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5 MB
- 2022-08-1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b教材文言文梳理必修一复习篇目:《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1.因人之力而敝之 (形容词作动词,使疲敝、损害)2.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厚,变薄)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4.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减少)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作名词,恩惠)6.既东封郑(意动用法,以……为疆界)7.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8.越国以鄙远(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9.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10.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夜里)11.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12.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军)13.且贰于楚也(名词作动词,从属二主)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b\nb今义:请客的主人。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3.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指秦穆公今义:一般对自己或他人妻子的尊称。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3.无能为也已“已”通“矣”,(句末语气词)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应为“有何厌”。)译文:那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2.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晋无礼”。)译文:晋侯、秦伯围攻郑国,因为他对晋国没有礼节。3.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现在情况危急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啊。六、翻译下面语句。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译文: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我们)怎敢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采分点:“亡”“鄙”“远”;两个“以”;状语后置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省略句:敢以烦执事)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译文:(现在晋国)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往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采分点:封、焉;词类活用:东、西、封、阙)七、古代文化常识积累。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b\nb《荆轲刺秦王》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1.太子迟之 (意动用法,以……为迟)2.群臣怪之(意动用法,以……为怪)3.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用作名词,远方)4.使使以闻大王(使动用法,使……听到)5.又前而为歌曰(名词作动词,上前)6.士皆垂泪涕泣(名词作动词,流泪)7.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8.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9.进兵北略地(名词作状语,向北)10.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1.将军岂有意乎古义:有心意,同意。今义:故意。2.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①表示可能或能够;②表示许可。3.左右乃曰古义:皇帝左右的侍卫人员。今义:①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②用在数字后面,表概数,跟上下相同。b\nb4.终已不顾古义:不回头。今义:①不照顾;②不考虑,不顾忌。5.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方)中医医生。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7.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入窘境。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卒起不意 “卒”通“猝”,(突然)2.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环绕)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震颤,惧怕)4.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见”表被动。)译文: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消除了。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为”表被动。)译文: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状语后置和省略句,应为“(以)金千斤购之”。)译文: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4.使毕使于前。(状语后置句和省略句,应为“使(之)于前毕使”。)译文: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5.燕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庭拜送”。)译文:燕王亲自在朝廷上拜送。6.群臣侍殿上者。(定语后置句,应为“侍殿上者群臣”。)译文:侍奉在大殿上的群臣。7.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应为“知其事者宾客”。)译文: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8.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如今去了而不能返回的,那是没用的人。六、翻译下面语句。1.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译文: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采分点:微、谒、信、亲)2.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译文:众宾客都瞪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采分点:上、就、顾)b\nb3.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译文:荆轲回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采分点:顾、为、谢、假借、毕)七、古代文化常识积累。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7.郎中:宫廷的侍卫。此外民间也称医生为郎中。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状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鸿门宴》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b\nb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1.拔剑撞而破之 (使动用法,使……破)2.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与……友善,交好)3.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作名词,老交情)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动用法,使……跟从)5.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使动用法,使……止)6.项伯杀人,臣活之(使动用法,使……活)7.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动用法,使……为王)8.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用翅膀一样)9.吾得兄事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10.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名词作状语,在夜里)11.范增数目项王(名词作动词,用眼睛示意)12.刑人如恐不胜(名词作动词,惩罚)13.道芷阳间行(名词作动词,取道)14.籍吏民(名词作动词,登记)15.沛公欲王关中(名词作动词,称王)16.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1.约为婚姻古义:儿女亲家今义:结婚的事;夫妻关系。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3.沛公居山东时b\nb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4.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义:河北省,河南省。5.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2.要项伯“要”通“邀”,(邀请)3.不敢倍德“倍”通“背”,(违背)4.