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50 KB
  • 2022-08-18 发布

高中语文察今教案(2)苏教版 必修3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察今(2)  教学要点:  一、通过检查订正作业,让学生理解“上”、“法”“故”、“表”、“益”等实词的不同用法。  二、讲析课文4─6自然段。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师生研究订正书面作业:   二、讲析课文4─6自然段。  1.指名学生参照课文注释串讲4─6段。  明确:  第4段:“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治国。”这一句的第一个字“故”,连词,作“所以”讲,表明这是紧承上节而来的推论。“则”,连词,表示两事时间相承,作“就”讲。“不可以”的“可”,作“可以”讲,“以”,介词,后面省略代词“之”。“譬之若良医”的“譬”,作“比喻”讲。“之”,代词,代“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这是一个复句。主语“良剑”出现在第一分句,两个分句都是主谓谓语句。主谓词组的主语“人”因泛指而省略。“期”的宾语是省去主语(其)的主谓词组。“乎”,义同“于”。这句也可以这样写:“良剑(人)期(其)乎断,不期(其)乎镆铘。”  第5段:“楚人有涉江者”的“者”,是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其结构是:“中心词+定语+者”。翻译时应将定语挪前而译成:有涉江的楚人。“是吾剑之所从坠”的“所”,附在介词“从”的前面,和介词连同介词后面的动词“坠”组成“所”字结构,指代介词所介绍之处所。全句意思是: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之”,结构助词,表示它前面的词(词组)是定语。“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的“所”,连同附在它后面的动词“契”组成“所”字结构,指代行为对象,“所契”\n即“刻记号的地方”,后加“者”构成“所……者”结构,这就更明确了这个“所”字结构的名词性。“之”,代词,代“剑”。  第6段:“有过于江上者”的“上”,按《辞海》解释:指处所。按于在春说:“上”按古义为“侧畔”。今暂从于说。“者”,用于动词性词组后面,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前一个“其”,是指示代词,相当于“那”。后一个“其”,代词,代婴儿。“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吕览纂》:“荆国”作“乱国”。“为”,动词,这里作“治理”讲。“于”介词,介进比较的对象。  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4─6自然段的逻辑结构:  提问:作者在课文第4段提出了什么论点?  明确:作者在课文第4段提出的论点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  提问:这个论点与课文前三段的论述有什么关系?  明确:课文1─3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当今的法令制度应当切合当今的实际需要。如果墨守陈规,拘泥于古法,必将失败。显然,第4段所提出的“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论点,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推论的结果。这是课文的基本观点,也是课文的中心论点。  提问: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明确:除1─3段的论述外,作者首先用了三个事例做为比喻对中心论点加以论证:  (1)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  (2)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  (3)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  总的说来,就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讲究实效。这就清楚地说明了:法令制度必须随着世易时移有所改变。  提问:作者在课文第5段讲的“刻舟求剑”寓言故事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以“刻舟求剑”为喻,从反面论证了“世易时移,变法宜矣”\n中心论点。如果时徙而法不徙,是糊涂迂阔的表现。  提问:作者在课文第6段又讲了“引婴儿投江”寓言故事,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以“引婴儿投江”寓言故事为喻,说明不能因为先王之法令好就生搬硬套。嘲笑那些泥古者生搬硬套的幼稚荒唐。这是进一步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课文第4─6段主要说明时代改变,法令制度就应该随之改变。如果时代已改变,而仍搬用古代的法令制度,就不会取得积极而良好的效果。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通过逐层深入推理而得出的结论。为了把道理说得更充分,更晓畅,使人易于接受,本文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证。说理、举例、设喻三者结合得很自然,颇有说服力。三个故事的写法,都是先叙述故事本身,再对故事加以评论,最后就故事引出本意,说明道理,使故事成为全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本文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能从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有一定的进步性。  3.指名学生朗读全文。  4.布置作业:  课后笔答“思考和练习”四、五。附:“思考和练习”四、五参考答案  四、1.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作“的根据”讲)  2.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作“的根据”讲)  3.此其所以败也(作“的原因”讲)  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徙慕君之高义也(作“的原因”讲)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作“的缘故”讲)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用来……的”讲)  7.吾知所以拒子矣,吾不言(作“的方法”讲)  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作“的原因”讲)  五、1.刻舟求剑\n  有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到了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以后,他就从船上刚才刻着记号的地方跳到江里找剑。船已经行走了,但剑并没有(随着船)行走。像这样找剑,不也太涂糊了吗?  2.引婴儿投江  有个在江边走过的人,看见有人正牵拉着婴儿想要把他投入江中。有人问这是什么缘故。他说:“这(是因为)婴儿的父亲善于游泳。”婴儿的父亲即使善于游泳,那婴儿难道就善于游泳吗?用这种办法处理事物,必然是谬误的了。荆国治理政治,与上述的故事有相似之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