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0 MB
- 2022-08-1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0373分类号:学校代码::?11602000045密级:学号壽浓办卸範▲4硕士学位论文题目: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论文作者:曹淑琴指导教师:高深专业名称:学科教学(语文)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材研究淮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处_二○一八年五月?、\n分类号:学校代码:10373密级:学号:11602000045硕士学位论文题目: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论文作者:曹淑琴指导教师:高深专业名称:学科教学(语文)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材研究淮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处二○一八年五月\n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学位论文是作者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们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杲。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已在文中作了明确,均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和导师均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3緣幻0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曰幽:,导丨沛I名:X日期:路b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淮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扠单位属淮北师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阋和借阅。本人授权淮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曰期::日期导师签名:\n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摘要: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注释不仅是教师备课和上课的重要参考材料,也是学生提前预习和理解课文的重要辅助工具。它不仅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也影响着学生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的提升。通过对人教版高中语文五册必修教材中文言文注释进行“穷尽式”的梳理,对其注释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可以发现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有着自己的特点,其体例主要体现在篇题、用字现象、词义、句意、语法现象和文化知识这六个方面,基本呈现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的全貌。接着在梳理后的注释的基础上找出了一些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课文中注释仍存在的问题,并从各类文献中找出依据来证明,希望对教材编写者、一线教师以及学生能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另考虑到文言文与白话文相比其本身的特殊性,以及文言文教学的特殊性,提出了两点关于文言文注释的思考。首先文言文教学课时紧张,再加上高考的压力,想要快速的读懂文言文课文内容,教师和学生必须借助注释,才能帮助文言文的有效阅读。最后主要对当前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提出三点建议,主要是对教材编写者而言,教材编写者必须时刻关注学术界对文言文注释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一线教师的教学反馈,深入学生中了解高中生的文言文阅读水平。当然,教师和学生也要辩证地看待课本中的文言文注释,做到参考注释而不依赖注释。关键词: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nAStudyontheAnnotationofClassicalChineseforSeniorsPublishedbyPeople'sEducationPress(Compulsoryteachingmaterials)Abstract:InthehighschoolChinesetextbooks,theannotationofclassicalChineseisnotonlyanimportantreferencematerialforteachers'lessonpreparationandteaching,itisalsoanessentialauxiliarytoolforstudents’previewandunderstandingforthetextinadvance.Andontheonehand,itaffectstheteachers’teachingqualityandefficiencyinclass,ontheotherhand,itencouragesstudentstoimprovetheirapplicationabilityandexplorationabilityafterclass.ThroughsortingouttheannotationsinfivecompulsoryteachingmaterialsofPEPeditionofChinesetextbooksforhighschools,itcanbefoundthatthePEPversionhasitsowncharacteristicsandcanbeusedtodescribeitsstyle.Theclassificationofthequestions,theuseofthewordphenomenon,themeaningofwords,themeaningofsentences,thephenomenonofgrammar,andtheknowledgeofculturebasicallypresenttheentirepictureofthecommentaryofthehighschoolChineseclassicswrittenbythePeople'sEducationPress.whichbasicallypresentsthefullviewoftheannotationsinPEPeditionofChinesetextbooks.Then,basedonthecombedcomments,theproblemsstillexistedinthenotesofsomepeople'seducationtextbooksinhighschoolChineseclassicalChinesewerefound,andtheevidencewasfoundoutfromvarioustypesofliterature.Itwashopedthattheauthors,first-lineteachers,andstudentswouldbeabletowritefortextbooks.Bringacertainreferencevalue.AndconsideringtheparticularityofclassicalChineseteaching,twothoughtsontheannotationofclassicalChineseareputforward.Firstofall,theclassicalChineseteachinginclassislimited,andduetothepressureofcollegeentranceexamination,byusingannotationscommentscanhelpteachersandstudentstoreadandunderstandtheclassicalChinesetextquicklyandeffectively.Intheend,threesuggestionsareputforwardintheannotationscommentsofthePEPeditionofChinesetextbooksforhighschool.Anditismainlyforthetextbookwriter,whomustkeepabreastofthelatestacademic\nresearchresultsoftheclassicalChinesenotesandfeedbackfromfrontlineteachers.What’smore,thetextbookwritermusthaveanin-depthunderstandingthereadinglevelofhighschoolstudents.Ofcourse,teachersandstudentsshouldalsotakeadialecticalviewoftheannotationscomments,theyaresupposedtorefertoannotationsratherthanrelyingonannotations.KeyWords:thePEPedition;highschoolChinese;classicalChinese;annotation.\n目录绪论................................................................................................................................1(一)研究缘起与意义............................................................................................1(二)国内研究现状................................................................................................1(三)研究方法........................................................................................................3(四)主要术语界定................................................................................................4一、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体例........................................................................5(一)释篇题............................................................................................................5(二)释用字现象....................................................................................................7(三)释词义..........................................................................................................10(四)释句意..........................................................................................................20(五)释语法现象..................................................................................................22(六)释文化知识..................................................................................................24二、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问题商榷..............................................................26(一)注释不规范..................................................................................................261.标点符号问题...................................................................................................262.通假字、古今字问题.......................................................................................27(二)注释不准确..................................................................................................281.读音问题...........................................................................................................292.语境问题...........................................................................................................293.义项选择问题...................................................................................................294.内容问题...........................................................................................................30三、关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的思考和建议..............................................34(一)关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的两点思考..........................................341.