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早的)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此天子气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这是天子的云气呀。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最小的叔父。3.良曰:“长于臣。”(状语后置句,应为“于臣长”。)译文:张良说:“比我大。”4.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应为“大王来操何”。)译文: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5.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译文:“为所”表被动。你们都将被他俘虏。6.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为”表被动。)译文: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六、古代文化常识积累。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5.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6.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b\nb10.鲰(zōu)生:鲰,浅陋、卑微;浅陋无知的小人。必修二复习篇目:《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兰亭集序》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1.足以极视听之娱 (副词作动词,穷尽)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3.齐彭殇为妄作(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4.死生亦大矣(形容词作名词,大事)5.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年轻的人,年长的人)6.群贤毕至(形容词作名词,贤士)7.引以为流觞曲水(使动用法,使……流)8.一觞一咏(名词作动词,喝酒)9.映带左右(名词作动词,围绕)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1.列坐其次古义:曲水的旁边今义:第二;次要的地位。2.俯察品类之盛古义:自然界的万物今义:物品的种类。3.或取诸怀抱古义:胸怀抱负b\nb今义:怀里抱着或怀里。4.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5.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古义: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今义:低头抬头。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面对面)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死生亦大矣。(判断句。)译文:死生是大事情。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译文: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集会。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句,应为“大宇宙”“盛品类”。)译文:抬头观望寥廓的宇宙,低头看地上繁多的万物。六、翻译下面语句。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译文: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喜欢)把自己的胸怀抱负,面对面在室内(和朋友)畅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采分点:相与、或、悟言、因;状语后置句)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译文: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乐趣,实在很快乐。(采分点:所以、游、骋、信)七、古代文化常识积累。1.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永和九年。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3.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4.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b\nb《赤壁赋》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1.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名词作动词,东下)2.歌窈窕之章(名词作动词,朗诵)3.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5.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6.舞幽壑之潜蛟(使动用法,使……舞动)7.泣孤舟之嫠妇(使动用法,使……哭泣)8.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作动词,渺小得像……)9.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作动词,显出白色)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1.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气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2.徘徊于斗牛之间古义:星宿名,斗宿和牛宿今义:一种游戏方式。3.凌万顷之茫然b\nb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①失意的样子;②完全不知道的样子。4.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今义:貌美的女子。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于”表被动。)译文:这不就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2.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应为“在安”。)译文:如今在哪里呢?3.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译文: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4.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应为“于赤壁之下游”。)译文: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的下面游玩。5.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应为“茫然万顷”。)译文:越过那茫茫的江面。6.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他)本来是一世的豪杰。六、翻译下面语句。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译文: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与鱼虾作伴,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一只小船,举起用葫芦做成的酒器相互敬酒。(采分点:渔樵、侣、友、属;状语后置句: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译文: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如果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我们又羡慕什么呢!(采分点:盖、曾、一瞬;宾语前置句:而又何羡乎)七、古代文化常识积累。1.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2.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3.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4.洞箫:管乐器的一种。5.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6.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7.“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①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②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③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b\nb《游褒禅山记》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1.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副词作动词,尽、尽情享受)2.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作动词,照明)3.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4.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5.入之甚寒,问其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6.于是余有叹焉(动词作名词,感慨)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作名词,到达的人)8.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9.往往有得(动词作名词,心得)10.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11.以故其后名之曰(名词作动词,命名)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b\nb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今义:①基数词。②中国国庆日。