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3.25 KB
- 2022-08-1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实用文档陈情表李密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臣子李密陈言: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消瘦,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孤独无靠,一直到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有兄弟,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直到很晚才有儿子。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尝废离。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的人才。臣下因为没有人照顾我祖母,就都推辞掉了,没有遵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洗马。像我这样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态度傲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遵从皇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但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维谷,处境十分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我想晋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度更为严重呢。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伪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图的就是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仕途通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被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但是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样子,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区不能废远。不能因为自己的私爱,停止侍养祖母而远离。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臣下我今年四十四岁了,祖母今年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臣生当陨首,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拜表以闻!”敬地呈上此表以求闻达。逍遥游(节选)对照翻译: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面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北海有条鱼,它的名字叫做鲲。鲲的巨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脊,不知道它有几千里,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象挂在天空的云彩?这只鸟,海动时就将迁移而飞往南海。南海就是天的池。《齐谱》这部书,是记载怪异事物的。《齐谐》的记载说:“大鹏迁移到南海去的时候,翅膀在水面上拍击,激起的水浪达三千里远,然后趁着上升的巨大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离开北海用六个月的时间飞判南海才休息。象野马奔跑似的蒸腾的雾气,飞荡的尘土,都是生物用气息互相吹拂的结果。天的深蓝色,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它太远而没有尽头以致看不清楚呢?大鹏从高空往下看,也不过象人们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再说水聚积得不深,那末它负载大船就会浮力不足。倒一杯水在堂上低洼处,那末只有小草可以作为它的船;放只杯子在里面就会粘住,这是因为水浅船大的缘故。风聚积得不大,那末它负载巨大的翅膀就会升力不足。所以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风就在下面了,然后才能乘风飞翔;背驮着青天,没有什么东西阻拦它,然后才能计划着向南飞。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蝉和学鸠笑话它说:“我一下子起来就飞,碰上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候飞不到,便落在地上就是了,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那样远呢?”到郊外去旅行的人只要带三顿饭,吃完三顿饭就回家,肚子还是饱饱的;到百里外去旅行的人,头天晚上就要舂米做好干粮;到千里外去旅行的人,要用三个月积聚干粮。这两只飞虫又懂得什么呢?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占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平! 知识少的比不上知识多的,年寿短的比不上年寿长的。根据什么知道这些是如此的呢?朝生暮死的菌类不知道一个月有开头一天和最后一天,蟪蛄不知道一年有春季和秋季,这是寿命短的。楚国南部生长一种叫冥灵的树,把一千年当作一年。古代有一种叫大椿的树把一万六千年当作一年。彭祖只活了八百岁,可是现在却以长寿而特别闻名,一般人谈到长寿,就举彭祖去相比,这不是很可悲吗!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鹅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面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商汤问他的大夫棘,是这样说的:“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北极地带的北部有个深而呈黑色的海,就是天的池。有鱼生长在那里,鱼身的宽度达到几千里,它的长度没有人能知道,它的名字叫做鲲。还有鸟生长在那里,它的名字叫做鹏。背就象一座泰山,翅膀象挂在天空的云彩。趁着象羊角般弯曲的巨大旋风飞上九万里的高空,穿过云层,背驮着青天,然后计划着向南飞,将要飞往南海。小雀子笑话它说:‘那大鹏将要飞到哪里去呢?我向上跳跃,不超过几丈就落下来,飞翔在飞蓬和青蒿之间,这也是飞翔的最高限度。可是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授给一个官职,品行可以适合一乡人的心意,道德符合一个君主的心意而又能取得全国人信任的人,他们看待自己,也象小雀子这样自视很高。宋荣子就笑话这样的人。再说宋荣子只是做到了所有当代的人称誉他也不会更受到鼓励,所有当代的人责难他也不会更感到沮丧,能确定物我的分别,明辨荣辱的界限,如此而已。他对于世俗的名誉,没有拼命追求。虽然如此,还有没树立的东西。列子驾着风游行,轻妙极了。十五天后才回到地上来。他对于求福的事情,没有拼命追求。这样做虽然免掉了步行,但还是要依靠风。至于乘着天地的正气,驾驭阴、阳、风、雨、晦、田的变化,来漫游于无穷无尽的空间和时间之中,那种人还依靠什么呀!所以说:道行达到最高峰的人就没有“我”,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不求功利,圣明的人不求成名。滕王阁序对照翻译: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这里是过去的豫章郡,如今是洪州的都督府,天上的方位属于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闽越。物类的精华,是上天的珍宝,宝剑的光芒直冲上牛、斗二星的区间。人中有英杰,因大地有灵气,陈蕃专为徐孺设下几榻。雄伟的洪州城,房屋象雾一般罗列,英俊的人才,象繁星一样的活跃。城池坐落在夷夏交界的要害之地,主人与宾客,集中了东南地区的荚俊之才。都督阎公,享有崇高的名望,远道来到洪州坐镇,宇文州牧,是美德的楷模,赴任途中在此暂留。正逢十日休假的日子,杰出的友人云集,高贵的宾客,也都不远千里来到这里聚会。文坛领袖孟学士,文章的气势象腾起的蛟龙,飞舞的彩凤,王将军的武库里,刀光剑影,如紫电、如清霜。由于父亲在交趾做县令,我在探亲途中经过这个著名的地方。我年幼无知,竟有幸亲身参加了这次盛大的宴会。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时当九月,秋高气爽。积水消尽,潭水清澈,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在高高的山路上驾着马车,在崇山峻岭中访求风景。来到昔日帝子的长洲,找到仙人居住过的宫殿。这里山峦重叠,青翠的山峰耸入云霄。凌空的楼阁,红色的阁道犹如飞翔在天空,从阁上看不到地面。白鹤,野鸭停息的小洲,极尽岛屿的纡曲回环之势,雅浩的宫殿,跟起伏的山峦配合有致。披开雕花的阁门,俯视彩饰的屋脊,山峰平原尽收眼底,湖川曲折令人惊讶。遍地是里巷宅舍,许多钟鸣鼎食的富贵人家。舸舰塞满了渡口,尽是雕上了青雀黄龙花纹的大船。正值雨过天睛,虹消云散,阳光朗煦,落霞与孤雁一起飞翔,秋水和长天连成一片。傍晚渔舟中传出的歌声,响彻彭蠡湖滨,雁群感到寒意而发出的惊叫,回荡在衡阳的水边。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放眼远望,胸襟刚感到舒畅,超逸的兴致立即兴起,排箫的音响引来的徐徐清风,柔缓的歌声吸引住飘动的白云。象睢园竹林的聚会,这里善饮的人,酒量超过彭泽县令陶渊明,象邺水赞咏莲花,这里诗人的文采,胜过临川内史谢灵运。(音乐与饮食,文章和言语)这四种美好的事物都已经齐备,(良展美景,尝心乐事)这两个难得的条件也凑合在一起了,向天空中极目远眺,在假日里尽情欢娱。苍天高远,大地寥廓,令人感到宇宙的无穷无尽。欢乐逝去,悲哀袭来,我明白了兴衰贵贱都由命中注定。西望长安,东指吴会,南方的陆地已到尽头,大海深不可测,北方的北斗星多么遥远,天柱高不可攀。关山重重难以越过,有谁同情不得志的人?萍水偶尔相逢,大家都是异乡之客.怀念着君王的宫门,但却不被召见,什么的候才能够去侍奉君王呢?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几,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呵,各人的时机不同,人生的命运多有不顺。冯唐容易衰老,李广难得封侯。使贾谊遭受委屈,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齐鲁海滨,难道不是政治昌明的时代?只不过由于君子安于贫贱,通达的人知道自己的命运罢了。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即使喝了贪泉的水,心境依然清爽廉洁;即使身处于干涸的主辙中,胸怀依然开朗愉快。北海虽然十分遥远,乘着羊角旋风还是能够达到,早晨虽然已经过去,而珍惜黄昏却为时不晚。孟尝心地高洁,但白白地怀抱着报国的热情,阮籍为人放纵不羁,我们怎能学他那种穷途的哭泣!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爱宗慤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鲁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我地位卑微,只是一个书生。虽然和终军一样年已二十一,却无处去请缨杀敌。我羡慕宗懿那种“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英雄气概,也有投笔从戎的志向。如今我抛弃了一生的功名,不远万里去朝夕侍奉父亲。虽然称不上谢家的“宝树”,但是能和贤德之士相交往。不久我将见到父亲,聆听他的教诲。今天我饶幸地奉陪各位长者,高兴地登上龙门。假如碰不上杨得意那样引荐的人,就只有抚拍着自己的文章而自我叹惜。既然已经遇到了钟子期,就弹奏一曲《流水》又有什么羞愧呢? 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呵!名胜之地不能常存,盛大的宴会难以再逢。兰亭宴集已为陈迹,石崇的梓泽也变成了废墟。承蒙这个宴会的恩赐,让我临别时作了这一篇序文,至于登高作赋,这只有指望在座诸公了。我只是冒昧地尽我微薄的心意,作了短短的引言。在座诸位都按各自分到的韵字赋诗,我已写成了四韵八句。请在座诸位施展潘岳,陆机一样的才笔,各自谱写瑰丽的诗篇吧!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归去来兮辞(并序)对照翻译: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我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够用来供给自己(生活)。孩子生了一屋子,米缸里没有储存的粮食,维持生活所需要的东西,(我也)没有得到它的办法。亲戚朋友经常劝我出去做个小官,我自己也产生了这种念头,(但)求官又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我的叔父因为(看到)我贫困艰苦(就加以推荐),于是就被任命为小城的官吏。在那时,战乱还没有平息,心里害怕远地的差使。彭泽县距离家乡只有一百里路程,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请命要了下来。(但)没几天,思念田园,就产生了归乡的念头。为什么呢?(因为我的)本性坦率自然,不是勉强做作所能够改变的;饥冻虽然是切肤之痛,但违背自己本心(更会)使我受到双重的痛苦。我曾经做过一些事情,(但)都是为了口腹的需求而勉强驱使自己;于是烦恼得愤懑不已,感到自己非常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连夜离去。(可是)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心情悲痛,希望立刻就去奔丧,于是就自己弃官离职了。从秋八月到冬季,在官位上做了八十多天。趁着这件事情来抒发自己心里的情意,写了篇文章命名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目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回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船在水面轻轻地飘荡着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刚刚看见了自家的房子,一边高兴,一边奔跑。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深知住在小屋里反而容易安适。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鸟儿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遊。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有时坐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只小船。即探寻幽深曲折的山沟,也经过道路崎岖的小丘。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我的一生将要结束。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地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修仙成神是没有希望的。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登上东边的高冈,放声呼啸。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张衡传》(原文及翻译)1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高于世人,却并不骄傲自大。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他)总是举止稳重、淡泊宁静,不喜欢与一般的世俗之人交往。永元年间,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却不就任。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凭借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大将军邓骘认为他的才能奇特,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应召。2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验阴阳之学,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3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顺帝初年,又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4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8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尊。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尊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怪它这次没有应验。