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32 KB
  • 2022-08-18 发布

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高中课件精选

  • 4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屮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1-20)1.班昭续《汉书》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③踵而成之。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选自《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注释]①扶风:古地名,今陕西境内。②班彪:当时著名学者。③东观藏书阁:皇家藏书楼。[文化常识]女文史家。班昭是屮国历史上第一个女文史家。她帮助哥哥班固完成了未竟的事业,而且对阐述《汉书》起到了重要作用,她的诗赋在当时也很著名。女性精通文史的在中国历史上不多,另一个是汉末的蔡文姬(蔡琰,见后文),还有一个是宋朝的李清照,她是杰出的女词人,她早年还同丈夫一起研究金石书画。[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竞②辄2.翻译:①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②师事焉2.蔡文姬求情驿④坐者满堂。操谓宾客曰:“蔡伯喈女在外,今为诸君见”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⑤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⑥厩马万兀,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乃追原⑦祀罪。(选自《后汉书•董祀妻传》)[注释】①屯田都尉:职官名称。②当:判决。③文姬:蔡文姬。④使驿:使者。⑤文状:文书。⑥明公:对曹操的敬称。⑦原:原谅,此指赦罪。[文化常识](字伯喈)。她博学有才辩,通咅律。初嫁卫仲道。夫亡后归母家。遇汉末大乱,为董卓部将所虏,归南匈奴左贤王,居匈奴12年,有子女二人。曹操平定中原后,念蔡邕无后代,便以重金赎归,再嫁董祀。她凭记忆写出了四百多篇古文。她的《悲愤诗》及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最为著名。当代戏剧家曹禺创作有话剧《蔡文姬》。[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诣②徒③厩④虎士2.翻译:①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②诚实相矜;③济垂死之命。3.理解:“操感其言”属什么句式?3.炳烛而学9”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选自汉•刘向《说苑》)[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②炳烛:点燃蜡烛。[文化常识]“师旷”及其他。师旷是个盲乐师,他名字叫“旷”,但不姓“师”,因为他是当吋\n著名乐师,所以叫“师旷”。这种以职业为姓的现象在春秋时还有:有个著名的工匠名石,世称“匠石”,有个著名的制作车轮的师傅名扁,世称“轮扁”。[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暮②安敢③善2.翻译: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3、上文“臣闻之”中的“之”属代词,它指代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1.薛奎识范镇自谦退,每行步趋府门,逾年,人不知其为帅客③也。及还朝,载以俱。有问奎入蜀何所得,S:“得一伟人④,当以文学名世。”[注释]①范镇:宋朝人。②(wan):留。③帅客:此指太守的宾客。④伟人:不平常的人。[文言知识]县,它当在华山之南;又,“华阴”,当在华山之北。而水的南面称“阴”,水的北面称“阳”,恰与山相反。江苏省的“江阴”市,当在长江的南面;“淮阳”县当在淮河的北面。[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俾②益③退⑤逾2.翻译:①髀奎守蜀;2.芮伯献马贾祸(wi)伯帅师伐戎⑪得良马焉,将以献于王。芮季口:“不如捐之。王欲无厌,而多信人之言。今以师归而献马焉,王之左右必以子获为不止一马,而皆求于子。子无以应之,则将晓②于王,王必信之,是贾祸也。”弗听,卒献之。荣夷公果使求焉,弗得,遂谱诸王,曰:“伯也隐。”王怒逐芮伯。君子谓芮伯亦有罪焉:尔知王Z渎货而启芮伯之罪也。(选自明•刘基《郁离子》)[注释]①戎: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名称。②晓:争吵。[文言知识]看來是老大。老二叫“仲”。孔子排行第二,故取名仲尼,后人亦称之为孔老二。老三叫“叔”,老四叫“季”。上文“芮季”看来是芮伯的小弟了。月份是以“孟仲季”排列的,如春季第一个月为“孟春”,第二个月为“仲春”,第三个月为“季春”,夏、秋、冬以此类推。[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帅②捐③厌⑤逐\n1.理解:①“将以献于王”屮省略了介词宾语;2.翻译:①子无以应之;②是贾祸也:③遂谱诸王;④尔知王之渎货而启之,芮伯之罪也1.及Z而后知?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①;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②Z—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Z—啜③。(选自《魏源集》)[注释]①一足:走一步。②估客:此指來往于海上的商人。③一啜(chud):尝一口。[文言知识]“达到”、“够得上”的意思。上文“及之而后知”中的“及”,就解为“接触”,句意为接触它之后才能知道(它的情况)。成语“望尘莫及”,意为看着车后卷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比不上别人。科举考试中的“及第”,从字面上解释是指达到名次,意为及格、录取。[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乌②披2.“五岳”是指、、、、五座高山。3.翻译:①履之而后艰;②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_啜4.理解: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2.管仲破厚葬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口:“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③其尸,罪夫当丧者。”未久,厚葬之风休矣。(选自《韩非子》)[注释]①布帛:泛指织物。②衣裘:裘,皮衣。此指死人的衣着。③戮:侮辱。[文化常识]即棺材,装敛死人的器具;“椁”即棺外的套棺,也就是说是棺材外再套一具棺材。古代的贵族,生前富贵荣华,极尽奢侈,死后也希望不朽,且能无穷享受,因此十分讲究丧葬。尸体穿绫罗绸缎,甚至金缕玉衣。棺之外要加椁,棺与椁之间存放金银财宝及生前用具,可惜这些都成了Fl后盗墓者的目标。[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无以②对③为2.翻译:①齐桓公患之:②禁之奈\n何?;③非名之则利之也1.比较上文的两个“夫”:①“夫凡人Z有为也”屮的“夫”,应理解为②"罪夫当丧者”中的“夫”,应理解为2.理解:齐国人为什么好厚葬?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1.董叔攀附权贵!”曰:“欲为系援③焉。”他日,董祁④诉于范献子⑤,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⑥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得系矣,求援得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乎?”(选自《国语•晋语》)[注释]①范氏:晋国正卿范宣子的女儿范祁。②叔向:晋国大夫。③系援:结交攀附。④董祁:范祁嫁给董叔后便称董祁。⑤范献子:范祁的哥哥。⑥纺:吊、悬。[文言知识]式。上文“不吾敬”是其中之一。“不吾敬”要按“不敬吾”理解,意为不尊重我。这是一个否定句,有否定词“不”表示(其他否定词如“未”、“莫”、“毋”等),另外它的宾语是代词“吾”(其他代词如“我”、“尔”、“之”等),因为有这两个前提,所以构成动宾倒置的句式。又如“勿Z忘”,即“勿忘“未Z有”,即“未有之”O[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他日②执2.翻译:①范氏富,盍已乎!;②子盍为我请乎?;③欲而得之,又何请乎?2.王昭君出汉宫明君姿容甚丽,志不苟求,工遂毁为其状。后匈奴来和②,求美女于汉帝,帝以明君充行。既召,见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于是遂行。(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宫人:宫女。②和:和亲。指异族之间用婚姻关系来保持双方的友好关系。[文化常识]的名字,故改王昭君为王明君或明妃。王昭君出生南郡秣(zi)归(今湖北境内)。史书上说,她早年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单于来汉朝和亲,她自请出嫁。按当时规定,和亲者应是公主,而王昭君是普通宫女,故上文说“充行”(充当而行)。入胡后称宁胡阔氏(yanzhl)o阔氏是王后的意思。她対改善汉朝与匈奴的关系起了一定作用。今内蒙古大青山麓尚有昭君墓。[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图②但③中2.翻译:欲有呼者,辄披图召Z:3.理解:“其中常者,皆行货赂”中“常者”指;“常者”向货赂。4・理解:“但名字已去”中的“去”,应理解为3.商於子驾豕不能破一畦。宁毋先④生过而尤之日:“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⑤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宁毋先生日:“今子以Z代耕,不儿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日:“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n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出⑥必以牛,亦犹牧⑦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日:“是盖有激者⑧也。”(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注释]①商於(吭1)子:作者虚构的人物。②豕(shI):同“猪”。③®B(e):牛拉东西吋驾在颈上的曲木。④'宁毋:作者虚构的人物。⑤淖(nao):烂泥。⑥服出:驾牲口耕田。⑦牧:统治、管理。⑧有激者:(心中)有不平之气的人。[文言知识]以予颠之倒之”中的“以”,作动词用,解为“认为”。有时“以”与“为”组合成“以为”或“以……为”,也解为“认为”。上文“必以贤”屮的“以”,解为“任用”,也作动词用。又,上文“无犊以耕”中的“以”,作连词用;又,“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中的“以”,作介词用,解为“把”。[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犊②尤③过⑤几⑥顾⑦盖2.翻译:①既就复解,终曰不能破一畦者耶?:;③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3.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是6、及之而后知1.①哪②翻阅2.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嵩山3.①走了之后才知道艰难;②通晓各种佳肴的菜谱,还不如厨师的尝一口。4.实践第一。7、管仲破厚葬1・①没有什么用……②回答③作为、行动2.①齐桓公为这事而担忧;②用什么办法禁止?③不是为了名誉就是为了有利可图。3.①句首语气词,无义;②那些4.非名之则利之也。8、董叔攀附权贵1•①往后的某一天②抓起來2.①范氏是富贵人家,何不放弃(这门亲事)!②你为什么不替我(这门亲事)!③(你)想耍的都得到了,又为什么要我替你求情呢?9、王昭君出汉宫1.①画②只是③中途2.想要召哪个宫女,就翻看容貌图召唤她。3.容貌平常;画工4.报出。10、商於子驾豕1.①小牛②责备③错④回答⑤近于⑥回头⑦大概2.①好不容易套上了,可又挣脱了,整天不能耕一块地;②我同情你才告诉你;③你为什么不把责备我的话去责备那些统治百姓的人呢?3.抨击统治者不用贤人。11.