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全总结 78页

  • 145.04 KB
  • 2022-08-18 发布

高中语文文言文全总结

  • 7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语文120文言文实词★爱①爱护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师说》译文:爱护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去教导他。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爱护)《触龙说赵太后》译文:父母疼爱子女,就应该替他们做长远打算。②喜欢,爱好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阿房宫赋》译文:秦统治者爱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③舍不得,吝惜,爱惜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舍不得,吝惜)《齐桓晋文之事》译文: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惜一条牛?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六国论》译文:如果当初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④爱慕,欣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爱莲说》译文:我却只欣赏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⑤恩惠古之遗爱也(恩惠)《左传》译文:(子产执政之道,)正是古人遗留下的恩惠啊⑥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诗经静女》译文:却隐藏起来找不到,急得我搔头又徘徊。⑦怜惜,同情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怜惜,同情)《左传》★安①安全,安稳,安定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译文:风雨无忧安稳如大山\n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失街亭》译文:为什么把我放在安全清闲的地方。谢庄遂安(安全、安定、安稳)《冯婉贞》译文:谢庄于是安全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安全、安定、安稳)《季氏将伐颛臾》译文: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六国论》译文: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②安抚,抚慰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赤壁之战》译文:就应当安慰他们,与他们结盟友好③安置、安放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失街亭》译文:距离山十里地有王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寨。④使---安既来之,则安之(使---安定)《季氏将伐颛臾》译文: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⑤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赤壁之战》译文:将军您迎顺曹操,想要得到一个什么归宿呢?沛公安在(哪里)《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哪里)《陈涉世家》译文:燕子麻雀哪里知道大雁的志向呢?⑥养生衣食所安(养生)《曹刿论战》译文: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被读音一:bèi①被子(名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杨修之死》\n译文:一天白天,(曹操)正在大帐中睡觉的时候,被子掉到地上了。②覆盖(动词)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译文:大雪越过南岭。覆盖了南越之地的几个州郡。③遭受,遇到,蒙受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论积贮疏》译文:年成有好坏(荒年、丰年),(这是)大自然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遭受过。秦王复击轲,被八创(遭受,遇到)《荆轲刺秦王》译文:秦王又击杀荆轲,(荆轲)受了八处伤。④加幸被齿发,何敢负德(加)《柳毅传》译文:承蒙您的大恩大德,我怎敢忘记?⑤介词,表示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屈原列传》译文: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读音二:pī,通“披”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陈涉世家》译文:将军亲身披着坚固的铁甲,拿着锐利的武器②披散,披着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屈原列传》译文:屈原走到江边,披散着头发沿着水边边走边吟唱★倍①通"背",背叛,违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鸿门宴》译文:希望你(对项王)详细地说明,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②一倍,加倍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孙子•谋攻》译文: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进攻他们,有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设法分散他们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治平篇》③增加\n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烛之吴退秦师》译文:怎么能用灭掉郑国来加强邻国④越发、更加、倍加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亲人★鄙①边界地方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为学》译文: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有。②动词,轻视孔子鄙其小器(轻视)《训俭示康》译文:孔子轻视他器量狭小。③庸俗,见识浅,鄙陋肉食者鄙(庸俗,见识浅,鄙陋)《曹刿论战》译文: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④复合词:鄙人a自称的谦词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史记•冯唐列传》译文:冯唐谢罪说:“我这个鄙陋之人不懂得忌讳。”b鄙俗,不开化的人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译文: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陋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害怕c乡下人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史记•李将军列传》译文:我见李将军,朴朴实实象个乡下人,口不善于言辞。鄙贱:粗野而又地位低微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我这个粗野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您宽容我到这个地步啊。★兵①兵器,武器\n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武器)《过秦论》译文: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到都城咸阳②用兵器杀人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史记•伯夷列传》译文:(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③战争,军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战争,军事)《论积贮疏》译文:战争、旱灾相继而来,社会的财富极其缺乏④士兵,军队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赵国也准备了许多军队防备秦国,秦国不敢妄动。起视四境,而秦并又至矣《六国论》译文:。(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国的军队又来了⑤用兵策略,战略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孙子•谋攻》译文: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打破(敌方的)计谋,其次是挫败(敌方的)外交,⑥复合词:兵符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我(侯生)听说晋鄙的兵符常在魏王卧室之内★病①疾病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扁鹊见蔡桓公》译文:您的疾病在肌肉和皮肤里面了,不及时医治将要更加严重②生病而江浙之梅皆病矣(生病)《病梅馆记》译文:于是江苏、浙江的梅都生病了③使成病态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使成病态)《病梅馆记》译文:把梅弄成奇形怪状,弄成病态,拿这作为职业来赚钱④困苦不堪,困乏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捕蛇者说》\n译文:假使当初我不做这个差事,早已经困苦不堪了⑤筋疲力尽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筋疲力尽)《赤壁之战》译文:用疲惫染病的士兵控制三心二意的军队⑥毛病,缺点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原毁》译文:不如舜,不如周公,这是我的缺点。⑦担心,忧虑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子产告范宣子轻币》译文:晋国范宣子执政,诸侯向晋国缴纳的贡品很重,郑国人深为这件事所苦。⑧损害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史记•货殖列传》译文:一斗米,卖二十钱损害农人,卖九十钱损害从事工商业的人。⑨责备、羞辱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训俭示康》译文:古人把节俭作为美好的品德,现代人却用节俭来互相羞辱。★察①仔细看,观察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石钟山记》译文:我仔细地观察,原来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②看清楚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看清楚)《齐桓晋文之事》译文: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③考察,审察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察,审察)《赤壁之战》译文:刚才我(鲁肃)察看众人的议论,(是)专门想贻误将军④明察,了解,弄清楚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曹刿论战》译文: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依据实情处理⑤考察后加以推荐察臣孝廉(考察后加以推荐)《陈情表》\n译文:推举臣下为孝廉⑥精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精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宫》译文:水清澈到极点就没有鱼(生活在里面),人精明到极点就没有人跟随。⑦察察,洁净的样子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察察,洁净的样子)《屈原列传》译文: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乘读音一:chéng①驾,坐,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赤壁之战》译文:坐牛车,吏卒跟随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驾,坐)《石钟山记》译文:我单独和迈儿坐小船,到绝壁下面②升,登乘鄂渚而反顾兮,唉秋冬之绪风(登上)《涉江》译文:在鄂渚登岸,回头遥望国都,对着秋冬的寒风叹息。③趁着,凭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趁着,凭借)《过秦论》译文:趁着有利的形势和方便的条件,侵略诸侯各国,分割天下的土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凭借,依仗)《宋书•宗悫传》译文:希望能驾御长风踏破万里波涛④冒着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冒着)《登泰山记》译文: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到达泰安。读音二:shèng①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陈涉世家》译文:等到了陈,有战车六七百辆。超乘者三百乘(辆)《肴之战》译文:有三百辆兵车的战士跳跃着登上战车\n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译文:得到帝王的权势,统辖八州,而使同等的六国来朝拜②佛教的教派或教法大乘佛教③春秋时晋国的史书叫“乘”,后称史书为“史乘”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孟子•离娄下》译文:晋国的《乘》,楚国的《梼杌》,鲁国的《春秋》,都是一样的。④数词,四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四)《肴之战》译文:用四张熟牛皮,二十头牛犒劳秦国军队。★诚①名词。真心真意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心真意)《愚公移山》译文: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上两座山②副词,表肯定。确实,的确。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六国论》译文: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③连词,表示假设推论。果真,如果。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赤壁之战》译文:现在将军如果真能派猛将统领几万大军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如果)《隆中对》译文: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雄霸天下的伟业就能够完成,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辞①诉讼的供词。狱辞无谋、故者。(诉讼的供词)《狱中杂记》译文:如果审判的供词中没有预谋、故意杀人罪名的②口实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口实)《左传》译文:想要强加给他罪名,哪用担心没有口实。\n③言辞,文辞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现在我要去死,)侯生却没有一句半句话送我,(难道我还有没有做到的地方吗?)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辞,文学)《屈原列传》译文:都爱好文辞而以善于作赋被人称赞④借口,托辞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借口)《赤壁之战》译文:挟持着皇帝来征讨天下,动不动以朝廷(的名义)为借口⑤命令近者奉辞伐罪,旗麾南指,刘琮束手。(命令)《赤壁之战》译文:近来我奉皇帝命令讨伐有罪的人,军旗指向南方,刘琮投降。⑥名词,一种文体。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⑦告别,辞别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琵琶行》译文:我自从去年辞别了京城,贬官在浔阳,一直卧病。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告别,辞别)《鸿门宴》译文:刚才出来没有告辞,这怎么办呢?⑧推辞,辞去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鸿门宴》译文: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推辞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如姬愿意为公子出死力,决不会推辞,⑨讲究,计较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鸿门宴》译文: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礼让。⑩复合词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屈原列传》译文:。(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屈原列传》译文:然而都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n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秦王怕他撞坏宝玉,就向他道歉★度读音一:dù①计量长短的标准吾忘持度。(《郑人买履》)译文:我忘了拿尺码了。②限度,法度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限度)《谏太宗十思疏》译文:游乐忘返地打猎时,就要想到把“网三面,留一面”作为限度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论积贮疏》译文:生产东西有时间(的限制),但消费它却没有限度③制度,法度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后汉书•张衡传》译文:张衡一到任就树立威信,整顿法度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译文: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④度量常有大度。(度量)《高祖本纪》译文:常常有很大的度量。⑤常态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荆轲刺秦王》译文:群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没有意料到,大家都失去常态。⑥量词,次、回、个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回、个)《江南逢李龟年》译文:也在崔九的家里多次听到您的唱歌。⑦谱曲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扬州慢》译文:我的心情悲怆感伤,抚今追昔感慨无限,就自己谱写了这首词曲。