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5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利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说实话。但那些宦党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于是一起诋毁他。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6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与河间王一起胡作非为。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顺,称赞政事处理得好。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张衡)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张衡活了六十二岁,于永和四年去世。12《苏武传》(原文及翻译)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而被任用,兄弟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官。苏武逐渐被提升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为汉宫栘园中管马厩的官。当时汉朝廷不断讨伐匈奴,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匈奴扣留了汉使节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jūdī)侯单于初立,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批人。匈奴使节前来,汉朝廷也扣留了对等的人数。天汉元年,且鞮刚刚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háng)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为单于,唯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汉皇帝,是我的长辈。”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汉武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国,趁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到了匈奴那里,备办了一些财物送给单于。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越发傲慢,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 2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gōu)王与长(cháng)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汉正要打发派送苏武等人以及以前扣留的匈奴使者的时候,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缑王者,昆(hún)邪(yé)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谋反。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与昆邪王一起降汉,后来又跟随浞野侯赵破奴重新陷胡地,在卫律统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yānzhī)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率的那些投降者中,暗中共同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正好碰上苏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汉的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候,一向与副使张胜有交往,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天子很怨恨卫律,我虞常能为汉廷埋伏弩弓将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他射死。我的母亲与弟弟都在汉,希望受到汉廷的照顾。”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3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yānzhī)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一个多月后,单于外出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把他们的计划报告了阏氏及其子弟。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yǔ)发,单于派卫律审理这一案件。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以状语(yù)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更对不起国家!”因此想自杀。张胜、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许多贵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族前来商议,想杀掉汉使者。左伊秩訾说:“假如是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应当都叫他们4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投降。”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面回到汉廷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自己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轻地敲打他的背部,让淤血流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恢复气息。常惠等人哭泣着,把苏武抬回营帐。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单于钦佩苏武的节操,早晚派人探望、询问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5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应当处死。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参予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顺着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的灾祸,将从我开始了!” 6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大地穴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认为这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dī),羝乳乃得归。是神在帮他,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máo)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一共过了五、六年,单于的弟弟於靬王到北海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上打猎。苏武擅长纺制系在箭尾的丝绳,矫正弓弩,於靬王颇器重他,供给他衣服、食品。三年多过后,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於靬王得病,赐给苏武马匹和牲畜、盛酒酪的瓦器、圆顶的毡帐篷。王死后,他的部下也都迁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这年冬天,丁令令人盗去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又陷入穷困。 7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棫阳宫,扶着皇帝的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你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宦官与驸马争船,把驸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我离开长安的时候,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时,终日若有所失,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常常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我也心甘情愿。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8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人了!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罪孽深重,无以复加!”于是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9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汉昭帝登位,几年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汉廷寻求苏武等人,匈奴撒谎说苏武已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后来汉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在夜晚见到了汉使,原原本本地述说了几年来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在匈奴的情况。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上面说苏武等人在北海。”汉使者万分高兴,按照常惠所教的话去责备单于。单于看着身边的人十分惊讶,谢汉使曰:“武等实在。”向汉使道歉说:“苏武等人的确还活着。”10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单于召集苏武的部下,除了以前已经投降和死亡的,总共跟随苏武回来的有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春回到长安。苏武被扣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壮年出使,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及还,须发尽白。等到回来,胡须头发全都白了。 廉颇蔺相如列传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译文: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2、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译文: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拜官做上卿。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于诸侯各国闻名。3、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译文:蔺相如是赵国人,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4、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译文: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5、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译文: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6、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译文: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被欺骗;想不给,又担心秦兵打过来。7、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译文: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8、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译文:宦官头目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9、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译文:赵王问:“您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缪贤回答说:“我曾经犯有罪过,私下打算要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10、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译文:我告诉他,我曾跟随大王在边境与燕王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愿意交个朋友’,凭这个了解他,所以打算去他那里。11、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译文:蔺相如对我说:‘如今赵国强,燕国弱,您又受赵王宠幸,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12、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译文:现在您竟从赵国逃奔到燕国,燕王害怕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一定不敢收留您,而且会把您捆绑起来送回赵国的。您不如脱掉上衣,露出肩背,趴在斧质上请求治罪,这样也许能侥幸得到赵王赦免’。13、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译文:我听从了他的意见,幸而大王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蔺相如是个勇士,有智谋,应该是可以出使的。”14、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译文: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问他:“秦王打算用十五座城换我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15、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译文:蔺相如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他的要求。”赵王说:“拿走我的璧,不给我城,怎么办?”16、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译文:蔺相如说:“秦王请求用城换璧而赵国不答应,理亏的是赵国;赵国给秦璧而它不给赵国城,理亏的是秦国。比较这两种对策,宁可答应秦的请求而让它担负理亏的责任。”17、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译文:赵王问:“谁可以派为使臣?”蔺相如回答说:“大王如果找不到人,我愿意捧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留在秦国;城池不给赵国,我保证完整无缺地把和氏璧带回赵国。”18、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译文: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向西进入秦国。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19、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译文:秦王坐在章台宫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呈献给秦王。20、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译文: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嫔妃及侍从人员看,群臣都欢呼“万岁”。