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7.65 KB
- 2022-08-1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学校代码:10200研究生学号:10200200922611分类号:G423密级:无硕士学位论文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研究TheconnectionofJuniorandSeniorschoolclassicalChinese作者:张晶指导教师:宋祥副教授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学论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法学位类型:学历硕士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11年6月\n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据我所知,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人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日期:日期: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工作单位:吉林省桦甸市第一中学电话:13324410566通讯地址:邮编:\n摘要“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在文字、文学、文化等方面都有着丰富的内容,对于丰富人的知识,提高人的精神内涵,完善人的素质品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言文是中华优秀文化的血脉,作为语文的根基,对继承民族传统,传递民族文化,发扬民族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更是终身教育的主要内容。文言文教学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常识,启迪智慧,鉴古知今;又可以使学生学习古文知识,了解汉语发展演变的过程,对学习现代汉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目前基础教育中的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篇目较少,篇幅较短,难度较小,且教学和考查过程都只侧重于了解文意的机械背诵,缺乏对文言文常用词汇的记忆和文化层面的解读。高中文言文教学在目标、内容、方法、考查等方面都与之有极大的差别,因此,导致许多初中学生升入高中后在文言阅读理解方面极为吃力,难以实现两个学段的顺利衔接。基于初高中语文教学学段“断裂”的现状,各地纷纷出现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班,但大多数衔接班只是将高中的知识提前灌输给学生,并没有做到合理有效的衔接。以往的学段衔接教学研究仅侧重于分析两个学段的教学目标,教材编写,学生心理,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并提出一些合理化的教学设想,而且是较泛化地研究问题。真正从文言文教学角度切入,细致地研究初高中文言文的课程目标,教材编写,考试大纲,教学方法,学生心理,社会成因的文本尚未出现。本文拟从调查问卷的分析入手,从以上几个方面加以对比研究,深入剖析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使初高中语文教学突破阶段性、分层化的障碍,整体优化,顺利衔接,成为一体。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只有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各个部分自然过渡,才能达到丰富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效果。教学质量才能稳步提升,摆脱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困境。关键词:初高中;文言文;衔接Ⅰ\nAbstract“OralChineseisalanguage,writingChineseisanarticle."ChineseisthecarrierofChinesecivilization.Thereisawealthofcontentonthesidesoftext,literatureandculture.Itplaysaveryimportantroleinrickingpeople'sknowledge,improvingthecontentofhumanspiritanddevelopingpeople'squality.ClassicalChineseisthelifebloodofnationalculture.AstherootofChinese,itplaysanpreplacedroleincaringforwardthenationalspirit.Languageeducationisthetoppriorityofbasiceducation.Moreimporting,itisthemaincontentoflifelongeducation.Classicalteachingasanimportantpart,itcannotonlyhelpstudentsunderstandthecultureofancientknowledge,enlightenedwisdom,butalsocanenablestudentslearnclassicalknowledgeandunderstandtheprocessofChinesedevelopment.ItisveryimportantforustolearnmodernChinese.ButatpresenttheclassicalChineseinbasiceducationinmiddleschoolandhighschoolhasmanyquestionssuchasshortercontents,lessdifficult.Intheprocessofteachingandexamine,weplayedtoomuchattentiontomechanicalrecitation.Itleadsthatstudentscan’tunderstandthemeaningofcommonvocabularyandtheinterpretationofculturedimension.Classicalteachinginhighschoolhasagreatdifferencewithmiddleschoolontheaspectsofobjects,methods,examinationsandsoon.SomanymiddleschoolstudentshavemanydifficultiesinreadingandunderstandclassicalChineseafterthementeringhighschool.Itishardtoachievethetransitionofthetwostages.TherearemoreandmoreclasseswhichareaboutconnectionsofmiddleandhighschoolChineseeverywhere.TheywanttorepairthebreakofmiddleandhighschoolChinese.Butmostoftheseclassesjusttoimpartknowledgetostudentsinadvance.Thiscannotsolutethemainproblem.Theresearchofconnectingteachinginthepastonlyfocusonanalyzingtheobjectsofthetwostages,thedifferencesamongteachingmaterials,students’psychology,teachingmethodsandsoon..Theygivesomereasonablesuggestionsofteaching.ThereisnoteachingmethodswhichcanfundamentallystudytheteachinggoalsofmiddleandhighschoolChinese,teachingmaterials,syllabus,teachingmethodsindetail.Thispaperstartsfromtheanalysisofthequestionnairethenanalyzethereasonsfortheformationin-depth.Itproposedthecountermeasuresfromcomparingallaboveaspects.ThecountermeasurescansolutetheproblemssuchasrepairingthebreakbetweenmiddleandhighschoolChinese;streakingtheobstaclesofstratification.Theycanadvancetheoveralloptimizationandsmooththeconvergence.Thefunctionofthewholeismorepowerfulthantheparts.OnlythetransitionbetweenmiddleandhighschoolChineseissmoothlycanwerichourChineseknowledgeandimprovetheeffectoflanguageliteracy.Ⅱ\nOnlyinthiswaythequalityofteachingcanbeimprovedandgetridofthedilemmathatlanguageteachinghaslongbeen“small,slow,poor,waste”.Keywords:JuniorandSeniorschool;classicalChinese;connectionⅢ\n目录中文摘要„„„„„„„„„„„„„„„„„„„„„„„„„„„„„I英文摘要„„„„„„„„„„„„„„„„„„„„„„„„„„„„„II目录„„„„„„„„„„„„„„„„„„„„„„„„„„„„„Ⅳ引言„„„„„„„„„„„„„„„„„„„„„„„„„„„„„1一、文言文的定义及特点„„„„„„„„„„„„„„„„„„„„„„3(一)文言文的定义„„„„„„„„„„„„„„„„„„„„„„„„3(二)文言文的特点„„„„„„„„„„„„„„„„„„„„„„„„3二、文言文教学的历史沿革„„„„„„„„„„„„„„„„„„„„„4(一)新文化运动前后的文言文教学„„„„„„„„„„„„„„„„„4(二)“五四”后至建国前的文言文教学„„„„„„„„„„„„„„„5(三)建国后的文言文教学„„„„„„„„„„„„„„„„„„„„„5(四)《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的文言文教学„„„„„„„„„„„„„6三、现阶段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及分析„„„„„„„„„„„„„„6(一)问卷调查分析„„„„„„„„„„„„„„„„„„„„„„„„7(二)教师访谈归纳„„„„„„„„„„„„„„„„„„„„„„„„11四、初高中文言文教学学段“断裂”的表现„„„„„„„„„„„„„„12(一)初高中课标层面的比较分析„„„„„„„„„„„„„„„„„„12(二)初高中教材层面的比较分析„„„„„„„„„„„„„„„„„„14(三)初高中教学层面的比较分析„„„„„„„„„„„„„„„„„„16(四)初高中考试方面的比较分析„„„„„„„„„„„„„„„„„17(五)初高中学生生理、心理层面的比较分析„„„„„„„„„„„„„18五、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的理论„„„„„„„„„„„„„„„„„„18(一)系统论„„„„„„„„„„„„„„„„„„„„„„„„„„„18(二)认知论„„„„„„„„„„„„„„„„„„„„„„„„„„„19(三)心理学„„„„„„„„„„„„„„„„„„„„„„„„„„„19六、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对策„„„„„„„„„„„„„„„„„„19(一)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方法概述„„„„„„„„„„„„„„„„20(二)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的教学设计„„„„„„„„„„„„„„„21结语„„„„„„„„„„„„„„„„„„„„„„„„„„„„„24参考文献„„„„„„„„„„„„„„„„„„„„„„„„„„„„„25附录„„„„„„„„„„„„„„„„„„„„„„„„„„„„„27后记„„„„„„„„„„„„„„„„„„„„„„„„„„„„„29Ⅳ\n引言语文教育是个丰富、博大的系统,为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人文素养,培养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文言文是源头,现代文是支流,作为语文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教学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等能力方面,其作用是不可小视的。