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00 KB
  • 2022-08-18 发布

高中语文必修一作文教案文档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学目标:1、学习准确表达自己的心灵感悟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激之情和敏锐的感受力教学重点:1、学习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2、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草色袭人植物们没有规则生长的样子腰肢柔软穗子饱满绿色衣裙随风摇曳的样子美好又撩人我有了与之亲近的念头忍不住弯腰嗅一嗅顿时天空都绿了一只灰喜鹊泊在我前面拉下一泡白色粪便兀自离去生命有大自在喜悦宁静无拘在这个午后被我撞见这是美女学生写的诗。是的,生命自有大自在,人生的许多图景也非常美丽,但我们的眼睛却常常熟视无睹,为什么呢?因为心灵的麻木。触动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双眼饱含感动的泪水,只有这样,心中才会有美丽的彩虹,而你的笔下才会流淌出动人的文字.心灵的触动诱因是外在的,但其根源在于人性的光辉;心灵的触动看上去是偶然的,其根源是常怀感激之心。心中有爱,眼中才能有泪。二、教材内容总结触动心灵:情感共鸣理性思考怎样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1、发掘感动点。2、提炼素材。3、整体构思。(拟提纲)怎样才能抓到触动心灵的人和事?1、培养感受生活的意识。2、调动生活情趣。3、要抓独特感受。怎样做到提炼素材,深入思考生活?1、反复思考,不断深入。2、要抓住生活中感动点。三、品味生活,发掘感动点\n冰心说:“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经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落,但不是悲凉。”生命因情感而完美,作文因情感而动人。每个语文老师都希望在学生作文中感受到那来自生命的内在波动和不可抑制的情感,都希望学生的作文因情感之花而鲜艳、芬芳。“感情真挚,思想健康”一直是高考对作文的首要要求,新教材的第一篇作文指导就是《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但是,学生的作文现状却是虚情假意泛滥。情不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喜欢胡编乱造。胡编乱造的材料脱离现实生活,当然无真挚感情可言。真挚的感情来自内心,来自生活,所以我们第一要做的是教会学生品味生活,唤醒情感。1、《两道选择题》上课了,老教授面带微笑,走进教室,对同学们说:“我受一家机构委托,来做一项问卷调查,请同学们帮个忙。”一听这话,教室里轻微的一阵议论:问卷?比上课有趣多了。问卷表发下来,同学们一看,只有两道题。1、他很爱她。她细细的瓜子脸,弯弯的娥眉,面色白皙,美丽动人。可是有一天,她不幸遇上了车祸,痊愈后,脸上留下几道大大的丑陋疤痕。你觉得,他会一如既往地爱她吗?A、他一定会B、他一定不会C、他可能会2、她很爱他。他是商界的精英,儒雅沉稳,敢打敢拼。忽然有一天,他破产了。你觉得,她还会像以前一样爱他吗?A、她一定会B、她一定不会C、她可能会一会儿,同学们就做好了。问卷收上来,教授一统计,发现:第一题有10%的同学选A,10%的同学选B,80%的同学选C。第二题呢,30%的同学选了A,30%的同学选B,40%的同学选C。“看来,美女毁容比男人破产,更让人不能容忍啊。”教授笑了,“做这两题时,潜意识里,你们是不是把他和她当成了恋人关系?”“是啊。”同学们答得很整齐。“可是,题目本身并没有说他和她是恋人关系啊?”教授似有深意地看着大家,“现在,我们来假设一下,如果,第一题中的‘他’是‘她’的父亲,第二题中的‘她’是‘他’的母亲。让你把这两道题重新做一遍,你还会坚持原来的选择吗?”问卷再次发到同学们的手中,教室里忽然变得非常宁静,一张张年青的面庞变得凝重而深沉。几分钟后,问卷收了上来,教授再一统计,两道题,同学们都100%地选了A。教授的语调深沉而动情:“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亘古绵长,无私无求;不因季节更替。不因名利浮沉,这就是父母的爱啊!”五月的阳光温暖明媚,透过窗户,斜斜地射进来,照着一张张年青的溢着感动的脸。2、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我们写记叙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根据同学们的阅历、生活范围,可侧重从以下几方法进行记叙文材料的积累:(1)家庭:包括家庭成员以及成员间发生的事情,家庭生活及生活方面的发展变化等。(2)学校:包括师生及师生间发生的事情。例如,有关学习、友谊、交往及成长等方面的事情,学校或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等。(3)社会:包括社会上各种人和事。例如,各种场景、各种活动、风土人情、新人新事及自己参予的社会活动及社会实践等。(4)回忆:对自己经历和接触过的人或事的回顾。(5)想象:想象类记叙文的特点是:通过想象,写现实中还未发生的事情。表面看,这种作文的内容似乎跟积累材料没有关系,但实际上,这种想象也要以生活实际为基础,跟积累的材料有某种间接的联系。学生活动:点学生说生活中遇到的最打动自己的人和事。\n3、遍读精品,陶养情感情感的小苗要茁壮成长,必有一块沃土,生活经历是沃土,文学作品也是情感肥沃的土地。“文章不是无情物”,一个文本就是一个情感世界。从作品中吸取并体验情感,以情陶情,是学生学习中可以长期坚持下去的一种做法。学生活动:推荐自己读过的打动过自己的文章。《我与地坛》《背影》《不肯死去的心》《下辈子还做您女儿》四、善用细节,抒发情感1、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场景以及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之中。它往往用极经济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作家李准说:“一个细节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作用上,有时和一个情节、一场戏肩着同样的作用。”正所谓的的“于细微处见精神”。2、描写人物的方法有:动作描写、神情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从描写角度分,描写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环境描写又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3、感知细节领悟方法:下列四组文段,每组中一段无细节描写,一段有细节描写,两段形成对比,请感知细节描写的妙处,并总结慢说细写的方法。