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6.00 KB
  • 2022-08-18 发布

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究【摘要】高屮文言文教学是屮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也是一大难点。它承担着继承并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的重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处境尴尬,出现了低效、甚至无效的局|们制约着高中文言文教与学的发展,为了摆脱这种局面,必须把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科学的设计导读程序,才能培养学生感受、理解和运用国家语言文字的能力。实践证明“四读法3音读、意读、情读、悟读,具冇较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它符合文言文教学的特有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关键词】文言文音读意读情读悟读高中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也是一大难点。它承担着继承并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的重任,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实际中,高中文言文教学往往面临着各种各样尴尬的局面:一、从教材衔接方面来说,初中、高中文言文选材难度迥异,缺少由浅到深的过渡;文言文学习目标和考试要求也相去甚远,造成学生知识积累欠缺,文言文阅读能力出现了断层现象,学生不适应高中文言文的学习。二、从学情来说,文言文与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时空距离,再加上教辅资料的泛滥造成学生畏惧、懒惰的心理,在阅读上存在心理障碍。三、从教学来看,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单调,基本上用读、译、讲、背來实现文言文的教学,一篇课文,从头至尾,一字不漏地翻译,教学任务也就大功告成,至于学生是否读得好,是否形成了语感,是否具有了一\n定的悟性,则很少顾及。整节课没有互动,没有激情,学生自然就会产生倦怠的情绪。四、从应试来看,高屮文言文考试不考课内,只考课外,很多老师急功近利,一切行动看高考,一篇课文,归纳完高考要求掌握的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就忙于题海战术,至于哪些句子、哪些语段内涵丰富,表现力又强,是否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品赏的基础上背记,都很少关注。这种种的不良现象严重地制约着高中文言文教与学的发展,教学出现了低效、甚至无效的局面,那么,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要想改变这种现状,让教学更有效,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文言文教学,对文言文教学重新定位。《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屮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5【1】《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还提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市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2】从以上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日标是以“读”为基础,不仅要培养语感,积累字词,读懂文章,还要学生领会思想情感,学会感悟评价。这充分说明高中文言文教学只有把“读”的主动权还给学\n生,科学的设计导读程序,才能培养学生感受、理解和运用国家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教学中,我把这“读”的程序归纳为四个环节:音读、意读、情读、悟读。这“四读”各冇侧重,各有所指,在效用上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一、音读音读就是读准字音、明确句读。心理学告诉我们:朗读是眼、耳、口、脑并用的一种智力活动,学生在反复诵读的时候,他的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的思维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在起作用,是直接的实践作用,它能使学牛从听觉上体验到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并能调动学牛的学习情绪。美学专家朱光潜也说:“朗读既久,则古人之声就可以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可见,朗读实际上不仅是学习文言文的开始,也是突破口。文言文中生僻字较多,还有通假异读、破音异读和古音异读(例如:①、或师焉,或否焉(读f6u)②、句读(dou)之不知。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读yM)。),以及句中停顿等现象(例如:惑/而不从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李氏子/蟠。),给学生阅读带来了困难。课本一打开,教师就范读一遍或听录音朗读的做法我个人觉得是不可取的。学生缺少了自己搭桥梁过河,跳一跳摘桃子的这一环节,就压抑了其求知欲望。被动的接受的,往往记不长久,容易遗忘。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先尝试着读,在读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我在上《滕王阁序》的时候,让学生口C先朗读,结果学生把一篇美文“糟践”得体无完肤。\n然后我辅之以教师范读、录音朗读,比较优劣。这种通过“碰壁”的收获,特别的真切、实在,往往记得最牢。不过要谨记无论学生读得多“蹩脚”,我们都不能批评或者嘲笑他们,否则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二、意读“意读”就是疏字词,通文意。其目的是让学牛理解与掌握文章的重点的字词,进而理解文章的意思。