21、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译文: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用城邑给赵国抵偿的意思,就走上前说:“璧上有个小斑点,请允许我指点给大王看。”秦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22、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译文: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因愤怒而使头发竖起,像要把帽子顶起来。他对秦王说:“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所有大臣商议,都说:‘秦国贪婪,依仗它强大,想用空话来求和氏璧,补偿给赵国的城恐怕得不到。’23、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译文:商议不想给秦国和氏璧。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的交往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使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不应该。24、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於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译文: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和氏璧,在朝堂上行过叩拜礼,送出了国书。这是为什么?为的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25、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译文:现在我来到秦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里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得到璧后又将它传给嫔妃们看,这样来戏弄我。我看大王无诚意补偿给赵国十五座城,所以又把它取回来。26、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译文:大王如果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现在就与和氏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27、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译文:蔺相如拿着那和氏璧,斜视着柱子,想要用玉璧撞击柱子。秦王怕他撞碎和氏璧,就婉言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把和氏璧撞碎,并招来主管的官吏察看地图,指点着说要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划归赵国。28、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译文:蔺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诈的手段假装把城划给赵国,实际不能得到,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赵王敬畏大王,不敢不献出来。29、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译文:赵王送璧的时候,斋戒了五天。现在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朝堂上安设“九宾”的礼节,我才敢献上和氏璧。”30、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译文:秦王估计这种情况,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把蔺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里。31、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译文: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违背信约,不把城抵偿给赵国,就打发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揣那块璧,从小道逃走,把它送回赵国。32、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译文: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仪,延请赵国使者蔺相如。33、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译文:蔺相如来到,对秦王说:“秦国从秦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不曾有一个是坚守信约的。3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译文: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所以派人拿着璧回去,已经从小路到达赵国了。再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派一个小小的使臣到赵国,赵国会立刻捧着璧送来。35、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译文:现在凭借秦国的强大,先割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着璧而得罪大王呢?3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译文: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该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这件事。”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37、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译文:秦王和大臣们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苦笑声。38、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侍从中有的要拉蔺相如离开朝堂加以处治。秦王就说:“现在杀了蔺相如,终究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断绝了秦、赵的友好关系。39、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译文: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让他回赵国去。难道赵王会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终于在朝廷上接见蔺相如,完成接见的礼节,送他回赵国去了。40、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译文:蔺相如回国以后,赵王认为他是个贤能的大夫,出使到诸侯国家能不受欺辱,就任命他做上大夫。此后秦国也没有把城池给赵国,赵国也始终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41、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译文:这件事以后,秦国攻打赵国,攻下石城。第二年秦国又攻打赵国,杀了赵国两万人。42、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译文:秦王派使臣告诉赵王,打算与赵王和好,在西河外渑池相会。43、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译文: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既软弱又怯懦。”44、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译文:赵王于是前往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送到边境,跟赵王告别说:“大王这次出行,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结束,直到回国,不会超过三十天。45、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译文:如果大王三十天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廉颇的建议,就和秦王在渑池会见。46、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译文: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私下听说赵王喜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赵王就弹起瑟来。47、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译文:秦国的史官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盟饮酒,命令赵王弹瑟。”48、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译文:蔺相如走向前去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善于演奏秦地的乐曲,请允许我献盆缶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来互相娱乐吧!”秦王发怒,不答应。49、於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译文:在这时蔺相如走上前献上一个瓦缶,趁机跪下请求秦王敲击。秦王不肯敲击瓦缶。蔺相如说:“(如大王不肯敲缶),在五步距离内,我能够把自己颈项里的血溅在大王身上!”50、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译文:秦王身边的侍从要用刀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眼睛呵斥他们,他们都吓得倒退了。于是秦王很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下瓦缶。51、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译文:蔺相如回头召唤赵国史官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52、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译文:秦国的众大臣说:“请赵王用赵国的十五座城向秦王献礼。”蔺相如也说:“请用秦国的都城咸阳向赵王献礼。”53、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於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译文:秦王直到酒宴结束,始终未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又部署了大量军队来防备秦国,秦军也不敢轻举妄动。54、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译文:渑池会结束后,回到赵国,因为蔺相如功劳大,赵王任命他做上卿,位在廉颇之上。55、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译文:廉颇说:“我是赵国的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劳,而蔺相如只不过凭借几句言辞立下功劳,职位却在我之上。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56、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译文:况且蔺相如本来是卑贱的人,我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之下!”扬言说:“我碰见蔺相如,一定要侮辱他。”57、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译文:蔺相如听到这些话后,不肯和他会面,相如每到上朝时,常常推说有病,不愿跟廉颇争位次的高下。58、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译文: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掉转车子避开他。59、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译文:于是门客一齐规劝他说:“我们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的原因,只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60、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译文:现在您与廉颇职位相同,廉将军散布一些恶言恶语,您却怕他,躲着他,怕得太过分了。61、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译文:平庸的人对这种情况尚且感到羞耻,更何况是将相呢!我们实在没有才能,请允许我们告辞离开吧!”62、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译文: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个更厉害?”门客回答说:“(廉将军)不如秦王厉害。”63、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译文:蔺相如说:“凭秦王那样的威风,我蔺相如敢在秦的朝廷上呵斥他,侮辱他的臣子们。相如虽然才能低下,难道会害怕廉将军吗?64、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译文:只不过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轻易侵犯赵国,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65、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译文:现在如果两虎相斗,势必不能都活下来。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的急难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66、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译文:廉颇听到这话,解衣赤背,背着荆条,通过门客引导到蔺相如家门请罪,说:“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67、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译文: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师说》韩愈【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三行对译】 古之学者①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①学者:求学的人。②者,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停顿。所以,用来……的、……的凭借。受,同“授”,传授。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之③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④,终不解矣。生乎吾前③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④其为惑也: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⑤生乎吾前:后面略去“者”。乎,相当于“于”。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出生在我前头(的人),⑤,其闻⑥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⑦;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⑥闻:知道,懂得。⑦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以之为师。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⑧,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⑨?是⑧吾师道也: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动词。⑨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先生于吾)还是比我小(后生于吾)呢?