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 MB
- 2022-08-1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学校代码:10270学号:122300213上善冲能夫營硕士专业学位论文上海高考近五年文言文试题与高中文言文教学5YearsPastPaperofClassicalChineseinShanghaiCollegeEntranceExamandTeachingStudies专业学位类别�教育硕士专业领域:学科教学(语f)作者姓名:周佳琪指导教师:查清法答辩日期:2015年5月\n上海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我恪守学术道德,崇尚严谨学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己明确注明和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及成果的内容。论文为本人亲自撰写,我对所写的内容负责,并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加:年厂月外日\n上海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本人授权上海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版权书。本学位论文属于不保密•。\n上海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中文摘要论文题目:上海高考近五年文言文试题与高中文言文教学学科专业:学科教学(语文)学位申请人:周佳瑛指导教师:查清华中文摘要高考作为一种课程评价方式对高中语文教学有着重要影响。基于此,本文侧重研究上海高考近五年文言文试题的发展、命题依据,并对其命题特点进行归纳与评析,同时结合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探析高考文言文命题导向与高中文言文教学之间的关联。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2009年至2013年上海高考文言文试题的发展情况,以及命题依据的完善情况。第二部分:分别对上海高考近五年文言文试题的默写部分、诗歌鉴赏部分、文言文阅读部分进行分析,从题型、测量目标与能力要求、难度与区分度等角度对上海高考近五年的文言文试题进行评价。第三部分:分析目前高中文言文教与学的现状,并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其进行原因分析。第四部分:分析高考文言文命题导向与高中文言文教学之间的关联,并在此基础上对高考文言文命题和高中文言文教学提出改进的建议。关键词:上海,高考,文言文试题,高中,文言文教学I\n上海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英文摘要AbstractAsanevaluationmethodofcurriculum,CollegeEntranceExaminationplaysanincreasinglycriticalroleinSeniorHighSchoolChineseteaching.ThestudywillfocusontheclassicalChinesereadingtestoftheCollegeEntranceExaminationinShanghaiforpastfiveyears,analyzethedevelopmentandthetopiccriteriaofit,andsummarizetheircharacteristics.Furthermore,accordingtothecurrentsituationofclassicalChineseteachinginseniorhighschool,thisessaywillanalyze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classicalChineseTeachingprocessandthepotentialtrendsofclassicalChinesereadinginCollegeEntranceExamination.Thispaperisdividedintofourparts.ThefirstpartanalyzesthedevelopmentandthetopiccriteriaoftheclassicalChinesereadingtestinrecentfiveyears’ShanghaiExams,andsummarizestheircharacteristics.Next,threesections(memorywriting,poetrycriticalthinkingandcomprehensivereading)oftheclassicalChinesereadingtestinrecentfiveyears’ShanghaiExamsareillustratedfromthreesub-parts,typesandquantitative;measurementtargetandcapabilityrequirements;difficultyandseparatingcapacityofthequestions.DailyteachingandlearningsituationoftheClassicalChineseinseniorhighschoolisdiscussedinthethirdpart.Last,basedontheexistingproblem,thispaperwillputforwardseveralpertinentsuggestions,aimingtohelpthefutureclassicalChinesereadingtestoftheCollegeEntranceExamination,andtothewritingsinclassicalstyleteachinginseniorhighschool.Keywords:Shanghai,CollegeEntranceExamination,theclassicalChinesetest,seniorhighschool,thewritingsinclassicalstyleteachingII\n目录目录中文摘要.........................................................................................................................IAbstract.........................................................................................................................II绪论................................................................................................................................11.选题的研究意义........................................................................................................12.国内研究现状............................................................................................................12.1关于高考试题的研究.......................................................................................12.1.1关注高考文言文试题的发展.................................................................22.1.2针对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的研究多为单年分析.....................................22.2关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研究..........................................................................32.3关于高考与高中文言文教学关系的研究.......................................................33.选题的内容及研究方法..........................................................................................43.1选题的内容......................................................................................................43.2研究方法..........................................................................................................4第1章上海高考近五年文言文试题的发展及命题依据..........................................51.1上海高考近五年文言文试题的发展.............................................................51.2上海高考近五年文言文试题的命题依据.....................................................61.2.1《课程标准》......................................................................................61.2.2《考试手册》......................................................................................71.2.3《教学基本要求》..............................................................................81.2.4课堂教学实际....................................................................................9第2章上海高考近五年文言文试题评析................................................................102.1上海高考近五年默写试题评析....................................................................102.1.1考查内容的来源.................................................................................102.1.2考查内容的作者、朝代、篇目及体裁.............................................112.2上海高考近五年诗歌鉴赏试题评析...........................................................122.2.1诗歌鉴赏阅读材料评析.....................................................................132.2.2诗歌鉴赏试题评析...............................................................................142.2.3测量目标与能力要求..........................................................................16\n目录2.3上海高考近五年文言文阅读试题评析........................................................182.3.1文言文阅读材料评析.........................................................................182.3.2文言文阅读试题评析...........................................................................19第3章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233.1高中生文言文学习现状...............................................................................233.1.1与学生交流访谈所得........................................................................233.1.2其他专项研究的旁证......................................................................253.2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263.2.1对于文言文教学重视,但教学成效不够显著..................................263.2.2在教学内容上,重“言”与“道”,轻“文”与“章”................263.2.3在教学方式上,以“授”为主..........................................................273.3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原因分析................................................................273.3.