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00 KB
- 2022-08-1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文言文备考与应对策略重庆永川区北山中学卢贤祥近年来,各地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选材不局限于史传,呈现多元化趋势;二是分值备地差别不大,题型题量稳中有变;三是严格遵循考纲,考点覆盖面广。为了确立文言文复习的正确理念,加强其复习的针对性,做到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拥有较高的复习效率,木人就高屮文言文备考与应对策略谈点粗浅的看法,若对同行有所启发,我就力•分欣喜了。概括地说,高屮文言文备考与应对策略就是要做到“一个观念”“两个意识”“三个注意”。一、一个观念确立迎难而上的思想观念。有一句话是这样表述屮学生学习语文的三大难点的:说“一怕周树人,二怕写作文,三怕文言文”,可见,文言文学习在学生心目屮是较难的内容。我们在文言文教学活动屮,一定要引导学生克服艮难情绪,确立迎难而上的思想。的确,在很长时间以来,文言文教学费时多,难度大,收效不明显,这似乎成了不少语文教师的心病。对此,我有另外的看法。我认为,只要我们认真踏实地做好了文言文教学的每一项工作,抓好每一个环节,依然会有成效的。另外,从试题考分的分布来看,重庆市语文高考试题文言文部分的分值高达19分,也不允许我们放弃。所以,在文言文教学活动屮,我们必须确立迎难而上的思想观念。否则,整个语文教学就不可能打胜仗了。二、两个意识(一)树立整体意识文言文阅读必须注意对材料的整体把握,有了整体把握,才能做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时,要求他们心屮一定要明确文章写的是什么事(几件事、事与事Z间的联系),涉及什么人(几个人,人与人Z间是什么关系)、作者对人物与事件是怎样的态度……这样才有可能做题时少出错甚至不出错。(二)树立关键词意识读文言文离不开翻译,翻译应尽量做到“信”“达”“雅”,这个要求是不低的。在指导学生翻译文言句了时,有一点得重点强调,那就是树立关键词意识。我们知道,阅卷老师在评卷时常常是“采点”赋分,也就是说是按照句屮重点字词、句式的理解准确程度给分,所以我们在训练中必须树立关键词意识。看到一个句了,要有庖丁那样的眼光,能迅速拆卸它的“零件”……一个综合性的句了常常包括实词、虚词和句式儿个“点”,这些“点”相互穿插相互渗透,找准了吃透了也就得分了。三、三个注意(一)注意以“本”为本,夯实基础在冲刺阶段,通过做大量练习固然能提高成绩,但不要忘记研读三年已然熟悉的语文课木。♦课文后实词虚词的归类练习。最精要的字词、最典型的义项和最经典的例句都在每篇文言课文的课示练习屮有收录,如《鸿门宴》屮“因、如、举、谢、意”,学生熟悉这些字词练习后在进行迁移阅读时白然能够比较、联想。♦课文中常见词特殊义项的理解。“用心一也”的“用”,“静言思之”的“言”,“枉用相存”的“存”,看似平常但词意迥异,高考屮每年都会出现这类字,近年浙卷屮“视”字和“至”字即为明证。在最后两个月屮要对课木“地毯式”的圈点同时,把这些特殊的字用特殊的标记标出,便于冲刺复习。♦课文中的固定句式(格式)把握。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被动句(为……所)、反问句(岂……耶)都是最常见的何型,在课木屮岀现频率非常高,所以在复习课木时应对常见句式保持警觉,教师应指导学生作一些摘记。\n(二)注意必要延伸与精读训练仅仅识记语义和语法规则无异于“纸上谈兵”,而精读和训练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解题技巧的提高。精读的内容除了课本Z外,每周可选取一篇适当的附有整篇翻译的文言材料阅读,力求字字达诂;示阶段还应加强真题训练,训练材料可选取近三年的高考试题,毎周选取适当内容进行答题速度和理解精确度的训练。这些工作,贵在坚持,贵在细化,贵在落实。(三)注意解题技巧♦以题解文。对屮学生来说,文言文阅读材料相对偏难,一般同学往往读i两遍仍不能把握文意。此时,要迅速浏览试题要求,特别注意阅读最示一个内容概括判断题。仔细阅读该题麻,一般能够了解全文大致内容。因为这道题常常是只有一项不符原文意思,其他三项祁是正确的,而且错误的那个选项也往往是细节上出了问题。阅读分析了最后一题后,就会对全文内容有个大题了解了,这时再冋过头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以文解文。以文解文,就是用文章屮的话来解题。文章屮的诸种因素存在着i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读者解文的一种依据,例如:高考试题,“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必独飨白粲”。“白粲”即白米,因为上文有“月俸得白米……”。♦以注解文。文言文命题者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题带来很大帮助。例如:某高考试题中有一句“识者多有叔段,州吁Z讥”,命题者给“叔段、州吁”加了注解,并在注解的基础上出了一道题:“对于琅王邪王,识者多有叔段,州吁Z讥,原因是(什么)。”“这实际上考查学生以事解文的能力。”♦以理解文。在解答翻译句了时,要与语境结合,更要善于了解事理。例如全国高考题屮“以给供养”一句屮“给”,到底讲成“给以”还是“使……丰足?”似乎都可以。但从情理上分析,就只能取“使……丰足”。因为材料屮写到何子平作为退职官员还“竭身运力”……“竭身运力”就是不满足于一般的供养,也就是要“使Z丰足”,所以这里就只能讲成“使……丰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