文言文本身的特殊性.......................................................................................342.高中语文教学的特殊性...................................................................................34(二)关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编写的几点建议..................................351.关注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352.关注一线教师的教学反馈...............................................................................363.聆听学生的心声...............................................................................................36参考文献......................................................................................................................39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著、论文..........................................................41致谢..............................................................................................................................42\n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绪论(一)研究缘起与意义一直以来,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研究都备受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关注,主要是文言文的选编、文言文教学教改以及文言文注释的研究。文言文注释最直接的使用者就是教师和学生,文言文注释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师和学生的阅读。仔细阅读五册必修课本中的文言文注释,不难发现文言文注释还是有一些注释可能是因为校对上的原因,未能尽善尽美,这些问题的存在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阅读。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的体例是怎样的、有哪些注释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以及哪些注释可能给学生带来困惑等等,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二)国内研究现状目前关于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对某一地区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的探究,或采用小篇幅具体分析某一篇文言文注释中具体问题指瑕。还没有相关文献将人教版文言文注释内容全部梳理出来,然后再对其中有问题的注释进行补充校正的研究。关于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的研究,本文将其粗略分为以下两类:1.关于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的研究专著陈小平的《高中语文语义探究》,是对苏教版高中五册必修教材的所有课文中出现的有争议的疑难注释进行探究和补充。对每一个有疑问的条目都先列课本说法,再经过多方比较求证,这本书可以说是一线语文教师必备的参考读物。盛九畴著《训诂与文言文教学》,这本书首先讲述了训诂知识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结合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重点论述了文言文训诂的原则和方法。这本书实用性强,对教师的教学实践非常有帮助。黄灵庚著《训诂学与语文教学》,这本书既对训诂学的基本常识进行说明,又将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相联系。这本书有利于提升有一定古汉语基础的语文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能力。专著类文献数量不多,大多数涉及范围大,从多个角度来论述文言文注释的1\n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特点,这类文献常常容易忽略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因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是每个注释都需要详细说明,即使把某个注释的所有意义全部在课堂上讲出来,学生也不一定能接受,而且对于教师的专业知识也是一项挑战。2.关于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的相关研究论文(1)宏观探究性论文这类文献在近几年研究的最多,主要是从文言文注释应遵循的原则出发,来探究文言文注释的问题。特别是陈浩《人教社课标版高中语文古诗文注释问题研①究》这篇文章之后,关于注释应遵循的原则的论文越来越多。这篇文章主要从文言文注释应遵循的原则出发,指出了五册必修课文中,古诗文注释的一些不规②范的问题。徐时趁《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问题研究》,这篇文章主要结合训诂学知识来探讨苏教版文言文注释中存在的问题。吕晶晶《人教版高中〈语文〉③(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通过做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和学生对教材中文言文注释的满意程度,进而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办法。尹莹《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④注释研究》,主要分析苏教版文言文注释的偏误和原因,再提出文言文注释的⑤原则和建议。张保廉《关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注释的释义研究》,主要展开针对性较强的文言文字词注释研究,并对其中存在的注释问题进行分类⑥探讨。另翁美凤《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研究——以语文版为中心》,首先对语文版注释的内容进行分析,再次与不同版本文言文注释进行对比,指出语文⑦版文言文注释的特点。张怡蕾《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篇目注释研究》,分别从优点和缺点两方面来解释文言文注释的特点,然后通过对高中语文教师进行访谈,总结了文言文注释产生的原因。可以看出,以上论文主要是对人教版、苏教版和语文版三个版本的文言文注释研究,特别是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陈浩发表了《人教社课标版高中语文古①陈浩.人教社课标版高中语文古诗文注释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②徐时趁.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问题研究[D].延边大学,2010.③吕晶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④尹莹.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研究[D].扬州大学,2016.⑤张保廉.关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注释的释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⑥翁美凤.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研究——以语文版为中心[D].福建师范大学,2016.⑦张怡蕾.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篇目注释研究[D].宁夏大学,2017.2\n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①诗文注释问题研究》这篇文章之后,从教材注释应遵循的原则出发的论文越来越多。这也反映了教材文言文注释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2)微观考证性论文这一类论文数量最多,虽然篇幅短小,但内容新颖,观点独特。这类论文主要集中在对某一册或某一篇文言文注释存疑探究,指出其中某册或某篇文章中的②个别有争议的问题。例如:陈蓉《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文言文释义指瑕》这篇文章,以高中第一册语文教材为例,概括了词义范围的扩大与缩小、通假字与古今字的问题以及释义过浅等文言文注释问题。陈玉香《<高中语文>(试验③修订本)文言文注释指瑕——兼论古今字、通假字的辨别》,这篇文章明确了怎样区别古今字与通假字,以及区别的方法。同时还对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注释的几个问题举例说明。还有曹振国的《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文言文注解献疑》④,这篇文章质疑了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中文言文注释中的一些问题。此外还有郑义广《〈陈情表〉注释一误》、谢政伟《〈苏武传〉注释指暇》、董玉芝《〈苏武传〉注释商补》、唐丽珍《〈逍遥游〉(节选)教材注释商榷》、周自厚《关于〈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几条注解》、孟祥印《人教版〈赤壁赋〉中的一处误注》等等。这类论文比较系统的归纳了某册或某篇文章中出现的一些有争议的注释,而且论文的作者大部分是一线教师,他们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最容易发现教材中的问题。但是这类论文大多限于从前人的文献中寻找答案,研究的还不深入。(三)研究方法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统计法和归纳法。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文言文注释相关研究进行查阅,然后把人教版五册必修教材中文言文注释手工输入电脑,进行整理归类。然后分析梳理后的所有注释,找出了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存在28处问题值得商榷,将这些有问题的注释分析归纳,分析其问题存在的原因。最后根据当前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关于文言文注释教学的思考和建议。①陈浩.人教社课标版高中语文古诗文注释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②陈蓉.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文言文释义指瑕[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22).③陈玉香.<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文言文注释指瑕——兼论古今字、通假字的辨别[J].现代语文,2007(1).④曹振国.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文言文注解献疑[J].中学语文园地,2009(5).3\n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四)主要术语界定1.文言文文言文首先是指古代秦汉时期所写的文章,也包括后代作家模仿秦汉语言而写成的文章。关于文言文概念的界定,一种说法是无论是散文、骈文、诗词、赋都是由文言构成的,因此对广义的文言文篇目的研究应该把古代诗词曲包括在内。①另一种说法称“文言文”是诗、词、曲、小说等文体之外的包括散文、骈文、②赋的文体。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古文内容主要是古代诗歌与散文,考虑到诗歌与散文文体形式、注释风格以及教学目的和要求的不同,本文主要以五册必修教材中14篇散文以及必修四中3篇古代人物传记为研究对象,为了叙述的方便,以下文章中不再加以说明。2.注释③注释一词,始见于南北朝。《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对“注释”词条的解释是:释为“注解”。对“注解”词条的说明是:“(1)解释:解释古诗,解释古代④典籍;(2)用来解释的文字:文章中的注释。也叫注释。”关于语文教材中文言文课文中的注释,是对文中难以理解的地方做解释说明的文字。①张怡蕾.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篇目注释研究[D].宁夏大学,2017.②童志斌.文言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③汪耀楠.注释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1.④现代汉语词典[Z].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0:949.4\n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一、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体例在人教版五册必修教材的文言文注释中,注释条例共计1238条,注释文字约五万字。