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273.3.2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283.3.3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28第4章关于高考文言文命题导向以及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反思与建议................304.1关于高考文言文命题导向的反思与建议........................................................304.1.1反思.....................................................................................................304.1.2建议....................................................................................................314.2关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反思与建议............................................................324.2.1反思......................................................................................................324.2.2建议......................................................................................................33参考文献......................................................................................................................35致谢..........................................................................................................................38II\n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绪论1.选题的研究意义自1985年至今,上海高考独立命题已近30年,上海高考语文卷也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这近三十年中,上海基础教育经历了两次课程教材改革,即“一期课改”与“二期课改”。目前,“二期课改”仍在不断深化,而贯穿于课程教材改革中的上海语文高考改革也在不断深化。研究近五年上海秋季高考(以下称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的文言文部分,可以对上海高考近五年的文言文试题的发展进行梳理,从而为上海高考命题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依据。虽然上海高考文言文试题历来受到广泛好评,但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如何在高考检测中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依然存在新的挑战。回顾近五年上海高考文言文试题命题的得失,将有助于提高今后上海高考文言文试题命题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其次,结合如今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探寻上海高考文言文试题的命题与文言文教学之间的关联,可以明确高考作为教育评价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日常教学产生的影响,从而引发一线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反思,明确得失。与此相应的,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也可以为上海高考文言文试题命制提供相应的学情依据,从而使今后的试题命制能更好地结合教学实际。2.国内研究现状2.1关于高考试题的研究对高考试题的研究,一直是语文教学的热点,因而与此相关的文献资料较多,其研究情况大致如下:1\n绪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1.1关注高考文言文试题的发展无论是期刊资料还是硕士论文,从高考文言文试题发展的角度入手,对一定时间跨度内的高考文言文试题进行评析的研究较多。例如,金荷华的《2007-2010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探析》、钱毅和周海英的《2005-2009年高考文言文命题述评》,分别对某一阶段的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进行了探析和评价。这一类的研究比较完整地展现了某一阶段内各地高考文言文试题的发展情况,基本都能根据考点对这些试题有总体情况的分析和评价,同时也能对不同地区的文言文命题进行比较分析,但由于篇幅限制,较难对某一地区某一份试卷进行细致的分析。在硕士论文中,这样的研究也比较常见,比如,方雷的《1978年以来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研究》、赵国庆的《1997年以来高考文言文试题研究》、郝映篥的《2006年以来高考语文文言文试题研究》。这些研究都整理了高考文言文试题的发展脉络,研究了高考文言文试题与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教材的关系,特别是都分析了在新的时期下,课程改革与高考文言文试题命制的关系,从不同角度对课程改革中的高考文言文试题提出了建设性建议,这对于本文的研究有一定借鉴意义。当然,这些研究由于时间跨度较大,侧重于对一个时期内高考文言文试题的总体研究,因而对于不同地区试卷间的共性探讨较多,从而也就较难体现某一地区高考文言文试题的个性。2.1.2针对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的研究多为单年分析针对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的专项研究并不多见,期刊中的分析文章基本都是针对某一年的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而进行的整张试卷的分析评价。例如《现代教学》杂志上从2010年至2014年分别针对当年的上海高考语文卷,有《上海高考语文试卷评析及复习建议》的文章。由于篇幅的限制,以及为当年复习迎考提供参考依据的写作目的,这样的文章就比较侧重于对整张试卷的命题进行分析,特别会关注到当年试卷与以往试卷的差异。只是,由于这些文章关注的是整张试卷,关于文言文试题的情况则不能专门进行研究。与此相似的评价性文章还有由上海教育考试院编写的《高考试题分析与评价》中的评价。当然,如果对这些文章中关于文言文试题的评价进行整理,我们也能从中发现其命题的承续性及其发展趋2\n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可靠依据。2.2关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研究由于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资料丰富。基本对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研究大多从文化层面、美学层面展开,而在2009年的研究中有了一些新面貌。正如《2009年语文教育研究综述——语文课程诸层面研究》中提到的,“随着全国更大范围内实现了新课程标准与新高考的有机对接,新课程高考与教学的相互影响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论题”①,由此,对于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研究也就不再局限于过去的研究层面了。这其中不乏有对于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及教学策略的研究,如赵鹏飞的《高中文言文教与学现状——成因与对策》、蒋超的《当前中学文言教学困境及对策研究》、鲁滨的《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问题及策略研究》,其中,鲁滨的研究主要从高考制度、语文课程旧有的评价方式等角度,具体分析了造成当下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问题的原因所在,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②。第二,有的研究从新课程标准出发,为文言文的课堂教学提出了较好的建议,比如,王延航的《文言文阅读教学研究》中提出了一线课堂要紧扣课程标准的“新”,从教学的有效性方面进行了探讨③。最后,也有针对新的课程标准下文言文教学具体策略的研究,比如黄腊梅的《高中文言文整体性教学策略研究》,就是尝试将整体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实施的总体方案,具体运用于阅读教学中的文言诗文教学中④。这样的研究虽然不多,但是为新课程标准下的文言文教学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2.3关于高考与高中文言文教学关系的研究关于高考和高中文言文教学两者关系的研究并不多见,基本散见于上述两类论文中。当然,也有对此进行探究的文章,比如,梁文先的《古诗文学习评价与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的融合》,就是从一个高考古诗文试题的角度入手,分析三维目标在其中的渗透,揭示古诗文试题中三维目标的渗透与课堂教学中三维①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2009年语文教育研究综述——语文课程诸层面研究》,《语文学习》,2010年01期,第78页②鲁滨,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问题及策略研究》,2010年,第3页③王延航,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文言文阅读教学研究——以十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为参照》,2012年,第34页④黄腊梅,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高中文言文整体性教学策略研究》,2011年,第2页3\n绪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目标的落实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①。再如,袁雪莲的《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古典诗词教学》和杜菲菲的《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试题研究及教学》,都是在研究高考古诗词试题的基础上,探讨与高中古诗词教学之间的关系。这样的研究,为本文探讨上海高考文言文试题与高中文言文教学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相应依据。3.选题的内容及研究方法3.1选题的内容从2004年起,“以学生发展为本”为理念的“二期课改”在上海所有小学一年级全面推广;2006年,初中和高中的起始年级也开始实行新课程并使用新教材。2009年,是全市高中生使用二期课改教材参加高考的第一年,因此,本选题将2009年作为研究的起始年,首先对2009年至2013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以下称上海高考语文试卷)文言部分的命题演变轨迹进行梳理,分析上海高考文言文试题的命题依据以及命题特征;其次,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分析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总结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仍需改进之处;最后,分析上海高考文言试题的命制与高中文言文教学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今后的高中文言文教学能在“二期课改”的背景下有更好的发展。3.2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法、统计法。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把握上海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部分的命题规律与发展状况。运用统计法,对2009-2013年的上海高考文言文部分进行量化统计,使本研究建立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确保分析更清晰直观,结论客观准确。对于当前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现状,一方面结合已有的全面调查报告,一方面结合自身实际教学经验,总结目前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得失。通过四种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分析上海高考文言文试题的命制与高中文言文教学之间的关系,为“二期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提出优化合理的教学策略。①梁文先,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古诗文学习评价与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的融合》,2007年,第7页4\n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章上海高考近五年文言文试题的发展及命题依据第1章上海高考近五年文言文试题的发展及命题依据1.1上海高考近五年文言文试题的发展1985年上海高考开始独立命题;1998年上海高考文言文试题部分取消了文言常识部分的单独考核,改为两篇文言文的阅读理解;2000年,上海高考文言文试题部分出现了诗词鉴赏;2004年,名句默写作为文言文试题的一部分出现在上海高考试卷上。此后几年的上海高考试卷在整体结构上基本与2004年的相同。2009年,使用二期课改教材的全市高中生参加高考,因而这份高考试卷作为“二期课改”中的一部分有着特殊的意义。纵观2009年至2013年的上海高考文言文试题的发展,大致有如下特点:一、纵观2009年至2013年上海高考文言文部分的分值,在全面使用二期课改教材的学生参加高考的初期,文言文阅读部分的分值较高,2010年达到44分,此后的三年文言文部分的分值稳定在42分。其中,默写与诗歌鉴赏部分的分值稳定,差异部分在两篇文言文阅读的赋分上(见图1)。