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50 KB
  • 2022-08-18 发布

高中语文文言文翻译考点精析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2年高考:文言文翻译的“三纲”“八目”刘小忠文言文翻译为高考必考题,从2011年开始,有些省市加大了考查力度,分值从10分升至12分,成为整张语文试卷中除作文之外分值最大的一道题。从阅卷的实际情况来看,此题的得分率并不很高,一般稳定在3~6分。文言文翻译题考查的固然是整句的翻译,但命题者对文句的设定不外乎“实词”“虚词”和“句式”三大纲目,许多考生对这些纲目不甚清楚,翻译起来难免挂一漏万。只要我们熟知文言翻译的“三纲八目”,突破翻译高分甚至满分也就不在话下。一、抓好“三纲”1.实词文言实词包括通假、异义、多义、偏义、活用等5个细目。对于任何一个文言实词的翻译,我们可以:①保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官职、器具等,照抄,不要翻译。例如:“沛公军霸上”(《鸿门宴》)加点词无需翻译。②对译。译文对应原文,基本遵照原文的句式,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将活用词换成对应的词性,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多义词要结合语境选用恰当的义项译出语境义,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中的“生”与“性”通假,翻译成“资质、禀赋”,全句翻译成:“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利用外物啊”。2.虚词虚词是句子的润滑剂。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因、以、于、乃、其、为、则”等,文言虚词的翻译不外乎两种:不译和必译。关键是要结合具体语境分辨哪些可以不译,哪些必须译出。①删除。有些文言虚词如句首发语词“夫”、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句末表判断的助词“也”等,可以不译的要删去,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也”和“耳矣”分别起舒缓语气和加重语气的作用,应该删除,不要翻译,全句只要翻译成“我对于国家,(算是)尽了心啦”就行了。②替换。有些文言虚词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实在义项,如作代词的“之”与作副词的“其”,这些文言虚词必须译成现代汉语中对应的实义,例如“若属皆且为(之)所虏”(《鸿门宴》)逐字逐句翻译,可以翻译为:“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他所俘虏”。总之虚词翻译时,能译出的要尽量译出,不须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3.句式文言句式已纳入今后高考的考查范围,要求我们必须掌握好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等文言句式的不同特点,翻译时注意:①补充。翻译省略句或者内容缺省无法翻译出完整的句子时,要补出省略成分。如“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要补出介词宾语“之”,即“敢以(之)烦执事”,翻译为“怎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7\n②调整。在翻译主语后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被动句时,一般需要按照现代汉语语序要求调整句子的语序。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知其事”是后置定语(“者”是后置定语的标志),因此翻译时应该把语序调整为“太子及知其事宾客者,皆白衣冠以送之”。二、译好“八目”1.同音通假通假,就是古代书面语言的同音或音近字的通用和假借。通假字有两种情况:一是因古文字少,不能尽表其义,需要时,依据口语的声音用一个同音字代替,即所谓“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二是本有其字,书写者可能为一时方便而借用同音或音近、或笔划较少的字代替了本字的字被子沿用下来,也就成了通假字。通假字主要是同音通假,即两个字的韵母相同。翻译时要特别留心。例1: 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其为人矣。(2011年福建卷)分析:此句中的“少”字不是“很少”的意思,而是通假字,通“稍”,译为“约略、大概”等,如果判断不出,就会误译。此句应译为:(我)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为人了。2.词类活用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例2:出令不改,则民正矣。(2011年山东卷)分析:此句中的“正”字本为名词,在句中用作动词,译为“走上正轨”。因此本句应译为:(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意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例3:吾为子新其亭,而更题曰“一柱”,可乎?(2011年福建卷)分析:此句中的“新”是形容词作动词“新修”;“题”也是动词为“命名或题名”的意思。此句应译为:我为你新修那座这亭子,并重新命名为“一柱”,可以吗?例4: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2011年安徽卷)分析:此句中的“骇”为意动用法,应译为“对……感到惊奇”。