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6 MB
  • 2022-08-18 发布

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研究

  • 7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单位代码10475学号104754150255分类号G427硕士学位论文(专业学位)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研究专业学位领域: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学位类别:教育硕士申请人:侯艳梅学业导师:王宏林教授职业导师:徐砚田中教高级二〇一七年六月\n\nTheResearchingoftheBackgroundInformationofClassicalChineseTeachinginSeniorSchoolADissertationSubmittedtotheGraduateSchoolofHenanUniversityinPartialFulfillmentoftheRequirementsfortheDegreeofMasterofEducationByHouYanmeiSupervisor:Prof.WangHonglin&XuYantianJune,2017\n\n关于学位论文独创声明和学术诚信承诺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申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在此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不存在舞弊作伪行为,文责自负。学位申请人(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侯艳梅2017年6月25日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学位。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以供公众检索、查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纸质文本和电子文本)。(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获得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侯艳梅2017年6月25日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王宏林2017年6月25日\n\n摘要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意义重大。由于年代久远,文言文所传达的内容令一般中学生难以理解,尤其是高中文言文。而背景资料引入文言文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是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辅助手段。因此,如何将背景资料引入高中文言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由绪论和正文组成,绪论主要对研究缘起进行说明,并对背景资料引入语文教学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总结,进而概括出本选题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第一章“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背景资料引入的作用”从背景资料的引入有助于在学生和作品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拉近读者和文章的距离;有助于调动学生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诱发学生阅读热情,提高文本解读能力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二章“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研究调查与存在问题”通过调查对问卷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在高中文言文教学实际中,背景资料引入并不能得到重视。主要表现为背景资料引入内容随意,引入模式固定和引入时机不恰当,导致引入达不到辅助教学的效果,使背景资料失去其引入的意义。第三章“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策略”针对背景资料引入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是高中文言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章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优化文言文教学中背景资料的引入方式,主要包括以教师为主体的音乐切入、图片插入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引入;第二部分是整合背景资料的引入内容,包括知人论世、故事插入、汉语知识;第三部分是抓准背景资料的引入时机,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决定在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引入,根据课堂氛围选择恰当的时机引入,在文章的重难点处适时引入,最终使背景资料引入效果最大化。整体而言,本文在搜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首先论述了背景资料引入对高中文言文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其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真实数据,归纳出在实际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背景资料引入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最后针对背景资料引入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制定出应对策略。关键词:高中语文,背景资料,文言文教学,策略I\n\nABSTRACTTheclassicalChineseisanimportantpartofChinesetextbooksinhighschool,andlearningclassicalChinesehasagreatsignificance.ItisdifficultforstudentstounderstandtheclassicalChineseinformationbecauseofthetimepassedby,especiallytheclassicalChineseofhighschool.BackgroundinformationontheteachingofclassicalChineseplayinganimportantroleintheteachingofclassicalChinese,isanindispensablemeansofauxiliary.Therefore,howtointroducethebackgroundinformationintotheteachingofclassicalChineseinseniorhighschoolisofgreatsignificance.Thispaperconsistsofintroductionandmaintext.Theintroductionmainlyexplainstheoriginoftheresearch,anditalsointroducesthecurrentsituationoftheintroductionofbackgroundintoinformationintoChineseteaching,andthensummarizesthetheoreticalandpracticalsignificanceofthistopic.Thefirstchapter“TheroleofbackgroundinformationintheteachingofclassicalChinese”pointsoutthattheintroductionofbackgroundinformationhelpstobridgethecommunicationbetweenstudentsandworks,andalsoclosethedistancebetweenreaderandarticles.Theintroductioncontributestoarousingstudents’interestandcreatingagoodclassroomatmosphere.Itisalsohelpfultoinducetheirenthusiasmandimprovetheirreadingcomprehensionoftext.Thesecondchapter“theintroductionofthebackgroundinformationandtheexistingproblemsintheteachingofclassicalChineseinseniorhighschool”,throughtheinvestigationandanalysisofthequestionnaire,itisfoundinrealitythattheintroductionbackgroundinformationcannotbepaidattentiontointheteachingofclassicalChineseinseniorhighschool.Itismainlyreflectedthattheintroductioncontentofthebackgroundinformationisoptional,theintroductionoffixedmodeandthetiminginappropriate.Theyalllendtotheintroductioncannotattaintheeffectofauxiliaryteaching,sothatthebackgroundinformationlostitssignificance.Thethirdchapter“HighschoolclassicalChineseteachingbackgroundinformationintroductionstrategy”putsforwardsomestrategiestosolvetheproblemsintheteachingofbackgroundinformation,whichareurgent.Anditisalsothefocusofthispaper.Thischapterisdividedintothethreeparts:thefirstIII\npartisoptimizetheintroductionwaysofthebackgroundinformationintheteachingofclassicalChinese,mainlyincludingtheteacherasthemainbodyofthemusiccut,pictureinsertion,andthecooperativeinquiringbasedonstudents;Thesecondpartisintegratetheintroductioncontentofthebackgroundinformation,includingcommentingonpeopleandtheworld,storyinsertion,Chineseknowledge;thethirdpartisseizetheintroductiontimingofthebackgroundinformation,mainlyinaccordancewiththecontentoftheteachingtochoosebeforeclass,intheclassorafterclass,oraccordingtotheclassroomatmosphere,oratthekeyanddifficultpointofthearticletochooserighttimetointroduce.Thenitwillfinallymakethebackgroundinformationtomaximizetheeffect.Onthewhole,basedonthecollectionofrelevantliterature,thispaperfirstdiscussestheimportantroleandsignificanceoftheintroductionofbackgroundinformationtotheteachingofclassicalChineseinseniorhighschool.Secondly,bycollectingtherealdataintheformofaquestionnairesurvey,thepapersummarizesthecurrentsituationandproblemsoftheintroductionofbackgroundinformationintheteachingofclassicalChineseinseniorhighschool.Finally,accordingtotheproblemintheteachingprocessoftheintroductionofbackgroundinformationinhighschool,thepaperformulatesreasonablestrategies.Keywords:thehigh../AppData/Local/youdao/dict/Application/7.0.1.0214/resultui/dict/result.html?keyword=school../AppData/Local/youdao/dict/Application/7.0.1.0214/resultui/dict/result.html?keyword=Chinese,backgroundinformation,theteachingofclassicalChinese,strategyIV\n目录摘要.........................................................................................................................................IABSTRACT..............................................................................................................................III绪论.........................................................................................................................................1一、研究缘起.........................................................................................................................1二、研究对象.........................................................................................................................2三、研究现状.........................................................................................................................5四、研究意义.........................................................................................................................5五、研究思路与方法.............................................................................................................5第一章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的作用.......................................................................7第一节架起沟通桥梁,淡化文本陌生色彩.......................................................................7第二节调动学生兴趣,营造良好课堂氛围.......................................................................8第三节诱发阅读热情,提高文本解读能力.....................................................................10第二章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调查与存在问题.....................................................13第一节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调查.....................................................................13一、调查准备....................................................................................................................13二、调查分析....................................................................................................................14第二节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存在的问题.........................................................17一、背景资料引入过程模式化........................................................................................18二、背景资料引入内容缺乏筛选....................................................................................18三、背景资料引入时机不合理........................................................................................19第三章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策略.........................................................................21第一节优化背景资料的引入方式.....................................................................................21一、以音乐方式导入........................................................