图12009年-2013年上海高考文言文试题部分分值图5040默写30诗歌鉴赏文言文一20文言文二总分100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无论是诗歌鉴赏还是文言阅读,注重检测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这与“二期课改”所积极倡导的整体理解文本,把握文本主旨、观点的理念相吻合。文本选择、试题的命制上加强了与课堂教学实际的联系。这一命题的基本5\n第1章上海高考近五年文言文试题的发展及命题依据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思想于2011年被写入《高考试题分析与评价》,此后一直延续。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进一步强调对于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文言文部分的试题中,从2012年开始,将文学文化常识的检测随文落实,不再出现直接检测文学文化常识的记忆题。命题越来越规范,评价越来越科学。命题方面,按照能力层级进行了划分,对测量目标进行全面、均衡的设置;评价方面,2013年编制了评分量表,更注重测量的科学性。上海高考试卷评价更为公开,2008年上海教育考试院开始公开高考分析数据,此后的五年均延续了这个做法,这为研究上海高考文言文试题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1.2上海高考近五年文言文试题的命题依据诗歌鉴赏部分的分值稳定,差异部分在两篇文言文阅读的赋分上(见附“二期课改”《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每一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以下简称《考试手册》)是上海近五年文言文试题命题的重要依据。此外,《上海市高级中学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教学基本要求》)于2010年起成为上海高考试①题命题的依据;而2011年,“与课堂教学实际相一致”的要求也被加入到命题②依据中。1.2.1《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与审查、课程实施与管理、课程评价与考试命题的依据。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语文课程的主要特征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课程理念中,强调了语文课程要重视学生情操的陶冶和文化品位的提升,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并提高比较鉴别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塑造健全人格。课程标准对于语文课程人文性①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编,《2010高考试题分析与评价上海卷(文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7页②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编,《2011高考试题分析与评价上海卷(文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7页6\n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章上海高考近五年文言文试题的发展及命题依据的强调,对上海高考文言文试题的命制有重要影响。课程标准对文言诗文阅读能力提出的总目标是:“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浅易的文言诗文。”对高中阶段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中文言诗文阅读的要求如下:1、基础型课程(1)读懂、理解浅易的文言诗文。能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基本思想,有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能了解著名作家的生活背景、创造特点及相关的文化常识(2)能鉴赏优秀的文言诗文作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语言风格作简要的评析(3)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每学年的积累总量不少于100个。能根据语言环境正确把握重要词、句的意思;能记住常见的通假字。能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或作用;能结合语言环境了解常见的文言词法和句式特点(4)有一定的文言诗文的背诵量,三年背诵总量达到10000字左右2、拓展型课程(1)能选读从先秦到明清各个时期的优秀古诗文(2)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领会古诗词的意境和意象,了解作家的基本思想和创作风格,能体会古诗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3)能就作品内容或表现形式写出简单的赏析文字在评价方面,课程标准对文言诗文阅读的意见是:文言诗文阅读要从学生的基本积累(包括背诵)、理解、分析、鉴赏评价等角度评价,要综合评价学生诵读、熟记、默写以及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顺文言文和理解阅读内容的能力。积累,重在检测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名句名段名篇的记诵;理解,重在检测学生对字、词、句的基本含义的把握;分析,重在检测学生对文章内容和其中蕴含的作者①思想感情的把握;鉴赏评价,重在检测学生的感受、体验与相应的鉴别、评判能力。1.2.2《考试手册》《考试手册》是每年上海高考的指导性文件,它遵循《课程标准》,并进一步明确了命题范围。《考试手册》规定了上海高考语文试卷是从识记与理解、分析与综合、鉴赏与评价、表达应用等方面测量考生能力的。而《考试手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纵观2009年至2013年的《考试手册》的发展,其大致特点如下:1、《考试手册》每年都会在上一年的基础上稍作修改,从而对考试内容进行不断完善。①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编,《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4、25、26、27、41、43、50页7\n第1章上海高考近五年文言文试题的发展及命题依据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近五年中,改动最多的考点为“识记与理解”中的1.3和1.4。从2009年的:1.3运用现代汉语基本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内容;1.4理解常见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到2013年的:1.3运用汉语语法、修辞知识理解文章内容,这两个考点合并为一点,并且也不再局限于用现代汉语语法理解文章内容。2、2009年的《考试手册》上开始出现30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附录,此后分别在2010年、2012年对300个常见文言实词进行了微调。在两次调整中,“何”、“胡”、“孰”、“诸”等常见文言虚词被删除,而“景”、“逆”、“系”、“直”、“盛”、“速”等文言实词被纳入其中。3、试卷测量目标比例和试卷难易比例在2011年细化,具体表现为:2009、2010年试卷测量目标比例:识记与理解、分析与综合、鉴赏与评价约为54%,表达应用约为46%;2011年试卷测量目标比例:识记与理解约为16%,分析与综合约28%,鉴赏与评价约10%,表达应用约46%。①2009、2010年试卷难易比例为3:7;2011年试卷难易比例为1:2:7。这两方面试卷比例的细化,使得上海高考语文卷在对考生能力的测量上更具区分度,也更具科学性。4、从2010年起,《考试手册》在附录中增加了样题的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这对准确把握高考命题的测量目标提供了参考。1.2.3《教学基本要求》由于2009年是二期课程标准统编教材实行上海市高考语文的第一年,因而2009年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依据还仅是《课程标准》和《考试手册》。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教学基本要求》在2010年也成为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的命题依据。《教学基本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编写,意在使高中生具体感受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与要求,因此,本书对于高中阶段学生所需具备的文言诗文阅读的能力作了具体阐释,其主要内容大致有:文言词语的理解和积累、文言语句的理解和翻译、文言诗文内容的把握、文言诗文的鉴赏与评价、文化与文学常识的积累②。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以此为命题依据,使其作为对整个高中①数据来自于2009年—2011年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考试手册》,第4页②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编,《上海市高级中学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验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8\n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章上海高考近五年文言文试题的发展及命题依据阶段文言文学习的总结性评价更加客观科学。1.2.4课堂教学实际2011年,“与课堂教学实际相一致”作为上海高考语文试卷命题的依据出现在《高考试题分析与评价》上,这一改动说明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的命制在“二期课改”的推动下更为科学,使“教”与“考”联系更为紧密。这在上海高考语文试题中主要表现为某些试题直接与高中阶段的某篇课文有关;在考察对文言虚词意义作用的理解时,高中阶段课文中的句子会作为选择题的选项出现。当然,随着上海市语文学业水平考试的开始,与高中语文教材相结合的试题由①原来的“明挂”逐渐走向“暗合”。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在“与课堂教学实际相一致”的命题依据下,逐步表现为考查学生对于课堂内所学知识的应用,而非直接考查课内所学的知识要点。目录页①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编,《2012高考试题分析与评价上海卷(文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12月,第18页9\n第2章上海高考近五年文言文试题评析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上海高考近五年文言文试题评析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的文言文部分由三个部分组成,即默写、古诗词鉴赏、文言文阅读,因此本文将对这三个组成部分逐一进行分析与评价。2.1上海高考近五年默写试题评析默写试题在上海高考文言文部分中,始终是填空的形式。题量上,学生可在8空中任选6空来填写。赋分上,五年中始终为6分。可见,近五年上海高考文言文部分中的默写试题在考试形式上是稳定的。从考试内容看,近五年的默写试题是稳中有变的,以下将从考查内容的来源、作者、朝代、篇目和体裁角度进行分析。2.1.1考查内容的来源整理近五年来默写试题考查内容的来源(见表1),我们不难发现,来于高中教材的名句基本稳定在4句;从2011年开始,来源于初中教材的名句数量减少为1句;2012年开始,课外的名句增加到3句。由此可见,近五年来默写试题的考查内容来源基本稳定,但其变化的趋势是减少对初中教材中名句识记的考查,而增加对课外名句背诵的考查。这一变化会对试题难度、区分度有一定影响。表12009年—2013年上海高考默写考查内容来源表年份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来源高中教材4句4句5句4句4句课内初中教材2句2句1句1句1句课外2句2句2句3句3句10\n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上海高考近五年文言文试题评析2.1.2考查内容的作者、朝代、篇目及体裁对2009年至2013年上海高考默写试题的具体出处进行整理(见表2),能够更清晰地看到近五年里默写试题在考试内容上的稳定性。1、在课内篇目的选择上,诗、词、文各种体裁每年至少出现一句;从篇目的朝代角度看,每年所选的篇目以唐、宋时期的为主,兼有先秦、东晋时期。当然,朝代与体裁之间有一定地相应关系,唐代是诗歌的巅峰时期,宋代则为词发展的高峰。其次,从作者看,在这五年中孔子出现3次,荀子、王维、柳宗元、辛弃疾分别出现了2次,其他作者有陶渊明、王羲之、王维、崔颢、王昌龄、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柳永、周邦彦、李清照、黄庭坚等,这些作者均为其所处时代的名家。最后,从篇目本身看,在这五年的试题中,《〈论语〉七则》出现了3次,《终南山》、《小石潭记》、《劝学》、《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分别出现了2次,其他篇目均为名家所写的名篇。由此来说,近五年默写试题在编制上是注重所选名句的典型性和全面性的。2、在课外篇目的选择上,诗与文两种体裁出现频率最高;朝代上,唐、宋为主,兼有先秦;作者皆为当朝名人,其中杜甫和陆游在五年中各出现了两次;篇目上,所选皆为名篇。由于这些名句均来自于课外,因此对于学生知识积累的考查有重要意义。总体而言,近五年上海高考默写试题符合《考试手册》中“默写古诗文中的①名句名篇”的要求,也符合《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积累,重在检测学生对②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名句名段名篇的记诵”评价要求。