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教学研 37页

  • 287.50 KB
  • 2022-08-18 发布

高中文言文教学研

  • 3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文言文教学研究海门市教师研修中心教研室陈永平\n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文言文阅读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且难度相当大,尤其从初中到高中,跨越性很大,学生普遍反映难以适应,教师也普遍感到难以入手,文言文阅读教学效率低下。再加上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以主题组元的,必修教材1—5中只有必修三中“寻觅文言津梁”是单独组元的,其余的文言文散见于各个专题中。\n必修一(4篇)获得教养的途径(问题探讨)  ◎ 求学之道 劝学(节选)/荀子    师说/韩愈像山那样思考(活动体验)◎ 感悟自然   赤壁赋/苏轼    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n必修二(2篇)历史的回声(文本研习)◎后人之鉴六国论/苏洵阿房宫赋/杜牧\n必修三(9篇)号角,为你长鸣(文本研习)◎烈士的抉择指南录后序/文天祥 五人墓碑记/张溥◎殉道者之歌离骚(节选)/屈原寻觅文言津梁(研习·活动)◎因声求气烛之武退秦师/《左传》谏太宗十思疏/魏徵◎仔细理会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鸿门宴/司马迁◎融会贯通秋水(节选)/庄子 非攻(节选)/墨子\n必修四(5篇)我有一个梦想(文本研习)◎经世济民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英名与事业《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孙文笔落惊风雨(文本研习)◎文以气为主滕王阁序(并诗)/王勃秋声赋/欧阳修\n必修五(7篇)此情可待成追忆(文本研习)◎如泣如诉陈情表/李密项脊轩志/归有光直面人生(问题探讨)◎生存选择报任安书(节选)/司马迁渔父/《楚辞》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问题探讨)◎心连广宇逍遥游(节选)/庄子兰亭集序/王羲之\n必修教材中共有27篇文言文,散见于5册10个专题14个板块中,涉及的学习方式也不一样。其中“文本研习”共5个专题,“问题探讨”3个专题,“活动体验”1个专题,“研习·活动”1个专题。\n,“文本研习”主要是提供典范性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侧重于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方法:多从语言入手:加圈点、写批注、作摘录、品效果、谈心得、说体会等\n问题探讨:总体感知文本内容学生围绕人文内涵发现问题组织探讨解决问题、总结归纳\n“求学之道”(《劝学》、《师说》)1、两篇文章分别从什么角度来谈获得教养的途径?在对学习规律性的认识上,两篇文章有无共同点?2、两篇文章都谈到学习的重要和学习的目的,试与黑塞的观点比较,你更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3、青出于蓝而青于蓝,从师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超越。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n第三,“活动体验”则引导学生围绕专题的人文内涵和学习要求,结合具体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侧重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n《史记》选读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学究天人 体贯古今不虚美 不隐恶读其书想见其人摹形传神 千载如生善叙事理 其文疏荡正史鼻祖 文章大宗\n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论说书信杂记山水游记赠序书序传记祭文寓言\n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08卷)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听:准许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迫:逼近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壁:营垒D,或多惶惧,失其常度度:考虑\n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的一组是(08卷)①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②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③军士激怒,人倍其气④敢轻冒进兵者斩⑤汉乘利进逼成都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A.①③⑥B.①②⑥C.③④⑤D.②④⑤答案:B③虽写士气,但只是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④写吴汉警告进兵者,与激励士气无关。⑤写吴汉的军事决定,与激励士气无关。\n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D.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答案】CC项概括的意思在时间上存在错误。从“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可知,“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之后,才与刘尚的队伍回合。【简评】错误项所涉事件比较单一,缺乏一定的跨度,容易识别,难度偏低。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08卷)\n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2)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3)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答案】(1)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2)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3)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n学生胡乱翻译,对基本的人物、情节、内容都搞不清楚。不会联系上下文翻译。全省翻译得9分的仅118人!0分的21.19%;2分的23.1%;3分的6.1%;4分的17.4%;5分的11.6%;6分的8.4%;7分的9.5%;8分的2.5%;9分的0.023%。全题得分3.3分,得分率36.67%\n2009年江苏文言文试题文言文阅读,取材发生重大变化,与兄弟省市卷趋向一致:关注本土文人小品。《书沈通明事》以简洁的叙事为主,用精当的议论收尾。作者汪琬,清初三大散文家之一,其文风,一般论者认为受欧阳修影响,其文章“简洁有气,似柳子厚”,选文是其代表作之一。\n09年文言文翻译题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⑴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⑵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⑶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参考答案】⑴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⑵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彭子篯)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⑶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什么原因)呢?\n10年文言文翻译题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3分)【参考答案】(1)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评分建议:①大意对,语句通顺。(2分)②“甚矣”前置(1分)评分补充细则:文意分开打分,每一部分1分。“敛”翻成埋葬类词语亦可,“甚矣”翻成程度副词即可。\n(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4分)(2)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评分建议:①大意对,语句通顺。