................................................21二、以图片方式呈现........................................................................................................22三、以合作探究展示........................................................................................................24第二节整合背景资料的引入内容.....................................................................................25一、再现作者生平............................................................................................................25二、穿插历史故事............................................................................................................27三、拓展汉语知识............................................................................................................28第三节抓准背景资料的引入时机.....................................................................................30一、以教学内容为节点....................................................................................................30二、以课堂氛围为基准....................................................................................................33三、以重点难点为契机....................................................................................................36结语.......................................................................................................................................39参考文献...................................................................................................................................41致谢.......................................................................................................................................43附录.......................................................................................................................................45V\n\n摘要绪论文言文是学生学习文言知识和中华传统文化等知识的重要途径,可见文言文的学习意义重大。但由于年代久远,文言文所传达的内容令一般中学生难以理解。虽然背景资料引入有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对背景资料引入缺乏重视,因此针对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背景资料引入研究势在必行。本部分主要是对背景资料的研究缘起和背景资料引入现状及研究意义进行分析和研究。一、研究缘起“背景”基本含义是舞台或电影里的布景,引申义是对人物、事物起作用的历史情1况或现实环境。对教学而言,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帮助解读文章和与文本有关的资料都可以成为背景资料,包括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相关的音乐图片、历史故事、趣味文字等。背景资料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会产生距离感和陌生感,需要引入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等背景资料帮助理解文本。王力曾说过:“如果我们不了解古人的思想,也就无法了解古人的语言;如果我们对某一作品的思想内容没有正确的认识,也就2不能认为我们已经真正读懂它。”相对而言,虽然高中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借助作者及时代背景等资料,有助于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淡化文本陌生色彩,减小文言文学习的难度,从而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作者,并理解文本。由于背景资料的内容是文本之外的,所以其引入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持久,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获得知识。趣味背景资料的引入能带动学生课下搜集资料的主动性和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有助于诱发学生阅读热情,提高文本解读能力和对文本的理解分析能力。由此可见,背景资料引入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背景资料却常常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最常见的引入情况是这样的:大部分教师在引入过程中只是简单的介绍作者、时代背景等知识,或者口头叙述或者PPT展示。整个教学模式一般就是按照解题、作者简介、时代背景、解读课1袁晖:《现代汉语多义词典》,太原:书海出版社,2008年,第30-31页。2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5页。1\n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研究文,最后进行总结,造成引入模式固定化和引入内容单一化。背景资料的引入时机也存在不合理现象,大部分教师固定在课前引入,使引入内容与课文内容脱离,减小了背景资料的引入效果。由于大部分教师都存在对背景资料不恰当引入的情况,因此笔者想通过对背景资料引入高中文言文教学课堂的深入研究,在改变这种现状的同时提高教学效率。二、研究对象高中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地位较高,背景资料引入高中文言文教学意义重大,因此本文主要以人教版高中语文中的文言文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背景资料引入高中文言文的作用、策略等进行详细论述。通过搜集整理优秀教师教学实录,对相关背景资料引入情况进行梳理,总结引入的作用以及部分不恰当引入导致的问题;最后,以高中人教版相关文言文为例,提出策略。三、研究现状目前关于对背景资料引入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阅读教学领域,主要涉及背景资料引入的作用、背景资料引入时常见的问题和背景资料引入的策略。背景资料引入的作用是目前学界关注的焦点。教材中的内容是学生特别熟悉的东西,而背景资料引入的内容大都是作品之外的。当教师把课外内容引进课堂时,学生们是充满好奇和期待的,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兴趣学生才会主动走进文本中去,主动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学习的乐趣,更好的理解文章表达的内容。因此,目前对背景资料引入作用的研究首先集中于引入背景资料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方面。唐晓姝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背景资料的引入》中提到:通过背景资料,学生们了解作家生活的时代和成长经历,因此和作家熟识,由熟识作家而熟识作品,由理1解作品而使阅读兴趣更浓。鲁旭丹在《浅谈背景资料在语文课堂中的合理利用》中谈到:在适当的时间插入背景音乐,能渲染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仇定荣在《背景资料:让阅读教学厚实起来》中也提到:若要营造乐学的氛围,让学生1唐小姝:《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背景资料的引入》,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第24页。2鲁旭丹:《浅谈背景资料在语文课堂中的合理利用》,《新课程》,2010年第9期,第21页。2\n摘要对学习充满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引入与之相关1的背景资料。其次,也有成果关注背景资料对深入理解文本的作用。刘华在《背景知识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中论述到:依靠背景资料,能让学生在更深的层次上理解2古诗文,也能对古诗文进行创造性的解读。王伟杰在《背景资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适时运用策略》中也谈到:引入与文本相关的背景资料,能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拓宽学3生视野,促进学生更好地体验、感悟。教学中引入背景资料常见的问题主要是在引入时机方面和引入内容方面,广泛存在的问题是引入契机难抓和教师对引入内容缺乏提炼。刘华在《背景知识在高中古诗文教4学中应用》中对背景资料呈现时机随意、呈现内容上过于狭隘或者深奥进行了论述。唐小姝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背景资料的引入》中谈到:教师在实际操作中,背景资料5引入总是呈现的过早或过晚,很难做到因文而异;在引入内容上堆砌杂乱。总之,背景资料的引入在引入时机上不合理,表现为引入时机固定化和引入时机随意化。在引入内容上不懂筛选,时而引入较少时而大段堆砌引入。引入时机和引入内容的不合理使背景资料的引入难以达到有效辅助教学的作用。背景资料引入的策略也是学界关注的重点。背景资料的引入策略涉及引入时机和引入内容,在引入的时机方面,王伟杰在《背景资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适时运用策略》中谈到:引入背景资料应该在讲课前,介绍时代背景打开学生解读文本的窗口;在课中6穿插解决疑难;穿插情感内容,渗透思想教育。陆雯在《语文背景知识应该何时介绍》7中也提到应该在课前、课中、课后引入,具有不同的引入效果。王显英在《例谈背景资料的有效利用》中有不同的见解,认为应该在学生理解困难时引入、在质疑时引入、在8需要拓展延伸时引入。1仇定荣:《背景资料:让阅读教学厚实起来》,《中学语文》,2010年第C1期,第50-53页。2刘华:《背景知识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河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17页。3王伟杰:《背景资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适时运用策略》,《语数外学习》,2013年第2期,第28页。4刘华:《背景知识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河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第13页。5唐小姝:《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背景资料的引入》,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第6页。6王伟杰:《背景资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适时运用策略》,《语数外学习》,2013年第2期,第28页。7陆雯:《语文背景知识应该何时介绍》,《语文月刊》,2010年第1期,第49-50页。8王显英:《例谈背景资料的有效利用》,《语文学刊》,2011年第1期,第175-176页。3\n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研究关于引入内容的研究,唐小姝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背景资料的引入》中重点提1到引入的内容是生平背景的再现、音乐图画的渲染和实物表演模拟。总体来看,目前学界对背景资料引入的研究,大都针对整个初中或者高中的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背景资料引入文言文的作用的研究。学界对背景资料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帮助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方面都有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二是对背景资料引入常见问题的研究。学者们认为,契机难抓和引入内容缺乏提炼是最常见的两个问题,契机难抓主要表现在背景资料呈现随意和呈现固定;引入内容缺乏提炼表现在呈现的背景资料很多不经过筛选,内容引入过多过杂等问题。三是对背景资料引入策略的研究。学界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引入时机上,在引入内容上研究的相对较少。引入时机上学者大都主张从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引入。在引入内容上主要是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主要引入方式是图片和影音插入。从目前成果来看,研究者对背景资料引入语文教学的作用、教学中常见的引入问题和引入策略这三个方面都有较深入的研究,虽然对背景资料引入常见的问题和引入策略中的引入时机方面分析研究的较为细致透彻,但是大都是针对整个初中或者高中的语文阅读教学进行的研究,研究较为宽泛,理论性较强,实际引入的案例较少,少数是针对古典诗词和古诗文进行的专门研究。在引入方式上都是以教师为主体,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关于背景资料的引入内容上,笔者认为不应该只局限于引入作者生平和影音资料。因为所谓背景资料,即是所有有利于正确解读文本的都可以称之为背景资料,也可以穿插故事,可以根据不同的题材引入不同的内容等。本文研究高中文言文中背景资料的引入,就增加了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引入古代汉语知识和有趣的历史故事。在引入时机上,笔者认为背景资料的引入不应该局限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种引入模式,应该以教学内容为节点决定课前、课中、课后引入和课堂氛围的好坏以及教学重难点为契机来决定何时引入。以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呈现背景资料,可使教学收到引入的效果;根据课堂氛围引入,可调动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教学重难点为契机引入,可使学生更易理解并加强识记。1唐小姝:《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背景资料的引入》,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第1页。4\n摘要四、研究意义背景资料的引入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高中文言文教学方面。背景资料的引入,能使读者淡化对文章的陌生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背景资料的引入虽然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教师认识不到其重要意义,导致教学过程中背景资料引入得不到重视。本研究针对背景资料在教学中如何恰当的引入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一)理论意义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背景资料都没有足够的重视。背景资料的引入只是简单的对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进行介绍,忽视背景资料引入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本文通过查阅文献及调查,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背景资料引入问题,进行全面的总结概括,探索行之有效的引入策略。有助于提高教师和学生对背景资料引入的重视,为教学提供理论指导。(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对背景资料引入作用的论述,有助于引起教师对背景资料的重视。通过调查分析,总结出教师在教学中对背景资料的引入不当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优化背景资料的引入方式,整合背景资料的引入内容,抓准背景资料的引入时机,并结合教学实例一一说明。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更好地实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五、研究思路与方法(一)研究思路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背景资料引入高中文言文的策略。关于该论题的研究过成主要分三条路线来进行。首先,通过对实际教学案例分析,总结出背景资料引入语文教学的作用。其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真实反映出教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存在不恰当的引入问题。最后针对不恰当的引入问题一一提出对应策略。策略部分主要从背景资料引入内容、引入方式和引入时机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二)研究方法5\n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研究文献分析法。主要是借助图书馆、书籍和网络等渠道,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通过整理归纳,吸取其中的精华,充分了解了背景资料的含义以及背景资料引入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作用和意义,并且结合自身已经具备的理论,为完成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调查法。