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所以 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了……的地步今义:①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②介词,表示另提一事。4.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平常,不同寻常今义:副词,十分,极。5.于是余有叹焉古义:对此,对这件事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有碑仆道。(省略句,应为“有碑仆(于)道”。)译文: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其址舍”。)译文: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六、翻译下面语句。1.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译文:离那禅院往东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所以这样)称呼它。(采分点:以、乃、阳;判断句)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译文:大概我走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来说,还不及十分之一,然而看那洞壁的两边,来到这里题字记游的人已经少了。(采分点:十一、左右)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译文:(我们)已经出洞,便有人责怪那些要求出来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从他们出来,以致不能尽情享受那游览的乐趣。(采分点:既、或、其、极)七、古代文化常识积累。1.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2.阴阳: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b\nb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3.王安石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必修三复习篇目:《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寡人之于国也》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1.填然鼓之 (名词作动词,敲鼓)2.七十者衣帛食肉(名词作动词,穿)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词作动词,为王、称王)4.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种植)5.王无罪岁(名词作动词,归罪、归咎)6.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动词作名词,活着的人,死去的人)7.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动用法,使……迁移)8.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1.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义:可:可以;以:凭借b\nb今义:“可”与“以”连用,表示可能、能够、同意、认可之意。2.则移其民于河东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4.然而不王者古义:这样(做)却今义:转折连词。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也”。)译文:没有这种情况。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后置句,应为“颁白者于道路不负戴矣”。)译文: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状语后置句,应为“则无望民之于邻国多也”。)译文: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4.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应为“以桑树之”。)译文:把桑树种上。5.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应为“以孝悌之义申之”。)译文: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6.非我也,岁也。(判断句,“……也,……也”表判断。)译文: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7.是亦走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这也是逃跑啊。六、翻译下面语句。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译文: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士兵就抛弃盔甲、拖着兵器逃跑。(采分点:兵、走)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译文: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采分点:胜、是、生、丧、憾)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译文:分给百姓五亩住宅的场地,在上面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都可以凭借它穿丝织品的衣服了。(采分点:树、可以、衣)七、古代文化常识积累。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2.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b\nb3.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4.庠序: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庠,周代叫序。《劝学》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名词作动词,游泳)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天)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走得快)5.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作动词,变直)6.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形容词作名词,高处)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形容词作名词,善行)8.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动词作名词,水流)b\nb9.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2.蚓无爪牙之利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3.下饮黄泉古义:黄土地下的泉水今义:迷信说法中的地府。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5.金就砺则利古义: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6.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安身今义:①托付;②把希望、理想、感情等放在某些人或事物上。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六、翻译下面语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nb译文:靛青,是从蓼蓝中取得的,但比蓼蓝的颜色更深。(采分点:“于”,第一个“于蓝”表示“取”的处所,第二个“于蓝”表示比较,“于”相当于“比”)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译文: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直了,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不会有过失了。(采分点:“金”“就”“博学”“知”,“日”活用为状语)七、古代文化常识积累。1.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2.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3.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过秦论》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1.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名词作动词,称帝称王)2.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作动词,登上)3.将数百之众(名词作动词,率领)4.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作动词,排列座次,引申为“统辖”)5.序八州而朝同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6.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7.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b\nb(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法:对内,对外)8.流血漂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漂浮)9.会盟而谋弱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削弱)10.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地方)11.吞二周而亡诸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诸侯灭亡)12.以愚黔首(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昧)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2.以为桂林、象郡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山东省。4.