⑧通"渡"渡过,越过一夜飞度镜湖月(通"渡"渡过,越过)《梦游天姥吟留别》\n译文:一个夜晚飞渡过月光映照下的镜湖春风不度玉门关(过)《凉州词》译文:温情的春风难以吹过玉门边关。⑨度引,指度人离俗出生死三言两语,把一个人度了去了(度引,指度人离俗出生死)《红楼梦》读音二:duó①量,计算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量,计算)《过秦论》译文:试拿肴山以东的各国与陈涉比比长短和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那更不能相提并论了。②推测,估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鸿门宴》译文:你估计我到了军营,你再进去(见项王)。③考虑度义而后动(考虑)《答司马谏议书》译文:(他)考虑理由正当,然后去做★顾①动词,回看,环视,回头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蔺相如回头招呼赵国的御史写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缻。”赢得仓皇北顾(回头看;回头)《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文:只落得惊慌败北狼狈逃窜。顾野有麦场(回看,环视,回头)《狼》译文:(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②动词,看,视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促织》译文:成名回头看到蟋蟀笼空着,就急得气也吐不出,话也说不上来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译文: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③动词,关顾,顾念,顾惜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顾惜,顾念)《赤壁之战》译文:子布、元表等人各自顾念妻子儿女,夹杂着个人的打算\n三岁贯(伺候)汝(你),莫我肯顾。《硕鼠》译文:多年辛苦养活你,我的生活你不顾念④动词,看望,拜访,探问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问,拜访)《出师表》译文:三次到草庐中来看望我。将军宜枉驾顾之。《隆中对》译文: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⑤动词,顾虑,考虑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译文:。(我)只想求死,不再顾虑(个人)安危。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考虑)《鸿门宴》译文: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礼让。⑥副词,表示轻微转折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表轻微转折)《荆轲刺秦王》译文:我每次想到这事,常常痛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一个计策来!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促织》译文:心又想养着这样低劣的东西,终究没有什么用处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但是)《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但我考虑到这样的问题,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发兵攻打我们赵国,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⑦表反问,反而,难道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难道)《为学》译文: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⑧顾玩:仔细端详★固①动词,巩固,安定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天时不如地利》译文: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②动词,坚守,安守秦数败赵兵,赵军固壁不战。《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秦军多次打败赵军,赵军便坚守营垒③形容词,固执,顽固\n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译文: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译文:秦始皇这暴君的心却日益骄横顽固。④形容词,坚固,牢固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赤壁之战》译文:荆州与我国邻接,地理形势险要、坚固,土地肥沃、广阔,人口繁多,生活富裕⑤形容词,坚决,坚持少年固强之。《促织》译文:少年坚持要斗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蔺相如坚决挽留他们⑥副词,表本来,原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译文:终于落到全部覆亡,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事。⑦副词,表确然。确实,实在。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译文:这实在是百代难逢的际遇呀!⑧副词,表让步。固然。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译文:人固然都有一死,但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却比鸿毛还轻★恨①遗憾,不满意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译文:(陈涉)停止耕作到田边高地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很久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遗憾,不满意)《出师表》译文: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感到遗憾)《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可是公子您待我特别恩厚,公子去了,我却不给您临别赠言,因此我知公子心里怪我,定会回来的。”②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决期(怨恨)《长恨歌》\n译文:天长地久也有一天会终结,这怨恨啊,长久不断,永不会有消除的那一朝。只恨鄙山小寨是一洼之水,如何安得许多真龙。《水浒传》③复合词:恨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恨恨:惆怅、悲伤)《孔雀东南飞》译文:活着的人却作临死的诀别,心里的惆怅、悲伤哪里说得尽呢?★患①忧患,祸害,灾祸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赤壁之战》译文:马超、韩遂还在函谷关以西,是曹操的后患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祸害,灾祸)《伶官传序》译文:祸患常常是由一点一滴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②讳忌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讳忌)《赤壁之战》译文:这几项都是用兵的忌讳③病,生病茜有眼患(病)《南史•江茜传》译文:江茜有眼病愈膏肓之患难(疾病)《全唐文愈膏肓疾赋》译文:治愈垂危的疾病是很困难的。时有患疟疾者(生病)《晋书》译文:当时有患疟疾病的人。④担忧,忧虑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列传》)(忧虑,担心)译文:想不让给秦国吧,又担心秦国的大军马上打过来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六国论》)(忧虑,担心)译文:所以,秦国很想得到的,诸侯很担忧的,本来就不在于作战阿。⑤危害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危害)《孙子谋攻》译文:国君对军队的危害有三种⑥厌恨赵宣子骤谏,公患之(厌恨)《国语》\n译文:赵盾(宣子)又多次劝谏,使晋灵公感到厌恨★假读音一:jiǎ①借狐假虎威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借)《黄生借书说》译文: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勉强向别人借来②凭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译文: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劝学》译文: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③宽容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宽容)《北史》译文:大臣触犯法律,是不能宽容的。④给与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给与)《谭嗣同》译文:汉人,不能给他们大大的兵权。⑤假,不真,与"真"相对,虚假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不真,与"真"相对)《狼》译文:(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⑥非正式的,代理的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侯以西击荥阳。《史记•陈涉世家》译文:于是就以吴广为代理王,督率各将领向西进攻荥阳。⑦相当于“如果”、“假如”,多“假使”“假令”连用。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如果、假如)《报任安书》译文:假如我伏法被杀,那好象是九牛的身上失掉一根毛,同蝼蚁又有什么区别?⑧复合词,假借:宽容原谅。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译文:希望大王稍稍原谅他,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假    读音一:jiǎ\n  ①借  狐假虎威  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借)《黄生借书说》  译文:不是那人自己的东西而勉强向别人借来  ②凭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译文: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劝学》  译文: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③宽容  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宽容)《北史》  译文:大臣触犯法律,是不能宽容的。  ④给与  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给与)《谭嗣同》  译文:汉人,不能给他们大大的兵权。  ⑤假,不真,与“真”相对,虚假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不真,与“真”相对)《狼》  译文:(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⑥非正式的,代理的  乃以吴叔为假王,监诸侯以西击荥阳。《史记·陈涉世家》  译文:于是就以吴广为代理王,督率各将领向西进攻荥阳。  ⑦相当于“如果”、“假如”,多“假使”“假令”连用。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如果、假如)《报任安书》  译文:假如我伏法被杀,那好象是九牛的身上失掉一根毛,同蝼蚁又有什么区别?  ⑧复合词,假借:宽容原谅。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  译文:希望大王稍稍原谅他,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  ★举  >>返回顶部  ①举起,抬起  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举起,抬起)《赤壁之战》  译文:(到)江中挂起船帆,其余船只都依次前进。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②拿,用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拿)《赤壁之战》  译文:我不能拿全东吴的土地,十万将士,来受人控制  ③举出,提出  举类(事例)迩而见义远(举出,提出)《屈原列传》  译文:列举的虽是眼前事物,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  ④发动,举行,实行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举行)《陈涉世家》  译文: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  ⑤推荐,选拔  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  译文:选拔贤良的人辅佐自己  (将军向宠,)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荐,推举)《出师表》  译文: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推荐,推举)《张衡传》  译文:永元年间,被推荐为孝廉,没有去应荐  ⑥攻克,占领\n  戍卒叫,函谷举(攻占、占领)《阿房宫赋》  译文:戍边的士卒揭竿而起,函谷关被攻破  ⑦全,尽  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全,皆)《庄暴见孟子》  译文:全都头痛,互相转告说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尽)《鸿门宴》  译文: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  大喜,笼归,举家庆贺。《促织》  译文:(成名)特别高兴,用笼子装上提回家,全家庆贺  ⑧飞  兔起凫〈野鸭子〉举(飞)  ⑨动问  主人不问,客不先举(动问)《礼记曲礼》  译文:主人不发问,客人不应该先发问。  ⑩举动  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举动)《谭嗣同》  译文:荣禄的阴谋,全在天津阅兵一举  ⑾复合词  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举言:发言)《孔雀东南飞》  译文:张嘴想对妻子说话,却抽抽咽咽话也说不成句  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举事:作事情)《察今》  译文:所以做事情一定要根据法令制度来进行,修订法令制度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包举:并吞)《过秦论》  译文:有(象卷席子那样卷起,象用布包一样)并吞天下,占领海内,控制全国的意图,吞并八方的野心。  ★绝    ①断绝,绝交  则请早立太子,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就请求早早册立太子,来断绝秦国的奢望  不如早与之绝(绝交)《赤壁之战》  译文:不如趁早同他绝交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断绝)  译文:楚国如果真能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愿意献上商于一带六百里地方。  ②停止,消失  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停止,消失)《石钟山记》  译文: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吰的声音象击鼓敲钟一样不停。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三峡》  译文: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  ③绝命,断气  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绝命)《促织》  译文:后来在井里找到他的尸体,于是怒气立刻化为悲痛,呼天喊地,悲痛欲绝。  ④横渡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劝学》  译文: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⑤超越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后出师表》  译文:曹操的智慧计谋,远远地超过一般人  ⑥极,最,非常  佛印绝类弥勒(极,最,非常)《核舟记》\n  译文:佛印非常像弥勒。  以为妙绝(达到极点)《口技》  译文:认为表演得好极了  ⑦陡峭的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的)《石钟山记》  译文:我单独和迈儿坐小船,来到陡峭的崖壁下面。  ⑧隔绝,阻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阻绝)《桃花源记》  译文: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  ⑨完全,绝对,全然  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完全,绝对,全然)《促织》  译文:然而心力、视力、耳力都用尽了,结果还是一点蟋蟀的踪迹响声都没有。  ⑩复合词  绝代:1久远的年代2当代独一无二  绝伦:独一无二,超越同等  ★克    ①肩负,引申为担当、胜任。  子克家(肩负,引申为担当、胜任,克家:担当家务)《周易》  ②成功,完成  三纳之而未克。《中山狼传》  译文:  ③战胜,攻破  然操遂能克绍(战胜,攻破)《隆中对》  译文: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  攻无不克  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译文: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  ④克制,约束  克已复礼为仁(克制)《论语》  译文: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就是仁  克已奉公(克制、约束)《后汉书》  ⑤能够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能够)《赤壁之战》  译文:如果这件事能够成功,天下大势可以决定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译文:开头作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贯彻到底的大概很少。  ⑥限定、约定  与克期俱至(限定、约定)《后汉书·钟离意传》  译文:与他们约定了日期全到达(目的地)  ⑦通“刻”,刀刻、雕刻  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通“刻”,刀刻、雕刻)《史记李斯列传》  译文:更改尺度衡器上所刻的标志,统一度量衡和文字  ★迁    ①泛指迁移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迁移)《〈指南录〉后序》  译文:当时元军已迫近都门外,战、守、迁都来不及安排了。  ②贬谪,放逐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贬谪,放逐)《琵琶行并序》  译文:这天晚上,才感觉到被贬谪的味道\n  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列传》  译文:顷襄王听了很生气,把屈原放逐出去。  ③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  安帝雅(素常)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调动官职)《张衡传》  译文: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天文、历法等术数方面的学问,就派官府专车,特地召请(张衡)任命他为郎中,后又升为太史令  ④复合词  迁灭: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灭亡)《六国论》  译文:齐国并没有贿赂秦国,(可是)终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  ★却    ①退,退后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退,退后)《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蔺相如于是握着璧后退几步,靠殿柱站着  却坐促弦弦转急。《琵琶行》  译文:又退后坐下拨弦索,拨得更急  ②使——退,击退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六国论》  译文: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  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过秦论》  译文:秦始皇就派大将军蒙恬在北方筑起长城守卫边防,击退匈奴七百多里。  ③拒绝,推却  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孟子》  ④回头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译文:回头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伤?  ⑤去掉、消除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去掉、消除)《咏田家》  ⑥表轻微转折,还,且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且)《夜雨寄北》  译文:什么时候才能够与您在家中西窗下面一起剪烛长谈,且又说起我独居巴山的旅馆中面对夜雨的情景。  ⑦但是、可是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漫书五首》唐·司空图  译文:渐行渐远,逢人交谈,口音越来越不同。这时又听到一声莺啼,恰似家乡山中鸟鸣,备感亲切,潜但是这时又怨恨莺声不该勾起自己的乡思。  ★若  >>返回顶部  ①动词,像,好像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译文:只要四海之内存在知心的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像近邻一样。  若明若暗  ②动词,及,比得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徐公不如你漂亮啊。  ③代词,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你们的”。  若入前为寿(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也表示复数,你们)《鸿门宴》  译文:你进去上前祝酒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译文:你怨恨捕蛇这项差事吗?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n  译文: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  ④代词,他,他的  孔子生不知其父,若母匿(隐瞒)之。《论衡》  译文:孔子生下来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他的母亲隐瞒了。  ⑤指示代词,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  ⑥连词,表假设,“如果”“假如”  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如,如果)《活板》  译文:如果只印刷三两本,不能算是简便  ⑦连词,表选择,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  译文:带一万人或者一个州郡投降的人,风万户侯。  ⑧连词,至,至于。若夫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至于说到——”的意思)《岳阳楼记》  译文:象那连绵的阴雨下个不断连续许多日子不放晴  ⑨复合词  若何:怎么办,怎么样  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肴之战》  译文:让他们回到秦国去受刑,以满足秦穆公的心愿,怎么样?  若……何“对……怎么办”“对……怎么样”  ★涉  >>返回顶部  ①动词,趟水过河  江(长江)与夏(夏水)之不可涉。《楚辞哀郢》  译文:长江和夏水不能够渡过。  ②乘舟渡水  楚人有涉江者(乘舟渡水;引申为渡过)《刻舟求剑》  ③进入,到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赤壁之战》  译文:驱赶着中原的士兵很远地进入江南的多水地带,  ④经历,经过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东(经历,经过)《报任安书》  译文:现在您蒙受意想不到的罪祸,再过一月,临近十二月  ⑤漫步,散步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  译文: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  ⑥阅览,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  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复庵记》  译文:(他)自幼读书,爱好《楚辞》;诸子百家的学说以及经书史书涉猎得也很多。  ★识  >>返回顶部  读音一:shí  ①知道,懂得  不识有诸?《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识众寡之用者胜。《孙子》  译文:懂得根据兵力多寡而恰当配备使用的胜  ②认识\n  相逢何必曾相识(认识)《琵琶行》  译文:碰在一起啊,从前不认识那又何妨!  ③识别,辨识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孔雀东南飞》  译文:兰芝熟悉府吏的马叫声,轻步快跑去迎接他  ④赏识  素为李裕德识拔。《旧唐书》  译文:一向被李裕德赏识提拔。  ⑤知识,见识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问说》  译文: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  读音二:zhì通“志”  ①名词,标记,记号。  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记王忠肃公翱事》  译文:王翱拆开上衣,拿出大珠子交给他们,(只见)原来封好的记号依然是那样。  ②动词,记住。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石钟山记》  译文:我因而笑着对迈儿说:“你记住了吗?”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译文:口里不说而心里记住它,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这三个优点中,哪一样我能有呢!“  ★适  >>返回顶部  读音译:shì  ①动词,到……去,引申为归向。  誓将去女(汝),适彼乐土。《硕鼠》  译文: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土。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石钟山记》  译文: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  ②动词,女子出嫁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孔雀东南飞》  译文:(我们)贫贱人家,有了这个女儿,她刚出嫁不久就被休回娘家  ③动词,适合,适应  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适合)《孔雀东南飞》  译文:怎么处理要适合哥哥的心意,哪敢自己随便作主呢?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  译文: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④动词,舒适,满足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登乐游原》  译文: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  ⑤副词,恰好  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恰好)《雁荡山》  译文:从上面观察,(山谷里的山峰峰顶却又)恰好跟周围山地一样高  ⑥副词,刚刚,刚才  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孔雀东南飞》  译文:刚才接到太守的信,明天来迎娶你  读音二:zhé  同“谪”,动词,被流放或被贬职  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同“谪”,被流放)《陈涉世家》  译文:征调贫苦平民九百人流放戍守渔阳\n  读音三:dí  名词,同“嫡”,指正妻,也指正妻所生的长子。  仲不为道,杀适立庶。《左传》  译文:襄仲不做合乎道义的事,杀死嫡子册立庶子。  ★属   读音一:shǔ  ①类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类)《曹刿论战》  译文: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过秦论》  译文: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一类人替他们谋划  ②等,辈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译文: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  ③隶属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琵琶行》  译文:十三岁就学会了弹琵琶的技艺,名字登记在教坊的第一部里。  ④系、是  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⑤掌管  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掌管)《扁鹊见蔡桓公》  译文:病在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  读音二:zhǔ  ①连接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三峡》  译文: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  ②跟随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项羽渡过淮河,能跟上项羽的骑兵只有一百多人了。  ③连缀,撰写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缀,撰写)《张衡传》  译文:张衡年轻时就善于写文章,到西汉故都长安及其附近地区考察、学习  ④嘱托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岳阳楼记》  译文: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⑤委托,交付  以兵属蒙恬。《史记·李斯列传》  译文:把兵权交托给蒙恬  ⑥表巧合。适逢,刚巧,恰好。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山中》  ⑦适才,刚刚。  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史记·留侯世家》  译文:天下刚刚安定下来,为什么又要谋反呢?  ★数  >>返回顶部  读音一:shù  ①数目,数量  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数量)《赤壁之战》  译文:人数虽多,也很不值得畏惧。  ②算术\n  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算术)《周礼》  ③法则、规律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法则、规律)《天论》  译文:天的运行有一定的规律,地的滋育万物有一定的法则  ④命运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命运)《六国论》  译文: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来)呢。  ⑤技艺、方术  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技艺、方术)《孟子?学弈》  译文:下棋作为一种技艺,是一种小技艺,但不专心学,是学不会的。  ⑥几,几个,表示不确切的数目。  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几,几个)《促织》  译文:每摊派一只蟋蟀,就常常使好几户人家破产。  骑千余,卒数万人。《陈涉世家》  译文:有战车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  读音二:shǔ  ①点数,计算  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赤壁之战》  译文:刘表组建的水军,大小战船甚至用千位数计算  ②列举罪状,加以斥责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指南录〉后序》  译文:谴责吕师孟叔侄的叛国罪行  读音三:、shuò  副词,屡次。  范增数目项王(屡次)《鸿门宴》  译文: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  读音四:cù  形容词,密,与“疏”相对。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深的池沼里去捕鱼,鱼鳖就会吃不光  ★私  >>返回顶部  ①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先顾国家的安危,而后考虑个人的恩怨啊。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赤壁之战》  译文:子布、元表等人只顾妻子儿女,夹杂着个人的打算  ②不公开的,私下,私自,偷偷的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私下,私密地)《鸿门宴》  译文: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中,私下会见了张良  ③私交,秘密的活动  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私交、秘密的活动)《史记》  译文:项王就怀疑范增私通汉军,渐渐剥夺他的权力  ④私利、私事  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私事)《荆轲刺秦王》  译文: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事(仇),却伤害长者的心  ⑤偏爱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n  ★汤  >>返回顶部  读音一:tāng  ①名词,热水,开水  臣请就汤镬(热水,开水)《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我愿意受汤镬之刑  ②名词,汤药  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药)《陈情表》  译文: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她。  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三国志》  译文:他治病时,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  ③食物加水煮熟后的汁液,菜汤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新嫁娘》  ④殷商的建立者  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五蠹》  译文:近古时代,夏桀和商纣残暴淫乱,商汤和周武王起兵讨伐。  读音二:shāng  复合词,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岳阳楼记》  译文:水势浩大,无边无际  读音三:tàng  疾在腠里,汤慰之所及也(同“烫”,用热水焐)《扁鹊见蔡桓公》  译文:小病在皮肤的纹理中,是汤熨的力量能达到部位  ★徒  >>返回顶部  ①步行,徒步  班白者多以徒行(步行)《韩非子》  译文:头发花白的老者大多步行  舍车而徒。《周易》  译文:丢掉车步行  ②步兵  帅徒以往。《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译文:率领步兵赶过去  ③同一类人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人)《师说》  译文: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当然赶不上孔子。  ④门人、弟子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门人、弟子)《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孔子的弟子中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  ⑤指服劳役的犯人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郦山(指服劳役的犯人)  译文:高祖以泗水亭长的身份为官府送服劳役的犯人去郦山  ⑥空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脚),以头抢地尔。《唐雎不辱使命》  译文:普通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⑦徒然,白白地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恐怕秦国的那些城池得不到手,白白地受欺骗  ⑧只,仅仅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之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可是蔺相如只凭着言词立下功劳,如今职位却比我高。\n  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仅仅)《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  ⑨复合词,徒属:所属的人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徒属:所属的人)《陈涉世家》  译文: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说:“你们碰到了大雨,都已经误了朝廷规定的期限  ★恶  >>返回顶部  读音一:è  ①罪恶,不良行为,与“善”相对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指南录〉后序》  译文:不幸的是先有叛将吕师孟与我结仇  ②坏人,恶人  元恶(首恶分子)不待教而诛。