庸,岂、哪。知,了解。年,这里指年龄。之,结构助词,无实义。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故⑩无(11)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12)。⑩是故:因此,所以。(11)无:无论,不分。(1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嗟乎!师道(13)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13)师道:从师的风尚。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其出人(14)也远矣,犹且(15)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16),其下(17)(14)出人:超出(一般)人。(15)犹且:尚且,还。(16)众人:一般人。(17)下:低于。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18)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19)。圣人(18)于:向。(19)圣益圣,愚益愚: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于其身(20)也,则耻师(21)焉,惑矣(22)。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20)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己。(21)耻师:以从师为耻。(22)惑:糊涂。(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句读(23)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24),惑之(2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其,指书。句读,一句话叫“句”,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叫“读”。这里“句读”泛指文章的字句。(24)句读之不知:句读不明。“惑之不解”同。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解,或师焉,或不焉(25),小学而大遗(26),吾未见其明也。巫医(25)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的从师,有的不(从师)。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不,通“否”。(26)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遗,丢弃。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27)乐师(28)百工(29)之人,不耻相师(30)。士大夫之族(31),曰师曰(27)巫医:古代巫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28)乐师:以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29)百工:各种工匠。(30)相师:拜别人为师。(31)族:类。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的,弟子云者(32),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33)(32)曰师曰弟子云者:称“老师”称“弟子”等等。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33)年相若:年龄差不多。相若,相似。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年龄差不多,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4)。”呜呼!师道之(3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谀,阿谀、奉承。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不复(35),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36),今其智乃(37)(35)复:恢复。(36)不齿:不屑与之同列。意思是看不起。(37)乃:竟。(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看不起他们,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8)!(38)欤:表示感叹的语气助词,相当于“啊”。可真奇怪啊!圣人无常师(39)。孔子师郯子(40)、苌弘(41)、师襄(42)、老聃(43)。(39)常师:固定的老师。(40)郯子:春秋时郯国(现在山东省郯城县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官职的名称。(41)苌弘:周敬王时的大夫,孔子向他请教过音乐的事。(42)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习弹琴。(43)老聃:就是老子,孔子曾向他问礼。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之徒(44),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45)。(44)之徒:这些人。(4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是故弟子不必(46)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46)不必:不一定。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攻(47),如是而已。(47)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只是)像这样罢了。李氏子蟠(48)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49)皆通(50)习之,不拘(48)李氏子蟠:李家的孩子叫蟠的。(49)六艺经传(zhu4n):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传,解释经书的著作。(50)通:普遍。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于时(51),学于余。余嘉(52)其能行古道(53),作《师说》以贻(54)之。(51)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52)嘉:赞许。(53)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54)贻:赠送。(他)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文章结构】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本文的中心思想是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第一段,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指出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接着指出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二段,根据第一段的理论,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从对反面现象的批判中阐发第一段里提出的论点。在这里,作者运用三个事实对比,一个比一个深刻地批判了“今之众人”(指上层“士大夫之族”中的一般人)、“士大夫之族”、“君子”。第三段,举当时备受尊崇的大“圣人”、大学者孔子的例子,说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也说明了从师学习的正确途径,而且还为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佐证,一石三鸟,事例选得非常精当。第四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但作者并没有把它作为附记来写,而是围绕中心论点来写:他赞扬李蟠“不拘于时”(与上层“士大夫之族”相反),“学于余(从师学习),“能行古道(行从师之道)”就是又一次强调了他的论点。总之,本文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有破有立,事实摆得充分,道理讲得深透,有很强的说服力。【字词整理】通假字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讲授⒉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表否定一词多义【师】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或者是乐师)③吾师道也:(名词做动词,学习)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⑥则耻师:(动词从师)⑦师者,所以传道……也:(名词老师)【之】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②郯子之徒(代词,这)又如:士大夫之族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译为“的”)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不是“取独”。“取独”的“之”用在主谓间,“之”后必是动词;而“所存”是“所词短语”,是名词性的。)⑤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标志)⑥皆通习之(助词,在动、形或表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⑦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翻译为“这些”)⑧师道之不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⑨吾从而师之(代词,他)【其】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指示代词,那(些))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⑦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揣测)【惑】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道】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③吾师道也(名词,道理)④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乎】①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于】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传】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名词,传文)【无】①孰能无惑:(没有)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词类活用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2.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3.吾师道也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笨拙的人6.则耻师焉:耻,意动用法:以……为耻7.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8.吾未见其明也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9.不耻相师师,名词作动词,学习10.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名词作动词,从师。古今异义⒈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⒊无贵无贱古:不论;不分今:没有4.圣人无常师古:永久的;固定的今:平常的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今:用不着、不需要6.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大多数人特殊句式倒装句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2、学于余。(状语后置)3、耻学于师。(状语后置)4、师不必贤于弟子。(状语后置)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人非生而知之者。3、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4、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被动句:不拘于时贾谊《过秦论》原文+译文●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译文:秦孝公占据殽山,函谷关那样险固的地方(关隘),拥有雍州一带那样辽阔的地方,(秦国的)国君臣子牢固据守来(窥探)周王朝,(象卷席日子那样卷起,象用布包一样)有并吞天下,占领海内,控制全国的意图,吞并八方的野心。在这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对外实行连横,来使诸侯各国相斗。于是秦国人毫不费力地取得了黄河以西的大片土地。●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译文: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先辈的旧业,沿袭前人留下的策略,向南占领了汉中,向西攻取了巴蜀一带,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向北收取了险要的城池和地区。各诸侯国惊恐害怕,集会结盟来想方法削弱秦国,不惜珍贵的器物、贵重的宝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志士能人,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为一个整体。在这个时期,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君子,都既聪明智慧又忠诚守信,既宽厚道又友爱待人,既能尊敬能人,又能器重谋士,共同约为合纵,离散了秦国的连横,聚集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力量。于是六国的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一班人替他们谋划;有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一类人沟通他们的意见;有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一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凭着十倍大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直逼函谷关去进攻秦国。秦国人敞开关口迎敌,九国的军队,徘徊着不敢前进。秦国没有耕费一支箭,一个箭头,可是天下的各诸侯国已经十分困窘了。于是合纵解散盟约破坏,各国争着割让土地去贿赔秦国。秦国有充足的力量利用他们的弱点,追逐败逃的军队,使无数尸体横卧,流淌的血可以使盾牌漂浮起来;趁着有利的形势和方便的条件,侵略诸侯各国,分割天下的土地。因而强国请求归服,弱国前来朝拜。●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译文: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传到孝文王、庄襄王,他们在位的时间很短,国家没有大事。到了秦始皇,发扬六代祖先遗留下来的功业,像挥动长鞭赶马那样来驾御天下,吞并了西周、东周,灭掉了诸侯国,登上了尊贵的皇位而统治全中国,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威势震慑四海。向南方夺取了越族各部落的土地,把它改设为桂林郡和象郡;越族各部落的头领,俯首投降,听众秦国小官吏的摆布。秦始皇就派大将军蒙恬在北方筑起长城守卫边防,击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到南方来牧马,已亡六国的遗民不敢拿起武器仇雪恨。于是秦始皇废除古代帝王的治国方法,焚烧各学派的著作,企图使百姓愚蠢糊涂;毁坏著名的城堡,杀害杰出的人物;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到都城咸阳,销熔这些刀箭,用它铸造成十二个铜人,来削弱天下的老百姓。然后凭借华山作为城墙,就着黄河作为护城河,依靠亿大高的华山,对着深不可测的黄河,把这作为坚固的屏障。优秀的将领,强劲有力的弓弩,把它险要的地方;忠实的臣子,精壮的士兵,投置了锐利的兵器,而谁敢把他怎么样。天下已经平定,秦始皇的心中以为函谷关中这样坚固,象是千里的铜墙铁壁,真是子子孙孙称帝称王的万世不朽的基业。