如今基础教育中的文言文教学现状是,小学阶段只强制性记诵诗歌,基本没有文言文教学。中学阶段开始比较规范而且全面的文言文教学,由少到多,由简到繁,逐步加大对文言文的教学力度,掌握基本的文言词汇、语法等知识,为高中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但仍然以记诵为主。高中阶段由于教材中文言文选篇数量较多,篇幅较长,难度较大,且与初中的跨度较大,因而许多新入高中的学生短时间内会感觉虽然认真学习,却异常吃力,效果并不理想,极不适应,甚至因此失去对学习语文的信心。可见,高中文言文教学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更是学生文言文知识的“断点”。究其原因,还是初中阶段没有夯实文言文基础知识,对词汇、语法、常识等掌握的数量不够、记忆不牢,因此出现了知识的“断裂带”。这种情况正如同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所说的:“小学不知道幼儿园干了些什么,初中不知道小学干了些什么,高中不知道初中干了些什么;反过来说,幼儿园不知道小学要干什么,要求幼儿园作好什么准备,小学不知道初中要干些什么,要求小学作好准备,初中不知道高中要干什么,要求初中作好1准备:这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情况是不能许可的。”有了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想办法解决问题。针对初高中语文教学出现的种种“断裂”情况,教育界已经进行了积极的改革探索。比如学校设立初高中语文学段衔接班,社会办学力量开办初高中作文衔接假期班,专家学者从专业的角度与高度研究初高中语文教学衔接策略等。但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所取得的实效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一是因为社会各界对语文学科的重视不够,认为母语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无需多费精力学习,更不承认衔接教学的必要性。二是语文学段衔接教学本身教学内容的范畴不明,当然这是由语文学科博大精深的特性决定的,往往衔接教学费时费力,收效却不明显。三是主客观条件都不允许。专家学者研究的初高中语文学段衔接策略,难以在应试仍是教学最大目的的实际教学活动中推广实验,只能有理论上的借鉴意义。学校要完成规定的语文教学任务量本来就已经很大,再加上衔接班的教学,无论在财力、物力、人力、精力等方面均不允许。即便以上条件都可以满足,整日忙于数、理、化、英的高中学生又怎么会有时间顾及初高中语文的衔接呢?综上所述,初高中语文,尤其是文言文教学的学段衔接问题颇多,而且解决的效果不容乐观。但正是由于问题很多又解决不利,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问题才更有研究1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70-271\n的价值,希望能对基础教育的层次性、连续性和系统性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借鉴作用。\n一、文言文的定义及特点(一)文言文的定义文言文教学作为初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定义和学习范围需要加以明确。《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文言下的定义是:“‘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文言文是指“用文言写的文章”,即古代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之作。第一个“文”为书面语之意;“言”为表达、记述之意。“文言”即书面语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白话)”而言的。后一个“文”,是文章的意思。正如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的序论中所指出的:文言和白话是古代汉语书面语的两个基本系统。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2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初高中教材中的文言文主要是上自先秦,下至明清的名篇节选,都是一些文质兼美,文法精深的典范之作。《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中并没有对文言文下个规范的定义,似乎这是个约定俗成的范畴。《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只是将文言文与3古代诗词并称,提出“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的要求。文言是有着久远历史的经过几千年发展演变,趋于稳定成熟的一种古代书面语言。历经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唐宋散文,明清八股等文学样式,文言文的文学体裁复杂多样,技巧章法灵活多变,思想内涵丰富多彩。(二)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言简意赅,深奥艰涩。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是当时文学最高成就的集中体现,词汇生僻难懂,词性复杂,比如:林嗣环的《口技》一文中有“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的句子,其中“许”读作“hǔ”音,为象声词。又如:荀子的《劝学》一课中有“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语句,其中“假”为形容词活用为副词,“凭借”义;“水”为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再如:《愚公移山》中的“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中的“曾”字,意思为“竟然、居然、简直”,副词词性,表意外。语句艰深晦涩,句式多变。除了现代汉语仍然使用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还有倒装句中的特殊形式,如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此外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如“无以”,即“没有用来„„的办法”;“如„„何”,即“对„„怎2王力.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1981.13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19\n么办”;“所以”,有“用来„„的”,“„„的原因”,“„„的方法”三个常用意思;等等。这些文言文中常用的固定句式,在标准的现代汉语中几乎都不再使用。文法精准巧妙,工于布局。比如《孟子》善用譬喻长于辩论,循循诱导层层深入;苏轼的《赤壁赋》铺陈写志,借景抒情,说理通透。虽然华章溢彩,但是因为距离现今年代久远,语言用法与语言环境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阅读学习起来依然具有极大的难度,尤其是先秦诸子的作品,比较令人费解,比如《论语》,言简意赅,字字玑珠,语词精妙,意蕴丰厚,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需要有较深厚的文言文修养和阅读功底的人才能理解、领会。再如《庄子》,结构奇特,汪洋恣肆,变化无端,迷茫恍惚,句式复杂,词汇丰富,多用不规则押韵的手法,极富表现力,具有创造性。文言文是民族文化精粹的浓缩,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古代文学作品的典范。汉字以象形文字为起源,它的发展过程是中华文化发展历程的缩影,是当时社会状况的反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文言文大都文质兼美,凝练典范,善用修辞,妙然天成,具有高度的文学艺术品位。二、文言文教学的历史沿革文言文教学作为我国古代教育的唯一方式,历经几千年的实践磨砺与调整,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宝贵经验,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诵读法、串讲法、句读法、评点法等,至今仍有极大的学习、借鉴意义。比如宋代理学大家朱熹就提倡“熟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净空法师南怀瑾先生也认为学习文言文并不难,只要读熟、理解透五十篇文言文,就有能力看《四库全书》了;郭沫若先生也认为学习文言文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就是多读多诵。虽然沿用了几千年的文言文遭遇了清朝末年废除主要以“四书五经”为考查内容的八股取士制度,“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创了白话文的先河,但文言文仍然继续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与白话文并存。虽然在文言文教学内容比重、难度、教与学的方法方面存在较多争议,历次教学改革也对此做出过相应的调整,但文言文作为语文基础教学的重头戏的地位,始终没有动摇。现按照时间顺序,对新文化运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情况作简要的介绍。(一)新文化运动前后的文言文教学清末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后,建立新式学堂,语文教学仍然是文言文占统治地位,所使用的教材大多为著名学者编修的官办教材,选文内容复杂,难度很大,如吴增祺于1908年编修的《中学国文教科书》,谢无量于1915年编修的《国文教本评注》。“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教育崭新的一页篇章,尤其是白话文运动给语文\n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谢象贤在《语文教育学》一书中提到的:“在此之前的中小学国文教科书全选文言文,内容陈旧,言文不一致,脱离现实生活,儿童学习、4难以入门。”