《荀子》  译文:无凶首恶,不需教育而马上杀掉  ③丑,与“美”相对  状貌甚恶。《史记》  ④坏,不好的  廉君宣恶言(坏,不好的)《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⑤险恶,凶狠  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指南录〉后序》  译文:可是处境是那样险恶,而且层出不穷,(实在)不是人所能忍受得了的。  读音二:wù  ①厌恶,不喜欢  所恶有甚于死也。《鱼我所欲也》  译文: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  ②嫉妒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嫉妒)《赤壁之战》  译文:刘表妒忌他的才能而不能重用(他)  ③中伤  苏秦相燕,人恶之燕王。《狱中上梁王书》  译文:苏秦做燕相时,有人向燕王说他坏话  ④耻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孟子》  译文:羞耻心,人人都有  读音三wū  ①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怎么,哪)《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其中的意思呢?  恶乎:从哪里,在哪里  学恶乎始,恶乎终?《劝学》  译文: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结?  ②叹词  恶,是何言?《孟子》  译文:唉!这是什么话  ★微  >>返回顶部  ①精妙,深奥  微言大义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屈原列传》  译文:他的文章简约,语言精妙,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n  ②轻微,微小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轻微,微小)《隆中对》  译文: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  动刀甚微,騞然已解,如土委地。(轻微,轻)《庖丁解牛》  译文: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解开了,就象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  ③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译文: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荆轲刺秦王》  译文: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  ④旧指地位卑微,低下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问说》  译文:  ⑤衰败,衰微  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史记》  译文:自从秦孝公以来,东周王室衰落了。诸侯各国互相兼并  ⑥隐蔽,藏匿  (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左传》  译文:(胜逃到了山上吊死了,)他的部下把尸体藏了起来  ⑦表程度,稍微,微微,略微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稍微,略微)《核舟记》  译文: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  ⑧暗暗的,隐约的  侯生下见其客朱亥,睥睨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偷偷地,悄悄地)《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侯生从车上下来,会见他的朋友朱亥,一副目中无人的样子,故意长时间站着跟他的朋友谈话。暗中观察公子。  ⑨复合词,  微行:变换服装出行。  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左忠毅公逸事》  译文:(他)带着几个骑马的卫士,打扮成平民出去访察,进入一座古庙。  微茫:景象模糊不清,渺茫  烟涛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  译文: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  ★相  >>返回顶部  读音一:xiàng  ①名词,容貌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容貌,貌相)《孔雀东南飞》  译文:我已经没有做高官、享厚禄的命相,幸亏还能娶到这个(贤慧能干)的妻子  ②名词,泛指物体的外貌  月相/金相  ③名词,官名,指宰相,丞相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宰相,丞相,相国)《赤壁之战》  译文:曹操虽然在名义上是汉朝丞相,其实是汉朝的奸贼  ④名词,古代主持礼仪的官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古代主持礼仪的官)《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译文:祭祀的事,或者和外国盟会,我愿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个小司仪  ⑤动词,观察,审察  大丈夫相时而动。《红楼梦》\n  ⑥动词,辅助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辅助)《游褒禅山记》  译文: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帮助  读音二:xiāng  ①副词,表示彼此,互相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陈情表》  译文: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互相)《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两人终于和好,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  ②代词,偏指一方,有指称接受动作一方的作用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我)遣归。《孔雀东南飞》  译文:。(你)现在就可以去禀告婆婆,趁早把我遗送回娘家。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你)从许。《孔雀东南飞》  译文:对她已经没有什么恩情了,当然不能答应你的(要求)。  勤心养公姥,好自相(他)扶将。《孔雀东南飞》  译文:希望你努力尽心奉养母亲,好好服侍她老人家  杂然相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代词)《愚公移山》  译文: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  ③复合词,相与:一起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相与:一起)《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于是他的门客一起劝谏相如说  相得:相投合  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相得:相投合)《王忠肃公翱事》  译文:这个人也很守法,与王翱相处很好。  相应:合适  便利在此月,六合正相应(相应、合适)《孔雀东南飞》  译文:婚期定在这个月内就很吉利,年、月、日的干支都相适合  ★谢  >>返回顶部  ①道歉,谢罪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认错)《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秦王怕他撞坏宝玉,就向他道歉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译文: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  ②推辞,谢绝  阿母谢媒人(推辞,谢绝)《孔雀东南飞》  译文:刘母谢绝媒人  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孙膑》  译文:齐威王想任命孙膑为将,孙膑婉言推辞  ③辞去,辞别  乃令张良留谢(辞别)《鸿门宴》  译文:就叫张良留下(向项羽)辞别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辞别)《孔雀东南飞》  译文:记得那一年冬末,我辞别娘家嫁到你府上  ④感谢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鸿门宴》  译文:樊哙拜谢,立起,站着(一口气)把酒渴了  ⑤告诉,劝告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孔雀东南飞》  译文:多多劝告后世的人,把这件事作为教训,千万不要忘记啊\n  ⑥请问  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请问)《陌上桑》  译文:太守问罗敷,“愿意一起坐车吗?”  ⑦凋谢,衰亡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凋落)《芙蕖》  ★行  >>返回顶部  读音一:xíng  ①动词,步(慢走),趋(快走)  循涧西行,即灵峰也。《梦溪笔谈》  译文: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  译文:路上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行走)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那么其中必定有一个人可以做我的老师。  ②动词,运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译文: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③动词,经,历  行年七十,而犹有婴儿之色。《庄子》  译文:活了七十岁还有婴儿一样的面容  ④动词,去,离开;前往  赵王畏秦,欲毋行(去,离开;前往)《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  权即遣肃行。《赤壁之战》  译文:孙权即刻派鲁肃前往。  ⑤动词,实行,施行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译文: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道理,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实行;做)《赤壁之战》  译文:这几项都是用兵的禁忌,而曹操却都贸然实行。  ⑥动词,行酒,给客人斟酒  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训俭示康》  译文:客人来了未尝不摆设酒席,有时斟酒三次,有时斟五次,最多不超过七次就不斟了。  ⑦名词,行为,品行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品行)《劝学》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⑧名词,古诗的一种体裁  例白居易的《琵琶行》  ⑨名词,动作  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译文: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  ⑩副词,将,将要  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将,将要)  译文:将要被别人所吞并,怎么值得托身呢?  读音二:háng  ①名词,道路  遵彼微行。《诗经》  译文:沿着那条小路  ②名词,行列,队伍\n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行列,队伍)《出师表》  译文:一定能使队伍团结协作,将士才干高的差的、队伍强的,都能够得到合理的安排  ③名词,古代兵制。二十五人为一行。  ④名词,职业  石秀笑道:“还未改本行。”《水浒》  ⑤名词,买卖交易的处所。  商行/货行  ⑥名词,辈分  汉天子,吾丈人行也。《汉书》  译文:汉朝的皇帝,是我的老丈人一辈的。  ⑦量词,行  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孔雀东南飞》  译文:(兰芝说完)出门登上车子离去了,眼泪不停地簌簌落下。  ⑧复合词,行伍:古代军队编制,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故以“行伍”泛指军队。  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于阡陌之中。《过秦论》  译文:他出身于军队之中,却在田野里突然起义  ★修  >>返回顶部  ①动词,修建,建造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修造)《岳阳楼记》  译文: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来的规模  ②动词,治理,整治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修理,整治)《过秦论》  译文: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修造防守进攻的武器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隆中对》  译文: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治理国家政治  ③动词,修养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修养)修身:修养身心《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我几十年来修养品德,纯洁操守  ④动词,修订,修改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修订,修改)  译文:讨论制定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加以修改  ⑤动词,编纂,编写  孙膑膑脚,兵法修列。《报任安书》  译文: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  ⑥动词,学习,研究  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学习,研究)《五蠹》  译文:因此圣人不要求学习古代,不取法所谓永久适用的制度  ⑦动词,整饬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⑧形容词,长,高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  ⑨美好  恐修名之不立(美好)《离骚》  译文:我觉得自己的老境将要渐渐到来,只担心美好的名声来不及树立  ★要  >>返回顶部  读音一:yoà  ①形容词,重要\n  令汝接应街亭,当阳平关冲要道路。《失街亭》  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重要,简要)《狱中杂记》  译文:增加或删节那些重要的语句,奉命执行的人没有谁能分辨真假。  ②形容词,险要  筑石寨土堡于要隘(险要)  译文:村民们在险要的地方筑起石墙、土堡垒等防御工事  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  译文:向北收取了险要的城池和地区。  ③形容词,简要,切要  可谓要言不烦也。《三国志》  译文:可以说是(说话行文)简明扼要。  ④动词,希望  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希望)  ⑤动词,符合,适合  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符合,适合)《察今》  译文:凡是先王的法令制度,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  ⑥动词,总结,概括  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总括、概括)《治平篇》  译文:总之,社会长治久安,天地不能不增加人口  ⑦名词,要点、关键  要在安国家,利人民(要点、关键)《盐铁论》  译文:关键在于安定国家,利于人民  读音二:yāo  ①名词,腰  昔者先君灵王好小要,楚士约实。《战国策齐人有冯谖》  译文: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女子,楚国的人便少吃饭  ②动词,同“邀”,邀请  张良出,要项伯(同“邀”,邀请)《鸿门宴》  译文:张良出去,邀请项伯。  便要还家。《桃花源记》  译文: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  ③相约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相约,誓约)《孔雀东南飞》  译文:虽然我与府吏立下誓约,但与他永远没有机会见面了。  ④缔结  以要晋国之成(和)。《国语晋语三》  译文:来缔结晋国的和好(和晋国讲和)  ⑤求,取  知者,不危众以举事;仁者,不违义以要功。《后汉书·窦融列传》  译文:有知识的人不会危害众人以成就自己的事,具有仁爱胸怀的人不会违背道义以求取功名。  ⑥要挟  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要挟)《狱中杂记》  译文:只有对那些砍头的,没有什么好要挟的,但是还要留下他的脑袋做抵押品。  ⑦约束、控制  然地亦穷险,唯京师要其道(约束、控制)《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可是这里地势险要,只有京城长安控制其通道。  ★宜  >>返回顶部  ①动词,应该,应当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应该,应当)《赤壁之战》\n  译文:将军捉拿曹操,应当正在今天。  诚宜开张圣听(应当,应该)《出师表》  译文: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  ②形容词,适宜,合适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察今》  译文:社会不同了,时代改变了,改变法令制度是应该的。  ③副词,表推测,大概  今阴阳不调,宜更历之过也(表推测,大概)《汉书》  译文:现在气候寒暖不调和,大概是改变历法的过错啊  ④副词,表示本然或肯定。当然,无怪,难怪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译文: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遗  读音一:yí  ①遗失,丢失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遗失,丢失)《过秦论》  译文:秦国没有耗费一支箭,一个箭头,可是天下的各诸侯国已经十分困窘了。  ②遗失之物  高祖取楚如拾遗。