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8.50 KB
  • 2022-08-18 发布

高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整理(全)

  • 7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真题热身:1.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A.吾尝终日而思矣B.登高而招C.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D.蟹六跪而二螯(2013年浙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15题)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B.悟言一室之内C.及其所之既倦D.俯仰之间,已为陈迹(2014年1月浙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15题)CC\n3.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以绝秦望B.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C.以相娱乐D.赵亦盛设兵以待秦(2014年7月浙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15题)4.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无如寡人之用心者A.邻国之民不加少B.填然鼓之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2015年1月浙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15题)BC\n5.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B.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C.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D.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2015年7月浙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15题)6.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施施而行A.披草而坐B.穷山之高而止C.攀援而登D.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2015年10月浙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12题)BC\n7.下列句子中为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A.为之奈何B.何辞为C.公为我献之D.吾属今为之虏矣(2016年1月浙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15题)8.下列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然余居于此B.鸡栖于厅C.室西连于中闺D.而母立于兹(2016年4月浙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12题)CC\n9.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何为其然也B.方其破荆州C.其皆出于此乎D.其自视也亦若此矣(2017年4月浙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12题)10.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乱易整,不武A.敢以烦执事B.阙秦以利晋C.斧斤以时入山林D.谈笑以死(2017年11月浙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12题)CA\n劝学文言虚词1.而⑴连词,表修饰。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⑵连词,表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连词,表并列。蟹六跪而二螯⑷连诃,表承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⑸连词,表递进。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于(1)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善假于物也\n3.之⑴代词。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⑶助词,的。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4.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师说1.而(1)连词,表并列。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2)连词,表转折。惑而不从师(3)连词,表承接。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4)连词,表修饰。则群聚而笑之(5)表陈述语气。如是而已\n2.之(1)助词,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彼童子之师(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4)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人非生而知之者(5)代词,他。作师说以贻之(6)代词,这,这一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郯子之徒/3.其(1)代词,那些。其为惑也终不解矣(2代词,他。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代词,他的。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其皆出于此乎(5)副词,表反问语气。其可怪也欤\n4.于(1)介词,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介词,向。而耻学于师(3)介词,对于。于其身也(4)介词,从。皆出于此乎(5)介词,被。不拘于时5.乎(1)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介词,相当于“于”,表比较,译为“比”。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其皆出于此乎(4)语气助词,表感叹,译为“唉”、“呢”。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n6.也(1)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为惑也终不解矣(3)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其可怪也欤赤壁赋文言虚词1.而(1)连词,表转折。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2)连词,表修饰。倚歌而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3)连词,表承接。正襟危坐,而问客曰(4)连词,表并列。侣鱼虾而友麋鹿\n2.之(1)助词,的。月出于东山之上(2)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凌万顷之茫然(3)代词,它、它们。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3.于(1)介词,在。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徘徊于斗牛之间/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是饮酒乐甚(2)介词,从。月出于东山之上(3)介词,被。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4.乎(1)语气词,表示疑问。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而又何羡乎(2)介词,在。相与枕藉乎舟中(3)形容词词尾。郁乎苍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n始得西山宴游记1.而(1)连词,表修饰。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攀援而登,箕踞而遨(2)连词,表承接。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3)连词,表转折。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而莫得其涯/而不知其所穷/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4)连词,表条件。穷山之高而止2.之(1)助词,的。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2)代词,它。始指异之(指西山)/故为之文以志(指宴游西山这件事)(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知日之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n3.为(1)介词,为了。故为之文以志(2)动词,成为。自余为僇人/不与培塿为类六国论文言虚词1.而(1)连词,表因果。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诚不得已(2)连词,表修饰。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3)连词,表转折。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4)连词,表并列。二败而三胜\n2.之(1)助词,的。破灭之道也/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胜负之数,存亡之理(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较秦之所得/诸侯之所亡/秦国之所大欲(3)定语后置的标志。苟以天下之大(4)代词。子孙视之不甚惜(指土地)/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代词,前一个代“秦”,后一个代“贿赂”)/此言得之(指上文说的道理)/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前一个代指“秦”;后一个助词,的)\n3.以(1)介词,因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2)介词,凭借。秦以攻取之外/苟以天下之大(3)连词,相当于“而”。以有尺寸之地(4)连词,表目的,来。举以予人(5)介词,用。以地事秦/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4.为(1)动词。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为)/为国者(治理)(2)表被动。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5.其(1)代词,它。其实亦百倍(指获得的土地)/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指赵国)/其势弱于秦(指六国)(2)代词,他们的。能守其土(指燕、赵二国)\n6.则(1)连词,就。小则获邑,大则得城(2)连词,那么。则秦国之所大欲7.与(1)动词。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2)跟,同,表比较的对象。与战胜而得者(3)和,同,表并列。六国与秦皆诸侯\n阿房宫赋文言虚词1.焉(1)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盘盘焉,囷囷焉(2)句末语气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2.而(1)连词,表承接。骊山北构而西折/缦立远视,而望幸焉(2)连词,表转折。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后人哀之而不鉴之3.其(1)代词。杳不知其所之也(指宫车)/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代六国)/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代秦国)(2)代词,自己的,作定语。使六国各爱其人\n4.于(1)介词,到。辞楼下殿,辇来于秦(2)介词,表比较。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5.之(1)动词,往,去。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2)助词,的。