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词语 76页

  • 2.10 MB
  • 2022-08-18 发布

高中文言文词语

  • 7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文言文词语实词虚词\n实词\n第一组\n爱1.爱护宽厚而爱人。《过秦论》2.吝惜不爱珍器,重宝肥之地。《过秦论》3.恩惠古之遗爱也。《左传》4.疼爱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越太后》\n安1.疑问代词:怎么。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2.形容词:安适。君子食无求饱,君无求安。《论语·过而》3.动词: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瑞夷》4.疑问副词:哪里。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5动词:养生。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n兵1.名词:兵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过秦论》2.名词:军队。赵奢之论,制其兵。《过秦论》3.名词:战略,战术。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过秦论》4.动词:进军。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荆轲刺秦王》\n朝1.状语:早上。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2.动词:上朝。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3.名词: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4量词:天。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孟子·告天下》\n除1.动词:拜官,授职。除臣洗马。《陈情表》2.动词:解除。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3.名词:殿阶。登自东除《西京赋》4.动词:修治。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王人墓碑记》\n辞1.动词:辞别。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荆轲刺秦王》2.动词:拒绝。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3.动词:计较。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4.古代的一种文体。归去来兮辞\n第二组\n殆形容词:1.“危险”知己知彼,百战不殆2.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3.通怠懈怠农者殆则土地荒副词1.表猜测或不肯定,大概恐怕“郦园之所闻,殆与余同,而尽之不详”\n当1.对着,面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2.判决,判罪“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苏武传》3.担当,担任“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4.应当,应该“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5将要,将“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n道1.方法,途径“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过秦论》2.道德,道义“伐无道,诛暴君”《陈涉世家》3.道理,学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4.说,谈论“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赤壁怀古》\n发1.出发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2.兴起,发迹“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3.发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苏武传》4.拨动“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张衡传》5.展开,打开“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n鼓1.鼓乐声“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永遇乐》2.动词.弹奏乐器“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廉颇蔺相如列传》3.击鼓进军“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曹刿论战》\n故1.衰退,衰老“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2.故意“将慰醉,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3.仍然,仍旧“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孔雀东南飞》4.因此,所以,连词“太守与宾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又年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n第三组\n固1.名词:险要的地方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过秦论》2.动词:使······坚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孟子》3形:(1)坚固固若金汤(2)顽固,固执(3)坚定,坚决(4)鄙陋,浅薄4.副词:(1)坚持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2)本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3)固然(4)必定(5)难道5连词:通”故“,因此,所以\n过1、过错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2、经历,过程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间汉使,具自陈述《苏武传》3、经过过尽千帆皆不是4、超过,胜过年过九十5、犯错误过而能改6、加罪7、失8、拜访,探访9、过分10、次,遍11、特殊用法:过秦论“过”指评论…..的过错\n假1.动词:1)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2)凭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3)宽容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北史魏世祖纪》名词假期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复合词:假借:宽容,原谅愿大王少假借之《荆轲刺秦王》形容词:虚假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n1.名词:(1)中间;当中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2)期间;年间.指时间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3)短暂的时间2.量词:用于计算房屋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归园田居》3.动词(1)间隔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2)挑拨离间馋人间之,可谓穷矣。《史记》(3)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口技》(4)走小路;走近路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4.副词:(1)私下,暗地里侯生乃屏人间语。《史记》(2)断断续续予在患难中,间以涂记所遭。《<指南录>后序》间\n就1.成功轲自知事不就《荆轲刺秦王》2.就任,就职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3.接近,将要三径就荒《归去来兮辞》4.登上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史记·魏公子列传》\n举1、抬起,举起举头望明月《静夜思.》2、推荐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陈情表》3、举行,实行今之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4、占领,攻下南举汉中《过秦论》5、成功,完成何不做衣裳,莫令事不举《孔雀东南飞》6、举动,行动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孔雀东南飞》7、提出,举出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远《史记.屈原贾谊列传》8、科举9、举动10、尽,完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n第四组\n绝1、断;断绝未至身,秦王惊,自身而起,绝袖。