王宁先生在《训诂学》中谈到训诂的内容可以分为:“说明用字现象、解释词义、解释句意、讲解语法现象、说明特殊的修辞表达手法、说明古代制度、①习俗等文化常识、校勘文字、讲解篇章结构、发凡起例等。”训诂学在实际应用中最好的体现就是教材注释,以下将结合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的具体情况,将其注释内容大致分为以下六类,分别是释篇题、释用字现象、释词义、释句意、释语法现象和释文化知识。(一)释篇题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本教材中,基本上每一篇的首条注释都是解释篇题,主要是介绍文章的出处、作者和相关历史背景,有的也会解释地名、文学体裁以及文章主要内容。1.释出处释出处主要指文章选自某部书以及该书的出版年份和出版社。由于文言文本身的特殊性,这里将文言文篇目出处注释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仅介绍文章选自哪里、出版社和年份,共2例。第一例在必修一第18页《荆轲刺秦王》中,注“选自《战国策·燕策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②年版)。”第二例在必修四第56页《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注:“节选自《史③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二类:在第一类的基础之上,另说明题目情况,其中包括注明题目为编者所加的和对原题有所变动的。共4例。例如必修三第46页《寡人之于国也》注:④“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本文题目是后人所加。”再如必修三第50页《过⑤秦论》注:“选自贾谊《新书》,个别字句依《史记》和萧统《文选》改。”①王宁.训诂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1—69.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8.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6.④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6.⑤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0.5\n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第三类:介绍作品以及作品的编写者和作品主要内容。人教版这一类注释不是每篇课文都涉及,数量不是很多,共有5例。例如必修四第61页《苏武传》注:“《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①到王莽地皇四年(23)之间229年的历史。”再如必修五第33页《逍遥游》注:“《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约前369一前286)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②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2.释文体这里对文体的界定是针对特定的文体样式而言的,不是每篇课文都需要作注,这一类数量不多,仅有2例。(1)必修五第25页《归去来兮辞并序》注:辞,赋的一种,一般要押韵。(2)必修五第36页《陈情表》注:表,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3.释人名释人名是指解释篇题中出现的人物或与篇题相关的人名。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课文中对人名的解释不一,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多是在介绍完选文出处后介绍作者以及作者的相关事迹和文学贡献。另一种是在介绍完作者后再介绍篇题中提及的人名。第一类:介绍作者及其相关事迹和文学贡献。共有7例,例如:(1)必修二第29页《兰亭集序》注: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祖籍琅琊(Lángyá)临沂(今山东临沂),后迁居会(kuài)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善书法,有“书圣”之称。又因为他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2)必修三第50页《过秦论》注: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文学家。(3)必修五第36页《陈情表》注: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晋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曾仕蜀汉,蜀亡后,晋武帝征他为太子洗马时,他写了这篇表。第二类:介绍篇题中出现的人名以及跟篇题有关的人物。共2例。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1.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3.6\n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1)必修一第16页《烛之武退秦师》注:烛之武,郑国大夫。(2)必修一第22页《鸿门宴》注:项羽,名籍,字羽,秦末下相县(今江苏宿迁)人。起兵反秦后与刘邦争天下,交战五年,终于失败自杀。4.释地名释地名,即介绍篇题中出现的某地地名或某个建筑物所在的地点。这一类共有5例,例如:(1)必修一第22页《鸿门宴》注:鸿门,地名,在新丰(今陕西临潼东)。(2)必修二第29页《兰亭集序》注:兰亭,兰渚之亭,在今浙江绍兴西南十余公里。5.释历史背景和文章主要内容有的时候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有一部分篇目注释会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章主要内容。这部分注释有7例,例如:(1)必修一第22页《鸿门宴》注: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项羽进入函谷关后与刘邦的一场争斗。(2)必修三第54页《师说》注: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李蟠的。(3)必修五第29页《滕王阁序》注:高宗时,洪州都督阎某重修此阁,并于上元二年(675)的重九日,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南下探亲,路过这里,也参加了盛会,即席赋诗,并写了这篇序。(二)释用字现象“在注释中说明用字现象或字际关系,目的是明确字词关系,而不是直接释义。字词关系明确了,词义往往也就清楚了,不需要再作解释;如果明确了字符①所记的词,而该词意义隐晦,就再进一步解释词义。”通过梳理,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篇目中已经注释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共计52例,这一部分常常是高中生学习文言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经常作为考试的考点出现。1.释通假字①王宁.训诂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1.7\n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对通假字的定义是:“通假字是指古人在行文时,对语言中的某一个词,没有用当时已经存在的当作他的专字,而用了一个与这个①词音近或音同的字代替,这种现象叫通假。”简单地说,通假字就是同音近音代替字。人教版五册必修教材中一般用“通”、“同”等术语来说明。下面将以表格的形式将人教版文言文注释中的通假字梳理出来。表1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通假字情况统计篇目原句通假字术语本字释义《烛之武退秦师》无能为也已已同矣——《荆轲刺秦王》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燕王诚振怖大王之振通震——《荆轲刺秦王》威《荆轲刺秦王》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距关,毋内诸侯,秦距通拒把守的意思《鸿门宴》地可尽王也《鸿门宴》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通背——《鸿门宴》倍德也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蚤通早——《鸿门宴》谢项王《鸿门宴》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取诸怀抱,悟言一室悟通晤面对面《兰亭集序》之内《赤壁赋》冯虚御风冯通凭乘父通甫下文“平父”《游褒禅山记》长乐王回深父“纯父”的“父”同《寡人之于国也》无失其时无通毋——《寡人之于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颁通斑——①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9:168.8\n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路矣《寡人之于国也》涂有饿莩涂通途道路《劝学》以为轮通煣使弯曲《劝学》虽有槁暴有通又——锄櫌棘矜櫌同耰碎土平田用《过秦论》的农具《师说》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予不?不通否——《廉颇蔺相如列传》拜送书于庭庭通廷——《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秦自繆公以来二十繆通穆——《廉颇蔺相如列传》余君《苏武传》与旃毛并咽之旃同毡毛织的毡毯掘野鼠去草实而食去同弆收藏的意思《苏武传》之《苏武传》空自苦亡人之地亡同无——《苏武传》信义安所见乎见同现——《苏武传》请毕今日之驩驩通欢——《苏武传》因泣下霑衿霑、衿同沾、襟——《苏武传》与武决去决同诀辞别《归去来兮辞并序》乃瞻衡宇衡通横——《滕王阁序》俨骖于上路俨同严整齐的样子《滕王阁序》云销雨霁销通消——《逍遥游》北冥有鱼冥通溟海《逍遥游》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逍遥游》汤之问棘也是已已通矣——《逍遥游》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9\n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逍遥游》而征一国者而通耐能《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闵通悯指可忧患的《陈情表》夙遭闵凶事(多指疾病死丧)《陈情表》常在床蓐蓐通褥垫子2.释古今字①古今字,即记录同一词项,在不同时代所用字不同的现象。训诂学界常用“某,同某”或“某,后来写作某”来训释古今字。文字学上一般用“古字”、“今字”、“古今字”等术语来说明。人教版文言文注释中古今字注释共11例,以下简要举例来说明。(1)必修一第20页《荆轲刺秦王》中“卒起不意,尽失其度”注“卒”通“猝”,突然。(2)必修三第48页《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注“生”通“性”,资质、禀赋。(3)必修三第52页《过秦论》中“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注“景”古“影”字。(4)必修五第27页《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景翳翳以将入”注“景”同“影”,日光。(5)必修五第33页《逍遥游》中“三餐而反”注:“反”,返回。后作“返”。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教材中的文言文注释并没有对通假字和古今字的问题进行严格要求区分,大部分都是用“某,通某”来注释。虽然区分通假字和古今字不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教材的主要受众是广大学生,注释不规范很容易给学生带来文言文学习上的困惑。(三)释词义解释词义不仅是训诂学的核心,同样也是教材中文言文注释的核心。统计得①翁美凤.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研究——以语文版为中心[D].福建师范大学,2016:20.10\n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出,人教版单独注释文言文词语的条目有593条,占文言文全部注释的48.9%。此外,除了单独解释词语的条目,在解释篇题和句意内容时,也有很一大部分解释了其中的个别字词。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解释词义几乎是人教版文言文注释的重中之重。为了方便说明,以下将以实际被释词为单位来说明。按照汉语语法的惯例,现将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中被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来分析。1.释实词(1)名词黄、廖版《现代汉语》对名词的解释是:表示人或事物或时地的名称。通过梳理,人教版文言文所释名词共348例。下面将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时间名词在人教版文言文注释中,关于时间名词的说明,主要是对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年号和古代历法等进行解释。因为古代记录时间的方式与现代大不相同,这对于教材使用者难免会有一些困惑,因此通过注释来做一番解释会给教材使用者带来极大便利。在被释名词中,释时间的名词共有7例。例如:①必修四第61页《苏武传》注“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天汉,汉武帝年号。②必修五第25页《归去来兮辞并序》注“乙巳”:晋安帝义熙元年(405)。第二类:人名这里说的人名并不指作者以及篇题中出现的人物,主要指在文言文正文中提到的人物。古人除了有名,还有字和号。人教版文言文注释除了介绍人物的名字号,还会简单概括其主要事迹,让教材使用者对人物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在被释名词中,释人名的共有53例。以下从五册课本中选取不同类的注释举例说明。①必修一第17页《烛之武退秦师》注“子犯”:秦国大夫狐偃的字。②必修一第22页《鸿门宴》注“项伯”:名缠,字伯。③必修五第34页《逍遥游》注“列子”:姓列,名御寇,战国时期郑人。