表22009年—2013年上海高考默写试题考查内容的来源、作者及朝代、篇目及体裁表年份来源作者及朝代篇目及体裁2009年课内孔子(春秋)《〈论语〉七则》(文)王羲之(东晋)《兰亭集序》(文)王维(唐)《终南山》(诗)柳永(宋)《雨霖铃》(词)柳宗元(唐)《小石潭记》(文)苏轼(宋)《题西林壁》(诗)课外杜牧(唐)《赤壁》(诗)杜甫(唐)《戏为六绝句》(诗)2010年课内王昌龄(唐)《从军行》(诗)①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编,《2013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考试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月,第3页②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编,《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50页11\n第2章上海高考近五年文言文试题评析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李白(唐)《登金陵凤凰台》(诗)李清照(宋)《声声慢》(词)韩愈(唐)《师说》(文)辛弃疾(宋)《清平乐·村居》(词)柳宗元(唐)《小石潭记》(文)课外庄子(战国)《庄子·养生主》(文)杜甫(唐)《秋兴》(诗)2011年课内荀子(战国)《劝学》(文)黄庭坚(宋)《登快阁》(诗)辛弃疾(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周邦彦(宋)《苏幕遮》(词)王维(唐)《终南山》(诗)陶渊明(东晋)《桃花源记》(文)课外柳宗元(唐)《渔翁》(诗)陆游(宋)《剑门道中遇微雨》(诗)2012年课内陶渊明(东晋)《饮酒》(诗)荀子(战国)《劝学》(文)苏轼(宋)《水调歌头》(词)孔子(春秋)《〈论语〉七则》(文)杜甫(唐)《望岳》(诗)课外孟子(战国)《孟子·离娄上》(文)李白(唐)《蜀道难》(诗)杨万里(宋)《竹枝歌》(诗)2013年课内(西周-春秋)《诗经〈秦风·蒹葭〉》(诗)辛弃疾(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孔子(春秋)《〈论语〉七则》(文)白居易(唐)《琵琶行》(诗)崔颢(唐)《黄鹤楼》(诗)课外左丘明(春秋)《左传》(文)陆游(宋)《梅花绝句》(诗)汤显祖(明)《牡丹亭》(戏曲)2.2上海高考近五年诗歌鉴赏试题评析诗歌鉴赏试题是从2000年开始出现在上海高考语文试卷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题量、题型以及分值都逐步趋向稳定,近五年中上海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题量稳定在3题,赋分8分。以下将对近五年上海高考诗歌鉴赏的阅读材料和试题进行具体评析。12\n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上海高考近五年文言文试题评析2.2.1诗歌鉴赏阅读材料评析2.2.1.1选材遵循浅易原则2009年至2013年上海高考诗歌鉴赏阅读材料大部分为唐代诗歌,体裁上看以律诗为主,2010年和2011年分别为散曲和古诗(见表3)。近体诗是在唐代发展壮大的,选择这一体裁作为诗歌鉴赏试题的阅读材料,其规范的诗歌形式为学生们熟悉,从这一角度而言是符合《课程标准》中“读懂、理解浅易的文言诗文”①这一要求的。2010年和2011年虽然未选用律诗,但所选的散曲重格律的同时又比较灵活,语言上较为浅近;所选的古诗又为《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由于其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而来,也属浅易。其实,平易浅近的语言特点也反映在另外三年的阅读材料中,特别是2009年所选用的白居易的诗歌,由于诗人在诗歌语言上的追求就是平易近人,因此更可见其浅易。综述所述,从诗歌语言的角度看,近五年上海高考诗歌鉴赏阅读材料是遵循文字浅易的原则的。表32009年—2013年上海高考诗歌鉴赏阅读材料的篇目、作者及朝代、体裁一览表年份篇目作者及朝代体裁2009年《早兴》白居易(唐)律诗2010年《尧庙秋社》王恽(元)散曲2011年《明月何皎皎》(汉)古诗2012年《春江晚景》张九龄(唐)律诗2013年《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王维(唐)律诗2.2.1.2选材注重人文性从题材上看,上海高考诗歌鉴赏阅读材料十分注重人文性,这正符合《课程标准》中所明确的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早兴》通过对春天早晨的所见所闻来表现作者在杭州为官时的喜悦,这种迎接春天到来的美好心情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情感;《尧庙秋社》是通过描写民间社日活动来抒发由此引发的欢快之情,它不仅展示了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也揭示了古代人民对虞、尧盛世的②向往;《明月何皎皎》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展示了中华民族从古至③今热爱家乡、亲人的美好感情;《春江晚景》主要通过描绘所见的春江晚景来表①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编,《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41页②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编,《2010高考试题分析与评价上海卷(文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8页③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编,《2011高考试题分析与评价上海卷(文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8页13\n第2章上海高考近五年文言文试题评析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达诗人对于自然山水的欣赏,这种对于自然景物的关照与审美是极具人文色彩的;《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主要表达诗人的伤春惜时,结尾“一倍惜年华”更是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这份惜时的叹惋之情虽不免哀伤,但也在某种程度上有着勉励年轻人的意味。由此来看,近五年上海高考诗歌鉴赏阅读材料是十分关注传统文化以及人类所普遍共有的真情实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海高考诗歌鉴赏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是注重人文性的。2.2.2诗歌鉴赏试题评析2.2.2.1题型与分值2009年至2013年,上海高考诗歌鉴赏试题的分值稳定,除了2010年外,其余4年在14、15、16三道小题上分值均为1分、3分、4分(见表4)。当然,这样的分值设定与当年所采用的题型不无关系,除2010年的第14题外,其余年份里的14题基本采用填空的题型,2013年虽采用选择题型,但赋分上仍为1分;仅2010年在第14题使用了简答的题型,并赋2分。近五年中,第15题均为选择的题型,分值为3分;第16题均为简答的题型,基本分值保持在4分。当然,题型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又与诗歌阅读材料本身的内容、高考的测量目标及考查内容有关。因此,我们能说在题型上,上海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也是稳中有变的,但至于这种相对稳定的题型是否能切实地考查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这还需结合测量目标及考查内容来思考。表42009年—2013年上海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题型与分值、难度、区分度一览表①年份14题15题16题题型与分值难度区分度题型与分值难度区分度题型与分值难度区分度2009年填空(1分)0.680.34选择(3分)0.590.3简答(4分)0.580.272010年简答(2分)0.940.19选择(3分)0.460.11简答(3分)0.470.352011年填空(1分)0.520.28选择(3分)0.290.15简答(4分)0.580.352012年填空(1分)0.690.25选择(3分)0.700.24简答(4分)0.520.342013年选择(1分)0.720.17选择(3分)0.810.29简答(4分)0.470.382.2.2.2难度与区分度关于试题的定量分析,其在质量指标上有四项指标,即效度、信度、难度、②区分度。而对于语文测试而言,主要的质量指标为难度和区分度。①表格中的数据源自2009年—2013年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编《高考试题分析与评价上海卷(文科)》,上海教育出版社②章熊,《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4月,第375页14\n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上海高考近五年文言文试题评析首先,难度就是题目的难易程度,难度值的表示在实际应用中一般用得分率来表示,得分率越高,试题就越容易;反之亦然。而由于高考的作用在于选拔,因此得分率在0.9以上的极易题基本上不出现。通常人们认为,得分率在0.3-0.6①的试题属于中等难度,小于0.3的属于难题,而大于0.7的试题就属于易题。据此我们来分析近五年上海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从表4中我们不难发现,得分率在0.9以上的试题为2010年的第14题;小于0.3的试题为2011年的第15题;大于0.7的试题除了2010年的14题外,还有2013年的14、15题。由此来看,近五年上海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中的大部分试题属于中等难度。从某一小题的角度来看,第14题基本都接近于0.7,因此属于易题;第15题在难度上忽高忽低,原因应该是与诗歌本身内容、试题题型及测量目标有关;第16题的难度在五年内始终保持在0.3-0.6之间而较接近于0.6,就其难度而言是与高考这样的考试相适应的。其次是区分度。所谓区分度,就是指题目对不同水平考生的区分能力。一般认为,区分度值不足0.2的试题应淘汰,大于0.2但不足0.3的应修订,大于0.3②而小于0.4的属良好,大于0.4的为优秀试题。据此我们来分析近五年的试题情况(见图2),区分度值低于0.2的有:2010年的14、15题;2011年的第15题;2013年的第14题。大于0.2但不足0.3的有:2009年的第16题;2011年的第14题;2012年的14、15题;2013年的第15题。其他未被提及的试题均在0.3至0.4之间,情况良好。从这些数据来看,在这五年中区分度较低的试题集中在了14和15题。其中第14题除了2009年,其余年份里的区分度均低于0.3,这应该是与第14题的题型与测量目标有密切关系。第15题作为一道选择题,虽然在难度上忽高忽低,但在区分度上始终都比较低。从这一情况来看,上海高考诗歌鉴赏试题中选择题的命题是需要做出进一步修订的。①倪文锦,《语文考试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84页②倪文锦,《语文考试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85页15\n第2章上海高考近五年文言文试题评析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2013年上海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区分度情况图0.40.350.30.25第14题0.2第15题第16题0.150.10.050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第14题0.340.190.280.250.17第15题0.30.110.150.240.29第16题0.270.350.350.340.38图22.2.3测量目标与能力要求在《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指导下,高考的语文学科能力一般被概括为:识记与理解、分析与综合、鉴赏与评价、表达与应用四类,这个认知能力的①分类是源自与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因此,要对近五年上海高考诗歌鉴赏试题进行分析自然也离不开对其测量目标、能力要求进行考查。通过表5的整理,我们发现近五年上海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在测量目标和能力要求方面有如下的特点:首先,从题序看,每年基本上都是按照由低能力层次到高能力层次的梯度安排题序。一般而言,第14题侧重考查“识记与理解”,第15题侧重考查“分析与综合”,第16题侧重考查“鉴赏与评价”。其次,上海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测量目标明确,每一道试题基本对一种或两种认知能力进行考查。但是,在一道试题考查的内容较多时,试题在测量目标上会出现不够明确的情况。比如,2009年第15题的行为目标是“分析作品主题思想,鉴赏语言风格”,而测量目标仅对应着“鉴赏与评价”,这里显然忽略了“分析与综合”的测量目标;2010年的16题,行为目标为“文学常识、默写古诗文、根据作品内容,作适当拓展;分析写作特点”,与其相应的行为代码应为1.1、1.8、2.3、2.5,而表5中仅出现了1.1、2.5;2012年第15题,其测量目标为“识记与理解”,而试题的选项中却有一项是考查诗歌语言风格的,很显然,这就不仅是在测量“识记与理解”,还测量了“鉴赏与评价”中的3.1。①冯渊,《语文要怎么考——中学语文命题探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年7月,第5页16\n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上海高考近五年文言文试题评析在一道试题涉及了多个测量目标,这是由于高层次的能力是建立在低层次能力的基础上,但是在命题过程中应对具体测量的能力进行明确,也只有这样做,才可能更好地避免在某一种能力上的反复考查。第三,在某一年的试题中会出现两道试题对某一认知能力进行重复考查。