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1 MB
  • 2022-08-18 发布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教案(整理版)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化学必修2人教版教案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一)------原子结构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2、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中的最小粒子3、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一、原子结构1、原子核的构成原子是由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而核外电子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1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中子不带电;1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2、质量数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近似原子量【讲解】在化学上,我们用符号AZX来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具体的X原子,如126C表示质量数为12,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的碳原子质子Z个原子核中子(A-Z)个Z个核外电子原子X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该离子是阳离子,带正电荷。当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该离子是阴离子,带负电荷3、阳离子aWm+: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a-m阴离子bYn-: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外电子数=b+n二.核素、同位素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如H的原子有以下三种氢元素原子核原子名称元素符号(AZX)质子数(Z)中子数(N)10氕11H11氘21H12氚31H27\n1、定义核素:人们把具有一定数目质子和一定数目中子的一种原子称为核素。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互为同位素。2、同位素的特点①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②天然存在的某种元素,不论是游离态还是化合态,其各种同位素所占的原子个数百分比(即丰度)一般是不变的。课题: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7个横行,18个纵行。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一个横行称作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称作一族。1、周期周期序数=电子层数已知碳元素、镁元素和溴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它们分别位于第几周期?为什么?碳有两个电子层,位于第二周期,镁有三个电子层,位于第三周期;溴有四个电子层,位于第四周期。七个周期(1、2、3短周期;4、5、6长周期;7不完全周期类别周期序数起止元素包括元素种数核外电子层数短周期1H—He212Li—Ne823Na—Ar83长周期4K—Kr1845Rb—Xe1856Cs—Rn326不完全周期7Fr—112号267元素周期表上列出来的元素共有112种,而事实上现在发现的元素还有:114号、116号、118号元素。2、族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叫做主族;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叫做副族。零族元素均为稀有气体元素。由于它们的化学性质非常不活泼,在通常状况下难以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把它们的化合价看作为零,因而叫做零族。第Ⅷ族有几个纵行?(3个)主族元素的族序数=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或: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18个纵行(7个主族;7个副族;一个零族;一个Ⅷ族(8、9、10三个纵行)已知某主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判断其位于第几周期,第几族?X位于第四周期、第一主族;Y位于第五周期、第七主族。27\n能判断它们分别是什么元素吗?可对照元素周期表。X为钾元素,Y为碘元素。课题:第一节元素周期表(三)元素周期表与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一、碱金属元素1、在结构上的相似性与递变性相同点:最外层电子数都相同为1。不同点:核电荷数从Li到Cs逐渐增多,电子层数依次增多,从2层增大到6层。【结论】最外层都有1个电子,化学性质相似;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的电子层数递增,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2、化学性质(1)、碱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碱金属与氧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加热)锂(白色、氧化锂)钠(淡黄色、过氧化钠)钾(橙黄色,超氧化钾)相似性:碱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递变性:周期表中碱金属从上往下,与氧气的反应越来越剧烈。