第一组:(1)那时已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踏黄泥。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2)那时已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父亲头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总结慢写的方法:显微镜式细写第二组:(1)他费了很大的力气,终于艰难地爬了上去。……买了橘子过铁道时,他既要爬上爬下,又要抱着橘子,似乎手忙脚乱。(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总结慢写的方法:聚焦定格第三组:(1)绒绒的雪花像棉絮一般,铺天盖地地飘落下来。一阵风吹来,被卷起的雪花有的落在伞上,有的落在人脸上。(2)绒绒的雪花像棉絮一般,铺天盖地地飘落下来。一阵风吹来,被卷起雪花,团团片片,纷纷扬扬,有的打在雨伞上发出“沙、沙、沙”的声音,像千万条春蚕吃着桑叶,还有的飘在脸上,感觉湿润润、冰凉凉……总结慢写方法:调动各种感官描写第四组:\n(1)可我能够感受到妈妈并没有出去,仿佛到了我的床前,我似乎能听到妈妈平和温柔的呼吸声。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的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2)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是第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弄,那是三月里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那是夏日晚霞对嫩柳的辉映,那是秋夜月光对修竹的依恋,那是冬日里的朝阳与小草的交谈!总结慢写方法: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4、欣赏细节:说说下面这些文段是用什么方法写出来的.(1)堆的作业,先做哪科好呢?不如抓阄吧。于是,我撕下几张小纸条,把所有科目分别写到纸条上,揉成团,在手心里用力地摇,接着,两手一张,纸团便散在桌子上。我轻轻捏起离我最近的一张,顺着褶皱慢慢打开,这时纸条上出现了一个“理”,难道是地理?再伸,原来是物理。(2)的老板算什么?这年头大街上的老板比春天的燕子多,比秋天的蚂蚱多,比夏天的蚊子多,比冬天的雪花多。(3)他们把我带到了一棵枣树旁边。抬头一看,树上挂着一树的大红枣,那枣个个都通红通红的,圆润、包满,还挂着露珠,一个个像小灯笼一样在早晨的阳光下闪闪发光。看着这树上一串又一串的大红枣,我心想,这不会就是他们所说的好事吧?5、品味经典父亲父亲是三天前的一个下午到家的。当时无人在家,他搁下背篓蹲在门口抽叶子烟。楼上的张婆以为是盲流,呵斥他走开。我向父亲求证此事时,他像犯了错的孩子,局促地搓着双手,目光游移,嗫嚅地说:“下次,我一定要穿周正点。”家里不宽敞,我们把父亲和儿子安排在一间屋里。父亲进屋不久,我就听见巴掌落在脸上的“啪”声。开门一看,儿子正大吵大闹:“你脏,你脏,不准你亲我,滚出去!”我对儿子动了武,妻子对我怒目而视。父亲垂着手,呆呆地站在一旁,这一夜很晚还听见父亲辗转反侧的声音。次日早晨,妻用不友善的腔调对父亲交代:“茶几上有好烟,有烟缸,别抽叶子烟,别乱抖烟灰。别动音响,别动气灶,别动冰箱,别动电视……”父亲谦恭地说:“叫我动,我也动不来的。”中午我俩回来,看见满地的水,父亲正蹲在地上,拿着抹布,手忙脚乱地擦地板。妻子一甩手进了卧室,“砰”地一声关了门。父亲便立即又像做错了事一般,不知所措起来下午下了一场小雨,下班回来不见父亲。父亲回来时,湿漉漉的头发搭在皱纹堆砌的额头,松树皮一样的手提着一个塑料袋。他鞋也没有脱就进了屋,妻子“哼”了一声,又进了卧室。父亲说:“我去买东西了,不会买,也不知你们缺啥,就琢磨着买了这些。蜂蜜治胃病,你记着,一早一晚都要喝一勺。她是用脑的人,核桃粉补脑。孙儿胃口不好,瘦,就给他买了健脾糕,吃了开胃。”父亲最后从贴身衣兜里拿出一个塑料袋,说:“这5000块钱是我卖鸡卖猪攒的,都攒3年了。我用处不大,你拖家带口的用得着,拿着。我明天就回去了,你有空就回来,看看你妈的坟,你爷的坟。没空回来,爸也不怪你,你们忙,单位纪律严呢!”说完父亲笑了一笑,摸出叶子烟,正要点,可能想起了妻的交代,又揣了回去。父亲执意要走。怎么留也留不住,我决定叫一辆出租车送他回去。\n一生都没坐过小车的父亲不知怎么打开车门,他的手在车门上东摸西摸,一脸尴尬。我上前一步,弯下腰来,打开车门,待父亲坐进车,再为他关上车门。父亲伸出头来,一脸的幸福,他说:“儿啊,爸算是村里最有福气的人了。”说完,抬手抹着眼圈憨憨地笑着看我,我霎时百感交集。活在世上,活在城里,活在官场,我在许多人面前弯过腰,为许多人开过车门,但从没有为父亲弯过腰,开过车门。父亲是农民,我是干部,父亲是庄稼人,我是城里人,父亲这辈子已无法超越我们的高度。但我们能有今天,全仰仗父亲的奠基。父亲为我们弯了一辈子腰,吃了一辈子苦,操了一辈子心,人到老年依然念念不忘为子孙分担忧愁。但我们呢?给了他那么多不敬,仅仅为他开一次车门,就叫他心满意足,泪流满面。那一弯腰,对父亲来说,是一种孝道和良知,对我来说,是向他及天下所有像他一样的父亲的乞谅和深情致敬啊!五、提炼素材,善用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发掘素材意蕴1、素材: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这些材料并不能都写入文章之中。这种生活“素材”,必须经过作者的集中、提炼、加工和改造,这就是提炼素材。意蕴即人在素材中所见到的意义。我们要善于发掘素材意蕴,写出自己的体验,个性化的体验才能触动心灵。所谓体验就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也就是亲身经历的意思。“体验”是一种认识活动,包含着感受与认识。一般来说,作文中描写的体验,不仅包括生活体验,也包括感觉体验、情感体验、心灵体验等等。写作者要能通过对生活、感觉、情感、心灵等体验的描写,把读者带到特定的场景中,让你的读者也随着你的体验,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这样才能让你的读者在你的作文面前形成深度阅读,走进文字,也走进你的内心世界和你交流,并对你的作文形成再创造,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并进而上升到一种审美体验。可以说,高质量的作文,不可能仅仅停留在所谓的“写生活”层面,尽管你的作文如实地记录了“生活”,但没有刻画出你对生活、感觉、情感、心灵等体验,你的作文同样难以吸引读者。