比如2011年的第15和第16题,其测量目标都是“鉴赏与评价”中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虽然这两题考查的表现手法不同,但是从测量目标看是考查了相同的能力,这恐怕在以后的命题中应加以改善。表52009年-2013年上海高考诗歌鉴赏试题测量目标和考查内容表①年份题测量目标行为行为目标考查内容(新课标)号代码200914识记与理解1.1识记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年15鉴赏与评价3.1分析作品主题思想,鉴对诗歌意象等作剖析赏语言风格16鉴赏与评价3.1鉴赏作品表现手法品味诗歌的意境与想象力201014分析与综合2.1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年15分析与综合2.3、分析作品的写作特点和分析作品的写作特点和语言鉴赏与评价3.1鉴赏语言风格风格16识记与理解1.1、文学常识、默写古诗文、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把握作分析与综合2.5根据作品内容,作适当者的基本思想拓展;分析写作特点201114识记与理解1.1记识课文所涉及的文学了解相关的文化常识年常识15鉴赏与评价3.1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鉴赏优秀的文言诗文作品,对法作品的思想内容、表现手法简要的评析16鉴赏与评价3.1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把握作法者的基本思想201214分析与综合2.1筛选文中的信息准确概括文章所表现的事物年特征15识记与理解1.1记识课文所涉及的文学了解相关的文化常识常识16鉴赏与评价3.1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把握作法者的基本思想201314识记与理解1.1识记课文所涉及的文学了解相关的文化常识年常识15分析与综合2.3分析作品的思路、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脉络16鉴赏与评价3.1鉴赏作品中富有表现力对诗文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评的句子析①表格中的内容源自2009年—2013年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编《高考试题分析与评价上海卷(文科)》,上海教育出版社17\n第2章上海高考近五年文言文试题评析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近五年上海高考诗歌鉴赏试题重积累,也重应用。这一点特别表现在每一年关于“识记与理解”能力的测量上。具体来说,诗歌鉴赏试题中关于“识记与理解”的考查内容大多为识记文学文化常识,这就是在考查学生平时的积累。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从2009年至2013年,关于这一方面能力的考查不再是简单要求学生填写作者的字、号(2009年第14题),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诗歌的形式进行判断诗歌的体裁(2011年第14题);或是要求学生应用所积累的关于“对仗”的知识来进行辨别(2013年第14题);更为甚者如2010年第16题,不仅要求学生回忆高中课文中的诗句,并要结合此来分析诗歌阅读材料中的情感。由此看来,近五年上海高考诗歌鉴赏试题在考查“识记与理解”能力时由仅仅重视积累转变为也重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2.3上海高考近五年文言文阅读试题评析2.3.1文言文阅读材料评析从1998年开始,上海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为两篇文言短文,这一形式一直保留至今。整理2009年至2013年上海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出处等(见表6),我们不难发现一些特点:1、出处上,近五年上海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选文一多来自于正史,选文二多来自文人集;从朝代看,选文一由于出自于各个时期的正史,因此从朝代上看并无太大规律,而选文二则基本出自于唐、宋时期。2、体裁上,近五年上海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的选文一基本为史传类作品;选文二以“记”为主,偶有出现说明性文体。3、题材上,选文一多是对于历史人物生平事迹的记叙以表现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选文二多是写景记人之作,仅2009年为介绍广西物产的说明笔记;2011年为议论人才培养的赠序。4、近五年上海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文字平易,内涵深刻。由于在《课程标准》中明确了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读懂、理解浅易的文言诗文”,然而,“浅易的文言诗文”到底是个怎样的概念,这恐怕是很难界定的,章熊就曾指出“‘浅18\n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上海高考近五年文言文试题评析①易文言文’是一个模糊概念”。因此在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材料选择上,目前的做法是挑选文字上平易浅近的短文,但同时又注重短文本身内涵上的深刻。这在上海高考近五年文言文阅读材料第二篇选文上均有体现。5、近五年上海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重视人文性。阅读材料选文一所选的人物传记多以表现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为主,诸如欧阳晔正直、廉洁,孙叔敖以民为本,史弼刚正不阿等。这些表现历史人物优秀品质的阅读材料会对学生的道德修养起到熏陶作用,是极具人文关怀的。阅读材料的选文二题材更为丰富,有的赞美祖国山川之美,有的引发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有的探讨官员与人才的关系,这些富有美好情感以及能引人思考的美文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也有着积极的作用。表62009年—2013年上海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出处、作者及朝代、体裁、题材一览表年份篇目出处、作者及朝代体裁题材2009选文一:《沈周》《明史》(清)人物传记历史人物年选文二:《桂》《岭外代答》(周去非·宋)说明文桂的功用《尚书都官员外郎欧阳公墓志2010选文一墓志铭历史人物铭》(欧阳修·宋)年选文二:《九疑山图记》《元次山集》(元结·唐)记山川之美2011选文一:《孙叔敖传》《史记》(司马迁·西汉)人物传记历史人物年选文二:《稼说送张琥》(苏轼·宋)赠序人才培养2012选文一:《卜式传》《汉书》(班固·东汉)人物传记历史人物年选文二:《潭州东池戴氏堂记》《柳河东集》(柳宗元·唐)记写景记人2013选文一:《史弼传》《后汉书》(范晔·南朝)人物传记历史人物年选文二:《许氏吴兴溪亭记》《权德舆诗文集》(权德舆·唐)记写景记人2.3.2文言文阅读试题评析1、题量与分值从表7的整理中,我们可以看到上海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题量基本稳定在10题,其中选文一与选文二的题量基本为5题。从分值上看,2010年的分值最高,达到30分;其次是2009年,29分;此后三年的分值稳定在28分。从趋势上看,分值在稳定的基础上有所下降。从不同篇目的分值看,选文一的分值基本稳定在17分,选文二的分值则稳定在12分左右。①章熊,《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4月,第356页19\n第2章上海高考近五年文言文试题评析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这样的分值安排是基于两篇文言选文的体裁、题材和测量目标的不同。从选文的体裁、题材看,选文二往往比选文一内涵丰富,而在理解上也就相对较难,因此选文二的分值低于选文一。从测量目标角度看,选文一着重测量“识记与理解”、“分析与综合”的能力;而选文二则侧重于测量“分析与综合”、“鉴赏与评价”的能力。因此,选文一更多的是对中、低认知能力的考查,而选文二则是对中、高层次能力的考查。如此的分值安排做到了对学生文言文阅读基本能力的考查,同时又兼顾了高考这一选拔性考试的要求。表72009年—2013年上海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题量与分值表年份篇目题量分值选文一6172009年选文二512选文一5172010年选文二513选文一5162011年选文二512选文一5172012年选文二511选文一5162013年选文二5122、题型(1)对于文言文中词的意义及作用、句的意义及句式特点考查时题型稳中求变对于词的意义及作用、句的意义及句式特点的考查一直是各类考试必然要涉及的内容,因为这方面的考查最直接地反映了学生在文言文阅读方面的认知能力。对于文言实词的考查,上海高考一直采用填空的题型,从近五年的试卷来看,上海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每次考查4个实词在句子中的意义。而对于文言虚词的考查,2009年至2012年则一直采用选择题的题型,需要学生辨析句子中虚词的意义和作用。至于对句子意义及句式特点的考查,上海高考则一直采用句子翻译的形式,每年均有两句句子翻译题。从上述的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到用于考查文言文中词的意义及作用、句的意义及句式特点的题型是稳定的,而所谓的求变,主要是指在2013年出现的断句题型。2013年的试卷中对于虚词的考查并未采取选择的题型,取而代之的是对应用能力有更高要求的断句题。这道题目虽然从测量目标的角度而言是考查“运20\n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章上海高考近五年文言文试题评析用汉语语法知识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但由于是放在文言文试题中进行考查,这就离不开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熟识和对文言虚词作用的掌握了。其实,无论是用形成惯例的题型,还是偶有变化的新题型,文言文试题对于词的意义、作用和句的意义、句式特点的考查是比较重视语文的工具性的。(2)考查文意理解的题型多为填空、简答,但针对有阅读难度的文言文会辅以选择题来降低难度填空与简答的题型属于主观题型,这类题型不仅能考查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其实也考查了学生表达的能力。上海高考文言文试题也正因为始终以这样的题型来考查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而一直受到学术界各方面的好评。当然,上海高考文言文试题在题型上的选用上,也不仅是从测量目标角度来考虑的。对于每一年较难的选文二,在题型上就会辅以一道选择题来降低难度。章熊先生曾在文言文阅读测试命题方面指出“试题的编制也可以调整难易度。在这方面,选择题是一种有用的题型。……可以借助提供正确选项的办法来帮助考①生去解答问题,从而降低难度。”从每一年选文的选择题来看,所考查的内容均是文中某处较难理解的句子,因此采用选择题的题型就起到了章熊先生所提到的降低难度的作用。3、测量目标与能力要求(1)试题的编制注重对“分析与综合”能力的考查纵观五年上海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我们发现试题在编制上对“分析与综合”能力的考查较多,每年的文言文试题几乎涵盖了“分析与综合”能力下的每一个测量目标。根据《考试手册》(2013年),分析与综合能力包括:2.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2.2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2.3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2.4概括文章内容,把握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②2.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在这五项中,筛选、分析、概括能力在每一年的文言文试题中均有涉及,其中对概括能力的考查更是尤为突出。在题目编制上,不仅有“概括桂的功用”(2009①章熊,《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4月,第356页②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编,《2013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考试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月,第3页21\n第2章上海高考近五年文言文试题评析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年)这样的简答题,还有“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史弼的主要品质”(2013年)这样的填空题。2013年还对答案字数进行了限制,这就对学生的概括能力、用语的精准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分析与综合”能力的五项中,对于最后一项的考查很少,仅有2014年的第24题属于“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考查。关于这一认知能力的考查大多是在现代文阅读中进行的,如放在有一定阅读障碍的文言文阅读中考,也确实会增加一定的试题难度。(2)对“鉴赏与评价”能力进行考查的试题几乎每年仅有一题相较于对“分析与综合”能力进行考查的试题,考查“鉴赏与评价”的试题在文言文阅读试题中所占的比例是极少的。在近五年的试题中,除了2011年,其他几年均只有一题,而2011年的文言文阅读试题中没有对此能力点的考查。虽然“鉴赏与评价”属于高层次认知能力,而文言文相对于现代文又有一定的阅读难度,但在有两篇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情况下,每年却仅设一道题来考查学生在文言文方面的“鉴赏与评价”能力,似乎是不够的。