钾与氧气反应生成比过氧化物更为复杂的氧化物(超氧化物)(2)、碱金属与水反应钠与钾都能与氧气、水发生反应,但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不同点:周期表中碱金属从上往下,与水的反应越来越剧烈。与水反应现象方程式Na在书面上四处游动,发出嘶嘶的声音K剧烈燃烧、轻微爆炸Rb更猛烈、燃烧、爆炸相同点:碱金属与水反应都生成氢氧化物和氢气。不同点:周期表中碱金属从上往下,与水的反应越来越剧烈。【总结】随着荷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逐渐减小,最外层电子易失去,表现在参加化学反应时越来越剧烈,金属性增强。(3)、碱金属元素在化学性质上的规律:相似性:均能与氧气、与水反应,表现出金属性(还原性);递变性:与氧气、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有所不同;在同一族中,自上而下反应的剧烈程度逐渐增大;3、碱金属的物理性质碱金属的主要物理性质碱金属单质颜色和状态密度(g/cm-3)熔点(。C)沸点(。C)原子半径(nm)27\nLi银白色,柔软0.534180.513470.152Na银白色,柔软0.9797.81882.90.186K银白色,柔软0.8663.657740.227Rb银白色,柔软1.53238.896680.278Cs银白色,柔软1.87928.40678.40.265【总结】随核电荷数增加,密度逐渐增大(K除外),熔沸点逐渐降低。元素符号色、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Li均为柔软小大高低高低Na银白K银白Rb银白Cs略带金黄【归纳】结论:同一主族的金属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随着金属元素核电荷数的增大,单质的金属性(还原性)逐渐增强。金属性强弱的比较依据:4、金属性强弱比较方法(1)、根据金属单质与水或者与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置换出氢越容易,则金属性越强。(2)、根据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碱性强弱。碱性越强,则金属性越强。(3)、可以根据对应阳离子的氧化性强弱判断。金属阳离子氧化性越弱,则金属性越强。结论:同一主族的金属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随着金属元素核电荷数的增大,单质的金属性(还原性)逐渐增强。课题:第一节元素周期表(四)卤族元素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二、卤族元素卤素原子结构示意图:1、结构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在结构上: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化学性质相似;(2)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的电子层数递增,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得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减弱。资料卡片卤素单质颜色和状态(常态)密 度沸点℃溶点℃溶解度(100g水中)F2淡黄绿色气体1.69g/l(15℃)-188.1-219.6反应Cl2黄绿色气体3.214g/l(0℃)-34.6-101226cm3Br2深红棕色液体3.119g/cm3(20℃)58.78-7.24.17gI2紫黑色固体4.93g/cm3184.4113.50.029g27\n【归纳】相似性:都是双原子分子,有颜色,不易溶于水(氟除外),易溶于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萃取原理)。递变性:从氟到碘,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密度依次增大,熔点、沸点依次升高。2、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随原子序数的递增)①颜色:浅黄绿色~黄绿色~深红棕色~紫黑色颜色逐渐加深②状态:气态~液态~固态③熔沸点:逐渐升高④密度:逐渐增大⑤溶解性:逐渐减小3、卤族元素的化学性质(1)卤素单质与H2的反应名称反应条件方程式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F2冷暗处爆炸光H2+F2====2HFHF很稳定Cl2光照H2+Cl2=====2HClHCl稳定Br2高温500℃△H2+Br2======2HBrHBr较不稳定I2高温、持续加热H2+I22HBrHI很不稳定【归纳】卤素单质与氢气反应①、卤素单质与H2反应的剧烈程度:F2>Cl2>Br2>I2②、生成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即氢化物稳定性次序为:HF>HCl>HBr>HI③、反应通式:X2+H2===2HX【结论】卤素与H2、H2O、碱的反应,从氟到碘越来越不剧烈,条件越来越苛刻,再次证明了从结构上的递变有结构决定性质。(2)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NaBr溶液滴加氯水上层:无色下层:橙红色滴加CCl4【实验步骤】溶液由无色变成橙黄色【结论】:氯可以把溴从其化合物中置换出来2NaBr+Cl2=2NaCl+Br2KI溶液滴加CCl4上层:无色下层:紫红色滴加氯水【实验步骤】溶液由无色变成棕黄色【结论】:氯可以把碘从其化合物中置换出来2kI+Cl2=2kCl+I2KI溶液滴加CCl4上层:无色下层:紫红色滴加溴水【实验步骤】溶液由无色变成棕黄色【结论】溴可以把碘从其化合物中置换出来2kI+Br2=2kBr+I2(3)随核电荷数的增加,卤素单质氧化性强弱顺序:F2Cl2Br2I2氧化性逐渐减弱27\n非金属性逐渐减弱(4)非金属性强弱判断依据:1、非金属元素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化合越容易,非金属性也越强。