以胡适、鲁迅、陈独秀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文人对早已脱离人们日常生活实际的文言文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和抵制,称其为“死语言”。《新青年》杂志成为他们高举“德先生,赛先生”的旗帜与文言文作战的阵地。胡适曾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首倡白话文,并且创作了一系列白话作品,汇编为《尝试集》。鲁迅也以文笔为矛刺向文言文的心脏,将“四书五经”批得体无完肤,并于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成为倡导白话的一员干将。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明确指出文言文的弊病:“我国文字之难习,言文之异实为其主因。方为文之际,初则搜索材料,编次先后,其所思考固与口说一致,然欲笔之于纸,则须译为文5言,于是手之所写非即心之所思。”(二)“五四”后至建国前的文言文教学1922年第八届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组织的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修订了《中小学各科课程纲要》,限定、规范中小学各科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内容。其中由吴研因起草,黎锦熙、沈颐根修正的《小学国语课程纲要》,只在六年级的读文教学中安排了少量的文言诗文,其余都是白话教学;叶绍均起草的《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对中学语文教材的白话文和文言文的比重做了比较细致的划分;由胡适起草的《高级中学公共必修的国语课程纲要》表明,“高中阶段并不是文言文教学独霸天下,语体文已经敲开了长期以来对它封闭着的大门”。此时的初文言文教学只在小学六年级有少量诗歌和文言文,初中二年级白话文和文言文各占一半,初中三年级文言文占一多半,高中阶段基本上都是文言文。商务印书馆1922年出版的顾颉刚和叶绍钧主编的六册装教科书《国语教科书》就是这个时期的一部优秀教材,充分反映了当时学制和课程的要求。有的教材将文言文和白话文编写成两套教材,甚至还规定了《诸子文粹》、《四书》、《古史家文粹》、《史通》等位必读书目,此外还得熟读王安石、欧阳修、韩愈、苏轼、朱熹等人的作品。以1940年颁布的《修正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养成了解一般文言文之能力”,并规定了初中阶段文言文的比例逐年上升。夏丐尊、叶绍钧主编的《国文百八课》中文言文占了60%的比例,较为合理地反映了当时文言文教学的状况。当时晋察冀边区和陕甘宁边区主编的教材,文言文只占极小的比例。(三)建国后的文言文教学1956年的《初级中学文学教学大纲》具有浓厚的政治倾向,1963年政治思想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语文教学工作也深受其害,教学大纲具有浓重的说教色彩,《全日制4谢象贤.语文教育学.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965叶圣陶.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1919\n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没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提出任何要求,却要求高中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且此时的文言文教学几乎不成体系。1978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中涉及到了文言文教学,但不成体系,没有规模,但能从学习规律角度审视文言文教学,应该说是个极大的进步与突破。1980年实施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明确提出中学生要“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对文言文教学来说是一次很大的跨越,确立了文言文的地位。1996年的教学大纲首次提出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口号,2000年教学大纲对诵读和积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文言文教学要注重诵读、积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四)《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的文言文教学2001年颁布实施的《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对初高中的语文教学起到了指导、规范的作用。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不再以知识教学为主要内容,改变了过去的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要求“阅读浅议6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不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做考察要求。三、现阶段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及分析为了了解高一学生在文言文学习方面的真实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与学习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以便分析问题的成因,研究对策,找到既在教育理论上有科学根据,又能切合实际情况,用于实验推广的有效方法。本人设计了一份名为“高一学生文言文学习衔接情况的问卷调查表”,问卷共设置了十三个问题,分别从文言文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课外阅读,背诵篇目的数量,学习效果等角度考察现状,分析问题。调查对象为吉林省桦甸市第一中学(县级二类高中)2010年入学的,高一年段三个不同语文教师授课的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140份,收回有效问卷127份,有效率为90.7%,经过认真地分析、统计数据,整理出调查结果并做了详尽的分析。另外,本人还对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一线语文教师做了访谈,主要是为了从教师教学角度了解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情况,找出问题的症结,以便对症下药,得到真正有效的改善措施,对未来的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有所帮助。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n(一)问卷调查分析为了便于对试卷做较为直观的分析,现将这十三个问题归类研究,详细整理分析如下。原问卷调查表见附录。1.与初中相比,现在你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什么变化?A.更有兴趣B.同初中一样C.兴趣减弱45.6%35.4%19%3.你觉得现在学习文言文的压力大吗?A.很大B.一般C.不大56.3%23.6%20.1%1.学习兴趣及压力方面学生由初中刚刚升入高中新的环境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很多方面都是新鲜有趣的,大都想把这个崭新的开始作为进步的新起点,因而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比初中浓厚了。而且高中学习文言文的内容要比初中充实、丰富、新奇,方法比初中要灵活、复杂,使学生真正感觉学到了知识,丰富了见识,夯实了基础,抱着这种心态的学生占45.6%。但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初中就对文言文没有兴趣,不喜欢联想、记忆比较复杂的词汇、句式和文学常识,更不愿意背诵篇幅较多较长的文段,因而到高中后面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学习内容,望而却步,兴趣减弱,这部分学生占调查总数的19%。而对高中文言文学习的态度没什么变化的学生大都是对其缺乏热情,不感兴趣,学习目的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学生占受调查人数的35.4%,是个不下的比重,这要求教育者,研究者,都要反省文言文教学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原因何在,是教学内容方面过于繁杂,是教学方法过于呆板,还是教学手段过于落后。2.你适应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吗?A.非常适应B.比较适应C.不太适应26.5%36.7%36.8%11.你觉得现在教师在文言文授课过程中,书本以外的文学、文化知识扩展得多吗?A.很多B.一般C.很少53.5%29.9%16.6%\n7.你在学习文言文的词汇、语法方面,会感觉难度很大吗?A.很大B.还可以C.不大43.8%31.3%24.9%2.教学方法及内容方面切实来讲,尽管素质教育的大旗已经飘扬了多年,但高中教学的主要目地还是应对高考,因为中国的教育体制就是如此,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高考是选拔人才的最为直接、有效、重要的途径。一个学校能否在高考中取胜,也是上级单位和当地百姓对其办学质量高下的非常重要的评价标准。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就曾在许多场合下讲过,初中教育可以是素质教育,培养、锻炼学生的各种特长与能力,但高中教育目的就有一个,就是抓升学率。只有让投奔他们学校去的学生们考上理想的大学,才不至于耽误学生的发展,才对得起家乡的父老乡亲,作为盘锦市教育局长的魏书生就是以这样的教育教学观指导基础教学的,并已经得到全国各地学校的认可和借鉴、推广。相对于初中,高中教材中文言文所占的比重加大了很多,而且上至先秦诸子,下到明清散文,篇幅增多,内容庞杂,语言凝练,技法纯熟,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语文学习中的一大难点。并且迫于高考的压力,高中语文教师讲授文言文的方法大多以串讲大意,细析字词,详解句法为主,对于课文所蕴含的文学、文化方面的内容就很少涉及,甚至一点不提,这与初中阶段以背诵为主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大相径庭。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对于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应和不太适应的学生人数占受调查人数的73.5%,这就表明对于高中语文教师的授课方式,有相当多的学生感觉不太满意。这就急需教育工作者反思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否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被大多数的学生接受,有益于学生的智力与德育的发展。另外,在教学内容方面,学生对于本就十分有限的课外知识延展性教学仍然感觉太多,这部分人数占了一半以上,说明学生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不牢固,知识不丰富,高中老师课上拓展一点学生就认为很多,因为对他们来讲都是陌生的。