国家无事古义:指诸侯封地和大夫封地今义:①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②阶级统治的工具,同时兼有社会管理的职能。5.以致天下之士古义:用来、招致今义:连接分句,用在后一分句开头,表示由于上述原因而造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或说话人不希望的。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像影子一样)2.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3.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动句,“为”表被动。)译文:(皇帝)自己也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2.委命下吏。(省略句。应为“委命(于)下吏”。)译文: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司法官吏。3.铸以为金人十二。(定语后置句,应为“十二金人”。)译文:用来铸造十二尊铜人。4.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状语后置句,应为“非于九国之师抗”。)译文:被征发去戍边的士卒,不能和强大的九国军队相匹敌。5.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判断句,“……者……”表判断。)译文:这四位公子都是见识英明有智谋,心地诚实而讲信义、待人宽厚而又爱惜百姓、尊敬贤才而重用士人的人。六、翻译下面语句。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b\nb译文: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采分点:“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并吞”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是“天下”的意思)2.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译文:胡人(再也)不敢到南边来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来报仇。(采分点:“怨”是“仇恨”,两个分句结构对称)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译文:好的将领手执强弩守卫着要害之地,可靠的官员、精锐的士兵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着过往行人。(采分点:“陈”译为“执着、拿着”。“兵”译为“兵器”。“谁何”,“何”通“呵”,呵问;属于宾语前置,应为“何谁”,意为呵问他是谁,也可译为“盘问行人”)七、古代文化常识积累。1.崤函:崤山和函谷关。崤山,在函谷关的东边。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2.八荒:八方最偏远的地方,也代指天下。3.连衡:秦国采用的一种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连横”。4.合从(从,通“纵”):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5.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平原君,赵国贵族,姓赵名胜;春申君,楚国贵族,姓黄名歇;信陵君,魏国贵族,姓魏名无忌。他们是战国时期有名的“四公子”,皆以招揽宾客著称。6.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朝制度,天子出兵车万乘,诸侯出兵车千乘,后世以“万乘”称天子。7.七庙:天子的宗庙。8.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每个部落都有名称,统称百越,也叫百粤。9.陶朱:春秋时越国的范蠡帮越王勾践灭吴后,离开越国回到陶,自称陶朱公。因善于经营生意而致富,后人以此作为富人的代称。10.九州:古时天下分为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代指中国。《师说》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b\nb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1.吾师道也 (名词作动词,学习)2.或师焉,或不焉(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b\nb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4.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5.孔子师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6.君子不齿(名词作动词,并列,排列)7.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8.则群聚而笑之(名词作状语,成群地)9.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10.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11.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有疑难问题)12.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13.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14.不耻相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的凭借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3.吾从而师之古义:两个词,动词“从”(跟从)和连词“而”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一般人今义:大家;许多人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古义:小的方面(文中指句读)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6.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不一定今义: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用在句中表否定)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2.不拘于时,学于余。(前一句为被动句,前一个“于”表被动;后一句为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余学”。)译文:不被时俗限制,向我学习。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b\nb译文:不明白句读,不解决疑难问题。六、翻译下面语句。1.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译文:那些童子的老师,教给他书,(帮助他)学习文章断句,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人。(采分点:彼、句读,非……者)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译文: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与之同列,现在他们(君子)的见识竟然赶不上这些人,这真是令人奇怪啊!(采分点:不齿、其、乃、其)七、古代文化常识积累。1.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寿、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2.百工:各种工匠。3.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用古代的说法。又称作“六经”。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4.传: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②人物传记。5.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需停顿处为读。必修四复习篇目:《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b\nb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1.舍相如广成传 (名词作动词,安置住宿)2.左右欲刃相如(名词作动词,杀)3.乃使其从者衣褐(名词作动词,穿)4.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名词作动词,上前)5.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名词作状语,在朝廷上)6.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名词作状语,从小路)7.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先,以……为后)8.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动词用名词,约定,契约)9.秦王恐其破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碎,可译为“撞破”)10.宁许以负秦曲(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承担)11.毕礼而归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完成,使……回去)12.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形容词作动词,尊重)13.完璧归赵(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完好无缺)14.且庸人尚羞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1.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古义:侍从今义:方位词,左和右两方面;支配,操纵。2.璧有瑕,请指示王古义:指出来给……看b\nb今义: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3.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古义: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进;思想进步。4.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古义:扬言今义:政府的公告。