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8.35 KB
- 2022-08-1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最新资料推荐⋯⋯⋯⋯⋯⋯⋯⋯⋯⋯⋯⋯⋯⋯⋯⋯⋯⋯⋯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三、德育目标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教学重难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教学媒体与教具]: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挂图,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挂图,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录像节目,投影片或月貌图片。[课时安排]:2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对其只是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我们高中阶段继续对其作进一步的介绍。【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2阅读材料,并结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到的星星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1\n⋯⋯⋯⋯⋯⋯⋯⋯⋯⋯⋯⋯⋯⋯⋯⋯⋯⋯⋯⋯⋯⋯⋯最新资料推荐⋯⋯⋯⋯⋯⋯⋯⋯⋯⋯⋯⋯⋯⋯⋯⋯⋯⋯⋯【学生回答】略【总结讲解】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烁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变的月亮、轮廓模糊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备注:1此部分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演示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2.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板书】1、几种常见的天体【过渡】正是由于以上所述天体和星际物质构成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上的各种天体是否为孤立的呢?经过科学家的实验证明: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我们称之为天体系统【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3图1.2及相关材料,举出一些天体系统的例子,并完成P4的上面的活动题。【学生回答】略【引导】好,像同学们举出的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等都是天体系统。那么,这些系统内的天体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呢?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形式的关系呢?(互相吸引;围绕旋转)【板书】2、天体系统【启发讨论】天体系统有大有小,大的天体系统又可包含许多小的天体系统。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三个天体系统之间是如何包含的呢?(银河系含太阳系,太阳系含地月系)【学生回答】略【讲解】(备注:投影课本P3图1.2讲解)地月系只有两个天体,地球和月球,它们之间的平均距离为38.4万千米;太阳系则包括太阳、九大行星、卫星及其它天体,地球是距离太阳较近的一颗行星,日地距离为1.5亿千米;而银河系是由太阳和千千万万颗恒星组成的恒星集团,象太阳这样的恒星就有2000多亿颗,太阳就处于距银河系中心2.7万光年的位置上。【讲解】银河系已如此庞大,是否就是最大的天体系统呢?是否就是我们的宇宙呢?还远远不是。利用天文望远镜,我们可以观测到在银河系之外,还有约10亿个类似的天体系统,它们被统称为河外星系。【多媒体放映】河外星系(仙女座星云,大、小麦哲伦云等)。人类目前所认识到的整个宇宙,科学家称之为总星系,是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当然,随着空间探测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必然还会进一步扩展。【讲解】同学们刚才关于活动的回答很好,这里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多媒体投影)【板书】地月系太阳系其他行星系宇宙(总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总结全课】2\n⋯⋯⋯⋯⋯⋯⋯⋯⋯⋯⋯⋯⋯⋯⋯⋯⋯⋯⋯⋯⋯⋯⋯最新资料推荐⋯⋯⋯⋯⋯⋯⋯⋯⋯⋯⋯⋯⋯⋯⋯⋯⋯⋯⋯第二课时【复习提问】天体系统的概念及其层次结构?【新课导入】我们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那么太阳系中还有哪些行星哪?他们又有哪些特点?为什么在众多的行星中惟有地球存在生命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主要问题。【板书】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启发讨论】阅读教材P4图1.4太阳模式图思考太阳系周围有几颗行星,它们由近及远的排列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略【总结讲解】目前已知太阳系有九大行星,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在火星、木星之间夹有小行星带。【板书】1、九大行星【启发讨论】在太阳系中,九大行星就好像一个家庭中的九个兄弟,有许多共性,请结合有关材料完成P4—P5活动题1、2,并总结九大行星在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上有哪些共同之处?【板书】2.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学生回答】略【总结讲解】1(1)九大行星在公转的方向相同,均为自西向东转,我们称为同向性。(2)各大行星的轨道倾角都很小,只有水星和冥王星的大一些,最大也不过17°,说明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近似在同一个平面上,我们称之为共面性。(3)公转轨道椭圆的偏心率,即焦点到椭圆中心的距离与椭圆半长轴之比,它决定椭圆的形状。偏心率越小,越趋向于圆,当偏心率为0时,轨道就是圆。九大行星的公转轨道的偏心率都很小,说明它们的公转轨道都是接近于圆的椭圆,我们称之为近圆性。(4)与其他行星相比,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2(1)(启发引导)九大行星的质量、大小、化学组成等结构特征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由此,可以将九大行星划分为三类——与地球类似的称之为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体积和质量都大的称之为巨行星,包括木星和土星;第三类是距离太阳远的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称之为远日行星。现在,黑板投影一个表格,看看你能否根据所学的知识填出:类别包括行星距日体积平均表面卫星数目光环远近质量密度温度有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近小大高没有很少无巨行星木、土大小多有远日行星天、海冥介于前介于前两较多有无远低两者间者间边启发,边指导学生填上表。(2)地球与水星、金星、火星相比,没有特殊的地方。【过渡】通过以上我们对九大行星的了解,我们知道目前只有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这就是我们要讲的下一个问题。【板书】三、存在生命的星球【启发讨论】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为什么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繁衍的行星呢?3\n⋯⋯⋯⋯⋯⋯⋯⋯⋯⋯⋯⋯⋯⋯⋯⋯⋯⋯⋯⋯⋯⋯⋯最新资料推荐⋯⋯⋯⋯⋯⋯⋯⋯⋯⋯⋯⋯⋯⋯⋯⋯⋯⋯⋯【学生回答】略【总结讲解】地球为生命物质的存在提供了三个最优越的条件,这也是其它行星不具备的条件——【板书】1、日地距离适中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3、液态水的存在【启发提问】宇宙中是否只有地球上存在有生命物质?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具有上述两项条件就可以存在的生命物质,而在宇宙中,在其他的恒星系统中,是否也会存在像地球这样的天体?这是非常有可能的!因此,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正在不断地探索。【总结全课】【巩固练习题】(投影片,当堂完成)1.为什么说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2.分析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后探究】阅读有关哥白尼、布鲁诺等的书籍,开一次班级天文学演讲会,讨论学习前人科学探索的精神,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感想。【板书设计】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几种常见的天体2、天体系统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宇宙(总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九大行星2.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三、存在生命的星球1、日地距离适中2、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3、液态水的存在4\n⋯⋯⋯⋯⋯⋯⋯⋯⋯⋯⋯⋯⋯⋯⋯⋯⋯⋯⋯⋯⋯⋯⋯最新资料推荐⋯⋯⋯⋯⋯⋯⋯⋯⋯⋯⋯⋯⋯⋯⋯⋯⋯⋯⋯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太阳的基本特征及其外部结构;2.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理解太阳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源;3.了解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二、能力目标1.能通过展示的图片理解太阳活动增强时会使地球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干扰及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因。2.通过对各种资料的观察以及课前室外的观测,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宇宙观,和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1.知道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2.知道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3.太阳的外部结构和能量来源【教学难点】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课时安排】1.5课时【教具设计】多媒体资料库(电脑动画、录像如太阳能量来源录象、文字资料、图片如太阳黑子、耀斑、日珥、极光图)【讲授过程】【复习提问】天体系统包括哪些层次?试用简表形式表示出来。【用投影仪展示】【导入新课法一】从上述简表中可以看出,在宇宙中太阳是地球相依的非常重要的一颗恒星,它的光和热是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源泉,即为地球提供能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导入新课法二】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有哪些方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板书】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讨论】阅读教材和所学知识分析思考1.太阳大气的成分2.太阳辐射的概念及能量的来源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多媒体资料展示,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8图1.7)通过资料、地图及同学日常生活经验说明太阳辐射在哪些方面对地球产生影响?)【学生回答】略【板书】1.太阳大气的成分2.太阳辐射的概念及能量的来源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介绍】1.太阳大气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2.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被称为太阳辐射。3.(1)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2)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3)作为工业主要能源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4)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主要能量来源。【讨论】请你谈谈还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5\n⋯⋯⋯⋯⋯⋯⋯⋯⋯⋯⋯⋯⋯⋯⋯⋯⋯⋯⋯⋯⋯⋯⋯最新资料推荐⋯⋯⋯⋯⋯⋯⋯⋯⋯⋯⋯⋯⋯⋯⋯⋯⋯⋯⋯【学生回答】略【提问】阅读教材P9的阅读材料《太阳能量的来源》,思考太阳巨大的能量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回答】略【总结】在高温高压下,太阳中心产生核聚变反应,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板书】4太阳能量的来源【过渡】我们知道太阳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能量,但由于太阳的不稳定,即太阳活动时,也会给人类产生不利影响。【板书】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启发引导】我们许多同学都听说过太阳黑子,这黑子到底是什么物质?事实上,人类对于太阳的了解还是太少了。太阳的内部结构,直到目前我们也知之甚少。【边介绍边画太阳结构板图】我们现在借助探测仪器可以直接观测到的,实际上是太阳的大气层——外部构造,人们发现太阳大气从里向外分为三层。【启发提问】太阳大气分为哪三层呢?请同学们观察P10太阳大气层结构图、太阳黑子图及太阳耀斑图,以及P12图1.13,并阅读课文,回答:1.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分哪几层?2.最里的一层厚度、温度如何?什么叫太阳“黑子”?太阳黑子的周期如何?3.中间的一层有何特点?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什么?4.最外一层有何特点?【总结】太阳的外部结构我们能直接观测到的太阳是太阳的大气层,从里往外分为光球、色球、日冕层。太阳大气的一切活动总称太阳活动。(重点讲述)层位概念厚亮温太阳活动次置度度度里明亮发光的太阳表面黑子太阳活动光的主要标球志色光球外呈玫瑰色的太阳大耀斑球气日色球外很稀薄的完全电离外厚弱高冕的太阳大气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射电干扰1)黑子、耀斑增多影响无线电通讯电离层2)带电粒子流干扰产生“磁暴”现象地磁场3)带电粒子流产生“极光”现象(两极地区)捕获【小结】除此以外,太阳活动的影响还有很多,现在专门有人在研究“太阳活动与气候”、“太阳活动与人体健康”等,太阳之所以会有如此大的影响,关键在于它有太多、太大的能量。【典型例题】太阳活动对地球的直接影响是()(A)产生潮汐现象(B)干扰地面无线电短波通讯(C)诱发火山喷发和地震(D)产生“磁暴”现象【板书设计】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为地球提供能量6\n⋯⋯⋯⋯⋯⋯⋯⋯⋯⋯⋯⋯⋯⋯⋯⋯⋯⋯⋯⋯⋯⋯⋯最新资料推荐⋯⋯⋯⋯⋯⋯⋯⋯⋯⋯⋯⋯⋯⋯⋯⋯⋯⋯⋯1.太阳大气的成分2.太阳辐射的概念及能量的来源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4.太阳能量的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2.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3.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二、能力目标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三、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教学重点】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教学媒体教具】投影片、投影仪、吹塑圆片一个(圆片上系一红绳)、地球仪、彩色墨水、滴管、椭球仪、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纸模型。教学过程【设疑引入】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呢?我们的夏半年和冬半年是否相等呢?【学生回答】是【总结讲解】我认为这种说法要辨证的去对待,若位于赤道地区,说法很科学,但对于我们这个地区而言却不是很科学,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的夏半年和冬半年并不完全相等。这些主要是由于地球的运动造成的,这节课我们就解决这些问题。【板书】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过渡】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种形式,下面我们逐一学习。【板书】一、地球的自转1.方向【提问】教室的东西南北方向。【学生回答】略。【演示】教师转动地球仪。7\n⋯⋯⋯⋯⋯⋯⋯⋯⋯⋯⋯⋯⋯⋯⋯⋯⋯⋯⋯⋯⋯⋯⋯最新资料推荐⋯⋯⋯⋯⋯⋯⋯⋯⋯⋯⋯⋯⋯⋯⋯⋯⋯⋯⋯【提问】描述自转的方向。【学生回答】略。【演示】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的地球仪。【提问】描述从北极看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学生回答】略。【板书】1.方向【提问】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学生回答】略。【演示】地球仪自转。【提问】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呢?【学生回答】略。【过渡】刚才同学回答的很好,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随观测参照物的不同而不同。我们一般以太阳和天空中的恒星为参照物,相应的周期我们分别称之为太阳日和恒星日。【演示和讲解】运用“太阳日和恒星日”(课本第13页)投影片分析“恒星日与太阳日图”中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关系【板书】【引导看书】请学生看书中第14页图1.16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及右侧文字思考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的升高有什么变化规律?南北两极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是多少?【同时展示模型】展示与之对应的立体纸制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含义。【板书】3地球自转速度【总结】60通过对地球运动周期的分析得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360÷24=15度/每小时015千米【讨论】线速度:读图P15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图思考各地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0837关系?30【学生回答】略。15001447千【总结】A角速度全球(除南北极点)都相同150B线速度随纬度的升高而递减;注:纬度60度的地方的线速度是赤道的一00半(备注:有时间可以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分析)1670千【过渡】以上我们分析了地球的自转,实际上,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地球的公转【板书】二、地球的公转【指导看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5相关内容思考: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学生回答】略。【讲解】1.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远日点近日点(7月初)B太阳(1月初)8方向\n⋯⋯⋯⋯⋯⋯⋯⋯⋯⋯⋯⋯⋯⋯⋯⋯⋯⋯⋯⋯⋯⋯⋯最新资料推荐⋯⋯⋯⋯⋯⋯⋯⋯⋯⋯⋯⋯⋯⋯⋯⋯⋯⋯⋯可以简单讲述作为对地球自转方向的巩固2.地球公转的周期:365天6时9分10秒3.地球公转的轨道和速度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形速度:近日点(较快30.3km/s)和远日点(较慢29.3km/s)(备注:该部分可以补充右图讲解)读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观察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关系(补充知识:开普勒三定律增加学生对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理解)【板书】1、方向:自西向东2、周期:365天6时9分10秒3、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形4、速度:近日点(较快30.3km/s)和远日点(较慢29.3km/s)【课堂总结】【探究性作业】P16活动3【板书设计】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一、地球的自转1.