2、形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也越强。3、最高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对于非金属元素性也越强。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一)一、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通常,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这就相当于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离引力中心越近,能量越低;越远,能量越高。1、电子层的划分电子层(n)1、2、3、4、5、6、7电子层符号K、L、M、N、O、P、Q离核距离近远能量高低低高核电荷数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各层电子数KLM1氢H12氦He23锂Li214铍Be225硼B236碳C247氮N258氧O269氟F2710氖Ne2811钠Na28112镁Mg28213铝Al28314硅Si28415磷P28516硫S28617氯Cl28718氩Ar2882、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1)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个(n表示电子层)(2)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是最外层时,最多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3)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从能量低的电子层逐步向能量高的电子层排布(即排满K层再排L层,排满L层才排M层)。27\n原子结构示意图。如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可表示为【练习】1、判断下列示意图是否正确?为什么?【答案】(A、B、C、D均错)A、B违反了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排布规律,C的第一电子层上应为2个电子,D项不符合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的排布规律。课题: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二)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二)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变化的规律性原子序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1~211~23~1021~811~1831~81、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原子序数原子半径的变化3-9大→小11-17大→小2、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提问】怎样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来判断原子半径和简单离子半径的大小呢?【回答】原子半径和离子半径的大小主要是由核电荷数、电子层数和核外电子数决定的。粒子半径大小比较规律:(1)电子层数:一般而言,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2)核电荷数:电子层数相同的不同粒子,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3)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趋势。观察电子数,电子数多的,半径较大。如氯离子大于氯原子。其他都一样的情况下,就像坐座位,多一个电子就像多一个人,只能往外挤了,半径就变大了。原子序数345678910元素符号LiBeBCNOFNe元素主要化合价+1+2+3+4,-4=5,-3-2+7,-10原子序数1112131415161718元素符号NaMgAlSiPSCLAr元素主要化合价+1+2+3+4,-4+5,-3+6,-2+7,-10【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也呈现周期性变化。(1)最高正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2)最外层电子数≧4时出现负价(3)最高正化合价与负化合价绝对值和为827\n(4)金属元素无负价(5)氟无正价对于稀有气体元素,由于他们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通常状况下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因此,把它们的化合价看作是0。元素主要化合价变化规律性原子序数主要化合价的变化1-2+1→03-10+1→+5-4→-1→011-18+1→+7-4→-1→03、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3-9、11-17号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变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4、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金属性与非金属性呈现周期性变化5、元素的性质随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这个规律叫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1、下列元素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