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的原因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7.明年复攻赵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8.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古义:门客今义:客人。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可予不 “不”通“否”,(不必)2.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3.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4.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君何以知燕王?(宾语前置句,应为“以何知燕王”。)译文: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见……于”表被动。)译文:我实在怕受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3.而君幸于赵王。(被动句,“于”表被动。)译文:而您又被赵王宠幸。4.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省略句,应为“传以(之)示美人及左右”。)译文:把(它)传给妃嫔及侍从人员看。5.故燕王欲结于君。(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君结”。)译文: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6.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句,应为“求可使报秦者人”。)译文:寻找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7.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啊!六、翻译下面语句。1b\nb.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译文: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斜瞅着廷柱,准备拿它去撞击廷柱。秦王怕他撞坏宝玉,就向他婉言道歉,坚决地请求(他不要以璧击柱),同时召来管版图的官吏察看地图,指明把从这里到那里的十五座城池划归赵国。(采分点:睨、破、辞谢、固、案)2.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译文:蔺相如估计秦王虽说答应斋戒,但必定会背弃信约不把城池给赵国,就派他的随从换上粗布便服,怀里藏着宝玉,抄小路逃走,把和氏璧送回赵国。(采分点:度、负、衣褐、怀、亡)3.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译文:过了些时候,蔺相如出门,远远望见廉颇,就调转车子回避他。在这种情况下,他的门客一齐对相如说:“我们离开父母兄弟前来侍奉您的原因,不过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啊。”(采分点:引、于是、所以、亲戚)七、古代文化常识积累。1.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清心,以示虔诚。2.列观:一般的宫殿。观,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3.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故称。4.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傧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5.汤镬:古代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6.寿(为寿):向人敬酒或献礼。7.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8.负荆:背着荆条,表示愿受责罚。这是向对方请罪的一种方式。《苏武传》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b\nb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1.天雨雪,武卧啮雪 (名词作动词,下、降)2.羝乳乃得归(名词作动词,生子)3.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名词作动词,执、拄)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名词作动词,结网)5.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名词作动词,祭祀)6.因厚赂单于(名词作动词,赠送礼物)7.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名词作状语,向上)8.得夜见汉使(名词作状语,在夜间)9.因泣下霑衿(动词作名词,眼泪)10.欲因此时降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11.反欲斗两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12.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13.屈节辱命(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辱)14.何久自苦如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苦)15.单于壮其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古义: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2.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古义:一般财物今义:供出售的物品。3.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龄今义:季节。4.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栽培,提拔今义:事业上的成绩;完成。5.卧起操持古义:拿着今义:料理,筹划。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b\nb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应为“留在汉者匈奴使”。)译文:就派苏武凭中郎将的身份,让他持节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2.子卿尚复谁为乎?(宾语前置句,应为“为谁”。)译文: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3.皆为陛下所成就。(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译文:都是被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4.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句,“见”表被动。)译文:被侮辱以后才死,更对不起国家。5.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省略句,应为“单于子弟发兵与(之)战”。)译文: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6.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六、翻译下面语句。1.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译文:假使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重的处罚呢?应当都使他们投降。(采分点:谋、何以、降)2.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译文:苏武的伤口渐渐痊愈,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会同判定虞常的罪,想趁此机会使苏武投降。(采分点:晓、会论、降)3.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译文: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于节操有亏,又辜负了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去呢!”(采分点:辞、屈、辱)七、古代文化常识积累。1.《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西汉的历史,作者班固。2.丈人: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3.节:又称“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凭证)。4.假吏:临时充任的官吏。5.斥候:侦察兵。6.阏氏:匈奴单于的配偶的称号,如同王后。7.蛮夷:古代用以指边远民族。四夷:为对中国边区文化较低各族之泛称也。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b\nb8.奉车: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马。9.后土:地神,相对皇天而言。10.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11.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12.上林、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13.相坐:相连坐(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14.株连: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株,本指露出地面的树根,根与根之间牵连甚多。《张衡传》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1.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名词作动词,递眼色)2.时天下承平日久(名词作状语,当时)3.妙尽璇机之正(形容词作名词,道理,规律)4.衡少善属文(形容词作动词,擅长,善于)5.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奇)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1.