魏收改武学文日:“魏郎弄戟(ji)多少?”收惭,遂折节读书。夏月④,坐板床,随树阴讽诵⑤,积年,板床为之锐减,而精力不辍。以文华显。(选自《北齐书•魏收传》[注释]①魏收:北齐人。②荥(xing)阳: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③调:嘲笑。(④夏月:夏季。⑤讽诵:背诵。[文化常识]?”其中“戟”泛指所有兵器。\n“戟”本是青铜制成的兵器,它将矛与戈结合在一起,既有“矛”直刺的功能,又有“戈”横劈的作用。杜牧在《赤壁》诗中写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其中说到的“戟”就是这种兵器。除矛、戈、戟外,古代进攻的武器还有刀、斧、箭、炮等。[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及②辍2.翻译:①颇己属文;②欲以武艺自达;③积年,板床为之锐减;④以文华显3.“遂折节读书”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①就改变志向努力读书;②因此跟随别人读书;③于是埋头读书;④就斩断兵器致力读书。12.申屠敦之鼎①有汉鼎②一,得于长安深川之下。云螭斜错③,其文烂如④也。西邻鲁生见而悦焉,呼金工象而铸之。淬⑤以奇药,穴地藏之者三年。土与药交蚀,铜质己化,与敦所有者略类。一旦,持献权贵人,贵人宝Z,飨宾而玩Z。敦偶在坐,心知为鲁生物也,乃曰:“敦亦有鼎,其形酷肖是,第不知孰为真耳。”权贵人请观之,良久曰:“非真也。”众宾次第咸曰:“是诚非真也。”敦不平,辨数⑥不已。众共折辱⑦Z,敦噤不敢言,归而叹曰:“吾今然后知势之足以变易是非也。”龙门子闻而笑日:“敦何见之晚哉?士之于文亦然。”(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注释]①申屠敦:复姓申屠。这是作者虚构的人物。②鼎:古代的炊具,三足两耳。后演变为工艺品。⑧云螭(chi)斜错:云与螭(兽名,外形像龙而无角)互相掩映交错。④其文烂如:它的花纹斑斓。⑤淬(cui):金属烧热后浸在水中或油中。⑥辨数:多次争辩。辨,通“辩”。⑦折辱:挖苦。[文言知识]上文“是诚非真也”中的“诚”,解为“确实”、“的确”,作副词用,句意为这的确不是真品。又,“吾诚章某之子”,意为我确实是姓章的儿子。它又解为“如果”,如“诚能如此,则王业可兴矣”,意为如果能这样,那么大王的功业可兴盛了。[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布衣②焉③彖④穴⑤略类⑥第⑦孰⑧次第⑨已⑩噤1.翻译:①贵人宝之,飨宾而玩之:②其形酷肖是;③吾今然后知势足以变易是非也④士之于文亦然2.本文主题思想是13.强弱之辩宗,上下相制,自然Z理也。然则所谓强者,岂壮勇Z谓耶?所谓弱者,岂怯懦Z谓耶?盖在乎有德,不在乎有力。夫金者,天下之至刚也;水者,天下之至柔也。金虽刚矣,折之而不可以续;水虽柔矣,斩之而不可以断;则水柔能成刚,金刚不辍③其弱也。(选自唐.罗隐《两同书》)[注释]①奉:尊重。此指陪衬。②御:支配,此指显出。③辍(chud):停。此指消除。[文言知识]“然则”及其他。“然则”在文言中是个固定词组,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上文“然则所谓强者,岂壮勇之谓耶?”意为既然这样,那么所谓强者,难道说的只是健壮勇敢的人吗?又,“虽然”,相当于“虽(这么说),然而……”,如“虽然,其事有本有原”,意为虽这么说,然而那事情还有本源。又,“于是”,相当于“在这个时候”,如“于是暴雨,人皆避Z”\n,意为在这时候突然下雨,人们都躲雨了。[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夫②宗③金④至2.翻译:岂怯懦之谓耶?3.本文的基本观点是14.诸葛亮传略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吋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③南征,荆州刘琮④举州委质⑤而备失势,众寡而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⑥。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Z,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⑦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章州既足,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注释]①八尺:汉时1尺约合今7寸。②扰乱:动乱。③魏武帝:曹丕称帝后追赠父亲曹操为魏武帝。④刘琮:刘表之子。⑤举州委质:意为把整个荆州送给曹操而自己投降曹操。⑥吴会:吴国。⑦江南: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文化常识]“九州”之说。我国古代历来有“九州”之说,意为中华大地由九州组成。但说法不一。《尚书。禹贡》上指冀(今山西一带)、兖(今河北一带)、青(今山东一带)、徐(今徐州一带)、扬(今长江下游地区)、荆(今湖北、湖南一带)、豫(今河南一带)、粱(今四川一带)、雍(今陕西、甘肃一带)。而《吕氏春秋》上有幽州而无梁州;《尔雅》上有幽州、营州而(今四川一带)是古代两大行政区划。[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少②逸③殊量④纳⑤既⑥2.翻译:①时人异焉;②众寡而无立锥之地:③权既宿服仰备3.理解:“与武帝交战”其中“交战”是指之战。15.千轴不如一书独轮车。引试⑦日,衣禰⑧自拥车入,欲以此骇众取名。时张景⑨能文有名,唯袖一书帘前献之。主司大称赏,擢景优等。吋人为之语曰:“柳开千轴,不如张景一书。”(选自宋•沈括《梦溪笔谈》)[注释]①柳开:北宋人。②任气:任性气盛。③应举:参加科举考试。④主司:主考官。⑤帘:指主考官办公的地方。⑥轴:古人将文章写在横幅上,然后裱成卷轴。⑦引试:面试。⑧禰(ldn):古代读书人穿的圆领大袖外套。⑨张景:柳开的学生。[文言知识]么“人”是否是“物”呢?文言中“物”也可指“人”。上文“大言凌物”中的“物”,即指人意为说大话傲视他人。“物议”、“物论”即为他人所议论批评,“物故”为人死。成语''待人接物”,其中“接物”也是“待人”的意思。小说、戏剧中的“人物”,并非“人”与“物件”,而是“人”,因为“人”与“物”同义,它是个双咅同义词。[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少②凡③擢2.翻译:唯袖一书帘前献Z\n1.理解:“千轴''为什么不如“一书”,这屮间存在一个什么问题?答案11、魏收改武学文1.①等到②停,此指懈怠2.①很能写文章;②想通过练习武艺求得功名;③经过好多年,板床因此磨损了很多;④凭文章华丽而著名。3.①12、申屠敦之鼎1.①平民②指代汉鼎③模仿④打地洞⑤大体相同⑥只是⑦哪个⑧依次⑨停⑩闭口2.①那权贵把它当成珍宝,在招待宾客宴饮时欣赏它;②那开头极像这鼎;③我召集经历这事Z后知道权势竟可以改变是非(颠倒是非);④读书人评价文章也是这样。3.抨击社会上有权势就可颠倒黑白的现象。13、强弱之辩1•①句首发语词,无义②推崇③金属④极2.难道说的只是胆小柔弱的人吗?3.强与弱是相对的。14、诸葛亮传略1.①年轻时②超出③特殊的才能④交⑤已⑥任命2.①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②人数少而且没一块地盘;③孙权早就敬佩刘备。3.赤壁15>千轴不如一书1•①年轻时②共③选拔2.只用袖子装了一篇文章献给主考官。3•质与量的问题。16.答苏迈书①官,则难得师友,又少读书之光阴,然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三人行,必有我师”,此居一州一县求师之法。读书光阴,亦取诸鞍乘之间耳。(选自宋•黄庭坚《山谷全集》)[注释]①答苏迈书:这是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给苏迈的冋信摘录。苏迈是苏轼的长子。②辱书勤恳千万:意为你在来信中恳切地说了许多求学的感受。③自道:自己所说。[文言知识]外两个义项要特别注意:一、指“只是”、“但”。上文“顾既在官,则难得师友”,意为只是白身已在官府,便难以得到老师和朋友。乂,《廉颇蔺相如列传》:“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又,《促织》:“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博一笑。””O《为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病②窃③学问2.理解:“从学就仕”是分别指与3.理解:“取诸鞍乘之间耳”中的“鞍”与“乘”分别指与4.翻译:人生竟何时得自在,饱闲散耶?\n5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出自《》是所说。17.蒲松龄之妻勺命应通显,今己台阁③矣。山林目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④为快哉!”松龄善其言。顾儿孙入闱⑤,褊心⑥不能无望,往往情见乎词,而孺人漠置之。或媚以先兆,亦若罔闻。松龄笑日:“穆如者⑦不欲作夫人⑧耶?”答曰:“我无他长,但知止足。今三子一孙,能继书香,衣食不至冻饿,天赐不为不厚。自顾有何功德,而尚存缺望⑨耶?”(选自清.蒲松龄《述刘氏行实》)[注释]①进取:此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蒲松龄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不第。②孺(M)人:妻子。③台阁:宰相。④以肉鼓吹:犹言一呼百诺。⑤入闱:参加科举考试。⑥褊(bian)心:私心。⑦穆如者:端庄的人。此指妻子。⑧夫人:此指贵夫人。⑨献(juQ)望:不满意。[文言知识]二、指“高贵”。上文“倘命应通显”,意为如果命运中应该通达显贵。所谓“显宦,'即是显贵的高官。三、指“显出”、“表现”。如“大显身手”。四、I口时对先人的美称。如“显考”(已死去的父亲)、“显妣”(已死去的母亲)。[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快②罔③但2.翻译:①君勿须复尔;②松龄善其言乎词;③往往情见3.比较上文的两个“顾”:①“颐儿孙入闱”中的“顾”,解释为①“自顾有何功徳”中的“顾”,解释为一18.杭世俊喜博学③浙中。一tl盛暑,张盖往访先生。踏过桥下,文敏从舆④中望见先生短葛衣,持蕉扇,与诸少年博正酣。文敏即出舆揖th“前辈在此乎?”吋先生以扇自障,业知不可避,即回面话Fh“汝已见我耶?”文敏Fl:“正诣宅谒前辈耳。”F1:“吾屋舍甚隘,不足容从者。”文敏固欲前,先生固却之。始寻道反。文敏去,诸少年共者始从桥下岀,惊问日:“汝何人?学使⑤见敬若此?”曰:“此我衙门屮后辈耳。”遂不告姓名去。(选自清•洪亮吉《洪北江诗文集》)[注释]①先生:指清人杭世俊,他官至翰林院检讨(即翰林院里掌管编修国史的人)。②钱塘:今浙江杭州市。③视学:职官名称。此指以视学身份视察学校。④舆(yu):轿子。⑤学使:即“视学”。[文言知识]二、指“坚持”。上文“文敏固欲前,先生固却之”,其中两个“固”均指“坚持”、“坚决”。三、指“本來”、“诚然”。如《六国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四、指“岂”、“乃”,表反诘。如“仁者固如此乎?”意为有仁慈心肠的人难道会这样吗?[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或②博③酣④揖⑤业⑦反2.翻译:①张盖往访先生;②正诣宅谒前辈耳;③吾屋舍甚隘,不足容从者;3.选择:上文“学使见敬若此”屮的“见”有以下解释,哪一项是正确的?①指代“你”;②看见;③被;④同“现”。19.答李几仲书①\n实须才,而才者未必用,君子未尝以世不用而废学问;其自废惰欤,则不得归怨于世也。凡为足下③道者,皆在中朝④时闻天下长者之言,足下以为然,当继此有进于左右。(选自宋•黄庭坚《山谷全集》)[注释]①这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给一位年轻人的信(摘录)。②天难生于才:天才是很难出现的。③足下:您,对对方的敬称。④中朝:朝廷中。[文言知识]或“成为”。“就学”、“就业”、“就职”中的“就”,均作动词用,意为“走进学校”、“踏上工作岗位”、“走上职务岗位”等。成语“就地取材”,意为靠近当地获得原材料。“事不就”,即事不成。[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长者②然2.理解:“学问琢磨”是指3.理解:“晚成之器”即成语4.翻译:其自废惰欤5.选择:“当继此有进于左右”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①当继续给你写信;②要继承别人的精神才能前进;③当接到这信后要跟周围人商量;④要继续努力才能超过周围的人。19.黄庭坚论书法④。老夫Z书,木无法也,但观世间无万缘⑤,如蚊M⑥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屮,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已,亦不较工拙与人品藻讥弹⑦,譬如木人⑧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箫然矣。幼安然吾言乎?