《荆轲刺秦王》2、极,非常以为妙绝3、超越,飞越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蜀道难》4、横渡,横穿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5、陡峭的独与边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游记》6、名词绝句七绝,五绝7、全然\n名1、有名的,著名的家军作宰,路出名区《滕王阁序》2、名称,名字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逍遥游》3、名声,名望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4、名义,名分慎器与名《左传.昭公三十二年》5、命名,称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离骚》\n穷1、完结,尽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2、寻求尽头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3、处境窘迫,艰难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n胜1、禁得住,能承受沛公不胜杯酌《鸿门宴》2、尽不违农时,谷物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3、超过此时无声胜有声《琵琶行》4、胜利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5、优美的,盛大的躬逢胜饯《滕王阁序》附:胜地:有名的地方胜友:良友,好友\n使1.派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烛之武退秦军》2.让,使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3任命使子婴为相《鸿门宴》4出使王曰:“谁可使者?”《廉颇蔺相如列传》5使臣,使君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廉颇蔺相如列传》\n书1.写,记载相如顾召赵玉史书曰《廉颇蔺相如列传》2.书信得雁,足有系帛书《苏武传》3.书籍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4.字,文字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陈涉世家》5.书法,书法作品惟善书,家藏王羲之,献之,褚遂良书至数百卷6.公书,文书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辞》\n第五组\n属1、连接,连缀衡少属文,游于三辅《张衡传》2、通“嘱”,嘱托属于作文以记之3、隶属十三学的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4、掌管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也5、类忠之属也,可以一战6、等,辈若属皆且为所虏7、系,是查明属实,事属可行\n通1.贯通,通到初极狭,才通人《桃花源记》2.流通凝绝不通声渐歇《琵琶行》3.沟通,交往不与秦塞通人烟《蜀道难》4.通晓,学识渊博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5.互相派遣数通使相窥观《苏武传》6.量词,遍事事四五通《孔雀东南飞》7.普遍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师说》\n恶Wù1.憎恶;讨厌2.嫉妒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3.中伤;说人坏话\n1.动词:感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2.动词:道歉,认错项伯许诺,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鸿门宴》3.动词:辞别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4.动词:告诉,告诫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谢\n虚词\n而1(连)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承接关系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2(连)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并列关系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3(连)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转折关系郦员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不详。《石钟山记》4(连)连接修饰语与中心词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5(连)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n6(助)表感叹7(代)通“尔”。你,你的8(动)通“如”。好像9(连)通“如”。如果10(名)通“能)。1).才能德合一君,而征一国。《庄子·逍遥游》2).能够\n夫Fū1.成年男子2.丈夫老而无夫曰寡Fú1.那个,那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表感叹莫知我也夫3.用在句首,引发议论或表示对某事进行判断夫战,勇气也\n第六组\n盖1.遮阳避雨的用具日出初大如车盖。《两小儿辩日》2.假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赤壁赋》3.大概是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4.大约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5.盖子覆盖周密无际《张衡传》\n6.盖住盒盖隆起,形似酒樽。《张衡传》7.原来是盖一癞蛤蟆《童趣》8.超过力拔山兮气盖世《史记·项羽本纪》9.放于句首,无实义盖愈穷则愈工《梅圣俞诗集·序》\n乎1、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n乎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n乎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④吾尝疑乎是。(乎:对。)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n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以其无礼与晋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n其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n其(三)用作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①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五)与“何其”连用。译为“多么”。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n是是:作指示代词,与“此”同义,“这、这样、如此”之意。这是文言词语“是”在古代书面语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用法,且这种用法一直保持到现在。请看下面的例子:(1)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故也?以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墨子?非攻(上)》)“是何故也”与“此何故也”义同,“是”即“此”,作该句主语。\n(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寡人之于国也》)“是”,指示代词,复指“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作主语。(3)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同上)“是”复指上句“非我也,岁也”这种说法,作主语。(4)是时,上未立太子。(《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5)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兰亭集序》)\n(6)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左传?宫之奇谏假道》)“是”作指示代词,常与其他一些词合用,构成固定的习惯用语。如“是以”、“是故”、“于是”等等。(7)太伯不从,是以不嗣。(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7)(8)两句中,“是以”“是故”均为“因此”“所以”之意。\n所(一)名词,处所,地方。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②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二)助词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n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①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所以: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n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所谓:所说的。