而且也有一些学生认为教师在文言文授课过程中,对书本以外的文学、文化知识扩展得不够充分,说明高中文言文教学对于偏重于“言”,对于“文”的重视还不够,满足不了那些对文言文有一定基础的学生的要求。那么,高中语文教师在课上要讲哪些知识,讲多少,怎么讲,都是值得大家深刻思考的。再者,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文言文的词汇和语法是学习的难点,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接触的文言文太少,没有形成一定的语感,对许多本可以借语感来意会,理解的词汇都很陌生,死记硬背单个的字词,效果非常不好,甚至教师讲解多次还是没有\n印象。这也给初高中语文教师提了个醒,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单纯的题海战术,强记词汇和语法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形成并没有多大帮助,有实效的还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让学生读文言文有种“水到渠成”的顺畅感,不滞不涩。4.你上文言文课前预习课文吗?A.从不预习B.偶尔读一遍C.认真预习31.9%41.7%26.4%5.你上文言文课时主动思考并尝试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吗?A.经常B.偶尔C.从不45.2%32.1%22.7%6.你学习文言文遇到不懂的词语时,经常主动查工具书解决吗?A.经常B.偶尔C.从不35.8%51.1%13.1%12.你经常做笔记,整理文言文知识吗?A.经常B.偶尔C.从不47.6%35.5%16.9%3.学习方法方面问卷显示,高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不得当,课前不认真预习课文的占到73.6%,其中从不预习的竟然达到了31.9%!对于语文学科来讲,尤其是高中文言文,都是些篇幅较长、内容较为复杂深刻的作品,这些作品能够经得住时光的筛淘,其文法、内涵方面一定是高深莫测,更需要反复阅读、品味、琢磨。高一学生的这种课前不预习的不良学习习惯,由来已久,可以说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都用在了学习数学、物理、化学、英语上,主副学科的比例失调,“主科不主,副科不副”,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高一学生虽然刚进高中,但他们在心理上已经与初中时有了极大的改变,不再像以前那样爱在人前表现自己,显露自己的态度,性格趋向沉稳、内敛、成熟,自尊心强,怕在人前丢脸。因此,高中课堂不再像初中那样有学生争抢答题的热闹场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积极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相反,高中的学习更需要有探讨,有争鸣,要求学生更谨慎、更全面、更深刻地思考问题。但是从调查问卷显示的结果看来,课上能够积极配合教师,主动求知的人数仅占了45.2%,其余的学生都习惯于做沉默的大多数,处于被动的位置,没能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高中语文学习离不开工具书,尤其是文言文学习。文言是古老的语言,距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就是一部语言发展史。现代人学习文言文,词汇\n是个大难题,所以就一定离不开工具书的使用。调查结果表明不经常主动查阅工具书理解文言文的学生有64.2%,究其原因,还是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不好,为学不认真、不踏实,就等着教师讲课时一一讲解。如此恶性循环,语文教师怕学生听不懂课,就愈发地细致讲解;学生因为知道语文老师会细致讲解文言文,就懈怠、懒惰,等着被动灌输。语文词汇方面的知识比较零散,需要时常做笔记加以整理归纳,尤其是高中文言文教学,教师会补充许多课本以外的知识,需要记忆归纳。但竟然有52.4%的学生不能经常记笔记,可见其学习态度并不端正。10.你能将所学的文言文知识与阅读、作文联系在一起吗?A.经常能B.偶尔能C.几乎不能22.4%48.3%29.3%13.你觉得你的文言文学习效率高吗?A.很高B.一般C.很低25.9%61.5%12.6%4.知识迁移与效率方面学以致用,学习不是片面、机械的过程,而是要将所学的知识合理迁移、运用。文言是白话的源头,不仅在字源、词源上,许多历史文化典故、为人处世道理、为家治国方略,都是先人用文言记录传播的。学习文言文,不只是掌握字词、句法,更要将其与为文、做人紧密联系到一起,丰富自己的学识,提高自己的素养。比如,一个很好的实践方法就是将所学的文言文知识与阅读、作文联系到一起,学有所用,既能有效提高阅读、写作的能力,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据。可将文言文中描绘的优美景致,提及的人物经历,反映的人事道理,运用的表现手法,都化用、借鉴到自己的文章中,模仿一流的文学家的手笔,就不愁写不出好文章!如果能合理运用,长期坚持,不仅文言文的学习效率会高,语文学科的其他方面,甚至是其他相关学科都会大受裨益的。但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表明,学生做得极其不好,仅有20%多的学生在这方面比较自信、满意。8.你经常朗读、背诵课内学习的文言文吗?A.经常主动练习B.教师要求才读、背C.几乎不读、不背40.3%42.6%17.1%9.你经常读课外的文言文作品吗?A.经常B.偶尔C.从不\n19.6%43.3%37.1%5.课内外阅读方面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依赖于语感,语感的形成只能靠阅读。但问卷结果显示高一学生的课内外文言文阅读量实在太小,能经常主动朗读、背诵课内文言文的仅有40.3%,能经常阅读课外文言文作品的仅有19.6%,其他绝大多数学生对待文言文阅读的态度都是被动的,还有很多学生甚至几乎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尤其是课外文言文阅读,竟然有37.1%的学生从没读过!那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都是如何实现的呢?国粹“四大名著”又有几个学生能读过全文呢?这再次给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甚至是全社会的人文教育者敲响了警钟:谁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怎样培养;阅读习惯的培养是家长的责任,是教师的责任,还是全社会的责任;怎样有效地提高公众的阅读能力,增强阅读水平,进行终身阅读„„(二)教师访谈归纳再有,关于一线教师对待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的态度和做法的调查,我采用的是谈话咨询法,且谈话对象大都为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他们对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材跨度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1.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目标差异大。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目标为提高学生学习阅读和理解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帮助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文。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目标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7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初高中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差异主要反映在高中比较重视文言词汇和语法的掌握,而初中这部分知识只要求了解。2.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差异大。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简单,教师以串讲大意的方法和诵读法为主,个别介绍一些常见实词虚词的含义,数量极有有限,不能有效地为高中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这样的方法与高中以词汇、语法、文法、义理为主的教学内容不相适应,满足不了教学需求。3.初高中教材跨度大。初中文言文多以短篇寓言、魏晋笔记为主,内容浅显、篇幅短小,意义简明,易于理解记忆。高中文言文教材篇幅长、难度大、义理深,而且7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19\n考试只考查课内背诵默写,文言文赏析是课外内容,这样高中若像初中那样只注重背诵默写,不夯实文言功底,是绝对行不通的。总之,这篇“高一学生文言文学习衔接情况的问卷调查表”和教师访谈结果,反映了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诸多方面的问题,可见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的必要性。发现问题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衔接”是什么,怎么“衔接”,是下文要集中解决的问题。四、初高中文言文教学学段“断裂”的表现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了初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诸多问题,比如受到教材内容、教学方式、考试机制及教师自身水平的制约,初中文言文教学主要是语段的背诵、默写,对文章整体性的大致评价,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大都是注重字词句的微观分析,强调文段的翻译,两者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大相径庭,这就是初高中学段教学衔接“断裂”的表现。教学“断裂”是指那些在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由于课程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学习心理及习惯等方面的衔接不利所导致的学习效果不高,教师教学困难的状况,主要表现为学段衔接的整体性、连贯性、层次性和有序性方面状况不佳,出现各顾各的局面。如果这种不良的教学状况未加改善,长此以往,必将形成初高中教学的恶性循环,不利于基础教育制度的优化,教学质量的提高。初高中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比较复杂,有难度的一个方面,它的“断裂”也表现在许多方面,下文将运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学段“断裂”现象,从课标层面、教材层面、教学层面、考试方面、学生生理心理层面、社会人为方面加以研究。(一)初高中课标层面的比较分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导向,教材编写工作和教学活动均以之为准绳。两个标准的指向、要求不同,相应的,就造成了初高中教学实际的各个方面的差异,从而加深了初高中语文的“鸿沟”,使得学生一入高中后学习语文的压力很大,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关于初高中文言文学段衔接的“鸿沟”,差异主要是体现在以下方面。1.