第三类:处所名词人教版教材文言文解释地名的注释还是比较多的,有的会解释古时行政区划,11\n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有的会说明具体处所,还有一些建筑物也会说明等等。由于时代的变迁,很多地区的名称已经更换,如果没有注释,教材使用者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就会遇到很多困难。对于古代的一些专有地名,人教版文言文注释中都会点明。人教版文言文解释处所名词这一类共有60例。下面将以五册课本中选取不同类的注释举例说明。①必修一第22页《鸿门宴》中“山东”注: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②必修二第32页《赤壁赋》中“武昌”注:今湖北鄂城。③必修四第57页《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章台”注:秦宫名,旧址在今陕西长安故城西南角。④必修四第64页《苏武传》中“棫阳宫”注:本是秦宫,在雍的东边,在今陕西扶风东北。从上面的例子可以发现,人教版在解释古代的行政区划名称时基本上都是用“在现在……”“今……”等字眼,如例②,这样可以帮助教材使用者联系古今。如果是古代的一些专门机构,如“章台”、“棫阳宫”,则直接说明即可。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像“棫阳宫”这样的注释,虽然注明了其所在地方,但是却没有注音,对于高中生来说,这类生字如果不注音,有的学生可能会查工具书,有的学生可能就直接读错或者选择直接略过了。第四类:官职名称古代的官职涉及到官名、官员的执掌等方面,而且各朝代的情况不尽相同,因此对它进行说明对学生理解课文很有帮助。人教版文言文对官职的注释共有19例,这里简要举几例说明。①必修一第22页《鸿门宴》中“左尹”注:官名。②必修四第64页《苏武传》中“黄门驸马”注: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③必修五第29页《滕王阁序》中“宰”注:县令,这里指交趾县的县令。④必修五第37页《陈情表》中“郎中”注:尚书省的属官。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人教版文言文在释官职的注释中,一般都是直接描述,简洁易懂。第五类:其他这里主要是相对于上面的时间名词、人名、处所名词以及官职这些特殊名词12\n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而言的。在教材中有很大部分名词难以划分为更小的类别,这里将其统一归为其他类。通过梳理,教材中这类名词的数量达到209例,接近被释名词数量的三分之二。由此可见,对于基本词汇的掌握是人教版对于高中生的重要要求之一。以下将以五册课本中选取不同类的注释简要举例说明。①必修一第22页《鸿门宴》注“美姬”:美女。②必修二第29页《兰亭集序》注“惠风”,和风。③必修三第46页《寡人之于国也》注“兵”,兵器、武器。④必修三第52页《过秦论》注“氓隶”,下层人民。氓,民。隶,奴隶。⑤必修四第67页《张衡传》注“帷幄”,这里指皇宫。⑥必修五第25页《归去来兮辞并序》注“质性”,本性。从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这些名词不仅解释了其本义,还进一步解释了其特指义,如“氓隶”,这对教材使用者理解课文内容而言无疑是一大福音。(2)动词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中,解释动词的有296例。在古代汉语中,动词主要以单音节动词为主,但是在后期也慢慢出现了一些双音节动词。下面就将动词分为单音节动词和双音节动词来分析。课文中被释单音节动词共247例,被释双音节动词共49例。第一类:单音节动词单音节动词即只有一个音节的动词。从这17篇课文注释的数量上来看,单音节动词是动词的主体,也是一线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以下将单音节动词分为行为动词,趋向动词和能愿动词行为动词即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这类动词最多,以下从五册课本中选取来举例说明。例如:①必修一第24页《鸿门宴》中“操”注:拿,这里是携带。②必修二第32页《赤壁赋》中“御”注:驾。③必修三第55页《师说》中“贻”注:赠送。④必修五第32页《滕王阁序》中“疏”注:书、撰写。⑤必修五第38页《陈情表》中“听”注:任,这里指准许、成全。其次是趋向动词,趋向动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移动的趋向。在注释全部的单音13\n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节动词注释中共13例。①必修一第20页《荆轲刺秦王》中“引”注:指身子向上起。②必修一第24页《鸿门宴》中“如”注:往。③必修二第29页《兰亭集序》中“趣”注:趋向,取向。④必修三第48页《劝学》中“就”注:动词,接近、靠近。⑤必修五第30页《滕王阁序》中“临”注:从高处往下探望。⑥必修五第37页《陈情表》中“薄”注:迫近。最后一种是能愿动词,黄、廖版《现代汉语》中对其解释是:“能愿动词又叫助动词,能用在动词语、形容词语前边表示客观的可能性、必要性和人的主观①意愿,有评议作用。”这类动词的数量最少,共4例。①必修一第18页《荆轲刺秦王》中“谒”注:请。②必修一第19页《荆轲刺秦王》中“唯”注:“希望”的意思。③必修一第23页《鸿门宴》中“谢”注:道歉。④必修四第56页《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得”注:能够。第二类:双音节动词双音节动词是指由两个音节构成的动词。人教版文言文注释中被释双音节动词数量不多,共49例。例如:①必修一第19页《荆轲刺秦王》中“忤视”注:正眼看。忤,逆。意思是迎着目光看。②必修一第19页《荆轲刺秦王》中“辞决”注:辞别,告别。③必修三第52页《过秦论》中“谪戍”注:因有罪而被贬谪去守边。④必修四第57页《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佯为”注:装作。⑤必修五第25页《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耕植”注:耕田植桑。(3)形容词形容词表示形状、性质和状态等。人教版文言文注释中被释形容词有52例,其中大多是表示性质和状态的形容词,下面从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两方面来分析。第一类:性质形容词性质形容词一般形容事物或某情况的属性。共16例,例如:①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增订5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1.14\n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①必修一第18页《荆轲刺秦王》注“深”:这里是刻毒的意思。②必修二第35页《游褒禅山记》注“瑰怪”:珍贵奇特。③必修三第50页《过秦论》注“膏腴”:肥沃。④必修三第52页《过秦论》注“铦”:锋利。⑤必修四第59页《廉颇蔺相如列传》注“驽”:愚劣,无能。⑥必修五第30页《滕王阁序》注“流”:形容彩画鲜艳欲滴。⑦必修五第30页《滕王阁序》注“迥”:远。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这一类形容词注释大多简单明了,有的甚至指出了在具体语境的具体含义,如例①。这样的注释在一定程度上给教材使用者特别是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极大便利。第二类:状态形容词状态形容词一般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的状态。这类形容词在人教版文言文注释被释形容词中有36例,以下从五册课本中选取一些简要举例说明。①必修一第16页《烛之武退秦师》注“乱”:指打完仗后军队散乱。②必修二第32页《赤壁赋》注“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③必修三第54页《师说》注“惑”:糊涂。④必修四第58页《廉颇蔺相如列传》注“怿”:高兴,喜悦。⑤必修五第27页《归去来兮辞并序》注“翳翳”:阴暗的样子。⑥必修五第34页《逍遥游》注“果然”:很饱的样子。在这类形容词中,有一部分是叠音词,如“翳翳”;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由“…然”的格式,表示“…的样子”,如“愀然”和“果然”。(4)量词黄、廖版《现代汉语》对量词的解释是:“表示计算单位,分为名量词和动①量词两大类。”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中被释量词数量不多。共6例。①必修一第23页《鸿门宴》中“从百余骑”注:骑,一人一马。②必修四第58页《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一介之使”注:一个使臣。介,个。③必修四第61页《苏武传》中“十余辈”注:十余人。④必修五第31页《滕王阁序》中“一介”注:一个。①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增订5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6.15\n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⑤必修五第34页《逍遥游》中“仞”注:古代长度单位。一仞为八尺。⑥必修五第37页《逍遥游》中“五尺之僮”注:汉代的五尺,相当于现在的三市尺多。例①借自名词,用于马,相当于“匹”。例②和例④在现代也是很常见的了,如“一介书生”。例③也是借自名词,用于人,有“等、类”的意思。例⑤和例⑥就是计量单位了。(5)副词黄、廖版《现代汉语》对副词的说明是“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①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一共被释副词共34例。在这些副词中,有表示程度、范围的,有表示时间、频率的,有表示肯定、否定的,还有表示语气的。例如:第一类:表示程度①必修一第24页《鸿门宴》中“举、胜”注:都有“尽”的意思。②必修二第29页《兰亭集序》中“极”注:穷尽。③必修二第36页《游褒禅山记》中“胜”注:尽。④必修四第59页《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殊”注:很、极。第二类:表示范围①必修二第29页《兰亭集序》中“咸”注:都。②必修四第61页《苏武传》中“并”注:都。第三类:表示时间、频率①必修一第16页《烛之武退秦师》中“既”注:已经。②必修四第59页《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素”注:向来、本来。③必修四第61页《苏武传》中“稍”注:渐渐。④必修四第66页《张衡传》中“雅”注:素常。⑤必修五第36页《陈情表》中“寻”注:不久。第四类:表示肯定、否定①必修二第30页《兰亭集序》中“固”注:本来、当然。②必修四第57页《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必”注:一定,实在。①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增订5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8.16\n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③必修四第57页《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决”注:必定。第五类:表示语气①必修一第18页《荆轲刺秦王》中“顾”注:不过、只是,表轻微的转折。②必修一第19页《荆轲刺秦王》中“善”注:好好地。③必修一第24页《鸿门宴》中“谨”注:表恭敬语气的副词。④必修二第29页《兰亭集序》中“信”注:实在。⑤必修二第33页《赤壁赋》中“卒”注:到底。⑥必修三第55页《师说》中“乃”注:竟。⑦必修四第58页《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卒”注:终于。⑧必修五第27页《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聊”注:姑且。(6)代词代词起代替和指示作用。按照意义分类,可以将教材中被释代词分为人称代词、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三类。第一类:人称代词人称代词有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指说话人一方,如“吾、我”。第二人称代词如“汝、若”,指听话人一方。第三人称代词指对话双方以外的第三方,还可以称代事物。人教版文言文注释中被释代词共17例,例如:①必修一第17页《烛之武退秦师》中“子犯请击之”注:之,指秦军。②必修一第19页《荆轲刺秦王》中“函封之”注:之,代指樊於期的头。③必修三第54页《师说》中“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注:之,指童子。其,指书。④必修四第62页《苏武传》中“幸蒙其赏赐”注:其,指汉天子。⑤必修四第62页《苏武传》中“其一人夜亡”注:其,代词。⑥必修五第33页《逍遥游》中“其”注:指代鹏。第二类:疑问代词疑问代词有的表示询问,有的表示反问和设问。经梳理,被释疑问代词共11例,例如:①必修一第16页《烛之武退秦师》中“焉”注:哪里。②必修二第36页《游褒禅山记》中“其”注:其,难道,表示反问语气。17\n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③必修四第59页《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孰与秦王”注:孰,谁、哪一个。④必修五第31页《滕王阁序》中“宁”注:哪。⑤必修五第34页《逍遥游》中“恶”注:何。第三类:指示代词指示代词用来指代人,也可用来指代事物。在古汉语中,“是、此”等用来近指,表示远指的如“彼”。还有一些指示代词需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来判定,如“夫、然”等,在文言文注释中代词的数量不算太多,共9例,例如:①必修一第17页《烛之武退秦师》中“夫人”注:那人,指秦穆公。②必修二第32页《赤壁赋》中“此”注:这地方。③必修二第33页《赤壁赋》中“彼”注:那,这里指月亮。④必修四第57页《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均之二策”注:之,这。⑤必修五第33页《逍遥游》中“是”注:这样。⑥必修五第34页《逍遥游》中“是已”注:是,代词,这样。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种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如必修三第49页《劝学》中“焉”注:“还有下面‘生焉’的‘焉’,都是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或‘在这里’”。