(2分)②以:因为。(1分)③“抑吾妻之助也”表示肯定。(1分)评分补充细则:文意分开打分,每一部分1分。“累”当为焦虑、疲倦类词语即可。后一语气只要是肯定,“抑”翻成揣测语气词,是正确的。\n(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耶?(3分)(3)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评分建议:①大意对,语句通顺。(2分)②“贤隽”。(1分)评分补充细则:文意分开打分,每一部分1分。“贤隽”翻成贤良、贤能类词语即可。\n古文翻译得分低下的原因原因之一:学生对古文翻译古诗鉴赏缺乏兴趣。原因之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中古诗文的编排不尽合理,缺乏必要的衔接与梯度,学生无法从中形成系统的知识和完整的能力。原因之三:教师教学方法单一、陈旧,教学效率低下。\n一、让学生了解学习古诗文的重要性,激发阅读兴趣,增强阅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二、加强诵读品味,形成良好语感。《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n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长期的规范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夏丐尊先生有一段话对语感的作用做了深入浅出的解释。他说:“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两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两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说不尽的意味吧。”\n有了良好的语感,可以帮助我们凭直觉经验对语言做出敏锐的感受和瞬间的感悟,所以培养语感也是提高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重要举措。语感强调的是个人的经验、个人的感悟、个人的语言修养。一个人的言语能力的成熟,具体表现在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对言语文字的感悟能力,用言语思维的敏捷程度,用言语表达的准确、快速能力。语感敏锐的人,往往能迅速、直接地捕捉到文字信息的丰富内涵、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所以语感能力的强弱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质优劣的重要尺度。\n怎样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呢?首先,要加强诵读指导,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所谓阅读,即从别人的外部语言向自己的内部语言过渡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看,阅读是感知、思考、评价、判断、想象、推理和解决问题等一系列过程和行为结构的总和。尤其教师指导下的诵读是一种扎扎实实学习古诗文的好办法。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当时作者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这不仅因为诵读时对于写在纸上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味,变成活的语气,而且因为教师的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只能使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学生的朗读是活的,在朗读的过程中有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如同给作品以生命。\n在诵读中,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声的语言,学生更容易感受作品的感情美、景物美、人物美、语言美。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自我的情感体验所产生的效果远非教师的启发诱导、理性分析可比。课堂上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地全身地投入“读”,就会得其语意正误感受、语言形象感受、情感色彩感受。如以《登高》的教学而言,若让学生不断朗读,以至背诵,他们就会渐渐地从诗歌所营构的高远壮阔的意境中感知到秋江景色,进而领悟到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以及抱负无成的怅恨。只有通过反复朗读,语言的分寸感、畅达感、情味感、美感等才能奔涌而来,这样便形成了学生正确的语感。\n在重视诵读的同时,要力争把那些文质兼美的名篇背诵下来。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阅读面的扩大,背诵的名篇越来越多,对古诗文的语言感知能力会越来越强,古诗文的阅读水平就会越来越高。而且这些优秀的篇章储存在学生的脑海里,就会组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情感体验中,成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精神养料,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n其次,以读促思,品味语言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理性思维的参与。因此,阅读教学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思多想,在思考揣摩中让学生体验语感。教师要紧扣文章特点,准确选择典型字、词、句中语感因素较强的品味点。如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学会推敲传神的字眼,品评优美的句式,领悟含义丰富的句子,来达到对语言文字的情味与意趣的感悟和领会,达到对语感的有效训练。\n方法之一 在比较中揣摩,增加语言积累,精确理解语言。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如果说创设情境体验语感属于感性的话,那么比较思辨的方法则能推动学生语感能力向着理性升华。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08年高考文言文翻译第一小题: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注意引导学生对常见文言实词进行比较揣摩,精确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学生的翻译能力就会大大提高。\n方法之二 在联想想象中品味,感受体验语言的形象性。语感的产生需要长期生活经验和阅读的积累,需要众多知识的储备。当学生感知语言时,教师如果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有效地启动学生认识结构中的“相似块”信息,使两者偶合、同化,学生认知结构与古诗文之间的“结构差”就能尽力缩小,语感活动就会畅通无阻,那么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更加完善。\n如2007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第一小题问:“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这两句诗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因此,这两句诗包含了三种情感: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而考生由于缺乏联想与想象能力,只能答出一种或两种情感,很少有人答全。\n三、加强古诗文课外阅读指导,拓宽学生视野,丰厚古诗文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大量地阅读经典古诗文,不断地积累中华古典文化的精华,才能开拓视野,丰富语言,提高语文素养,提振民族精神。因此,教师应利用一切机会,向学生推荐古代诗文。例如,每天阅读一首古诗或一篇简短的古文,或者在教学古代作家的作品时,向学生推荐这位作家的其他作品,还如在教学《〈史记〉选读》时,建议学生通读《史记》,在教学《唐诗宋词选读》时,推荐宋诗让学生阅读,以比较唐诗与宋诗的差异。如果在三年高中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坚持这样做,就会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就会积累几百首古诗和大量的古文,不仅能轻松地应对高考语文试卷中的古文翻译、古诗鉴赏,而且对自己的终身发展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n谢谢各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