本文设计了“关于高中文言文背景资料引入研究的调查问卷”。通过设计的问题,真实的反映出学生和教学对待背景资料的态度,这为论文写作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学案例分析法。通过搜集背景资料引入高中文言文的相关案例,进行整理归纳,为论文策略部分提供依据。6\n摘要第一章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的作用高中文言文的语言虽然凝练,但是凝练语言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将这些知识引入课堂,有拉近读者和文章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阅读热情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发掘与文章相关的背景资料,并将其呈现于高中文言文教学之中。第一节架起沟通桥梁,淡化文本陌生色彩背景资料包括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背景及与作品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与作品传达的信息都息息相关,将其引入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将有助于学生走进作者、理解文本。虽然高中生对文言文并不陌生,但是相对于初中文言文而言,高中文言文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篇幅较短的文章,如《咏雪》全文71字,《陈太丘与友期》全文103字,《答谢中书书》全文68字,文章短小,语言简洁,学习起来相对简单。初中文言文中虽然不乏篇幅较长的文章,但是这类文章大多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如《送东阳马生序》主要讲的是作者描述年少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来告诫他人刻苦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唐雎不辱使命》主要讲唐雎出使秦国,展现出一个不畏强权、不怕生死,最终维护了国家利益的英雄形象;不仅如此,初中文言文有很多具有神话色彩的文章,其本身就能引起学生兴趣,如《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等。所以初中文言文的叙事性和趣味性较强,难度较小,学生在自读几遍后,大致可以了解文章内容。高中文言文不同,一方面在内容上高中文言文有一定的深度,篇幅较长、陌生字词较多、语法知识较复杂;另一方面文言文流行的年代距今久远,学生在学习时会产生很大的距离感和陌生感。因此,学习文言文就需要从作者的思想、时代背景、创作风格等各个方面去了解作品,打破学生与作品之间的距离与陌生。国庆波也提到:“如果要深刻体验课文中蕴含的感情,培养良好的语感,我们不仅要关注文章本身,而且还要关注作者的为人、身世遭遇和写作背景等,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作者写作时的心理和1情感,理解文章内涵。”所以,借助背景资料能加深学生对作者的了解,消除与作者、1国庆波:《语文教学情理法》,上海:学林出版社,2013年,第20页。7\n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研究作品之间的隔阂和阻碍,为学生理解文章架起沟通的桥梁。例如在讲解《陈情表》之前引入如下创作背景:李密本是蜀国的大臣,司马昭灭掉蜀国后,李密就成了亡国之臣。由于他曾经当过官,在当时也特别有名气,当时的皇帝就希望李密出面做官让人民服从。李密是一个忠君爱国之人,难以辅佐新政权,为了保全性命就写了《陈情表》这篇文章,1文章在感恩朝廷的同时,以祖母有病需要守在身边尽孝婉言拒绝当官的差事。引入这些内容,使学生对这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李密对祖母孝的一面,也让学生看到他忠君爱国的一面。背景资料引入不仅能让学生深入走进文本,与作者和作品之间产生链接与沟通,对文本产生新的认识与感悟,而且还能构建一个与作者笔下作品相同的或相似的情境,将学生带入那景色优美山清水秀的大山大河之中,又或是那混乱的尔虞我诈的官场之间,淡化学生对文本的陌生感。如,湖北省枣阳市的严兵老师在《赤壁赋》正式开始教学之前给学生播放杨洪基的《滚滚长江东逝水》,通过音乐让学生去感受那历经沧桑的战场,2领略文人墨客的情怀。这种背景资料的引入,创设出与课文相似的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走进文本。学生在背景资料的熏陶下,会减小学生对作品进行再阅读时陌生感。背景资料引入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可以使学生走进作者,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融进作者创设的情境之中,与作者产生心灵的碰撞。因此,背景资料的引入对拉近学生和作品的距离、淡化对文本陌生感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二节调动学生兴趣,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杨卫平说:“教育一定有激发学生的学习3兴趣,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把求知的快乐带给学生的作用。”,由此可见,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尤为重要。而背景资料的引入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兴趣的大小会影响到整个课堂氛围,继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效率。兴趣产生不仅受到个人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由于高中文言文难以理1李锡琴:《穿越与升华——中学教材中经典作品个性解读》,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91-92页。2严兵:《赤壁赋教学设计》,http://old.pep.com.cn/gzyw/jszx/tbjxzy/kbjc/jxsj/bx2/201504/t20150429_1233080.htm。3杨卫平:《为课痴狂》,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15页。8\nABSTRACT解,知识点琐碎,就学生来说,其自制力不强,课堂上不听课同学会影响到周边同学。另外高中生虽有一定的自制能力,但是一节课保持长时专注也是很难做到的。这两方面的原因可能会造成整个课堂学习氛围不佳,学生达不到良好的学习状态。“在语文教学1中,兴趣是诱发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心体验”。所以教师要善于借助背景资料诱发学生兴趣,抓住学生心理,讲解学生感兴趣的知识,逐渐使学生融入课堂。如,在讲解《张衡传》前,教师就可以以提问引导的方式引入如下背景资料:老师:国际上有一颗以中国人命名的小行星,大家知道这颗小行星叫什么名字么?学生:不知道老师:那你们知不知道,在东汉时期谁发明了地震仪来观测地震?学生:张衡。老师:对,正是由于张衡在监测地震技术上作出了杰出贡献,所以联合国天文组织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张衡传》,看看这位杰出的人物具有哪些不平凡之处。在讲解《张衡传》之前,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满足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以此调动兴趣,使学生迅速融进课堂。适时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引入一些背景资料,既缓解疲劳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福建省连江县第三中学的黄财武老师在讲解《赤壁赋》时,对“乌台诗案”进行简单讲述,由于好奇,学生对老师的讲解则会格外认真。当介2绍完“乌台诗案”后,学生就脱口而出:为什么叫“乌台”诗案。这表明“乌台诗案”的引入不仅引起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求知心理,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氛围。黄爱华说:“学生发表意见的时候,是学生思维最活跃、情绪最高涨、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也是课堂3氛围最和谐的时候。”当老师引入“乌台诗案”后,学生的提问就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这也是背景资料引入的魅力所在。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和先导,主动学习又是学习取得进步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所以兴趣对学生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学生乐于接受知识,才会有好的学习氛围,好1国庆波:《语文教学情理法》,上海:学林出版社,2013年,第133页。2黄财武:《赤壁赋课堂教学实录》,http://old.pep.com.cn/gzyw/jszx/tbjxzy/kbjc/jxsj/bx2/201008/t20100826_758128.htm。3黄爱华:《黄爱华与智慧课堂》,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6页。9\n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研究的氛围又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这样相互影响,更易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背景资料引入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知识的洗礼,收获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推动教学的有效开展。第三节诱发阅读热情,提高文本解读能力阅读可以增长见闻,开拓视野,对学习语文来说阅读更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叶圣陶指出:“必须在国文教材以外再看其它的书,越多越好。应用研读国文教本得来的知识,去对付其它的书,这才是反复的历练。”1由此可见,学生阅读的资料越多,知识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就会得到扩充,阅读理解能力也会随之提升。反过来,阅读能力又能反射到课堂上,使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背景资料的引入不仅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还有助于诱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激励学生进行主动阅读。教师在引入背景资料时介绍一些名著或是读书篇目,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极大地热情。例如,讲《鸿门宴》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从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角度去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按照与楚王的约定,刘邦先进入咸阳可以称王,可是项羽不甘心,于是为刘邦设下鸿门宴。酒席上亚父范增曾多次示意项羽杀掉刘邦,可是项羽的默然不应,给了刘邦逃走的机会,最后项羽落了个兵败收场,乌江自刎。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性格的不同,这也是导致最终结局的一个影响因素。至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史记》中阅读项羽刘邦的人物传记,对人物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把握,也为更好地领悟《鸿门宴》的思想价值做铺垫。故事性的讲述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在教师的推荐和引导下,让学生去阅读《史记》。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自行查阅资料解决难题,在这过程中渐渐体会阅读的乐趣,增加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度,逐渐形成独立的思考与见解。又如,《荆轲刺秦王》主要讲述了燕国将面临被秦这灭亡的危机,燕国大臣荆轲主动请求去秦国,取下秦王的脑袋。为了使荆轲有机会接近秦王,燕国的樊将军愿意自杀,让荆轲提着自己的首级去见秦王,以便取得秦王的信任,希望在合适的时机取了秦王的性命。由于在拜见秦王的过程中,藏在地图中的匕首露出,引起了秦王的警觉,最终荆轲被斩杀。这种一波三折的故事配上教师详细生动地讲解,给学生展现荆轲和樊将军伟大形象,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借此机会,教师可以引出《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第4页。10\n目录《战国策》这本书记录的是战国时期社会风貌,还有很多更精彩的历史材料和一些仁人志士的事迹,引领学生去阅读。阅读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广泛阅读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作为一名教师会发现在每个班级都有喜欢读言情、武侠、或者名著的学生,即使他们不爱学习,但是在语文考试中,他们能在阅读理解和写作上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这就是阅读的力量。并且语感的培养与阅读密不可分,只有经过大量的阅读之后,阅读能力才能不断提升,学生才会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形成自己独到的思维和见解。引导学生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由此可见,课堂中适时引入背景资料,在推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助于诱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总之,背景资料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将背景资料引入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背景资料引入带来的良好教学效果,让背景资料引入去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调动学生兴趣、提高学生上课积极性、诱发学生的阅读热情。11\n\n绪论第二章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调查研究背景资料的引入对于高中文言文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难做到不失时机地引入合适的背景资料。因此,笔者想通过对实际教学中背景资料引入高中文言文的情况进行调查,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期找到背景资料引入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最佳策略。第一节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背景资料引入调查背景资料蕴含内容丰富,将其引入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兴趣,进而对文本内容有更深入的理解。因此,笔者通过对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背景资料引入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梳理归纳出高中文言文实际教学中背景资料引入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本次调查是以问卷形式展开,调查报告主要从调查准备和调查结果分析两个方面进行设计。一、调查准备本次问卷调查的目的是希望在调查中发现问题并找出应对策略,让背景资料的引入给高中文言文教学增添活力,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次调查的对象是高一和高二的学生,因为这两个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初中和高中的过渡阶段,所学内容也有着由易到难的变化,特别是在文言文领域,初中和高中难度相差较大,处于高一、高二学生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出背景资料引入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状况。本次调查地点是河南省永城市三高,问卷总共发放240份,实际回收225份。回收率是93.8%,其中有效问卷225份。由于学生对“背景资料”的含义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所以在问卷开头对“背景资料”进行了解释,便于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在回答问题时更加清晰明白。问卷共设置了11道题,问卷设计涉及了学生听课和教师授课两个方面,其中学生方面设置问题相对较多。主要内容如下表2-1所示(详见附录A):13\n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研究表2-1问卷调查主要内容1、你觉得高中文言文难易程度怎样?3、你认为学习文言文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吗?4、通过阅读背景资料的定义,你对背景资料了解吗?学生6、你认为背景资料的引入对理解课文有帮助吗?方面9、你希望课堂中教师多引入一些背景资料吗?10、你认为一些背景资料的引入能引起你的兴趣吗?11、如果背景资料引入一些趣味的知识,你愿意在课下自己搜寻相关的资料去阅读吗?2、老师对文言文的讲解,是不是有大部分文章是通过对整篇文章字词句教的翻译,再大致疏通总结这种模式进行?师5、老师在讲课时关于背景资料的引入多集中在哪个方面?(多选)方面7、老师引入背景资料一般是在什么时间?8、你的老师关于背景资料这部分内容的引入是多还是少?二、调查分析下表2-2为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表,下文将分别从教师和学生方面对统计结果进行归纳分析。