方向3.地球自转速度二、地球的公转1.方向:自西向东2.周期:365天6时9分10秒3.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形4.速度:近日点(较快30.3km/s)和远日点(较慢29.3km/s)第二课时:地球自转与时差【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等概念2.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理;并能画出晨昏线9\n⋯⋯⋯⋯⋯⋯⋯⋯⋯⋯⋯⋯⋯⋯⋯⋯⋯⋯⋯⋯⋯⋯⋯最新资料推荐⋯⋯⋯⋯⋯⋯⋯⋯⋯⋯⋯⋯⋯⋯⋯⋯⋯⋯⋯3.理解地方时、区时的成因;并会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二、能力目标1.能在不同的光照图中画出晨昏线2.能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教学重点】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的计算【教学难点】1、晨昏线的画法;2、时间的计算;【教学媒体教具】投影片、投影仪、地球仪、时区和国际日期变更线图、或多媒体教具【讲授过程】【知识回顾】1.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2.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轨道【新课讲授】【引入新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知道有昼夜变化,为什么回出现昼和夜的差别呢?我们在假期中可能看了雅典奥运会,若想看直播现场,大多数会在我们的晚上或夜间进行,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些都是由于地球自转与时差造成的,下面我们便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第二课时:地球自转与时差【引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6——17内容思考什么是晨昏线?地方时又是如何计算的?【学生回答】略【板书】一、晨昏线(圈)【讲解】【板书】1晨昏圈概念: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为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板书】2晨昏线的画法:【板图】晨昏线的画法(图2)A【学生练习】在上图中的B图和C图上绘出晨昏线。【学生回答】略【讲解】各种不同光照图中晨昏线的画法【学生活动】用地球仪演示晨昏线如何画侧面图和极地上空图当北京正对着太阳的时候,也就是说北京是12点时,纽约还是黑夜。古时候各地都把正午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刻定为12点,因而各地的12点是不同的,所以其他时刻各地也不相同,这种因地而异的时刻,称为地方时。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下一个问题:【板书】二、时区和日界线(出示标明北京、纽约的地球仪)【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板书】1.地方时10\n⋯⋯⋯⋯⋯⋯⋯⋯⋯⋯⋯⋯⋯⋯⋯⋯⋯⋯⋯⋯⋯⋯⋯最新资料推荐⋯⋯⋯⋯⋯⋯⋯⋯⋯⋯⋯⋯⋯⋯⋯⋯⋯⋯⋯【讨论】请学生看教材P16~17页思考:我们看雅典奥运会直播现场,为什么大多数会在我们的晚上或夜间进行?【学生回答】略【转折】为了克服时间上的混乱,1884年在华盛顿召开了一次国际经度会议,在会上创立了标准时制度,明确了世界上的时区划分、时间计算等问题。【板书】2.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确定(出示时区和国际日界线图)【提问】1.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少小时?2.地球每小时转多少个经度?【教师指图讲解】(让同学看书时区和国际日界线图)【提问】北京、东京、莫斯科、开罗、伦敦、纽约、华盛顿各在哪个时区?【提问】东九区和西五区的标准经线各是多少度?【学生回答】135°E75°W【转折】请同学们做一做教材P17读图思考题5(备注:教师指出,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学会计算时间)(出示投影片:区时计算图解)【教师指图讲解计算方法】东加西减教师带学生解题:【提问】1.伦敦、莫斯科各在哪个时区?2.伦敦和莫斯科相差几个时区?几个小时?3.伦敦在莫斯科的东边,还是西边?4.伦敦的时刻比莫斯科的早还是晚?5.当莫斯科是五点时,伦敦是几点(华盛顿同理)【教师总结计算方法】1.求区时差,同区相减、异区相加;2.东边的时刻总比西边的时刻早。求东边的时刻加时差,求西边的时刻减时差。(备注:出示投影片:练习题当北京是21点时,东京、开罗、纽约各是几点?)【课堂小结】【提问】1.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2.已知某区区时,如何计算另一时区的区时?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地球自转→地方时→时差→时间混乱→时区的划分和区时计算。【探究性作业】教材P18活动题。板书设计第二课时:地球自转与时差一、晨昏线(圈)1晨昏圈概念:2晨昏线的画法:二、时区和日界线1.地方时2.2.时区的划分和区时的确定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教学目标】11\n⋯⋯⋯⋯⋯⋯⋯⋯⋯⋯⋯⋯⋯⋯⋯⋯⋯⋯⋯⋯⋯⋯⋯最新资料推荐⋯⋯⋯⋯⋯⋯⋯⋯⋯⋯⋯⋯⋯⋯⋯⋯⋯⋯⋯1.使学生理解黄赤交角的概念及由其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移动,并能正确画图表示。2..使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并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3.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教学重点】1.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2.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3.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教学难点】1.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2.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媒体】投影仪、投影片、小地球仪(描出回归线)每组学生四个,教师两个,黄道面及支架每组一个,灯泡和试管架各一个、黄赤交角模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形式——自转和公转,对于二者对地球的影响是否孤立的呢?答案是否定的,自转和公转的叠加构成地球的运动,那么二者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地球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板书】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与季节【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可以用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关系表示。【演示】地球公转和二分二至时地球与太阳的相对位置。【读图】《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与黄赤交角》【讲解】地球公转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地轴与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保持66°34ˊ的交角;二是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延长线指向北极星。因此,地球自转形成的赤道平面和公转形成的黄道平面构成23°26ˊ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它是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相互叠【板书】一、黄赤交角:23°26ˊ【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热的变化也与接收到的太阳光热密切联系。地球比太阳小得多,因此我们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成是一组平行光。【投影片】平行光照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提问】地球表面有几个直射点,在示意图上如何表示?学生观察回答。【小结】球面上只有一个直射点。在图上表示的这条直射光线恰好可以把圆心和直射点相连。【演示】演示步骤:(1)一个小地球仪在灯泡照射下,高光(最亮)点就是直射点;(2)在小地球仪相对位置摆放另一个地球仪,利用指图杆连接两个小地球仪的直射点,指图杆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位置,三点一条直线;(3)旋转指图杆一周,说明所有直射光线都在一个平面上。【展示圆盘】说明圆盘含义。圆盘表示黄道面,圆盘与地球仪的每一个接触点都是某一天太阳的直射点位置。盘面上的四个红箭头代表二分二至日的太阳直射光线。【演示实验】学生四人一组演示实验。12\n⋯⋯⋯⋯⋯⋯⋯⋯⋯⋯⋯⋯⋯⋯⋯⋯⋯⋯⋯⋯⋯⋯⋯最新资料推荐⋯⋯⋯⋯⋯⋯⋯⋯⋯⋯⋯⋯⋯⋯⋯⋯⋯⋯⋯学生操作步骤:(1)用一个地球仪从A位置开始演示公转,注意观察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怎样变化的,变化范围是什么?(2)分别用四个地球仪摆在A.B.C.D四个位置;(3)学生将观察结果用“*”号填入表1直射点移动一栏中。【教师指导】【板图】教师用箭头表示直射点移动过程。【讨论】阅读教材内容,思考地球公转与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关系【教师指导】教师在学生讨论期间到下面跟踪指导,点拨。【学生回答】略。【板书】【总结讲解】二、地球公转与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关系12月22日3月21日6月229月23日次年12月22日(冬至)(春分)(夏至)(秋分)ABCD1.直射点的季节移动2.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3.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总结归纳】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纬23°26ˊ(北回归线);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纬23°26ˊ(南回归线)。夏至日和冬至日之间的时段,太阳直射点作往返运动。太阳直射点的这种周期性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板书】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春秋分直射赤道【讲解】回归线的意义。【学生讨论、回答】略。【练习】在下图中画出A.B.C.D四个位置地球的晨昏线、用斜线表示夜半球,注明日期和节气,标出自转和公转方向。【学生回答】略。13\n⋯⋯⋯⋯⋯⋯⋯⋯⋯⋯⋯⋯⋯⋯⋯⋯⋯⋯⋯⋯⋯⋯⋯最新资料推荐⋯⋯⋯⋯⋯⋯⋯⋯⋯⋯⋯⋯⋯⋯⋯⋯⋯⋯⋯【提问】阅读教材P21页最后两段及P22阅读部分,回答: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学生回答】略【讲解】【板书】四季的划分我国:以“四立”划分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北温带国家: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第四节:地球的图层结构【教学目标】一、知识要求: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二、能力要求: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三、德育目标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教学难点】1.“地幔”的有关知识。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设计】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投影片(或多媒体、图片)。【教具设计】【讲授过程】14\n⋯⋯⋯⋯⋯⋯⋯⋯⋯⋯⋯⋯⋯⋯⋯⋯⋯⋯⋯⋯⋯⋯⋯最新资料推荐⋯⋯⋯⋯⋯⋯⋯⋯⋯⋯⋯⋯⋯⋯⋯⋯⋯⋯⋯【导入新课】“谈天”是为了“说地”,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主要讲述这几大圈层,【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过渡】首先我们学习地球的内部圈层:【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讨论】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学生回答】略。【讲解】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学生回答】地震波。【讨论】你知道其机理吗?【学生回答】略。【归纳讲解】【板书】一、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点1.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团体传播2.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板书】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读投影片“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分析: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的物质性质而变化。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的研究,人们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结构。分析P、S波的波速变化情况,由波速的突然变化引入不连续面的存在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①两条波速变化曲线,区别出P、S波(依据:同一物质中P波速较S波快)②总结P、S波速变化情况,归纳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层次及大致深度。③定义不连续界面:霍面(平均地下33Km),古登堡界面(地下平均2900Km)【板书】(板图边讲边绘边讲述)通过分析图表总结(利用表解对比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备注:此部分可以用投影或电脑投到黑板上)【注意】总结知识点时特别要落实岩石圈、软流层范围。【板书】【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地球的外部圈层的主要层次及各自范围和作用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略。【归纳讲解】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板书】三、地球外部圈层结构【课堂小结】【探究性作业】P25活动【板书设计】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点15\n⋯⋯⋯⋯⋯⋯⋯⋯⋯⋯⋯⋯⋯⋯⋯⋯⋯⋯⋯⋯⋯⋯⋯最新资料推荐⋯⋯⋯⋯⋯⋯⋯⋯⋯⋯⋯⋯⋯⋯⋯⋯⋯⋯⋯1.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固体传播2.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三、地球外部圈层结构1.大气圈2.水圈3.生物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3.使学生要会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和直接原因。4.使学生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5.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学生要会运用简单的等压线分布图,分析、判断风向。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三、德育目标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2.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3.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教学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教学难点】1.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设计】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海平面气压场分布挂图、板图、纸箭头【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学生回答:因为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其他行星一样,是物质的和运动的,所以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一(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也是整个宇宙16\n⋯⋯⋯⋯⋯⋯⋯⋯⋯⋯⋯⋯⋯⋯⋯⋯⋯⋯⋯⋯⋯⋯⋯最新资料推荐⋯⋯⋯⋯⋯⋯⋯⋯⋯⋯⋯⋯⋯⋯⋯⋯⋯⋯⋯中惟一确知有生命物质的天体)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探讨地球上的大气。【板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指导读书】(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请阅读教材P30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思考: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2.复述大气的增温原理?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4.物体的温度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的关系?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分别为何种类型?5.何为大气逆辐射?【学生回答】略【总结讲解】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2.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图2.1)。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采。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4.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5.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过渡】结合我们刚才介绍的大气的受热过程,思考我们课前安排大家观察的烧一锅开水时,锅里沸腾的开水,中间水向上冒,锅边水往下沉。点燃一小堆纸时,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又从火堆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的原理是什么呢?【学生回答】略【总结讲解】以上这两种现象都是由于中间和四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现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问题:【板书】二、热力环流【说明】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那么热力环流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32,思考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学生回答】略【总结讲解】下面我们就这两幅图一起来分析一下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投影片展示】【讲解】(1)若A、B、C三地(如左上图)受热均匀,则①三地气温相同;②三地气压相同;③三地气压随高度递减的规律相同;④三地上空同一水平面上各点的气压相等,等压面为互相平行的水平面。17\n⋯⋯⋯⋯⋯⋯⋯⋯⋯⋯⋯⋯⋯⋯⋯⋯⋯⋯⋯⋯⋯⋯⋯最新资料推荐⋯⋯⋯⋯⋯⋯⋯⋯⋯⋯⋯⋯⋯⋯⋯⋯⋯⋯⋯(2)若A地受热(如右上图),则①A地气温较高,B、C两地气温较低;②A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B、C两地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③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密度减小,气压降低,B、C两地近地面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密度增大,气压升高,三地近地面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A地较小,B、C两地较大,迫使空气从B、C流向A,导致空气水平运动,此时三地近地面的等压面不再是水平面,在气压较低的A处,等压面往下移,在气压较高的B、C处,等压面往上移;④A地上空一定高度A′处,因上升的空气聚积密度增大,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周围地区高,B′、C′处因空气下沉后密度减小,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的周围地区低,空气就从气压较高的A′处流向气压较低的B′、C′处,形成热力环流。