(选自宋•黄庭坚《余家弟幼安作草后》)[注释]①幼安:北宋著名文人黄庭坚的内弟,今江西人。②草:草书。⑨草圣之声欲满江西:想让草圣的名声满江西。草圣是古人对草书大家的敬称。④老夫:作者黄庭坚自称。⑤无万缘:意为没有一定的缘分。⑥虫内(nil):—种吸血的小虫。⑦品藻讥弹:评论好坏。⑧木人:木偶人。[文言知识]“精妙”、“擅长”,这一点要特别注意。上文“亦不较工拙”与“人叹其工”中两个“工”,均指“好”、“精妙”或“巧妙”。成语“同工异曲〃或“异曲同工”,是指曲调虽不同,但同样美妙,比喻所做的虽然不同,成绩却一样好。“工书〃、“工画〃,即擅长书法及擅长绘画。[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法②已③拙④中2.翻译:①未尝一事横于胸屮②幼安然吾言乎?3.理解:“动辄龙蛇满壁”中的“龙蛇〃,是形容16、答苏迈书1.①苦恼②谦词,私下③好学求问(指学习态度)2.求学问;3.骑马;坐车4.人生到底何时能白由白在,并有充分的闲散时间呢?5.《论语》;孔子。\n17、蒲松龄之妻1.①快乐②同“无”③只2.①你不必再这样干了;②蒲松龄认为妻子的话是对的;③(追求功名的)思想往往表现在语言中(见,同“现”);④有时用未来有好兆头讨好她。1.①看到②回顾18、杭世俊喜博1.①有吋②赌博③兴致正浓④拱手⑤已经⑥推辞⑦同“返”2.①坐轿子前去拜访杭世俊;②正要到宅子去拜访先生;③我的家很小,不能容纳你跟随的人。3.①19、答李几仲书1.①德高望重的人②对的2.求学好问与钻研磨炼3.大器晚成4.那些自暴自弃与懒惰(的人)。5.④20、黄庭坚论书法1•①章程②停③差④符合2.①事前从未在胸中有个计划;②幼安弟(你)认为我的话对吗?3.字写得好。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21-40)21.李泰伯改字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既成,以示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曰:“公Z文一出,必将名世。某妄意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⑤,握手⑥扣Z。答曰:“云山江水之语,于义甚大,于词甚溥⑦,而'德'字承之,似局促,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⑧坐颔首,殆欲下拜。(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注释]①范文正公:即范仲淹。他谥“文正”,故世称范文正公。②桐庐:古地名,今浙江桐庐市。③记:传记。④歌词:指记文后的赞词。⑤瞿然:惊讶的样子。⑥握手:拱手。⑦溥(pu):大。⑧凝:注意力集中。[文化常识]刘秀早年是同学。刘秀击败王莽军队称帝后,邀请他到京城洛阳任谏议大夫(皇帝的顾问),可去后不久,发觉朝屮多猜忌,于是隐居浙江桐庐附近的富春江边,常钓鱼赏景。今建有严子陵钓鱼台,并有严子陵传碑文。[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守②泱泱③己④易⑤盛⑥扣⑦颔首2.翻译:①既成,以示李泰伯①殆欲下拜3.上文“秦伯读之三”中的“三”,是指4.理解:以“风〃字换“徳〃字,它好在哪里?请说出一二点。22.龚遂为渤海太守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②遐远,不沾圣化③,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盜弄陛下之兵于潢池④?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口:“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遂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诸持锄钩⑤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无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⑥,盗贼亦皆罢。遂乃开仓廩假贫民,选用良吏。遂见齐⑦俗奢侈,好末技,不出作,乃躬率以俭\n!丫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吏民皆富实,狱讼止息。(选自《汉书•龚遂传》)[注释]①二千石:年俸禄为二千石的官吏。此指郡太守。②海濒:海边。③圣化:皇帝的教化。④潢池:即池塘。此比喻濒海的渤海郡。⑤钩:镰刀。⑥翕(xl)然:一下子平静下来。⑦齐:渤海郡古为齐地。[文言知识]“饥〃、“劝〃及其他。“饥〃本指灾荒,上文“渤海左右郡岁饥”,“岁饥”即荒年。又,《嗟来之食》:“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大饥”即大规模灾荒。但“饥〃后来也指“饥饿”,上文“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其中“饥寒〃即指饥饿与寒冷。再说“劝”。上文“劝务农桑”中的“劝〃,解为“鼓励〃、“勉励〃,句意为勉励(百姓)从事农业生产。“劝学”即勉励(他人)学习。但后代也有将“劝”作为“劝阻”用的。文言屮的这种词义现象要特别注意,一不小心就会搞错。再如“恨”,它既可指“怨恨”,又可解为“遗憾〃。《前出师表》:“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汉桓帝、汉灵帝是“先帝”(刘备)的祖上,纵然他们昏庸,刘备也不可能“怨恨”他们,因此“痛恨”要解释为“痛心与遗憾”。[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并②禽③举④副⑤恤⑥说⑦遣还⑧罢⑨得⑩躬⑩犊⑩课2.翻译:①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将安之也?①遂乃开仓廩假贫民3.理解:“好末技〃中的“末技”是指23里社祈晴文①!树艺②畜牧之所得,将以厚其家,而吏实夺之。既夺于吏,不敢怨怒,而庶儿偿前Z失者,望今岁Z有秋③也,而神复罚Z。嘉谷垂熟,被乎原隰④,淫雨暴风,旬月唯作,尽扑而捋⑥之。今虽已无可奈何,然遗粒委穗不当风水冲者,犹有百十之可冀,神曷不亟诉于帝而遏之?吏贪肆而昏冥⑧,视民之穷而不恤。民以英不足罪,固⑨莫之罪也。神聪明而仁悯,何乃效吏之为而不思拯且活之?民虽蠢愚,不能媚顺于神,然春秋报谢⑩以答神呪⑴)者,苟岁之半,未尝敢怠;使其靡所得食,则神亦有不利焉。夫胡为而察之?民之命悬于神,非若吏之暂而居,忽而代者Z不相属也。隐而不言,民则有罪;知而不恤,其可与否,神尚决(⑵之!(选自明•方孝孺《逊志斋集》)[注释]①这是一篇祈求神灵使天放晴的文章。里社,古时村镇祭祀土地神的地方。②树艺:种植。⑧秋:好收成。④原隰(X1):广平而低湿的土地。⑥旬月:一月。⑥捋(M):本指手指弄顺某物,此指暴风雨打掉了谷穗。⑦委:剩下的。⑧昏冥:昏庸。⑨固:同“故”。⑩春秋报谢:指春季、秋季村民祭祀土地神。⑧祝(kudng):蜴。⑥尚:希望。[文言知识]〃,其中“百十〃是指百分之十,而不是一百或几十。它不需耍用分母、分子表示。又,“死者十九”,意为死亡的人十分Z九。又,“年赋卜三”,意为每年交纳赋税十分Z三。[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于②庶几③垂④淫⑤冀⑥苟⑧恤2.翻译:①将以厚其家②神曷不亟诉于帝而遏之?\n24.赞刘谐之冠,“人伦〃④之衣,拾纸墨⑤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Z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⑥以上圣人尽口燃纸烛⑦而行也?〃其人默然自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⑧闻而善,F1:“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选自明•李贽《李温陵集》)[注释]①道学:指崇奉儒家学说的人。②屐(jl):木底有齿的鞋,此指鞋底。③纲常:指三纲五常,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它是封建社会提倡的道德规范。④人伦:为人的伦理道德。⑤纸墨:指儒家著作。⑥羲皇:伏羲氏,传说中的古帝。⑦纸烛:灯笼。⑧李生:作者李贽自称。[文言知识]过古汉语中稍多罢了。现代汉语中“铁了心〃的“铁”,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上文“敢呼仲尼而兄之”中的“兄”,是名词作动词用,“兄之”意为做他的兄长。又,上文“李生闻而善”中的“善”,本为形容词,但在句子屮要作动词用,解释为“认为好〃。又,上文“可以破疑网而昭屮天矣〃屮的“昭”,本为形容词,指明朗,在句子中要理解为“照亮”天空。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的词性在句子中临吋活用为其他词性。[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哂②斯③易2.翻译:①窃唇吻之三四②其人勃然作色而起I■3.解释下列词组与句子中的“徒〃:①自谓真仲尼之徒焉(上文)②徒劳无益③家徒四壁;④徒步当车4.理解:“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是一个反问句,请用陈述句表示它的意思。19.李泰伯改字1.①做郡太守②水浩大的样子③停④改换⑤大⑥问⑦点头。2.①写成后,把它给李伯看;②必定将会在世上留下名声;③儿乎要跪下拜谢。3.多次。4.①1“风”是平声字,不感局促;②“风”就是流行、传播及“风范”之意。20.龚遂为渤海太守1.①同时②同“擒”③推荐④符合⑤周济、体谅⑥同“悦”⑦打发(他们)回去⑧撤去⑨能⑩亲自11小牛12督促2.①你想用什么办法平息那里的盗贼,而满足我的心意?②如今想要我战胜他们呢,还是安抚他们?③发信告诫下属各县;④龚遂便打开粮仓将粮食借给贫穷的百姓。3.指工商业。21.里社祈晴文1.①被②希望③将④过分⑤希望⑥如果⑦无⑧体谅2.①将用它来使家庭富裕;②神为什么不马上向天帝报告而阻止它?③百姓认为他们(昏庸)不值得怪罪,所以不去怪罪他们。④神耳聪目明而II仁慈,为什么要效法昏庸官吏的行为而不想拯救百姓并使他们活下去?⑤不像官吏暂在位置上,不久就有人代替他而不连续做下去。22.赞刘谐1.①讥笑②这③改变2.①偷來三四句孔子的语录;②那人生气地改变了脸色并站起来;③然而怎么知道他说得这么深刻啊!3.①门生②白白地③只胡④空的4.羲皇以上的圣人整天生活在黑暗中。\n19.那原戒酒④则师韩子助,颖川则宗陈仲弓,汝南则交范孟博,涿郡则亲卢子干。临别,师友以原不饮酒,会米肉送原。原曰:“本能饮酒,但以荒思废业,故断之耳。今当远别,因见呪饯,可一饮宴。”于是共坐饮酒,终日不醉。(选自《三国志•魏书•那原传》注引)[注释]①W[5(bing)原:三国时魏国人。②自行:此指出门游学。③苦身持力:凭体力支撑着疲乏的身体。④陈留: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⑤Si(kuang):赐与。[文言知识]英中“受任”与“奉命”、“际”与“闾”都是同义的词或词组,作者交叉运用,使句子有变化,这就叫“互文见义”。上文“至陈留则师……,颖川则宗……,汝南则交……,涿郡则亲……”,其中“师”与“宗”同义,“交”与“亲”同义,它们也属互文见义。又,《过秦举”、“囊括”、“并吞”为互文见义,同吋,“天下”、“宇内”、“四海”、“八荒”也是互文见义现象。[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会②耳2.翻译:①单步负笈②但以荒思废业3.“因见祝饯”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4.理解:文章为什么在最后要强调“终日不醉”?20.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④邻,教有所阙⑤,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O沉静寡欲,始有髙尚Z志,以著述为务,白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选自《晋书•皇甫谧传》)[注释]①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③道:正道。④卜:此指选择。⑤阙:同“缺”。⑥经:此指儒家经典著作。⑦博综典籍:博览儒家经典著作。[文言知识]“感激”及英他。现代汉语中的“感激”指感谢,但在文言中它指“因感动而奋发”。上文“谧乃感激”,犹言因感动而奋发。又,《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形同而古今义异的词还有不少,如“卑鄙”,古指地位低微,见识浅陋;“交通”,古指互相往来;“妻子”,古指妻与子女;“烈士”指有志于功业的人。[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度②或③辄④进⑤余⑥笃⑦涕⑧居⑨务2.翻译:①目不存教②无以慰我\n④自汝得之,于我何有!1.“就乡人席坦受书”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就在同乡人席坦那里读书;②到同乡人席坦那里借书读;③到同乡人席坦那里去读书。2.理解:①“孟母三徙”的故事说明什么?(同“猪”)的故事说明什么?19.