表2-2问卷调查统计结果问题选项所选人数(共225)所占比例1、你觉得高中文言文难A、很难14566.44%易程度怎样?B、一般4720.89%C、简单3314.672、老师对文言文的讲A、是19787.56%解,是不是有大部分文章是通过对整篇文章字B、不是2812.44%词句的翻译,再大致总结这种模式进行?3、你认为学习文言文是A、是16272%一件枯燥的事情吗?B、不是6328%4、通过阅读背景资料的A、非常了解4520%定义,你对背景资料了解吗?B、了解14765.33%C、不了解3314.67%14\n绪论A、作者生平17276.44%5、老师在讲课时关于背B、创作背景13961.78%景资料的引入多集中在C、相关音乐图片3616%哪个方面?(多选)D、其它156.67%6、你认为教师关于背A、非常能3917.33%景资料的引入对理解课B、能13861.34%文有帮助并且能学到知识吗?C不能4821.34%A、课前几分钟17577.78%7、老师在引入背景资料B、课中229.78%一般是在什么时间?C、课后几分钟2812.44%8、你认为你的老师关于A、多2310.22%背景资料这部分内容的引入是多还少?B、少15769.78%C、时多时少4520%9、你希望课堂中教师多A、非常希望6629.33%引入一些背景资料吗?B、希望15167.11%C、不希望83.56%10、你认为一些背景资A、非常能6127.11%料的引入能引起你的兴B、能15066.67%趣吗?C、不能146.22%11、如果背景资料引入A、非常愿意4017.78%一些趣味的知识,你愿意在课下自己搜寻相关B、愿意14263.11%的资料去阅读吗C、不愿意4319.11%下图2-1到图2-4主要是对教师讲解文言文的模式、引入背景资料的时间、背景资料引入的内容及引入内容的多少这四个方面做出数据统计和分析。由图2-1中的数据可知,大部分教师都是按照字词句进行翻译,最后做总结这一模式开展文言文教学活动;图2-2反映出背景资料的引入大都集中在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上,对音乐、图片等其他背景资料的引入极少;图2-3可知学生普遍反映背景资料的引入时间大部分集中在课前几分钟;图2-4数据显示背景资料引入比较少,部分学生认为背景资料的引入时少时多。由这些数据可见,背景资料引入高中文言文教学尚未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导致背景资料在教学中引入较少,即使略有引入,引入内容也只是局限于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15\n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研究图2-1模式化讲解图2-2背景资料引入内容图2-3背景资料引入时间图2-4背景资料引入数量下图2-5到2-8主要是关于学生对背景资料引入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态度进行的数据统计。主要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背景资料引入是否对学生有帮助、课堂中学生是否希望引入背景资料、在背景资料的引导下学生是否愿意主动阅读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由图2-5可知学生普遍认为学习文言文较难,所占比例超过百分之六十。而由图2-6表明对于背景资料的引入,学生有着很大的兴趣,并且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认为引入背景资料有助于自身学习。希望在教学中多引入背景资料的意愿在图2-7中表现出来,高达百分之九十六。在图2-8数据分析,大部分学生表示趣味背景资料的引入会推动他们在课下主动搜寻资料并进行阅读。由此表明,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引入背景资料能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16\n绪论图2-5文言文学习难度图2-6背景资料引入能否帮助学习图2-7是否希望多引入背景资料图2-8是否愿意主动阅读总体来看,调查结果表明虽然背景资料引入高中文言文教学具有激发学习兴趣、诱发求知欲望的重要作用,但是教师并没有对背景资料引入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引入内容上只是对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进行引入,缺乏丰富性,文言文教学模式比较单一,造成学生学习的乏味与枯燥。因此,对目前背景资料引入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将在下文做出详细地总结分析。第二节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存在的问题由于文言文本身的特点,如年代久远、古今理解差异等原因,使老师在讲解方面和学生学习方面都会有障碍产生。而背景资料作为一种辅助材料,将其引入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有助于帮助学生清除学习障碍。从问卷调查来看,背景资料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并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且存在引入过程模式化、引入内容缺乏提炼、引入时机不合理等问题。17\n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研究一、背景资料引入过程模式化引入过程模式化主要表现为老师引入背景资料常常遵循固定的步骤,这种教学步骤一般是:导语解题作者介绍创作背景字、词、句翻译整体概括。教师按照固定模式教学已成为一种常态,并且背景资料的引入也是固定集中在课前几分钟。例如,贵州省松桃县盘信民族中学的滕树科老师在《烛之武退秦师》一课的教学设计中,首先对《烛之武退秦师》这个题目进行讲解,主要对“退”和“师”进行解释,以便学生了解题目的含义;其次介绍《左传》;接下来就是对整篇文章进行解读,1整节课就没有再对一些背景资料进行引入。四川省广元市朝天中学的苏永奎老师在《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中,首先书写题目“兰亭集序”;其次展示《兰亭集序》的书法掠影;然后了解作者情况,简述写作背景,进入文章,此后整节课再无相关背景资料的引入。2这些优秀教师的教案设计也是将作者简介和时代背景视为背景资料固定在讲课前进行引入,之后整节课也没有将背景资料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材料进行引入,使背景资料在引入过程中呈现出统一性。在上文的调查报告中也显示87.56%的学生反映教师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化。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背景资料并没有得到重视,并且在引入过程也是按照固定的模式进行。背景资料引入模式固定,会造成引入内容与文本相背离,从而导致背景资料的引入难以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使教学效果不理想。即使部分教师能认识到背景资料引入过程模式化的弊端,但由于操作或者准备教案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致使背景资料引入依旧呈现出模式化的状态。二、背景资料引入内容缺乏筛选对教学而言,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帮助解读文章和与文本有关的资料都可以成为背景资料。因此,背景资料包含内容广泛,在引入之前就需要教师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筛选。但是大多数的教师忽略了这个过程,只是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以口头概括或者复制粘贴用PPT直接展示出来,造成引入内容在范围上出现较小或较大的现象。引入范围较小表现在:由于教师的不重视,背景资料的讲解有时只是流于形式,内容上也只是简单地对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进行介绍。初中教材中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文章,表现了陶渊明是一个品格高尚、淡泊名利的人。当高中阶段再次1滕树科《: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http://old.pep.com.cn/gzyw/jszx/tbjxzy/kbjc/jxsj/bx1/201011/t20101123_973768.htm。2苏永奎:《兰亭集序教学设计》,http://old.pep.com.cn/gzyw/jszx/tbjxzy/kbjc/jxsj/bx2/201403/t20140321_1189372.htm。18\n第一章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的作用学到陶渊明的作品时,很多教师直接把陶渊明的性格特点当作背景资料引入,没有根据文本内容去介绍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理想等,使课文与背景资料剥离。引入范围较大表现在:文言文涉及到的古人古事较多,就会有老师借背景资料引入的机会,展开大肆讲述,在背景资料的引入中一去不复返。最终导致引入内容上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即引入的内容过于宽泛,引入的内容比较多、比较琐碎。虽然学生听得饶有兴趣,但是却难以把握作品的重心。例如,在讲解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时,有的教师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介绍他的生平经历,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他的官场成就和文学成就,看似老师下了很大的功夫去引入新的内容,但是对于本篇作品的讲解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反而给学生带来了困扰,让学生难以把握文章重心。背景资料缺乏筛选主要体现在引入范围较小和引入范围较大,这样的引入对学生学习的作用微乎其微。长此以往,使学生认识不到背景资料的重要性,从而忽略背景资料对学习的益处。由此可见,教师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筛选出一些有助于解读文本、提高学生兴趣的资料,对背景资料进行再筛选和整理,使背景资料引入效果最优化。三、背景资料引入时机不合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将背景资料恰到好处地呈现出来,所以教师在背景资料的引入时机上往往出现两个极端:一是引入时机固定化;二是引入时机随意化。引入时机固定化主要体现在按照固定的模式引入:课前引入激发兴趣、课中引入和课后引入巩固。引入固定更多的体现在课前引入,在上文的调查报告中显示77.78%的学生反映教师一般在课前几分钟引入背景资料,只有少数学生提及教师偶尔会在课中和课后引入。引入固定会导致引入内容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在实习期间,听老师在讲《陈情表》前这样导入:李密陈情,言语诚恳哀婉,情恳意切,感情自然流露,整篇文章情理兼备,那么接下来我们进入文章看看李密是怎样情恳意切陈述的。按照课前导入的模式,这位老师在新课未开始之前导入新课内容,看似让学生了解文章,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在学习时缺乏思考,先入为主。如果在课文相关段落讲述后引入这些内容,更能使背景资料的引入起到引发学生思考与总结的作用。引入时机随意化主要是教师个人意愿造成的。一类老师因为学识渊博,在讲课时不由自主的就会把自己了解的很多知识呈现于课堂中,滔滔不绝。如,陶渊明是教师和学生耳熟能详的,在初中和高中学过《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等很多作品。作为历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就有一些资深教师对陶渊明生平经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讲到19\n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研究关于陶渊明的文章时,不自觉的就会引入自己所熟知的内容。《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涉及到陶渊明辞官和回归田园的事情,因此资深教师就开始从陶渊明第一次做官开始娓娓道来,把陶渊明的三仕三隐细致讲解。老师的讲解让学生开阔眼界虽是一件好事,但是毕竟课堂只有45分钟,难免造成顾此失彼、教学重点不突出的现象。另一类新手老师经验不足,在讲课时难免会遗漏一些准备好的背景资料,当想起的时候不考虑时机直接补充。本人在实习期间,听一位上任一年的教师讲解《兰亭集序》时,就出现背景资料引入时机不当的现象。《兰亭集序》中“流觞曲水”是一个有典故的成语,但是这位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只顾疏通文章大意,却忘记了知识点的讲解,在讲解游目骋怀这个成语时才想到“流觞曲水”然后进行补充,两个知识点同时讲解,给学生带来压力,容易造成学生理解的混乱。这两种方式都会造成背景资料引入混乱的场面,教师无法掌控课堂,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总而言之,通过调查发现背景资料引入高中文言文中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由于教师缺乏对背景资料的足够重视,难以认识到背景资料引入高中文言文中的巨大作用;也由于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工作繁忙等原因,最终导致对背景资料引入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出现引入过程模式化、引入内容缺乏筛选、引入时机不合理等问题。20\n第一章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的作用第三章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策略背景资料引入的策略与教学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引入策略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教学效果的优劣,合理引入背景资料尤为重要。本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背景资料引入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涉及引入的方式、引入的内容和引入的时机。第一节优化背景资料的引入方式教学效果会受到背景资料引入方式的影响,即使是相同的背景资料,引入方式的不同也会造成不同的教学效果。国庆波说:“画面、声色、情态、情节、场面、经验与事1实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思维,使学生产生思维乐趣。”李如密也认为:“借助于实物、模型、图表、幻灯、录音、电影等形象化的手段,加强教学艺术的直观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理解难点,利于学习巩固知识。”2因此,教师要根据背景资料和文章的特点优化背景资料的引入方式,充分利用各种图片、音乐等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一、以音乐方式导入音乐具有陶冶情操,让人身心愉悦的作用。“音乐,其本身作为一种艺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反映出人类的社会生活和人类的思想情感。通过节奏、旋律、和声以及音3色等的完美结合,能够感染欣赏者们”,可见音乐对人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让人陶醉其中,从而可以唤醒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让人精神饱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讲授正课之前,导入适合的音乐。通过音乐唤起学生的听觉器官,让学生陶醉于音乐之中,仿佛走进音乐所创造出的另一个世界,使学生切身感受新课所描绘的情景。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它是王羲之将多位友人集聚于兰亭,饮酒作的诗集成一篇所作的序。文章记叙了流觞曲水一事,并且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在学习正文之前,可以播放周杰伦的《兰亭序》,引入新课的学习。周杰伦这首歌的词与《兰亭集序》是有关联的,播放这首歌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音乐带来的舒心,也能从歌词中提前了解到与文章有关的信息。音乐的引入不止局限于歌曲的引1国庆波:《语文教学情理法》,上海:学林出版社,2013年,第7页。2李如密:《教学艺术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19页。3朱亚:《让语文课堂神采飞扬——谈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数外学习》,2012年第7期,第5页。21\n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研究入,一些古典乐器演奏的音乐也非常合适。如,用古筝演奏的《汉宫秋月》《寒江残雪》,还有用埙演奏的《江南丝竹》等音乐。伴随着音乐的缓缓升起,可以对《兰亭集序》进行朗诵,使学生沉醉于悠扬的音乐中。音乐的引入可以根据文章的风格特点选择比较适合的音乐。李密的《陈情表》是作者写给皇帝的奏折,详细地叙述了自己和祖母的深切感情,写得辞意恳切、朴素细腻、悲怆动人,极具有感染力。它是一篇深沉哀婉的文章,因此在选择音乐时就有了方向,选择那些低沉轻缓并略带悲伤的音乐,如《山居吟》《夜琴》就比较适合,听这种音乐会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涌上心头,再结合课文,容易把握文章感情基调。又如《归去来兮辞》是对田园风光的描述,表达了陶渊明辞官而去的洒脱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营造了一种宁静恬淡的意境。而《渔舟唱晚》这首乐曲描绘了渔民安居乐业、悠然自得的景象,这种轻松愉悦的旋律与《归去来兮辞》所表达的情感有相通之处,可以选取《渔舟唱晚》为背景音乐对《归去来兮辞》进行朗诵,让学生在音乐中深深体会作者的情感。讲新课之前引入音乐不至于很突兀地将学生带入枯燥的文言文中,让学生在音乐带来的愉悦下精神焕发,愿意主动走进课堂,在音乐的涌动中感受作家的情感。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不止《兰亭集序》这篇文章适合音乐引入,苏轼的《赤壁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等山水游记和李密的《陈情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庄周的《逍遥游》等古代抒情散文也比较适合。音乐的魅力巨大,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有助于带领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人的世界。因此,教师可以利用音乐的特点,结合文章展现的内容,选择适合的音乐进行引入,配合讲解使课堂更加艺术化、高效化。