(3)充分考虑学生在能力上的差异,评分量表的使用成为新的亮点评分量表的编制是在2013年,这是在试题命制时就考虑到了考生在测量目标能力上的差异,因而用“量表”的方式依据考生们能力反映出的差异,给予不①同的评分,并描述其等级表现。在文言文试题中使用,主要是针对类似于2013年第21题这种在答题字数上有限制,对概括能力有较高要求的考题。2013年第21题的分值为3分,评分量表的使用确实更好地区分出了考生概括能力的等级表现。①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编,《2013高考试题分析与评价上海卷(文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9页22\n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章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第3章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3.1高中生文言文学习现状文言文(包括文言诗词,以下简称“文言文”)的学习其实从初中就已开始,到了高中阶段,教材中的文言篇目较初中有所增加,而且篇幅明显变长,文字理解上也相对有难度,因此学生在整个高中三年中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来学习文言文。由于笔者在教学第一线工作已有12年,平时与学生就文言文的学习交流访谈次数不可胜数,因而,对于整个高中三年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情况可谓有着最直接的感受,以下将从两方面对高中生的文言文学习现状做一些归纳。3.1.1与学生交流访谈所得1、动力不足,被动学习在学习动力上,功利化的思想正影响着如今的高中生,很多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并不在于喜欢,或者兴趣,而是如何提高自己的分数。这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这是因为相较于现代文和作文,文言文的实用性较差,对于将来可能完全也用不上的文言文,许多学生并没有什么兴趣。其次,文言文本身在文字上存在一定的理解障碍,这也使得一些不肯花功夫的学生望而却步。因此,在文言文的学习上,大部分同学是缺乏兴趣的,学得也很被动,常常是翻译记下来,要求背的背出来,这样便认为是过关了。有一些为了分数的学生更愿意花一些时间去学习,但毕竟不是出于兴趣,学起来有时也不免带有厌烦情绪。综上所述,学习动力上的不足,使得如今的高中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比较被动。2、不重视文言实、虚词的积累文言实、虚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基础,没有一定“量”的积累是难以在阅读中较好地理解文言文的。然而,由于之前提到的学习动力问题,如今的学生自然也就不会重视文言实、虚词的积累。按照《课程标准》中的规定,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每学年的积累总量不少于100个。而虚词上,则要求能了解常23\n第3章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①见文言虚词的意义或作用。根据《教学基本要求》,高中阶段需要掌握300个实词,这不仅包括要掌握每个实词的意义,还包括掌握其在具体语境下的活用情况。虚词上,学生需掌握常见的18个虚词,这其中包括虚词的意义和作用。从数量上看,这些常见的实词和虚词并不算多,如果能够利用高中三年的时间积累、巩固,其实是能较好地掌握这些文言实、虚词的。然而,学生态度上的不重视,会导致前学后忘的情况。因而,到了高三复习阶段,学生们所表现出的情况就是某个词看上去很熟悉,却不能说出其具体意义;或是某一段文字中每个词的意义都大致了解,但组合起来,却不明白其主要内容。3、不重视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课程标准》中明确了高中生应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因此,积累古代文化常识也是高中阶段文言文学习的一项内容。之所以要求学生积累古代文化常识,那是因为在阅读文言文时,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诗文。比如上海高考试卷曾选用过王安石的《壬辰寒食》一诗,如果学生对“寒食”这一传统节日能有所了解的话,那么就能在感情基调上对这首古诗有基本的把握。只是,古代文化常识内容比较广泛,又散见于各种文史典籍中,学习起来难免比较零碎,再加上这部分内容在上海高考中涉及的考题很少,因此比较功利的学生也就对此较为忽视。而不重视古代文化常识积累所带来的后果,往往就是在阅读古代诗文时产生误解。4、机械记忆,生搬硬套《课程标准》中规定了高中阶段文言文的背诵量,而背诵古诗文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要求背诵古诗文中的优秀片段对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有着积极作用。然而这样的作用毕竟是潜移默化的,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时能养成背诵的良好习惯。可惜能真正做到的学生却是很少的,大部分学生由于对文言文本身缺乏兴趣,而常常在背诵上应付了事。于是,我们常见到在默写之前临时背两句的学生,也常能见到会背诵文言名句却不知其含义的学生。机械记忆以求应付,生搬硬套乱用名句也就成了如今高中生在学习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的现象。①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编,《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第41页24\n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章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3.1.2其他专项研究的旁证由于前文的现状分析仅来自于笔者自己平时教学中与学生交流访谈所得,这就不免显得有点主观,因此笔者将借用别的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数据来旁证自己的观点。在众多关于文言文教与学方面的研究中,大多是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数据统计的,而多数问卷调查也仅针对某一所中学。在笔者所见的各项研究中,针对上海文言文教与学现状的研究并不多,而针对此课题在全市范围内进行统计分析的专项研究则更为罕见。笔者所能找到的专项研究仅一篇:丁西军发表于2010年的《关于上海市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这份专项研究涵盖了上海市10个区的22所高中,对学生和语文老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作者得出的结论有:仅有四成多的高中生对古诗词学习有兴趣;高中生年级越高对古诗词学习越没有兴趣;古诗词是高中学生最不感兴趣的语文学习内容;提高考试分数”是一大半高中生学习古诗词①的主要目的。这里,笔者还要借用这份专项研究中的关于“您最感兴趣的语文学习内容是”的数据统计表来旁证自己的观点。(见表8)②表8由于丁西军的研究仅针对古诗词教学,而笔者的研究是关注文言文(包括文言诗词)的教学,因此仅仅用丁西军所得出的结论不足以证明笔者的观点。不过,从丁西军的研究中,我们看到了高中阶段学生对于古诗词学习缺乏兴趣的普遍性。而在这次的调查问卷统计中,“最感兴趣的语文学习内容”一表,也反映出了这样一个现状。总体而言,古诗词教学和文言文教学于学生来说都是①丁西军,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关于上海市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2010年,第12、18、19、27页②表格来自于丁西军,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关于上海市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2010年,第20页25\n第3章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最不感兴趣的。从这一点看,这正旁证了笔者之前所表述的观点。当然,丁西军的研究是在2010年,而笔者的研究是在2014至2015年,虽然时间上有一定的跨度,但基于这4年中没有关于此的新的研究报告,而笔者又在现实教学实践中有着直观的感受,因此,仅将此作为自己观点的一些客观支持。3.2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身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对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情况再熟悉不过,通过平时的实践与观察,对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能总结出以下几点:3.2.1对于文言文教学重视,但教学成效不够显著文言文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作为高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教师们的重视。这不仅表现在课时安排、精心备课、认真教学上,也表现在课后进一步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上。然而,即便是如此,教学的成效却并不够显著。这里所说的成效并不只是指学生的成绩,还包含着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对传统文化的接纳与传承,以及他们个人文化修养、思想境界的提升。当然,我们也都知道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让学生能够真正接纳并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通过一两堂课就能解决的。这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努力,需要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进行。只是,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可能也受着功利思想的影响或者迫于升学压力的使然,而更多地关注着成绩。由此来说,教学成效的不显著也就成了必然。3.2.2在教学内容上,重“言”与“道”,轻“文”与“章”郑桂华教授曾在《文言文教学价值再思考》一文中指出,文言文教学价值包括了言、文、章、道四个方面。“言”是指文字材料信息;“文”是指文学①信息;“章”是指文章学信息;“道”是指文章主旨方面的信息。在实际教学中,①郑桂华,《文言文教学价值再思考》,《语文学习》,2012年05期,第8页26\n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章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仍是比较重视“言”与“道”的教学,而比较轻视“文”与“章”的教学。重“言”与“道”,那是因为这是文言文最基本的内容,同时由于大部分学生在“言”的方面还存在看不懂的情况,因此在课堂上请学生进行逐句翻译的现象仍是比较常见的。而“道”的方面,这是一篇文章的主旨所在,因此在授课时教师们自然比较关注这方面的讲解。重“言”与“道”的情况在教授古诗词中也普遍存在。相较于文章,古诗由于篇幅的限制更难为学生理解,因此教师们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言”与“道”上,也是很自然的。至于“文”与“章”往往需要因文而异,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到底是否将“文”与“章”作为教学重点则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来安排。比如《师说》一文可以重点讲对比的写法,也能讲破立的结合,虽然这两者均属于“章”的范畴,但教师想从这篇文言文中传达什么给学生,则需要根据学生情况、实际教学情况来定。当然,也由于“文”与“章”的方面属于鉴赏能力方面的内容,面对能力层次比较低的学生群体,可能很难开展教学,因此,这两方面在教学上被轻视的情况,恐怕也是与这些因素有关的。3.2.3在教学方式上,以“授”为主目前在文言文教学上,大多还是以“授”的方式,即教师主讲为主的方式来进行。这样的教学方式其实早就存在,并长期存在着。我们也都知道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容易导致教学的枯燥乏味,而更难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只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虽然我们也会以一些新的方式去激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但毕竟还都只是浅尝辄止,可能也无法比较系统地长期地做到以学生的“学”为主。这恐怕是今后文言文教学还需不断做出改进的方向。3.3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原因分析造成目前高中文言文教与学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将就此进行分析。3.3.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现代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难看到功利化心态的显现。人们急于求27\n第3章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成,甚至只重视最后的结果。这样的心态在如今的教育界也并不罕见。升学压力并没有因为课程改革而减少,无论考查的形式如何改变,学生都要面对关键的一考,因而注重成绩的学生并未因如今的课改而有所减少。同时,我们的评价方式虽然在改变,但并未真正意义上的改变,因此只想要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也仍不在少数。此外,在升学压力的影响下,学校与学校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升学率比拼也一直在上演着,教师们要在这样的压力下“免俗”似乎相当困难。