匡衡凿壁借光(gui),動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⑤。衡能说《诗》,吋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來;匡说《诗》,解人颐⑥。”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屐而去。衡追之□:“先生留听,更理前论⑦。”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选自晋•葛洪《西京杂记》)[注释]①匡衡:汉朝人。②不逮:指烛光透不过来。③大姓:大户。④文不识:姓文,名不识。⑤大学:很有学问的人。⑥解人颐(yl):让人欢笑。⑦更理前论:再把前面说的梳理一番。[文言知识]境艰难时只能自己管好自己。二、指“尽”、“极”。上文“穷矣”,意为没什么可说了。成语有“无穷无尽”,其中“穷”与“尽”为同义。三、指“贫困”。四、指“寻求到尽头”。《桃花源记》:“欲穷其林。”其中的“穷”即为寻求到尽头。[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邑②怪③资2.翻译:①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3.理解:“邑人挫服倒屐而去”屮“倒屐而去”是用来形容“邑人”什么的?20.青文胜为民请命万,敲扑死者相踵。文胜慨然诣阙⑥上疏⑦,为民请命。再上,皆不报⑧。叹口:“何面冃归见父老!”复具疏,击登闻鼓以进,遂自经于鼓下。帝闻大惊,悯其为民杀身,诏宽⑨龙阳租二万四千余石⑩,定为额。邑人建祠祀之。妻子贫不能归,养以公田百亩。万历(11)十四年诏有司(⑵春秋致祭,名其祠曰“惠烈”。(选自《明史》卷一百四十)[注释]①夔(kui)州:古州名,在今四川境内。②龙阳:古县名,在今湖南境内。③典史:县令的属官。④洞庭:指洞庭湖。⑤逋赋:拖欠赋税。⑥阙(que):宫殿外的望楼。此指宫门外。⑦疏:给皇帝的奏章。⑧不报:不答复。⑨诏宽:皇帝下令宽贷。⑩石:古代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ID万历:明神宗年号。(⑵有司:官吏。[文化常识]朝堂外悬鼓,让臣民击鼓以使里而的人听到。从县、府、州直至皇宫外,都设有“登闻鼓”o\n所谓“击鼓鸣怨”就是敲击登闻鼓喊冤枉。然而古代有几个青天大老爷呢?登闻鼓只是形式罢了,从上文看,青文胜击鼓后还不是因亳无作用转而自杀的吗?有句谚语叫“堂堂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來”。古代百姓申怨还有一种方法,即拦住官员出行的马车,诉说[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仕②濒③具④悯⑤邑⑥祀2.选择:①“文胜慨然诣阙上疏”中的“诣”,解释为:(A)上告;(B)到;(C)登上;(D)责骂。(A)回到娘家;(B)回到故乡;(c)没有住房;(D)不能耕种。3.翻译:①岁罹水患②死者相踵③遂自经于鼓下4.理解:这则故事除赞扬青文胜为民请命外,还说明答案25.那原戒酒1.①聚集②了2.①背着书箱步行;②只怕因此荒废学业。3.②4.说明郦在是能喝酒而且喜欢饮酒的人,不喝是强制自己。26.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1.①限制②有人③就④送给⑤超过⑥专心⑦泪⑧生活⑨工作、职业2.①心目屮没有接受教育(的念头);②没什么可以用來安慰我的;③你为什么十分的愚笨啊!④受益的是你自己,跟我有什么关系!⑤亲自种皿。3.③4.①小孩要有良好的坏境;②对孩子不能不讲信用。27.匡衡凿壁借光1.①当地②感到奇怪③借、助2.①匡衡便给他做雇工而不求报酬;②当时的人就是如此敬畏匡衡;③匡衡便去跟他论理并追问。3.临走时的狼狈相。28.青文胜为民请命1.①做官②靠近③准备④同情⑤县⑥祭2.①(A)②(B)3.①每年遭遇水灾;②死者接连不断;③便在登闻鼓下上吊自杀;④用公田一百宙来养家糊口。4.统治阶级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29.金农与苍头之。顾非饮之数斗,不肯下手。即强而可之,亦必不工。寿门不善饮,以苍头故,时酩酒。砚成,寿门铭其背,古气盎然,苍头浮白③(选自清•全祖望《鲂琦亭集外编》[注释]①寿门:清著名书画家金农的字。②苍头:仆人。③浮白:大杯喝酒。[文言知识]说''攻”。"攻”是个多义词。一指“进攻”。如“攻其无备,岀其不意”。二指“治”。上文“其一善攻砚”,意为其屮一个苍头善于治砚。“治”在这句话中要灵活解释为“雕刻”。三指“研究”。《师说》:“术业有专攻。”意为学问有专门的研究。[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辄②治③顾④以⑤铭2翻译:所规模甚高雅30.康德涵救李梦阳曰:“念非康徳涵,无可脱梦阳者。”梦阳曰:“死吾安之,何以累徳涵?且徳涵必不屈瑾。”客强梦阳致二语徳涵:“徳涵救我,惟徳涵为能救我。”海得书喜曰:“我屈一瑾,而活良友,天下后世其许我!”即上马驰瑾门。明日辄赦出之。(选自清•查继佐《罪惟录•列传》)[注释]①康海:字德涵。②梦阳:李梦阳,明代著名文学家。[文化常识]太监。太监早在殷商时代就有,最早叫“寺”,本是割势后在宫中侍奉帝\n王及嫔妃的男子。至唐朝,统称为宦官。太监因为亲近帝王,有的深得帝王宠爱,因此掌握大权。历史上出了名的太监有赵高、高力士、魏忠贤、李莲英等。刘瑾是明武宗朱厚照时期的权倾一时的太监。他掌握东厂、西厂特务机关,镇压异己,斥逐大臣,抢夺民间土地,是个无恶不作的家伙。[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亲②脱③致2.翻译:①海不与通②我屈一瑾,而活良友,天下后世其许我!25.陈章侯蔑视显贵者贫士藉其生,数十百家。若豪贵有势力者索之,虽千金不为搦②笔也。一龌龊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舟既发,乃出绢强之画。章侯科头③裸体,谩骂不绝。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显者拂然④,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选自清•周亮工《读画录》)[注释]①诞僻:怪僻。②搦(nud):握。③科头:不戴帽子。④拂然:甩动(袖子)的样子。[文言知识]说“致”a“致”是个多义词。一、指“送”。上文“人所致金钱随手尽”,意为别人送给他的金钱随手便花光了。“面致”即当面送上。二、指“表达”。“致意”、“致谢”中的“致”即是。今人写信,末了常有“此致敬礼”,意为以此表达我的敬意。三、指“招引”。如“致百鸟至”,意为招来数百只鸟。四、指“尽”。成语“专心致志”中的“致”即是。[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藉②索③虽④既⑤施2.翻译:①好游于酒②周其乏③一龌龊显者3.上文“笔墨”是指26.李西涯与程篁墩帝即出一对试之云:“螃蟹浑身甲胄。”程对曰:“凤凰遍体文章。”李对曰:“蜘蛛满腹经纶。”后西涯入相而经济天下,程则终于学士,以文章名世。然偶尔一对,而终身事业见之也。(选自明•郎瑛《七修类稿》)[注释]①阁老:指文渊阁大学士。②学士:指翰林学士。③成化:明宪宗年号。④直隶:京城地区。[文言知识]说“举”。一、指“推荐”。上文“举于京”,意为推荐到京城。二、指“举起”。《赤壁之战》:“中江举帆。”三、指“攻占”。《阿房宫赋》:“戍卒叫,函谷举。”四、指“全”。《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成语有“举国上下”。它还作“发动”、“聚合”、“行动”等解释。[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方②适③对④胄⑤名1.翻译:西涯入相而经济天下2.“文章”在原对子中的意思是3.“经纶”在原对子屮的意思是;它跟李西涯后来的官职有什么关系?27.杨万里忧国促胃④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⑤。万里曰:“官可弃,记不作可。”促胄恚,改命他人。卧家十五年,皆其柄国ZFI也。促胄专僭⑥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⑦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⑧自外至,遽言促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日:“韩促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⑨,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落笔而逝。(选自《宋史•杨万里传》[注释]①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力主抗金。②偏:固执。③孝宗:指宋孝宗赵^(shen)o④韩{ffi(tud)胄:南宋重臣,以外戚身份专政十多年,位在\n左右丞相之上。⑤掖垣:泛指高官。⑥僭(jian):超越本分。⑦邸(di):此指官府。⑧族子:宗族里的年轻人。⑨吾头颅如许:意为我头发已白,年已老。[文言知识]说“见”。“见”是个多义词。一、指“看见”。这是古今相同的。二、指“召见”、“拜见”。如“秦王见韩非”、“韩非见秦王”。三、指“被”。上文“由此不见用”,意为由于这原因不被重用。四、指代“我”,如“见赠”,即赠送给我。五、同“现”。《敕勒川》:“风吹草低见牛羊。”[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善②用事③属④恚⑤怏怏⑥遽⑦亟⑧社稷⑨言2.翻译:①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25.专力则精,杂学则粗(jie)语休宁③戴东原FI:“吾昔畏姬传,今不畏之矣。”东原曰:“何耶?”风喈曰:“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夫专力则精,杂学则粗,故不足畏也。”东原以见告,余悚其言,多所舍弃,词其一也。(选自清•姚鼐《惜抱轩集》)[注释]①余:本文作者清人姚鼐(ndi)自称,他字姬传,是“桐城派”的杰出代表。②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③休宁:古县名,今浙江境内。[文言知识]说“少”。作为多少的“少”,古今相同。“少”在文言中还作“年轻”、“年轻时”解。上文"余少时尝效焉”中的“少时”,即为“年轻时”。贺知章诗“少小离家老大还”,其屮“少小”指年轻时。古人年龄在30岁Z内的都可指“少年”。岳飞词“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少年头”即年轻人的头发。古语有“自古英雄出少年”,这“少年”也指年轻人。[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盛②焉③悚1.翻译:①彼好多能,见人一长辄思并之2.“多所舍弃,词其一也”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①很多爱好都抛弃了,只有词没放弃;②很多爱好抛弃了,词便是其中之一;⑧很多爱好没放弃,词便是其中之一;④很多爱好没放弃,只有词抛弃了。4.理解:姚風感到自己的缺点是什么?请用文中原句回答。26.余文圻意外遂愿(che),浙人,少孤,寄居京江④,事母极孝。贫不能供甘旨,弃举业作贾,往来苏、扬间。志欲破万卷,而无钱购书,惟凭借读。常云于湖州置贷③,祈住村店,俄春涨发,村落困巨浸④屮,移居主人楼上。方以阻行期为郁郁,忽睹楼侧贮书四架,悉经、史、子、集,喜甚,伏而诵之,焚膏继夜,認認⑤恐不能遍览。喂嘿⑥数旬,竟忘为置贷來也。迄水将退,而脚气⑦大发,住养匝月,架上书悉归腹笥矣。(选自清•张泓《滇南忆旧录》)[注释]①京江:古地名,今镇江市。②举业:参加科举考试的学业。③贷:办货。④浸:水。⑤認認(xlxl):恐惧的样子。⑥卿禺(ydyd):小声读书的样子。⑦脚气:指脚气病。[文言知识]“常”与“尝”。“常”作“经常”、“平常”解,古今相同。但文言中“常”又同“尝”,作“曾经”解。上文“常云于湖州置贷”,意为曾经说是在湖州办货。又,《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意为汉高祖担任亭长时,曾告假冋乡。“尝”,通“常”,又解为“曾经”。[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孤②寄居③甘④旨⑤贾⑥贮⑦膏⑧迄⑨匝1.翻译:①方以阻行期为郁郁;②架上书悉归腹笥矣。27.黄鲁直敬重苏轼\n问,则离席惊避曰:“庭坚望东坡,门弟子耳,安敢失其序哉?”今江西君子曰“苏黄”者,非鲁直本意。(选自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注释]①鲁直:即黄庭坚,字鲁直,他是北宋著名文学家。②东坡:即苏轼。[文化常识]“江西”及其他。上文有“今江西君子曰”,其屮“江西”并非指江西省,而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长江由西向东,但自九江至南京,其流向为东北方向,因此出现了“江西”、“江东”的现象。“江西”古指长江以北的安徽、江苏一部分地区;“江东”指长江以南的安徽、江苏及浙江一部分地区。由此可知,古人说的“江西”不等于今之江西省。[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县②门③耳2.翻译:①每蚤作,衣冠荐香,肃揖甚敬:②安敢失其序哉?。3.