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50 KB
  • 2022-08-18 发布

高中文言文古诗词鉴赏答案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十九燕王学道1.(1)(2)(3)都作“惩罚,责罚”解2.(1)方法;(2)來得及;(3)对的、正确的;(4)考察;(5)迫切;(6)莫过于3.b4.(那个部门)不能使自己免于死亡,哪里能够使燕王长生呢?二十子圉见孔子于商太宰1.(2)这个“见”字是-•般动词,会见(或看见)的意思。(1)(3)(4)(5)三个“见”字都是“使……谒见”的意思,也即“引见、推荐”的意思,读音也变为xian.其中(1)(5)两句因有省略,不容易看出來,但可根据上文意思推断出來。(4)全句应该是“君已见孔子(于君)”(5)全句应是“太宰因弗复见(之于君)也”。2.(1)子圉害怕孔子受到国君的器重。(2)您向国君引见孔子后,国君也将会看见你如同蚤虱那么渺小了。3.揭示了人性的迥恶,即嫉贤妒能,不顾公义,给我们启迪是:为国选材是不能有半点私心杂念的。4.子圉只知道孔子比自己强,可是没有料想白己在第三者眼屮和孔子竞会差这么多、他“见孔子”只是想讨好和立功,却并不想让孔子威胁到白己的声明和地位,所以才会这么做,商太宰也是这么想的,经子圉点破Z后坚定了不引见孔子的决心。二^一鬼怕恶人1.(1)通“途”;(2)庄严;(3)回头看;(4)踩(5)竟然;(6)责罚。2a3.(1)既然这样,那么灾祸应该施加给后面过來的人。(2)侮辱没有比这更人的了.(3)前面的那个人己经不信(鬼神)了,(我)乂怎么能降祸给他呢!4.鬼害怕不信鬼神的人,不怕鬼神的人.或答;讽刺在这个世界上的恶人,如官吏,恶紺,流氓,他们鱼肉人民,欺侮百姓,但乂往往是欺软怕硬的。谁对他们服从乃至屈膝,他们便得寸进尺,谁向他们反抗,蔑视,他们反侮会稍有收敛.二十二晏子忠上而惠下1.⑴能耐(〃何能〃是名词性结构)⑵能够(川在动词前)⑶⑷使……震动⑸⑹震动2.(1)本来(2)恐怕、大概,表推测的语气副词(3)受迷惑(4)仁爱3.如果你去说明此事君臣都会得到解脱。对国君也忠诚,难道就一定耍伤害到别人吗?4.夸耀自己的能力,好使国君欣赏。5.做人既耍真诚不欺,乂要注意适当的方法教育犯错者。二十三神宗驳诬\n1.(1)囚禁,拘押;(2)惩处;(3)列举、检举;(4)解脱,开脱;(5)减轻;(6)告诉2.(1)苏轼(2)苏轼于陛下有不臣意(3)苏轼不把皇上视为知己,却要寻求地下的蛰龙作为知己,这不是不臣服Z心又是什么呢?(2)他只是口己歌咏桧树,和我皇上有什么相干呢?4.文字狱cf5.激烈直率的语言抨击、痛斥6.同情苏轼受到的冤屈:痛斥小人制造“文字狱”的刊恶行径。二十四田单将攻狄1.(1)攻破,攻下;(2)外城;(3)告辞:(5)攻F:(6)通“唱”;(7)这样;(8)记住2.a3•田单4.(1)将军您有誓死的决心,士卒也没有生述的念头。(2)第二天就振作粘神,沿城墙巡视。5.破燕复齐的临战心态:将军有死之心,而丄卒无牛之气/攻狄不克的临战心态:有牛之乐,无死之心。6.攻狄之前:拜见鲁仲连,征询看法,对他的话不以为然,不辞而别;/攻狄不克之后:虚心求教,接受批评。心悦诚服。7d二十五澄子亡缁衣1.(1)第三人称代词,她的,代妇人;(2)尊称,您,代称澄子;(3)指示代词,这个,代“缁衣”;(4)已称代词,口己;(5)尊称,您,代妇人;(6)第一人称代词,我。2.丢失。(2)同“途”,道路。(3)作动词。穿。(4)放开。(5)给(6)抵,偿。3.(1)你虽然丢了一件黑衣服,但我身上穿的这件黑衣确实是我白己缝制的啊。(2)用单层黑衣抵换双层夹衣,您难道不是占了我的便宜吗?4.寓言屮的澄了是一个强横的不讲道理的人。他为了弥补自己的损失,肆无忌惮地损害别人的利益,而且公然宣称白己损人利己的行为使被掠夺者得到了利益,这是典型的强盗逻辑:。二十六孟子见梁襄王1.(1)第三人称代词,代梁襄王(2)疑问代词,同“何”(3)第一人称代词,代孟子(4)疑问代词,谁(5)无主代词,没有谁(6)指示代词,那(7)指示代词,这样,指代禾苗蓬勃地生长(8)指示代词,这样,指代“天下之民引领而望Z”(9)疑问代词,古今义相同2.(1)“卒”通“猝”,突然(2)“由”通“尤”,如同\n1.(1)告诉(2)靠近(3)服从,归顺(4)如果(5)统治人民的人(6)如果,果真2.d3.(1)“犬卜•耍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他说:“天下安定于统一。”(2)如果有不喜欢杀人的人,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仲长脖子仰望着他了。4.天下人民归附不嗜杀者/君泽/民心二十七楚人养狙1.(1)第三人称代词,代养犯者;(2)有人,不定指代词(3)第三人称代词,它们(4)作第三人称代词用,他(5)有人,无主代词(6)第三人称代词,代狙公。2.(1)至IJ,前往(2)栽种(3)同“欤”语气词(4)靠,依靠(5)—•起(6)终于(7)觉醉(8)开导3.(1)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依靠他而被他役使呢?(2)批上有用权术来统治百姓而没有道徳准则的人,人概就像狙公一样吧?靠权术奴役百姓而不讲法度的人,是迟早耍遭到反抗而灭亡的。二十八杜费扬解1.