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50 KB
  • 2022-08-18 发布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浅谈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可见“审美”教育已成为高中语文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文言文积淀着先贤的思想认识、民族情感,拥有无法估量的审美潜能。在教学中,如果注重发掘和利用蕴藏在文中的美育资源,进行审美教育,那么既能激发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认识,也会使文言文的教学课堂充盈着一种审美愉悦,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那么在文言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搭建审美之桥课本中的文言文,不论是语言还是思想内容都堪称经典,但语言表达、文化常识却给学生带来了阅读困难,挡住了欣赏美的脚步。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的文言知识有选择地捕捉重要信息,在阅读中先推测,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验证或修正以达到准确的解读词语、句子。教师也应提醒学生注意文化常识,下发资料或给予讲解,消除阅读障碍。二、激发审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为了发现美,感知美、理解美和创造美,而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n1.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学生通过参与、聆听美文朗诵比赛,通过自导自演课本剧,深刻感受了文中美的形象,爱上了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文言文。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学习文言文时,为了拉近学生与文章的距离,进而唤起他们的审美需求,教师可适当利用音乐、图片、动画、影像等现代化教育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将审美信息从静态的文字转变为一种可视可听的感知对象。学生通过观看电影《孔子》,了解孔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宁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定决心。激起了学生对孔子的崇拜、赞赏,也调动了学生阅读《论语》的极大兴趣。三、缩短审美距离文言作品的写作年代和语言习惯毕竟距离学生久远,但思想内涵却与今天的文化精神紧密相连。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时代性解读,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这样,文言文的审美性阅读教学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陈情表》中李密的孝情感人至深,四十四岁正是一位男子展示才华加官进爵的美好年华,而李密却放弃晋朝给予的高官厚禄,在家侍奉卧病在床的祖母,喂她喝汤吃药。故我在教这一课时,让学生们畅所欲言,讲新时代有关“孝”的事情。他们讲了孝顺女孩孟佩杰,任老任怨、无怨无悔背着养母上大学,不孝研究生靠母亲卖血读书。对比之下,学生们也有感而发:孝顺父母不需要一桌山珍海味,只要有一碗亲手做的粗茶淡饭;孝顺父母不需要一幢花园洋房,只要有\n一间温暖的“容膝”小屋;孝顺父母不需要一件华丽服饰,只要有一句关切的话语。此时,学生受到了传统美德的熏陶,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也感受到文言文的精神魅力。四、走在审美的路上课本中文言文的内容较为丰富,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多姿多彩的风貌十分和谐地融汇在语言文字之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法去感受、理解、鉴赏文言文中美的自然、美的人格、美的语言。1.想象。文言文是虚实、情景、动静等的对应统一,和谐综合,所以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不能只对审美对象作肤浅的整体感知。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美感经验,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联想、想象,对课文的形象给予补充和丰富,使事物的形象在学生脑海中活起来。如赏析《腾王阁序》中的名句“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时,我设计了如下环节:①找景物。让学生找出寒潭、烟光、暮山。②析色彩。和学生一起分析潭水是清澈的,傍晚的山峦是紫色的。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③设想象。提醒学生想象眼前是一湾深潭,由于是秋季,潭水透出丝丝寒意,夕阳照射下的山峦在烟雾笼罩中呈现紫色。④扩句子。让学生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短文。经过以上由浅入深的想象与联想,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间\n接知识来补充文中所提供的画面内容,也就能感受到秋日色彩变化之美。1.讨论。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或是由于学生理解力的差异而引起的不同看法。遇到这样的问题,不妨放手让学生争一争辨一辩,让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看法在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教《苏武传》时,我提出对于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学生通过多次阅读,分析讨论后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拓展了思维,提高了看问题的深度。从全文看,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苏武身上闪烁着忠于祖国的人格之美必将长久地影响着学生。2.诵读指导。诵读是千百年来人们学习文言文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和好经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诵读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徜徉在美文中,接受美的熏染,享用美的妙处,体悟美的真谛。通过诵读指导,让学生掌握音调、语气、停顿、重音、节奏等朗读技巧。如指导学生诵读《烛之武退秦师》里体现烛之武智慧的外交辞令的语句:“国危矣”要读出心情沉重之感;“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要读得坚定,露出胸有成竹之意;“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要读得人心平气和,诚恳可信,博得秦君好感,充分表达出烛之武欲扬先抑的论辩技巧。简短有力的说辞,恰到好处的情感表达,达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的艺术感受。\n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的审美心理是一个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研究并掌握学生审美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分析影响学生审美活动和审美心理发展的主客观因素。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文言文教学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达到美育的效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