还有一种两个代词叠用,如:必修五第34页《逍遥游》中“彼其”。这种特殊的代词用法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中仅此两例。(7)拟声词黄、廖版《现代汉语》对拟声词的解释是:拟声词是模拟声音的词,又叫“象声词”。人教版文言文注释中被释拟声词仅1例。如必修三第46页《寡人之于国也》中“填然鼓之”注:填,拟声词,模拟鼓声。2.释虚词(1)介词介词通常依附在实词或短语前面共同组成“介词短语”。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中被释介词共11例,例如:①必修一第16页《烛之武退秦师》中“用”注:介词,表原因。②必修一第22页《鸿门宴》中“为”注:介词,替、给。后省宾语“我”18\n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项羽自称)。③必修二第29页《兰亭集序》中“因寄所托”注:因,依、随着。必修三第48页《劝学》中“参省乎己”注:乎,相当于“于”。⑤必修四第56页《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幸于赵王”注:于,介词,引出动作的施动者。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被释介词中,有的直接注明了词性,有的需要根据语境或词义来判断。需要注意的是,“所以”在现代汉语中是连词,在古汉语中是介词,例如必修三第53页《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所以”是“用来……的、……的凭借”。(2)连词连词起连接作用,古汉语中常见的连词有“而、及”等。表转折、顺承、假设、因果等关系。人教版文言文注释中被释连词共8例,例如:①必修一第16页《烛之武退秦师》中“以其无理于晋”注:以,因为。②必修一第16页《烛之武退秦师》中“若”注:假如。③必修一第16页《烛之武退秦师》中“然”注:然而。④必修二第30页《兰亭集序》中“以之兴怀”注:以,因。(3)助词黄、廖版《现代汉语》对助词的说明是:“助词的作用是附着在实词、短语①或句子后面表示结构关系或动态等语法意义。”在人教版文言文被释助词中,全部标明了助词词性,共11例。①必修二第29页《兰亭集序》中“夫”注:助词,引起下文。②必修三第47页《寡人之于国也》中“鸡豚狗彘之畜”注:之,助词。③必修三第54页《师说》中“之”注: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④必修四第63页《苏武传》中“何以汝为见”注:为,语气助词。⑤必修五第25页《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来”注:助词,无义。⑥必修五第27页《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复驾言兮焉求”注:言,助词。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中被释助词基本上都注明了词性,一目了然。①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增订5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8.19\n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4)语气词语气词即表示语气,主要用在句子末尾。但是在古汉语中,语气词不一定在句子末尾,也可以在句首、句中。经过梳理,共11例,以下简要举例说明。①必修一第16页《烛之武退秦师》中“无能为也已”注:已,同“矣”。②必修一第16页《烛之武退秦师》中“唯”注: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③必修一第24页《鸿门宴》中“为”注: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里。④必修二第33页《赤壁赋》中“盖”注:这里表示假设语气。⑤必修四第58页《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唯”注:通常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的语气。⑥必修五第25页《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眷然有归欤之情”中“欤”注:语气词。其中例②④⑤在人教版文言文注释中用在句首,例⑥用在句中,例①③用在句子末尾。(四)释句意①王宁《训诂学》认为:解释句意一般包含串讲句意和点明言外之意。在人教版文言文注释中,解释句子的注释共计542例。在这些注释的句子中,主要是串讲句意和点明言外之意两类。另外还有很少小一部分的注释无法归为此二类,这里将其划为其他类。1.串讲句意串讲常常作为文言文教学中讲解文言文的一种传统方式。指的是根据句子的字面意思逐字翻译,重点解释词语,疏通句意,而没有进一步去剖析句子的深层内涵。在人教版文言文注释中共计324例,下面选取17篇课文中不同类简要举例说明。(1)必修一第24页《鸿门宴》中“交戟之卫士”注:拿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士兵。(2)必修二第32页《赤壁赋》中“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注:意思是,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幽壑,深谷。①王宁.训诂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59.20\n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嫠妇,寡妇。(3)必修二第36页《游褒禅山记》中“于人为可讥”注: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于,在。(4)必修三第55页《师说》中“术业有专攻”注: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5)必修四第66页《张衡传》中“妙尽璇机之正”注:精妙地研究透了测天仪器的道理。璇机,玉饰的测天仪器。也写作“璇玑”。(6)必修五第31页《滕王阁序》中“宁移白首之心”注:哪能在白发苍苍的老年改变心志?宁,哪。从这17例注释中我们可以发现译文几乎与原文是一一对应了,即从句子翻译中就能找到词语的释义。由于教材的受众群体主要是中学生,文言基础知识还是比较薄弱的,所以有的注释在翻译完整句后会单列出某个词进行释义,这样采取串讲句意的方式来释句意,学生透过注释来理解文章就容易多了。2.点明言外之意这里点明言外之意指的是在串讲句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句子的深层含义。人教版文言文注释中被释句子大都是先疏通句面意思再进一步讲解。这一类共48例。下面将以五册课本中选取不同类的注释举例说明。例如:(1)必修一第16页《烛之武退秦师》中“肆其西封”注:往西扩大边界。意思是晋国灭了郑国以后,必将灭秦。肆,延伸、扩张。(2)必修二第29页《兰亭集序》中“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注: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夫,助词,引起下文。相与,相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3)必修三第47页《寡人之于国也》中“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注: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意思是,年轻人知道孝敬老人,都来代劳了。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4)必修四第58页《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视而嘻”注:面面相觑,发出无可奈何的声音。形容秦王与群臣懊丧而又无可奈何的样子。嘻,这里作动词用。(5)必修五第27页《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寓形宇内复几时”注: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意思是说,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寓形,寄托身体。21\n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宇内,天地间。从以上的例子可以发现,都是在串讲句意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解释句子的言外之意。另外还有一些句子是没有串讲句意,直接点明言外之意,例如:必修一第23页《鸿门宴》中“臣为韩王送沛公”注:“张良曾劝项羽立韩公子为韩王。后来张良就做了韩王的申徒(相当于国相)。刘邦从洛阳南行,张良率兵随之。刘邦让韩王成留守。自己就同张良西入武关。这里张良托辞说“为韩王送沛公”,①是项伯表示他和刘邦的关系。”当然,这样的注释不多,人教版文言文这样的注释仅一例。3.其他人教版文言文教材中有一类句子不需要全句逐字翻译,有的只说明来源,有的只注解其中个别字词,即可让人明白句意。这一类在数量上不多,仅8例。(1)必修一第23页《鸿门宴》中“孰与君少长”注:就是“与君孰少孰长”。(2)必修二第30页《兰亭集序》中“死生亦大矣”注:死生是一件大事。语出《庄子·德充符》。(3)必修四第59页《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注:就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在这些句子中,有的直接解析句子结构,如例(1)。这种注释最多的就是解释出处了,如例(2)。(五)释语法现象人教版文言文注释中释语法现象的注释并不多,在适当的时候教材会在相应条目里进行讲解。在人教版教材中最常见的主要语法现象是词类活用和文言文特殊句式,其中文言文句式主要是省略句、被动句和说明句式。下面分为词类活用和文言文特殊句式两类举例说明。1.词类活用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语法现象就是词类活用。例如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等。这一类共26例,以下简要举例说明。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3.22\n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1)必修一第16页《烛之武退秦师》中“鄙”注:边邑。这里用作动词。(2)必修三第54页《师说》中“吾师道也”注:师,用作动词(3)必修四第58页《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廷见相如”注:廷,名词作状语。(4)必修四第58页《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加胜于赵”注:加,动词。胜,这里作名词。(5)必修四第59页《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羞”注:意动用法,以……为羞。(6)必修四第62页《苏武传》中“宜皆降之”注:降,使动用法,使……投降。(7)必修四第63页《苏武传》中“膏”注:肥沃。这里是使动用法。2.特殊句式(1)省略句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中,省略句的作注情况仅2例。第一例是在必修二第36页《游褒禅山记》中,注“力足以至焉:下面省去‘而不至’之类的话。①意思是力量足以达到那里(却没有达到)。”第二例是在必修四第56页《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注“亡赵走燕:‘亡于赵,走于燕’的省略,意为从赵国逃跑,②投奔到燕国。”(2)被动句仅1例。如:必修一第19页《荆轲刺秦王》中“见陵之耻”注:被欺侮的耻辱。见,被。陵,侵犯、欺侮。(3)说明句式在人教版文言文注释中,还有一类注释直接对比较特殊的句式进行说明。共3例。例一在必修四第66页《张衡传》中,注“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虽……而……’,相当于‘虽然……但是……’。文言文里,前边分句用‘虽’,后边分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6.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6.23\n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①句有时候用‘而’‘然’‘犹’等词同它呼应。”例二在必修五第33页《逍遥游》中,注“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用在选择句中,表示选②择,是……还是……。”例三在必修五第33页《逍遥游》中,注“奚以……为:③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用得着……呢’。”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人教版文言文注释中词类活用的注释比较多,而特殊句式的注释仅6例。这一方面可能是编者考虑到新课标的要求,但是从广大师生的实际教学过程的角度出发,其实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是加大了对文章的理解难度,我们知道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对特殊句式加以说明。例如:必修一第16页《烛之武退秦师》中“以其无礼于晋”,这里是状语后置,即“于晋无礼”。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但是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中几乎没有提及过。(六)释文化知识新课标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没有提及到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习得,但是了解古代社会的社会风俗、典章法制等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意,也会在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人教版文言文注释中释传统文化的数量不多,共10例。以下从社会习俗和典章制度两个方面来分析。1.