●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译文:秦始皇死后,遗留下来的威望还震慑着边远的地方。然而陈涉是一个用破瓮做窗户,用绳子系门轴的穷苦人家的子弟,是一个耕田作奴隶的人,而且是一个被征调往渔阳守边的人;他的才能比不上平常失,没有孔子、墨子那样的才能德行和陶朱、猗顿那样的财富;他出身于军队之中,却在田野里突然起义,率领疲惫困乏的士卒,带领几百人,因过头来,攻打秦朝;他们砍下树木做武器,高举竹竿当旗帜,天下的百姓象云那样集合拢来,象回声那样应声而起,担着粮食,如影随形体那样紧紧跟着。殽山以东的英雄豪杰,于是一起行动起来就把秦朝的统治推翻了。●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译文:要说这时秦朝的统治力量,并没有缩小减弱啊。雍州的土地,殽山函谷关的坚固险要,仍然象从前那样啊。陈涉的地位,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九国的君王尊贵;农具木棍一类的东西,不比钩戟长矛锋利;被征发守卫边塞的戍卒,不比九国的军队强,深远的谋划,行军作战的策略,也不如从前的那些谋士。但是成功和失败却有不同,功绩事业也恰恰相反。试拿殽山以东的各国与陈涉比比长短和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那更不能相提并论了。但是秦国靠不大的地方,得到帝王的权势,统辖八州,而使同等的六国来朝拜,已经有了一百多年了;然后把天下作为家,把殽山函谷关作为内宫;然而一个人发动起义,帝王基业就毁灭了,皇帝死在别人手里,被天下人讥笑,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没有实施仁义,攻取天下守住天下的形势就不同啊。劝学(节选)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的。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块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是冷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其曲中规。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善假于物也。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翻译:梁惠王对孟子说:“我对于我的国家呀,总算尽心了。河内—带遇到饥荒,我就迁移那里的老百姓到河东一带居住,又搬运那里的粮食到河内来;河东遇到饥荒,我也用同样的办法。我看邻国的政府,都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尽力的。但相邻各国的百姓没见减少,我国的百姓没见增多,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来打个比方吧。战鼓咚咚地一敲响,两军士兵的刀枪—接触,丢盔卸甲,拖着兵器就逃跑,有的跑了—百步之后停下来,有的跑了五十步之后停下来。那些跑五十步的人耻笑跑一百步的人,这怎么样?”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翻译:梁惠王说:“不应该,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嘛!”孟子说:“大王如果知道这个道理,那就不要盼望您的百姓比邻国增多。”“种庄稼不耽误农业的时令节气,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鱼网只要不到大的池塘里去捕捞,鱼鳖就吃不完。砍伐树木按照一定的时间有计划地进入大山森林,木材就会用不完啦。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会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者没有顾虑了。老百姓对自己终身的生养死葬不担忧,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日:‘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剌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于国也翻译:“在一家五亩住宅的场地上栽种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品衣服了。鸡、狗、猪的饲养,不要错过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以上的人就能够吃上肉了。—家百亩的耕地,不要去妨碍他们按时耕种的时机,几口之家,足以不受饥饿之苦了;认真地办好学校的教育,拿孝愤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地给老百姓讲,头发花白的老人不再背着或者顶着沉重的东西艰难地步行在道路上。七十岁以上的老人穿着丝织衣服、吃着香味可口的肉,老百姓不再忍饥不再受冻,照这样为王如果还不能使天下人归顺的,是没有的。“诸侯贵族家的猪和狗吃掉老百姓的粮食却不知道加以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懂得去打开粮仓赈济百姓。百姓饿死了,国王却说:‘这不是我的过错呀,是由于年成不好啊。’这种说法,和拿刀杀人有什么不同?再说:‘这不是我的过错呀,而是刀的过错啊。’国王不要归罪于年成好坏,这样,天下的老百姓都会来归顺你了。”内容分析这篇文章写孟子同梁惠王的谈话。当时各国为了要增产粮食和扩充兵员,都苦于劳动力不足,所以梁惠王要同邻国争夺百姓,采取了自以为“尽心”的措施,可是目的并没有达到。孟子抓住了这个矛盾,指出梁惠王的“尽心”并不能使百姓归顺,同时提出自己的主张,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国的根本办法。文章有破有立,笔锋犀利,极富说服力。文章在写法上颇具特色:1.善于运用比喻加强驳论的力量。用同样是临阵脱逃,只是跑五十步和一百步之差,来比喻梁惠王和邻国当政者。作者先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这个问题让对方自己下判断:“不可。”然后就拿这个判断做根据,指出梁惠王的小恩小惠同邻国当政者比起来,也不过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区别,因而希望“民之多于邻国”当然办不到。这种巧于比喻,使比喻有利于自己的论点,加强自己论证的写法,是孟子文章的一个显著特色。2繁简恰当,增强了论辩力度。例如,先说“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与河内”,再说“河东凶亦然”,用“亦然”来代替“移其民于河内,移其粟与河东”。这样写就简练多了。又如,“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也。”这是一层意思。既然一个国家能达到“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的程度,那就能够做到“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又是一层意思。各层意思扣得很紧,前_层是后一层意思的前提,后一层意思又是前_层意思的结论,同时还是再下一层意思的前提。这样层层进逼,让对方承认了—层,就不得不跟着作者推论,一层一层地都加以承认,这就达到了论辩的目的。如果只图文章的简括,在第_层意思之后,就匆匆忙忙地作了结束,如这样写:“夫如是,则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从文字上看是简括了,但是失去了辩论的力量。3妙用排比,加强了文章的气势;巧用对偶,加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如:“谷不可胜食也”、“鱼鳖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一连三个“……不可……也”;“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一连三个“……者……矣”,这种排比的写法,迭用相同的句式,把文章的气势积蓄起来,大大地加强了论辩的力量。“移其民于河东”和“移其粟于河内”,“邻国之民不加少”和“寡人之民不加多”,“库序之教”和“孝悌之义”,“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这种对偶的写法,两两相对,词组的结构相同,句子的结构相同,有的除几个主要的词以外,用词也相同,读起来令人感到节奏感很强,易于琅琅上口。孟子这种写法,读者须从回环读中细细玩味,方能体会到其中的真功夫。游褒禅山记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褒禅山也成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zhǒng)也。距其院东五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个禅院东边五里,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pū)道,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所以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它残存的文字中还可以辨认出“花山”的名称。现在将“华”读作“华实”的“华”字,者,盖音谬也。大概是因为字相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里就叫作“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有一个洞穴,一派深远幽暗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探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我与四个人拿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着他退出来。大概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还不及十分之一,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这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那些到的人更加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尚够用来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责怪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对这件事我有所感慨。古人们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收获,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很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贵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帮助他,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够用来达到哪里,,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从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努力却未能到达的,便可以凭借这无所悔恨,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难道谁还能嘲笑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我对于那倒地的石碑,又因此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选取资料的缘故。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人王安石记。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白濛濛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任凭水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江面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象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境的神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这时候,喝着酒儿,心里十分快乐,便敲着船舷唱起歌来。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唱道:“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边遥远的地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客人中有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箫声呜咽,象含怨,象怀恋,象抽泣,象低诉。吹完后,余音悠长,象细长的丝缕延绵不断。这声音,能使深渊里潜藏的蛟龙起舞,使孤独小船上的寡妇悲泣。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我有些忧伤,理好衣襟端正地坐着,问那客人说:“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客人回答说:“‘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只只乌鸦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这儿山水环绕,草木茂盛苍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当他占取荆州,攻下江陵,顺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临江饮酒,横握着长矛吟诗,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在天地之间,渺小得象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突然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我对客人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我们又羡慕什么呢?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在)三月上旬(的某一天),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有贤德的人都来(到这里),年轻的、年长的都(在这里)会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人们)在它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饮一杯酒,赋一首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幽雅的情怀。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暖。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抬头观望辽廓的宇宙,低头品察繁盛的事物,所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都)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欢乐,实在快乐啊!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们彼此相处,俯仰之间(就是)一生。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虽然(人们的人生)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暂时得意,快乐自足,竟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待到他对于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就会随之而来。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以前感到欢快的事俯仰之间已经变为陈迹,仍然不能不因此产生感慨,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终将以生命的结束为最终结局。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岂不痛哉!怎能不悲痛呢?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即使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鸿门宴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沛公驻军霸上,还没能和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刘邦想要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相,珍宝全都被占有了。”