《汉书》  译文:高祖取得楚国像是捡起遗失的东西  ③遗漏,忽略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忽略)《师说》  译文: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忽略,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  ④遗留,剩下,特指死去的人留下的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遗留,剩下,特指死去的人留下的)《出师表》  译文: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  ⑤排泄(大小便)  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排泄(大小便)]《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不过和我坐在那里,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  ⑥剩余的  地有遗利,民有余力(剩余的)《论贵粟疏》  译文:是因为土地还有利用的潜力,老百姓中还有未被开发出来的劳动力  读音二:wèi  ①赠与,致送  是时曹操遗权书。《赤壁之战》  译文:曹操送给孙权一封信说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译文: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送给,给予)《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公子听说有这么一个人,叫人去问候他,想要送他一份厚礼  ★贻   ①赠送  尝贻予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赠送)《核舟记》  译文:(王叔远)曾经赠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②遗留  我之怀矣。自贻伊戚(遗留)《左传》  译文:  ③造成  老父之罪,不能鉴听,坐贻聋瞽,使闺窗孺弱,远罹构害(造成)《柳毅传》\n  译文:这是我做父亲的过错,我看不明,听不清,因而同聋子瞎子一样,使闺中弱女在远方受陷害也不知道。  ④给、被  贻人口实(给、被)  贻笑大方  ★造  ①制造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公输》  译文:公输盘替楚国造了云梯一类的器械  ②建造  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制作,建造)《雁荡山》  译文:因为要建造玉清宫,开山砍伐木材  ③制定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屈原列传》  译文: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  ④往,到——去  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到——去)《促织》  译文:少年直接上门来找成名,看到成名所养的蟋蟀  登峰造极(到达某一境界)  ⑤培养,造就  小子有造(培养,造就)  译文:弟子孩童可造就《诗经思齐》  ⑥复合词,造化:指天地、大自然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指天地、大自然)《望岳》  译文: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那山北山南一边暗一边明,判若黄昏和晨晓。  ★致    ①名词,意态,情趣  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意态、情趣)《芙蕖》  译文:是我首先享受那种无穷的飘逸超群的情趣了  ②动词,送达  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送达)《柳敬亭传》  译文:宁南侯左良玉渡江南下时,安徽提督社宏域想结交左良玉,介绍柳敬亭到(左良玉的)府署。  ③动词,表达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表达,表示)《屈原列传》  译文:他关心君王振兴国家,想把楚国从衰弱的局势中挽救过来,在(《离骚》)一篇作品里再三表达这种意愿。  ④动词,招来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招引,引来)《隆中对》  译文: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  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招纳,招引)《》  译文:来招纳天下的志士能人,采用合纵的策略缔结盟约,互相援助结为一个整体。  致食客三千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招来宾客三千多人。  ⑤动词,取得,得到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取得)《送东阳马生序》  译文: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  ⑥动词,达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劝学》\n  译文: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远  ⑦动词,致使,使,导致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致使,使)《孔雀东南飞》  译文:这个女子的行为并没有什么不正当,哪里料到会使母亲不满意呢?  ⑧动词,弄来,捉来  少有连,必多方钩致。《狱中杂记》  译文:稍微有点牵连的,就一定用尽方法捉来  ⑨形容词,精细  案其狱,皆文致不可得反。《汉书严延年传》  译文:  ★质   ①动词,典当,抵押  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于是为长安君准备了上百辆车子,到齐国作人质。  ②也指用以作为抵押  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狱中杂记》  译文:只有对那些砍头的,没有什么好要挟的,但是还要留下他的脑袋做抵押品。  ③名词,抵押品,制作为保证的人或物  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人质或抵押)《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有哪个再来说要长安君为人质的  ④名词,通“贽”,信物  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通“贽”,信物)《屈原列传》  译文:便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  ⑤名词,也指初次见面执以为礼的物品  出疆必载质。《孟子》  ⑥名词,本质、实质  形者神之质(本质、实质)《神灭论》  ⑦名词,底子;质地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底子;质地)《捕蛇者说》  ⑧名词,通“锧”,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通“锧”,刑具,杀人时作垫用的砧板)《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您不如解衣露体伏在刑具上请求大王处罚,或许侥幸能得到赦免。  ⑨形容词,质朴  质胜文则野。《论语》  译文:质朴多于文彩就会显得粗野  ⑩副词,正,刚刚  质明,避哨竹林中。《〈指南录〉后序》  译文:天刚刚亮时,在竹林里躲避哨兵  ★族    ①名词,家族,指同姓的亲属  宫之奇以其族行。《宫之奇谏假道》  译文: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出走  ②名词,种族,民族  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少年中国说》  ③名词,姓  丈人度之,绝江,问其名族,则不肯告。《吕氏春秋》  译文:老人把他送过江去。伍员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却不肯告诉他  ④名词,家族,同姓的亲属,引申为“类”\n  士大夫之族(家族,同姓的亲属,引申为“类”)《师说》  译文:士大夫这类人中  ⑤名词,丛聚、集结之处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丛聚、集结之处)《庖丁解牛》  译文: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  ⑥动词,灭族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译文:灭秦国的是秦王自己,不是天下的人民。  ⑦动词,聚集  云气不待族而雨。《庄子》  译文:天上的云气不等到聚集就下起雨来  ⑧形容词,众,一般的  族庖月更刀,折也(众,一般的)《庖丁解牛》  译文: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用刀)砍断骨头  ★左    ①方位名词,与“右”相对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左边)《游褒禅山记》  译文: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②东面,古代地理上以东为左  干到江左,必要成功(东面)《群英会蒋干中计》  ③较低的地位,古代以右为尊,左为较低的地位。  诸士在已之左,愈贫贱,尤益敬与钧(较低的地位)《史记》  译文:凡地位在他以下的人士,愈是贫贱,愈加看重他们。  ④车上的尊位,古代车上以左为尊。  人莫能左画方右画圆也(左手)  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车上的尊位)《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坐定以后,公子带着车马,空着车上左边的座位,亲自去迎接夷门的侯生。  ⑤证据,证人  举十二条左证其谬。《**书》  译文:  ⑥不正,邪僻  王商忠义,张匡谓之左道。《三国志》  译文:  复合词,左右:  ①在旁侍候的臣子  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秦王)左右的人要杀相如  ②旁边,周围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③帮助  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史记》  译文:刘邦当了亭长,萧何常常帮助他  ④书信中对对方的尊称,表示不敢直接称对方,使称呼对方左右的执事者  然亦不能为粗陈于左右。《与元九书》  译文:  左迁:贬官,降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译文:元和十年,我被贬到九江当司马  ★坐 \n  ①通“座”,座位  因击沛公于坐(通“座”,座位)《鸿门宴》  译文:趁机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  ②两膝着席,臀部压在脚后跟上,,叫“坐”  项王,项伯东向坐(坐着,坐下)《鸿门宴》  译文:项羽、项伯面向东坐  ③坐守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坐守)《冯婉贞》  译文: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抗敌拯救我们的谢庄呢  ④坐落,指位置所在。  坐北朝南(坐落)  ⑤犯(某种)罪  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使楚》  译文: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  ⑥因为,由于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因为,由于)《山行文言“熟语”一、与官职有关的词语。第一类: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n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荐、举、察:推荐、荐举引、进:(1)推荐(2)进用、任用拜:授予官职授:给予官职除:任命,授予官职封:赐给官衔或爵位起:起用人任以官职起家:出来做官拔:提拔、选拔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升:升官,官职得到提拔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陟:提升第二类:调动官职的词语。转、调、移、徙:调动官职改:改任官职补:补充缺职出:离开京城外调第三类:降职、罢免的词语。贬:降职谪:流放或降职(左)迁:贬谪,放逐\n夺:削职(权)罢、免:罢黜、免去官职放、逐:放逐、流放废、黜(绌):废黜、放逐第四类:兼职、代理的词语。兼、领、行、摄、署、权:兼任,暂任、代理官职第五类:其它。1、还有一些不表示职官的变动,但常常与职官结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主管:知:主持、掌管。如“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主:掌管。如“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主兵”。当:掌管,“人君当神器之重”。典:主管。如“专典机密”,“司马氏世典周史”。牧:治理、统治。“牧民”掌:掌管、执掌。制:掌管。2、和官员有关的词语廪锡:俸禄出仕:做官解褐、释褐:脱去布衣担任官职致仕、休致:退休乞骸骨:请求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初到任冗官、冗员:泛指闲散的官吏或人员丁忧、丁艰:官员遭父母之丧\n沐、休沐、出沐、归沐、休暇:官吏例行休假检举:推荐、荐举用事:执掌权力、主持政事当国:当权布政:施政视事:治事、任职听事:(1)处理政务(2)厅堂,又叫“厅事”处分:处理,处置部勒:部署经理:(1)常理(2)治理(3)处理、料理表地位:(1)平民:贱、尊、卑、细微、寒微、闾左、白衣、寒(士)、庶(2)贵族:贵、官绅、豪、豪右、右姓、豪姓、著姓、望族、高门、郡望(3)仕宦:冠冕、冠盖、冠带、冠缨、士二、和性格、品行有关的词语。仪表:表率至性:性情淳朴\n行状:品行和事迹冲虚:淡泊虚静谦冲:谦虚从容:言行举动适度得体慨然:(1)感慨叹息的样子(2)情绪激昂的样子使气:意气用事长者:性情谨厚之人器度、器局:才能和气度重器:泛指珍宝“多与之重器”大器:(1)重器、宝物(2)贤才学行:学问和品行任侠:行侠仗义、见义勇为轻侠:为人轻生重义,急人之难(的人)任气:任性使气任率:任性率真、不做作敦睦:敦厚和睦清慎:清廉谨慎清素:清廉谨厚:谨慎忠厚忠节:忠义守节才略:才干与谋略敏慧:聪明睿智\n胆气:胆量勇气节俭:有节操、清廉乐易:和蔼平易温如:温和雅量:宽宏的度量雅望:(1)美好的名声(2)庄重的仪容雅言:正确的言论;高雅(高妙)的言论如:“察纳雅言”蚩妄:愚昧无知翦翦:心胸狭隘无行:无善行(无德行),行为不正俨然:(1)庄重的样子(2)形容很像(3)整齐的样子,如“房舍俨然”谠言:正直的言论。谠:正直。宽仁:宽厚仁爱敦孝:忠厚孝顺耿介:(1)光明正大、正直(2)心中不安梗(鲠)、骨鲠、鲠切:正直、刚强峭:严厉刻:苛刻德:道德、品行。(也可解释为“感激”)行:品行\n节:气节、节操、贞节操:操守、品德、品行清:清高、清廉廉:正直、廉洁笃:(1)坚定(2)忠厚、厚道淫:(1)邪恶(2)好色靡:(1)浪费(2)奢侈贪:贪财、贪求、贪恋墨:贪污矜:(1)庄重(2)夸耀(3)怜悯。骄:骄横放纵、待人傲慢讷:(1)说话迟钝(2)谨慎寡言佞:(1)有口才、能言善辩(2)奸伪谲:欺诈、诡诈三、和皇帝有关的词语。崩、殂:帝王死(诸侯、大夫死叫“薨”)大行:皇帝刚死(也可解释为“普遍推行”)\n遗弓:皇帝死山陵崩:帝王去世践祚(阼):皇帝即位神器:帝位、国家受禅:新王朝的皇帝接受禅让的帝位顾命:皇帝临终遗命逊位:让位蒙尘:蒙受尘垢,指王公流亡受辱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幸:皇帝到某处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鸾、鸾舆:皇帝的车车驾:天子的代称东宫:太子所居之宫上:君王、帝王禁:皇帝居住的地方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朝、觐、入觐、觐见、朝觐:朝见、拜见天子阙:代指宫殿或朝廷诣阙、赴阙:到朝廷、到京城畿、京畿:国都周围地区四、和时间、地点有关的词语。旦暮、旦夕:(1)经常(2)时间短、很快、马上\n旋踵:转足之间,形容迅速诘:第二天诘晨、诘旦、诘朝:第二天早上迟旦、迟明:黎明迟日:日子久(或:春日)迟暮:暮年寻、既而、俄而、已而、顷之、未几、少焉、须臾:不久、过了一会儿遽:(1)迅速、立刻(2)突然无何、无日、旋:很快、随即向、曩:从前。先是:先前、在这之前竟日:整天、终日比、比来:近来、最近比年:(1)连年(2)近年逾年:(1)一年多(2)第二年期年:满一年翌年、明年:第二年朔:农历每月初一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期年:满一年\n居、平居:平时黄昏、人定、漏断、鸡鸣、平明(平旦)五、和律法、礼仪、制度有关的词语。行成:(1)议和,求和。如“公乃使鲍叔(2)德行养成髡kūn:(1)剪去头发(2)古代一种剃去头发的刑罚髡钳:刑罚名表刑罚的:辟(刑罚,惩办)、大辟(死刑)、髡(剃去头发)、笞(用竹板或荆条打人脊背或臀部)、磔zhé(分裂肢体的酷刑:车裂)、刖(把脚砍掉)、族(灭族)、杖、流、赭衣(囚徒穿的衣服)、械(戴枷锁、镣铐之类的刑具)墨刑:用刀刺刻人面额,染以黑色锒铛、缧绁:代指牢狱、犯罪、被捕坐:(1)因……而获罪,判罪、定罪;(2)因为坐法:犯法判罪文法:法令条文三尺(法):法律侦:暗中察看、探察按:(1)追究、查办(2)审查,审理。论:判罪、定罪狱:案件“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狱:判决案子听断:判决,判断诬服:无辜而服罪购:重赏征求、重金收买、悬赏捉拿\n收:拘押、关押、逮捕构、构陷:设计陷害构会:(1)结合串通(2)设计陷害物色:搜寻款引:从实承认罪过。检事:核查事实楚毒:(1)酷刑(2)痛苦发擿tì:(1)揭发、揭露如:“发擿奸隐”(2)解说疑难规检:法度讦:揭发别人的隐私或过失告讦:告发他人的隐私袭:世袭庶(出):妾所生子女三牲:祭祀用的牛、羊、猪太牢、少牢:三牲齐全、三牲少牛总角、垂髫:儿童时期冠、弱冠:男子二十岁、成年礼笄jī、及笄:女子十五岁、成年礼九宾:古代宾礼中最隆重的礼仪稽首:跪拜礼揖:拱手礼\n南面:称帝、帝位北面:称臣职方:古代掌管天下地图和四方贡赋的官职。缞絰cuīdié:丧服(大功服、小功服)行服:守孝,服丧服阙(又叫“服除、除服”):(1)守孝期满(2)除去丧服孤:幼年丧父怙:依仗,代指父亲失怙:失去父亲(有时也指失去母亲,又叫失恃)先:已故的,多用于尊长哀毁:居丧期间,因伤痛过度而伤害身体寝疾:卧病在床大渐:病危宿直:夜间值班待制:(1)官名(2)等待诏令修贡:献上贡品贡献:(1)进贡(2)贡品礼命:根据礼制和王命确定官员升迁的文书对策:汉代试士,将问题写在简策上,应试者因其所问而作答,称为对策坟籍:又称坟典,指古代典籍典训:典章制度六、其它(主要是古今异义词)\n1、词义转移的古今异义词:稍稍:渐渐地、慢慢地更衣:上厕所殷勤:关切、问候结束:整装口舌:说话、语言丈人:老人、长辈逢迎:迎接初一:刚一开始2、两个单音节词变为一个双音节词的古今异义词:于是:(1)在/这(时、地、情况下……)(2)对于/这;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以往:从这里/开始,向/那里从而:(1)跟随/着(2)接着/就因而:趁/此以为:把……/当作或看作,把……/作为或制成不过:不/超过即使:于是(就)/叫(令)虽然:虽然(即使)/这样行为:品行(可以)/作为至于:(达)到/(时间、地点、程度等)3、其它重要词语\na、多音节词语受业:从师学习,传授学业克日:严格限定日期谈宴:欢饮畅谈假道:借道措置:安排、处理庶几:(1)差不多“吾王庶几无疾病乎,何以能田猎也?”(2)希望有隙:有矛盾告诉:申诉,诉说“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丁口:人口逊位:让位不虞:意料不到(的事)陵夷:衰落相与:一起私曲:私人的情面和交情行年:经历过的年岁恶知:哪里知道,怎么知道谁何:呵斥、责问间道:从小路交通:(1)勾结(2)互相通联学者:求学的人抗礼:以平等礼节相待\n故事:旧例大抵:大概,大致。大率:大致,大都。奸利:用奸诈的手段获取利益绝伦:无以伦比略地:(1)巡视边境(2)侵占敌人土地宿卫:(1)在宫廷中值宿警卫(2)皇帝的警卫人员攘臂:捋袖露臂,常表示振奋或愤怒鼓噪:(1)击鼓呐喊(2)喧闹、呐喊相率:一个接一个辟易:因受惊吓而后退悬车:(1)停车(2)指辞官居家(3)黄昏前的一段时间受业:从师学习;传授学业论难:辩论不报:没有答复报:(1)答复、回信(2)特制皇帝对臣子所奏之事的答复报罢:(1)吏民所奏之事不予采纳(2)科举落第报可:(1)吏民所奏之事予以采纳(2)科举得中\n束修(脩):(1)十条干肉,代指礼物(2)教师的酬金(3)借指入学b、单音节词语款:归顺,归附。