关于语文素养的培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表明“普通高8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这句话直接点明了初高中教育的关系是彼此紧密联系,共同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存在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9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初中阶段着力于语文素养由无到有的培养;“高中语文课程8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13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n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10定基础”,高中阶段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教育,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具体到语文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难度加大了许多。由此可见,提高语文素养既是语文课程的出发点,又是其终极目标。而且,高中语文课程改变以往以知识教学为主的片面观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几个方面来构建语文课程,使之更趋于合理,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健康地发展。2.关于阅读的要求。初中阶段在阅读方面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11易文言文。”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则加大了阅读的难度“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12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高中对于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13举一反三。”从所摘录的对比材料中可见,高中进一步提高了对阅读的难度要求,并且提出了对阅读方法的各种细化的要求,这较初中来讲是个不小的跨越。高中阶段还提倡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14力”,也就是提倡对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并且“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15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当然这些对阅读的要求本身就涵盖了对文言文的要求,高中阶段更加重视的就是对文言词汇、句式和义理的理解与记忆。3.关于课外阅读的要求。初中阶段要求阅读不少于400万字的课外读物,高中阶16段明确提及“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显然,高中课程标准虽然没有规定课外文学名著的篇目和限定数量,但在附录部分的17诵读篇目中提出了诵读先秦散文,“如荀子《劝学》、庄子《逍遥游》等”,还明确指社,2001.110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13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12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1813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1814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1815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1816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1917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36\n出要重视唐宋散文,“如韩愈的《师说》、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等”18的建议,可见高中阶段在课外读物方面,文言文应该占有一定的比重。而初中对此要求就很低,附录中的“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中几乎就没有关于文言文课外阅读的建议,除了长篇文学名著建议阅读吴承恩的《西游记》、施耐庵的《水浒》之外。并且这只是初高中课程标准的一种建设性意见,到底实际中学生读没读课外读物,包括多少文言文,教师在课内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对课外阅读有无监督、指导,发挥了多大的作用等等,都无从定性、定量。可见初高中文言文教学不仅在课内阅读的数量和难度上有很大的“断裂”,在课外阅读的数量的多少、阅读面的宽窄上,也形成了一条“鸿沟”,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质量。(二)初高中教材层面的比较分析课程标准是教科书编写的指标与准绳,它规范着教科书编写的目的、体例、内容、方式、难度等等。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与要求,众多出版社、高校、专家、学者齐心协力,编写出各有特色的多套教材,其中质量比较高、影响比较大的有人教版、语文版、粤教版、鲁教版、上海版等诸多版本,下面以人教版初高中语文教材为例,谈谈初高中教材在编写体例方面的差异。因为同一出版社编写、出版的两套基础教育阶段的教材,在编写理念、编排方式、编写体例、知识内容衔接契合方面应该具有更好的联系性、连贯性、层次性、衔接性。以这两套教材为研究对象,比研究初高中不同版本的教材,更能有利于研究工作的细致化,深刻化。1.初中教材分析。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分七、八、九年级的上、下册共六本教科书,文言文选篇大都分布在阅读单元中。七年级上册的文言文分别作为一、二、四、五单元的末篇,从属于不同的单元主题之中,依次可概括为“童年逸闻”、“理想信念”、“自然现象”、“人伦情怀”。编者这样编排可谓用心良苦,匠心独运:一是单元教学前都有阅读指导,提示阅读重点,给出学习方法,教授阅读技巧。课文前的阅读提点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二是为放在单元末的文言文做了个很好的情感与知识的铺垫,使学生易于接受,不至于产生畏难情绪;三是文言文的知识便于理解,难度很低,都是篇幅较小的笔记、语录、小品文、寓言等,意趣盎然,丰富精炼。七年级下册也采用相同的体例,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初一生活。从八年级上册开始,五、六两个阅读单元均以文言文为主,古代诗歌为辅。由七年级将现代文与文言文混编到单元式集中编排,已经实现了年级之间文言文教材的平稳过渡,逐渐加大了文言文教学的力度。并且,文言文的篇幅越来越长,生僻词语越来越多,文章内容和义理也越来越复杂,随着年级的升高,课后题目逐渐增多数量,加大难度,背诵的篇目也越来越多。2.高中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分为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本文仅以必修部分为研究对象,重点看其编排体例上的特点,与初中教科书的差异和不连接,不契18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36\n合之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部分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四个部分,其中阅读鉴赏为主要内容,并分为若干个以体裁划分的单元,一般三四篇文言文选文构成一个单元,编排结构严谨。文言文选篇都是历经几千年流传,筛选的精华篇章,无论是在语言上,还是在文学上,都堪称典范之作。高中文言文从先秦的《左传》、《战国策》到《孟子》、《荀子》、《庄子》,到两汉时期的《史记》选篇、贾谊的《过秦论》、班固的《苏武传》,再到两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更有唐宋散文名篇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韩愈的《师说》、王勃的《滕王阁序》„„都是文言文历史长河中的朵朵浪花。每个文言文单元前都有单元简介,主要是对本单元的体裁、出处、作品内涵、学习方法、重点内容等做了简要的提示,有利于学生预习自学,简明扼要。课后的“研讨与练习”部分,既有关于课文内容、课文主旨,对课文艺术手法理解的题目;又有对本课、已经学过的课文中的某些字词的理解、对比;还有对课文中的形象的归类、拓展;也有根据课文内容写短文锻炼文笔的题目。梳理探究部分主要是对语文知识的爬梳、整理,必修的梳理探究专题有汉字起源、对联概述、新鲜词汇、成语溯源、修辞用法、姓名文化、交际语言、个性解读文本、逻辑知识、文学知识、影视文化、语文学习自评等内容。必修五的梳理探究部分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有趣的语言翻译。分别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做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对天文地理、纪年纪时、姓名字号、礼仪制度等做了简要介绍归类。名著导读介绍中外名著,包括背景介绍、作品导读、思考探究几个方面的内容,对学生课外阅读名著提供了指导、帮助。必修一、三、五分别介绍了《论语》、《红楼梦》、《三国演义》的作品背景、故事梗概、人物简介、阅读方法、作品意义等,更在思考与探究部分牵引课内外的各种知识,援引历代的文学评论作为学生理解著作的切入点,促进学生思考。选文后面的方框内有节选的历代名家对文选的评注,从不同侧面评论人物、寄予褒贬,也提供了学习研究的不同角度,这是初中教科书所不具备的。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可见,人教版初中文言文的课文编排较为分散、松散,给学生一个学习适应的过程。高中文言文在初中奠定的基础上,课文编排体例上,更加紧凑、集中、规范。而且,文言文选文的范围逐渐扩大,内容丰富充实,所选文章兼顾文学、历史、思想等各个方面,初步呈现了我国古代文学的概貌,更加有利于学生对祖国文化的学习、继承和发扬。选文后的题目也更加深难、繁复,不仅涉及到字词的理解、记忆,还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有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如必修三中的《寡人之于国也》一课的课后第三题: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汚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试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对孟子的论述加以评析。这道题要求学生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上,从当今社会的政治、\n经济形势入手,可以联系时政、谈谈个人对孟子的论述的评价,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又如必修四中《张衡传》的课后第三题:郭沫若曾评价张衡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课外搜集资料,联系课文,以‘我看张衡’为题,在班里做一个三分钟演讲。