的是(AB)A.Na、Mg、AlB.N、O、FC.P、Si、AlD.C、Si、P课题:第二节元素周期律(三)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增加→原子半径减小→原子核的吸引能力增强→原子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填写下列各元素的气态氢化物、最高价氧化物及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化学式:原子序数1112131415161718元素符号NaMgAlSiPSClAr气态氢化物------SiH4PH3H2SHCl---最高价氧化物Na2OMgOAl2O3SiO2P2O5SO3Cl2O7--对应的水化物NaOHMg(OH)2Al(OH)3H4SiO4H3PO4H2SO4HClO4---一、第三周期元素性质变化规律实验一钠、镁、铝与水反应的实验【实验一】Mg、Al和水的反应:分别取一小段镁带、铝条,用砂纸去掉表面的氧化膜,放入两支小试中,加入2~3ml水,并滴入两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过一会儿,分别用酒精灯给两试管加热至沸腾,并移开酒精灯,再观察现象。NaMgAl与冷水反应现象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与沸水反应现象Mg带表面有气泡;Mg带表面变红化学方程式Mg+2H2O==Mg(OH)2↓+H2↑结论Na与冷水剧烈反应,Mg只能与沸水反应,Al与水不反应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强弱NaOH强碱Mg(OH)2中强碱Al(OH)3两性(1)Na与水反应的现象:常温下,与H2O剧烈反应,浮于水面并四处游动,同时产生大量无色气体,溶液变红。【方程式】2Na+2H2O==2NaOH+H2↑27\n(2)放少许镁带于试管中,加2mL水,滴入2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过一会加热至沸,再观察现象。【现象】镁与冷水反应缓慢,产生少量气泡,滴入酚酞试液后不变色。加热后镁与沸水反应较剧烈,产生较多气泡,溶液变为红色。【方程式】Mg+2H2OMg(OH)2+H2↑【结论】镁元素的金属性比钠弱(3)铝与水反应现象:在常温下或加热条件下,遇水无明显现象,很难与水发生反应。Na、Mg、Al的氧化物及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性质。1、碱性氧化物均为金属氧化物,但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2、判断碱性氧化物的标准是看该氧化物能否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3、判断酸性氧化物的标准是看该氧化物能否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4、若某氧化物既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称其为两性氧化物。Na2O、MgO只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属碱性氧化物。Al2O3既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两性氧化物。Na、Mg、Al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NaOH、Mg(OH)2、Al(OH)3。其中NaOH是强碱,Mg(OH)2是难溶于H2O的中强碱,Al(OH)3是两性氢氧化物。碱性强弱:NaOH>Mg(OH)2>Al(OH)3金属性:Na>Mg>Al实验二、取铝片和镁带,擦去氧化膜,分别和2mL1mol/L盐酸反应。【实验二】Mg、Al与稀盐酸反应比较MgAl现象反应迅速,放出大量的H2反应方程式结论Mg、Al都很容易与稀盐酸反应,放出H2,但Mg比Al更剧烈Mg+2HCl==MgCl2+H2↑2Al+6HCl==2AlCl3+3H2↑Mg+2H+==Mg2++H2↑2Al+6H+==2Al3++3H2↑【现象】镁与铝均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但镁反应更剧烈第三周期的非金属Si、P、S、Cl的非金属性的强弱。非金属性:Si>C=C(4)苯分子中无一般单、双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小结】苯环上不是由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交替的,凯库勒的猜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事实上苯环上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化学键,为了表示苯分子这一结构特点,我们可以用如下表示:4、结构式5、结构简式(凯库勒式)或三、苯的化学性质【讲解】苯较稳定,不与酸性KMnO4溶液、溴水发生反应。能燃烧,但由于其含碳量过高,而出现明显的黑烟。1、氧化反应:不能使酸性KMnO4溶液和溴水褪色。BrFeBr3溴苯2、取代反应(1)苯与液溴的反应   反应方程式 + Br2      + HBr(2)苯与硝酸的反应苯在50℃~60℃时,在浓硫酸作用下,可以与浓硝酸发生取代反应。反应方程式:    NO2硝基苯浓硫酸△+HNO3        + H2O苯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硝基取代,所以称为硝化反应硝基苯,无色,油状液体,苦杏仁味,有毒,密度>水,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3苯的加成反应苯在特定条件下,也可以发生加成反应。比如在镍催化下,可以与氢气加成,生成环已烷【小结】总之,苯既具有饱和烃的性质,又具有不饱和烃的性质,而且它进行取代反应比饱和烃要容易,进行加成反应比不饱和烃要困难,苯的这种特殊性质常称为苯的芳香性。