此句应译为: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例5: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贿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2011年安徽卷)分析:此句中的“道”是名词作状语,“死事”是为动用法,“退”是使动用法,分别翻译为“在路上”、“为公事而死”、“让……退下”。全句应译为: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例6:韩文公之文,起八代之衰。(2011年湖南卷)7\n分析:此句中的“起”是使动用法,“使……振兴”;“衰”形容词作名词,“衰颓(文风)”。全句译为:韩文公的文章,使八个朝代的衰颓(文风)得到振兴。例7: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2011年湖北卷)分析:此句中的“厚衣”“树”分别是名词作状语和名词作动词。全句译为:古代埋葬死人,用柴草厚厚地把他包裹起来,将其葬于山野之中,既无封土堆,又不树立墓碑,后世的圣人用棺椁来替代这种情况例8:愈贤黯,数请问国家朝廷所疑,遇黯加于平日。(2011年江西卷)分析:此句中的“贤”是意动用法,“认为……贤明”。本句应译为:越发觉得汲黯贤明,多次向汲黯请教国家和朝廷的疑难大事,对待他比平日更为尊重。3.一词多义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例9: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分析:句中的“中”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符合;适合;中伤;射中;中间等。根据语境,可知“射中”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例10: 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2011年天津卷)分析:句中“让”字是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责备;推让;转让,辞让;退让等。根据语境可知“推让”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例11::以数切谏,不得留内,迁为东海太守。(2011年江西卷)分析:句中的“数”和“迁”都是多义词,“数”常见的义项有:数目;规律;技艺;列举;屡次等;“迁”常见的义项有:升官;贬官。根据语境可知“屡次”与“贬官:的义项最恰当。此句应译为:他多次强硬进谏,(因而)不能够留在朝庭内任职,被贬为东海太守。例12: 斥止验问得实,立缚送大帅斩以徇,由是兵卫肃然莫敢犯。(2011年重庆卷)分析:句中“徇”的常见义项有:巡行;示众;殉葬;顺从等。根据语境可知“示众”义项最合适。此句应译为:(江皋)呵斥他们停下来,审问得到实情,立刻捆绑起来送到大帅那里斩首示众,从此驻军纪律严明,没有谁敢危害百姓了。例13: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2011年江苏卷)分析:翻译此句关键在于理解“淫”“勒”两词的意思,而且还不能一味依据词典的解释,而应依据上下文的语境对这些词进行合理的揣度,所以“淫”解释为“惑乱”、“勒”解释为“强制”比较好。全句应译为:(陈公弼)拆毁几百处惑乱人心的祠堂,强制巫师务农的人有七十多家4.古今异义7\n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命题经常涉及到的内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特别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否则,就会出现错误。例14: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2011年江苏卷)分析:此句中的“贷”和“流”是古今异义,分别是“饶恕”“流放”的意思。即该句应译为:(陈公弼)饶恕了他并流放了他,把其余的士兵全部交给公府左右使令,并且用他们来把守仓库例15:臣愿抚之,无使劳而生怨隋监未远,不可不察。(2011年浙江卷)分析:该句中的“监”是古今异义,“教训”的意思。所以该句译为:我愿意去安抚他们,不要使(他们)因劳累而产生怨愤隋朝的教训离今天不远,(我们)不能不省察。例16:此辈迫饥寒为盗,抚之甚易,迫即走楚壤藉寇而。(2011年重庆卷)分析:此句中的“走”是古今异义,不能译为“走”,而应译为“跑”。即该句应译为:这些人是为饥寒所迫沦为盗贼的,安抚他们很容易,如果威逼,就会使他们跑到楚地去依靠强盗了。例17:庆礼在人苦节,为国劳臣,一行边陲,三十年所。(2011年辽宁卷)分析:此句中的“所”是古今异义,不能译为“处所”,而表大概数目,译为“左右”。即该句应译为:宋庆礼做人坚守节操,是国家的功臣,一去边境任职,就是三十来年。例18:并请文人历叙其事,洵奇男子也!(2011年广东卷)分析:此句中的“历”与“洵”都是古今异义的词语,分别是“详细地”“确实”的意思。所以该句应译为:(罗提督)并且邀请文人详细地记载他的事情,(这种胸襟),确实是个非凡的男子汉啊!例19: 今与足下并生今世。(2011年天津卷)分析:此句中的“足下”是古今异义的词语,不能译为“足底下”,而应译为“你”。即该句应译为:现在我和你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例20: 皆汲汲于名,而唯恐人之不知吾也。(2011年天津卷)分析:此句中的“汲汲”不能译成“汲取”“提拔”,而应该译成“急切地”。因此该句应译为: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例21: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上流水中。(2011年广东卷)分析:此句中的“上流”是古今异义,不能译为不能译为“上等社会”,而应译为“上游”。即该句应译为:罗提督招募善于游水的人,(让他们)拿着锋利的锯子藏匿(在)上游的江水中。例22:故吾尝谓文章之事,未论其他,必先去其俗而后可。(2011年湖南卷)分析:此句中的“谓”“其他”“去”都是古今异义,分别是“说”“那些别的”“去除”的意思。