用郭沫若的评论作为研究的指向,让学生增广眼界,广集材料,完成一次三分钟的主题演讲。这个题目可谓是“一锅烩”,将课内所学内容的精要部分与课外文学、文化知识,与作文、演讲的形式汇集于一起,对于学生写作、表达水平的锻炼与提高极有好处,考查的内容全面而丰富。像这种包蕴面极广、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综合题型,初中语文教材中很少看到,因为对于初中生来说,实在难度很大,需要有一个能力提高的过程,因此,直到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才出现这样的内容。再有必修五中《滕王阁序》的课后第三题:《滕王阁序》和《兰亭集序》都是序文,试比较它们思想内容的异同,谈谈你的体会。将文言文阅读的触角伸展到了比较文学的领域,可见高中语文正在为大学中文各专业做铺垫,比较阅读是较快发现文本精髓的一种方式,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表明高中学生在文学阅读方法上已经较初中有了极为明显的进步。而且,初中教材中没有类似于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的内容,没有对文言文的知识点和课外名著的辅导性阅读,因为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有限,文言文的课外阅读量几乎为零,从这两个角度也可以清楚地看到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巨大差异,之间存在着跳脱处、断裂处。(三)初高中教学层面的比较分析如今的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重“言”轻“文”的不良现象,教师都以高考题型为授课准绳,加强对文言文字、词、句的翻译理解,忽略了对其文学内涵的丰富性和人文性,将最佳的教育资源扔在一边,真正是舍本而逐末。文言文的精髓不是生动、形象的字词,而是深沉厚重、发人深省的义理,任何一种厚此薄彼的做法都是有害的,不仅是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更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初中语文教学偏重于“言”的教学,教师大都采用教示范读课文、示范字音,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意的教学方法,至于文言文的翻译,多采用的是串讲大意,重点记忆书下注释的做法,囫囵吞枣式的理解课文之后,主要功夫都用在了反复背诵课文上,而且是没有理解课文内涵的死记硬背。课文中生僻的字词,特殊的句式,教师基本都不做分析,学生除了记忆的书下注释外,对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文言实词的用法都不甚了解;至于文言句式,比如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中的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等,更是一窍不通。这些高中都要熟练掌握的文言文基本知识很多初中教材都出现过,但是教师没有加以讲授、分析。学生越是不理解文言文的精妙高深所在,越是对其没有兴趣,也就越学不好,整天摇头晃脑地强记“之乎者也”,学生难免会出现厌学、弃学的情绪。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比较活跃,具体来说依照学生文言文基础的参差状况,可灵活采用串讲法、诵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n体”的教学方式。值得一提的是,今人多提倡古人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很少有人研究适合于如今教学现状的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张志公先生曾说“前人的经验值得重视,但完全照搬19前人留下的家当还是不行的。”郑国民先生也认为:“在继承传统教学法的同时,应当借鉴现代的教学理论,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不要一提到文言文教学,就凭直觉认为非得用传统的方法,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同时,也不能生搬硬套现代教学理论,而20轻率地抛弃行之有效的传统教学法。”至于什么是现代的教学方法,言说不一,本人的评判标准就是合理运用必需的录音、视频工具,恰到好处地实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使课堂的气氛既能够活跃、宽松又有理性的思考,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感悟,至于具体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教无定法,每个人的教学设想和教学风格都是不一样的。(四)初高中考试方面的比较分析关于初高中文言文考试方面的比较分析,将以“吉林省2010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和“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课标全国卷1)”为比较参照的对象,以下简称“中考卷”和“高考卷”。中考卷的文言文阅读题为《论语(节选)》,在给出部分词语注释的基础上,让考生回答9—15几个题目,分别考查《论语》一书的文学常识,加点实词的含义,翻译语句,理解原文语句与上下文的关系,名句对我们的启示,谈对某个话题的理解与得到的启示。所选的文章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论语(节选)》,且节选的内容既有课内的又有课外的,但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难度较小易于理解的。题目大都是记忆、理解型的,贴近原文,难度较小。虽然最后一道题说选文内容与学习有关,选择感触最深的写出你的启示,但这个题还是在让学生结合某句话的含义,联系自己的实际谈理解,并没有走出理解文句大致含义的圈子,故而对学生文言文水平的要求还是不算高的。高考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是课外内容的节选,文中有些官职名和实词不太常见,超出了课内范围。四个题目分别考查文言词汇,对部分语句的理解和翻译。相对于中考试卷来讲,无论是在长度、难度、考查题目的类型与难易度还讲,都有着极大的差别,因此说初高中考试方面的差异性还是很大的,初中题目过于简单,高中题目很有难度,两者“断层”明显。(五)初高中学生生理、心理层面的比较分析初中阶段学生的一般年龄段为十二三岁到十五六岁,这个阶段正是身体迅速生长发育、渐趋成熟,而心智虽然也在发展,但相对落后于身体的生长速度的时候。初中阶段的学生智力水平已经很高,只是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完善,控制力弱,心理不成熟、19张志公.张志公自选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7820郑国民.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2\n极易冲动、偏激,情绪波动大,抗挫折能力较差,这种由于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而带来的种种问题,都鲜明地体现在了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初中生活中。表现在文言文学习上的,就是对不易理解的文言文兴趣不浓,不爱学习绘景言情的文章和说理性强的文章,嫌这样的文章枯燥无味,比较喜欢情节丰富曲折的文言小说,但是兴趣难以持久,自控能力差,不知矫正自己的错误学习方法。再有就是对经常死记硬背数量众多的课文产生厌烦心理,学习上很被动。相对而言,高中学生比较理性,能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或者是老师、同学的点醒,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方法有误,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是高中生自尊心和反抗性较强,一旦教师把握不好监督、促进学生学习的方式方法,很可能会适得其反,不仅没能转化其负面的情绪与做法,反而师生关系僵化,形成矛盾,会影响其学业。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高中生一般都能认识到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只是与初中的学习习惯、知识基础、领悟能力有很大关系,学习的效果可能会有高下之分,但若得到教师的不断关心、鼓励、指点,文言文学习的效率会大大提高。五、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的理论初高中衔接理论缘起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这句话“普通高中21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衔接”的理念。所谓“衔接”,就是使两个部分“连接”“互通”“勾连”“接轨”“融合”,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就意味着通过一定的方法,使得初高中的文言文教学达到彼此互通、接轨、融合的地步,使初高中文言文教学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有层次性、递进性、有序性、整体性,和谐统一。关于“衔接”教学的理论依据,应该从如下方面着眼。(一)系统论亚里斯多德曾提出过“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说法,系统论的创始人贝朗塔菲也说:“系统的定义可以确认为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22的总体。”系统论为研究语文教学揭示出本质性的规律,使各个学段实现资源最优化,效率最大化。曹明海教授的一段话可以清晰地概括出系统论对于语文教学的作用:“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要求我们运用的系统分析方法,是从整体中把握部分、从系统中把握要素的一条全新的途径——从整体到部分,再从部分到整体,剖视整体与部分、部分与整体的内在联系和有机性。这种整体性原则在语文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处处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以语文教学过程来说,作为一个系统,它体现着一个构成要素——主体(学生和教师)、客体(教材与内容)、手段(方法与条件)之间的相互联系、21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1322转引自曹明海.语文教育智慧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169\n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有机统一性。只有使这三者优化协同地发挥作用,才能使教学过程优化整体效能,其手段的选择,必须受主体与客体的制约,否则就破坏了整体性,23教学效果也就不会好。”(二)认知论著名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规律是:感觉运动阶段(0-2岁),前运演阶段(2-7岁),具体运演阶段(7-12岁),形式运演阶段(12-15岁),不同的生命阶段出现的顺序不变,都有独特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能够做与之相适应的各种行为,且前面的阶段是后面阶段的基础,逐渐为后面的阶段所取代。