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50 KB
- 2022-08-1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文言文教学反思与策略初探《中国教育报》发表过这样一篇文章:《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文章称:20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文坛“顿失光彩”“暗然失色”,再也没有涌现出一个灵动地驾驭白话的“大师群体”,堪称“白话大师”的只有寥寥几位。究其原因,就是文坛新生代作家大多远离文言,丢失了语言的经典。在此无意于探究文坛语言大师,只想由此反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我曾在高中学生中做过一个调查:80%的学生认为文言文学习很难,既没有信心,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甚至有学生认为“文言文就是第二外语”。在学生中还流行这样的顺口溜:学习语文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身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试图寻找文言文教学的策略。以下将从高中生文言文学情分析、高中语文教师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文言文的教学价值认识、文言文教学策略四个方面来做些初浅的探讨。一、高中生文言文学情分析1、高中生文言文学习畏惧心理分析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语言载体,是传承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媒介。但是,随着社会文化的革新,以及时间的推移,文言文中相应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社会形态等等都与学生生存的环境存在着巨大的时空距离,文言文语言表达形式、表现方式、词法语法等方面与学生现实语言交际之间也都存在隔膜。加之隐藏在古代诗文中的微言大义,又增加了学生认知理解的难度,学生因而对学习文言文产生了一定的排斥、疏离、拒绝的心理。而课堂上,文言文的教学往往是枯燥乏味的,即使为了应付考试,硬着头皮学了,大多数学生也感到学习起来十分僵硬,因而兴趣不大,障碍很大。久而久之,文言文也就成为学生学习中一头庞然的“拦路虎”。现阶段的高中学生,除了课内迫不得已去学习文言文外,其他时间是很少去读的。虽然有极少的一部分学生也喜欢读文言文,但由于缺少氛围,也由于其他各科的学习压力,他们读的数量和质量极其有限。另外,在初中阶段,学生在课本里接触到的文言也只有几十篇,且内容比较简短,学习要求也比较低,多数初中老师对古汉语语言现象与规律疏于归纳整理。这样也导致学生进入高中后,对于内容与语言形式不再像初中那样浅易的文言文,自然产生了畏惧心理。9\n2、高中生文言文学习目标分析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有无长远价值?多数学生认为,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不仅是困难的,也是没有必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可以终身受用,而文言文阅读能力,在校时既无操练的环境,毕业后(极少数例外)也不可能派上用场。况且,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很少有人收到实效,大多数学生对学过的古文依旧陌生,对其中的诗文名句,口头发言,不能脱口而出,下笔作文,不能旁征博引,即使能够读懂浅易文言,又有何用?那么,为什么又要学习文言文?多数学生认为是为了应付考试。正因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目标单一,急功近利,因而学习的兴趣淡薄,学习的收效也很有限。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分析与学生文言文学习现状紧密相关的是当前并不景气的文言文教学现状。当前文言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教法僵化,程式固定:先介绍作者、时代背景,接着逐词逐句的串讲,――作“内容分析”。二是目标单一,“言““文”割裂:一种是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把文言文教成了古汉语,将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学生成了被动笔记、背诵的工具;另一种是脱离双基,老师大讲特讲其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学生虽听得津津有味,但合上书本,又觉似无所获。三是“从本到本”,缺少迁移。这种教学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到了,其结果却是学生不能形成文言文阅读迁移能力。以上三个问题一言以蔽之:有“言”而无“文”,重“实”而轻“活”。这是教师“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嚼烂了喂的必然结果。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等的“集成块”,是一个活的整体,而不是各种语言材料的“堆积物”。