释社会风俗社会风俗是“历代相沿积久、约定俗成的风尚、礼仪、习惯的总和,也是人类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岁时节庆、文化娱乐、宗教信仰等方面广④泛的行为规范。”人教版文言文注释中虽然这一类数量不多,但或多或少的让我们从中习得了一些知识,教材使用者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到了古代的传统文化习俗。例如:(1)必修五第29页《滕王阁序》中“星分翼轸”注:古人用天上二十八宿(列星)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着地面的某个区域,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2)必修五第31页《滕王阁序》中“弱冠”注:弱冠,指20岁,古代以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66.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3.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3.④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124\n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2.释典章法制这里的典章法制即古代国家的法令法规。古代的行为规范制度与现在大不相同,在注释中说明能帮助教材使用者提高学习文言文的效率。共6例。(1)必修一第16页《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秦伯”注: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2)必修一第25页《鸿门宴》中“再拜”注:拜两次,古代隆重的礼节。(3)必修四第56页《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拜”注: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位或官职。(4)必修四第58页《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就汤镬”注: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以上对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体例的分析,基本上概括了人教版文言文注释的所有内容。首先是对篇题注释的分析,因为其特殊性,所以分为五个方面展开分析。其次是通假字和古今字的注释,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也是考试的重点。然后结合训诂学和古汉语知识重点分析了字词、句意和语法现象。最后归纳了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知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可以说是当前在全国使用人数最多、权威性最高的一本教材了,无论哪一方面都可以说做到了准确、系统、规范。但是在梳理课本中注释的时候,还是仔细发现了有的注释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提出来探讨,势必会给教材使用者带来困惑,特别是高中生。以下一章将在第一章梳理出来的注释的基础之上,对人教版文言文课文中一些有问题的注释进行分类,再从各类参考文献中找出依据来证明,希望能给教材使用者一些参考,让教材编写者关注到这些有争议的注释,也希望人教版教材也越来越完善。25\n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二、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问题商榷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全国使用人数最多、范围最广的一本教材,就课本中总体的文言文注释而言,做到了准确、系统、简明,将科学性和通俗性结合在一起,对高中语文教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梳理课本文言文注释的过程中,有些注释可能是出于校对上的原因,似乎未能尽善尽美。下面主要就课本中注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主要是注释的规范性和准确性问题,例如标点符号、读音问题,通假字、古今字注释不规范问题,还有一些注释存在不符语境、注释内容不确切等等。在找出这些问题之后,力求从各类文献中搜集材料进行求证,希望能对自己今后的教学增进对文本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也希望能对一线高中语文教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注释不规范1.标点符号问题(1)在《荆轲刺秦王》中,课本注“请辞决矣:我就辞别了。辞决,辞别,告别。”商榷:“辞决”解释为“辞别,告别”。这里“辞别”和“告别”之间使用逗号值得商榷。“总说中有两个意思的,两个意思之间使用逗号,如‘着然’解释为‘的确,确实’。分说中有两个意思的,两个意思之间使用顿号,如‘被,散①开、分散’。”这里是分说的两个意思,当用顿号,使用逗号会引起层次上的混乱。(2)在《兰亭集序》中,课本注“趣(qū)舍万殊”:意思是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不相同。趣,趋向,取向。商榷:这里跟上面“辞决”一样,是分说的两个意思,使用逗号错误,当用顿号。(3)在《张衡传》中,课本注“举孝廉不行”:(被)举为孝廉,没有去(应荐)。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①黄光硕.语文教材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130.26\n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商榷:这里“举”是意念被动,不是添加的信息,不需要用括号。2.通假字、古今字问题(1)在《烛之武退秦师》中,课本注“共(gōng)其乏困”:共,通“供”,供给。商榷:“共”的本义是两手同举一重物,“供给”义是在“共”这一意义上的引申。但是“供”只是“共”的后起之字,因为“共”还有“供”所不具有的义①项。《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供给。《史记·仓公传》:‘适其供养。’这个意义后来写作‘供’。”因此,这里将“共”注为通假字是不妥的,应为古今字。(2)在《鸿门宴》中,课本注“毋内诸侯”:内,接纳。商榷:这里的“内”应该是“纳”的古字,应当注作:“内,‘纳’的古字。”在《汉语大词典》等权威工具书都有义项。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说明:“上古汉语中,‘纳’多写作‘内’,后来才写作‘纳’。”(3)同样在《鸿门宴》中,课本注“要(yāo)项伯”:要,通“邀”,邀请。商榷:这里也应是古今字。陈小平《高中语文语义探究》(苏教版)第77页中说明:“此注同徐中玉《作品选》(三册,第246页)、北大《参考资料》(第108页)。而据黄灵庚先生考证,先秦古书表示邀请的意义只作‘要’,‘邀’字不见《说文》,其异体字作‘徼’,本来解释作‘循行’‘巡视’的意思,也不表示邀请。表示邀请,大概产生于魏晋以后,因此,‘要’‘邀’是古今字。《史记》成书时不可能使用还没出现的‘邀’字。现在看到的少数先秦古籍里,表示邀请的意义,有偶用‘邀’字的,如《庄子·寓言》:‘老聃西游于秦,邀于郊。’《释文》:‘邀,要也。’这是后人改过来的,而且是属孤例,更不能证明《庄子》已用“邀”字(《训诂》,第138页)。黄说可取。十三院校《作品选》(上册,第158页)、朱东润《作品选》(上编二册,第50页)就只注‘要,邀请’,不作‘要,②通邀’处理。”(4)在《鸿门宴》中,还有一个注释也是不确切的,“倍德”注:忘恩。倍,通“背”。①陈玉香.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古诗文注释指瑕[J].现代语文,2007(1):101.②陈小平.高中语文语义探究(苏教版)[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77.27\n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商榷:虽然《辞源》《辞海》都认为这里的“倍”与“背”是通假关系,但《汉语大字典》却直接注“倍”为“违背、背叛”,这是有道理的。《说文》:“倍,反也。”《管子·中匡》:“管仲反,入,倍屏而立,公不与言。”“倍”正是用其本义。古人也不把“倍”作为“背”的通假字看待,如《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倍奸齐盟”,孔颖达疏:“倍,即背也。违背奸犯齐同之盟也。”可见,“倍”本来既①有“违背”义项。因此,这里是注明通假关系还是说明“倍”有“违背”义项值得商榷,从古汉语语境角度来讲,注明“倍”有“违背”义项会更妥一些。(5)在《游褒禅山记》中,课本注“王回深父”:父,通“甫”,下文“平父”“纯父”的“父”同。商榷:这里在注释中虽然注明通假关系,但却未注出本字意义。《辞源》第2294页注有“男子的美称。礼曲礼下:‘临诸侯,畛于鬼神,曰有天王某甫。’疏:‘某是天子之字,甫是男子美称也。’本作‘父’。经典中男子之字,多作某父,彝器则皆作父。古称孔子为尼甫,或尼父。”(6)在《过秦论》中,课本注“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合从,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从,通“纵”。商榷:这里“从”应是古今字。在陈小平《高中语文语义探究》(苏教版)这本书的第173页中有说明,“据陈涛考证(见《古文误释匡正》,第206页),‘从’的本义是跟随。《说文》:‘从,随行也。’又引申指南北方向。段玉裁《说文》注:‘引申为主从,为从横,为操从。亦假纵为之。’又特指战国时六国的抗秦策略‘合纵’。而‘纵’的本义是松缓或发、放。《说文》:‘纵,缓也。一曰舍也。’段玉裁注:‘舍者,释也。’‘后人以为从横字者,非也。’又引申为放纵。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纵敌,患生。’而用来表示纵横义的,当属假借,即借‘纵’来分担‘从’的纵横义。始见于《吕氏春秋·辩士》:‘横行必得,纵行必术。’表示合纵义,时间还要晚些。如《淮南子·览冥训》:‘纵横间之,举②兵而相角。’”因此可以看出,在表示横纵、合纵等意义时,“从”与“纵”应是古今字,而不是通假关系。①陈小平.高中语文语义探究(苏教版)[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77.②陈小平.高中语文语义探究(苏教版)[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173.28\n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二)注释不准确1.读音问题(1)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课本注“涂有饿莩(piǎo)”:路上有饿死的人。商榷:“莩”的读音是“fú”,本义是“芦中的薄膜”。只有通“殍”时,才读“piǎo”。(2)在《劝学》中,课本注“跂(qì)”:提起脚后跟。商榷:当“跂”做名词的时候读“qí”,指多生出的脚趾。做动词的时候读“qǐ”,指踮起脚后跟。(见《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语境问题(1)在《兰亭集序》中,课本“不能喻之于怀”注:不能明白于心。喻,明白。商榷:这里“喻”作“明白”讲不妥。前文“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说的是“每当看到前人对生命(生死,偏义副词,偏指死)短暂而伤感事的情怀,与我如同符契相合”,那么下文又怎么会“不能明白于心”呢?因此这里的“喻”应该跟上句的“悼”是相对的,应作“愉”讲,是“愉”的通假字。“不能喻之于怀”应该是指“心里很不痛快”。(2)在《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中,“好战”注:喜欢打仗。战国时期各国互相攻打和兼并。商榷:这里“好”作“喜欢”讲是用现代汉语解释古代汉语。如果说梁惠王是个现代意义上的“好战者”,是不妥的。结合具体语境看,“好”应该作“能”“会”讲,应该读作“hǎo”,“好(hǎo)战”即“善于打仗”。3.义项选择问题(1)在《荆轲刺秦王》中,课本注“终已不顾”:始终不曾回头。形容意志坚决。商榷:这里“已”作“不曾”讲是义项选择错误。《辞源》第1054页注:“已”有“去”的义项,《论语·公冶长》“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这里“已”即“去”的意思。“终已不顾”即“最终离去不再回头”。这29\n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里“终”作“始终”讲也不妥,结合语境前一句已经说到“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始终”有点不通,所以这里“终”应该是“最终”的意思。(2)在《陈情表》中,课本“行年四岁”注:行年,经历的年岁。商榷:这里在陈小平《高中语文语义探究》(苏教版)这本书的第131页有说明,古人“行年”作经历的岁月讲,多指年长岁大之人。如《国语·晋语》:“行年五十矣。”《荀子·君道》:“行年七十有二。”用于四岁的小孩,显然欠妥。此“行”当作“将”解,“行年四岁”即“年将四岁”,也就是“四岁不到”。“行”①有“将”义,工具书有义项,例不赘述。4.内容问题这里对于注释内容的不准确问题,主要是针对课本中有的注释注的还不够充分,不能完全解释清楚;有些注释仍存在争议;还有的注释存在完全不准确问题。当然,这里是力求从各类文献中找出依据来补充和解释。注释的校正不是在短期内就能完善的,还需要相关专家学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去进一步研究、完善。(1)注不充分①在《鸿门宴》中,课本“孰与君少长”注:就是“与君孰少孰长”。商榷:“少长”为偏义副词,偏指“长”,注释应该注明。应当注为:“孰与②君少长,就是‘与君孰长’。”可以翻译成“他跟你比,谁年纪大?”②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课本“加少”注:加,更。商榷:全句“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是互文,“不加多”即“不③增多”,“不加少”即“不减少”,“加”当训作“减”。③在《师说》中,课本“师襄”注: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过弹琴。商榷:这里注释没有注清楚。师襄并不是指姓“师”名“襄”的乐官。这里的“师”是乐官的称谓。