【板书】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由于同一水平面上的A′、B′、C′点三地气压不再相等,等压面也不再是水平面,在A′处往上移,在B′、C′处往下移,就形成了弯曲的等压面。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板书】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特别注意】【板书】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气温高、气压低同一高度气温低、气压高越往高、气压越低不同高度【总结】【板书】近地面气压的高低与高空相反太冷空气同一水空气阳热根本直接垂直平面气水平辐不原因原因运动压差异运动射均【讨论与思维拓展】(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请同学们做以下思考:某城市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化学工业基地,该城工业区、商业、文化及住宅区的分布如简图所示,住在该城的居民们发现,白天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会加剧,每到夜晚则减轻,请分析其原因。还有,该城市是新兴工业城市,这里的老居民们说,现在一年中阴天的日子比过去多了,请分析其现象及原因。【学生回答】略【总结讲解】以上内容,结合其地理位置,可做如下分析:【课堂小结】略【课后作业】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材P33活动中的海陆风及P56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原理。18\n⋯⋯⋯⋯⋯⋯⋯⋯⋯⋯⋯⋯⋯⋯⋯⋯⋯⋯⋯⋯⋯⋯⋯最新资料推荐⋯⋯⋯⋯⋯⋯⋯⋯⋯⋯⋯⋯⋯⋯⋯⋯⋯⋯⋯【板书设计】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二、热力环流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课时【复习旧课】1.大气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说说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的风向及变化。【学生回答】略【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大气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其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大气的水平运动,也就是风。今天我们专门来学习它。【板书】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讲授新课】【指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3—34内容,思考回答: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受哪个力的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是平行的?这种风向在什么地方存在?3.了试说明风的形成过程及其风在不同力的作用下,风向的变化情况。【学生回答】略【总结讲解】【板书】(一)作用力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1)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2)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hPa)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1006【板书】2.水平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1)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1008(hPa)(2)判定:(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10101006(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左,低压在右。【板书】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1008(1)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2)可以减小风速1010【讨论】我们刚才介绍了影响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三种作用力,请大家思考是否所有位置的风都受到这三种力的水平气压梯度力19水平地转偏向力\n⋯⋯⋯⋯⋯⋯⋯⋯⋯⋯⋯⋯⋯⋯⋯⋯⋯⋯⋯⋯⋯⋯⋯最新资料推荐⋯⋯⋯⋯⋯⋯⋯⋯⋯⋯⋯⋯⋯⋯⋯⋯⋯⋯⋯影响呢?【学生回答】略【总结过渡】刚才同学们回答的很好,在不同的部位影响大气运动的作用力有差别,从而形成了各个不同部位的风向,这就是我们下面重点介绍的不同部位的风。【板书】(二)不同部位的风1.高空大气中的风向【讲解】在理想状态下,空气质点只受一个力即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时,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如果没有其他外力的影响,风向应该与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即风向垂直于等压线。【讨论】在实际生活中,空气质点还受地转偏向力因素的影响,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的风向又如何呢?【学生回答】略【总结讲解】所以,高空大气中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在这个形成过程中,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风向,不能改变风的速度。【转折】实际在近地面还存在摩擦力,这种再加上摩擦力的作用下,风向又表现为一种新的情形。我们已经介绍了摩擦力是指地面与空气之间,以及运动状况不同的空气之间互相作用而产生的阻力。近地面的大气层里平直等压线的情况下,当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两种力的合力达到平衡时,形成斜穿等压线吹的风,这便是近地面风的情况。【板书】2、近地面的风【课堂小结】三个力与风向的关系作用在大气力的方向风向上的力水平气压梯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一个力作用时,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度力压水平地转偏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右偏,南二个力平衡时,平等于等压线,(北半球)背风而向力半球左偏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与风向相反三个力共同作用时,与等压线斜交,(北半球)背摩擦力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这节课我们大量运用了图表,这也是学习地理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希望同学们能重视图表的观察、比较与分析,这是学好地理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巩固新课】1.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1)在等压线图中A点处,绘出近地面的形成风向和受力情况(北半球)。(2)一般摩擦力的影响可达离地面1500米左右的高度,在这个范围内的风向等压线。摩擦力愈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3)越往高空,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4)风速随高度增加而。【参考答案】1.答案:(1)见右图,其中F1是水平气压梯度力,F2是地转偏向力,F3是摩擦力,V是风向(3)斜穿越大(4)越小(5)增加【课后作业】教材P35活动【板书设计】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20\n⋯⋯⋯⋯⋯⋯⋯⋯⋯⋯⋯⋯⋯⋯⋯⋯⋯⋯⋯⋯⋯⋯⋯最新资料推荐⋯⋯⋯⋯⋯⋯⋯⋯⋯⋯⋯⋯⋯⋯⋯⋯⋯⋯⋯(一)作用力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2.水平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二)不同部位的风1.高空大气中的风向2.近地面的风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3.了解季风的形成和分布,知道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4.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二、能力目标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2.读“东亚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三、德育目标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教【教学重点】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教学难点】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2.东亚季风环流形成。【教具准备】地球仪、胶条、用投影胶片自制红蓝箭头,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挂图),投影片:空白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大气环流对气温的调节作用表格。【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复习内容】找两个学生到黑板前面作题:21\n⋯⋯⋯⋯⋯⋯⋯⋯⋯⋯⋯⋯⋯⋯⋯⋯⋯⋯⋯⋯⋯⋯⋯最新资料推荐⋯⋯⋯⋯⋯⋯⋯⋯⋯⋯⋯⋯⋯⋯⋯⋯⋯⋯⋯要求:(1)写出A、B两点地面及高空的高低气压状况,并画出A、B两点间高空及地面的风向(2)分别画出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下A点的风向画完后请学生回答: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大气运动最常见的形式是什么?在运动的地球上南北半球风向偏转的规律是什么?【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冷热不均,因为太阳辐射在全球各纬度分布的不均,使全球的大气在不停地运动,大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由于大气有规律的运动和温度不同使地球各个部位产生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到底全球有哪些气压带和风带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指导看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36第一段,思考:1.什么是大气环流?2.大气环流有什么意义?【学生回答】1.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2.促使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板书】一、大气环流及意义【引入】“大气环流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下一个问题【板书】二、三圈环流【指导看书】请同学们自学课本P36—38,思考三个问题:1.做了怎样的假设?2.影响大气环流的形成的因素?3.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学生回答】略。【教师讲解】(备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正,强调三圈环流的形成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必须认真听。教师边板书,边讲解)首先,假设地表均匀,地球静止不动,地球上大气将如何运动(以北半球为例)?【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在地球仪上用箭头演示】第一步假设:①地表均一②地球不自转③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低高极地高压带极地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中纬西风带副极地高压带高低低纬东风带赤道低压带赤道低压带赤道空气受热上升(红箭头向上指)→到高空形成高气压,极地空气冷却下沉(蓝箭头向下指)→高空形成低气压,赤道大气由高空流向极地(红箭头向北弯,用胶条与蓝箭头底部相连),极地大气则由地面流向赤道(蓝箭头向南弯,并用胶条固定在地球仪上),形成单圈环流。【板书】1.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形成单圈环流【启发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6的活动部分,思考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学生回答】不能,因为地球实际是在不停的运动的。【教师总结,继续启发】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刚才所说的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那么大气该如何运动呢?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运动的地球上大气受几个力的作用?22\n⋯⋯⋯⋯⋯⋯⋯⋯⋯⋯⋯⋯⋯⋯⋯⋯⋯⋯⋯⋯⋯⋯⋯最新资料推荐⋯⋯⋯⋯⋯⋯⋯⋯⋯⋯⋯⋯⋯⋯⋯⋯⋯⋯⋯【学生回答】略。【教师讲解】下面我们仍然假设地表均匀,来研究在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下,大气环流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请看地球仪。【教师在地球仪上用箭头演示】第二步假设:①地表均一②太阳直射点赤道(不移动)【师生互动】(备注:师生互动突破难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其思维的敏捷性)【讲解】首先,讲解低纬环流的形成:赤道地区空气因受热而上升,致使赤道上空形成高气压,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可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称为赤道气压带。而极地地区空气因冷却而下沉,致使极地上空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这样,高空的水平气压气压梯度力就是由赤道指向极地(启发学生思考得出)。设计如下的师生问答()。【启发提问】空气由赤道流向北极,将形成什么风向的风?【学生回答】南风。【启发提问】风能一直向北吹吗?【学生回答】要受到地转偏力的影响。【启发提问】风向要怎样?向哪偏转?偏转为什么风?【学生回答】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备注:教师用手势或身体表示)【启发提问】高空的磨擦力大小?【学生回答】小。(备注:教师进一步指出:可忽略为零)。【启发提问】因此,南风最终会偏成什么风?【学生回答】西风。【启发提问】回答的很好。正是因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纬30°附近南风偏转为北风。这样,赤道流向极地的气流还能北上吗?【学生回答】不能。【启发提问】那会怎样呢?(要启发学生讨论)【学生回答】下沉。【启发提问】对。气流最终在北纬30°附近下沉。那么,30°附近的近地面的气压将会怎样?【学生回答】升高。【启发提问】形成高气压,称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这样,大气就要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能沿直线运动吗?为什么?【学生回答】不能。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启发提问】非常正确。(演示并引导学生画出东北信风、东南信风)东北信风与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这样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就形成了低纬度环流圈。(备注:然后让学生画图体会。中、高纬环流的形成由指导优生为学生们讲解、师生共同认识完成)。(略)【启发提问】通过以上的分析,思考地球上共形成了几个环流圈呢?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有三个,即:A.低纬环流圈B.中纬环流圈C.高纬环流圈。【总结板书】2.假设地表均匀,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三圈环流(备注:请同学们将北半球三圈环流示意图画在笔记本上)23\n⋯⋯⋯⋯⋯⋯⋯⋯⋯⋯⋯⋯⋯⋯⋯⋯⋯⋯⋯⋯⋯⋯⋯最新资料推荐⋯⋯⋯⋯⋯⋯⋯⋯⋯⋯⋯⋯⋯⋯⋯⋯⋯⋯⋯【启发提问】请考虑在纬度0度、北纬30度、北纬60度、北纬90度的近地面高低气压状况如何?把它们标在图中(提醒注意是近地面)。如果在南半球会怎样?(学生讨论,并找一位同学将高低压各称标在示意图上)【总结概括】由于大气环流,在全球近地面形成了七个气压带,它们的名称从北往南依次是(指挂图):极地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记忆方法是:气压带高低相间分布--高、低、高、低、高、低、高。这里高压与低压的成因并不相同:赤道低压与极地高压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副热带高压与副极地低压是由于动力原因形成的。【启发提问】在高低气压带之间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存在,于是在全球近地面形成了六个风带,你能否根据高低气压状况,画出风向?如果在南半球风向如何?找一同学将风向画到示意图上。【总结】它们的名称从北往南分别是(指挂图):极地东风带、中纬西风带、低纬(东北)信风带、低纬(东南)信风带、中纬西风带、极地东风带。记忆方法是:风带东西相间分布--东、西、东(信)、(信)东西、东。【板书】(1)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巩固练习】做游戏,方法如下:将全班分为七个小组,分别代表南北半球近地面的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教师提问,各组按要求回答,限时三秒,回答正确则为小组加一分,累计分多的小组为胜。如教师说:赤道空气受热上升,代表赤道的同学立刻回答"东南信风"即加一分;又如教师说:到S之间是什么风带?代表信风带的同学立刻回答"形成赤道低气压带"即可得一分⋯⋯【启发提问】请同学们读课本P39图2.11,讨论此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分析形成原因。春分日冬至日秋分日夏至日0/66034/66340/23026/232600000/23026/23260/66034/6634低气压带高气压带太阳位置【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由于太阳直射点位置有季节移动,使气压带和风带也产生了移动,在北半球一般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板书】(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环流的形成过程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前提是地球表面均匀,但是地表是不均匀的,所以实际上的大气环流是复杂的多,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板书设计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24\n⋯⋯⋯⋯⋯⋯⋯⋯⋯⋯⋯⋯⋯⋯⋯⋯⋯⋯⋯⋯⋯⋯⋯最新资料推荐⋯⋯⋯⋯⋯⋯⋯⋯⋯⋯⋯⋯⋯⋯⋯⋯⋯⋯⋯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一、大气环流及意义二、三圈环流1.假设地表均匀,地球不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形成单圈环流2.假设地表均匀,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形成三圈环流(1)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90°N60°N30°N0°(2)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第二课时【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大气环流的理论知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三圈环流是在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而实际上地球表面是存在海洋、陆地分布和地形起伏等不均匀的表面,那么在不同的陆地表面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下面我们就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进行分析。【板书】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热容量)【讲解】夏季冬季(热)低压(冷)高压(冷)高压(热)低压陆陆海海【结论】随着季节变化在大陆上不同性质气压系统的交替出现和大洋上气压系统强弱的变化,显著地影响气压带的风带有规律的带状分布,特别是在北半球,气压系统呈块状相间分布。【思考】结合P40页1、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思考:从1、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北半球与南半球的气压带分布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板书】2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南半球则呈块状分布。