“或以同时声实相上下为问”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人在当时谁高谁低;④或者说在当时两人地位不相上下。25.苏轼私识范仲淹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口:“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Zo且曰:“韩、范、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Z矣。嘉祜④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选自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叙》)[注释]①庆历:宋仁宋年号。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③韩、范、富、欧阳:分别指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⑤举进士:考中进士。[文化常识]“总角”及其他。古人在说到年龄的时候,常常不用数字直接表达,而以某种称谓来代替。一、垂辔(tid。)。它指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孩子,男女不分。《桃花源记》:“黄发垂辔,并怡然自乐。”二、总角。它指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上文''轼始总角”,意为苏轼才十来岁。三、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四、束发。指男子十五岁。五、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六、而立。指男子三十岁。七、不惑。指男子四十岁。其他还有“知命”、“花甲”、"古稀”等。[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京师②鲁③私④殁⑤既⑥涕⑦盖⑧有1.翻译:①童子何用知之?;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O2.“吾得其为人”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的为人。26.金农为盐商解窘③,先生首坐。席间,以古人诗句“飞红”为觞政。次第至某商,苦思未得,众客将议罚。商F1:“得之矣,'柳絮飞来片片红'。”一座哗然,笑其杜撰。先生独FI:“此元人咏平山堂诗也,引用棊切。”众请其全篇,先生诵之曰:“廿四桥④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众以先生博洽,始各叹服。其实乃先生口占此诗,为某商解围耳。商大喜,越日以千金馈之。(选自清•陆长春《香饮楼宾谈》)[注释]①钱塘:今杭州市。②金寿门先生农:即金农,字寿门,善诗、画、古文等,为“扬州八怪”之一,是当时著名的文人。③平山堂:扬州瘦西湖边的一座建筑。④廿四桥:指扬州二十四座著名的桥,另说是指一座桥。⑤桃花渡:扬州平山堂附近的地名。[文化常识]“觞(shang)政”及其他。觞政即“酒令”,它是旧时饮酒时助兴取乐的一\n种游戏。推一人为令官,英余的人听令轮流说诗词,或做其他游戏,违令或负者罚饮酒。上文金农与盐商在席间就是以说诗词为酒令的。另一种酒间游戏是“投壶”,即以盛酒的壶口为目标,用箭投入,最后以投中多少决胜负,负者罚酒。民间以“辖拳”行酒令,以猜中对方岀手(以手指表示数目)的数目为胜,负者罚洒。[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客②次第③杜撰⑤风1.翻译:①竞相延致;②众以先生博洽;③越日以干金馈之2.理解:①“江东”指什么地方?925.张明善讥张士德一日,雪大作,士德设盛宴,张女乐,邀明善咏雪。明善倚笔题云:“漫天坠,扑地飞,白占许多田地。冻杀万民都是你,难道是国家祥瑞。”书毕,士德大愧,卒亦莫敢谁何。(选自明•蒋一葵《尧山堂外记》)[注释]①张士诚:元末豪强,曾一度在江苏苏州称王,后为朱元璋所败。②苏府:苏刃'I。[文言知识]说“作”。“作”是个多义词。一、指“工作”。如“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二、指“兴起”、“出现”。上文“雪大作”,意为出现大雪。又,《石钟山记》:“如乐作焉。”三、指“激发”、“振作”。《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另外还作“起立”、“制造”、"写作”等解释。[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瑞②毕2.翻译:①攘夺民地,以广园囿②侈肆宴乐③张女乐理解:“白占许多田地”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从上文中再找出—例。40.蔡邕听琴尾扰焦,故时人名FI“焦尾琴”焉。初,邕在陈留④也,其邻人有以酒食召邕者,比往而酒己酣焉。客有弹琴于屏,淹至门试潜听之,曰:“嘻!以乐召我而有杀心,何也?”遂反。将命者…告主人曰:“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乡邦所宗,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忱然⑥。弹琴者曰:“我向鼓眩,见螳螂方向鸣蝉,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⑦矣。”(《后汉书•蔡邕传》)吴地有个焚烧桐木做饭的人,蔡邕听到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声音,知道这是一段很好的木头,就请人用这个木头做了一张琴,果然弹出了美妙的音乐,可是木头尾部烧焦了,所以当时把这个琴就叫做“焦尾琴”。起初,蔡邕在陈留时,他的邻居用酒食招待蔡邕,等到蔡邕去时邻家酒喝得正高兴,有一个客人在屏风后弹琴,蔡邕到门口偷偷地听,大惊道:“啊!用音乐来请我却有杀心,是什么原因呢?”就溜回去了。\n仆人告诉主人说:“蔡君刚才来了,到门口却离开了。”因为蔡邕向来是被同乡所效法的人,主人急忙亲自追上去并且追问他逃离的原因,蔡邕详细把情况告知了他,大家没有不吃惊的。弹琴的人说:“我刚才弹琴时,看见螳螂正爬向一只鸣蝉,蝉儿将耍离开却没有飞起,螳螂随着他一进一退。我内心很紧张,只担心螳螂抓不到它啊。这难道就是产生杀心并且在琴声中流露出来的原因吗?”蔡邕笑着说:“这足以称为杀心了!”[注释]①吴人有烧桐爨(cuan)者:吴地有人用桐木蒸饭。②邕(yong):即蔡邕,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且精通经史、音律、天文,是蔡文姬之父。③裁:制作。④陈留: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⑤将命者:侍从。⑥忧然:惘然的样子。⑦足以当之:足以称为杀心了。[文言知识]说“向”o“向”是个多义词。一、指“面对”、“朝向”。上文“方向鸣蝉”屮的“向”即指“朝向”。二、指“接近”、“临近”。李商隐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向晚”即临近晚上。又,杜甫诗:“秋天漠漠向昏黑。”“向昏黑”即临近昏暗。三、作为时I'可副词,表过去,但其含义要随文而定。上文“蔡君向来”及“我向鼓弦”中两个“向”,均应理解为“刚才”:《桃花源记》中“寻向所志”中的“向”,应理解为“早先”;《捕蛇者说》中“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己病矣”中的“向”,应理解为“从前”。[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名②屏③潜④却⑤耸然⑥莞然1.翻译:①比往而酒已酣焉②邕素为乡邦所宗③邕具以告④此岂为杀心而形于声者乎?2.理解:从“蔡邕听琴”的角度看,这则故事要说明高中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41-60)41・苏东坡北归③。”翁曰:“是苏子瞻欤?”曰:“是也。”乃前揖坡曰:“我闻人害公者百端,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东坡笑而谢Z,因题一诗于壁间云:“鹤骨霜髯心已灰④,青松夹道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儿个回?”(宋•曾敏行《独醒杂志》)苏东坡被调回,到了庾岭这个地方,在一个野外的小里休息-•下。有个老者问东坡的随行人员:这个人人概是谁啊?回答:是尚书苏东坡啊。老者说:难道就是苏子瞻吗?回答说是啊。于是就上前给东坡拜会说:我听说有人想尽办法来害您,今天您得以调回,是上天保佑好人啊。东坡听了含笑而谢。并且在小店的墙壁上写了一首诗:鹤骨霜揖心已灰,音松夹道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注释](D东坡:苏东坡,即苏轼。曾贬官至惠州、脩州(今广东、海南一带)。②庾岭:即大庾岭.在今江西、广东交界处。③苏尚书:苏轼曾官至礼部尚书,故称苏尚书。④鹤骨霜髯(tdn)心已灰:这是苏轼形容自己的形态与心情。[文化常识]古人“名”与“字”的用法。古人除了姓名外,还有字、号(别号)等。在社会交际中,一般称对方的字或号,以表示尊敬。如上文“是苏子瞻欤”,意为这是苏子瞻吗?苏轼,字子瞻。那翁称苏轼为“苏子瞻”,是表示敬意,也可问“是苏东坡欤”,而绝不能说“是苏轼欤”,因为当时苏轼就在旁边,直呼对方的姓与名,乃是不尊敬,不礼貌。而他自己称自己,则只能说名,如“吾乃苏轼也”,而绝不能说“吾乃苏子瞻也”。[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从②揖③题\n1.翻译:①少憩村店②官为谁③我闻人害公者百端④是天佑善人也3.理解:“曾见南迁儿个回”的正面意思是什么?42.郑玄对应劭八尺,饮酒一斛⑤,秀眉明目,容仪温伟。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说异端⑥,百家互起。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时汝南⑦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A山⑧太守应中远⑨,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⑩,回、赐(11)之徒不称官阀(⑵。”劭有惭色。(选自《后汉书•郑玄传》)当时人将军袁绍统兵冀州,派使者邀请郑玄,大宴宾客,郑玄最后才到,便请到上座。郑玄身高八尺,能喝-斛酒,眉H清秀,仪容温和高大。袁绍的客人中有许多豪爽俊杰Z士,并且很冇口才。他们见郑玄是个儒生,不认为他是个学识渊博的人,竞相设置奇异的问题,百家交替提问。郑玄依次辩论答对,都出乎问者的意料之外,都是他们闻所未闻的,他们全都惊叹佩服。当时汝南应劭也归顺袁绍,自我夸赞说:“从前的点山太守应屮远,做您的学生怎麽样?”郑玄笑着说:“仲尼之门考察徳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回、赐等人不自称官职。”应劭脸上带有惭愧之色。[注释]①袁绍:东汉末年大豪强。②总兵:总领兵马。③冀州:古州名,在今河北一带。④玄:郑玄:当时著名儒学大师。⑤斛(hu):量器名。古代以十斗为一斛。⑥异端:此指与儒学格格不入的观点。⑦汝南: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⑧太山:泰山。⑨应中远:即应劭,字屮远。⑩考以四科:讲学四科;“四科”是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11)0>赐:孔子的弟子颜回、子贡。(12)不称官阀:不按官职相称。[文化常识]“尺”及其他。“尺”是古代的度量单位。10寸为1尺,10尺为1丈,10丈为1弓I。古代的尺要比现代的短,据考证,周朝的1尺,约合今天6.5寸左右,到汉朝,约合今之7寸左右。上文说郑玄“身长八尺”,按现代度量计算,约为1.85米,算是个高个子。如果不了解上述情况,将古今尺寸视为相同,那么郑玄身髙便为2.7米左右了,这儿乎是不可能的。[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要②会③竞④归1.翻译:①乃延升上坐③咸出问表④莫不嗟服3•理解:为什么郑玄最后的一番话会使“劭有惭色”?43.冯梦龙补《西楼记》以而别。时冯方绝粮,室人以告。冯Fh“无忧,袁大③今夕馈我百金矣。”乃诫阍人④:“勿闭门,袁相公馈银來必在更余,可径引至书室也。”家人皆以为诞。袁归,踌躇⑤至夜,忽呼灯持金就⑥冯。乃至,见门尚洞开。问其故,曰:“主人秉烛在书室相待,惊趋而入。冯曰:“吾是《记》大行,《错梦》尤脍炙人口。袁覩玉的《西楼记》刚完成,就去冯梦龙那请求指正。冯梦龙看完之后就放在书桌的前面却不评价。袁棍玉因为迷惑不解而辞别了。那时冯家刚刚断粮了,家人告诉他断粮了。冯梦龙说:"没事,袁先生今天晚上会馈赠我许多钱财的。”于是告诉看门的人:“不要关门,袁相\n公肯定会在一更后送我银子。来了可以臣接把他带到我的书房来。”家里人都以为他在说笑话。袁探玉到家,在家徘徊到了夜里,突然叫人掌灯拿着钱去冯家。到了之后,却发现门依然开着。问(看门人)为什么,说:“我家主人点着蜡烛在书房等着你呢!”大吃一惊,快步进了书房。冯梦龙说:“我认为你肯定会来的。(你写的东西)词和曲都很好,不过还差一段,现在我已经帮你加了。”是《错梦》这一折。袁辗玉惊叹佩服地不得了。那个时候〈西楼记〉大受欢迎,,〈错梦〉一者尤其脍炙人口。