易取代、难加成、难氧化课题:第三章 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1)――乙醇1、物理性质:乙醇俗称酒精(1)无色、透明液体,特殊香味,密度小于水27\n(2)能溶于水,与水按任意比例混合,能溶解多种有机物、无机物(3)易挥发,沸点78℃二、分子结构1、分子式:C2H6O2、结构式:3、结构简式:CH3CH2OH或C2H5OHCH3CH2—部分可以简单写成C2H5—,因为它没有同分异构体。所以,可以看成乙烷中一个氢被—OH取代,或水中的氢被乙基取代后所得。4、特征基团:—OH羟基烃的衍生物:从结构上看,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成为烃的衍生物。官能团:决定化合物特殊性质的原子或原子团。乙醇可以看作是乙烷的衍生物三、化学性质1、与活泼金属反应(如Na、K、Mg、Al等)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与乙醇的反应中,乙醇断裂的是O—H键。【思考与交流】(1)、CH3CH2OH的水溶液是碱性的?酸性的?还是中性的?它还能与哪些金属反应?CH3CH2OH是非电解质,既无碱性,也无酸性;钾、镁、铝等亦能和乙醇反应。(2)、CH3CH2ONa的水溶液是碱性的?酸性的?还是中性的?CH3CH2ONa是强碱2、氧化反应(1)燃烧:现象:产生淡蓝色火焰,同时放出大量热(2)催化氧化:乙醇在铜或银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可以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乙醛(CH3CHO)【注意】1、生成物叫乙醛,特征基团是-CHO。2、Cu在这里起催化剂作用。3、在有机化学中常用反应物的得氧或得氢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有机物得氧或失氢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有机物得氢或失氧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乙醇能使酸性高锰酸钾和重铬酸钾褪色,乙醇被直接氧化生成乙酸课题:第三章 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2)――乙酸27\n一、物理性质1.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2.易溶于水乙醇等溶剂3.沸点:117.9℃,易挥发;熔点:16.6℃,易结晶,又称冰醋酸二、分子组成与结构1、化学式:C2H4O22、结构式3、结构简式:CH3COOH4、官能团:羧基(—COOH)乙酸可以看作是甲基和羧基组成的。羧基是由羟基跟羰基共同组成的。其性质是由两个基团互相影响共同决定的,三、化学性质【归纳】通过前面几个小实验可以证明乙酸具有酸的通性:能与活泼金属、碱、盐等物质发生反应。乙酸的酸性比硫酸、盐酸等的酸性弱,但比碳酸的酸性强。乙酸除去水垢的原理:2CH3COOH+CaCO3=(CH3COO)2Ca+H2O+CO2↑1﹑乙酸是一种有机弱酸,具有酸的通性。酸性强弱:H2SO4>CH3COOH>H2CO32﹑酯化反应:(1)定义:酸跟醇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酯化反应。【讲解】生成的乙酸乙酯无色、具有芳香气味的液体,微溶于水,密度小于水【演示实验】乙酸与乙醇的反应【实验步骤】:在试管里先加入3mL无水乙醇,然后一边摇动一边慢慢地加入2mL浓硫酸和2mL无水乙酸。然后用酒精灯小心均匀地加热试管3~5min。同时将导管通到装有饱和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观察现象,注意产物的气味。【实验现象】:有不溶于水,具有果香味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生成【化学反应方程式】: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H2O1、在试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2mL浓硫酸和2mL乙酸2、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回答】催化剂:提高反应速率;吸水性:浓硫酸可以吸收生成物中的水,使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3、得到的反应产物是否纯净?主要杂质有哪些?如何除去?【回答】乙酸;乙醇4、为何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来吸收乙酸乙酯?【回答】.吸收挥发出来的乙醇和中和挥发出来的乙酸;降低酯的溶解度,使乙酸乙酯和碳酸钠溶液分层5、加碎瓷片的作用是什么?【回答】防止暴沸6、长导管有何作用?导管为何不能伸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回答】导气和冷凝;防止倒吸7、不加热反应能够发生么?加热的目的是什么?【回答】提高反应速率;使生成的乙酸乙酯挥发,有利于收集乙酸乙酯。【提问】在酯化反应中乙酸和乙醇有几种可能的断键方式?如何确定实际发生的是哪种断键方式?【回答】两种可能的断键情况【讲述】用含18O的醇跟羧酸起酯化反应,形成含有18O的酯,证明这种酯化反应的实质是:羧酸脱去羧基上的羟基,醇脱去羟基上的氢原子。【板书】(2)实质:酸脱羟基、醇脱氢(羟基上的)(3)特点:是可逆反应,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成生成物。反应比较慢,一般要加入浓硫酸作催化剂,并加热。【讲解】酯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低级酯是有芳香气味的液体,存在于各种水果和花草中。如梨里含有乙酸异戊酯,苹果和香蕉里含有异戊酸异戊酯等。酯的密度一般小于水,并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和乙醚等有机溶剂。酯可用作溶剂,也可用作制备饮料和糖果的香料。27\n课题:第三章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一、糖类、蛋白质、油脂的存在及用途糖类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动植物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糖类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回答】葡萄糖、果糖是同分异构体,分子式C6H12O6。