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00 KB
- 2022-08-1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情感”先行-一-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情感”先行厦门六中语文组/陈扬韵摘自:《福建厦门六中》[摘要]:新课标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的目的是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因此,文言文教学屮应该“情感”先行,即要先了解课文选文所蕴涵的文化意义和人文精神,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对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进行识记。[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情感;诵读;阐典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课程十分重要的部分。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自从新文化运动以来,儒家经典著作渐渐淡岀教冇界。改革开放以后,四方世界逐渐被国人认识和接受,西方文化也如洪水猛兽般涌入屮国,屮国固有的文化和学术逐渐被和平演变。当下的年轻学了对中国传统文学与文化了解的并不多,甚至根本不了解。然而,屮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为我们留下了叹为观止的文化传统,那些久诵不衰的千古名篇,包含着屮华民族的崇高道德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了解这些文化经典对我们来说是必须也是必要的。所以,文言文教学在承担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上有着重要义务,应使学生从丰富多彩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营养,古为今用。\n另一方面,从应试的角度來说,文言文在高考中的比重很大。2009年福建高考语文卷古代诗文阅读27分,文化经典阅读6分,这占语文基础卷分数的1/3。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着语文成绩的高低。因此,文言文教学是高屮语文课的重小Z重。当前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但相比之下,文言文教学改革则要滞后得多,现阶段高中文言文教学仍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首先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能否得到最大的发挥,决定着教学的成败。但在实际的观察屮,笔者发现,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极度缺乏热情,大多数学生并不明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一到占文课,学生昏昏欲睡,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座位上右耳进左耳出。看到学生课堂上不知所云的反应和试卷上残不忍睹的答案,笔者不禁深深感叹:古文课上,学生的两只耳朵一定都睡着了!文言文本身难懂,枯燥,它的语法结构与我们平吋交流用语迥然不同,加之吋下快餐文化助长了莘莘学子浮躁功利的心态,这都抑制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其次,笔者认为,对于学生学习占文的漠然态度,教师也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到底是是古代汉语的学习还是古代文化的传承,文言文教学是“文教”还是“言教”?对此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使得文言文教学价值取向模糊不清。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一味强调记忆、背诵,学生死记硬背被动接受,教学过程模式化。再加上课改Z后课程紧张,课时少,容量大,文言文教学评价乂主要依靠考试,侧重于终结性评价。很多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上\n也容易存在着一种比较功利的心态,因而往往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文言字词的讲解以及文言知识上面,课堂不见启迪智慧的思想,感人肺腑的情感,留下的大多是文章的形式和文字符号。那么文言文应该怎么教呢?面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无尽尴尬,语文教师冇责任扭转局而,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自主意识,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良好的文化氛围。对此,笔者在日常教学屮进行了多番尝试,认为高屮文言文教学应首先明确其价值取向,做到“情感”先行。众所周知,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英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是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替代的。学习文言文既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又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学好文言文,不仅有着传统价值、现实意义,还可学以致用。长期以來,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徘徊在“言教”与“文教”的两难境地中。新课标明确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的目的是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从屮汲取民族智慧。因此,文言文教学屮应该“情感”先行,即要先了解课文选文所蕴涵的文化意义和人文精神,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牛对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进行识记。有的老师可能认为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情感”先行是不切实际的,因为现在课时紧,教学内容多。高中五本必修加上古代诗歌散文选修几十篇的文言文,如果在选文的内容情感上花费过多的时间,那么容易造成学生没时间掌握基础知识,课上不完的尴尬局面。前不久笔者听了同校某师开的一次别开生而的《子路、曾皙、冉冇、公四华\n侍坐》。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课文,讲述了孔子与他四个学生的一次谈话,也是高中经典课文之一,全文约400字。但正是这短短400字的文章,这位教师却足足用了三堂课才把它上完。第一堂课,教师和学生一起疏通了整篇文章,也就是我们平吋做的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第二堂课,教师归纳了上一节课里学习的一些字词句的含义,并引导学生分析了孔子及其四个学生的基本性格,让学生古今对比,去思考孔了的教育理念。第三堂课,教师针对孔了所认同的曾皙的观点,向学生介绍了《论语》中孔子所提倡的思想,并以此引申开去讲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的含义。课上得很精彩,学生在后面的两堂课上十分积极,参与度很高。但在评课的时候就冇老师捉出这篇选文所安排的课时是2课时,这样上虽然学生听得很冇滋味但并不是很实用,教师难以把握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这3堂课的吋间如杲指导学生如何背诵,考查字词的含义,检测文句的翻译那将更有实效。何况,高中语文课也没有那么多时间来分析内容,进行文化情感的教育!不得不承认,这位评课老师的话不无道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下这篇选文只需要两节课的时间,可能述可以进行课堂测验。但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让学生领悟到它的精髓和动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么文言文课文对学生们來说永远是死水一潭,而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也必将泥足深陷。