【讨论】为什么会出现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南半球则呈块状分布呢?【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海陆热力的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由于陆地的热容量比海洋的大,导致在同一纬度上海陆热力的差异。在同一纬度上,冬季陆地比海洋气温低,因此,陆地上形成高气压,海洋上形成低气压;而夏季则是陆地比海洋气温高,因此陆地上形成低气压,海洋上形成高气压。由于南半球的海洋面积辽阔,性质较单一,因此气压带较好地保留了带状分布的特点;而北半球则海陆相间分布,使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的、低的气压中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25\n⋯⋯⋯⋯⋯⋯⋯⋯⋯⋯⋯⋯⋯⋯⋯⋯⋯⋯⋯⋯⋯⋯⋯最新资料推荐⋯⋯⋯⋯⋯⋯⋯⋯⋯⋯⋯⋯⋯⋯⋯⋯⋯⋯⋯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认识北半球气压带的块状分布特点。7月份,大陆上气温高,形成低气压,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样副热带高气压带就被切断,只残留在海洋上;1月份,大陆上气温低,形成高气压,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最为强烈,这样副极地低气压带就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也只能残留在海洋上。【简图记忆】现以亚欧大陆与太平洋、大西洋之间为例来分析:夏季:大陆上形成的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冬季:大陆上形成的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一月切断副极地低压带低高低七月切断副热带高压带高低高【总结】【板书】3亚洲太平洋北美大陆大西洋大陆一月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高压冰岛低压七月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低压亚速尔高压【转折讲解】我们再来看风带的变化,由于海陆分布及热力差异打乱了原来的气压带分布的格局,气压带的变化引起了风带的变化。我们来阅读P41“东亚季风图”,对照大气环流示意图,你们发现东南亚和东亚在两幅图(季风图和大气环流示意图)中的风向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板书】4、季风环流【学生分小组讨论后,由代表发言】【教师分析】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里说明一下。在东亚,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了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变换,形成近地面的季风环流。由于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洲,太平洋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最显著,因而东亚的季风环流最典型。冬季,在强大的亚洲高压与赤道低压、太平洋低压之间,形成了势力强大、干燥寒冷的偏北风,即冬季风。夏季,北太平洋高压势力增强,亚洲大陆上形成印度低压,太平洋暖湿气流就沿着北太平洋高压的西部边缘,以东南风吹到亚洲东南岸,即东亚的东风季风。【思考】请同学们以后注意观察当地的气候特点,如果你在东部季风区的话,你能说出当地的气候特点及气候类型吗?【转折】我们已经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有关知识,那么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有哪些影响呢?这就是我们要讲的下一问题。【板书】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引导看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42活动,思考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的形成原因、分布、特点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气候特征形成原因分布举例热带雨林南北纬终年受赤道低气压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终年高温多雨气候10°之间带控制群岛南北纬30°-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地中海沿岸、北美洲的加利福地中海气夏季炎热干燥40°之间大陆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尼亚沿海、南美洲的智利中候冬季温和多雨西岸带控制部、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地区南北纬40°-欧洲大西洋沿岸、美洲太平洋温带海洋60°之间大陆终年温和多雨终年受西风带控制沿岸等地区性气候西岸26\n⋯⋯⋯⋯⋯⋯⋯⋯⋯⋯⋯⋯⋯⋯⋯⋯⋯⋯⋯⋯⋯⋯⋯最新资料推荐⋯⋯⋯⋯⋯⋯⋯⋯⋯⋯⋯⋯⋯⋯⋯⋯⋯⋯⋯【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和分布、东亚季风,简要说明了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希望大家能够思考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课后作业】P43活动题。板书设计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热容量)2.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南半球则呈块状分布。3.亚洲大陆太平洋北美大陆大西洋一月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阿留申低压高压冰岛低压七月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夏威夷高压低压亚速尔高压4.季风环流四、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气候特征形成原因分布举例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的特点2.理解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过程、气流运动特点,掌握气旋、反气旋气流运动的规律性3.使学生掌握气旋和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状况二、能力目标1.掌握各天气系统活动规律和处在不同天气系统及其不同部位的天气特点,利用天气图进行天气形势分析预报2.能够说明这些天气系统是如何对所到达地区的天气产生影响的,能够结合当地情况分析学校所在地曾经发生的灾害性天气及其影响下的天气系统3.通过研究气旋和反气旋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初步具备研究问题的方法与步骤4.通过对冷锋与暖锋天气系统的对比分析来实现学生地理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通过对锋面气旋的分析来建立地理空间思维的习惯三、德育目标1.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懂得学科学、爱科学,献身气象事业,为“四化”建设服务2.通过学习有关天气系统的知识和进行天气预报的预报分析来强化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并提高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认知水平【教学重点】1.锋面系统分类及其对天气的影响2.气旋、反气旋的形成及其影响下的天气及形成过程【教学难点】1.理解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2.低压系统、高压系统与天气的关系。【教具准备】城市天气预报挂图、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海平面气压场分布挂图、板图、纸箭头。【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27\n⋯⋯⋯⋯⋯⋯⋯⋯⋯⋯⋯⋯⋯⋯⋯⋯⋯⋯⋯⋯⋯⋯⋯最新资料推荐⋯⋯⋯⋯⋯⋯⋯⋯⋯⋯⋯⋯⋯⋯⋯⋯⋯⋯⋯【新课导入】天气是时刻变化的,而天气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每天都要播放多次天气预报。在每天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里,除城市天气预报外,还有天气形势预报。我们常可以听到主持人说“受冷锋天气系统影响,未来两天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降温、大风等天气”或”受高压系统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秋高气爽’的好天气”等,像冷锋、高压系统、热带气旋等都是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些常见的天气系统。【板书】2.3常见的天气系统各个天气系统都有其生长、移动和消亡的规律,而且与各种不同的大气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故而出现不同的天气。我国幅员辽阔,不仅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天气有晴、阴、雨、雪等变化,而且同一时间不同地区的天气也各不相同。这就是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或处于天气系统不同部位的缘故。影响我国的几种主要天气系统是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等。下面我们首先来学习锋面系统。【板书】一、锋面系统【指导看书】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性天气大都与锋面有联系,请大家阅读教材P44,思考:1、什么是气团?2、什么是锋面?锋线?锋?【板书】1.锋面的定义【学生回答】1、气团是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2、锋面是冷暖气团的交界面;锋线是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锋是锋面和锋线的统称。【转折】刚才同学回答的很好。锋是冷暖气团交界地区,由于冷空气密度大,暖空气密度小,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一般是冷气团在锋面下面,暖气团在锋面上面。因为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的差别,所以在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在锋面移动过程中,根据冷暖气团所占的主次地位的不同,可以将锋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等类型。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冷锋。【板书】2冷锋与天气【教师画冷锋图,边画边讲】冷锋的形成: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提出问题】冷重的冷气团前缘插入暖气团的下面,使暖气团被迫抬升,在抬升过程中气温、降水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略。【讨论】冷锋过境为什么出现较大的风?【学生回答,老师讲解】【提出问题】冷锋过境后,什么气团控制该地区?出现什么天气?【学生回答,老师总结】【板书】过境时:云层增厚,出现雨雪,较大的风天气状况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好【介绍】冷锋在我国一年四季都有,尤其在冬半年更常见。【实际观察】观察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中的冷锋符号,体会冷锋过境时、过境后天气?【转折】若暖气团平衡爬升过程中出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老师总结】多产生连续性降水。28\n⋯⋯⋯⋯⋯⋯⋯⋯⋯⋯⋯⋯⋯⋯⋯⋯⋯⋯⋯⋯⋯⋯⋯最新资料推荐⋯⋯⋯⋯⋯⋯⋯⋯⋯⋯⋯⋯⋯⋯⋯⋯⋯⋯⋯【板书】3暖锋与天气暖锋的形成: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的锋。教师画暖锋图或观察教材P45图2.20。【学生讨论】暖气团如何爬升?过境时出现什么天气?过境后该地受什么气团控制?天气如何?【概括总结】【板书】过境时:云层加厚,形成连续性降水天气状况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雨过天晴【说明】暖锋在我国影响范围小。【板书】4准静止锋与天气【提问,学生讨论】何为准静止锋?过境时天气如何?【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准静止锋的形成:冷暖气团势均力相当,使锋面来回摆动的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天气的形成。过境时天气为连续性阴雨天气。【提出问题】无论是暖锋、冷锋、准静止锋,沿锋面上升的都是什么气团?【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是暖气团。它在锋面附近使天气变化复杂,冷、暖锋过境后天气转好。【转折】上面我们介绍了一种经常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锋面,下面我们来观察教材P46“2003年10月14日世界海平面的气压分布(局部)图”。思考:在这幅气压场中有几种气压类型?【学生回答】低压、高压、低压槽、高压脊。【启发提问】哪两种是最基本的气压类型?【学生回答】低压、高压。【教师总结】回答的很好,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另外一种经常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低压(气旋)系统和高压(反气旋)系统。【板书】二、低压(气旋)系统和高压(反气旋)系统【指导看书】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6倒数第二段,了解气旋和反气旋、低压和高压是对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气旋的有关知识。【板书】1.气旋【出示投影片】“低气压图”【提问】图中A是低气压还是高气压?【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教师手中拿二张投影片,一张中的四个箭头指向中心,一张中的四个箭头指向四周,请一位同学选择其中一张放到低气压场中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如图)。学生摆放投影片。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又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北半球使气流逐渐右偏(如图)。【教师演示】【提问】气流的运动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大气的这种现象很像江河中的旋涡,所以我们把低气压控制下的气流运动叫做气旋。引导学生观察气流的运动并提问:在气旋的东部和西部各吹什么方向的风?【板书】【学生回答】略。29\n⋯⋯⋯⋯⋯⋯⋯⋯⋯⋯⋯⋯⋯⋯⋯⋯⋯⋯⋯⋯⋯⋯⋯最新资料推荐⋯⋯⋯⋯⋯⋯⋯⋯⋯⋯⋯⋯⋯⋯⋯⋯⋯⋯⋯【提问】东部的偏南风和西部的偏北风各是温暖的还是寒冷的?【学生回答】略。【启发思考】我们介绍了北半球气旋的形成,那么南半球气旋的气流运动情况怎么样呢?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画出南半球的气旋。(备注:同学们在画图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幅南半球低气压图,并找一位同学到黑板上做图,并指出画气旋的三个步骤:(1)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2)确定地转偏向力的方向;(3)气流方向基本上符合二个力的合力方向)【教师提问】南半球的气旋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学生回答】略。【设问】那么气旋控制下的天气状况如何呢?【教师板图】由于气旋中心气压低,空气由四周流向中心,中心空气被迫上升,气温降低,水汽容易凝云降水,所以气旋控制下的天气为阴雨天气。【放录像】《台风》【提问】(学生观察后,提问学生)台风影响下的天气如何?【学生回答】略。【教师小结】由于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海洋上的气旋,所到之处都会带来狂风暴雨等天气现象,台风给人类的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现在我们国家已经能够利用卫星设备准确预报台风的移动速度和到达的地区,同学们应刻苦学习为掌握先进的科技设备打好基础。【投影片】“北半球高气压场”问题: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分析的低压系统的原理在笔记本上画出北半球、南半球高气压控制下的气流特征。【板书】2反气旋【提问】北半球高气压控制下的气流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备注:教师演示(如图))由于北半球高气压控制下的气流是顺时针,它同北半球气旋方向相反,故人们把高气压控制下的气流运动称为反气旋。【提问】北半球反气旋东部和西部各吹什么方向的风?【学生回答】略。【提问】东部的偏北风和西部的偏南风是寒冷的还是温暖的?【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在北半球陆地上的反气旋由于风是从高纬度吹来,故空气是寒冷的,而在反气旋西部的风是从低纬度吹来,所以风是温暖的。因此,人们可以根据一个地区在反气旋的什么部位便可简单确定它的天气情况。在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如何?(备注:教师让学生根据反气旋中心空气的特点在笔记本上试着画出天气状况。)由于反气旋中心空气向四周流散,中心空气减少,高空空气下沉进行补充,空气下沉、气温升高,故水汽不易凝结,所以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为晴朗天气。【教师边讲边画板图】。【课堂小结】本节课的重点是影响我国的常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和气旋和反气旋系统,我们必须对它们控制下的天气特点熟练掌握。(备注:以投影方式展示,加深印象)分类符号气流运动过境时天气过境后天气30\n⋯⋯⋯⋯⋯⋯⋯⋯⋯⋯⋯⋯⋯⋯⋯⋯⋯⋯⋯⋯⋯⋯⋯最新资料推荐⋯⋯⋯⋯⋯⋯⋯⋯⋯⋯⋯⋯⋯⋯⋯⋯⋯⋯⋯常锋冷锋冷气团主动运动阴天、下雨、温度、湿度下降,气压下降,见面大风天气转晴的系暖锋暖气团主动运动连续性降水温度、湿度上升,气压上升,天统天气转晴气低压(气旋)上升阴雨大风睛低系统高压(反气下降晴朗无云晴高旋)【课后作业】阅读教材P48案利2台风及其危害和寒潮及其危害。板书设计2.3常见的天气系统一、锋面系统1.锋面的定义2.冷锋与天气天气状况过境时:云层增厚,出现雨雪,较大的风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好3.暖锋与天气过境时:云层加厚,形成连续性降水天气状况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降低,雨过天晴4.准静止锋与天气二、低压(气旋)系统和高压(反气旋)系统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二、能力目标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重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教学难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教具准备】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全球变暖的有关资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备注:本部分可以用投影的形式展现)阅读资料:①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高温,创百年纪录;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武汉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2003年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思考:上述现象反映什么问题?31\n⋯⋯⋯⋯⋯⋯⋯⋯⋯⋯⋯⋯⋯⋯⋯⋯⋯⋯⋯⋯⋯⋯⋯最新资料推荐⋯⋯⋯⋯⋯⋯⋯⋯⋯⋯⋯⋯⋯⋯⋯⋯⋯⋯⋯【学生回答】全球变暖。【教师引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因此,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板书】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预习新课】(备注:本部分可以用投影的形式展现)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49—50《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部分》,思考1、①什么是气候变化?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④各种不同尺度气候变化的概念分别是什么?⑤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我国的情况如何?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系?