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n所在1.到处。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2.所在之处,处所。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n为(一)动词。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n为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2.以为,认为。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3.判断词,是。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n(二)介词。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n为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4.对,向。①为之奈何?(《鸿门宴》)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n为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n第七组\n焉1、哪里,怎么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2、乃、才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3、语气助词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4、相当于“之”以侯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5相当于“于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n耶1、句末语气词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父亲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兵车行》\n也语气助词,常用于句末,表示各种语气(1)表肯定: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2)表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感叹: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n以一.介词1.表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例:愿以五十城请易壁《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勇气闻于诸侯(同上)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2.提宾作用,“把”例:秦亦不以城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因为,由于例: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n二.连词1.表顺承例:谨拜表以闻《陈情表》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兮辞》2.表目的例: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3.表修饰,连接状语和中心语三.通“已”,1)已经固以怪之矣2)止无以,则王乎四.助词1)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2)起调整音节作用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n矣语气助词:1.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赤壁之战)事急而不断,祸至而无日矣!(赤壁之战)2.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用于感叹句,助感叹,讥刺,赞颂语气)3.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用于祈使句,助请求,劝勉,禁止语气)4.年几何矣?(触龙说赵太后)(用于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n与1、作介词相如闻,不肯与会《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连词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廉颇蔺相如列传》3、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无乃尔是过与?4、动词,可译为结交,亲附与赢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n第八组\n哉1、表示感叹语气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表示疑问语气而此独以钟名,何哉?3、表示反问语气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n则作名词:1)准则,法则愿依彭咸之遗则《离骚》2)等级坤作地势,高下九泽《汉书叙传》班固2.作副词:1)乃,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2)仅仅;只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劝学》作动词:效法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周易·系辞上》\n4.作连词:1)就;便。表示承接关系。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2)假使;如果。表示假设关系。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记·高祖本记》3)就。表示并列关系。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4)却;可是。表示转折、让步。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5.作助词:1)无意义淇则有岸,隰则有泮2)表示疑问,相当于“呢”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故也。。\n者一、代词1.指人,物,事,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或“的人”“的事情”“的东西”。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者”附在动词“学”后,指“古代求学的人”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组成名词性结构,表示“借助船只的人”2.用在数词后,译为“个”,“样”,可根据上下文翻译此五者,邦之蠹也指“此五种人”《五蠹》\n3.用在“今””昔“等时间的后面,可译为“……的时候”也可不译。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译为“……的时候”《史记项羽本纪》“近者奉辞伐罪”“者”可不译4.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判断,可不译师者所以传到受业解惑也,------译为”老师”《师说》5.放在主语之后,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也可不译。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意为我等远离亲人来侍奉您的原因《廉颇蔺相如列传》\n之一、用作代词(1)代人、代物、代事多是第三人称,作宾或兼,不作主语公从之臣愿将谒之人非生而知之者(2)指示代词,近指“这”,常作复指性定语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3)活用作第一、二人称“你””我“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用作助词(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的“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得”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n(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4)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信德也(鸿门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5)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句末,或用于三字之间,构成四字短语何方圜之能固兮?夫孰异道而相安?(离骚)(6)用在表时间的分句中代状语,常与“也”字呼应,当于“……的时候”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三、动词,“到~~~去“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