举孝廉不行b\nb古义:不去(应荐)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2.公车特征拜郎中古义:特地征召今义:可以作为人或事物特点的征象、标志等。3.覆盖周密无际古义:四周严密今义:周到而细密。4.振声激扬古义:声音激越响亮今义:激动昂扬或激励使振作起来。5.寻其方面古义:方向今义:相对的或并列的人或事物中的一方或一部分叫一个方面。6.不好交接俗人古义:追求功名和富贵的人今义:庸俗的人。7.衡下车,治威严古义:指官吏初到任今义:从车上下来。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形似酒尊 “尊”通“樽”,(盛酒器)2.一时收禽“禽”通“擒”,(捉拿)3.傍行八道“傍”通“旁”,(周围,旁边)4.而无骄尚之情“尚”通“上”,(高)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被动句,动词“征拜”本身表被动。)译文:(他)上书请求辞职回家,反被征召授予尚书的官职。2.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状语后置句,应为“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译文:(外表)用篆字和山龟鸟兽的图形作装饰。3.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应为“未有之”。)译文:从已有的书籍文献记录的内容看,还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先例。4.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被动句,动词“举”“辟bì”本身表被动。)译文:被推举为孝廉,他不去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他也不去应召。5.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六、翻译下面语句。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译文: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到“三辅”一带游学,趁机进入京城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部经书,贯通六种学问和技能。(采分点:善、因、观)2.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b\nb译文: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天文、历算等术数方面的学问,就派公车特地征召(张衡)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采分点:雅、善、特征、迁)3.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译文:张衡一到任就治理严厉,整顿法制,暗中查知一些奸党分子的姓名,同时(将他们)全都抓起来,官民上下都很敬畏,赞颂政治清明。(采分点:下车、阴、禽、政理)七、古代文化常识积累。1.《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东汉的历史,作者范晔。2.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区为三辅,在今陕西西安附近。3.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4.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5.公府:太尉、司徒、司空三公的公署。6.两都: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也称“二京”。7.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8.阉竖:对宦官的蔑称。9.豪右:豪族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10.下车:官吏初到任。11.视事:官员到职工作。12.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13.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后汉书》)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必修五复习篇目:《归去来兮辞(并序)》《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归去来兮辞(并序)》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b\nb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1.时矫首而遐观 (名词作状语,常常)2.悦亲戚之情话(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悦)3.善万物之得时(意动用法,以……为善)4.乐夫天命复奚疑(意动用法,以……为乐)5.眄庭柯以怡颜(使动用法,使……愉快)6.或棹孤舟(名词作动词,用桨划)7.策扶老以流憩(名词作动词,拄着)8.园日涉以成趣(名词作状语,每天)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1.悦亲戚之情话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今义:跟自己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2.尝从人事古义:做官今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事理人情。3.彭泽去家百里古义:距离家乡今义:到家里去。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乃瞻衡宇 “衡”通“横”,(横木)2.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句,应为“疑奚”。)译文: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应为“欲之何”。)译文:为什么心神不定,想要到哪里去?3.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应为“求焉”。)译文: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4.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为”表被动。)译文:既然自己让内心被形体役使。b\nb六、翻译下面语句。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译文: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补救。(采分点:悟、谏、追)2.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译文:登上东边的高冈放声呼啸,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采分点:舒、临)七、古代文化常识积累。1.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隐居之地的代称常见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2.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滕王阁序》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b\nb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1.川泽纡其骇瞩 (使动用法,使……吃惊)2.尽东南之美(形容词作名词,才俊)3.尽东南之美(副词作动词,都包括)4.目吴会于云间(名词作动词,看,望)5.俊采星驰(名词作状语,像流星一样)6.窜梁鸿于海曲(使动用法,使……出走)7.屈贾谊于长沙(使动用法,使……受委屈)8.腾蛟起凤(使动用法,使……腾空;使……起舞)9.徐孺下陈蕃之榻(使动用法,使……放下来)10.襟三江而带五湖(意动用法,以……为衣襟,以……为衣带)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1.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古义:谦辞,后生、晚辈今义:男孩子,泛指儿童。2.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古义:迎接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3.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古义:指掌管文学撰述的官今义:读书人;学位中最低的一级。4.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古义:事前洞察事物的动向今义:看机会,看形势。5.阮籍猖狂古义:狂放、不拘礼法(不含贬义)今义:狂妄而放肆,含贬义。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所赖君子见机 “机”通“几”,(预兆)2.云销雨霁“销”通“消”,(消散)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童子何知。(宾语前置句,应为“童子知何”。)译文:(我)一个小孩知道什么。2.访风景于崇阿。(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崇阿访风景”。)译文:到崇山峻岭中观望风景。3.怀帝阍而不见。(被动句,无标志词,动词“见”本身表被动。)译文:思念皇帝却不被召见。4.纤歌凝而白云遏。(被动句,无标志词,动词“遏”本身表被动。)译文:柔美的歌声缭绕不散,白云被遏止了。六、翻译下面语句。1.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b\nb译文:以三江为衣襟并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并连接着瓯越。(采分点:襟、带、引)2.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译文:使贾谊遭受委曲,贬于长沙,并不是没有圣明的君主;使梁鸿逃匿到海滨,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吗?(采分点:屈、窜)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译文:老了应当更加豪壮,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志?境遇虽然困苦,但节操应当更加坚定,绝不能抛弃自己的凌云壮志。(采分点:宁、穷)七、古代文化常识积累。1.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一说,指太湖、鄱阳湖、洞庭湖、青草湖、丹阳湖,南昌在五湖之间。2.下榻:在某地住宿。