【板书】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学生回答】【板书】(备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进行总结板书)1、概念、表现、分类2、显著特点:气温升高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讨论】(备注:本部分可以用投影的形式展现)下图是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中灰色线条代表的是仅考虑自然变化得到的模拟值,红色线条代表的是实际气温变化曲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单纯考虑自然因素得到的气温模拟结果,能否解释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问题?为什么?(2)近现代气候变化主要受哪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哪方面因素起主导作用?收集相关资料,说明该因素是通过什么方式促使气候变暖的?【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1)单纯考虑自然因素得到的气温模拟结果,不能解释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问题。二者的变化差别很大。(2)近现代气候变化主要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对于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该因素是通过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毁林等方式促使气候变暖的。【过渡】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大家公认的事实,那么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呢?请大家阅读结合教材P51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部分思考这一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板书】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对于有些地区来说,许多影响是负面的或不利的。【板书】1、最明显的后果之一:海平面土升。【介绍】海平面上升是因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引起的海水上涨现象,它是长期缓慢进行的。许多科学家预测,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最高将会上涨88厘米。海平面的上升会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由此成为全球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进行全民迁移的国家。【板书】2、通过影响温度而影响气候和农作物,甚至会加重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介绍】温度是农业生产重要的外部条件之一。全球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对提高作物产量无疑是有利的。但是,温度升高往往伴随着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这又会使作物减产。科学家预测,就地区而言,位于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的产量将减少;而位于高纬度的国家,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加。由于不少发展中国家位于低纬度地区,因此,气候变化的这种区域差异性,可能会使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板书】3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介绍】全球变暖会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地表径流发生变化。随着径流减少,蒸发增强,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32\n⋯⋯⋯⋯⋯⋯⋯⋯⋯⋯⋯⋯⋯⋯⋯⋯⋯⋯⋯⋯⋯⋯⋯最新资料推荐⋯⋯⋯⋯⋯⋯⋯⋯⋯⋯⋯⋯⋯⋯⋯⋯⋯⋯⋯【转折】既然全球变暖会引起很多不利影响,那么作为人类应如何面对这一挑战呢?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三个问题。【板书】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讨论】请大家阅读结合教材P5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部分讨论人类应如何面对全球变暖这一问题呢?【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如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量,世界很多国家一方面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采用新能源)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如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3、适应气候变化(如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4、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如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5、努力加强国际合作【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分析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同时分析了可能带来的问题急解决措施,希望大家能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树立保护环境的全球观念,锻炼自己资料搜索、整理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课后作业】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所学内容写一篇“如何应对全球变暖”的小论文。板书设计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1、概念、表现、分类2、显著特点:气温升高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1、最明显的后果之一:海平面土升。2、通过影响温度而影响气候和农作物,甚至会加重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3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地球上有着丰富的水及水圈的概念、特点和水的重要性;2.了解陆地水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3.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类型及意义;二、能力目标1.通过教材P58图3.2,使学生能够分析出河流的补给类型和特点,思考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及其原因;2.学生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三、情感目标1.认识可利用的淡水在地球水体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理解水循环和水平衡对淡水资源更新的重要意义,牢固建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思想。2.通过自然界水循环的学习,树立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水循环的分类及过程、意义图析【教学媒体与教具】计算机软件、地球卫星图片、地球水体储量表、地球水储量百分比图、水循环示意图33\n⋯⋯⋯⋯⋯⋯⋯⋯⋯⋯⋯⋯⋯⋯⋯⋯⋯⋯⋯⋯⋯⋯⋯最新资料推荐⋯⋯⋯⋯⋯⋯⋯⋯⋯⋯⋯⋯⋯⋯⋯⋯⋯⋯⋯【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新课导入】出示计算机图片:地球卫星图片、太阳系九大行星图片。请同学们看,这是人类的家园——地球,与太阳系其它大行星相比,它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呢?(有丰富的水)是的,我们所居住的这颗行星,表面四分之三为水所覆盖,是一颗“水的行星”。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就是地球上的水。【板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引导】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那么,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总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这实际上就是水圈。【板书】一、水圈1、定义在水的三态中,气态水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最大,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才能存在。【计算机显示】水圈的构成图(教材第58页图3.1)。【引导】在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最主要的是哪种类型?占总水量的多少?【学生回答】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引导】分布在陆地上的各种水体有哪些?(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土壤水、地下水、冰川水、生物水等)在地球淡水中,主体是什么?约占淡水总量的比重?(冰川、2/3)淡水中我们较常能利用到的淡水有哪些?(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地下淡水、土壤水、生物水、沼泽水)它们能占到淡水总量的百分之多少?(30.45%)但是,目前把它作为淡水资源直接加以利用的还不多。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板书】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计算机显示】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教材第58页图3.2)。【引导】结合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图思考教材第58页的读图思考题。【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讲解】陆地水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最主要的补给。我国大多数河流主要靠降水补给,河流流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在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些河流,受冰川融水补给作用明显,河流径流量变化与气温变化有密切的关系。此外,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互相补给的关系。湖泊对河流径流还起着调蓄作用,修建水库更是可以起到人工拦蓄洪水,并按人们的需要来调节河川径流变化的作用。【引导过渡】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中,占主体的冰川及永冻土底冰是目前人类尚不能利用的。另外,在地下淡水中,由于它们非常分散,而且绝大部分埋藏很深,因此,只有很少一部分浅层水可供人类利用。既然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这么有限,那么,随着人类对淡水的利用越来越多,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岂不是很快就枯竭了吗?淡水是不是越来越少了呢?【学生讨论回答】不会。【点题】自然界的水资源是不会枯竭的,因为,水在地球上是循环运动的,在这种循环运动中,水资源得以不断更新。下面,我们就来分析分析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板书】二、水循环面对滔滔黄河水,李白曾叹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但若果真水不复回的话,黄河早就干涸了。那么,黄河水是怎样更新的呢?【学生讨论回答】海洋中的水蒸发成水汽,风将水汽送到陆地上,形成大气降水,从而为河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源。【板图】(教材第59页水循环示意图)边画板图边讲解:34\n⋯⋯⋯⋯⋯⋯⋯⋯⋯⋯⋯⋯⋯⋯⋯⋯⋯⋯⋯⋯⋯⋯⋯最新资料推荐⋯⋯⋯⋯⋯⋯⋯⋯⋯⋯⋯⋯⋯⋯⋯⋯⋯⋯⋯水在常温下就会发生三态变化,一方面,在重力的作用下,陆地上的水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不断地注入海洋中。另一方面,海洋上大量蒸发的水汽也会克服重力的束缚,随大气的运动被输送到陆地上,在适当条件下形成降水,从而补充到陆地表面、下渗到地下、被植物吸收。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大的循环。这被称为海陆间的循环。当然,海洋上蒸发的水汽大部分还是降回到海洋中,形成一个海上内循环;而陆地表面水体蒸发、植物蒸腾的水汽降回陆地表面,就形成了内陆循环。【板书】1、类型1)海陆间循环2)海上内循环3)内陆循环【计算机显示】思考题(1)海陆间的循环实际上应该是双向的,为什么我们常常画成单向的?(2)三种形式的水循环中,哪种最重要,为什么?(3)水循环对于整个地球的自然环境来说,有什么意义?【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总结讲解】(l)海陆循环画成单向。是因为海洋到陆地的水汽输送量要比陆地到海洋的大得多。(2)三种循环类型中,海陆间循环最为重要,因为正是它形成了陆地上淡水资源得以更新。(3)水循环促进了水资源的更新、全球范围内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意义极大。【过渡提问】关于水循环对于整个地球的自然环境的意义还有哪些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第60页教材内容进行总结。【板书】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学生回答】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即从总体来看,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2、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吸收、转化和传输的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3、通过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4、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教师总结板书】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2)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3)通过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4)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总结全节】【课后作业】根据以上的学习完成教材第60页的活动题。【板书设计】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水圈1、定义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二、水循环1.类型35\n⋯⋯⋯⋯⋯⋯⋯⋯⋯⋯⋯⋯⋯⋯⋯⋯⋯⋯⋯⋯⋯⋯⋯最新资料推荐⋯⋯⋯⋯⋯⋯⋯⋯⋯⋯⋯⋯⋯⋯⋯⋯⋯⋯⋯1)海陆间循环2)海上内循环3)内陆循环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2)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3)通过陆地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大量的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4)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了解洋流的分布模式及世界洋流的具体分布情况,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2.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能力目标能够用综合的观点分析地理问题,具有相应的知识迁移能力。三、情感目标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学重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教学媒体与教具】世界洋流模式图板图、世界洋流分布图【课时安排】2课时(1节练习课)【讲授过程】【新课导入】我们生活在三面环海的优美城市,相信大家对海洋都很熟悉,当您到海边的时候,您是否注意观察海水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学生一起回答】运动的。36\n⋯⋯⋯⋯⋯⋯⋯⋯⋯⋯⋯⋯⋯⋯⋯⋯⋯⋯⋯⋯⋯⋯⋯最新资料推荐⋯⋯⋯⋯⋯⋯⋯⋯⋯⋯⋯⋯⋯⋯⋯⋯⋯⋯⋯【板书】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既然大家知道海水是运动的,请大家结合我们的生活常识及教材P65说出海水运动有哪些形式?【学生回答】1)波浪2)潮汐3)洋流好,同学A回答的很好,海水运动的形式主要就这三种,首先,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波浪【教师同时解说】波浪的种类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同学所说的在风力作用下引起的海面波状起伏,我们称之为风浪,它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而当发生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也能引起巨浪,我们称之为海啸。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潮汐的形成动画【过渡】波浪和潮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能感受到,那么洋流却无法明确感受,下面我便带大家一起感受一下全球洋流壮观【放完后教师解说】从全球洋流录象解说中,我们知道洋流是海水常年比较稳定的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流动,叫洋流。【板书】一、洋流【指导读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第61页思考:洋流按性质是如何分类的?【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板书】1、定义2、性质分类:暖流(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的洋流)寒流(从较高纬流向较低纬的洋流)【特别交代】洋流的方向指洋流流去的方向,与风向相反。【过渡】根据刚才看的录像,我们知道洋流是海水常年比较稳定的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流动。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海水的这种大规模运动呢?洋流的分布又有什么特点呢?(提示结合气压带风带、地形、地转偏向力、海水为流体等方面分析)下面每10人为一组开始讨论,时间为3分钟,然后在您手中的图1理想海洋中绘出海水是如何运动的?〖备注:在讨论过程中,到下面巡视,对学生进行指导,找较好的小组代表拿图用实物投影仪讲解〗【学生回答】37\n⋯⋯⋯⋯⋯⋯⋯⋯⋯⋯⋯⋯⋯⋯⋯⋯⋯⋯⋯⋯⋯⋯⋯最新资料推荐⋯⋯⋯⋯⋯⋯⋯⋯⋯⋯⋯⋯⋯⋯⋯⋯⋯⋯⋯【教师在放风海流动画的同时讲解】正如同学所分析的①~⑥这六个洋流是在盛行风吹拂作用下,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称为风海流所以说,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板书】3、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下面我们来对照一下我画的世界洋流模式图与咱同学画的世界洋流模式,在观察的同时注意与同学所画的比较有哪些不同:【学生回答】缺了一条从赤道由西向东的洋流【教师总结】同学回答的很好,那么,谁能说出这其中的原因呢?这里提示一下:结合世界海陆分布分析【学生回答】【教师】回答的很好这里再对该模式总结一下【板书】3、全球洋流形成了几个中心(5)在实际中,南半球的中高纬度环流(极地环流)不存在,仅表现为一条南极环流好,根据洋流模式,请您分析太平洋上的洋流分布图,并在图2中绘出下面根据我们的讲解纠正自己的错误,然后再在图2和图3中绘出南印度洋和大西洋的洋流图,时间2分钟〖备注:2分钟后〗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洋流方向是否正确【过渡】在讲世界洋流分布时,我们撇开了北印度洋海区,为什么呢?因为北印度洋海区面积小,受季风影响而形成季风洋流,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学生看图说明,冬夏季风向及海水流向)【板书】请同学们观察世界洋流的整体分布,并对照课本P62页掌握各大洋洋流分布及名称。(2分钟)我们学习地理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那么,洋流与地理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我们要讲的【板书】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洋流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呢?并举例说明?【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一起总结一下:【板书】1调节全球热量平衡2对气候的影响:例:①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影响;②南北半球沙漠气候的形成与寒流的关系。