因而即便我们有着很多好的教学理念,往往一落实起来就难以抵御现实的考验,而只能在两者之间寻求所谓的平衡。3.3.2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从学生的层面看,其实学生也明白文言文是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曾经方文山的古风歌词红极一时,引领流行风潮的年轻人们若是不喜欢,不传颂,古风歌曲又如何流行得起来。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我们不能说学生真的对文言文毫无兴趣,也不能说他们对文言文丝毫不重视,只是我们的学生们对我们学习的内容不够感兴趣。究其原因,这其中恐怕有我们教师在教授方式方法上的问题,也可能是教材所选篇目的问题,更有可能是考试评价方式上的问题。诸多因素的影响,使得如今的学生虽然心里明白应该重视文言文,但却怎么也喜欢不起来。3.3.3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也是形成如今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的一方面因素。以教师为主的串讲方式显然是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缺乏兴趣的一个原因。虽然先串讲疏通文字,再在此基础上讲解文章内容能比较直接地使学生积累文言实、虚词和句法知识,但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使得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除了把老师讲得一一记录下来,还能生发出别的什么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呢?因此,这样的授课方式是需要改进的。其次,是关于古诗、古文的诵读。如今有些教师可能为了上课的效率而忽略了诵读的教学方式。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古文、古诗都适合全班一起诵读,但却不能忽视诵读对于文言文教学的作用。通过让学生读,指导学生读,才能28\n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3章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与原因分析让他们更好地感受到优秀古诗文的语言特点。特别是《诗经》的重章叠句,赋的大量铺排,短句的急促有力,这些鲜明的句式、篇章特点,只有通过诵读才能有直观的感受与体验。其次,通过诵读还能培养学生在文言诗文阅读上的语感。因此,在如今讲求高效的课堂上,仍应为诵读留出必要的时间。29\n第4章关于高中文言文命题导向以及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反思与建议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章关于高考文言文命题导向以及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反思与建议4.1关于高考文言文命题导向的反思与建议4.1.1反思高考作为重要的评价手段对教学是有明显的导向作用的,这其中有着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积极的方面来看,上海高考文言文试题在编制上已经基本做到了每一题针对某一种认知能力,而且能够兼顾到对各个能力层次进行考查。这样细致而明确的考查目标对于教学来说,不仅让教师明确了各种能力层次之间的差异,更是让教师明确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对各种能力的培养应落实到何种程度。由于各种能力的培养都是一个长期过程,在明确了各种能力的考查内容之后,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们就能有的放矢。这便是上海高考文言命题对整个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积极影响。从消极的方面来看,上海高考文言文试题在考查上几乎已形成一定的定势。从前文对近五年上海高考文言文试题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诗歌鉴赏部分每年考查一道“鉴赏与评价”能力的简答题;而在文言文阅读部分,大量考查“分析与综合”能力,从题型角度而言,始终离不开对筛选、概括、作用的考查。虽然说从命题角度来看是基于稳定性的考虑,但这对于教学就未必是一种有利的导向了。“分析与综合”能力也罢,“鉴赏与评价”能力也好,其包括的内容是多样的,如果仅仅从这些角度来评价学生在这两方面能力就略显不足。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可能能够大致读懂文言文,但若是抽出其中某句问他句子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可能就会答不上来。“二期课改”的理念是比较强调整体理解能力的,虽然我们的高考试卷也在向着这个方向努力,但就目前的试题来看,是否真正考查出了学生的“分析与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是值得商榷的。一个学生面对一首诗歌能够指出其中用了何种手法,表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在高考诗歌鉴赏中拿到了鉴赏题的4分,我们就能认定这位学生具有良好的“鉴赏评价”能力30\n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章关于高中文言文命题导向以及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反思与建议么?而如果另一位学生面对同样的诗歌能从诗歌中读出合乎情理的情感,也能分析诗歌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但就是答不到标准答案的要点而拿不到满分,我们就能以此判断这位学生在鉴赏能力略逊于前一位学生么?当然,笔者毕竟不是命题方面的专家,只能从教学感受上来谈自己的认识。古诗与古文到底该如何去鉴赏,我想这其中不乏一些方法,我们可以将这些方法教授给学生,让他们灵活运用于古诗古文的鉴赏过程。而在评价方式上理应相应的灵活,如不能改变目前的命题方式,那么至少在设定标准答案时能灵活变通,而非所谓的“标准”。4.1.2建议4.1.2.1对不同能力的考查能有更多样的出题形式在前文的反思中已经提到上海高考文言文试题的出题形式目前虽然稳定,但比较单一。有些对应用能力要求较高的题型,如断句题,仅在某一年的高考试题中进行了尝试,之后就又恢复到了原来的出题形式。其次,前文中也曾提到,上海高考文言文试题对“分析与综合”能力考查得较多,对“鉴赏与评价”能力考查得较少,并且真正能够考查到学生对所阅读的文言文进行反思,或者用当代的眼光去评价古代诗文的试题就更少了。因此,这些方面恐怕是今后上海高考在命题方面所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其实,在这方面已经有一些有建设性意义的研究,比如冯渊老师曾借鉴PISA阅读题和传统文言读本“讨论题”的特点,选出过一些《笔记文选读》中的讨论题来进行分析,例如,选自《国史补·兖公答参军》的讨论题:(1)陆兖公回答的话究竟是何意?(2)若是你遇见这件事,你如何回答?冯渊老师认为这样的试题与PISA对阅读素养的定义——以开发知识、潜能和参与社会生活为目的,①对阅读材料理解、运用和反思的能力——基本一致。从他选出的例题中,我们确实看到它与如今上海高考文言文试题的不同,这种命题不仅考查对阅读材料的理解能力,还考查结合社会生活经验进行反思的能力。显然,这样的试题更能与实际应用、实际生活相结合,因此不失为值得借鉴的形式。4.1.2.2进一步完善评分量表①冯渊,《语文要怎么考——中学语文命题探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年7月,第105、108、109页31\n第4章关于高中文言文命题导向以及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反思与建议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在2013年上海高考在试题编制的同时,还编制了一份评分量表,这在标准答案的唯一性上是有所改进的。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2013年在第21题上编制的评分量表,也不免发现一些问题。(见表9)①表9分值等级描述答案示例3分准确概括主要品质(1)刚正不阿(2)刚烈正直2分概括主要品质,但不够准确(1)为人刚烈(2)为人正直(3)刚烈忠诚1分从具体事件中概括品质,但非主要品质(1)体恤百姓(2)宁死不折(3)嫉恶如仇0分未就此内容应答;或应答错误(1)刚愎自用(2)任劳任怨2013年第21题的分值为3分,从这张评分量表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评分量表的优点在于,答出非主要的品质给了1分,这是对过去只根据唯一答案进行评分的改进,做到了从学生能力等级上给予区分。不过3分与2分的区别就只在于主要品质在概括时是否概括出“刚烈”与“正直”两方面。在这一点上,与原来预设标准答案在批改时并无本质区别。当然,这是一道用四字短语概括人物品质的题,可能要进行更细致的能力等级区分是比较难的。但是,这样的评分量表如果使用在类似诗歌鉴赏这样的题中,是否就要进一步明确其等级区分呢?我想,虽然目前还未对此进行评分量表的编制,但这或许是将来试题编制的一个趋势,因此关于评分量表的编制似乎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4.2关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反思与建议4.2.1反思前文已经提到,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也会影响到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虽然在“二期课改”的过程中,教师们也在努力寻求一些能够改变传统以“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但似乎这些方式方法并不完全都切实可行。而且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恐怕需要采用的教学方式也未必能完全一致。在这样的情况下,要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们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恐怕就难上加难了。当然,难并不意味着就什么也不做,在这么多的尝试与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已经有了一些作为。比如,在教学重点的安排上,同样的教材我们针对不同能力①表格来自于顾雪华编《五年高考试题透视2009—2013》,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2013—25页32\n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4章关于高中文言文命题导向以及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反思与建议层次的班级,选择不同的内容作为重点。举例来说,《师说》一文,我们可以在能力普通的平行班重点讲解对比的手法,而对于能力层次较高的提高班,我们就可以将此文与《拿来主义》放在一起来讲解破与立的行文思路,然后结合写作练习来巩固这方面的知识。再如,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改编大赛,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学习来阐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举例来说,《促织》一文作为情节曲折的小说,有很强的可读性。曾经我们在整个年级进行过班与班之间的课本剧比赛,先由学生自己梳理情节,进行排演,然后进行比赛,最后我们再根据学生课本剧的合理性、创新性、表演性来进行评定。当然,比赛只是一个手段,赛后我们再就不同的情节处理来探讨小说中情节安排与主题之间的关系。其实,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还是在教学方式方法的使用上,我们都一直是在探索的,只是如今的评价方式仍然比较单一,考试始终都还是学生与老师心中的一件大事。因此,要在教学上有所真正的改变,恐怕也不是教师一方努力就能做到的,而这也是需要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地方。4.2.2建议“二期课改”的深入其实一直是在为我们的教学探寻新的出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看到了一些问题,我们也始终在探讨传统的做法好不好,新的教法实用不实用。在文言文的教学上,我们也有过很多尝试,但是却也一直未能改变比较普遍的串讲模式。在此,笔者也并不以为自己的建议就十分具有建设性,只是结合自己的一些实践经验来提出一些建议。4.2.2.1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学生的层次差异或许在教授现代文时感觉并不那么强烈,但在教授文言文时就特别能体会到。因材施教虽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做法,但在实际教学实践中要实现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之所以作为一个建议来提出,那是因为对于文言基础较差的学生,有时想要培养他较高的“分析与综合”能力都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最好的做法恐怕就是分层教学,当然,这需要学校提供这样的可能性。分层教学的好处便是在于对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以先落实基础为主,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再进行分析能力、鉴赏能力的培养;而对于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强33\n第4章关于高中文言文命题导向以及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反思与建议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学生,就可以以教师为主导地去组织一些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培养分析、鉴赏甚至是应用文言文的能力。