌一遍。(1)读准字音。山居秋暝(mínɡ)竹喧(xuān)归浣(huàn)女(2)读准节奏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本诗节奏可示如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3.学生依据注释疏通诗意并再次朗诵。诵读指导: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心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末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4.品味鉴赏\n学生思考:诗人写了哪些山居之景、山居之人?如果让你据此画幅图画,你将如何构图?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画中景、画中人。明确:诗人为读者描写了一个秋天夜晚山中的情景。诗歌的颔联主要写山居之景:明月、松林、清泉、岩石;颈联主要写山居之人:浣女、渔人。板书:山居之景:明月、松林、清泉、岩石山居之人:浣女、渔人王维的诗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幅绝妙的山水画:雨后初晴,空气格外清新,也特别明净,秋月银辉,洒遍了苍翠的松林,腾起一片朦胧的濛濛雾气。山涧涨溢,径路石阶,淌过清澈的流泉,响起一串淙淙悦耳的声音。竹林深处,传来了欢声笑语,那是浣衣女子结伴归来;远处的莲叶,在不停地颤抖着,那是渔人荡舟水上。5.老师用多媒体展示与诗歌内容相配的画面,让学生感悟诗歌优美的意境。明确:这首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沙归来的女子们在竹林里开怀的笑声,小渔船缓缓地穿过荷花婀娜的动态,和谐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这里有动景,有静景,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既写出了山野的清逸和幽深,又描绘了农家生活的恬静与安适。整首诗像一首恬静优美的小夜曲,又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惹人心驰神往。6.学生思考: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明确: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既表现雨后山野的静谧,又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幽静宁谧的喜爱。可以说,这也是作者着意渲染出的一种意境。7.学生思考: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诗人被雨后秋山诗情画意的风物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叹道:芳菲的春天过去了,就随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不是一样的美好吗?“\n王孙自可留”,意思是自己大可以待在山中,赏心悦目悠游岁月了。这里,王维化用了《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典故,而取其相反的意义,进一步表明了诗人对秋天山野的深厚感情,从而表明了归隐的决心和安于隐居生活的心情,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四、课堂小结《山居秋暝》中,诗人用生华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风习画: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这正是他理想的生活环境,他不忍离去,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陶醉于闲适恬淡生活的情趣。五、课堂练习出示投影: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村出春山月夜阒无人声的幽寂。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2.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一项是();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眼。(许浑《夜归于卯桥村舍》)\n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李白《秋浦歌》)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参考答案:l.A(“阒无人声”的说法不恰当,而且这首诗以动写静,主要是指后两句,月出本无声,却惊动了山鸟,悠远、凄清的鸟呜更显得春山幽静)2.B(A项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夜晚归人,木桥的声响却惊动了远处人家的犬,犬的叫声使夜显得更加幽静。B项未用动静相衬的手法。炉火照得天地通明,有点夸张。红红的火星在紫烟中乱进。这是描写当地冶矿工人劳动的场景。C项写的是清晨,以“鸟初动”反衬早晨的静寂。D项明显地运用了这一手法)六、布置作业1.熟练背诵《山居秋暝》,仔细品味诗中的意境。2.找读一些王维的其他诗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