二、以图片方式呈现图片是一种比较直观形象的表达方式,它往往比文字更容易吸引人的注意。不管是我们经常聊天时用的表情包,还是我们在微博上读的帖子,都被越来越多的图片覆盖。在语文教学中也可以利用图片直观明了、吸引眼球的特点将其引入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去,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虽然不能以图片教学为主,但是可以适当地选用一些图片辅助教学。例如,我们教材中选入的《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这篇课文表现了较为复杂的政治军事的斗争,同时又塑造了许多血肉丰满人物形象,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宴会中座次位置的安排中深刻体现出来,所以需要对座次问题进行细致的分析。《鸿门宴》中对座次的描述是:“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22\n第一章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的作用向坐:张良西向侍。”如果教师对此句直接翻译,容易造成学生理解的混乱,若借助图片把座次的位置明确呈现出来,既利于教师教课又方便学生理解。如下图3-1所示:图3-1鸿门宴座次图通过上图,学生可以清晰地认识座次的安排,在头脑中形成鸿门宴的立体图。如何通过座次的问题去洞悉人物的性格特点,则需要老师利用上图进行详细地讲解。同样,在《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中,烛之武为什么能劝退秦师,并说服秦国与郑国结盟呢?这与烛之武利用地理位置优势,分析秦晋围郑和秦郑结盟的利弊是分不开的。这就涉及到晋、秦、郑三国的地理位置,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描绘当时地理形势的地图或者在黑板上简单勾勒一个草图,如下图3-2所示:图3-2晋、秦、郑地理位置图通过图示会使学生对三国地理位置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看到秦国距离郑国较远,而晋国距离郑国却很近,学生会立刻明白文章中说的“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使模糊的知识变得清晰。因此,在课堂中适当地引入一些直观明了的图片进行教学展示,不仅学生容易接受,而且降低了教师讲解的难度。23\n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研究图片又可以包括教师自制图片和现成的图片。自制图片是教师根据文章中的提示在黑板上用简单线条可以勾勒出来的,上文中提到的座次图和地理位置图就可采取自制法。现成的图片则是相对复杂难以描绘的,例如山水游记涉及的山水画,这类图片教师可以去网上搜集相似图片。“中国地理杂志”网站中就涉及到很多的山水、地形、地貌;“天涯”网站中的“旅游休闲”板块,有许多摄影爱好者拍摄的全国各地的图片,可以搜索关键词(地名或者景点名)进行提取,不仅有图片还配有表达作者看法的文字,教师可以根据所需,在网上搜寻相关资料。不止《鸿门宴》《烛之武退秦师》这样有故事情节的文章可以利用图片教学,《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等山水游记类的文言文同样可以引入图片,筛选一些与文章表现的风景特别接近的图片,在课堂中展示,让学生在领略大自然风光的同时给予精神上的享受。由此可见,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把清晰明了、吸引眼球的图片作为背景资料引入教学,不仅学生乐于接受知识,而且教师方便传达信息。三、以合作探究展示合作探究呈现即分小组合作进行引入,呈现背景资料。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课下自行搜集有关资料,然后在课堂中进行分享。这种引入方式打破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重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探究引入能让学生和教师都参与课堂,让学生和教师实现平等交流。李镇西说:“以师生积极交流对话生成为主的课堂,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课堂,是充满生命1与人性光芒的课堂。”黄爱华也认为:“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的潜2能的时空,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这个时空就会破碎。”可见,好的课堂需要教师和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对话,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化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存在感和参与感。笔者在实习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一些故事性的背景资料介绍很感兴趣,但是当老师对于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一些缺乏趣味的资料讲解时,学生却丝毫提不起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引入这类资料时,就可以利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自搜集、整理,以自我表达的方式呈现出来,以此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和记忆。如,《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出自《左传》,教师就可以围绕着《左传》给学生布置任务。分小组对《左传》的定1李镇西:《民主教育在课堂》,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年,第17页。2黄爱华:《黄爱华与智慧课堂》,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2页。24\n第二章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调查研究义,编年史、纪传体和国别体的区别,《左传》中熟悉的历史人物等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在新课开始之前留出五分钟,每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分享搜集的资料,学生共同合作要比教师自己滔滔不绝地讲述效果更好。合作探究是以学生为主体参与课堂,不仅可以分小组进行搜集资料,也可以进行分角色表演,把知识呈现于课堂。杨卫平在她的课堂中学生就对《核舟记》《羚羊木雕》等课文进行表演,学生积极的准备道具、课件、背景音乐等,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这种形式同样适应于高中课堂,高中文言文中《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和《廉颇蔺相如列传》都是有场面、有故事、有情节的文章,可以将这些文章以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去表演一场课本剧,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表演课本剧最好在学习完整篇文章之后进行,因为高中文言文难度本身就高,学生在教师未讲解之前靠自己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和阻碍,而表演者只有对文本理解透彻,才能更好的去诠释角色,在学完课文后再进行编排表演也是对课文的再现与巩固。合作探究打破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背景资料的引入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而且也增强教学的娱乐性。寓教于乐,有利于缓解紧张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第二节整合背景资料的引入内容背景资料是丰富多彩的,可引入教学中的背景资料也是多种多样的。对于高中文言文教学,笔者主要选择了几种具有针对性的资料进行引入,内容主要包括作者生平、故事插入、汉语知识。一、再现作者生平文言文相比现代文而言,在学习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阅读时则会产生排斥心理,从而与作品产生距离。教师想要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首先要缩小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文章本身,还要对作者个人的生活经历、处事态度、价值观念和写作风格以及对其生活的时代背景等都有一定的了解,在文本解读需要时,再现作者生平,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每一篇文章所表达的内容都是作者意志的体现,王荣生说:“文言文所传达的是中1杨卫平:《为课痴狂》,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137页。25\n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研究1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和思想,即所言志所载道。”通过了解作者可以洞悉其内心世界,进而才能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例如,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二册收入了王安石的一篇借景抒情、夹叙夹议的散文《游褒禅山记》。一提起王安石大家不约而同就会想到“王安石变法”,有很多学生认为本文是借助探索奇山异水的曲折艰险来表达变法路上的艰辛与变法失败的无奈情感。但是如果深入了解作者,对作者资料整理后会发现这种看法有误,在此可引入如下资料:《游褒禅山记》写于1054年,当时王安石34岁,从舒州通判辞职,在辞官归乡路上游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了此文章。1069年,在宋神宗的任命下,2王安石开始实施变法。虽然王安石很早就意识到宋代社会存在的问题,但是在引入资料后会发现,本文表达变法路上的艰辛和变法失败的无奈是不准确的。此文是在1054年作者游览褒禅山后,结合社会现状以及自己力求改变社会现状的困难,有感而发,所以不存在变法失败的无奈。当然王安石的创作风格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影响,在作品中以社会生活为原型,融入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主张,《游褒禅山记》就是在描写自己游览褒禅山的经历和感想,进一步来表达在成功的道路上需要百折不挠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等思想。背景资料的引入不仅能使学生正确的把握文本传达的信息,也能对作者的创作风格、思想等有所了解。又如《滕王阁序》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文章,学生能理解上半部分描绘了滕王阁雄奇壮丽的风光,但是难以理解面对如此秀美的景象,年纪尚轻的作者为何有强烈的“无路请缨、命途多舛”的感慨,不了解作者的经历就难以体会作者的心情。如果进行如下引入:王勃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但却有些自高自大,遭到人的排挤。由于一个犯罪的官奴逃到王勃门下,王勃怕受到牵连就杀死了官奴。但是事情被揭发,虽然侥幸逃过一死,但是使做官的父亲受到牵连,遭到贬谪。此后王勃便一直心存愧疚,在3一次探望父亲的途中,路经滕王阁被邀请,在此时做了《滕王阁序》。1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6页。2漆侠:《王安石变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81页。3白寿彝、陈光崇:《中国通史10第6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236页。26\n第二章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调查研究教师把王勃年纪轻轻就遭受大起大落的故事给学生讲述,学生对文章表达的那种苦痛与追求、希望与失望并存的复杂情感就有了明确的认识。因此,综合作者的个人经历和大的时代背景,引入与作者有关的背景资料,有助于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理解作品所传达出的思想内涵。二、穿插历史故事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故事主要涉及的大多是历史故事,还有一些蕴含着历史故事的成语。这些历史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应该把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当作是一种必要的责任。成语是历史的一部分,是历史的积淀,不论是成语故事还是历史故事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成语是意味隽永的,它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故事具有一定的趣味性,相对于文言文而言是通俗易懂的,对学生是有吸引力的,教师对故事的讲解具有一箭双雕的作用。首先,故事本身就是一种知识,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了解文化。其次,故事所具有的趣味性会吸引学生的注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娱乐的同时获得知识,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引入相关的故事是十分必要的。在高中文言文中就涉及到很多的历史故事。《烛之武退秦师》开头写到“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将这句话直接翻译就显出枯燥乏味。如果教师能讲出郑国曾经对晋国怎样无礼,又与楚国结盟的故事,想必会收到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对郑国怎样得罪晋国的原因清楚明了。在这里就可以补充与之相关的历史资料,如下引入:晋国和秦国要围攻郑国之前,郑国做的两件事情对不起晋国,一件是晋文公在一次逃亡中经过郑国,郑国却没有对他以礼相待;另一件是公元前632年的晋国和楚国在城濮之战中,郑国曾经出兵帮助过楚国,后来由于楚国的战败,郑国立刻转变态度,派人出使晋国,想要与晋国结好。很多文章中也蕴涵着历史故事的成语,《廉颇蔺相如传》中有一句话叫做“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里的“右”学生很容易与方位词“左右”联系在一起,误以为是“左右”的意思,却没有深入了解“右”的引申义。“右”是“上”的意思,在汉代以右为尊,因此引申为“超出、超越”的意思。但是即使教师重复强调,还有很多学生会出错。成语“无出其右”中的“右”和文中的“右”是同一个意思。如27\n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研究果教师在讲解这个字时引入“无出其右”这个蕴含着趣味的历史故事的成语,讲一讲刘邦是怎样为难赵王,赵王的臣子们又是怎样的忠心耿耿、誓死随从的,这些了解之后学生对“位在廉颇之右”的“右”也就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在合适的地方适时的引入有趣的故事,吸引学生的同时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故事引入,我们不仅学到了成语,而且了解了历史。高中文言文中涉及到有典故的成语和历史故事还有很多,《荆轲刺秦王》“图穷而匕首见”引出图穷匕见,《鸿门宴》中有“四面楚歌”、“约法三章”等成语故事,《兰亭集序》中的成语典故有“流觞曲水”,《廉颇蔺相如传》中就有大家熟知的“负荆请罪”的故事,《逍遥游》中有“大相径庭”、“越俎代庖”的典故。挖掘故事,利用故事的趣味性以及蕴含丰富的历史知识的特点,通过讲述展示给学生,达到乐中学习、学中取乐。三、拓展汉语知识掌握字词的含义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周振甫说:“不了解古文中单音词含义的丰1富,不了解古文中单音词有古今义的差别,就无法阅读古文。”想要读懂文言文,就需要理解和掌握一些常见的字词以及古今差异较大的字词。只有充分的了解字词的含义,才能阅读古文,进而了解文章的内容。在文言文中实词应用广泛,并且意义复杂,可见实词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梳理一些常见的实词和一些有趣的古今异义词,这些古汉语知识作为背景资料引入,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字词的解释只是一闪而过,甚至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理解,很少着重对某个字词进行讲解和分析。字词是阅读古文的基础,只有在了解字词的基础上阅读古文,才能读懂文章。因此,将一些经常出现的具有意义的实词进行细致的讲解是非常有必要的。下表3-1主要以“兵”和“从”为例进行引入:表3-1兵和从的释义实词出现次数释义举例1.兵器。2:械也,从廾持斤。上面的“”不得持尺兵——《荆轲兵20次以上像是一个是短斧类型的,工具下面刺秦王》的“”像是两个手,所以古代2.军队。(也是与兵器1周振甫:《周振甫怎样学习古文》,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页。2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53页。28\n第二章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调查研究“兵”的本意是兵器的意思。有关的)进兵北略地——《荆轲刺秦王》1.听从。公从之——《烛之武退秦师》:相聽也。从二人。隨行也,从2.跟从。1辵从。像是一个人的样子,像从20次以上张良是时从沛公——是两个人在前后的走着,所以“从”《鸿门宴》的本义是听从,跟从。3.依顺、依从。从此道至吾军——《鸿门宴》通过对“兵”和“从”的详细讲解和根据字的古代写法进行分析其含义,会引起学生注意,并且提高学习效率。高中文言文中还有很多多次出现的实词(详见附录B),可以对这些实词引入古汉语知识进行总结教学。不仅如此,高中文言文中还有一些趣味较强、古今差异较大的字词,也可以进行总结引入。例如下表3-2所示:表3-2趣味古今异义词课文名称句子古今异义词古义今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文中指那人指男子的配偶《烛之武退秦师》行李之往来行李出使的人出门带的包裹、东西仰天太息流涕涕眼泪鼻涕《荆轲刺秦王》秦王购之金千斤金文中指铜特指黄金上表中主要几个古今异义词的释义,在讲解“夫人”时还可以引入“妻子”,古文中一般出现“妻子”和现在的意思也是有很大差距,古文中“妻子”它是两个单音字的组合,“妻”指妻子,“子”指孩子,所以古文中“妻子”往往指的是妻子和孩子。讲解“行李”可以介绍到:一般人在去出远门的时候会带上包裹之类的东西,同样使者出1同上,第166页。