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00 KB
- 2022-08-1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文言文教学优化策略探究 【摘要】优秀的文言文作品是我国文化的精髓。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人的思想、欣赏古代的文学以及传承中国的古代文化,这对于青少年的文学素养的提高与古代文化的传承有着重大的意义。【关键词】文言文语文教学中学生【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4-0096-01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大国,文言文在古代文化记载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著名学者张正飞先生说过:“我们的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延续下来的文明,如果没有文言文的继承和传播,我们的民族文化说不定早就销声匿迹了。”文言文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对中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循循善诱,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4\n文言文由于本身的用词方式与现代的白话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初学者读起来会觉得苦涩难懂,对所学的文章大多都一知半解,教师此时应充分起到引导者的作用,通过讲解文言文悠久的历史背景以及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们认识到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性。在讲解文言文的同时,应注意对该文言文的相关的典故以及历史背景加以介绍,用精彩的历史故事吸引学生们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生只有对一件事情存在兴趣,才会燃起探索的欲望。在学习文言文时,老师应根据具体的文言文采取不同的讲授方法。如在学习《促织》这篇文章时,老师可先给学生介绍一些中学生熟知的成语、典故。然后告诉学生,这些成语、典故来自即将要学习的文章中,希望同学们自由讨论,自己把它找出来。这样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更快地融入到课堂上来,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除了针对个别文言文进行不同的讲授外,老师还应注意对学生的“逼”。这里的“逼”,并不是逼迫、强迫的填鸭式教学,而是在掌握好分寸和时机的情况下进行的督促。高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欠佳,很多时候都是在老师们强迫的情况下进行学习。文言文教学更是如此,课堂上老师们讲得再好,学生的注意力也只能集中一会。生僻难懂的文言文不仅读起来拗口,记起来更是难上加难。教师们应在课后加强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进行定期的抽查和默写,有必要的时候可以进行阶段性的模拟测试。对测试结果良好的学生进行鼓励,对测试一般的学生加以训练和督促。老师们适当地给予学生压力是督促他们学好文言文的动力。二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有效的归纳4\n纵观整个高中文言文,不难发现,文言文的学习是存在规律和诀窍的。面对着新型教育的改革,语文教材的编者越来越重视对文言文的学习。我们也可以看到,无论是哪个版本,文言文的篇数都在不断增加,而且文章的长度也在逐渐加长。其实教材编者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想让新一代的中学生加强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认知度和掌握能力。古代圣贤、学者的智慧是博大精深的,作为新一代文化的继承者有必要将我国的古代优秀文化传承下去。但学生面对庞大的文言文时往往感到恐慌和迷茫,所以对文言文进行总结和归纳很有必要。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个别特殊词的敏感度,并进行及时的归纳和理解。4\n如《论语·学而》中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中的通假字“说”,很多高三的学生还不知道“说”是个通假字,“乐”的读音读不准,“之乎者也”的通用句式很多学生都不清楚。再如,荀子的《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的“之”一共有几种用法,很多高中生一知半解。面对这种情况,老师们应及时做好指导工作。在学习一篇文言文的时候,教学生养成记课堂笔记的习惯,及时记录老师整理的一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含义。课后再进行复习和巩固,争取每堂课都做到及时的归纳和整理,循序渐进,逐渐掌握文言文中一些高频率的词的用法和含义。学生之间还可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和课堂笔记的整理,采取互相提问的学习方式,进行反复的背诵和记忆,从而做到对文言文掌握的熟练性。三文言文课外的扩展与延伸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及时的扩充一些课外文言文来增加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整体素养和知识的积累。事实证明,适当的课外文言文阅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文学素养的综合水平,对于以后学习和理解文言文上都存在一定的帮助。老师可以根据课堂的文言文学习内容,适当的扩充一些短小精悍内容相似的文言文段落,既达到测试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的目的,又可以帮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测试中,加深对一些词的用法和含义的理解。参考文献[1]钱吕明.文言经典与语文教育[J].文学教育(上),2011(1)[2]王丹丹.变换手段培养能力——高中文言文教学[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1)[3]贺丽.引导贴近文言,力行授之以渔[J].新课程(中学),2010(4)〔责任编辑:肖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