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50 KB
  • 2022-08-18 发布

高中文言文教学创新设计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文言文教学创新设计摘要: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积弊,需要创新,本文就此问题从兴趣的激发和学法培养两个方面阐述自己的看法。关键词:文目文;兴趣;学法;父流文言文是我国古典文化的载体,是文学长河中的瑰宝。《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器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对照这样的课程目标,我觉得时下的文言文教学有必要进行教学创新。下面就以《荆轲刺秦王》为例谈点心得体会。一、首先要注重激发兴趣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汉语,将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逐句逐段地讲解,整堂课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他们自然会感到枯燥无味,毫无兴趣。对文言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这只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但如果仅仅从字、词、\n句上作些肢解式的诠释,把文质兼美的课文整体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那与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是背道而驰的。文言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等等,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因此,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就《荆轲刺秦王》而言,荆轲作为古代一个有名刺客,他的行为具有多重的解读价值,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荆轲刺秦王的行为?在上课之前,就要利用问题进行激发兴趣。为此我从荆轲的行为、思想、性格、才能、精神等方面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难有易,既能让学生通过预习,在课本上找到答案,又有一些开放性的话题,足以引起后续的讨论。这样有梯度的问题就会引起学生足够的阅读兴趣。二、其次要创新学法设计1.诵读是基础创新不是凭空想象,要理解文学的内在美感,反复诵读,整体感知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按照宋代\n朱熹理解的“诵读”,其内容是“熟读精思”;其步骤是:必须成诵,即“诵数已足,而未成诵,必欲成诵。遍数未足,虽已成诵,必满数遍。”“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定,仍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存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子的理论总结,确定了“诵读”在我国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方法的地位。现当代众多名闻遐迩的语文教学泰斗也提出了类似的有关诵读的方法,不一而足,无不强调诵读的重要性。参考这些见解,尝试如下一些做法。诵读课文。除心到、眼到、口到之外,还要手到。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工具书。第一遍诵读之后,扫清读音障碍;第二遍诵读之后,纠正停顿错误;第三遍诵读之后,掌握课文重点词语的注释;第四遍诵读要求读出感情。在学生熟读的过程中,自己理出课文的故事梗概,结合故事情节,概括出荆轲的性格。通过小\n组竞赛的方式,检验重点段落“易水诀别”的背诵效果。然后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进入文言文教学的第二个层面__交流分享。2.重视交流过程理解文章的过程应该是充分发挥学生个性的过程学生参与的程度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以往灌输式的教学,往往是教师把教参看法或者自己的感受简单地呈示给学生,内容的简单化和材料的单一性无法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学生缺乏学习的压力和动力,课堂教学的气氛自然沉闷。为此,我引进了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利用软件剪辑电影《荆轲刺秦王》的一些片段,精选了“计议行刺”、“易水诀别”“秦廷搏击”三个片段当场放映。再挑选不同层次的学生,让他们结合课文,进行比较,从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情节以至性格等,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让他们在发现问题与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三、提升思辨能力教学中,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要对读物进行评价;而在评价中,要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当然也包括了创造性思维。这个阶段中,如何多\n角度理解文章中心和人物形象,是一个教学的难点。在当前,为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评价学生观点时,有时过于迁就学生的感受,没有发挥“平等中的首席”的应有作用,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就荆轲刺秦王这个事件而言,作为老师,应引导学生看到他义侠性格的可敬之处,也要指出其行为与历史发展相违背的局限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避免华而不实的教学效果。四、养成迁移阅读的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最后阶段,是阅读过程的深化和完成,阅读的出发点在“知”,终极点在“行”,目的就是在于运用知识于实际,在运用中创造。在这阶段,恰当引入课外的内容,既达到新教材加强课外诵读的要求,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习完了《荆轲刺秦王》,我再印发《史记?刺客列传》的材料,让学生对比阅读,并写出读后感。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课堂气氛活跃,师生、生生、生本互动良好,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而且开阔了眼界,锻炼了思维,老师的引导也恰如其分。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学法的指导、多媒体的制作、课堂讨论的组织方面体现了教师的“首席”作用。\n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俞发亮.《高中语文教育思考》[3]曾祥芹.《个性化阅读要科学化,不要自由化》.《中学语文教与学》.200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