春秋战国时人们称呼以某种技艺为生的人,习惯在其名字前面加上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词,如名字叫襄的乐官称师襄,名字叫孟的戏子叫优孟。以职业“师”为姓,到战国以后才出现的。④在《逍遥游》中,课本“斯已矣”注:至此而止。①陈小平.高中语文语义探究(苏教版)[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131.②陈小平.高中语文语义探究(苏教版)[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76.③陈小平.高中语文语义探究(苏教版)[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92.30\n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商榷:陈小平《高中语文语义探究》(苏教版)第160页探析中有说明,“已矣”同“而已矣”,都是语气词,可译作“罢了”,此本是古汉语所常见的。“斯已矣”即“如此而已”。十三院校《作品选》(上册)的第57页中,即释“斯已矣”作“如此而已、这样罢了”。⑤在《陈情表》中,课本“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注:强近,勉强算是接近的。商榷:“强近”之“强”不应该作“勉强”讲,应该是“甚、很”的意思,作程度副词。“强近之亲”应该是“非常亲近的人”。这里可以从相关文献中得到旁证。如王僧孺《全梁文·与何炯书》:“外无奔走之友,内乏强近之亲。”《全唐文》卷七百八十二李商隐《祭徐氏姊文》:“始某兄弟,初遭家难,内无强近,外①乏因依。”此二例“强近”都是“非常亲近”之意。(2)存在争议①在《鸿门宴》中,课本“为击破沛公军”注:为,介词,替、给。后省宾语“我”(项羽自称)。商榷:在朱东润《作品选》(上编二册,第50页)中读“wéi”,“使”的意思;人教社《古代散文选》(第184页)作“将要,时间副词”。这里以时间副词说最合理。“为”之“将要”义在《诗经·豳风》中已可见,如《豳风·七月》“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史记》里用例也不少,如《韩王信卢绾列传》“舍燕②邸,为欲置酒见之”,《卫将军骠骑列传》“骠骑始为出定襄单于”。②在《劝学》中,课本“参(cān)省(xǐng)乎己”注:对自己检查、省察。参,验、检查。省,省察。乎,相当于“于”。商榷:“参”作“验、检查”解值得商榷。古汉语中“参”作“三”是常见用法。如《左传·隐公元年》:“大都不过参国之一。”郭锡良《古代汉语》(第211页)注:“参,分成三份。”《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参”字第一义项即作“三”,又表“三分”,并引“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为例。另外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有“三,参(sān)”辨析:“三”的意义比“参”广。“参”只用于“配合成三”或“三分”,该用“参”的地方有时可以用“三”,但该用“三”的地方不能用“参”。又《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此与《劝①陈小平.高中语文语义探究(苏教版)[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132.②陈小平.高中语文语义探究(苏教版)[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75.31\n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学》“日参省乎己”语境相同,都是谈学习的,两者当是同一意思。此外,《劝学》“日参省乎己”,《群书治要》引作“日三省乎己”。这也说明“参省”当作“三①省”。③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课本“生生所资”注:所赖以维持生活的。生生,维持生活。第一个“生”是动词,第二个“生”是名词。资,凭借。商榷:这里“生生”解释为“维持生活”,不妥。“生生”出自《周易·系辞》“生生谓之易”,是“生之又生”的意思,两个都是动词。逯立钦注“生生所资”为“生活所需用”,他这里把“生生”解释为“生活”。六朝以后“生生”有“生②活、生计”意。(3)完全错误①在《赤壁赋》中,课本“既望”注:过了望日(农历十五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商榷:这是从《辞海》等工具书说,常见选本也都作如是说,如徐中玉《大学语文》(第253页)即作“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但此说并不确切,因为农历月令有大小之分。《释名·释天》:“望,月满之名也。月大十六日,月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也。”七月为大月,课本释“望”为“农历十五日”不确切,当作“农历每月十五日(小月)或十六日(大月)”。③“七月既望”指农历七月十七日。②在《赤壁赋》中,课本注“沧海之一粟”:一粟,一颗米粒。商榷:在《辞源》中“沧海一粟”注为“大海中一粒粟。喻非常渺小。”在很多选本中也有很多解释如此,但这些注释还是不够确切。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注“粟,沙粒等细小之物。”《山海经·南山经》:“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多丹粟。”郭璞注:“细丹沙如粟也。”因此,“沧海之一粟”解释为“大海中一颗粟粒大的沙子”更妥当些。③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课本“徒见欺”注:白白地受骗。商榷:这里“徒”作“白白地”讲不妥,应注作“只”的意思。黄灵庚先生说(见《训诂》第125页),“徒”是“定”母字,与“但”“第”“弟”为一声之①陈小平.高中语文语义探究(苏教版)[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4.②陈浩.人教社课标版高中语文古诗文注释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10—11.③陈小平.高中语文语义探究(苏教版)[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13.32\n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转,可释“只”义。另例如,干宝《李寄》:“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徒费”即“只耗费”。因此,这里“徒”当注作“只”。④在《滕王阁序》中,课本“时运不齐”注:命运不好。不齐,有蹉跎、有坎坷。商榷:“不齐”注为“不好”是不妥的。这里的“齐”应当是“济”的通假字,“不济”即“不好”。“齐”作“济”的通假字,在古籍中还是很常见的。例如《老子》五十二章:“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汉帛书乙本“济”即作“齐”。《荀子·儒效》:“然而明不能齐。”《韩诗外传》五“齐”亦作“济”。《荀子·王霸》“以国齐义”,杨注:“齐当为济。”此外,在梳理过程中发现还有个别注释存在没有考虑到高中生学习基础的问题。在《荆轲刺秦王》中,课本“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注:秦王用一千斤金(当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这里用“赏格”作释语,没有考虑到中学生的基础。《辞源》第3238页注:“赏格,悬赏所定的等差、标准。”这里教材编写者用“赏格”直接注释,会让学生难以理解。33\n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三、关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的思考和建议(一)关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的两点思考1.文言文本身的特殊性文言文本身的特殊性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的。毕竟古汉语离我们年代久远,古汉语中的有些古音、字词生僻晦涩,特别是语法,现代人学习起来确实困难。而且加上人的主观性,每个人理解文言文都有一定的偏差。因此想读懂文言文,注释的准确规范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学语文文言文的注释,具有两个方面特点。第一,它是随文释义的。就是说,它的任务是对文章中的词句在使用时显现的具体意义加以表述;第二,它①是历时语言注释。就是说,它要寻求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之间的对当关系。”仔细阅读人教版高中语文五册必修课本中的文言文注释,就会发现,这两个特点也同样存在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中。在课本中,有一部分字词的语境义没有注释,原因就是教材编写者忽视了随文释义这一特点。例如:必修一第19页《荆轲刺秦王》中“终已不顾”注:始终不曾回头。形容意志坚决。上一章已经提到过这里“已”作“不曾”讲是义项选择错误。《辞源》第1054页注:“已”有“去”的义项,这里“已”即“去”的意思。“终已不顾”即“最终离去不再回头”。“终”作“始终”讲即是忽视了随文释义的特点,结合语境前一句已经说到“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始终”有点不通,所以这里“终”应该是“最终”的意思。此外,用历时语言注释古文,即要求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相对应,而且联系到注释校正工作的繁琐性,这就要求教材编写者特别是专注于注释工作的专业人士,要以更加谨慎细致的态度来关注古汉语,尤其特别要注重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的区别和联系。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有部分漏注了一些古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常用字词,例如:必修四第63页《苏武传》中“虚心以相待”注:单于准备以礼相待。这里“虚心”的意思没有注出来。《汉语大词典》“虚心”有“一心向往”的意思,这里应该取此义作注。2.高中语文教学的特殊性①胡广文.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注释的几个问题[J].邯郸师专学报,2003(2):69-70.34\n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①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可以看出新课标要求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而帮助学生自学文言文的有效工具首先是注释,其次是字典等工具书。同时新课标也要求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想要做到实在很困难,特别是在高考的压力下。我们知道高中语文教学本身课时紧张,文言文的教学课时已经被压缩,再把文言文注释中存在的一些疑难注释留给教师,这势必会增加教师备课的工作量,导致教学任务的加重和课时的浪费。另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教师专业知识的挑战。同样对于高中生而言,文言基础知识还不是很牢固的情况下,不解决这些疑难注释势必会给学生带来困惑。例如前面在第二章提到,在《荆轲刺秦王》这篇课文中,“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注:秦王用一千斤金(当时以铜为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这里用“赏格”作释语,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基础,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因此,文言文注释的编写不仅仅是为了读懂文言文而作注,更要考虑到在实际课堂教学时的运用,以及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实际能力。(二)关于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编写的几点建议教材编写者、教师和学生与教材形成最直接关系的三方。教材编写者编订教材,不仅要结合各方专家的建议,也要考虑到教学实际,但是想要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加上教材本身校订工作繁琐,在短时间内不断更新教材也是不切实际的。一线教师和学生是教材的直接使用者,也是教材的检验者,这就要求教材编写者多听取教师和学生的反馈,这样才有助于教材不断更新完善。1.关注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随着教材研究的不断深入,作为教材助读系统之一的注释也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上面在绪论部分已经说到目前关于文言文注释问题的相关研究,尽管目前仍然不成熟,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地方还很多,但不乏可圈可点之处。教材编写者特别需要关注目前学术界各方专家学者之言论,做到定期关注,吸取其精华,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J].语文建设,2003(9).35\n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不断地完善教材,完善文言文注释。注重时效性,全面把握文言文注释最新研究动向和成果,及时补正文言文注释一些小的瑕疵。另外教师也要时刻关注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将获取的信息进行多方求证,及时回馈给学生。2.关注一线教师的教学反馈使用教材最广泛的群体就是教师和学生,而教师在使用教材备课或上课时往往更加深入、透彻。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是做好充足的备课准备,注释是教师的第一手参考资料,且这部分资料是与学生共享的,这就要求教师要高于学生所见所思之处。在这个过程中,一线教师往往最容易发现教材注释中的纰漏与不足,他们所提意见也是最切中要害的。