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典故:豫章太守陈蕃素来不接待宾客,专为徐稚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稚来访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之说。3.钟鸣鼎食:指大家世族。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4.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5.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6.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后用此指投军报国。7.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8.投笔:投笔从军。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作“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逍遥游》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1.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使动用法,使……满意,使……信任)2.彼于致福者(使动用法,使……到来)3.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名词作动词,称赞)4.而后乃今将图南(名词作动词,向南飞)b\nb5.《齐谐》者,志怪者也(名词作动词,记载)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1.野马也,尘埃也古义:游动的雾气今义:野生的马。2.腹犹果然古义:很饱的样子今义:表示事实与所说所料相符。3.众人匹之古义:一般人今义:多数人,大家。4.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古义:旋风今义:羊的犄角。5.虽然,犹有未树也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与它呼应。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北冥有鱼 “冥”通“溟”,(海)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聪明)3.三餐而反“反”通“返”,(返回)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5.而征一国“而”通“能”,(能力)6.御六气之辩“辩”通“变”,(变化)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状语后置句,应为“于坳堂之上覆杯水”。)译文:在堂上低洼处,倒一杯水。2.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句,应为“适奚”。)译文:它将要飞往哪里去呢?3.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宾语前置句,应为“而莫夭阏之”。)译文:背朝着青天,就没有什么东西能阻拦它。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句,应为“又知何”。)译文:这两只小鸟,又知道什么呢?六、翻译下面语句。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鹏鸟在高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看天一样罢了。(采分点:极、是)b\nb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译文:再说全世界的人都赞誉他,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努力;全社会的人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采分点:举、劝、非)七、古代文化常识积累。1.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2.六气:阴、阳、风、雨、晦、明。《陈情表》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1.猥以微贱 (形容词作名词,微贱的身份)2.夙遭悯凶(形容词作名词,不幸的事)3.则刘病日笃(“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笃”,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重)b\nb4.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5.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名词作状语,向上)6.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名词作状语,在家里)7.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8.臣具以表闻(使动用法,使……知道)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古义:不能走路,这里是说柔弱今义:①不可以;②不中用;③不好;④接近死亡;⑤表示程度极深,不得了。2.臣欲奉诏奔驰古义:奔走效劳,这里指马上进京今义:(车、马等)很快地跑。3.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古义:申诉(苦衷)今义:①向别人陈述;②通知某事,使人知道。4.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古义:辛酸悲苦今义:①身心劳苦;②客套话,用于求人做事。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零丁孤苦 “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2.臣密今年四十有四“有”通“又”,(表示整数后还有零数)3.常在床蓐“蓐”通“褥”,(垫子、草席)五、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今臣亡国贱俘。(判断句,无标志词。)译文:现在我是卑贱的俘虏。2.而刘夙婴疾病。(被动句,无标志词,动词本身表被动。)译文:祖母刘氏早被疾病缠绕。3.急于星火。(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星火急”。)译文:比流星(的坠落)还要急。六、翻译下面语句。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译文:我因为命运坎坷,幼年便遭遇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背弃我(而死去)。(采分点:以、夙、闵、见背)2.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译文: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洗马。(采分点:拜、寻、除)3.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译文: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让陛下知道。(采分点:犬马、拜、闻)七、古代文化常识积累。1.表:古代臣下给帝王的一种文书。b\nb2.期(jī):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3.孝廉: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4.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5.郎中:尚书省的属官。郎中属员外级,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丞相、尚书、侍郎的高级官员。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6.洗马:又叫太子洗马,太子的侍从官。7.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8.牧:古代称州的长官。9.犬马:臣子自谦。10.皇天后土:皇天,古代指天,天帝;后土,古代指地,土神。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指天地。旧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亦作“后土皇天”。选修复习篇目:《阿房宫赋》《六国论》《伶官传序》《阿房宫赋》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b\nb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1.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名词作动词,出现虹)2.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名词作动词,出现龙)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名词作动词,唱歌,弹琴)4.族秦者秦也(名词作动词,灭族)5.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名词作状语,从北边,向西)6.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晚)7.辇来于秦(名词作状语,坐辇车)8.廊腰缦回(名词作状语,像人腰一样)9.日益骄固(名词作状语,一天比一天)10.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11.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动词作名词,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12.六王毕,四海一(数词作动词,统一)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1.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义: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义:比喻各用心机,互相排挤。也作勾心斗角。2.韩魏之经营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今义:筹划并管理;泛指计划和组织。3.齐楚之精英古义:指金玉珠宝等物今义:精华;出类拔萃的人。4.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义:可惜今义:怜悯,同情。四、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判断句。)