因此,高质量的作文,也只有为你的读者创作出对生活、感觉、情感、心灵等体验,才能真正吸引读者。2、记叙文如何写出自己的体验(1)具体细致的描写,尤其抓住细节描写且描写过程中,倾注写作者浓浓的情感(2)用内心独白表达内心独特的体验和情感(3)用议论抒情写出独特深刻体验感悟的几种常见方式:A将题材放在宏观的高度去思考,写出自己独到的体会认识和感悟。《浸泡过的陈山楂》讲述了一个有关外婆的感人故事——陈山楂的味道“有苦有甜”但在外婆用爱和蜜的浸泡、熬制下变得香甜,让年幼的我感到浓浓的爱,但慈爱的外婆终究还是去世了,没人帮我让陈山楂变得香甜了,而我在外婆的追忆中有了独特的体验感悟:“人生,是一段很漫长的旅程,也许像陈山楂那样,苦多于甜。但人生也没什么畏惧的,因为泡过蜜的陈山楂,很香甜。” 作者站在人生一定的高度的体验感悟比较深刻,读来让人回味不已。B推己及人,由个别到一般,以小见大来书写体验感悟:《踮起脚尖》叙写父母深夜回家,为了不影响“我”二踮起脚尖走路的故事,作者发出如下的体验感悟:\n“朱自清有父亲的背影,史铁生有母亲推着轮椅的身躯,傅聪有傅雷先生殷切的家书,而我,我有什么?我有父母踮起的脚尖!父母是平凡的,父母对子女的爱却是伟大的,是无与伦比的,是一个人一生最大的财富。”这里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进行了升华,由个人体验上升到普天下的父母之爱,使主题更富有深意。C由现象看本质,因事见理,写出材料所蕴含的哲理意义:优秀作文《绿色生活》,文中塑造了一个绿色意识浓郁的“外婆”形象,她的绿色意识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如调整空调温度、垃圾分类、送菜篮子等。作者的体会感悟并没有停留在绿色环保上,而是从“外婆”的身上看到了更深的哲理:“不论是正当壮年还是年逾花甲,不论是在追逐梦想还是享受天伦,乐观、阳光的绿色心态应该是每个人的生活主色调吧。”由绿色的环保的生活方式上升到绿色的心态的高度,从而使文章的主旨更深更刻。3、【学生活动】划出今年中秋节最温情的故事《中秋夜的坚守》精彩的议论抒情处并细加品味。中秋夜的坚守  台风雨的中秋,没了桂花香,没了圆月,更无法踏着金风出游。  不过,不影响我们一家人过节的心情。因为大白难得在家,而且是没有加班的中秋。多少个中秋没有在家一起吃团圆饭了?我不记得。至少,帕比还没有体验过爸爸也在家的中秋节。  下午,冒着雨,我们带着两娃去超市采购。  节日总是和吃联系在一起。一家人一起吃一顿饭,平平常常、琐琐碎碎,便是生活本真。而我家的大白,越来越忙,能与家人一起吃饭的机会越来越少,常常好几天不能回家。  今天,这个台风雨的中秋,我们能一起采购食材,准备中秋家宴。  我们慢悠悠地推着推车进超市。该买些什么呢?我这个厨娘正想着《红楼梦》里的菜式,听到大白的电话响了。  “髂动脉破裂……监护室……”  我隐隐约约听到了几个字。只见大白神色凝重。  刚刚才拿了两包泡菜,大白说:“我要去医院了,我先送你们回家。”  “你今天又不是值班,凭什么要你过去?”我有点生气。  “我要是不去的话,这个人就过不了今晚了。”大白平静地说着。  我无语。生死面前,任何事情都微不足道。虽说是个不相干的人的生死,可偏偏遇上了。医者,不过是想救活一个人而已。  拿着两包泡菜,一家子坐上疾驰的汽车回去。  我们下车后,他便调转车头。  这是傍晚时分,一辆辆车子开进小区,因为中秋团圆饭。  只有大白的车子,向着回家的方向逆行而去。雨水中,白色车子渐渐模糊。  忽然,我的电话又响了。  “帮我到便利店买个粽子、一瓶饮料。我的车子路边无法停车。”大白说。  我买好东西塞进车窗。  “雨天慢点开车。”我说。\n  车子疾驰而去,扬起一路水花,消失在拐弯处。  我知道,他在等红绿灯的时候,就会吃完。因为接下来的快节奏根本没有时间吃饭。为了保证体力,他练就了一个红绿灯能吃完一个汉堡的吃饭速度。  据说,今晚并非只有一台手术。回家睡觉已经不可能了。  这是个普普通通的医生的中秋佳节。与他一样,奋战在生死线上的医护人员许许多多。  没有节假日、没有双休日、夜班之后第二天继续工作。高强度、高压力、零差错,这是工作要求。  能忍受无休止地加班不过是良心与责任驱使。宣读过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并非谎言,一旦宣誓,铭记终生。  就如今天,他若不去,便有一家人在中秋团圆夜上演生离死别。  他能医治,大风大雨便也赶去了。  屋外,风渐悄,雨渐止。  手术室里,应是灯火通明。  里面忙碌的身影累了吗?  汗水是否又湿了手术衣?  我不敢打电话,  怕是惊扰了手术室专注的忙碌。留一盏灯,或许今晚他还能回家。六、整体构思,谋篇布局1、谋篇布局的内涵及准则(1)谋篇布局就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在主题的统帅下,把表现主题的有关材料进行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怎么展开,怎么过渡,怎么结尾,有条不紊地组成完整的篇章。(2)谋篇布局最为重要的准则是要突出文章的主题。谋篇布局要遵循的另一准则是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和人的思维的逻辑规律。谋篇布局须有清晰的线索。谋篇布局须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要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段落与层次安排很重要,过渡、照应也要巧作安排。文章谋篇布局还要讲究开头与结尾。2、谋篇布局的技巧(1)从文章的内部结构着手。任何一篇文章,只要有一贯到底的思路,一脉贯通的逻辑,它就必然有一缕贯穿的线索和脉络。学生写作时,精心布局其内部结构至关重要,它可以使文章结构严密,条理清晰,流畅贯通。a、线索线索就是贯穿在整篇文章中思想感情发展的路线。这种情节线索和感情线索象链条一样,无形地链接着文章里全部的人物、事件和景物,构成一个严谨的艺术整体。线索的安排方式①时间为线索②以人为线索③以物为线索④以事为线索⑤以感情为线索。b、脉络(脉络句)《过秦论》《兰亭集序》《记念刘和珍君》《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2)从文章的外部结构着手\na、层次和段落(段落内部的层次也要注意)如何做到层次清晰?(点面、正反、变换角度、递进等)b、过渡和照应过渡,是指段与段之间的衔接;照应,是指开头与结尾的照应,前后文内部的照应,各部分与题目之间的照应。(3)列写作提纲3、记叙文的结构与情节(一波三折)(1)纵式:主要按时间顺序来组织材料,这种结构多适应于写一件事。a顺叙:即依循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等过程的“自然时序”进行叙述b倒叙:即先把事件结局提到前边来叙述,然后再回头叙述事件的发生发展。(2)横式:主要按中心来组织材料,它多适应于写几件事或几个场景的文章。