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3)代词。奈何取之尽锱铢(代财物)/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代秦人)\n指南录后序1.而(1)连词,表承接。归而求国之策/死而死矣(2)连词,表转折。而不在使者之目/而幸生也何所为2.以(1)连词,表目的,来。挟匕首以备不测(2)连词,因为。几以捕系死(3)介词,用。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4)介词,凭……的身份。以资政殿学士行(5)介词,凭借。将以有为也3.则(1)连词,表承接,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2)连词,表转折,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n五人墓碑记1.而(1)连词,表承接。去今之墓而葬焉/死而湮没不足道者/抶而仆之/买五人之头而函之(2)连词,表修饰。其疾病而死/则噪而相逐2.以(1)连词,表目的。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亦以明死生之大(2)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中丞匿于溷藩以免(3)连词,表修饰。于是乘其厉声以呵(4)介词,表凭借,凭……的身份。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5)介词,用。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6)介词,因为。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n3.焉(1)兼词。激于义而死焉(于之,在这件事上)(2)代词。去今之墓而葬焉(代五义士)4.之(1)助词,的。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3)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钩党之捕遍于天下(4)动词,去,往。佯狂不知所之者(5)代词。人皆得以隶使之(指代他们)/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指代石碑)\n5.其(1)代词。以旌其所为(指代五义士)/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代自己)敛赀财以送其行(代周顺昌)(2)指示代词,那。发其志士之悲哉/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6.于(1)介词,表被动。激于义而死焉/不能容于远近(2)介词,向。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3)介词,在。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7.为(1)动词。以旌其所为(做)/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作为)(2)判断动词,是。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3)介词,替,给。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n烛之武退秦师文言虚词1.以(1)介词,把。若舍郑以为东道主(2)介词,拿,用。敢以烦执事(3)连词,因为。以其无礼于晋(4)连词,表目的。焉用亡郑以陪邻/阙秦以利晋2.而(1)连词,表承接。今急而求子/若亡郑而有利于君(2)连词,表修饰。夜,缒而出(3)连词,表转折。朝济而夕设版焉\n3.之(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夫晋,何厌之有(3)助词,的。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4)代词。因人之力而敝之(指代秦君)/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这件事)/将焉取之(代土地)4.焉(1)语气助词,表陈述。子亦有不利焉(2)疑问代词。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哪里)(3)兼词,于之。朝济而夕设版焉(在那里)\n5.其(1)代词。以其无利于晋(指代郑伯)/君知其难也(这)/又欲肆其西封(指代晋国)/失其所与(指代自己)(2)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吾其还也6.且(1)连词,表并列,又。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连词,表递进,况且。且君尝为晋君赐矣\n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虚词1.而(1)连词,表并列。夫赵强而燕弱(2)连词,表修饰。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3)连词,表承接。毕礼而归之(4)连词,表转折。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2.之(1)代词。我见相如,必辱之(指代“相如”)/均之二策(这)(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即患秦兵之来(3)结构助词,的。为刎颈之交\n3.于(1)介词,在。以勇气闻于诸侯(2)介词,给。归璧于赵(3)介词,与。故燕王欲结于君(4)介词,对。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5)介词,表被动。而君幸于赵王4.以(1)连词,因为。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2)连词,来。宁许以负秦曲(3)介词,把。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4)介词,用,拿。愿以十五城请易璧(5)介词,凭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n5.其(1)代词,作定语。乃使其从者衣褐(他的)/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他们的)/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蔺相如的)(2)代词,那。其势不俱生6.为(1)动词。拜为上卿(做,当)/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而蔺相如如徒以口舌为劳(立下)(2)动词,是,表判断。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3)介词,替,给。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n7.乃(1)副词,竟。今君乃亡赵走燕(2)副词,就。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3)副词,才。臣乃敢上璧8.因(1)介词,通过、经由。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2)副词,就,于是。相如因持璧却立(3)副词,由此,趁机。不如因而厚遇之9.与(1)动词,与......比。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2)介词,跟,同。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3)连词,和。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n10.且(1)连词,即使。且庸人尚羞之(2)连词,表并列。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3)副词,况且。且以一璧之故逆秦之欢,不可\n鸿门宴1.以(1)介词,把。具告以事(2)介词,用。请以剑舞(3)介词,凭。不然,籍何以至此(4)连词,来。项王未有以应(5)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樊哙侧其盾以撞2.为(1)动词。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结成)/军中无以为乐(作为)/使子婴为相(做)/窃为大王不取也(认为)(2)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我为鱼肉(3)介词,被。吾属今为之虏矣(4)介词,替、给。君为我呼入\n(5)介词,对,对于。为之奈何(6)句末语气词,常用在疑问句末。何辞为3.因(1)动词,趁机。不如因善遇之(2)副词,于是,就。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4.且(1)副词,将。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且为之奈何(2)连词,尚且。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5.之(1)代词。起,立而饮之(指代“酒”)(2)动词,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3)助词,的。今日之事何如(4)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n6.于(1)介词,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2)介词,对于。贪于财货(3)介词,比。长于臣(4)介词,在。得复见将军于此7.与(1)介词,同。未得与项羽相见/欲呼张良与俱去(2)连词,和。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3)动词,送与。则与斗卮酒/欲与亚父\n8.而(1)连词,表并列。劳苦而功高如此(2)连词,表修饰。项王按剑而跽(3)连词,表承接。拔剑切而啗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9.然(1)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沛公默然(2)代词,这样。不然,籍何以至此(3)连词,然而。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n季氏将伐颛臾1.而(1)连词,表转折。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2)连词,表并列。固而近于费2.之(1)助词,的。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吾恐季孙之忧/而在萧墙之内也(2)代词。夫子欲之(它)/既来之,则安之(代远人)3.且(1)连词,而且,并且。且在邦域之中矣(2)连词,况且。且尔言过矣\n4.为(1)动词,成为。后世必为子孙忧(2)语气词,表反问。何以伐为5.也(1)语气词,表判断。是社稷之臣也(2)句中语气词。丘也闻有国有家者(3)句末语气词。今由与求也6.以(1)连词,表目的,相当于“以便”“来”。则修文德以来之7.于(1)介词,对。季氏将有事于颛臾(2)介词,从。虎兕出于押(3)介词,在。龟玉毁于椟中\n寡人之于国也1.而(1)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2)连词,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3)连词,表转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其(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则移其民于河东(2)代词,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无失其时(它们的)3.之(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3)音节衬字,无义。填然鼓之\n⑷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4.焉句末语气助词。尽心焉耳矣5.然(1)指示代词,这样。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2)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填然鼓之6.于(1)介词,对于。寡人之于国也(2)介词,表比较,比。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介词,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n虚词归类: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1、表示并列关系。例:蟹六跪而二螯。2、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例:觉而起,其而归。3、表示递进关系。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例:而青于蓝5、表示修饰关系。例:施施而行。6、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锲而舍之,朽木不折。7、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例: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8、表示目的关系。