29\n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研究行去完成国家使命的时候,也需要带上出门的一些物品,所以现在“行李”的含义也是古代“行李”意思的延伸。讲解“涕”时可以引入:眼泪和鼻涕都是水状,在先秦时指眼泪后来也有鼻涕的意思。教师在讲解这些趣味性字词时,学生会有一个积极的学习态度,更愿意去学习古文。高中文言文中还有很多有趣的古今异义词,《鸿门宴》中有“婚姻、非常、山东、河北”,《兰亭集序》中有“怀抱、斯文”,《赤壁赋》中有“美人、子”,《寡人之于国也》中有“河、走”,《劝学》中有“博士、黄泉”,《师说》中有“众人”“小学”,《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鄙贱、明年”《苏武传》中有“丈人、女弟、春秋”,《归去来兮辞》中有“人事、恨”,《陈情表》中有“区区”等很多趣味字词(详见附录C)。教师在讲课时加以注意,把这些古今异义词注重强调引入,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提高。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被选入我们教材中的文言文更是优秀文化的代表,每一篇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特别是一些字词也潜藏着丰富的文化知识等待我们去挖掘。所以适当的引入一些古汉语知识,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领会与理解。第三节抓准背景资料的引入时机背景资料的引入时机在背景资料引入策略中位置举足轻重,抓准恰当的引入时机尤其重要。在正确的时机引入背景资料,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把握背景资料的引入时机对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至关重要。一、以教学内容为节点文章不同,教学内容也就不同,背景资料引入时机应该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以教学内容决定课前、课中还是课后引入背景资料。第一,课前引入。在新课前引入背景资料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减小对文章的陌生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当我们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就可以把初中学过的散文《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其一》等介绍引入。教学过程可以采取如下引入方式:老师:同学们,咱们初中时候学习过哪些关于陶渊明的作品呢?学生:《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30\n第二章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调查研究老师:五柳先生指的是谁?学生:陶渊明自己。老师:那么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比较正直的人。老师:对,他是一个正直的人,不为功名利禄所惑,坚持自己的思想,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学生对学过的作品相对是熟悉的,通过这种问答式的对话,教师对学习过的陶渊明的作品引入,对学生逐步引导,来总结陶渊明的个人性格特点以及人生理想。在对话中完成对陶渊明的介绍,使学生不仅对陶渊明有进一步地了解,对他的人生志向以及品质也有了把握,同时师生的互动营造出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文言文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在课前引入背景资料的文章,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是选自《史记》的一篇人物传记,教师就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引入《史记》的史学及文学的价值:《史记》是一部汇总古今的典籍,记录了生活社会的各个方面,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让学生认识到文章学习的价值所在,以便能够快速进入文本,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的特点及故事情节的发展。第二,课中引入。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一般都会在课前对新课进行导入,多少都会涉及到一些背景资料,但是进入文章后往往就陷入了字词句翻译的状态中。如果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的引入背景资料,不仅可以调节课堂氛围,而且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与见闻。在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的小序中有写到他去彭泽担任县令,之后辞官回家,在这里我们就可以根据内容所写在课中引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如下引入: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可能有的同学已经知道了,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当年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担任彭泽县令。有一次,一个代表太守督察各地的小官员过来巡视,需要陶渊明迎接,陶渊明最恨那些以上司的名义发号施令,敲诈勒索的官员,但是出于责任不得不去见一面,于是就穿着便服去见,但是县吏31\n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研究说他需要穿戴整齐的官府去拜见他,陶渊明是一个不会为权贵低头的人,于是挂冠1而去。在《归去来兮辞》一文中,虽然对陶渊明去彭泽做县令后辞官有所介绍,但是不够详细,而“不为五斗米折腰”资料的引入不仅能使学生对文章描述的事情有具体的了解,也能让学生对陶渊明个人品格有明确的认识。同样,在《张衡传》中有句“遂通五经,贯六艺”在这里教师就可以对五经六艺的知识引入。虽然文言文中有注释什么是五经六艺,但是在这里教师有必要重新强调,加强学生对经典传统文化的重视,同时加以引导,鼓励学生欣赏和阅读古代优秀文化及优秀作品。在《滕王阁序》第二段和第三段中,涉及到一种文体“骈文”,由于学生对“骈文”了解较少,这时就需要教师引入资料介绍,帮助学生了解骈文的特点,在掌握特点的同时帮助学生识记与背诵。第三,课后引入。课后引入背景资料相对于课前和课中引入略有不同,虽然都是以教学内容为节点引入,但是课后引入具有一定的概括总结的意义。相对而言课后引入背景资料比较适合在一节课结束或者每单元的课结束后进行引入总结。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四册第四单元是关于人物传记的文章,对人物性格特点及故事的概括总结比较适合在学习完整篇文章之后进行综述。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本文主要讲了三个故事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贯穿整篇来突出蔺相如的才能和人格特点。如果在课前提前讲述这三个故事,则会造成学生在正式学习文章内容时兴趣下降,达不到吸引学生的效果,造成听讲的不认真,而在课文讲述后,再对这三件事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则会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总结的作用。又如,讲解《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中“图穷而匕首见”涉及到图穷匕见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隐含的又是对荆轲刺秦的过程的概述,也是对整篇文章的概述,在文章讲述完毕后,则可对图穷匕见这个成语引入,以便巩固所学知识。由于学生对整篇课文比较熟悉,对整个故事情节有所把握,这时教师将背景资料引入不仅可以与学生产生共鸣,而且还起到加强识记的目的。由此可见,教师根据文章内容适时引入,能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以教学内容为节点,选择课前、课中、课后引入背景资料,改变了固定化的引入模式,能使背景资料的引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1易溟:《陶渊明传》,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第49-50页。32\n第三章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策略二、以课堂氛围为基准课堂氛围是由教师和学生所共同营造的,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学生自制力不强,难以做到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因此需要教师适时引入背景资料调节课堂氛围,促使教学有效进行。第一,在过渡间引入。每篇高中文言文讲解至少需要安排两个课时,在新课开始之前,由于好奇心,学生上课后能迅速进入学习状态。而在上第二节课时,随着好奇心的下降,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所下降,很难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所以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的过渡阶段可以适当引入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以此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推动课堂教学的目的。以《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为例,这篇文章分两个课时讲解比较合适,第一段和第二段为第一课时,第三段和第四段为第二课时。在第二课时之前教师就可以以提问的方式适时引入背景资料,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设计引入背景资料对话大致如下:老师:“夜缒而出”的“缒”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字。课文中“夜缒而出”的“缒”什么意思?学生:绳子挂着东西。老师:那“夜缒而出”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学生:在夜晚用绳子拴着东西,从上往下送。老师:绳子上吊的是谁,为什么要选择在夜晚“缒”,上节课已经学过,还记得吗?学生:绳子吊的烛之武,当时国家情势非常危急,秦晋要围攻郑国,所以派烛之武去说服秦国退兵。老师:为什么派烛之武去呢?学生:他有才能。老师:好,既然烛之武有才能,那我们接下来看看烛之武是如何说退秦师的,我们一起看第三段。在提问中引入关于“缒”的含义,借助这个字推动教学进一步发展。背景资料合理的引入成功引起了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33\n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研究又如,《寡人之于国也》全文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部分(第2-4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第5-7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内容(使民加多的具体措施)。这几部分分两个课时讲解比较合适。第一课时讲第一、二部分,第二课时讲解第三部分。由于第三部分孟子提到的措施与当今推崇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有相似的地方,教师就可以自己总结引入: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要损害后代人的利益,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如果不能做到,人类则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同时影响社会稳定。过度捕捞会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过度砍伐会使生态系统也遭到破坏,接下来放映一组图片(如下图3-3和图3-4所示)。图3-3过度捕捞图3-4大量砍伐森林以上展示的是部分图片,图片展示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破坏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更能使学生认识到伟大的孟子提出的措施是十分有用的,并对其提出的有深刻的认识。因此,在两个课时之间需要教师适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引入背景资料,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第二,学生疲惫时引入。高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比中小学要长。虽然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但是听课效果跟注意力持久不一定成正比。因为学习是一个艰辛的过程,长时间的劳作会造成学生身心疲惫。对于一个有教学经历的教师来说,当学生回34\n第三章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策略答问题兴致不高、整体氛围比较低沉的时候需要教师引入一些具有趣味性的背景资料,去调节学生的疲惫心理。背景资料的范围较大,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引入相对重要的背景资料,对于非理解文本所需的内容,就可以在学生疲惫时当作一个吸引学生注意的小故事进行引入。《归去来兮辞》这篇文章是在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的职位之后归隐田园所作。陶渊明一生三仕三隐,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他的第三次辞官。其他两次的出仕与归隐有着怎样的节气与苦衷呢?老师就可以在学生疲惫时进行如下引入:陶渊明第一次出仕是受到了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的赏识,陶渊明因自己受到赏识并且在书法大家王羲之儿子的手下做事感到非常荣幸,于是就出任做官。做官后,陶渊明发现王凝之身居要职但不干实事,迷恋于炼丹念咒,私挪公款。陶渊明多次劝阻无效,失望至极,决定“少日自解归了”,王凝之并没有怪他辞官,反而欣赏他的个性,又去请陶渊明做官,承诺官位比祭酒职位大。但是陶渊明对王凝之已经1失望,宁愿回家教书过清贫的日子。陶渊明第二次出仕是生活所迫,在其叔父的推荐下,到江州刺史桓玄帐下求职,无奈桓玄觊觎皇位,一心想要谋反,并且极其残忍,杀掉苛待自己弘农杨氏兄弟,逼死殷仲堪,陶渊明看到了桓玄阴险的一面,佯2装心里装着天下苍生,实则为己。最后无奈的陶渊明辞官而去。陶渊明这两次的辞官,说明他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一个高风亮节的典范。这些背景资料的引入,会使学生对陶渊明又多了一份理解,更加佩服陶渊明的高尚节气,在学习其文章时也会多一份积极与认真。陶渊明这两次的辞官的经历,足以说明他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一个高风亮节的典范。这些背景资料的引入,会使学生对陶渊明又多了一份理解,更加佩服陶渊明的高尚节气,在学习其文章时也会多一份积极与认真。好的课堂氛围不是靠学生或者教师一个人维持的,它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结果。教师是良好课堂氛围的营造者,所以应该在课与课的过渡间和学生状态疲惫时适时引入背景资料,让背景资料的引入给学生和教师带来一个舒适的学习场所,收获知识的同时收获快乐。1易溟:《陶渊明传》,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第51-52页。2同上:第99-100页。35\n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研究三、以重点难点为契机在教学重点处引入就是为了让学生提起学习兴趣、加深印象、加深理解。教学重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重点处引入背景资料具有强调、巩固的作用。对于难点,学生理解较为吃力,就更需要借助文本之外的背景资料进行解疑答惑。第一,重点处引入,加强识记与理解。所谓重点就是每一篇文章的重点内容,文章不同,侧重点也不同。教师可以根据教参结合自己的见解,选出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以《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为例,这篇文章的重点就是第三段说服秦国那部分,去感受烛之武的说话艺术,借此教师可以引入历史上一些使者出行的说话艺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这时就可以以问答的形式引入初中时学过的《晏子使楚》,让学生回忆:老师:记不记得晏子使楚的故事?学生:记得。老师:那么主要讲解了什么故事?学生:让晏子从狗洞进门、污蔑齐国无人、污蔑齐国的人偷盗。老师:面对侮辱那晏子是怎样做的?学生:在语言上进行反击、智慧反击……老师:对,楚国让晏子从狗洞过时,晏子说去狗国才从狗洞过;楚国侮辱怎么会派晏子这样的人出使时,晏子说根据国家的的好坏,去贤能的国家派贤能的人,我是最不肖的人,就被派来了不肖的国家;楚国说齐国的人在楚国偷盗,晏子用了橘生淮南为橘,生在北方为酸枳作比喻,暗讽楚国的风气把好人影响成了坏人。通过这三个故事的反击,可见晏子是一个能言善辩、机智的人。那么我们就来看看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国与其结盟的,下面我们一起去欣赏烛之武的说话艺术。由于这是学过的一篇文章,教师和学生会有更多的互动与交流,学生会争相回答文中讲了什么故事,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概括,提炼出晏子精彩的话语,让学生感受。都是能言善辩的使者,必定有相通的地方,晏子的个人魅力也是烛之武所具有的,展现晏子形象的时候,烛之武的形象也就更加深入人心。又如,《苏武传》主要表现了苏武在被匈奴扣押期间,毫不妥协的民族气节,把握苏武形象也是文章的重点内容。在此可以引入中国事实上一些具有民族气节的形象。如,文天祥誓死不归顺元朝,朱自清宁愿挨饿也不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徐悲鸿不为政治打压,36\n第三章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策略拒为蒋介石作画像等人的民族气节。教师在对这些人物介绍时,也深化了苏武在学生心中的高大形象。