教师课堂上重“实”轻“活”,使得学生面对的文本只是一串串冰冷僵死的汉字符号,没有鲜活的生活情景,没有人物的音容笑貌,没有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这样自然就磨灭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热情。一切文章,古文也好,现代文也好,语言之所以值得揣摩咀嚼,是因为它是作者思想情感等等的载体;如果只着眼于词句本身的学习,而忽视甚至舍弃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内容,那叫“买椟还珠”,结果必然连语言本身也不可能真正学好。9\n要消除文言文教学的弊端,我认为,首要的是语文教师要有正确的文言文教学价值认识。三、文言文的教学价值认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想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首先自己心里得有阳光”。作为语文老师,必须自己首先“钟情于文言文”。不管教材如何变、制度如何改,如果教师理念不更新,急功近利的只为考试的灰色文言教学就永远也不会产生高效。文言文至少具备有以下教学价值:1、文言文是现代语文的基础,现代语文是文言文的继承和发展,搞好文言文教学可以奠定现代语文教育的根基。文言文是现代语文的基础,现代语文是文言文的继承和发展。它们二者一脉相承。文言文是“源”,现代语文是“流”,彼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言是一种有着几千年历史渊源的语言,而白话是一种历史极短的语言。文言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数量巨大的极富表现力的典故、语汇、辞章,而全民使用白话自“五四”诞生至今不过百年。白话还没有创造出自己“辉煌”、“丰厚”的历史“积淀”,当今白话的基本语汇几乎依附于、脱胎于文言。在现代汉语的3755个一级字中,可以找到1001个古汉语常用字,也就是说,古汉语常用字(1086个)的92%仍旧保留在现代汉语中。另外,84个古汉语常用字,出现在《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和《印刷通用汉字字行表》中的高达82个。由此可见,古汉语常用字的绝大多数仍以强大的生命力存活在现代汉语中。因此,学习好文言文是掌握现代语文的基础。教师教好好文言文,让学生继承前人创造的优美语言文字成分,从中吸纳丰富、鲜活的营养,滋润现代语文教学的内容,此为高中语文老师对文言文教学价值的首要认识。2、文言文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和民族瑰宝,是历史淘洗的结晶,学好文言文有益于学生“为人”与“为文”。文言文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结晶,是历史9\n淘洗留下的的精华,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是培养人们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基地。文言文不是一个个汉字的排列,而是中国古人生活、感情的积淀,是中国古人生存的记录,是古人生活的一种真实的再现,每一字都有丰富的意蕴,可以说每个字都有生命.有的学生读到一段文字,往往只读懂了字面的有限的含义,却参不透文字后面的意蕴,这就是他们缺乏古文的修养所致。许多文言文本身就是历史的见证或者历史生活的生动画卷,学生从中可以了解祖国古代的社会风俗、人情风貌等。文言文教学,从大方面来说,可以继承我们民族的文化精髓,增强学生对祖国古代社会的认识,增进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感情;从小的方面来说,可以修身养性,提高个人做人与为文的品位。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在帮助学生为人与为文两方面的价值具体体现为以下几点:一方面,学习文言诗文,是陶冶情操、历练品质的重要媒介。经历了上千年锤炼的古典文学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深沉的思想,诚实的品德,博大的襟怀,深深地为我们所折服。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我们不知不觉间情趣变得高贵典雅,在潜移默化中对人生宇宙的认识也博大了许多。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等先贤,以文言构筑的诗文,是辉煌灿烂的“精神灯塔”,照彻千年,沐浴古今。他们的灵魂,他们“走过”的漫漫的精神历程,被“文言”记录着,我们今人再通过“文言”,去“循迹走过”,这无疑就是精神上的一次历练。这样看来,文言文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就是对民族精神品质的记忆与传承。另一方面,学习文言文是吸纳写作养料的重要途径。文言文是一座储存丰厚的艺术宝库。凡是在写作方面,表现能力强、表达典雅、底蕴丰厚的学生,无一例外都是喜爱文言文、认真学习文言文的学生。文言文行文简练,文字表达精练,遣辞造句考究,注重语言的锤炼。例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贾岛“推敲”典故的产生,都说明了这点。