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怎么学 20页

  • 1.26 MB
  • 2022-08-18 发布

高中文言文怎么学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文言文学什么K一(15、16)2018.09\n文言基础知识总汇一、文言实词与虚词二、常见文言句式及其用法\n文言实词定义:在文言文中,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常见的文言实词的考查范围,包括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偏义复词和词类活用。其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字和词类活用是重中之重,考生需要重点掌握。范围: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n实词:一、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文言文学习中最普遍也最重要的一项,掌握一词多义是于都文言文的重要基础。一般情况下,文言文的一个词往往有多个含义,这些意义一般由其本义和引申义构成。词的本义就像树的主干,而词的引申义就是从主干上延伸的枝丫。所以,一般而言,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着或近或远、或隐或显的关系。举例:故:原因,缘故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孟子>二章》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旧的知识)《<论语>十则》③广故数言欲亡(故意)《陈涉世家》④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曹刿论战》⑤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样)《狼》⑥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扁鹊见蔡桓公》\n高考120个文言实词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次、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固、顾、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n实词:二、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知识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例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愉快对镜帖花黄。“帖”(tiē)通“贴”\n实词:三、古今异义字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古今异义字主要有一下几种现象:(一)、词义扩大如“江”“河”,在古代仅指“长江”、“黄河”,在现代汉语中则泛指一切河流。(二)、词义缩小如“臭”,在古代汉语中泛指一切气味,不分好坏,而在现代汉语中则仅指不好的气味。(三)、词义转移\n实词:如“涕”在古代指“眼泪”,在现代汉语中则转移为“鼻涕”的意思了。(四)、词义弱化如在古代汉语中,“疾”和“病”是有区别的。小病为“疾”,大病才为“病”;但在现代汉语中二者的意思相差无几。(五)、词义强化如“恨”,在古代史“遗憾、不满”,现在则强化为“仇恨、怀恨”。(六)、感情色彩变化如“爪牙”一词在古代表示得力助手,是褒义词;但在现代汉语中则表示是坏人的帮凶,是贬义词。(七)、名称说法的改变“目”换成“眼睛”,“寡”换成“少”。“吾”换成“我”\n实词:四、偏义复词定义:文言文中一类由意义相对、相反或相近、相关语素构成的双音字,其中只有一个语素代表这个双音字的词义,而另一个语素起陪衬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偏义复词按照词的构成关系来分,主要有两种构成方式:(一)、两个语素意义相近或相反如“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中的“饥穰”只有“饥”的意思:“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中的“出入”之有“入”意思。(二)、两个语素相近或相关如“今有一人入园圃”中的“园圃”本来是近义词,分别是种树和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之意。\n实词:五、词类活用定义:词类活用,就是一个词本来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和作用,是属于某一词类的,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其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词类。概括起来,词类的活用主要有名词做状语、名词做动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或动词用做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等。\n文言虚词定义:与实词相对,没有实在意义的词我们通常称之为虚词,如“于”、“与”、“且”、“若”“乃”、“而”、“诸”、“以”、“其”、“何”、“之”、“因”、“焉”、“也”、“则”、“乎”等。分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部分代词。\n常见的文言句式一、判断句二、被动句三、省略句四、倒装句五、固定句式\n判断句:定义: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常见的判断句式有: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句“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梁将即楚将项燕。④臣本布衣。⑤且相如素贱人。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n(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1.用“…者,…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n被动句:定义: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一)“为,所”1.“为所”(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2.“为”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3.“为所”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n(二)“见,于”1.“见,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2.“见”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3.“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例如: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n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n倒装句: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一)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二)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   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n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再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比如: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削币说》)\n(三)定语后置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例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啊。“铿然有声”本做“石”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词“石”之后。再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四)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   再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