即该句应译为:所以我曾经说写文章的事情,不说那些别的,必须首先去除它的俗气才行7\n例23: 帝遣使慰劳,赐裘帽,复遣中使赵成召鼎。(2011年全国大纲卷)分析:此句中的“裘帽”是古今异义的词语,不是“裘皮帽子”,而是“裘皮衣服和帽子”。如果不能识别就会失去此点的得分。该句正确的翻译为:皇帝派遣使者慰劳,赐给裘皮衣服和帽子,又派中使赵成宣召熊鼎。例24:其后牧儿亡羊,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2011年湖北卷)分析:此句中的“亡羊”是“丢失羊”,“求羊”是“寻找羊”,均是古今异义。全句应译为:在这之后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墓室的通道,牧童拿火把照着寻找羊,不小心失火烧了始皇棺椁。5.双音双义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为主。此类知识点也常常是高考命题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单音节词翻译的训练。在具体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地把古汉语的词汇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例25: 鼎至,奏罢不职有司数十辈,列部肃清。(2011年全国大纲卷)分析:此句中的“奏罢”与“列部”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要拆成是“奏”“罢”“列”“部”四个词,意思是“奏请罢免”“各个部门”。该句应译为:熊鼎到任,奏请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个部门安定清平。例26: 然好兴功役,多所改更,议者颇嗤其不切事也。(2011年辽宁卷)分析:此句中的“功役”、“切事”都是双音双义,“工程劳役”“切合实情”。全句译成:然而喜爱大兴工程劳役,又多有变动,评论的人都讥笑他不切合实情例27: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2011年江苏卷)分析:此句中的“前行”“持满”都是双音双义,译成“队伍前面”“把它拉满”。全句译成:(陈公弼)亲自处在队伍的前列,命令士兵把弓箭拉满但不要射出例28:孝文皇帝去坟,以俭安神,可以为则。(2011年湖北卷)分析:此句中的“可以”是两个词,“可以把”的意思。全句译成:孝文皇帝放弃了筑坟的礼节而简单地埋葬,用节俭安定神明,可以把这作为准则。例29: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2011年山东卷)分析:此句中的“本事”是双音双义,译成“根本的事情”。全句译成:国君你想要称霸诸侯成就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根本的事情做起。6.特殊句式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易造成失分。7\n例30:勿惧以罪,勿止以力。(2011年山东卷)分析:此句中的“勿惧以罪,勿止以力”为状语后置。在翻译时首先应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再进行翻译,此句应译为:(治理百姓的人),不要用刑罚让百姓害怕,不要用强力阻止百姓。例31: 一日,携褚币谐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2011年四川卷)分析:此句为宾语前置句。“弗之顾”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则前置,应为“弗顾之”,在翻译时必须归位。应译为:一天,{吕徽之)带上纸币到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大雪,站在门口,(那家)人不理睬他7.成分省略成分省略也是文言文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省略的成分通常是主语,宾语,介词宾语等。省略的成分常常是命题老师注意的地方,我们在翻译时一定要把省略的内容补出来。例32: 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分析:此句中“不许”前省略了主语“皇上”,“令”后面省略了宾语“其”,翻译时应补出来: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例33:公卿以下皆卑奉之,独汲黯与亢礼。(2011年江西卷)分析:此句中的“独汲黯与亢礼”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卫青)”,在翻译时要补上,即“独汲黯与(之)亢礼”。此句应译为:三公、九卿及以下官员都对卫青卑身奉承,唯独汲黯用平等的礼节对待卫青。8.固定句式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例34:则余亦迂甚矣哉!(2011年湖南卷)分析:此句中的“……甚矣哉!”是固定格式,应译为“……太”。如不清楚此格式很容易误译成:那么我也迂腐得厉害啦!正确的翻译应为:那么我也太迂腐啦!例35:若子才,无流不可,焉用赠?(2011年浙江卷)分析:此句中的“焉用……?”是固定格式,应译为“哪里需用……”。所以此句正确的翻译为:至于你的才华,没有什么不能干好的,哪里需用赠物(的方式来警策)?例36: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2011年四川卷)分析:此句中的“得非……乎?”是固定结构,译为“恐怕……吧”“莫不是……吧?”。全句译为:陈治中骑着跛驴,当时还是平民,看到吕先生风采神韵高洁简淡,就问道:“莫不是吕先生吧?”7\n以上从三个方面谈了高考在文言文翻译中命制的八个采分点,为了方便记忆,我们把它简称“三纲八目”。这“三纲八目”也是大家在平时训练中应强化的着力点。只要大家熟悉了这“三纲八目”,答题时注意纲目对应和书写清晰,文言文翻译也是可以做到一分不丢的。7

相关文档