文言文对学生为文的作用不可低估,教师应该把它作为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四、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探讨-----“言”“文”并重,“活”“实”并举基于以上高中生文言文学情、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以及文言文教学价值取向的分析,我们备课组力图寻求一条既可以改变学生学习现状又可以避免文言文教学弊端的一个比较折中的策略,即在教学内容上,“言”“文”并重,在教学方法上“活”“实”并举。所谓“言”“文”并重,指的是:既重视教学必要的古汉语语言知识,也重视理解古文的思想内容与鉴赏古文的文学艺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于高中生文言文学习提出的要求是:“9\n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这里明确提出了文言文教学的双向目标,即“言”与“文”并重。所谓活实并举,就是既不排斥传统的扎实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又引进灵活生动的文言文教学机制,变文言文“难学”为“易学”,变学生“畏学”“厌学”为“好学”“乐学”。以下将着重探讨如何“活”“实”并举:1、什么是“实”?。“实”,从字面意义看,是与”虚”“空”相对的,一方面是指实在的而非虚幻不现实的内容,对应于文言文教学内容的”言”,另一方面指务实的教学作风与踏实的教学策略行为以及落到实处的教学效果.就内容而言,文言文的“实”具有知识的稳定性、科学性、体系性,就方法而言,文言文的“实”,相对注重求同性、规范性、实用性,具体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体现为:在文言文“言”上,字词句落实,不玩花拳绣腿,不走形式主义,不是课堂热热闹闹,课后空空荡荡;在文言文“文”上,忠实文本,落实文本思想内容;在方法指导上,切合学生实际;在效果上,切实收到实效。2、什么是“活”?“活”,字面上与”死”相对,就文言文教学而言,一方面指的是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内容,文言文以静态的文字记录的却是鲜活的人物事件,虽然时代已经远久,但是古人的思想感情是可以激活的.这个对应于文言文教学中的”文”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是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气氛以及学生活学活用的教学效果.与实相对应,文言文教学的活具有求异性、个别性、创造性、趣味性等特点.文言文教学既注重“实”在又注重“活”,这样才能适应考情,取得实效,又能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切实养成古文阅读的素养,那么,“实”与“活”是怎样的关系呢?9\n“实”与“活”是互为手段,互为目的与结果的关系.“实”,是让学生真正学会知识迁移,活学活用的前提,也是教师活教、学生活学,从而让教与学落到实处的的结果。“活”,是实的手段,同时也是是“实”最终的结果。我们讲求教法的实在落实,方能让学生学活,我们讲求活教活学,为的是更好的落实,以取得实效.3、如何做到“实”?目前文言文教学重“实”轻“活”比较普遍,但是,是否字字落实逐字逐句串讲就是我们所说的“实”呢?先要消除这个误解。我们主张的“实”,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落实重点,忌逐字逐句串讲。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地和古代语言文字有着血缘关系。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绝不像学习外语那样毫无根基。因此教师的讲要突出三个重点(常用词法,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古代文化常识),以促使学生知识类化,积累常用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达到触类旁通。而不可面面俱到,让学生无所适从。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再加上教师有重点的讲解和点拨,学生大致疏通文意的要求还是能够达到的。即使开始学生有些地方读不懂,但日积月累,学生读懂的地方就会越来越多。退一步讲,文中有些非重点的难点,暂时不懂也无妨。怕只怕教师完全代替学生去“读懂”,这样的结果只能使学生永远无法自己去读懂。二是落实规律,忌点到为止。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必须讲透,以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如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提宾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等句式特点,通过比较差异,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并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力,提高自学能力,并实现文言文阅读迁移。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落实文言文句法语法知识应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9\n三落实方法,使学生既动口又动手。动口多读,多背。