权:暂且,“权且”。谕:(1)告谕、告示(2)明白、理解(3)表明次:(1)停泊(靠)(2)驻扎课:(1)督促(2)赋税阳:假装阳狂:同佯狂,装疯旌:表扬简:选拔“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枭:斩首示众。原:推究“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本:推究“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徇:示众“擒贼,斩以徇”比:(1)等到:“比至南郡,而琮已降”(2)近来:“比得软脚病”\n衔:(1)怀恨。“衔桧之”(2)怀着:“乃能衔哀致诚”婴:环绕“而刘素婴疾病”率:全都“率赂秦也”存:问候“而公子亲数存之”短:诋毁“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倾襄王”延:延请。“延赵使者蔺相如”省:减免。“省赋税”折:驳斥,指责。多用于“面折”“廷折”“宪厉色折之曰”竟:最终。弑:子杀父,臣杀君。用:财用,因为(用心一也)。恨:遗憾“是以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多:称赞“反古者不可非,而偱礼者不足多”夺:改变,使……改变“舅夺母志”掾:古代属官的统称。害:嫉妒“心害其能”具:准备“远具时羞之奠”尤:怨恨“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幸:希望“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使:如果“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熟:仔细“愿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务:致力于矜:(1)自夸“不矜名节”\n(2)怜悯“愿陛下矜悯愚诚”(3)庄重即:(1)假如“即不幸有二三千里之患,国胡以相恤”(2)即使“即捕得三两头”假:(1)宽恕“愿大王少假借之”(2)假如“假令仆伏法受诛”谤:(1)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能谤讥于市朝”(2)毁谤“忠而被谤”或:(1)有的(2)有时(3)或许,也许克:(1)战胜“攻无不克”(2)能够“克终者盖寡”“如其克谐,天下可定矣”(3)克制遽:(1)迅速(2)突然课:(1)督促(2)考核(3)赋税(4)征税逆:(1)抗击“将兵与备并力逆操”(2)叛乱“数吕师孟叔侄为逆”(3)违背“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敝:(1)破旧\n(2)困乏(3)损伤“困已敝之民”狱:(1)案件“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监狱按:(1)追究“按诛五人”(2)查看“召有司按图”(3)考察,审查,审理。执:(1)捉拿、抓住。“或执杀之”(2)坚持。“忠臣执义,无有二心”喻:(1)开导、晓谕“刚遣长子迟喻贼”(2)明白、知道“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使动)(3)表达、说明盍:何不七、固定结构奈何、若何、如何:(1)怎么办(2)怎么,为什么:“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奈……何、如……何:对(拿)……怎么办(样):“虞兮虞兮奈若何”、“如太行、王屋何?”何以:拿什么、凭什么、因为什么何(以)……为:(还)……干什么、为什么(还)要……何其:多么\n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且……且……:一边……一边。“且斗且行”……之谓也:说的就是……“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无乃……乎:恐怕……吧;难道不……吗?如: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孰与、与……孰:与……相比,哪一个(谁)更……孰若:与其……哪如……得无……乎(耶):该不会……吧,莫非…吗?如: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庶几:差不多,或许;希望,但愿非独:不仅仅,不只是而已:罢了而后:才,方才而况:何况所谓:所说的所在:到处;所在之处,处所且夫:况且、再说且如:就像若夫:要说那、像那、至于以是、是以、是故:因此何……之有:有什么……(的)呢?不亦…乎:不是……吗?其…乎:难道……吗有…者:有(个)……的人。“邑有成名者”有以:“有什么办法来……”或“有用来……的办法”\n无以:“没有什么办法来…”或“没有用来……的办法八、文言词语分类表告别:辞、别、谢、诀表暗中、暗暗地:阴、间、密、暗、私、微表揭发:劾、讦、揭表嫉恨、怀恨、嫌憎:恶、衔、怨、疾、诅、贬、忿恚、怨怼(毒)、怨恚表赞扬或尊重:敬、重、尊、恭、多、嘉、称、誉、与、许、叹表宽容的:容、贷、恕、宽、宥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表告别、离开:辞、别、谢、诀表到(往)某地:如、过、诣、往、之、适、赴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告晓,告示)、喻(晓喻,开导;表明)、晓、辩(纠正;辩论)、问、谢、折(反驳)、诘、诉(诉说,告诉;控告,告状;诽谤,进谗言)、咨(谘)表诬陷、中伤的:中、诬、谗、毁、诋、谮、诼、表劝说:说、劝、规、讽、谏表责备的:过、诟、责、咎、诛(谴责,责问)、讥、谤、诮(也可指讥笑、责备)、让、诘、谴、尤、折(斥责,指责)、刺(指责)、辟(驳斥)表违背:忤、逆、倍(背)、乖表社会状态:治、乱、兴、盛、衰、扰、攘、翕然(安定的样子或一致的样子)、帖然(安定的样子)、陵夷(衰落)与农业生产、粮食有关:粟、黍、禾、谷、稻、菽(大豆,豆类)、稼穑、耕耘、稔(庄稼成熟)、熟、刈、籴、粜、廪、禀(通“廪”)、荒、歉、芜秽\n表粮食丰收:丰、饶、赡、足、给表食物:馔、肴、膳、羞(馐)、蔬、果表饥饿:饥、饿、馁、馑表某类人:辈、等、侪、曹、徒、属、伦、族文化常识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2.用于介绍或作传。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潜号五。【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张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张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故而人称王临川;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临川(江西临川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河南项城人)。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合肥”指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江苏常熟的翁同解。\n【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但因昌黎(今辽宁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再如苏轼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梅花岭记》有“经略从北来”、“谓颜太师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句,“经略”是洪承畴的官职,“太师”是颜真卿官职“太子太师”的省称,“少保”则是文天祥的官职。《与妻书》:“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司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马。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刘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刘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翰林学士,被称为苏学士。【称爵名】《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如《赤壁之战》:“豫州今欲何至?”因刘备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称之。再如贾谊曾贬为长沙王太傅,世称贾长沙;“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称孔北海;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兼称】如《游褒禅山记》。【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2)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孤。二、古代职官【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n【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安帝的大将军。【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n【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n【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n【官职的任免升降】“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词语: (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如《(指南录>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就是没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职。 (2)除。拜官授职,如“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3)擢。提升官职,如《战国策·燕策》:“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4)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5)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中的“谪”就是贬官。(6)黜。“黜”与“罢、免、夺”都是免去官职。如《国语》:“公将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齐。”(7)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三、天文历法【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n【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宿是益州(今四川)的分野,井宿是雍州(今陕西、甘肃大部)的分野,蜀道跨益、雍二州。扪参历井是说入蜀之路在益、雍两州极高的山上,人们要仰着头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二十八宿与国分野如下: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  国郑宋燕越吴齐卫鲁魏赵秦周楚  星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州兖州豫州幽州江湖扬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荆州【昴宿】西方白虎七宿的第四宿,由七颗星组成,又称旄头(旗头的意思)。唐代李贺诗“秋静见旄头”,旄头指昴宿。唐代卫象诗“辽东老将鬓有雪,犹向旄头夜夜看”,旄头亦指昴宿,诗句表现了一位老将高度警惕、细心防守的情景。【参商】参指西官白虎七宿中的参宿,商指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是心宿的别称。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因此常用来喻人分离不得相见。如曹植“面有逸景之速,别有参商之阔”,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壁宿】指北官玄武七宿中的第七宿,由两颗星组成,因其在室宿的东边,很像室宿的墙壁,又称东壁。唐代张说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形容壁宿是天上的图书库。【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官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以后,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汉代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燕太子丹厚养荆轲,让其刺秦王,行前已有天象显现,太子丹却畏其不去。【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n(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东曦】古代神话说太阳神的名字叫曦和,驾着六条无角的龙拉的车子在天空驰骋。东曦指初升的太阳。《促织》:“东曦既驾,僵卧长愁。”“东曦既驾”指东方的太阳已经出来了。 【天狼星】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苏轼《江城子》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举长矢兮射天狼”,长矢即弧矢星。 【老人星】为全天空第二颗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北方的人若能见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诗云:“今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  【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唐代诗人曹唐《织女怀牵牛》:“北斗佳人双泪流,眼穿肠断为牵牛。”【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苏轼《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秦观《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文曲星】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如吴敬梓《范进中举》:“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 【天罡gang】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三十六个天罡星、七十二个地煞星。小说《水浒》受这种迷信说法的影响,将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义头领附会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如《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农历】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又叫中历、夏历,俗称阴历。古人写文章,凡用序数纪月的,大多以农历为据。如《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农历的六月、七月相当于公历的七月、八月。 \n【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的天数分成二十四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每月分为两段,月首叫“节气”,月中叫“中气”。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为: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雨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诗文中常用二十四节气来纪日,如《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因而古人称夏至、冬至为至日,这里指冬至。【初阳】约在农历十一月,冬至以后、立春以前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农历以正月、二、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秋季、冬季以此类推。欧阳修《醉翁亭记》:“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社日】古代农民祭祀土地神的节日,在春分前后。《永遇乐》:“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社鼓,指社日祭祀土地神的鼓声。【初七】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七夕乞巧的风俗。传说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孔雀东南飞》:“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下九】农历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聚的日子。【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如《冯婉贞》:“咸丰庚申,英法联军白海入侵。”咸丰,皇帝年号;庚申,干支纪年。“六十甲子”依次是: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纪年法】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n(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指南录>后序》“德祐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 (3)干支纪年法。如《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e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旷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纪月法】我国古代纪月法主要有三种:(1)序数纪月法。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指南录〉后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谭嗣同》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农历十月。(3)时节纪月法。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仲春”代农历二月。【纪日法】我国古代纪日法主要有四种:(1)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2)干支纪日法。如《殽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殽。’“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3)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n【纪时法】我国古代纪时法主要有两种:(1)天色纪时法。