b\nb译文:灭掉六国的人,其实是六国自己,并不是秦国;灭掉秦国的人是秦统治者本身,并不是天下的人民。2.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判断句。)译文:一个人的心思,也就是千万人的心思啊。3.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译文:戍边的士兵首先起义,(接着)函谷关被攻占。4.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状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多”。)译文:使承担房屋大梁的柱子,比田野里劳作的农夫还多。5.秦人不暇自哀。(宾语前置句,“哀自”。)译文:秦国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哀叹(或哀叹自己)。五、翻译下面语句。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译文:长桥横卧在水面上,没有云彩,怎么出现了蛟龙?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并非雨过天晴,怎出现了彩虹?(采分点:龙、虹)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译文:燕赵收藏的奇珍,韩魏聚敛的金玉,齐楚保存的瑰宝,是(他们)经过了多少代,大肆搜刮民膏而来,堆积如山。(采分点:收藏、经营、精英)3.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译文:唉!假使六国能够各自爱惜它们的百姓,那么(六国)足以抵抗秦国;假使秦又能够爱惜六国的百姓,那么(秦)可以传递三世乃至万世而作君王,谁能够灭了它呢?(采分点:使、爱、族灭)六、古代文化常识积累。1.妃嫔媵嫱:“妃”,皇帝的妾,或太子、王侯的妻;“嫔(pín)”“嫱(qiánɡ)”:都是古代宫廷中一种女官,实际是皇帝的妾,地位比“妃”要低;“媵(yìnɡ)”,古代统治阶级嫁女时随嫁的人(陪嫁的侍女),也可能成为嫔、嫱。2.锱铢:古代重量单位,一锱等于六铢,一铢约等于后来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锱、铢连用,极言其细微。《六国论》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1.已3.暴b\nb4.事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名词作状语,按道理、从道理上讲)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之后)4.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5.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6.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战果,大的战果)7.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古义:那实际上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2.思厥先祖父古义:泛指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4.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5.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古义:没有出发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不中用;不好;接近死亡;表示程度极深。6.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四、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判断句,“在”表判断。)译文:六国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为……所”表被动。)译文: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3.后秦击赵者再。(状语后置句,应为“再击赵”。)译文: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4.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状语后置句,应为“于秦弱”。)译文: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国,六国的势力(虽然)比秦国弱。5.举以予人。(省略句,应为“举(之)以予人”。)译文:拿它(土地)来送给别人。五、翻译下面语句。1.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b\nb译文: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采分点:以、盖、完)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译文: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它实际上也多到百倍。(采分点:亡、其实)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译文: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采分点:先、暴、以)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译文: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采分点:为;被动句,为……所)5.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译文: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赵国曾经和秦国五次作战,败了两次,胜了三次。(采分点:至、始、祸)六、古代文化常识积累。1.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2.故事:先例。除此之外,在古文中一般还有“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以及“掌故,典故”等意思。《伶官传序》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1.兴2.告3.归4.易二、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1.函梁君臣之首 (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2.抑本其成败之迹(名词作动词,推究)3.负而前驱(名词作状语,向前)4.仓皇东出(名词作状语,向东)5.一夫夜呼(名词作状语,在夜里)6.逸豫可以亡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亡)7.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形容词作动词,作乱)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1.与其所以失之者古义:与,介词,和;其,代词,他。与其,和他今义:连词,比较两件事而决定取舍的时候,用在放弃的一面(后面常用“毋宁、不如”等呼应)。2.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古义:气势今义:意志和气概;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志趣和性格。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方法)处理。四、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b\nb1.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判断句。)译文:梁王,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起来的。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判断句。)译文: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3.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被动句。)译文: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4.庄宗受而藏之于庙。(状语后置句,“于庙藏之”。)译文: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状语后置句、被动句,“于忽微积”“于所溺困”。)译文: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有智慧、有勇力的人常常会被他所溺爱的事物困扰。五、翻译下面语句。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译文: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采分点:原、所以)2.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译文: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采分点:恨、与、其、乃)3.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译文: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藏在宗庙。(采分点:以、告、及;状语后置句)4.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译文: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采分点:岂、抑、本、迹)六、古代文化常识积累。1.从事:官名,源于汉武帝时期,有刺史属吏之称,分为别驾从事史、治中从事史等,主要职责是主管文书、察举非法,到宋代时被废除。2.太牢:即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古代祭典用的猪、牛、羊等),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牢”本为养牲畜的圈,在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3.告庙:天子或诸侯出巡、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4.忽微:微小的事。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5.俳优:以乐舞谐戏为业的人即古代演滑稽戏杂耍的艺人。6.杂戏:古代娱乐形式之一,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