项羽大怒说: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明天早晨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这时候,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驻军在新丰鸿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刘邦的军队只有十万,驻军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沛公在崤山以东的时候,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贪恋钱财货物,喜爱美女。现在进了关,不掠取财物,不迷恋女色,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这说明他的志向不在小处。我叫人观望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急击勿失!”赶快攻打,不要失去机会。”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与留侯张良友善。张良这个时候正跟随着刘邦,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他,想叫张良和他一起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离开,说:“不要跟着刘邦一起送死。”张良说:“我替韩王送沛公,现在沛公遇到危难的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诉他。”于是张良进去,把事情全部都告诉了刘邦。刘邦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怎样对付这件事?”张良说:“是谁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刘邦说:“一个浅陋无知的小人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劝我说:‘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进来,秦国的土地可以全部占领而称王‘所以就听了他的话。”“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张良说:“估计大王的军队足以抵挡项王吗?”刘邦沉默了一会,说:“当然不如啊。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这将怎么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去告诉项伯,说沛公不敢背叛项王。”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刘邦说:“您怎么和项伯有交情?”张良说:“秦朝时,他和我交往,他杀了人,犯了死罪,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我使他活下来;现在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和你的年纪谁小谁大?”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张良说:“他比我大。”刘邦说:“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用对待兄长的理解侍奉他。”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邀请项伯。项伯就进去见刘邦。刘邦奉上一杯酒祝(项伯)健康,并与他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我进入函谷关之后,财物丝毫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人民,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的盗贼的到来和意外的变故。我日夜盼望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希望您把我不敢忘恩负义的情况都告诉项王。”项伯答应了,对刘邦说:“明天不可不早点来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向项王谢罪。”刘邦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里,把刘邦的话报告了项羽。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趁机说:“沛公不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进关来呢?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却要攻打他,这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此好好对待他。”项羽答应了。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刘邦第二天早晨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了鸿门,向项王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有料到能先进入关中灭掉秦朝,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能够在这里又见到将军。现在有小人的谣言,使您和我发生误会。”项王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这是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项王当天就留下刘邦,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和他饮酒。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亚父就是范增;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配玉玦以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陪坐。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多次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暗示项王,示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对他说:“君王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为人心慈手软。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项王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用身体像鸟张开翅膀一样掩护刘邦,项庄无法下手。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共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拿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兵士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过盾牌用力一撞,卫兵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幕朝西站着,等着眼睛看着项王,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头发直竖起来,眼眶都像要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腿。”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左右就给了他一条不熟的猪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来切着吃。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秦王又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怀王曾和诸将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关中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一点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的盗贼的到来和意外的变故。劳苦功高像这样,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您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是已亡的秦朝的后继者罢了。我私下认为大王不采取这种做法为好!”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因招樊哙出。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沛公已出,项王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刘邦说:“现在出来,还没有告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这该怎么办?”樊哙说:“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小的谦让。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何必告辞呢?”于是就决定离去。刘邦就让张良留下来道歉。良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张良问:“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刘邦说:“我带了一对玉璧,想献给项王,一双玉斗,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想送给亚父。正碰上他们发怒,不敢进献。你替我把它们献上吧。”张良说:“好”。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这时候,项王的军队驻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在霸上,相距四十里。刘邦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就丢下车辆和随从人马,独自骑马脱身,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和盾牌步走,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跟随着徒步逃走,从骊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走。刘邦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回到军营时,你再进去。”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刘邦离去后,从小路回到军营里。张良进去道歉,说:“沛公禁不住多喝酒,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不能当面告辞。请让我奉上白璧一双,拜两次敬献给大王,玉斗一双,拜两次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献给大将军。”项羽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王就接受了玉璧,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放在地上,抽出剑来敲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取项王天下的人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一定是沛公。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刘邦回到军中,立刻杀掉了曹无伤。荆轲刺秦王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秦国的将军王翦攻破赵国,俘虏了赵王,占领了赵国的全部土地,进军向北掠夺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求荆轲说:“秦军早晚就要渡过易水了,那么即使我想长久地侍奉您,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又怎么能够呢?”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了。现在去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今那个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悦见臣,臣乃如果能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和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能够有报答太子的机会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处境很困难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个人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的私利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你再想想别的办法!”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拜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中重要的人都被杀死,其他人等收为奴婢。现在听说秦国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来悬赏将军的首级,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您打算怎么办呢?”樊将军仰面朝天长声叹息,流着眼泪说:“我每每想到,常常恨入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荆轲说:“我现在又一个建议,既可以用来解救燕国的灾难,又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能够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樊於期就上前问道:“该怎么办?”荆轲说:“我希望得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到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王,秦王一定会很高兴,因而会好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用匕首刺他的胸膛,如果这样,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就洗雪了,将军您是否有这种想法呢?”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进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槌胸痛恨的事啊,闻教!”遂自刎。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割颈自杀。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无可奈何,乃遂太子听说了这件事,乘马车飞奔而去,趴在尸体上大哭,非常悲伤,事已至此,也没有办法,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于是收起樊於期的头,用匣子封装起来。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于是太子预先寻求世上锋利的匕首,打听到赵国徐夫人有这样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下来,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叫工匠用毒药水淬火。拿它试人,血马上沾湿衣缕,人没有不立刻死掉的。于是整理行装准备派荆轲上路。荆轲。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燕国有个勇士叫秦武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于是太子丹舞阳为副。就让他作为荆轲的助手。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荆轲等待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那个人住的很远,没有来到,因而停下来等候他。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过了一阵子还没有动身,太子嫌荆轲动身迟缓,怀疑他有改变主意后悔的想法,就再次请求他说:“日子已经没多少了,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您难道还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先派秦武阳去吧!”