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00 KB
  • 2022-08-18 发布

品读、鉴赏、感悟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品读、鉴赏、感悟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摘要:冃前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着教学冃标模糊化、教学内容狭窄化、教学方法单一化等问题。我们可采取以下解决措施:一、加强美读:鉴赏文章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二、品味语言,整合占汉语“言”与“文”的教学,鉴赏语言的佳妙;三、用改写、写分析评价、写读后感等练笔作业提高鉴赏能力。关键词:语文,文言文,鉴赏文言文第中学课上中一直占据较高的比例。这些经过千百年吋间淘冼而流传下来的优秀作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其中蕴涵着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其语言千锤白炼、文才斐然,章法独具匠心,是我们取Z不尽的宝藏。学好这些文言文,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扩大知识面,这是毫无疑问的。可是,由丁受到考试等因素的影响,冃前文言文教学已经走样,具体体现在以下儿个方面:一、教学目标的模糊化高中文言文要学习多少篇冃,要学到何种的程度,恐怕没有哪位老师能说清楚。平时老师们的教学大多依据《教学大纲》(现称《课程标准》)以及《考试说明》来指导口己的教学。不管是现行的课程标准还是过去的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耍求基本上是一致的,即“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禅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高考文言文试题也一再强调选用“浅易”的文章,但“浅易”的标准是个极其模糊的概念。有些选文,如庄子的《逍遥游》就不是那么浅显易懂;从历来高考文言文的选文来看,也并非都是浅易的,至少对我们的学生而言并不那么简单。高考文言文试题弄得学生昏头、教师转向是常有的事。因为浅易的模糊特点,所以老师们在选用材料的过程中,往往具有盲冃性,文章不论深浅,一律搬进课堂,无形屮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二、教学内容的狭窄化综观近十年的高考文言文试题,大多是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和对重耍语句的翻译的能力。受此影响,冃前的文言文教学更多地窄化为字、词、句的教学。有的甚至把实词、虚词、句子的翻译等知识的掌握视为文言文教学的终极冃标。为了实现这一冃标,课堂教学成了对文章的肢解。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到了课堂上就变成了“一词多义、通假字、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提宾、定语后置……”一类的“精讲”,其结果往往是把一篇优美的文章肢解得七零八碎,启迪智慧的思想不见了,感人肺腑的情感消失了,留下的是文章的形式和文字符号。三、教学方法的单一化我曾就文言文的教学情况做过问卷调查。从学生反馈的结果来看,仅有为数很少的学生喜欢学习文言文,原因是文言文教学枯燥、乏味。不可否认,许多老师在上文言文时,习惯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在指导意义的获得时,总是先求字字落实,然后去求得句的意义、段的意义、篇的意义。学习一个文言文语段,往往也是先解释字、词的含义,接着是将全句串起来,然后再把句、段译成现代汉语。按此种方式组织教学,教法千篇一律,它把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文质兼美的篇章,内容丰富多彩的教材,完全定格成了工业生产中的流水线。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屮体会不到情趣,感觉不到美,教师教得辛苦,\n学生学得疲惫。可见,为了应付教学、考试的需要而形成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非智力因索的培养在文言文教学中成了空白,由“文、理、情”三位一•体组成的语文教学目标,只剩下“文”中较低层次的部分,这样的教学显然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我认为,文言文教学除了耍积累那些重点的实词、虚词,掌握相应的古汉语知识外,不能忽视对“文”的鉴赏。值得庆幸的是,2003年4月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文言文的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不仅要会“阅读”,还要学会“鉴赏”。《课程标准》是这样阐述的:“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具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1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那么,在具体的教学屮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呢?卜•面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所做的一些尝试:加强美读:鉴赏文章语言的音韵美、节奏美“文章不厌白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古人总结的读书经验。其中“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具实效的方法Z-O古人写文章,特别讲究语言的运用,字斟句酌,气盛而词达,大凡名家名篇,常常富于音乐Z美,惟有熟读涵泳,才能领会古人文章的高妙Z处。朱自清早年曾说道:“古文和旧诗、词、等都不是自然的语言,非看不能知道它们的意义,非吟不能体会它们的口气。”姚鼐也说“大抵学古文者,必耍放声疾读,只久Z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由此可见,古代学者对“吟诵涵泳”的重视。今天,文言文教学若要真正地走出困境,也应借鉴传统的诵读教学法,从过去重视讲翻译、谈语法等转移到指导吟诵、美读上来。尤具是古文,所谓“文章Z道,主乎具气”,不掌握吟诵美读的技巧,就不能领略其气盛言宜Z美。美读时,朗读者通过对声音的轻重、停顿、语气的舒缓、抑扬,甚至情态、动作的外化,充分表现作品的内在含蕴以及艺术魅力,不仅能使自己产生进一步的认识,而且能把听众带入作品所营造的境界Z屮,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震撼,与作家情感形成共鸣。吟诵、美读Z妙,贵在以声传情,情随声出,声情并茂,这样,既可以传递文句自身的情味,乂可宣泄出学生自我体悟文句的感受。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岀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到作者在文中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作为表意文字的汉语,极富有音斥节奏美,平仄声韵整齐有序,讲究抑扬顿挫,易于诵读,琅琅上口,易让人在吟诵屮领会其含义。