③俄罗斯北冰洋沿岸的摩尔曼斯克港位于北极圈以内,却终年不冻;而其太平洋沿岸的符拉迪沃斯托克0港位于43N附近,却有长达近半年的结冰期,这主要是分别受到北大西洋暖流和千岛寒流的影响所致。④秘鲁寒流与南美大陆西岸气候的形成等3影响海洋生物让学生在图上找到四大渔场(纽芬兰渔场,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秘鲁渔场)的位置,并说明各与哪些洋流有关?分析寒暖流相交汇和上升流与世界四大渔场的关系,并交代名称。4影响航海:顺流快,逆流慢;寒暖流相遇,往往形成海雾,对海上航行不利。38\n⋯⋯⋯⋯⋯⋯⋯⋯⋯⋯⋯⋯⋯⋯⋯⋯⋯⋯⋯⋯⋯⋯⋯最新资料推荐⋯⋯⋯⋯⋯⋯⋯⋯⋯⋯⋯⋯⋯⋯⋯⋯⋯⋯⋯例:哥伦布横渡大西洋,1492年逆大西洋暖流而行花费37天,1493年顺加那利寒流、北赤道暖流仅花了20天。5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污染范围扩大)【课后作业】教材P64活动题及阅读P65的阅读材料【课堂总结】略【板书设计】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洋流1、定义2、性质分类:暖流(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的洋流)寒流(从较高纬流向较低纬的洋流)3、全球洋流形成了几个中心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调节全球热量平衡2.对气候的影响3.影响海洋生物4.影响航海5.对海洋污染物的影响第第三三三节节:::水水资资源源源的的合合合理理利利利用用用【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水资源的概念,陆地上淡水资源的概况;2.世界和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3.使学生了解水资源利用中的问题;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使学生通过学习受到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和有关节约用水、保护水源的政策教育。39\n⋯⋯⋯⋯⋯⋯⋯⋯⋯⋯⋯⋯⋯⋯⋯⋯⋯⋯⋯⋯⋯⋯⋯最新资料推荐⋯⋯⋯⋯⋯⋯⋯⋯⋯⋯⋯⋯⋯⋯⋯⋯⋯⋯⋯2.通过对某一国家水资源的评价,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一种地理事物的简单方法,并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教学重难点】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的特点、水资源利用中的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教学媒体与教具】“各大洲降水量、蒸发量和径流量的对比关系图”投影片、“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投影片【课时安排】1课时【讲授过程】一、水资源及其分布1.概念:广义——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即通常所指)注意:1)目前人类比较易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三种,储量占全球水体总量的十万分之七。2)“水资源”与“水力资源”、“水利资源”的区别水力资源——天然河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水利资源——泛指航运、灌溉、发电、养殖等多方面效益的利用。2、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读教材P66图3.11“世界各大洲的水资源”图分析说明:我们能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的是——径流,故衡量丰歉的指标是:1)丰歉指标:一个地区或国家水资源丰歉程度,通常以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主要指标。2)一般规律:降水量大、水循环活跃的地区,水资源丰富降水量小、水循环不活跃的地区,水资源缺乏注意要求学生分析原因?(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3)世界地区差异:①从大洲多年平均径流量看:亚洲最多,南美洲次之,大洋洲最少注意分析:南美和非洲面积相当,为什么水资源相差较多?②从国家多年平均径流量看:巴西最多,其次是俄罗斯,中国居第六位(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4)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①时间:夏秋多、冬春少②空间: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1.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如,我国长江以南地区,河网密布,水量充足,加上气候温暖湿润、地势平坦,逐渐发展成为著名的水稻产区;这里的河流流程长、水量大,支流众多,内河航运业也十分发达。2.水资源的质量也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水的质量不同,开发利用方式不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成本投入、产品质量、市场售价等也就不同,经济效益也因此存在差异。3.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不同。如在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时代,人类主要在沿河和沿湖地区发展,世界主要文明发祥地也大多产生和发展于水资源丰富的大河流域。而在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近现代,大大拓展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此过程中穿插完成教材P68活动三、合理利用水资源(使学生快速阅读教材P69~70,包括P69案例2,思考水资源紧缺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40\n⋯⋯⋯⋯⋯⋯⋯⋯⋯⋯⋯⋯⋯⋯⋯⋯⋯⋯⋯⋯⋯⋯⋯最新资料推荐⋯⋯⋯⋯⋯⋯⋯⋯⋯⋯⋯⋯⋯⋯⋯⋯⋯⋯⋯1.主要原因:1)人口增加、工农业发展,生活生产用水增加2)水资源污染破坏严重3)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思考:假若你是政府决策者应该怎样面对这一现象?作为公民我们又应该办?2.解决办法:1)开源措施。如: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修筑水库,把大气降水以及洪水期多余的河水蓄积起来;开渠引水,把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的水调入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加强对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调节;海水淡化、人工增雨;等等。2)节流措施。如: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重视改进农业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从农业和工业这两个用水大户中挖掘水资源的潜力等。课后作业:完成P70活动板书设计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水资源及其分布1.概念:广义、狭义2.水资源的时空分布:1)丰歉指标2)一般规律3)世界地区差异4)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二、水资源与人类社会1.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2.水资源的质量也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3.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不同三、合理利用水资源1.主要原因:2.解决办法:1)开源措施2)节流措施第第第四四章章章第第第一一一节节:::营营造造造地地表表表形形态态态的的力力量量量【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4.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二、能力目标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三、情感目标41\n⋯⋯⋯⋯⋯⋯⋯⋯⋯⋯⋯⋯⋯⋯⋯⋯⋯⋯⋯⋯⋯⋯⋯最新资料推荐⋯⋯⋯⋯⋯⋯⋯⋯⋯⋯⋯⋯⋯⋯⋯⋯⋯⋯⋯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教学难点】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岩石标本、实验器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位在青藏高原上跋涉的旅行者,途中休息时从路边岩层中随手拿起一块小石头玩赏时受小石子的纹路的吸引,他不禁仔细观瞧,吃惊地发现这竟是一个古代海洋生物化石!近年来,人们在台湾海峡海底某些地方发现有古代森林的遗迹。这些发现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总结概括】地壳和宇宙间一切物质一样,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那么地表千姿百态的形态是如何营造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课题【板书】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提问】哪位同学能够例举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改变地表面貌的实例?(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教师在副板书上一一记录。)【过渡】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具体划分有很多种,但归纳起来看可以划分为两种,即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内力作用.【板书】一、内力作用【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74第一段和案例1,思考: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是否均匀?试举例说明。【学生回答】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的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变质作用等。3.不均匀。如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很慢,而基拉韦厄火山爆发的速度很快。【板书】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地球的本身(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变质作用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均匀【转折过渡】同学们回答的很好。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板书】4、分类(根据运动方向和性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材料】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而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地中海却在不断缩小。【启发提问】(1)上述地壳运动属于水平运动还是升降运动?(2)请预测一下,千万年后红海和地中海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总结】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相对方向的水平运动常常造成巨大的褶皱山系,相反方向的水平运动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大量资料证明,42\n⋯⋯⋯⋯⋯⋯⋯⋯⋯⋯⋯⋯⋯⋯⋯⋯⋯⋯⋯⋯⋯⋯⋯最新资料推荐⋯⋯⋯⋯⋯⋯⋯⋯⋯⋯⋯⋯⋯⋯⋯⋯⋯⋯⋯地壳运动的主要表现是其各个部分不断发生着水平运动。【出示投影片2】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边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情况。【启发提问】(1)请分析一下这里海岸变动情况?(2)设想一下升降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教师总结】升降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的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或凹陷,从而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教师讲解】在地壳运动中,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同时存在的,而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结果也往往相互渗透、叠加在一起。当然,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但是,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板书】5、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关系【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内力作用,它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就好像是一个雕塑作品的“粗毛坯”,要完成这座雕塑还需要用刻刀精心雕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大自然的这把细致的刻刀——外力作用。【板书】二、外力作用【提问】阅读教材P76第一段回答:1.外力作用的概念2.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3.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哪些?【学生回答】【板书】1、概念、的能量来源2、表现形式【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外力作用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表现形式,下面我们就逐一来学习。【演示岩石标本】老师手里拿的这块岩石叫花岗岩,这是自然界中最坚硬的岩石之一,人类经常用它作为建筑材料,要使用它铺路几十吨重的坦克都压不坏。【将风化的岩石轻轻碾碎】同学们看,我把这块花岗岩很容易就碾碎了,是不是老师成了一个大力士呢?【启发提问】肯定不是因为老师的力气大,那是什么原因使坚硬的花岗岩变得如此松软了呢?请同学们联系你们学过的物理、化学、生物知识想一想在自然界中有哪些原因使花岗岩变得松软了?(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相互启发补充)【教师小结】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做风化作用。【板书】(1)风化作用【出示投影片提问】(花岗岩的风化情况图)这幅投影片所显示的就是在野外的花岗岩景象。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这些岩石都圆乎乎的呢?(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同学们想一想,一块四四方方的砖头,最容易被破坏的是砖头的角,其次是棱,没有了棱角,砖头就会变得圆乎乎了。在自然界中也是这样,所以这幅投影片所显示的是受到风化后的花岗岩景象。【转折过渡】风化作用的风化产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为外力作用的进一步展开提供了条件。外力作用还能做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小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在一个大托盘内盛一些沙子,学生将沙子堆成山的形状,将托盘放到水龙头下,用细小的水流冲刷,观察水对沙子的作用。【启发提问】同学们观察到水对沙子有什么样的作用呢?(学生观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水把沙子冲了下来,还把它带到了山下,最后在托盘的另一端,水和沙子都停了下来。这就是外力作用的另外三个表现形式: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板书】(2)侵蚀作用【分析讲解】正像同学们刚才所观察到的,流水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就叫做侵蚀作用,当然43\n⋯⋯⋯⋯⋯⋯⋯⋯⋯⋯⋯⋯⋯⋯⋯⋯⋯⋯⋯⋯⋯⋯⋯最新资料推荐⋯⋯⋯⋯⋯⋯⋯⋯⋯⋯⋯⋯⋯⋯⋯⋯⋯⋯⋯这种作用不只来源于流水,风力、冰川、空气也都有侵蚀作用。【出示投影片】风蚀蘑菇、海蚀陡崖、冰斗或角峰等地貌景观片。【指投影片讲解】风对岩石侵蚀的结果:风可以吹扬起岩石的碎屑,并夹带碎屑磨蚀岩石,投影片所展现的景观为沙漠地区常见的风蚀蘑菇。海浪对岩石侵蚀的结果:海浪打击岩石,也会对海岸起破坏作用,这幅图就是海蚀地貌,矗立在海中的岩石称为海蚀柱。冰川侵蚀的结果:高寒地区巨大的冰川,可以刨蚀流经的地面,形成冰斗、角峰和U形谷等地貌。【转折过渡】以上我们了解了侵蚀作用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地貌,现在再让我们回到刚才的小实验上来。流水把沙子侵蚀下来以后又怎么样了呢?把沙子带走了,这就是搬运作用。【板书】(3)搬运作用【启发提问】流水搬运能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将水流略微调大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回答。)【教师小结】流水推动物体的力量和流速成正比,所以当水流变大后,水带走了更多、更大的沙粒。除了水以外,风也具有搬运作用,尤其在沙漠地区和海滨地区风力的搬运也很显著。【转折过渡】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为沉积作用。【板书】(4)沉积作用【启发提问】请同学们观察托盘中被水冲下来的沙粒,其大小和位置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观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在自然界也是如此,可以看到砾石、沙、粉砂、粘土等颗粒大小不同的沉积物。【转折过渡】除了流水的沉积作用能形成冲积平原外,风力的沉积作用给人类又带来了什么呢?【出示投影片】堆积地貌——新月型沙丘图片【分析讲解】在沙漠中有大量的沙丘,这些沙丘在风力作用下会成为流动沙丘,掩没农田和村庄,甚至是整个城市。人类正在探索控制沙漠扩展的方法。【启发提问】以上就是外力作用的四种表现形式,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出示投影片】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学生根据投影片讨论、总结。)【教师总结】风化为侵蚀提供了条件,风化侵蚀的产物又为搬运沉积提供了条件。所以外力作用这几种表现形式是紧密相连的,又是互为条件的,正是在它们长期缓慢的作用下,才形成了今天的地表形态。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的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不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他们作用的结果也往往结合在一起。【转折过渡】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板书】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78第二段和下图,思考:1.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的各自形成原因?2.各类岩石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各物质循环过程发生的条件?)?【学生回答】1.岩浆岩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变质岩是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2.各类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一定的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新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44\n⋯⋯⋯⋯⋯⋯⋯⋯⋯⋯⋯⋯⋯⋯⋯⋯⋯⋯⋯⋯⋯⋯⋯最新资料推荐⋯⋯⋯⋯⋯⋯⋯⋯⋯⋯⋯⋯⋯⋯⋯⋯⋯⋯⋯【教师总结归纳】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可以用下图说明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的特点:岩浆岩岩浆沉积岩变质岩1.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结合上图教师进一步指导讲解地壳物质循环过程2.地壳物质循环的特点(1)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岩浆-各种岩石-新岩浆(2)地壳物质与地球内部和地球外部也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即内、外力作用(3)由大气、水、生物参与地壳物质循环并起重要作用而形成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板书设计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地球的本身(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运动、变质作用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不均匀4.