(选自清•褚人获《坚瓠集》)[注释]①袁®(yun)2:明朝文学家,字于令。②冯犹龙:即冯梦龙。明朝著名文学家。③袁大:对袁襯玉的尊称。④阍(htin)人:守门人。⑤踌躇:徘徊。⑥就:前往。⑦出:戏曲名词、剧本结构的一个段落,同“折”。[文言知识]说“更”。古代夜间以“更”作为计算时间的单位。一夜分“五更”。一更(初更)约在今19:00〜21:00,上文所说的“更余”,是指一更后。二更在21:00〜23:00;三更在23:00〜1:00;四更在1:00〜3:00;五更在3:00〜5:00。[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方②绝③馈④径⑤引⑥诞⑧料2.翻译:①袁惘然不测所以而别②主人秉烛在书室相待1.理解:冯梦龙为什么“览毕”后“置案头不致可否”?44.李贺作诗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④,骑距⑤驴,背一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⑥使婢女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呕出心始已耳。”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収书,研墨叠纸,足⑦成之,投他囊中。(选自唐.李商隐《樊南文集》)李贺长得纤瘦,两个眉毛相连,手指细长,能运笔如风。每天早晨出门,骑着瘦小的马,跟着一个小男仆,背着古锦囊,一有好的作品,写好放到锦囊里。李贺没有先想好题目再去做诗的,就象赴会别人的任务题目。到了傍晚回家,积累而成。只要不是喝得大醉或者吊丧这样特殊的日子,他每天都这样,等过去也就不怎么理。母亲让丫鬟看他的锦囊,见他写的诗很多,就生气地说:“这孩子啊,要呕出心了\n才罢休啊”[注释]①李长吉:李贺。唐朝著名诗人。②通眉:两眉通连。③得题:意为事前确定题目。④小奚奴:小僮仆。⑤距:同“巨”。⑥太夫人:指李贺的母亲。⑦足:补充。[文言知识]说“从”。“从”指跟随,但到底“谁跟从谁”在句中要认真研究,否则容易搞错。上文“恒从小奚奴”,是指小奚奴跟随主人李贺,因此这个“从”要按使动词理解,即“使小奚奴跟随”。又,“大将军从百余骑西征”,这“从”也应理解为“使……跟从”,即带领。又,《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至鸿门”,这“从”也指“使……跟随”。至于“二狼仍从屠而不舍”那当然要理解为两只狼仍跟随屠夫而不放弃。另外,上文“长吉从婢取书”中的“从”是指“向”。[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旦②囊③辄2.翻译:①能苦吟疾书1.理解:后人从“是儿要呕出心始已耳”中引申出一个成语,即是45.随何难汉高祖跪曰:“夫陛下引兵攻彭城④,楚王⑤未去齐⑥也,陛下发步卒五万人,骑五千,能以取淮南乎?”上曰:“不能。”随何曰:“陛下使何与二十人使淮南,至,如陛下之意,是何之功贤于步卒五万人骑五千也。然而陛下何谓腐儒,为天下安用腐懦,何也?”上曰:“吾方图子之功。”乃以随何为护军中尉⑦。(《史记•霖布列传》)项籍死后,天下安定,皇上设置了酒宴(评定功劳)。皇上贬低随何的功劳,说随何是个迂腐的读书人,治理天下怎么能用迂腐的读书人呢。随何跪下说:"您带兵攻打彭城的时候,楚王还没有离开齐地,您发动步兵五万人,骑兵五千人,能够攻下淮南吗?”皇上说「不能。”随何说:“您派我和二十个人出使淮南,我们到了以后,实现了您的愿望,因此我的功劳比五万步兵五千骑兵还大。但是您说我是迂腐的读书人,治理天下怎么能用这种人,是为什么呢?”皇上说:“我正想评定你的功劳。”于是任命随何为护军中尉C护军中尉”,秦称护军都尉,汉初改为护军中尉,后仍称护军都尉。属大司马,职掌监护军队,调节各将领的关系。)。[注释]①项籍:即项羽。②上:指汉高祖刘邦。③折:屈辱。④彭城:古地名,在今江苏北部。⑤楚王:指项羽。⑥齐:古地名,今山东省。⑦护军中尉:武官职称。[文言知识]说“与”。“与”的大多数义项古今相同,如它们均可指“跟”、“和”。但有两个义项要特别加以注意:一、指“带领”。上文“陛下使何与二十人使淮南”屮的“与”,便应作“带领”解,句意为你派我带领二十人出使淮南郡。又,《鸿门宴》:“沛公与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其中“与”也指“带领”。二、指“赞誉”、“称赞”。如“仁陷于愚,君之所不与也”,“不与”即不赞成\n[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引②去③以④方⑤图2.翻译:①为天下安用腐儒②是何之功贤于步卒五万人骑五千也3.理解:从上下文看随何有什么功劳?46.文人相轻相能③。杨太守觇(xidn),臧先生高席④弟子,亦尝从严先生游。一日,太守白长兴归,舟泊城外,邻舟有命酒独酌者,视Z严也。诘何自,以实对,诧曰:“是邨夫子,堪若师乎?”他日,太守叩臧先生:“严某如何人?”□:“粗能讽《三字经》。”《三字经》者,学童初入塾试讽者也。文人相轻,不意经生亦然。(选自清.陈康琪《郎潜纪闻二笔》)长兴人臧寿恭眉卿、乌程人严可均铁桥(眉卿、铁桥应该是他们的号或者字之类的)两人,籍贯都是湖州,两人都自称精通儒学经典、很有学问,但对对方都很不友善。太守杨觇,是臧先生的高徒,也曾跟从严先乞游学。有一次,太守从长兴回来,他的船停靠在城外,旁边的船上有个人拿着酒独自品尝,仔细一看,是严先生。(太守)问他从哪里来,(严先生)把实话告诉他,(太守听后)诧异地说:“这个村里的人,难道都是老师吗?”以后有一天,太守叩问臧先生“严先生这个人怎么样啊”臧先生回答:”粗略懂点《三字经》吧”《三字经》者,学童初入塾试讽者也。文人相轻,《三字经》,童了刚入私塾考试时要解释翻译的,文人们(常用它)彼此轻视,想不到很有学识的博士也这样。[注释]①湖州:古地名,在今浙江境内。②通经:精通儒家经典。③能:友善。④高席:犹咼材。[文言知识]说''游”。游指“游泳”,古今相同。“游”原写作“遊”,与行走有关。上文“从严先生游”中的“游”,指交往。“游子”指离家远行的人;“游学”指去远方求学;“游宦”指在外地做官。[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号②弟子③诧④叩⑤讽⑥试2.翻译:①是邨夫子,堪若师乎?②不意经生亦然47.杨维桢执教蒋亦跌宕②者,遂厚延铁崖杨先生③,县道郑不就之意。时先生居吴淞④,放情山水,曰携宾客妓女⑤,以文酒为乐,谓蒋口:“能从三事则可,币⑥不足计也。一无拘FI课,二资行\n乐费,三须卜别墅以贮家人。”蒋欣然从Z。铁崖竟留三年,后其子亦有名于时。蒋氏,是姑苏城的大户。有一个儿子8岁了,想给他找一位老师,仰慕郑徳明先生,备了礼物去请他,先生不愿意去。蒋氏是一个不想放弃的人,于是又送厚礼给铁崖的杨维帧先生,仔细的说郑先生不同意的事。当时杨先生住在吴淞,放情山水,每天带着宾客和妓女,以作诗喝酒为乐,和蒋氏说:“能顺从我三件事就行,钱就不用计数了。一是不能拘泥于每天的课上,二是资助我的游玩费,三是给我一处别墅送给我的家人。”蒋氏高兴的答应了他。杨先生竟在蒋家留了三年,后来他的儿子也在当时出了名。(选自明.刘绩《霏雪录》)[注释]①姑苏巨家:苏州大户人家。②跌宕:潇洒不拘。③铁崖杨先生:即杨维桢,他号铁崖,元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④吴淞:今上海市郊区。⑤妓女:歌女。⑥币:聘金。[文言知识]说''竟”。“竟”属“咅部”,下面的“儿”似人的脚,意为咅乐到底了,引申为“终”、“结朿”。上文“铁崖竟留三年”,意为杨维桢最终在蒋家留了三年。“竟年”、“竟月”、“竞日”分别指“终年”、“终月”、“终曰”。谚语有“有志者事竟成”,意为有志气的人最终能获得成功。它在文言屮不指“竟然”(出乎意外),这点要特别注意。[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甫②厚③资④卜⑤贮2.翻译:①具礼延之3.理解:上文“欲为求师”川省略了介词宾语48.永某氏之鼠又禁僮勿击鼠。仓廩庖厨,悉以恣鼠不问,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桅④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余也。昼则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⑤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假五、六猫,阖门撤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己。湖南零陵地方有某人,这个人对于H辰禁忌异乎寻常地畏惧拘泥。认为自己出生那年恰逢地支属子,而鼠,就是子的生肖神。为了爱护老鼠,家里不养猫狗,不许仆人捕杀老鼠,成为禁例。连得他家的粮仓、厨房,也都任凭老鼠横行,从不过问。因此老鼠们互相通报纷纷到某人家里来,每顿吃得饱饱的,可以不出乱子。某人家里没有一件器具是完整的,衣架上的衣服也没有一件是完好的,平时吃喝的大都是老鼠吃剩的东四。白天满地的老鼠成群结队跟人们并行,一到夜晚,偷\n东西、啃咬、打匠斗、作恶,弄出各种各样的响声,使人不能安睡。某人始终不感到讨厌。几年以后,某人搬迁到别的地方去了。原来的房屋换了别人来居住,老鼠照I口胡作非为,那人说:“这是暗中出没的坏东西,破坏作恶特别厉害,不过怎么到了这个地步呢!”于是他弄来五六只猫,把门关上,撤去瓦片,用滚水灌浇老鼠洞,找来一些童仆四面兜捕老鼠,杀死的老鼠堆积成小山,把它丢弃在隐暗角落里,臭气几个月才散掉。!(选自唐.柳宗元《三戒》)[注释]①永:永州,今湖南零陵县。②畏日:忌日。迷信的人认为日期可定吉凶祸福,因此怕犯忌日。③拘忌:拘束忌讳。④l®(y1):衣架。⑤为态:活动状态。[文化常识]说“生肖”。中国人有“生肖”的习俗。即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也叫十二属相。如子为鼠(即子年出生的属相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巾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如今年公历为2005年,农历为酉年,今年所生的孩子属鸡;明年农历为戌年,生者属狗;后年则属猪。以下周而复始类推。[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畜②由是③完④率④徙⑦假⑧阖⑨隐⑩已(11)恒2.翻译:①仓禀庖厨,悉以恣鼠不问呼其妇④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诺。”媪曰:“第儿道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⑤。”积薪暗记。明曰复英势,意思皆所不及也。(《唐国史补》)王积薪下棋的功夫很高超,自以为天下没有敌手。有一次他到京师去,路上借个小旅馆过夜。熄灯以后,听见旅馆老板老婆婆隔了墙壁叫她的媳妇,说:“今夜气候温和,没有什么消磨时光,和我下…局棋怎样?”媳妇回答说:“好。”老婆婆说:“我在第儿道下一下。”媳妇说:“我在第儿道下一子。"这样轮流说,各下了几十子。老婆婆说:“你输了!”媳妇说:“是我输了。”王积薪把两人下棋的过程记在心里。第二天,他用棋盘把她们下的棋重走一遍,发现两人下棋用意之妙,都是他远远比不匕的。[注释]①王积薪:唐朝著名圉棋手。②逆旅:旅店。③媪:老妇人。④妇:指媳妇。⑤伏局:这局棋认输。[文化常识]围棋。我国的围棋,源远流长,早在春秋时就流行,久盛不衰。《学弈》中说到的“弈秋”,就是著名的围棋手。到了唐朝,围棋已定型为今天的纵横19道,361个点。它最初叫“弈”,“围棋”这个名词在西汉时出现°到魏晋南北朝,上至帝王、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喜爱下围棋,因此高手辈出。当时己实行九等品级制,是今天围棋九段等级制的雏形。汉朝的班固、马融等都总结过下围棋的经验,至唐与五代,关于围棋的专著已很多,如《棋图义例》、《棋势》等。棋盘(棋杆)及棋子有木质、石质的,也有玉制的。日本、朝鲜及东南亚的围棋,都是从屮国流传过去的。[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敌②京师③既2.翻译:①良宵难遣\n1.理解:这则故事说明50.严君平不仕肆下帘,以著书为事。蜀有富人罗冲者,问君平曰:“君何以不仕?”君平曰:“无以自发。”冲为君平具车马衣粮,君平曰:“吾病耳,非不足也。我有余,而子不足,奈何以不足奉有余?”冲曰:“吾有万金,子无担石②,乃云有余,不亦谬乎?”君平曰:“不然。吾前宿子家,人定③而役未息,昼夜汲汲④未尝有足。今我以卜为业,不下床而钱口至,犹余数百,尘埃厚寸,不知所用,此非我有余而子不足邪?”冲大惭。君平叹曰:“益我货者损我神,生我名者杀我身,故不仕也。”(选自晋•皇甫谧《高士传》)[注释]①卜:卜卦算命。②担石:旧时重量单位。③人定:半夜时分。④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文言知识]“无以”及其他。“无以”在文言中是个固定结构,相当于“没有什么办法用来……”。上文“无以自发”,意为没什么用来可作自身发展的资本。又,《鸿门宴》:“项王无以应。”意为项羽没什么用来回答的。“无以”的反面是“有以”,即“有办法可用來……”。如“有以活人”,意为有办法使人活下去。[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仕②讫③肆④具⑤乃⑥谬⑦然2.翻译:①奈何以不足奉有余?3.“吾病耳,非不足也”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到不满足;④我有弱点,不是不想做官。