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加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第二,难点处引入,解疑答惑。难点即是学生仅靠书本上的知识难以理解,在难点处引入背景资料有助于帮助学生解疑答惑。在学生疑惑时引入背景资料,能起到醍醐灌顶的作用。如《鸿门宴》中有提到座位的问题,把座次的问题介绍得特别清楚,在这里就有学生难以理解为什么座次问题要讲得明明白白,有什么作用。面对疑惑则更能突显引入背景资料的重要性。这里关于座位问题就牵扯到古代的礼仪问题,借此可以引入:1宴饮礼仪。指宴席上的坐次以坐西面东为最尊。清顾炎武说:“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由此得出,中国从古至今就是礼仪之邦,在古代人们也是非常讲究礼仪文化的。古代的关于座位问题是与地位尊卑有关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其中东向的座位最为尊贵。一般在设宴请客时,是以客人为尊的,所以为表现对客人的尊重,都会让客人东向而坐。而在鸿门宴这篇文章中,项羽邀请刘邦赴宴,刘邦则是项羽的客人,按照古代宴请客人之礼,刘邦理应东向而坐,而文中明白描写到“沛公北向坐”。由此可见,项羽是极其自大,并不把刘邦放在眼里,而此时的刘邦坐在卑微的位置,却并不表现出不满,又由此可见刘邦懂得审时度势,具有成大事者的气量。在讲解课文时能引入关于古代礼仪的背景资料,相信学生对于座位的疑惑也就释然了。《荆轲刺秦王》中荆轲的做法在当今社会是存在争议的,很多学生对荆轲的做法表示不解,不知其做法是正确还是错误。在讲解完本文后可针对这个疑问展开分两小组讨论,一组赞同荆轲的做法,一组反对其做法,并说出原因。在最后需要教师对当时的社会状况和荆轲的做法总结引入,起到概括总结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体引入如下:当时强大的秦国准备进攻弱小的燕国,荆轲不为自己的生死,为燕国挺身而出,具有强烈的爱国、沉着、勇敢精神,这些精神是被人们传诵的。但是针对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是恐怖的。并且杀掉秦王也不一定能扭转燕国的命运,由此可见,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1张茂华、亓宏昌:《中华传统文化粹典》,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42页。37\n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研究每一篇文章中难点和重点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在重点和难点处更有必要借助背景资料配合讲解。背景资料的引入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化难为简,解决难懂、难以理解的问题,同时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本章在背景资料引入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上有不同于前人的见解。首先,在背景资料引入方式上有所转变。这种转变打破了课堂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增加了合作探究的引入方式。让学生在互助合作中搜集相关背景资料,达到锻炼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与提高学习能力的双赢目的。其次,在背景资料的引入内容上有所扩大。背景资料是丰富的,除了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资料之外,笔者根据文言文自身的特点,增加了趣味的古汉语知识和历史故事的资料,在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达到学生对文本知识的目的。最后,在背景资料的引入时机上也有较大的变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背景资料的引入时机不应该只是局限于或者固定在课前、课中、课后引入,应该以教学内容决定引入时机,根据课堂氛围决定是否引入,着重在教学的重难点处不失时机地引入,让背景资料的引入带来最优的教学效果。38\n第三章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策略结语背景资料是丰富多彩的,是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辅助资料,将其引入高中文言文具有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等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背景资料的引入时机、引入内容、引入方法等方面存在引入不恰当的现象,导致背景资料的引入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如何使背景资料引入达到最优的效果做出了努力和探索。背景资料引入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虽然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但是却没有学者专门针对如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引入背景资料进行研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背景资料也没有得到教师重视。因此,笔者搜集大量的资料并配合问卷调查和实际教学案例,总结梳理出背景资料引入教学的主要作用和存在问题,最后通过分析制定出背景资料引入高中文言文的具体策略。首先对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背景资料引入的作用进行论述,希望能充分引起教师对背景资料引入的重视;其次对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背景资料引入出现的问题进行概括;最后是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背景资料引入的策略:在引入方式上,优化背景资料的引入方式,转变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状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引入内容上对内容进行整合筛选,并且根据文言文的特点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引入内容,引入了一些历史故事和古汉语知识。尤其在引入时机上有较大的变动,不再只是根据时间在课前、课中、课后引入,而是以教学内容的变化、课堂氛围好坏和文章重难点为切入点,不失时机的引入。由于在背景资料的引入策略上有不同于前辈的见解,所以在策略上针对背景资料的引入内容、何时引入和引入方式上都结合具体教学实例一一进行说明,力求使背景资料的引入效果最优化。由于本人缺乏教学实践,并且知识储备有一定的欠缺,所以在背景资料引入文言文教学策略上肯定存在考虑不周的问题。本文的调查问卷主要以小城市的一所高中进行的调查,缺乏对偏远农村和发达城市的数据,导致问卷调查缺乏普遍性。综上所述,背景资料引入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针对背景资料引入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一一提出相应对策,以便读者能从中学到背景资料引入的合适方法,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背景资料内容的不断更新,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的引入研究也需要继续跟进。39\n\n第三章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策略参考文献论著:1、于漪、刘远:《余映潮讲语文》,北京:语文出版社,2007年。2、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3、王荣生:《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4、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5、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6、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7、白寿彝、陈光崇:《中国通史10第6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8、刘显国:《激发学习兴趣艺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9、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10、张茂华、亓宏昌:《中华传统文化粹典》,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李镇西:《听李镇西老师讲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李镇西:《民主教育在课堂》,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2年。13、杨卫平:《为课痴狂》,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年。1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15、周振甫:《周振甫怎样学习古文》,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16、国庆波:《语文教学情理法》,上海:学林出版社,2013年。17、易溟:《陶渊明传》,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18、袁晖:《现代汉语多义词典》,太原:书海出版社,2008年。19、黄爱华:《黄爱华与智慧课堂》,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20、詹丹:《语文教学与文本解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21、漆侠:《王安石变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论文:1、王丹:《现行高中阶段古诗文教学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语文教育论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2、王伟杰:《背景资料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适时运用策略》,《语数外学习》,2013年第2期。41\n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研究3、王伟贻:《文本背景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及运用》,山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4、王佳:《高中语文教学中背景知识引入的个案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5、王显英:《例谈背景资料的有效利用》,《语文学刊》,2011年第10期。6、史鸿敏:《背景介绍的最佳时机》,《文学教育》,2008年第1期。7、刘伟川:《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学周刊》,2015年,第20期。8、刘华:《背景知识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应用》,河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9、朱凤娇:《将背景知识引入文本阅读教学的实践研究》,浙江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论文,2011年。10、朱亚:《让语文课堂神采飞扬——谈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数外学习》,2012年第7期。11、许亚冰:《“背景资料”作为课程资源的价值探究》,《现代语文》,2010年第8期。12、吴莉萍:《浅论时代背景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语文天地》,2008年第10期。13、张涛:《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背景资料的整合与利用研究》,东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学位2013年。14、张智勇:《例谈语文阅读教学中背景资料的运用》,《语文知识》,2016年第21期。15、李海斌:《文言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传承》,首都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16、陆雯:《语文背景知识应该何时介绍》,《语文月刊》,2010年第1期。17、陈绮娴:《让音乐走进语文阅读课堂》,《语文教学通讯》,2012年第6期。18、郑淑琴:《背景知识呈现的时机例谈》,《现代语文》,2012年第3期。19、唐小姝:《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背景资料的引入》,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20、顾天成:《浅谈古诗文课堂教学中背景资源的使用方式》,《考试周刊》,2011年第6期。21、琴海燕:《背景资料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语文教学通讯》,2015年第11期。22、鲁旭丹:《浅谈背景资料在语文课堂中的合理利用》,《新课程》,2010年第9期。42\n第三章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策略致谢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也即将告别我的两年硕士生活,心中无限感慨。两年时光飞逝,满满收获。河南大学为我营造了宽阔的学习平台,使身心都受到了良好的浸润和滋养,为论文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首先,要特别感谢我的导师王宏林教授,在这两年的时间里,王老师在学习和工作等方面给予了我们莫大的帮助、指导和支持,不仅教授我们专业知识,更身体力行地用人格魅力和高尚师德感染着我们。特别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从开题到论文写作,王老师对论文题目、整体的结构以及主体内容都给予了细致、有效的指导。他是一位学识渊博,待人真诚、随和,责任心极强的老师。在写作过程中,王老师多次对我的论文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正是老师的一次次指导才使论文得以顺利完成。其次,要感谢李伟昉老师、张进德老师、张生汉老师、王利锁老师、史红伟老师、杨站军老师、白春超老师、杨亮老师、李国平老师、许卫东老师、付民之老师、王鹏老师、刘进才老师、张乐林老师等所有文学院老师两年来对我的谆谆教诲和细心培养,为我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树立了榜样,指引我一路向前。最后,还要感谢一路陪我走来的家人和同学,是他们的关心和鼓励让我前行。满怀感激,感言难尽。在感恩的同时也真切地体会到教育之路的艰辛。我会带着这两年的收获和感动踏入新的征程,我还需要更努力的学习,在教育事业中寻找自己的天空。侯艳梅2017年4月43\n\n附录附录附录A关于高中文言文背景资料引入研究的调查问卷背景资料:简单的说背景资料即是一切有利于学生学习课文的、帮助解读文章的、与文本有关的一些资料都可以成为背景资料。例如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相关的音乐图片、历史故事、趣味文字等等都可以称之为背景资料。1、你觉得高中文言文难易程度怎样?A、较难B、一般C、简单2、老师对文言文的讲解,是不是有大部分文章是通过对整篇文章字词句的翻译,再大致疏通总结这种模式进行?A、是B、否3、你认为学习文言文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吗?A、是B、否4、通过阅读背景资料的定义,你对背景资料了解吗?A、非常了解B、了解C、不了解5、老师在讲课时关于背景资料的引入多集中在哪个方面?(多选)A、作者生平B、创作背景C、相关的音乐图片D、其他7、你认为背景资料的引入对理解课文有帮助并且能学到知识吗?A、非常能B、能C、不能7、老师引入背景资料一般是在什么时间?A、课前几分钟B、课中(第5-35分钟期间)C、课后几分钟8、你认为你的老师关于背景资料这部分内容的引入是多还是少?A、多B、少C、时多时少9、你希望课堂中教师多引入一些背景资料吗?A、非常希望B、希望C、不希望10、你认为一些背景资料的引入能引起你的兴趣吗?45\n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研究A、非常能B、能C、不能11、如果背景资料引入一些趣味的知识,你愿意在课下自己搜寻相关的资料或者书去阅读吗A、非常愿意B、愿意C、不愿意46\n附录附录B高中文言文中常见文言实词一、常见文言文实词(120)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二、在高中五册语文教材中出现5次以上(包括5次)的实词安兵病朝乘辞从当道得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过何或及即既假间属见解就举绝莫乃内期迁请穷去若如善少胜使是适书孰数说私徒亡王望恶微悉相谢信兴行幸修许阳遗右再知致质治卒走坐(共81个)三、在高中五册语文教材中出现10次以上(包括10次)的实词兵朝乘辞从当道得非复负故固归国何或及既见举乃期请穷去若如善少胜使是数说亡王望相行许右知卒走坐(共46个)47\n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研究附录C高中文言文中趣味古今异义词课文名称古今异古义今义义词《烛之武退秦师》夫人那人男子的配偶行李出使的人出门带的包裹婚姻结为儿女亲家有结婚形成的夫妻关系非常意外的变故程度副词,很不一般《鸿门宴》山东崤山以东地区山东省黄河以北地区(古代的关河南省河北于的河指的就是黄河,如河南、)涕眼泪鼻涕《荆轲刺秦王》金金属的总称,可以指金、特指黄金银、铜怀抱胸怀抱负抱在怀里;胸前《兰亭集序》斯文这篇文章文雅、文人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美貌的人美人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赤壁赋》理想的象征)子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儿子河黄河河流《寡人之于国也》走逃跑行走博士当时专营经学传授的学官一种学位《劝学》黄泉地下的泉水人死后埋的地方(阴间)众人一般人、普通人许多人《师说》小学小的方面学习专门的一个求学阶段鄙贱目光短浅,地位低下卑鄙下贱《廉颇蔺相如列传》明年第二年“今年的”下一年丈人老人,长辈岳父女弟妹妹姐姐(妹妹)和弟弟《苏武传》春秋年纪(常用对别人年纪的春秋战国时期或是季节尊称)《归去来兮辞》人事指做官人的离合,境遇或有关工作人员的录用、调配恨遗憾一种感情,多指仇恨《陈情表》区区谦词,私爱,或诚挚恳多指小切或固执任用48\n附录附录D《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教学设想】1、《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说辞语言十分精彩,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引导学生意识到这一点,就可能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逐步改变其对文言文的看法,培养起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2、《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对同学们来说非常陌生,可以让学生亲自查找资料,从而培养学生的收集筛选材料的能力和自读能力。