荆轲发怒,大声呵斥太子说: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现在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现在我就拿着一把匕首进入不可预料生死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下来,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是因为要等待我的朋友一同去。现在太子嫌我动身晚了,请允许我就此辞别吧!”于是动身出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内情的人,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给他送行。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变徵的声音,众宾客都流泪哭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荆轲又上前歌唱道:“风声萧萧啊易水寒冷,壮士一离去啊不再回还!”又发出了悲壮激昂的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己不顾。羽声,众宾客都圆睁怒目,头发向上竖起好像要冲起帽子。于是荆轲便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荆轲到了秦国以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以厚礼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蒙嘉替他先在秦王面前说:“燕王确实是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抵抗大王,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只求能够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恭敬地为大王砍下樊於期的头,并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用匣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了礼送出,派遣使者禀告大王。一切听从大王的吩咐。”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秦王听了,非常高兴。于是穿上朝服,安排九宾大礼,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荆轲手捧装着樊於期首级的匣子,秦武阳捧着装着地图的匣子,按先后顺序进来。到达殿前的台阶,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秦武阳脸色变得十分恐怖,秦国的群臣感到奇怪,荆轲回头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向秦王谢罪说: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北方边远地方的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秦王对荆轲说:“起来,拿武阳捧的地图来!”荆轲拿来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全部打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开时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他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就拿匕首刺秦王。没有刺中,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秦王非常惊骇,自己挣着站起来,袖子断了。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又怕又急,剑插得紧,故不可立拔。不能立即拔出。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荆轲追赶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群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没意料到,全都失去常态。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兵尺;诸郎中执兵,皆陈殿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站在殿上陪侍君主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的侍卫手执兵器,都排在宫殿的台阶下面,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没有君主的命令不能上殿。当时秦王正处在危急之中,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大家都惊慌失措,不知怎样来杀荆轲,就只好用手同荆轲对打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这时,秦王的随从医生夏无且用他捧着的药袋掷击荆轲。秦王正绕着柱子跑,惊慌失措,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不知怎么办好。他的左右侍臣就提醒说:“大王负剑在背上,大王负剑在背上!”于是秦王就拔出剑来刺荆轲,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匕首掷过去刺秦王,没有刺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荆轲,被八创。荆轲受了八处剑伤。荆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荆轲自知事情不能成功,靠着柱子大笑,两脚张开,坐在地上,骂着说:“事情之所以不能成功,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是想活捉挟持你,一定要你同我们订立盟约回报太子啊。”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秦王的左右侍臣上前,斩了荆轲。秦王吓得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烛之武退秦师原文晋侯、秦伯(1)围郑,以其无礼于晋(2),且贰于楚(3)也。晋军函陵(4),秦军氾南(5)。佚(yì)之狐(6)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7)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8)曰:“臣之壮也(9),犹(10)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11)。”公曰:“吾不能早用(12)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13)。然(14)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15)夜缒(zhuì)(16)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17)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18)。越国以鄙远(19),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20)?邻之厚,君之薄也(2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2),行李(lǐ)(23)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24),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25),许君焦、瑕(26),朝济而夕设版焉(27),君之所知也。夫(fú)晋,何厌(28)之有?既东封郑(29),又欲肆其西封(30),若不阙(quē)(31)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yuè32),与郑人盟。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shù)之,乃还(huán)。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3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4);失其所与,不知(zhì)(35);以乱易整,不武(36)。吾其还也(37)。”亦去之(38)。译文:烛之武退秦师《左传》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的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手下的人。越过别国把远方的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心悦诚服,就与郑国签订了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倒装句,于晋无礼。以,因为,连词。其,代词,它,指郑国。于,对于(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表递进。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5)氾(fàn)南:氾水的南面,也属郑地。(6)佚(yì)之狐:郑国大夫。(7)若:假如。使:派。见:拜见进见。从:听从。(8)辞:推辞。(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10)犹:尚且。(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12)用:任用。(1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14)然:然而。(15)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16)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17)既:已经。(18)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这是客气的说法。敢,冒昧的。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19)越国以鄙(bǐ)远:(然而)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做边邑。越,越过。鄙,边邑。(20)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焉:何。用:介词,表原因。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21)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厚,雄厚。(2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舍:放弃(围郑)。(23)行李:古今异义,出使的人。(24)共(gōng)其乏困: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共,通“供”,供给。其:代指使者。(25)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为···赐:施恩。(26)许君焦、瑕:(晋惠公)许诺给您焦、瑕两城。(27)朝济而夕设版焉:指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济,渡河。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版,筑土墙用的夹板。朝,在早晨。(28)厌:通“餍”,满足。(29)东封郑: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30)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疆界。指晋国灭郑以后,必将图谋秦国。肆,延伸,扩张。封:疆界。(31)阙(jué):侵损,削减。盟:结盟。戍:守卫。还:撤军回国。(32)说:“说”同“悦”,喜欢,高兴。(3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微:没有。夫人:远指代词,那人,指秦穆公。(3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又返回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因:依靠。敝,损害。(35)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与,结交,亲附。知:通“智”。(36)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易,代替。武,指使用武力是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整,指一致的步调。(37)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38)去之:离开郑国。之,指代郑国。知识点(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语气词)2.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增加)3.共其乏困(共,通“供”,音gōng,供给)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减少)5.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6.秦伯说(说,通“悦”,音yuè,高兴)7.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音zhì,明智)(二)古今异义: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古义:从属二主;今义:“二”的大写)2.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无能,古义:不能;今义:没有能力)3.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义:指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今义:指儿子)4.是寡人之过也(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5.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人;今义:请客的主人)8.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9.夫晋,何厌之有(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10.又欲肆其西封(封:古义:使……成为疆界;今义:密封)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多用于外交场合)12.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三)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退,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撤兵)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3.晋军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4.夜缒而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间)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6.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鄙,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国,指郑国)7.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变薄弱)8.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资粮)9.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10.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1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封,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肆:形容词用作动词,延伸,扩张)1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13.阙秦以利晋(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14.与郑人盟(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15.