(1)疑问代词,哪里(2)指示代词,这杯酒(3)第一人称代词,我(4)第二人称代词,你(5)疑问代词,为什么(6)活用于第一人称代词,我2.(1)作陪(2)登(3)走下殿阶(4)比(5)告诉(6)同“忘”忘记(7)参加(8)高举3.a4.(1)刚才(我)心想你可能要开导我,所以不跟你说话。(2)如果我死了,千万不耍丢弃这杯酒啊!5.晋国大臣知悼子死而未葬,晋平公和近臣饮酒奏乐,这是违反礼制的。厨师杜赞有犯顔直谏,而斥其非,只是进门罚酒三杯,不发一言便快步走出,独特的行为引起平公的惊诧。在和平公的三问三答中,只说待臣和口己不对,使平公悟口责。\n22.踏莎行•雪中看梅花1.词牌名标题(或题目)2.“一般”指梅花与雪花“出身”一样,都是大自然的杰作:还指形色一样,雪花的形状和颜色非常像梅花的花瓣;又指香味一样,雪花不是没有香味,只不过被天风吹散了而已。“惟高一着”是指梅花的内在品质——梅花不似雪花那样情厚,它是那样的薄情,宁可向着空山散发白己的光彩,也不愿做个阿谀逢迎之徒。3.A[词的前二句是在说雪花与梅花形色“-•般”,未涉及内在的气质]4.[无论持抑雪扬梅说,述是持抑梅扬雪说,言之成理即可]赞同抑雪扬梅说:理由(1)上片雪与梅各具“风流”,打个平手,“雪无香”,梅也“香零落”。理由⑵下片“惟高一着”,指的是梅花,“薄”应作褒义解,是轻盈,是曼妙,作者是赞美梅花在天地间放射着界彩,雪花在天地间只是随意飘泗。在天空大地Z问,梅花确比雪花略高一筹。赞同扬雪抑梅说:理由⑴题作《雪屮看梅花》,梅花惟一的优势一一香,在雪屮零落殆尽;理由⑵“薄”字一语双关,梅花不只形比雪薄,情也比雪薄,这是雪的“惟高一着”,雪比梅花悄厚,既随意飞舞天地之间,还飞入寻常百姓家。[虽有两种观点,都能言之成理,但作者的情感态度应为抑雪扬梅。]23.鹏鸩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1.小令2.表达作者漂泊屮深切思念家屮亲人之情。“乂”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犬涯,饱含愁苦无奈。3.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24・[仙吕•后庭花]1、宫调名Illi牌(或词调名)1.前四句描绘了景色宜人的荷塘,写采菱女一边采莲,一边高兴地唱歌,水鸟被惊飞;后三句描写了乱云漫犬,急雨如注,荷叶翻滚,采菱女发愁而归去的情景。2.这种口然与人如暂的不和谐,才使表现的生活变得有色彩,有滋味。由静态到动态地表现生活,捕捉到“鸟惊”“人惶”的细节并形诸文字,使这幅深秋采菱图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25.[双调•折桂令]中秋1.曲牌(或词调名)题冃3.拟人化,与嫦娥问答,更为牛动、形象。3.运卅了比喻修辞,以一轮飞镜指当空明月,形象鲜明逼真;运卅侧面烘托手法,以银河无波、桂影婆娑清晰之景侧写月光清朗之态,效果鲜明。26、[双调•沉醉东风]秋景1、示例一:首句从李白《蜀道难》中的“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化用而\n来,写出了秋天洞庭湖边山景的雄奇壮美。示例二:第二句从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驚齐飞”化用而来,展示了在渺茫无际的江面上,孤鹫在明丽的晚霞的映照下振翅高飞的动态画面,有一种明朗辽阔之美。2.Ill,连绵不绝;水,无穷无尽;山、水、天相接,意境苍茫悠远。“西风”无形,“秋意”无迹,然而却四处弥散,于无尽秋意之中,有一种宁静而又略带萧瑟的意境美。3.“落残霞孤鹫齐飞“,言黄昏景观;“夜静云帆月影低”,言静夜景观。“月影低”说明月亮已挂在大上,说明时间已由黄昏驶向夜深,所以说这首小令的时间是动态的。27.[双调•蟾宫曲]怀古1.诸葛亮姜太公2.千古功勋无非过眼云烟消极无为3.(1)同意。本曲通过对古代英雄的追怀,流露出千古功勋无非过眼烟云的处世态度。(2)不同意。本Illirti追寻历史的足迹转入对历史的凭吊,流露出对龙虾不辨、明主难遇的世事的概叹,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具有积极意义。(答案不唯一,言Z成理即可)2&台城1.昔盛今衰,物是人非2.因为六朝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不管人世沧桑、人问兴亡,却依旧逢春枝叶繁茂,欣欣向荣,因此诗人说它“无情”。3.诗人以江南草长、碧绿如茵显示出的繁荣兴茂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作鲜明对比,以春色常在的长堤烟柳和如梦般转瞬即逝的六代繁华作鲜明对比,于对比中抒发了诗人今昔盛衰之感。4.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FI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巾台城古迹,冋顾六朝I口事,今之视昔如來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工朝,怀古伤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