分类(根据运动方向和性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5.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关系二、外力作用1.概念、的能量来源2.表现形式(1)风化作用⑵侵蚀作用⑶搬运作用⑷沉积作用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课后练习练习参见《导与练》教学反思第第第二二节节节山山山岳岳的的的形形成成成【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2.了解断层的概念,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3.了解火山的形成过程,掌握火山的组成。4.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二、能力目标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45\n⋯⋯⋯⋯⋯⋯⋯⋯⋯⋯⋯⋯⋯⋯⋯⋯⋯⋯⋯⋯⋯⋯⋯最新资料推荐⋯⋯⋯⋯⋯⋯⋯⋯⋯⋯⋯⋯⋯⋯⋯⋯⋯⋯⋯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三、情感目标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教学重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理解褶皱山的概念。2.掌握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断块山的概念。3.火山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1.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2.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教具准备】背斜向斜比较、断层等投影片、火山构造动画素材等多媒体素材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一定见过和听说过许多山脉,如我国的五岳、四大佛教名山等,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他们的形成原因是否一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板书】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介绍】山岳又称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骨架。山岳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板书】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引导】什么叫褶皱、断层呢?(教师在讲课时可利用随手教具——书本、纸张进行演示,并强调岩层的受力方向)【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我们下面先来了解一下褶皱山的有关知识。【板书】1、褶皱山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指导读书】褶皱的基本形态表现为两种,即背斜和向斜。什么是背斜、向斜呢?(教师在黑板上用板笔绘出背斜和向斜的形态图,并标出受力方向)【板书】②形态:背斜和向斜③褶皱形成过程:【提问】同学们仔细观察,背斜和向斜从外部形态上看有什么不同呢?【学生回答】从外部形态看,背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上拱起,向斜的岩层一般是向下弯曲的。【教师讲解】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而向斜常形成谷地或盆地。但这只是一般情况,还有特殊情况。(教师用黑板擦把背斜上部擦去一部分,把向斜上部用粉笔添绘上一部分,变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形态。)【引导】大家请看!有的时候恰恰相反,背斜由山岭变成于谷地,而向斜由谷地变成了山岭,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回答】略可靠的。【板书】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⑤背斜与向斜的比较:46\n⋯⋯⋯⋯⋯⋯⋯⋯⋯⋯⋯⋯⋯⋯⋯⋯⋯⋯⋯⋯⋯⋯⋯最新资料推荐⋯⋯⋯⋯⋯⋯⋯⋯⋯⋯⋯⋯⋯⋯⋯⋯⋯⋯⋯【出示投影片】背斜和向斜同学们弄清楚了吗?下面我们通过这一表格再来比较一下。背斜向斜比较表。背斜向斜岩层岩层一般形态向上拱起向下弯曲对于复杂的褶皱仅从形态上区分是不科学的。如:地面或注意点岩层新老关系(主要依岩层岩层据)中间老,两侧新。中间新,两侧老。常见地形山岭谷地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物质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更加坚实,成倒置易被侵蚀成谷地。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地形因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差别侵蚀)背向斜斜图成成示谷山【说明】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千米,如纵贯南北美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转折过渡】书页纸张很柔软,受力发生了弯曲变形——褶皱,岩层可塑性差,如果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强度,岩层会怎样?(岩层会断裂错开)用吹塑纸教具在黑板上演示:断层、阶梯状断层、地垒、地堑。【板书】2、断层山──岩层变位(不连续的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绘出断层示意图)【出示投影片】断层岩石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错动、位移(即发生错位)的断成因裂构造叫断层。47\n⋯⋯⋯⋯⋯⋯⋯⋯⋯⋯⋯⋯⋯⋯⋯⋯⋯⋯⋯⋯⋯⋯⋯最新资料推荐⋯⋯⋯⋯⋯⋯⋯⋯⋯⋯⋯⋯⋯⋯⋯⋯⋯⋯⋯断层面—陡崖断层线—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成沟谷、泉、或湖泊地上升的岩块形成块状山或高地形下沉的岩块常形成谷地图示【板书】断层成因地形图示【转折过渡】除了以上所说的褶皱山和断层山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类型的山脉呢?试举一例说明。【学生思考后回答】有,如富士山属于火山。【教师总结】同学们回答的很好,还有火山,那么火山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下一个问题。【板书】3、火山【指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1思考: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有什么联系与区别?②火山由哪几部分构成的?③火山的规模是否相同?【学生回答】【板书】(在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相应内容)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联系与区别②组成:火山口和火山锥③规模:大小不一【教师讲解】我们虽然了解了火山的构造是由火山口和火山锥组成,你是否真正理解呢?下面我们对其作具体讲解。【投影幻灯或播放火山构造形成动画】【教师补充讲解】火山口是地下岩浆上涌喷出地表的出口。没有破坏的火山口是一个中央低凹的封闭洼地,有时候会积水形成湖泊,如我国的长白山天池。破坏后的火山口呈半封闭状态。火山锥是由火山碎屑物质和喷涌出来的岩浆在流动过程中堆积而成的锥形体。它一般由多次火山喷发形成,上部坡度较大,下部坡度较缓。【转折过渡】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山岳的各种类型及其形成原因,那么山岳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这节课主要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来说明。【板书】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指导读书】阅读教材P82思考:1.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一般情况下,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什么方式为主,为什么?3.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路的选取原则?为了达到线路的技术要求,在山岳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应注意什么问题?【学生回答】【课堂小结】略。【思考题】1.在断层处修建水库,大型工厂行不行?(不行,容易滑坡)2.北京地址平面图上,从古到今,为什么总是缺一个西北角?48\n⋯⋯⋯⋯⋯⋯⋯⋯⋯⋯⋯⋯⋯⋯⋯⋯⋯⋯⋯⋯⋯⋯⋯最新资料推荐⋯⋯⋯⋯⋯⋯⋯⋯⋯⋯⋯⋯⋯⋯⋯⋯⋯⋯⋯(北京城从建城以来,西北角的建筑物屡建屡塌,经调查,这段城墙可能是在一个活动的短裂带上,由于地壳变形,在断层上面的建筑物自然要受到影响,缓慢地拉开,结果不是发生位移,就是断裂倾倒,所以北京西北角总是补不起来。)【课后作业】教材P82活动【板书设计】第二节山岳的形成一、褶皱山、断块山、火山1.褶皱山①概念:岩层弯曲变形(连续性变形)②形态:背斜和向斜③褶皱形成过程:④正地形(“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与逆地形(“背斜成谷、向斜成山”)⑤背斜与向斜的比较:2.断层山──岩层变位(不连续的变形)(注意与褶皱比较)断层成因地形图示3.火山①玄武岩高原和火山联系与区别②组成:火山口和火山锥③规模:大小不一二、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课后练习练习参见《导与练》教学反思第第第三三节节节::河河河流流地地地貌貌的的的发发育育育【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理解河谷的形成过程。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49\n⋯⋯⋯⋯⋯⋯⋯⋯⋯⋯⋯⋯⋯⋯⋯⋯⋯⋯⋯⋯⋯⋯⋯最新资料推荐⋯⋯⋯⋯⋯⋯⋯⋯⋯⋯⋯⋯⋯⋯⋯⋯⋯⋯⋯3.理解洪积扇、冲积、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二、能力目标1.阅读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三、情感目标树立物质是运动的,事物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教学难点】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原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知识讲解,第2课时知识归纳与技巧点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播放幻灯片1】【引入新课】同学们在河边玩耍的时候不知注意到如图中所展示的场面没有?(注意到了)那么同学们知道图中A、B、C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吗?(不知道)它们的名称简单的讲可以统称为河流地貌。至于它们的具体名称和形成原理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板书】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河流地貌【介绍】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板书】1、分类: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过渡】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河流侵蚀地貌【板书】2、河流侵蚀地貌【介绍】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引导读书】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83倒数第二段,添出以下表格。【播放幻灯片2】溯源侵蚀下蚀侧蚀概念对河流的影响【播放幻灯片3】(学生回答时教师逐渐点击总结)溯源侵蚀下蚀侧蚀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概念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蚀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对河流的影响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方向发展向横向发展。特别强调伸长..加深..展宽..【板书】(1)河流侵蚀的类型及对河流的影响【教师总结】实际上河流的形成过程正是由于以上的侵蚀作用而形成。到底是如何经过一步步的形成河流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下一个问题。【板书】(2)河谷的形成原理【引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3~84部分,思考河谷作为一种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是如何一步步发育成熟的?【学生讨论回答】略。【播放幻灯片4】50\n⋯⋯⋯⋯⋯⋯⋯⋯⋯⋯⋯⋯⋯⋯⋯⋯⋯⋯⋯⋯⋯⋯⋯最新资料推荐⋯⋯⋯⋯⋯⋯⋯⋯⋯⋯⋯⋯⋯⋯⋯⋯⋯⋯⋯【教师讲解】这幅图片反映的是发育初期的河谷形状,从这幅图可以看出,它的集水面积比较小,横剖面呈“V”字形。它刚开始形成时一般为沟谷。当降水或冰雪融水在地表流动过程中,逐渐汇聚成为沟谷流水。若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能量集中,就形成下蚀和溯源侵蚀,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汇入沟谷。由于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发育成为河谷。【播放幻灯片5】【教师讲解】从这幅图可以看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河谷出现连续的河湾,它就是当“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的结果。【播放幻灯片6】【教师讲解】河湾不断地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展宽,并在河谷内堆积了大量泥沙。这时,河谷发育进入成熟期。从图中可以看出成熟期的河谷比较宽,横剖面呈槽形。这样一条成熟的河流最终形成。【过渡】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河流侵蚀作用下,沟谷最终发育成了一条河流,那么,在刚上课时我们留下的问题A、B、C的名称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它们是否为我们刚才讲的河流的侵蚀地貌呢?(不是)那么它们是什么地貌呢?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下一个问题。【板书】3、河流的堆积地貌【介绍】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引导读书】【播放幻灯片7】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5~86部分,思考:1、冲积平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在上图中的A、B、C的名称分别是什么?2、A、B、C所表示的地貌类型分别是如何形成的?【学生讨论回答】冲积平原一般是由洪积一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平原三部分组成。【板书】(1)冲积平原的组成(2)冲积平原的形成原理【教师总结讲解】图中A所代表的就是洪积一冲积平原。它一般是由于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在山区流动时,由于山区内地势陡峭,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可是,当水流流出谷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或冲积扇。多个洪积扇或冲积扇连接最终形成洪积一冲积平原。【板书】洪积一冲积平原【教师总结讲解】图中C所代表的就是三角洲平原。它一般是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进入海洋时,如果河流人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若干个三角洲连在一起,便形成了广阔的三角洲平原。【板书】三角洲平原【播放幻灯片8】轻松一刻:黄河三角洲的发育黄河是一条多沙的河流,中上游每年输出泥沙16亿吨,经河口入海的约有12亿吨。而黄河在利津入海口的潮流作用很弱,河口潮流的落差通常只有0.8—1.0米。由于潮流弱、搬运能力差,黄河入海的泥沙约有40%在河口附近淤积,河口两侧的堆积体以每年2~3千米的速度向海洋延伸,黄河三角洲也以很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转折过渡】以上我们讲解了河流塑造的众多地貌的一般知识,我们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那么河流地貌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影响呢?我们这里主要探讨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对河流流经地区的聚落分布的影响。【板书】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51\n⋯⋯⋯⋯⋯⋯⋯⋯⋯⋯⋯⋯⋯⋯⋯⋯⋯⋯⋯⋯⋯⋯⋯最新资料推荐⋯⋯⋯⋯⋯⋯⋯⋯⋯⋯⋯⋯⋯⋯⋯⋯⋯⋯⋯【启发讨论】【播放幻灯片8】请同学们结合我们讲过的知识6人一组进行讨论: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提示:从对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区三个方面分别分析)【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讲解】【播放幻灯片9】(学生回答时教师逐渐点击总结)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河流地貌河流地貌条件聚落分布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高原地区地势高、气候寒冷差较好河流地貌深切的河谷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冲积平原类型流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发育于其上的深切河谷地势低、气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流地貌候温暖,两岸泥沙淤积而成的河漫资源比较丰富,并淤积有肥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条件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沃的土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大多呈带状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原上,呈条带状,或蜿蜒分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落带;有的沿海岸发展,...........聚落分布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如雅鲁藏布江河谷,聚落分布呈狭............形成沿海岸聚落带。......................长的带状。展.....【课堂小结】略。【课后作业】完成教材P88活动板书设计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河流地貌1.分类: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2.河流侵蚀地貌(1)河流侵蚀的类型及对河流的影响(2)河谷的形成原理3.河流的堆积地貌(1)冲积平原的组成(2)冲积平原的形成原理洪积一冲积平原三角洲平原河漫滩平原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高原地区山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河流地貌河流地貌条件聚落分布课后练习练习参见《导与练》教学反思第第五五章章章第第第一一节节节自自自然然地地理理环环境境境的的整整整体体性性性52\n⋯⋯⋯⋯⋯⋯⋯⋯⋯⋯⋯⋯⋯⋯⋯⋯⋯⋯⋯⋯⋯⋯⋯最新资料推荐⋯⋯⋯⋯⋯⋯⋯⋯⋯⋯⋯⋯⋯⋯⋯⋯⋯⋯⋯【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二、能力目标1.通过读图、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三、情感目标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教学重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素材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安排】假设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致的纬度。【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1)根据刚才假设的分布状况,同学们想想自己“生活在”什么气候区内。(可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图)(2)你所在的气候区有什么特点?原因?