4.2.2.2古诗词教学要重视情感体验郑桂华教授曾经在《诗歌教学内容确定的关键》一文中提到,对于语文课程来说,诗歌的情感体验价值和语言积累价值最大,这也是诗歌阅读教学最需要着①力的两个方面。然而,就教学实践经验来看,目前的高中生在古诗词阅读上最大问题却是无法真正做到情感体验。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重视情感体验这一方面是尤为重要的。一般我们讲解古诗词,难免要分析分析意象,描绘描绘意境,但是,仅仅这样是很难做到情感体验的。由于高中生还处于十七、八岁的年龄,很多情感未必是他们体验过的,再加上古诗词本身具有不同的时代背景,要学生能够真切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其实是比较难的。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上,我们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他作为那个诗人去体会当时的情景。比如说,我们可以问学生“假使现在要你去边塞打仗,你心里会有一些怎样的想法?”通过这样的假设却体会边塞诗歌中一些共有的情感;再比如说,曾经教授《雨霖铃》时,让学生根据文意来画一幅画。其实,这些做法都是为了使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地感悟诗歌中的情感,而这样的一些做法对于古诗词的教学而言,却是非常重要的。4.2.2.3文言文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明确教学重点在“二期课改”的高中教材中,经典文言文篇目仍有相当的分量,只是在年级安排上,较多的经典篇目被集中在了高中第六册。从教学实际而言,到高三下半学期再去教这些经典篇目恐怕会显得时间仓促。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进行调整,把其中一两篇经典的文言文放到高二去上,这样才能在充裕的时间下更充分地利用好教材。其次,对于不同的文言文要能够明确教学重点,不可面面俱到。比如,《鸿门宴》与《崤之战》同属一个单元,都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因此就可以放在一起来进行探讨古代人物形象塑造上的特点。再比如,《伶官传序》一文短小精悍、富有气势,就可以结合诵读的方式来鉴赏句式的使用对于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针对不同的文言文要能够把握住其特点,来落实自己的教学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文言文的课堂不再枯燥乏味。①郑桂华,《诗歌教学内容确定的关键》,《语文学习》,2014年04期,第12页34\n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一、著作类[1]章熊:《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4月[2]倪文锦:《语文考试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编:《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0月[4]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编:《上海市高级中学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验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5]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编:《上海市高级中学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用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6]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编:《2009高考试题分析与评价上海卷(文科)》,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7]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编:《2010高考试题分析与评价上海卷(文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8]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编:《2011高考试题分析与评价上海卷(文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年12月[9]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编:《2012高考试题分析与评价上海卷(文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年12月[10]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编:《2013高考试题分析与评价上海卷(文科)》,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12月[11]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编:《2009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考试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1月[12]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编:《2010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考试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11月[13]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编:《201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考试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1月[14]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编:《2012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考试手册》,上35\n参考文献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1月[15]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编:《2013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考试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1月[16]魏本亚:《语文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8月[17]顾雪华编:《五年高考试题透视2009—2013》,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18]冯渊:《语文要怎么考——中学语文命题探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年7月二、论文类[19]赵国庆:《1997年以来高考文言文试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20]杨丽娟:《上海语文高考改革二十年述评》,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21]梁文先:《古诗文学习评价与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目标的融合》,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22]陈佩娴:《高考语文古典诗歌鉴赏试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23]陈玉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语文试卷命题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24]鲁滨:《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问题及策略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25]张洛绮:《近十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现代文阅读试题分析报告》,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26]丁西军:《关于上海市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年[27]黄腊梅:《高中文言文整体性教学策略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28]郝映篥:《2006年以来高考语文文言文试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29]朱健:《上海高考语文试卷研究》,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30]宋芷蓉:《初中文言文考试与文言文教学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年[31]王延航:《文言文阅读教学研究——以十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为参照》,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32]赵鹏飞:《高中文言文教与学现状、成因与对策》,沈阳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33]彭亚龙:《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36\n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三、期刊类[34]钱梦龙等:《语文教学呼唤“诗教”回归——“诗歌与诗歌教学”网谈录》,《语文学习》,2002年03期[35]沈红旗:《浅谈高考语文(上海卷)的命题导向》,《中学教育》,2003年02期[36]申晓言:《2009年高考语文上海卷命题意图》,《语文学习》,2009年09期[37]詹丹:《现实与思辨文学与文化——2009年高考语文上海卷带给教学的若干思考》,《语文学习》,2009年09期[38]申晓博:《稳定中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变化中体现高考命题的追求——2010年上海市高考语文命题意图》,《语文学习》,2010年07期[39]金荷华:《2007-2010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探析》,《语文建设》,2010年09期[40]钱毅、周海英:《2005-2009年高考文言文命题述评》,《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0年10期[41]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2009年语文教育研究综述——语文课程诸层面研究》,《语文学习》,2010年01期[42]周剑清:《背离与扭曲:十年高考语文之痛》,《教学与管理》,2011年10期[43]申晓仁:《稳中有变,平中见深——2011年上海市高考语文命题意图》,2011年07期[44]申晓义:《2012年上海市高考语文命题意图》,《语文学习》,2012年07期[45]郑桂华:《文言文教学价值再思考》,《语文学习》,2012年05期[46]申晓智:《2013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题命题意图》,《语文学习》,2013年07期[47]郑桂华:《诗歌教学内容确定的关键》,《语文学习》,2014年04期,第12页[48]詹丹:《问题意识主导下的语文测试探讨〈语文要怎么考——中学语文命题探索〉序言》,《语文建设》,2014年10期[49]王子嘉:《语文高考试题中阅读能力层次的探究——以“2010年高考语文试题上海卷”为例》,《戏剧之家》,2014年07期37\n致谢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致谢2012年,我怀着满腔求学的热忱,充满憧憬地走进了上海师范大学这片学术热土。在这里,我遇到了睿智的教授,热情的同学;在这里,我体会了学习的快乐,研究的严谨。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我的论文是在查清华教授的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开题,文章结构的构筑,到最后的定稿,我都得到了导师的悉心指导与教诲。在此,谨向我敬重的查老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其次,我要感谢在我学习期间,特别是预答辩期间给予我学业指导和帮助的詹丹教授、程稀教授、郭开平教授和郑桂华教授,你们的教诲使我获益良多。感谢2012级教育硕士语文专业的同窗,使我的求学之路变得充实而又欢愉。虽然相聚短暂,但友谊地久天长。我还要感谢我的同事,钱群、孙庆虹、刘旭梅、何臻、赵青、孙文隽等老师在我论文撰写过程中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感谢与我一起奋战在高三第一线的各位同仁,是大家的鼓励与帮助使我圆满地完成了我的论文。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我的父母、我的表妹褚倩瑜和褚文谦,你们的陪伴和支持给了我莫大的信心和力量。回首往事,历历在目。老师的教诲,同窗的陪伴,同事的鼓励,家人的支持,这些都是我久久不能忘怀的,而这些不能忘怀者也将成为我今后继续奋斗的源源动力。周佳瑛2015年5月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