这一环节必不可少,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它是探究的基础。试想如果连篇章的意思还未读懂,其他的一切探究都是空话。解词句的关键是学生的自读,教师不可越俎代庖。否则又会陷入“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窠臼。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的现象普遍存在,特别是文言虚词、特殊句式的大量出现,给学生进一步的阅读课文带来了困难。教师不可能不讲,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一环节尤其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只有学生自己投入了,才能学得有趣,探索有意义。这就要求学生边读边标记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借助于注释、预习提示、课后练习和工具书,扫清障碍;或者组成学习小组,相互讨论,共同释疑;或者由老师适当地启发诱导,择其要点释疑。形式不拘,方式灵活,给学生较口山的选择空间,以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否则从学的角度看学生是没有任何收获的。如在学习《陈情表》一文时,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发现这样的一个问题:州郡长官推举时李密用“辞不赴命”,后面用“辞不就职”冇何不一样?是为了避免行文的单调吗?这个问题问得很深入,激起了学生探究的火花,原来“孝廉”和“秀才”只是古代荐举人才的一种\n科目,不是官职名。而“郎中”和“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因为这个问题学生还对古代官职的任免制度产生了兴趣,甚至有几个同学还进行了研究性学习,了解古代文化。这样的课堂就如一池活水,时时泛起涟漪,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从自己的动脑、动口、动手中学到了知识,养成了习惯,增强了活力。文言文教学也就因此而大有成效。三、情读“情读”就是抓主旨、悟其情。完成以上两个步骤之后,学生一般能读得准确、流畅,并形成了一定的语感,这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所谓抓主旨、悟其情,就是要通过反复诵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抓住重点,抓住特色,或悟其旨趣,或感其情怀,或学其辞章。切不可重“言”而轻“文”,把活的文章教成死的语法知识。释词译句不是目的,而是深入理解文章的手段,不能只顾“言”而把文言文搞得支离破碎,文言文教学最后一定要回到对文章内容和形式的整体把握和理解上来。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能视为可有可无。例如在《鸿门宴》教学中,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析项羽、刘邦这两个人物形象,在用人、性格、处事等方面将两人进行对比。首先,用人方面,刘邦任人唯贤,贤士谋臣才会对他十分忠诚;项羽刚愎自用,任人唯亲,最后连他叔叔都不帮他。其次,性格上,刘邦深谋远虑,善观人心,攻心为上。宴会前他拉拢项伯就是个佐证。宴会中,抓住项羽自大、重“义”,自称“臣”,大做文章。而项羽勇猛有余,谋略不足。最后,在处事上,项羽优柔寡断,妇\n人之仁;而刘邦则坚决果断。通过分析让学生更深地了解了两个历史人物成败异变的原因,更准确地把握司马迁的思想。“情读”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学生的心灵,将口L1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意融为一体,形成心灵的合奏与精神的共鸣。四、悟读“悟读”就是析手法,谈启示。高中教材所选的是文言文都是精品,其简洁优雅,内涵丰富,风格各异。有的文言语句,凝练含蓄,言C尽意无穷,冇的蕴含哲理,启人心智。在学习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情商。如果文言文教学只到理解阶段即止,不能不说这是一种遗憾。这就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的阅读体验,就作品的某一方面进行评价、欣赏、感悟,将大有裨益。如《归去来兮辞》语言朴素,音节谐美,不假雕饰,犹如天籁。我们仿佛看到了陶渊明用性灵、用良知为中国士大夫在精神世界里营造了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如《滕王阁序》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辞采华美,多用典故,气势非凡,从中感悟到了诗人王勃面对人生困境的洒脱……这些只有通过感悟,才能欣赏评价,才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丰富的表现力和感人的艺术魅力。通过鉴赏,学生对课文产生了兴趣,从情感上和作者拉近了距离,在此基础上,在耍学生去背记全文或某些精彩片段,学生也就乐于接受了。从长远来看,学生背诵课文所带来的效益应该远远胜过做几道练习题。“四读法”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感知、理解到鉴赏运用的全过程,\n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构建高中高效文言文课堂的冇效策略。它各有其侧重点,但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时甚至是融为一体的。它符合文言文教学的特有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参考文献】[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2】《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8页【3】《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新华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4】《优秀教师实践探索的教学智慧》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5】《志鸿优化系列丛书一高中语文优秀教案》,南方出版社岀版2007年12月第1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