如荀子的《劝学》,不论是文章开首的比喻句“青,取Z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Z,而寒于水”,还是文末的对比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弩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Z,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儿乎全部都是以对仗丁整的对偶句出现,教学此文时,可让学生反复地吟诵、美读,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很快地理解文句的含义,还可以鉴赏到语言内部的节奏美、音韵的和谐美。乂如《过秦论》一文,写秦孝公的崛起时,连用了四个意思基本相同的语句:“有席卷天下,包举宁内,囊括四海Z意,并吞八荒Z心”,用来表现秦孝公一统天下的野心,教师若能在此处引导学生反复地诵读,把握好语气、语调,读出感情,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句式整齐屮的变化,体会语言的节奏Z美,灵动z美,还能感受到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n总Z,学生只有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才更能通词达意,与作者同呼同吸,同悲同喜,从而达到含英咀华的冃的。二、品味语言:整合古汉语“言”与“文”的教学,鉴赏语言的佳妙文言文首先是“文”,而不是词句的任意堆砌。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徳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等的集成块,是一个活的整体。文章语言Z所以值得揣摩咀嚼,因为它是作者思想感情等等的载体,因而最好的办法是,改变过去彻底地将字词教学与鉴赏教学割裂为两张皮的做法,将古汉语知识的教学与文学鉴赏教学相整合。如《鸿门宴》一文中,当项羽听到曹无伤告密说“沛公欲王关中”时,便大怒道:“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一个“为”字,可以提供给我们丰富的信息、深刻的内涵。如果我们仅仅就字词积累的角度出发来学习这个“为”字,我们只能了解到“为”作介词用、读成wei意思是“替、给”;但是我们若从鉴赏人物性格的角度岀发来品读这一“为”字,我们便可读出句屮“为”字的力度、气势,品悟到项王的那种“霸王Z气”、“轻敌Z态”,一个“为”字便是太史公的神來Z笔的体现。不注意这种“不着一字”而“霸气”十足的神韵,就难以深刻理解鸿门宴上项王不顾范增多次暗示,终于不杀刘邦的深层心理动因,还真以为鸿门宴上项王不杀刘邦真的是“为人不忍”呢。总Z,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若能引导学生一起品味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在鉴赏字词本身的妙处的同时掌握字词的含义,将会给我们的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气,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乐趣。三、巧留作业:通过课后的练笔提高鉴赏能力“鉴赏”应包括“鉴”与“赏”,准确地说,“鉴赏”这一行为不仅表现为学生能够说出课文何处是“妙”、何处“不够S还表现在面对一部作品时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住这一作品“好在哪里”,“为什么好”,“还有哪些不够”,即对作品发表自己的评论看法,甚至能进一步对原文加以创造。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每授完一篇新课后,可以巧妙地布置作业,如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写分析评价、写读后感等形式,完成对课文的乂一次鉴赏。1•改写占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语段,其语言洗练优美,富有特色,这时可以让学生改写成现代文,然后将学生改写后的文段与原文进行比较,体会古文语言“语约义丰”的特点。如苏轼的《赤壁赋》中有一段精美的环境描写:“月出于东山Z上,徘徊于斗牛Z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Z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我们如果参照《教师教学用书》上的翻译,便可译为“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北斗星和牵牛星Z间徘徊,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而,波光与星空连成一丿h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若将两者进行对比,我们发现不仅是字数多寡的变化,更主要的是意境高下Z不同。译文中虽然也可体现夜晩时分的赤壁美景,但是那种“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与水色辉映”弥漫着诗情画意的境界,或许在苏轼的笔下会显得更为迷人。2•写分析评价文章的每一人、每一事,在不同的学生心中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因而可以让\n每个学生在学习课文后作出自己的分析与评价。如学习《鸿门宴》及阅读语文读木中的《垓下Z围》后,结合李清照的诗《夏日绝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和杜牧的诗《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可设计作文训练《我看项羽》或《项羽是英雄吗》等等,让学生用现代的观念对历史人物进行评判,形成自己富有个性的见解。在再创造的过程屮培养学生个性化的人格内涵。3•写读后感高中文言文作品中蕴含有许多美的特质,比如语言、思想和情感等方而。因此在学完一些课文后,可以布置同学们就课文的某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写成读后感。如学习了《过秦论》后,许多同学选择了语言的角度进行鉴赏,其中有位同学写了一篇题为《一朵美丽的奇葩——品〈过秦论〉语言的妙处》的读后感,专门就文章中的铺排手法所传达的好处抒发口己的看法;而学习了《项脊轩志》后,不少同学从对课文情感理解的角度出发,纷纷抒一己之见。在他们的读后感中出现了一些很美妙的文字,其中有一篇题为《亲情是一曲不老的歌》,它的开头是这样写的:如果说光阴能记载每一段历史,那么,明月是每一份亲情的见证。亲情,是高山流水中的一段音符;是母亲的一句轻轻叮咛与问候;是潮起朝落中的一道风景;是孩儿心中永远抹不去的一角记忆……当然,以上提及的儿种鉴赏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课文,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为立足点,从鉴赏的角度灵活地设计教学过程方案,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这应是我们文言文教学所努力追求的方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