(3)纵横交叉式:以时间为经、地点为纬组织材料,4、几种常用的构思技巧(1)误会构思法——引人入胜。利用生活中发生的矛盾、误会来构思,塑造人物。如:车上有一位穿着讲究的年青人,不给老人让座,人们都说他,后来下车时才知他是一位残疾人。又如:书店有人拿书,原来是大学生帮忙打工,误会解除,助人为乐。(2)彩线串珠法——以一件事为线索,贯穿全文。例《一副眼镜》,这副老花眼镜是奶奶送给爸爸的,爸爸又送给我,在灯下批改作业,反映了一家三代热爱教育事业。又如《我的十一岁》,以爷爷那年的十一岁是如何过的,爸爸那年的十一岁是如何过的,人的十一岁又是怎样过的,以十一岁为一颗珠子,贯穿全文,反映了人民生活的变化。(3)对比构思法——(1)横向对比,让各种人物都在同一事件中“亮相”,以显示各自的性格。(2)纵向对比,自己这个人物从小到大的性格变化。如:《送给老师的礼物》,不同的学生送给老师的礼物不同,反映了人物的性格。又如《我变了》一文,从我小时是什么样子,到今天是个什么样子,说明自身变化,从一个不懂礼貌变成一个懂礼貌的孩子。(4)分类构思法——对事物分类叙述,对道理分条陈述。如《怪人李二虎》,从名字怪、外貌怪、语言怪,行为怪四个方面来写。又如《雨》,可以从四季的雨不同来写,春、夏、秋、冬四个方面。(5)片断组合法——根据主题需要,选择几个典型的、生动的人物或事件、景物片断来写。如《我的家乡北京》,北京景物太多了,只写了三个重点的片断,天安门、故宫、颐和园的景物来写北京城的风貌。又如《好人李大大》,通过写他的一好、二好、三好三个片断来组织材料。《瞧我这一家子》可以写爸爸一个片断,妈妈一个片断,姐姐一个片断,我一个片断。(6)对话构思法——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组织文章的结构。(7)串点法——所谓“串点”,就是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点”,然后在那个“点”上加以发挥,通过几个“点”所连成的片,就构成了一篇完整的文章。要注意点的数量与联系。《感受中学生活——高三进行曲》①紧张:生活的主旋律②牢骚:生活的小夜曲③希望:生活的狂想曲①片断式连接法(片断式连接法就是将若干个围绕中心选用的典型的、能显示作者独特视角及立意的材料,分别以片断的形式陈列,\n有机组接成篇的结构方法。)②日记式串连法③镜头式布局法(镜头式也叫剪辑式。它将若干个镜头,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展示。)(8)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或突出人物的性格面貌,或凸显主旨,把读者对事件意义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来蟠桃奉至亲。”(9)设置悬念法——悬念其实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卖关子”、“扎包袱”,也就是在文章的开头或者中间设置疑问或矛盾冲突,引起读者某种强烈期待或热切关注,使读者欲罢不能,沉浸到作者创造的情节中。如果作者能在记叙类作文中巧妙地设计出扣人心弦的悬念,就可以使读者产生追根究底的阅读冲动。构成文章悬念的技巧一般为“起悬——垫悬——释悬”。(10)抑扬交错法——就是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将生活素材抑扬交错地组织在一起。通过前后材料的反差,突出表现对象的本质属性,显明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主题的一种构思方法。书信构思法、一波三折法、以小见大法等七、重温经典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到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n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背影》篇幅短小,却具有经久不衰、叩动人心的艺术魅力。首先它构思巧妙有新意,布局凝炼精美。作者把描写的焦点凝聚在一个极普通又典型的细节--父亲的"背影"上。作品开门见山地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文章全篇写提真切感人的父子之情,开头却只说忘不了他的"背影"。这是用诗的具象方法来构思并点题的。但是点题的,作者也没有扣住背影写下去,而是由远及近地、层次有序地描述了祖母的丧事,父亲的亏空,并再三强调父亲对远行儿子的慈爱温情。在这简洁的叙述中,笼上了一层浓郁的悲切气氛,这为下文重点描写父子离别情景作了铺垫,十分自然地为主题的展现起了过渡作用。作品在着力刻画背影时,避免平均着墨,尽量做到浓淡相宜,虚实结合。如作品中除开头以背影点题外,又三次提到背景。第二次是为给儿子买橘子父亲过铁道,作品饱含深情,用笔较重,具体细腻地勾画了父亲的背景,实中有虚。第三次是写离开车站时,父亲一刹那的背影,只虚带一句:"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这淡淡的一笔,将父子不忍分离的悲酸怅惘都活画了出来,是对前面描写的有力补充,这里虚中又有实。第四次则是结尾,作者引用父亲来信中的话说明父亲晚年心境的凄凉,仿佛又一次见到父亲的背影,这完全是记忆中的背影,是多年后由强烈的思念而产生的景象,是幻觉,也是实情,它把全篇情感升发到不可逾越的高峰,并与开头呼应。可见作者非常重视剪裁艺术,紧扣前影这一中心来提炼素材,精心构思,布局详略得当,虚写实写结合,紧凑而和谐地表现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其次,文笔简洁有力,背影描写由表及里地展示了父亲复杂的内心世界。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特写境头,作者没有静止地描绘父亲的背影,而是通过白描的手法,层次分明地先描摹他的形态:身体肥胖、穿着臃肿、步履蹒跚,这简朴的形体素描,不仅给背影提供了实感,而且写出了父亲老态、憨厚。接着作者深情地写出了父亲的一系列动作,字里行间充溢着父亲对儿子的慈爱。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两手攀着","两脚向上缩","身子向左倾"……\n父亲艰难的举动,肥胖的背影打动了儿子的心,使他禁不住落下泪来。这里背影的描写,把父亲对儿子的一腔爱怜之情以及儿子的心理变化和盘托出。第三,抒情和叙事有机结合。《背影》是一篇至情文章,是作者在读了父亲的来信后,"泪如泉涌",感情十分冲动的情况下写成的,作者的感情和父亲的背影完全融在一起了。对于父亲的深切眷念,作品在追叙之中巧妙地以自己悔恨的情绪加以反衬,这样使思念之情格外深沉。第四,用词朴实,口语化,文字简约素淡。体现了朱自清散文自然、朴素、隽秀的风格。全篇用字惜墨如金,话短情深,父亲的话虽然只有六句,却有力地表达了主题。