古人最初是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2)地支纪时法。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  天色纪时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地支纪时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现化纪时23-1点1-3点3-5点5-7点7-9点9-11点11-13点13-15点15-17点17-19点19-21点21-23点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鸡鸣,雪止……,晡时,门坏。”《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别称。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景阳冈》:“可教往来客人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祭妹文》:“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群英会蒋干中计》:“从巳时直杀到未时。”【五更】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群英会蒋干中计》:“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李愬雪夜入蔡州》:“四鼓,恕至城下,无一人知者。”《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夜间时辰五更五鼓五夜现代时间  黄昏一更一鼓甲夜19-21点   人定二更二鼓乙夜21-23点  夜半三更三鼓丙夜23-1点  鸡鸣四更四鼓丁夜1-3点  平旦五更五鼓戊夜3-5点四、古代地理【中国】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但在古代文献中它是一个多义性的词组。从春秋战国至宋元明清,多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司马光《赤壁之战》:“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中华】上古时期华夏族居四方之中的黄河流域一带,故称“中华”,后常用来泛指中原地区。如《三国志》:“其地东接中华,西通西域。”今已成为中国的别称。\n【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毛泽东词《浣溪沙·【中原】又称中土、中州。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如《出师表》:“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陆游《示儿》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指整个黄河流域。【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司马光《赤壁之战》:“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四海】参见“海内”条。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赤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五人墓碑记》:“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六合】上下和四方,泛指天下。如《过秦论旷履至尊而制六合”,“然后以六合为家,骰函为宫”。李白《古风》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八荒】四面八方遥远的地方,犹称“天下”。《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梁启超《少年中国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过秦论》:“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殽之战》:“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再如《祭妹文》“先茔在杭,江广河深”,此处“江”即指长江,“河”则指运河。【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过秦论》:“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干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群英会蒋干中计》:“即传令悉召江左英杰与子翼相见。”【江表】长江以南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江南】长江以南的总称,所指区域因时而异。白居易词云:“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王安石诗云:“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淮左】淮水东面。《扬州慢》“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扬州在淮水东面。【山东】顾名思义,在山的东面。但需注意的是,因“山东”之“山”,可指崤山、华山、太行山、泰山等数种不同的山,而所指地域不尽相同。下面是以崤山为标准的“山东”。如《汉书》曾提到“山东出相,山西出将”。《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关东】古代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曹操《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指潼关以东地区。【关西】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赤壁之战》:“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n【关中】所指范围不一,古人习惯上将函谷关以西地区称为关中。《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过秦论》:“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西域】古代称我国新疆及其以西地区。《雁荡山》:“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岭峤】五岭的别称,指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等五岭。《采草药》:“岭峤微草,凌冬不雕。”(这里特指两广一带)。【朔漠】指北方的沙漠,也可单称“朔”,泛指北方。《采草药》:“朔漠则桃李夏荣。”《木兰诗》:“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指北方的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仍旧迎着朔风回来”,指北风。【百越】又作百粤、诸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五岳】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京畿】国都及其附近的地区。《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三辅】西汉时本指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后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张衡传》:“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隋唐以后简称“辅”。【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曾将此地封给秦军三位降将,故得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郡】古代的行政区域。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过秦论》“北收要害之郡”,《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赤壁之战》“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州】参见“郡”条。《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谭嗣同》“旋升宁夏道”,这里的“道”,指道的长官。【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n【古称别称】如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柳敬亭传》:“尝奉命至金陵。”《病梅馆记》:“江宁之龙蟠……皆产梅。”《梅花岭记》:“吴中孙公兆奎以起兵不克,执至白下。”又如扬州称广陵、维扬,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烟花三月下扬州。”姜夔《扬州慢》:“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再如杭州称临安、武林,苏州称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称锦官城。《柳敬亭传》:“余读《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指南录后序》:“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五、科举制度【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古时考中进士要披宫袍,这里“披宫锦”即指中进士。《祭妹文》:“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n【进士】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读书毕竟中进士是个了局。”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据统计,在我国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史上,考中进士的总数至少是98749人。古代许多著名作家都是进士出身,如唐代的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王维、岑参、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苏轼等。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状元】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为科名中最高荣誉。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参加殿试被录取的大约七百五十名左右。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会元】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解元】参见“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连中三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贡士】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举人】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阿Q正传》中称赵少爷“茂才公”,表示讽刺。【八股文】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也叫时文、制义、制艺、时艺、四书文、八比文。这种文体有一套固定的格式,规定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句数、句型也都有严格的限定。“破题”规定两句,说破题目意义;“承题”三句或四句,承接“破题”加以说明;“起讲”概括全文,是议论的开始;“入手”引入文章主体;从“起股”到“束股”是八股文的主要部分,尤以“中股”为重心。在正式议论的这四个段落中,每段都有两股相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八股文由此得名。八股文的题目,出自《四书》、《五经》,八股文的内容,不许超出《四书》、《五经》范围,要模拟圣贤的口气,传达圣贤的思想,考生不得自由发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缚思想、摧残人才的作用。【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庠xia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孟子·滕文公》:“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n【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国子监jian】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如明代设“国子监”,而《送东阳马生序》中则称之为“太学”。【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唐代的韩愈、明代的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的作者)都曾任过国子监祭酒。【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促织》:“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学使即学政的别称。《左忠毅公逸事》:“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指左光斗任京城地区的学政。【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祝福》中的“四叔”就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则是一个吝啬鬼的典型。【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则是指在国子监学习的各类监生。六、风俗礼仪【春节】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此节乃一岁之首。古人又称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称春节,是在采用公历纪元后。古代“春节”与\n“春季”为同义词。春节习俗一方面是庆贺过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多与农事有关。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舞狮源于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的传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接神、敬天等活动已逐渐淘汰,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至今仍广为流行。【元宵】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元宵习俗有赏花灯、包饺子、闹年鼓、迎厕神、猜灯谜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寒食】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日里严禁烟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饭,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谴责。因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近,后人便将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之一。【清明】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按农历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阳历算则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时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清明节由此得名。其习俗有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历代文人都有以清明为题材入诗的。【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尽,于是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乞巧】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少女节或七夕。相传,天河东岸的织女嫁给河西的牛郎后,云锦织作稍慢,天帝大怒,将织女逐回,只许两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夜晚在鹊鸟搭成的桥上相会。或说: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中秋】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秋高气爽,明月当空,故有赏月与祭月之俗。圆月带来的团圆的联想,使中秋节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将嫦娥奔月与中秋赏月联系起来后,更富浪漫色彩。历代诗人以中秋为题材作诗的很多。中秋节的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重阳】我国民间传统节日。《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等习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诗句。【腊日】我国民间传统节日。这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后——个月(腊月)举行,南北朝时腊日已固定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习俗。佛教的腊八粥后也渗入腊日习俗。【除夕】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扫一清的屋里,摆上丰盛的菜肴,全家团聚吃“年饭”。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谜下棋,嬉戏游乐,谓之“守岁”。零点时,众人争相奔出,在庭前拢火燃烧(古称“庭燎”,取其兴旺之意),并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之时抢先放出三个“冲天炮”,以求首先发达,大吉大利。此时,爆竹声、欢叫声响成一片,一派“爆竹声中除旧岁”的景象。【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n【十二生肖】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猪,称为十二生肖。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涂上迷信色彩,一遇休戚祸福,往往牵扯起来,特别是在婚配中男女属相很有讲究,有所谓“鸡狗断头婚”、“龙虎不相容”等说法。