蔗糖麦芽糖是同分异构体,分子式C12H22O11。淀粉和纤维素的分子式相同,(C6H10O5)n但是n值不同,不属于同分异构体。(一)、糖类:从结构上看,它一般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水解生成它们的物质【讲解】1、单糖:在单糖中大家比较熟悉的有葡萄糖果糖五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葡萄糖:白色晶体溶于水不及蔗糖甜2、双糖:糖类水解后生成两个分子单糖的糖.。其中最重要的双糖是蔗糖和麦芽糖,无色晶体,溶于水。存在:甘蔗、甜菜含量较多3、多糖:淀粉;纤维素通式:(C6H10O5)n,淀粉:白色、无气味、无味道、不溶于冷水、热水中“糊化”。(1)存在: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种子或块茎中,谷类中含淀粉较多,大米80%,小麦70%。(2)高分子化合物:分子量很大的化合物(几万--几十万)纤维素:白色、无嗅无味、不溶于水、也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1)纤维素是构成细胞壁的基础物质。木材约一半是纤维素。(2)高分子化合物(二)、油脂:一般说来常温下呈固态的油脂叫脂肪,常温下呈液态的油脂叫油。天然油脂多为混甘油酯。(三)、蛋白质1、组成元素:由C、H、0、N、S等元素组成。2、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3、高分子化合物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大约有二十多种。必需氨基酸有8种,非必需氨基酸有12种。3、蛋白质的用途:动物的毛和蚕丝的成分都是蛋白质,是重要的纺织原料。二、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一)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1、葡萄糖的特征反应(1)加热条件下,葡萄糖与新制Cu(OH)2反应出现红色沉淀。(2)葡萄糖在碱性、加热条件下,能从银氨溶液中析出银。葡萄糖之所以发生这两个反应,原因是含有官能团醛基-CHO,这也是官能团醛基的特征反应。2、淀粉的特征反应常温下,淀粉与碘单质变蓝色。3、蛋白质的特征反应(1)颜色反应硝酸可以使蛋白质变黄,称为蛋白质的颜色反应。【强调】颜色反应是检验蛋白质的方法之一。蛋白质变黄说明蛋白质含有苯环,只有含有苯环的氨基酸构成蛋白质才有颜色反应。(2)蛋白质的灼烧蛋白质灼烧时会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根据气味可鉴别蛋白质产品。(二)、糖类、蛋白质、油脂的水解反应1、糖类的水解反应【强调】稀硫酸催化下蔗糖水解后产物的检验时,不要忘了中和硫酸,否则硫酸易跟加入的氢氧化铜发生中和反应:(1)蔗糖不发生银镜反应,也不和新制氢氧化铜反应(2)水解反应27\n【思考与交流】如何证明淀粉没有水解?如何证明淀粉部分水解?如何证明淀粉完全水解?【回答】1、用银镜生成或用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检验淀粉尚未水解2、用银镜生成,用碘水显蓝色检验淀粉有部分水解3、用碘水——不显蓝色检验淀粉已经完全水解【提问】我们吃馒头时,咀嚼时为什么会感到有甜味?淀粉水解后生成还原性单糖【讲解】不论是直链淀粉还是支链淀粉,在稀酸作用下都能发生水解反应,最终产物是葡萄糖.再者纤维素也能水解生成葡萄糖,只不过比淀粉更困难。2、油脂的水解【讲解】油脂的水解反应和酯的水解反应一样可分两种情况讨论,即在酸性条件下进行的水解和在碱性条件下进行的水解。我们先学习在酸性条件下进行的水解。(1)酸性条件下:油脂在酸性条件下进行水解生成相应的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由于此反应是一个可逆反应,因此反应不能进行到底。【讲解】工业上根据这一反应原理,可用油脂为原料来制取高级脂肪酸和甘油。(2)碱性条件下【讲解】油酯在碱性条件下进行水解生成相应的高级脂肪酸盐和甘油。由于此反应是不可逆反应,故反应能进行到底。因高级脂肪酸钠是肥皂的主要成分,故我们把油脂在碱性条件下进行的水解反应也叫皂化反应。课题:第四章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第二节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一、石油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1、石油(1)石油的成分:碳氢化合物混合物;元素碳、硫、氧、氮等。(2)石油的炼制:分馏---利用原油中各成分沸点不同,将复杂的混合物分离成较简单更有用的混合物的过程。裂化---在一定条件下,把分子量大、沸点高的烃断裂为分子量小、沸点低的烃的过程。规律:生成等量的烷烃与烯烃,目的:提高汽油的产量。裂解:使具有长链分子的烃断裂成各种短链的气态烃和少量液态烃,以提供有机化工原料。27\n2、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合成材料聚乙烯的生成原理:在适当温度、压强和有催化剂存在的情况下,乙烯双键里的一个键会断裂,分子里的碳原子能互相结合成为很长的链。CH2=CH2+CH2=CH2+CH2=CH2+……→-CH2-CH2-+-CH2-CH2-+-CH2-CH2-+……→-CH2-CH2-CH2-CH2-CH2-CH2-……写出乙烯合成聚乙烯的化学方程式。加聚反应:像乙烯那样由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化合物分子(乙烯)互相结合成相对分子质量大的高分子(聚乙烯)的反应,称为加成聚合反应,简称加聚反应。高分子化合物及其特征。乙烯为单体,重复结构单元-CH2-CH2-称为链节,n为聚合度-表示高分子化合物中所含链节的数目。淀粉、纤维素和蛋白质。(强调油脂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27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