八、实战演练大作文训练:,触动了我的心灵  记叙要选好角度一、教学目标掌握记叙的几个角度,智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结合自己的思想认识,选取最佳角度,完成微作文训练二、教学过程1.导入(1)高中阶段,什么样的记叙文才是上乘之作?条理清楚、人物个性鲜明、感情真挚动人(2)怎样才能做到以上三点呢?选取好记叙的角度2.介绍记叙的三个角度第一人称的记叙第二人称的记叙第三人称的记叙3.记叙角度的优点(1)范文展示我常常把童年在大自然中的陶醉,比拟成一朵长醉不醒的睡莲。细长细长的枝蔓,支撑起我的骨架;圆圆的绿色叶子,编织成我一个个梦的摇篮。我在一条东流的春水中,起伏颤动,每一朵童腮般的粉艳的花蕾里,都藏着我幼小的精灵。我睡卧花丛,任风儿摇摆,任春水颠簸;不管它流向哪里,都流不走我的精灵,我的梦境……待睡莲的花蕾睁开睡眼,则童年的岁月,已被流水驮走,东去的春水,便再也不回头了。——丛维熙《裸雪》作品点评从维熙先生的童年充满诗意,而这种诗意正是通过第一人称的描写手法,将情感传递给读者,使读者身临其境,达到共鸣的效果。角度分析所谓第一人称,就是在作品中以“我”(或“我们”)的身份直接出现,所记叙的都是“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作用:\n第一人称的记叙,便于作者直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起来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自然。(2)范文展示他的精力很充沛,态度和悦诚恳而又善于体贴,声音洪亮自然。他说话时像一个老练的演说家一样的明晰有力,而且能极自如地运用丰富的词藻。他是个第一流的牧师,能够对他所喜欢的人毫无顾忌地畅谈一切,更能够在教训别人时不至引起对方的反感,在强迫别人听从自己的意思时不使别人感到屈辱,有时甚至能够在干涉别人的私事时不显得鲁莽无礼。他的热忱和同情心的源泉,一刻也不会干枯……——【英】萧伯纳《康蒂妲》作品点评萧伯纳对人物的描写是将一些美好的形容词、动词短语通过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使作品获得亮点的。角度分析所谓第三人称,就是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用“第三者”的口吻,将“他”或“她”的经历和事情的变化过程告诉读者作用:第三人称的叙述,不受叙述范围的限制,能较自由广阔地反映生活。(3)范文展示你刚任我们班主任的那一天,教室里54双眼睛疑惑地看着你,54颗心各有各的担心。你讲话了,讲得那样风趣:“我姓王名晚生。名字是父母赐给我的爱心。我是一个小晚孩子,父亲38岁时才捡得的。我今年已经44岁……”你没有笑,我们也没有笑,可谁都觉得怪,互相看着暗暗地笑:这把年纪的人,还这样冲动、真诚、坦率!少男少女在一起,免不了会产生感情共鸣,冒险地撞击爱情堡垒。你却说:“青年人该不该谈恋爱呢?该!青春年少嘛!但是,从历史赋于我们的学习任务看,不能谈;从成功率的分析看,不能谈。同学们一定要互帮互助,真诚友爱。”——尤奋林《为什么我总是想起你》作品点评尤奋林对老师的描写很能打动读者,在内容上,源自对老师深深地怀念,在形式上,则源于第二人称的运用。角度分析所谓第二人称叙述就是文章中频频出现“你”的称呼。作用:①这种方式可以消除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感,使读者觉得亲切、自然。②在人物的对立面说话,便于与描写对象进行感情的交流。使得情感和事件更加集中。便于对人物进行赞美或批评。4.微作文训练高中毕业在即,同桌把纪念册递过来,请你为他(她)写留言,并要求道:“我最喜欢一句古语:‘人唯求旧,器唯求新。’你务必把它用上。”请你按要求为他(她)写出留言。要求:不要显示出校名、姓名等直接暴露身份的信息。不超过150字。5.课堂小结事实上,不论那种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本质上都属于作者视角,只不过是呈现的形式不同而已。各种记叙角度有不同的表达效果,而\n一篇记叙性文章,很少只使用单一的叙述人称,常常是两种或三种叙述人称的交替使用,各有主次、程度的差异而已。在熟练掌握三种人称特点的基础上,根据表达需要选择记叙角度。《写人要凸显个性》教案周至三中王少婷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凸现人物个性的方法。2、学习用多种方法刻画生动形象的人物,凸显个性。过程与方法:鉴赏交流、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丰富情感,以感恩之心树立远大目标,回报父母。教学重点:学习用多种方法刻画生动形象的人物,凸显个性。教学难点:如何凸显人物的个性。教学方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个人,个子不高不矮,身体不胖不瘦,脸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宽不窄,耳朵不圆不长-------你猜他(她)是谁?   又有这样一个人,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一领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直裰,提一柄九齿钉耙 ------你道他(她)又是谁?对于前者,恐怕你苦思冥想也得不出个圆满的答案来,都是,又都不是;而对于后者,相信你一定会脱口而出:猪八戒!千人千面,人的外表是很少有雷同的。对于前者,描写写得怎么样呢?(不成功),没有凸现人物个性,那么什么是个性呢?二、明确概念个性: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们常说一句成语: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其实就是指个性。在浩瀚的文学长河中,许多文学大师创作出来的经典人物让我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如经其事.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的人物描写散发着永久的魅力呢?我们不妨向大师们请教一下。三、欣赏材料一:人物外貌要体现人物个性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孔乙己\n他也真怪,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铅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他的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他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马车,总要叫马车夫支起车篷。 ——别里柯夫 (学生讨论总结为什么对这些人物印象深刻)材料二:肖像描写http://baike.baidu.com/view/.htm1.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硕人》)  2.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带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官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学生片断讨论。) (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有个性的人物肖像描写)材料三:动作描写http://baike.baidu.com/view/.htm巴尔扎克《守财奴》。① 争夺梳妆匣:  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什么东西?"他拿着宝匣往窗前走去。"噢,是真金,金子!"他连声叫嚷,"这么多的金子!有两斤重。啊!啊!查理把这个跟你换了美丽的金洋,是不是?为什么不早告诉我?这交易划得来,小乖乖!你真是我的女儿,我明白了。"......② 临死抓金子:  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的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以下最后的努力要了他的命。他唤着欧也妮,欧也妮跪在前面,流着泪吻着他已冰凉的手,可是他看不见。  师问:两件事共同反映了人物怎样的个性?  生答:守财奴的贪婪。\n吴敬梓《儒林外史》。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中似一日。--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出两个手指头。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你莫不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眼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说:"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知道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一垂,登时就没了气。  师问:哪些动词的使用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分小组讨论)  明确:拿、伸、摇了摇、瞪、点一点、垂。  师问:为了使这些动词更具有表现力,吴敬梓在这些动词前加了怎样的词语?(教师多媒体明确)  口语练习:刻画你熟悉的人物的经典动作(比如:男同学可以写篮球明星,女同学可以写当红歌手,选择你感兴趣的人进行 口语练习)材料四:语言描写http://baike.baidu.com/view/.htm“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儿子眼中的父亲七 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十四岁:“好像有时候说得也不对……”二十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二十五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陈腐不堪。”三十五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百万富翁了……”四十五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商量商量, 或许他能帮我出意……”五十五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在话,他的看法相当高明! 六十岁:“可怜的爸爸! 你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讨论总结一下这两段话的语言,是如何体现人物特征的)四、方法总结1、肖像描写以形传神。2、语言描写言如其人。3、行动描写形神兼备 。名家正是运用了这些法宝凸显了人物个性,才能散发永久的魅力.希望同学们写出“人人胸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的独到、新颖之佳作。五、实战演练到街道、市场观察买货的、推车的、修鞋的……抓住某一个人特有的肖像、语言和动作,把他的个性写下来。板书设计:写人要凸显个性\n1、肖像描写以形传神。2、行动描写形神兼备 3、语言描写言如其人。教学评价: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我采用教师引导,学生鉴赏,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教法上,我将兴趣导入法、诱思质疑法、鉴赏品评法、口语训练法、片段写作法、复习迁移法、合作探究法,落实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过程上,引导学生品评名作名篇,在鉴赏中归纳写作方法,同时先采用仿写﹑口语训练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然后对学生进行课堂限时写作训练,将学到的知识进行固化积累。学生在品读人物个性的同时,积累了写作方法,课堂焕发了生机,教师的潜能,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掘。教学反思:1、教学时间较紧张﹐设计的内容较多2、板书设计较为简单。《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导学案编写:王海风【学习目标】1、领会什么是波澜。2、品味波澜的艺术效果。3、了解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目标阐释】   “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脂砚斋语)中国的园林,往往是叠嶂迥廊,曲水萦绕,在一曲一折之中不断展现“山重水复”,又不断展现“柳暗花明”读(写)文章也是如此。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有张有弛、有动有静、跌宕起伏,波澜曲折才会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   名著名篇在叙事中很注重写出波澜。