因此,以认知论的观点看待初高中学段衔接问题,可以从学生的年龄角度出发,了解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处于哪种认知状态下,具有怎样的心理。比如,初中学生一般属于形式运演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基本具备了解决各种文体的判断、推理能力,可以用抽象思维来理解事物,用逻辑规则来理性判断是非。那么,应该说初中学生早就具备了学习文言文的头脑和智慧,如果在后天的学习中没有体现出来,只能归咎于教师的教授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或态度有误,没能使学生发挥出天分来。进入高中面对更为复杂的学习内容和环境,会更加剧这种不良状态,因此,只有找到合理解决初高中学段衔接的方法,才能彻底解决问题,不至于埋没了学生的天分。(三)心理学初高中阶段的学生都是处于身体渐趋成熟,而心智发展略缓于身体发展的状态,表现为幼稚与成熟并存,独立与依赖并存,自觉与冲动并存的性格特征。学生的思想比较片面、偏激,承受挫折打击的能力差,渴望别人的关心理解,渴望得到成人般的尊重与信赖,喜欢自我表现,喜欢挑战,但耐力不足,意志力不够坚强,难以持久。从初中步入高中,在学习、交往等方面会承受更大的压力,怎样发挥性格的优势,避免劣势,以尽快地适应高中繁忙的学习生活,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开朗乐观的性格,都是需要教师的良好引导,实现顺利衔接的。六、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对策前文已经结合调查问卷分析了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断裂”表现及成因,并且试图从系统论、认知论和心理学等方面找到衔接的理论依据。下面简要谈谈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对策,并写了一篇衔接教学的教学设计。(一)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方法概述23曹明海.语文教育智慧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166,63\n1.教学目标的衔接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的语文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终身发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白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要为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24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应有的作用。”初高中教学就是要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上下功夫,提高学生的识字、阅读、写作、口语等各方面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道德涵养起到一定的作用。2.教材的衔接从教材编写的角度来看,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教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知识的媒介物。“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要求教科书的编写要给学生自学的机会,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辅导自学的和促进学生思考的提示性内容,这样既可以减轻语文教师的备课量,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拉近编者、教材、教师、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再者,教科书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文学、文化常识,以丰富学生的见闻,拓宽学生的视野,发挥教材的人文特色。比如可以介绍某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摘录某些片段,简要介绍某些文化知识,只要给教师和学生一个阅读的方向,其余的可以供师生自己挑选、丰富,使略显单调的语文教材更加具有浓厚的文学趣味和文化色彩。从教材文本的角度来看,文言文作为一种沿用了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增加学生知识,塑造学生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像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老师25说的“文言文还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那么,做好文言文的衔接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格外重要。首先要讲清楚学好文言文对于促进现代文阅读和写作水平的重要性;其次可以将教材中涉及到的字词、典故等以生动形象的故事性语言描述出来,增加课堂的精彩性和丰富性;再次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可以从现代汉语的语言知识入手进行比较分析,反过来体会、理解文言文的字词、语法等内容,增强理解的效果。积累文言词汇、语法知识是做好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的基础工作,只有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夯实字词、语法的根基,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意,鉴赏文章。但是,如果仅仅局限于字词、语法的精析精练的教学,就是极其肤浅的。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象征,只有语言与文化并重,才能深入、完整地理解文本。学习文言文,不能单纯地“就文解文”,一定要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解读文本,通过了解作者的身世、性格、经历、志趣、思想以及作者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年代来考察作品的内容。只有通过更深入地了解作者身处的环境和丰富的内心,才能更透彻地理解作品。24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21325刘国正.文言文教学的思想教育意义.语文月刊,1997.10\n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编写原则是将我国古代每个时期优秀的且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展现给学生,让他们从中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博大、深刻精彩。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应该根据教材编写的这个特点,对古代文学的发展概况、每个历史时期文学发展的重要特征加以简介,这样,就做到了与教材的“点面”互补,增进学生对古代文学历史的了解,促进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加强诵读教学也是初高中文言文衔接教学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我国古代学者就非常重视诵读的作用,如唐代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于百家之篇”的做法,宋代朱熹熟读成诵的观点等。诵读教学是有效感知文本,培养语感的方法,自读、齐读、范读、朗读、默读、泛读、精读、配乐朗读等,都可以尝试。3.教学方法的衔接教学方法受制于教材的编写体例、教材内容、考查方式与内容、教师自身水平、学生素质水平等诸多因素,但从语文教师的角度出发,还是要有初高中一盘棋的整体观念,放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而非局限在本学段的利益。无论初中还是高中,文言文教学比较适用的方法就是语感教学,如果学生涉猎广泛,语感较强,那么一些文言文字词句方面的知识完全可以意会,教师一讲就懂就通,甚至完全可以自学。此外,情境教学法也行之有效,教师利用课件、录像、电影等资源,用图画、音乐等将学生引入到具体的文本情境当中,便于学生理解;也可以用描述的、抒情的、议论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文本当中;还可以机智设问,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二)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师说》教学重难点:1.熟读课文,理顺文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及用法。2.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说理方法。3.能与《马说》做比较阅读,总结“说”这种文体的特征。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是“文起八代之衰”,明代人将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我们初中时就学过他的一篇文章,叫《马说》,谁能回忆出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呢?生: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被视为劣马的不幸遭遇,抒发了自己对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愤愤不平之情。师:今天我们就学习《师说》一课,看看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态度。\n二、新课教学(一)说——古时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师说——谈谈从师学习的道理。(二)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参照注解疏通文意。师:这是一篇谈从师学习道理的议论文,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作者是怎样论证这个观点的?生:先提出中心论点,再给老师下定义,谈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择师的标准,运用对比手法正反两方面谈从师学习,举孔子拜师的例子正正面谈拜师学习的重要性,最后是写作缘由。(三)师:同学们对课文的初步了解很准确,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重点的字词句。请同学们说出你理解有困难的词汇、句子,大家一起讨论含义,并结合《马说》一文,做个简要的知识概括。