那么,“情感”先行的文言文教学方式是不是真的会弱化学生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常握呢?笔者认为不是。高屮语文课堂的吋间木身就少之又少,学生要凭借这短短的课堂几十分钟來识记所有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是不可能的,一切功夫还在课后。所以不如利用课堂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去碰触先贤伟大思\n想的光芒。对此笔者也进行了几次尝试。例如《六国论》,除了疏通课文字句的含义外,笔者将苏辙、李桢的两篇政论投影给学生看,让他们简单地理解儿位文人对这段历史的评价,并引导他们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在这样的讨论中,学生不断地再现《六国论》小的字句、观点,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再如上苏轼的《赤壁赋》,第二课吋,笔者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背景的了解,对文木进行个性化的鉴赏,从而走近苏轼其人,进而把握作者对门然、人生的双重感悟,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整堂课上,学生思考积极,对苏轼的情感变化,苏轼的人生观,苏轼的哲学思想均产生了兴趣,并有了一定的认识。后來的作文训练屮,很多学生都引用了苏轼的例子并对Z捉出很深刻的见解。可见,除了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我们作为教师更应该引导学生从选文的内容上去理解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这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通过这些精辟的文章去了解我国的文化,了解先哲的思想。像《师说》屮的虚心求学,《劝学》屮的锲而不舍,《游褒禅山记》中的“尽吾志”;《石钟山记》中的勇于探索;《五人墓碑记》中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所有这些,无不充满着浓郁的人文气息,无不让人心驰神往,备受鼓舞。更何况如今的高考也不再考查单一的字词句的含义,更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段的内涵,理解文章的内容。所以笔者以为高中文言文教学耍实现的是传承民族文化、观照生命未来的价值取向。在具体的教学小要妥善处理文章整体内容\n的理解与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的关系。“情感”先行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除此之外,文言文教学的“情感”先行可以借助两个十分有效的手段。一是诵读,一是“阐典”。先说诵读。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包含着我国古代语文教法的精髓。古代语文教冇的成就很大程度上耍归功于朗读的运用。而今,文言文教学若要真正地走出困境,也应借鉴传统的诵读教学法,从过去重视讲翻译、谈语法等转移到指导吟诵、美读上來。叶圣陶先生推崇美读,他认为:“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述说,倘“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是方法都有莫大的收获”。吟诵、美读的妙处就在于以声传情,情随声出,声情并茂,这样,既可以传递文句自身的情味,又可宣泄出学生自我体悟文句的感受。笔者在教《阿房宫赋》时,就很注重诵读。选文的第一段作者极尽笔墨写了阿房宫雄伟壮观的建筑风格,凌云蔽日的磅礴气势,以整句为主,长短句交错,既有陈述亦有反问。在课堂教学以前,笔者抑扬顿挫地诵读了这一段,让学生在教师缓慢而富有感情的朗读中去体会当年秦始皇一统天下建造宏伟宫室的豪迈气概。而在选文的第三段,作者用了六组比喻淋漓尽致地揭露了秦统治者剥削百姓的罪恶。笔者除了用沉重且悲痛的语气诵读之外还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试读,力求讣学生进入角色,去体会作者行文时心中交织着的惋惜之情。学生反映良好,表现活跃。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掌握了课文\n内容,也加深了他们的审美体验。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教授《鸿门宴》时,教师叮以用昂扬急促的语调朗读樊哙闯帐的一番话,读岀樊哙的愤怒,使学生感受樊哙忠诚与耿直。而课文《项脊轩志》通过老妪追忆母亲。写母亲只用短短的两句,“几寒乎?欲食乎?”教师可以用轻缓低沉的语调朗读,那因儿哭动了怜爱之心的年轻母亲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学生面前了,学生能从朗读中体会到作者冋忆往事,怀念亲人的极为悲痛的心情。新编高中语文教材上的文言文都是文质优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先声夺人地渲染给学生,开启学生的心扉,将其率先带入特定的境界,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鸣”,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境,为接下来的学习作好情感上的准备。因此,诵读是文言文教学“情感”先行的十分必要,行Z有效的手段。其次,说“阐典”。典即典故,阐典就是阐述典故。《史记》、《汉书》等史学与文学上的双重经典是高屮教材选文的重要来源。其屮蕴含的那些充满趣味与哲思的历史故事既能让学生了解历史,又能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除此Z外,文人们的牛活逸事也包含着相当的情趣。这些都是吸引学生注意的好素材。很多学生喜欢苏轼、李白的作品,是因为先了解其人,佩服其性进而产生了解读文本的热情。那些消失的或辉煌或喧嚣的时代,那些荡涤在丿力史长河屮的伟大人物都是如今生活一成不变的学子们内心深处向往的光芒。高小教材选文屮关于项羽这个人物有两篇相关的文章----《鸿门宴》和《项\n羽Z死》,一则表现其刚愎优柔,一则表现其勇猛刚烈,足见西楚霸王性格的复杂。在上完了这两篇课文以后,笔者又跟学生介绍了项羽生平的几个重大事件,借杜牧和李清照让学生总结了自C对这个人物的性格与命运的看法。为了表述好自己的观点,很多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查找了资料,全面地了解了项羽这个人的生平和楚汉相争的那段历史。这样一来,两篇课文的意义就不仅是课文木身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教师可以借助这个“例子”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乂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知识积累,这何兀而不为呢?但是,阐典也要注意时间和数量,切忌喧宾夺主,舍本求末。总体来说,典故阐述可以成为古文教学中很巧妙的工具,同时也可以成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插入点。“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文的教学需要清如许,典故的阐述可作为其屮Z—个源头。巴班斯基曾指出:“有的教师上课非常努力,但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另一些教师好像并没冇特别努力,但得到了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后者的教学和教育活动都符合学生心理,很协调,一切活动都考虑学生的长处和短处,考虑到他们的兴趣。”因此,高屮文言文教学也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除了指导学生去记诵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情感”先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走进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化的世界。如果教师能把文言文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那将是学生的幸运,也是教师的幸运。只要我们用心探索,不断努力,一定能唤醒学生的双耳,让高屮文言文教学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达到“柳暗屁明又一村”的新境界。\n[参考文献]:①张启燕《文言文教学以“言”为木》,《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1期.②高艳红《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语文教学论》2008第5期③《高中新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