51.海市蜃楼。庚寅②季春,余避寇海滨。一口饭午,家僮走报怪事,曰:“海屮忽涌数山,皆昔未尝有!父老观以为甚异。”余骇而出,会颖川主人③走使④邀余。既至,相携登聚远⑤楼东望。第见沧溟浩渺中,晶如奇峰,联如叠螺⑥,列如弊岫⑦,隐见不常。移时,城郭、台榭⑧,骤变钦⑨起,如众大之区⑩,数十万家,鱼鳞相比。屮有浮图⑩老子(1DZ宫,三门(12)嵯峨,钟鼓楼翼其左右,檐牙历历,极(⑷公输巧不能过。乂移时,或立如人,或散如兽,或列若旌旗之饰,瓮盎之器,诡异万千。曰近晡(16),冉冉漫灭。向之有者安在?而海自若也!(宋•林景熙《霁山先生集》)[注释]①海旁蜃气象楼台:即海市蜃楼。②庚寅:指“庚寅”这一年。③主人:此指友人。④走使:派使者。⑤远:高。⑥叠*(yan):重叠的山峦。⑦(zu)岫(xiU):耸立的高峰。⑧榭(xiQ色):建在高台上的敞屋。⑨(xu):突然。⑩众大Z区:广大的地域。(1D浮图:佛塔。(⑵老子:李耳,相传为道教之祖师。(13)三门:庙门。Q4)极:达到。(15)晡(bU):即晡时,相当于午后3时至5时。[文言知识]说“第”。一、指“次第”。如第一、第二。二、指“但”、“只”。上文“第见沧溟浩渺中,矗如奇峰”,意为只见广阔无边的大海中,耸立着奇异的山峰。又,“第一莽汉耳”,意为只不过一个鲁莽的汉子罢了。三、指“上等房屋”、“大宅子”。如“上赐大第”,意为皇上赏蜴给他大的房屋。四、指科举时代考试及格的“等第”。如“及第”,即指录取;“落第”,即指落榜、不取。[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骇②会③移时④比⑤历历⑥或⑦向2.翻译:①初未之信②隐见不常③钟鼓楼翼其左右④冉冉漫灭52.陈亢问于伯鱼?”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②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③。'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F1:'学《礼》乎?’对FI:\n'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日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选自《论语•季氏》)[注释]①伯鱼:孔子的儿子孔鲤,字伯鱼。②诗:指《诗经》。③无以言:没什么用来谈论的。[文言知识]“他日”及其他。上文的“他日”,是指往后有一天;翌日(也作“翼日”)是指明天;“不日”是指往后没儿天;“旦日”是指第二天。又,“质明”指天亮;“夜阑”指深夜;“暝”指天黑;“未几”指没多久;“移时”也指没多久;“已而”指不久;“寻”也指不久。[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对②退2.翻译:①无以立:②闻斯二者;③又闻君子Z远其子也3.“子亦有异闻乎?”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①你在老师那里得到与众不同的传授吗?②作为儿子,应该有不同的教育吧?③你也听到奇异的新闻吗?④你近来得到什么新的消息吗?2.理解:“尝独立”前省略了主语53.郭瑪面劾权臣②柄政时,行为专恣,朝野多侧目。郭刚直性成,尝于明珠寿日,胪举③其劣迹,列人弹章上之④。旋复袖草疏,乘车至明邸,踵门⑤投刺⑥。明以其素倔强,来谒不易,肃冠带迎之。及入,长揖不拜,坐移时,故频频作引袖状。明喜问Fh“御史⑦公近來兴致不浅,岂亦有寿诗见赐乎?”郭日:“否、否。”探袖出视,乃一弹章。明取读未必,郭忽拍案起曰:“郭堺无礼,劾及故人,应受罚。”连引巨觥⑧狂吸Z,疾趋而出,座客大骇愕。未儿而廷讯明珠之旨下矣。(选自近代•徐珂《清稗类钞》)[注释]①山左:指山东。②明珠:满人,当时主持朝政。③胪(1G举:列举。④列入弹章上之:列(明珠的罪行)入弹劾的奏章送给皇上。⑤踵门:亲自上门。⑥投刺:递上名片。⑦御史:指郭堺,时任左都御史。⑧觥(gong):古代盛酒器。[文言知识]“移时”及其他。文言中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较多:俄、顷、旋、须臾等表示一会儿;移时、未几、食顷等表示不多时;久、良久等表示较长时间。[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柄②恣③邸④以⑤易⑥肃④见⑧探⑨旨2.翻译:①朝野多侧目:②旋复袖草疏;③故频频作引袖状54.晏殊诚实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口前巳作此赋④,有赋稿尚在,乞别命题。”上极爱其不隐。为馆职⑤,时天下无事,帝许臣僚择胜燕⑥饮。时侍从文馆士大夫⑦各为燕巢⑧,以至市楼酒肆⑨皆为游息之地。公是时甚贫,不能出,独家居,与昆弟讲习。一日,选东宫官,忽宫屮除⑩晏殊,执政莫知所因,次日复进(11),上谕Z曰:“近闻臣僚无不嬉游燕赏,弥日继夕(1Z),唯殊杜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谨厚,正可为东宫官。”具;臣若有钱亦须(14)往,但无钱不能出耳。”上益嘉其诚实。(选自宋•沈括《梦溪笔谈》)[注释]①晏元献:即晏殊,宋朝人,官至宰相。②阙(quO)下:此指朝廷。阙,宫门处的望楼。③御试进士:由皇帝亲自主考的科举制度。④赋:此指诗词。⑤为馆职:在文史馆任职。⑥燕:同“宴”。⑦士大夫:泛指大小官员。⑧燕巢:指固定的游乐地点。⑨肆:店铺。⑩除:授官。(ID复进:再次请示(皇上)。(12)弥日继夕:日以继夜。(13)质野:朴实。(14)须:会。\n[文化常识]“东宫”及其他。东宫是天子及诸侯的太子所居住的地方。也叫“青宫”、“春宫”。太子是君位的继承人。太子除日常生活由侍从官及太监负责外,还需要有老师教育辅导,这老师叫“太子傅”。晏殊因为学问好、品德髙尚,所以被皇帝选屮。“西宫”是妃嫔所居住的地方。清朝慈禧太后就住在“西宫”,故世称西太后。[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隐②胜③昆④谕⑤杜⑥既⑦但1.选择①上文“便令公就试”中的“就”,解释为(A)前往⑻马上(C)就要(D)—定。②“乞别命题”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A)不要再命别的题目;(B)讨一个好题目;(c)请另外命一个题目;(D)请另外命令(他人)出颠。2.翻译:①执政莫知所因;②直以贫无可为之具;③上益嘉其诚实o4•理解:晏殊的诚实表现在哪两个方面:①;②55.郑板桥知潍县以工代赈,复劝邑中大户,开厂煮粥,轮饲之。尽封积粟之家,责其平眾②,有讼事,则右姿子而左富商③。监生④以事上谒,辄坐大堂,召之入,瞋目大骂F1:“驼钱骡⑤有何陈乞?”或命皂卒⑥脱其帽,足踏之,或摔⑦头霖面⑧,逐之出。一时豪富咸惮之,而贫民赖以存活者则无算⑨。(选自《板桥全集》)[注释]①知:掌管。②平®(tiao):平价出卖粮食。③右W(Ju)子而左富商:保护贫苦人而压抑豪富人。④监生:此指儒生。⑤驼钱骡:只看重钱财的畜牲。这是骂人的话。⑥皂卒:穿黑衣的官府差役。⑦摔(zu6):揪住。⑧黯(qing)面:本是古代的一种刑罚,用刀刻额颊,再涂上墨。此指用墨笔在监生脸上乱涂。⑨无算:无数。[文化常识]城与池。城与池是古代都市的防御工事。为了防止入侵者,都市的四周要筑起高高的城墙。明清以前,城墙大多仅用泥土夯实,成下宽上窄的梯形状。明朝起,外墙砌砖。城头上盖有小楼,可瞭望亦可射击。筑城要用大量泥土,于是城墙下成了宽阔的天然护城河,这叫“池”。池上有浮桥。入侵者想攻入市内,首先要越过“池”,这是不容易的事;过了池再想爬上几丈高的城墙,则更难。[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赈②复③邑④讼⑤谒⑥瞋目④乞2.选择:“贫民赖以存活者”中的“赖”,解释为(A)依靠;(B)懒惰;(C)因此;(D)幸而。3.翻译:①值岁连歉;②一时豪富咸惮之4.理解:郑板桥为什么要对“监生”如此责骂与侮辱?56.王恭从会稽还可以一领⑥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⑦上。后大闻之,甚惊,口:“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口:“丈人⑧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⑨。”(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王恭:东晋重臣。②会稽:古地名,今浙江绍兴市。③王大:王恭的族叔。④簟(dian):竹席子。⑤东:会稽在东晋国都建康(今南京市)的东面。⑥领:量词,相当于“条”。⑦荐:草垫。⑧丈人:古代对长辈或老人的敬称。⑨长(zhang)物:多余的东西。[文化常识]古人的坐具。“椅子”是宋朝开始才有的,宋以前都是席地而坐。人先跪下,然后臀部搁在脚后跟\n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坐在锦缎垫子上。坐垫还有皮制的、竹制的、木制的。王恭从会稽带回家的是竹制的。[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卿②举③谓④对⑤悉2.①上文有三个“Z”,请依次说明它指代的内容:(A)(B)(03.“可以一领及我”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①可以一条跟我的相比吗?②可以把一条送给我吗?③可以让我拿一条吗?④可以让我欣赏一下吗?4.翻译:既无余席5.理解:①上文有“恭无言”,请问王恭为什么没话可说?请用原文句子回答:57.韩云门娶盲女m6i),聘②戚氏女。未几,两目失明。戚谓韩郎年少能文,必成远③器,而配以盲女,非偶也。欲毁婚而终女子于家。韩之父母将许之,云门毅然不可,如礼迎娶以归。戚不得已,媵以美婢④。云门口:“人情见则欲动,不若无见,以全我居室之好。”遂遣婢还。后于壬子举⑤于乡,出为教谕⑥。携妇偕行,伉俪无间。豫⑦人称其笃行。(选自清•钮務《鱷膜》)[注释]①项城:古县名,今河南商丘市。②聘:出聘金订婚。③远:大。④媵(ylng)以美婢:用漂亮的侍女作陪嫁女。⑤举:科举考试中获得“举人”资格。⑥教谕:县里负责教育、祭祀的官员。⑦豫:古州名,今河南境内。[文化常识]“壬子”及其他。“壬子”是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我国古代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与地支仔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从“甲子”周而复始。上文所说的“壬子”年,其后即“癸丑”年(康熙十二年)、“甲寅”年(康熙十三年),往下以此类推。[考点]1.解释:①偶②许③毅然④如⑤遣⑥笃行2.翻译:①欲毁婚而终女子于家;②挈妇偕行;③伉俪无间3.选择:下列词语哪儿个与“未儿”意同或意近:①俄②既而③未久④顷⑤向4•理解:“以全我居室Z好”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①用来保全我美好的住宅;②凭这使我房间漂亮;③以此使我夫妻和睦友好;④以此作为我家室的全部财产。58.蔡邕被害(凸)谓允①日:“伯喈②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书后史,为一代大典③;而所坐至微,迭之,无乃失人心乎!允日:“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④屮衰,戎马在郊,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⑤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日碑退而告人曰:“王公其无后乎!善人,国之纪⑥也;制作,国之典也;灭纪废典,其能久乎!”邕遂死狱中。(选自《资治通鉴》卷六十)[注释]①允:王允。伯喈(jie):即蔡邕,东汉末年人,精通文史历法,屡上书言弊政,为王允所杀。③典:典籍。④国祚:国运、国福。⑤幼主:指汉灵帝,时年纵⑥纪:纲纪。[文化常识]'‘太尉”及其他。秦以前中央职官较复杂。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中央设丞相(常握政务)、太尉(常管军队)、御史大夫(常管监察)。汉朝基本上沿袭秦制。上文所说的马口碑,即任太尉,而王允时任司徒(东汉后期改丞相为“大司徒”)。他们均为朝屮高官。[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逸一一②佞③讪一一④其一一2.翻译:①所坐至微,诛之,无乃失人心乎!59.观第五泄记①从山门②右折,得石径。数步闻疾雷声,心悸。山僧曰:“此瀑声也。”疾趋,度石罅,瀑见。石青削③,不容寸肤④,三面皆郛⑤立。瀑行青壁间,撼山掉谷,喷雪直下,怒石横激⑥如虹,忽卷掣折⑦而后注,水态愈伟,山行Z极观也。游人坐欹⑧岩下望,以面受\n沫,乍若披丝,虚空皆纬⑨,至飞雨泻崖,而犹不忍去。暮归,各赋诗。所目既奇,思亦变幻,恍惚牛鬼蛇神⑩,不知作何等语。吋夜已午,赠(11)呼虎之声,如在床几间。彼此谛观(12),须眉毛发,种种皆竖,俱若鬼矣。(选自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注释]①第五泄:第五个瀑布。今浙江诸暨境内,此处有五大瀑布,当地人称瀑布为“泄”,因此那山也叫五泄山。②山门:庙门;指五泄寺的大门。⑧青削:颜色青绿,陡峭如刀削。④寸肤:古代计算长度,一指宽叫寸,四指并在一起的宽度叫肤。此处形容山石林立,间隔极窄。⑤郛(fu):古代城的外城墙。⑥怒石横激:突兀的岩山横拦瀑布,激起水花。⑦掣折:转折。