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n(二)何用作疑问代词。例: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例: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例: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例: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n(三)乎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例: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例:游于是乎始。。用作介词,相当于"于"。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n(四)乃(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二)用作连词。表承接“于是,就,便,”例: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n(三)用作动词。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四)用作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n(五)其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例: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例: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4.指示代词,例:今存其本不忍废。\n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n用作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例: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n(六)且用作连词。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例: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3.让步关系,尚且,还。例: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例: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n用作副词。将,将要。例:且为之奈何(《鸿门宴》)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n(七)若动词,像,好像。例:彼与彼年相若也用作代词。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用作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用作助词。形容词词尾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动词,及,比得上。例:以为莫己若。(《秋水》)\n(八)所名词,处所,地方。例: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助词“所”字结构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例: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n【所以】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例: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所谓】所说的。例: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n(九)为动词。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例: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2.以为,认为。例: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3.判断词,是。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n介词。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例: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例: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4.对,向。例:为之奈何?(《鸿门宴》)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n(十)焉兼词。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代词。1.相当于“之”。例: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2.哪里,怎么。例:割鸡焉用牛刀(《论语》)\n(三)语气词。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师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n(十一)也句末语气词,1.表示判断语气。例: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例: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n((十二)以介词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例: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例: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例:以八月十三斩于市。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例: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n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例;斧斤以时入山林。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例:秋以为期(《诗经•氓》)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n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例: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助词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n动词1.以为,认为。例: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2.行事。视其所以。《论语》名词。译为:缘由,原因。例: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n(十三)因介词。1.依照,根据。例: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2.依靠,凭借。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3.趁着,趁此。例: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4.通过,经由。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5.因为,由于。例: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梦溪笔谈》\n副词。于是,就;因而。例: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沿袭,继续。例: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论语》\n(十四)于介词。1.在,从,到例: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劝学》)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廉颇蔺相如列传》2.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3.向,对,对于。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n4.被。例: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不拘于时。5.与,跟,同。例: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6.比。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一个“于”:比)(《劝学》)\n(十五)与1.和,跟,同。例: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2。给,替。例: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3.比,和……比较。例: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n动词。1.给予,授予。例: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2.结交,亲附。例: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3.赞许,同意。例:吾与点也。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例: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n(十六)则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例: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例: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小则获邑,大则得城。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n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肴之战)名词。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①《论语》六则。2.准则,法则。①以身作则。动词。效法。例:则古公、公季之法。通假。同“辄”,总是,常常。例:居则曰:“不吾知也!”\n(十七)者助词。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例: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例: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例: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例: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n6.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7.放在假设复句中,表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掳。(《鸿门宴》)语气词。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例: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n(十八)之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例: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2.指示代词,这,此。例: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n助词。1.结构助词“的”。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意,不译。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n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6.用在主语与介词结构之间,特别是“与”“于”前,强调。例: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动词,到……去。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