因此,教材编写者需要重视一线教师的反馈,及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一线教师也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教材注释,敢于对教材注释提出质疑,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3.聆听学生的心声学生是学习文言文和使用注释的主要群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是最为直接的。文言文的学习相对于白话文而言本身难度就大,学生借助注释来预习文言文,疏通文意时遇到无法理解的注释,如果课下注释不能满足他们解决当下问题,很大可能就会导致学生失去对文言文的兴趣。同时作为主体的学生本来在学习能力与理解能力上也是参差不齐的,想要编写一套适宜性、高效性的教材对教材编写者来说任务非常巨大,更别说去逐一校订了。但是相信不论是对一线的任课教师还是以学术研究为主的专家学者来说,做这项工作都是富有意义和价值的。这就要求教材编写者多多关注学生,了解他们的文言文阅读水平。例如:走进学生课堂,调查学生在使用文言文注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能高估也不能低估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尽量做到文言文注释要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供助力所需,也要保证学习能力不太好的学生不掉队。当然,学生自己在学习文言文时也不能完全依赖注释,任何注释都不会完全将文意呈现出来,注释最大的用处就是给使用者提供参考,学生要灵活地使用注释,不依赖注释。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要学会在古文语境下学习文言文。任何语言的学习都不能脱离语境,文言文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单纯地把文言文置于白话文36\n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的语境下来学习,很难理解古人的话语方式和文化内蕴。另外学生也要注意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例如词类活用、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句式等等,只有平时有一个量的积累,才能辩证的看待教材中的注释,更好地阅读品味文章。37\n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结语文言文注释本身就是一项繁琐的工作,注释的校正更是复杂、庞大。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由于各版本教材的编写者不同,所呈现的注释也会不同。前面已经说到过文言文本身的特殊性,作注的人要考虑的因素太多,首先要考虑到文言文本身,再次要考虑到教学实践,而且编者、教师和学生三者本身就是完整独立的个体,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有时候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来理解文意,因此想要统一的文言文注释是不可能的。但是也不能绝对地说文言文注释就没有办法校正了,这就要求教材编写者以更加谨慎、细致的态度来对待每一条文言文注释,尽量多采取各方意见,时刻关注最新研究成果,最重要的是要深入一线教师和学生中,了解具体教学实践过程,及时调整。当然教师和学生也要做到辩证地看待文言文中的疑难注释,善于辨别,遇到有疑惑的地方要灵活处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最后,本文在分析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体例过程中,仍然较多地借助个人经验,不甚成熟,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另外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注释问题商榷上,因为在这方面个人学习能力有限,教学经验不足,只能借鉴前人的相关研究来补充,很多观点都不成熟,还需进一步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38\n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参考文献(一)著作类[1]《古代汉语字典》编委会.古代汉语字典:彩色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陈小平.高中语文语义探究[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3]郭在贻.训诂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增订5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黄灵庚.训诂学与语文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6]林银生.中学文言文注释深解[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7]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8]秦永洲.中国社会风俗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9]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0]上海辞书出版社语文辞书编纂中心.古汉语字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1]盛九畴.训诂与文言文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12]汪少华.古诗文词义训释十四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13]汪耀楠.注释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14]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9.[15]王力等.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6]王宁.训诂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7]现代汉语词典[Z].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0.[18]许威汉,陈秋祥.汉字古今义合解字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9]赵广成.通假字浅说[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20]赵振铎.训诂学纲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21]朱绍禹.中学语文教材概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二)期刊类[1]曹振国.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文言文注解献疑[J].中学语文园地,2009(5).[2]陈宝珍.我国古代字书释义方法说略[J].广东图书馆学刊,1986(4).[3]陈蓉.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文言文释义指瑕[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22).[4]陈小平.高中文言诗文注释商榷[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6).[5]陈玉香.<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文言文注释指瑕——兼论古今字、通假字的辨别[J].现代语文,2007(1).[6]陈玉香.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古诗文注释指瑕[J].现代语文,2007(1).[7]顾之川.试论中学语文教材注释的原则[J].课程·教材·教法,1996(3).[8]胡广文.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注释的几个问题[J].邯郸师专学报,2003(2).[9]黄琴.略论语文教材注释的种类和原则[J].青海师专学报,1986(4).[10]李运富.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02(11).[11]马晓婷.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指暇(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6(3).[12]莫丽莎.谈古今字被误训为通假关系[J].现代交际,2009(8).[13]覃佐月.对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解析的存疑探讨[J],现代阅读,2013(5).[14]谭成攀.人教版高中语文古诗文注释指暇[J].文学教育,2011(4).[15]吴碧芬.人教版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策略[J].现代阅读,2013(2).[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J].语文建设,2003(9).[17]朱星.注释学刍议[J].河北师范学院学报,1979(1).39\n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18]朱于国.也谈语文课本中的几个古诗文注释[J].语文学习,2012(6).(三)学位论文类[1]陈浩.人教社课标版高中语文古诗文注释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管晓云.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3]李娟.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注释的编写与使用研究[D].延安大学,2016.[4]刘汉珍.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言文注释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4.[5]刘京.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注释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4.[6]吕晶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7]童志斌.文言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8]翁美凤.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研究——以语文版为中心[D].福建师范大学,2016.[9]徐时趁.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问题研究[D].延边大学,2010.[10]尹莹.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研究[D].扬州大学,2016.[11]余亚平.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注释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12]张保廉.关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文注释的释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13]张怡蕾.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篇目注释研究[D].宁夏大学,2017.[14]赵星.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40\n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著、论文1.曹淑琴.高中语文比较阅读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庖丁解牛》和《种树郭橐驼传》为例[J].知识文库.2017(9):118.41\n人教版(2007)高中语文(必修)文言文注释研究致谢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初春的季节承载着勃发的生机,两年的研究生求学生涯,短暂而美好。在这过程中,我收获了太多太多,在此我要感谢所有给我支持与帮助的人。风吹麦浪儿时忆,月台最记不舍情,一去再无春秋日,心中常想寸草心。首先要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在物质与精神上的支持让我顺利完成了研究生学业。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特别要感谢我的研究生导师高深老师,感谢高老师对我学习上的敦敦教诲与生活上的悉心照顾。特别是毕业论文的写作,从选题的确定到论文的写作规范,都是在高老师细心的指导下完成的。高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与朴实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深远。在此谨向高老师表示我最诚挚的敬意和感谢!相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莫道友人不相诉,一杯薄酒敬故人。感谢淮师大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特别是文学院的所有老师,他们的学识、风采始终感染着我,让我时刻铭记要做一名严谨的文学院人。另外要感谢我的研究生同学们,是他们陪我度过两年的研究生时光,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给与我极大的帮助。同窗之谊,我将终身难忘。最后我由衷地向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审阅本论文的老师致敬。春风十里不如你。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