【生辰八字】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孝悌】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指对兄长要敬重、顺从。孔子非常重视孝悌,把孝悌作为实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无改于父道”、“父母在,不远游”等一系列孝悌主张。孟子也把孝悌视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秦汉时的《孝经》则进一步提出:“孝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秩序。【牺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纯为“牺”,体全为“牲”。《左传·曹刿论战》中有这样的话:“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三牲】一指古代用于祭祀的牛、羊、猪,后来也称鸡、鱼、猪为三牲。一指夏、商、周三代所用牺牲的总称。【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i,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中有这么两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朝仪】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按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东为上,孤面向东以北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为上,王族在路门右侧,面向南以东为上,大仆大右及大仆的属官在路门左侧,面向南以西为上。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也称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朝聘】古代宾礼之一。为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有三种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见天子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见天子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天子为“朝”。【朝觐】古代宾礼之一。为周代诸侯朝见天子的礼制。诸侯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此为定期朝见。春秋两季朝见天子,合称为朝觐。【揖让】一指古代宾主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按尊卑分为三种,称为三揖:一为土揖,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为时揖,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为天揖,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一指禅让,即让位于比自己更贤能的人。【长揖】这是古时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论语·微子》中有这样的记载:“子路拱而立。”【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如丘迟《与陈伯之书》:“迟顿首。陈将军足下无恙,幸甚幸甚……丘迟顿首。”\n【稽首】古代的拜礼,为“九拜”之一。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九拜】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动,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跪】两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脚跟,以示庄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于是相如前进瓿,因跪请秦王。”【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跟。为了表示对人尊重,坐法颇有讲究:“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尽后”是尽量让身体坐后一点,以表谦恭;“尽前”是尽量把身体往前挪,以免饮食污染坐席而对人不敬。【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席次】古代宴会席次,尊卑很有讲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门,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设两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与散座的区别:上桌与单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则不分席次。1   23      45      67   8【冠礼】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后加缁布冠、皮弁、爵弁,分别表示有治人、为国出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给起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成员。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所以后世将二十岁称作“弱冠”。【婚冠礼】古代嘉礼之一。《周礼》:“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古代贵族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即可成婚,并享受成人待遇,女子十五岁行笄礼(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满十五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后也可结婚。所以把婚礼、冠礼合称为婚冠礼。【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汉书》载,西汉将领李广利率军队出击匈奴之前,“丞相为祖道,送至渭桥”。《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这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n【虚左】古代座次以左为尊,空着左边的位置以待宾客称“虚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足见信陵君对侯生之尊敬。今人有“虚左以待”一语。【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膜拜】古代的拜礼。行礼时,两手放在额上,长时间下跪叩头。原专指礼拜神佛时的一种敬礼,后泛指表示极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礼方式。今人多用“顶礼膜拜”形容对某人崇拜得五体投地。【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晋书·陶潜传》载:陶渊明曾为彭泽县令,州郡派督邮巡视至县,县吏劝陶束带迎见,他感叹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后来引申为倾倒、崇拜,如毛泽东《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六礼】中国古代婚姻的六种手续和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举案齐眉】古代妻子为丈夫捧膳食时要举案于眉,表示相敬。【以文会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物而重情谊、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才露己,以表心态。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诗词相酬答。在宴饮等聚会时,更是不可有酒无诗,流行尽觞赋诗之俗。【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3)佛道徒之死称:涅檠、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七、饮食器用【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五牲】五种动物,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种指牛、羊、猪、犬、鸡;一种指麋、鹿、磨、狼、兔;还有一种指磨、鹿、熊、狼、野猪。第一种说法流传较广。 【五味】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 【六畜】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n【八珍】指古代八种珍贵的食品。其具体所指随时代和地域而不同。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云:“所谓八珍,则醍醐、麝沆、野驼蹄、鹿唇、驼乳麋、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后世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鴞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 【古代食器】古代食器种类很多,主要的有:簋(gui),形似大碗,人们从甗(yan)中盛出食物放在簋中再食用。簠(fu),是一种长方形的盛装食物的器具,用途与簋相同,故有“簠簋对举”的说法。豆,像高脚盘,本用来盛黍稷,供祭祀用,后渐渐用来盛肉酱与肉羹了。皿,盛饭食的用具,两边有耳。盂,盛饮之器,敞口,深腹,有耳,下有圆形之足。盆盂,均为盛物之器。案,又称食案,是进食用的托盘,形体不大,有四足或三足,足很矮,古人进食时常“举案齐眉”,以示敬意。古人食肉常用匕把鼎中肉取出,置于俎上,然后用刀割着吃。匕,是长柄汤匙;俎,是长方形砧板,两端有足支地。古人常以刀匕、刀俎并举,并以“俎上肉”比喻受人欺凌、任人宰割的境遇。《鸿门宴》中有这么一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说的就是这种境遇。箸,夹食的用具,与“住”谐音,含有停步之意,因避讳故取反义为“快”,又因以竹制成,故加个“竹”字头为“筷”,沿用至今。以上食器的质料均可选用竹、木、陶、青铜等。一般百姓大多用竹、木、陶制成,贵族的食器则以青铜居多。古代统治者所用的筷子,有的用金、银或象牙制成。【古代炊具】我国古代炊具有鼎、镬(huo)、甑(zeng)、甗(yan)、鬲(li)等。鼎,最早是陶制的,殷周以后开始用青铜制作。鼎腹一般呈圆形,下有三足,故有“三足鼎立”之说;鼎的上沿有两耳,可穿进棍棒抬举。可在鼎腹下面烧烤。鼎的大小因用途不同而差别较大。古代常将整个动物放在鼎中烹煮,可见其容积较大。夏禹时的九鼎,经殷代传至周朝,象征国家最高权力,只有得到九鼎才能成为天子,可见它是传国之宝。镬是无足的鼎,与现在的大锅相仿,主要用来烹煮鱼肉之类的食物;后来它又发展成对犯人施行酷刑的工具,即将人投入镬中活活煮死。甑,是蒸饭的用具,与今之蒸笼、笼屉相似,最早用陶制成,后用青铜制作,其形直口立耳,底部有许多孔眼,置于鬲或釜上,甑里装上要蒸的食物,水煮开后,蒸气透过孔眼将食物蒸熟。鬲与鼎相近,但足空,且与腹相通,这是为了更大范围地接受传热,使食物尽快烂熟。鬲与甑合成一套使用称为“甗”。鬲只用作炊具,故体积比鼎小。炊具可分为陶制、青铜制两大类。一般百姓多用陶制,青铜炊具为贵族所用。 【古代酒器】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称,作为专名是一种盛酒器,敞口,高颈,圈足。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故后代用“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彝、卣(you)、纍(lei)、缶(fou),都是形状不一的盛酒器。爵,古代饮酒器的总称,作为专名是用来温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温酒。角,口呈两尖角形的饮酒器。觥(gong),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圈足,有盖,多作兽形,觥常被用作罚酒,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射者中,奕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杯,椭圆形,是用来盛羹汤、酒、水的器物。杯的质料有玉、铜、银、瓷器,小杯为盏、盅。卮,也是一种盛酒器,《鸿门宴》中有“卮酒安足辞”之句。【羹】即肉汁。有两种:一种是纯肉汁,供食饮;另一种是肉羹,制成五味调和的浓肉汤,后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在古代,肉是“肉食者”才能吃到的,贫苦百姓只能用白水煮菜为羹,这就是所谓的菜羹。【脍炙】脍,切细的鱼、肉;炙,烤肉。古代鲜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干肉则用火烤。“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古代脍食需要很高的刀工技法。脍炙,是人们所共同喜好的,后来把诗文为人所称颂叫做“脍炙人口”。\n【古代家具】我国古代家具主要有席、床、屏风、镜台、桌、椅、柜等。席子,是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具,最早由树叶编织而成,后来大都由芦苇、竹篾编成。古人常“席地而坐”,足见席子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床,是席子以后最早出现的家具。一开始,床极矮,古人读书、写字、饮食、睡觉几乎都在床上进行。《孔雀东南飞》:“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诗中的“床”指的是坐具。和这种矮床配合用的家具有几、案、屏风等。还有一种矮榻常与床并用,故有“床榻”之称。魏晋南北朝以后,床的高度与今天的床差不多,成为专供睡觉的家具。唐宋以来,高型家具广泛普及,有床、桌、椅、凳、高几、长案、柜、衣架、巾架、屏风、盆架、镜台等,种类繁多,品种齐全。各个朝代的家具,都讲究工艺手法,力求图案丰富、雕刻精美,表现出浓厚的中国传统气派,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独特风格与样式,对世界不少国家产生过深远影响。八、音乐文娱 【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五个音级。五声与古代的所谓阴阳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朴素的理论形式一样,是我国早期整体化的美学观,被西方人看作是整个东方音乐的基本形态。《战国策·荆轲刺秦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文中的“变徵”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声调悲凉。 【宫调】音乐术语。古代称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为七声,其中以任何一声为音阶的起点,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音阶的起点的调式称“宫”,即宫调式,而以其他各声为主者则称“调”,如商调、角调等,统称为“宫调”。 【十二律】古代乐律学名词,是古代的定音方法。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种、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律又分为阴阳两类,凡属奇数的六种律称阳律,属偶数的六种律称阴律。另外,奇数各律称“律”,偶数各律称“吕”,故十二律又简称“律吕”。 【俗乐】古代各种民间音乐的泛称。宫廷中宴会时所用的俗乐,称为“燕乐”。“雅乐”是统治阶级制定的典礼乐舞,寻根究底,几乎都来自民间音乐,只不过改变了它的内容和情调而已。有著名琴曲《广陵散》《酒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琵琶曲《阳春古曲》《平沙落雁》《霓裳曲》,丝竹曲《春江花月夜》《老八板》,广东音乐《旱天雷》《雨打芭蕉》等,以及大量的寺院音乐、各地各种乐曲,其中不少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珍宝。  【雅乐】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祖先及朝贺、宴享等大典时所用的乐舞。周代雅乐是指“六舞”(云门、咸池、大磬、大夏、大镬、大武,前四种属文舞,后两种属武舞)。以后历代统治者都把这奉为乐舞的最高典范,认为它的音乐“中正和平”,歌词“典雅纯正”,故称之为“雅乐”。各个朝代均循礼作乐,歌功颂德,此类乐舞统称为“雅乐”。  【春江花月夜】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陈后主(陈叔宝)所创,原词已佚。隋炀帝、温庭筠等都曾作有此曲。唐代张若虚所作的《春江花月夜》最为出名。  【霓裳羽衣舞】即《霓裳羽衣曲》,简称《霓裳》。唐代宫廷乐舞。其由来传说不一:有的说,唐玄宗登三乡驿,望见女儿山,归而作之;有的说,此曲是《婆罗门曲》之别名;有的说,唐玄宗凭幻想写成前半曲,又将西凉都督杨敬述进《婆罗门曲》改编成后半曲合而制之。白居易有首诗,对此曲的演唱作了详尽的描述。 【十面埋伏】琵琶大曲。明代后期已在民间流传。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在垓下最后决战之情景,运用了琵琶特有的表现技巧,表现古代战争中干军万马冲锋陷阵之势,十分生动。此曲是传统琵琶曲的代表作品之一。【五射】古代的五种射技。这五种射技为: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白矢,箭穿靶子而箭头发白,表明发矢准确而有力;参连,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矢矢相属,若连珠之相衔;剡注,谓矢行之疾;襄尺,臣与君射,臣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井仪,四矢连贯,皆正中目标。 \n【文房四宝】旧时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总称。文房,即书房。北宋苏易简著有《文房四谱》一书,叙述了四种文具的品类及故实等。这些文具,制作历史悠久,名手辈出,且品类丰富,风格独特。著名的有:安徽泾县的宣纸、安徽歙县的歙墨、广东端州的端砚、浙江吴兴的湖笔。 【书法】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汉字经历了篆、隶、楷等发展阶段,技法日精,在文字书写的点画篇章之间,表达出作者的性格、情感、意趣、素养、气质等精神因素,遂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用笔、结构、章法为书法之大要。从商周甲骨文、两周金文、秦篆、汉隶,以及魏晋到唐宋楷、行、草,书体繁复,流派众多,涌现了王羲之、颜真卿、怀素等伟大的书法家,留下了《兰亭序》《自叙帖》等珍贵书法遗产。 【六书】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今人一般认为后两种与造字无关。象形即描摹事物形状的造字法,如“日、月、山、羊、马”等,象形字全是独体字。指事是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如“上、下、本、末、中、甘、刃”等,指事字也全是独体字。会意是由两个或多个字合起来表达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如“明、旦、采、休”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