⑧欹(qI):斜靠。⑨纬:编织物的横线。⑩牛鬼蛇神:比喻各种怪诞的形象。牛鬼是佛经中所说的地狱中的牛头虎,蛇神指蛇精。(ll)®i(xiao):山中的鬼怪。(12)谛观:仔细看。[文言知识]说“掉”。现代汉语中的“掉”,指“掉下”、“落下”,如“钢笔掉了”。上文“撼山掉谷”中的“掉”,指“摇动”、“摆动”,句意为瀑布直泻而下,使高山、深谷震动。“掉臂”指摆动手臂;成语“尾大不掉”指尾巴太大,摆动不了,比喻机构庞大或人事太多而指挥不灵:“掉舌”指搬弄是非。从这个词看出,不少词古今含义差别很大。理解古文时不能贸然地用现代汉语的词义去解释文言词语。[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疾——②悸——③沫——④乍——⑤恍惚2.翻译:①疾趋,度石罅,瀑见②山行之极观也60.宴客摆阔毕陈,或觅远方珍品,求以相胜。前有一士夫③请赵循斋,杀鹅二十余头,遂至形于奏牍。近一士夫请袁泽门,闻肴品计有百余样,鸽子、斑鸠之类皆有。尝作外官④。囊橐殷盛,虽不费力,然此是百姓膏血,将來如此暴殄,宁不畏天地遣责耶!(选自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注释]①果五色:指干果疏菜五种。②五品:五种。③士夫:即士大夫,官僚。④外官:地方官。[文言知识]说“寻常”。古代八尺为一寻;二寻为一常。,这样的尺寸,不算短也不算长,很普通,所以“寻常”含普通的意思。上文“今寻常宴会”,意为如今普通(平常)的宴会。又,刘禹锡《乌衣巷》:“IH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又,辛弃疾《永遇乐》:“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囊橐②暴殄2.翻译:①且水陆毕陈②宁不畏天地遣责耶!3.“遂至形于奏牍”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①就到了让人用文字记载;②就直到被人弹劾参奏:③就到了亲自向皇上解释:④就直到被人弹劾现出原形。1、班昭续《汉书》1•①终②总是2•①汉和帝下令班昭到东观藏书阁继续完成《汉书》(就,到;踵,继续);②像跟老师一样向她学习。2、蔡文姬求情1・①拜见②赤足③马棚④勇敢的士卒2•①表露的思想极悲哀,听的人都因此改变了脸色;②确实同情你(相,你);③救助将要被处死的人。3•被动词。3、炳烛而学1・①迟、晚②怎么敢③好2•①哪有做臣子的跟国君开玩笑的呢?②点燃蜡烛明行走跟在黑暗中摸索而行哪个好呢?3•下面一段话。4•活到老学到老;学\n习总比不学习好。4、薛奎识范1•①使②更加③退让④到、前往⑤超过2•①薛奎在蜀地做郡太守;②等到薛奎回京城,便带着他一同走;③必然凭文学出名。5、芮伯献马贾祸1•①同“率”②抛弃③满足④最终⑤赶走2•①以[之]献于王;②使[人]求焉。3•①你没什么用来应付他们;②这会招致灾难的;③就在周厉王前诬陷他;④你明知周厉王贪财却开了口,这是芮伯的过错。6、及之而后知1•①哪②翻阅2•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嵩山3•①走了之后才知道艰难;②通晓各种佳肴的菜谱,还不如厨师的尝一口。4•实践第一。7、管仲破厚葬1•①没有什么用……②回答③作为、行动2•①齐桓公为这事而担忧;②用什么办法禁止?③不是为了名誉就是为了有利可图。3•①句首语气词,无义;②那些4•非名之则利之也。8、董叔攀附权贵1•①往后的某一天②抓起来2•①范氏是富贵人家,何不放弃(这门亲事)!②你为什么不替我(这门亲事)!③(你)想要的都得到了,又为什么要我替你求情呢?9、王昭君出汉宫1•①画②只是③中途2•想要召哪个宫女,就翻看容貌图召唤她。3•容貌平常;画工4•报出。10、商於子驾豕1•①小牛②责备③错④回答⑤近于⑥回头⑦大概2•①好不容易套上了,可又挣脱了,整天不能耕一块地;②我同情你才告诉你;③你为什么不把责备我的话去责备那些统治百姓的人呢?3•抨击统治者不用贤人。][、魏收改武学文1・①等到②停,此指懈怠2•①很能写文章;②想通过练习武艺求得功名;③经过好多年,板床因此磨损了很多;④凭文章华丽而著名。3•①12、申屠敦之鼎1•①平民②指代汉鼎③模仿④打地洞⑤大体相同⑥只是⑦哪个⑧依次⑨停⑩闭口2•①那权贵把它当成珍宝,在招待宾客宴饮时欣赏它;②那开头极像这鼎;③我召集经历这事之后知道权势竟可以改变是非(颠倒是非);④读书人评价文章也是这样。3•抨击社会上有权势就可颠倒黑白的现象。13、强弱之辩1•①句首发语词,无义②推崇③金属④极2•难道说的只是胆小柔弱的人吗?3•强与弱是相对的。14、诸葛亮传略1•①年轻时②超出③特殊的才能④交⑤已⑥任命2•①当时人认为他与众不同;②人数少而且没一块地盘;③孙权早就敬佩刘备。3•赤壁\n15、千轴不如一书1・①年轻时②共③选拔2•只用袖子装了一篇文章献给主考官。3.质与量的问题。\n16、答苏迈书1・①苦恼②谦词,私下③好学求问(指学习态度)2•求学问;3•骑马;坐车4•人生到底何时能自由自在,并有充分的闲散时间呢?5•《论语》;孔子。]7、蒲松龄之妻1•①快乐②同“无”③只2•①你不必再这样干了;②蒲松龄认为妻子的话是对的;③(追求功名的)思想往往表现在语言中(见,同“现”);④有时用未来有好兆头讨好她。3•①看到②回顾2•①坐轿18、杭世俊喜博1•①有时②赌博③兴致正浓④拱手⑤已经⑥推辞⑦同“返”子前去拜访杭世俊;②正要到宅子去拜访先生;③我的家很小,不能容纳你跟随的人。3•①19、答李几仲书1•①德高望重的人②对的2•求学好问与钻研磨炼3•大器晚成4•那些自暴自弃与懒惰(的人)。20、黄庭坚论书法1•①章程②停③差④符合2•①事前从未在胸中有个计划;②幼安弟(你)认为我的话对吗?3•字写得好。21・李泰伯改字1.①做郡太守②水浩大的样子③停④改换⑤大⑥问⑦点头。2.①写成后,把它给李伯看;②必定将会在世上留下名声;③几乎要跪下拜谢。3.多次。4.①1“风”是平声字,不感局促;②“风”就是流行、传播及“风范”之意。22.龚遂为渤海太守1.①同时②同“擒”③推荐④符合⑤周济、体谅⑥同“悦”⑦打发(他们)回去⑧撤去⑨能⑩亲自11小牛12督促2.①你想用什么办法平息那里的盗贼,而满足我的心意?②如今想要我战胜他们呢,还是安抚他们?③发信告诫下属各县;④龚遂便打开粮仓将粮食借给贫穷的百姓。3.指工商业。23.里社祈晴文1.①被②希望③将④过分⑤希望⑥如果⑦无⑧体谅2.①将用它来使家庭富裕;②神为什么不马上向天帝报告而阻止它?③百姓认为他们(昏庸)不值得怪罪,所以不去怪罪他们。④神耳聪目明而且仁慈,为什么要效法昏庸官吏的行为而不想拯救百姓并使他们活下去?⑤不像官吏暂在位置上,不久就有人代替他而不连续做下去。24.赞刘谐1.①讥笑②这③改变2.①偷来三四句孔子的语录;②那人生气地改变了脸色并站起来;③然而怎么知道他说得这么深刻啊!3.①门生②白白地③只胡④空的4.羲皇以上的圣人整天生活在黑暗中。25.那原戒酒1.①聚集②了2.①背着书箱步行;②只怕因此荒废学业。3•②4•说明那在是能喝酒而且喜欢饮酒的人,不喝是强制自己。26.皇甫谧年二十始勤学1.①限制②有人③就④送给⑤超过⑥专心⑦泪⑧生活⑨工作、职业2.①心目中没有接受教育(的念头);②没什么可以用来安慰我的;③你为什么\n十分的愚笨啊!④受益的是你自己,跟我有什么关系!⑤亲自种田。3•③4•①小孩要有良好的环境;②对孩子不能不讲信用。24.匡衡凿壁借光1.①当地②感到奇怪③借、助2.①匡衡便给他做雇工而不求报酬;②当时的人就是如此敬畏匡衡;③匡衡便去跟他论理并追问。3•临走时的狼狈相。25.青文胜为民请命1.①做官②靠近③准备④同情⑤县⑥祭2.①(A)②(B)3.①每年遭遇水灾;②死者接连不断;③便在登闻鼓下上吊自杀;④用公田一百亩来养家糊口。4.统治阶级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26.金农与苍头1.①就②雕刻③只是④因为⑤刻2.(苍头)所构思的砚台式样很高雅。27.康德涵救李梦阳1・①接和②使……摆脱③转达2.①康德涵不跟他交往;②我屈服于一个刘瑾,而能使好朋友活命,天下与后世的人大概会谅解(同意)我的!28.陈章侯蔑视显贵者1.①依靠②讨取③即使④已经⑤给2.①喜欢跟酒打交道;②周济他们的穷困生活;③一个品质恶劣的显贵的人。3.字画。29.李西涯与程篁墩1.①正当②恰巧③对子④武士的头盔⑤著名2.李西涯做了宰相而管理国家大事。3.美丽的花纹4.丝缕;引申为管理政事。30.杨万里忧国1.①好②掌权③托④忿恨⑤心里不快⑥立刻⑦立刻⑧国家⑨字2.①想搜罗四面八方的知名人士来辅助他;②都是韩※胄掌权的日子;③专权无视皇上。31.专力则精,杂学则粗1.①流行、盛行②词学③感到震惊2.①他追求多种才能,看到人家有一项专长就也想兼而有之;②戴东原把凤喈的话告诉我(见,我)。3•②4•专力则精,杂学则粗。32.余文圻意外遂1.①幼时失父亲②客居③甜④美味⑤商人、买卖⑥藏⑦油⑧到⑨满2.①正在因为行期被阻而闷闷不乐;②书架上的书全读完并化为腹中经纶。33.黄鲁直敬重苏轼1.①同“悬”,挂②门生,即学生③罢了2.①每天早晨起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点上香,很尊敬地打躬作揖;②怎么敢搞错师生的次序呢?3.②34.苏轼私识范仲淹1.①京城②山东地方③私下、内心④死⑤已经⑥泪⑦大概⑧同“又”2.①小孩子何必知道它呢?②那老先生认为苏轼的言论与众不同,所以把全部情况告诉了他;③当时虽然未能全部弄清。3.②35.金农为盐商解窘1.①作客②依次③编造④贴切⑤风景2.①互相争着邀请(金农)前往;②众人人为金农知识广博;③第二天指导一千两银子赠送给金农。3.①江南;②因为“夕阳返照”。\n24.张明善讥张士德1.①吉利②结束2.①抢夺百姓土地,用来扩大(自己的)园林;②大肆挥霍设宴及娱乐;③让歌女弹唱;④最终也不敢(对张明善)怎么样。3・双关;冻杀万民都地你。\n49蔡邕听琴1・①訴名②屏风后③暗暗地④退⑤惊动的样子⑥微笑的样子1.①等到(他)去时对方已喝得酒酣耳热了;②蔡邕一向为乡里人所推崇;③蔡邕一一把全部情况告诉对方;④这难道是杀心显露在琴声中吗?2.蔡邕精通音律,善于辨识琴声41.苏东坡北归1.①跟随②拱手③写2.①在乡村旅店中稍作休息;②做官的人是谁?③我听说有人千方百计伤害你;④我是老天爷保佑好人。3.贬官到南方去的人几个活着回来的。42.郑玄对应劭1.①同“邀”②集合③争着④依附2.①于是请(郑玄)登上大堂并上座;②不认为他是知识渊博的人;③都出于问题之外(意为知识渊博);④没有人不感叹佩服。3.嘲笑应助连儒家的基本规矩都不懂。43・冯梦龙补《西楼记》1・①正②断③赠送④直接⑤带领⑥荒唐⑦本来⑧预料到、断定1.①袁覩玉既迷惑又失望,不知所以然地走了;②主人点燃蜡烛在书房里等待你(相,你)。我3.卖关子,等待袁盥主送礼金。44.李贺作诗1・①天②布袋③总是2.①能苦心吟哦觅句然后迅速写下来;②像别人那样苦思冥想牵强附会,以及按一定格式写作。3.呕心沥血。45・随何难汉高祖1.①带领②离开③凭(此)④正在⑤考虑2.①治理天下哪需要迂腐的儒46.文人相轻生;②这是我随何的功劳胜过五万骑兵。3.用语言说服淮南郡守归降刘邦。1.①号称②学生③惊讶④问⑤背诵⑥尝试2.①这是个村夫子,怎能做你的老师?②想不到读儒家经典著作的人也是这样。47.杨维桢执教1.①才、刚②重(礼)③供给④买⑤安顿2.①准备了重礼邀请他;②一一地说明郑明德不肯前往(为师)的经过③能够听众我三件事便可以。3.之;欲为[之]求师。48.永某氏之鼠1.①养②从此③完整④都⑤咬⑥迁移⑦借⑧关上门⑨偏远⑩停.消失11长久2.①仓库厨房,全凭老鼠横行而不过;②白天竟成群结队地跟人一同行走;③这是在阴暗处活动的坏东西;④雇了僮仆张起网捕捉老鼠。49.王积薪闻棋1・①匹配②京城、国都③已经2.①美好的夜晚难以打发;②第二天(按婆媳下棋的过程)恢复局势。3.唐朝时下围棋极普遍,水平极高。50.严君平不仕1.①做官②结束③店铺④备办⑤却⑥荒唐⑦这样2.①为什么让困乏的人接济富裕的人呢?②给我财物的人,是在损害我的精神;给我扬名的人,是在\n毁灭我的身体。3・③\n51・海市蜃楼1・①惊讶②适逢③不多时④排列⑤清楚的样子⑥有的⑦早先2.①早先不相信有这事;②忽隐忽现不固定;③钟楼鼓楼像鸟的翅膀一样列在它的左右两边;④慢慢地消失。52.陈亢问于伯鱼1.①回答②回去后2.①没什么用来立身处事出有的;②听到这两件事;③又听说君子对儿子采取疏远的态度。3.①4.孔子。53.郭※面劾权臣1.①同“秉”,掌管②放纵③官家住宅④认为⑤轻视⑥整⑦我⑧伸⑨皇帝的命令2.①朝廷内外多敢怒不敢言;②一会儿又在袖子里藏了草拟的奏章;③故意一再装出拉袖子的样子。54.晏殊诚实1•①隐瞒②好地方③兄④告诉⑤关上⑥已经⑦只2•①(A)②(C)3•①有关官吏不知道什么原因(要授官给晏殊);②仅仅因为贫困没什么钱财可以用来作备办的;③皇上更加赞扬他的诚实。4.①考试时“乞别命题”;②告诉皇上若有钱也想游乐的。55.郑板桥知潍县1.①救济②又③县④诉讼、告状⑤拜见⑥瞪大眼睛⑦述说⑧请求2.(A)1.①正逢连年欠收;②一时间豪强富贵人都怕郑板桥。4.因为“监生”拜见他,目的是为豪富说情。56.王恭从会稽还1・①您;对人亲热的称呼②拿③认为④回答⑤了解2.(A)王恭(B)王大(C)这件事3.②4.已经没有多余的坐席。5.①既无余席;②身边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生活条件不好。52.韩云门娶盲女1.①配对②答应③坚决的样子④按⑤送⑥专一的品行2.①想毁掉婚约而让盲女终身留在家中;②携带妻子一同前往;③夫妻亲密无间。3.②③4.③53.蔡邕被害1.①超出②花言巧语③毁谤④难道2.①所犯的罪极小,要杀他,恐怕要失去人心的吧!②王允大概要断子绝孙了!59.观第五泄记①迅猛②因害怕而心跳厉害③水雾④突然⑤仿佛1.①快步走,度过石逢,瀑布出现了;②在山里走(所见到的)最好的景象;③所看到的已很奇异,因此思绪也变幻无穷。60.宴客摆阔1.①口袋②糟蹋2.①而且水、陆食品全摆出了;②难道不怕天地神灵的谴责吗?3.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