《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中皆不乏其例。如《水浒传》中的林冲、杨志、鲁智深等人物的命运发展起起落落,作者的巧妙设置令人叹服。   但是,事件本身的波澜,不能生硬为之。要善于利用事件的曲折性、复杂性,并运用一些兴波澜的方法,巧妙地显示出事件的波澜。【技法指导】1.情节突转法   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唯一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乞丐苏比产生了一个到布莱克威尔岛监狱过冬这一变态的心理,继而采取了“吃白食、砸橱窗、耍流氓、闹大街、偷绸伞。”等一系列变态的行为,目的就是让警察把他抓进监狱,然而每次苏比却未能如愿。当苏比听到教堂的“赞美诗”,决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时,情节陡转,苏比却被抓进了监狱。这种戏剧化的结局,形象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社会现实。例:成绩\n   期中考之后,数学老师要公布成绩。他说:“九十分以上和八十分以上的人数一样多:八十分以上和七十分以上的人数也一样多”话一说完,全班一阵欢呼,一位同学追问道:“那么,不及格的人数呢???”  老师不疾不徐地回答:“不及格的人数和全班的人数一样多。”  这个故事就运用了情节突转法。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2.设置悬念法   悬念法又称关子。它是作者为了激发那种“紧张与期待的心理活动”,在行文中有意采取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手段。这种手段包括“设悬”和“解悬”两方面。所谓“设悬”就是设置悬念,即在情节发生发展的关键时刻或人物命运攸关的重要关头,叙述戛然而止,转叙他事。从而引起读者强烈的寻根问底的兴趣。所谓“解悬”也叫“释悬”,就是指在情节发展的特定阶段,通过矛盾的解决,揭示事情原委和人物命运的结局,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以满足。   设置悬念的方法有以下三种:①倒叙法。即利用突出事件结果的手段设置悬念,使读者知道导致这种结果的事件的起因及发展过程。②反常法。利用人的反常言行设悬念,使读者产生急于了解导致这种反常言行的原因的期待心理。③切隔法。把不同线索的事件交织起来。从某一具体事来说,就是中途中断叙述,转叙他事,以引起读者的期待心理。这是我国古代章回小说普遍使用的一种技法。例如:只借一美元   一位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   “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着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   “我想借点钱!”富豪回答。“可以,您想借多少呢?”“一美元。”“一美元?只借一美元?”贷款部经理惊诧地看着他。“是的,我只需要借一美元。可以吗?”“当然,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是可以的。”经理彬彬有礼地说。“好吧。”那人从皮包里取出一沓股票、债券放在桌上:“这些票据做担保可以吗?”   经理清点之后说:“先生,总共50万美元,做担保足够了。不过……先生,您真的只借一美元吗?”   “是的。”富豪不动声色地回答。经理干脆地说:“好吧,请办理手续。年息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一年后我们便把这50万美元的股票、债券都还给您。”“谢谢!”富豪办完手续后,从容离去。   一直在一旁观望的银行行长怎么也不明白,一个拥有50万美元的人,怎么会跑到银行来借一美元呢?于是,他追了上去,大惑不解地问这位富豪:“对不起,先生,我想问您一个问题。这实在弄不懂,您拥有50万美元的家当,为什么还要借一美元呢?”   “好吧,我可以把实情告诉你,我到这里来办事,需要一段时间,随身携带这些有价票据很不安全。这曾到过几家金库,想租他们的保险箱,但租金都很昂贵。我知道贵行的保安很好,所以就将这些票据以担保的形式寄存在贵行。况且借款利息很便宜,一年只要支付6美分……”\n   行长恍然大悟:有头脑又有金钱的人是幸运的,他们能用头脑支配金钱;而只有金钱没有头脑的人则是不幸的,因为他们的头脑被金钱所支配。 3.铺陈误会法:   “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错误理解。这种错误理解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感情等等都朝着意外的方向发展,从而掀起事件的波澜。应该说,误会的产生大多是出于偶然,但如果能用偶然的误会来表现某些必然的事物,往往会有非常好的效果。  新学期伊始,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我见一小女生站在一个大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撑。  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背不动就滚吧!”  我一听此言,登时怒从心头起,放下箱子,怒视着她。那女生愣了几秒钟,才满脸通红地指着箱子的底部对我说:“我指的是轮子。” 4.抑扬交错法   “抑”,就是抑制,对人、事、物进行贬抑;扬,就是扬起,对人、事、物进行褒扬。抑扬法有两种;一是欲扬先抑,二是欲抑先扬。前者如《林黛玉进贾府》。写贾宝玉,先由王夫人介绍,称他是个“孽根祸胎”、“混世魔王”;次写黛玉母亲曾说过他“顽劣异常,极恶读书”;再写林黛玉猜想他是位“惫懒人物,懵懂顽童”;最后引出两首《西江月》词正话反说,赞颂了他的叛逆精神。前三次写是抑,最后一次是扬,以贬抑来突出褒扬。后者如《明湖居听书》。写黑妞说书,先写她唱腔“字字清脆,声声婉转”;接着写听众的评价:“她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在这里,写黑妞唱腔“清脆”、“婉转”,正是为了彰显黑妞唱腔的不完美。例:求职始末(抑扬交错)  大学毕业才两年的舒平下岗了。  为了生活,舒平不得不四处奔波,终于一家有朋友的公司答应他去应聘。在复试时,他与一位业务经理因意见上的分歧而发生了争执,他那桀骜的个性使他的言语犀利而偏激,令经理十分尴尬,结果他落榜了。  舒平连遭重创,心灰意冷。想到年迈的父母正巴巴地盼着享儿子的福,想到相恋两年的女友因自己境况不佳而常闹分手,想到自己才华横溢而无处施展,他绝望了,踏上了一条不归路……  恰到此时,那家公司的朋友找到他,将他从死神身边拽了回来,同时带给他一张一聘请书。原来那位经理经过冷静的思考,认为舒平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决定高薪聘用他。