因人之力以敝之(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衰败)16.以乱易整,不武(乱:形容词用作名词,散乱之师;整:形容词用作名词,严整之师。武:名词活用作动词,符合武德)(四)一词多义1、实词:贰①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二”的大写)——《左传•隐公元年》②其内任卿贰以上(副职)——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贰则疑惑(不专一)——《荀子•解蔽》④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离心,背叛)——《左传》⑤不迁怒,不贰过(再,重复)——《论语•雍也》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烛之武退秦师》鄙①蜀之鄙有二僧(边远的地方)——《为学》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庸俗,鄙陋)——《曹刿论战》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左传•昭公十六年》④越国以鄙远(形容词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烛之武退秦师》⑤言语粗鄙(粗俗)许①许之。许君焦、暇……(答应,听从)——《烛之武退秦师》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答应,听从)——《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杂然相许(赞同)——《愚公移山》③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小石潭记》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大铁椎传》⑤相去复几许(约计的数量)——《孔雀东南飞》若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动词,似乎,好像)——《桃花源记》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连词,如果)——《烛之武退秦师》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代词,你)——《捕蛇者说》④曾不若孀妻弱子(动词,比得上)——《愚公移山》⑤噤若寒蝉(像……一样)⑥若夫乘天地之正(至于)——《逍遥游》⑦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秋水》微①国势衰微(衰败)②参如微时,与萧何善(卑贱)——《史记•曹相国世家》③微言大义(幽微,精妙)④人微言轻(形容词,轻微)见微知著(隐蔽,不显露)⑥微斯人,吾谁与归?(连词,如果没有)——《岳阳楼记》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连词,如果没有)——《烛之武退秦师》⑦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口技》⑧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副词,稍微,略微)——《卖油翁》⑨则名微而众寡(细小)⑩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形容词,含而不露)——《屈原列传》敝①使史更敝衣草屦(坏,破旧)——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侯生摄敝衣冠(破旧)——《信陵君窃符救赵》②敝人(谦词) 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资治通鉴》④因人之力以敝之(损害,衰败)——《烛之武退秦师》辞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烛之武退秦师》②停数日,辞去(告别)——《桃花源记》③不辞劳苦(推脱)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借口)⑤辞不赴命(辞谢)——《陈情表》⑥归去来兮辞(一种文体)——《归去来兮辞》敢①役夫敢伸恨(反诘语气,怎么敢)——《兵车行》②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谦词,自言冒昧之词,也含有原、希望的意思)敢以烦执事(冒昧地,客气的说法)——《烛之武退秦师》③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荆轲刺秦王》④进止敢自专(副词,表反洁语气,为“岂敢、不敢”的省略词)——《孔雀东南飞》过①过秦论(指出……过失)——《过秦论》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②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超过)③是寡人之过也(过错)——《烛之武退秦师》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错误,过失)——《邹忌讽齐王纳谏》④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通过)⑤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过分,太甚)——《小石潭记》⑥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指出过失)⑦一日,大母过余(访问,探望)——《项脊轩志》说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桃花源记》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捕蛇者说》③秦伯说(说,通“悦”,高兴)——《烛之武退秦师》④范增说项羽(shuì,劝说)——《鸿门宴》知①君知其难也(知道,了解,懂得)——《烛之武退秦师》郑既知亡矣(知道)——《烛之武退秦师》②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音zhì,明智)——《烛之武退秦师》③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了解)④官知止而神欲行(知觉,感觉)⑤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识别,分辨)——《马说》⑥孰为汝多知乎(知识,见解)封①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封闭,封合)②自寄一封书(量词)③六国之后君,我不能封也(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④又欲肆其西封(名词,疆界)——《烛之武退秦师》⑤既东封郑(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烛之武退秦师》⑥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分封)——《鸿门宴》言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说,禀告)——《烛之武退秦师》②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说起,谈论)——《扬州慢》③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记载)——《石钟山记》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学说,主张)——《过秦论》⑤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说话,进谏)——《邹忌讽齐王纳谏》从①公从之(听从,答应)——《烛之武退秦师》②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随,跟从)——《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向……学习)——《论语》④一狠得骨止,一狠仍从(追赶,追随)——《狼》⑤弟走从军阿姨死(参加)——《琵琶行》⑥其印为余群从所得(堂房亲戚)⑦旦日,客从外来(自,由)——《邹忌讽齐王纳谏》⑧从余问古事(向)——《师说》⑨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读zòng,合纵)——《过秦论》亡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灭亡,动词)——《烛郑既知亡矣(灭亡,动词)——《烛之武退秦师》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烛之武退秦师》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2、虚词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表因果,因为,连词)——《烛之武退秦师》②敢以烦执事 (拿,用,介词)——《烛之武退秦师》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而,连词)——《烛之武退秦师》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目的,来,连词)——《烛之武退秦师》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烛之武退秦师》⑥以乱易整(用,介词)——《烛之武退秦师》而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烛之武退秦师》②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烛之武退秦师》③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烛之武退秦师》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却,连词)——《烛之武退秦师》⑤黑质而白章(表并列,连词)——《捕蛇者说》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烛之武退秦师》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烛之武退秦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烛之武退秦师》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愚公移山》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捕蛇者说》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兼词,于是,在哪里)——《烛之武退秦师》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在这件事上)——《捕蛇者说》之①公从之(代轶之狐,代词)——《烛之武退秦师》子犯请击之(代秦军,代词)——《烛之武退秦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土地,代词)——《烛之武退秦师》亦去之(代郑国,代词)——《烛之武退秦师》②唯君图之(代阙秦利晋这件事,代词)——《烛之武退秦师》③邻之厚,君之薄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烛之武退秦师》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烛之武退秦师》④是寡人之过也(的,结构助词)——《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结构助词)——《烛之武退秦师》因人之力以敝之(的,结构助词)——《烛之武退秦师》⑤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助词)——《烛之武退秦师》⑥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隆中对》其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指郑国)——《烛之武退秦师》又欲肆其西封(代词,它)——《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代词,自己)——《烛之武退秦师》②君知其难也(不定指示代词,那)——《烛之武退秦师》③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近指,这)——《捕蛇者说》④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副词,还是)——《烛之武退秦师》⑤必先苦其心志(代词,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⑥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是……还是……)——《马说》⑦于乱石间泽其一二者扣之(代词,其中的)——《石钟山记》⑧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难道)——《游褒禅山记》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⑨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揣测语气,大概)——《师说》⑩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希望)——《伶官传记》⑾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代词,你(的))——《触龙说赵太后》且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又,并且,连词)——《烛之武退秦师》②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况且)——《烛之武退秦师》且焉置土石(连词,况且)——《愚公移山》③吾今且报府(暂且)——《孔雀东南飞》④年且九十(将近)——《愚公移山》⑤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连词,表选择关系,还是,或者)⑥臣死且不避(连词,尚且)——《鸿门宴》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连词,尚且)父母且不顾(尚且)⑦不出,火且尽(副词,将要,将近)——《游褒禅山记》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副词)——《鸿门宴》⑧存者且偷生(副词,姑且)——《石壕吏》⑨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而,反而,转折关系)——《滕王阁序》⑩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用在句首,表示进一层,换个角度议论)——《过秦论》⑾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桃花源记》⑿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烛之武退秦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如果)——《烛之武退秦师》⒀更若役,复若赋(你的)——《捕蛇者说》⒁曾不若孀妻弱子(赶得上,比得上)——《愚公移山》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邹忌讽齐王纳谏》虽与这俱学,弗若之矣(比得上)⒂吾儿,久不见若影(你,你们)——《项脊轩志》若是其甚与?(你)(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是寡人之过也(……也)——《烛之武退秦师》邻之厚,君之薄也(……也)——《烛之武退秦师》②因人之力以敝之,不仁(否定判断)——《烛之武退秦师》2.倒装句(1)状语后置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应“于晋无礼”;应“于楚贰”)——《烛之武退秦师》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应“于郑伯言”)——《烛③若亡郑有益于君(应“于君有益”)——《烛之武退秦师》(2)宾语前置①夫晋,何厌之有(应“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3.省略句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烛之武退秦师》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③(烛之武)许之——《烛之武退秦师》④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曰:……——《烛之武退秦师》⑤敢以(之)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⑥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⑦(秦伯)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文案大全\n实用文档(六)固定结构(1)“所“字结构形式:所+动词①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知道的)——《烛之武退秦师》②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没有害处的)——《烛之武退秦师》③失其所与(结交的同盟者)——《烛之武退秦师》文案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