3、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是很必要的,所以教学过程中,更多是学生的小组讨论,教师适当的给以点拨,这样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培养了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4、诵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手段,在文言文中的作用尤其不可低估,所以本堂课自始自终以诵读为教学手段和依据,在诵读中赏析课文、分析人物。5、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语文课堂应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因此结尾设计讨论发言就是让学生乐于探讨并且有话可说,学有所得,并能学以致用。【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4、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5、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教学难点】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教学过程】一、导入1、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49\n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研究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2、让学生展示提前搜集到的关于《左转》的资料。学生代表1: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全称是《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另外还有两本书也是对《左传》的阐发《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因此我们把这三本书叫做“《春秋》三传”。学生代表2:《左传》记述了春秋间240多年的历史,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颇具春秋时代历史散文的特色。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忠于历史事实,生动、真实地反应了奴隶社会崩溃时期的重大变化,为后人提供了那个时代广阔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统治集团内部的各种矛盾斗争,各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争夺战争,各种礼仪制度、社会风俗、道德观念及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在《左传》中都有大量记载。《左传》无论对后代史学和文学都有极大的影响,在艺术上的成就令人惊叹,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带着问题齐读课文。问题: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2、纠正字音。生字:函(hán)氾(fàn)佚(yì)缒(zhuì)阙(jué)通假字:今老已,无能为也已(“已”同“矣”)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同“倍”)秦伯说(“说”同“悦”)失其所与,不知(“知”同“智”)3、提问: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三、解题《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退师:军队50\n附录四、讲解课文。(一)讲解第一段1、读第一段。①先看第一段。齐读第一段。第一段写了什么事情?——秦晋围郑②秦晋为何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引入背景资料:①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②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都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2、重点句子讲解:①且贰于楚也——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状语后置句②晋军(于)函陵——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军、驻扎。(省略句)“锦|军函陵,秦|军氾南”,这样断句对不对,为什么这样断句呢,“军”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了。同时,也可以明显的看出秦晋是分驻在两个地方的,为什么折磨交代呢?(这为下文埋下了伏笔)③以其无礼于晋——(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的“于”是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对于”。“于晋”,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介宾结构后置,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是:以其于晋无礼。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贰于楚也”句中的“贰”指从属二主,“于”是介词,引出二主之一的“楚”。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51\n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研究④贰为数词动用,军为名词动用;以,连词,表因果关系;其,代词,代郑国;特殊句式:无礼于晋,贰于楚。提醒学生从翻译的方面看句子语序的调整,得出本句的介词结构“于晋”、“于楚”本来应在“无礼”和“贰”的前面,但句子中却是在它们后面,所以是倒装结构中的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攻打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④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形势危急,渲染了气氛。同时,两事均与晋利害相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两军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为烛说秦埋下伏笔。(二)讲解第二段。1、读第二段。第二段写了什么什么?——烛之武临危受命2、重点句子讲解: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之:助词,不译②无能为也已——不能做什么了。无能:不能。已:同“矣”,句末语气助词。③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判断句)④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⑤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字表判断。3、重点词的讲解:“公从之”中的“从”。引入背景资料::相聽也。从二人。隨行也,从辵从。像是一个人的样子,像是两个人在前后的走着,所以“从”的本义是听从,跟从。所以本文中的“从”即是听从、答应的意思。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国家很危急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王,秦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听从了佚之狐的意见。(烛之武)推辞说:“老臣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郑伯说:“我不能早点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您也有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4、文中写了个能洞明事理的佚之狐:对烛之武有足够的了解,但写他是为写烛之武服务的,烛之武未出场已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关注。烛之武可以说是壮士不遇,英雄末52\n附录路。他满腹牢骚,满心委屈,但能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文中还着力写了郑伯,他勇于自责,更能以情动人,以诚动人。第二课时(一)讲解第三段1、首先让学生读第三段。2、重点分析:夜缒而出。教师以引导的方式分析“缒”,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引入问题:“缒”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字。缒,以绳有所县也。从糸,追。所以课文中“夜缒而出”的“缒”什么意思?又为什么会在夜晚呢,说明了当时怎样的国情?在学生回答后进入文章。在开始正式将第三段展现烛之武说话艺术之前,提前引入一个关于能言善辩的使者出行的故事让其感受会说话的魅力。引入背景资料:《晏子使楚》是我们初中学过的内容,以教师提问的方式引入,最后总结:楚国让晏子从狗洞过时,晏子说去狗国才从狗洞过;楚国侮辱怎么会派晏子这样的人出使时,晏子说根据国家的的好坏,去贤能的国家派贤能的人,我是最不肖的人,就被派来了不肖的国家;楚国说齐国的人在楚国偷盗,晏子用了橘生淮南为橘,生在北方为酸枳作比喻,暗讽楚国的风气把好人影响成了坏人。通过这三个故事的反击,可见晏子是一个懂得说话、能言善辩、机智的人。那么我们就来看看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国与其结盟的,下面我们一起去欣赏烛之武的说话艺术。3、句子分析“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说明烛之武的已退为进的说话艺术,主先对郑国已经处于劣势,国家处于十分危急的边缘,避免其锋利的气势。另外,“越国以鄙远”就涉及到三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因此在此时可展示如下图片:53\n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研究通过地理位置的展示,可以很明显的看出秦的劣势。学生就能明白“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阐明舍弃攻郑的好处,动摇秦君。其中“行李”古今意义差异较大可做重点释义。“行李”古义是出使的人,今义是指出门带的包裹。一般人在去出远门的时候会带上包裹之类的东西,同样使者出行去完成国家使命的时候,也需要带上出门的一些物品,所以现在“行李”的含义也是古代“行李”意思的延伸。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烛之武通过对引用史实来进行劝说,举出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秦国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用这件事情来挑拨秦晋的关系。④“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通过晋国的一贯做法,推测晋君是一个贪得无厌的国君,因此劝秦需要谨慎。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教师总结首先,烛之武一开始就摆正自己的位置,“郑即知亡矣”,之后,说“若亡……执事”,从形式图中,也可以看出秦晋围郑,受益的就是晋。欲扬先抑,以退为进。(坦言知亡,避其锐气:郑既知亡矣。)54\n附录其次,晋强,相对的秦就弱了。阐明利害,动摇秦君。(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要是不灭郑,会怎么样呢“君亦无所害”。替秦着想,以利相诱。(舍郑会对秦有益:君亦无所害。)第四,晋国曾经有不讲信义的行为,还能相信吗?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第五,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可以看出烛之武的一番说词都是围绕一个“利”展开,好象处处为秦着想,其实呢,完全是为了保存郑,秦晋联盟也有损害,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烛之武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他之所以能说服秦穆公主要原因是处处为秦国着想,理由充分。这段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地道出了秦、晋联盟的虚伪,亡郑对秦的不利,晋国的贪得无厌和背信弃义,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4、说秦的结果是:①秦郑订立盟约;②秦国驻兵守郑。5、秦……乃还:秦权衡利害,决定退兵,但却派人留守要塞,体现其老奸巨猾的一面。6、知识点:亡:动词的使动用法;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鄙:名词的意动用法;封:名词的意动用法;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东:名词活用做状语;陪:通假字,通“倍”;共:通假字,通“供”;厌:通假字,通“餍”;说:通假字,通“悦”;阙:通假字,通“缺”或“掘”;以为:古今异义词,古意:把……当作;今意:认为。行李:古今异义词,古意:出使的人;今意:出行时带的包裹。东道主:古今异义词,古意: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意:请客的主人。55\n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研究乏困:古今异义词,古意:缺乏的东西;今意:精神不好。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二)、讲解第四段。1、重点讲清以下词句: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秦穆公)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夫人”古义指那人,现在指男子的配偶。同时可以引入如下的资料:古文中“妻子”和现在的意思也是有很大差距,古文中“妻子”它是两个单音字的组合,“妻”指妻子,“子”指孩子,所以古文中“妻子”往往指的是妻子和孩子。②亦去之——也离开了郑国。去,离开。这个词的古今义刚好相反。今义表示到……地方。2、写晋师撤离郑国。晋文公是头脑清醒的。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退兵,“不仁”只是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知”是理智,是对现实情况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所以,说到底,晋的退兵,是“利”字使然。这是一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3、所以故事的结局就是,晋文公毅然撤军作结,郑国转危为安。而这也正是烛之武所想达到的目的。4、知识点。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知:通假字,通“智”。夫人:古今异义词,古意:那个人;今意:成年男子的配偶。去:古今异义词,古意:离开;今意:到,往。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5、分析人物形象。①烛之武: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②郑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善于言辩。③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④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56\n附录⑤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重点分析:烛之武1、烛之武能言善辩,才智过人。这样的人为何老不见用?——当权者不注意选拔人才,有权者的嫉妒。2、从文中可看出,他对国家大事了解得很透彻。既然烛之武一直不被用,他了解得那么透彻想干什么?启发:刘备三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对他畅谈天下大势。可以说诸葛亮未出山前就做着出山的准备。——烛之武也是如此。尽管怀才不遇,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希望。烛之武不是不想做一番事业,他的心始终没有放弃过,他一刻不停地关注着天下形势,思考着安定天下济苍生一逞抱负的路径。一个小人物怎么对晋国的历史、对晋国国君的为人那么清楚,对秦伯的心理、对秦晋之间的恩怨又是如此了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无疑是后人敬仰他们的主要缘由。3、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4、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5、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五、布置作业、①做课后习题。②背诵全文。57\n高中文言文教学背景资料引入研究六、板书烛之武退秦师秦晋围郑烛之武临危受命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阐明利害,动摇秦君智退秦师秦着想,以利相诱引史为例,挑拨秦晋推测未来,劝秦谨慎烛之武:深明大义、知难而上、口若悬河、巧言善辩5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