舒平躺在病床上,通过电话与家人分享自己的喜悦。   第三周星期一,舒平早早地来到公司门前,却见一张通告赫然映入眼帘:“鉴于舒平先生心理承受能力太差,本公司决定予以解聘……” 威胁(欲抑先扬法)  [俄]契诃夫   有一个贵族老爷的马被盗了。第二天他在所有的报纸上都刊登了这样一个声明:“如果不把马还给我,那末我就要采取我父亲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过的非常措施。”\n威胁生效了。小偷不知道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不过他想着可能是某种特别可怕的惩罚,很害怕,于是偷偷地把马送还了?能有这样的结局,贵族老爷很高兴。他向朋友们说,他很幸运,因为不须要步父亲的后尘了。   “可是,请问你父亲是怎么做的?”朋友们问他。   “你们想知道我父亲是怎么做的么?好吧,我告诉你们……有一次他住旅店时,马被偷走,他就把马肚带套在脖子上,背着马鞍走回家了。如果小偷不是这样善良和客气的话,我发誓,我一定要照父亲那种做法去做!” 5.巧埋伏笔法   伏笔,就是指作者对文章中将要出现的具有关键意义的人或事作的提示或暗示。与这种提示或暗示呼应的就是照应。有伏笔就有照应。伏笔的巧妙使用,使波澜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被一根时断时续、明断暗续的主线贯穿始终,脉络分明,结构更加严谨。   课文示例:《项链》(莫泊桑)   《项链》中多处为马蒂尔德丢项链埋下伏笔如《项链》中对项链是假货的暗示:玛蒂尔德借项链时,其女友佛来思节夫人很随便的态度,说明此项链的并不贵重;失项链后,玛蒂尔德夫妇拿着盛项链的盒子找到那家珠宝店时,老板说他没有卖出这挂项链,只卖出这个盒子,说明盒子和项链不是原配,项链有可能是假的;还项链时,佛来思节连打开看都没有,再一次说明原项链并不贵重。) 6.巧用张弛法   许多古今中外的名著,无论是鸿篇巨著,还是短篇杰作,那富有起伏的情节,时而骇浪滔天,时而风平浪静,令读者时而凝神屏息,时而舒眉吐气,始终牢牢地扣住读者的心弦。其重要原因就是作者们善于安排文章各部分的内容,使紧张部分和平缓部分有机交叉,做到有张有弛,欲张故弛,张弛有度。   课文示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故事开端用“欲张故弛”的笔法,写林教头沧州遇旧知,善良安分,这是“弛”,接着写陆虞侯密谋害林冲,林冲怒不可遏买刀寻敌,这是“张”,读者的心悬了起来。接着写林冲三五日“未见消耗”,“自心下慢”,不久又接管草料场,苟且偷安的故态复萌,情节又趋平缓,读者悬着的心也放下来,这就又形成一个“弛”。陆谦火烧草料场,林冲忍无可忍,手刃仇敌,这又是一个“张”。奸贼受惩,英雄雪恨,读者为之扬眉吐气。整个情节就是这样一张一弛,疏密有致,紧紧攫住了读者的心。 【鉴赏示例】钥匙  我转学时间不长,已经感到压力了。这里的同学都很注重成绩:学得好的受人尊敬,相反,就抬不起头来。我很努力,语文不错,可数学成绩却比较差。我很着急。  眼看就要期末考试了。班主任老师让我请同桌、班上数学最棒的同学帮助我复习。她的语文不怎么好,我们俩正可以互相帮助。我跟同学们还不太熟,可对她印象挺深。她白白净净,很文雅。她有个习惯──爱笑,笑得厉害了,就要流泪,尤其是听我说笑话的时候。  放了学,我马上把老师的意思告诉她。她听了,微微一笑,低头想了想。\n“行啊,不过,这两天我的事挺多……”  “那,怎么办呢?要复习也就在这两天了。”我不想让她为难。听说她考试前总要列一个详尽的复习提纲,我就说:  “这样吧,先借给我你整理的复习提纲吧,我明天就还你。”一边把我整理的语文复习要点给了她。  “行啊,”她笑着接过我的《要点》,“可我把提纲放在家里了。你看……”  “没关系,我跟你取一趟吧。”  “我家可远呢!”  “不怕,我有月票。”  “那……好吧。”  我们上车了。大概是两个人就伴儿的缘故吧,说说笑笑的就到了。估计不过是五六站的路。  这里是一片新建的住宅区,一栋栋高大的楼房挺立着,真神气。我忍不住问:“你家在哪栋楼?”  她朝前边示意了一下,我顺着看过去,有好几栋呢,“到底是哪个呀?”  “嗯,从这儿数,第四栋。”那是一栋六层大楼,楼身略带粉红色,“真好看。你住几层?”  她又微微一笑。“你猜猜?”  “一层?……二层?……嗯,四层?……怎么还不对呀?”  “六层。”她说。  “那,是哪扇窗子?”我望着六层上的那些窗户,“是那扇摆着花的吗?”她笑着摇摇头,“是那扇开着玻璃窗的吗?”她还是摇头。“哦,我知道了,是那扇挂着黄色窗纱的吧!“她含笑默认了。  我高兴地说:“多漂亮的黄色呀!是你自己选的吧?”“嗯,不过,那种颜色叫鹅黄,是黄色里很淡雅的一种。”  哦,原来一种颜色还分好多样哪。看看那窗纱,又看看她,我不禁拉着她的手,上楼──倒像我是主人了。我们说笑着上了六楼,到了左边的门前,她停下了,打开书包找什么东西。  我问:“怎么啦?”  她又翻了翻书包后面的夹层,终于抬起头来,苦笑着说:“真对不起,我忘带钥匙了。”  我真有点失望,要走;可一想她得等她家人下班回来才能进去,一定很寂寞,就想陪她一会儿。她半急半笑着让我走,我不肯。  我忽然想起个笑话来,就讲给她听:四个旅客赶了很多的路,好不容易回到旅社,可是电梯坏了。只得一层一层地爬。她们住在第四十层。为了减轻疲劳,规定每人讲一个故事。等轮到最后一个人讲了,他们也上到了第四十层。大家就要这个人讲一个最简短而又最悲伤的故事。那人把眼一瞪说:“我把咱们房门钥匙落在楼下的汽车里了。”  她听了,捂着嘴咯咯地笑了起来。不一会儿,就流眼泪了。她赶快从兜儿里掏出手绢儿──“当啷”,一个发亮的东西蹦出来,掉在地上。天色暗了,那个东西却更刺眼。她愣着,刚才那一丝笑纹却僵在嘴角上。  愣了好久,我俯下身去,捏起那枚发亮的东西,放进她有些颤抖的手上。她开了门,刚跨进去,“咔”\n,猛地把门碰上了。我呆呆地站着,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  这篇文章情节很完整也很曲折。文章刻画的“她”是“班上数学最棒的”,但心地狭窄,唯恐人家超过自己,因此当“我”向她借复习提纲时,她先以“我把提纲放在家里了”、“我家远着呢”作托辞,最后竟以“忘带钥匙”来假托,不肯借。情节屡次转折,较能吸引读者:  1、文章用“情节突转法”来构思情节,钥匙的出现是文章的高潮所在,在结构上形成了奇峰突起、江河陡转之势,它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2、用伏笔和照应的手法写她的“笑”和“流泪”,这是显示作品内容的连续性、完整性的重要手段,也是使行文曲折的有效方法。  3、在高潮来临前,作者不惜笔墨、不厌其烦地描写问楼、认房、上楼、讲笑话等内容,为情节的高潮蓄势,不断强化读者的期待心理,使矛盾爆发情节突转时具有飞瀑流泉从天降的艺术效果,造成读者心灵的强烈震撼。  4、运用了误会法。文章中的“我”对她的屡次托辞,不仅不生疑,反而信以为真,使情节步步发展,层层铺垫,引人入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