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吾从而师之名词意动,以之为师齿:齿若编贝名词,牙齿君子不齿名词动用,并列策: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鞭子打以:策之不以其道介词,按照何以知之介词,凭借乎:生乎吾前介词,在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词,表感慨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语气助词,表停顿之:古之圣人结构助词,的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其:其出人也远矣代词,他们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安:安求其能千里也疑问代词,怎么风雨不动安如山形容词,安稳,安全2.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状语后置句:生乎吾后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不必贤于弟子骈死于槽枥之间\n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定语后置句:马之千里者三、比较两篇文章,谈谈体现了韩愈思想的哪些相同处。两篇文章都体现了韩愈重视人才,尊重师长,反对统治阶级轻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做法。教学设计说明:初高中文言文教学衔接不仅要重视文言词汇的积累,文言句式的强化,更要在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上进行深入研究。本篇教学设计采取联想、比较的教学方法,将同一作者的两篇分别属于初高中教材中的文章加以联系比较,由浅入深地进行学习,意在让学生既复习了以前学过的知识,对新知识做个铺垫,又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消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对于理解一个作者的文学特色和思想境界,都有极大的好处。\n结语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育中了解古代文化知识,培养汉语语感,提高文学素养的重要内容,而且初高中文言文教学内容在难度、广度、深度上有着极大的差异,做好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调查问卷为主要方法,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广泛了解初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种种问题,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并形成了规范的教学设计来探讨衔接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但初高中文言文的衔接教学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长期的任务,必须做好常抓不懈的心理准备,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文言文学习的客观规律,反复阅读,多多积累,为学生文学知识的丰富,文化修养的提高,道德品质的增强,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n参考文献[1]王松泉,王柏勋,王静.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潘文国.危机下的中文[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4]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7]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2]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2003.[13]秦训刚,蒋红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4]韩雪屏,王相文.语文课程教学资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5]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16]钟启泉.学校知识和课程标准[J].教育研究,2000(11).[17]王小明.现代心理学的知识与能力观—兼谈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知识观[J].语文建设,2003.[18]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9]施方良.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0]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1]郭永珍.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言语知识和训练内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22]彭浩波.高中语文新课程“人教版”必修课教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23]王璞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表达交流”部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24]周敏.语文知识教学的历史回视[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8).[25]王彤.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知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n士论文.2009.[26]李琳.人教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语文知识内容分析与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27]石中英.知识性质的转变与教育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28]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1).[29]周庆元,黄耀红.语文知识教学的现状审视与观念批判[J].思想纵横,2008(2)[30]李海林.“语文知识”:不能再回避的理论问题[J].人民教育,2006(5).[31]曹明海.后现代课程观的新视野[J].语文建设,2002(6).[32]王荣生.“语文知识”是个什么样的问题?怎样讨论?[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4).[33]万伟.知识观转变视野下的课程改革[J].教育科学,2003(2).[34]WPolanyi,M.TheStudyofMan.London:Routledge&Keganrau1.1957.[35]Hitehead,A.N.TheaimsofEducation.NewYork:Macmillan.1929.[36]Polanyi,M.,TheTacitDimension,London:Routledge&Kegan,Paul,1957.[37]KathyG..Short.Literature:AsaWayofKnowing[M].StenhouseTublishers.1997.[38]Bronfenbrenner,U.Theecologyofhumandevelopment[M].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79.\n附录高一学生文言文学习衔接情况的问卷调查表同学们:你们好!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家刚升入高中的文言文学习情况,以便改进文言文教学的观念与方法,请根据自己的情况,如实回答问卷中提出的问题。该问卷仅供调查研究使用,采取不记名的形式。谢谢大家的合作,祝你们学习进步!3.与初中相比,现在你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有什么变化?A.更有兴趣B.同初中一样C.兴趣减弱2.你适应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吗?A.非常适应B.比较适应C.不太适应3.你觉得现在学习文言文的压力大吗?A.很大B.一般C.不大4.你上文言文课前预习课文吗?A.从不预习B.偶尔读一遍C.认真预习5.你上文言文课时主动思考并尝试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吗?A.经常B.偶尔C.从不6.你学习文言文遇到不懂的词语时,经常主动查工具书解决吗?A.经常B.偶尔C.从不7.你在学习文言文的词汇、语法方面,会感觉难度很大吗?A.很大B.还可以C.不大8.你经常朗读、背诵课内学习的文言文吗?A.经常主动练习B.教师要求才读、背C.几乎不读、不背\n9.你经常读课外的文言文作品吗?A.经常B.偶尔C.从不10.你能将所学的文言文知识与阅读、作文联系在一起吗?A.经常能B.偶尔能C.几乎不能11.你觉得现在教师在文言文授课过程中,书本以外的文学、文化知识扩展得多吗?A.很多B.一般C.很少12.你经常做笔记,整理文言文知识吗?A.经常B.偶尔C.从不13.你觉得你的文言文学习效率高吗?A.很高B.一般C.很低\n后记光阴如梭,毕业倏忽而至,手捧刚刚完成的论文,感慨良多。回首过去一路走来的磕磕绊绊,曲曲折折,我仿佛总是在旅途中颠簸。五年前,一列火车将我从大学的课桌前带到了高中的讲台前,一天之间,我从伏案阅读、专心听课的学生变成了手执粉笔、滔滔诵讲的教师;两年前,一辆客车又将手拎大包小包的我载到了长春,从办公室里的教师又变回了图书馆里的学生,好像又是一天之间的事情。再次回到校园,我感觉到的不仅是象牙塔中教授的渊博学识、同窗的勤奋友好,令我如沐春风的愉悦、兴奋,而且是一种专业知识匮乏、根底浅薄、时间紧迫、学业繁重的沉重、压力。幸亏,有胜似弟妹的同学的帮助,在学业上得到了他们莫大的指导和支持,我感念在心!看着同学们都顺利地签了工作,即将奔赴各自的工作岗位,真心为他们高兴,我要告诉他们:语文教师这个职业,既传道授业,又修身怡性,是一份充实、美好、高尚的职业!希望他们能在各自已经很高的起点上做出不凡的成绩来!对于导师宋祥教授,我是感激搀着愧疚,既因为自己已成积习的惰性,没能充分利用这一年的时间饱读群书;又因为自己目光短浅,只专注于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教学案例、名师课堂等基础教学层面的技法,来恶补本科阶段未学、教学工作又急需的基础知识。后来我才意识到这么做是舍本逐末。我应该在极为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多看些关于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充实、丰富自己干瘪的知识囊袋。书到用时方恨少,悔之晚矣。前路漫漫,只能踏实、勤勉地过每一天,在教学工作中逐步完善自己的学识,做个合格的语文教师!我的论文从定题到成稿,由于我专业知识的根底薄弱,几次该换内容,最终还是选择了我比较熟悉、有把握的文言文教学。由此我想到了一句名言:遇到困难,我们不能总是戴放大镜,要勇敢地和困难搏斗一番,你会发现,困难不过如此。万事开头难,只要走过前面的芜杂荆棘,后面的路就会越走越平坦,越走越宽广。我的求学生涯至此结束,但我会为我的光荣而美好的教师工作,终身学习。衷心祝愿导师宋祥教授及刘莉萱、李晓明、孙立权各位老师,身体健康,诸事遂意!祝愿我如手足般的同窗们,工作顺利,一切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