多读,才能形成语感;多背,才能积累语言素材。表面看来,背诵似乎只是积累了一些语言材料,其实,这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它们既是古人的生活经验材料,也是思想情感材料,当然又是鲜活的文学形象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学生的大脑,组合进既有认知结构和情感经验之中,就会成为终生的营养,也就是人的精神世界和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著名古代文学专家程千帆先生也说:“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似笨拙,实巧妙。它可以使古典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等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透。”除了读背这个传统的办法外,还要多让学生动笔翻译与摘录。可让学生翻译课文全文或者片段或者重点语句,以检验学生文言文词语理解,词法句法掌握的情况。让学生摘录整理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并制成文言文知识卡片。同时摘抄一些保留文言文语法特点的成语以及文言文中的名言警句。教师定期检查背诵默写。4、如何做到“活”?关于文言文活教活学,以下举例说明:文言文字词活教活学举隅某语文教师在教《愚公移山》一课。师:同学们来做一道数学题。这则寓言故事的主人公到底多大年纪啊?请从以下选项中选出一项正确答案:A:<90 B:>89 C:=89 D:90>x>89生1:选A。文中说“年且90”,“且”是“将要”的意思,就是说愚公还未满90岁。生2:选B。愚公将要满90岁,而A项是小于90岁,范围太大,应该是过了89岁。生3:不对,应该选D。大于89,仅仅是交代了下限,小于90仅仅是限制了上限,都不准确,不合乎“且”这个词的意义。应该是过了89岁还未到但即将到90岁。9\n师:哦,要正确判断愚公的年龄,对“且”这个词的理解很关键。当然还要运用数学的逻辑知识。那么,到底哪个是正确选项呢?应该是已经过了89岁,还没有满90岁,这样才是严密的,符合原文的,答案应该是D。这个例子中,教师不仅灵活的落实了一个简单的文言文词语的意思,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将数学与文言文教学挂上钩来,此即“以活带实”,教师教得灵活,学生学得灵活,这样的文言文学习,学生怎么会认为枯燥无味呢?文言文情景活教活学举隅某语文教师教授高中语文第一册读本《庖丁解牛》一文时,考虑到文章开头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写得有色有色,可是学生怎么也难以理解:一个宰牛的血腥场面怎么被描写成了一个艺术的盛会场面?于是抓住了文中的一个“奏刀霍然”的“奏”字做文章.只见老师在黑板上将这个字的甲骨文字形书写出来,并引导学生从造字的结构形式看出,原甲骨文字形表现的是一个人头上戴着头饰,背后插着尾饰,两手在舞蹈。老师进一步讲解:“‘奏’原先就是指祭祀活动时人们合着节奏,与众人一起手拉手,载歌载舞。正因为这样,今天很多词语中都保留了这个意义。例如小提琴演奏,钢琴独奏,笛子吹奏等等。”在激活学生对这个“奏”的理解的基础上,老师进一步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并且设疑:“课文底下注解简单的将这个“奏刀”解释为“进刀”,如果让你换个更贴切的词语,那用什么为好呢?”学生七嘴八舌,最后统一认为用”挥刀”比较符合当时的情景。这位老师由一个“奏”字的甲骨文字形引出字义,并在此基础上激活课文情景,让学生还原生活场面,进而理解课文内容,不知不觉的达到了落实文言文重点实词词义的目的。这样的学习变死记硬背为趣味学习,学生何乐而不为?.文言文朗读法激活课堂举隅某老师教授《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时,为加强学生对赵太后形象的认识,采取了借助对人物语言进行揣摩朗读的方法。比如“老妇必唾其面”一句,老师设置如下几种读法:“老妇必唾其面”;“老妇必唾其面”;“老妇必唾其面”;“老妇~~~~必唾其面”等等。经过讨论分析,学生们发现:第一种是强调决心,表明自己态度的坚决;第二种读法是突出手段的“下流”,以使大臣们畏惧;第三种是表现摆“老资格”9\n,以势压人;第四种中间安排一点声音的拖延或者停顿,暗示赵太后仓促之间想不出满意的方法表明态度,于是拉长或者暂停声音思考,但又一时气急,思维陷于停顿,情急之下,口不择言,说出了“必唾其面”这种与自己身份、性别和场合极不相称的话,此时此刻的赵太后,与市井泼妇有何两样?这样经过朗读比较,学生认识到:在赵太后身上,统治者的角色淡化,母亲的角色突现,母爱战胜了对国家的责任、对权力的欲望。一个女性统治者形象步下神坛,真实可信、有血有肉、活生生地站在读者面前。这位老师这样的教学设计,激活了学生思维,激活了文字中的人情世态,这样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耳目为之一新。其实,文言文教学的策略还有很多。但不管哪种策略,都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只要我们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为目的,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对文言文的教学进行科学的、人文的、有效的教学设计,就一定能能让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