(3)描述一下你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4)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5)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53\n⋯⋯⋯⋯⋯⋯⋯⋯⋯⋯⋯⋯⋯⋯⋯⋯⋯⋯⋯⋯⋯⋯⋯最新资料推荐⋯⋯⋯⋯⋯⋯⋯⋯⋯⋯⋯⋯⋯⋯⋯⋯⋯⋯⋯【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板书】1、生物循环【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学生回答】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板书】2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活动读图5.2,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讲解】(具体答案详见教参)我们现在总结一下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面这幅示意图说明:【板书】3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教师分析、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例如,气候与水文之间,我们常说,“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地表水资源则贫乏。而地面湿润、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又会增加降水量。又如,水文与地貌之间,地表水流发育,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往往形成沟谷、冲积扇、冲积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区,往往风沙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风蚀洼地等。而不同的地貌对水文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宽,有利于航54\n⋯⋯⋯⋯⋯⋯⋯⋯⋯⋯⋯⋯⋯⋯⋯⋯⋯⋯⋯⋯⋯⋯⋯最新资料推荐⋯⋯⋯⋯⋯⋯⋯⋯⋯⋯⋯⋯⋯⋯⋯⋯⋯⋯⋯运,但泥沙较多;处在高原、峡谷地带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较快,河水较清(尤其上游段),由于落差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再如,土壤与生物(植被)之间,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丰富,贫瘠的土壤中植被稀少;而丰富的植被类型又可以给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机质,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例如:以本市陆地环境为例,说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首先表现于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夏季丰水夏季炎热多雨气候河流冬季枯水结冰冬季寒冷干燥携带泥沙平原植物:落叶阔叶林土壤【转折】我们都知道10根筷子分开折能够折断,而放在一块却折不断的故事。这其中的道理说的就是集体的力量大于部分之和。这是一个道理具有普遍性。同样适合我们今天所讲的陆地环境的功能性。也就是说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到底具有哪些新功能呢?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下一个问题。【板书】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启发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新功能?并对其作一阐述。【学生回答】1生产功能(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阐述略)【板书】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教师讲解】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由此可见,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大气本身不具有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的能力,既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请大家阅读教材P94活动,利用平衡功能的原理,解释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这一现象。【学生讨论回答】略。(可参考教参)【转折】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如我们熟知的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或者说,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55\n⋯⋯⋯⋯⋯⋯⋯⋯⋯⋯⋯⋯⋯⋯⋯⋯⋯⋯⋯⋯⋯⋯⋯最新资料推荐⋯⋯⋯⋯⋯⋯⋯⋯⋯⋯⋯⋯⋯⋯⋯⋯⋯⋯⋯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板书】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介绍】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其一: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由于距海较近,降水丰富,形成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这里的地表水相当丰富,河流水量大且流程长,大多为流入海洋的外流河;由于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烈,所以在中游地段形成峡谷地形(如三峡)、下游地带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这一地区生物资源丰富,土壤发育较好,为典型的红、黄壤地区。【转折】不仅如此(其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例如: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局部小气候连年战争,大兴土木森林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壤贫瘠下游堆积河流多沙由此可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板书】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于这样的例子很多,再如,陆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别是热带雨林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相反,植树种草,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改善水文状况,保持水土,促使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思考】请学生阅读课本P96案例3,思考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课后作业】完成教材P97活动【课堂小结】略。【板书设计】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生物循环2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3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56\n⋯⋯⋯⋯⋯⋯⋯⋯⋯⋯⋯⋯⋯⋯⋯⋯⋯⋯⋯⋯⋯⋯⋯最新资料推荐⋯⋯⋯⋯⋯⋯⋯⋯⋯⋯⋯⋯⋯⋯⋯⋯⋯⋯⋯课后练习练习参见《导与练》教学反思第第二二二节节自自然然然地地理理理环环境境的的差差异异异性性性【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含义和空间尺度2.了解自然带的概念、类型和分布3.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二、能力目标1.通过比较不同自然带的景观图,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2.通过日常生活实例和案例探究、资料阅读等方法增加感性认识,为理解地域分异规律奠定基础。3.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熟悉主要的陆地自然带及其分布三、情感目标结合差异性的学习,理解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树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因地制宜的正确观念。【教学重点】1.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2.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教学难点】1.。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教具准备】多媒体素材库:图片,①热带雨林与苔原;②温带落叶阔叶林与温带荒漠;③理想大陆气候模式图与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叠加;④珠穆朗玛峰垂直自然带分布【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自然地理环境之间具有整体性的特征,也就是说从总体上看,全球范围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但是各地区又存在地域差异。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板书】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介绍引导】我们每个人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或是从旅行中获得对地域差异现象的感性认识。从我国炎热的南方到温凉的北方,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都可以观察到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要素的显著差异。我们这里和上节课一样来完成一个小游戏。【教师安排】(和上节课一样)假设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57\n⋯⋯⋯⋯⋯⋯⋯⋯⋯⋯⋯⋯⋯⋯⋯⋯⋯⋯⋯⋯⋯⋯⋯最新资料推荐⋯⋯⋯⋯⋯⋯⋯⋯⋯⋯⋯⋯⋯⋯⋯⋯⋯⋯⋯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致的纬度。【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1)请同学们描述一下自己所在区域的环境特点。(2)相同要素构成的整体,其特点为什么不同?(因为位置不同导致水热不同气候不同相应的土壤、植被等)(3)怎么能够最直观地看出各地的差异?(观察植被状况:因为植被对地理环境有明显指示作用)(4)你能想出你生活的地区的植被类型吗?(提问几位不同区域的同学)(5)总结一下区域差异的分布特点?(答:大致呈带状)这种特点如何形成的?【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介绍】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自然地理环境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即规模有大有小。【板书】一、空间尺度划分:【教师介绍】其中,我们熟知的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比全球性地域分异的尺度小。【板书】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2区域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过渡】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这是本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板书】二、自然带1.概念【过渡】刚才同学们已经分析了自己所在区的植被类型,自然带名称就是植被名称加上带字。【板书】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提问】为什么自然带用植物命名?请同学们读图并分析讨论。【板图】注:号码代表自然带类型58\n⋯⋯⋯⋯⋯⋯⋯⋯⋯⋯⋯⋯⋯⋯⋯⋯⋯⋯⋯⋯⋯⋯⋯最新资料推荐⋯⋯⋯⋯⋯⋯⋯⋯⋯⋯⋯⋯⋯⋯⋯⋯⋯⋯⋯【讨论问题】(1)请将板图中符号与你所在的自然带“对号入座”(提问几位同学)。(2)哪些属于温带森林?哪些属于热带森林?(3)南半球缺少哪些自然带?(4)气候类型相同而自然带不同的是哪种气候类型,哪些自然带?(5)自然带相同,气候类型不同的是哪种自然带,哪些气候类型?(6)两组同学“通道”之间所处的是什么自然带?(答:过渡带,说明自然带没有严格界线,整个自然界是非常和谐地过渡、相互联系结成的有机整体)。【放录像片】《各自然带景观》,看一段录像增加感性认识(教师可以使用自己编辑的录像资料)。【学生讨论】阅读课本P98“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了解自然带的基本分布情况:【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热带雨林气候(南北纬10°之间)热带草原带(萨瓦纳带)(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中西部)热带荒漠带(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热带季雨林带(北纬10°—25°之间的亚洲大陆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和40°—60°之间的大陆西部)亚寒带针叶林带(北纬50°—70°之间)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冰原带【板书】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课堂小结】略。【课后作业】熟练记忆自然带的分布。【课后思考】世界上的自然带分布有无规律呢?板书设计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第一课时)一、空间尺度划分: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2区域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二、自然带1、概念2、自然带的划分(北半球为例)利用气候图对照分析自然带的分布。59\n⋯⋯⋯⋯⋯⋯⋯⋯⋯⋯⋯⋯⋯⋯⋯⋯⋯⋯⋯⋯⋯⋯⋯最新资料推荐⋯⋯⋯⋯⋯⋯⋯⋯⋯⋯⋯⋯⋯⋯⋯⋯⋯⋯⋯第二课时【导入新课】从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图5.6)中可以看出,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自然带分布有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问题。【板书】第二课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启发提问】(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并提出问题思考)为什么我国南方炎热而北方温凉呢?【学生回答】略。【教师讲解】因为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南方纬度低,一年中太阳高度角大,地表面获得太阳光热多,所以气候炎热、气温较高;而北方地区所处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光热少,所以气候温凉、气温较低。【介绍】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带从南向北(或从北向南)大致与纬线方向分布一致,即作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自然带的这种分布规律称为纬向地域分异规律。【板书】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启发提问】同学们再仔细读图,看看世界上还有哪些地区的自然带也具有这样的分布规律呢?【学生回答】略。【教师讲解】对!如非洲大陆、南美洲安第斯山的东部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大致也具有纬向地域分异规律。【设问】同学们再看我国的情况,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多雨而内陆地区干旱,自然带又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这两位同学肯动脑子,分析得很好。由于各地降水量多少不一样,便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植被、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这种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大致与经线方向平行的地域分异规律,称为经向地域分异规律。【板书】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教师讲解】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如亚欧大陆中部,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两边靠大洋,所受风向不同(东面为季风,夏季吹东南季风,而西面为西风),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所以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规律变化。图5.9、图5.10两幅景观图,就是一个明显的对比。【转折】有的同学在假期里可能登过山,登上山顶有什么感觉呢?【学生讨论回答】越向山上走感觉越凉,越潮湿,需要穿大衣。【教师】对!特别是海拔高度比较大的山脉,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气温、空气中的水分都会发生变化,所以一些地方有“一山有四季”的说法。这种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水热状况、自然景观也随着发生变化的规律,称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60\n⋯⋯⋯⋯⋯⋯⋯⋯⋯⋯⋯⋯⋯⋯⋯⋯⋯⋯⋯⋯⋯⋯⋯最新资料推荐⋯⋯⋯⋯⋯⋯⋯⋯⋯⋯⋯⋯⋯⋯⋯⋯⋯⋯⋯【板书】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教师讲解】陆地上有许多高大的山脉。随着海拔的变化,这些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差异很大,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自然景观也相应地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与水平带一致,垂直带谱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水平地带谱相似。垂直地域分异与山地所在纬度、高度密切相关,即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谱越完整。【启发讨论】完成P101活动题(利用投影胶片或景观图分析图5.11)【学生讨论回答】略。【教师讲解】珠穆朗玛峰由于海拔高度大(8848.13米),垂直自然带发育是比较典型的。从它所处的纬度来看,它的基带(最下面的一个自然带)与平地上的自然带是一致的,即为常绿阔叶林带。随着高度的增加,自然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教师依图分析)处于赤道附近的高山,如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分异同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教师总结】【板书】地带性分布规律:(可以以投影的形式展出)分布规律概念及特点成因举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0各自然带与纬线大纬度高低引起的热非洲沿东经20从赤水域分异规律(高纬致平行伸展呈条带量差异,水分亦有影道自南向北的自然带平和低纬地区表现明状响的变化地显)带由沿海向内陆的地距海远近引起的水北美大陆部从大陆滨各自然带与经线大性域分异规律(中纬分差异,也受一定的海地区向内陆方向自体平行伸呈条带状地区表现明显)温度影响然带的更替各自然带从山麓到海拔高度引起的水珠穆朗玛峰的垂直自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山顶的垂直分布热状况的垂直差异然带总结规律时要时刻注意分析清楚方向这一关键问题。东西方向=纬线延伸方向=经度变化方向=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南北方向=经线延伸方向=纬度变化方向=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总结】有规律分布的自然带构成了全球和谐的自然环境整体。自然带之间错综复杂的、微妙的要素关系,有许多是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因此,人类不能随意去破坏任何哪怕是极微小的环节,也许它带来的影响会是全球性的。保护全球环境,人人有责。【课后作业】阅读教材P101材料板书设计61\n⋯⋯⋯⋯⋯⋯⋯⋯⋯⋯⋯⋯⋯⋯⋯⋯⋯⋯⋯⋯⋯⋯⋯最新资料推荐⋯⋯⋯⋯⋯⋯⋯⋯⋯⋯⋯⋯⋯⋯⋯⋯⋯⋯⋯第二课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分布规律概念及特点成因举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0各自然带与纬线大纬度高低引起的热非洲沿东经20从赤道域分异规律(高纬致平行伸展呈条带量差异,水分亦有影自南向北的自然带的水平和低纬地区表现明状响变化地带显)性由沿海向内陆的地距海远近引起的水北美大陆部从大陆滨各自然带与经线大域分异规律(中纬分差异,也受一定的海地区向内陆方向自体平行伸呈条带状地区表现明显)温度影响然带的更替各自然带从山麓到海拔高度引起的水珠穆朗玛峰的垂直自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山顶的垂直分布热状况的垂直差异然带课后练习练习参见《导与练》教学反思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